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这套书里的《论语照片》麻烦照一下内容,两三页就好。

高中新课标|“整本书阅读”该怎么教?请一定要收好这三大策略!(附教学设计)高中新课标|“整本书阅读”该怎么教?请一定要收好这三大策略!(附教学设计)休闲时间百家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该如何选择阅读的材料?教学过程具体又是怎么实施的呢?一起来看看特级教师吴泓怎么说的吧!(一)为什么高中阶段学生要读“整本的书”?高中阶段学生要读“整本的书”的结论是我从经验中得来的。2001年9月,是我教学生涯中第一次在课堂上和学生去读“整本的书”——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高中阶段,课堂上要让学生踊跃发言很难,语文学科想要占用课后的时间也很不容易。然而,就是那第一次,在课堂上,我的学生竟然变得侃侃而谈,课后争辩也欲罢不能。一个月后,每位同学上交了一篇他们认为“没想到我们居然还有思想”的文章。这些文章在今天看来只能算是“感悟性”短文,与后来学生写的2000字以上的“研究性”长文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这之前,这些高一学生只是会写“我的同桌”“我的老师”“我的父亲和母亲”“我们班上的一件有趣(或有意义)的事”的学生,怎么一夜之间竟有了天壤之别了呢?就是从那时起,我和我的每一届学生都进行着这样“漫长”的读书之旅,而读“整本的书”也成为我们专题学习的常态。2008届赵敏融同学这样总结说:在专题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有机会完整地读完一本本好书,这些书所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孔孟之学、近代的鲁迅小说、当代的诗歌作品、曹禺的话剧,还有外国文学。在外国文学中,我们学习了不同国家的优秀作品,比如英国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法国加缪的《鼠疫》,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个大师交谈,而老师让我们有机会与这么多大师交谈。在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买些相关的书籍进行拓展阅读,这样,一个专题做下来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材料,收获还真不少。其实,读“整本的书”前辈学人早有论述,这更加坚定了我这样的做法。1942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949年建国初期,他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当时教科书编审委员会草拟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又把上述观点修正和发展为:“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因为在叶圣陶先生看来,“单篇短章”的教材“将会使学生眼花撩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并且,读惯了单篇短章,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范围之中,魄力就不大了;等遇到规模较大的东西,就说是两百页的一本小书吧,将会感到不容易对付”。而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并且,经常拿在手里的是整本的书,不是几百言几千言的单篇短章,这么习惯了,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至于望而却步。还有,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可见,读“整本的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还能养成读书的能力和习惯。高中阶段,我们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多读几本“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了新的要求,如课程结构必修其课程7个、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选修课程9个当中,都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内容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在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这些都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二我的专题学习的“整本的书”指哪几类学习材料?考虑到高中学生在一定学段内能够在语言、思想、人格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我对专题学习的“整本的书”作了重新的定义,即把专题学习的“整本的书”分成以下几类学习材料:第一类是“整本的书”,如《论语》《边城》《雷雨》等;第二类是一本书中部分篇目的组合,如《诗经》专题选读《关雎》《桃夭》《木瓜》《采葛》《静女》《子衿》《蒹葭》《将仲子》《氓》《溱洧》《君子于役》《击鼓》《伯兮》《无衣》《黍离》《采薇》《东山》《芣苢》《伐檀》《硕鼠》,共20首;第三类是同一作家多篇作品的组合,如鲁迅专题读的《呐喊》《彷徨》,选读《狂人日记》《在酒楼上》《阿Q正传》《药》《祝福》《伤逝》《示众》《孤独者》,共8篇。为了更好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思维和生成思想,我还要整合以下五类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思考和研究,最后写出研究性习作。