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三个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重点内容有关的现象,并说明相关经济学的内容的名称求解呀,简述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视频教程 27讲 清华大学 精品课程 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站内课程搜索:
研究生课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
土木工程建筑房.
机电通信自动化
机械工程材料能.
船舶科学与工程
汽车科学与工程
地理科学与测绘
医学医药及护理
美术及出版传播
音乐与音乐教育
物理化学数学生.
农林水地矿油
文学历史体育及.
会计金融经济国.
订单查询:
|||||||||||||||||||||||||||||||
||||||||||||||||||||||||||||||||
顾客您好,购买课程请先登录
研究生课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
土木工程建筑房.
机电通信自动化
机械工程材料能.
船舶科学与工程
汽车科学与工程
地理科学与测绘
医学医药及护理
美术及出版传播
音乐与音乐教育
物理化学数学生.
农林水地矿油
文学历史体育及.
会计金融经济国.
您还没有登陆
购物车不能使用
&&&&&&&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视频教程 27讲 清华大学 精品课程 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课程编号:
课程格式:网页视频格式
&浏览次数:
次 , 13:53:47 modified
&本站清单: &运行环境:Windows 系统+DVD光驱,建议拷到电脑里播放!&四钻淘宝店: (dxspjc.taobao.com)&最新公告:
市场价:60.00
本站价:0.00
百度网盘免费下载地址:请往下看,下载链接就在下方,如果网盘链接失效,请加百度网盘xxspjc为好友索取免费课程!如果当时没及时在网盘回复,会在晚上发!最迟第二天发送!本站所有压缩包都没有密码!下载后直接解压!
传播知识,服务社会!非常感谢本课程的授课老师无私的奉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视频教程 27讲 清华大学 精品课程 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课程介绍:网页视频格式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全程录像精品课程27讲百度网盘下载:27讲共5个压缩包,下载后直接解压,用三分屏播放器(景桥播放器的Web课件播放器,里面有播放说明)即可直接播放,播放出来的效果是三分屏的,左上角是老师录像,右边是课件录像!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
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现实出发使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特点,理解其科学性,从而明确在当今错综复杂形势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求:
1、&&&&& 通过对马克思所处历史时代背景的分析了解马克思所要回答的历史课题,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2、&&&&& 通过对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过程的介绍,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特点。
3、&&&&&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前提
1、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历史课题与哲人思考
2、青年马克思的理想: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为什么研究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 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经济学的演变
2、& 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1、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了解资本主义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3、借鉴资本主义的成功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五、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2、&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上存在的误区
3、& 坚持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规范与实证统一的科学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与劳动价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对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过程的介绍和劳动价值论内容的剖析,认识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重大贡献,理解劳动价值论在揭示资本主义实质和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中的基础作用。
教学要求:
1、&&&&& 通过对商品经济关系的分析,认识研究资本主义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理解政治经济学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及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2、&&&&& 通过劳动价值理论的渊源、发展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的分析,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价值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3、&&&&& 通过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挑战,理解如何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教学内容:
一、& 研究资本主义要从商品开始
1、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2、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起点
3、商品经济关系产生的条件
二、& 从对商品交换的分析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
1、古典经济学奠定的劳动价值论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
3、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重要贡献--价值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三、劳动价值论在当代
1、劳动价值论与西方学者的价值理论
2、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
3、现代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
&         第三章& 马克思与剩余价值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介绍,认识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石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实质,理解剩余价值规律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同时透过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分析,认识价值增值的生产及分配规律。
教学要求:
1、通过对资本家追求利润这一事实的不同看法的比较分析,认识马克思是如何以利润为突破口研究剩余价值的,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2、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及分配过程的分析,把握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实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基石地位。
3、通过对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历史分析认识学习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
一、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起点--利润
1、& 利润是什么
2、& 利润的来源
3、& 利润与剩余价值
4、& 马克思解释了利润的本质
二、马克思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4、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循环与周转
5、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之间的再分配
6、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三、剩余价值在当代
1、时代要求发展剩余价值理论
2、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新特征
3、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没有改变
第四章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分配制度
教学目的:
  通过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变迁及资本主义分配制度演变的分析,揭示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伴随资本积累规律而必然存在着的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以及生产社会化要求分配社会化的客观规律。
教学要求:
1、通过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变迁的分析认识生产决定分配,理解资本积累的内在机制及后果。
2、通过对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原因、内容和作用及困境的分析,认识生产社会化水平决定分配社会化范围、程度的客观规律。
3、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富裕中贫困现象的分析,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实质,理解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趋势。
教学内容:
一、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变迁与资本积累
1、&&&&& 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变迁
2、&&&&& 资本积累内在机制及其在资本主义发展各阶段的不同表现
二、分配社会化与社会福利制度
1、&&&&&&& 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原因
2、&&&&&&& 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
3、&&&&&&& 社会福利制度的困境与调整
4、&&&&&&& 社会福利制度的双重作用
5、&&&&&&& 从社会福利制度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富裕中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的实质
1、&&&&&&& 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富裕中的贫困
2、&&&&&&& 从四种差别看贫困的含义
3、&&&&&&&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贫困的根源
第五章& 资本社会化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演变
教学目的:
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历史演变和现代特征的剖析,认识资本主义所有制内容、形式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理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及其终将被公有制所代替的历史趋势。把握社会化大生产对所有制内容与形式的客观要求,借鉴现代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为我所用。
教学要求:
1、& 通过对资本主义所有制三次历史演变过程的具体分析,认识资本主义所有制变化的根本原因,了解不同所有制的特点,理解生产社会化发展必然要求实现公有制的客观规律。
2、& 通过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基本格局的描述,以及各种所有制消长变化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认识私人垄断资本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位,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社会化生产不同层次对所有制格局的要求。
