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尿频能自愈吗的尿频尿级是不是很难诒

*健康问题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提问的越详细,医生回答的越清楚哦
请输入问题描述,10-500个汉字。10/500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有无
描述治疗情况(如没有点击无)并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输入问题描述,0-500个汉字。0/500
*性别:男女请选择性别
*年龄:请正确填写:如:22 或22岁
上传影像图片
每张图不超过 2 MB,格式:支持 gif , jpeg ,jpg
手机号码:
√保密,免费获得医生回复短信格式错误
& 什么是神经性尿频什么原因引起的...
"网友求助"什么是神经性尿频什么原因引起的...已回复
我儿子最近老是会想上厕所上了又上不出来就一点点尿完了没过几分钟又要上了都憋不住尿我估计是尿道感染了就给他吃了点消炎的药可是还是没见好转晚上睡觉才痛苦啊才躺下一会他就要去尿尿了每晚弄得我都睡好觉去了尿出一两滴就又没了去医院看了说是神经性尿频请问什么是神经性尿频又是是什么引起的?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性障碍、前列腺、包皮包茎等
擅长:包皮包茎、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
共2位网友提供帮助
会员9227307 07:02:41
您好+神性尿频症的患者其身体水分代谢和膀胱功能都很正常主要是因为心理因素所导致的例如:神经质、性急、焦虑、强迫症、精神疾病等使得患者频频如厕但每次只能尿一点点通常症状时好时坏并且只有在忙碌、专心或睡着的时候症状才会有所改善所以这种类型的尿频症患者调节心理要素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最主要的并且应当保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尿频现象的发生如需要了解详情可点击咨-询专家在线与我沟通了解希望可以帮到你
会员9227792 07:02:45
您好:神经性尿频症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是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患儿年龄一般在2~11岁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其发病特点为尿频每2~10分钟一次患儿尿急一要秀就不能忍耐片刻较小患儿经常为此尿湿裤子可继发尿路感染或阴部湿疹神经性尿频尿急的发作与精神紧张和惊吓、寒冷、憋尿等刺激有关
问什么是神经性尿频什么原因引起的
专长:口臭、五官科综合
&&已帮助用户:222387
您好+神性尿频症的患者其身体水分代谢和膀胱功能都很正常主要是因为心理因素所导致的例如:神经质、性急、焦虑、强迫症、精神疾病等使得患者频频如厕但每次只能尿一点点通常症状时好时坏并且只有在忙碌、专心或睡着的时候症状才会有所改善所以这种类型的尿频症患者调节心理要素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最主要的并且应当保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尿频现象的发生如需要了解详情可点击咨-询专家在线与我沟通了解希望可以帮到你
问估计是神经性尿频,嘿嘿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普外科、肛肠科及儿科常见病诊治及治疗,预后指导。肝胆、胃肠疾病,甲状腺、乳腺疾病,大隐静脉,皮肤病等诊治及治疗。
&&已帮助用户:74
指导意见: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够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而出现障碍,另一方面是孩子生活中有一些引起精神紧张、对精神状态造成不良刺激的因素。例如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对刚入托,入学心理准备不足,被寄养给他人抚养,父母的突然分离、亲人的死亡,以及害怕考试或对某种动物的惧怕等。这些都可能使小儿精神紧张、焦虑,使抑制排尿的功能发生,障碍,结果表现出小便次数增多。
问神经性尿频怎么治疗?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肿瘤
&&已帮助用户:264434
尿频一般都是尿路感染的症状,建议查尿常规,明确炎症后可以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这种情况需要到医院泌尿外科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及泌尿系B超等相关检查,查明原因后才能谈到治疗问题。平时要注意保暖及局部卫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问小便刚上过又想上,估计是尿路感染...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27578
问题分析:你好!此情况常见于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表现的,多为尿路感染的表现的,此情况经调理后是可以很快恢复的,此情况经尿常规检查是可以确定的,在尿常规检查中会出现红细胞的表现的意见建议:建议你现在及时排尿,多喝些温水冲洗尿道,先观察着看,如果两天不缓解到时候化验个尿液,再采用药物治疗,如尿液偏碱需减少碱性食物摄入;如尿液偏酸需控制酸性食物摄入。口服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类
问尿路感染,已经有过一次了,刚开始吃了点药,但停药后...
职称:医师
专长:不孕不育
&&已帮助用户:130164
病情分析: 尿路感染一般可吃些磺胺或喹诺酮类抗菌消炎药物的,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都不错的。意见建议:应该多喝水和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再就是需要做注意局部清洁 祝好
问最近吃了点泡面。每晚睡觉没睡好
职称:医师
专长:霉菌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痛经
&&已帮助用户:243497
指导意见:可能是胃炎或者消化道溃疡导致的。最好做胃镜明确。
建议口服藿香冲剂,奥美拉唑 枸橼酸铋钾 ,西沙比利试试,而且好转后一定要巩固一定的时间啊。一定要禁烟 ,酒,咖 啡,茶,生冷,辛辣食物。少吃含淀粉内的食物如:土豆 芋头 粉丝 粉条 红薯等凉粉,不要吃苏打饼干等,少食多餐,定时进餐,不要吃过于坚硬和不消化的食物。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想做包皮手术,想咨询费用,男科医生在线》》
性功能障碍致身体损伤,体质下降出现神经敏感
男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次性治疗好是患者的心愿,以下介绍两种方法,其一是中药治疗
得了前列腺炎,男科医生支招!
如题,怎么办呢?此类情况需要做哪些检查呢?以下为大家详细介绍
尿道炎多是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导致,治疗需根据症状找准病因
想做生殖整形手术,多少钱?求咨询
最近几年,男性疾病越来越多,射精痛就是其中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包皮过长因长期的尿液、包皮垢的慢性刺激,可诱发包皮龟头炎等
百度联盟推广
免费向百万名专家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医生在线咨询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收录16421种疾病
关于心律失常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利弊的专题
症状  (一)梗阻症状早期常有心悸、气短、运动耐力减低,左心房粘液瘤如梗阻肺静脉或二尖瓣口可产生酷似二尖瓣病变的肺瘀血症状;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咯血
心律失常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利弊热门问答
最新疾病资讯
相关疾病资讯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北京市东城区东单北大街53号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北京市大兴区兴丰北大街1号神经性尿频症状起因
神经性尿频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神经性尿频症状的疾病有哪些?
