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息为何不能被过度使用?

移动平台精准推送服务难“贴心” 个人信息被过度使用
关注新华网
  人民视觉
  “贴心”服务不贴心
  精准推送为网上消费带来了便捷,也给不法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机。有些知名移动平台利用用户信息定向发布虚假广告,诱导用户消费
  “作为一个年轻妈妈,我经常上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给孩子买日用品。最近我发现,每次点开这些购物APP,首页上总会弹出不少婴儿用品的广告。”北京某外企员工张倩说,“这种主动向客户推荐商品的做法,让人又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不少商品正是我想上网找的,网站主动推荐过来,省去了我反复搜索的麻烦;担心的是,网站通过我的购物记录掌握了我的消费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坏人利用了,我该怎么办?”
  依托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习惯,给用户的消费行为打上标签,继而有针对性地推送商业信息,这被称为“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能为生活带来便捷。比如,根据你的听歌记录,网易云音乐会主动推送你偏爱的歌曲,产生的个人年度音乐报告让乐迷感到贴心;根据你的点餐记录,大众点评能精确推送你喜欢的美食选项,精心推荐的美味让你大饱口福。这些商业APP以大数据为依托,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减少了人们上网搜索的麻烦。
  可是,精准营销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甚至有些知名移动平台也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定向发布虚假广告,诱导人们购物消费,以致吃亏上当。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某知名移动平台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精准推送虚假广告特别是医疗广告,赚取不义之财,其后果就是消费者遭殃,企业声誉受损。
  精准营销,贴心服务难“贴心”。据阿里巴巴安全部负责人介绍,商业移动平台依托大数据掌握的用户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住址、消费习惯、联系电话等,几乎可以准确地给用户画像。“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向用户精准推送商业信息、商业广告的做法如何监管,缺少具体规定。很多移动平台虽然也知道这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涉嫌侵权,但因为缺少具体规定,处罚也不到位,也就大着胆子放开去干了。”
  据介绍,目前这种网络“黑灰产业”的年产值已达千亿元之多,很多黑灰产业从业者利用大数据的能力超过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能精准获取数据,进行精确推送,甚至实施诱导消费,坑骗消费者。
  个人信息不能被过度使用
  手机APP越界获取个人信息已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应尽快从法律上明确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28岁的李小欣在上海某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喜欢浏览微博获取信息。可最近她碰上了麻烦事:“我发现微博常常给我推送一些婚恋广告,推荐的对象都是年轻、会做饭、事业有成的帅哥、白领,有时还会附带一张很阳光的照片,个个完美得不行。不知道这是通过注册微博时提供的个人信息发现了我婚姻状况,还是因为我搜索过和情感相关的关键词。这种没头没脑的推送,真让人受不了。”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手机APP越界获取个人信息已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高达96.6%的安卓应用会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而iOS应用的这一数据也高达69.3%。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有近九成的人认为手机APP存在过度采集个人信息,近八成的人认为手机APP上的个人信息不安全,七成以上的人认为网络平台在尊重和保护用户隐私方面做得不好。
  李小欣说, 大部分APP在下载安装时都会被要求开通多项权限, 包括使用电话、使用位置、使用通讯录等。如果不同意,则无法使用这款APP,“这种强制性的授权许可,算不算霸王条款?”
