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孙武用兵的歇后语规律和速胜战略思想的初步理解

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上溯伏羲,悠悠七千年;追源黄帝,漫漫五千载。中国人的智慧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是一个文化灿烂之邦,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其知识积淀,博大精深;其名著经典,汗流充栋。
可是,书林浩如烟海,典籍如山,学海无涯……怎样才能以较短的时间与精力,开发和启迪较多的智慧呢?
应该说,热爱智慧,启迪智慧,开发智慧,创造智慧,已经成为时代崇尚的潮流,成为人生的追求目标。
但人的智慧不会与生俱来,需要学习和借鉴。向今人和古人学习;向生活和实践学习;向先哲和大师们留下的智慧的结晶学习。
为了让更多的人成为“小诸葛”、“智多星”、“神算子”……我们推出了这本书。
《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共分上下两部。它主要讲述《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的战术原则,以及它的谋略精华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历代中外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史学者和生产经营管理者都十分重视它。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它被誉为“兵经”、“兵学圣典”、“百代谈兵之祖”,蜚声于世界军事理论界,载誉于世界文化史。青年***最喜欢的就是这两本书;办事兼传教之人曾国藩誉其为处世为人之圣典;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誉其为经营管理的天条。《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它已被译成英、俄、日、德、意、捷、朝等数十种文字出版。当今,许多国家的军事界、学术界、企业界、体育界都非常重视它。
多年来,研究“孙子兵法与三国人才学”的热潮久盛不衰,“孙子与三国学”已成为海内外文化的“显学”。特别注意的是日本人把它列为商界强者的必读之书,美国人称它是人类最杰出的智慧。
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了让广大读者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中的精髓,我编著了这本通俗的实用读物,希望广大读者喜欢。
成书时间仓促,如有漏误,请读者指教。
  计:谋的意思,指战前对战争全局的谋划。计篇是孙武军事思想的概述,主要论述有关战争全局的筹划问题,着重讲谋攻战争的重要性,探讨决定战争胜败的各种基本条件,本篇开宗明义讲述了战争是关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应该慎重对待。发动战争要进行全面的考查,充分的谋划。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诡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也,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武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
所以,要以五件事情为主,进行比较计算,以探索它的实际情况。
五件事是: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制。
政治,是指民众和国君有共同意愿,可以同生共死,不怕危难。
天时,是指白天黑夜、严寒酷暑等季节天候。
地利,是指道路的远或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战地的宽广或狭窄,地形的有利或有害。
将帅,是指将帅的才智、威信、爱兵、勇敢、严正。
法制,是指军队的编制和信号的规定,百官级别的区分和职责的范围,军费开支和后勤供给制度。
凡上述五件事,做将帅的不能不知道。能深刻理解的就能取胜,不能深刻理解的就不能取胜。所以,要认真比较计算以探索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就是说:
哪一方的国君推行进步的主张?
哪一方的将帅有才能?
哪一方得到天时地利?
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
哪一方军队实力强大?
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
哪一方军队赏罚严明?
我从这些方面就能预知谁胜谁负了。
将领听从我的决策,用他必然取胜,就留用他。将领不听从我的决策,用他必然失败,就不用他。
根据有利条件制定战略决策而又能贯彻执行,就要在战场上创造有利的“势”,用来辅助决策和实施。所谓“势”,是根据敌情变化制定有利的相应措施而形成的。
战争,是诡诈的行动,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做不愿打,要打近处装作打远处。敌人贪利,要以利引诱他;敌人混乱,要乘机攻取他;敌人兵力充实,要防备他;敌人兵力强大,要躲避他;敌将易怒,要搔扰他;敌将轻视我,要使他更加骄傲;敌人安逸要疲劳他;敌人团结要离间他。攻击没有防备的敌人,行动向着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这些都是军事取胜的办法,是不能事先规定的。
凡是作战以前在决策上就预计能取胜的,是因为有利条件多;作战以前在决策上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有利条件少。有利条件多的就能取胜,有利条件少的就不能取胜,何况不具备有利条件呢?
我根据这些来全面观察,就可以预见战争的胜负了。
一、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的意思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不认真考察,慎重研究。
这里集中讲了对待战争的态度问题,体现在一个“慎”字上。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全局的大事,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必须缜密考察,认真研究,不可轻率用兵。这是孙子重战慎战的思想。孙子对君主、将相提出:对待战争,要有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认识,要有战略意识和全局观念,态度要非常严肃,非常认真,非常慎重。这对谋划战争和指导战争都具有重要意义。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被俘,齐国灭亡。齐王田建被秦始皇迁徙至共(古国名,在今河南省辉县),不久便死在那里。齐国灭亡的主观原因与齐王长期不修武备,安于现状,苟且偷安是分不开的。齐王田建在位40余年,年少时,国事决于齐襄王后。她对中原的兼并战争置若罔闻,而且满足于“事秦谨,与诸侯信”的外交思想,以为这样就可以保全国家。田建即位后,仍旧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思改革,不思国危大事。齐国朝中有人劝谏他,为了社稷,应抓紧武备,弘扬国威,他不采纳。当秦国大军压境时束手被擒。田建不思“兵者,国之大事”,不重视武备大事,作为亡国之君,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无论在基本建设中,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孙子兵法》“重战慎战”的决策态度都值得借鉴。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许多企业认真研究自己发展战略,把眼光瞄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企业改造、生产转向、上新项目、开发新产品,取得了许多新成就。从战略决策看就是因为他们十分严肃认真地研究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战略,因而获得成功。相反,有的企业盲目、轻率向外投资、上项目,结果遭受了惨重损失。这些宝贵经验的取得与企业的慎重分不开;那些惨重教训,是那些企业领导者在战略决策上轻率、不慎重所致。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应认真借鉴《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汲取其有益思想。
孙子主张未战“庙算”,准确预测,慎重制定战略、策略。商业经营、企业生产也是一样,在进入市场前必须对相关的消费倾向、生产趋势及市场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以此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
香港巨富李嘉诚的成功之道主要是他善于“未战而庙算”——预测。他曾预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更多地用花来美化环境。但养花要有一定的空间,不仅费时费工,品种也受限制,而塑胶制成的塑料花必将受到人们的欢迎。他立即到塑胶花创始地意大利进行现场考察,回香港后便集中精力筹备生产。由于预测准确,长江塑胶厂精心制作的塑胶花一生产出来便畅销市场;由于比意大利的产品便宜一半,也受到欧美进口商的欢迎。李嘉诚创办的长江塑胶厂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塑胶厂,29岁的李嘉诚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济南钟表厂了解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钟表已不再单单作为计时的工具,而更多的是作为装饰品。钟表行业要发展,关键的因素是要从计时的准确性转移到多样化上来,要美观、典雅、华丽、新颖等等。该厂认清了这一点,决定生产工艺要转变,及时开发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要、外表考究的各类钟表。这一转变,他们的产品深得顾客青睐,该厂效益也大大增加了。
商场如战场,我们要慎重对待每一件事,只有这样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少出错差,才能一步一步把事情办好。
二、决策者要全面权衡
故经之以五,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为:所以,要从敌我五个方面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为: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才,五是法制。……还要从以下七种情况进行比较,来探索敌我双方的实力: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据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军队强大?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这段文字主要讲决策要全面而认真权衡,强调一个“经”字,即权衡问题。
这里讲的要从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去综合权衡,从七方面(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去比较,从中把握了解彼己双方的优势强弱,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深刻认识。经过这样君主、将相全面而郑重权衡敌我双方胜负条件,进行战略决策,就会得到一个正确而可靠的决策。