这五类学习材料包括:作者及与其作品相关的背景类材料(如作者生平、作品简介等),对作者或者作品进行鉴赏或解读类文章,与传统观点相左或冲突的评价类文章(即思维挑战性文本),以非文学领域的视角来解读作者或作品的文章(如从心理学、民俗学等方面进行分析的文本)以及往届学生做“此专题”的研究性习作。以《边城》专题学习为例,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原作《边城》(如有可能,还要购买《从文自传》阅读),还要进入网络教室,在我设定的网络平台上泛读其生平事迹、创作思想及发展脉络等,还要研读我从网上搜索来的如陈思和教授、张新颖教授等人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少则两三千字,多则一两万字。以下是学生阅读《边城》的大致的学习内容:1.原作研读:全本《边城》2.背景阅读:《从文自传》节选:“我所生长的地方”“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学历史的地方”“一个转机”,共四部分。3.鉴赏解读①张新颖:寻本根与有天地——《边城》开篇有深意②何 娴:《边城》之叙事学导读③刘玉芳:《边城》中的“端午情结”分析④刘 露:浅论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形象⑤姜彩燕:美丽与哀愁——沈从文《边城》的双重意蕴⑥安承雄:《边城》里河水的象征意义⑦汪凯琼:《边城》的语言特点4.互文比读(1)基础阅读①张晓鹏:“离去”还是“归来”——对《边城》结尾及作者创作心境的解读②刘涵之:论《边城》关于命运的三种叙事③姜燕、程诺:《边城》的自然景物描写与古典和谐美④袁红涛:论《边城》的人物描写艺术⑤魏家文:牧歌背后隐藏的矛盾及其悲剧性——重读沈从文《边城》⑥房伟:《边城》中的“等待”的原型意象⑦孙叶林、董正宇:语言资源的整合和自由境界的抵达——《边城》新论(2)拓展阅读①沈从文:《长河》节选②李锐:另一种纪念5.学生习作①王璞:也许“明天”就回来——浅谈《边城》结尾意味②刘柳燕:《边城》中的悲哀与希望③郭子雅:试论《边城》中爷爷与悲剧结局关系④林绿:翠翠悲哀,但是也不悲哀⑤卢锦璇:边城的回归,沈从文的回归——试说沈从文人生与《边城》的关系与单篇、单元学习材料的学习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思考、思想纳入或者“拽入”自己的“轨道”不同,对专题研究性学习材料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材料之后生成自己的思考或思想。换言之,学生的思维、思考、思想是个性化和开放性的,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以各自的自我,学各自的习,发各自的声音,并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教给的是方法而非纯知识,视她们每个人为一朵奇幻的花”。三“导读课”要做好哪些事情?设置“导读课”是为了让学生对专题学习内容、方法及流程等有一个大致了解,对学习结果有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在行动上或心理上有准备。“导读”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师生共商。师生一起商量“读什么”,如让学生了解或向学生介绍专题大概内容,要求学生网络购买相关书籍等。“怎么读”,如要求学生按怎样的顺序或采用哪些方法“读”,“读”时遇到困难怎么处理或解决等。第一个专题这一步要做好,第二个专题以后通常可以省略。第二步是教师作专题学习的引导。精选后人对“这一专题”人物、内容或作品的评价,命名为“写在前边的话”,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课程学习的最前边。教师对这些“评价”要作简明扼要的说明,并要求学生记诵下来。如《论语》专题,我选择如下评价:1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2孔子认为,人类的道德和精神成就并不依靠欺骗或者幸运之神的降临,也不依赖于神秘的咒语(esoteric spells)或者任何纯粹外在的力量。这种思想进一步加深了《论语》现世的、务实的人文主义色彩。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以他一生下来就已经具备的“素材”(stuff)为基础,取决于他为“塑造”(shaping)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也就是他为此投入学习和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精神的崇高性要求锲而不舍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努力。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雍也第六》第20章),又说:“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第7章)孔子忧虑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第七》第3章)。孔子的门徒肯定也都十分清楚他的这种使命并不是不可思议的神迹,而是不断的“切”、“磋”、“琢”、“磨”(《学而第一》第15章),目的是成为一个完善而真实的人,一个参与(奉献)社会而有价值的人。(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3另一方面,把儒学政治化,变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从这方面讲,我们要批评的地方要多一些,因为儒家是人本主义,特别注意人的道德修养,如果做不好出了问题,就可能变成泛道德主义,似乎什么问题都可以用道德解决。比如,《大学》后面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对整个社会说并不错,但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可能都靠修身来做好,这使它容易成为一个人治的社会,不容易成为法治的社会。