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家家们推测太阳消亡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刚刚 天文学家们宣布:黄金随时可能一钱不值!  金融界 今天06:33  这两天,国内外天文圈不约而同地卖起关子--纷纷声称要有大事宣布,却又个个神秘兮兮、守口如瓶。  北京时间10月16日晚上10点,谜底揭开:  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同时宣布,成功探测到第一例双中子星引力波事件,人类首次窥见引力波源头的奥秘。  据报道,科研人员计算出,此次两颗致密中子星合并的过程共抛射出超过3000倍地球质量的物质,这些物质携带有巨大能量,抛射速度达到0.3倍光速。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索诺玛州立大学和A.Simonnet提供的效果图显示的是两个合并中的中子星。新华社发  新华社的报道说,我国包括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国内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望远镜在内的多台设备参与观测引力波事件,我国科研人员还借助引力波光谱解开了宇宙中金、银等超铁元素的产生之谜。  报道称:“中子星合并是宇宙的‘巨型黄金制造厂’,借助引力波探究中子星,可以让人类窥见金、银等超铁元素,是如何在宇宙‘盛大焰火’中产生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金志平参加的国际团队,通过引力波光学信号的观测和光谱分析确定,中子星合并确实是宇宙中金银等超铁元素的主要起源地。  还有报道称:中子星的一次碰撞,抛出的碎块中形成的黄金足有300个地球那么重。也就是说,你的金戒指或者金项链里面,大部分黄金是至少几十亿年前中子星与中子星或黑洞碰撞后的碎块里产生的。这些碎片被撒入广袤无垠的太空中,其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大量物质在46亿年前凝成了我们的地球。  对于我们这些天文学的“小白”来说,宇宙的起源,物质和时间等,都非常抽象遥远。但我们明确得到了一个信息:黄金、白银等超铁元素的产生之谜,以及其来源,正在被科学家“参透”。  也许再过几十年,人类将获取“合成黄金”、“合成白银”的技术。到那时,黄金、白银会变得像铜铁一样廉价。  这告诉我们:虽然宇宙永恒,但围绕着人类的一切都是变动的、充满不确定的。我们的财富未来也许会彻底虚拟化,变成电脑里的符号,就连实物黄金、白银也将失去货币的功能和价值。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下的那段话: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或许,这才是我们面对宇宙之浩渺神秘、金钱之梦幻泡影时,应该有的态度!毕竟,在宇面前,人类太渺小了。  下面是新华社的相关报道:  又见引力波!这一次,中国没有错过  新华社记者王珏玢、蒋芳、白国龙  这一次,中国没有错过!  北京时间16日22时,科学家们在多国宣布成功探测到第一例双中子星引力波事件,人类首次窥见引力波源头的奥秘。我国包括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国内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望远镜在内的多台设备参与观测引力波事件,我国科研人员还借助引力波光谱解开了宇宙中金、银等超铁元素的产生之谜。  寻到宇宙“黄金之源”  “中子星合并是宇宙的‘巨型黄金制造厂’,借助引力波探究中子星,可以让人类窥见金、银等超铁元素,是如何在宇宙‘盛大焰火’中产生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金志平参加的国际团队,通过引力波光学信号的观测和光谱分析确定,中子星合并确实是宇宙中金银等超铁元素的主要起源地。  日,第4例引力波事件发生后的第3天,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又发现一个新的引力波信号GW170817。与前4例黑洞合并所产生的引力波不同,GW170817是一个由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光、紫外和射电等多个波段开展后续观测。  这其中,也包括中国架设在昆仑站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身在南京的中科院南极天文中心的年轻成员胡镭,是第一个注意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有情况”的人。  胡镭告诉记者,8月18日中午,南极团队获知引力波信号准确方位后,立刻调整巡天望远镜角度,把望远镜观测角度拉到极限,历时10天,每天2小时,终于在预期坐标内看到了那个宝贵的亮点。中国在南极抓住了这个机会!  “没看到”也重要  那些“看到”令人狂喜,有的“没看到”也至关重要。引力波事件发生时,全球仅有4台X射线和伽马射线望远镜成功监测到爆发天区,中国的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望远镜便是其中之一。  慧眼望远镜是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专家说,参与本次引力波事件观测时,慧眼望远镜刚刚试运行2个月。  