3、& 通过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实现形式变化的分析,了解现代公司制度的特征,认识其与资本社会化的关系;同时,借鉴现代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教学内容:
一、&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历史演变
1、资本社会化的物质基础--生产力质的飞跃
2、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3、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
4、国家资本所有制
二、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格局
1、& 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础
2、& 私人垄断资本的统治地位
3、& 日益发展的非垄断中小资本
4、& 不可缺少的国家资本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组织形式的演变
1、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
2、私人垄断资本的最新组织形式
3、“人民资本主义”、“民主资本主义”辨析
四、私有制的历史走向
1、资本的否定之否定
2、现代公司制与社会化大生产
3、资本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第六章&&&&&&&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两个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了解从传统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动因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影响,从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问题;同时,理解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借鉴发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成功经验。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学习,理解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思想,搞清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2、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与经济理论演变的分析,理解传统经济学的基本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和政策主张及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占有什么地位。
3、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所进行的重大调整,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4、认识当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5、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
教学内容:
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困境
1、资本主义再生产与经济周期
2、西方经济学家论经济危机
3、马克思论社会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二、&&&&&&& 从传统市场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
1、& 传统市场经济体制
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3、&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三、&&&&&&&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
1、&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
2、&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3、& 资本主义经济停滞的原因
4、 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思考
第七章 资本的国际化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教学目的: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原因、过程、表现,以及发达国家、发达与不发达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分析,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现实,理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从而把握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经济关系的本质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教学要求:
1、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历史与现实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认识全球化的二重性及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的分析,把握按资本和实力分割世界争夺霸权,仍然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
3、通过对发达与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的分析,把握发达与不发达的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任重道远。
4、把握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教学内容: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和表现 3、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因素
二、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及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经济全球化中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
2、济全球化中的发达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资本主义主义发展历史过程与现代特征的分析,理解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结论的科学性,揭示西方学者所宣扬的“趋同论”产生的原因与实质;认识资本主义灭亡的长期性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在资本主义仍居于主导地位的当今时代背景下,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内容:
1、资本主义是在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
2、当代资本主义演变并没有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988年-1998年:
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一书的出版和课程改革为标志,全面建设高标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探索从现实出发,抓住时代性课题,出版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刘美珣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在国内比较早的从时代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公共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并在全国首批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授予权。通过电视节目录制等手段,积累了长达近千小时的教学录像资料。经常性的进行教学研讨,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形成目前的教师队伍起了重要作用。
1998-2002年:
1、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全面设计安排和布置清华大学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强调改革、创新和发展,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重新审视继承下来的教育体系,创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新型课程体系。新的目标: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流的教学设备,达到一流的教学水平,为培养一流的学生打好基础。
2、转变教育思想,从以老师为主体转变成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研究型教学模式,使公共政治课真正实现“进课堂、进头脑”,产生实效。
3、加强教材研究,探索适合高等学校公共理论课特点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出版了北京市示范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刘美珣主编,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0年第2版,2003年第3版),获得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4、探索立体化教学,从1998年开始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在国内率先实现政治经济学课的多媒体教学。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获得了清华大学教学软件一等奖,2001年获教育部第五届教学软件大赛二等奖,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2001年组织召开了1次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对推动全国的公共政治课教学改革,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2002-至今:
启动清华大学百门精品课(两课系列课之一)建设项目。
1、探讨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任课教师努力把科研成果和研究的经验体会融入教学。鼓励学生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改革相结合,起到推动参与式教学、增加信息量、既提高效率又增强效果的作用。以电子教案为重点,以校园网为渠道,制作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多媒体课件,在清华网络学堂上刊出,全面建设“立体化教材”。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有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电子教案,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重点采取了学生网上学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以加强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包括电子教案在内的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开展网络学习,交流和答疑。
3、针对教学手段的变化,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启发学生课前上网阅读《马经》网络教材相关章节的“步进教室”、“辅导答疑”和“学生阅览室”3个栏目;在课堂上仅作重点讲授,并开展更多的讨论。结合课程进度在电视台和网上向学生布置教学片,有的教师在“清华在线”上的BBS网络讨论区开展的关于电影《公司》的讨论,到学期末的访问量达到5789人次,人均15次。
大学视频教程,精品课程,大学课程,视频教程,全程录像,视频教学,教学视频,课件,学习资料,培训,研究生课程,远程教育,近万门。按学校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石油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西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按课程格式分:ASF,WMV,CSF,DS,RM,RMVB,AVI,SWF,LEC,NCE,网页视频等格式。本站所有学习资料由本站和网友共同收集整理,仅在本站范围内提供给个人学习交流用。
☆ &&& 13:53:47
☆ &&& 13:35:54
☆ &&& 0:14:18
☆ &&& 0:14:01
☆ &&& 8:26:35
☆ &&& 8:23:25
☆ &&& 0:14:23
☆ &&& 2:03:49
☆ &&& 0:14:13