其实,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是以良好的法治为基础的,再加之以由有道德修养的人来管理,会更好。如果没有一套制度,全靠人,那就碰运气了。人好社会发展得就好,人不好社会发展得就不好。但从历史上看,人常常是不好的。(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见《中国教育报》日)第三步是作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以《论语》专题学习《论语》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为例,我采用的是李零教授提到的“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纵读《论语》”的方法和策略。李零教授觉得认知孔子是一个充满危险和挑战的领域,他说:“我觉得《论语》就像一部侦探小说,处处吸引人。”他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自序”中说到: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纵读《论语》。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孔门弟子,第三是《论语》中的其他人物。借这种考察,为各章定年,能定的定,不能定的阙如,把《论语》当孔子的传记读。这两年,我和学生阅读《论语》就基本上参考或者借鉴李零教授的这种读法,当然也参考或者借鉴其他专家、学者的一些阅读方法。这里,我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我认为,读《论语》要读出它的两种结构形态,特别是后一种结构形态。第一种结构形态是显性的、静态的,我称之为“外结构形态”。这可以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拿到《论语》,读“导言”(“导读”)和“目录”,以及《论语》每一篇下面简要的说明文字,如“学而篇第一”,下面就注有“(共十六章)”。有专家就说,“《论语》二十篇五百章”“《论语》一共二十篇……共五百三十九章”。我拿计算器算过《论语》的章数,有出入。(人们有一种习惯的说法:《论语》篇长为章,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篇短为则,如初中语文过去的教科书称“《论语》六则”,现在改了过来,说“《论语》十二章”。其实,《论语》二十篇下都是章,无论长短)第二件事,上网输入“论语”“结构”等词,查后可知,“《论语》前十篇为上论,后十篇为下论。上、下两论各有主题:上论十篇以孔子之理念、教人、为人为中心,下论十篇以孔子行道以重建秩序之构想、实践、心态为中心”。这样就可明确,《论语》上论十篇,主要是讨论或展示孔子的理念,以及孔子是如何用这些理念来教导他的弟子。下论十篇,主要是讨论孔子的行道方案、行道实践,以及行道失败以后他的心态。阅读《论语》,弄清楚它的这种“外结构”,才基本上算得上是“专业”阅读。第二种结构形态是隐性的、动态的,我称之为“内结构形态”。《论语》的这种结构形态,非常特殊,有学者就认为《论语》是一本“纪念册”,如学者王学泰,他说:孔子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位名师,他也把教育学生视为头等大事。他的一生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学生,与学生情同父子。试想,他的离去在弟子心底会形成何等的波澜?一些弟子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让外貌像孔子的弟子有若扮演老师。可见弟子对老师思慕之深。后来他们找到了追念老师的最好办法,就是编一本纪念册,把孔子与他们的谈话、对他们的教导记录下来。这就是《论语》的雏形。既然是“编一本纪念册”,那自然是弟子甚至再传弟子的“你一句我一句”,那么“此书杂乱无章”便在所难免。《论语》一书尽管有点“杂乱”,但隐藏着一条孔子本人、孔子与弟子、孔子与时人(当时的国君、大夫、权臣、隐者等)交集互动、动态发展的内在线索。弄清楚这种内在结构或者内在线索,或许我们能够做到“有趣”(好玩)的阅读。李零教授说“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纵读《论语》”便是这种好玩的读法。如我们参照孔子年表、弟子分期等,以时间为主轴分成三个方向:一是孔子本人;二是孔子与孔门弟子,可以从“孔门十哲”入手;三是孔子与时人,可以从孔子与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季平子(名意如)、季桓子(名斯)、季康子(名肥)、阳货、公山弗扰、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舆等人入手。这样聚类成篇,以类统领,脉络非常清晰,学者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一书就是这种读法。总之,我的专题学习的读“整本的书”,不单单是一个语言文字或者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应该要穿越历史时空,返回历史“现场”,如阅读《论语》这本书要与《论语》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交流。而只有这样(多用点时间)打通文、史、哲、政、经的学习,我们才有可能读懂读好“这本”经典,否则便落得个“入宝山而空回”的结局。本文转载自语文学习(yuwenxuexizazhi)设计:任美玲(实习)编辑:周 丹主编:吴海涛多读书,读好书,看完记得点个赞~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休闲时间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崇尚自由与自然,像渔夫一样生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有哪些书适合每天睡前读,有趣又能学到知识的?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5,426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686,723分享邀请回答7473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2K28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前位置:首页&