  李小欣认为,在你下载安装一款APP的几分钟空当,数千字的用户协议隐蔽地在你手机屏幕窗口里,根本没人会逐字逐句地细读。今年初支付宝发布年度账单营销,就因为替用户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而遭到批评。根据这份协议,用户将允许支付宝收集用户的征信信息,并且允许支付宝将其提供给第三方机构。“这种替用户做决定的‘默认勾选’,在很多网站都存在。”
  大数据的信息搜集实际上模糊了商业信息与个人隐私的边界。“当你完成一次消费支付,你可以把它视为个人隐私,但这同时也是服务商的一次服务过程,是经营记录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商业大数据与个人隐私是交叉的。”沪江网法务总监林华说,但截至目前,大数据的边界并不明确,哪些信息类型可以被互联网平台搜集和提供给第三方?哪些情况下将被视为侵犯用户隐私?立法与执法环节都还未能跟上商业环境的新变化,“当务之急是尽快从法律上明确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在判断手机APP是否过度申请权限时,用户也要结合自己的需求做出判断。“假如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类APP如手电筒、小游戏要获取较多权限,就可以把较敏感的权限如联系人、定位等关了。”林华建议,如果在安装时被迫选择授权,弥补措施是安装后及时关闭相应的权限,尽可能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为精准推送设定边界
  专家表示,用户在网站注册、浏览网页、网络消费等留下的上网痕迹是一种个人资源,能否允许被商业网站使用,应当由用户自己决定
  上海某银行职工张丞威经常浏览今日头条,起初是觉得在这个平台上学习摄影知识非常方便,平台推送的信息也多是他感兴趣的。后来,平台推送的商业广告越来越多,他开始保持警惕,浏览今日头条的频率越来越少。最近,他干脆删除了这款APP。
  “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要保持头脑清醒。很多所谓的新商业模式其实都暗藏陷阱,让人不得不小心。”张丞威说。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表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搜集到消费者信息时要做到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网络平台对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篡改,不泄露,不毁损,不出售,不非法向他人提供,这是本来就该承担的义务。”
  “应当明确,用户在网站注册、浏览网页、网上消费等留下的上网痕迹是一种个人资源,广义上都属于个人隐私,能否允许被商业网站使用,应当由用户自己决定。”中国社科院金融法律与监管研究基地理事长胡滨认为,商业平台要规范管理这些信息,防止滥用;如果用户因其管理不善受到损失,这些平台要承担法律责任。
  胡滨建议,应尽快从立法、监管层面着手,为精准推送设定更明确的边界。
  “互联网公司不能忘记相应的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须知无视法律法规、缺失社会责任,终究会作茧自缚。”为避免被不法平台精准诱导或精准诈骗,张志安建议,用户上网时不要轻易使用已实名注册的账号登录不熟悉的新应用,不要因为有优惠而轻易点开陌生链接,注意保护自己的账户信息安全和上网行为信息的私密性,发现有侵犯隐私嫌疑时要果断举报和申诉。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
  真正的精准营销是需求导向
  目前,许多推送类广告是基于用户浏览器中cookie搜集的信息来完成的,比如通过cookie可以追踪了解到用户访问的网页、用户购买习惯,然后据此给用户推荐类似商品。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这种推荐只是根据用户浅显的网络行为进行的,让广告跟用户的性别、网络行为等做了简单的关联,谈不上精准。也正因如此,这种推送一定是粗糙的,必然引起争议。真正的精准营销是以消费者知情为前提、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的,要挖掘并满足用户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只考虑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信息精确是基础。实施精准营销需要以事实为依据,把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投放精准是核心。精准投放是建立在精确信息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再根据市场的细分有效组织资源,实现消费者和资源的精准匹配。
  管理精细是保障。精准营销中的精细管理是要确保精准营销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一个全面、灵活、可定义、可灵活拖拽的流程设计,满足各类场景需求。
  当然,任何精准推送都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意权和隐私权。如果既做不到精准又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其给用户推送就是无关的垃圾信息。这样的推送必然得不偿失,最终招致用户反感甚至用户流失。(记者 彭艳秋 杜海涛)
责任编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能裸奔---深圳商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A02版:关注全国两会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头版
