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涵顶厚度1.2米.吊顶顶棚面荷载大小是多少每平方

  【摘 要】本涵洞为鄂尔多斯东胜区公园大道道路工程的一道拱涵,涵洞净跨径为4m,涵洞轴线与道路前进方向右侧夹角为90°。"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拱涵计算过程及设计方法浅析
  【摘 要】本涵洞为鄂尔多斯东胜区公园大道道路工程的一道拱涵,涵洞净跨径为4m,涵洞轴线与道路前进方向右侧夹角为90°。论文主要介绍了涵洞的计算过程及设计方法,简单介绍了拱涵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Abstract】This culvert is an arch culvert of the Gongyuan Dadao road in Dongsherg district of Erdos, the net span of the culvert is 4m,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axis of the culvert and the forward direction of the right road is 90°.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and design method of culvert, and briefly introduces som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 culvert.   【关键词】高填土拱涵;拱涵设计计算;减荷措施   【Keywords】high fill arch culvert; 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arch culvert; load reduc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3-02   1 引言   近几年山区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对道路线行的要求,深挖高填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高填路堤也逐渐增多。拱涵便适应于这种高填土路基,可以跨越深沟,还具有大量利用挖方减少弃方等优势。公园大道在K0+400处的填土高度高达11.9m,综合考虑在此处设置一道钢筋混凝土拱涵,其净跨径为4m,涵高1.83m,涵长90.23m。   2 拱涵平面、立面设计   考虑到路线在跨越主要排、灌沟渠时,根据实地调查的有关资料及地方要求,结合道路边坡排水及道路下雨水管道的设置情况,综合考虑布设涵洞。根据地基承载力、填土高度及流量大小选用钢筋混凝土拱涵,其桩号为K0+400。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本项目的设计方案,拱涵的平面、立面图如图1。   2.1 拱圈的计算   拱涵的拱圈应按《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的规定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承载能力(正截面强度)、稳定性验算。拱涵的拱圈宜按无铰拱计算,其矢跨比不宜小于1/4,拱涵可不考虑曲率、剪切变形、弹性压缩、温度作用效应和混凝土收缩效应。拱圈采用C30混凝土,厚度为50cm,拱圈所承受的恒载主要有:拱顶填土的竖向压力、拱圈自重以及填土所产生的水平方向的压力、拱脚与拱顶间倒圆弧竖向填土压力。活载主要包括各活载所产生的水平压力和竖向压力。拱圈的计算过程简化如下:   ①计算恒载引起的内力,全跨按均布荷载计算   拱顶填土压力=土容重×填土高度=214.2kN   ②倒圆弧荷载   拱脚与拱顶填土压力差=拱背填料容重×(计算矢高+拱圈厚度 / 2 - 拱圈厚度 / 2×Cos(ψ0))=31.18kN   ③拱圈自重   拱圈自重=拱圈容重×拱圈厚度=12.5kN   ④双侧水平力   拱顶恒载水平推力=土容重 × 填土高度×Tan(45 / 180 ×PI - Parm.土内摩擦角 / 180 × PI / 2) ^ 2=72.14kN   经过汽车荷载组合、挂车荷载组合验算后,在拱顶产生的水平力、左拱脚产生的水平力及竖向力、右拱脚产生的水平力及竖向力均满足强度及纵向稳定性的要求。   2.2 涵台强度及稳定性的验算   涵台的具体参数如下:净跨径4m,涵台高度2.5m,填土高度11.9m,涵台采用M7.5浆砌MU40块石,台顶宽度1.2m,台背坡度4:1,采用整体式基础,基础厚度为1.0m,襟边宽度为0.7m.拱涵台身按偏心受压构件验算,计算偏心距e≤0.6s,在本项目中偏心距=B/2-Mjc/Nj=0.17m,容许偏心系数=0.5,E<B/2×容许偏心距系数=0.45625m,涵台底部偏心距符合要求。   根据可能同时出现的作用荷载进行组合验算,主要考虑组合Ⅰ和组合Ⅲ,台身强度和稳定性验算、台口抗剪强度验算、抗倾覆安全系数、抗滑稳定性安全系数均满足要求。   3 高填土拱涵基础的选择   涵洞的基础分为整体式基础和分离式基础两大类。对于高填土的拱涵来说,一般选择整体式基础。由于高填土拱涵本身就要承受涵顶上部土压力的重量,对涵底地质要求很高,结合东胜区内地质构造简单,断层不发育等地质构造,本项目拱涵采用整体式基础。采用整体式基础对于提高基础地面地基土的承载力效果非常显著,能有效地减小由弯矩引起的基底应力,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还可以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拱脚位移和局部破坏等不利影响,而且有利于施工的控制。举例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拱顶填土在大于10m时,整体式基础的基底应力在320~510kPa之间,在同样条件下的分离式基础的拱涵相比,基底土的承载力可提高30%~40%。   在实际的计算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高填涵洞的基底计算应力会比地勘报告所提供的地基承载力大一些,但此计算应力并不是控制设计的主要因素,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地基进行处理,如何尽可能地保证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避免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故而要增加台背回填土的压实度,加强施工过程中管理,严格按照规范设计中规定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提高施工质量。在具体的施工项目中,涵洞的基础也会发生一定的沉降,但这是微小的,均匀的,沉降量应满足规范要求,在规范要求范围内的沉降量都是工程允许的。   4 高填土拱涵减荷措施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拱涵顶土压力的作用方式,涵顶覆土的垂直压力与其两侧填土的压力,两侧之间产生相互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的方向取决于涵顶覆土垂直压力和两侧填土压力的大小,若涵顶覆土垂直压力大于两侧填土压力,则产生的摩擦力向下,这也是马斯顿及国内许多部门所证实的“等沉陷”理论。所以在涵洞结构设计时,应认真考虑涵洞洞顶垂直土?毫Φ挠跋煲蛩兀?确保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的受力情况。   根据涵顶土压力的理论分析,通过一些工程措施和方法,可以达到减小结构物上土压力的目的。在高填土作用下,考虑采取减荷措施,保证涵洞结构的安全性、减少裂害的有效途径。减荷措施的工作原理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减小涵顶内外(即涵顶垂直土压力和涵顶两侧填土压力)土柱间沉降差,甚至产生负的沉降差,使外土柱对内土柱产生向上的附加摩擦力,也就是说外土柱与涵洞共同承担涵顶土柱压力,达到降低涵顶垂直土压力值的减荷效果,充分利用“土拱效应”,沉降对涵洞起到一定的卸荷作用。这样看来,在洞顶铺填减荷材料(压缩性大于填土的柔性材料)层,不仅减压效果最佳,还可以大大减小涵顶垂直土压力,也就减小了涵洞与填土之间的沉降差,还可以通过改变涵洞轴线方向的减荷材料层厚度,调整洞轴向垂直土压力分布不均,从而也减小了洞身轴向的不均匀沉降。   5 总结   涵洞的形式多样,不同的涵洞形式对工程造价、施工工艺等各项指标的要求差别也很大,所以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涵洞类型及洞口形式。拱涵作为高填土涵洞应用广泛一种涵洞形式,有其自身很多优越的地方,比如拱形式选择的多样性,不同材料的拱其外观也有很大差别。拱的造型美观,一座合理的、舒适的、安全的拱涵,也将会成为当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当然,在结构计算及方案设计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尽量减少填土的高度,换句话说合理的布置涵洞尽量抬高涵底高程;②涵洞的结构形式宜优选钢筋混凝土拱涵,拱圈要全涵配筋,根据填土的高度和结构计算结果确定结构的尺寸;③计算参数应尽量接近实际的受力情况,合理的计算模型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前提;④涵底高程的设计既要考虑涵底纵坡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基础不可避免的微小沉降量,充分利用减荷措施来减小涵顶垂直土压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拱涵计算书0612.doc 1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涵洞的设计安全等级为三级,取其结构重要性系数:0.9
涵洞桩号:K0+000.00
设计荷载等级=城 -A
验算荷载等级(兼容老规范)=城 -A
布载宽度=38(m)
拱顶填土高度=7.682(m)
土容重=18千牛/立方米
土的内摩擦角=30度
净跨径=4(m)
计算跨径=4.77m
洞身长度67.3157(m)
拱圈厚度0.6(m)
净拱矢高度2(m)
拱圈容重=25千牛/立方米
拱圈抗压强度=15.64MPa
涵台顶宽度=180cm
涵台底宽度=292.5cm
涵台高度=450cm
涵台容重=25千牛/立方米
台身抗压强度=3.44MPa
整体式基础=True
基础级数=1
每级基础高度=100cm
基础容重=25千牛/立方米
铺底厚度=20
铺底容重=25千牛/立方米
基底容许应力=500
每延米铺底宽度=100cm
单侧基础襟边总宽=40cm
计算恒载引起的内力:
土系数 K = 1.40054
全跨均布荷载
拱顶填土压力 = K * 土容重 * 填土高度=193.661kN
倒圆弧荷载
拱脚与拱顶填土压力差=拱背填料容重 * (计算矢高+拱圈厚度 / 2 - 拱圈厚度 / 2 * Cos(ψ0))=49.39999kN
拱圈自重=拱圈容重 * 拱圈厚度=15kN
双侧水平力
拱顶恒载水平推力=土容重 * 填土高度* Tan(45 - 土内摩擦角 / 2) ^ 2=46.09196kN
恒载产生的内力:
恒载在拱顶产生的弯矩为46.64648kN·M
恒载在拱顶产生的水平力为315.1053kN
恒载在左拱脚产生的弯矩为79.42266kN·M
恒载在左拱脚产生的水平力为209.0938kN
恒载在左拱脚产生的竖直力为523.9958kN
恒载在右拱脚产生的弯矩为79.42266kN·M
恒载在右拱脚产生的水平力为209.0938kN
恒载在右拱脚产生的竖直力为523.9958kN
计算活载引起的内力:
设计荷载引起的内力计算
全跨均布荷载=5.736668kN
半跨垂直均布荷载=5.736668kN
双侧水平力=1.912221kN
左侧水平力=1.912221kN
荷载组合 恒+A+C内力状态:
在拱顶产生的弯矩为51.84809kN·M
在拱顶产生的水平力为351.7217kN
偏心距 e0= 0.1474123
截面重心至偏心方向边缘距离 s = 0.929
偏心距 e0 &= 0.6 * s
r0 * Nj=351.7217kN& φ * fcd * b * (h - 2 * e) = kN。
强度和稳定性满足要求!
