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机化学命名名

文件已中枪,未通过审核…换个文件看看吧^_^
用户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举报邮箱:
京网文[0号 京ICP证100780号有机化学命名和同分异构体专题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有机化学命名和同分异构体专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3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新书发布 分析测试百科网wiki版
发布时间: 14:40 原文链接:
  12月20日,第十届全国在深圳举办期间,《有机命名原则2017》一书正式发布。  发布仪式由中国秘书长范青华主持,命名审定主任张礼和院士和副主任丁奎岭院士为新书揭幕。张礼和院士和丁奎岭院士为新书揭幕  名词是科学技术得以描述、记录传播和交流的基础和载体。尤其对从事化合物分子研究的化学学科来讲,对庞大的有机化合物进行恰当的有规律的命名,并且名称能够反映出与化合物结构间清晰或含蓄的关系,就要求对它们建立起科学的、系统的命名规则。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国际纯粹和联合会设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提出了《有机化学命名法》,而且还在不断地修订和补充,并形成了一个长期处理命名问题的运行机制,成为全球有机化学界最广泛使用的系统。  化合物系统中文命名同样是个系统性的大工程。中国化学会最早于1978年专门成立了“有机化学名词小组”,1983年审定后正式出版《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版),此后一直是我国有机化合物中文命名的权威工具书。然而,随着有机化学学科快速发展,八零版本已远不能适应有机化学新的需求,有机化学中文交流、教学逐渐显现出诸多问题。为此,自起,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组建的第二届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有机化学学科组,在审定名词后,主要参考了IUPAC 1993年建议的命名指南,开始探索《命名原则》的更新修订工作。2011年在国家的委主任基金支持下成立了《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修订工作小组,小组由上海有机吴毓林、陈耀全、何煦昌、孙贺平等组成,正式开始起草和修订,并邀请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撰写该专业的命名规则。2012年在初步完成《命名原则》版本的基础上立即开始在网上公开,并同时在专业的学术会议上组织座谈讨论,根据反馈的意见再反复修订。2015年中国化学会专门组建了有机化合物命名审定委员会,进行了再一轮的审阅和修改而最后定稿,由科学出版。由此《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前后历时近10年,终于与广大化学见面。《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  目前,《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全文已在中国化学会网站上线,读者可免费在线阅读()。《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是一本工具书,希望能够成为广大化学同行科研、教育的有力参考,为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尽管经过如此反复修订,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十分繁杂,难免还有不少命名的表达尚未妥善处置。随着有机化学的不断发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需要不断修订更新,中国化学会将建立一个长期的运行机制,定期对《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进行修订和补充。我们随时欢迎广大化学同行反馈将对本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及时的修订和完善。
其他网友还关注过当前位置 >&& 2 烷烃
(1)母体化合物 mother compound
一般讲,碳氢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的母体,碳氢化合物中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取代的为其衍生物。
命名有机化合物时,常把选定为明明主体的化合物也称母体化合物。在系统命名法中,选出最长的碳链的化合物就是母体化合物。例如
在衍生物命名法中,以最简单的烃为主体(即母体),其它烃视为母体烃的氢原子被取代的衍生物。例如
母体化合物
甲基乙基异丙基甲烷
不对称二甲基乙烯
1,3,5-三甲基苯
(2)衍生物 derivative