第A02 : 关注全国两会
第A03 : 关注全国两会
第A04 : 关注全国两会
第A05 : 楼市
第A06 : 要闻
第A07 : 民生
第A08 : 区街
第A09 : 公司
第A10 : 广东
第A11 : 国内
第A12 : 国际
第B01 : 财经新闻
第B02 : 上市公司
第B03 : 证券市场
第B04 : 都市新闻
第B05 : 城事
第B06 : 2016深圳十大行业消费导购
第B07 : 2016深圳十大行业消费导购
第B08 : 2016深圳十大行业消费导购
第B09 : 保健
第B10 : 万象
第B11 : 娱乐
第B12 : 文化广场
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能裸奔
■ 本报评论员 李 迩 央视“3·15”晚会的一个现场试验,让许多人大吃一惊。主持人让现场观众自愿连上无线网络信号,然后打开自己常用的一两个消费类软件,浏览一下过去下的订单和消费记录。令人惊讶的是,现场的大屏幕上各种地址、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都显示了出来。 让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大家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和隐私却是在“裸奔”。其实,在业内这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开始为用户提供免费的无线网络,而很多互联网厂商也由此看到了商机——在为用户提供免费无线网络的同时,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并分析用户行为习惯,向用户推送广告。像央视曝光的那样,在不知不觉中,你的个人信息就被商家收集了。 从技术层面看,这无疑是个进步。企业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服务,用户接收几条推送广告,交换也算公平。甚至从广告投放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不小的进步。这样一种精准的广告推送,在某种意义上避免了用户在更大范围被骚扰,正像你在家里用电脑通过百度搜索过某种东西,淘宝就会给你推相关的商品一样,这样的技术进步,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也是像“百米生活”等国内多家采用此类商业模式的企业,会获得风投青睐,动辄获得几千万元融资的原因所在。 所以,在互联网企业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核心应该厘清两个问题:企业可以收集个人信息的边界在哪里?企业使用个人信息的边界在哪里? 首先,允许企业收集哪些个人信息,这必须要有边界。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说要企业每一次收集用户信息,都要用授权,显然不现实,先不说这样做会造成社会效率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而无处不在的授权本身,对用户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骚扰。因此,监管部门就必须明确,什么信息是可以收集的,什么信息是不能收集的。比如说,用户买了什么商品,对产品有什么偏好,这可以收集,但用户的银行卡信息、支付密码就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收集的信息能够在哪里用?怎么用?监管部门应该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规则。其实对用户伤害最大的,不是个人信息被收集,而是个人信息被不法利用。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不允许互联网企业收集用户信息,必然让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大数据的应用受到限制,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受到阻碍。其实,信息收集和不法使用,就像菜刀和砍人,是有区别的。关键是要管好用途,对个人信息的使用有明确的边界。 在明确两大边界之后,还要有配套的监管措施,这些年知名企业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当,非法使用,导致社会影响巨大的事件不断出现,但到目前为止却没有哪家企业真正受到惩罚,这折射出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多头监管,执法不严。虽然“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出台,但保护个人信息的法条却在数十部法律中出现,个人信息保护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执法不严。“3·15”晚会的曝光,让公众觉得很过瘾。可是,要避免个人信息不被过度收集和滥用,不能依靠每年一次的“3·15”晚会。英语学习专题
整理精选几十个类别2千多篇地道情景会话,还可进行会话强化训练..
每天一期视频节目,VOA中文部节目主持人白洁带你学习最地道的美语..
初级口语节目推荐
实战口语节目推荐
商务口语节目推荐
可可英语官方微信(微信号:ikekenet)
每天向大家推送短小精悍的英语学习资料.
添加方式1.扫描上方可可官方微信二维码。
添加方式2.搜索微信号ikekenet添加即可。APP过度采集用户信息 45款中8成默认访问电话位置|App|权限|个人信息_新浪财经_新浪网
APP过度采集用户信息 45款中8成默认访问电话位置
APP过度采集用户信息 45款中8成默认访问电话位置
  谁在“收割”你的个人信息?
