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中国教育发展与未来的设想

【图文】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郝景芳:中国教育还缺什么?-ZAKER新闻
郝景芳是谁?她是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也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她是国际科幻大奖雨果奖获得者、也是财富杂志 40 名 40 岁以下商界精英;她是《人物》杂志评选的中国十大人物,也是 2018 年世界青年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她是一生写故事的人,也是 3 岁女儿晴晴的妈妈。现在,她提出了关于中国教育的判断和对教育未来的设想,如何弥补当下教育的不足?如何让孩子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think deep)?文末还有景芳送给孩子的礼物,请大家不要错过。全文 6650 个字预计需要 11 分钟阅读今天,我想聊聊我对中国教育的判断和展望。我以两重身份聊这件事。一是多年教育的亲历者:我从小学到博士毕业,经历了 22 年中国公立教育系统,一直在观察、追问、思考;另外是三岁半女儿的妈妈,在两年之后,也要给女儿报名加入国内的教育系统,因此也会权衡。有人会问:中国教育系统是不是很糟糕?你会让孩子从小出国读书吗?首先,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教育系统是糟糕的或者失败的。我完全不这样想。从内容设置上讲,中小学的系统性学科设置还是很严谨,打下的基础也扎实,让学生有比较好的基础进入高等教育。重视语数外也是合情合理的,北大哲学系一位教授在《理想国》课上说:" 阅读能力和逻辑能力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高考看重语文数学完全没毛病。"从形式上讲,高考制度也算是公平合理,虽然僵化,但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凭能力脱颖而出,而不需要比拼父母对大学的赞助,即使穷学生机会在变少,但有钱人也不能随意操作。其次,我也观察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在革新。有的时候革新的方向是好的,有的时候革新的方向矫枉过正,或是带来新问题,但总体而言,革新一直在进行,并没有停滞不前。减轻学生负担、调整选课制度、扩大自主招生,教育部门也一直在出台新政策,并不是铁板一块。但是,我心里也非常清楚,中国教育系统仍然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这问题并不像作业多、考试制度僵化这样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它更难量化,但在我看来,它的影响可能更大一点,甚至影响到学生和整个国家未来成长。这个问题也是令我自己深有触动、想要投身教育领域的重要理由。那么我心中的、中国教育系统最为欠缺的,究竟是哪一点呢?一个视角:来自以色列的对比分析一年多以前,我和一位来自以色列的年轻创业家聊教育,他谈到很多事情,给我全新的知识和启发。他首先讲到犹太民族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他说犹太民族重视阅读经典和提问、辩论,小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相互辩论,师长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问 " 谁同意这个观点,谁反对这个观点 ",同意观点的孩子要列出一二三,反对观点的孩子要反驳一二三,然后,支持一方再对反驳一一给出回复。这样的辩论是对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很好训练。他接下来讲了他对中国和以色列教育系统的观察。他说,以色列的教育从小就非常自由,只上半天课,剩下半天就自由活动,而且对孩子的兴趣非常支持,压力也不大。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天生的 strong kid(优势儿童),因为这些孩子的学习是自我驱动,学习也比较轻松,总是自己去寻找想学的新东西,充满新的想法,需要空间去实现。因此以色列经常能出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以他个人为例,他 9 岁起开始自学编程,父母一点都不懂,他完全自己从计算机上寻找资源学习,后来二十几岁就有成功创业经验。但是,他说,以色列的这种教育制度,太多靠个人推动,对于很多资质不高的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平庸,甚至成年后的基本教育素质都较低,因此从大众来看,教育成果并不高。这一点和中国教育系统正好形成对立:中国的教育系统,很少给出众的孩子额外的自由度,但是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最终的结果达到一定标准。因此,在他看来,中国教育的集体性应该和以色列教育的个体性互补。他的这番话,给我很多触动,其中也有不少共鸣的地方。中国教育系统,并不鼓励特立独行,如果你资质过人,要么跳级、升班抢跑;要么要求你照顾大家的步调,做一样的事。并不会因为你有自己想探索的领域,就可以自己去探索。学会了就想去玩?不听课?门儿都没有。这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眼界太窄。从老师到家长都相信,教育就是学好课内知识,考试考好,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有余力,想要扩大学习范围,唯一能想到的方向就是提前学高年级的课本。也就是说,缺少广度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单线上赶进度。