为啥日本为什么种不出西瓜日本坦克

日本10式号称“四代坦克” :一项技术却全球倒数,中国都不用
日本10式号称“四代坦克” :一项技术却全球倒数,中国都不用
说到第四代坦克,人们想到的除了俄罗斯的T-14阿玛塔坦克外或许会想到美国的M1A3或者苏联曾经的477和490A工程,但是事实上有一种坦克也“自称”为第四代坦克,却丝毫不考虑这样的称号是否属实,这就是日本的“四代坦克”10式,这种坦克被称为“未来坦克”,但是性能却并足以说服别人。
虽然日本方面宣称日本的10式坦克可以在250米的距离上,抵挡住120毫米滑膛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直击,而且也经过了我国军事专家和研究学者的肯定,但是日本对炮弹的种类闭口不谈,了解军事的都知道,炮弹的型号和种类不同导致的是穿深的不同,比如都是由我国98式125毫米滑膛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一期弹和二期弹的穿深就是不同的。
日本所谓可以抗住的120毫米滑膛炮弹是日本仿造德国的DM33型穿甲弹的JM33型穿甲弹,这种穿甲弹的两千米穿深只有不到450毫米,因为弹体的强度问题时常会导致穿深浮动时长达不到400毫米,考虑到现代穿甲弹的千米减速不会超过80米/秒,所以即使距离达到了250米对于穿深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日本人或许长时间因为他们的火控系统而感到骄傲,但是10式坦克使用的仍然是下反稳线的指挥仪火控系统,这种观瞄装置已经被中国美国德国等国家抛弃,中国最早将这种火控系统用在99一期和二期改进型上面,但是在中国的96A和99A大量生产后,这种比较落后的火控系统已经不再使用。而且日本坦克所谓的,优秀的垂直稳定系统却在多次公开表演上闹了笑话。
日本引以为豪的液汽悬挂有着维护困难,可靠性差的诸多缺点,甚至在日本的军事演习中出现了跑掉链子的事故,随后装甲抢修车只能将抛锚的10式坦克拖走。反观中国的96坦克,在搓板路上虽然出现了,因为扭杆强度不足导致的负重轮折断的事故却,依旧能够完好的跑完全程。
经过分析,日本的10式主战坦克莫要说是一种先进的第四代主战坦克,甚至连一种处于世界前列的第三代主战坦克都不是。因为贫弱的装甲和火力以及故障频发的行走装置,与其说10是一种驰骋疆场的战斗兵器倒不如说是一位娇生惯养的大小姐。美媒评世界10大坦克:中国坦克不如日本10式_网易军事
美媒评世界10大坦克:中国坦克不如日本10式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4年,首次被正式曝光的ZTZ-99A型主战坦克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ZTZ-99A型主战坦克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作为中国坦克技术研发的最新成果之一,它是中国地面武器技术进步的一座伟大里程碑。今天我们将分两期集中讨论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们将从ZTZ-99系列坦克开始。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7VK34T8E0001.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7VK34T8E0001.jpg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装备的主战坦克大部分已经进入了战后第三代主战坦克。豹2、M1A2等西方主战坦克的火力性能、机动性能和防护性能已经达到顶点。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解放军仍大量装备第一代的59式坦克,在战时暴露出了大量问题,中国坦克发展迫切需要追上世界各国。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0EO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0EO4T8E0001.jpg
图为WZ-1224坦克技术验证车。为了尽快赶上世界各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步伐,中国加紧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而对于三代坦克是使用西方坦克设计还是苏式传统风格,内部产生了讨论。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10U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10U4T8E0001.jpg
由于中国已经获得了苏联T-72主战坦克的技术,辅以某些西方更先进的坦克技术(比如来自豹2坦克的部分技术),决定以苏式设计为基础开始研制第三代主战坦克,1989年开始研发,项目工程代号WZ123。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1RH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1RH4T8E0001.jpg
1998年三代坦克初步研制成功,为了参加50周年国庆阅兵,99式坦克被小批量生产了一批用于阅兵,但由于经验不足,早期生产的“9910”坦克的底盘系统、机动能力和防护性能。99式坦克与二代坦克没有本质提高,结构超重,发动机进度落后。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2GH4T8E0001.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2GH4T8E0001.jpg
日,参加伟大祖国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的解放军铁甲洪流中,出现了10辆外形明显不同于96式坦克的新型坦克。这些坦克一度曾被西方误传作98式坦克,实际上,它们是99式坦克的第一种生产型号,它们也有一个充满时代烙印的名字,“9910工程”。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3BF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3BF4T8E0001.jpg