☆ &&& 2:03:22
>>查看更多关于
☆☆☆☆☆
&& 为了防止机器人发广告,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验证码刷新!)
&网站备案:
 客服邮箱: 客服电话: 邮政编码:300020
 店铺地址:天津市和平区&&&&
 Copyright & 2010 璇璇视频教程,大学视频教程,大学课程,精品课程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加好友,咨询课程
客户服务热线(维罗纳的能指)
(摩尔索先生)
([已注销])
第三方登录:转一篇蔡继明教授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供网友阅读讨论.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草根,草民。曾经,务过农、干过苦力——码头工,也参过军、当过开机床的“三线”工……深感劳动神圣、光荣,但不能总停留在“空有其名”,劳动、勤劳理应致富……学会了上网,从此便在网上为劳动鼓与呼——为劳动能逐步“在经济上获得解放”、多一些体面与尊严而鼓与呼!为劳动能成为“富民”劳动、为变革对劳动不公的分配制度、为劳动、勤劳真能致富鼓与呼!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4:49:11&)
26342字(16901/51)
( 06:52:28)
( 20:56:44)
( 13:20:02)
23字(64/0)
( 08:56:04)
19字(22/1)
( 09:04:05)
32字(40/0)
( 08:37:47)
( 08:41:26)
10字(14/1)
( 08:42:43)
( 08:29:13)
( 08:31:08)
10字(19/0)
( 08:22:13)
( 08:24:39)
12字(25/1)
( 08:25:59)
( 08:17:31)
( 08:05:45)
15字(69/1)
( 08:08:47)
16字(70/1)
( 08:12:30)
19字(41/0)
( 22:58:09)
34字(83/0)
( 22:09:20)
65字(16/0)
( 19:44:06)
19字(33/0)
( 18:14:08)
76字(29/1)
( 18:17:35)
35字(29/0)
( 16:13:15)
2931字(40/1)
( 18:24:01)
1609字(58/1)
( 13:57:41)
7440字(29/0)
( 16:10:10)
30字(57/1)
( 16:22:55)
( 15:43:54)
62字(32/2)
( 16:21:11)
35字(33/0)
( 15:59:47)
72字(60/0)
( 15:42:19)
342字(54/0)
( 15:42:08)
60字(20/0)
( 15:41:10)
53字(58/0)
( 15:35:03)
44字(37/0)
( 15:32:32)
241字(35/0)
( 15:30:44)
10字(19/0)
( 15:09:34)
67字(12363/1)
( 15:18:04)
77字(97/1)
( 15:53:19)
81字(26/0)
( 15:09:11)
62字(517/0)
( 15:07:40)
64字(578/0)
( 15:06:10)
40字(41/1)
( 15:12:25)
17字(48/1)
( 15:15:57)
50字(33/0)
( 15:04:48)
26字(28/1)
( 15:11:34)
15字(28/1)
( 15:15:06)
20字(34/1)
( 15:52:50)
22字(44/1)
( 15:58:16)
16字(20/0)
( 15:02:37)
11字(42/1)
( 15:13:2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理论动态】 乔晓楠、何自力:唯物史观、动态优化与经济增长——兼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
来源: 《经济研究》2017年第8期
乔晓楠,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何自力(1957-),宁夏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学术委员,兼任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现代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动态》《政治经济学评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高级政治经济学》《法人资本所有制与公司治理》《比较制度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教育60年》等学术著作10余部,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天津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内容提要:本文以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为线索,在系统评述该理论的建模特点与主要结论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经济学数学模型的对比辨析,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学化的基本原则与建模思路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排斥数学方法,但是对其进行数学化建模的过程必须要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作为基本原则,即抓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及其运动来对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包含工人与资本家两种行为主体,区分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并且纳入剥削关系与迂回生产特点的动态模型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建模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数学化 唯物史观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因此如何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成为中国经济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由于数理分析与数学形式的表达较之于文字语言更加便于基于演绎逻辑的经济理论推理以及精确化的研究,特别是其在明确问题、简化形式、避免错误、提升规范化水平与学术交流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研究方法层面,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也是推动理论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排斥数学方法,与当前的西方经济学相比,其数学化程度不高,进而科学性不足。特别是当西方经济学被称作“现代经济学”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似乎已经变为“落后”的经济学。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不取决于它是否拥有数学化的表述形式,而是在于它能否正确揭示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这由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所决定,因此揭示规律才是根本,而仅在乎其形式则是本末倒置。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也并不排斥数学方法,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了解、不熟悉才会导致上述误解。具体而言,马克思本人就非常重视在其研究中应用数学方法,并且认为数学方法的应用是使科学达到“完善”的关键。[1]正如马克思所言:“我不止一次地想计算出这些作为不规则曲线的升和降,并曾想用数学的方式得出危机的主要规律。”[2]就数学方法的应用而言,在众多古典经济学家之中,马克思也是非常突出的一位。众所周知,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开创者Leontief深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数学方法的影响,并且他于1938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马克思的经济学对当代经济理论的意义》一文,充分肯定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理分析也出现了众多研究成果,并极大地促进了理论的发展。[3]
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充分肯定了数学方法的优势,认为有必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程恩富,2011;马艳,李韵,2011)。并且,一些国外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科兹,2011)。另一种观点则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持谨慎的态度,主张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其精髓,一方面避免出现西方经济学那样的过度数学化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谨防由于追求数学形式而导致的庸俗化(丁晓钦,余斌,2008;朱富强,2012)。其实上述两种观点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被反对的是简单模仿西方经济学,片面追求数学形式以至于背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的数学化,而对于以数学方法来完善理论,加强分析的研究则能够给予认可。因此,“数学化”的关键就在于要自始至终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
那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方法”,而该“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运行的规律。所以,马克思才会强调:“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5]国内学者也都认同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林岗,张宇,2000;何干强,2013;何自力,2016)。
本文将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诞生于21世纪之初,主要由一批日本学者提出并发展,经过十余年的不断丰富与充实,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该理论一方面承袭了传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结合长期经济增长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又重视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理论中运用的数学技术,结合动态优化,以数学语言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主要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评述分析,一方面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模思路与西方经济学的差异,进而从数学化的角度为理论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的安排如下:本部分提出问题;第二至第八部分分别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价值论、社会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经济波动以及对贫富不平等等七个方面进行评述;最后总结全文,提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学建模的路径与建议。
二、生产力: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首先需要刻画生产力的变迁。掌握生产技能与经验的劳动者将其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作用于劳动对象,进而生产出各种产品,并同时创造出新的价值。上述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经济能够实现增长的物质基础。对此,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分别从“集中经济”与“分权经济”两个维度构建基础模型。其中,前者更为简洁,而后者则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二者在最终的结论上实现殊途同归。
(一)集中经济
山下、大西(2002)以及大西、山下(2002)最早开发了集中经济的基础模型。集中经济模型可理解为一个社会计划者按照代表性行为主体的福利要求集中做出经济决策。
公式(1)为生产函数,以此来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模型采用了Cobb-Douglas型生产函数,但是对其解释却与西方经济学不同。表示时期t的消费品总产量,A表示技术水平,L表示劳动,该劳动是所有劳动力能够提供的全部劳动时间,且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劳动时间。表示生产资料存量,即资本品存量。需要注意的是“资本品”指生产资料,即作为生产手段的物化劳动,而非西方经济学中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且包含了迂回生产的意涵。大西(2005)认为以机器生产替代人力生产,不仅提高生产效率,发展了生产力,而且也延长了生产链条,增强了迂回性,进而会改变资源配置。和分别为资本品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且,规模报酬不变。表示时期t全部劳动被投入到消费品生产中的比例,且。显然的部分则被用于资本品生产。