父母和老师并不相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玩出自己的世界,在学校课本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可以去探索。中国的教育,并不利于资质较高的孩子。教育系统均值比较高,最终学生的差异不大,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一生的成就也就考试好;以色列的教育,差异比较大,靠学生自身的天赋和兴趣,有自我推动力的学生,天空没有上限。一个对比:来自美国的小学教育最近和一位在美访问学者交流,她的女儿 12 岁,在美国小学读了一年多,目前六年级。她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小学教育,发出感慨:美国的小学学这么多看上去没用、但真正有用的东西啊。她指的是什么呢?我详细询问了一下。原来她女儿上的小学有四大主科,比重差不多,分别是:数学、语文(即英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后两者是国内小学很少有的。其中科学按照主题探究世界,她女儿学习 " 水 " 已经学习了快一年,就一个小小的 " 水 ",展开许多方面,从生活用水,到整个世界的水循环,还有与食物、工程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水,她女儿小学就已经知道了不少化学概念。社会科学学什么呢?她们用一年的时间 " 绕世界一圈 "。学习世界各大洲各国文明,前两个月刚刚学过中国,学习了中国古代各个王朝和皇帝,还有风俗和科技,这个月开始要学习非洲了,从气候、地理到各国文化。她们还要写自己对不同文化的观点。为什么她认为这些知识是 " 看上去没用、但真正有用 " 呢?因为她觉得这些知识和周围的真实世界相关,而且教会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让我想起我在英国读书的一年。我从 9 岁到 10 岁跟随父母到英国一年,在当地读书。读的只是普通公立小学,也不在富人区,更离英国的传统贵族教育很远。但就是这个破破的公立小学,我们在大半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人体百科和鸟类百科。每一个主题下,我们会阅读、绘画、做习题、做设计、写文章。最后没有考试,而是每人都会做一大厚本 " 成果 ",包含自己在此主题下做出的所有内容。所有这些学习和成果,了解水的知识、鸟类知识、希腊知识和人类知识,对于参与国际竞赛都没什么帮助,对我们中国父母在意的高考或者美国标准入学考试也没什么帮助。那么他们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学呢?这些知识到底是有用还是没用呢?有没有用,要看在学校里还是学校外。有很多知识,对于标准化考试不一定有用,但是对于真实世界的真实生活,却是用处极大。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常常距离真实世界很远,以至于学生常有 " 为什么学 " 的困惑。化学课上学了很多物质的化学式,学了配比化学方程,学会了看瓶瓶罐罐的小图,但是这与生活有什么关系?不知道。于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然而另一种学法是反过来,先了解真实世界,理解真实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有什么现象、规律和困扰,然后思考解决方法的时候,遇到了化学公式。这个时候的化学公式是直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的,将来走入真实世界,可以直接调用学过的知识来运用。小学学科学有什么用?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从小建立未来科学家、工程师、创业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从小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小学习各国文化有什么用?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从小建立未来社会学者、政治家、媒体和文化人的思维方式,从小学会理解文明的渊源和传统,懂得与国际世界沟通。这些学习建立的视野和思维方法,可以直接带入长大后的工作生活。这是中国教育系统的另一项缺失:过于注重纸面上的标准化题目,缺乏学习真实世界。我们特别重视考试的记忆和技巧,但周围的世界什么样?孩子不知道,父母和老师也不重视。我们常有一种 " 高考之前,活在真空里 " 的感觉,对大世界没感觉,也不知道时代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做什么。这让我们在各种竞赛中领先,但却茫然无措踏入职业选择。我们的教育,强在哪里,弱在哪里第一节说过以色列的教育。以色列的教育只是更大范围犹太人教育的缩影。犹太人至今出过 189 位诺奖获得者(其中 180 位科学、文学和经济学奖获得者,9 位和平奖获得者),以色列建国短短几十年,已有 12 位诺奖获得者。为什么犹太人的教育如此能孕育大师?依不少国人当今的想法,一切都是财富的结果:犹太人能挣钱,因此犹太人能得大奖。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所有杰出成就都是金钱的堆积和金钱的幕后交易。但如果抱着这样的偏见,而不去诚恳学习其他民族的思想精华,那么将永远没有思想提升的源泉。除了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犹太民族的家庭和教会教育。犹太人家庭教育有两个特征,是孕育杰出智慧的源泉:其一是犹太人至今极为重视经典阅读,而阅读是最重要的智慧来源。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像文字这样传递思想,重视经典阅读,就是重视思想绵延。其二是犹太民族的教育重视疑问和思考。从孩子小的时候,就鼓励提问、质疑、探讨、辩论。孩子需要思考和辩论经典中的问题,包括上帝创造宇宙、人类、犹太民族的故事,其中隐含大量关于世界起源、世界演化、世界规则的问题。