母体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得到的化合物称为母体化合物的衍生物。例如,氯甲烷是甲烷的氯代衍生物;氨基乙酸是乙酸的氨基衍生物;环己醇是为环己烷的羟基衍生物等。
(3)主链 principal chain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开链化合物时,从分子中选出的最长碳链称为主链。当分子中含有官能团(如
, , 等)时,主链应是包括官能团碳原子(如
)或官能团所在地碳原子(如
)在内的最长碳链。当分子中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等长的最长碳链时,主链一般是含取代基最多的(亦即取代基碳原子尽量少)最长碳链。
(4)支链 branched chain
主链碳原子上所连的烃基称为支链。命名时支链看做是取代基。例如
(5)取代基 vsubstituent
母体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基团(如-X,-NO2等)取代,这些原子或基团称为取代基。命名时取代基写在母体化合物的名称前面。例如:
(6)基 group
一个化合物从形式上消去一个单价原子或基团,剩余的部分称为基。如
等。结构复杂的基则需加以定位,定位数字冠于基名之前。例如:
(7)亚基 idene
一个化合物从形式上消去两个单价或一个双价的原子或基团,剩余的部分称为亚基。亚基有两种不同的构造:①两个价集中在同一个原子上。例如:
②两个价分别连在两个原子上,这是需要定位,定位数字写在基名称之前。例如:
(8)次基 idyne
一个化合物从形式上消去三个单价原子或基团,剩余部分称为次基。例如:
(9)官能团 functional group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比较活泼、容易发生反应并反映着某类有机化合物共同性的原子或基团称为官能团,亦称功能团或功能基。如醇类含烃基(-OH)官能团、卤代烃含卤素(-X)官能团等。一个有机化合物分子可以含有一个或多个官能团,多个官能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的性质。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为同一类化合物,它们的性质相似。
(10)次序规则 sequene rule
为表达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某些立体化学关系,须确定有关取代基的排列次序,其方法称为次序规则。主要内容如下:
①将各取代基的中心原子按原子序数由大到小排列,大者为&优先&基团;若为同位素则质量大的为&优先&基团;孤队电子排在最后。例如,Cl&O&C&D&H&:。
②若两个取代基的中心原子相同(例如都是碳)则比较与它相连的几个原子,比较时仍按原子序数排列,先比较各组中原子序数最大者,若还是相同,在依次外排比较第二个、第三个等等。例如:
C*上所连四个取代基的次序为:-OH&-CH2OCH3&-CH2OH&-H。
③含有双键和三键的基团,则相当于连有二个或三个组成双键或三键的原子。例如:
④芳环和杂环按 构造式处理,例如:
(11)命名有机化合物的一般规则 normal rule for giving name of organic compound
命名有机化合物主要用系统命名法。一般规则是:
①首先确定分子中可作为母体的结构体:a 含有一个官能团的化合物,母体结构应包含此官能团;b 含有多个官能团的化合物,按&官能团的优先次序&(见官能团的优先次序词条)来确定母体结构应包含的官能团(即主官能团);c
开链化合物的母体是含有主官能团的最长碳链;d 环状化合物一般以环为母体;e 下列官能团总是作为取代基来命名:-OR、-SR、-X、-NO2、-NO、
②命名规则及顺序:a 将母体化合物进行编号,其它官能团作为取代基,并使取代基编号尽量小。b 命名时,取代基名称的顺序一般按&次序规则&的序号排列。c
命名顺序:取代基序号、取代基数量、取代基名称(若有不同取代基,重复前述内容)、母体化合物官能团序号、母体化合物名称。各序号间用逗号隔开,若母体化合物官能团序号是1,往往省略。取代基序号、数量间用半字线连接。
部分有机化合物(如糖类、氨基酸等)常用俗名(见俗名词条)。例如葡萄糖、山梨糖、谷氨酸等。
立体异构的命名是对分子的立体构型作出标记,在命名立体异构时写在名称的前面。其它部分的命名同前段所述。
①对映异构的命名有两种方法:a D-L法是对指定的手性碳原子,按一定规则确定D型或L型(见D-L命名法词条)。这种方法标记的是整个分子的构型。主要用于糖类及a-氨基酸的命名中。b
R-S 法是按一定规则标记分子中所有手性碳原子的构型(见R-S构型词条)。
②顺反异构的命名也有两种方法:a 对两个双键原子上的相同原子或基团处于双键同侧或异侧者,分别以顺或反标记(见顺反异构的命名词条)。b
当两个双键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相同的原子或基团时,用Z-E法标记分子的空间构型(见Z-E标记法词条)。此标记法也适用于a所指的顺反异构体。脂环烃以平面构造式表示时,根据环上取代基在环平面同侧或异侧确定其顺或反、Z或E构型。若环以构象式表示时,除标记顺或反外,还需标记键型(a或e)。
③构象异构的命名一般多用于开链化合物。它是以Newman投影式表示的构象为基准。按投影式中前后碳原子上非键合原子或基团的角度变化命名(见构象的命名词条)。
