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孩子可以读重点大学,但是小偷小摸警示教育片的孩子却很少有考上大学的。这是为啥呢

  近几年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关注教育业的媒体和个人,都在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农村里面上重点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尽管这期间数据统计有出入(集中在7%---12%),但是非常低的这一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清华大学这两年在对外公布本科生入学的生源情况中贫寒家庭的孩子(当然集中在农村)只有一层,而且这一层中绝大部分是通过国家专项计划来的(这个专项计划是备受诟病,因为对这些孩子也不公平,因为他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如果抛开国家专项计划仅仅有3%,这3%有的又是从小在城区或者县城上长大的孩子也就是说剩余的农村孩子仅仅1%。大家都在反思这个问题,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笔者从关注教育业以来也关注过这个问题,也参加过一些教育性的公益组织,也看过不少论文,结合自身的成长情况,笔者总结了下列情况:  1.过去人之思想灌输的错误。为什么笔者会把这一点作为第一点来说呢?因为思想这个东西太重要了,太能左右人们的行为。笔者发现在过去在中国历代文学著作中(也不知道原著者本意OR解读上的问题)还是在课堂上(尤其是语文课上和思想品德课上)都传递着这样的一种思想——富人家的孩子都是纨绔子弟,都是败家子;穷人的孩子都是志气高扬,会读书成大器。可是呢,自身又有很多问题出来,前者典型的就是书香门第,后者就是穷秀才(因为你穷,基本就只会到了这一步),其实这个问题在国民党时代汪精卫和蒋介石的教育笔杆子他们就指出了这个问题——是统治阶级皇帝骗了人,在中国历朝历代基本都把贫民子女逐步在排除,越是往上也集中着非富则贵乃至于大富大贵的出生的孩子。这个富不仅仅说的是物质还有一种精神,真的那种暴发户以及靠着不正当手段富的人的孩子也没有正儿八经的上大学或者上了正儿八经的大学。  2.过去整体文化教育水平都不高。战争让孩子们读不了书受不了教育。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很多人就是没有受过文化教育。战后全盘苏化的学习,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改革资本家,不过当时就只是打压阶级,并没有打压知识。之后不久就是文化大革命,85前孩子的父母基本都是出生在1955年---1965年这期间,他们经历了政治动乱,看到太多的知识分子遭受严酷的迫害,不仅在知识没让他们学到什么,还有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迫害,没有几个读了书的。我们经常讲文化熏陶,文化熏陶,你自己都没有多少文化拿什么去熏陶呢?真的用醋去熏陶?笔者一直不否认有的80后官二代败坏,但是笔者也请你看看这些孩子的父母是什么学历,不要说大学,很多连个正规的中专都不是,就只是一个初中,上面我们说了,那时即便你读书也是政治学历,没有学到多少的知识文化。  3.过去物资不丰富,严重的城乡二元化。相信80后人多少还见过一些票证,当时物资不丰富,要购买东西必须凭票,父母想给孩子多买一点但不行,可是现在还有这样的情况吗?当时进城是非常难的,进了城有的你还打不了工,更别说其他的福利待遇了。除非你考上了大学,就是结婚有的都不能把农村户口拿到城市里面,所以当时基本没有城里人找了农村人处对象。可是现在还有这样的情况吗?今天农村里面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城里生活着,尤其是读了书出来的还再回农村生活吗?有不少在城里买房的80年轻人告诉我,在城里买房就是考虑到孩子读书的问题,户口是留在农村,因为现在农村户口可以享受一些补贴,至于孩子读书到时找找关系花点钱这些。看到没有,即便是农村户口但是从小就生活在城市或者县城上面,对现在的95后考上重点大学的农村户口孩子有不少在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就把他们接出来,生活在城里面或者县城上面,而这种情况现在越演越烈。上面也说到了,如果抛开国家专项计划仅仅3%,这3%有的又是从小在城区或者县城上长大的孩子也就是说剩余的农村孩子仅仅1%。  4.过去城市划定的范围不大,非常小。北大曾说从77年的30%的农村孩子到现在不到5%,可是我们算算比例,按照当时大学录取率10%来计算,100个人当时有80个人是农村户口,20个人是城里户口,80个人中只有3个人能考上,20个人中就有7个人能考上,城里孩子上大学的比例是农村孩子上大学的10倍。