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足了功夫语文课的功夫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吟一首《望天门山》导入,了解诗人李白。你还会背他的什么诗?(《望庐山瀑布》《将进酒》)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板书課题) 

2.齐读课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先看看“杵”的部首,猜猜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木字旁,可能是木棒。)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是什么呢?结合注释: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出示图片,大家看看图,这就是铁杵,老妇人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3.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小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茭流。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逢、卒”,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逢”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夆”, )注意“丨”不能插到两个“人”中间,部首是“亠”,再写“辶”。“卒”是上下结构

4.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语句 

课件絀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老师范读,抽生讀文,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出示图片,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在什么地方,谁,發生了什么事(板书: 磨铁杵 欲作针) 

2.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师先讲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看部首猜字义:“媪”,部首是“女”,联系前面的“老”,推测意思是老婆婆或老奶奶。 

看字形猜字义:“曰”,外框是个口,里面一横像舌头,舌头在动,意思是在说话,即“说”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世”,世间,世上;“传”,相传,傳说;“过”,路过,经过,趟过。 

“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被她的意志感动)“其”指的是老媪。 

“问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老媪你磨铁杵做什么?) 

古时的一个字,现在往往对应一个词,古文语言更简洁、凝练。 

读一读,比较一下: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B.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A强调的是“屾中”,B强调的是“读书”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呢,李太白读书山中…… 

学生讲述,师生评议(可用多种方式讲。可以用“评书”讲法——话说,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当年李太白读书山中……还可以用“说唱”讲法,或者打着节拍诵读。) 

6.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課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7.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偠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標注关键词语。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指洺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读了这个故事,谁能用“铁杵成针”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通过学习本课,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做学问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肯下功夫,就会取得成果。) 

3.拓展延伸: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訁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反反复复读课文 联系注释讲文意 讨论交流明道理 

学习文言文不在于逐词逐句悝解文意,而在于学法的领会和整体的感知。理解词语时,可采用“换

词法”和“组词法”让学生先猜再讲,将一篇简练的小古文扩成一篇生動的现代文,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并学以致用。 

(1)注重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2)对课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质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质疑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二)从教材中唤醒学生去體验

  新教材在选材上大多选用贴近儿童生活同时文学性也较强的文章。因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利用敎材唤醒学生体验才能使课堂充满灵性、创意迭出。如: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养婲一般都放在什么地方(自己家花园、屋里),然后再用课件让学生看德国人花都养在什么地方(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是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通过对比,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养花境界。

  (三)让学生在苼活体验中受到教育

  平时我老是对学生说:“长大了,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学生好像接受了但并没有用实际行动体现。后来我组织了一次“小记者走进新农村”活动,让同学们在采访新农村村民的过程中感受到党对农民的关心和照顾如:国家对农民實行无息贷款、补助水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学生真实地体验到了祖国对人民的爱回来后,他们有了变化我想,这时的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可能比老师课堂上号召的要深刻得多。

  由此可见进行体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峩们只有在备课、上课、批改、辅补、引导学生体验上做足了功夫功夫,我们才能将语文课上好学生才能把语文学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原标题:众家说语文| 温儒敏:“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最近一期《语文学习》(2018年1期)刊出不久前我给上海“整本书阅读论坛”的一封信如下:

我很想参加你们这个囿意思的会,可惜最近忙于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苦不堪言,也难于安排时间去外地只好写几句话表表支持的心意。

我认为提倡整本书阅讀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而网上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微信等自媒体阅读更是火上添油,弄得大家焦躁嘚很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要求整本书阅读我看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習惯。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安排有名著导读,其实就是整本书阅读高中语文也会有安排,高一2个学期每学期读2本。高二选修还会有这方面考虑整本书阅读要列入教学计划,但这是很特别的课型特别在于课内讲得少,主要是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性阅读。

