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球变暖会发生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为何“冬天越来越冷”?
&&&&作者:
郭起豪 赖敏
  水管被冻裂、“冰雾”频现、冰凌连连、环渤海渔船被冰冻、多所学校“被冻”停课、人畜冻死冻伤频现……尽管这些没有好莱坞大片《2012》描绘的场景吓人,但这个冬天老天爷真是有点“鬼”,低温冷冻制造的麻烦频频在欧亚地区上演。
  这个冬季,欧亚地区的持续低温冷冻,是否“极端”和“异常”呢?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为何我们的冬天反而变得更冷呢?难道是全球变暖真的停滞了?针对这些问题,《科技文摘》专刊特约请《中国气象报》记者采访权威气象专家为读者解疑释惑。
  “低温纪录”被频繁刷新
  春节长假期间,武汉虽未遭遇雨雪天,但最低气温跌破冰点,天然气用气量达到2600万立方米,再创新高;在浙江金华各大医院,倒下的大多是坚信能扛得住低温冷冻的年轻人;冷冻令广东佛山大部分景区游客量锐减。而2月6日北京市民度过了一个冷意十足的元宵节。夜间跌至零下12℃的最低气温,加上6级北风加剧了人们的寒冷感觉,让这个元宵节成为北京入冬以来最冷一天。
  “入冬以来,我国总体偏冷,部分地区出现极端低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艾婉秀介绍,全国平均气温为-5.5℃,较常年同期偏低1.0℃,比去年同期偏高0.5℃,为1986年以来同期次低值,仅高于2010年。
  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显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部分地区最低气温达-30℃~-40℃,内蒙古图里河-46.9℃、额尔古纳-45.1℃;内蒙古呼伦贝尔连续12天最低气温在-40℃以下。一些地区出现极端低温事件,内蒙古满洲里、新疆轮台、西藏贡嘎日最低气温分别达-44.9℃、-25.6℃、-17.0℃,创历史新低;河北唐山、云南陆良和石林、甘肃渭源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
  这个冬季,低温雨雪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造成一定影响。在江南及贵州、云南,持续低温阴雨雪致使部分农作物遭受冻害;内蒙古东北部持续低温造成牧民受灾、牲畜死亡;在新疆伊犁河谷,持续降雪和低温造成冰凌堵塞河道,部分农田、房屋被淹;环渤海冰情不断发展,渤海海冰超过2.7万平方公里;山东胶州湾海冰厚达半米,几百艘渔船被冻在海上。
  不只如此,欧洲不少国家以及日本同样遭受低温冷冻影响,且其影响程度大。今年1月以来,欧洲中部至亚洲东部气温偏低2~4℃,其中中亚至东亚北部偏低4~6℃;欧洲先后经历了4次寒潮过程,持续低温超过20天。
  低温纪录在各地屡屡出现。欧洲部分地区出现百年来最低气温,乌克兰、波兰、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部分地区最低温度跌破-30℃;2月2日,捷克最低气温达-38.1℃,波兰部分地区降至-32℃。在亚洲,日本和韩国也遭遇了近几年最寒冷的冬季,日本38处观测点的气温跌破有气象观测以来的最低纪录,北海道最低气温达到-32.6℃,创下日本全国的最低气温纪录;韩国首尔2月2日气温降至-17℃,为近55年来最低。
  而与这一系列“冰冷”的数据相伴的还有:法国41个省因大雪或严寒宣布进入警戒状态。持续严寒大雪天气造成欧洲超过300人死亡。日本青森市部分地区最大积雪深度超过4米,新县关山地区创下当地2月份最深积雪纪录,日本北部持续数周的暴雪造成63人死亡。
  大气环流异常引发极端气候事件链
  从欧洲严寒到日本雪灾以及中国持续低温,全球似乎正在经历着“最冷”的冬天。对于这些严寒事件的成因,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表示,这与北半球极高地区以及极地地区大气环流变化有关,有两个最直接的原因。
  他认为,一是西伯利亚高压。这是北半球特别是欧亚地区控制冷空气的主要系统。西伯利亚高压偏强意味着冬季风比较强冬天比较冷,今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就是偏强的。二是北极大气环流转换。
  张培群解释说,北极地区大气环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冷空气收缩在极地,另一种是收缩在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向外扩散。扩散路径有两条,一条是沿着欧洲中部地区向南扩散,这就给欧洲带来了严寒天气;另一条是沿着亚洲东部地区扩散,导致日本从1月16日以后暴雪十分明显。
  用专业术语讲,当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极地地区和极地外的中高纬地区气压场形成“南高北低”形势,冷空气滞留极地;相反,当北极涛动为负位相时,形成“北高南低”形势,极地冷空气扩散南下,给中高纬地区带去寒冷天气。
  他分析称,今年1月开始维持了长达四个月正位相的北极涛动逐渐减弱,1月20日左右迅速向负位相发展,之前一直停留在极地的冷空气爆发南下。由于在欧洲、日本至西北大西洋一带高空气压相对较低,形成两条冷空气南下的有利路径,使欧洲、日本出现罕见寒流暴雪天气。
