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在有机溶剂剂除二氯化氧中的氯气

含氯有机溶剂的还原脱氯原位修复技术研究
导读:作者:马骏,博士,现任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
近年来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按其性质可分为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异位修复,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从发生污染的位置挖掘或抽取出来再进行治理;而原位修复,则不移动受污染的介质(土壤、底泥或地下水),而直接在发生污染的原有位置进行修复处理。
与原位修复相比,异位修复有显而易见的优点,如修复工程需要的工期通常短得多,可以确保达到修复目标从而避免使用原位修复时可能出现的后续风险(由于实际的现场条件与小试中试条件不一致导致无法达到修复目标)。从另一方面看,异位修复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需要首先将污染的土壤挖掘出后才能加以后续处理,如焚烧、或者送往专门的危险废弃物或工业废弃物填埋场进行填埋,污染严重的土壤在填埋前甚至还需要使用物化的方法预处理。除此以外,从安全实施角度考虑,当异位修复挖掘深度较深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如果处置场距离较远挖掘出的污染土壤的运输成本也不低。另外,无论是填埋或者焚烧都需要占用不少稀缺资源,包括能源和土地等,与现在倡导的绿色修复(green remediation)的趋势并不相符。与此相应,原位修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认可,当然涉及到的原因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包括很多其它政策上的、经济上的、及技术上的考虑。
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类型有很多种,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多氯联苯(PCBs)、杀虫剂及重金属污染物等。本文主要探讨含氯有机溶剂污染物(基本上属于VOCs)及其还原脱氯的原位修复方法。还原脱氯是一种在特定还原环境下通过生化反应使含氯有机溶剂分子上的一个或者多个氯原子被去除后生成无毒性或者毒性低得多的有机物,从而达到修复效果的修复方法。还原脱氯包括氢解反应(图1)和双脱卤反应(图2)。简而言之,氢解反应涉及到氢原子置换含氯有机溶剂分子上的氯原子,一般每步反应只置换一个氯原子,而双脱卤反应则是相邻碳原子上的两个卤素原子被脱除。本文侧重于介绍还原脱氯中的氢解反应。
图1 氢解反应过程
&图2 双脱卤反应过程
还原脱氯原位修复的基本原理
还原脱氯原位修复利用并强化了土壤和地下水里原有的自然衰减(natural attenuation)中的生物降解进程。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包括自然发生的一系列涉及到生物降解或其他非生物降解的污染物衰减过程,比如随地下水的对流弥散及扩散、吸附、挥发等。在污染物浓度很高的情况下,地下水里的自然衰减相对比较缓慢,但在适当的环境下,这些衰减过程可以被强化从而更充分地被利用在修复上。
生物降解通常是一种微生物促进的氧化还原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水里原有的或修复过程中添加的碳源充当给电子体(electron donor),而给出的电子被传输给不同的电子受体(electron acceptor),在这个氧化还原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被微生物利用以供其生长。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形容,给电子体是微生物的食物,而电子受体则相当于微生物耐以生存的&氧气&。不同的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电位相差很大,在地下水里最常见的电子受体包括溶氧、硝酸根、四价锰的氧化物、三价铁的氧化物、硫酸根、及二氧化碳(氧化还原电位从高到低);另一方面,高度氯化的含氯有机溶剂也可以成为电子受体,比如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乙烷、氯仿以及二氯乙烷等等,但它们的氧化还原电位介于硫酸根和二氧化碳之间。利用氧化还原电位高的电子受体对于微生物自身而言更有利,因为在电子传输过程中反应更有效、能产生的单位能量更高,导致微生物可以转化利用的能量更高从而有利于其生长。但在氧化还原电位高的电子受体被耗尽以后,地下水里的微生物只能转而使用其它电子受体。