经常探讨这些大问题,让孩子学会去思考对人类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和哲学。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系统已经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了,但是缺的恰恰是一些灵魂性的东西:超越的思想。我们的教育强的是什么呢?是技能训练。从一年级到大学,我们都强调把基础打扎实,先不管为什么学习一个知识,先把它学好。无论是数学物理大量做题,还是语文英语的勤恳背诵,都是 " 头悬梁锥刺股 " 的精神,把所有精力放在技能提升上。学习的明确目标是提高成绩,提高成绩的目标是考学,考学的目标是稳定工作,稳定工作的目标是提高收入。经过这一整个过程循环,一个人苦得蜕了一层皮,也总算是熬出来,家和万事兴,再把这套吃苦的哲学灌输给孩子。那我们的教育弱的是什么呢?是理想境界。一个人接受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学习想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为什么不辞辛苦爬山,山顶究竟有什么风景?我们接受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如果我们给教育描摹的目标就是好工作和挣钱,最理想的实现也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挣很多钱。比这个更大的目标是自己创业或者做生意成功,经济上的成功无疑更大,但仅此而已。比这个还大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国命运救亡图存、振兴单一民族,这个宏愿很了不起,也很宽阔,但是放在世界范围仍然只是一国之梦,产生不了引领全人类的杰出人物。真正的杰出人物是怎样产生的呢?杰出的历史人物,国籍民族家庭背景各异,成长路径也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通的核心的指引:解决人类和世界的问题。解决世界的问题,是在我看来教育唯一真正的目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才能获得进大公司的能力,而是因为学习才能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成为更好的人类。牛顿是如何产生的?他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央造币局找一份好工作,而是试图用数学解释整个世界运动的原因。达尔文是如何产生的?他的目标并不是拿一份水手的好工资,而是在纷繁复杂的动植物中找到共通的特征。艾伦 · 马斯克是如何产生的?他的目标并不是找一个微软的铁饭碗,而是不断想探索新的方式,解决人类陆地交通、太空交通问题。这些人物,也没有为英国或南非的民族强盛而学习,他们要解决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大问题。解决人类大问题,才能成为影响世界的杰出人物。这正是我们的教育中往往缺的一环。人类有什么大问题?世界有什么大问题?很多人面对这两个问题是回答不上来的。中国在过去落后挨打的年代,能够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和富强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但是我们目前已经重新回到世界巨人的舞台,这就需要有世界级人物,不仅仅懂得让民族不受人欺负,而更懂得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引领人类向前。伟大的人物,思考的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终极规律、人类文明的由来、历史的原因、科学的方向、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的相处方式、世间苦难的救赎、更理想的社会变革。伟大的企业,愿景是为人类开发新的能源方式、创造新的出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沟通方式、寻找更好的计算方式、解决人类的食物与安全问题、产生更具有想象力的事物。解决的问题越属于全人类,最终的成就也就越代表一个民族。在我看来,我们的教育,所缺的就是这样一种 "Think Big, Think Deep" 的超越的思想。技能训练当然是重要的,若没有过硬的技能,什么境界也达不到。但是只有技能训练,没有思想引导,最终只是盲目奔跑。我把这种教育叫做一种" 有脚无头 " 的教育,腿脚肌肉锻炼得格外强壮,就是没有方向,一直在等着有个人给自己指点方向," 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比谁跑得都快 "。可是究竟想去哪儿呢?说不上来。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极端," 有头无脚 " 的教育:一些人让孩子退出学校,但是并没有给孩子足够指导,讲究不学习,不接触知识,自己在世界中悟道,这种状态人确实可能想一些大问题,但是容易云山雾罩,不懂现代知识体系有什么深刻之处,最终停留在空谈,做事的行动力也就差了十万八千里。理想的教育一定兼具思想与行动。思想是为人生寻找方向,行动是让自己到达目的地的工具。爱因斯坦的方向是他对光速飞行的思考,他的行动是他在学校不断寻找的数学工具,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太侧重后者,偏偏缺了前者。有灵魂的教育目标是思考和创造。而思考和创造获得的收益,只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像牛顿或马斯克这样的大人物,是另一个世界的天才,我家的孩子可没这天赋,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就不错了,想大问题有什么用,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小时候也没学过什么世界的本质、文明的起源、人类的规则,不是也活得挺好的。