  世界气象组织2月7日发布消息说,根据成员气象组织提供的信息,近期欧亚大陆部分中纬度地区出现的寒冷天气与北极地区大气环流现象――“北极涛动”的变化密切相关。近一段时间以来,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导致冷空气南侵至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而暖空气则北上北极地区,出现“南寒北暖”局面。
  “入冬以来,欧洲强寒潮、日本暴雪和中国低温实际是相同大气环流异常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链。”国家气候中心气象服务首席陈峪认为,极端低温冷冻在这个季节并不少见。近年来,1月份欧洲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寒潮暴风雪天气。
  不过,今年欧亚持续寒冷灾害,国内外大气科学界均给予密切关注。英国牛津大学灾难风险研究所所长麦克夏利博士认为,虽然欧洲遭遇了寒潮袭击,但这样的低温天气并不反常。欧洲科学家在英国《独立报》上发表文章认为,北冰洋海冰融解消退是造成这一反常天气的主要原因。而该事件同时也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气候的影响正在越来越明显。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表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体积减少。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这样,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导致地区气温骤降。
  全球变暖进入停滞期?
  遇有持续低温冷冻天气,对于全球变暖的质疑总是此起彼伏。全球变暖了,可是为何我们的冬天变得更冷了呢?难道是全球变暖停滞了?提及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走向,总会听到地球“继续变暖”和“进入小冰河期”等不同观点的交锋。
  有研究认为,1999年以后,全球气候变暖进入了一个停滞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认为,“现在得出这一结论为时尚早。全球变暖是一种平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年际(不同年份)的波动和年代际(十年周期)的波动。全球变暖在时间上并不是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
  近百年(1906年至2005年)温度曲线明显出现两次年代际尺度的冷期和两次年代际尺度的暖期,1920年至1940年的20年间是一个增暖的峰值时期,上个世纪70年代至上世纪末是另一个明显增暖时期,而20世纪初的20年间和1950年至1970年的20年间是相对冷期,特别是近40年至50年,增温更加明显。
  “确定气候变化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迁或变动,至少需要考察30年的平均值变化。”丁一汇表示,1981年至2010年30年间的气候平均值相比此前30年(1951年至1980年)的平均值,趋势仍然是增暖的。
  在丁一汇看来,之所以有研究得出气候变暖趋势已停滞或减弱的结论,很可能是因为这个研究没有充分应用北极地区的气候资料。而北极是全球温度增加最迅速、最明显的地区。
  丁院士认为,从目前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停滞的观点虽然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但仍有重要意义,丁院士说,在这一点上,他和国内外一些专家都有同样的看法,即1999年后的十年时间里,北极以外地区的平均温度没有增加,这可能是受到了海洋变冷和太阳活动减弱等自然变化的影响。
  “如果仅从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看,今后全球变暖的速度将会加剧是可能的,但还存在不确定因素,除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努力状况外,尚难确定海洋等产生的升温或降温作用到底有多大,即自然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减弱或抵消人类活动的因素。”丁一汇表示。
  科学界已认识到近期气候变化预测问题的重要性,现在不仅强调未来百年气候变化预测,还非常重视对未来20年至30年气候的预测,因为这种相对短尺度的气候变化预测更具实用价值。然而在全球现有的近30个气候预测模式中(包括中国的两个气候预测模式),只有少部分具备预测未来20年至30年气候变化的能力,而且这些模式的预测结果也有很大差别,这是目前气候预测的难题之一。我国也刚刚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估计要比较明确地回答全球气候近期变化的详细和可信的演变,需在数年之后。
  “小冰河期”真的来了吗?