地下水里的含氯有机溶剂,比如常见的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乙烷、氯仿及二氯乙烷,可以通过还原脱氯逐步去除氯原子, 生成无毒性或者毒性低得多的有机物,从而达到修复效果。地下水里通常有一些原生的微生物能够促进还原脱氯的进行。如果在有充足的给电子体(碳源)存在并且地下环境也适合的情况下,高度氯化的含氯有机溶剂可以实现完全去氯。在这个过程当中, 含氯有机溶剂充当了电子受体,而其他碳源充当了给电子体。
还原脱氯原位修复的合适条件
在有氧条件下(溶氧超过0.5 mg/L),溶氧是优先的电子受体,当地下水里的溶氧消耗完以后,其它电子受体就会逐次被还原,含氯有机溶剂的还原条件通常处于产甲烷的阶段(换而言之,其它的竞争电子受体溶氧、硝酸根、四价锰的氧化物、三价铁的氧化物、硫酸根在地下水里已经耗尽或者处于较低的浓度不再具备竞争能力)。通过往地下注射足够量的碳源(比如容易降解的乳酸盐、植物油、糖蜜等等)作为给电子体,可以大幅降低地下水里的氧化还原电位(至少降至产甲烷的范围)从而创造有利于含氯有机溶剂还原脱氯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土壤和地下水里有一些原生的微生物能够促进还原脱氯的进行,但如果通过小试或者中试发现缺少这些微生物的时候,可以在注射碳源的时候同时注射进在实验室培植的微生物和相关的养分及酶。
由于还原脱氯事实上是一种生化反应,其对地下水的pH值和温度比较敏感。适宜的还原脱氯条件需要pH值在5-9之间,而温度则在10-35摄氏度之间。
在完成还原脱氯原位修复所需的碳源注射之后(由于可能需要多次注射一般使用注射井),需要通过定期的地下水监测来判断还原脱氯是否正在发生,主要的判断条件包括:
?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但并不是由于物理机械原因引起(比如弥散)。
?染物降解的中间及最终产物的增加:比如对于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而言,其生化降解产物顺式1,2-二氯乙烯、氯乙烯、乙烯及乙烷的检出或增多。
?其它电子受体的大幅减少或耗尽,以及甲烷的浓度大幅增加(说明地下水处于产甲烷的条件)。
?其它的一些辅助性指标:比如地下水里溶解态二价铁(作为电子受体三价铁的还原产物)、由于微生物生长活动加快而引起的碱度增加等等。
以上所介绍的还原脱氯有一定局限性,以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为例,其还原脱氯常常停止在产顺式1,2-二氯乙烯的阶段。虽然顺式1,2-二氯乙烯的毒性要比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要低得多,但其高浓度同样也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地下水水质状况的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比如额外加入相当剂量的Dehalococcoides菌种,从而使顺式1,2-二氯乙烯能进一步被还原成氯乙烯,最终被还原成无害的乙烯和乙烷。除此以外,如上所述还原脱氯对地下水的pH值和温度比较敏感,对于一些酸性或者比较强的土壤还原脱氯效果有限。
国内引进的EHC试剂
EHC是一种可以缓慢释放碳源与零价铁,产生氧化还原电位范围-500 mV~-650mV的试剂。EHC?的作用机制类似于以上所述的还原脱氯氢解反应,但其产生的氧化还原电位远低于单独使用其它碳源(乳酸盐、植物油、糖蜜等等)或者还原性金属能够产生的氧化还原电位,因此可以通过还原脱氯中的双脱卤反应大大加快含氯有机溶剂的还原脱氯,大幅减少了含氯有机溶剂氢解反应中会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比如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中间产物顺式1,2-二氯乙烯及氯乙烯。另一方面,EHC?里的碳源通过发酵转化成挥发性脂肪酸,而溶解态的挥发性脂肪酸可以随地下水迁移从而促进下游的还原脱氯氢解反应。
编辑:liushiwei
zhuanxiang
zhuanxiang
中国环境修复网讯 7月4日,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示范项目总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请尽量详细描述您的问题,以便专家能准确了解您的需求。查看: 812|回复: 2
氯气和氧气的氧化性哪个强?