在左拱脚产生的弯矩为87.99333kN·M
在左拱脚产生的水平力为231.6877kN
在左拱脚产生的竖向力为582.5404kN
偏心距 e0= 0.151051
截面重心至偏心方向边缘距离 s = 0.929
偏心距 e0 &= 0.6 * s
r0 * Nj=582.5405kN& φ * fcd * b * (h - 2 * e) = kN。
强度和稳定性满足要求!
在右拱脚产生的弯矩为87.99333kN·M
在右拱脚产生的水平力为231.6877kN
在右拱脚产生的竖向力为582.5404kN
偏心距 e0= 0.151051
截面重心至偏心方向边缘距离 s = 0.929
偏心距 e0 &= 0.6 * s
r0 * Nj=582.5405kN& φ * fcd * b * (h - 2 * e) = kN。
强度和稳定性满足要求!
荷载组合 恒+A+D内力状态:
在拱顶产生的弯矩为52.11459kN·M
在拱顶产生的水平力为350.5383kN
偏心距 e0= 0.1486702
截面重心至偏心方向边缘距离 s = 0.929
偏心距 e0 &= 0.6 * s
r0 * Nj=350.5383kN& φ * fcd * b * (h - 2 * e) = kN。
强度和稳定性满足要求!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拱涵技术交底书.doc 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技 术 交 底 书
ZT1101JL11-
合同号: 济乐LQSG3
施工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一公司
数 第1页共5页
工程名称 拱涵 工程部位 K1
交底名称:K123+222拱涵
交底内容:
按照本技术交底要求,在涵洞施工以前需要配齐以下施工机具:挖掘机一台,ZL50插入式振捣棒2台,钢模板一套(5t以上)木模(包括基础塞木模板)。
熟悉掌握和了解测量人员所交付的控制桩点和涵洞轴线控制护桩,并妥善保护。
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一)、拱涵总体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二)、基坑开挖
1、基坑开挖以单斗挖掘机开挖为主,人力开挖为辅。土质基坑采用挖掘机进行开挖,开挖至距设计标高差20~30cm时,有人工进行清理至设计标高,以免机械扰动基底原状土,造成承载力下降。
2、施工准备:做好施工放样。设置基坑中心线、方向和高程的测量控制桩,测量放线,用木桩挂线或白灰标示开挖范围。
3、基坑开挖:根据拱涵位置的地质情况,基坑采用放坡开挖,开挖过程中应检查基坑平面位置、高程、边坡、排水系统,随时观测基坑边坡和地面站的变化。基坑开挖尺寸为拱涵结构物底板尺寸+100cm工作面宽度,基坑底开挖标高应按照流水面坡度严格控制。挖基弃土不得妨碍施工,弃土锥坡脚距坑顶边缘的距离不小于基坑深度。严格限制坑顶堆土等地面荷载。基础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及时进行下一道的施工,避免基底长时间暴露或受雨水淋泡。
4、基坑排水:基坑开挖及时做好排水工作,挖至坑底标高后沿基坑四周设排水沟,并及时抽干坑内积水,保证开挖后基底不被水浸泡。
5、基底处理:基坑开挖接近标高时,保留10~20cm一层,在基础施工前人工挖除。
6、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先由工区试验工程师进行基底承载力的检测,再由工区测量组复合基坑尺寸和标高,符合要求后报质检工程师检查,合格签证后,再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7、基坑开挖过程中应严防地面水流流入基坑内,基坑外截、排水设施要保持到基坑回填后。基坑开挖施工中,须注意保护定桩位、水准点。
(三)、基础施工
1、基础模板安装:
(1)根据基础设计结构尺寸选择模板及支架。要求模板和支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
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所浇砼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荷载;模板及支架挠度不得超过构件跨度的1、250.
(2)、模板支架采用10*12*12cm的方木,要求支撑部分安置于可靠的基底上。若支撑底部土质松软,支撑时先用3cm厚以上的模板做支垫,以增大支撑面积;支撑时底部支撑于模板面垂直,上部可采用斜向支撑,并用木楔加固。
(3)两侧模板之间用螺纹钢拉杆并配以垫圈固定,伸出混凝土外露面的拉杆用端部可拆卸的钢丝干。
(4)安装后的模板表面要平整光滑,接缝严密,并满涂脱模剂。
(5)模板安装完毕后,报工区质检工程师检查,合格签证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2、基础混凝土浇筑:
砼由混凝土拌和站集中统一供应。基础混凝土灌注前须进行立模、放线、配合比等检查,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浇筑混凝土。浇筑要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浇筑必须在坑底无水的情况下进行。
混凝土浇筑前,先将模板上的污垢清扫干净,并在模板内侧涂满脱模剂。
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要尽快浇筑,减少热损失。
混凝土浇筑时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大于2m。当大于2m时,采用滑槽入模浇筑。
混凝土要分层连续浇筑,其分层厚度不得大于30cm。当因故间歇时,不得超过2h;当超过2h时,要按浇筑中断处理,同时要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平面要与结构的轴线相垂直,在施工缝处埋入适量的接茬钢筋,并使其体积外漏出前层混凝土外一半左右,先在横向施工缝处铺一层厚15mm并与混凝土灰砂相同、水灰比略小的水泥砂浆,竖向施工缝处可刷一层水灰比为0.3左右的薄水泥浆后再进行砼的浇筑。
混泥土采用机械振捣,捣固要符合下列要求:
施工工艺框图见“钢筋砼拱型涵洞施工工艺框图”。
钢筋砼拱型涵洞施工工艺框图
插入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得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宜为5~10cm。
振捣时不得碰撞模板。
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不得超振,避免降低混凝土的含气量。
基础混凝土在浇筑完毕后,要在基顶与墙体连接处预留接茬钢筋(螺纹筋),钢筋直径不小于16mm,间距不大于钢筋直径20倍,埋入和露出长度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0倍。
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
混凝土按两阶段养生法养护:a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砼结构外露面包裹一层蓄水物质(如麻袋片),再用塑料薄膜包裹密封严实,养生期间,需对蓄水物质定时注水保证持续湿润状态;b脱模后,用塑料薄膜将混凝土结构表面包裹,以封闭砼内部残余水分不被蒸发,保证砼后期水化的持续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5页33页42页24页20页27页12页19页14页15页&#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粉丝量:16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拱涵加固施工方案
下载积分:750
内容提示:拱涵加固施工方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9|
上传日期: 13:18:08|
文档星级:&#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xe71b; 750 积分
&#xe602;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拱涵加固施工方案
关注微信公众号您的位置: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主题分类:
内容概述:
古蔺龙山至观文公路改建工程(公示本)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公示本)   项 目 名 称: 古蔺县龙山镇至观文镇通乡公路改建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 古蔺县星火交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日期:2018年1月   国家环境保护部 制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 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   1. 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 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终点。   3. 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 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 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 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不填。   8. 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表一)
古蔺县龙山镇至观文镇通乡公路改建工程
古蔺县星火交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古蔺县古蔺镇商业街14号
古蔺县龙山镇、观文镇
  (起点坐标E105.925171,N27.964468;终点坐标E105.9110233,N27.890517)
立项审批部门
古蔺县发展和改革局
古发改投资[号
新建□ 改扩建?技改□
行业类别及代码
E4812公路工程建筑
占地面积(m2)
  (均为原道路占地)
绿化面积(m2)
总投资(万元)
环保投资(万元)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例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由来及建设的必要性
  古蔺县龙山镇至观文镇通乡公路(简称龙观路)位于古蔺县龙山镇和观文镇境内,辖区内盛产优质的烟叶、高粱、玉米等烟草工业和酿酒工业原料,且地下蕴藏有丰富的高能高效无烟煤和硫铁矿、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龙观路直接连接途经辖区的S309线古(蔺)高(县)公路和X015线古(蔺)金(沙)公路。既是古蔺县龙山镇和观文镇两个乡镇之间物流与客流运输最简洁、最便捷、最经济、最高效的陆地联系通道,同时也为川煤集团构建和打造年产量逾100万吨的古叙矿区观文煤矿经龙山镇至古蔺港区赤水河太平渡码头的水陆联运交通纽带提供了节点支撑,其辐射区和影响区惠及以本项目为中心的川黔两省交界的毗邻区域。
  但改造前原公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为等外级公路,大部分路基边坡无防护设施,在局部路段,由于两侧缺乏挡防设施,或挡墙损坏,边坡植被遭到破坏,沿线排水设施严重不足,雨水多从路面漫过、路基渗透排水,导致个别路段路基失稳,有路基塌陷及路面悬空的现象发生,已严重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弱,安全保障性极差,对辖区群众的物质交流、赶集经商、购粮买物、子女上学、走亲访友、看病就医、旅游出行等生活生产活动极为不利;而交通环境是社会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古蔺县星火交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7月对龙观路进行改造,由于业主原因,于2013年5月停止施工,后又于2014年5月开工,2014年9月改造完成竣工通车。改造方式为利用原有龙山镇至观文镇现有乡道,不新征土地,公路全线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采用双向2车道,设计时速30km/h,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设涵洞833m/75道,不设桥梁和隧道。