虽然阅兵后曾少量生产了在9910工程基础上对可靠性问题进行应急性完善的改进型,也就是所谓的99式坦克基本型,但是其性能仍然无法满足部队的性能指标,长期只能充作训练用途。这些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的“9910工程”样车以及99基型如今很少见,一部分已经功成身退。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3VK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3VK4T8E0001.jpg
9910工程车的火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由于火控和底盘等性能的落后,使其整体性能不高.后期虽然加装了新型装甲,但是离军方期望的程度太远,没有任何继续改进的必要。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4M8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4M84T8E0001.jpg
而随后出现的二代坦克改进型由于发动机技术,火控系统技术和装甲防护水平的进步,其整体性能已经与9910车相当,甚至在某些地方有超出,而价格更低更成熟,所以二代坦克改进型成了中国2010年前的主力,在奥运安保计划中列为重点工程。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5OH4T8E0001.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5OH4T8E0001.jpg
9910工程车完成后不久,三代坦克项目组大换血,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同时原先的技术短板有了长足的进步,三代坦克最终的“目标车”车型出现在0910工程中,由于二代改和9910工程中取得的大量技术成果和经验教训,仅仅用了5年既完成定型。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65L4T8E0001.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65L4T8E0001.jpg
早期生产的9910坦克性能很不稳定,改进势在必行。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1.jpg
图中的是99式坦克第一种增加附加装甲的改进型,这种坦克被称作99式一期改进型,简称99一期改坦克。在99式坦克基本型的基础上,一期改在炮塔和车体正面正面安装了中国第一代坦克附加装甲。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7K44T8E0001.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7K44T8E0001.jpg
99一期改虽然提高了99基本型的防护能力,但受限于多种因素,其他方面提高较为有限。随着新世纪中国多项坦克技术,包括大马力柴油发动机和新型传动系统、防护性能更强大的新型双防附加装甲以及新一代坦克火控系统等的成熟,真正的99式主战坦克,也就是99二期改坦克终于出现。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8E04T8E0001.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8E04T8E0001.jpg
99二期改坦克在三大性能上完全达到了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性能标准,部分指标还有超越。目前,这种坦克仅装备在解放军少数几个精锐集团军的装甲部队。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1.jpg
99二期改服役以来,经历了多次演习拉练和近似于实战的对抗考验。特别是在今年的“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对抗演习中,“红军”参演某部能够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最终获得胜利,和该部装备的99式坦克的性能优势是分不开的。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9RV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9RV4T8E0001.jpg
尽管取得了值得骄傲的成就,我国坦克科研人员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跟踪国外最新坦克技术发展和自主技术创新双管齐下的努力下,中国开始研制99式坦克的深度改进型,起初这一型号被称为“三代大改”。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APP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APP4T8E0001.jpg
这一阶段的“三代大改”样车已经呈现出后来99A坦克的大部分特征,包括更紧凑的底盘、大型化的炮塔、更加庞大突出的楔形装甲、更为复杂的观瞄设备和更高大的发动机舱。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BAT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BAT4T8E0001.jpg