公式(2)为目标函数。表示代表性行为主体的福利,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即消费者获得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或称商品有用性。需要注意的是这与西方经济学不同。西方经济学主张效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由效用决定,而马克思则坚持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二重属性,价值的大小由其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因此使用价值仅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却并不决定商品的价值。因为假设消费品在当期被全部消费,所以消费品的产量就等于消费量。为贴现率,为贴现因子。
公式(3)为约束条件,资本品存量的动态方程,即时期t新增资本品存量减去折旧。其中,B为资本品生产技术,为折旧率,且。结合公式(1)和(3)可知,无论是消费品还是资本品,其最终都可以被还原为劳动,进而体现出劳动价值论的特征。假设技术与劳动总量不随时间变化。此时,最优化问题为如何将有限的劳动(时间)配置到消费品与资本品两类生产部门之中,进而实现通时总福利的优化。
求解模型可获得关于的动态方程以及稳态均衡,参见公式(4)和(5)。
(二)分权经济
分权经济模型由金江()以及大西(2015)建立。其与集中经济的区别在于经济决策并非由社会计划者做出,而是由参与到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福利的优化分别做出选择。假设仅存在两类行为主体,即家庭与企业。企业作为生产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用下标1和2分别表示资本品与消费品,表示企业利润,r和w分别表示投入资本品的租金与劳动力的工资,将消费品的价格标准化为1,资本品的价格用p表示。于是两个部门企业的利润函数参见公式(6)。家庭的目标函数依然为公式(2)。公式(7)为预算约束。其左侧为支出,包括消费支出Y以及家庭资产的动态变化;右侧则为收入,除了在两大部类中获得的劳动收入之外,还包括家庭拥有资产带来的收入Ra。a表示家庭的资产存量,R则可以理解为利息率。此外,为了避免家庭永久依靠持有负资产来消费,还需加入非蓬齐(NPG)条件,即公式(8)。
结合上述设定,考虑竞争下的市场均衡。第一,竞争使得企业只能获得0利润。第二,消费品市场与资本品市场实现出清。第三,劳动力市场出清,且由工资均衡机制来实现劳动的最优配置,参见公式(9)。第四,资产持有与生产资料市场出清,实现公式(10)。一方面家庭拥有的资产应等于社会资本品存量的货币值。另一方面家庭单位资产利息率的货币值应等于单位资本品存量的租金、负的折旧的货币值以及自身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三项之和。
基于公式(7)和(10)以及竞争假设可推导出公式(11),即集中经济模型的约束式。于是,可以发现集中经济模型与分权经济模型各自的最优化问题其实可以相互转化。通过对家庭最优化问题的求解可得公式(12)。令与,再对企业最优化问题求解可导出公式(4)。这说明集中经济与分权经济两个模型的结论具有一致性。
(三)动态分析与生产力变迁
基于上述结论绘制相位图。在图1中,与相交于点,进而可划分出四个空间,且各空间内部运动方向如图所示。工业革命将改变生产技术,通常是一个经济体要实现发展的初始状态,如D点。于是,基于动态路径可以获得以下结论(大西,)。第一,从D点向E点演进的过程,K将持续增加,即以生产资料积累扩大资本品生产部门。这说明在经济起飞阶段,第一部类需要优先发展。第二,伴随K增加,s也在不断提高,即越来越多的劳动配置到消费品生产部门之中。图2给出了s的动态轨迹。在工业革命之前,(1-s)一直为0,由于机器尚未出现,因此全部劳动都被配置到消费品生产之中。在工业革命之后,资本品积累的要求被提出,大量劳动将被配置到资本品生产中,但随着向收敛,(1-s)将逐渐下降。第三,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劳均资本品[6]刻画了社会形态的变迁。图3显示在工业革命之前,单纯以劳动创造消费品决定封建制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资本品的积累,劳均资本品不断提升,资本主义时代来临;最终随着劳均资本品的收敛,资本品的作用降低,将进入社会主义。这也正是一种基于唯物史观的解释,如果结合后文对于剥削的讨论就可以理解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兴起,并且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而又为什么会不断吞噬着自身,最终走向灭亡。以上分析仅针对一次工业革命进行讨论,茹仙古麗、金江(2009)曾利用三部类模型讨论先后暴发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上述模型可带来诸多理论启示。例如,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斯大林模式为什么能够一度取得巨大的成功,支撑了苏联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而为什么又会最终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忽视了消费品的生产。这实际上违背了资本品积累与社会总劳动配置的动态规律。对此,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等著述中就指出重工业是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图1 基础模型相位图
图2 s的动态轨迹
图3 劳均资本品与社会形态的动态演化
(四)小结
直观来看,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模型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模型非常类似。然而,具体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至少存在四点差别。第一,对使用价值与价值进行了区分。人们通过获得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第二,对生产资料(资本品)与消费资料(消费品)进行了区分。结合两大部类,以迂回生产的方式突显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改变。第三,坚持劳动创造价值。消费资料由劳动创造,即使是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品也可以被还原为不同时期的劳动。第四,以劳均资本品刻画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基于以上四点,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虽然也使用动态优化的数学技术,但却可以充分展现出唯物史观的特点,说明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经济增长方式发生的根本性变革。换言之,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与运行特点也将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不能抛弃历史去建立一般的经济学,否则必将混淆生产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
三、生产关系:阶级与剥削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则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对于阶级关系以及剥削的讨论遵循了马克思的观点,即剥削就是资本家对工人一部分劳动的无偿占有(山下、大西,2003;大西、藤山,2003;松尾,2007)。山下(2005)将基础模型拓展为包括资本家与工人的两阶级模型。该模型的出发点是资本家占有的资本品存量要远大于工人。于是,劳均资本品的差异将对社会整体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反之,如果在两个阶级之间资本品与劳动发生了超越所有权的结合,情况将发生变化。此时的资本品将不仅是生产的手段,而变成了体现剥削性质的社会关系,即具有“资本”性质。用下标c和w分别表示资本家和工人,v表示资本家将自有资本品用于本人生产的比例,1-v为贷出比例,和分别表示资本家和工人将自有劳动应用于消费品生产的比例。
(一)资本家决策模型
资本家决策模型的特点是v、和均由资本家进行决策。其含义为社会经济制度虽然认可了工人拥有属于自己的资本品,但是其数量非常有限。如果工人仅仅依靠其进行生产将无法维系最低生存水准,因此必须依附于资本家,进而丧失了自身资本品积累的决策权。这体现出作为“资本”的生产资料的强势地位与对劳动的支配作用。假设资本家的目标函数为公式(13),这里的消费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自身生产获得的消费品,其二则是向工人提供资本品而获得的借贷收益,即工人因借贷资本品而实现产出提高的部分完全被资本家占有。公式(13)说明资本家与工人的生产技术以及可以提供的劳动时间没有区别,即令,而其差异仅体现在外生决定的初始资本品存量和方面。
如果将资本家的资本品借贷收益定义为剥削,则可获得公式(14)。之所以将称为“剥削”,是因为工人与资本家付出了等量的劳动,但最终消费到的商品数量却不同。换言之,资本家占有凝结了工人劳动的部分产出,这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优势而实现的。容易证明是的增函数,是的减函数。如果,则工人可实现自身资本品积累,即,进而将不利于资本家福利的最大化。因此,资本家将做出的选择,即让工人放弃资本品积累,使其资本品存量保持在,以长期处于被剥削状态。
于是,资本家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化简为公式(15)和(16)。
求解可得公式(17)和(18)。基于公式(14)可知与(1-v)正相关。结合公式(18)可发现资本家与工人各自所拥有的资本品存量差异越大,剥削程度就越高。此外,令和分别表示工人和资本家消费品生产中被实际投入的资本品数量。如果把代入,则可实现二者相等。其实,如果不考虑折旧,那么时两个阶级消费品生产中单位劳动对应的资本品量将相等,则为基础模型中最优资本存量的2倍减去。
(二)共同决策模型
共同决策模型的特点是v和仍由资本家进行决策,而则由工人进行决策。其含义为工人依靠自身所拥有的资本品存量进行生产可以维持最低生存水准,进而获得了决策资本品积累的自主权。由于资本家的目标函数依赖于工人的选择,所以工人率先决策。于是,工人的最优化问题将类似于集中经济基础模型的最优化问题,参见公式(1)至(3)。二者在形式上是完全相同,只不过此处不反映社会全体,而仅刻画工人阶级。
由于最优化问题相同,所以资本品积累路径与稳态均衡也是一致的。如果不考虑资本品折旧,则有公式(19)。这反映了工人资本品积累向稳态均衡收敛的轨迹。
共同决策模型中的资本家最优化问题与资本家决策模型一致。只需把公式(19)代入到资本家目标函数中即可。最终可求出稳态均衡的资本家资本品存量,参见公式(20)。[7]
(三)两个模型的比较
比较资本家决策模型与共同决策模型,可以获得以下结论:第一,在资本家决策模型中,稳态均衡为资本家拥有的资本品数量高于工人,所以资本品借贷关系长期存在,进而导致持续的剥削。第二,在共同决策模型中,稳态均衡下工人拥有的资本品数量将收敛于与资本家相同的水平,那时资本品借贷将没有必要,进而阶级消亡,剥削被消灭。那么,应该如何消灭剥削呢?模型显示导致剥削的原因在于工人无法对个人资本品积累动态路径进行决策,深层次原因为工人在初始状态无法获得维持最低生存水准所必须的资本品,进而无法摆脱“资本”的束缚。因此,让工人拥有能够维持最低生存水准的初始资本品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另一个启示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必然伴随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恰好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主义初阶段的根本任务。
进一步思考,资本品借贷并不是导致剥削的关键,而仅是模型构建的一种设计。如果不通过资本品借贷,而是通过资本家雇佣劳动的方式,上述剥削关系则同样可以发生。因此,问题的症结在于生产资料的初始分布状态,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所有制如此重要。其实,基础模型的动态分析就蕴含了对剥削的讨论。如果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发生在资本品积累的过程之中,那么随着劳均资本品的收敛,则剥削将会消失,而资本主义也会退出历史舞台(大西,;田添,2011)。并且,以上的分析均假设资本家与工人的时间偏好相同,大西、山下(2003)还专门针对二者存在差异的情形进行了讨论,由于时间偏好体现了对于远期福利的态度,进而会决定资本品积累的路径,因此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四)小结
以上关于阶级与剥削的讨论,其实质是建立了包含异质行为主体的模型。这样的模型在西方经济学中也颇为常见。但是,如何确定体现异质性的关键点却非常重要。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就是抓住了生产资料占有量这个差异来进行区分,进而对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工人由于生产资料不足要依附于资本家,另一方面资本家可以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工人。如果像西方经济学那样,认为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属于家庭,并依靠提供生产要素获得收入满足消费,进而实现效用最大化,那么也就无法认识到剥削的实质,即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以及由此导致的“异化”。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也采用了基于代表性行为主体的微观分析方法,但是却与西方经济学存在显著的差异。前者由于考虑到生产资料占有,进而是将个人置于社会关系之下来开展研究,而后者则歪曲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来掩饰剥削以及不平等的根源。