慧眼望远镜带有高能、中能、低能X射线望远镜和空间环境监测器等科学仪器,能将以自身为圆心的全宇宙360度的范围纳入视野之内;能对银河系进行大天区巡天和扫描,发现新的高能天体;也能借助伽马射线暴工作模式,发现其他剧烈爆发现象,可帮助研究宇宙深处大质量恒星的死亡及中子星并合等过程中的黑洞形成。  “大家普遍预计,在兆电子伏特能段,引力波电磁对应体将非常明亮,而事实上,慧眼望远镜没有探测到这样的辐射,给出了兆电子伏特能段的流强上限,说明它的辐射性质比较复杂,跟理论预言相距甚远。这同样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中科院高能所慧眼望远镜伽马暴和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研究组负责人熊少林说。  为那一秒的相遇,人类探寻百年  天体剧烈活动引起的时空扰动,好比在浩渺的宇宙中央投下一颗石子,历经10多亿年漫漫星系之旅,时空的涟漪最终与地球邂逅1秒。从1916年爱因斯坦的预言,到2016年2月首次确定探测到引力波信号,人类为了这最后1秒的相遇,苦苦探寻百年。  自首次发现,人类“触波”的频率明显加快。2015年12月、2017年1月和8月,人类又先后探测到3次由双黑洞合并触发的引力波。特别是最新的一次,编号为GW170814的双黑洞引力波被两台位于美国的LIGO设备和一台欧洲“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同时找到。3台设备联手发现,大大精确了引力波在太空中的方位,引力波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五次引力波信号也是第一次中子星合并引力波,更是引起了全球天文界的一波狂欢。在8月17日的事件中,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伽马射线、X光、紫外、光学、红外和射电等波段开展后续观测,确认引力波信号来自地球约1.3亿光年的长蛇座内NGC4993星系,两颗中子星的质量均不超过太阳的两倍。  引力波天文学时代正在到来  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3名为引力波探测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科学家。引力波天文学的时代正在到来。  吴雪峰、金志平等研究人员预测,下一个探测亮点应该是中子星、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事件。乐观估计,这一激动人心的发现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就与人类见面。此外,白矮星等天体合并产生的低频引力波、以及宇宙开端大爆炸产生的原初引力波,还有待进一步探寻。  在这个领域,中国近年来相继提出“阿里计划”“天琴计划”和“太极计划”,在陆地和空间探测中低频和低频引力波。  在“慧眼”的技术基础之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了专门探测引力波闪的引力波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项目(GECAM),并将其命名为“闪电”。  据熊少林介绍,“闪电”不仅能够同时监测全天随机爆发的引力波闪,而且具有更低的探测阈值、更高的监测灵敏度以及更好的定位能力,对引力波闪的综合探测性能远超现有望远镜。如能顺利立项,这有望使我国在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的探测研究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韦大明说:“引力波能帮人类洞悉整个宇宙的起源。如果找到合适的引力波,人们将有机会为大爆炸等一系列基本物理假设找到证据。到那时,人类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看到塑造宇宙的力量。”  引力波的“黄金”信号--关于中子星引力波的探测  新华社记者林小春  多国天文学家16日宣布,首次直接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和电磁信号,这为认识宇宙提供了电磁天文学单独所不能实现的新机会。天文学家推测的金元素起源也在此次探测中得到证实。  那么,中子星引力波怎么探测?为什么重要?解答了哪些疑问?还存在哪些问题?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科学家。  险些错过  引力波由黑洞等天体在碰撞过程中产生,可把它想象成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100多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2015年才首次获得证实。  8月17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捕捉到这次的中子星引力波信号。LIGO有两个探测器,分别建在相距3000公里的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市与华盛顿州小城汉福德市。  有意思的是,由于噪声污染,LIGO软件系统起初并没有在利文斯顿探测器的数据中检测到信号。幸运的是,探测器获得的数据足够清晰,促使软件随后快速确认这是一个引力波信号,并命名为GW170817。  仅仅在LIGO观测到引力波信号后的1.7秒,美国费米太空望远镜探测到名为GRB170817A的伽马射线暴。“费米太空望远镜几乎在同一时间观测到伽马射线暴,让我们更加兴奋,也更有紧迫感。”加州理工学院LIGO数据分析小组负责人艾伦·温斯坦教授回忆说。  