99二期改型125毫米穿甲弹弹芯长径比达到了30比1。其单芯长度达到了740毫米,根据1毫米弹芯可以穿透1至1.1毫米的北约重型靶板计算,其穿甲能力至少达到了750毫米。三期弹改用更加强大新型材料和设计,其最大穿甲能力达到约950至990毫米之间。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C4A4T8E0001.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C4A4T8E0001.jpg
和最后定型的99A主战坦克相比,“三代大改”最大的不同是主炮。其新型主炮在身管热护套前有三节身管,而正式服役的99A和99系列其他型号一样,都只有两节。这是由于弹药技术的提高对穿深的贡献已经超过单纯加长身管了,而过长的身管本身反而限制了坦克在城市战中的机动。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CPQ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CPQ4T8E0001.jpg
从这张参加09年国庆阅兵的99二期改和99A型坦克的对比图来看,除了主炮之外,99A在每个细节上都和99二期改有着明显区别,可以认为是几乎全新的设计。还有一个看不到的细节是,99A采用了穿深更高的三期改进型125mm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装弹机为此进行了改动。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DIN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DIN4T8E0001.jpg
21世纪进入第一个十年后不久,被称为“三代半”坦克的99A主战坦克设计定型,首批试装备在解放军著名的“万岁军”,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某部,并在本次“和平使命-2014”演习中首次亮相。请注意最下角的VT-4坦克与99大改之间的区别。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ED4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ED44T8E0001.jpg
99A坦克保留了99系列引以为傲的“猎-歼”火控系统,还加装了新型炮长上反式稳像火控系统,炮长车长观察窗口很可能已全部升级为可全天候作战的热像仪。另外主炮炮口位置也配套加装了全自动基准测量装置,并配装新型交流数字式全电炮控系统,进一步提高火力系统的反应速度。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16/600x450_A68F8EV7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16/t_A68F8EV74T8E0001.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环球网报道,据美国《陆军技术》日报道,自冷战以来,主战坦克的设计日趋复杂、重量不断增加、火力不断增强,干扰对抗能力得到了提升。最近,美国《陆军技术》对世界十大主战坦克按照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进行排名,其中德国“豹”2A7+名列榜首,该坦克采用L55式120mm滑膛炮,最大速度72km/h,能够对反坦克导弹、地雷、简易爆炸物和火箭弹提供全方位防护。列在第二到第九位的分别是美国的M1A2“艾布拉姆斯”、英国的“挑战者”2、韩国的K2“黑豹”、以色列的“梅卡瓦”Mk4、日本的10式、法国的“勒克莱尔”、俄罗斯的T-90MS、乌克兰的“堡垒”-M。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更多精彩,请登录环球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为什么中国人,看不起日本的小坦克?德军小豆坦克,横扫欧洲数百万大军
为什么中国人,看不起日本的小坦克?德军小豆坦克,横扫欧洲数百万大军
感谢读者朋友们打开小编的文章,我将一如既往的和大家开诚布公的分享一些知识和看法,如果接下来的内容哪怕能对您产生一些小小的快乐,笔者将不胜荣幸!
我们一般总是比较喜欢贬低二战日本战车,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很小的豆战车。其实,这没啥可笑的,在历史上,德军闪击法国的2800辆,80%的坦克都是相同的豆战车和轻型坦克,基本武器就是机枪和37毫米炮。
德军闪击法国装备近2200辆坦克都是,5-10吨级别的小型坦克,其中有的甚至只有机枪,或者只有20毫米口径小炮(1号和2号坦克)。当中,只有700辆捷克轻型坦克配备了37毫米炮。
其余的630辆早期3号和4号坦克,威力也一般,只有37-50毫米短身管火炮。德国专家贝特霍尔德·泽瓦尔德说这些坦克在抵近射击的时候,才能打穿20毫米装甲,威力其实很一般。早期4号坦克其实也只有17吨,与当时日军97式战车的15吨体重是一个档次。
在二战,其实德国和日本早期都是依靠豆战车和轻型坦克,反而苏联,法国和英国更加偏爱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到了德军进入苏联遭到T-34坦克和斯大林重型坦克暴打以后,才开始研发重型坦克。
到1943年,德国终于拿出了黑豹坦克,这种优秀的可以媲美T-34的坦克。并且生产出4号G型坦克,才能4号拥有击穿对方坦克的能力。日本到了1944年,美军要登陆本土 ,才有了生产中型坦克的动力。
在1944年定型了30吨体重,安装75毫米炮,最大装甲厚度75毫米的四式战车。但是已经没有资源和时间再进行批量生产了。我们想说的是,我们没有必要歧视在二战出奇的 豆战车和轻型坦克。德军正是凭借这些击败了英法联军4300辆坦克和百万大军。
豆战车和轻型坦克在战场机动性,快捷性,打击机枪火力点和对步兵杀伤方面,都是长项。弱点就是没有反坦克能力,关键是早期德军依靠反坦克炮打坦克,日军在我国战场则是没有反坦克需求。
更何况不计算师团和独立战车队,日军截止1940年,也投入了15个战车联队,728辆配备37-57毫米炮的7-15吨战车,等于四分之一德军闪击法国,一举击败英法两国陆军的力量。可是当时中国军队的坦克数量可是连英法十分之一都没有啊!