四、劳动价值论:从生产系统到价值系统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区别,马克思将劳动时间这一客观标准作为衡量价值的基础,其目的就在于揭示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已经在模型假设方面体现出劳动价值论的特点,即各种产品的生产都可以还原为劳动,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价格与价值呢?对此,金江(、2011a、2013)以及大西(2015)做出了探索。[8]
(一)价格
沿袭分权经济基础模型中的相关假设。基于资本品与消费品的生产函数可获得公式(21)。其含义为竞争机制导致均衡条件下,生产投入的支出将等于商品销售的收入。公式等号两侧均为货币值,并且相关价格均表现为均衡价格。其中,资本品租金符合。
基于公式(21)可求出单位消费品与资本品之间的相对均衡价格,参见公式(22)。
(二)价值
以和分别表示资本品和消费品的价值。由于价值将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来确定,所以可获得公式(23),即分别从价值量的角度反映了两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基于公式(23)可求出单位消费品与资本品之间的均衡价值之比,参见公式(24)。
(三)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并围绕价值波动。结合公式(22)和(24),当两类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时,应有公式(25)。如果利息率可以反映时间偏好,即,那么当时,则公式(25)成立。这意味着价格偏离价值的原因可能与时间偏好相关。此外,金江(2013)利用一个资本品生产也需要投入资本品存量的模型加以分析,发现实现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还可能为消费品与资本品生产的资本有机构成相同。
(四)小结
理解商品的价值至关重要,其构成研究生产关系的前提。这是因为只有认识到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才可以推导出剥削。否则就只能如西方经济学那样,认为资本和劳动一样都是根据自身边际产出的贡献来确定收入分配关系,进而掩盖了剥削。因此,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模必须要涉及两套系统,即经济的生产系统与价值系统。与以资源配置作为研究目标的西方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模型要更为复杂,即需要在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基础上,求解出不同类型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进而实现从生产系统向价值系统的转化。该步骤显然西方经济学未曾涉及。至于求解价值量的方法,可通过构造联立方程来实现。
五、社会再生产:一个理解经济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的视角
生产过程不断地更新和重复地进行就是再生产。人类要延续和发展,物质生产活动就必然是再生产过程。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制约,又要受使用价值以及物质形式的制约。因此,价值补偿与物质补偿的双重要求就决定了社会再生产的复杂性。一旦其过程发生偏差,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出现比例失调,就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基于自身的分析框架与研究结论重新阐释了社会再生产理论(金江,a、2013;森岡,2011;大西,2015),并且还专门就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分配展开讨论(田添、大西,2011)。
(一)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特点是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不变,因此社会剩余产品将全部用于消费,而非积累。以C、V、M分别表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则基于两大部类各自的平衡条件可知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
沿用基础模型的假设,劳动投入不变。同时,简单再生产不需要新增资本品投资,即第一部类的产出仅弥补第二部类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本品,因此有以及。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的研究目标是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其社会再生理论是建立在价值量值基础上的,这其中蕴含了等价交换基础上的价值实现问题。于是,的含义为第二部类产品其中包含的价值量,而非生产函数刻画体现技术水平的投入产出关系。第二部类其价值量由两部分构成,即不变资本中转移到新产品中的价值量和新增价值量sL。表1给出了简单再生产的结构,其中行和列的合计分别相等,而第一部类的V+M与第二部类的C也相等。当然,对于稳态均衡而言,只需将代入表1即可。
表1 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对简单再生产的阐释
(二)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的特点是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生产规模被不断扩大。需要以增加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如果工人仅能获得生存工资,即其收入将全部用于消费支出,那么资本品积累就需要资本家从其获取的剩余价值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投资。假设M(C)和M(V)为追加投入以扩大规模的部分,M(k)为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如果有,则必然可得,进而使得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
表2给出了扩大再生产的结构,由于扩大再生产要求,所以有。此外,表2同样以价值量值表现,但是与表1的区别在于将V和M区分开来。那么,V和M如何分配呢?西方经济学中完全竞争条件下针对商品销售收入的分配遵循生产要素的边际贡献,即公式(26)。这也被称为“价值耗尽原理”。显然,这个“价值”并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而在表2中,基于上述分配方式,实际上被“耗尽”的是包含在最终产出中的价值量。消费品产出的价值总额为,而工人仅获得其中比例为的部分,而其余比例为的部分被资本家获得,其中一部分弥补不变资本,而剩余的部分作为剩余价值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讲的“利润”。这意味着单位资本品能够获得的实际租金包括资本折旧率与利息率R两部分,而利息率R能够用时间偏好来反映。此外,在本文提供的基础模型中,由于资本品没有进入第一部类的生产,因此C和M为0。此时,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以被重新表述为公式(27)。同样,把与代入即可得到稳态均衡解。
表2 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对扩大再生产的阐释
基础模型中描述的经济增长动态路径,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因此,在图1中结合动态分析已经给出了其价值构成,此处对其进行必要的说明。社会产品的总价值由C、V和M构成,由于假设劳动(时间)不变,不同劳动均已参与生产,所以扩大再生产无需购买更多的劳动力商品,即不包含M(V)。于是,全部剩余价值M将被划分为M(C)和M(k)。当前状态D点对应的s轴坐标决定了劳动的分配。其中,比例为1-s的劳动生产资本品,这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对应当前资本品存量且弥补折旧消耗的C以及新增投资M(C);比例为s的劳动生产消费品,涉及工人消费V以及资本家消费M(k)。
(三)小结
社会再生产理论在区分两大部类的基础上,为理解经济运行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结构化视角。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进一步从物质消耗与价值实现两个层面分析了维系经济动态运行的部类比例关系。这不仅揭示了比例失衡型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而且也对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从模型的角度来看,包含社会再生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模要求必须涉及嵌入中间投入的异质品生产系统。这与西方经济学中包含中间品的动态一般均衡(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存在多方面差异。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劳动价值论并关注生产关系层面的平衡要求。
六、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基于价值维度的再审视
伴随着资本对利润的追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以及平均利润率长期下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一结论也蕴含于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之中。
(一)资本有机构成
马克思对于生产资本的构成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即资本的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前者指由生产的技术状况所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的比例关系,而后者则为资本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上的比例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但是在技术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单纯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变动,也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因此,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也被称作“资本有机构成”,以C/V来表示。
马克思认为长期来看,伴随着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将不断提高,进而反映出生产中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这一发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其原因在于马克思将利润率定义为M/(C+V),在剥削率M/V一定的条件下,C/V的提升将导致利润率下降,进而引发经济危机。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进步的作用并非提升生产效率那么简单,反而可能会加剧其固有矛盾的激化,所以技术进步根本无法拯救资本主义。
与马克思的观点一样,大西(2015)指出由于经济系统持续通过生产资料积累趋向稳态均衡,劳均资本品将不断提升,所以在此过程中C/V也将不断提升。
(二)利润率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具有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观察表2中的M,其由和两部分构成。结合图1,在从D向E的收敛过程中,显然上述两者均具有上升趋势。但是,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K的上升幅度要大于s的上升幅度。因此,M将趋向降低。此外,一个更为直观的结论则是M(C)/(C+V)长期下降。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最优增长理论对于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考察建立在动态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不同于静态分析的结论。柴田(1935)、Okishio(1961)以及置塩(1977)曾分别指出,在现行价格体系之下,如果资本家采用了某一项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新技术,那么利润率必然上升。籐山(2007)针对这种观点,对分析马克思学派的模型以及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大西(2015)则指出之所以存在上述分歧,其原因是在静态分析中的实际资本品租金水平被假设不变,而动态分析则存在变化的可能。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最优增长理论的结论似乎更加贴近于马克思的论断。
(三)小结