  一方面是小儿皮层发育尚不够完善,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而出现障碍,另一方面是孩子生活中有一些引起精神、对精神状态造成不良刺激的因素。例如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对刚入托,入学心理准备不足,被寄养给他人抚养,父母的突然分离、亲人的死亡,以及害怕考试或对某种动物的惧怕等。这些都可能使小儿精神紧张、,使抑制排尿的功能发生,障碍,结果表现出小便次数增多。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您最近浏览的症状
猜您要查找的疾病是:
神经性尿频相关文章传染性疾病诊诒常识 - 感染性与传染疾病专业讨论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6496|回复: 5
传染性疾病诊诒常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传染性疾病诊诒常识
1、流行性腮腺炎
3、流行性出血热
5、脊髓灰质炎
7、肠道寄生虫病
8、细菌性痢疾
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2、病毒性肝炎
13、病毒性肝炎的特征
14、特殊人群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15、怎样看乙肝的化验结果?
16、病毒性肝炎的愈后如何?
17、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几个常见误区
18、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9、肝硬化三问
20、脂肪肝与酒精性肝病
21、禽流感
2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3、性病基本知识
24、艾滋病常识
25、艾滋病防治
27、猩红热
28、新生儿破伤风
30、百日咳
31、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常见知识
34、布鲁氏菌病
36、结核病
37、肺结核病人的饮食与营养
38、肺结核病人应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39、结核病的防治
1、流行性腮腺炎
& & 一、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
& &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 & 二、流腮的发病季节?
& & 本病为世界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 & 三、接触流腮患者后,多长时间发病?
& & 许多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证明流腮的潜伏期是14~25天,平均18天。因此接触流腮患者后,要自接触之日算起,至少观察3周。
& & 四、流腮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隔离期?
& & 流腮的传染源:为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 & 隔离期:自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
& & 五、流腮的主要临床表现?
& & 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腮腺肿大,体温可上升至400C。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又累及对侧,颌下腺或舌下腺可以同时受累。
& & 六、流腮的病程?
& & 腮腺肿大大多于2~3天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整个病程约10~14天。
& & 七、流腮有哪些并发症?
& & 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合并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肾炎、耳聋等。
& & 八、流腮的预后?
& & 流腮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为0.5%~2.3%。主要死于重症腮腺炎病毒性脑炎。
& & 九、流腮的治疗?
& & 发病早期给予抗病毒治疗,亦有报告应用干扰素治疗,成人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患者,能使腮腺炎和睾丸炎症状较快消失。
& & 十、流腮的预防?
& & 应用减毒活腮腺炎疫苗,进行皮内、皮下接种,亦可采用喷鼻或气雾方法。易感者(与流腮病人密切接触者)接种可以减轻发病症状。
& & 一、什么是麻疹?
& &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在幼儿中流行,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诊为其特征。
& & 二、麻疹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 &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
& & 三、麻疹患者为什么要隔离?怎样隔离?隔离时间?
& & 由于麻疹患者是该病的唯一传染源,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实际也就是把传染源控制起来,这样对保护易感者,防止疾病蔓延都有好处。对患者本身也有利,因此时患者抵抗力较低,增加并发症的出现率及加重病情。
& & 主要隔离应该是呼吸道隔离,以保证不直接呼吸到对方的空气。病儿应安置在安静、空气清新流通的房间里,每天可打开窗2~3次,换换空气。有的老人认为出疹子要捂,一着风,疹子憋回去就会丧命,于是紧闭门窗,空气污浊,并发症反而增多。被子捂得太厚,体温散不出,过高热会导致抽搐。这样做没有科学道理,会适得其反,不应提倡。
& & 隔离时间: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
& & 四、麻疹的典型临床表现?
& & 1、前驱期:起病急、发热、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头痛等,90%病人在病程2~3天于双侧颊粘膜上出现麻疹粘膜斑,且逐渐增多融合,2~3日消失。
& & 2、出疹期:于发热第34~天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及足底。2~5天出齐。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突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严重时融合成片,皮疹高峰期可有高热、嗜睡、抽搐、肝脾肿大,肺部病变。
& & 3、恢复期:出疹3~5天后退热,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有浅褐色色素斑,伴脱屑,病程约1~2周。
& & 五、麻疹的并发症?
& & 麻疹可并发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脑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 六、麻疹的治疗:
& & 主要是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及防止并发症,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通风,温度适宜,病人眼、鼻、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水,给易消化饮食。高热患者可酌情用小剂量退热剂,咳嗽用祛痰止咳药,对出现并发症者,可根据表现不同给以针对性治疗。
& & 七、风疹与麻疹有何区别?
& & 风疹为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低热、全身性皮疹为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皮疹经2~3天消退,一般不留色素沉着。风疹传染源为风疹病人,经空气飞沫传播。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受染,造成发育迟缓和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 & 八、怎样预防麻疹?
& & 1、管理传染源:对患者要隔离至少愈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愈后10
& &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到公共场所。
& & 3、保护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计划免疫定于8个月龄初种,7岁时复种。对易感者在接触病人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在接触病人6天后注射,可减轻症状。
3、流行性出血热
& & 一、何谓流行性出血热?
& &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肾综合症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 & 二、出血热的传染源?
& & 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 & 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 &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
& & 四、哪些人群易患出血热?
& & 人群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其他人群亦可发病,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
& & 五、出血热的潜伏期?
& & 出血热病毒侵入人体需经一段时间才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从感染病毒到发病的这段时间称潜伏期,该病潜伏期4~46天,一般2周左右。
& & 六、出血热和鼠疫是一回事吗?
& & 出血热和鼠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传染病。
& & 鼠疫是由细菌(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为野鼠间的烈性传染病,通过染菌的鼠蚤,经人皮肤或呼吸道传入人体后引起鼠疫。本病发病急骤,传播迅速,病死率高,为国际检疫的传染病,我国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的第一位,而出血热为病毒感染,在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
& & 七、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 & 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五期经过。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五期经过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 八、出血热的“三红”、“三痛”指的是什么?
& & “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重者呈酒醉貌。
& &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 & “三红”、“三痛”是出血热的早期(发热期)表现,常做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 & 九、出血热的出血现象?
& & 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常呈条索点状或搔抓样瘀点,粘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鼻衄,黑便、血尿,严重在注射部位出现大量瘀斑和腔道大出血。
& & 十、本病早期诊断要点?
& & 1、急性发热,有乏力、全身酸痛等感冒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特别是热退后症状加重。
& & 2、“三红”和“三痛”表现。
& & 3、皮肤粘膜有出血点。
& & 4、白细胞数升高,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 & 5、出现蛋白尿,且迅速增多。
& & 十一、出血热的治疗原则?