战略决策,是战争的最大、最重要的问题。首先要慎重,其次要会作出战略决策。这段文字就明确君将应当如何决策,就是说,应当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决策,这里讲得清楚而全面,那就是“五事”、“七计”。
在用兵之前,要探讨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这里讲得明白,“五事”、“七计”就是探讨战争胜负的最基本的条件。所谓“道”,是指政治,就是统治者——君主用政治压力,使全国人民服从他的意志,统治者有号令全国的权威。所谓天,就是充分利用四季寒暑、昼夜晴雨的有利条件,避免不利因素。所谓地,是指地理形势、战场状况等对战争的影响。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治军作战的能力。所谓法,是指军队的法纪和组织编制、将帅职权、军需物资管理等问题。以上五点,孙子认为是分析、判断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要详细剖析五个基本因素,还要从“七计”中去推断,通过这七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就可以知道谁具备了胜利的条件,判明谁胜谁负了。当然,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条件还是不足的,然而在两千多年前,孙武能发现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是难能可贵的。孙武强调在战前必须周密分析敌对双方的主客观条件,把“五事”、“七计”作为筹划战争的依据和夺取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这些见解在古代是很可贵的。
刘伯承元帅在讲《孙子兵法》时,十分重视战略决策思想。他还对未来的战略决策提出要考虑“五忌”:一、国力不足,不可兴兵(包括人力、财力、军力);二、时机不利,不可以兴兵(包括国际形势,周围国家的动态对我不利);三、国内不安定,不可以兴兵;四、人民不拥护,不可以兴兵;五、战略上处于两面或多面作战的态势,不可以兴兵。(见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
在企业经营中,也必须讲究“决策术”。所谓“决策术”,是指对商业、企业总体活动和各主要经营活动的目标、方针和策略进行抉择的艺术。它要求决策者考虑多方面因素和条件,在各种经营方案中选择出能够达到经营目标的、符合实际的最优经营方案。决策正确与否是影响经营目标完成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因素,因此,要求决策者熟知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谋长远,谋全局、谋效益。慎重仔细,深思熟虑,谋而后战,力争使经营决策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以指导我们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达到经营目标。
有一个关于燃气热水器研制的事例足以说明问题。广东一家生产燃气用具公司根据市场调查、自身条件估量、生产前景和效益等多方面论证,认为必须生产燃气热水器,便决定引进日本技术进行生产。当他们东渡日本寻求技术合作时,日本老板傲慢地说:“我们研究热水器就花了20年时间,你们要搞,就得用我们的去组装,20年后你们再自己生产热水器。”总经理张鸿祥默然回国,经过再三权衡自己条件,决定自己研制生产热水器。他们组织力量,仅用一年多时间就试制出了燃气热水器。经过六次改进,制成我国第一台装有意外熄火自动防护煤气泄漏安全装置的先进热水器,经过日本专家检测,评分为90分(在日本80分可以销售)。从此,这个厂集中力量生产燃气热水器。生产上去了,市场占领了,效益取得了,这个厂腾飞了,张鸿祥也成了著名的企业家。从这个实例看出,在企业中战略决策是多么重要。张鸿祥他们实事求是,认真分析了市场,权衡了内外部条件,作出了正确决策,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要想事业取得全面的成功,只有全面的权衡,作出了英明的决策,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三、用兵之道。谋划在先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为:凡在作战之前制订战略决策时能预计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获胜条件多。凡在作战之前在决策上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获胜条件少。筹划周到就能打胜仗,筹划不周就不可能打胜仗,更何况无筹划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用兵之道,谋划在先。谋划之时,须得测算,才有把握。测算之法,便是从道、天、地、将、法“五事”和敌对双方七个条件(“七计”)的优劣进行计算估量,就是将敌之强弱、将之贤愚、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等进行比较分析,测算衡量,得出结论。谋划已定,然后点将出兵,确保取胜。这就是先谋而后战。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有正规军200多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作了多方面分析谋划,我军在“道、天、地、将、法”五方面都占有优势,在“七计”上也具有巨大优势。但在军事力量方面,表面上敌人军队数量大,但200万军队分崩离析,互不团结,他们要分散开来,才能执行其战略任务,这就为我军实行内线中的外线、持久战中的速决、防御中的进攻提供了条件。这样,当敌人向我军分路进攻时,就开始从战略上的优势向战役上的劣势转化了。比如我军在苏中作战时,劲敌汤恩伯指挥有10个军,其实具体分析一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汤恩伯兵多地盘大,要分兵使用:以4个军守江防;6个军分6路向我军进攻,各路行动起来又只是一个旅在前面。在每路前线,与我军交锋的实际只有两个团。在华中,我军实行内线中的外线速决战,集中3万人,打他两个团,就造成了战役上的绝对优势,通过这样的妙算,我们就抓住了敌人的弱点,对症下药,便顺利地克敌制胜。这就是“庙算胜者”的典型范例。
商战似兵战,亦应有“庙算”思想,“谋而后战”。由于经营者的身份不同,层次不同,因而出现千差万别,所以就需要作出具体的谋算。比如一个个体服装商,他所谋划的是服装款式、花色品种、流行趋势、批量大小、交货方式、销售手段、批零差价、利润多少等,然后根据资金状况、销售场所、经营能力,尽快组织货物开展销售,参与市场竞争。这样,经过了认真谋划、测算,他的竞争就会胜利。
对于一个乡镇企业选定生产经营目标来说,进行谋划的内容应是企业的地理位置、客观条件、交通状况、资金来源、技术能力、产品销售渠道、产品寿命周期等,包括企业的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谋划核心应是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从而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有些企业经营失误较大,除了其他原因,经营谋划决策不当是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眼光短浅,谋划不当。
对于大中型企业生产来说,要更加重视“谋而后战”。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要考虑资金来源、厂址选择、交通状况、能源供应、领导班子、技术力量、人员素质、运行机制、设备能力、工艺要求、产品质量、广告宣传、推销谋略、销售渠道、偿还资金、库存处理,等等。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分析,要考虑原材料来源、能源供应、市场潜力、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趋势、购买能力、商品信誉、市场占有率、销售网点、市场覆盖面、新生产技术,等等。“谋而后战”一定要全方位考虑,以便得到“胜算”。
年,世界上先后发生三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机,石油每桶价格从1.8美元猛增到32美元。在石油危机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纷纷倒闭。日本一些企业经受住了冲击考验,反而把危机变成了转机,使经济得到了发展。他们的成功,在于“谋而后战”。他们认真分析研究了发展战略,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独辟蹊径,抓住了人们追求低耗的消费趋势,猛攻低耗技术产品,生产了用电子控制的节能型小汽车,价格仅有美国产品的一半。由于这些厂家谋划对、预测准、下手早,所以这种汽车一经投入市场,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并潮水般地涌进美国在内的西方市场,使日本获得了巨额贸易顺差。
江苏省无锡市有一位农民企业家,他爱读《孙子兵法》,经常从《孙子兵法》中汲取制胜谋略来指导自己的生产经营。他一直奉守着“庙算胜”这一“谋而后战”的经营原则,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他开办河埒养殖场时,运用生物链良性循环的道理,办了奶牛场、养鸭场,牛粪、鸭粪流入鱼塘,为浮游生物提供孳生的条件,浮游生物又作为鱼类的理想饵料。他养鱼还采取立体式,充分利用了水面,比单养一种鱼产量高出2倍多。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来此考察,认为这是亚太地区的最佳模式。
这家企业养鸭子也与众不同。一只鸭当时值几元钱,养产蛋鸭一只可收30元。他再把鸭蛋加工成皮蛋,每只鸭又可增收几十元钱。
因出售活鸭便宜,这家企业便想到著名的“北京烤鸭”,于是便在无锡闹市区中心办了“无锡烤鸭店”,开业10个月,营业额达400万元,烤鸭比活鸭贵几倍,利润很高。鸭子内脏、肥肝、鸭绒还能远销海外,换取外汇。企业的成功,在于全局统筹、谋划周密,“谋”而“胜算”,充分运用了《孙子兵法》的谋算策略思想。
以上主要讲的谋划的把握性,强调的是要“胜算”,而不“失算”的原则。
四、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译为:政治,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从而使他们生为君主而生,死为君主而死,而不怕危险。这段讲的是政治精明的君主要争取民心的问题。是谋求“人和”。
这段意思是国君要讲求道义,政策要得民心,要使民众在威德之下服从君主意志,做到君民一心。这样一旦发生战争,民众愿与国君同生死、共患难,而不会畏惧任何艰难险阻和危险。孙子把“道”作为战争制胜的首要因素,表明他看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密切关系,看到了民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重大影响。这是很有见地的远见卓识。孙子很懂得顺应民心的重要性,“得道者昌,失道者亡”,这是维护统治的根本道理。同时也应看到这里讲的是统治者居高临下的态度,是要“令”民众与君主“同意”,而不是君主顺乎民心,更不是“令”君主与民“同意”。这是一种统治者的统治思想。
从这一段看,战争“谋事在人”,而且在谋人心,争取民心,使民众服从,出人、出力、出钱、出物,以支持战争,使战争有所依靠。同时,争得了一个安定环境,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局面,才不使军队在作战时有后顾之忧。
刘伯承元帅讲兴兵在“五忌”中有两条,“国内不安定,不可以兴兵”,“人民不拥护,不可以兴兵”。从这个意义上看,孙子的“令民与上同意也”的思想是可贵的。
孙武把“道”列为“五事”之首,又把“道”解释为“令民与上同意也”,作为他的军事思想的核心,在古代军事理论中从未有过,这是孙武对古代军事学的一大贡献。