看完之后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网友们尽情吐槽,有什么喜欢看想看的文章也可以告诉小编哦,小编看到了会尽力为你们找的,小编会在下方评论区等大家哦!岛国的钢履:日本战后坦克“四兄弟”
“富士综合火力演习”中行进间射击的90式坦克
作为“陆战之王”,坦克可以说是现代陆军的核心力量,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作战,坦克都是不可或缺的先锋或者坚固的移动防御阵地。而随着时代发展,坦克也早已从当年的“带大炮的拖拉机”发展成为一种集成了先进的计算机,控制工程,发动机,冶金,材料,电子设备等先进技术的高科技集合体,这也就决定了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和生产坦克的国家非常少。而日本,不但是亚洲国家里为数不多的坦克工业强国,而且还拥有了一支自成体系的坦克部队。他们的坦克以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而著称于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坦克力量是非常薄弱的。虽然他们很早就从西方引进了坦克的生产技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个可以自行生产坦克的国家,但是纵观整个二战,他们并没有拿出几件像样的作品:如同玩具一般的94式轻型坦克,模样丑陋的97式中坦克,古老外观的89乙型坦克和出现得太迟的四式中坦克,对了,还得加上海军那些造型古怪却外强中干的水陆坦克(日文称之为“内火艇”)基本就概括了整个二战中日本坦克了。这些日本坦克在和同期的美国,苏联和德国甚至意大利的产品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远远弱于对手的。
日本陆军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像样的坦克,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日本海军几乎消耗光了所有的国防费用,确实拿不出余钱来生产坦克。另一方面,日本陆军陈旧落后的体制导致坦克在其中地位比较尴尬。当然,日本没有像样的对手,也使其缺乏研制新型坦克的必要性,想想看,对付那些钻地道扒铁道,武器只有土枪和地雷的土八路,几台“豆战车”也可以说是“撒手锏”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坦克和其他主要参战国相比非常落后,是各国嘲讽的对象。日本陆军的机械化程度相当之低,不要说和德国,苏联这些典型大陆强国,就是和英国,意大利相比都落后一大截,注意它细小的履带,这种履带不要说越野了,就是行驶速度稍微快点都会飞脱
太平洋战争中被美军缴获的日军坦克,居然可以被M4驮在背上前进!要知道,M4在当时各国的坦克中算是块头很小的一种了(也不知道日本人是不是因为身材矮小才造这么小的坦克!)
二战结束后,日本保安队(陆上自卫队的前身)曾经使用过美国的坦克。这些美国坦克虽然也是已经淘汰了的产品,但是日本人仍然觉得比起二战中他们的“豆战车”,这些美国坦克无论技术上还是作战能力上都强得可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了重新武装日本的政策,以增强自由世界应对共产主义阵营的威胁。所以日本也借着这个机会,第一次独立,完整地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了成套的现代坦克工业。开始了其装备现代化坦克的历程。
第一代坦克:61式中型坦克
博物馆中展示的日本陆上自卫队61式中型坦克
1955年,三菱日本重工业(1964年之后更名为三菱重工)以美国提供的M46和M47“巴顿”坦克为基础研制了日本战后第一种坦克,该坦克于1961年正式定型,被命名为61式中型坦克。无独有偶,这个时候也恰恰是中国第一种坦克59式中型坦克诞生的时代。中日两国的坦克工业可以说是同时起步的。
61式坦克战斗全重25吨,主要武器是一门日本制钢所设计制造的61式90mm的L52线膛炮,此外还有一挺美制7.62mm机枪与主炮同轴安装,炮塔上方有一挺12.7mmM2高机。车体前装甲55mm的热轧低合金钢板,炮塔为整体铸造式的半球体炮塔,装甲厚度114mm。动力装置是三菱12HM21WT型12缸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570马力。