即便当时有的农村户口孩子考上大学的很多都是城市近郊区这种农村,今天他们也是城市户口了,因为那时城市周边的农村在20年前就转为了城市了。还有其他的情况,比如2015年西藏理科状元,他是西藏户口,但是读书在泸州市里面,只是考试前几个月回到了西藏而已,比如笔者的一位书香门第老师一大家子就是文革期间被赶入农村生活,考大学的1981年他还是农村户口, 可是在1985年的时候这一大家子都回到了城市,都生活在了城市。  5.在今天,“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的非常厉害。为什么会蔓延如此厉害?我非常同意有篇论文中的看法,这篇文章这样写到:在过去,农村人进城是非常难的,去城里买个东西还必须开证明等,你是农村人就没有资格享受城里人的一些待遇,加之当时农村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因此要跳离农门就必须考上大学,你没法找其他的途径。也是在过去,国家一切大包干,你进了国营大厂的可以享受分房子等等,还有就是顶班制,城里孩子他考不上大学他有着退路,而你农村人就不行。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农村人你要上城没有人说阻止你,而且政府还在鼓励农村人进城,进城工作了也必须购买社保。城市里面呢?几次的国营企业改制,有的早在10前就倒闭了,就是你顶班去,说不定你现在就是一个下岗职工,对于70后来讲能够分到房子的都是超级幸运儿,现在农村人还可以回去种地,你呢?城里人你什么都没有,你不努力读书你能怎样?  不仅国营大厂,公务员有的也可以,上面我们说过有的公务员学历低但是还是能进公务员系统,为什么?家里关系乃至于顶班。而现在是要正规进入公务员系统除开偏远的地方都是本科以上学历还要经过统考。所以这就是笔者开篇第一点说到的问题,思维能够决定一个人。  过去农村考上高中的读书都非常刻苦,因为他们的命运是否能改写就要看三年后的那场高考,可是在今天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这和我国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国家停止了分配,1985年前都基本上分在城市或者县城上面,回农村的相当少,接近90年是均分,就是一半能到城市或者县城上,一半就是在农村,所以我们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90年代农村大学生开始逐渐减少,因为他们发现出去的大学生还是回到了农村,不过当时至少有工作。可是现在停止了大学生分配国家在选聘上面也更加严格,笔者一直在说,如果一个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国家级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就读的追随一个好导师通过了相关的资格考试,放心,除了超级单位(比如绵阳9院要求博士这种),你找工作还是没有问题,但是农村孩子做到这样极其少数,加之媒体一些不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觉得读了大学还不如不读大学的。笔者近年来调查过自己所在地的农村初中考高中的情况,60%的农村初中能考到当地评级最高的A1等级还不到5人,而当地王牌中学的初中是45%以上,是几百人。而且就是考上A1等级的乃至三年后考上了重点大学的农村孩子80%在小学毕业之后就被选到了城里或者县城上去读书,父母也跟着上了城,有的上了城之后除了过年基本都没有回去,也就是他们在上大学前已经脱离乡镇6年了,但是能被选走的孩子非常少,在一个乡镇上不到10人有的才5人。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一直很赞成这句话,自己实际接触的才是最有体会的,在笔者的生活中,我所实际接触的80后90后孩子中父母都只有初中以及初中以下的学历考上一本类大学的孩子至今还不到10位(其中两位的父亲都还是高中毕业,一位民办教师转正,一位曾经做过民办教师后来转到社区工作),考上211类大学的4位,考上985工程大学的2位,当中读研的共5位,80后的3位,90后的2位,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是出国留学,还没有一位读到博士研究生的,从2011年到现在还没有一位上一本线。但是不论是80后还是90后考上大学本科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条件都至少是吃得起饭,穿得暖衣,父母能供他们读书,而且当中还有几位家庭还算是可以的,父母没有文化就不会乱教育,仍然是说服教育为主,不会动不动就是大吵大闹,而且都在老实的工作着,迄今为止笔者真还没有见过一位家庭穷得吃不起饭父母吊儿郎当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的!