(12)日内瓦命名法 Geneva nomenclature
189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化学命名改革会议&上,提出64条命名原则,既通称的日内瓦命名法。本次会议完成了有机化学命名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开创了有机化合物称谓的国际有机化学工作者的共同语言,是有机化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次后,经过反复修改和增补,1947年后逐步形成了现在使用的IUPAC命名法。
(13)IUPAC命名法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nomenclature
IUPAC命名法是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方法。是有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从1947年以来经多次修改后,于1979年公布的《有机化学命名法》。
(14)系统命名法 systematic nomenclature
系统命名法是我国根据IUPAC命名法,结合我国文字特点制订的一种命名法。其内容是:
①直链烷烃:碳数在10及10以下的,命名时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如CH3(CH2)4CH3命名为己烷。碳数大于10时,以十一、十二……命名。
②支链烷烃:选取最长碳链为主链,取代基按&次序规则&排序。取代基在主链上的位次由靠近支链一端开始,依次排列。例如:
由此看出IUPAC法取代基是按基团首字母排列顺序。
当有相同取代基时,取代基数量用汉字二、三表示。例如:
(15)习惯命名法 common nomenclature
习惯命名法是对于简单的、含碳数少的烃类(主要是烷烃)的命名规则,亦称普通命名法。基本内容是:
①根据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称为某烃。碳数小于或等于10时,用甲、乙……壬、癸表示,碳数大于10时用十一、十二等表示。
②链端第二个碳原子上有一个甲基支链(即链端具有异丙基结构)的烃称&异&某烃。
③链端第二个碳原子上有两个甲基支链的烃称&新&某烃。通常仅用于含五个碳的烃的命名。
(16)系统名 systematic name
按系统命名法得到的有机化合物的名称,称为系统名。例如:
(17)俗名 trivial name
历史沿用或按化合物天然来源而得到的名称叫俗名。例如,历史沿用的有苦味酸(即1,3,5-三硝基苯酚)、甘油(即丙三醇)。由来源命名的有蚁酸(即甲酸)、水杨酸(即邻羟基苯甲酸)、石蜡烃(即烷烃)等。
(18)石油化学petroleum chemistry
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石油化学是研究石油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在加工成为各种产品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19)石油化学工业 petrochemical industry
在化学工业中,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品的,叫做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广义上讲,石油化工包括天然气化工。
石油化工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经过油气加工处理及常、减压蒸馏,可以得到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轻烃以及石脑油、煤油、柴油、重质燃料油等馏分油。轻烃和馏分油经裂解可生产乙烯,同时副产丙稀、丁烯、丁二烯和芳烃;轻烃裂解也可制乙炔;轻油(60~140℃馏分)经催化重整可得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轻油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生产合成气。由以上生产的四类石油化工基础原料--烯烃、炔烃、芳烃和合成气可进一步生产醇、醛、酮、羧酸、环氧化合物等各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以及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
国际上常用乙烯的产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20)石油 petroleum
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碳氢化合物主要有正构烷烃(直链烷烃)、环烷烃和芳烃。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非烃类化合物,如含硫化合物(硫化氢、硫醇、噻吩等)、含氧及含氮化合物(吡咯、吡啶、蒽醌、呋喃等),以及痕迹量的铁、铝等金属元素。化学分析表明,一般原油平均碳含量为83%~87%,氢为11%~14%,氢碳原子比为1.65~1.95,氧含量为0.1%~2%,氮为0.1%~2%,硫为0.5%~7.5%,金属元素痕迹量存在。