在现代社会里,无论做什么事,或者从事企业、商业生产经营,都应借鉴孙子这一思想:“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如不能团结人,得不到人们的同心协力支持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经商,如同打仗。企业的成功在于主事人和他领导的一群人的同心协力地奋斗。有位日本人看准了架桥建设大有前途,可缺少人去开发。他毅然辞去了日本5大建筑公司之一的职务,在日本东北福岛县家乡,邀约7人,发起了专以架桥为业务的股份公司。因初办企业,资历浅、人手少、资本小,好不容易找到像样业务,也无法单独完成,只好去其他公司手下分包别人不愿干、利润薄、危险大的零碎杂活。这样惨淡经营,维持了4年。其间经历了两次因收不抵支而险些倒闭的困难,幸好公司忠守“道义”,公司成员众志成城,才勉强支撑过来了。其后,他广交社会各界朋友,四处网罗人才,不畏工程大,不惧工程艰辛,严格实行各项制度,使公司发展壮大,由7人发展到拥有100余人,资产逾50亿日元的中型企业。公司的管理也从兄弟合伙、万事模棱两可的松散管理,演化为正规企业的严格管理,终于被日本外务省属下的海外研修中心核准为可接受海外研修生的先进企业。这也说明,守道有信、成员齐心,“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道理。
五、兵须用诈,兵不厌诈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之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视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之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为: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打。要向近处,装作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它,敌人易怒就**激怒它,敌人轻视我方就设法使它骄横,敌人安逸就设法使它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之处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是不能预先呆板规定的。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说:“千章万句,不出乎多以诡之一句而已。”孙子的诡道论是军事上的重要命题。古今中外一切战争无不实施诡道。
孙子运用诡道是为了造成敌人的错觉,从而战胜敌人。这是一种斗智的作战指导思想。战争没有仁义、诚实可言,只要有利于战胜对方,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在敌对双方的殊死搏斗中,墨守“仁义”、“礼让”,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诡道是一种欺骗行为,变化莫测,因时因地因敌而异,无所不用,“不可先传”。孙子列举的隐蔽己方的4条和利用敌方的8个方面,都是原则性的。凡是能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目的都可以广泛实施。孙子在其他地方讲虚实转化、奇正相生的战法,也是诡道的具体运用。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东周威烈三十四年(公元前412年),齐国举兵伐鲁。鲁穆公用吴起为将,率军2万御敌。吴起分析了齐鲁双方情况,认为齐军虽然远道而来,但士气旺盛,要想打败它必须疲其筋骨,挫其锐气。他率兵到达预定地点后,即命令安营扎寨,组织防御,无论齐军怎样引诱挑战,也不与之交锋。齐军主将猜不透吴起用意,假意讲和,以探虚实。吴起摸透了齐军主将的心思,将计就计。他故意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让上了年纪和疲弱的兵士在齐使者看得见的地方活动。同时吴起设宴热情款待齐使者。齐使者回去后,将在鲁所见所闻向齐军主将作了汇报。齐军遂认为鲁军弱无斗志,准备3天之内攻鲁。吴起送走齐使者,便率军悄悄地尾随齐使,神不知鬼不觉地开到齐军营地,向齐军发起袭击。齐军从梦中惊醒,慌忙组织抵抗。鲁军奔袭到统帅帐前,齐军率残部逃走。从这一战例看,吴起善用诡道:先是坚守不战,并同意和谈,后又示之老弱士卒,给齐军造成“怯”、“弱”假象,麻痹敌方将士,然后以精壮之师出其不意地向齐军猛攻,从而获得了全胜。
在中国革命史上,这类例子也不少。例如1934年10月,红军二、六军团会师后,为配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贺龙指挥部队攻击湘西之敌。湘西军阀陈渠珍命令周燮卿带1万余人围堵追击。贺龙与周是老对手了,对周的作战特点和性格了如指掌,便利用其刚愎自用、骄横轻敌的弱点,主动放弃永顺县城,装作溃逃的样子,“示之不能”,一退再退,故意示弱,把周引到龙家寨的坪谷地,设下了伏兵,发起突袭,一举歼灭周军两个旅的大部,击溃1个旅加1个团,取得了二、六军团会师后的首次大捷。
以弱示敌,诱其上当,进而歼之,是兵战中常用之术。商战如兵战,亦可经常用到。当年,日本本田公司、索尼公司的产品进军美国分类市场时,被美国同行讥为“玩具”、“玩物”,不予重视,没放到眼里。可是,未待讥笑声消失,日本各型摩托车、家用电器如潮水般涌进美国市场。这时,美国厂家恍然大悟,奋起反击,但为时已晚,追悔莫及。实际上美国厂家正中了日本人以弱示敌之计,所谓“玩具”、“玩物”,虽然出自美国人之口,但却是日本人的着意塑造,有意给对方这样的错觉,使之轻敌。
1989年初,广东省油气用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出了一个“示形”新招,用上联“万家用万家乐万家都乐”在全国征对下联。此“形”示出,惹得众人响应,便达到了“引路”效果。它既可吸引文人名家为“万家乐”捧场,又可吸引广大消费者注目,可谓不花钱的广告。不出所料,广告登出,到5月20日,不到半年,应征对联达到60余万条,应联有信函、电报、电话、电传等方式。来自全国乃至海外(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和非洲的几个国家)各方面人士,年长者96岁,年幼者6岁,有的写了十几条,最多的写来340条。真是一联牵动世界数十万人的心。端午节前,他们聘请了著名的诗文学家主持评选,最后选中三联最佳之作。通过这次征联活动,公司身价倍增,“万家乐”响彻千万人家。该公司接着又推出3种新产品,迅速打开了市场,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六、示弱隐强,扬短抑长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这一段文字是论述“诡道”手段之一——“示形”,示弱隐强,扬短抑长,以利诱敌,从而制胜。突出一个“示”字,是孙子著名的作战策略。
所谓“示形”,就是隐真示假,隐蔽自己真正的行动,给人一种假象,以便引诱敌人上当。通常是自己能打假装出不能打的样子,自己要进攻了装出不进攻的模样,要向近处行动而装作向远处行动,要向远处行动而装出向近处行动。孙子说,“示形”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能达到“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虚实篇》)的地步,这就把“示形”运用到了极点。
战争中以弱示敌,可以引诱敌人上当。东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孙膑增兵减灶是以强示弱,诱敌人瓮。当时,一贯骄傲轻敌的魏将庞涓自桂陵之战惨败后,就一直急于复仇雪耻。孙膑正是利用庞涓这一心理状态,在庞涓寻求齐军决战之时,急忙率领齐军掉头回撤,庞涓见齐军不战自退,以为齐军怯战,便在部队没有休整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尾追齐军。孙膑为了进一步调动魏军,减弱其兵力,助长其骄气,便在3天之内故意减灶示弱。当庞涓第一天追到齐军宿营地时,发现一共有10万个灶,而第2天只剩下5万个,第3天仅剩下3万个了。3天之内减少了7万个灶。庞涓不察孙膑示形诱敌之计,错误地判断一定是齐军士兵大量逃亡,士气低落,于是丢下步兵和辎重,只率轻骑部队昼夜兼程,追击齐军。然而孙膑却早已在马陵道布置好了设伏战场,“以卒待之”,一举全歼了入伏的魏军。最后,庞涓因智穷兵败而刎颈自杀。
相反,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围平城,就是中了冒顿单于“示形”之计的典型战例。当时,匈奴冒顿单于驻代谷,刘邦亲自到晋阳督战,企图一举歼敌,以解北部边界之患。冒顿故意显示弱不可击的样子。刘邦派出侦察的人回报说,匈奴都是些老弱残兵,连马都瘦得不能行动,只要果断出击,一定能打大胜仗。刘邦率领32万大军进发。刘敬劝说刘邦千万不可上当,刘邦不听,反而命令部队快速进军,生怕冒顿逃掉了。当刘邦匆匆忙忙赶到平城,冒顿单于伏兵四起,杀声震天动地,把他围得水泄不通。冒顿单于用40万大军将汉军先头部队分割包围,后军尚远,无法前去解救。刘邦在平城被围七天七夜,缺粮断水,陷入绝地。后来多亏陈平用计,刘邦才乘大雾逃跑。
  示弱诱敌在于示敌以短,隐蔽所长,达到麻痹和引诱敌人的目的。采取的手段便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尽量暴露自己的短处,造成敌人判断失误而落入圈套。在商战中,则是暴露自己商品的弱点,以诚取信,这样,反而能使顾客深入了解商品性能,增强安全感,使顾客在使用中大胆放心。这种示短抑长的做法,在如今吹牛广告铺天盖地中,无疑给消费者一副清凉剂,买的放心,用的踏实,短处反而会变为帮助企业促销的长处,同时又可提高企业信誉,增强商品的知名度。
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工业公司总经理亨利·霍金士先生从化验鉴定报告单上发现,他们生产的食品配方中起保鲜作用的添加剂有毒,虽然不大,但长期服用有害。如果从添加剂中减除掉防腐剂会影响食品鲜度。这件事如果公之于众,会引起同行们的反对。最后,他毅然向社会宣布:防腐剂有毒,对身体有害。这一下惹怒了同行,老板们联合起来用一切手段向他围攻,指责他别有用心,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共同抵制亨利公司产品。亨利公司濒临倒闭的边缘。这场纷争持续了4年。亨利近于倾家荡产之时,名声却是家喻户晓,得到了政府支持,产品成了人们放心购买的热门货。在很短时间里,亨利公司恢复了元气,规模扩大了两倍,霍金士一举登上美国食品加工业第一把交椅。
对大多数经营者来说,广告宣传,总宣传自己产品质量可靠、性能先进等长处,这是正常的。但确有不少商品广告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切实际夸大产品质量和功能,惟恐其“长”没讲到,这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反感。特别是药品广告、化妆品广告、营养品广告,为迎合消费者心理,过分夸大其辞,过分夸大其功用,使消费者不敢相信。一经试用并非有那么多特效,反而使消费者给它做反宣传,使其产品名誉扫地。亨利公司对自己产品的家丑外扬,体现了经营者的坦诚和责任心,因而易被消费者接受,打消顾客对商品和企业的担心与不信任,加深了他们对企业和产品的信赖。这就是“示弱”策略的效力。
七、领导必须五德兼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为:将才须要具备足智多谋,赏罚严明,爱护部下,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等五个条件。
孙子认为,一个好的将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这五种品格。智,即智谋,指谋划战争的能力。信,指信实,即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说话算数,赏罚兑现。仁,仁爱,指爱护部下,体恤百姓。勇,勇敢果断,即当机立断,无所畏惧。严,即严格要求,严肃军纪。孙子讲的这五条,确实是将帅必备的品格。古代兵家把这五条称为将之武德,作为识将、选将的基本标准。有仁有信,可使士卒亲附,奋死以效命;有智有勇,则足以谋划战争,率部应敌,严则生威,可使军令如山,步调一致,有令则行,使军队成为一个坚强的整体。