  由于改造工程已于2014年9月完成,古蔺县环境保护局对该项目“未批先建”的行为出具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古环函2017(27)号),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清理整顿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15]90号),本项目属于日以前已正式投产的建设项目,应该按照现行审批权限限期补办环评手续,本次评价属于回顾性评价。
  项目沿线主要分布林地、荒草地、耕地以及乡镇居住用地,主要与部分乡道交叉,不涉水施工,不涉及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废均得到有效控制和合理处置,产生的污染物均未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未发现施工期的环境遗留问题,且施工期间未接到与本项目有关的环保投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10月修订)的要求,本建设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环保部44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9月修订)的相关要求,确定该项目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为此古蔺县星火交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特委托西藏国策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公司接受委托后,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协作下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在对建设项目进行了工程分析及相关环境要素分析后,编制完成了本环境影响报告表,待审批后作为开展项目建设环保设计及主管部门环境管理工作的依据。
  在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古蔺县环保局以及项目业主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二、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1号令),第一类鼓励类第二十四项公路及道路运输中的第12条“农村公路建设”,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古蔺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古蔺县龙山镇至观文镇通乡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古发改投资[号)同意。同时本项目建设不属于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的通知”规定的项目。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
  三、规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泸州市“十一五”及2020年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及: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促进区域与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再根据《古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以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通达工程和机耕道建设改造为重点,全面完成通村公路硬化和升级,打通农村断头路”的目标。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该区域居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并为古蔺能源开发提供快捷的运输服务,加快推进沿线经济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符合当地规划。
  四、选址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古蔺县观文镇、龙山镇境内,路线起于龙山镇稻香村境内与S309线(古高路)平交的三岔路口(K0+000),止于观文镇观文街村境内与X015(古金路)平交的三岔路口(K18+619.99),路线两侧均为农村环境。
  本项目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原乡道升级为三级公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强化部分路基,强化排水设施等,不新增土地,同时,沿线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古迹和珍稀古树等破坏,项目无重大的环境制约因素存在。本工程用地主要利用原公路用地,项目不占用基本农田,符合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原则。
  综上所述,项目对外环境无明显影响,从环保角度讲,本项目选址合理。
  五、工程概况
  1、项目名称、性质、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古蔺县龙山镇至观文镇通乡公路改建工程;
  建设地点:古蔺县龙山镇、观文镇;
  建设单位:古蔺县星火交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性质:改扩建
  总投资:10667万元
  2、工程建设内容及项目组成
  (1)建设内容
  本项目起于龙山镇稻香村境内与S309线(古高路)平交的三岔路口(K0+000),止于观文镇观文街村境内与X015(古金路)平交的三岔路口(K18+619.99),全线里程18.61999公里。项目利用原有龙山镇至观文镇现有乡道,不新征土地,公路全线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采用双向2车道,设计时速30km/h,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设涵洞833m/75道,不设桥梁和隧道。
  本项目对该公路全段进行路面改造,主要进行原有路面病虫害处理和路面黑化,原路设计为双向2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7.5m,本次路面改造路基宽度维持原宽度不变。
  主要改造整治内容为:对原水泥混凝土及原沥青混凝土过度路面病害进行处理并铺筑沥青混凝土,包括对工程路面结构、路基病害进行改造,清理维修原公路两侧排水、交通安全系统等相关配套设施工程。
  本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见表1-1。
  表1-1 工程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主要环境影响
本项目路线总长18.61999km,路线起于龙山镇稻香村境内与S309线(古高路)平交的三岔路口(K0+000),止于观文镇观文街村境内与X015(古金路)平交的三岔路口(K18+619.99)。本项目在原道路基础上进行路面改造和维护,不改变路线走向。
施工噪声、施工废水、施工废气,对区域居民生活、学习、工作、出行的影响;道路占用,对交通的影响;以及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
交通噪声、汽车尾气
路基路面工程
路基宽度为7.5m,双向2车道,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针对既有路路基破坏部分,待边坡加固桩施工完成后,对该段路基进行换填处理,换填至既有路路床顶面以下1.2m,换填材料采用级配砂砾石;将原水泥混凝土改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全线不设桥梁;
  项目共设置涵洞75道,主要用于排水。其中1.5m盖板涵72道,2.0m盖板涵2道,4m石拱涵1道。
项目不涉及隧道
项目共设平面交叉25处,均与四级路平交。
排水系统由边沟、排水沟、截水沟、引水沟、急流槽和桥涵等构成。
项目全线交通工程主要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信号设施等。
(1)施工营地:本项目施工人员主要雇用当地的农民工,少部分外来施工人员和办公人员可租用当地居民房屋进行住宿和办公,因此项目不设施工营地。
  (2)施工临时道路:利用区域现有乡村道路,不新建。
  (3)施工场地:本项目施工场地主要包含钢筋加工、预制件加工场地、材料堆放场等,项目设1处施工临时场地,占地总面积为0.33hm2
  (4)表土临时堆放:本项目表土临时堆放设置在集中堆放,以供公路绿化、临时工程复耕时使用
  (5)弃渣场:项目设置3个弃渣场,占地共计5.3hm2,容渣量11.9万m3
施工结束后对占地进行恢复,并采取绿化回复等措施
拆迁安置工程
本项目在原龙观路乡道上改造,不新征土地,不涉及拆迁安置
环境保护工程
沿线进行边坡绿化建设;敏感路段有针对性地采用降噪措施;环保交通管理等。
对破坏的植被予以补偿,改善环境
  (2)主要工程技术指标
  本项目主要工程技术指标分别见表1-2。
  1-2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表
本项目采用值
行车道宽度
硬路肩宽度
沥青混凝土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涵洞设计洪水频率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3)主要工程数量和原辅材料
  表1-3 主要工程数量表
主要工程数量
起讫点桩号
K0+000~K18+619.99
沥青混凝土路面
原道路永久占地面积
拆迁建筑物
拆迁电力、电讯线
投资估算总额
路基病害治理
M7.5片石灌浆
路基钻孔注浆处治
防护与排水工程
三维植被网坡面防护
C30混凝土挡墙
M7.5浆砌片石边沟及盖板沟
  本项目所需原辅材料均为外购,本工程主要原辅材料见表1-4。
  表1-4 项目所需原辅材料表
从古蔺或周边地区的具有合法手续的砂石料厂购买成品,不设料场
古蔺附近水泥厂
片、块、料石
古蔺或周边附近石材厂
沥青混凝土
专业沥青混凝土供应商
古蔺县就近购买
  本项目所需砂石料、水泥、路面沥青等均从古蔺或周边地区的具有合法手续的厂商购买成品,运输路线较短,对环境影响较小。
  六、工程建设方案
  (一)路基工程
  (1)路基宽度
  路基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A01-2003)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20-2004)等规范、规程,在原路基上进行改造,不新征土地,项目全路幅形式为0.5(土路肩)+ 2×3.25(行车道) +0.5(土肩)=7.5m。
  (2)改造方案
  ①对于路面基层不合格段落:若原路面结构层挖除后,路基下承层出现病害或局部段的压实度不够等导致部分路段产生路基沉陷。建议该段范围内对沉陷路基进行注浆处理或挖除回填(采取向下挖除30cm~80cm路基填料,换填M7.5片石灌浆的方式进行处治并调平),直到原基层表面无明显病害。
  ②对沿线两侧严重风化边坡(坡脚岩屑物覆盖边沟)段落,清理坡脚岩屑堆积物,坡面防护采用三维植被网护坡;
  ③对沿线两侧支护结构(挡墙)局部损坏地段,采用邦宽原挡墙处理;挡墙基础局部受冲刷而掏空地段,采用C30卵石混凝土恢复基础。
  ④对本项目路基边沟内有淤泥杂草,需清除处理。路基边沟进行清淤和清除杂草处理,原边沟出现破损的需按照原有结构形式相应修复。
  图1-1 公路标准横断面图
  (3)路堤设计
  改造前路基因部分为泥岩回填,产生不均匀沉降,同时因边坡存在蠕动变形,边坡稳定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故对边坡蠕动变形采用边坡加固桩,在现既有浆砌条石护坡后(即距路基边1m)对其进行加固,以增加边坡的稳定系数。
  资料表明,项目区季节冻土最大冻土深度为1.2米。为保证公路使用质量,本项目路基最小填土高度,一般路段应≥0.5米,软基路段应≥1.2米。
  路堤边坡高度小于8米时,边坡坡度采用1:1.5;当路堤边坡高度大于8米时,在其高度6~8米处设置宽1.5米的边坡平台,边坡平台以下边坡坡度采用1:1.75;路堤边坡高度大于14米时,应设置宽1.5米的二级边坡平台,边坡平台以下边坡坡度采用1:2。对于斜坡地段的路堤或半填半挖地段的路基,当地表自然横坡陡于1:5时,应开挖向路基内侧倾斜2%-4%的错台,台阶宽度不小于2米。