  记者实测45款APP,八成默认访问电话和位置信息
  360影视大全作为视频软件却有用户位置信息、电话、通讯录、短信等访问权限;百度地图主要用于导航,但却在收集通讯录、相机、录音等用户信息……为了收集用户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占据市场先机,一些APP过度索取消费者权限的情况近乎“疯狂”。在互联网时代,让渡和分享信息让我们享受着远超从前的便捷。但个人信息安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支付宝“2017年账单”事件,到工信部约谈百度、支付宝、今日头条,称其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使用目的告知不充分的情况,个人信息被擅自窥视问题再次受到关注。
  手机上五花八门的APP背后,你的哪些权限是被默认访问的?APP为什么要采集这些不是业务所需的信息?这些过度收集的信息最终去向何方?从本期开始,南方日报将推出三问“信息过度采集”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在手机的设置里,有一个隐秘的角落叫“应用权限”,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到自己手机每一个APP的访问权限,包括你的位置、通讯录、电话、照片等。南方日报记者近日选取了45款常用APP进行默认访问权限调查,发现近八成的APP在收集用户地理位置、电话和照片信息,少数APP默认访问用户短信,而在权限中甚至还有电话监听这一选项。
  八成APP默认采集位置信息和手机号码
  由于手机系统的不同会造成APP可访问权限的差异,南方日报记者本次调查基于安卓系统选取可访问额度权限,综合乐视EUI安卓系统、小米MIUI安卓系统以及华为安卓系统,选取出“位置信息”“通讯录”“电话”“短信”“相机”“录音”“手机储存”“系统设置”八大可访问的用户权限。
  在权限赋予的语境中,“位置信息”可以让APP对用户进行定位;“通讯录”则是APP可以读取联系人;“电话”包括拨打电话、识别本机号码以及读取本机识别码;“短信”指读取短信或彩信,以及接收短信;“相机”是APP使用拍照功能并可以访问相册;“手机储存”让APP知道手机剩余储存空间;“系统设置”可以让APP察觉到亮度、声音等系统更改。
  需要说明的是,南方日报记者此次测评取证时间为日-17日,只考察用户未更改场景下的APP默认访问权限,此处“未更改”是指没有手动禁止或通过某款APP的访问权限。所涉及45款APP类别包括视频类、浏览器类、出行类、新闻资讯类、金融理财类、地图类、外卖类、直播类、音乐类、修图类、天气类、购物类、社交类以及游戏等其他类别APP。
  在记者测评的45款APP中,36款APP默认在后台访问用户地理位置,13款在手机里读取通讯录联系人,38款APP知道用户手机号码,10款APP默认访问“短信”权限,27款APP可以看到你在相册里的照片,37款APP“关心”用户的空间存储,18款APP能觉察到系统设置改变。
  在14类APP中,社交类、直播类、购物类APP默认访问权限最多。社交类APP中,用户日常使用频次最高的微信、微博、QQ除了系统设置外,默认访问其他所有权限。购物类APP中,淘宝默认访问所有权限。直播类APP中,斗鱼和花椒也几乎全部默认访问所有权限。
  在测评的过程中,南方日报记者发现,除了几大比较常见权限外,在测试的华为手机中,还有“单项权限”这一板块,打开里面可以看到“访问手机账户”“读取运动数据”“获取浏览上网记录”“读取已安装应用列表”等可访问的权限。在小米手机中,甚至有一款APP默认了“监听电话”选项。
  此外,记者此次还选取了两款国外软件进行比对,其中,“teamview”是用于进行电脑系统远程管理的软件,名为“Draw&Physics&Line”的软件是物理划线游戏,这两款APP除了默认访问手机存储空间外,没有其他权限。国内测评软件中,1点资讯和腾讯新闻没有进行默认访问权限操作,但会在装机时提出权限访问申请。
  大量APP过度采集用户信息
  “一个天气预报软件为什么要访问我的通讯录?”一位墨迹天气的用户曾跟记者吐槽过这款软件的不合理,而记者在测评过程中发现,这样“驴唇不对马嘴”的信息采集行为绝不在少数。
  360影视大全作为视频软件却有用户位置信息、电话、通讯录、短信等访问权限;百度地图主要用于导航,但却在收集通讯录、相机、录音等用户信息;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悄悄访问着全部权限;手机百度浏览器在访问运动数据……这些APP都在“收割”与业务无关的权限。
  实际上,信息通信管理局明确要求各互联网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不得收集服务所必需以外的用户个人信息,不得将信息用于提供服务之外的目的,不得非法向他人出售或提供个人信息。但至于什么是“服务所必需以外”的用户个人信息,目前尚无法规界定。
  记者在此次测评过程中发现,有些软件在装机过程中会向用户提出“权限申请”,此时有两种情况可能出现:一是不开放该权限就不能使用该款APP,点击“禁止”后每次都有权限申请弹出,通过才能正常使用;另一种则是语焉不详,比如虾米要求获取相机权限,但却不告知用户一款听歌软件需要拍照权限的原因。而在《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要求,在用户首次安装APP时应弹出一款APP“核心功能需要的敏感个人信息”、“附加功能需要的敏感个人信息”以及“共享、转让、公开披露的个人信息”等页面,保证用户明确了解并主动作出勾选选择。