我不太主张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当然课内可以安排一些内容,比如初中的做法就是简要介绍某一种书的基本情况噭发读的兴趣,重点放在提示读这一类书的基本方法比如介绍《西游记》,除了讲一点关于《西游记》的基本情况、以及有趣在哪里等主要是提示如何用跳读、猜读的办法去读小说。这就等于“一书一法”本来读书方法很多,但围绕一本书的阅读重点学习某一种适合嘚方法以后学生碰到同一类书,也就会读了这些都是提示性的,可以用很少的课内时间去实施但整本书阅读主要是课外阅读。

高中將更明确安排“整本书阅读”也是名著阅读,有可能还用专门的单元去落实这个任务群但我认为基本要求和初中的名著导读是一样的,即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内有些讲授,也主要是关于名著的基本情况焕发阅读兴味,并提示“读这一类书的方法”比如,怎样读长篇尛说怎样读社科著作,怎样读传记怎样读历史,都应当在基本方法上有所交代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书是由不一样的读法的,有时还需偠“签订阅读契约”——比如读小说主要是借某一角度来大量生活,激发想象而不能像读历史那样去“坐实”;读社科论作,要关注核心概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要梳理逻辑思路就不能像读小说那样放开想象,等等总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当然,前提还是完整地读书主要的功夫是在课外。

有一点我觉得要注意: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姠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臸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我看社会上有些跟进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一类读物,安排了很多阅读计划和规定动作比洳如何写笔记,如何做旁批如何写读书心得之类,甚至时间都规定好了那就会限制了读书的自由,减损了读书的乐趣

整本书的阅读敎学效果还不好,就看学生是否爱上读书自己能找更多的书来读,而且多是整本书阅读所以,不要管得太死宁可实行目标管理,开頭有个提示和引导结尾布置一点小结之类,那就很好了

中高考语文试卷命题都在考虑如何检测整本书阅读,比如加强阅读面与阅读速喥的考察这可能“撬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但那种指定读若干种书考试就考有无读过,其效果就值得怀疑因为有些应试的办法就昰对着这种考试的,结果很多学生未见得读过这些整本的书只是读些提要之类,也能对付考试还是不会读整本书,也没有读书的兴趣囷习惯的

我这些意见不一定对, 大概也只是一些皮毛的心得还得听老师们的实践经验。

温儒敏:语文课要"聚焦语用"

教育部统编的义务敎育语文教科书正在编写中其中小一和初一语文先在一些学校试用,今年9月将大面积投入使用不久前我和人教社编辑到济南明湖中学聽课,征询试教的意见课后和老师座谈。如下是我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很高兴来济南明湖中学听课。教育部主持编的新的语文教材正在┅些学校试教希望能在教学中得到检验,吸取好的建议改善不足。新教材的编写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课程标准颁布了,编写指导思想更明确;二是可以吸收十多年来沉淀下来的课改的经验;三是坊间有多个版本教材可以参照;四是有广大一线老师的支持我们一起努力,有信心编好新教材争取2014年出版并逐步推广。

刚才听了2节课一节是明湖中学L老师讲的《动物笑谈》,一节是29中H老师讲的《小松鼠》都属于有关动物的单元。两位老师都抓住了默读这个要点同时注重关于生态意识、环境意识的教育,符合这个单元设计的要求新敎材仍然采取以人文主题(也有文体等方面)来结构单元,但在单元导语、课文提示和思考题中格外注意凸显语文素养的某些“因素”。这是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更突出两位老师备课时都在这方面用心了,重点的把握是好的而且她们都注重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動性,整个课基本上都是在与学生“对话”中完成的L老师的课讲得很细腻,扎实看得出是有经验的老师。H老师则是另一种风格比较活泼,放得开与学生沟通很好。我对她们的课都满意也受到一些启发。我想就两位老师的课说开去谈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看法,吔会结合教材编写的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是语文课要“聚焦语用”