& & 治疗原则为三早一就,过三关,防治并发症。
& & 1、三早一就:指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 & 2、过“三关”:“三关”指出血热病程中发生的“休克关”、“出血关”“肾功能衰竭关”。这是本病过程中最严重、最危险的三个关口,都可能导致死亡。
& & 3、防治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是出血热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整个病程中都要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 & 十二、本病有哪些并发症?
& & 出血热能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腔道大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脑炎、脑膜炎、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肺水肿,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继发性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等。
& & 十三、出血热的预后?
& & 本病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相关。近年来,通过诊断和治疗措施改进,病死率已由10%降为3%~5%。
& & 十四、出血热的预防?
& & 做好疫情监测,防鼠灭鼠,搞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要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对流行地区人群和密切接触者可注射出血热疫苗,每次1ML,共注射3次。一年后应加强一针。
& & 一、什么是水痘?
& &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小儿,临床特征是分批出现皮肤粘膜红斑、丘、疱疹及结痂,全身症状轻微。
& & 二、水痘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 &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病人(水痘痂皮无传染性)和空气飞沫传播,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处于潜伏期的供血者可通过输血传播,孕妇分娩前6天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出生10~13天内发病。
& & 三、水痘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 &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水分及营养补充避免抓伤引起继发感染。皮肤搔痒可应用含0.25%冰片的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涂擦,疱疹破裂可涂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防继发感染。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首选阿昔洛韦7~10天。若继发感染可适当选用抗菌药品。水痘不宜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导致病毒播散。
& & 四、水痘的预防
& & 1、管理传染源
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痘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日。
& & 2、切断传播途径
应重视通风及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触。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用品。托儿机构宜用紫外线消毒。
& & 3、保护易感者
5、脊髓灰质炎
& & 一、什么是脊髓灰质炎?
& &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是发热、头痛、咽痛和肌肉疼痛。部分病人发生肢体麻痹,突然发生瘫痪,瘫痪是不对称性,可表现为单瘫,双瘫,截瘫。严重病人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多发生于小儿,故俗称“小儿麻痹症”。人类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
& & 二、脊髓灰质炎如何治疗?
& & 治疗因不同期给予不同的治疗。对前驱期和瘫痪前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刺激及损伤,保证足够的液体量和热量。对瘫痪期患者要加强护理瘫痪的肢体,保持功能体位,用支架以防止肢体受压及发生足下垂。可给予促进神经传导药物,对咽肌瘫痪及呼吸肌麻痹者应给予体位引流,吸出咽部及气管内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恢复期可用针灸,按摩及理疗等,以促进瘫痪肌肉的恢复。
& & 三、脊髓灰质炎如何预防?
& & 1、口服疫苗:多采用口服减毒活疫苗糖丸,按计划免疫方法服用。第一次在出生后2个月开始服三价混合菌苗,连续三次,间隔一个月,4岁再加强一次。
& & 2、对密切接触者,应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次0.3~1.5ml/kg,每月一次,连用2个月。
& & 一、什么是狂犬病?
& &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 & 二、狂犬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 &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家畜中以病犬为主,其次为猫、猪等,野生动物如蝙蝠、狼等。
& & 三、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 & 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犬的唾液,经各种伤口侵入,少数可在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
& & 四、狂犬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 &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5天至19年或更长,一般1~3个月。典型临床表现分为3期:
& & 1、前驱期:有发热、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继而恐惧不安,烦燥、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部位及其神经支配区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等感觉异常。一般2~4天。
& & 2、兴奋期:高度兴奋,极度恐怖,并有恐水、怕风,体温常升高(38℃-40℃),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但不是每例都有。典型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病人神志多清晰,可出现精神失常,幻视幻听等。本期约1~3天。
& & 3、麻痹期:痉挛停止,暂时安静,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患者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本期约6~18小时。本病全程一般不超过6天。
& & 六、狂犬病如何治疗?
& & 临床曾应用多种药物如干扰素、阿糖腺苷、转移因子和大剂量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治疗,均告失败。其病死率达100%。以对症治疗为主,应避光、避声、流水声,狂躁时用镇静剂,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呼吸衰竭。
& & 七、狂犬病的预防
& & 1、管理传染源
以犬的管理为主。捕杀野犬、管理和免疫家犬。病死动物应予以焚毁或深埋处理。
& & 2、伤口处理
应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
& & 3、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可用于暴露后预防,也可以用于暴露前预防。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地鼠肾细胞疫苗,暴露前预防:共接种3次,每次2ml,肌注,于0、7、21日进行;2~3年加强注射一次。暴露后预防:共接种5次,每次2ml,肌注,于0、3、7、14和30日完成。如严重咬伤,可全程注射10针,于当日至第6日每日一针,随后于10、14、30、90日各注射一针。
& & 免疫球蛋白注射:人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HRIG),HRIG用量为20IU/kg,总量一半在伤口行局部浸润注射,剩余剂量作臂部肌肉注射。
7、肠道寄生虫病
& & 一、人体肠道寄生虫主要包括哪些?
& & 人体肠道寄生虫主要包括:肠道的原虫和蠕虫,其中原虫感染有:阿米巴病、疟疾、隐孢子虫病、黑热病。蠕虫感染有:蛔虫病、日本血吸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绦虫感染等。
& & 二、如何知道自己感染上了绦虫病?
& & 有吃过“米猪肉”或未熟的猪牛肉史,常感上腹隐痛、粪便中有白色带状节片排出,如果化验便,查到虫卵即可确诊。
& & 三、如何感染蛔虫的,其并发症有哪些?
& & 蛔虫病是常见病,农村人及儿童感染率高。感染期虫卵主要经手入口。因人粪施肥致虫卵污染土壤,生食被虫卵污染的蔬菜等即可被感染。
& & 四、如何预防蛔虫病?
& &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菜与未洗净的瓜果,不随地大便,搞好环境卫生,管理好粪便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 & 五、蛲虫病人有何表现?如何确诊?
& & 蛲虫病是蛲虫寄生于人体盲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肛周和会阴部奇痒有虫爬行感,尤以夜间为甚。常伴有失眠、夜惊、烦躁、食欲不振、遗尿等,此病幼儿常见。确诊依靠夜间小儿入睡2~3小时后在肛门皮皱处找到白线头样的蛲虫及镜检找到虫卵。
& & 六、如何预防蛲虫病?