从61式的技术性能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坦克的性能和同时期的相比中规中矩,基本没有什么特点。唯一不同的是61式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日本铁路的标准轨距比其他国家的小,所以车体也做的更小了一些以方便坦克的铁路机动。
61式坦克总共被生产了560辆,一直到2000年全部退役。值得注意的是,61式坦克没有任何改进型,那过时的90mm火炮和坦克上各种古老的设备就一直伴随着它从入役到服役,这一点和中国的59式如今已经开始按第三代坦克标准升级得面目全非相比,实在是差别非常大。
61式坦克对日本人的意义非同一般,甚至可以说,有了61式之后,日本才算拥有了现代坦克工业。日本坦克才真正走入到了主流之中
第二代坦克:74式中型坦克
74式中型坦克至今仍在日本陆上自卫队服役
进入60年代,苏联开始在远东地区部署其新一代的中型坦克。而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中,苏军的T-62中型坦克展示了威力,也让远东各国都纷纷开始了对抗T-62的坦克的研制。而这个时期,朝鲜人民军也获得了苏联提供的T-62,让装备过时的61式坦克的日本感到军事压力很大。所以为了对抗苏联的T-62,日本开始研制与其同一级别的坦克。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74式的中型坦克。
当时,美国和西德正在联合研制MBT-70主战坦克项目,虽然这个项目最终下马了,但留下了很多新技术却出现在这一时期的西方坦克上面。日本也得以从盟友那里获得大量的新技术。从而可以让自己的下一代坦克可以达到能与苏制T-62中型坦克相抗衡的水平。
74式中型坦克是日本三菱重工研制,采用了很多来自自己西方盟友的先进技术。首先,日本从联邦德国获得了先进的轧钢技术,使之具备了生产坦克装甲所需的宽厚热轧板材的能力,更好的钢材,来自联邦德国的先进工艺,再加上坦克的主装甲设计厚度达到了120mm,防护力比之前的61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74式的主炮则是英国的L7A1型105mm线膛炮,日本制钢所从英国皇家兵工厂获得了其生产制造许可证后在国内大量生产这种主炮。配用的反坦克弹药也是普通的脱壳穿甲弹和英制碎甲弹,后来也紧随西方潮流,使用了93式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91式105mm破甲弹。加上以西德技术研制的火控系统,源自美国技术的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和红外夜视系统,都保证了74式具有较强的战斗能力。
参加“富士综合火力演习”的74式坦克,坦克乘员向观众致意
&74式中型坦克使用105mm主炮开火射击。这种源自英国的主炮威力很大,是冷战时期北约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武器
74式坦克的行走装置也很有特点,没有模仿同期的西方坦克中负重轮+托带轮的设计,而是类似苏联T-62坦克的五对大负重轮,取消了托带轮。悬挂系统是独具西方特色的液气式悬挂,可以调整车体的前后俯仰和左右摇摆的角度,使之具有良好的路面适应性。而74式相对较轻的车体和功率更大的三菱10ZF22WT柴油发动机也使之非常适合在日本独特的地形环境下进行作战。和61式不同,74式不断在进行小修小补式的技术改进,尤其是火控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后来获得了升级。此外,由于74式诞生的年代,日本建筑了极其发达的高速公路网,所以74式的战略机动方式也成为以公路机动为主,而不再是像以前的61式那样靠铁路机动。
日本总共生产了893辆74式坦克,尽管日本现在早已出现了更先进的90式坦克,但是由于日本特殊的狭窄山地和水网地形以及较高的城市化程度让重量较轻的74式更适合在这些地面上活动,所以这种今天已经明显过时的坦克(技术水平与同期的苏制T-62和西德制豹-I相当)仍然在日本路上自卫队大量服役。而日本陆自的使用经验也证明了这种坦克设计是非常成功的。也就是从74式开始,日本坦克发展开始逐步走上了快车道,最终使之洗刷掉了二战之中的“豆战车”形象,日本也由此跨入了坦克工业强国的行列。
第三代坦克:90式主战坦克
正在接受检阅的日本陆上自卫队90式主战坦克
进入80年代,随着世界各国都开始研发新型主战坦克,日本也不甘落后,很快,日本坦克工业就拿出了一件让世界大吃一惊的作品:三菱重工的90式主战坦克。1990年进入日本陆上自卫队服役,主要配备给了位于北海道的第七师团,以应对苏联庞大的军事压力。