到&<input class="tp_input01" type="text" id="yt_top" onkeypress="javascript:var keyNif(window.event){keyNum=event.keyCode}else if(event.which){keyNum=event.}if(keyNum==13){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87261/'+pageNo+''}"/>页&&<input class="tp_input02" type="button" onclick="javascript: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87261/'+pageNo+''" value="跳转">末页下一页上一页首页共1/1页
《论语》:垫脚石还是绊脚石
浏览/回复1213/0
读过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于丹的论语心得,总想记述下自己的论语心得。虽然有点不自量力。这篇讲稿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因为是在业内文化学习的敦促下匆匆草就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很多想法都还没有融入到体系内去,但的确花了我不少心思。虽然并不被主办方认同,但依然很乐意把它贴出来,一则自勉,二则准备继续完善。我是就生活谈文化,而不是就生活谈生活。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子曾经年轻过啊,他的文化何尝不是来自他的生活。他正在向我们走来……&&&&&&&&&&&&&&&&&&&&&一、儒的出发点&&&&&&&翻开论语,大家会发现,论语中第一字是“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觉得,这是整部《论语》当中第一个关键字。&&&&&&&试想一下,一个不学习的人会给人怎样一种精神面貌,势将腐朽。但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又会给人怎样的一种精神面貌?充满希望。&&&&&&&孔子把学习摆到了首要地位,就是要让儒者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不用翻译,相信大家都能够明白,子曾经曰过,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复习、因为复习就是思考和再学习的过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嘛。子又曰:学习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交朋友,另一个是为了出名。&&&&&&&开明宗义,你会发现,在学而第一中,孔子并没有上来就跟我们强调仁义礼智信。而是告诉我们三件事,要学习并且会思考,要有一群好朋友、要有一个好名声。名气不大,你也不要生气,可能是我们时运不济、而不是能力不济,这不光是精神面貌,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方法。&&&&&&&我觉得论语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讲方法、说原则的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认知总结和预见。而不是像老庄那样对世界充满浪漫色彩的想象。&&&&&&&你会发现几千年后的人仍在延续这样的脉络:学习、交朋友、为名利而奋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论语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健康手册、美容笔记。&&&&&&&学习、结婚、生子、丧事、为政,我们都能从论语中找到指引。所以宋朝的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换个角度来说,论语就是一本非常世俗的书,它在教我们怎样融入集体。只要不是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出来混都要读一读这样的书。这也是论语和儒家为什么能够流传最广的原因之一。他甚至按照十年一个阶段给你划分出人生的目标和心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它的出发点是用学习引导我们进入集体。并告诉我们如何在集体生活中度过我们的一生。&&&&&&&&&&&&&&二.儒道的根本:意守丹田&&&&&&&但是多数人会发现,十年苦读后,如李白一般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准备入世的时候,不久你就会发现,除了自我很癫狂,这个世界让我们很迷茫。&&&&&&&孔子也曾年轻过,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子又开始曰了: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他在努力地寻找儒的根本。&&&&&&&那么,什么是儒的本呢。&&&&&&&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不是我讲的,而是几千年来文化大师们约定俗成的总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我们要注意这十个词的排序,你就能窥探到孔子对问题认识的递进顺序,以及儒道中“仁”的重要性。&&&&&&&这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太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顺序。&&&&&&&在我看来,仁和智这两个关键词发乎于心,是修身的结果。