  (4)路堑设计
  根据出露的地层、岩土性质、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结合该路段原路基边坡的稳定性,经类比综合拟定设计路段路堑边坡坡度。块碎石土边坡的开挖坡率为1:0.75~1:1.5,风化破碎岩石边坡的开挖坡率为1:0.5~1:1.0,微风化、完整岩石边坡的开挖坡率为1:0.3~0.5。边坡开挖从下部至上部边坡应逐渐放缓。根据挖方边坡高度及地层分界线位置设置一级或多级宽2米的边坡平台。一般路堑边坡高度超过10米时,在其高度10米处设置宽2米的边坡平台,第二级挖方边坡平台设置在第一级边坡平台上8-10米处,第三、第四级边坡开挖也按此原则处理。对完整岩体路堑挖方路段,一级挖方平台可设置在坡高15米处。同时在挖方边沟外侧增设1米宽的碎落平台,以防止碎落的石块阻碍交通并改善视距条件。
  局部高挖方边坡路段,为避免因挖方造成边坡失稳,不作视距台设计,而采用设分道线、交通标志,凸起分隔墩等措施进行处理。
  (5)路基路面排水
  ①对于路面基层不合格段落:若原路面结构层挖除后,路基下承层出现病害或局部段的压实度不够等导致部分路段产生路基沉陷。该段范围内对沉陷路基进行注浆处理或挖除回填(采取向下挖除30cm~80cm路基填料,换填M7.5片石灌浆的方式进行处治并调平),直到原基层表面无明显病害。对路基病害处理后,采用浇筑C15贫混凝土恢复底基层及基层,采用C15贫混凝土修补后应在对应路面混凝土面板板缝位置对贫混凝土修补层进行切缝,切缝深度3-4cm,缝宽0.5mm,填缝按接缝(包括横缝、纵缝)进行处理,然后新作水泥混凝土面板(fr=5.0MPa)。
  ②对通过场镇或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段,采用50cm×50cm矩形边沟,并加铺盖板,以减少占地并方便居民出入。改沟(河)地段本着“以沟还沟、农灌结合、顺应流向、裁弯取直、衔接合理”的原则处理。
  ③对沿线两侧严重风化边坡(坡脚岩屑物覆盖边沟)段落,清理坡脚岩屑堆积物,坡面防护采用三维植被网护坡;
  ④对沿线两侧支护结构(挡墙)局部损坏地段,采用邦宽原挡墙处理;挡墙基础局部受冲刷而掏空地段,采用C30卵石混凝土恢复基础。
  ⑤对本项目路基边沟内有淤泥杂草,需清除处理。路基边沟进行清淤和清除杂草处理,原边沟出现破损的需按照原有结构形式相应修复。
  (6)路基防护
  路线经过河流沟渠路段的填方路基,在高出设计水位0.5米位置以下的边坡采用实体护坡及护脚进行处理。对局部风化严重的岩石边坡和结构松散的土质路段边坡,根据不同地质条件采用护面墙或路堑挡土墙进行防护。在横坡陡峻地段及临河路段,根据路基填土高度采用护肩或挡墙收缩坡脚稳定路基。一般在路基填土高度较低,且边坡伸出较远不易填筑时,以及村庄路段为避免拆迁占地,设置砂浆砌片石护肩,护肩高度一般不大于2米,襟边宽度大于0.6米。挡土墙根据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地基承载力情况分别采用仰斜式路肩挡土墙、仰斜式路堑挡土墙、衡重式路肩挡土墙。
  (7)路基取弃土
  沿线边坡多为块碎石土、花岗岩残积土、漂石和岩石构成,粉土含量较少,级配较好,可作为良好的路基填料。本项目改造方案利用路基开挖土石方作为路基填料,在开挖量不足的平坦路段,在合适的位置选取合格借土场借方填筑路基,总体而言借方量较小。对于存在的废方,利用保护区外路段沿线深沟、横坡较缓的荒地设置弃土场,但应远离路线视线,避免对沿线景观造成不利影响。弃土堆应分层压实可供耕植的土置于表面以用于绿化和植被恢复,同时弃土堆周界设置截水沟、弃土堆下侧设置干砌片石挡墙,防止水土流失。
  (8)公路用地范围
  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坡脚或构造物)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开挖线)以外1米的范围为公路用地范围。
  (二)、路面工程
  本项目在原公路基础上进行路面改造和维护,不改变公路标准横断面。
  路基宽度为7.5m,项目全路幅形式为0.5(土路肩)+ 2×3.25(行车道) +0.5(土肩)=7.5m。
  路面加铺改造工程:
  (1)设计原则
  ①路面在设计满足项目区域交通量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交通情况,在设计年限内具有足够的承载力、耐久性、舒适性、安全性的要求。
  ②以交通量为基础,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结合路面设计经验及施工要求,融入“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理念和提高性能,降低造价的设计原则。
  ③结合四川省公路路面设计经验及施工要求,遵循道路工程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开展路面综合设计。
  ④充分考虑设计与施工的时间差对路面设计的影响及施工期间路面强度迅速降低的因素。
  ⑤依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本着因地制、合理选材、方便施工、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路面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并适合本地区情况的路面结构。
  ⑥本项目水泥路面破损主要以断裂类、塌陷类病害为主,路基强度不够,本次需要破除路面工程,现路面进行全面彻底的维修处治以提高路面结构强度。
  (2)设计标准
  本项目为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30km/h,路基宽度7.5m,本项目线路路面设计以轴载BZZ-100的双轮单轴为标准轴载。各轮轮载为25kN,轮胎气压0.7MPa,单轮轮迹当量圆半径r=10.65cm,双轮中心间距3r。
  按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计算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下层状弹性体系理论,路面各结构层层间连续,以路表设计弯沉、沥青混凝土面层层底拉应力作为路面设计指标。
  (3)路面结构方案
  原路面结构组成为:25cm水泥混凝土面层+22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二灰稳定碎石底基层+25cm手摆石垫层。本项目自兴建以来,一直担任着运煤、运矿料任务,经历10余年的运营,既有路面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目前川内国省干线等级公路路面结构以沥青路面为主,且沥青路面平整,驾驶舒适性高,维修方便,并可在维修完成后,马上开放交通,水泥路面的平整性相对差,混凝土路面维修比较麻烦,不能马上开放交通,本次路面改造为沥青路面,对原路面进行全面破除。
  路面结构如下:
  上面层—5cm沥青砼上面层;
  基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
  垫层—15cm填隙碎石底基层
  路基—20cm手摆片石路基补强层。
  (三)桥涵工程
  (1)桥梁、涵洞概况
  本项目全线无桥梁工程,仅设置了涵洞。
  (2)涵洞布置
  本项目线路局部排水主要由涵洞完成,涵洞的设置除了满足排洪要求外,还应兼顾今后的养护和维修。由于本项目路线处于浅丘地貌地区,细小冲沟、河沟较发育,灌渠分布较密,因此必须确保汛期排水畅通防止路基被冲刷,涵洞设置密度较大,全线共需设置涵洞75道,均为新建钢筋砼盖板涵和石拱涵。
  (四)交叉工程
  根据设计指标的要求,在综合考虑被交公路等级、沿线城镇分布和城镇发展的要求,以及交通量增长的需要,方便群众出行,对沿线等级被交道路与公路相交处采用平面交叉型式进行衔接。被交道路路基宽度基本采用原路基宽度,对交角较小、原有路线纵断不利用平交通行的交叉均进行改线或调坡,以满足规范对平交道口交角的要求。
  本项目全线无分离式交叉,共设平面交叉25处,均与四级公路平交,与改造前一致。
  (五)交通工程
  (1)标志
  本路所有标志板均采用3mm厚铝合金板制成。其中圆形及三角形标志采用卷边加固,其它标志边缘均采用角铝加固;角铝和滑动槽铝用铆钉铆固在标志板上,铆钉头应打磨平滑。标志结构中所有钢构件均应进行热浸镀锌处理,螺栓、螺母等连接件的镀锌量为350g/m2,其余均为550g/m2。
  为了提高夜间的视认效果,并使所有反光膜的使用年限得以统一,标志版面所有反光膜均采用三级(高强级)反光膜。
  (2)标线
  根据本路实际情况,确定按双向四车道加两侧临时停车道划线。在道路中分带两侧以及临时停车道两侧采用宽度20cm的白色实线;行车道分界线宽度为15cm,为6m划线9m空的“6-9”式白色虚线。部分路段设置导向箭头,平交口设置诱导标线。
  (3)里程碑、百米桩
  里程碑和百米桩采用C25号钢筋混凝土。里程碑和百米桩应保证垂直。
  (4)公路界碑
  公路界碑是标明公路用地范围的一种设施,沿征地线两侧设置,普通路段设置间距为50m,在公路用地突变点处增设一处。公路界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C25号混凝土,地上部分四面均应刻有“公路界”三个凹字。
  (5)突起路标
  在道路车行道两侧边缘线上设置单面反光突起路标。突起路标的间距为15米。
  (6)波形梁护栏
  ①本路除钢筋混凝土护栏外,均采用半刚性波形梁护栏,由4mm厚波形梁板、4.5mm厚六边形托架和φ140X4.5mm钢管立柱组成。
  ②当护栏立柱遇到暗涵、通信管道或埋土高度不能满足立柱标准埋深时,设置混凝土基础,混凝土标号为C20。
  ③护栏的端头均应进行处理,路侧护栏采用渐变成抛物线的圆形端头;墙式护栏和护栏标准段间亦设置过渡段,所有过渡段立柱间距为2m。
  ④所有钢构件均应进行热浸镀锌处理。螺栓、螺母等紧固体在热镀锌后必须清理螺纹。
  (六)绿化工程
  对项目线路挖方较缓、高度较小、地质条件较好的土质挖填边坡采取撒播草籽进行绿化;对地质条件较好的岩质挖方边坡采取三维网喷播植草绿化固坡;同时,对挖方较陡、但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挖方边坡以及高度较大的填方边坡采取C20砼骨架内撒播草籽进行综合护坡。另外,对道路两侧土质路肩种植乔木行道树(行道树间距一船为8m),在路基挖填方边坡坡脚以及边坡平台、碎落台等位置栽植小灌木、撒播草籽或铺草皮进行绿化。在植物配置方面,均以本地适生树草种为主,以规划道路为纽带,构筑道路沿线的绿地系统。
  (七)工点交通保通组织
  根据该工点地理位置以及工点现场条件,结合工点处治方案,对该工点交通保通组织安排如下:
  (1)分侧进行施工,预留一侧供现状交通进行通行,同时辅以远端交通分流,以减小该段交通压力,禁止重型货车通行。
  (2)加固桩钻孔施工采用旋挖钻孔施工工艺,需对道路半幅进行占用,保通组织时可针对道路交通状况进行半幅通行。
  (3)路基换填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若开挖不满足放坡条件时可设置临时支护。
  (八)临时工程
  一般公路建设工程临时工程主要包括施工营地、施工工场、弃渣场、施工道路等。
  1、施工场地
  本工程不设置沥青拌和站等,施工临时设施区主要需布置工程施工工场,内设预制场、拌和场、堆料场以及施工临时生活区。
  经业主介绍和现场走访,项目在施工期集中布置了1处施工工区,位于公路桩号K10+120处,占地总面积为0.33hm2,主要要设施包括钢筋加工、预制件加工场地、材料堆放场等。
  经现场调查,项目施工工场已进行迹地恢复,无环境遗留问题。
  2、弃渣场
  弃渣场情况见表1-5。
  表1-5 弃渣场一览表
与路线关系m
渣场恢复情况
该弃渣场位于K2+300路左60m,供K0+000~K4+100路段弃渣。经调查,弃渣场主要占地类型为荒地。场地周边地质条件良好,无常年流水,未发现有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场地内及下方无公共设施、企业居民居住,渣场交通条件较好。
弃土堆放时采取了分层压实,其压实度大于80%,施工时及时进行覆盖熟土,播撒草种,目前植被覆盖率达70%,大多为乡土物种或牧草,主要为早熟禾、黑麦草、垂穗披碱草、紫花苜蓿、老芒麦等
该弃渣场位于K11+500路左280m,供K4+100~K14+100路段弃渣。经调查,弃渣场主要占地类型为荒地。场地周边地质条件良好,无常年流水,未发现有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场地内及下方无公共设施、企业居民居住,渣场交通条件较好。
弃土堆放时采取了分层压实,其压实度大于80%,施工时及时进行覆盖熟土,播撒草种,目前植被已覆盖80%,大多为乡土物种或牧草,主要为早熟禾、黑麦草、垂穗披碱草、紫花苜蓿、老芒麦等
该弃渣场位于K15+200路左100m,供K14+100~K18+600路段弃渣。经调查,弃渣场主要占地类型为荒地。场地周边地质条件良好,无常年流水,未发现有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场地内及下方无公共设施、企业居民居住,渣场交通条件较好。