LIGO和费米太空望远镜在遇到强信号时,会自动向天文界发送警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世界范围内的望远镜后续观测随即启动。大约11个小时后,位于智利的斯沃普望远镜率先观测到此次信号的光学对应物--位于名为NGC4993星系的双中子星系统。  三个第一  为什么中子星引力波引起天文界震动?原因有三个。  首先,第一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LIGO项目组成员、美利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格雷戈里·哈里告诉记者,此前观测到的引力波均来自黑洞。黑洞完全由扭曲时空构成,而中子星却是一个切实星体,观测两个中子星合并与观测两个原子核合并“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能深入了解核物质的行为。  哈里说,中子星引力波可以用来直接测量到引力波源头的距离,而相应的电磁信号给出了速度,由此可用来校准宇宙膨胀速度,从而进一步回答宇宙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等重大问题。  其次,第一次同时观测到来自同一个天文事件的引力波和电磁波。通过X光、紫外、可见光、红外及射电波的观测,使得确认宿主星系成为可能。这一事件展示了引力波与电磁波等不同研究团队之间开展合作的重要性,也标志着多信使天文学跨入新时代。  “我想说的是,这是第一次我们既能‘看到’也能‘听到’一个天文事件,这些不同的‘感官’体验将能给我们很多信息,”哈里说,“引力波天文学才刚刚开始,随着21世纪科技向前发展,我们可以期待引力波观测将为宇宙学、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引力学以及其他领域带来更多见解。”  第三,地面红外望远镜探测到了中子俘获过程,从而首次提供确凿证据证实中子星合并就是宇宙金、铂等超铁元素的主要起源,而之前天文学家只是推测。  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的引力波研究专家马寅哲在发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开玩笑说:“如果有人问戴金戒指的女性朋友,她的金戒指从哪儿来?她应该说,这是从银河系中的合并中子星那里产生的。”  未解之谜  中子星是目前已知最小、最致密的恒星,由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最后阶段经过超新星爆发形成,与太阳同质量的中子星直径只有20千米,一小勺中子星物质的质量可达10亿吨。由于中子星在宇宙中很常见,天文学家一直期待着发现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信号。  哈里说,如果没有引力波研究,中子星的许多性质都将是长期悬而未解的谜,包括在强引力作用下怎么弯曲变形、合并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质量多大时会形成黑洞等。  “GW170817不能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但它提供了以前没有的信息,并且表明引力波观测是解答这些问题的切实可行方法。”哈里说。  他指出,迄今探测到的5次引力波信号都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完全吻合,但广义相对论却与量子力学不相容,因此一些观点认为广义相对论需要修正,诸如GW170817等事件是少数能在引力极限情况下验证广义相对论的办法之一。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获得任何新线索,爱因斯坦的理论也许正确描述了我们的宇宙,无需任何修改或增加内容,”哈里说,“但我们还有可能观测到更强、更清晰的信号,那也许能向我们展示爱因斯坦引力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东西。”  这次事件中,双中子星合并之后变成了什么,依然没有答案。科学家列出了两种可能,一种是变成了质量非常大的中子星,另一种是变成了黑洞。但不管是什么,它的质量大约相当于2.74个太阳。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可能会促使房地产升温,因为有钱人太多了
  赶紧买黄金!!
  聊这种几十几百几千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年后才可能会发生的事有意思吗?
  MD,想起来以前看到的一个报导,好像是说美国已经造出了生产黄金的机器,还有模有样的配了一个鸟机器的图,我就不明白了,黄金是美元的死对头,为了美利坚的未来和利益,美国为何还不大量生产黄金?彻底打爆黄金的稀缺性?难道美国人在等拉屎么?
  @达文西的爷爷
17:54:33  MD,想起来以前看到的一个报导,好像是说美国已经造出了生产黄金的机器,还有模有样的配了一个鸟机器的图,我就不明白了,黄金是美元的死对头,为了美利坚的未来和利益,美国为何还不大量生产黄金?彻底打爆黄金的稀缺性?难道美国人在等拉屎么?  -----------------------------  各国的黄金储备都在美国,因此炒作黄金贬值可以淡化各国对于黄金的思念,最后,特朗普将带所有寄存在美国的黄金与小姨子私奔,霉国的空天飞机不间断地飞行,会不会往外星运送这黄金尚不得而知...
  中子星就是黄金星,两个中子星的质量大约相当于2.74个太阳,难怪美国要撤出联合国,它的下步计划或是宇宙警察...
  人类早就能合成钻石,品质还比天然钻石好,也没见钻石降价。
  恩不错,跟水变油一个道理!