孙子关于将帅的标准是将帅应该五德兼备。就字面简单看,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但从《孙子兵法》全书来看,其内涵要比字面含义丰富得多,它包括政治品质、军事素质、智识才力、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将帅应当具有忠于国家、“唯民是从”、“安国全军”为己任的政治品质;要有伐谋、伐交的谋略才干,举措无穷的应变才能,灵活指挥的才能,文武并济的管理才能;要有渊博的知识,知天知地、知彼知己、知古察今、知人情之理,并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勇于负责的精神;沉着冷静,不“愠”、不“怒”的心理素质,不怕深陷于害的牺牲精神,附众爱兵的仁厚胸怀和赏罚严明的执法原则,等等。总之,孙子在将帅标准方面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许多见解是非常精辟的,深为历代兵家所推究。
选择将领,就要善于“识贤”。诸葛亮提出了“观人七法”,即:“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提出“志、变、识、勇、性、廉、信”七种品格实际上是孙子五德的发展。诸葛亮确实会选择将领和人才,在《三国志·蜀志》69个人物中,有38人受到诸葛亮提升或重用,在诸葛亮当政时的人物很少几个未受到他的选拔。诸葛亮选拔任用的人都是德才兼备、品行纯正之士。蜀汉立国后,政权得以巩固,并长期同魏、吴成鼎立之势,这不能不归功于诸葛亮尊贤举能之功。
企业生产经营也应十分注意帅才、将才的选拔。选拔杰出才能的人担任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是提高技术水平的管理谋略。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人才。企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既要有精于谋略、善于管理的经营人才,又要有精通技术、善于开发新产品的技术专家,还需要销售人才、广告人才,等等。
美国阿普尔计算机公司是该行业的后起之秀。28岁的公司创始人斯蒂芬·乔布及前总经理麦克·马库拉擅长于计算机技术,但组织销售能力较差。针对这一弱点,公司不惜以年薪加奖金200万元的重金改聘约翰·施库利担任总经理。约翰·施库利原是美国百事可乐公司的总经理,精通销售学。由于他采取了一套严格有效的管理方法,使百事可乐在几年之内缩小了它同可口可乐公司之间的差距。施库利在受聘前,用了3个月时间分别同该公司的每位经理仔细交谈,全面掌握情况。他一上任就提出了公司发展的战略计划。标志着该公司进入了“成年期”,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八、千变万化。因形措胜于众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译为: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他,敌人易怒就**激怒他,敌人轻视我方就设法使其骄横,敌人安逸就设法使他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设法离间他。
战争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矛盾也是错综复杂的。作战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不同的阶段、所处的不同地位,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战胜敌人。其一,力量对比的矛盾就有各种不同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篇》)。其二,敌人的情况有治乱、虚实、强弱、劳逸、亲离的不同,因而就有本段文字讲的不同对策。其三,针对敌人将帅的不同特点,也有不同对策:“必死,可杀也;必生,可烦也。”(《九变篇》)。其四,与各诸侯国的关系不同,也要采取不同对策,有的“交”;有的“和”;若战,则应当“屈诸侯以害,役诸侯以业,趋诸侯以利”(《九变篇》)。其他如对不同地形分析、火攻的运用、间谍使用等,都应区别情况,区别对待。总之,孙子提出,要“因形而措胜”,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
东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正月,袁绍病死,袁尚、袁熙率数千骑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不服曹操,二袁又去投靠他,曹操部下劝曹操对他们进行征讨。曹操说:“我可以让公孙康斩了袁尚、袁熙,把他们的头送来,不必我们出兵。”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引兵自柳城返回,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送来首级。诸将问曹操是什么缘故,曹操说:“公孙康素来畏惧袁尚等人,若我逼迫过急,公孙康和袁尚就会团结并力;而我松缓一下,公孙康和袁尚就会相互图谋,这是必然的结果啊。”这个战例,曹操兵不血刃,说明他根据敌人内部矛盾,辅以相应的行动,“因形而措胜”,达到了获胜的目的。
明代末期,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自称为帝,并将明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据为己有。吴三桂得知,怒发冲冠,发誓要报此大仇。但又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斗不过李自成,不敢轻易发兵。这时满清皇帝顺治仅7岁,大权实际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吴三桂复仇心切,已不顾什么敌友,决定以清兵的力量替自己报仇,起初多尔衮假意不肯,而实际上他早就暗地布置兵力,整装待发,然后,才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吴三桂与多尔衮的两路兵马一起从山海关进入关内,多尔衮不仅将李自成赶出京城,而且将枪头对准了明朝官兵,从此清兵占领了中原,并占领了明朝大部分疆土,满人也成了中国汉人和各民族的皇帝。多尔衮的策略是积蓄力量,针对吴三桂与李自成的矛盾,“因形而措胜”,顺利地人关统一了中国。
在商战中能够抓住“敌人”弱点,是成功的一大诀窍。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一年原苏联粮食歉收,原苏联派了一个代表团秘密到美国。日本一家贸易公司从一封电报得出结论:“苏联要进口大宗粮食”。近期内美苏将会达成大批粮食贸易协定,由此必将引起世界粮食价格上涨,本公司不得坐失良机,于是一道道抢购粮食的密令就从东京总部发出。这家公司的驻外机构几乎同时悄悄地从国际市场上购进了大批粮食。也由于乔装打扮,动用了形形色色的代理人,这一行动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久,苏、美两国粮食价格顿时暴涨。日本这家公司立即将刚刚购进的粮食抛出,获得了一笔暴利。日本公司善于了解“战场”实际变化,善于采取灵活有力的办法,取得了胜利。
1983年4月,香港的光大实业公司成立不久,董事长获得一份重要情报:智利的一家铜矿倒闭,矿主在矿山倒闭前订购了美国的“道奇”、西德的“奔驰”等各种型号的大吨位载重车、翻斗车共计1500辆,全部是未曾启用的新车。为了偿还债务,矿主决定将这批新车折价拍卖。董事长当机立断,立即组织采购人员出国谈判。利用对方已经丧失讨价还价主动权的困境,“因形而措胜”,灵活机动谈判,使7吨以上、30吨以下的载重车以原价38%的低价成交,节省外汇2500万美元,大获全胜。
九、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为:要在敌人没有防备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处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取胜的奥妙处,是不可能预先规定的。
孙子提出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句话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军事名言,是说要在敌人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实施进攻,在敌人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果断行动,打他个措手不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孙子对全部“诡道”谋略的集中归纳和高度概括,也是兵家制胜的奥妙和精华所在。
运用这一策略,需要抓住敌人的思维空隙,并在军事行动上采取各种伪装佯动,隐蔽行动企图。
东汉末年,孙策乘群雄纷争之机,举兵江东。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孙策率兵谋取会稽郡。会稽太守王朗居固陵,抗击孙策。孙策数次从水路进攻未克,便采纳孙静的建议,放弃对王朗正面进攻的战术,采取“攻其无略,出其不意”的谋略,于夜间点起多处烟火,布下疑兵,突然袭击高迁屯。王朗大惊,急令丹阳太守周昕迎战。周昕战败,王朗仓惶乘船逃往东冶。孙策率军乘胜追击,王朗军溃败,被迫投降。孙策占据了会稽郡。
在生产经营中,要赢得市场,便要不断创新,“出其不意”地推出新产品投入市场,会获得不可估量的效益。
我国某市有一家街道小厂,开始生产的产品是当时市场还没有的塑皮铁芯衣架,由于以塑代木,成本低廉、干净结实,很受消费者观迎。不少工厂眼见这种产品有利可图,便接踵而至。该厂则立即掉转船头,投产塑料“飞碟”。这种产品一上市,很快在青少年中掀起一股“飞碟热”。这又惹来不少竞争对手。而当别的厂家又一哄而起生产“飞碟”时,该厂又及时转产“魔方”,……接着,又转产“呼拉圈”……由于该厂不断翻新,又善于把握时机,所以总是抢到“头市”,始终立于市场制高点。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市场上某种商品最有可图的时侯,由于竞争规律的作用大量的投入,人们竞相生产,往往要达到下跌的临界点。因此,棋高一着的经营者,不会追求人有我有,去追风潮,赶时髦,而是瞄准市场的潜在需求,在别人没有看到和想到的“空白区”,以常人不在意的投资方向、生产方向、产品价格、销售渠道、推销措施、销售服务等方面搞出自己的经营特色,一鸣惊人,迅速占领市场。这里,核心是个“奇”字,关键在“创”字。它要利用对方惯性思维的弱点,捕捉对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们思维的常规、常法和常识,反常用兵,出奇制胜。现代企业家运用“出其不意”谋略,就要在“奇”字上绞尽脑汁去创造,在“奇”字上做好文章,在出奇的经营思想、出奇的产品、出奇的经营方向、出奇的销售方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做好“奇文”。
世界上最大的饮料公司——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葛施达,正是一个具有出奇经营思想的人。人们评价他:善以“超常识”的想法实施“超常识”的经营手段。1981年,他一上任,便出人意料地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可口可乐的钱袋抛向拥有12亿人的中国,在北京制作和出售可口可乐,即打开了广大的中国市场;二是收购了一家与饮料业毫不相干的大公司——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人们对后者惊愕不已,问他,他解释说:“一定要使每一位观众在看哥伦比亚影片的时候喝可口可乐。”这些措施,使该公司跨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呈现出勃勃生机。
  作战篇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的依赖关系出发,指出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对国家的危害,论述了“兵贵速,不贵久”的速胜方针和“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等一系列的作战指导原则。