& & 注意个人清治卫生,儿童可穿满裆裤,剪短指甲,饭前便后洗手,勤换内衣裤,不吮吸手指,加强环境卫生,用具、桌椅、地板应常擦洗,玩具应日晒或紫外线消毒。
8、细菌性痢疾
& & 一、何谓细菌性痢疾?
& &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多指由一些病原感染引起的痢疾样病变,本病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程迁延不愈成为慢性或反复发作。
& & 二、出现脓血便一定是菌痢吗?
& & 患者出现脓血便不一定是菌痢。引起脓血便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肠道或肠道外的感染性疾病;一类是肠道非感染性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中,除菌痢外,还有阿米巴痢疾、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等。个别败血症或腹膜炎可出现少量脓血便。在肠道非感染性疾病中,主要有结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肠息肉、缺血性肠炎等。出现脓血便应到医院详细检查及治疗。
& & 三、急性菌痢应如何治疗?
& & 急性菌痢一定要治愈,否则易转为慢性。一般治疗到临床症状消失,查便培养两次阴性。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食及半流食、保证电解质、酸碱平衡。应用抗菌素以喹诺酮类为主,成人每日给诺氟沙星0.2—0.4克分四次口服,必要时静脉滴注,小儿、孕妇慎用。小儿可给庆大霉素口服或灌肠。有高热、腹痛明显可给予对症治疗。
& & 四、痢疾的预防?
& & 搞好饮食、饮水卫生,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理饮食及消灭苍蝇)。
& & 一、何谓伤寒?
& &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其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肠道内淋巴组织增生与坏死。临床主要特征是持续发热、特殊中毒症状、玫瑰疹、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肠出血及肠穿孔为其可能发生的主要并发症。近年来我国伤寒的发病率显著下降,病情减轻。但有些地区出现多重耐药之伤寒,病情仍较重。
& & 二、伤寒的临床表现如何?
& & 近年来病情轻,临床表现轻而不典型,但耐药伤寒病人多有典型表现。
起病多缓慢,开始发热为低热,第2~3周多为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食欲不振、腹胀明显、表情淡漠、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可有相对缓脉。玫瑰疹,病程第6~7天出现,为充血性斑丘疹,一般10个以下,分布在躯干,多持续2~4天消失。轻度脾肿大。第3~4周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好转,但此时易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并发症。第5周为恢复期,体温正常症状消失而愈。少部分病人可于体温正常后或尚未正常时,再次体温升高,分别称之为复发与再燃。
& & 三、伤寒如何治疗?
& & 1、病原治疗
& & 首选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均有强的杀菌作用,尤其适用于多重耐药伤寒。诺氟沙星每人每次0.4g每日3~4次,体温正常后继用10~14天;或环丙沙星0.4g静脉滴注每日2次。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及皮疹,少数可引起肝肾损害。因影响骨骼发育,故孕妇及哺乳期禁用,儿童慎用。
& & 2、其他治疗
& & (1)急性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在抗生素有效治疗同时,应用小量激素,以减轻症状,氢化考的松50~100mg静脉点滴,每日1次,直至中毒症状减轻。
& & (2)慢性带菌者治疗
①氨苄西林,用法同上,连用4~6周。或用氧氟沙星0.4g每日2次,连用4周,直至细菌阴转。②内科治疗无效,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者,应进行胆囊切除术。术前数日及术后2~3周,应口服氯霉素或用上述其他抗菌药物。
& & (3)并发症治疗
①肠出血:禁食及应用止血药,输注新鲜血。②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并尽快手术修补。
& & 四、伤寒是如何传播的?
& & 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的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卫生状况的改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仍有地方性流行或爆发流行。
& & 病人与带菌者均是传染源。病人从潜伏期起即可由粪便排菌,起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伤寒可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水源污染是本病的重要途径,并常是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受污染亦可引起本病流行。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少有第二次发病者。本病终年可见,夏秋为多。以儿童及青壮年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异。
& & 五、如何诊断伤寒?
& & 主要根据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材料,流行病学资料亦有参考价值。
& & 1、流行病学资料
注意流行地区、季节,当地是否有伤寒正在流行、既往病史、预防接种史以及曾与患者接触史。
& & 2、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1周以上,表情淡漠、呆滞、腹胀、便秘或腹泻,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等。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则有助于诊断。对不典型的轻症患者亦应注意,以免误诊、漏诊。
& &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氏反应阳性。确诊的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早期以血培养为主,后期则可考虑作骨髓培养。血培养阴性者,进行骨髓培养有助于提高阳性率。粪便对确定排菌状态很有帮助。
& & 六、何谓副伤寒?
& &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等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所引起。副伤寒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基本上与伤寒相同。
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 一、何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
& & 二、流脑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有那些?
& &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自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成人则已在多次流行过程中经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故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 & 三、流脑的流行特征是什么?
& &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11月至次年5月,3~4月为高峰。
& & 四、流脑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 & 流脑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
& & 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40℃左右,伴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颈项强直,皮肤黏膜出现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并出现休克表现及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 & 五、婴幼儿流脑的特点是什么?
& & 婴幼儿颅骨骨缝及囟门未闭合,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故临床表现不典型。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拒食、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烦躁不安、尖声哭叫、惊厥及囟门隆起。
& & 六、脑脊液检查是怎么回事?腰穿会使患者变瘫、变傻吗?
& & 脑脊液检查是医生为了明确患者脑脊液是否有病理变化而需要做的检查手段。一般是医生让患者侧卧,经皮肤消毒和打麻药后,在后腰部之间扎一针,取脑脊液化验。这个操作为腰椎穿刺,也就是通常说的做“腰穿”化验“脑水”。这不是抽骨髓,不要害怕,脑脊液检查对诊断流脑非常需要的。腰穿是用一种特制的细长的针,通过第三、四腰椎之间,进入蛛网膜下腔,放出脑脊液,一般不会损伤神经,更不会损伤脊髓,所以不会使患者变瘫、变傻。
& & 七、如何预防流脑?
& & 早期发现病人并就地隔离治疗,讲究卫生,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注射疫苗,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可用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
& & 一、什么是乙脑?
& & 乙脑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简称,该病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为夏秋季流行。儿童多见。临床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
& & 二、乙脑应如何诊断?
& & 诊断依据:1、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易流行,10岁以下儿童多见。2、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等。3、血中白细胞升高,血清中乙脑IgM抗体阳性。4、脑脊液检查呈非化脓性炎性变化。
& & 三、患过乙型脑炎还会得流脑吗?