石油按其主要组成不同分为烷基(石蜡基)石油--以开链烷烃为主要成分的原油;环烷基石油--以环烷烃为主要成分的石油;中间基石油--烷烃和环烷烃含量均较高;芳香基石油--芳香烃含量一般可高达5%~10%。
石油的色泽依产地与成分不同可从黄色到红褐色、深褐色、黑色不等。颜色越深,石油的相对密度越大。
石油经炼制可产生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燃料,以及润滑油、石油沥青、石油焦等产品。此外,还可得烯烃(乙烯、丙稀、丁烯等)和芳香烃(苯、甲苯、乙苯及二甲苯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
(21)天然气 natural gas
天然气是一种从地层下面开发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此外还含有乙烷、丙烷、丁烷,以及二氧化碳、硫化氢、氦、氩、氧等。
只含有甲烷和乙烷成分的天然气称为干性天然气,简称干气,多由非油田产生。除了甲烷和乙烷外,还含有丙烷、丁烷和更高级烷烃的天然气称为湿性天然气,简称湿气,多由油田产生。与原油共生的天然气称为油田气或油田伴生气。划分干气和湿气尚没有严格的界限。
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用作燃料。此外,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醇、乙炔、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硝基甲烷、碳黑以及提取氦气。
(22)石油醚 petroleum ether
石油醚为轻质石油产品,是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与乙醚相似,故又称石油醚。有30~60℃,60~90℃和90~120℃沸程规格的石油醚。溶与乙醚、氯仿、苯、动植物油脂等。由直溜汽油或铂重整抽余油加工得到。广泛用作溶剂。
(23)石脑油 petroleum naphtha
石脑油是一种轻质石油馏分,其沸点范围一般为30~220℃(相当于粗汽油),故又名石油英。石脑油有轻石脑和重石脑油只分。轻石脑油是60~145℃的馏分,主要用作重整原料制备芳烃;重石脑油是60~180℃的馏分,主要用于生产高辛烷值汽油。30~220℃全馏分,可用作合成氨的原料。
(24)石油焦petroleum coke
渣油在焦化装置中进行深度裂解得到的残余物为石油焦。石油焦是黑色多孔带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本质上是一种部分石墨化的炭素,元素组成主要是碳。
石油焦按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生焦和熟焦,由延迟焦化得到的叫生焦,又称原焦。生焦经煅烧(1300℃)处理得到熟焦,又称煅烧焦。按显微结构形态形态的不同分为海绵(状)焦(又称普通焦)、蜂窝焦、针状焦(又称优质焦)。按含硫量的高低分为高硫焦(含硫量高于4%)、中硫焦(含硫量2%~4%)和低硫焦(含硫量低于2%)。
石油焦用于制石墨、冶炼和化工等工业。
(25)裂化 cracking
在加热条件下,使大分子烃裂解成为小分子烃的一种石油炼制过程叫做裂化。主要用来裂化。主要用来裂化减压柴油或重油以生产轻质油或改善重油的质量。裂化按其反应条件的不同,分为热裂化、催化裂化和减粘裂化。
(26)热裂化 thermal cracking
热裂化通常是在500~600℃、气相条件下进行的,不需要催化剂,常压或0.3~1Mpa压力。它是石油炼制的一种老工艺,主要用来裂化减压柴油和重油以生产轻质油。
热裂化是按自由基机理进行的。在热裂化产品轻质油中,汽油产品的辛烷值低,稳定性差。轻质油的产率也低,裂化气中C3和C4 含量低。因此,热裂化已被催化裂化代替。但是,不以生产轻质油为主要目的的&减粘裂化&至今尚有广泛的应用。减粘裂化是早期发展的一种工艺,是一种浅度热裂化,是为了将重质高粘度油料(如常压重油、减压渣油等)转化为低粘度、低凝点的燃料油。反映温度为470~490℃,压力0.39Mpa。减粘裂化是利用高粘渣油生产燃料油的一种重要方法。
(27)催化裂化 catalytic cracking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常压,460~530℃,使减压柴油或常压重油进行裂化的一种石油炼制过程叫做催化裂化。最早使用的催化剂是活性白土,后来用硅铝微球催化剂,近年来则普遍采用分子筛催化剂。
催化裂化是按碳正离子机理进行的。在催化剂作用下,除发生裂化产生较小分子的烃外,还发生异构化、芳构化、缩合、脱氢和环化等反应。裂化产物中异构烃和芳香烃含量增多,汽油辛烷值增高(研究法90~92,马达法80左右)。催化裂化产品除高辛烷值汽油外,还有柴油、干气[C2以下的烃,约含10%~20%(质量)]、液化石油气(C3~C4烃)。液化石油气中,C3和C4烯烃含量高,可达50%左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催化裂化是石油炼厂炼制石油的一个重要方法。
(28)加氢裂化 hydrocracking
加氢裂化是重质油在催化剂作用下,大约10Mpa压力,370~430℃,在氢气存在下进行裂化的一种石油炼制过程。它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粮油工艺,可以生产汽油或重整原料(石脑油)、航空煤油、低凝固点柴油。催化剂由金属组分和载体组成,金属组分是镍、铂、钨、钼、钴和钯等,载体是,Al
