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蜻蜓厉害吗的资料厉害

蜻蜓的资料
蜻蜓的资料
09-05-05 &
  蜻蜓简介  英文名:dragonfly 。亦作darner、devil's arrow或darning needle。   别名:猫猫丁、咪咪洋、丁丁猫(这是四川有些地方的方言叫法)  蜻蜓目(Odonata)差翅亚目(Anisoptera)飞行的捕食性昆虫,极常见于全世界各地的淡水生境附近。豆娘亦是蜻蜓目的成员,但它属于均翅亚目(Zygoptera)。差翅亚目2,500种蜻蜓的特征是身体很长,有2对网脉交织的狭窄膜翅,翅膀常为透明状,可能有颜色标记。不像豆娘,蜻蜓的成对前翅和後翅外形并不相同,栖息时双翅伸平,而非彼此呈垂直状(极小的蜓科〔Epiophlebiidae〕例外)。蜻蜓体格比较强健,通常是比豆娘有力得多的飞行生物。蜻蜓拥有巨大而突出的双眼,占着头的大部分,有些蜻蜓的视界接近360度。   蜻蜓目(Odonata)所有昆虫的通称。包括人们熟悉的蜻蜓、豆娘。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腹部细长。复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捕食性,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已知种不超过5,000种。世界性分布。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若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後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後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著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後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几天後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後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第二阶段开始于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雄体到达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交配的姿势独特。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进行。交配时间数秒至数小时。交配後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後产卵。产卵方式有两种。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有几种产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缠结装置,可防止被冲往下流。成虫需有温暖的气候、食物和适于产卵的水体才能生殖。鱼、鸟会捕食蜻蜓幼虫,幼虫间也互相残食。羽化时可能被鸟和小型鳄类捕食。但成虫在离开羽化场所後几无敌害,飞行迅速灵活,差不多能避开所有敌害。温带地区的种类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可达1~5年,成虫期寿命仅数周。   蜻蜓是少数在民间文学及艺术中占重要地位的昆虫之一。俗语常称之为螫马虫,或「魔鬼补衣针」。在日本,蜻蜓受人尊重,有本杂志『蜻蜓』专门刊载有关蜻蜓的生物学文章。蜻蜓目分3亚目︰1.束翅亚目((均翅亚目)Zygoptera,俗称豆娘)。二叠纪至今。体小,飞行力弱。前後翅同形,翅基狭窄,形成翅柄。两眼间距离大于一眼的直径。雄体有4尾突,雌体产卵管发达,稚虫有直形尾鳃。现存17科。2.差翅亚目(Anisoptera,俗称蜻蜓)。侏罗纪至今。体大,飞行力强,飞行动作灵活。後翅基部宽于前翅,两眼间距离近或相接触。雄体有3尾突,雌体产卵器有或无,稚虫有直肠腮。现存8科。3.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主要繁盛于中生代。成体介于上述2亚目之间,稚虫似差翅亚目。11科,但仅1科蜓科(Epiophlebiidae)现存。2种,甚相似,分布日本及尼泊尔高地溪流。另4亚目已灭绝︰巨差翅亚目(Meganisoptera)、原差翅亚目(Protanisoptera)、原束翅亚目(Protozgoptera)及古束翅亚目(Archizygoptera)。   