弃土堆放时采取了分层压实,其压实度大于80%,施工时及时进行覆盖熟土,播撒草种,目前植被已覆盖70%,大多为乡土物种或牧草,主要为早熟禾、黑麦草、垂穗披碱草、紫花苜蓿、老芒麦等
  本项目施工最终产生废弃土石方量约21.9万m3,沿项目路线共布置了3座弃渣场对最终废弃土石方进行堆放,占地共计5.3hm2,容渣量11.9万m3。各弃渣场选址布置于项目线路附近的山体谷坡地、缓坡地,各弃渣场选址不涉及有常年流水的冲沟、河沟,各渣场地形坡度在2°~25°,各弃渣场内部及周边植物覆盖率较高,地质条件稳定,无泥石流、滑坡等不良地质条件发育,各弃渣场下游安全距离内无居民区、学校等敏感设施分布,且各弃渣场均位于项目线路下坡面侧,不影响项目线路安全。   经现场调查,项目施工工场已进行迹地恢复,无环境遗留问题。  
3、施工便道
  利用区域现有乡村道路,不新建施工便道。
  4、施工营地
  本项目施工人员主要雇用当地的农民工,少部分外来施工人员和办公人员可租用当地居民房屋进行住宿和办公,经业主介绍和现场走访,项目未设施工营地。
  (八)工程占地
  本工程再原龙观路旧址上进行改造,不新征土地,占地主要为施工临时设施占地和临时弃渣场占地。详细占地情况见表1-6。
  表1-6 项目工程建设区占地统计表 单位:hm2
占地性质(hm2)
占地类型(hm2)
原公路用地
原公路用地
弃渣场临时占地
  (九)工程土石方平衡
  (1)土石方
  经施工期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期的施工文件,本工程在原路基上进行改造,因原路基、路面出现多处病虫害,需要将原路基挖除,重新填筑路基,因此开挖的土石方主要为原路基、路面的土石方,全线土石方开挖总量44.69万m3(自然方,以下同);土石方回填利用32.79万m3;总弃方量为11.9万m3,分别运送至3处弃渣场堆放。
  (2)表土平衡
  在改造过程中,各弃渣场堆渣区域原有表层土进行单独剥离和临时集中堆存,并于各弃渣场堆渣结束后作为绿化覆土。经对施工期的相关资料得出,本项目总共剥离表土2.59万m3。
  (3)弃渣场布置合理性分析
  本工程规划了3处弃渣场,临近交通道路,便于出渣和转运渣体,渣场地质条件良好,且不涉及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项目所在地经分析不存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可能性,弃渣场周边无共设施、工业企业、居民点、不涉及河道、湖泊,对重要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行洪安全无影响。
  本项目3处弃渣场均选址场地内及下方均无公共设施、企业居民居住,不在河道、护坡、水库管理范围内,不涉及沟道弃渣,地周边地质条件良好,未发现有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目前弃渣场均恢复了植被,未遗留环境。
  因此,本方案规划3处渣场是必需的、选址是合理的。
  (十)交通量预测
  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已于2014年9月建成通车,故交通量预测特征年分别为2015年、2021年和2029年。由于2017年交通量已进行实际调查,且目前对道路交通噪声已进行噪声,故营运期根据实际测量交通噪声预测2021年和2029年的车流量。本项目交通量的预测结果见表1-7。
  表1-7 本项目交通量预测结果单位:pcu/d
龙观路改建工程
2336(预测值)
2215(监测值,占预测负荷95%)
  车型比例
  特征年
  注:本次环评时间为2017年,项目近期为2015年,根据2017年现状交通量监测结果预测出中远期交通量。
  (十一)施工组织
  1、施工工期安排
  工程于2012年7月开工,但因业主原因,于2013年5月开始停止施工,后又于2014年5月开工,2014年9月竣工通车,施工总工期为15个月。
  2、施工机构、施工力量及施工组织
  项目成立了专门的工程建设指挥部及专职的监理部门,对全段施工计划、财务、外购材料、施工机具设备、质量要求、施工验收及工程决算进行统一管理,各县地方政府参与领导管理。在改造前期成立了专职的监理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计量与支付,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施工准备阶段采取了国内招标方式、分合同段组织施工力量进行施工,通过工程招标选择资质条件优良的施工队伍,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各施工单位进行周密的施工进度计划,组织精良的施工队伍,配备先进的机械设备,采购充足的筑路材料;加强各分项工程施工的紧密衔接与配合。
  全段施工组织结合本项目区域特有的气象水文、气候干燥、暴雨集中,汛期与雨季基本一致的特点,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的基础工程,安排在旱季施工,避免了雨季暴雨冲刷对基础工程的影响,从而确保了工程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对起控制作用的关键工程。分段招标施工时,对合同段的划分填挖方数量的相对平衡,避免了产生跨越合同单元的土石方调运给施工带来的相互干扰。各分项工程遵循从准备工作→认可施工报告→实施→检测合格→转入下道工序的原则。作好了各分项工程和各工序施工间,特别是路基与环保工程施工之间的衔接、协调与配合,有条不紊。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原龙观路起于龙山镇稻香村境内与S309线(古高路)平交的三岔路口,止于观文镇观文街村境内与X015(古金路)平交的三岔路口,全线里程18.61999公里。原路面结构组成为:25cm水泥混凝土面层+22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二灰稳定碎石底基层+25cm手摆石垫层。
  龙观路改造前原公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为等外级公路,大部分路基边坡无防护设施,在局部路段,由于两侧缺乏挡防设施,或挡墙损坏,边坡植被遭到破坏,沿线排水设施严重不足,雨水多从路面漫过、路基渗透排水,导致个别路段路基失稳,有路基塌陷及路面悬空的现象发生,已严重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原路双向两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7.5m,本次路面改造路基宽度维持原宽度不变。
  原有公路横断面为0.5(土路肩)+ 2×3.25(行车道) +0.5(土肩)=7.5m。
  原道路路面主要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病害类型为断裂、沉陷、错台、接缝破碎、网裂等多种损坏形式,为了适应交通流量剧增和汽车轴载日益重型化的客观条件、提高路面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路面噪音、降低道路维护管养成本、总体提升城市形象,道路环境亟待改善。
  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为路面扬尘、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对沿线的集中居民、学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本次道路改造,使道路路况得到改善,总体上改建后近期道路沿线敏感点噪声环境质量比原来略有改善,本项目道路工程对降低交通噪声对外环境的影响有一定正效应。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表二)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一、地理位置
  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7°41′~28°20′,东经105°34′~106°20′之间。南东北三面与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等五市(县)相连,西与叙永接壤。全县幅员面积3184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其中民族乡3个),269个行政村,总人口85万人,境内居住有汉、苗、彝、回等13个民族,是全省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县之一。
  本项目位于古蔺县龙山镇、观文镇,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
  二、地质、地形、地貌
  古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接壤处,地形起伏较大,地势陡峭,沟谷深切发育,整体地势南部高,北部低,属四川盆地南缘盆周低、中山地貌类型。山体呈东西走向,属中切割构造中山地貌区。受构造影响,砂岩地层形成纵向糟地,部分地段开阔。区域沟谷呈“V”字形,山上植被覆盖较好,山坡较陡,局部南、北高,中部低(古蔺河峡谷)。据古蔺县区域地质资料,区域在构造上处于古蔺复式背斜北翼中段与龙爪坝向斜结合部位,地表出露基岩为侏罗系中统遂宁组底部岩石,倾角10°~12°,区域岩层主要为紫红色泥夹页岩,表层土厚度为1~2m,页岩层倾角较缓,地表未发现断层。区域属雷波、马边地震带的波及区,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规定,最大地震烈度为Ⅵ度,未发生过以古蔺为震中的强烈地震。
  三、水系及水文特征
  古蔺县幅员3184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4.28亿立方米(不含赤水河过境水量60亿立方米)。有小河21条,小溪225条。境内地势高峻,河谷深切,石灰岩地貌区溶洞水、冷泉水溢出。丹霞地貌区森林茂密、溪水幽幽。全县有小(二)型水库48座,小(一)型水库8座,山平塘1056口,引水埝3600余条,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约1亿立方米。小型水电站44座,总装机14000千瓦。
  本项目所在区域内的地表水体为项目西面的胡家沟水库,胡家沟水库的主要的水环境功能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中Ⅲ类水域功能,不涉及饮用水源取水口。
  四、生态环境
  古蔺县动植物资源种类多,县内植物资源有烤烟、中药材、茶叶和多种经济林木。古蔺是省内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境内药用植物达247种,且有相当面积的绿茶和中药材基地。同时,古蔺的马头羊、川南黄牛、生猪等拥有较广阔的市场,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林中有乔木灌木157科250多种;林业用地占整个幅员面积的42%,占非耕地面积的73.4%,未开发的非耕地中大多数适宜于发展林业,林地资源开发是非耕地资源开发中最具有广泛前景的项目。
  古蔺县是一个林业大县,拥有大量可开发用林,全年木材产量(商品材)16.25万立方米,本项目仅对一期进行评价,一期木材年加工量为20000立方米,仅占占当地木材产量的12.31%,因此在木材的供给来源方面具有保障性和可靠性,同时本项目不涉及木材的开采与砍伐,所用原料均来自当地具有伐木证的厂家提供,原料来源合法。
  经现场勘查,本项目所在地处于农村环境,周边主要分布人工林和乔木杂草等,未发现国家珍稀保护植物和树种,不涉及压矿路段和生态保护区。
  环境质量状况 (表三)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为了解该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本次环评采用现场监测与资料复用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本项目所在地块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本项目特委托四川中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进行了环境现状监测,对大气、地表水进行资料搜集。
  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1.1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
  1、测点布设
  在评价区域内布设2个具有代表性的大气监测点。监测布点情况详见下表。
  表3-1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点位及特征表
点位名称及位置
主要环境特征
位于本项目中部;道路已运营,将受到道路汽车尾气、交通噪声影响。