该用户从未签到
你也有问题需要解答吗?马上注册,告诉我们你的困惑,让腾飞教育的老师免费帮你答疑!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TA的每日心情慵懒前天&20:52签到天数: 184 天[LV.7]常住居民III
这要看反应条件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帖子。
先看原子电负性。氧原子以3.44的电负性战胜3.16的氯。再看原子电离能,氧为1314,大于氯的1251。还有,比如说,在大量含有氧和氯的化合物,诸如次氯酸钠、氯酸钾、二氧化氯中,氧都是负价,氯都是正价。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氧原子夺电子能力比氯更胜一筹。
但是,以上证据只能说明原子的夺电子能力强,不能说明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氧化性强弱。比如说,金属活动次序表中:铅在氢前,铜在氢后,但铅的电负性2.33,铜的只有1.94,铜失电子可能反而比铅大。而且电负性、电离能之间关系不非常明显,比如碳和氢,碳的电负性(2.55)强于氢(2.2),但其电离能(1087)小于氢的1312。要比较氧化性,还要从化学反应中看。
氯可与水反应,生成氯化氢、次氯酸。之后次氯酸见光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如将两步反应视为一步,则可看成氯气、水反应,生成氯化氢、氧气,也即在光照条件下氯置换出水中的氧。所以,光照条件下氯气氧化性微强于氧。
比较氧化性,可借助于变价元素如铁。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四氧化三铁而非三氧化二铁,铁的平均化合价为+2.33。铁在氯气中燃烧,直接生成氯化铁,铁的化合价+3。由此见,氯气高温下氧化铁的能力比氧高。但换了常温下,氧仍然能把铁氧化,且此时产物是三氧化二铁,铁的化合价是+3。所以,常温下氧气的氧化性不比氯气弱。
氧气在空气中含量仅约为1/5,但红磷在空气中仍可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磷的化合价+5。氯气呢?高浓度氯也可以氧化磷而生成五氯化磷,但低浓度条件下只能生成三氯化磷。于是认为,在氧化磷这一方面,氧气能力强于氯。
看一个比较“混乱”的反应。氧气可以与甲烷反应,条件是点燃,生成物受到氧气与甲烷的量的影响,氧足量生成二氧化碳,氧不足量生成一氧化碳,氧更不足量可能出现碳黑。氯气也可与甲烷反应,条件是光照,将发生一连串连锁式自由基反应,生成物众多,包括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氯化氢、氢气甚至乙烷、氯乙烷都可能在反应中生成(有机化合物的变态式反应)。也就是说,纯氧可以完全氧化甲烷,纯氯却做不到。
氧可以氧化碳,但我从没有听说过碳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得比氧气中更剧烈。
酰氯是一类有机化合物,是羧酸羧基中的羟基部分被氯原子取代而成的。羧酸酐是一类有机化合物,是羧酸中两个羧基中的羟基部分脱水缩合而成的。既然羧酸中除去羟基的部分称为酰基,那么酰氯、羧酸酐分别可以看作氯化酰、氧化酰。酰氯极易水解,羧酸酐稍困难,由此说明氯化的不如氧化的稳定,侧面说明氯气氧化性低于氧。
以上各个部分对比,我认为,有能量提供情况下氯氧化性较强,一般情况下氧气略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氧气和氯气氧化性问题
这个问题不指明具体环境和反应物的话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根据环境和反应物的不同,氧气和氯气的氧化性顺序也不一样。