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约6吋),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蜻蜓翅膀肌肉在温暖时才能发挥最佳功能,而若有凉意,这种昆虫常在真正起飞前鼓翅生热。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为最有效率的飞行捕食者。猎物通常是飞行的小虫,但有些蜻蜓经常吃掉本身体重60%的猎物。   年幼的蜻蜓——称为幼体,有时称为若虫——是水生动物,和成虫在空中的情形一样,是水中专门的捕食者。功能上无翼的幼体在颜色方面通常是斑驳或黯淡的,与生活环境中的沈淀物或水生植物颜色一样。它们的突出双眼类似成虫,但拥有成虫所无的惊人解剖结构。这称为「面具」,是幼体第三对口器的融合体。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时收在头部和喉部之下。面具尾端是一组牙状的夹子,用来抓住蠕虫、甲壳动物、蝌蚪、小鱼等猎物。不同种类的蜻蜓幼体分别称为趴虫、穴虫、隐虫或夹虫——其身形、代谢、呼吸端视所在的微小生境而定。   幼体从水中或水Libellula forensis,蜻蜓的一种。边的卵子爬出,而卵的生产方式有3种。有些种类把卵产在植物组织中,有些把卵黏附在表水的底层或上方。卵也可能从腹部掉落或被冲至水中。幼体利用直肠内的鳍,从水中吸取氧气。腹部把水吸入,再经由肛门压出。水可能以此方式大力排出,产生一种喷射推进的逃生方法。固体废物亦以这种方式排出。随著幼体长大,它把皮蜕掉,未来的翅膀在幼体成长期间约有一半先变为明显。接著,这些翅鞘在随後的蜕皮过程中快速增大。终于,幼体爬出水面(有时在夜间),进行最後一次蜕皮,变为成虫,留下一张皮(蜕壳),也就是以往身体的外壳。   蜻蜓和豆娘一样,展现蜻蜓目昆虫特有的交配姿势。雄性和雌性在传输精液之前彼此扭曲为「圈」形。在交配前後,蜻蜓常常纵列飞行——雄蜻蜓常用腹部顶端的夹子,抓住雌蜻蜓的头部背後,把它拖著飞行。有些种类在雌蜻蜓产卵时仍会纵列飞行。   许多蜻蜓科拥有与学名相关的描述性俗名,包括鹰眼(Aeshnidae科)、瓣尾(Petaluridae科)、棍尾(Gomphidae科)等例子。其他与分类学和事实无关的众多名称传统上一直用于蜻蜓,例如叮马蜻蜓。在美国南方,蜻蜓亦称为「蛇医」,因为人们迷信,蜻蜓能让生病的蛇回复健康。「魔鬼补衣针」一词源自蜻蜓会缝住儿童眼睛、耳朵、嘴巴的迷信——特别是行为不检的儿童。事实上,蜻蜓对人是没有危害的。   蜻蜓 (Dragonfly)多彩昆虫的一种,四个大翅膀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出现在泥盆纪时期。到了石炭记时期,出现翅距超过七十公分长的种类。它们至今仍可见,而在交配时,通常一前一後地飞行。它们将卵产在水中,而幼虫有鳃状构造用以辅助呼吸。  蜻蜓(拼音:qingting,英文名:Dragonfly)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束翅亚目(均翅亚目),另有将日本大绿和在印度发现的一种蜻蜓等仅二种划为间翅亚目的。大型昆虫,也是有翅亚纲里的最原始的昆虫。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短,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不完全变态,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约有5000余种,在我国约300种,最常见的蜻蜓有3种:碧伟蜓、黄蜓和豆娘,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中型和小型蜻蜓。。  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约占头部的1/2,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动物。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飞得很快,有些飞行时速可达100公里,而它又能在空中短暂停身不动。它飞行前进时不能灵活改变方向,要定住身体然后转向。在休息时翅膀仍旧外伸,即不能折叠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当的空间,多半在枝头或叶顶。  蜻蜓的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蜻蜓为什么用尾巴点水?