位于本项目起点终点附近;道路已运营,将受到道路汽车尾气、交通噪声影响。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确定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共4项。
  3、监测时间、频率及方法
  连续监测7天,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每天采一个样。监测时间为日~10月28日。
  采样按规范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4、监测结果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2。
  表3-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 单位:mg/m3
小时浓度值
日均浓度值
浓度值范围(mg/m3)
浓度值范围(mg/m3)
0.007~0.019
0.012~0.016
0.014~0.033
0.021~0.023
0.089~0.094
0.059~0.065
0.007~0.019
0.013~0.016
0.016~0.037
0.023~0.026
0.080~0.088
0.051~0.058
  1.2 环境空气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二级标准。
  表3-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单位:mg/m3
  2、评价方法
  采用标准指数法评价工程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标准指数Ii计算式如下:
  式中:Ci ——污染因子i的现状监测值,mg/m3;
  C0i——污染因子i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值,mg/m3。
  3、评价结果
  表3-4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污染指数统计表
小时浓度值
日均浓度值
浓度值范围(mg/m3)
浓度值范围(mg/m3)
0.014~0.038
0.08~0.107
0.07~0.165
0.263~0.288
0.593~0.627
0.787~0.867
0.014~0.038
0.087~0.107
0.08~0.185
0.288~0.325
0.533~0.587
0.68~0.773
  由上表可知:监测点SO2、NO2、PM10和PM2.5单项标准指数Ii<1,均未出现超标现象,现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中二级标准。目前道路已运营,说明项目建设区域内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敏感点未受到道路建设带来的大气污染。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
  2.1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
  1、监测断面设置
  项目无桥梁,不跨越水体,仅在项目中部西侧有一座水库,针对该水库布设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监测时间为日~10月23日。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Ⅲ类水域标准,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表3-5 水质监测断面位置
监测断面位置
胡家沟水库
中心桩号K10+100西面约290m
  2、监测项目
  本次监测项目确定为pH、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DO、氨氮、石油类、悬浮物、水温,共8项。
  3、采样及分析
  采样及分析方法按国家有关规范执行,连续两天取样进行监测,每天采样一次。
  4、监测结果
  四川同一环境监测有限公司于日~10月23日对设置的监测断面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见表3-6。
  表3-6 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 单位:mg/L(pH除外)
  2.2 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环境水质量现状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中Ⅲ类水域标准。
  表3-7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单位:mg/L(pH除外)
Ⅲ类水域标准
  2、评价方法
  采用单项指标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利用监测断面i项水质指标的监测浓度值Ci与指定水体功能的水质标准浓度值Si相比,令比值Pi为i项指标的功能超标指数,由Pi来评价其是否满足指定功能标准。
  水质单指标功能评价公式如下:
  一般污染物:
  PH: (pHj≤7.0)
  (pHj>7.0)
  式中:PpH—pH的标准指数;
  pHj—pH的监测值;
  pHsd—标准规定pH值的下限;
  pHsu—标准规定pH值的上限。
  对于DO,其单项指数模式为:
  式中:DOf——某水温、气压下河水中的溶解氧饱和值(mg/L);
  DOj——监测点j的溶解氧浓度(mg/L);
  DOs——溶解氧的地表水水质标准(mg/L);
  T——水温(℃)。
  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Pi>1时,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Pi≤1时满足。
  3、评价结果
  本项目水质现状评价结果详见下表。
  表3-8 水质现状评价(标准指数)
  由上表可知,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中Ⅲ类水域标准限值,说明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好,施工期未对该该水库产生污染。
  三、声环境质量
  3.1 声环境现状监测
  1、测点布置
  为了掌握项目声环境质量现状,噪声现状监测的布设原则为考虑敏感点的规模、重要性以及全线均衡分布等原则,“以点带线”的方式进行声环境现状监测。根据沿线声污染源调查结果和噪声敏感区的不同功能,结合其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声环境背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敏感区域作为声环境现状监测区域。路线所经地噪声敏感点为居民居住区,测点布置于面向本项目的住宅前。
  本项目道路已属于运营近期,根据实地勘察和噪声源状况,对道路沿线受影响的敏感点进行监测,敏感点环境噪声测点设在临路第一排建筑物窗前1m处,测点离地面高度大于1.2m。本项目的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见表3-9。
  表3-9 项目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
监测点名称
面向公路一侧住户窗外1m处,
  距道路红线最近最近距离16m
面向公路一侧住户窗外1m处,
  距道路红线最近最近距离15m
面向公路一侧住户窗外1m处,
  距道路红线最近最近距离16m
面向公路一侧住户窗外1m处,
  距道路红线最近最近距离39m
面向公路一侧住户窗外1m处,
  距道路红线最近最近距离16m
面向公路一侧住户窗外1m处,
  距道路红线最近最近距离22m
观文场镇区居民
面向公路一侧住户窗外1m处,
  距道路红线最近最近距离20m
  2、监测时间、频次及方法
  四川同一环境监测有限公司于日至日对本项目进行了声环境现状监测,在每个环境噪声测点连续监测2天,每天昼间(08:00~12:00)和夜间(23:00~次日00:00)各一次。监测分析方法和测量仪器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中有关规定和方法执行。监测同时记录主要噪声源和周围环境特征等相关信息。
  3、监测结果
  噪声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10。
  表3-10 敏感点环境噪声监测结果统计 单位:dB(A)
等级A声级dB(A)
昼间(Ld)
夜间(Ln)
观文场镇区居民
  3.2 声环境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声环境标准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中2类。
  2、评价结果
  根据监测结果,得出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表如下:
  由上分析可知,本项目目前道路已运营,区域内的敏感点噪声现状值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相应限值,表明项目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良好,道路噪声对敏感点影响较小。
  3.3 交通噪声现状评价
  检测项目详细信息见表3-11。
  表3-11 交通噪声监测点位及频率
检测点位置
道路交通噪声
稻香村面向公路一侧距离路面20cm处
  每天昼夜
双河村面向公路一侧距离路面20cm处
永安村面向公路一侧距离路面20cm处
观文中学面向公路一侧距离路面20cm处
  表3-12 交通噪声检测结果
监测数据 [dB(A)]
车流量(辆/20min)
稻香村面向公路一侧距离路面20cm处
双河村面向公路一侧距离路面20cm处
永安村面向公路一侧距离路面20cm处
观文中学面向公路一侧距离路面20cm处
监测数据 [dB(A)]
车流量(辆/20min)
稻香村面向公路一侧距离路面20cm处
双河村面向公路一侧距离路面20cm处
永安村面向公路一侧距离路面20cm处
观文中学面向公路一侧距离路面20cm处
  根据2017年交通量的实际调查情况,且目前对道路交通噪声已进行噪声,故营运期根据实际测量交通噪声预测2021年和2029年的车流,2021年和2029年交通量预测见表1-7。
  四、生态环境现状
  4.1调查和评价方法
  1、调查范围
  项目生态调查范围即项目施工可能涉及的区域;公路中心线两侧各300m范围;弃渣场等线外工程边界外200m。
  2、调查方法
  采用收集资料及专家沿线调查等方法。
  3、调查内容
  (1)公路沿线地被植物的种类、数量、保护类别、分布及植被覆盖率等。
  (2)公路沿线野生动物的种类、分布及栖息环境等。
  4.2 动植物资源
  4.2.1植物资源
  ⑴ 项目沿线植被资源分布概况
  项目沿线植被以农业栽培植被为主,零星分布有常绿阔叶林、次生灌丛、亚热带草丛等森林植被。在农业栽培植被中,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薯类、大麦等;经果林主要有桃、李、橙、柑橘等。乔木主要有马尾松、杉木等;竹类有慈竹等;灌木以火棘分布最广。
  公路中心线两侧 200米范围内,主要为农耕地、竹林、果园、灌木丛等。其中农耕地里种植的农作物主要为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薯类、大麦等。
  经现场调查,施工场地和弃渣场均进行了植被恢复。目前施工场地和弃渣场主要包含草本层、层外植物。
  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高50-80cm,盖度约70%。主要有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乌蕨Stenoloma chusanum、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蜈蚣草Pteris vittata、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耳蕨Polystichum auriculatum、间型沿阶草Ophiopogon infermedius、皱叶狗尾草Setaria excurrens)、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鱼眼草Dichrocephala auriculata等。
  层外植物有菝葜Smilax china、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通泉草Mazus japonicus、葎草Humulus scandens等。
  经现场踏勘,评价范围内未发现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的分布。3处弃渣场和施工场地属于低山丘陵区,均采取了覆土复耕的方式进行恢复,复耕后的弃渣场地面形状平整,植被充裕,大多为乡土物种或牧草,主要为芒萁、乌蕨、金星蕨、蜈蚣草等。