90式坦克刚出现的时候,各国军方看到它之后的感觉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惊世骇俗”,因为90式坦克完全就不是日本的风格,而是彻彻底底的西欧风格坦克。这是因为在设计上,三菱重工大量参考了当时联邦德国豹-II型坦克的设计。所以许多国际上流行的设计它都有,成为了典型的第三代坦克。
90式坦克的战斗全重高达50吨,是日本历史上出现过的最沉重的坦克。它的主炮是联邦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Rh120型120mm滑膛炮,日本制钢所得到了其授权生产。第三代坦克之所以广泛采用滑膛炮,是因为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更适合使用滑膛炮来发射。所以现在除了英国,基本没有哪个国家还在新研制的坦克上使用线膛坦克炮。现在随着英国人关闭挑战者-II坦克生产线,这最后的线膛炮坦克也就此消失了。而在西方国家当中,联邦德国的Rh120滑膛炮最终得以一统江湖成为北约标准坦克炮,无论是美国的M1A2还是德国的豹-II或是韩国的K1A1,基本都是用的这个型号的火炮。标准化的口径,让北约盟友之间可以通用各自的炮弹,极大增强了其协调能力。只是,日本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使用的是钨弹,而不像美国使用贫铀弹。
出色的火控是90式主战坦克的招牌
而先进的火控系统,又无疑让90式主战坦克具有了更佳精准和强大的火力。90式坦克采用日本研制的JSFCS-212火控系统,模仿联邦德国的豹-II坦克的指挥仪式控制方式(即著名的“猎-歼式”)。结构上参照了74式坦克的火控,但是用YAG激光测距仪代替了以前的红宝石激光测距仪,而弹道计算机也从模拟电路式换成了数字式。此外还装有双向稳定器,这是一套由精密陀螺仪,角度传感器,角度限制器,执行电机,伺服油缸,锁紧油缸,相关电气控制电路和放大电路组成的复杂系统,使之可以有更好的稳定性。1996年美国华盛顿州的一次试验中,日本陆上自卫队的90式坦克打美制M60坦克的靶标,行进间射击将其一辆一辆地击毁,命中率几乎达到了100%,让美国军人大为震惊,这就是先进的火控系统的功劳。
90式坦克的发动机是三菱重工研制的10ZG32WT型两冲程液冷柴油机,带涡轮增压器,最大功率达到了1500马力,配上当时一度成为了单位功率密度最大的坦克,所以90式的机动性也非常好。而90式也使用了沿袭自74式的可调油气悬挂装置作为悬挂系统使用。但是只能纵向调整。
综上,90式主战坦克应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了,当时很多权威的军事排行榜也是这么认为的,90年代,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上90式甚至一度跃居榜首。但是很快,90式的各种问题就不断暴露出来了,差点葬送了这种坦克的前程。原来,和苏联,德国,美国这样经历过人类历史上最大地面战争的国家相比,从未进行过几次像样的坦克战的日本在新型主战坦克研制上严重缺乏经验,这就造成了90式虽然纸面上达到了技术性能的要求,甚至长得都很像豹II,但是具体的设计和使用上却有很多明显的缺陷和硬伤。
90式主战坦克还存在诸多严重的缺陷,其中很多在其它国家都是早已解决的。但在日本却成了问题。这暴露出日本坦克工业的经验严重不足和军方对使用坦克能力的欠缺
有些是设计上的错误:90式主战坦克上面没有数字化通信系统,根本无法和其他车辆进行联网。也就无法共享信息,各车之间只能采用老旧的电台进行联络。还有就是火控系统匪夷所思的设计思路:由于现代战争中,坦克基本上都是一打就废的,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强调首发命中。日本人倒好,强调的是次发命中:即首先根据传回的第一发炮弹的弹着点数据对射击参数进行修正,使之第二发可以命中,形成一个闭环式控制。想法不错,问题是实战中,敌人可能让你有机会打出第二发吗?此外,炮塔上武器的布置也很混乱,重机枪的枪架居然会遮挡住车长的观瞄装置的视野。
另外一些则是使用中发现的问题:90式坦克尽管比豹II轻了近10吨,可在坦克里仍然算是大块头,加上其履带做得又细又长,抓地能力也很差,不但导致其接地压力过高,通过性能很差,而且也使其在行驶中容易打滑,驾驶员操控很费力。所以,90式坦克只能被部署在北方的平原地带。另外,为了提高效率,日本人在90式上采用了尾舱式自动装弹机,使得装填手这个职务可以取消,这样,一个坦克车组就从四人变成了三人。但是日本陆自在制定条例的时候仍按四个人来算。要知道,坦克兵不光需要开坦克,平时的保养维护工作也是需要承担的。结果,四个人的活儿三个人干,极大加重了单个坦克兵的负担。此外由于堆砌的先进设备过多,加上无法出口,故没有办法分摊研制费用,90式坦克的单价高达850万美元(这还是90年代初的美元币值)。而中国出售给泰国的96式坦克的价格只有76万美元。装备一辆90式的价格要是用来买96式足足可以买一个连了。所以90式给人的感觉不像一种作战坦克,而更像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昂贵玩具。这也是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然对90式坦克十分不信任的原因。