  想听听你的建议和分析
  最近关于寒门学子的报道  何江:哈佛毕业典礼登台演讲的首位大陆学生  一名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小伙儿,5月26日,将要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这相当于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  哈佛校方确认该校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是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当天,与他同台演讲的特邀嘉宾将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这不是他第一次获得一所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何江曾经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现在乡村逐渐流行读书无用论,认为寒门很难再出贵子。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挺无奈的。”何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后,特地用短信方式再次补充自己的观点,“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能够把一个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给那些还在路上的农村学生一点鼓励,让他们看到坚持的希望。”  再苦再穷也不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上世纪80年代的湖南农村,像当时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以土坯房为主,孩子的零食以糖水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就在那时诞生,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到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打工,老人照顾几个年幼在家的孩子。  1988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的一户农民家中,何江呱呱坠地。与村里其他农户明显不同的是,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何江的父母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几年过去了,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又是砌砖瓦房子,又是给孩子带礼物;但是何江的家,仍是一个土坯房子。何江印象最深的,是睡前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儿子讲故事。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主题——好好学习。“我爸高中都没毕业,也不知道哪里找来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每天讲都讲不完。”何江上大学后,有一次问起父亲,哪里找来那么多睡前故事,父亲告诉他,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瞎编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  除了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何江的父亲还严格要求两个孩子的学习。放学后,何家的两个儿子通常是被关在屋里“自习”,作业做完了,继续自习;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农村男孩都在田间地头玩耍。  “那时觉得爸爸很‘霸蛮’。但现在想想,这是农村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何江后来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而他的弟弟则成了电子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今年下半年就去上海工作了。  文化水平不高的母亲懂得鼓励孩子  支撑两个男孩保持学习兴趣的,是那个“文化水平不如爸爸”的母亲。在何江眼中,母亲是个温和派。父亲批评孩子学习不好时,母亲总会在一阵狂风暴雨后笑呵呵地跑过来,送上“和风细雨”。  在母亲那里,两个儿子总能找到自信。何江现在知道,母亲当年的做法,就和如今他所见到的美国人的做法一样——以鼓励孩子的方式,给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湖南农村的妇女,在农闲时通常喜欢****在一起唠家常。但何江的母亲更喜欢陪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  因为不识字,她总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  何江记得,自己和弟弟都喜欢给母亲“上课”。母亲的循循善诱与何江如今正在接触的美国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刚来美国时很不习惯,不管提什么建议,导师都说可以试试看。”