2O3,SiO3·Al2O3分子筛等。
在加氢裂化过程中,除了发生裂化、异构化和缩合外,还发生加氢、多环酯烃及多环芳烃的开环,含硫、氧及氮的有机物的氢解等反应。产品几乎全为饱和稳定碳氢化合物,芳烃含量少,有机化合物中的硫、氧及氮经氢解转化为硫化氢、水和氨而被除去。重质油加氢裂化产品质量好、产率高,已成为石油炼厂炼制石油的一个重要方法。
(29)裂化气cracking gas
重质油裂化为轻质油时产生的气体称为裂化气。随裂化过程不同,有热裂化气、催化裂化气、减粘裂化气及加氢裂化气。即使同一裂化过程,原料、反应温度、压力、催化剂不同,裂化气组成与产量也各异。一般说来,热裂化气中C3~C4含量低。减粘裂化因操作条件较热裂化缓和,气体生成量较少。与热裂化相比,催化裂化气中C3和C4量较多,而C4中异构烷烃和异构烯烃量较多二烯烃量极少。加氢裂化气量较大,其中烯烃含量极少,异构烷烃含量较高。
(30)裂解pyrolysis
石油馏分在高于700℃温度下进行深度裂化的一种加工过程称为裂解。其目的是为了得到低级烯烃--乙烯、丙稀及丁二烯等,同时副产裂解汽油。裂解原料最早是乙烷、丙烷、丁烷等,后来扩展到石脑油、煤油、轻柴油和重柴油。烃类裂解现在已成为生产乙烯的主要方法。
裂解反应很复杂。在高温下,烃除了发生碳碳键的断裂外,还能发生脱氢、异构化、环化、聚合和焦化等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反应。因此,在生成烯烃的同时,还生成炔烃、二烯烃、芳烃和焦油。
裂解副产的裂解汽油经净化和分离可得到芳烃(苯、甲苯和二甲苯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以及异戊二烯、环戊二烯等。
(31)裂化气pyrolysis gas
烃类裂解生成的气体混合物称为裂解气。其中含有氢气和多种烃类。除主要产品乙烯外,还有丙稀、异丁烯、丁二烯,相当数量的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烷、丙烷、丁烷、C5馏分、炔烃、硫化物(如H2S)和碳的氧化物等。裂解气的组成和产率依原料组成和裂解深度而异。裂解原料油越轻,原料中烷烃含量越高,裂解深度越大,裂解气中的乙烯产率越高。以石脑油为原料的裂解气,约含乙烯21%~28%、丙稀13%~17%、丁二烯4%~8%(质量分数)。裂解气经净化和分离后,可得所需纯度的乙烯、丙稀及丁二烯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32)裂解汽油pyrolysis gasoline
裂解汽油是烃类裂解值乙烯时的轻质液体副产物。其组成和产率与裂解原料、裂解条件及方法有关。裂解原料油愈重,裂解原料油中芳烃含量愈高,裂解汽油的产率愈高。相同的裂解原料,裂解程度愈深,裂解汽油中芳烃的含量愈高。
裂解汽油经加氢处理使烯烃饱和后,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做芳烃的抽提原料,经二甘醇、三甘醇、环丁砜、N-甲基吡咯烷酮或二甲基亚砜等抽提分离即可得到苯、甲苯和二甲苯。抽提繁体之后的抽余油,是较好的重整原料,可进一步生产芳烃。因此裂解汽油已成为生产芳烃的重要原料。
(33)重整reformin
汽油馏分中烷烃分子或其它烃分子重新排列成支链较多的烷烃、环烷烃和/或芳烃等新分子的过程叫做重整。重整是石油炼制中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芳烃的一个过程。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重整分为热重整和催化重整。
(34)热重整thermal reforming
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重整过程叫做热重整。热重整产品(汽油)的辛烷值(研究法)最高只有80,且稳定性差,收率低,自催化重整问世后,此法已被淘汰。
(35)催化重整 catalytic reforming
在催化剂作用下,汽油馏分进行的重整过程叫做催化重整。根据催化剂的类型,分为铂重整、钼重整、双金属重整和多金属重整(后两种也多以铂为第一金属组分)。催化重整的目的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和芳烃。如果以生产高辛烷值汽油为目的、原料油的沸点范围是60~180℃(即&宽馏分重整&);如果以生产芳烃为目的,原料油的沸点范围是60~140℃(&窄馏分重整&)。
重整过程中主要发生了环烷烃芳构化(脱氢)、烷烃芳构化(环化脱氢),以及异构化和加氢裂化等反应。常用的催化重整是铂重整,温度482~538℃,压力1.414~1.919Mpa。铂重整已成为炼制石油的一个重要方法。
(36)辛烷值octane number
辛烷值是汽油抗爆性的表示单位。辛烷值大小与汽油的组成有关。一般情况是,芳烃的抗爆性好,辛烷值大;环烷烃和支链烷烃次之;直链烷烃抗爆性最差,辛烷值最小。规定异辛烷(2,2,4-三甲基戊烷)辛烷值为100,正庚烷辛烷值为零。在规定条件下,将汽油样品与标准燃料(异辛烷与正庚烷混合物)相比较,若两者抗爆性相同,则标准燃料中异辛烷的体积分数即是该汽油的辛烷值。
(37)十六烷值cetane number