& & 得过乙型脑炎还有可能再得流脑。因为乙型脑炎和流脑是由两种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它们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
& & 四、如何预防乙脑?
& & 首先应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家畜的饲养场所卫生清洁,人畜居地分开,流行季节前给幼猪疫苗接种,其次要切断传播途径,采取防蚊、灭蚊措施,最后保护易感人群,注射乙脑疫苗。
12、病毒性肝炎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 & 病毒性肝炎就是嗜肝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在急性期,多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厌油、尿黄和眼黄;转为慢性后,常见:上腹部和两侧季肋部胀痛、腹胀、便溏或便秘。化验检查可以发现: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定量升高,同时血清肝炎病毒的标志物阳性。
& & 二、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及肝病有哪些?
& & 目前,已经明确的病毒性肝炎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引起。近年又发现有已型、庚型和TTV肝炎。而肝病是一个总名称,是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损害的总称。例如一些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某些肠道病毒等,可引起肝功损害,还有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及某些原虫和寄生虫的感染都可引起肝脏炎症,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可引起药物性或中毒性肝损害,酗酒可直接造成酒精中毒性肝病。
& & 三、病毒性肝炎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 & 1、甲、戊型肝炎急性期病人粪便里有大量病毒,这些病毒一旦污染了饮水、食物、蔬菜、瓜果、河里的贝壳类、虾、蟹或日常家庭用具,没有感染过这两类肝炎病毒的人,饮用被甲、戊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饮水,吃生的污染蔬菜或接触污染的用具,病毒随饮食进入体内,形成感染。
& & 2、乙、丙、丁型肝炎传播方式与甲、戊型肝炎不同,病毒主要在血液里,其次为月经、唾液、阴道分泌物和精液。这些含有病毒的体液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随血流入肝,造成感染,所以它们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血传。
& & 四、各型肝炎潜伏期一样吗?患过一型肝炎还会不会患其它肝炎?
& & 从肝炎病毒入侵人体后,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人体的免疫状态而不同。甲型肝炎的潜伏期30天(5~45天);乙型肝炎的潜伏期70天(30~180天);丙型肝炎的潜伏期50天(15~150天)丁型肝炎的潜伏期尚不明确,可能相当乙肝潜伏期;戊型肝炎的潜伏期40天(10~70天)。
& & 由于各型病毒性肝炎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所以患过一型病毒性肝炎后,仍有感染其它型病毒性肝炎的可能。
& & 五、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有什么类型?
& & 病毒性肝炎临床分类可根据以下原则:
病原学分类: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五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
& & 2、临床分类可分为以下几型:
& &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以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多见,部分患者迁延不愈,可发展为慢性。
& & (2)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常为自限性,预后多良好,但少数可发展成重型肝炎。
& & (3)慢性肝炎:为反映肝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 & (4)重型肝炎:又可分为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
& & (5)淤胆型肝炎。
& & 六、什么是慢性肝炎?
& &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而目前又因同一病原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也可作出慢性肝炎诊断。
& & 七、重症肝炎有何特点?
& & 重症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急剧发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意识障碍),病情进展快,短期内出现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病死率高。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症肝炎,在我国主要是由乙、戊型肝炎病毒所引起。
& & 八、怎样早期发现病毒性肝炎?
& & 只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早期发现肝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 & 1、近半个月到6个月内曾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吃过半生不熟的海产贝类食物,或应用过血制品或有过不洁性接触;用过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接受过针灸、纹身、拔牙和手术等。
& & 2、疲乏无力:疲倦乏力是各型肝炎最常见的症状。轻者表现为工作不能持久、懒动,重者全身软弱无力,稍活动便觉疲劳不堪,须卧床休息。
& & 3、食欲不振,厌油腻食物,伴有恶心、呕吐、腹部胀痛,也可出现腹泻。
& & 4、肝区疼痛。
& & 当有以上表现时,应立刻到医院检测肝功及病毒指标以及早确诊及治疗。
& & 九、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 &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有效的预防病毒性肝炎,在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中显得极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 & 1、各型肝炎都需要隔离多长时间?
& & 急性甲型肝炎隔离期自发病日起3周;乙型肝炎的隔离期需视肝功能和HBVDNA情况决定,HBsAg携带者需定期随访;丙型和丁型肝炎的处理可参照乙型肝炎;戊型肝炎隔离期暂同甲型肝炎。
& & 2、乙肝病毒携带者能否入托?能否正常工作和学习?可以结婚吗?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HBsAg阳性,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查正常,观察半年无变化者。这类人群不应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可正常入托,但需有单独活动、饮食空间;可正常工作和学习,但不能从事饮食、保育员等服务行业,还需加强随访;可以结婚,如配偶对乙型肝炎无抵抗力,应接种乙肝疫苗。
& & 3、如何预防输血后肝炎?
& & 预防输血后肝炎的关键是控制献血源。献血员每次献血前,除常规检查血清艾滋病抗体和梅毒抗体外,必须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HBsAg和抗—HCV,凡ALT异常和/或HBsAg、抗--HCV阳性者,不得献血。
& & 4、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能有效的预防病毒性肝炎?
& & 现已证明: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粪一口)传播。预防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应以避免接触他人血液,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液为主,包括尽量减少纹眉、纹眼线、刮脸、洗牙、修脚、扎耳眼、扎针灸等操作,必须进行时,应到有严格消毒条件的医院进行;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时,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预防甲型和戊型肝炎,应以提高个人卫生水平为主,聚餐时应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并做好食具消毒。
& & 5、什么样人应该接种乙肝疫苗?多长时间还需要再次接种?
& & 乙肝疫苗的接种,已经列入我国计划免疫,新生儿必须接种乙肝疫苗。此外:(l)有职业危险的传染病、口腔科、血透室等接触血液的医护人员;(2)需血透和使用血液制品的病人;(3)男性同性恋及有多个性伙伴的异性恋者,静脉吸毒者;(4)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性接触者或其它接触者;上述人群,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 & 接种乙肝疫苗的有效率在90%左右,因此,接种后需到医院检查是否对乙型肝炎产生抵抗力。一般认为: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型肝炎韵抵抗力可保持4~5年;因此,4~5年还需要再次接种乙肝疫苗。
& & 6、乙肝病毒携带的母亲,如何预防婴儿感染乙肝病毒?