何江说,美国有一种“鼓励文化”,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那些名字被印在教科书上的“牛人”,都会习惯性地给予学生鼓励。他们会在跟你一起啃汉堡、喝咖啡、泡酒吧时,时不时地鼓励你一番,让你觉得“前途不错”。  就连这次申请哈佛典礼演讲,何江也是在美国教授Diana Eck的鼓励下进行的。  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每年只有极少数的中国学生敢于申请。何江想要发言,目的是让美国的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但他此前并不敢报名,“教授告诉我,你只要觉得可以,就去试试,没什么好丢脸的”。  “农村英语”变为纯正美语没有捷径  申请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总共有3轮测试。第一轮,递交个人学习、科研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从10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每个人都要拿着自己的演讲稿念稿;第三轮,从4人中选出1人,所有人都被要求脱稿模拟演讲。  对一个英语是母语的学生来说,这都有极大的难度。更何况何江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操着一口“农村英语”上了县城的高中。那是他第一次从农村走进城里。在宁乡县城,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城里孩子的巨大差距。“第一学期很受打击,考试没问题,就是开口说英语很困难”。  不怕“使苦劲”的何江,买了一本英文版的《乱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读到不懂的地方,就在书本旁边进行大段大段的标注。  “学英语,跟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一样,没有捷径。”何江自认为自己有些“一根筋”。这一点,或许遗传自父亲——从来不懂得走捷径,家里的田地里,除了水稻,再也没有种过其他品种的农作物。  到了哈佛大学,何江又像刚上高中那会儿,焦虑不已。中国学生大多喜欢跟中国学生****在一起,这样的话,很难找到机会练习英语。  何江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美式”。到了读博士期间,何江就可以给哈佛本科学生上课了。  何江透露,这次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申请,自己的“农村故事”为整个演讲主题增色不少。他将在演讲中介绍中医在中国农村发挥的作用,进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学所专注的生物光学、物理专业研究,“以一个理科生的角度,来反思科技知识和技术在社会上不均衡的分布,以及如何将自己研究的科技技术,更广泛地传递到世界不同地方”。  据悉,哈佛毕业典礼的历届演讲代表多为文科生,何江是为数不多的一名理科生代表。哈佛博士毕业后,何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王烨捷 周凯)  来源:中青在线 
  关于何江寒门贵子的评论  1.是“寒门难出贵子”,不是“寒门就不出贵子”,任何一个HR还是搞教育新闻的教育工作的没有说过“寒门就出不了贵子”的话语,没有说100%都出不了之类的话语,而是说"寒门出贵子的占比数"是非常少的,少的从前两年的不到10%到现在5%(有些部门3%)是不是在未来仅仅保留1%乃至1%都么有!何江俩兄弟都考上985工程大学,哥哥读了博士,弟弟读了硕士,但是去了解一下他们方圆十里,85---92年间出生的孩子有几个考上了一本类重点大学的有几个是读了研究生的,不说博士,硕士我相信都屈指可数!而这几年真的要进好的单位那就要求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国家级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就读还要追随一个好的导师并且通过了相关的资格考试才可以!  2.另外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问题,我曾经举过我自己所实际接触的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即便父母没有文化,就一个初中、小学乃至小学都没有读完,家庭也不富裕,但是父母也在认认真真的工作,都还是供得起孩子吃饭,穿衣以及上学,不会动不动就是大吵大闹非打即骂这种,也主要以说服教育为主,还真的在我实际接触中还没有说父母吊儿郎当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的。我们会从何江报道中看到,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否则成不了才,而且他也说了很多农村妇女在一起就是唠家常,但是自己的母亲不去参与这些而是让兄弟俩读书给她听,即便不识字,但是也要兄弟俩读书,自己也在兄弟俩的读书中增长知识。这个农村妇女的一些家教习惯、行为作风是很不好的!  并不是父母教育文化程度越高就一定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但通常情况下父母所受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就越会教育自己的孩子,80后父母拥有着大学本科学历的我相信对50.60人来讲已经是相当高的学历了,当时读研的人是极少数,这几年考大学的孩子父母基本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生的人,那个时候的本科已经是很高的学历了!