父母的想象力是孩子的上限。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于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飞到高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代一代培养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但总是难以培养出影响人类的大师级人物。成就的天花板是想象力,不要让我们的想象力局限孩子的未来。Think Big。谷歌内部成立一个 X-lab,谷歌对其的唯一要求是,解决 10 亿人以上的问题。不管做什么领域都可以,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思考的是全人类问题,至少惠及 10 亿人以上。这种思想是伟大成就的前提。这种思想不仅仅对一小撮资质超群的天才人物有效,事实上,它对于促进所有人的学业事业都有效。你只有有极强烈的问题思维,才能有学习动力;你只有有极广阔的世界眼光,才能建立知识图谱。最终也许解决不了人类的大问题,但一定能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Think Deep。你所设想的世界,是你最终能到达世界的最远边界。雄心壮志最大的问题也就是眼高手低,能力赶不上梦想的大目标,内心失落。然而眼高手低也强于眼低手低,若看不到远方,就不可能走到远方。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是导航仪,手里做的练习是速度轮胎,永远让思想为速度导航,而不要速度茫然乱闯到极限。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如果要问我,对于中国教育有什么期待,有什么革新的愿望,我的希望并不是推翻现有体系,而是希望给现有体系注入思想和愿景。我们需要的是对现有扎实基础教育的拓展。我们需要给现有的教育一片更广大的天空,让我们的孩子具备思考大问题的能力,以问题和思考引导未来的技能学习。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具备:宏观思想让孩子看得再远一些,想得再大一点,以思想引领行动。希望他们不仅具备优秀技能,更能从宏观大局的角度选择方向,让优秀技能得到智慧的指引。国际视野让孩子理解世界、理解古今,具备思考人类问题的意识,未来做好准备走入国际舞台,让中国思考贡献到整个人类文明,成为人类历史真正的杰出者。问题思维让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图景,理解当前社会和未来世界的科技、文明与困境,学会思考问题。通过未来反推现在,通过对真实职业的理解,制定个人成长计划。跨界联系让孩子能从生活具体的事物出发,超越学科界限,多角度理解事物,具有多方位联结、以小见大的洞察,能将生活具体事物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总而言之,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从广阔、真实的世界舞台出发,带着思考走入日常学习。视野与志愿会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理解学校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对人生;让他们理解人类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主动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对学习和成长获得内在激情。我们希望孩子能真正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星空是脚步的理由。以上就是我们对教育的判断与期望。中国教育系统有很多优点,值得巩固扎实,但缺点在于视野狭窄,过度强调技能、钻研题目,并没有给技能训练以充足思想指引,以至于学生长大之后技能优秀,但是对方向把握不足,选择自我人生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有限,在世界舞台的贡献受到局限。童行愿景而童行计划的愿景,就是弥补教育体系思想的不足,带领孩子认知大世界、思考大问题,给孩子带来广阔视野和思想深度,在对人类问题的思考中获得更强的学习动力。童行计划,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好的通识启蒙体系,让孩子了解世界和自身的真实全貌。我们相信,杰出的人生成就,一定基于对世界的理解、对自我的理解、对未来的理解。童行计划,期望打开一片广阔的天空,补充教育体系坚实的大地。昨天在郝景芳:这是我唯一的成长自述,也是我最想送给孩子的礼物里,我们推出了我和童行的教研团队研发了一套课程:绘本里的通识课:听故事,学知识。这一套《郝景芳的私房共度时光 通识启蒙故事课程》里,共计 100+ 经典绘本课,200+ 科学人文知识,500+ 分钟问答式解读,把我的读书心得、带女儿读书的心得,都转化为点滴分享,送给更多有共同心愿的父母和孩子。原价 199 元,限时免费活动仍在继续,也希望大家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腾讯教育13小时前
腾讯教育5小时前
腾讯教育5小时前
腾讯教育5小时前
中国会计视野5小时前
腾讯教育5小时前
中国会计视野5小时前
腾讯教育5小时前
腾讯教育5小时前
腾讯教育5小时前
腾讯教育5小时前
腾讯教育5小时前
腾讯教育5小时前
腾讯教育5小时前
腾讯教育8小时前【中国教育研究】哈佛教授对未来教育设想: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