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们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编辑本段]蜻蜓的十五个科  1.大蜓科 Cordulegasteridae  巨圆臀大蜓(无霸勾蜓) Anotogaster sieboldii (Selys,1854)  黄斑宽套大蜓 Chlorogomphus papilio Ris,1927  北京大蜓 Cordulegaster pekinensis Selys,1886   2.蜓科 Aeshnidae  Aeschnophlebia anisoptera Selys,1883  长痣绿蜓 Aeschnophlebia longistigma Selys, 1883  竣蜓 Aeshna juncea (Linnaeus,1758)  混合蜓 Aeshna mixta (Latreille,1805)  碧翠蜓(碧翠晏蜓) Anaciaeschna jaspidea (Burmeister, 1839)   斑伟蜓(乌点晏蜓) Anax guttatus (Burmeister,1839)  黄伟蜓 Anax immaculifrons Rambur,1842   黑纹伟蜓(乌带晏蜓) Anax nigrofasciatus Oguma,1915  (麻斑晏蜓) Anax panybeus Hagen, 1867  碧伟蜓(绿胸晏蜓) Anax parthenope julius (Brauer,1865)  长者头蜓 Cephalaeschna patrorum Needham,1930  日本长尾蜓(倭铗晏蜓) Gynacantha japonica Bartenef,1909  跳长尾蜓(舞铗晏蜓) Gynacantha saltatrix Martin,1909   3.春蜓科Gomphidae  马奇异春蜓 Anisogomphus maacki (Selys,1872)   联纹小叶春蜓 Gomphidia confluens Selys,1878  小团扇春蜓(粗钩春蜓) Ictinogomphus rapax (Rambur, 1842)   棘角蛇纹春蜓 Ophiogomphus spinicorne Selys, 1878  艾氏施春蜓 Siebolduis albardae Selys,1886  大团扇春蜓(细钩春蜓) Sinictinogomphus clavatus (Fabricius, 1775)  4.大蜻科 Macromiidae   闪蓝丽大蜻 Epophthalmia elegans (Brauer, 1865)   5.蜻科 Libellulidae  锥腹蜻(粗腰蜻蜓) Acisoma panorpoides panorpoides Rambur,1842   蓝额疏脉蜻(橙斑蜻蜓) Brachydiplax chalybea flavovittata Ris,1911  黄翅蜻(褐斑蜻蜓) Brachythemis contaminata (Fabricius,1793)   红蜻(猩红蜻蜓) Crocothemis servilia (Drury,1770)   异色多纹蜻 Deielia phaon (Selys,1883)  低斑蜻 Libellula angelina Selys, 1883   基斑蜻 Libellula depressa Linnaeus,1758  闪绿宽腹蜻 Lyriothemis pachygastra (Selys, 1878)  华丽宽腹蜻(广腹蜻蜓) Lyriothemis elegantissima Selys,1883  侏红小蜻 Nannophya pygmaea Rambur,1842   网脉蜻 Neurothemis fulvia (Drury, 1773)  截斑脉蜻 Neurothemis tullia Drury,1773   白尾灰蜻 Orthetrum albistylum Selys, 1848  吕宋蜻蜓 Orthetrum luzonicum (Brauer,1868)  异色灰蜻(鼎脉蜻蜓) Orthetrum melania (Selys,1883)  赤褐灰蜻 (霜白蜻蜓 中印亚种) Orthetrum pruinosum neglectum Rambur, 1842  狭腹灰蜻(杜松蜻蜓) Orthetrum sabina (Drury,1770)   黄翅灰蜻 Orthetrum testaceum (Burmeister,1839)  六斑曲缘蜻 Palpopleura sexmaculata (Fabricius, 1787)   黄蜻(薄翅蜻蜓) 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1798)  玉带蜻(黄纫蜻蜓) Pseudothemis zonata (Burmeister, 1839)   黑丽翅蜻 Rhyothemis