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的工业类型

【来源:中国商报 发布日期:】

  2015年下半年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和再次腾飞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2015年年末发布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的全面振兴发展机遇再次到来,“二次腾飞”令人关注与期待。
  辩证看待“新东北”现象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了“新东北”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四大区域版块中,东北地区经济率先出现持续增速下滑的趋势。
  1月19日国新办就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了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对东北经济发表看法称,从短期来看,东北经济可能要经历更大的阵痛。
  近年来,东北经济增速下降不断为外界关注。回顾2014年,年度GDP增速排名倒数五省中,东北三省皆榜上有名,黑龙江、辽宁和吉林分别位列倒数第二、第三和第四。
  而在2015年前三季度,东北三省增速排名依然靠后。其中辽宁以2.7%的增速垫底,黑龙江前三季度GDP增速为5.5%,排名倒数第三,吉林前三季度GDP增速为6.3%,排名倒数第四。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7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其中东北地区投资下降28.5%,东北成为全国各大区域中唯一投资增幅负增长的区域。
  “首先,东北地区物质基础虽丰富,但资源枯竭,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老化现象严重。其次,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前新市场经济下,并没有同市场经济接轨,抗风险能力、抗市场冲击能力相对比较弱。最后,由于历史缘故,东北区域独有的文化性对经济发展也会产生深刻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刘瑞这样说。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则认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要放在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上,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一些专家学者进一步认为,东北地区的振兴战略已经实施了多年,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为东北应对经济新常态,推进新一轮的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表面看,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呈下滑趋势,但实际上,通过前些年的振兴发展,东北地区已经积累了厚实的家底,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辽宁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曲昭光表述道。
  “冷中有暖,苦中有乐”是对“新东北现象”的辩证分析。要正视当前东北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同时不忽视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闪光点。
  转型面临诸多问题  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其设备、产品和效率都已经不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要。因此,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南方地区较为滞后。自2003年国家作出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以来,原有的老企业经过改造大有改观,一些新型产业如数控机床等发展良好,但部分产业在全球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效益和发展趋势很不理想。
  “目前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中,高精尖的产业发展微不足道,东北的产业结构中,经济运行成本过高,这对东北产品的竞争力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东北的基础设施方面已经没有什么问题,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重点。”辽宁省发改委一位官员这样表示。
  此外,资源城市的转型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面对的主要问题。以重工业、原材料为主要产业的老工业基地转型已经呼吁了很多年,但目前仍以重化工业和大型国企为主,不少行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困难。去年以来,重化工业、能源产业增速明显放缓,企业经济效益未见好转,经济受到的冲击也较大,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延续。因此东北地区在根本上还需要通过市场化推动,加快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新兴产业。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不能再依靠结构单一的工业一柱擎天形式,要以投资、需求、创新为突破,淘汰落后产能,以创新为驱动,吉林省要通过创新实现优化升级、脱胎换骨,进行深化改革创新,实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调整。”吉林市某政府官员对中国商报记者这样说道。
  在东北地区的体制机制问题上,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重视人才培养,但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原因在于没有市场经济思维,投资环境较差。在沈阳市一位市委干部看来“,东北地区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思维问题,本地该有的资源应有尽有,传统工业基础扎实,缺的只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此外,东北地区作为最早进入计划经济且最晚退出的区域,同我国其它地区相比,在市场化程度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吉林财经大学校长宋冬林认为,东北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进展不够快,最主要的体现是市场不活,不少地方的经济是强势政府和弱势企业的结合,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振兴开发不乏新亮点  去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哈尔滨新区。批复称,要把建设好哈尔滨新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积极扩大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为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和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哈尔滨新区规划参与者、黑龙江当代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宋魁表示,哈尔滨新区将成为“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要把现有的对俄贸易资源全面升级,包括对俄商贸、物流、医疗、培训、展览、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承载功能,将在新区中“立体式”体现。
  据记者了解,此次设立的新区是要作为“振兴东北战略的重要支撑”,旨在打破经济观念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基于新区的设立,推动跨境产业链的升级。例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和3D打印技术产业,能够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以多方面创新的形式推动振兴东北的战略进程。