柴油机燃料的点燃性用十六烷值表示。十六烷值高的柴油,着火快,容易起动,输出功率大。反之,则着火慢,燃烧不均匀,容易发生爆震。十六烷值的大小与柴油的组成有关,一般顺序是:直链烷烃&烯烃&环烷烃&支链烷烃&芳烃。规定正十六烷的十六烷值是100,α-甲基萘的十六烷值为零。将柴油样品与标准柴油(正十六烷和α-甲基萘的混合物)在标准柴油机中进行比较,若两者燃烧性能相同,则标准柴油中正十六烷的体积分数即是样品的十六烷值。近年来改用较易合成的2,2,4,4,6,8,8-七甲基壬烷(HMN)代替α-甲基萘,规定其十六烷值为15。标准燃料的十六烷值则用下式计算(φ代表体积分数):
十六烷值=100×φ十六烷+15×φHMN
加入少量的添加剂(如硝酸戊酯或己酯)可提高柴油的十六烷值。
(38)润滑油lubricating oil
液体润滑剂通常称为润滑油。润滑油用途广泛,用量也大,是润滑剂的主流。
润滑油按其来源分为植物油、石油基润滑油和合成润滑油,其中石油基润滑油占全部润滑油的97%以上。因此,通常所言的润滑油均指石油基润滑油。石油基润滑油是从石油得到的润滑油馏分和渣油馏分,经加工制成润滑油基础油,加入适当添加剂后,即成为润滑油产品。添加剂的种类有:抗氧化剂、防绣剂、降凝剂、抗泡剂、粘度指数改进剂等。
润滑油在工业生产上用途广泛,如用作冷冻机油、真空泵油、液压油、齿轮油、汽车发动机油、船用发动机油等。
(39)润滑油lubricating grease
润滑酯在常温下一般是半固体状态,是在润滑油中加入稠化剂和添加剂制成的。某些常用的润滑酯俗称&黄油&。润滑酯中润滑油主要是矿物油和合成润滑油,占75%;稠化剂有固体烃、脂肪酸金属盐(如钙皂、钠皂、锂皂等)、有机膨润土等,占5%~25%;添加剂有抗氧化剂、防绣剂、抗磨剂、稳定剂及润滑酯结构改善剂等。
润滑酯密封及黏附性能良好,故可简化密封结构。与润滑油相比,润滑酯使用温度范围宽,寿命长,用于润滑轴承和齿轮等。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有机化学命名小史
  摘要:介绍了有机化学命名的发展概况,简述了中国有机化学命名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论文网 /9/view-916186.htm  关键词:有机化学;命名IUPAC   文章编号:(58-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E      在化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化学命名系统,是从1787年Lavoisier等人的《化学命名法(methode de nomenclature chimique)》开始的,在书中氢和氧被赋予了现代名称,另外一些重要的化合物如硫酸、磷酸、碳酸及其盐类也给出了系统命名。不过这里的方法仅适用于无机化合物,直到1830年才出现了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如Berzelins、Liebig和Wohler等人提出的苯甲酰氯和碘乙烷等化合物的名称[1]。   由于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以及同分异构现象的存在,命名远比无机化合物要复杂得多,另外许多有机化合物还有叫法不一的各种俗名。当有机化合物的数量越来越庞大时,建立国际上统一的命名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了。   有机化学系统命名的工作始于1889年,国际化学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Chemical Nomenclature)成立。这个委员会在1892年邀请了当时欧洲34位著名的化学家在瑞士的日内瓦进行讨论,制定了被称为“日内瓦规则”的51个命名规则,其中包括现在还在使用的von Baeyer提出的二环桥环化合物的命名和以ene表示烯键的建议。这是有机化学命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会上所提出的命名规则是以法文记载的,仅有一个简短的英文摘要。   1911年国际化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emistry Societies)成立,继续开展有机化学命名方面的工作。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化学会联合会的工作陷于停顿。1919年国际化学会联合会改组为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简称为IUPAC,隶属于它的有机化学命名改革委员会(Commission for the Reform of the 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hemistry)1923年恢复了命名工作。   1930年在比利时的列日举行会议,对“日内瓦规则”进行了修订和补充,确定了被称为“列日规则”的68条命名规则。关于羧酸的命名规定保留日内瓦会议的命名规则,当对有些酸按此规则不便命名时,可以把羧基作为取代基来考虑,羧酸的名称是在烃名后加上后缀carboxylic acid而成。对有支链的烃类规定作为直链烃的衍生物,名称由最长的碳链加上侧链的名称而成,当选择最长碳链做主链有几种可能时,以带最多支链的碳链为主链。