fuliginosa Selys, 1883  斑丽翅蜻(彩裳蜻蜓) Rhodothemis variegata (Linnaeus et Johansson,1763)  半黄赤蜻Sympetrum croceolum (Selys, 1883)  夏赤蜻 Sympetrum darwinianum (Selys,1883)  Sympetrum depressiusculum (Selys,1841)  竖眉赤蜻(焰红赤蜻) Sympetrum eroticum (Selys, 1883)  旭光赤蜻 Sympetrum hypomelas (Selys, 1884)  黄腿赤蜻 Sympetrum imitens Selys, 1886  小黄赤蜻 Sympetrum kunckeli (Selys, 1884)  条斑赤蜻 Sympetrum striolatum (Charpentier, 1840)  大黄赤蜻 Sympetrum uniforme (Selys, 1883)  Tetrathemis platyptera Selys,1878  中华斜痣蜻(大华蜻蜓) Tramea chinesis De Geer,1773   晓褐蜻(紫红蜻蜓) Trithemis aurora Burmeister,1839  庆褐蜻(乐仙蜻蜓) Trithemis festiva (Rambur, 1842)  细腹绿眼蜻(纤腰蜻蜓) Zyxomma petiolatum Rambur,1842  6.色蟌科 Calopterygidae  赤基色蟌 Archineura incarnata (Karsch, 1891)  Archineura sp.  黑色蟌 Calopteryx atrata Selys,1853  透顶单脉色蟌(白痣珈蟌) Matrona basilaris Selys, 1853  烟翅绿色蟌 Mnais mneme Ris, 1916  Mnais tenuis Oguma,1913  Mnais sp.   华艳色蟌 Neurobasis chinensis chinensis (Linnaeus, 1758)  7.蟌科 Coenagrionidae  杯斑小蟌(白粉细蟌) Agriocnemis femina (Brauer, 1868)   黄尾小蟌(橙尾细蟌) Agriocnemis pygmaea (Rambur, 1842)   苇尾蟌(苇笛细蟌) Cercion calamorum (Ris, 1916)  隼尾蟌 Cercion hieroglyphicum (Brauer, 1865)  七条蟌 Cercion plagiosum (Needham, 1930)  (红腹细蟌) Ceriagrion auranticum Fraser, 1922   短尾黄蟌 Ceriagrion melanurum Selys,1876  Ceriagrion sp.  矛斑蟌 Coenagrion lanceolatum (Selys, 1872)  二色异痣蟌 Ischnura asiatica (Brauer, 1865)   长叶异痣蟌 Ischnura elegans (Vanderl, 1820)   Ischnura rufostigma Selys,1876  褐斑异痣蟌(青纹细蟌) Ischnura senegalensis (Rambur, 1842)  丹顶斑蟌 Pseudagrion rubriceps rubriceps Selys,1876  8.扇蟌科 Platycnemididae  白狭扇蟌(环纹琵蟌) Copera ciliata (Selys,1863)  黄狭扇蟌(胫蹼琵蟌) Copera marginipes (Rambur, 1842)   东京狭扇蟌 Copera tokyoensis Asahina, 1948   白扇蟌 Platycnemis foliacea Selys, 1886   9.腹鳃蟌科 Euphaeidae  方带暗溪蟌 Euphaea decorata Selys, 1853   褐翅幽蟌 Euphaea opaca Selys, 1853  宽带暗溪蟌 Euphaea ornata (Campion, 1924)   10.犀蟌科 Chlorocyphidae  线纹鼻蟌 Rhinocypha drusilla Needham, 1930  三斑鼻蟌(棋纹鼓蟌) Rhinocypha perforata perforata (Percheron,1835)  Rhinocypha sp.  11.昔蟌科 Diphlebiidae   粗壮恒河蟌 Philoganga robusta Navás,1936   12.原蟌科 Protoneuridae  乌齿原蟌 Prodasineura autumnalis (Fraser,1922)  13.扁蟌科 Platystictidae   Drepanosticta zhoui Wilson & Reels, 2001  14.