& & 乙肝病毒携带母亲使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途径有三种:母体子宫内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和出生后的密切接触。对大三阳和HBVDNA阳性的母亲,一般可从妊娠28周起,每4周肌注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200至400IU)临产,防止子宫内感染;在出生后6小时以内及1个月后,婴儿各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1次(200IU),2、3、6个月各肌注乙肝疫苗20微克,防止分娩过程中感染和出生后密切接触感染。对非大三阳和HBVDNA阴性母亲,仅需婴儿出生后24小以内及l、6个月各肌注乙肝疫苗20微克。采取上述措施,可使95%以上的婴儿避免感染上乙肝病毒。
13、病毒性肝炎的特征
& & 一、有黄疸就是病毒性肝炎吗?
& & 有黄疸就是肝炎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
& & 1、某些原因如(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以及理化、生化及免疫因素所致的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发生贫血、溶血,使血内胆红素原料过剩,均可造成肝前性黄疸。
& & 2、由于结石和肝、胆、胰肿瘤以及其他炎症,致使胆道梗阻,胆汁不能排入小肠,就可造成肝后性黄疸。
& & 3、新生儿降生不久可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障碍而出现生理性黄疸。还有先天性非溶血性吉尔伯特病引起的黄疸和新生霉素引起的黄疸,都是肝细胞内胆红素结合障碍所致。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肺炎及伤寒等,在少数情况下也可出现黄疸。各种原因造成的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肝性黄疸。严重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时,肝脏长期淤血肿大,可以发生黄疸。
& & 由此可见,只要是血中间接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的浓度增高,都可发生黄疸。肝炎仅是肝性黄疸的诱因之一。遇到黄疸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体征,实验室检查,肝活体组织学检查,B超及CT、磁共振等理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找出黄疸的原因,千万不要一见黄疸就武断的认为是肝炎。
& & 二、转氨酶升高就是病毒性肝炎吗?
& & 转氨酶升高就是病毒性肝炎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 &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特别是各型病毒型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结核、肝癌、脂肪肝、肝窦状核变性均可引起不同程度转氨酶升高。
& & 除肝脏外,体内其他脏器组织如心、肾、肺、脑、睾丸、肌肉也都含有此酶。因此当心肌炎、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乙型脑炎、多发性肌炎、急性败血症、肠结核、流行性脑炎、疟疾、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流感、麻疹、血吸虫病、挤压综合症等亦均可见血中转氨酶升高。
& & 因为转氨酶是从胆管排出的,如果胆管、胆囊及胰腺疾患、胆道梗阻,也可使转氨酶升高。临床常见的胆囊炎、胆管蛔虫、肝胆管结石、胆囊及胆管肿瘤、壶腹周围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急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及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 & 药源性或中毒性肝损害,以及药物过敏都可以引起转氨酶升高,并常伴淤胆性黄疸和肝细胞损伤。临床有报告在用药12~48小时内即可引起转氨酶升高,4~10日可达高峰,及时停药者多在3周内恢复正常。
& & 其它内科疾病,如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恶性网状细胞病、心力衰竭、风湿热、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肠炎及尿毒症等均可发生转氨酶升高。
& & 正常妊娠、妊娠中毒症、妊娠急性脂肪肝等也是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
& & 另外,剧烈运动后亦可引起转氨酶增高。运动后乳酸含量增加,在体内积累,乳酸代谢使机体相对缺氧及低血糖,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转氨酶升高。
& & 由此可见,血清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上和生活中遇到的单项转氨酶升高的人,千万不需武断的认定为肝炎。必须详细问病史,作必要的理化检查,并可结合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肝炎的特异性诊断和肝活检来协助确诊。
14、特殊人群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 & 一、妊娠后期病毒性肝炎有何特点?
& & 妊娠后期肝炎除具有一般病毒性肝炎所有的临床表现外,还有病情重、进展快及病死率高的特点。正常妇女患肝炎出现重型肝炎的比例在1‰~1%之间,病死率为3.1%;而妊娠肝炎发生重型肝炎的比例在10%~20%,病死率15%左右。其他特点如下:
& & 1、易发生产后大出血,发生率28.9%,比正常产妇高15~30倍。
& & 2、易发生胎儿早产,早产率41.9%,死胎亦常见。
& & 3、晚期妊娠对肝脏有潜在影响,如血液稀释,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及血浆总蛋白降低,肝脏对磺溴肽纳的排泄异常,血脂和碱性磷酸酶升高,肝糖原储备减少,凝血因子异常;在感染病毒性肝炎后,这些影响加重;再加上妊娠对营养的需求增加,精神不稳定等,均可加重肝脏负担,诱发重型肝炎。处理上,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各项护肝措施,做好按重症肝炎抢救准备。
& & 二、小儿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特点?
& & 小儿肝脏比成人相对较大,血供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但免疫系统不成熟,对入侵的肝炎病毒容易产生免疫耐受。因此,婴幼儿感染乙肝、丙型肝炎后容易成为慢性携带者。据报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乙肝病毒的婴儿有约40~70%可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3岁以前水平传播而成为带病毒者则占20%~30%。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受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机会较多,并使肝病加重,促进向肝硬化、肝癌转化。
临床上婴儿急性肝炎以黄疸型为主,持续时间较短,消化道症状明显,起病以发热、腹痛者多见。6个月以内的肝炎患儿发生重型较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高热、重度黄疸、肝脏缩小、出血、烦躁、抽搐、肝臭是严重肝功能障碍的早期特征,病期12日左右发生昏迷,昏迷后4日左右死亡。年长儿童多以轻型、无黄疸型或亚黄疸型居多,起病隐匿,常在入托或查体时发现。
& & 婴幼儿肝炎的病原以巨细胞病毒感染占第一位,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幼儿引起肝炎的特征主要是:
& & 1、年龄在1~3月龄者占90%;
& & 2、生理黄疸消退不久马上出现(1月龄内)黄疸者占45.2%;
& & 3、隐匿起病占61.9%;
& & 4、男婴多见;
& & 5、血清胆红素85.5~171mmol/L者占61.9%,以直接胆红素为主,消退缓慢;
& & 6、转氨酶升高,以低酶多见,小于50U/L者占78.5%,下降亦缓慢;
& & 7、并发症多,伴肺炎者占66.6%;
& & 8、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
& & 小儿乙型肝炎的HBsAg高峰在5~8岁,而抗-HBs阳性率的高峰在10~15岁;血清中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与成人相近,而HBeAg表达明显低于成人。另外20~30%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有肝外系统表现,特别是肾损害;皮肤常见痘疹样皮疹。休息和营养是小儿肝炎治疗的关键。小儿好动,不知疲倦,一定要用讲故事,听广播,看电视,午睡等方法安排好小儿休息与活动。用易消化吸收、富于营养和色香味美,小儿爱吃的半流食提高小儿食欲。当食欲恢复时要控制进食过多,以免伤及脾胃,影响肝脏康复。
& & 三、老年人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特点?