【怎样衡量氧化性强弱?】只有一条规则,就是强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生成了较弱的氧化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单质氧化性强弱与元素电负性等性质无绝对联系,与氧化产物的中心元素价态也没有直接联系。氯气和氧气的氧化性与氯氧化物中的元素价态更加没有半毛钱联系。
如果仅从气相中分子得电子变成简单离子来看,氧气的得电子能力要大大低于氯气。因为氧气不仅要克服双键的较大键能(键焓O=O:498kJ/mol,Cl-Cl:243kJ/mol),而且还要成为二价的负离子,而一价负离子得电子是要吸收能量的(氧第一电子亲和能(正值为放热,下同):140kJ/mol 第二电子亲和能:-780kJ/mol氯电子亲和能:348.8kJ/mol。为什么氯的第一电子亲和能也比氧大?简单地说,就是+17电荷的氯核管18个电子比+8电荷的氧核管9个电子容易),所以氧气得到电子变为简单二价氧离子是要吸热的,而相对氯气得电子变为氯离子是放热的。两者能量相差很大。
O2+4e-=2O2- ΔH=+1138kJ/mol
Cl2+2e-=2Cl- ΔH=-105.8kJ/mol
所以在气相中有2Cl2+2O2-=4Cl-+O2 ,氯气氧化性强。
由于一般的气相反应不形成离子,所以仅从得电子这方面不能有效衡量两者的氧化性。而两者在溶液中与其它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不仅和键能有关,而且和溶剂化程度有关。氧离子电荷高,半径小,溶解热显著,但是离子化时的能量差距太大了,水合热补不回得电子时的差距,所以【在水溶液中一般是氯气氧化性强】,可以由电极电势看出(φ(Cl2/Cl-)=1.36V φ(O2/OH-)=0.40V φ(O2/H2O)=1.23V)。氯气可以氧化水放出氧气:2Cl2+2H2O=4HCl+O2,只是由于氯气溶于水的动力学稳定性,在没有光的作用下反应进行得很慢。
水溶液中的氧化性也会随着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不同而不同,比如银作为还原剂能提高氯气的氧化性,大量的氯离子会降低氯气氧化性,而氢离子会提高氧气的氧化性。但不幸的是,氯气和氧气的电极电势差距仍然很大,就算加上这些条件,氧气氧化性也难以超过氯气。
然而屌丝终有逆袭日,脱离水溶液就不同了。对于很多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它们的氧化物通常比氯化物要稳定。原因有:1氧离子电荷高,半径小,与同样半径小电荷高的阳离子结合的晶格能高;2氧在分子中可以成双键或共轭大π键结构,在中心原子相同配位数的情况下能形成更多的化学键,降低能量。下面给出前33号元素常温下比较稳定的氯化物和氧化物的生成自由能。生成自由能是单质间反应能力强弱的一个标度,生成自由能越负,化合物的能量越低。若氧化物的生成自由能低于氯化物的,说明常温下氧气可以置换出该氯化物中的氯生成氧化物和氯气。若生成自由能为正,表明常温下该化合物不能通过稳定单质间的化合生成。
从图上可以看出,除了s区金属和一些过渡系金属,以及氯、氟,其它元素常温稳定的氧化物比氯化物要稳定,即氧化这些元素单质时,氧气氧化性强于氯气。
一般来说,【若直接化合生成高价态的物质,几乎全是氧气的氧化性强】。
例如:SiCl4+O2=SiO2+2Cl2 的反应在常温下是自发的,在这种情况下氧气氧化性比氯气强很多。
顺带一提,将这些没有氧化物稳定的氯化物溶于水,一般都会剧烈水解产生氧化物或含氧酸,这个过程放出的能量就是水溶液中和纯物质反应时氯气氧气氧化性不同的原因。
这些反应中氯气氧化性也弱于氧气(不确定这些反应是否在动力学上发生,但它们在常温是自发的):
SO2Cl2(g)+ O2(g)=SO3(g)+Cl2(g) ΔG= -51.0kJ/mol
PCl5(g)+ O2(g)=POCl3(g)+Cl2(g) ΔG= --207.9kJ/mol
所以氯气和氧气哪个氧化性强需要看环境和反应物,单纯说哪种氧化性强是片面的。而使用价态或元素电负性来判断则是毫无依据的。
附:图表中使用的氯化物及氧化物的化学式及其生成自由能(来源:兰氏化学手册中文版第二版):
PS:以上是化吧大神的作答,我觉得氧化性是得电子能力的强弱,应该不能用二氧化氯来看吧?