丝蟌科 Lestidae   Lestes temporalis Selys,1883  15.山蟌科 Megapodagrionidae  Pseudolestes mirabilis Kirby, 1900  Rhipidolestes sp.[编辑本段]蜻蜓药用价值  补肾益精,清热解毒,止咳定喘。主治阳痿、遗精、咽喉肿痛、咳嗽喘促、百日咳等。[编辑本段]散文《蜻蜓赋》  作者:叶一片  蜻蜓,没长羽毛,薄薄的透明的翅膀足以与血肉之躯的小鸟平分天下。   蜻蜓的翱翔功能远远胜过鸟类。   蜻蜓的体形更与人类创造的飞机十分相似。   蜻蜓曾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它也最亲近我们人类,它在大路上,在田园里自由穿梭与停靠。曾几何时,它也在乡间的屋前房后与农家的小顽童们捉迷藏。   蜻蜓美丽而又可爱!蜻蜓纯朴而又勤劳!   蜻蜓点水用颤动着的身姿全力在“生蛋”,这种生育的本能延续,也是那么具有韵律感和美妙无比,那种画境,那种诗意不经意地创造于山水之间,任何赞叹之词都会为之逊色。于是乎,我们应为传统的“蜻蜓点水”解意彻底平反。   可惜,我们这个良好的愿望大有可能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写照出人类品德的缺失!   你看,随着人类的急速增长,蜻蜓家族的品种在一个接着一个灭绝或者正在灭绝……在我们的生活区,还剩下多少只蜻蜓与我们共舞,在我们的头顶,你还能见到几只蜻蜓在盘旋。可怜的蜻蜓啊,在人类的治虫法宝“农药”里成灾难性丧生,幸存下来的几只又能在恶劣的环境里度过几年呢?   如果蝴蝶灭亡了,还有飞蛾是近亲。而飞蛾是虫子变的,而虫子的生命力特别强盛,我们人类的“农药”对它无可奈何,这虫子似乎越杀越多。如果蜻蜓灭亡了,好像还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它,就以它的翅膀而言,蜻蜓的翅膀是独一无二的,蚂蚱的翅膀似乎相类似,但它的身形与飞翔功夫却是无法和蜻蜓相比的,惟有蜻蜓才可以看做人类飞机的翻版。   蚂蚱与螳螂躲藏在草丛中,跳跃与爬行的时间少而短促,其翅膀的形质与色泽也与蜻蜓大不相同。蝉的羽翼与蜻蜓最为相似,但它粗短的身姿远没有蜻蜓那般修长美丽。而蚊蝇的小气与丑恶嘴脸,更不应当拿来与蜻蜓相提并论。惟有这蜻蜓,从早到晚迎着光明默默飞行,耐得住太阳的酷热,且无须喝水饮茶,生活在大漠里的骆驼也要对它干拜下风。   蜻蜓的交配图是一个无比奇妙的令人崇敬的几何体,两条尾巴交接成的弧形圈具有一种简单的玄理与神秘,平行着的羽翼是造物主赏赐给它们最默契的组合,它们双双对对照样能够上下翻飞,滑翔前行,左冲右突,我们人类模仿出来的飞机是无法达到如此艺术高度的。   可悲的是,蜻蜓在人类的淫威下一批一批地光荣牺牲,它的一再中毒与灭绝和它捕食蚊虫的功劳是分不开的。蜻蜓家族的大队伍本可与蚂蚁争雄,如今却比鸟类而珍稀,真令人痛心疾首!   在我的小收藏柜里,保存着一只珍贵的蜻蜓标本:触角蜓。   触角蜓的最大特点是头部长有一对触角,这对触须与它的身体大约等长,较硬,向前直伸着,成八字形摆开。我清楚地记得,我在山上捉到它的时候全身是深红色,整个身躯比常见的蜻蜓较娇小,活脱脱象蜻蜓国度里的一个“秀珍女人”。   这只触角蜓我巳收藏了整整十年,我用纸片和透明胶布把它定位在一个透明的塑料盒里,秘诀是用樟脑片柯护着它的光辉形象,并保护住了它完好的尸身与品质。我也是人类的一份子,我对它犯有深深的罪恶,我权且写下几个文字当做我们的忏悔与纪念![编辑本段]电影《蜻蜓》  影片名称:蜻蜓Dragonfly  影片类型:惊悚爱情片  影片长度:1小时30分钟  影片级别:PG-13级  出品:环球公司(Universal Pictures, USA)日出品  主演:  凯文·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饰演约·达洛   乔·莫顿(Joe Morton)饰演休各·坎佩尔   罗恩·里夫金(Ron Rifkin)饰演查尔斯-迪金森  琳达·亨特(Linda Hunt)饰演马德琳修女  凯茜·贝茨(Kathy Bates)饰演贝尔蒙德太太  导演:汤姆·沙迪亚克(Tom Shadyac)  当一个你所爱的人去世了,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将永远离去而不复返呢?  作为芝加哥纪念医院(Chicago Memorial Hospital)急诊中心的主任——乔·达罗(Joe Darrow,凯文·科斯特纳饰,Kevin Costner)医生是创伤方面一位受人尊敬的专家。但是,当一场事故要夺走他妻子的生命时,他的专业知识却没能帮上什么忙。