而且还有父母的职业也会对孩子有着影响,这两年在清华大学的本科新生中尤其是针对一本类录取的孩子中有1/3的孩子其父母至少有一位是教师。另外家庭条件优越通常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学习条件,通过去学习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但是关键这个条件是怎样优越的,那种暴发户和贪官父母给孩子留下的就是大肆挥霍乃至就是干些吃喝嫖赌的事情,他也没送孩子去正儿八经的学东西,有的压根就没有过!  3.距离何江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的时候已经过去了11年,10年人事几番新,我们说当时还能看到一些农村孩子考重点大学,但是1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寥寥无几的农村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如果不是国家专项计划等这个比例将更加低。在过去因为城乡二元制的原因农村里面进城比较难,但是在2000年之后尤其是2003年之后国家一直鼓励进城,请问现在还有多少的年轻人带在农村,50岁的有多少,尤其是男性55岁以下的都没几个,父母稍微在外面稳定了,就把自己的孩子接到城区或者县城上了!并且我相信何江两兄弟不会在回农村去生活,他自己即将留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相信他们会把父母接出来不会让他们生活在农村。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近几年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关注教育业的媒体和个人,都在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农村里面上重点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尽管这期间数据统计有出入(集中在7%---12%),但是非常低的这一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清华大学这两年在对外公布本科生入学的生源情况中贫寒家庭的孩子(当然集中在农村)只有一层,而且这一层中绝大部分是通过国家专项计划来的(这个专项计划是备受诟病,因为对这些孩子也不公平,因为他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如果抛开国家专项计划仅仅有3%,这3%有的又是从小在城区或者县城上长大的孩子也就是说剩余的农村孩子仅仅1%。大家都在反思这个问题,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笔者从关注教育业以来也关注过这个问题,也参加过一些教育性的公益组织,也看过不少论文,结合自身的成长情况,笔者总结了下列情况:  1.过去人之思想灌输的错误。为什么笔者会把这一点作为第一点来说呢?因为思想这个东西太重要了,太能左右人们的行为。笔者发现在过去在中国历代文学著作中(也不知道原著者本意OR解读上的问题)还是在课堂上(尤其是语文课上和思想品德课上)都传递着这样的一种思想——富人家的孩子都是纨绔子弟,都是败家子;穷人的孩子都是志气高扬,会读书成大器。可是呢,自身又有很多问题出来,前者典型的就是书香门第,后者就是穷秀才(因为你穷,基本就只会到了这一步),其实这个问题在国民党时代汪精卫和蒋介石的教育笔杆子他们就指出了这个问题——是统治阶级皇帝骗了人,在中国历朝历代基本都把贫民子女逐步在排除,越是往上也集中着非富则贵乃至于大富大贵的出生的孩子。这个富不仅仅说的是物质还有一种精神,真的那种暴发户以及靠着不正当手段富的人的孩子也没有正儿八经的上大学或者上了正儿八经的大学。  2.过去整体文化教育水平都不高。战争让孩子们读不了书受不了教育。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很多人就是没有受过文化教育。战后全盘苏化的学习,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改革资本家,不过当时就只是打压阶级,并没有打压知识。之后不久就是文化大革命,85前孩子的父母基本都是出生在1955年---1965年这期间,他们经历了政治动乱,看到太多的知识分子遭受严酷的迫害,不仅在知识没让他们学到什么,还有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迫害,没有几个读了书的。我们经常讲文化熏陶,文化熏陶,你自己都没有多少文化拿什么去熏陶呢?真的用醋去熏陶?笔者一直不否认有的80后官二代败坏,但是笔者也请你看看这些孩子的父母是什么学历,不要说大学,很多连个正规的中专都不是,就只是一个初中,上面我们说了,那时即便你读书也是政治学历,没有学到多少的知识文化。  3.过去物资不丰富,严重的城乡二元化。相信80后人多少还见过一些票证,当时物资不丰富,要购买东西必须凭票,父母想给孩子多买一点但不行,可是现在还有这样的情况吗?当时进城是非常难的,进了城有的你还打不了工,更别说其他的福利待遇了。除非你考上了大学,就是结婚有的都不能把农村户口拿到城市里面,所以当时基本没有城里人找了农村人处对象。可是现在还有这样的情况吗?今天农村里面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城里生活着,尤其是读了书出来的还再回农村生活吗?