义、礼、信则是和他人合作时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简单点说,这种散发血性、骨性和人性的过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散发的成功,就能天下谁人不识君,也就不需要人不知而不愠,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除此以外,我觉得,再加上温良恭俭让这五种行为标签,这就是活脱是一个儒家弟子的精神风貌。&&&&&&&翻开论语的二十章,你会发现这些篇章都是在为这十个字展开论述。&&&&&&&什么: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信&&&&&&&什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是礼&&&&&&&什么: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智&&&&&&&讲来讲去,围绕这十个字,既是在教你方法,也是在教你原则。&&&&&&&守住这十个字就是守住了儒道的丹田。&&&&&&&&&&&&&&&&&三、孔子的困惑:儒生的常态和变态&&&&&&&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要解决,你守你的丹田,我凭什么就要采用你儒的思想呢?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可以说家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具体可以参见冯友兰中国思想通史。&&&&&&&所以,孔子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环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自己的口号,也是自己的广告,但是这个口号和广告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人买单。一句话,参与社会活动不是那么容易的。就像现在的小青年找工作,你说你有才,有能力,我凭什么相信你。我们要的都是有工作经验的,有显赫成绩的。周期长见效慢的人,我们不要。一句话:我拿什么信任你,我没时间陪你玩。&&&&&&&和我们现在一样,那个时代也有严重的信任危机。十年不打仗的就算太平,到处都是弑君、掠夺、淫乱。作为一个个体,真不是不是自吹自擂打广告就能够让别人信服的。&&&&&&&所以作为广告的辅助手段,重与德这两个关键词在第二章出现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以说第二章出现重与德,应该是孔子或者说是论语的编撰者认真思考的结果,他们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乱世之中只有独特才能引起关注。别人乱的时候,我不乱,自然能以高尚的品德和精神面貌鹤立鸡群。这样才能名声大噪。&&&&&&&但是孔子深知,名声和品德只是权宜之计。乱世之中,靠德行,迟早被人当做书呆子玩死。宋襄公就是活脱的例子,扛着仁义大旗,试图以德服人,但是出来混,除了讲仁义,还要讲实力的。&&&&&&&所以,孔子还是非常不安的,乱世生存,孔子是有绝招的,这就是君子不器。&&&&&&&不器就是什么都不是,又可以什么都是。顺乎环境、随心所欲。&&&&&&&子贡在向问孔子问道的时候,孔子说子贡像个莲湖,莲湖是祭祀用的玉器,子贡认为这是孔子在夸他品格高贵。但是孔子还补充了这一句,君子不器,实际上是在隐喻子贡能力的有限。只能干莲湖干的事情。真正的君子却不能这样。&&&&&&&所以看到这一段,我会觉得好笑,因为圣人做事实际上是有两面性的,怎样做都有理,所以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圣人都是大嘴巴》,嘴巴大,怎么说都行,怎么做都行。他们很会为自己开脱。&&&&&&&但就君子不器而言,它的确反映了孔子入世的机动性。&&&&&&&但是这一点往往不被后人理解和继承,大家都一味强调儒者的德行,多数人变得迂腐不堪,一代不如一代。&&&&&&&可以这样理解,仁义礼智性应该算作儒家思想的常态,也就是董仲舒所说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但是非常之时必然需要非常状态,不能别人说你方的,你就方的,别人夸你圆的,你就圆的,这样就被环境局限了。&&&&&&&为什么我说这是孔子的困惑,我是这样理解的,德是可以言传身教的,但是不器还真是没法教。子贡应该算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了,他也只能是一个莲湖,可以想象,做到不器的境界是很难的。&&&&&&&&&&&&&&四、孔子的另一个困惑: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的思想不是思想,而是空想。儒道也是这样。孔子开始寻找他的群众基础。&&&&&&&子曾曰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我觉得这是一句非常有针对性的广告。其受众群体直指广大老百姓。&&&&&&&推荐真善美的人,打击假恶丑的人。以此赢得民心,赢得群众基础。&&&&&&&这是儒道在推广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在错枉方面,传说中孔子怒斩闻人少正卯。闻人既能人,这少正卯博学强记,能言善辩,但是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在鲁国三大家之间玩起乾坤大挪移的勾当,为自己谋私利,也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鲜也仁。&&&&&&&而且少正卯有错综复杂社会背景,更有超人的智慧,杀这个人可以看出子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不寻常的威望。如果此事确实属实,还证明了孔子超人的智慧。&&&&&&&举直方面,齐国的晏婴就是最好的例子,晏子出可外交,不辱使命。退可治国、搞好经济。老百姓富庶,而且作为齐国人吹牛还有面子,国家的确需要这样的人,老百姓喜欢这样的人。孔子也喜欢他。