  4.2.2动物资源
  ⑴ 项目沿线陆生动物资源
  由于本项目沿线人口密度大,土地垦殖率较高,经调查访问和沿途观察,改扩建公路附近的野生动物主要是适合栖息于农田、旱地、居民点周边的种类,如农田常见的啮齿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麻雀等常见鸟类,无大型陆生野生动物,也无国家保护的陆生珍稀野生动物。
  ⑵ 项目沿线野生水生动物资源
  项目沿线野生水生动物其种类较多,主要分布在胡家沟水库。其水生生物均为常见种,鱼类有鲤鱼、鲫鱼等常见鱼类。水生生物有:莲子草、鱼腥藻等。
  综上所述,工程所在区域植被以农业栽培植被为主,工程评价范围内无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分布;工程评价范围内无国家及四川重点保护动物分布;工程水生生态评价范围内未发现珍稀保护鱼类及其“三场”分布;工程评价范围内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保护区等特殊及重要生态敏感区。弃渣场和施工场地均采取了复耕措施,目前植被覆盖率达到70%,主要为芒萁、乌蕨、金星蕨、蜈蚣草等。
  根据现场勘察,项目所在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较低,现场踏勘没有发现属于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物种资源、自然保护区和需要重点保护的栖息地以及其他生态敏感点,无重大生态制约因素。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一、项目外环境关系
  本项目位于古蔺县观文镇、龙山镇境内,路线起于龙山镇稻香村境内与S309线(古高路)平交的三岔路口(K0+000),止于观文镇观文街村境内与X015(古金路)平交的三岔路口(K18+619.99),路线两侧均为农村环境。
  经现场踏勘,根据当地地形特点及敏感点分布情况,本项目沿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受影响的敏感点有7处,其中5处为居民点、1处为小学、1处为中学。项目评价范围内不涉及医院、敬老院和疗养院等特殊敏感点。沿线环境空气及声敏感目标分布情况见附图2和表3-13。
  根据本项目排污特点,并结合上面的项目外环境关系,确定本项目环境保护级别如下:
  环境空气:本项目评价区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应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中的二级标准要求;
  噪声环境:本项目评价区内声学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2类标准;
  地表水环境:本项目评价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Ⅲ类要求,地表水水质和水体功能不因接纳本项目的外排污水而发生变化。
  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本项目特点和外环境特征,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与等级如下:
  项目保护目标见表3-13所示。
  表3-13 项目中心线200m范围内的环境空气和声环境保护目标
敏感点名称
临路第一排房屋与本项目位置关系(m)
敏感点概况
至红线距离
K0+000~K1+700
以1~2层的砖混房屋为主,约11户50人
K3+950~K4+500
以1~2层的砖混房屋为主,约5户19人
K7+780~K8+800
以1~2层的砖混房屋为主,少量砖瓦房,约6户26人
K8+100~K8+150
以1~2层的砖混房屋为主,师生约110人
K11+665~K12+369
以1~2层的砖混房屋为主,少量砖瓦房,约7户30人
K18+000~K18+100
以1~6层的砖混房屋为主,约1600人
观文场镇区居民
K17+000~K18+620
以3~7层的砖混房屋为主,约20户70人
  注:(1)“至中心线/红线距离”指:面对项目最近的建筑物与项目中心线/红线的水平直线距离;
  (2)表中“+”表示敏感点的位置高于本项目,“-”表示敏感点的位置低于本项目。
  评价适用标准 (表四)
1、环境空气: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中二级标准。标准值见表4-1所示:
  表4-1 大气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单位:mg/Nm3
  标准值
  2、地表水: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中Ⅲ类水域标准。标准值见表4-2所示:
  表4-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值表 单位:mg/L
粪大肠群教
  3、噪声:本项目道路为三级乡镇公路,两侧敏感建筑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2类标准,其室外昼间按60dB(A),夜间按50dB(A)执行,具体见表4-3
  表4-3 环境噪声标准值(GB) 单位:dB(A)
1. 废气:本项目大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中二级排放标准,如表4-4所示。
  表4-4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排气筒(m)
浓度(mg/m3)
周界外浓最高点
  2. 废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中的三级标准。标准值如表4-5所示。
  表4-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 (除pH外,其余单位为mg/L)
  3.噪声:项目施工期《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GB)标准。
  表4-6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 单位:dB(A)
  本项目不需下达总量控制指标。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表五)
一、工程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1、施工期主要污染工序
  工程于2012年7月开工,但因业主原因,于2013年5月开始停止施工,后又于2014年5月开工,2014年9月竣工通车,施工总工期为15个月。故本项目对施工期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期环保措施和现场走访调查,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废均得到有效控制和合理处置,产生的污染物均未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未发现施工期的环境遗留问题,且施工期间未接到与本项目有关的环保投诉。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各类施工废水、噪声和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运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路面径流、交通噪声、道路扬尘、汽车尾气和环境风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图5-1 项目工艺流程及产污位置图
  2、营运期
  工程运营期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影响、声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空气环境影响和固体环境影响等。见图5-2。
  二、主要污染工序
  (一)施工期主要污染工序回顾
  本项目为公路改造施工,在施工期主要产生施工废水、施工弃渣、施工扬尘、施工噪声等环境问题,各类影响已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目前未发现施工期的环境遗留问题,且施工期间未接到与本项目有关的环保投诉。
  环境空气:对于本工程而言,施工期空气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在施工过程中,在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土石方、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扬尘,施工现场扬尘在风力较大和干燥气候条件下较为严重。二是施工期间运输车辆、燃油机械的尾气排放产生的废气,主要污染物有 NO2、CO、SO2和 CmHn等;三是主要是在摊铺时产生的少量沥青烟(本项目外购成品沥青)。
  废水:本工程在施工期产生废水主要包括施工生产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声环境:对于本工程而言,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路面破碎机、切割机、挖掘机、平地机、材料运输车、沥青摊铺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污染。
  固废:项目施工挖土方多为原有路面破除产生的建渣以及开挖产生的弃土等,根据业主介绍,本项目弃渣运至项目设置的弃渣场。因此,道路施工期生活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生态环境影响:道路的开挖、路基填筑、弃渣场的弃土堆放等工序使沿线的植被遭到破坏,荒草地被侵占,地表裸露,从而使沿线地区的局部生态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开挖后裸露地表在雨水及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引起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农田被埋压,土壤肥力下降。
  社会环境影响:施工期间会给道路附近居民带来不便,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由于车辆运输等原因,会使交通变得拥挤和频繁,造成交通问题。
  (二)运营期主要污染工序:
  废气:营运期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道路扬尘、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尾气。
  废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路面冲洗产生的路面径流对水环境的影响;
  噪声:道路营运后,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发动机产生噪声。
  固体废弃物:道路营运后,过往行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三、污染物排放及治理
  (一)施工期污染物排放及防治措施回顾
  1、环境空气
  工程将原道路破除后在原路基上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物主要是扬尘、施工机械废气和少量沥青烟。
  ①扬尘
  本项目的建设期间在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土石方、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扬尘。扬尘的产生量与风速、湿度、渣土分散度、抓斗倾倒的相对高度及采取的防护措施等有关。
  已采取的处理措施:
  A、施工时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灰霾污染防治的通知》(川办发[2013]32号)、《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川环发〔2013〕78号)》等一系列扬尘防治管理规定进行施工建设,最大程度减少了扬尘产生,按照“六必须”、“六不准”:必须湿法作业、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备设施、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六不准”包括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超载、不准高空抛撒建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