孙子日: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作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武说:凡是用兵作战,要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带甲官兵十万,还要千里运粮,这样前方后方的开支,接待宾客的费用,胶漆材料的采购,车辆盔甲的供给,每天要耗用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这样用兵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而挫伤锐气,硬攻城邑就会使战斗力衰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开支不足。军队疲惫、挫伤锐气、消耗兵力、用尽资财,这样诸侯就会乘我疲惫起兵犯我,虽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它所造成的后果。所以,听说有拙于用兵而获胜的,没有见过巧于作战反而把战争拖得很久的。把战争拖得很久而对国家有利,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完全知道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知道用兵的好处。
善于用兵的人,不一再从国内征兵,不再三从国内运粮。武器取用于国内,粮草征集于敌国,这样军队的供给就可以充足了。
国家贫困是因为用兵作战的长途运输,远途运输会使百姓贫困。在靠近部队驻扎的地方物价就昂贵,物价昂贵就会使百姓的钱财耗尽,钱财耗尽就急于征集赋役。人力耗尽、财力枯竭,中原民众的家业就空虚了。百姓的费用,去了十分之七,公家的军费为修理破车、医治军马、制造铠甲、头盔、大弩、箭枝,装备大戟、盾牌、车篷、楼橹,补充丘牛大车,用去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帅一定要从敌国取得粮草,吃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本国的20钟;用敌国一石饲料,相当于本国的20石。
所以,要使官兵奋勇杀敌,就要激怒他们;要使官兵夺取敌人的财物,就要奖励他们。因此,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敌人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励首先夺得的人,而且要换上自己的旗帜和自己的战车夹杂起来使用。对俘虏要善待和使用,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强大。
因此,用兵作战贵在速胜,不宜拖得太久。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决定人。
一、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译为: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会征集两次,粮草不会运送三回;军需从国内取用,粮草依靠敌国解决,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供应了。
“因粮于敌”是孙子重要的军事经济思想。“因粮于敌”主要讲深入敌境作战,夺取敌人粮秣,就地补充给养的后勤保障思想。古代战争消耗主要在粮草上,加上当时运输手段落后,组织远道运输十分困难,同时运输线还往往是敌人攻击的目标,因此,粮秣补充对军队、对国家都是一个沉重负担,造成劳民伤财,国困民疲的状况。这都是由于远道运输所造成的。基于这种情况,孙子提出了“因粮于敌”的主张,还提出了“重地吾将继其食”、“掠于饶野,三军足食”(《九地篇》)的主张。对于这个问题,孙子又强调指出:“故智将务食于敌”(《作战篇》)。这样做可以减轻本国负担,免除运输的压力,而且有较高的保障效益,“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葸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实际上,孙子鼓励士卒去掠夺,“取敌之利”。
孙子“因粮于敌”,可以达到“胜敌而益强”,从以战养战的角度讲,这是一种颇有价值的军事思想。在古代社会,生产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孙子“因粮于敌”的思想,一直作为指导作战的原则。实行起来对于进攻的军队是有益的,但带来的是抢掠扰民的恶果。如果在敌人“坚壁清野”无物可掠的情况下,军队补充也就没有多大保障。“因粮于战”的思想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孙子“因粮于敌”的主张,反映了他取之于敌、用之于战、以战养战的战略思想。
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陈武帝令侯琪等率军围逼湘州,企图将湘州夺回。为此,北周贺若敦率兵急忙前去救援。这时,恰逢秋天洪水泛滥,江路中断,粮食无援,军中无粮,军心危惧。贺若敦派兵到处抄掠粮食物资,补充军队。贺为了让侯瑱等知道北国军不缺粮草,特在营地堆起许多土堆,外边覆盖粮米。召来附近村里人,假装询问情况,然后让他们回去。侯琪从这些村民口中得知,贺若敦粮食很多。贺又命令部队增修营垒,造庐舍,好像要打持久战的样子,与侯琪相持一年多时间。贺若敦在断粮之际,便派兵四处抄掠,采取了因粮于敌之策,稳住了军心,并以假乱真,让敌人误认为粮食充足,不敢贸然进攻,争取了固守相持的时间。
在我军战史上,从井冈山开始,红军之所以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整套“以战养战”之术。这就是从敌人手中缴获武器武装自己,从敌军手中缴获粮食养活自己。这正如一首歌中唱的:“没有吃,没有穿,自有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以战养战”、“因粮于敌”的战略思想被历代军事家所推崇。
这种“以战养战”的办法,与商业活动中“借地生财”、“借钱生钱”是一致的。在企业生产、商业经营中,“因粮于敌”也是一个重要策略。
“用别人的钱来赚钱”,这也是一种“因粮于敌”的“以战养战”的方略。美国商场上的“混世魔王”丹尼尔·洛维洛就是这样一个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洛维洛在失败的折腾中,省悟了一个道理:要发财,最好采用拿别人的钱来赚钱的“魔法”,他后来成为了美国首屈一指的大富翁。他是这样做的:先贷款买一条普通的旧轮船,然后将它改装为油船,包租出去。后来他又用这条船做抵押,又到银行再借得另一笔贷款,接着又买一条货船,改装成油轮后出租。如此不断发展,若干年过去了,洛维洛不断地贷款、买船、出租,生意越做越大。他又将他的事业从美国推向了世界,他的办法,还是那一套:用别人的钱来赚钱。到1976年,洛维洛拥有的船只,总吨位达到500万吨以上,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船队之一。他还拥有众多的旅店和办公大楼,以及为数不少的钢铁、煤矿、石油化工公司等。他是美国的亿万巨富之一。
二、兵贵胜,不贵久
其作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为:用兵打仗,就要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军力耗损,长久出兵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财力感到不足。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财经枯竭,那么列国诸侯就会乘此危机前来进攻,那时即使是很有才智的人,也无法处理好这个残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笨拙的速胜,没见过弄巧的持久作战。战争拖久了对国家有利,这种事是没有的。因此,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害处的人,也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的好处。
“兵贵胜,不贵久”,是孙子关于进攻作战宜速战速胜的思想。他这里讲得很清楚,进攻作战,一般都是出国作战,军队消耗巨大,运输任务艰巨,旷日持久必然造成“屈力殚货”、“国用不足”,就是劳民伤财、国库空虚,加重国家的经济负担。如果久拖不决,军队便会“钝兵挫锐”,造成武器损坏和人员伤亡,不仅增加了军事行动的困难,而且战略环境也会发生意外变化,那时,“诸侯乘其弊而起”,内外交困,四面受敌,陷入两面乃至多面作战的不利境地。速决战则我有充分的准备,初战的锐势,有利的战机等优势条件,敌人又有仓猝应战、不备不虞的弱点,易于达到作战目的。
“兵贵胜”,用兵速胜的例子不胜枚举。
日,苏伊士运河西岸的埃及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闪电进攻,向以色列用了3年时问、花费了3亿美元沿苏伊士运河构筑的“巴列夫防线”发出起了猛攻。战斗开始后仅几小时,以色列完全失去了制空权。埃及军队的2000门大炮一齐怒吼,把炮弹倾泄在以军阵地上。接着,8000名士兵冲到河边,乘坐橡皮艇实施敌前强渡。由于埃及准备充分,以军措手不及,在24小时内“巴列夫防线”就被埃及突破。不到3天,埃军就控制了运河以东10~15公里的全部地区。
在第二次世界中,德国法西斯军队在欧洲展开了蓄谋已久的闪电战。日,德军闪电般地入侵了比利时和荷兰,战争的突然性使比利时防不胜防,德军很快占领了这两个国家。开战后第3天,荷兰女王和政府流亡伦敦;第4天,荷兰军总司令宣布投降;开战后18天,比利时国王和他的军队投降。德军从比利时挺进法国,6月22日法军正式投降。短短一个多月,英、法军队共损失了178.8万人,德军只损失了15.6万人。这个战例从反面说明,用兵贵在神速。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兵贵胜,不贵久”亦有指导意义。这当中,强调“速战”,抓住战机,提高效率,用高速度击败对手赢得客户。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快捷,便易获胜;落后,造成产品积压、资金积压,遭致失败。
闻名世界的美国麦克唐纳快餐店,1955年创业时只有1个小店,如今在美国50个州、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7500多家分店,年营业额高达80多亿美元,人称“麦克唐纳帝国”。其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以快制胜。这家快餐店实行“自我服务”的营业方式,所有食物都盛放在纸盒和纸杯内,由顾客自行选择。营业员身兼数职,顾客倍感方便,只要排一次队就能领到食物。为了减少顾客逗留时间,店中不设公用电话和投币式自动唱机之类的装置,到这里来闲逛和占据座位消磨时间的人很少,餐桌的周转率由此而大大提高。
三、善待俘虏,攻心为上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译为:要使士兵英勇杀敌,就要激发将士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财货,就要用物资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10辆以上的,要奖赏首先夺得战车的人,并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队中;对俘虏士兵要优待和使用他们,这就是所谓越是战胜敌人也就更加壮大了自己。
本段论述用“怒”、“货”激发士兵在战斗中努力作战。将帅要善于奖赏立功者,利用好敌军物资,善待俘虏。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善待战俘的问题。
孙子对于战争的基本观点,主张作战必须将军事打击与政治招抚结合起来,主要目的在于使敌人屈服,而不在于毁国、毁人、灭财。对“围师”、“归师”、“穷寇”都要留以生路,促使敌军溃败,以降低敌人抵抗程度,促使战争获得胜利。对俘虏士兵不是去消灭他们的肉体,像奴隶社会的杀俘割馘(古代战争中割取敌左耳以计数获功);而是善待俘虏,以精神感召消除其思归心理,瓦解敌人顽强的意志。同时,还招降入伍,用以补充自己的兵员或作为劳动力为我所用,收到“胜敌而益强”的作用。