  跟梦没啥区别
  脑残,你运回来再说。还制造金银,你知道聚变得多大能量吗?
  这有什么参透不参透的?就是可控核聚变技术而已,如果有需要肯定是研发其他元素,造这个机器很贵的,谁会去浪费宝贵的能源去合成黄金?
  即便有可能,政治家也会让这个可能消亡。
  中子星全是黄金构成了,这话没毛病,可你开采得出来吗,楼主你来给大家科普一下,怎么在中子星上开矿?天顶星科技吗?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缩短网址52科学家们在《自然天文学杂志》刊文说,太阳消亡后,我们的星系统将会变成一个由尘埃和气体构成的巨大的发光"泡沫",泡沫将会存在几千年后消失。
NASA . NASASun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Albert Zijlstra说: "观测数据表明,与太阳差不多大小的多个星球能产生明亮的星云,理论上说,这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一个两倍大的星球。我们说明了这对于太阳系的星球是可能的,解决了长达25年的争议。"大约再过4.5-50亿年,我们太阳上的碳氢化合物、"核燃料"就会耗尽,并将开始燃烧氦气,导致其内核温度超高温,外壳将会膨胀,吞噬掉金星和水星,将地球变成一个毫无生机的发光的球体。最后,将摆脱所有的外层气体,并成为一个白色的矮子,一个高温恒星,它将依赖从前的内核里的余热继续发光。星球发出的光将温暖和照亮周围的气体云层,将它们变成其他世界夜空下的亮点,而太阳系也将成为"行星状星云"。
相关的:关键词
谢谢!您的评论将被版主审查是否符合
在回复保存
谢谢!您的评论将被版主审查是否符合
注册邮箱姓名:密码确认密码请输入代码按"注册"键就意味着确认同意使用你的私人数据和隐私政策。注册*所有带星标空格必须填写
请确认您的邮箱以继续。确认指令已被发送到
密码恢复输入邮箱请输入代码恢复
成功!恢复密码的指令已经被发送到
注册您有Sputniknews.cn 的账户吗?注册
邮箱密码记住我签到注册
邮箱姓名:下一步删除账户您确定要删除您在Sputniknews.cn的账户吗?您的账户已经被删除!您可以通过点击发到您注册邮箱里的链接,在30天内恢复您的账户。登陆邮箱密码记住我签到其他方式登陆万物有始皆必有终,平均每个月,银河系中就有一颗恒星走向自己生命的尽头。我们的太阳也不例外。根据天文学家的推测,诞生于46亿年前的太阳将在50亿年后耗尽所有能量,迎接死亡。以往,人们认为,这会是一个优雅的、缓慢的、有条不紊的告别。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通过哈勃望远镜及地面天文台拍摄下的其他银河系行星状星云的图片,天文学家却为我们揭示了另一种可能的景象:绚烂、壮美而迅速的涅磐。根据目前的恒星演进理论,当一颗恒星将内部所有的氢燃料燃烧殆尽之后,它的内核会开始收缩,内部因引力能的释放而变热。恒星的外层开始膨胀,演化为一颗红巨星。在这个阶段,太阳的直径将越过水星轨道,并很可能吞没地球。在红巨星阶段,恒星不断向外喷射自身大气,直至只剩下一个由碳和氧构成的致密的内核,坍缩而形成白矮星。白矮星的个头通常只有地球大小,但密度却是地球的10万倍以上。它的温度不够让碳和氧产生核聚变反应,因此不会像恒星那样燃烧。然而,在一段时间内,它的温度依然高达华氏5万度以上,足以将残存的大气推动向外,并产生紫外光辐射。这些紫外线照在喷射出的大气物质上,会发出明亮的光,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行星状星云。如果所有这些推测都是正确的,这样的一个星云理论上应该是球形的,形状与最初的恒星自身保持一致。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从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行星状星云的照片来看,只有极少数星云呈现圆形,如著名的“完美星云”Abell 39。绝大多数的行星状星云都呈现为环状或双瓣哑铃状,甚至更为复杂的蝴蝶或蚂蚁图案。此外,在像螺旋星云或爱斯基摩星云(Eskimo Nebula,因酷似戴着爱斯基摩皮帽的人脸而得名)这样的星云中,还能够观测到特殊的“结”和气团,宛如彗星冲入恒星之中一样。华盛顿大学的布鲁斯?巴立克(Bruce Balick)和罗彻斯特大学的亚当?弗兰克(Adam Frank)在综合分析了所有哈勃望远镜拍摄下的星云图片后指出,原来认为已经“搞定了”这些星云的研究人员实际上对它们的了解还相当之少。随着材料的积累,关于恒星的死亡过程,有一点已经逐渐变得清晰:许多看上去相当平凡的恒星并不甘于循规蹈矩的退场。当接近生命的终点之时,这些恒星会令人惊异地重新爆发出富有侵略性的青春活力。他们会向外喷射出密集的气流,其速度高达每秒数百英里。这些气流迅速追赶上此前缓慢飘移开的恒星大气,产生碰撞,从而使行星状星云出现各种奇异的不规则形状。位于人马座的Henize 3-1475星云就是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行星状星云之一。