  南方日报记者&彭颖&实习生&孙敏
  策划统筹:程鹏
责任编辑:陈楚潺
文章关键词: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当前位置:
-& 国内新闻
-& 移动平台精准推送服务难&贴心& 个人信息被过度使用
移动平台精准推送服务难&贴心& 个人信息被过度使用
“贴心”服务不贴心
精准推送为网上消费带来了便捷,也给不法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机。有些知名移动平台利用用户信息定向发布虚假广告,诱导用户消费
“作为一个年轻妈妈,我经常上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给孩子买日用品。最近我发现,每次点开这些购物APP,首页上总会弹出不少婴儿用品的广告。”北京某外企员工张倩说,“这种主动向客户推荐商品的做法,让人又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不少商品正是我想上网找的,网站主动推荐过来,省去了我反复搜索的麻烦;担心的是,网站通过我的购物记录掌握了我的消费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坏人利用了,我该怎么办?”
依托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习惯,给用户的消费行为打上标签,继而有针对性地推送商业信息,这被称为“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能为生活带来便捷。比如,根据你的听歌记录,网易云音乐会主动推送你偏爱的歌曲,产生的个人年度音乐报告让乐迷感到贴心;根据你的点餐记录,大众点评能精确推送你喜欢的美食选项,精心推荐的美味让你大饱口福。这些商业APP以大数据为依托,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减少了人们上网搜索的麻烦。
可是,精准营销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甚至有些知名移动平台也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定向发布虚假广告,诱导人们购物消费,以致吃亏上当。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某知名移动平台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精准推送虚假广告特别是医疗广告,赚取不义之财,其后果就是消费者遭殃,企业声誉受损。
精准营销,贴心服务难“贴心”。据阿里巴巴安全部负责人介绍,商业移动平台依托大数据掌握的用户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住址、消费习惯、联系电话等,几乎可以准确地给用户画像。“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向用户精准推送商业信息、商业广告的做法如何监管,缺少具体规定。很多移动平台虽然也知道这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涉嫌侵权,但因为缺少具体规定,处罚也不到位,也就大着胆子放开去干了。”
据介绍,目前这种网络“黑灰产业”的年产值已达千亿元之多,很多黑灰产业从业者利用大数据的能力超过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能精准获取数据,进行精确推送,甚至实施诱导消费,坑骗消费者。
个人信息不能被过度使用
手机APP越界获取个人信息已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应尽快从法律上明确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28岁的李小欣在上海某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喜欢浏览微博获取信息。可最近她碰上了麻烦事:“我发现微博常常给我推送一些婚恋广告,推荐的对象都是年轻、会做饭、事业有成的帅哥、白领,有时还会附带一张很阳光的照片,个个完美得不行。不知道这是通过注册微博时提供的个人信息发现了我婚姻状况,还是因为我搜索过和情感相关的关键词。这种没头没脑的推送,真让人受不了。”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手机APP越界获取个人信息已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高达96.6%的安卓应用会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而iOS应用的这一数据也高达69.3%。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有近九成的人认为手机APP存在过度采集个人信息,近八成的人认为手机APP上的个人信息不安全,七成以上的人认为网络平台在尊重和保护用户隐私方面做得不好。
李小欣说, 大部分APP在下载安装时都会被要求开通多项权限, 包括使用电话、使用位置、使用通讯录等。如果不同意,则无法使用这款APP,“这种强制性的授权许可,算不算霸王条款?”