& & 60岁以上的人患肝炎时称为老年性肝炎,其主要特点是:
& & 1、老年肝炎的发病率为总肝炎发病率的2%~3%;
& & 2、病原学检查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41.8%~65.5%;
& & 3、黄疸发生率高,占70%~80%,程度较深,持续时间长;
& & 4、肝炎症状较重,合并其他脏器感染也多,如有肺、泌尿系、细菌等夹杂症。重症肝炎发病率高,国外报道达20%~40%;
& & 5、淤胆型肝炎较多;演变成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者亦多;
& & 6、病死率较高,而且预后较差。
& & 所以老年人出现肝炎症状时要及早到医院就诊,以明确诊断给予合理的治疗。
15、怎样看乙肝的化验结果?
& & 一、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有哪些?有什么诊断意义?
& & 乙肝病毒最常用的血清学标志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即“两对半”,或称乙肝病毒5项。
& & 1、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月,当转氨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中早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 & 2、乙肝表面抗体: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常在乙型肝炎恢复后期出现阳性。此时乙肝表面抗原已转阴数月。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持续时间也越长(3~5年以上)。再次感染乙肝病毒后,乙肝表面抗体可在2周内滴度明显升高。但也有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乙型肝炎者,这种情况可能为不同亚型感染。90%接受乙肝疫苗注射者的乙肝表面抗体可转阳。极少数情况下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均为阳性,常见于不同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血液中的乙肝表面抗体常不能处理表面抗原;或者感染S基因发生了变异的乙肝病毒。
& & 3、乙肝e抗原:在乙肝病毒感染后表面抗原阳性同时或其后数日可测得乙肝e抗原。乙肝表面抗原在血内高峰期亦是乙肝e抗原的高峰期。在肝炎症状出现后10周内逐渐下降,在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前可先转阴。如果乙肝e抗原持续阳性,则可发展为慢性持续感染。乙肝e抗原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乙肝e抗原指标阴转,而乙肝e抗体阳性过程中临床上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恶化。极个别情况下可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而e抗原阳性。
& & 4、乙肝e抗体:在乙肝e抗原转阴后数月出现e抗体阳性。乙肝e抗体阳性预示患者的传染性已显著或相对降低。病毒复制程度已降低或明显缓解。近年发现个别乙肝e抗体阳性,但乙肝病毒核糖核酸(HBV
DNA)亦为阳性者的病情迁延不愈,这是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所致,临床上不可忽视。
& & 5、乙肝核心抗体:通常在乙肝表面抗原出现后3~5周,肝炎症状出现前即可在血清中检出。高滴度的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常标志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或数十年。低滴度的乙肝核心抗体表示乙肝病毒既往感染。
& & 二、何谓“大三阳”、“小三阳”?有什么意义?
& & 所谓“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乙肝e抗原阳性(HBeAg)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抗-HBe)。“大三阳”提示:1、病毒持续复制。2、传染性强。3、提示将发展慢性化。
& & 所谓“小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乙肝e
抗体阳性(抗-HBe)、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抗-HBc),“小三阳”有60~70%视为病毒复制下降,传染性减少,病情稳定。但近年发现有30~40%“小三阳”患者病情仍不断活动,查HBV
DNA阳性,这说明出现了病毒变异,临床上治疗十分困难。
16、病毒性肝炎的愈后如何?
& & 一、患肝炎后有的康复、有的变成慢性肝炎、有的病故、原因何在?
& & 患肝炎后病势的归转,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情况有关:
& & 1、与感染的肝炎病毒种类有关。如感染甲肝、戊肝病毒,一般不会转为慢性肝炎,且很少第二次再患甲肝与戊肝。如患乙肝、丙肝、丁肝,由于多种原因会使部分病人转成慢性肝炎。
& & 2、与感染的肝炎病毒量有关。如感染病毒量小于千万分之一毫升,就会发生隐性肝炎,无症状出现,如感染万分之一毫升含乙肝病毒的血液,就会使被感染者发生急性肝炎,如感染病毒量很大,可致重症肝炎,病势凶险,甚至死亡。
& & 3、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如人体免疫反应正常,就能清除入侵的病毒,很快会康复;如人体免疫反应过强,就会将肝炎病毒同人体肝细胞一同杀死,导致肝细胞大面积坏死,而导致重症肝炎;如人体免疫反应低下,无力杀灭病毒,就会使病毒长期存在于血液和肝细胞中,发展成慢性携带者,或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 & 4、与年令、治疗、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一般年令小于2周岁或大于60周岁的人患肝炎后预后不好,妊娠后期肝炎,或患肝炎后失治误治,乱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营养不良或过剩,大量嗜酒,情绪不稳定、感染、手术等因素,均会影响肝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肝病的预后。
& & 二、哪些表现预示着肝病病情的重危?
& & 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黄疸迅速加深,重度乏力,高度腹胀,甚至迅速出现腹水,少尿或无尿,有肝臭味,或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或谵语,甚至出现昏迷、抽搐、皮肤有淤点、淤斑、呕血、便血,此时肝功能会出现“黄酶分离”(即转氨酶下降甚至正常),而胆红素极高&171mmol/L以上,血清白蛋白低下,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其预后凶险,说明肝病病情重危。
& & 三、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怎样形成的?长期预后如何?
& &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为无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慢性HBsAg携带者发生机制可能与机体免疫低下、年令、遗传性等因素有关。病人感染HBV的年令越小,慢性携带率越高,尤其是母婴垂直传播者,发生率更高,成人感染后长期携带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 & 其长期预后大体有以下情况:
& & 1、完全免疫耐受:终生携带病毒,而不发病,其肝组织内无明显炎症,肝功能正常,血中抗-HBcIgM阴性。
& & 2、隐匿性肝炎:有持续性肝组织轻度炎症,肝功能正常或偶而升高,没被发现。
& & 3、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一旦免疫耐受被打破,病毒大量复制,这部分人就会发病,肝功能出现异常,血清白蛋白低下,而起病就是一个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表现。有少部分人会发生肝细胞癌变。
& & 四、非黄疸因素所致身目发黄原因何在?