这个距离我们18000光年的星云,中央的恒星比太阳明亮12000倍,重3到5倍。它向外喷射出的气流速度可以达到400万公里每小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喷射气流速度最快的行星状星云。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工业大学的安格斯?里拉(Angels Riera)率领的研究小组今年早些时候宣布,结合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片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这个被昵称为“花园洒水龙头”(Garden sprinkle)的星云奇特的S形状是由其内部呈相反方向、每1500年循环一次的高速气流所形成的。它的中心恒星周期性的磁力变化——类似于太阳22年的磁周期——可能就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对不规则形状的行星状星云的观测,并没有像最初为其命名的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所设想的那样,帮助人们理解行星的诞生。但是,除了揭示恒星死亡的秘密、从而让我们得以揣测50亿年后可能发生的事情之外,一些天文学家也指出,对新发现的星云中彗星形状的“结”的研究,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恒星诞生的线索。天文学家罗伯特?奥戴尔(Robert O’Dell)最近对新发现的螺旋星云中的“结”深感兴趣。他认为,这些死去的恒星的残存材料可能会一直保持下来,并成为下一代恒星的原料。人类认识行星状星云的历史日,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叶(Charles Messier)无意中观测到了位于狐狸座(Vulpecula)内的哑铃星云(Dumbbell Nebular)。对于当时一心放在寻找新的彗星上的梅西叶来说,这团暗淡的星云是妨碍他观测彗星的“讨厌的天体”。为避免混淆,梅西叶编制了一个目录,列出103个此类深空天体。哑铃星云排在梅西叶目录的第27位,因此得名M27。这是人类观测到的第一个行星状星云。1779年1月,另一位法国天文学家安托万?达奎尔(Antoine Darquier)又在天琴座发现了第二个行星状星云——环状星云(Ring Nebula)M57。达奎尔指出,这种星云与行星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在此之后,天王星的发现者、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使用大型望远镜对深空进行全面搜寻,找到了更多的此类星云。因为当时观测器材的限制,这些在望远镜中呈现为蓝绿色的紧凑圆形天体与天王星极为相似。赫歇尔因此在1784年到1785年间将其命名为“行星状星云”(Planetary Nebula)。他还认为,对行星状星云的观测,将帮助人类更多地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然而,没过多久,新的行星状星云NGC 1514的发现就证明,所谓的“行星状星云”原来是一个名不符实的误会。但是,这个天文学上最大的命名错误之一却一直沿用了下来。实际上,所谓的行星状星云是一颗走到了生命尽头的恒星(红巨星)所喷射出的外层物质。它那奇异而美丽的光,是星云中的原子吸收了中央恒星发出的高能辐射后再加以反射的结果。在银河系中,约有90%的恒星最终会变成行星状星云,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太阳。质量超过太阳8倍以上的恒星不会变成行星状星云,它们会爆炸,成为灿烂夺目的超新星。但这种情况只是极少数,在银河系中,每百年中只会出现屈指可数的几次。截止到目前为止,人类观测到的行星状星云有1500多个。估计银河系中的行星状星云总数在10000个左右,但大多数被模糊的星际尘埃所掩盖,无法被观测到。典型的行星状星云温度为开氏12000度左右,质量相当于太阳的1/5。从中心向外膨胀的速度约为每秒20公里。在整个恒星演进的过程中,行星状星云只是昙花一现的现象。当恒星物质逐渐扩散到宇宙中,变成星际物质,行星状星云的光芒就会逐渐黯淡下去,中央恒星也随之由红巨星变成白矮星。这个过程将持续1万年左右。
欢迎转载:
推荐:    摘要:目前,已被证实的系外行星有1600颗,候补的有近4000颗。有的外行星比水星更小,有的比木星大很多倍。它们围绕其母系恒星运行的轨道范围从几个小时到数百年不一。
以前,我们唯一认识的行星是在太阳系。
天文学家推测,夜空中的很多恒星也有行星,但这纯粹只是猜测。
我们永远都不会得出确切的结论,因为这类行星小而模糊。要观察或研究它们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外行星”或“系外行星”是科幻小说的主角,而不是权威的天体物理学中存在的事物。
很难相信,我们曾经经历过一段如此简单的时间。