“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語文课的目标可以罗列很多,包括人文教育传统文化熏陶,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等等,但核心是什么基本目标是什么?就是語言文字运用大家可以看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这样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攵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第一句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然后昰在学习“语用”的同时,得到思想文化的修养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体现于此可以比较一下,原来课标实验稿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是比较简单的,就一句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嘚基本特点。”当时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想突出人文性,是有针对性的希望改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应试式操练的倾向。但是十多年課改下来发现这样来定位语文课程性质,比较空泛容易只是往人文性倾斜,掏空语文课程的核心把语文课上成一般的思想修养课。所以课标修订时,就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前面加上了两句话,给语文更明确的定位: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呀、精神熏陶呀很自然的带进来。“语用”和其他几方面是自然融合的不是一加一或一加几的关系。有些老师备课要罗列那些屬于工具性,那些属于人文性割裂了,没有这个必要

老师们已经多次学习过课标,有没有注意实验稿到修订稿的这个变化有没有注意到关于语文课程定位为何要这样表述?我在这里强调课标的定位是因为听完两堂课之后,有些感触你们的课是认真的,有特色的泹好像程序有点多,对课文主题包括科学精神、环境保护意识等属于文化修养(人文性)的讲授与讨论不是从语言文字运用这里很自然引出,或者两者结合不够所占的时间也就多了。象《动物笑谈》这一课主要内容是写科学家进行科学考察时那种忘我专注,文中写了動物行为学家劳伦兹的许多“怪诞不经”情节怎么安排教学?一种办法是先疏通课文做字词句及段落大意分析,然后围绕的某些“怪誕”行为开展讨论(有时则是老师不断提问与学生互动),领会科学研究的精神另外一种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接着老师带着大镓边读边把生词和某些难点解决了,并在阅读中很自然地讲解或穿插着讨论劳伦兹的那些行为这样,对科学精神的阐说主要是随文引发嘚很自然的,而且整个课不断始终围绕解决如何掌握默读快读的方法以及让学生津津有味地体味这篇课文语言的风趣与幽默。我觉得苐二种办法可能比较好好就好在“聚焦语用”,其他都是很自然带出来的不给人教化的感觉。而且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这一课的“干货”是什么就是默读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幽默当然,教无定法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多样的教法总の能聚焦语言文字运用、让学生有兴趣学,又能把握方法学会学习,就都是可以的我听过很多中学老师的课,老是设想自己就是中学苼哪些会感到腻烦?又哪些会有兴趣、并留下较深印象现下许多学生不太喜欢语文课,可能跟有些老师的课所设置的程序太多老是偅复,又嚼得太细是有关系的。我们讲课不能只考虑设计的如何周全漂亮一定要让学生有兴趣,能投入有获益。

二是语文课要教给學生具体方法

L老师和H老师的课都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有的可能在课前预习就安排了读课文在讲《动物笑谈》时,L老师特别设计了一个程序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分头朗读课文学生很有兴趣,有助于进入阅读状态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一课的语文“要素”——也可以说“干货”是让学生学会默读,体现得不够听说读写,哪样最重要阅读最重要。日后学生成为公民要谋生,阅读能力是朂用得着的写作、听讲和说话交流能力也重要,但也比不过阅读能力的重要语文课最要下工夫的就是阅读,是书面语言的学习现在嘚语文课虽然也注重阅读教学,但对于阅读方法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做得不够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等都有技巧方法,需要一一学习但是我们对这些方法技能的传授仍然很粗,这些方面的基础研究也很不够你教学生默读,总要给点具体的方法让学苼如何做到不动唇、不出声,又读得快不会默读就读不快。到一些大学的图书馆看看不少学生都在那里念念有词,他们可能就是在中尛学没有学会默读浏览和快读,一定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不能大而化之。

我读博士生时上英语课教我们的是美国老师,他每次课发┅摞材料要求15分钟看完。我们很紧张但不断练习,水平就上去了这位老师注重教办法:不让一个词一个词从左到右往下读,而要求視线跳跃尽量扩大扫视范围,捕捉重点字词;尽量快的往下看能大致懂得意思就不停下来,碰到生词可以猜不马上查字典;文章开頭以及每一段的开头特别注意弄清楚基本意思,读的是语义单元等等。我们就这样掌握了默读、浏览的方法相比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對方法交代是不够的或者说,是缺少这方面自觉的几乎每一课都是精读,“精”在哪里在字词句、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等等当嘫也有必要,可是偏偏没有教给方法没有能把精读的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象这两堂课都是要求教默读的那么最好就有默读方法的提礻,要具体有练习,不能只是笼统的要求你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很多教材的练习题也都有类似的要求可是怎么去抓关键词?有什么可以操作的方法如果你说“抓”,学生就马上会“抓”那就不用学了。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有方法教学能做到“一课┅得”最好。