Powered by氯化反应过程中氯资源的循环利用--《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氯化反应过程中氯资源的循环利用
【摘要】:随着氯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氯化工业中产生大量的副产物氯化氢,同时带来氯碱工业的氯碱平衡问题。如能建立合理有效的氯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工艺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氯化氢带来的严重污染和氯碱平衡等问题,将会对许多化工过程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氯化氢催化制氯气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催化剂的研发改进、反应器的设计、反应平衡以及动力学等多方面。但是由于该反应平衡转化率等方面的影响,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反应得到的氧化混合气体需要复杂的分离工序将氯气分离,没有较高的工业应用价值。本文采用铬类催化剂,对反应器和反应工艺的进一步研究,得到几乎不含氧气的氧化混合气体,将此氧化混合气体直接用于有机氯化反应,建立了氯资源直接循环利用的工艺路线。
以甲苯光氯化副产物HCl 作为氧化反应原料气,采用浸渍法制备γ-Al_2O_3负载的以铬为主要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氯化氢催化氧化反应试验。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氧气过量的情况下,有利于氯化氢转化率的提高,但是由于平衡转化率的影响,氯化氢转化率一般低于80%。得到的氧化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氧气,不能直接用于有机氯化反应。对反应平衡转化率进行了计算发现,HCl 过量一倍的情况下,反应平衡转化率可以达到49.7%,氧气已经接近完全反应,理论上可以得到不含氧气的氧化混合气体。
实验中采用反应和分离结合的多次氧化和除水工艺可以有效提高平衡转化率,多次循环氧化可以提高总转化率。在HCl/O_2摩尔进料比为8:1 时,通过循环氧化可以将总转化率提高至49.3%,得到几乎不含氧气的氧化混合气体,可以直接用于有机氯化反应中。对氧化混合气体直接用于甲苯侧链氯化和环上氯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用氧化产物混合气体进行甲苯侧链氯化时,由于氧化催化剂组分和氧气的影响,产物中不仅含有氯化苄,还含有20%左右的甲苯环上氯化产品邻氯甲苯和对氯甲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TQ0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红,熊丽萍,章家立,刘棉玲;[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王伦伟,韩明汉,吴玉龙,魏飞,金涌;[J];过程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唐薰,邓凤其,邹纤生;[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6期
张卫江,胡颖;[J];化学工业与工程;1999年02期
刘自珍;[J];中国氯碱;2003年08期
张爱华;[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年02期
殷金柱,李复生,魏东炜;[J];天津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永;乔旭;;[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7年07期
刘建路;潘玉强;李强;张浩波;;[J];广州化工;2012年17期
洪卫军;杜彩丽;;[J];广州化工;2013年07期
许邦义;;[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32期
李晓明;梁睿渊;齐国栋;滕志君;边祥成;王德秋;刘耀宗;孟蕾;;[J];工业催化;2014年01期
王永;乔旭;;[J];化工时刊;2006年05期
陈献;乔旭;汤吉海;崔咪芬;;[J];化工进展;2006年10期
吴玉龙,魏飞,韩明汉,金涌;[J];过程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常培廷;胡刚石;韩明汉;吴勤;魏飞;金涌;;[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陈献;乔旭;王永;汤吉海;崔咪芬;;[J];过程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正德;[J];化学世界;1997年05期
陆惠珍;[J];中国氯碱;2001年10期
陆蠡珠;[J];中国氯碱;2002年02期
李君发;[J];中国氯碱;2002年02期
孙勤;[J];中国氯碱;2002年09期
李宗耀,张建设;[J];中国氯碱;2002年10期
何忠义,刘红,夏坚,赵振波,任天辉;[J];江西科学;2000年03期
刘自珍;[J];氯碱工业;1999年12期
孙勤;[J];氯碱工业;2000年02期
赵国瑞;[J];氯碱工业;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新球;;[J];无机盐工业;1986年02期
贺峥杰,刘菊湘,周正洪,唐除痴;[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1期
邢欣,李效东,郭爱青,曹峰,王军;[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年02期
张汉杰;单晓军;刘定华;;[J];江苏化工;2006年13期
何明阳;陈圣春;谢英梅;陈群;;[J];化工进展;2006年07期
杨威;陈杰;陶辉;韩宏大;李圭白;;[J];环境化学;2006年06期
姚方;徐天有;;[J];化工时刊;2006年12期
丁智嵩;;[J];安徽化工;2008年04期
陆阳;陶京朝;张志荣;;[J];化工中间体;2008年10期