有不少在城里买房的80年轻人告诉我,在城里买房就是考虑到孩子读书的问题,户口是留在农村,因为现在农村户口可以享受一些补贴,至于孩子读书到时找找关系花点钱这些。看到没有,即便是农村户口但是从小就生活在城市或者县城上面,对现在的95后考上重点大学的农村户口孩子有不少在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就把他们接出来,生活在城里面或者县城上面,而这种情况现在越演越烈。上面也说到了,如果抛开国家专项计划仅仅3%,这3%有的又是从小在城区或者县城上长大的孩子也就是说剩余的农村孩子仅仅1%。  4.过去城市划定的范围不大,非常小。北大曾说从77年的30%的农村孩子到现在不到5%,可是我们算算比例,按照当时大学录取率10%来计算,100个人当时有80个人是农村户口,20个人是城里户口,80个人中只有3个人能考上,20个人中就有7个人能考上,城里孩子上大学的比例是农村孩子上大学的10倍。即便当时有的农村户口孩子考上大学的很多都是城市近郊区这种农村,今天他们也是城市户口了,因为那时城市周边的农村在20年前就转为了城市了。还有其他的情况,比如2015年西藏理科状元,他是西藏户口,但是读书在泸州市里面,只是考试前几个月回到了西藏而已,比如笔者的一位书香门第老师一大家子就是文革期间被赶入农村生活,考大学的1981年他还是农村户口, 可是在1985年的时候这一大家子都回到了城市,都生活在了城市。  5.在今天,“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的非常厉害。为什么会蔓延如此厉害?我非常同意有篇论文中的看法,这篇文章这样写到:在过去,农村人进城是非常难的,去城里买个东西还必须开证明等,你是农村人就没有资格享受城里人的一些待遇,加之当时农村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因此要跳离农门就必须考上大学,你没法找其他的途径。也是在过去,国家一切大包干,你进了国营大厂的可以享受分房子等等,还有就是顶班制,城里孩子他考不上大学他有着退路,而你农村人就不行。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农村人你要上城没有人说阻止你,而且政府还在鼓励农村人进城,进城工作了也必须购买社保。城市里面呢?几次的国营企业改制,有的早在10前就倒闭了,就是你顶班去,说不定你现在就是一个下岗职工,对于70后来讲能够分到房子的都是超级幸运儿,现在农村人还可以回去种地,你呢?城里人你什么都没有,你不努力读书你能怎样?  不仅国营大厂,公务员有的也可以,上面我们说过有的公务员学历低但是还是能进公务员系统,为什么?家里关系乃至于顶班。而现在是要正规进入公务员系统除开偏远的地方都是本科以上学历还要经过统考。所以这就是笔者开篇第一点说到的问题,思维能够决定一个人。  过去农村考上高中的读书都非常刻苦,因为他们的命运是否能改写就要看三年后的那场高考,可是在今天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这和我国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国家停止了分配,1985年前都基本上分在城市或者县城上面,回农村的相当少,接近90年是均分,就是一半能到城市或者县城上,一半就是在农村,所以我们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90年代农村大学生开始逐渐减少,因为他们发现出去的大学生还是回到了农村,不过当时至少有工作。可是现在停止了大学生分配国家在选聘上面也更加严格,笔者一直在说,如果一个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国家级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就读的追随一个好导师通过了相关的资格考试,放心,除了超级单位(比如绵阳9院要求博士这种),你找工作还是没有问题,但是农村孩子做到这样极其少数,加之媒体一些不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觉得读了大学还不如不读大学的。笔者近年来调查过自己所在地的农村初中考高中的情况,60%的农村初中能考到当地评级最高的A1等级还不到5人,而当地王牌中学的初中是45%以上,是几百人。而且就是考上A1等级的乃至三年后考上了重点大学的农村孩子80%在小学毕业之后就被选到了城里或者县城上去读书,父母也跟着上了城,有的上了城之后除了过年基本都没有回去,也就是他们在上大学前已经脱离乡镇6年了,但是能被选走的孩子非常少,在一个乡镇上不到10人有的才5人。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一直很赞成这句话,自己实际接触的才是最有体会的,在笔者的生活中,我所实际接触的80后90后孩子中父母都只有初中以及初中以下的学历考上一本类大学的孩子至今还不到10位(其中两位的父亲都还是高中毕业,一位民办教师转正,一位曾经做过民办教师后来转到社区工作),考上211类大学的4位,考上985工程大学的2位,当中读研的共5位,80后的3位,90后的2位,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是出国留学,还没有一位读到博士研究生的,从2011年到现在还没有一位上一本线。但是不论是80后还是90后考上大学本科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条件都至少是吃得起饭,穿得暖衣,父母能供他们读书,而且当中还有几位家庭还算是可以的,父母没有文化就不会乱教育,仍然是说服教育为主,不会动不动就是大吵大闹,而且都在老实的工作着,迄今为止笔者真还没有见过一位家庭穷得吃不起饭父母吊儿郎当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的!