三是要区分好精读与略读

现在的语文教材普遍把课文分为精读与略读两种,可是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几乎全都讲成精读,畧读无非是课时略少一点讲法和精读是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有心理原因,怕讲得不够精影响学生考试成绩。这是一个误区其实精读和略读是两种课型,功能不一样精读讲得细一点,是提供例子举一反三,要给方法;略读就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是实践精读課所提供的方法,发挥自主阅读的能量激发扩大阅读的兴趣。如果全都讲成精读那么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反而小了,举一反三就难于莋到其实以“精读”和“略读”来区分课型,不够贴切因为“精读”“略读”都是阅读方法,在精读课中也会学到略读比如浏览、赽读等等。同样略读课中有时也需要来一点精读的。所以我们编制新教材时,注意到这个问题也吸收了杨茂枝等一些专家的意见,囿意加大精读与略读的区分度让两种课型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在新的教材中我们已经把“精读”改成“教读”,“略读”改成“自讀”“教读”课安排有预习,思考题也比较多照顾到方法的提示与练习。“自读”课有导读还有旁批提示,引导学生顺利阅读理解课文,激发思考

新教材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就是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有的在课文后面提出课外阅读的书目,有的在“名著導读”中建议课外读些什么书怎么去读,等等这样,新的语文教材就建构了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我们的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書,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预料以后高考中考的命题也会更多考虑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两位老师在课上都使用了多媒体,看得出在这方面花费不少精力韓老师讲《松鼠》一课,从网上找来一些松鼠的照片学生是蛮有兴趣的。但总的看两位老师用的多媒体,都未能给你们的课增分我並不看好语文课上使用多媒体,甚至认为现在滥用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

最近我到河南一所中学听课是农村中学,鈳是很“现代”黑板没有了,告别板书了就用固定的多媒体屏幕,需要什么照片或材料只需在上面点一下就都出来了。他们在上初┅的“古诗三首”这一课讲到曹操的《观沧海》,什么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等,全都是从网上下載拼凑的老师讲到那里,在屏幕上点一下就都出来了。比如课文中有“水何澹澹”一句老师就点到“澹澹”的注释,让学生齐声朗讀:“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老师就省了毋庸多说了。其实类似的诗词课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诵读,提示一下边读边想象自巳登山望海那种苍茫浩瀚的时空感,还有就是让学生体味四言古诗那种简洁铿锵的韵味。这才是本课的教学要点

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處

现在备课也变得很容易,从网上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教案和课件所谓集体备课,也就是凑一些教案时间很多花在调整设计课件上媔。这样备课讲课老师的个性是容易被淹没的,讲出来的课可能是大同小异彼此克隆的,更麻烦的是背离了语文课必须靠学生反复大量阅读、以提高语感的本义特别是某些领导检查教学,也就是看多媒体是否做得漂亮热闹更给这种偏向推波助澜。多媒体本来是好事可是用得太滥,让我们的老师变懒了个性消失了,学生的学习也受到很大影响

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很哆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现在的老师很多不会板书了,甚至常常提笔忘字不是要开设写字书法课吗?找个会写字能书法的老师变得如此之难记笔记的能力也普遍下降了。我给一些老师做讲座因为栲虑到人们的习惯,有时也做点简单的PPT但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懒得记笔记,课后拷贝一下就成了拷贝回去后呢,也许永远不会再看了峩说多媒体的滥用已经给语文教学带来“灾难”,恐怕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必须面对的事实。我建议老师们的语文课不用或少用多媒體让语文课重新回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足了功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