善待战俘,是一种攻心战术,战争实践证明其积极作用,而优待战俘只有从事正义战争一方才能得以贯彻。在春秋时代,孙子能有这样的思想主张是很了不起的。
我军自红军时代开始,就重视瓦解敌军的问题,“优待俘虏”,自红军时代开始就执行这一政策,后来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有一条“优待俘虏”、“不许打骂不许搜腰包”。1928年初,谭政同志在井冈山开展斗争,在宁冈新城,以4个营兵力包围敌人一个营,坚持打心理战,“攻心为上”,向城内敌人喊话:“红军就要攻城了,快弃械投诚吧!投诚过来者是活路!红军优待俘虏!”经过多次呼话攻心,有了成效,敌军士兵,三三两两从阵地上跑过来了。谭政亲自接见投诚的人,与他们谈话,态度温和,平等相待。敌军士兵,大多是贫苦农民出身,他们想投诚红军,又被国民党宣传“共匪见人就杀”吓着了,想投诚也不敢。现在,谭政与投诚者亲切谈话,宣传红军政策,使敌人的欺骗宣传不攻自破。为了揭穿敌人谎言,争取更多的敌军士兵站到人民的阵营,谭政又与投诚者谈话,说服他们返回城中说服其他士兵,这样,投诚的敌军越来越多,最后竟然成班成班地往红军阵地这边跑来。许多投诚者变成了红军战士,壮大了红军队伍,新城很快就攻克了。
在生产经营中,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不是挖人墙脚,整垮对方,而是通过产品,在别人放弃的生产阵地上努力开拓、创新,创造出成绩来。这从某个意义上讲,叫做“人弃我取,乘时利用”。在别人已经舍弃的产品上刻意经营,从而获取利润。别人舍弃的,未必都已无利可图,有的人是未发现其中之利,有的是置小利于不顾。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可以把被舍弃的“利”重新进行挖掘,积小利为大利,创造良好效益。
美国旧金山以东有一块德士古石油公司曾钻探过的油井,一无所获,放弃了。著名企业家哈默对此地很感兴趣。他请了专家来研究得出结论:德士古匆忙放弃该油井是错误的。哈默决定从德士古已钻到的5600英尺再钻下去。当钻到8600英尺深时,深部的天然气直冲天空。从此,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就拥有了这个价值2亿美元的气田,一跃而成为加利福尼亚州第二个最大的天然气公司。
安徽芜湖市裕溪针织厂原是一家亏损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该厂认真调查市场、分析市场,发现许多厂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愿生产低档利少的纯绵纱袜等产品,一些低档传统产品在全国各地市场严重短缺。根据市场信息,该厂专门安排生产农村市场需求的传统棉衫裤、棉纱袜等。这些“过时”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农村消费者欢迎。1986年在全国针织品订货会(南宁)上各省争相订货,订货量大大超过该厂生产能力。该厂由多年亏损一跃而成为盈利企业。
  孙武讲作战最好是“上兵伐谋”,即运用谋略夺取战争全胜的问题;指出了“乱军”的原因,提出了“知胜”的条件;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战争规律。
孙子日: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赖蹙,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则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司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司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武说:凡是用兵方法,使敌国全部降服为上策,击破这个国家就差一等;使敌军全军降服为上策,击溃这个军队就差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为上策,击溃这个旅就差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为上策,击溃这一伍就差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是好中最好的,只有不战而使敌军屈服,才是最好的。
所以,优秀的军事家是用政治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孤立敌人,再次是用军事力量征服敌人,最下等的是强攻敌人的坚城,攻城的方法,是因为不得已。修造飞楼和攻城用的巢车,准备攻城用的云梯,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完成。将领忍不住愤怒,指挥士兵像蚂蚁一样往上爬,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强攻坚城的灾难。所以,善于用兵的人,降服敌军,不是靠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寨,不是靠强攻;灭亡敌人的国家,不是靠久战,必须以万全的谋略争胜天下。所以,我军不受挫折,却能得到全部的胜利,这就是用谋略战胜敌人的原则。
所以,用兵方法,十倍于敌就包围它;五倍于敌就进攻它;倍于敌就分散它;势均力敌要设法战胜它;少于敌人要能摆脱它;不如敌人要能回避它。所以,弱小的军队坚持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俘虏。
作将帅的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全国家就会强盛,辅佐有缺陷国家就会衰弱。
所以,君主可能给军队带来的祸患有三种情况: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能进攻,而偏偏命令进攻;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应撤退,而偏偏命令撤退;这叫做束缚自己的军队。不了解自己军队的实际情况,却硬要干涉三军的指挥,就必然使将士疑惧。三军将士思想混乱而又疑惧,这样诸侯乘机进攻,我们的灾难就来了,这就叫做自乱军心,导致敌人的胜利。
所以,预知胜利有五种:知道可以打和不可以打的,就能胜利;知道兵多怎样打和兵少怎样打的就能胜利;上下一心的就能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对付敌人的无准备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君主又不加牵制的就能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方又了解自己的,百战都没有危险。不了解敌方而仅仅了解自己的,一胜一败。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打仗都要失败。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故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为: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就能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一半;即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武关于兵家制胜的指导思想;也是知和战关系的战争认识论思想。“知彼知己”从狭义范畴来理解,是指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掌握;从广义方面理解,就包括知己以外的各种相关情况。
孙子很重视“知”,全书用了78个“知”字。他对“知”十分强调,认为“知”是作战的前提,是胜利的基础。他还提出“先知”:“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他认为只有“先知”,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作战才能有取胜的把握。本段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是这个意思。
孙子提出战略决策应以熟知敌我双方道、天、地、将、法等各方面情况为基础,将帅要懂得各种“用兵之法”。这些都必须以“先知”为条件。为了达到“知”,他主张“示形”、“五间俱起”、“策之”等各种手段并用,千方百计察明敌情、地形等情况,达到“知彼”;在“知己”方面认为同样重要,知“知吾卒之可以击”、“不可以击”、“得地之利”、“得人之用”等,真正为“知己”。
应当说,“知彼知己”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不仅有对敌我双方各种客观条件的了解,还有对战争的指导规律和各种作战原则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揭示了对彼己情况的了解与战争胜负的关系,而且也指明了找出作战指导的规律,并按这些规律战胜敌人。因此,他这儿讲的己是知与行、学习与使用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普遍的认识论价值。
“知彼知己”,不但是兵家制胜的谋略原则,而且已成为科学的真理。历史上用兵的人凡是遵循了这条原则。,就取得成功;否则,便招致失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抗曹,大破曹军,暂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之后,孙、刘之间开始了荆州的争夺。当时,刘备中年丧偶,失去了甘夫人。周瑜得悉这一消息,便向孙权献上一计,请派人前往荆州向刘备说媒,假意将孙权之妹嫁给刘备,然后骗刘备至东吴招亲,扣为人质,逼还荆州。孙权派吕范前往提亲,刘备“怀疑未决”。但诸葛亮胸有成竹,料知东吴之谋,让刘备答允这门亲事,而且会使“吴侯之妹,又属于公;荆州万无一失”。然后。诸葛亮坐镇荆州,派勇将赵云带500兵士,保驾刘备招亲。临行前,诸葛亮授与赵云三个锦囊,并嘱咐赵云按囊中“三条妙计,依次而行。”赵云牢记军师嘱咐,依锦囊所授之计而行,使刘备东吴之行化险为夷,顺利招亲,得了“佳偶”,而且安全返回荆州,使孙权、周瑜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人们佩服诸葛亮料敌如神,计谋高超绝伦。其实,诸葛亮是在完全了解吴国君臣的心计情况下订立的妙计。首先识破“提亲”是骗局,便将计就计,大造舆论、声势,搞得沸沸扬扬,搞成既成事实,迫使孙、周哑巴吃黄连,只得弄假成真。其次,他深知刘备戎马半生,丧偶又得佳丽,会沉溺安乐,“乐不思蜀”;同时又深知孙、周会因此利用荣华安乐、声色犬马软禁刘备,因此设了第二条计。其三,他料定刘备逃出,孙、周绝不肯善罢干休,会派兵追回刘备等人,因此设立了第三条计,让刘备请出孙夫人出来退兵。
刘备招亲过程中,刘备、赵云等人能够处处主动,步步占先,就在于有诸葛亮的三条锦囊妙计。诸葛亮之所以能在事情发生之前预先定下应付妙计,是由于他对事态的发展有着高度准确的预见。他这种先见之明,绝非来自主观臆断,而是来自对己方和彼方情况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事态发展的符合逻辑的透彻分析。
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也是由于“先知”决定的。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说:“平型关一战应该得力于情报的猎取和地形的选择。”打仗前,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进犯平型关的敌军是日本名将坂垣征四郎率领的精锐之师第五师团。为了打好这一仗,选择了平型关作为设伏歼敌的地方。从平型关到河南镇,是一条东西向的狭窄沟道。沟道中段地势最险要,长十余里,深数十丈,沟底通道仅容一辆汽车通行。这正是一个理想的设伏阻击地域。八路军正是利用这有利的地形,加之战士英勇奋战,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我军取得毙敌千余名、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的胜利。