她妻子埃米莉·达罗(Emily Darrow,苏珊娜·汤普森饰,Susanna Thompson)本人也是一个医生,她此次去委内瑞拉是执行一项医疗慈善任务,不幸的是她却在哪遥远的山区死于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  埃米莉的遗物到处可见,其中有一个蜻蜓徽章,这是她的一枚个人徽章,是用来喻意她肩上胎记的。另外,还有她生前小儿科肿瘤病区的小病友们,乔答应在埃米莉去委内瑞拉期间代为她照顾,但现在他们反而使乔-达罗想起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对这些孩子来说,乔-达罗并不是一个疲惫不堪的创伤科医生,相反却是他们的“米利·乔”(mily Joe)。随着其中的一些小病人历经了从死亡线上被救回的经历,乔·达罗开始相信埃米莉正在试图从另一个世界与他“交流”。当乔的同事和朋友们开始为他的精神状态担心时,乔-达罗认识到对于他的问题,他必须依靠信念,而不是事实。环球影片公司和“小望远镜娱乐公司”(Spyglass Entertainment)携手奉上了这部《蜻蜓》。这部超自然的剧情片由汤姆·沙迪亚克(Tom Shadyac)执导,凯文·科斯特纳、乔·莫顿(Joe Morton)、罗恩·里夫金(Ron Rifkin)、琳达·亨特(Linda Hunt)、苏珊娜·汤普森、雅各布·瓦尔加斯(Jacob Vargas)和凯茜·贝茨(Kathy Bates)在影片中饰演角色。《蜻蜓》由“格兰大道”及“荫地”公司(A Gran Via/Shady Acres)负责制作,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汤姆·沙迪亚克、罗杰·伯恩鲍姆(Roger Birnbaum)和加里-巴伯(Gary Barber)担任本片的制片。执行制片是詹姆斯·D·布鲁贝克(James D. Brubaker)和迈克尔·博斯蒂克(Michael Bostick)。影片剧本是由戴维·塞尔策(David Seltzer)和布兰登·坎普(Brandon Camp)与迈克·汤普森(Mike Thompson)共同完成的,改编自“坎普与汤普森”的故事。  沙迪亚克的幕后人员还包括摄影导演迪安·塞姆勒(Dean Semler),制作设计琳达·德森纳(Linda DeScenna),编辑唐·齐默尔曼(Don Zimmerman),服装设计朱迪·拉斯金·豪厄尔(Judy Ruskin Howell),作曲约翰·德贝尼(John Debney)。[编辑本段]名画珍品《蜻蜓》--- 画家女儿列宾娜  名画珍品  画作名称:《蜻蜓》--- 画家女儿列宾娜   作者: I·E·列宾 I·E·Repin, (俄国)  创作年代: 1884年  风格: 现实主义  题材: 肖像  规格: 69x57cm  质地: 布 油彩  存藏处: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作品赏析:   这是画家野外写生的作品之一。他使用了有节制的色彩,依然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使画 面充满阳光和空气感。列宾的这类室外写生作品,尽量保持人物的自然灵性,以非同寻常的技法,真实、朴素地描 绘了与自己亲近的人物形象。画中这位活泼可爱的女孩是画家的女儿,她在父亲面前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神态。[编辑本段]宫崎峻动漫作品《魔女宅急变》男主人公    声优  蜻蜓:山口胜平[编辑本段]关于蜻蜓的作文  我发现了蜻蜓的秘密  一天晚上,我发现有一只大蜻蜓从外面飞到了我家窗户的铁网那儿,一动不动。我立刻走过去观察。  我看见这只蜻蜓的嘴巴快速地一张一合,我想:这只蜻蜓可能飞累了吧。这只蜻蜓比我爸爸的拇指大一些,我靠近点看,感觉到有些让人害怕的,让我发抖。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只有边缘看到一点。我看到这只蜻蜓的眼睛非常的大,听说是由两万多只小眼组成的,上半部分专门看远处,下半部分专门看近处的。我打算吓一吓它,看看有什么反应。我拿一支笔在它的右下角吓它,它也没有反应,在左上角吓它,它还是没有反应,最后,我在它的左下角吓它,它立刻飞起来乱窜,然后又停下,我再在它的左下角吓了两三次,它也飞了起来。由此可见,蜻蜓有些注意左下角的。   第二天,我起床去看看那一只蜻蜓飞走了没有,显然,它一定会飞走的,难道还留下这儿被夜晚的寒风冻死吗?  我发现的这只蜻蜓真有趣。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科学家们通过化石记录发现,在恐龙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种存在,它们就是3亿年前石炭纪的巨型节肢动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虫、蝎子;吊兰大小的蜘蛛;还有5英尺长的千足虫,等等。