袁海滨;朱富龙;郁青春;李秋霞;徐宝强;杨斌;戴永年;;[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国强;陆隽鹤;;[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肖铭;阴俊霞;李敏;杜宇国;魏东斌;;[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李本祥;王良芥;罗和安;;[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王永;张进平;乔旭;;[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张媛;崔咪芬;乔旭;;[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万永周;崔咪芬;汤吉海;乔旭;;[A];第七届全国精细化学品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穆晓蕾;黄凤兴;李爽;齐兰芝;;[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王青春;安胜利;张胤;刘嘉;;[A];第十三届(2009年)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杨亿;肖国民;;[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袁海滨;杨斌;郁青春;徐宝强;朱玉艳;冯月斌;戴永年;;[A];真空技术与表面工程——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山西省化工设计院
杨晨;[N];山西科技报;2002年
唐茵;[N];中国化工报;2006年
丁秋松;[N];菏泽日报;2006年
安坚;[N];中国化工报;2008年
华安;[N];中国化工报;2006年
叶桂华;[N];泰州日报;2008年
杨杰;[N];常州日报;2006年
徐海红;[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小华;[N];广东建设报;2006年
胡昂;[N];中国化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魁龙;[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崔咪芬;[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田书磊;[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齐明辉;[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薛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张国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7年
张晶蕾;[D];复旦大学;2011年
姜佳俊;[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陈秀敏;[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李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艳丽;[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高艳;[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郭毅;[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杜绪明;[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白丽;[D];东北大学;2008年
胡斌;[D];浙江大学;2008年
张博;[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杨晓辉;[D];南京工业大学;2002年
刘心建;[D];湘潭大学;2008年
樊东波;[D];浙江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液溴中混有少量氯气,下列除去氯气最适宜的?A.用四氯化碳萃取 B.加Nal后用四氯化碳萃取 C.加NaCl四氯化
液溴中混有少量氯气,下列除去氯气最适宜的?A.用四氯化碳萃取 B.加Nal后用四氯化碳萃取 C.加NaCl四氯化四氯化碳萃取D.加NaBr后四氯化碳萃取 要理由哦
选D;因为加入NaBr后,它会与Cl2反应生成Br2 ,氯气消耗后,就只剩下Br2和NaCl;然后用四氯化碳萃取,把Br2萃取出来;(溴能溶解在四氯化碳中,而NaCl不能)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液溴中混有少量氯气,下列除去氯气最适宜的?A.用四氯化碳萃取 B.加Nal后用四氯化碳萃取 C.加NaCl四氯化》相关的作业问题
1.若在溶液中加入KI溶液,根据元素活泼性Cl>Br>I,所以Br2+2KI=2KBr+I2,这样把提纯物除去,所以不用KI溶液.2.若在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液溴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就像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r2+2NaOH=NaBr+NaBrO+H2O.3.若在溶液中加入NaBr溶液,2NaBr+Cl2=2Na
2NaBr+Cl2=2NaCl+Br2通过此反应除去氯气.然后可以用有机溶剂萃取提纯,NaCl不易溶于有机溶剂.
1、往液溴中加入溴化氢溶液,再分液.2HBr+Cl2=2HCl+Br22、加入NaOH溶液,再过滤.Al2O3+2NaOH=2NaAlO2+H2O3、混合气体通入饱和NaHCO3溶液.SO2+NaHCO3=NaHSO3+CO24、个人觉得直接加热就可.NH4Cl先分解再化合.5、也是直接加热.2Na2O+O2加热2Na
选B,Cl2+2KBr=2KCl+Br2可以除去Cl2,而且不会引入杂质,反应后分液即可.