  此外,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重工业基地,如何把握“十三五”规划的机遇,配合国家政策推动传统制造业务升级至关重要。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尽管全球经济好转仍然存在较大压力,但汽车零部件行业不乏发展机遇。吉林省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吉宝对记者表示,吉林省的汽车零部件公司自2006年进行国企改革后,在第二次振兴中要抓住引进汽车行业最先进的技术、生产方式和品牌,通过引进、模仿、消化、吸收、提高到创造,使企业快速生长,由老工业基地企业变成世界先进现代企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部长赵昌文认为,装备制造业仍是东北的最大优势,当前最关键的是抓住开放的机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困难就会变成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和产业竞争力,把价值链从中低端提高到中高端。
  新中国第一台普通机床、第一台摇臂钻床、第一台数控机床都诞生于沈阳机床集团。作为一家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老牌企业,沈阳机床集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现状,也注定将在未来推进《中国制造2025》中扮演特殊角色。
  据记者了解,早在2012年,沈阳机床集团的研发人员就攻克了数控系统运动控制技术、数字伺服驱动技术、总线技术等数项数控核心技术,并成功研发出了i5智能机床,从而跻身全球先进数控技术行列。去年他们的i5智能机床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立刻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改革开放以来,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代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了一条超速发展的道路,甚至在一些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相关负责人赵彪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去年10月,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中德经济技术论坛上,沈阳机床‘i5战略’得到了与会德国专家及企业代表的高度认同。他们认为‘i5战略’对未来智能制造实践的探索,给迈向“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可践行的路径。”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服务业方面同样表现不俗,以旅游业为代表,其充分调动了东北地区的丰富旅游资源,用新思路新方式走出了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之举,一方面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职工再就业,另一方面,发展旅游业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性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有利于改善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推进城市建设的步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投资环境不断完善,也为引进资金、人才和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商品流和信息流的快速增长,更新人们的生活观念,从而带动东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际妇女旅行社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述道。
  “中央赋予东北的政策已经很多了,东北应该梳理一下没有落实的条例,有些改革不需要中央出什么政策,地方完全可以自己做。”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副司长宋葛龙表示。
  未来,东北地区能否实现新常态下发展方式的调整,将蕴藏的巨大活力激发与释放出来,不断开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局面,值得关注与期待。
  挖掘潜力破解发展困局
  历史上,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战略要地,是连接东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带,在中国经济建设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新一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为当下之急。
  首先,要重点着力于完善机制体制。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形成同市场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机制体制,是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的治本之策。政府应该顺理同经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企业长久发展所考虑。完善相关预算和审计制度,改善财政资金的利用率,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大力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国有和民营企业竞相发展的新局面。
  其次,推进结构调整,改变传统产业的单一化产品结构。东北地区在过去较重视投资拉动,缓解下行压力的同时容易带来传统产业体量的增大。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扶持新型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促进合作方式的形成。面对未来要注重降费、减税、增加转移支付等政策路径优化,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活力”。
  第三,鼓励发展创新创业,将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激发和调动创新创业情怀。目前,东北地区工业基地体制不灵活,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重工业多轻工业少,导致了东北地区就业能力不足,百姓的实际收入较低,出现人口外迁现象。只有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创新创业,才能够塑造东北地区的新活力,挖掘东北地区的新优势,实现开发振兴。“改革创新要有动力,转型升级要有活力,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办法,走出一条地区振兴的新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说。
  最后,要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公平社会惠及于民,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摘 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棚户区不仅涉及城市化和城市更新问题,还与单位体制的消解有关。但单位制自身的内部差异性,使得城市棚户区的形成与社区建设问题带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依据单位制对于社区的不同影响程度,城市棚户区可大致分为“单位型棚户区”和“混合型棚户区”两种类型。两者在单位化程度、贫困类型、居民特征、居民认同感和居民行动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单一的社区建设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棚户区,在反贫困和公共性构建等方面,探索各具特色的社区建设策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