第四代坦克:10式主战坦克
10式主战坦克样车
由于日本人的74式中型坦克实在太老旧,而90式坦克又难当大任,所以日本人被迫过早的开始了新一代坦克的研发。10式坦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目前出现的最新的坦克。
10式坦克的外观和90式非常相似,但是车体重量减轻了很多。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当前,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已经高度发达。所以一旦在日本本土爆发战争,城市作战将成为主要形式。笨重的90式坦克不但不能在城市里作战,甚至进行公路机动都很困难:为了运输90式坦克,三菱重工专门研制了重型平板拖车,结果这种平板拖车的重量也过大,导致其根本没法上路。10式坦克之所以重量变轻,据三菱重工的官方解释是缩小了车体的体积(外观上可以看出来,10式主战坦克只有5对负重轮,而90式有6对),同时由于研制了新型的复合装甲,大量新材料的应用使得同样厚度的装甲重量减轻了30%,却有着相同的防护能力。
10式坦克是根据日本自卫队的“新中期防卫力整备计画”而开发的,从试制到生产均由三菱重工完成,2012年年初投入使用。
正在展示其油气悬挂的10式主战坦克
日首度参加“富士综合火力演习”的10式主战坦克
在新型坦克上,一如以往的日本风格,大量的新技术被堆砌其上。似乎是为了弥补90式上没有数字通信装备导致无法组网这个愚蠢的设计,10式上十分强调信息战能力。采用了沿袭自90式的“猎-歼”式火控系统,而且炮长瞄准具不再是传统的穿过装甲的光学瞄具,而是换成一个光纤传感器向火控计算机传递数据并将其显示在炮长面前的液晶显示屏上。一旦设定好了目标,炮长可以使用“自动追踪”功能使炮始终指向目标。此外,10式坦克还采用了源自大量民用技术的设计:火控软件采用商业化的C++进行编写,各种集成电路模块采用成熟的商业产品而没有让军工部门专业研制。尤其显得“时尚”的是,其火炮居然可以用类似iPhone的电容触摸屏进行操控射击!
日本的坦克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只造一个型号,从不改进,在10式上这个模式将被打破。设计师们在设计它的时候就预留了很多日后升级的空间。日本人对10式坦克非常自豪,日本军事专家福田真央甚至认为:“10式主战坦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我们的一辆10式主战坦克可以击毁三辆中国制造的99式主战坦克。”
10式主战坦克是为了替代74式而设计。但是和90式一样,它本身更像是一个玩具而不像是一件作战兵器。它的效能究竟如何还值得怀疑,需要实践进行检验。
综上所述,日本真正意义上的坦克工业是二战之后才发展起来的,他们也搞出过类似90式这样技惊四座的产品。但是他们在坦克运用上的缺乏经验使得他们始终没有开发适用于战场环境的坦克产品的能力,所以他们为了保持自己不落后而不断在坦克上堆砌大量新技术而全然不顾实用性,导致日本新研制的坦克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像是大玩具,而不是作战兵器。而大量核心技术都受制于人的现实,加上先进技术的盲目堆砌又让日本的坦克出现了价格高得离谱。所以日本坦克工业还离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多距离要走。
只是,对于一个主要依靠海上力量的国家而言,坦克在日本的国防力量中作用很小,所以日本坦克性能不强也是有很多客观需求上的原因的。
日本在坦克的使用上经验十分缺乏,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坦克工业经验不足,无法提供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坦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cd读不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