Cl2+2KBr==2KCl+Br2所以加溴化钾可以反应掉Cl2,生成Br2 一般是萃取的方法 分离
因为氯气和溴化钠反应生成溴溴溶于汽油,溴化钠不溶与汽油不能直接用汽油氯也会溶于汽油的
因为少量的NaBr溶液与液溴可以充分振荡混合反应(反应得较充分),水溶液量少,溴容易饱和,仍能分层,可以分液;如果水溶液体积大,这个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溴的溶解损失过大,失去了分离提纯的意义. 如果改用NaBr固体,固液反应因接触不充分,故除杂效果要差一些.不过本人认为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方法也是可行的,只要将NaBr
首先,溴单质和氯气的氧化性是前者的较弱.其次,用有机溶剂来萃取二者,皆可以溶解.故A排除.接着,蓝矾是五水硫酸铜,其溶液是硫酸铜溶液,单质溴和氯气跟铜离子能络合,但是效果不理想,故应该排除.最后,NaBr溶液,在氯气通入时被氧化成单质溴,然后形成氯化钠(NaCl),在溶液中分成两相(无机相、单质溴),单质溴可以用有机溶
因为氯气与溴化钾的反应是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饿,应该用溴化钾溶液,再萃取.不是过滤.
加入溴化钾,让其中的氯气和溴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溴单质,然后再过滤分离就可以了,望采纳!谢谢
1.根据化学式 H2So4+BaCl2=2HCl+BaSo4↓BaSo4可以过滤掉,HCl就是原溶液,不是杂志,其他的会引进新杂质2.H2So4+Ba(OH)2=2H2O+Ba(OH)2↓ 酸和碱反应叫中和反应 Ba(OH)2是碱而且产生Ba(OH)2沉淀 氯化钡是盐不是碱,盐与酸反应也不是全部都可以的,生成物中要有气
硫酸铁里面混有少量硫酸亚铁可以用浓硫酸除去,因为浓硫酸有强氧化性,可以把2价的亚铁离子氧化到3价的铁离子;硫酸亚铁中混有硫酸铁的话,可以放入稍过量铁粉,因为铁单质可以跟3价铁离子发生中和反应,生成2价亚铁离子,而且那稍微过量的一小部分铁单质也会在溶液中起到防止再出现的3价铁离子的作用.高中很简单的一道化学题!
加热使碳酸钠和水反应是肯定不对的,因为碳酸钠不会和水反应,如果仅仅是想除去碳酸根而不介意引入其他离子的话可以加入少量氢氧化钙溶液
点燃,反正氧化铜已经无法再被氧化了,直接将木炭烧掉,木炭变成了二氧化碳就没了.
可以加入适量的硝酸银AgNO3反应如下AgNO3 + HCl = AgCl↓ + HNO3因为加入硝酸银之后,生成的是白色的氯化银AgCl沉淀,以及硝酸HNO3,这样既可以通过过滤将沉淀过滤掉,剩下的生成物也没有引入杂质了 再问: 请问这种类型的题要怎么做? 再答: 要考虑到被除杂的物质和杂质两者的特点 在这里稀硝酸是
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可以除去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不懂再问】 再问: 可以把过程写全点吗 再答: 将混合物用适量的水成分溶解,然后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氯化钠结晶出来,而少量的硝酸钾因为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所以留在剩下的溶液中,这样,就可以除去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请记住:如果主要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就可以采
(1)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3固体,除去的方法是__加热__,化学方程式为_2NaHCO3=加热=Na2CO3+H2O+CO2↑__(2)NaHCO3溶液中混有少量Na2CO3,除去的方法是__通入CO2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Na2CO3+H2O+CO2=2NaHCO3__.(3)NaOH溶液中混有
把镁粉中混有少量的铝粉除去,应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即烧碱),不能用氨水.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而铝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可溶的偏铝酸钠.反应后过滤即可得到镁粉.镁和铝都不能和氨水反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氯化铝难溶于有机溶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