&&&&&&&自然而然、孔子会把举直措枉、任用贤良作为儒家思想的一条施政纲领。给儒家思想披上了一条正直的外衣。这对儒家思想起到很好的广告效应。翻开东周列国志,大家可以注意到在孔子以前,诸侯用人是任人唯能,而孔子以后,各单位的招聘标准开始向任人唯德方面稍有转变。&&&&&&&&&&&&&&五、儒道的重要突围:礼的建立和秩序的建立&&&&&&&当儒的思想拥有一定的市场后,主要标志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纷纷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个时候儒道的布局算是基本完成了,现在时发挥影响力的的时候了。&&&&&&&儒道的影响力是什么?我觉得是秩序的建立,让社会有序化,道德化。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老子提倡无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思是,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还有什么要说的呢,都不知道那就更不用说了。反正就是这样过吧。好的很。&&&&&&&墨子虽然提倡兼爱、非攻,但还是喜欢打打杀杀。&&&&&&&唯独孔子用道德去束缚社会,建立秩序。这是孔子的一大发明,论语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支配,这种概念的提出,就是孔子在思考,道德的落脚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想来想去,他觉得应该赋予君臣父子这些人物身份相应的内涵,即君要像个君,臣才能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才能像个子,实际上是给每一类人都附加了一定得道德属性。有了这些道德属性,每种人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然后距离产生美、产生秩序。&&&&&&&此外,孔子努力地倡导礼。&&&&&&&论语第三篇讲述到礼字,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由此可见,孔子并没有妇人之仁的,在他看来,杀害几个家畜,维护礼仪的延续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开端,他其实隐喻了,为了社会秩序,一定要有人或物作牺牲。&&&&&&&孟子中也有一篇杀牛祭祀的文章,但是他处理的方法和孔子不一样。齐宣王有一次看见一个牵牛的人,要拉牛屠宰祭祀。宣王看到那牛发抖的样子,觉得很可怜,就换了一只羊。替罪羊这个熟语,就是从这儿来的。其实羊也没有罪,是“无罪而就死地”。&&&&&&&孟子也没有管羊的死活,而是告诉齐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你有这个心就不错了,你只要照我说的去做,就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孟子把眼不见为净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君子远庖厨的理论。&&&&&&&从孔子到孟子,从主动杀羊到被动认可,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有恻隐之心,但是这种恻隐之心不会动摇他们一心要建立的儒道秩序。&&&&&&&当然,对于嗜杀所造成的后果,子也想到了补救措施,孔子借鉴了墨家的精神,这就是“义”。&&&&&&&子曾曰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家发现,子讲话有一个模式,喜欢先盖帽子,一说话就是先来区分一下君子和小人。搞得你没话讲。这种手法被后人发扬光大,沿用至今。&&&&&&&这一点不做讨论,我要说的重点是,自从义被子舶来以后,对于儒道思想的确影响深远,众所周知儒生多数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没有一点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没有几个墨家的游侠朋友,你怎么出来混,不被人扁死就算不错了。但是一旦加上义的元素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不仅可以以羸弱之身用精神力量给人以震慑,譬如明朝那些事里的方孝孺等人,还可以名传千古。一举多得,扳着手指这么一算,真的还是挺划算,这就有了义的勇气。&&&&&&&而且,那个时代确实需要倡“义”,王侯将相带头淫乱、乱臣贼子动不动弑君,我没有具体统计,反正东周列国志里面记载的,弑君和淫乱、掠夺,基本上每个诸侯国每朝每代都经历过,已经成为一种风气。社会高层乱成这样,底层可想而知,时代是需要秩序的。&&&&&&&&&&&&&&其实孔子还是会经常困惑的,他用道德和礼来规范我们行为,那么人心真的就臣服吗?所以他想到了“仁”,用仁来抚平我们的内心呢。&&&&&&&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至此,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基本构建成功。&&&&&&&后来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到了董仲舒时代进一步发挥就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我觉得儒家区别与其他学说,比较成功的原因,正是它建立了自己的道德体系。而且是在现实主义的框架内层层叠加、薪尽火传。就像大蒜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最里面的一层叫做仁义礼智信。&&&&&&&他终于成为最经典的一种生活指南。&&&&&&&&&&&&&&七、文化是需要突围的。&&&&&&&话题稍微生活一点,前两天我在和张莹莹同学讨论论语的时候,我提了几个不相干的问题,也提出来,请大家讨论,活跃一下气氛。我问莹莹,人的一生有三个选项供你选择,你会选什么,一是爱情如意、二是家庭幸福、三是事业有成。请选择。&&&&&&&多数会选家庭,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因为,这其中家庭是最稳固的,也最容易让我们产生幸福感和归属感。