当今商场,“烽烟”四起,厂家林立,竞争激烈,若欲站稳脚跟,也必须“知己知彼”。
商战比兵战更为复杂,各种因素不是那么明朗清晰,相关的各种条件含混不清,只能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才能使经营活动顺利发展。因此,更要强调“知己知彼”,才能达到“百战不殆”的目的。
“己”指的是自身条件和内部环境,包括财力、物力、人力、技术、经营场地、地利条件、商品种类、商业信誉、商品来源等等。“彼”既可指竞争对手,又可指贸易伙伴,总之,与之进行业务往来的团体或个人,都可以称之为“彼”。“知彼”,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手段,了解对方的经济实力、商业信誉、人员素质、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发展趋势、经营动态等等。若是竞争对手,“知彼”更要探明对方的强弱虚实、长短优劣,我们便可避实击虚,扬长避短,攻击其弱点。
我们和外商是公平的贸易合作关系。和外商打交道,要坚持原则;同时,千方百计探明对方的经营状况、合作目的、合作担保,不能一见面就把自己企业的全部经营情况全盘托出,结果使对方抓住了弱点,造成讨价还价、施加压力的可乘之机。据说在“文革”期间接待友好人士时,对我国特有的景泰蓝和宣纸生产技术,厂方又是讲工艺流程,又是让其拍录像。结果,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粹精品,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友好”地窃走了。所以,和外商打交道更要做到“知己知彼”。否则造成的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1985年我国渔业部门同非洲某国合资办了两个渔业公司。我国向这两个公司提供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条件是相同的。但后来这两个公司经营状况却大相径庭:一个管理好,效益高;另一个管理混乱,亏损严重,短短的几个月,就破产倒闭了。原来这后一个公司是个空壳公司,负责人是个不懂技术的莽汉,其他人也都是临时凑合的,因为事前未能做到“知彼”,不了解其底细,盲目与之合作,所以造成了损失。
在国外,利用“知彼”,摸清底细,从而大发横财的事例不少。1894年11月,美国财政部的库存黄金大量外流,市面上出现了抢购黄金风潮,形势相当危急。美国总统只得求救于大金融家摩根及大银行家贝尔蒙。摩根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探明了此股抢购黄金风潮是与各地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有关,政府已到无计可施的地步。于是,他同贝尔蒙拟定了一个计划,由他们两家组织一个辛迪加,承办黄金公债,一则可解财政危机,二则可换取高额利润。因这条件太苛刻,国会和总统都不接受。于是,摩根又通过各种手段,探明国库存金只剩下900万元时,便威逼总统道:“总统先生:据我所知,××先生手中就有一张总额为1200万元今天到期的黄金支票,如果他今天要兑现,那么一切都完了!”总统走投无路,不得不答应摩根提出的条件。当然,摩根便取出大量美元交给财政部,帮助政府渡过了危机。但摩根向政府承包的公债价格与市场差一转手,便赚取了1200万美元。
从以上实例分析,使我们看到“知己知彼”对于经营成功与失败是何等的重要。
二、上兵伐谋,以谋制胜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武的意思为:最好的用兵方法就是打击敌人的作战谋略,其次是在外交上瓦解敌人的联盟,再次是用军事力量征服敌人,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这是孙武以谋制敌,力争全胜的战略思想。全段突出了一个“谋”字,强调以谋制谋。
“上兵伐谋”,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指自己有高妙的战略性决策,在谋略上胜过敌人;另一个是在战争中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既可以用于战略,也可以用于战役战术;既可以运用于进攻,又可以运用于防御。无论是战机的创造、兵力的部署、战法的使用、地形的利用、目标的选择等等,都是谋略发挥的天地。
在孙子看来,从事战争,使敌人屈服有“智胜”和“力胜”两种方式,相应的也出现“全胜”和“破胜”两种结果。“智胜”代价小,“力胜”代价大;“智胜”可以“安国全军”,“力胜”难免国弊兵疲。所以,孙子主张以智谋来运用军事力量,智、力结合,力争做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谋攻篇》)。这就是孙子所说的谋攻之法。
商灭夏,伊尹就是采取的以谋胜敌的策略。公元前1763年,伊尹审时度势,决定以谋略胜敌。为了探测夏桀的力量有多大,伊尹向商汤献策说:桀的军力有多大、号召力有多大,很难看出,可以采取抗贡的手段,看看桀还有多大军力和号召力。商汤接受了伊尹建议。第一年不给桀进贡,桀大怒,调九夷之兵伐汤。伊尹说:桀还有号召力,不宜和桀作战,赶快赔礼道歉,补送更加优厚的贡品,以息桀怒。第二年汤又抗贡,桀更怒,又想调九夷之兵,九夷反对连年用兵,师劳、财竭,大都不听调动了,桀只征集了部分三夷之兵伐汤。这时,伊尹献策说,桀已经没有号召力了,三夷之兵战斗力也不强了,士气也不高了,可以对桀宣战了。于是商汤联合诸侯军队,埋伏于山西安邑的鸣条,诱敌出战,夏桀被商汤一举打败建立了商王朝。史称“鸣条之战”这一著名战役,就是伊尹审时度势,待机歼敌的典型谋略战。
从革命战争看,建立根据地战略就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上兵”。从井冈山到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就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人类战略思想宝库中的瑰室。一些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遇到市场疲软或需要逐步扩展时,建立了自己根据地的势力圈,将自己置于势力圈中心抵挡危机四伏的外部世界,以求站稳脚跟,待机扩张势力,发展事业。
放眼全球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互成鼎立之势的“三大经济圈”的竞争:西欧共同市场、北美经济圈,东亚经济圈。从一个国家的经济战略来说,就应当建立自己稳固的经济地位去竞争发展。企业家的眼睛不能只看眼前和周围市场,要有战略眼光,瞄准国际市场去努力开拓。
三、不战而屈人之兵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为:用兵的法则是,能使敌国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坡敌国就差一些;能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差一些;能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攻垮这个旅就差一些;能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卒就差一些;能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打垮这个伍就差一些。因此,百战百胜还不是好中最高明的,不战而降服敌人才是优胜中最高明的。
  孙子以非战手段避免兵燹战祸的战略为指导思想,认为军事斗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安国全军保民,而任何战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军民伤亡和经济的破坏,因此他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本义是:不通过直接交战而使敌屈服。按照他的主张,大至于敌国、敌军,小至于敌之旅、卒、伍,都可以不战而使之屈服。也就是说,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既是一种战略主张,也是战役、战斗的主张;当然,重要的还是战略主张。
怎样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没有具体论述,但从全书中可以反映出其基本内容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心理等斗争手段,把战争遏止于萌芽状态。这种战略目标只有在具有诸多绝对优势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孙子在肯定这一思想的同时,基本的还是论述以战制敌。
战史表明,要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以谋略取胜,以武力威慑与政策攻心相结合。如大兵压境,示敌以威,使之望而生畏,不战自屈;采取政策攻心,瓦解敌军,使之军心混乱,不战自崩;充分利用和扩大敌人内部矛盾,使之相互倾轧,分崩离析,不战自溃。在历史上齐桓公采用“尊王攘夷”策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从征服这个意义讲,多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现代西方一些谋略家先后提出的“均势战略”、“不战而胜战略”、“孙子的核战略”等等战略构想都是明确地运用孙子这一战略思想的。
对于这一战略思想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是战争中的特殊现象没有普遍意义;有人认为这是脱离战争实际的唯心论观点不切合实际。但海内外更多的人都肯定这一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在今天“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宣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是有益的。
在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战役、战斗角度看,例不胜举。东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王霸征讨周建、苏茂。王霸归营,士击鼓射箭,箭矢射中王霸面前的酒樽,王霸仍安坐不动。军吏说:“茂已破,今易击。”王霸说:“不然,周、苏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挑战以邀一胜。我今闭营休士,可迫敌退。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达到了不战而胜的目的。
解放战争时,***对平津战役作了周密部署。当时华北敌军只有60万人,我军东北野战军有80,万人,华北野战军40万人,占有很大优势。傅作义部队摆成500余公里的长蛇阵,蛇头是唐山、天津、蛇腹是北平、蛇尾在宣化、张家口。我军对其分成数段分割包围,以便各个消灭。***“围而不打”,“隔而不围”,以奇妙的战术打了蛇尾打蛇头,调动傅作义35军出京。首先在新保安歼灭35军,继克天律,全歼天津守敌。在巨大攻势下,被围困在北平的傅作义将军深明大义,接受改编,大开城门迎接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从整个战役看,体现了“全胜”的战略思想;从北平和平解放来看,可算是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例。