带官能团的化合物,规定仅含一个官能团的化合物主链应包括官能团,含有几个相同的官能团的化合物则主链应是包括最大数目的官能团;对含有不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建议以主要官能团作词尾,其它官能团则以适当的前缀表示;在基团或前缀的排列顺序上,Patterson和Curran主张按字母顺序排列,而不是按传统的以基团的复杂程度排列。规定饱和烃的词尾用炔烃的词尾由日内瓦规则中的ine改为 yne[2]。列日会议的命名原则是有机化学命名中的一个明显的进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切工作又被迫停止了。IUPAC的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下设有机化学命名工作委员会,1949年以后在有机化合物命名方面继续作了大量的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有机化学命名法》的A、B、C、D、E、F、H各部。采纳了Verkade的建议,统一使用英文来命名。   IUPAC于1979年出版了《有机化学命名法》第三版,将A、B、C、D、E、F及H部汇集成为一册。针对研究中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又在1993年出版了《IUPAC有机化合物命名指南(A Guide to IUPAC 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作为《有机化学命名法》的补充。1993年IUPAC推荐的指南和1979年的命名方法的主要内容,由IUPAC授权公布在Advanced Chemistry Development, Inc.的网站上,查阅时可以访问:www.省略/iupac/nomenclature。   IUPAC规则并不是现在使用的唯一的命名系统,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收录了全世界主要科学期刊中与化学有关的论文摘要,因此化学文摘及其索引对化学工作者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化学文摘的命名系统和IUPAC系统非常相似,但是近年来化学知识的信息迅速递增,这就要求化学文摘修改它的命名方法,使其索引能更加适应计算机检索的要求。这意味着可能的话一个化合物只能对应着一个化学文摘名称,但如此一来化学文摘名称和IUPAC名称可能就有所不同了。   十九世纪以来,化学发展很快,从而产生了不计其数越来越复杂的新名词。中国的化学研究较西方起步晚,势必要以翻译西方文献作为基础,中文又有着与西方文字不同的特点,因而就有了创立中文命名系统的要求。在1912年以前,就已经有了虞和钦的《中国有机化学命名》、李景镐的《有机化学命名例》等,但都未能得到普及。   1932年5月,国立编译馆成立,便开始着手整理化学名词,聘请郑贞文主持此项工作,郑贞文根据他多年对化学译名研究的成果并参考各方意见,编纂成了《化学命名原则》一书,于1933年6月出版,是国立编译馆最早出现的科学名词专著[3]。   在《化学命名原则》中确定了烃类的名称,把碳键饱和的称为“烷”,意思是“完满”,不饱和双键的称为“烯”,意思是“稀少”,对于不饱和三键的化合物称为“炔”,意思是“缺乏”。并根据中文的特点,对10个碳原子以内的径用天干加类名表示,超过10个碳原子的则使用中文数字,如“甲烷”、“乙烯”、“十一烷”等。对于芳香族化合物,采用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每种化合物都用一个带有“草”头的字来表示,并采用了与英语接近的谐音方法,如“苯”、“萘”等[4]。   在三十年代,中国化学家以西方已有的命名体系为模式,创立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的研究状况并能较好与西方相呼应的较为完善的化学命名体系,为中国尽快地引进西方新知识,发展自己的化学研究事业扫清了障碍。半个多世纪以来,它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1949年后,我国的科学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编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于1960年出版了《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1961年在《英汉化学化工词汇》一书中又作了一些修改。1978年中国化学会成立了“有机化学名词小组”,参考IUPAC于1979年出版的《有机化学命名法》,结合中国文字的特点对《原则》进行修订和增补,1982年在《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中正式公布了《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年)》,重点修订了化学介词、基的命名、支链和取代基的排列顺序以及杂环化合物的命名,扩充了立体化学的内容,增加了变丰化合物和天然化合物两章。1983年出版了《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年)》单行本。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有机化学命名题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