《哈佛教授对未来教育设想: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由微信公众号发布,以下是舍得街小编收集整理的有人就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模式的结合中寻找除了一个突破口:“儿童博物馆式”的教育。哈佛的一位教授认为: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给孩子上课的,应该是...,希望对您有帮助.哈佛教授对未来教育设想: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最新篇)有人就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模式的结合中寻找除了一个突破口:“儿童博物馆式”的教育。哈佛的一位教授认为: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给孩子...哈佛教授对未来教育设想: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精选篇)孩子在未来世界生存究竟要靠什么?这个问题估计很少有父母去思考,大多数父母会考虑眼下比较实际的问题,如何让孩子考出好成绩,如何让孩子考上好大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大学面对这个世界的变化,也不得不做出改变。现在,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大学已经宣布,学生申请入学不需要提交成绩单,或成绩单是可选项,孩子在学校所做的各种项目已经成为了大学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以及录取的标准。这样的问题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端倪,它在慢慢提醒着我们——标准化的成功人生已经不再可能。1997年是计算机“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的那一年,人工智能能做的事已经不止是工厂中的机械手,而是让很多职业消失,因此,很多过去标准化教育出来的人丧生了就业能力,也无法创造价值。在人工智能即将充斥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时代,马云也认为,未来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那么,除了我们通常接触的学校教育模式,最接近未来孩子教育的系统是什么样子呢?有人就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模式的结合中寻找除了一个突破口:“儿童博物馆式”的教育。哈佛的一位教授认为: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给孩子上课的,应该是各行各业真正的专业人士。这样的好处是,这些专业人士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在真实的世界探索和解决问题,他们教给孩子的是真正实用的知识和能力。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有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就已经开始实践这样的“儿童博物馆式”的教学了。它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可行性,是“极有可能成功的”。1、没有教材、没有考试、没有上课铃声,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进入大学。学校教育模式成功的评判标准是成绩和录取率,High Tech High就用了这两个数据来说明为什么他们是极有可能成功的,一个是High Tech High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地区平均水平高出10%,另一个是High Tech High学生的大学录取率是98%。父母们通常担心的就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上不了大学,High Tech High就告诉父母们,虽然是在这样一所没有教材、没有考试、没有上下课铃声的学校里,孩子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一样可以进入大学。2、High Tech High真正让教育回归生命。创造力导师Ken Robinson曾说,教育就像园艺,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我们在种花的时候,不会因为哪株花长得不够快,就去拽起来,这不可能对花有帮助,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花种得一模一样,但现在的教育,更像是工厂,我们企图让所有的孩子经过加工之后,都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这符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但却违背生命的本质。让教育回归生命,就要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各种波澜,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绽放,一个女孩在一年之内从害羞不敢说话到成为戏剧导演,一个男孩为了完成任务通宵达旦最终还是失败,失败后反思反省再次出发而后获得成功,从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而这个成长是由内而外的,没有人强迫、没有人鞭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孩子去自我反思,过程中给予肯定、给予支持。当父母们亲眼见证孩子的成长时,那些眼神和眼泪——我们看得到是教育用生命唤醒了生命。并且,用真实的项目来展示学习成果。