李小欣认为,在你下载安装一款APP的几分钟空当,数千字的用户协议隐蔽地在你手机屏幕窗口里,根本没人会逐字逐句地细读。今年初支付宝发布年度账单营销,就因为替用户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而遭到批评。根据这份协议,用户将允许支付宝收集用户的征信信息,并且允许支付宝将其提供给第三方机构。“这种替用户做决定的‘默认勾选’,在很多网站都存在。”
大数据的信息搜集实际上模糊了商业信息与个人隐私的边界。“当你完成一次消费支付,你可以把它视为个人隐私,但这同时也是服务商的一次服务过程,是经营记录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商业大数据与个人隐私是交叉的。”沪江网法务总监林华说,但截至目前,大数据的边界并不明确,哪些信息类型可以被互联网平台搜集和提供给第三方?哪些情况下将被视为侵犯用户隐私?立法与执法环节都还未能跟上商业环境的新变化,“当务之急是尽快从法律上明确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在判断手机APP是否过度申请权限时,用户也要结合自己的需求做出判断。“假如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类APP如手电筒、小游戏要获取较多权限,就可以把较敏感的权限如联系人、定位等关了。”林华建议,如果在安装时被迫选择授权,弥补措施是安装后及时关闭相应的权限,尽可能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为精准推送设定边界
专家表示,用户在网站注册、浏览网页、网络消费等留下的上网痕迹是一种个人资源,能否允许被商业网站使用,应当由用户自己决定
上海某银行职工张丞威经常浏览今日头条,起初是觉得在这个平台上学习摄影知识非常方便,平台推送的信息也多是他感兴趣的。后来,平台推送的商业广告越来越多,他开始保持警惕,浏览今日头条的频率越来越少。最近,他干脆删除了这款APP。
“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要保持头脑清醒。很多所谓的新商业模式其实都暗藏陷阱,让人不得不小心。”张丞威说。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表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搜集到消费者信息时要做到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网络平台对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篡改,不泄露,不毁损,不出售,不非法向他人提供,这是本来就该承担的义务。”
“应当明确,用户在网站注册、浏览网页、网上消费等留下的上网痕迹是一种个人资源,广义上都属于个人隐私,能否允许被商业网站使用,应当由用户自己决定。”中国社科院金融法律与监管研究基地理事长胡滨认为,商业平台要规范管理这些信息,防止滥用;如果用户因其管理不善受到损失,这些平台要承担法律责任。
胡滨建议,应尽快从立法、监管层面着手,为精准推送设定更明确的边界。
“互联网公司不能忘记相应的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须知无视法律法规、缺失社会责任,终究会作茧自缚。”为避免被不法平台精准诱导或精准诈骗,张志安建议,用户上网时不要轻易使用已实名注册的账号登录不熟悉的新应用,不要因为有优惠而轻易点开陌生链接,注意保护自己的账户信息安全和上网行为信息的私密性,发现有侵犯隐私嫌疑时要果断举报和申诉。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
真正的精准营销是需求导向
目前,许多推送类广告是基于用户浏览器中cookie搜集的信息来完成的,比如通过cookie可以追踪了解到用户访问的网页、用户购买习惯,然后据此给用户推荐类似商品。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这种推荐只是根据用户浅显的网络行为进行的,让广告跟用户的性别、网络行为等做了简单的关联,谈不上精准。也正因如此,这种推送一定是粗糙的,必然引起争议。真正的精准营销是以消费者知情为前提、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的,要挖掘并满足用户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只考虑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信息精确是基础。实施精准营销需要以事实为依据,把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投放精准是核心。精准投放是建立在精确信息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再根据市场的细分有效组织资源,实现消费者和资源的精准匹配。
管理精细是保障。精准营销中的精细管理是要确保精准营销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一个全面、灵活、可定义、可灵活拖拽的流程设计,满足各类场景需求。
当然,任何精准推送都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意权和隐私权。如果既做不到精准又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其给用户推送就是无关的垃圾信息。这样的推送必然得不偿失,最终招致用户反感甚至用户流失。(记者 彭艳秋 杜海涛)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即刻删除。
[编辑: 艾立夫]
延边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邮箱: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吉ICP备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吉新出网备字150号
Copyright (C)
延边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