&&&&&&&这个问题其实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文化落脚点——家天下。国家中的君君臣臣;小家中的父父子子。都在体现儒道中的集体主义文化特征。&&&&&&&但是我经常很纳闷,我时常在想,以后教小孩应该怎么教。是不是在他小的时候就开始灌输很多思想,告诉他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等等,以此赢得我们养老善终的目的。还有教他懂得论资排辈、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做、做了你就倒大媒等等那些世俗的那一套。&&&&&&&我想了很久,却觉得这是行不通的,这不是在教他,而是在毁他,我是把一层层牢笼在他小的时候就给他套上,让他一辈子不能伸直腰杆,直到他不能承受。&&&&&&&试问,当他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时候,你还让他去孝顺你,大家觉得可能吗?他最终会发现,你所教他的最终还是为了你自己,此刻,他一定会对人生充满失望,感到悲凉。&&&&&&&&&&&&&&生活得像个孙子,我希望我的孩子不是这样的。&&&&&&&所以我准备把顺序调整一下,这样去告诉他:&&&&&&&第一点、世界上你是最重要的。每一个人都会帮助你。&&&&&&&第二点,你要善于学习,乐于合作,不善于学习和合作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第三点,学习是为了创新,你创新了吗?合作是为了走的更远,你走远了了吗?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随时检验。&&&&&&&核心的就此三点,其他还有很多&&&&&&&……&&&&&&&很显然,我根本没有从家天下的文化落脚点出发,因为在我看来,维护秩序需要集体,但能够推动世界的往往却是伟大的个体,所以一定要突出个体的位置。发挥他们的潜力。&&&&&&&对于品德,我个人认为,品德并非来自长辈的灌输,而是来源于与他人的合作学习,来自于环境。说白了,家也无非是环境的一种。但在这种环境中很难形成适应社会的品德。往往是美丽的表象,自私的温床。&&&&&&&我在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我曾想到一个小品。宋丹丹和赵本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套用这个名字,我会认真地想,儒道的昨天是什么、今天是什么、明天又是什么?&&&&&&&夏冰同学可能依然还能记得,现当代文学课中曾提到过,人文关怀的五个层次,当刘心武带着《钟鼓楼》去国外参加评奖,第一次听到人文关怀还有层次之分,而且还是五个的时候,他或许意识到,我们的文化的确辉煌,但这种辉煌的文化大一统几千年后,这个框架显然还是落后了。&&&&&&&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形式和内容要相当,这才是君子。&&&&&&&个人觉得孔子口中的君子,其实并非某一类人,而是一种理想的人,理想的国。不知道这一点大家能够体会。&&&&&&&用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梁馨同学看到周迪同学的体型,便会觉得如果我这么瘦就好了。因为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是瘦而美,所以周迪便会成了像梁馨眼中的君子。但是,梁馨来到了非洲,当食不果腹的非洲人看到梁馨时,梁馨顿时又成了君子。因为有这样的体型,必定衣食无忧,这正是非洲人的理想。话再转回来,周迪这个时候又要谦虚了,不行不行,我不是君子,尤老师和郭老师才是君子呢。如果我具备了尤老师的敏锐和善解人意、同时又有郭老师这样豁达亲和的性格,那就不只一副臭皮囊,还拥有了强大的性格力量。这才是君子。但是尤老师和郭老师又说话了,我们在这个年龄的确是没得挑了,但是,如果我们有莫老师那样的毅力,博学强记,孜孜以求。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莫老师又笑了,如果我能像社长那样多一些洒脱豁达,这才是君子。社长也一定有有自己心中的君子模版。&&&&&&&这个玩笑,旨在表明,君子这个概念的个人理解。因为君子这个概念在儒道中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后人将它固化了,教条化了。&&&&&&&孔子是君子吗?当然不是,他是在发现君子、诠释君子,否则他就不会永不休止地给君子附加属性。&&&&&&&回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他就是在强调,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才是理想的,理想的人,理想的国。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因为我们处处受到束缚。&&&&&&&用这句话看现在社会,问题立刻出现。&&&&&&&现代社会,表面上思想空前繁荣,中西交融、相互影响,你梳任何发型,你在街上裸奔都不会有人管你。&&&&&&&但是骨子里中国人还是深受儒家思潮的影响,而且恰恰又是一些落后思想。&&&&&&&举一个生活实例。&&&&&&&我老婆有一个表姐和表姐夫,都在法院工作,跟我们差不多大。我老婆还有一个舅舅,也在法院工作,而且还是个小领导。表姐和表姐夫比较依附与他。结果每次老家来人喝酒吃饭,这个舅舅就一定会叫上表姐和表姐夫作陪。而且每次都会把表姐夫喝多。搞得表姐非常不爽。结果有一次,老家又来了一批人,酒过三巡,表姐夫说实在不照了,但是不照也要照,都是长辈,不能不给面子,更不能给了这个面子不给那个面子,酒桌上你来我往,一群人劝干了,两个人说不能干了,大概是酒喝得有点高,话说到最后说的也有点高,表姐一生气把姐夫酒杯抢过来掼掉了。搞得大家目瞪口呆。江湖一下子就平静了。但此后,家族高层宣布从此封杀他俩。理由是表姐掉到区里面当上了副庭长、表姐夫也不是书记员了,好像也升官了,翅膀硬了。&&&&&&&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并认为这是中国式文化现象。&&&&&&&于是,我们会发现,中国会有一大批这样的文化产品充斥市场,什么《婆婆媳妇小姑》、《新结婚时代》、《双面胶》,还有一大批台湾的家庭肥皂剧。