High Tech High没有考试,所以就没有考试成绩可以向家长报告,每年一度的展览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展览内容就是孩子们进行的项目,可能是一本书、一个话剧、一架飞机、一幅画或是一个机械装置,虽然是老师设定的项目,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极大的自主权。这个展览会对全社区的人们开放,因此,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项目能够以最完美的形式展现。学习的意义变得很真实,不是一个标准化测试来评判孩子的学习,而是观展人会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真实世界的工作成果其实也是相同的评价标准,你的工作是否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3、这所学校如何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积极性、管理老师、处理教育公平等问题?High Tech High采用“项目制学习”方式,让孩子主动参与,让学习自然发生。孩子们为了完成自己的项目,需要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协作、主动尝试,老师最核心的作用是课程最初的“项目设计”,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协助,这就是儿童博物馆最核心的教育理念,给孩子一个环境和任务,让学习自然发生。因而在儿童博物馆里从来没有看到过厌学的孩子。学校成立了教师学院并提供教师培训,教师每年接受考核决定是否能够续签。High Tech High的老师有一半不是职业教师,很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受教育改革的感召来到这里任教,学校为此成立了教师学院,给这些半路出家的老师提供教师培训。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加入High Tech High的教师队伍,申请者需要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结束考核合格的人可以与学校签订一年的教师合同,教师每年接受考核决定是否能够续签。只要当上了High Tech High的老师,那间教室将成为自己的舞台,没有考试分数的要求,也没有课程标准的限制,老师要做的,是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孩子的自主学习热情,去完成学习项目。High Tech High是在保证教育公平基础上的教育模式的成功。High Tech High是公办特许学校,学校的学生是免费入学的,政府会给学校补贴,因为学校名额有限,而报名人数很多,因此学校的录取方式是在考虑邮政编码、男女性别比例的基础上随机抽取学生,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这种录取方式的结果是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差异很大、学生曾经的学习成绩差异非常大,有的孩子高中入学时可能都不认识几个单词。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High Tech High依然做到了教育模式的成功。如果只按分数和录取率这两个标准衡量,很多私立学校的教育也可谓非常成功,但仔细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入学成绩就可以发现,这种成功是建立在选择特定人群的基础上的,很难全部归功于学校。据说High Tech High在过去17年里已经成功复制,增设了13所学校,并将教育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学。未来30年孩子需要什么教育?High Tech High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不过这种教育模式短期内进入我们的生活可能还不太现实,但极有可能是一种趋势。面对未来30年,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o平克认为孩子们最好具备有这么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简单说,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美国教育傲视群雄,为什么能跑赢世界名校??比成绩更重要的是阅读,请鼓励孩子根据兴趣大量阅读?有多大勇气就有多大潜力, | 十一秦岭特种兵生存训练招募队员※ 公众号界面发送您的观点,参与讨论教育无痕 | 生命无限▼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其他公号转载本文请注明出自中国教育研究(ID:hantopedu)哈佛教授对未来教育设想: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相关篇)有人就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模式的结合中寻找除了一个突破口:“儿童博物馆式”的教育。哈佛的一位教授认为: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给孩子...看过此文的人还找过:目标哈佛理想论坛哈佛教授哈佛教授 中国神话哈佛教授解读中国神话哈佛教授大卫.查普曼哈佛大学教授哈佛教授讲中国神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哈佛大学华人教授名单
中国教育研究,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更关注整个家庭的可持续幸福,尊重生命生长规律和遵循教育基本发展规律,在此前提下,我们探
微信号:hantopedu
电话: [离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等教育论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