战争史上“城下之盟”的史实很多,在强大军事压力下抵抗无望,被迫投降。这些从获胜者角度看,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商战中,在竞争中,要获取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智力的竞争,更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竞争者往往可以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占领市场,兼并吞并一些弱者,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获取竞争的胜利。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唱“空城计”,巧妙获得“不战而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退伍回家的希尔顿,在德克萨斯州寻求发财门路。他买下了莫希利旅馆,从此翻开了希尔顿饭店王国的第一页。刚刚起步,资金缺乏,举步维艰。在修建达拉斯希尔顿饭店时,他十分困难,饭店建筑费需要100万元!希尔顿灵机一动,他找到卖地皮给他的房地产商人杜德,威胁利诱,说服了杜德。杜德答应按希尔顿要求将饭店盖好。然后由他出钱买下,并且还是分期付款。杜德之所以答应希尔顿的条件,是希尔顿威胁利诱的结果:“如果我的房子停工待料,附近的地皮价一定会大大下降;假如我再宣传一下,说饭店停止不盖是因为位置不好而另选新址,那你的地皮可就卖不了好价钱了。”杜德无可奈何,接受了希尔顿的条件。1925年8月,达拉期希尔顿饭店如期竣工,从此希尔顿的饭店王国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饭店。希尔顿在资金匮乏,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中,能巧借他人之手耍空手道,演了一场“空城计”不战而胜,获得了巨大成功。
四、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译为:用兵的方法有10倍优势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5倍优势的兵力就要进攻敌人,只有一倍的优势兵力就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就要努力战胜敌人,比敌人少就设法退却,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交战。
这一段文字论述了审己察敌、量力用兵的胜败谋略,体现了集中兵力确保必胜的思想。
这是孙子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的作战指导思想。他认为,指挥作战必须根据兵力的大小,与敌人兵力对比情况,正确使用。有优势兵力就可以采取进攻战;兵力相当就应该首先设法使敌人兵力分散,而后各个击破;兵力小于敌人应采取防御或避免与敌人交战。组织进攻作战要有绝对优势兵力,做到“以镒称铢”;反对不自量力,“以少击众”、“以弱击强”。
“以众击寡”是靠指挥的灵活、兵力巧妙地运用来实现的,并非只是说兵力越多越好。客观上有优势兵力当然是胜利的有利条件应当充分利用,如果全局不具备优势兵力,就要靠灵活的指挥,在局部在决战的关键时刻,在主要作战方向形成局部的优势兵力。决定兵力的众与寡,来源于对情况的正确判断,孙子指出“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根据这个道理,我方可以隐蔽企图,使敌人难以断定确切的战场和攻击方向,使敌人备多兵分,我方就可以实现以众击寡了。即使双方兵力相当,“我专为一,敌分为十”,等于是“以十攻其一”。做到了这一点,敌人兵力再多,也可以使敌人无用武之地,否则,兵力强大,也无益于取胜。
在用兵作战之时,孙武主张在优势的情况下与敌人交战,要努力利用和造成优势兵力去打击敌人,反对在劣势情况下与敌人硬拼,这是十分正确的。
孙子关于“识众寡之用”、“以众击寡”的指挥原则和转化敌我兵力对比态势的指挥艺术,揭示了战争中兵力运用的基本规律。现代战争由于武器装备的变化,更多的是以集中火力的形式来体现的,其指导原则仍然是一致的。
北朝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东魏将军高欢渡河,逼近华州,刺史王罴严加防守,并涉过洛水,驻军于许原西。西魏派宇文泰抵御。宇文泰到达渭南召集诸州兵将,诸将以众寡不敌,请求等待高欢再向西以后视情况的变化再作决定是否作战。宇文泰说:“高欢若是到达咸阳,我人心会浮动。现今高欢军刚来,可以反击。”于是在渭南架设浮桥,令兵士携带三日军粮,轻装渡渭,十月壬辰到达沙苑。高欢率兵来会。宇文泰召集将领们商议。部将李弼说:“彼众我寡,不可争锋。此东十里,有渭曲,可据守以待。”于是依其谋进至渭曲、背水,东西列阵,李弼为右军,赵贵为左军。命将士尽数埋伏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高欢将士望见字文泰兵众甚少,争相前进,乱而不成列。两军即将交锋时,宇文泰擂鼓,士卒皆起,李弼等率铁骑攻其侧翼,遂大破高欢。这一仗,高欢依仗人多士众,轻率进攻;宇文泰面对强敌,善于指挥,沉着应战,以小击众,化局部之小为大,恰当布阵,诱敌入伏,乘机鸣鼓,一举而败高欢。这是懂得用众寡之兵的灵活指挥,在大局上处于“寡”,在局部上造成“以众击寡”,是一个成功战例。这正是孙子“识众寡之用者胜”的体现。
“以众击寡”,关键在于指挥。战略指挥家要善于指挥分散弱小之军集中起来联合作战,形成优势兵力,以众击寡。在解放战争之初,几大野战军在中央统一部署指挥下,实施“两翼牵制”、“三军配合”的联合作战战略,刘伯承、彭德怀、陈毅等的部队大显神威,为战争拉开了序幕。中国革命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中就体现了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联合作战,集中优势兵力,也是商战中经常遵循的一大战略原则。分散作战,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在成大业、赚大钱上往往无所作为。联合起来的力量决不是原有分散力量的简单相加,1+1不等于2,而应该是1+1>2。
五、将为国辅,辅周国强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译为: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周密国家一定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一定衰弱。
  孙武认为:将为国辅,辅周国强。这是孙武关于将帅在国家和军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观点。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国家与军队的关系是以君主与将帅关系来表述的。君主与将帅是“主”与“辅”的关系。将帅有能力,具备将德——“智、信、仁、勇、严”,则主安而国强。因此,孙子认为:“故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就是说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将帅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中枢,无论建设军队、管理军队,或是指挥作战都起着主导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兵法主要是为将之法。从《孙子兵法》直接论述将帅重要作用的文字看,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直接参与制定重大军事决策,通过未战而“庙算”,协助国君作出战与不战的战略决策,或如何战的策略决策。二是将帅“受命于君”,在外出征,又是国家战略决策的主要执行者。这时,“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安危、军民的生死,全部系于一身,责任重大。将帅掌三军之权,理三军之事,要“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要通“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等等,对将帅要求之高可想而知。因此,选将任将不可不慎。应当说充分认识将帅的重要作用是完全应该的,但《孙子兵法》也流露出过分夸大将帅作用、将帅决定论、官兵对立和愚兵思想,这是应当批判的。
三国,诸葛亮作为丞相、将帅,真可谓“忠臣”、“辅周”之臣。一朝天子一朝臣,诸葛亮能够实现“两朝开济老臣心”,至死不渝,真不容易。刘备白帝城托孤,要刘禅“父事丞相”,刘禅基本上是遵循的。诸葛亮《出师表》真有慈父教子之意味。诸葛亮天资、能力、完全可以称帝,刘备托孤时就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须安邦定国成就大业。若是嗣子(指刘禅)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取而代之。”果然李严曾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但诸葛亮仍然我行我素,忠于蜀汉,鞠躬尽瘁。其实,刘禅虽然能耐不大,但他信任诸葛亮,放手让诸葛亮大权独揽。李邈上书进谗言,刘禅不听,杀了李邈。一个敢放手,一个尽忠心,这天子与朝臣真可算是一对值得称颂的典范。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打开局面,首先必须创造一个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内部环境,尊重、信任本企业职工并充分授权让他们施展身手,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稳步走上成功之路。
“尊重、信任、授权”,是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珊蒂·柯吉格的用人之道。她在1972年以2000美元创办ASK系统公司,后来发展成为全球十大软件公司之一,55个分公司遍布全球。珊蒂·柯吉格的成功关键在于用人之道。她主张让员工自觉自愿去全力工作。职工对企业负责,企业“尊重、信任、授权”予职工,使得ASK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珊蒂·柯吉格成为1991年最受瞩目的25位高级主管之一,被企业界誉为“硅谷女杰”。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有机合成厂的领导,放手让一位操作工人对引进的一套外国装置多次进行改造,虽有失误、挫折,但终于使这套装置更符合厂情,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厂里信任、放手、尊重他,他尽心尽力为厂改装,终于取得了成功。当外国专家到厂访问,看到这套装置的先进性得到进一步发挥时,赞不绝口并反而把它作为“中国专利”用重金买了回去。
六、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司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感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司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译为:国君贻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能前进而硬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能后退而硬让它后退,这叫做牵制军队;不懂得军队内部的事务而干涉军队的事务,就会使军队迷惑不解;不懂得军队的权宜机变而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产生疑惑。军队既迷惑又有疑惑,那么诸侯乘机进犯的灾难就到了,这叫做自己扰乱了自己的军队,而导致了敌人的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才能够胜利。
这一段文字是论述将帅要有独立指挥权的问题,指出君主不牵制将帅才能够取胜。
这是孙子关于机动灵活用兵的思想之一。将领选择好了就应授权让他独立指挥。将帅有能力组织、指挥军队作战,国君就不要越权干预指挥,应该大胆放手让将帅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将领应该在“唯人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极速赛车必中规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