  在这里听听你的看法
  最近在看一片文章也问过一些老人  1950年以前出生的人能够读完一个完整的初中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事情,当时因为多种原因吧,初中是要考试的而且绝大部门都是各个县城上才有,要考上的才可以继续读书的(除了党政机关孩子其他必须是考上才能读书的),从初中开始国家就是公费制教育!有的孩子在初中毕业之后就开始工作了,在农村里面尤其是初中毕业的有的就开始任教小学了  50年代中期开始在某些乡镇开始办初中,但是初中建立比较困难,因为师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初中是要求中师毕业的学生,当时的中师很多是省城才有的,之后吧,未解决这些问题,又开始在很多地方上开始办理,地方上很多是针对农村中小学的,但是接着三年的自然灾害又取消了很多  当然更有这样的情况,在有的农村,有小学生毕业的老师教小学低年级,有初中毕业教初中的,也有小学毕业之后就开始读中专中师的,但是其教育质量怎样,大家可想而知!  之后就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将知识分子赶入农村生活,文革后知识青年的返城造成了农村师资很是缺乏,所以在80年代中期那时很多农村毕业学生考了中师,主要就是工作包,而且还不交钱,文革大革命就在很多乡镇举办了初中,也有将举办了的撤销了的,文革后基本都保留了乡镇中心小学和乡镇初中。因为将知识分子赶入农村生活,有的当时并不是因为打倒到农村生活的,而是谨防资本主义在这些知识分子中复辟,有的知识分子就在这些农村里面任教,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的学生,这就是为什么当时有的农村孩子在考上大学的时候分数非常高,进入大学后其综合素质非常高,究其原因是当时打下的基础,从时间上大家可以算算看,1978年开始宣布知识青年返城,考分非常高的农村孩子综合素质非常高的孩子主要是说1985年考入大学的学生,比如1980年考的大学,那时初中2年制小学5年制,也就是1978年考上的高中,农村7年是高级知识分子在教,考上高中2年是知识分子在教,基础确实很好!还有一个原因,当时有的农村孩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孩子,而是他们的父母当时被打倒或者被下乡锻炼的农村孩子!  从以上看出当时整个文化教育水平都不高,所以在孩子教育上大部分都一样,这个就差别不明显!  还有从以上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过去有的老师孩子并不怎样,很多老师没有受过那么多的教育,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我们有的老师学历是怎样来的,是靠着父母巴结干部靠着职权来的乃至自己就是这样做,其自己水平怎样我们自己设想,这就为什么不难理解尤其是某些70后80后的官二代那样横,因为在校期间老师都在向他们巴结,为什么巴结他们?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当年这些老师的学历和工作就是靠着巴结来的!  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整顿国家,让知识分子入了城,让有考大学意愿的学生考大学,所以这个家长受教育文化程度逐渐拉大,就如同我曾经点评有次说到的那样,想想我们中国现在有的80后父母就是一个初中乃至初中都没有毕业,在孩子教育上会是怎样?而80后尤其是85后论到学历上说到比较高的学历都是硕士以上。
  957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最高领导人讲到:“我们高校的学生,据北京市的调查,大多数是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以及富裕中农的子弟,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还不到20%。全国恐怕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应当改变。”这一时期,他个人的教育方针已经明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其实新中国见过也是这样,就在这样的统计情况下,张春桥的两个估计论出来了,说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小偷小摸怎么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