他们的落脚点都在这个家庭、家族,都是在讲家里面那些鸡毛蒜皮的破事。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家正是儒家文化的落脚点。&&&&&&&我们再去看看国外作品,虽然我还不太了解国外的文化,但是我很清楚,很多文化产品关注的落脚点已经远远不是家里面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而是人类生存的现状,环境、对自然的挑战等等。&&&&&&&这就是差距,是文化的差距。&&&&&&&试想一下,除去我们的工作时间,如果我们把私人时间整天忙于礼仪、迎来送往,没错,大家对你的评价或许不错,小伙子不错,懂得人情世故。但是,你还有狗屁时间追求理想、推动社会。读书学习需要时间、创作体验需要时间。&&&&&&&每个人都这样,社会完了,文化完了。&&&&&&&所以我比较欣赏那些与众不同的新锐的人物,现在有这样的一群小众,譬如80后的提出者恭小兵,他们轻装上阵,崇尚自我,冲破枷锁,很多东西都不会按照常理出牌,虽然说有些轻浮,不把很多传统的东西放在眼里。但是你不能否认,或许他们就是推动文化进步的重要一环。因为他们在试图打开局面,挑战框架。&&&&&&&当外国人人开着越野车到荒原进行生存挑战的时候,我们还骑着电动车到处去买早点,这个时候,有多少人在反思,人家的文化都能成为先进生产力,我们的文化却像粽子皮,将我们层层包裹。动弹不得。这个时候,你有没有惊呼上当的冲动。&&&&&&&为了公车上的一个位子,跟人吵架;为了别人碰我一下,骂人家性骚扰,或者为了别人轻蔑的眼神,跟人打架。理由是,你侮辱了我的尊严。不要小看这些让人发笑的现象,说深了,都是我们的文化使然。&&&&&&&我觉得,儒家文化在乱世之中必然闪光,因为他强调发挥集体的力量;但是在安逸的环境之中必然黯淡,因为安逸的集体容易形成依赖和推诿。这个时候,文化又怎能成为生产力。&&&&&&&再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带老婆去办准生证,第一天我一个人去,办证的说没看见女人,不行。&&&&&&&第二天带上了女人、带上了结婚证、社区初婚未育证明、户口本,认为齐全了。看过这些东西,办事的却还像审问间谍一样盘问你,结果还是不行,还少了女方户口所在地计生办的一个章。不然不给办。我说老婆家在金寨,盖个章太麻烦了,何况他的街道证明不是出具了证明并且盖章了啊,还是不行。&&&&&&&没办法,第三天,赶紧给市计生办的同学打电话,当天下午,办证的不但态度好转,而且很快就办了。领导一发话,结果就完全不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便是现在,这种束缚,也让很多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集体还有什么温暖可言。如果我在权利机构,我还真不敢保证就不会和他们一样。想想别人是怎么对我们的吧,我们干嘛要给别人方便。这不仅仅是现象,也是我们的文化使然。&&&&&&&争取一个生个孩子的自由都这么难。我们的文化,不是不好,只是现在,我们要突围了。&&&&&&&一种思潮一统数千年,一统十几亿人,在外国人看来是惊世骇俗的。人的思想可以大一统吗?我们只能这样来理解:几千年来,多数中国人中了麻沸散,都在昏睡。我们要做的就是唤醒他们,加入到文化思考和突围的队伍中来。&&&&&&&这就是我的一些琐碎思考,不是很成熟,听起来可能还有些叛逆,目的绝不是想造反,而是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使然。&&&&&&&&&&&&&&还是那句话,做人要本份,做学问,绝不能安分。
相关股票:
关联标签:
到&<input class="tp_input01" type="text" id="yt_bottom"
onkeypress="javascript:var keyNif(window.event){keyNum=event.keyCode}else if(event.which){keyNum=event.}if(keyNum==13){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bottom').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87261/'+pageNo+''}"/>页&&<input class="tp_input02" type="button" onclick="javascript: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bottom').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87261/'+pageNo+''" value="跳转">末页下一页上一页首页共1/1页
还有更多精彩跟帖请用笔名
或其他方式登录:
& 福州淘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淘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Taoguba.com.cn&&taoguba.net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 B2-
刷新二维码
<li data-money="元
匿名赠送(匿名赠送在帖子下面不会显示您的笔名,显示为神秘嘉宾,此贡献不计算在您的贡献总值中)
友情提示:请勿给私下荐股者打赏
可用积分:&&&&积分
<li class="pc_sencondLine" data-point="积分
<li data-point="积分
<li data-point="1积分
匿名赠送(匿名赠送在帖子下面不会显示您的笔名,显示为神秘嘉宾,此贡献不计算在您的贡献总值中)
友情提示:请勿给私下荐股者打赏
您提的问题,答案每被偷偷听一次,您和回答者都从中分成¥0.4
Ta在48小时内未回答您的提问,积分退回至您的积分账户
使用咖啡卡的原因
涉嫌人身攻击
涉嫌不和谐话题
公布联系方式或广告
政治性或不当言论
备注:使用咖啡卡每次需缴纳发起费与权益费(游戏豆)
确定要删除该回复吗?
同时将此用户拉入黑名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棋典这套书共有多少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