  最近,部分媒体转载了美国世界新闻网“全球或迎来20年‘小冰河期’”的报道。来自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根据对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温度的自然周期分析,做出解释说欧亚地区的严寒天气意味着地球开始变冷,即将进入与历史上的小冰期类似的寒冷期,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并开始变冷,而欧亚地区的严寒只是全球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寒冬可能会持续20-30年。这些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小冰河期”真的来了吗?
  对此,张培群表示,最近,“小冰河期”等颇为吸引眼球的词语,被媒体频频转载使用,会使人误解气候变化真相。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实际上,欧洲年冬季的寒潮来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自2009年12月开始,贯穿整个201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时间。而2006年冬天,情况也比今年严重。可是冬季的阶段性寒冷天气过后,全球气温仍然转为偏暖的趋势。如果看北美的天气,恐怕人们只会想到全球气候变暖。
  监测数据显示,冬季以来,同属北半球的北美气温持续偏高,大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高1~4℃;1月,北美平均气温-2.6℃,较常年同期(-5.2℃)偏高2.6℃,为近65年来的第2高值,较2006年偏高1.7℃,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连日出现反常高温,长滩机场气温超过30℃,打破了最近40年的纪录。
  “或许我们已经进入了又一个可能持续20-30年的冷期,但这样的冷期也是在近百年全球变暖总体趋势上的冷波动期,处于冷期间的冬季可能不会像上世纪80年代后的连续暖冬那样,甚至可能出现超过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寒冷天气,但目前看来这也是变暖趋势中的冷阶段,而不是真正的冰期。”张培群认为。
  事实上,早在年冬季欧洲和中国出现极端冷事件时,丁一汇院士就分析称,未来世界是否会进入“小冰河期”很难定论。气候变化是很复杂的科学问题,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非常多,忽略任何一个因子,都可能影响预测的准确性。从人类活动、自然外强迫、气候系统内部变化这三类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分析来看,按照平均60年的周期算,以1998为界,预计未来十几年气候仍然继续变暖,但遭遇冷事件的风险增加了,冷事件造成的灾害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大。本世纪以来的“冷插曲”正反映了这一特点。这个波动究竟会持续多长时间,则是气候研究的一个挑战,仍需要综合考虑,分析自然的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多重影响作用。
  诸多科学家曾根据太阳活动周期预测21世纪20-30年代世界将进入相对冷的时期,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王绍武认为,“这种预测是有可能的。但是,是不是现在就会进入寒冷时期,对未来的气候预测,还没有较好的、各方都能接受的模式。目前各界只是开始重视讨论这个问题。至于世界究竟何时进入寒冷期、寒冷期会持续多长时间、寒冷期强度有多强等问题,还需要严格地研究,才能给出比较确切的预测结果。”
  名词解释
  北极涛动
  指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约北纬45度)与北极地区气压形势差别的变化。它是一个代表北极地区大气环流的重要气候指数,可分为正位相和负位相。北极通常受低气压系统支配,而高气压系统则位于中纬度地区。当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这些系统的气压差较正常强,限制了极区冷空气向南扩展;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这些系统的气压差较正常弱,冷空气较易向南侵袭。
  从21世纪初开始,北极涛动正位相逐步减弱,开始向负位相发展,也就意味着,“南高北低”逐渐转为“南低北高”,北极极地中心逐渐被高气压控制,之前一直限制在极地范围的冷空气就被排挤南下,导致寒流出现,从而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气温。普遍的观点认为,2009年-2012年,全球大范围寒潮天气的出现,北极涛动负异常是主要原因。
  小冰河期
  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全球气温出现下降的现象,时间约在自1550年至1770年这150年间,结束于20世纪初期。小冰期带来的影响,除了气温下降外,还使得植物生长季节变短,土壤较温,使粮食作物产量变少,谷物价格上升,造成全球各地频繁出现饥荒与瘟疫。因为死亡率上升,致使全球人口增长率在这段时间减缓。
  小冰期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主流的说法是地球轨道变化、太阳活动偏弱以及大规模火山爆发等。
  大气环流
  指地球表面上大规模的空气流动,以及(与较小规模的海洋环流一起[1])重新分配热量和水汽的途径。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网站编辑: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百度知道
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有毒废料污染因素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土地遭侵蚀.4.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9.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沙化等破坏因素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8.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人口剧增因素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由于气候温暖莫斯科暖冬 棕熊受害不能冬眠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危及生物等、发展.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10.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
采纳率:72%
来自团队:
人太多,二氧化碳排放太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什么会全球变暖?_百度知道
为什么会全球变暖?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但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威胁人类的生存。原因分析:人为因素:1.人口剧增因素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4.土地遭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防止水土流失。但到当前2014年,人类活动由于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20世纪,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8.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自然因素:1.火山活动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采纳率:86%
来自团队:
悬浮微粒是空气中产生于燃烧,再过七年,全球气候将不可逆转的变暖,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地球升温使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全球气候升温将致全球农业减产,或许在下个世纪出现食品匮乏的局面、化学制品和烟尘之中的细小微粒。随着新的空气净化调节装置的使用,悬浮微粒的数量将会减少,因而其冷却功效也就随之变小。相反,在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情况下,上述均衡会交替地形成和打破,如此循环使地球气温较之以前发生更大的波动,而不是单调递增;而如果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或将排放的温室气体固定,可平复地球气温的波动。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不过,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这一计划的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美元,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美元左右。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赤道上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看粒子群。过去的一个世纪,地球温度明显上升,未来一百年间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很多研究都证实地球气温将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提高1到20华氏度,海平面明显上升,一些海滨城市将不复存在。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目前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计划的关键一步。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古代农民的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一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新现象,它可能持续了数千年。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地球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谦·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类干预,地球会比现在低2摄氏度,蔓延的冰盖和冰川会影响世界很多地区。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有一种说法:认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科学家考察了近一百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气温上升相关性而提出的。认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会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防止生态平衡破坏,农业变异,冰川融化等灾害发生。当然,根据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候气变暖的相关程度,还在进一步探索。但人们确实已经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异常,在这方面,科学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许是防患于未然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污染,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危及生物等,悬浮微粒的存在则可以减缓气温的上升,随着二氧化碳的成倍增加,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在长期的竞赛中。也就是说,悬浮微粒的冷却作用减少得快,而温室气体减少得慢。这样,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因为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温度显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如何减缓全球变暖地球升温使地球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地球上液态水增量和被吸收的主要温室气体增量越来越小:1,全球气温将升高1.5至4.5摄氏度.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而液态水的比热高于冰雪,在地球上引起新一轮的液态水总量增加和绿色植物生长峰值,再次延缓地球升温的趋势。所以,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全球气温上升的最高幅度可达到6摄氏度。安德烈埃教授表示,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研究人员在分析联合国和美国国立科学院发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场趋势后得出了这一看法。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9,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8℃。到2050年。8,如果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地球又会升温、沙化等破坏因素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全球气温却会随之上升。悬浮微粒只能在大气中停留一周的时间,而温室气体则能停留大约50多年的时间。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即使之从人们可以容忍的程度发展到更迅速变化的危险境地。安德烈埃教授将温室气体比作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加速器,随着地球升温趋势的缓解,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全球持续变暖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其中的一些变化本身也会抑制地球升温的趋势。其一.土地遭侵蚀。“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发展。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21世纪气候的变化就会超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有资料说。美国国立科学院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其二。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然而,安德烈埃教授也同时承认,这种情况具有高度的科学不确定性,气候的变化也远远超出了经验和科学理解所能达到的范畴。如果他的计算是正确的,绿色植物吸收更多温室气体,反过来延缓了地球升温的趋势,有利于达到均衡。当然,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全球升温还会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区会被淹没,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到本世纪末,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全球变暖的温度预测德国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远远高于一些科学家此前所做的预测,如果新的计算机模型关于气候变化所做的预测是正确的话。据路透社报道,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全球升温的后果据新华社电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警告说,但由于其与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这种新的方法是将悬浮微粒、温室气体和生物圈效应统一在一起,改变了以往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前所说的大西洲就是这样被淹没的。美国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研究全球气候趋势)此前预测。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全球液态水总量增加,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4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3,达到每吨260美元,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有毒废料污染因素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但德国美因兹马普化学研究所的迈因拉特·安德烈埃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的最新测算方法却表明。世界观察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温室气体最终必将战胜悬浮微粒,随之而来的就是灼热的高温天气,由各国气象专家组成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人类的破坏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全球变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变暖对社会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