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都是价值维度的比例关系,因此对这些指标的考察是从价值系统进行的审视,而其本质则是对特定生产关系的刻画。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利润”。在西方经济学中,如果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生产者只能获得0利润。其原因在于当超额利润存在时,必然会吸引其他领域的资源进入,进而改变供求关系,使得平均收益与平均成本相等。上述机制的前提是认为劳动按照其对产出的边际贡献确定收入。这种分析思路对“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释,但是问题在于其忽视了由生产资料占有所导致的剥削关系。如果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提供者是相互分离的,那么在特定历史阶段及其所有制下,就可能发生供给劳动的工人对资本的依附,进而导致收入分配偏离基于边际产出所确定的分配模式。流量的分配关系还会影响到存量的生产资料积累,并强化上述依附关系。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经济学研究就不能忽视生产关系,而马克思则深刻地指出利润的真正来源是剩余价值,即资本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占有。所以,只有将模型从生产系统转化为价值系统之后,隐藏于生产系统背后的生产关系才得以显现。更为重要的是与西方经济学认为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不同,马克思强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技术进步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以及利润率下降,这意味着危机的根源在生产关系层面,而非技术与生产力层面。
七、经济周期:随机冲击与经济波动
将随机冲击引入经济学分析是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最优增长理论对此也已经进行了探索。
(一)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的早期讨论参见形岡(2007),此后金江、形岡(2010)给出了一个带有不确定性的集中经济模型。公式(28)仍为基础模型的资本品动态方程,且省略了折旧,但却加入不确定性,为布朗运动是常数,其含义为不确定性导致的偏差程度。由此可发现:第一,与基础模型相比,不确定性要求资本品存量的稳态均衡更大,即为了应对不确定的影响,必须进行更多的积累。第二,增大导致总体福利降低。并且,时间偏好将对上述影响有抑制作用。其原因在于随着增加,远期福利下降,因此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被降低。
(二)真实商业周期
真实商业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简称RBC)模型最早见于Kydland & Prescott(1982)以及Long & Plosser(1983)等文献。受其启发,利用基础模型,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冲击模拟。金江(2013)在基础模型中分别引入两大部类的技术冲击。研究发现:第一,只针对消费品部门引入正的技术冲击,s的动态路径不变,对稳态均衡没有影响。第二,只针对资本品部门引入正的技术冲击,劳动力将被资本品部门利用,随后再逐渐减少,而消费品产量下降,之后再快速攀升。其原因在于当资本品部门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显然应该将劳动配置于该部门,这样消费品产量即使会出现暂时的下降,但长期来看却有利于促进增长。第三,同时针对消费品与资本品部门引入正的技术冲击,影响会与第二种情况类似。
(三)小结
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特点是在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之后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例如,对于经济波动的研究可以先利用滤波等技术提取出刻画波动的成分,而在模型模拟方面主要对二阶距进行比较。从模型的特点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也可以参考上述思路进行RBC分析,并且由于对两大部类进行了区分,还可以突出研究社会再生产结构的波动特征。然而,二者最为核心的区别应该在于对经济中的“实际成分”的理解。西方经济学的RBC模型将实际成分理解为非货币因素,并主要关注技术冲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除了关注生产力层面的冲击之外,还应重视生产关系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进而才能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周期性发生的经济危机给出科学地解释。就此而言,由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延伸出的RBC模型显然还不甚完善。
八、贫富不平等的根源:对皮凯蒂经验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最优增长理论不仅在理论架构方面能够做到自成体系,而且还可以与许多当代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产生共鸣。鉴于篇幅所限,此处仅举一例。
(一)皮凯蒂经验
众所周知,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著作《21世纪的资本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皮凯蒂本人否认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9],并且他运用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但是其著作却基于大量数据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本文姑且将这一事实称之为“皮凯蒂经验”。
“皮凯蒂经验”显示,虽然财富不平等程度并没有像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持续恶化[10],但也绝不是如“库兹尼茨曲线”一般能够自动消除。20世纪之初的财富不平等被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中间发生的大萧条所缓解。其中,国家在收入分配领域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此后的债务经济以及金融化导致了新的不平等,而于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又与之前的贫富不平等密切相关。然而,这次危机之后原本富有的阶层其财富又迅速回升,因此危机并没有缓解不平等。皮凯蒂认为必须要关注资本占有导致的财富不平等,而不能仅将其原因归结为不同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差异,所以主张出台累进所得税与财产税来缓解贫富不平等。
(二)贫富不平等的根源
皮凯蒂对于上述经验事实的理论解释非常简单,即资本收入的增速超过了社会收入的增速,进而导致财富发生集中。公式(29)首先反映了资本收入份额等于资本品租金r乘以资本收入比K/Y,并且长期中可以用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s/g替代K/Y。如果外生储蓄率,那么当r&g时贫富差距必然拉开。至于为什么r&g?皮凯蒂没有给出清晰地理论解释,而是主要基于经验观察。正如Harvey(2014)所讲,资本份额提升与贫富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劳资对立,即劳资权利的失衡,并且皮凯蒂所发现的经验事实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一个内生的必然结论。Ohnishi & Kanae(2015)以及大西(2015)为r&g提供了一种解释。将公式(12)中的替换为g,可得。这说明即使不考虑资本折旧,资本要求的利息率也会高于经济增速,二者的差额为时间偏好。森本(2011)在分析劳动价值论时曾结合庞巴维克的理论进行探讨,进而为理解时间偏好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三)小结
皮凯蒂虽然没有触碰到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根源,但却展现了问题,而这恰好又是以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为核心要义的新自由主义无法回避的一个尴尬现实。当人们之间的“异化”累积到一定程度,危机将无可避免。试图通过家庭部门加杠杆的信贷消费以及政府部门加杠杆的公共福利支出等方式来解决价值实现问题,虽然可以延缓危机的暴发,但却无法消除危机的根源。这就要求未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以及数学模型的构建必须要从所有制、剥削以及生产关系层面揭示出不平等的成因,进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找到路径。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为线索[11],在同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与辨析的过程中,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学建模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思路。概括而言,结论包括以下四点: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排斥数学方法,但是在数学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学研究不至于“忘记历史”,并做到与时俱进。第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必须兼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层面,为了描述出二者相互作用对于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构建动态模型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并且动态优化作为一种数学技术也值得学习借鉴。[12]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必须要坚持劳动价值论,需要对两大部类进行区分,并引入经济的生产系统与价值系统。如果要满足上述要求,建模可以优先考虑带有异质行为主体(工人与资本家)、多生产部门(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以及包括中间投入的迂回生产特点(劳动还原)的模型。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完成数学模型的构建,还必须充分重视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改进完善数理模型,另一方面以数理模型促进对现实经济运行机制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还远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它还存在着不少缺陷。例如,对于相对过剩人口与产业后备军的解释还不甚清晰,对生产价格与利润率平均化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并且,它也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学建模的方向之一,且无法涵盖数理分析的全貌。但是,其毕竟在数学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未来可以从引入银行资本、探索宏观政策、考虑开放经济以及解决生产过剩等方面进行拓展。其实,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运行才正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模的灵感源泉。
参考文献: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四个学术方向》,《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
大卫·科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及未来展望》,《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
丁堡骏:《转形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丁堡骏、黎贵才:《转形问题研究的马尔科夫过程解法之迷途》,《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丁晓钦、余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的数学应用问题》,《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何干强:《要重视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何自力:《经济学与历史感》,《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5期。
马艳:《现代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
马艳、李韵:《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
孟捷、冯金华:《部门内企业的代谢竞争与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孟捷、冯金华:《非均衡与平均利润率的变化:一个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世界经济》,2016年第6期。
林岗、张宇:《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形式》,《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9期。
藤森赖明、李帮喜:《马克思经济学与数理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吴易风、白暴力:《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张忠任:《数理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朱富强:《谨防马克思经济学数理化过程中的庸俗化》,《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6期。
Harvey, D., 2014, “Afterhoughts on Piketty’s Capital”,http://davidharvey. org/2014/05/ after thoughts- pikettys-capital, May 20, 2014.