  B、及时清运了施工废弃物,对暂时不能清运的采取了覆盖等措施,运输沙、石、水泥、土方等易产尘物质的车辆封盖严密。
  C、施工现场周围设置了不低于2.0m的围档,围护全封闭施工。
  D、在施工场地安排员工定期对施工场地洒水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洒水 1~2 次。
  E、采取集中力量逐段施工方法,缩短施工周期,减少施工现场的工作面,减轻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F、粉状材料如水泥、石灰等罐装或袋装,物料堆放时用篷布覆盖。在施工过程中在粉状物料堆放场四周设置挡风墙(网);
  G、响应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严格执行l《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在遇到灰霾天气或空气质量严重污染时停止施工。
  H、为作业人员配备了防尘劳动用品。
  3、施工机械废气
  施工区的燃油设备主要是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其排放的尾气在施工期间对施工作业点和交通道路附近的大气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产生CO、碳氢化合物、NOX等污染物。运输车辆的废气是沿交通路线沿程排放,施工机械的废气基本是以点源形式排放。
  由于施工区空气流通性好,排放废气中的各项污染物能够很快扩散,不会引起局部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加之废气排放的不连续性和工程施工期有限,排放的废气对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已采取的处理措施:
  ①使用了节能低耗的运输车辆,减少汽车尾气的产生量;
  ②合理安排了材料运输的时间,减少了交通拥挤和堵塞几率,降低了汽车尾气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③均选用先进的施工机械,减少油耗和燃油废气污染;
  ④使用电气化设备较多,很少使用燃油设备;
  ⑤做好设备的维修和养护工作,使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减少了油耗,同时降低了污染;
  ⑥将燃油设备工作场所移至当地常年主导风下风向和场地开阔的地方,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4、沥青烟
  道路采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沥青烟污染。沥青烟气中含有THC、PM10和苯并[a]芘等有毒物质,主要产生于化油系统的熬制工艺、拌和器拌和工艺及铺路时的热油蒸发等。本项目外购成品沥青,主要是在摊铺时产生的少量沥青烟。
  已采取的处理措施:
  本项目沥青均为外购,不设沥青熬制拌和站,项目采用全封闭沥青摊铺车进行作业,只在铺路时有少量的沥青热油蒸发,因此,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沥青烟尘较少,且能迅速的扩散,不会对施工人员和周围的居民产生明显的影响。
  项目在施工期进行了施工管理,根据对当地相关部门及沿线居民的走访问询结果表明,施工期未造成大气污染现象,也无扰民纠纷和投诉现象发生。
  2、水环境
  施工建设项目中,水污染源主要来施工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1)施工生产废水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施工生产废水,其主要来源为筑路材料搅拌、水泥构件养护所产生废水、砂石冲洗废水及各种设备的冷却排污水等。施工场地的生产废水量少于0.8t/d,其主要污染物为SS,浓度可达到mg/L。如果直接排放,会对周边的地表水产生一定的影响。
  已采取的处理措施:
  施工期间施工工场(拌和场)产生的生产废水,经修建的临时沉淀池处理后,全部循环回用,未外排。
  ②施工生活污水
  根据工期安排,施工高峰期施工人数合计约50人,生活污水排放按0.05m3/人·d计算,日排生活污水约为2.5m3/d。
  已采取的处理措施:
  本项目不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也依托于公路周边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
  3、声环境
  施工期噪声污染源主要由施工作业机械产生,主要施工机械包括:路基施工的压路机、推土机、平地机、装载机等筑路机械等;原材料堆场、搅拌站的运输车辆、搅拌机等。根据常用机械的实测资料,施工期施工机械噪声源强见表5-1。
  表5-1 施工机械噪声源及声级值 单位:dB(A)
机械设备名称
路面破碎机
施工期已结束,施工噪声影响已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沥青摊铺机
  已采取的防治措施:
  (1)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低噪声设备,并加强对设备的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非正常工作而产生高噪声污染。
  (2)合理安排了施工时间,强噪声的施工机械禁止夜间(22:00-6:00)和午间(12:00-14:00)在居民点附近施工。
  (3)合理布设施工场地,调整施工机械的位置,尽可能使高噪声的施工机械远离附近有敏感目标的施工场界。合理布设渣场、料场、施工场地等,以减少运距,同时与相关部门协调好施工车辆通行的时间,通过采取减速缓行、禁止鸣笛等措施将施工噪声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4)在路段靠近居民区等敏感点处进行道路施工时,采取适当的临时降噪措施,如设置临时简易声屏障和调整施工总平面布置等,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5)中、高考期间停止施工。3、机械设备尽量选用了低噪声或装有消声装置的机械设备,噪声设备操作人员配备耳塞等防护用品;
  经过调查走访,施工期建设单位采取了有效的噪声防治措施,施工期未出现因噪声污染而产生的投诉事件。
  4、固体废物
  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项目建设时产生的工程弃渣;破除原道路产生的废弃建筑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其中工程弃渣来自路基建设时产生的弃土、弃石,分布在道路沿线两侧,主要集中在道路填方挖方路段;另一部分来自施工区的垃圾,包括废弃的建材、包装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等,这些固体废物存在于施工工场、施工生活区等临时占地附近。若堆放、处置不当,直接破坏道路沿线的农作物、植被,堵塞农灌沟渠,妨碍农业生产。
  已采取的防治措施:
  (1)工程弃渣
  工程弃渣是本项目施工期间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全线土石方开挖总量44.69万m3(自然方,以下同);土石方回填利用32.79万m3;总弃方量为11.9万m3。挖方中符合要求的石方做为路基加强利用,表土用作项目周围覆土回填和后期绿化覆土,路基加强及绿化覆土利用,弃方运至项目设置的弃渣场堆放。项目施工期已结束,设计弃渣场容量为12.0万m3,其中Z1弃渣场设计容量3.60万m3,Z2弃渣场设计容量4.25万m3,Z3弃渣场设计容量4.15万m3,实际施工过程中,总堆渣量11.9万m3,其中Z1弃渣场堆渣3.52万m3,Z2弃渣场设计容量4.23万m3,Z3弃渣场设计容量4.15万m3,产生的弃渣均能够全部堆存于弃渣场,未发生弃渣随意洒落丢弃情况。
  (2)废弃建筑材料
  施工期产生的建筑废料主要包括废弃的建材、包装材料等,这些固体废物往往存在于施工工场等构筑物附近。经业主介绍和现场走访,施工产生的废弃建材、废弃包装材料作为资源加以回收利用,既杜绝了浪费,又避免了乱堆乱放导致的环境污染;破除的原道路路面等运至弃渣场堆放。
  (3)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本项目不设置施工营地,对于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利用公路两边现有设施处理。
  综上所述,本项目在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在施工期间都得到了有效的处置,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做到无环境遗留问题。
  5、生态环境影响
  已采取的防治措施:
  (1)生态保护措施
  对施工人员进行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时序安排,减少施工开挖和降低施工噪声,禁止施工人员捕食蛙类、鱼类、蛇类、鸟类,减少对动物的惊扰,将工程施工对当地农作物和植被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2)生态恢复与补偿措施
  施工时收集保存建设中临时用地所占用耕地的表层熟土,施工结束后及时覆盖熟土,进行植被恢复,特别是在工程结束后,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并对临时工棚迹地进行造林。
  在公路绿化带绿化物种选择时,除考虑选择速生树种外,适地适树地从相同地区移植灌木,既保证成活率,与自然融为一体,又避免植物入侵,再现自然本色。提高走廊带内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增加抗病虫害能力,并增强廊道自身的稳定性。另外树种种苗的选择经过严格检疫,防止引入病虫害。
  (3)弃渣场生态恢复措施
  由于渣场是人工再塑作用下形成的松散堆积体,初期稳定性差,防止渣堆松滑、垮塌,同时再塑原有景观,采取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护和美化。
  在渣场使用以前,施工方取出表层土壤放在旁边备用。各渣场堆渣结束后进行了渣场背坡排水和渣场顶面平整措施,使渣场边界与周围地形自然连接,减少人工痕迹。渣场平整后,地面上使用原备用土壤进行覆土、翻松,并在渣顶种植灌草,植草种类选择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当地常见植物,然后实现灌木、乔木树种的自然恢复。
  (4)施工场地恢复措施
  工程临时占地主要包括施工工棚、仓库设施占地。施工临时设施与工程建设无关的临时设施全面拆除,对施工临时建筑物及废弃杂物及时清理,整治施工开挖裸露面,对非耕地在施工临建设施拆除后,根据立地条件,种植适合当地的草种。
  (5)道路沿途植被恢复措施
  道路开挖的堆填土使道路及周围的植被受到破坏,对于挖土后形成的陡急坡面采用相应的草丛覆盖,沿渠也种植了一定绿化树种,起到了一定保持水土、加固渠岸和美化的作用。
  工程施工仅将原水泥路面改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不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项目占地主要为弃渣场占地,其中弃渣场2处,临时占地10.5亩,项目占用土地改变土地利用现状,本项目主要占用荒地,影响主要为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
  本项目道路不新征占地,仅弃渣场涉及少量的占地,其主要占地类型为荒地。全线共设置2个弃渣场,共容纳弃渣0.68万m3,项目渣场通过覆土、无纺布覆盖、绿化、自然恢复等方式,有效的减少了水土流失量,减轻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目前,项目方已对1#渣场进行了覆土、并对地表进行坑凹回填、整平改造、无纺布覆盖等措施,2#渣场已进行植被恢复,从整体上而言各种植被的类型和数量比例与现状仍然基本相当,生物量没有发生锐减,生产力水平没有发生大的降低,生态系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总体能够保持稳定。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生态稳定的影响较小。
  经现场踏勘,评价范围内未发现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的分布。3处弃渣场和施工场地属于低山丘陵区,均采取了覆土复耕的方式进行恢复,复耕后的弃渣场地面形状平整,植被充裕,大多为乡土物种或牧草,主要为早熟禾、黑麦草、垂穗披碱草、紫花苜蓿、老芒麦等。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雪荷载与积雪厚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