其中最神奇的应是巨型蜻蜓,它们的翼展可以达到2英尺半(接近1米),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超大蜻蜓缓慢飞行  3亿年前,这些物种曾经昌盛一时。那时大部分陆地都在热带,植物繁盛(后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该时期因此称为石炭纪)。但经过大约5000万年,从二叠纪的中期到晚期,这些巨型物种消亡了。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猜测,也许是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在它们的兴亡中起了关键作用。最近,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学家罗伯特·贝尔纳等人发表的一项古气候研究肯定了这个猜测。  研究者在报告中指出,石炭纪时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浓度高达35%,比现在的21%要高得多。许多节肢动物是通过遍布它们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而不是通过血液间接吸收氧气,所以高氧气含量能促使昆虫向大个头方向进化。  这些认识来源于对远古大蜻蜓的飞行机制的研究。科学家们长期认为,那样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飞。但现在他们大都相信这种巨型蜻蜓同样会飞。航空工程师罗伊·贝克迈尔指出:“很明显,它们是能飞行的。”其中关键条件之一是它们的翅膀可以摆动,弯曲和扭转。在恶劣条件下,这样做会导致飞机从空中掉下来,但现代蜻蜓就是靠弯曲和扭转它们的双翅来上升和前进的。  化石资料表明,古蜻蜓的双翅上有类似于现代蜻蜓的褶皱结构,现代蜻蜓能扭动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缓缓地扭动全部翅膀,所以它们也许不会飞得太快,但还是能飞的。自 冷却避免热死  但是那么巨大的昆虫,就算是缓慢的飞行也会因肌肉运动而产生大量热量。因此,古代蜻蜓一定得有排出自身热量的途径,不然它们会被自己的体温烤死。这一点是美国拉特格斯大学的昆虫学家迈克尔·梅最先指出的。  现代蜻蜓和其它昆虫一样,体内有一种叫血淋巴的体液(即无脊椎动物的血)在它们整个身体中循环流动,当它们太热的时候,会增加腹部血淋巴的流量,它们的腹部既长且薄,可以通过对流,散去多余的热量。这就像汽车的冷却系统把热量从发动机处带走一样。  尽管还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但梅认为很可能古代蜻蜓也有类似的机制,使它们能长时间飞行而不至于过热。之所以没有找到直接证据,是因为化石通常只保留下骨骼材料。直接证据的缺乏,让人们难以了解清楚它们的生存状况。但是贝尔纳认为,通过分析它们的生存环境,分析当时大气中氧含量的变化,可以推断它们是怎样生存的。大块头有大优势  为弄清楚高氧气含量是否推动了古代超大蜻蜓等节肢动物的进化,研究者对现代蜻蜓进行了研究。原来,昆虫是通过它们身体上的气孔系统来“呼吸”的。气孔连着气管,而且由上往下又附着更多层的越来越小的气孔,由此把氧气送到全身。在目前的氧气水平下,气孔系统的总长度已经达到极限;超过这个限度,氧气的水平就会变得不够。因此该构造可以有效地决定昆虫的形体大小。  高浓度氧气环境中,大个头的昆虫就有进化上的优势,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氧气。对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发现,在更冷和氧气含量更高的水体中,那里的生物体积也更大。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发现,有的果蝇在高氧环境中体型增大,有的并没有。但在氧气含量高、气压也高的环境下,接受试验的果蝇生活到第五代,身体尺寸增长了20%。这是因为较高的大气压会使氧气更多地进入昆虫体内。    石炭纪时代的大气气压也确实比现在高。这就基本可以推断那些远古庞然大物的一个决定因素正是氧含量较高。但这究竟是怎样导致它们体积变大的,这个问题在现有资料范围内还很难回答。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蜻蜓目 Odonata 昆虫纲的一目。该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蜻蜓,体长20~150毫米。