Kydland, F. E., and E. C. Prescott, “Time to Build andAggregate Fluctuations”, Econome trica, 50: .
Maito, E. E., 2014, “Piketty Against Piketty: theTendency of the Rate of Profit to Fall in United Kingdom and Germany since XIXCentury Confirmed by Piketty's Data”,MPRA Paper, No. 55839.
Leontief, W., 1938,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for Present-Day Economic Theory”,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28(1): 1-9.
Long, J. B., and C. I. Plosser, 1983, “Real BusinessCycl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 31-69.
Ohnishi, H., and R.Kanae, 2015, “Piketty’s r&g Caused by Labor Exploitation: A Proof by MarxianOptiaml Growth Theory”, Marxism 21, 12(3): 319-330.
Okishio, N., 1961,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ate ofProfit”, Kobe University Economic Review, No.7.
Piketty, T., 2014, “I Don’t Care for Marx”,http://www.newrepublic. com/article/ 117 655/ thomas- piketty- interview- economist-discusses-his- distaste-marx, May 10, 2014.
Piketty, T., 2014, Capital in the 21stCentury,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大西広、山下裕歩、2002、「マルクス経済学の再構成 : 史的唯物論、労働価値説、剰余価値説」、京都大学working paper no. J-20.
大西広、山下裕歩、2003、「新古典派成長論型マルクスモデルにおける資産格差と時間選好率格差―ローマー的搾取への影響」、「政経研究」、第81号:18-26。
大西広、籐山秀樹、2003、「マルクス派最適成長論における労働による資本の搾取」、京都大学working paper no. J-33.
大西広、2005、「市場と資本主義の関係についての史的唯物論的理解について」、「季刊経済理論」、第42巻第1号:4-11。
大西広、金江亮、2008、「マルクス派最適成長論の到達点と課題」、「立命館経済学」、第56巻第5、6号:663-672。
大西広、2010、「マルクス派最適成長論の社会観?人間観」、「経済論業」、第184巻第4号::3-25。
大西広、2015、「マルクス経済学」第2版、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
大西広、金江亮、2015、「人口大国の時代とマルクス派最適成長論」、「三田学会雑誌」、第107巻第4号:139-155。
置塩信雄、1967、「蓄積論」、筑摩書房。
金江亮、2008、「マルクス派最適成長論の現実性と価値、価格問題」、「経済論業」、第182巻第5、6号:133-144。
金江亮、2010、「線性効用最適成長2部門モデルにおける価値、価格動学」、「経済論業」、第184巻第4号:37-43。
金江亮、2011a、「マクロ経済動学と価値、価格問題―線性効用拡張モデルの場合」、「経済論業」、第185巻第2号:63-72。
金江亮、2011b、「マルクス経済学とマクロ経済動学」、「経済科学通信」、第126号:108-111。
金江亮、形岡亮太郎、2010、「不確実性を伴うマルクス的最適成長論」、「経済論業」、第184巻第1号:109-112。
金江亮、2013、「マルクス派最適成長論」、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形岡亮太郎、2007、「TheMarxian Optimal Growth Model under Uncertainty」、大西広、「平成16-18年度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新古典派成長論視角からのマルクス理論の数学化」、57-60。
柴田敬、1935、「理論経済学」上、弘文堂。
田添篤史、大西広、2011、「マルクス派最適成長論モデルにおける価値分割と傾向法則」、 「季刊経済理論」、第48巻第3号:75-79。
田添篤史、2011、「労働増加型技術進歩による均整成長と搾取の消滅」、「経済論業」、第185巻第2号:73-81。
籐山英樹、2007、「置塩の基本定理、Roemerモデル、マルクス派最適成長論」、「平成16-18年度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新古典派成長論視角からのマルクス理論の数学化」、35-44。
松尾匡、2007、「生産手段賦存量とマルクス/ローマー搾取論関係」、「平成16-18年度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新古典派成長論視角からのマルクス理論の数学化」、29-34。
森岡眞史、2011、「再生産表式における資本財所有者」、「経済科学通信」、第127号。
森本壮亮、2011、「労働価値説と時間―ベーム·バブエルクのマルクス批判について」、「経済論業」、第185巻第2号:47-62。
山下裕歩、大西広、2002、「マルクス理論の最適成長論的解釈―最適迂回生産システムとしての資本主義の数学モデル」、「政経研究」、第78号:25-33。
山下裕歩、2003、「マルクスモデルの諸性質と生産要素としての労働の本源性」、「経済論業」、第172巻第3号:38-53。
山下裕歩、2005、「新古典派マルクスモデルにおけるRoemer的搾取の検討」、「季刊経済理論」、第42巻第3号:76-84。
茹仙古麗吾甫尔、金江亮、2009、「3部門マルクス派最適成長論モデルと強蓄積期間」、「経済論業」、第183巻第1号:79-87。
Liu, Y.,2008、「マルクス派最適成長論における政府」、「経済論業」、第182巻第4号:95-107。
[1]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3]国外较为典型的如以John·Roemer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国内文献包括丁堡骏(1999)、丁堡骏和黎贵才(2007)、张忠任(2006)、马艳(2011)、藤森赖明和李帮喜(2014)、吴易风和白暴力(2015)、孟捷和冯金华()等。由于篇幅所限,此处无法全面列举。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2-74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页。
[6]劳均资本品指单位劳动力对应的资本品存量,或者单位劳动时间对应的资本品存量。如果将单位劳动力能够投提供的劳动时间标准化为1,二者在数学表达方面则完全等价。
[7]此处上标**表示为共同决策模型的均衡,目的是与资本家决策模型的均衡相互区分。
[8]金江的系列研究分析了不同福利函数下价格与价值确定的问题,但本文为了保持模型的一致性,沿用了前文的对数函数形式。
[9]参见Piketty(2014)。
[10]已经有文献显示可以运用皮凯蒂的数据进行研究,并获得马克思所强调的利润率下降趋势(Maito,2014)。
[11]该理论的拓展包括Liu(2008)对政府税收的研究以及大西、金江(2015)对人口大国的考察等。
[12]最优化模型还涉及经济哲学问题。有学者基于此反对利用优化技术建模。本文也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理性的有限性与完全性、经济个体与整体等关系。但至少在基准模型的探讨层面可以姑且进行这样的尝试。
【理论动态】 何自力:中国方案开启经济全球化新阶段
面对全球治理失序、逆全球化浪潮汹涌、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确定性增强的复杂形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向全世界提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宣示了中国坚持自由贸易和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决心和愿望,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担当和领导力,为国际社会应对风险和危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平衡、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之路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世界各国由于资金、技术、商品及人员的广泛流动而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早在地理大发现助推资本主义向海洋扩张时期就已启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得到不断发展,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经济全球化达到了高潮,其表现是: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发展到水平型分工,全球价值链得以形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协同生产达到新的高度;世界贸易的增速远远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速,规模庞大的贸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强大引擎;股票、基金和债券三大市场全球联网,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跨国公司数量不断增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组织、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人员配置等经营活动实现了全球化布局。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增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提高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的效率。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的强劲发展势头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浪潮兴起。其表现是:其一,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增速都显著萎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已经从1990年到2008年间平均增长7%,降至2009年到2015年间平均增长3%的水平。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增速也持续放缓,至今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贸易和投资增速持续呈现低迷状况,意味着经济全球化陷入停顿。其二,投资限制和贸易壁垒加大。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实现经济复苏,一些国家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曾经风靡一时的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被束之高阁,严格的投资限制和严密的贸易壁垒大行其道。美国、日本和欧盟背信弃义,无视中国严格遵循国际贸易规则和自觉履行义务的事实,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公然践踏国际规则。美国总统特朗普则声称要将中国视为汇率操作国,并扬言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45%的关税,企图挑起贸易战。为了推动投资从别国回流美国,特朗普威胁美国大公司若不将投资转回国内,就将对这些公司的输美商品征收惩罚性高额关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使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其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排他性、封闭性、碎片化发展态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是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一些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受到重创。如,欧盟的建立曾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然而英国却不顾欧盟各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劝阻和反对,借助公投强硬脱离欧盟,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重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扭曲和逆转严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逆全球化的成因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出现逆转,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经济全球化的特殊性质决定的。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导下进行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展。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由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当积极效应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时候,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欢迎,其进程就会加快,当消极效应成为主要矛盾方面的时候,经济全球化就会受到一些人的指责,其进程就会发生停顿甚至逆转。目前逆全球化浪潮的出现,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内部的消极效应取代积极效应成为主要矛盾方面。