第一次确切检测到外行星是在1991年,某外行星围绕其母系恒星转动时,母系恒星产生了微小晃动。
此后,这个领域就开始慢慢被瓦解攻克。
目前,已被证实的系外行星有1600颗,候补的有近4000颗。有的外行星比水星更小,有的比木星大很多倍。它们围绕其母系恒星运行的轨道范围从几个小时到数百年不一。
目前已知道的只是外行星的一小部分,我们相信,银河系中有大约1000亿颗系外行星。
不过,虽然系外行星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一个激动人心的额外章节也正在形成:追捕系外卫星。
通过系外卫星找到类似地球的星体
系外卫星指的是围绕其他行星运行的卫星,且这颗行星是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
你以前可能没有听说过系外卫星,但是,如果你是“阿凡达&”,“&绝地归来&”和“&普罗米修斯&”等电影的粉丝的话,你对这个领域就会很熟悉:在以上三种电影情节中,大部分动作都发生在系外卫星上。
但是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知道多少系外卫星?目前为止为零。
然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恩多和潘多拉的比赛正在进行中。
你可能认为寻找离行星几百或是几千光年的小石头的运行轨道是这个模糊的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 但不论如何,寻找系外卫星都至关重要。
系外行星令人兴奋的原因在于,它们是回答“我们是不是宇宙的唯一生命?”这个世纪问题的途径,当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我们就会急于探寻这个星球是否存在生命?这个星球是否和地球类似?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可以和地球完全匹配的行星,我们也不能确定是否有类似地球可以产生生命的系外行星。
系外卫星可能是寻找生命的关键
为什么系外卫星可能是在宇宙中发现其他生命的关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如果没有月球,地球上可能不存在生命。
地球的轴相对于其绕太阳的运动轨迹存在23.5度的倾斜。这种倾斜形成了不同季节,此外,因为倾斜程度小,地球上的季节比较温和:大多数地方不会出现过冷或者过热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倾斜会长时间保持不变:即使是数百万年,倾斜角度也只有几度的变化,而这件事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
是什么让地球这么稳定?——月球的重力。
相比之下,火星只有两个小卫星,他们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没有稳定的影响,火星会不断来回下跌,它的倾斜程度在数百万年间会在0到60度之间变动,这会导致气候的极端变化。曾经在火星上存在的生命都需要不断不断适应这种挑战。
没有月球,地球也很可能会遭受极端气候的影响,而不是可以深入追溯到化石记录下的季节相对确定性。
月球的重力也使地球产生了潮汐现象。数十亿年前,海洋的潮起潮落产生了古老岩石海岸高,含盐量低的交替循环。这个循环周期可能激活了可产生第一个类DNA分子独特的化学过程。
系外卫星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的环境
总体而言,我们将继续寻找存在于某个地方的另一个地球,它很可能长得很像地球,但是周围没有伴随它的卫星,这样看起来就不会很熟悉。寻找系外卫星是寻找另一个地球至关重要的部分。
同时,我们不应该因为现在发现的大部分外行星都比较虚无,行星上的恶劣环境也不足以支持生命就感到气馁。我们还不知道这些系外行星是否有卫星。这种前景令人兴奋,因为系外卫星可能是可以影响海洋和大气层的小岩石或冰态天体。
这绝不是炒作:泰坦(土星的一个卫星)有着比地球更密集的大气层,而土卫二(土星的另一个卫星)和木卫二和木卫三(木星的两颗卫星)存在地下海洋。因此,如果有任何其他的生命存在于某个地方,它很可能不会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也许会在一个遥远的卫星上。
对卫星的追踪仍在持续。系外卫星很小,不易观察,天文学家针对搜索正在运用间接技术。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数亿的卫星。离我们回答关于生命存在问题的时候不远了。
加速会:加速你对世界的理解,内幕全在这里!请关注加速会微信公号:jiasuhuihao &
加速会主编微信:leaderweb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著名天文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