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3~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许多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半变态。绝大多数稚虫水生,许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种类要经过3~5年才完成1代。稚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蜻蜓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该目下分3亚目。①均翅亚目(Zygoptera),该亚目的昆虫色常艳丽,俗称豆娘。前后翅的形状和脉序相似。翅基狭窄形成翅柄。休息时一般四翅竖立体背。稚虫体细长,腹末有3个尾鳃 ,尾鳃是呼吸器官,常呈叶片状,也有呈囊状或其他形状。该亚目下分2总科8科。②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因该亚目昆虫的特征介于均翅亚目与差翅亚目之间而得名。翅基部不呈柄状,后翅大于前翅。只有2种,一种产于喜马拉雅山南侧,一种产于日本,是古老类γτ群的孑遗后代,有活化石之称。③差翅亚目(Anisoptera),该亚目昆虫俗称蜻蜓。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该亚目包括2总科5科,蜓科和蜻科常见。广布中国各地。 螳螂 Mantodea 昆虫纲螳螂目的通称。 广布世界各地 ,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 。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是田间和林区的益虫。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可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蜻蜓 (dragonfly)多彩昆虫的一种,四个大翅膀是其最明显的特徵。出现在泥盆纪时期。到了石炭记时期,出现翅距超过七十公分长的种类。它们至今仍可见,而在交配时,通常一前一後地飞行。它们将卵产在水中,而幼虫有鳃状构造用以辅助呼吸。  蜻蜓(拼音:qingting,英文名:dragonfly)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束翅亚目,另有将日本大绿和在印度发现的一种蜻蜓等仅二种划为间翅亚目的。大型昆虫,也是有翅亚纲里的最原始的昆虫。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短,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不完全变态,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约有5000余种,在 国约300种,最常见的蜻蜓有3种:碧伟蜓、黄蜓和豆娘,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中型和小型蜻蜓。。  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约占头部的1/2,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动物。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 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飞得很快,有些飞行时速可达100公里,而它又能在空中短暂停身不动。它飞行前进时不能灵活改变方向,要定住身体然后转向。在休息时翅膀仍旧外伸,即不能折叠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当的空间,多半在枝头或叶顶。  蜻蜓的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蜻蜓为什么用尾巴点水?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们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 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蜻蜓的资料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