1.技术进步迟缓,缺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突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技术进步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自经济全球化进程伴随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启动以来,技术进步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15世纪末世界造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海上贸易,拉开了经济全球化的序幕。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助推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步入工业化时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吸纳的原材料来自世界各国,所产出的商品远销异国他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电和内燃机的发明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大规模的商品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促进经济迅速增长,推动经济全球化步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诸如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并没有像以往历次技术进步那样引发生产方式深刻而全面的变革,没有形成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全新供给能力,难以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意味着技术进步迟缓限制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扩大。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主要获益者,理应承担起继续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责任,但是事实上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反全球化的呼声一直很高,其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真正获益者并非多数人,而是极少数私人垄断资本。发达国家私人垄断资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以及跨国金融交易,财富快速膨胀,富可敌国,导致国内收入差距急速扩大;私人垄断资本通过大规模对外投资获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导致产业严重空心化和大量制造业工人失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私人垄断资本在海外投资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采取种种手段进行避税,导致政府税源枯竭,债台高筑,调节社会矛盾的能力锐减。所有这些引起了发达国家内部大量普通民众对经济全球化的强烈不满,一些极端政治势力借此进行政治投机,利用反全球化宣传拉选票,将制造业衰败和工人失业的责任归结到别国头上,进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逆全球化浪潮兴起。
3.发展模式缺乏包容性。长期以来,世界经济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有了长足发展,各国都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成果。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包容性,世界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首先,发达经济体凭借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依附地位,中心与外围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关系,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其次,发达国家凭借高科技产业保持发展优势,而将资源耗费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加上发展中国家自身也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技术条件,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条件日益恶化。再次,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以附加政治条件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经济体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材料输送地,导致发展中国家失去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能力,难以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包容性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失衡,导致经济全球化出现停顿和逆转。
但是,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局面。因此,必须积极打造经济全球化新动能,缩小收入差距,改革过时发展模式,健全全球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助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三、开辟经济全球化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达沃斯论坛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期间所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向全世界提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回答了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指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表达了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决心,为开辟经济全球化新时代贡献了中国智慧。
1.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厚植经济全球化新动力。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创新增长方式,其一,要创新政策手段,推进结构性改革,为增长创造空间、增加后劲。其二,要把握好新一轮产业革命、数字经济等带来的机遇,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把实施创新政策的力量汇集一处,做到理念上有共识、行动上有计划、机制上有保障。其三,要处理好开发智能产业与创造新就业机会的关系,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过程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让世界各国重拾信心和希望,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2.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序进行。其一,打造全球经济治理要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其二,打造新型全球经济治理要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适应形势变化,广纳良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其三,打造全球经济治理要以合作为动力,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其四,打造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
3.坚持联动发展理念,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协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其一,要在世界经济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其二,要加强政策规则的联动,一方面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放大正面外溢效应,减少负面外部影响,另一方面倡导交流互鉴,解决制度、政策、标准不对称问题。其三,要夯实基础设施的联动,推动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支持。其四,要增进利益共赢的联动,推动构建和优化全球价值链,扩大各方参与,打造全球增长共赢链。
4.坚持包容发展理念,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夯实经济全球化的共赢基础。旧的经济全球化是赢者通吃,弱肉强食的全球化,这样的全球化不可持续,发生逆转是难以避免的,新的经济全球化必须体现公平包容原则,这是实现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的根本保证。其一,要让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其二,要着力解决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照顾好弱势人群的关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三,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其四,要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经济全球化共赢基础,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得益于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为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描绘了一幅新的蓝图,可以预见,这将大大增强国际社会对实现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有力遏制逆全球化的浊浪,为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助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共赢共享崇高目标做出伟大贡献。
【经济热点】 何自力:医治脱实向虚要对症下药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面临一个风险是脱实向虚。要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国家竞争力,必须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倾向。
脱实向虚,是指社会资本离开实体经济流入金融服务业,致使加工制造业发展停滞甚至萎缩而金融服务业迅速膨胀的趋势,其实质是产业空心化,又叫去工业化。
脱实向虚最先发生在西方一些发达经济体。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夕,西方国家脱实向虚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多数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仅为百分之十几,金融和其他服务业的比重则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持续的脱实向虚不但最终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导致西方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持续停滞的困境,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拖累整个世界经济增长迟缓。
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表现与西方国家有相似之处,如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大量资本流向房地产、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海外并购规模迅速扩大引致资本外流等,但是原因有所不同。
其一,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外贸出口市场严重萎缩使我国外向型行业和企业产能严重过剩,实体经济面临困难。
其二,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业已形成门类齐全、价值链完整的体系,传统制造业产能趋于饱和甚至过剩,制造业盈利水平下降,资本开始流出制造业,转向回报率高的房地产和金融服务业。
其三,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大规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先进技术,使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迅速赶上甚至在个别领域超过发达国家。追赶目标逐步实现,对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迫于压力将资本投向房地产和金融服务业。
其四,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脱媒趋势越来越严重,大量资金以表外形式运作,或在金融体系内沉淀空转,或追逐炒作部分资产或商品,而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金融支持而陷入困境。
其五,面对实体经济遭遇产能过剩和技术创新瓶颈而发展缓慢,各类资金纷纷涌入房地产市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投机炒作的局面,政府的“有形之手”不到位,许多政策不配套,导致“虚实结构”严重失衡。
由上可见,我国经济脱实向虚是诸多特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理脱实向虚必须综合施策,对症下药。
其一,努力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拓展实体经济发展新空间。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体系,推进“一带一路”构想,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突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加快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与制造,以个性化定制对接国内外海量用户,以智能制造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
其二,积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运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制造业赢利能力,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其三,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培育企业创新动力,鼓励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倡工匠精神,打造享誉世界的金字招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维护创新者合法权益,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企业家要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抵制资本投机、楼市炒作等各方面的诱惑,保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