& & 1、睑裂发黄,在脸裂部分的巩膜发黄,其它部位巩膜不发黄。多见于中、老年人。
& & 2、巩膜脂肪不发黄,在巩膜脂肪堆积处,局部发黄,不是巩膜弥漫性发黄,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
& & 3、阿的平引起的皮肤发黄,有口服阿的平史,主要为皮肤发黄,尤以皮肤裸露部位明显,一般巩膜不黄或仅角膜部位的巩膜发黄,而黄疸引起的巩膜黄染,为巩膜外周部位黄染明显,角膜处巩膜黄染轻或无黄染。
& & 4、胡萝卜血症,多见于过食含胡萝卜素较多的蔬菜者,如胡萝卜、菠菜、南瓜等,可见皮肤发黄,多见于手心、脚心、前额、鼻部等皮肤,但眼不黄。
& & 出现上述情况时,但血清胆红素均正常,可资鉴别。
17、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几个常见误区
& & 乙型肝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对如何选择治疗乙型肝炎的方法存在几个误区,经常见到因选择治疗方法失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病死的情况。
& & 1、盲目相信虚假广告宣传,相信某种药物可以彻底根治乙肝。事实上,就是国内外公认治疗乙型肝炎最有效的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的有效率也只有40%~80%,也不能清除大多数病人的乙型肝炎病毒,如果真有可以彻底根治乙型肝炎的药物,根本不需要广告宣传。
& & 2、盲目相信所谓的“专家”可以根治乙型肝炎。目前,仍有个别医疗机构或江湖游医,搞肝病专科义诊活动,大肆发布虚假广告,宣称“专家”可以根治乙型肝炎,引诱乙肝病人受骗。
& & 3、盲目相信偏方、验方,认为偏方治大病。如生吃泥鳅治疗乙型肝炎黄疸,结果引起病人呕血、便血。
& & 4、过分依赖中医、中药治疗乙型肝炎,认为中医、中药可以根治。中医、中药是个宝;但国内外专家认为:中医、中药治疗乙型肝炎,可以修复肝脏损伤,但对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来说,仍不如西药中的干扰素和拉米夫定,乙型肝炎的治疗不应该完全靠中医、中药,只有中医、西医相结合,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 & 乙型肝炎是我国的法定乙类传染病,为了避免治疗上走弯路,耽误治疗,防止传染亲人,乙型肝炎病人应该到国家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治疗。
18、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 一、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 & 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在隔离、休息、合理饮食的同时,适当应用保护肝脏的药物,并针对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
&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该以稳定病情、防止肝硬化为目的,选用抗病毒药物、调整免疫药物,保护肝脏药物和抗肝纤维化的药物。
& & 只有正规、系统治疗,乙型肝炎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 & 二、乙肝病毒是否可以从人体清除?
& & 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乙肝病毒是否可以从人体清除,取决于乙肝病毒在肝细胞里存在的状态。
科学研究证明,人感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在肝细胞里存在的形态有三种形式:1游离型:乙肝病毒存在于肝细胞胞浆里;2整合型:乙肝病毒存在于肝细胞核中,乙肝病毒的基因和肝细胞的基因整合在一起;3混合型:既有游离型,又有整合型。
& & 一般来说:急性乙肝以游离型为主,乙肝病毒容易从人体清除,大部分急性乙肝可以完全治愈;慢性乙肝以整合型和混合型为主,药物和人体的免疫力不能将整合在一起的乙肝病毒基因和肝细胞基因分开,大部分的慢性乙肝病毒很难从人体清除。
& & 三、常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 &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目的有:1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2减轻肝组织病变,改善肝功能;3减少或阻止肝硬化的发生。基于上述原则,常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可分以下三类:
& & 1、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疗药物:首选干扰素、次选拉米夫定,可试用氧化苦参素。该类药物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应用。
& & 2、改善肝功能药物:常用的有甘草类制剂的复方甘草甜素(商品名:美能)、甘利欣,维生素C、联苯双酯、复方丹参等。
& & 3、抗肝纤维化药物:可软化肝脏、减少或阻止肝硬化的发生。常用的有干扰素、丹参、桃仁、冬虫夏草制剂,中成药有复方鳖甲软肝片等。
& & 四、丙型肝炎如何进行治疗?
& & 我国一般人群丙肝抗体阳性率为3.2%,50~80%急性丙肝感染者可发展成慢性丙肝,经10~30年的感染,约10~30%丙肝病人发展至肝硬化,5~10%的肝硬化可发展至肝癌。因此,丙肝的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 目前,丙肝的治疗已有成熟的方案,干扰素是治疗丙肝的有效药物,包括普通和长效干扰素。急性丙肝早期应用干扰素加利巴韦林,大多数可以彻底治愈,不转为慢性丙肝;慢性丙肝国际上最新的治疗方案是长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也可以用普通干扰素加利巴韦林,单用普通干扰素疗效稍差。
19、肝硬化三问
& & 一、做哪些检查可以发现早期肝硬化?
& & 想确诊病情是否已经发展到早期肝硬化,必须做肝脏穿刺,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准确率高,但病人难以接受。近年来,国内对早期肝硬化的无损伤诊断进行了很多研究,形成了一些共识:早期肝硬化可以通过彩超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参考肝血流图结果做出诊断。彩超可表现为:肝表面略不光滑,肝实质不均匀,光点粗亮,肝内血管模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明显升高;肝血流图有肝内血流阻力增大的波形。
& & 二、已经硬化的肝脏,可以软化吗?
& & 肝硬化时肝脏的硬化,主要是由肝脏内纤维逐渐增多造成。由于肝脏内的纤维产生是由于肝细胞损伤造成,既使根除肝细胞损伤,不能降解已有的肝脏内纤维,也不能使肝脏内的纤维减少;所以,以往国内外肝病专家公认:肝硬化的肝脏不能软化,肝硬化不可逆转。
& & 近年来,在北京友谊医院王宝恩教授的倡导下,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去除肝细胞损伤的原因(如乙肝后肝硬化试用拉米夫定、慢性乙肝应用干扰素,抑制乙型肝病复制,来减轻肝细胞损伤;酒精性肝硬化、慢性酒精性肝病,戒酒后肝细胞损伤减轻或停止),来减少肝脏内纤维的产生;通过干扰素、中药中的丹参、桃仁、冬虫夏草和复方861合剂等中成药,来降解已经产生的肝内纤维。通过上述方法,由可以使肝脏的纤维减少,使已经硬化的肝脏部分软化。
& & 抗肝纤维化、软化肝脏治疗方法的出现,给肝硬化和慢性肝病病人带来了新的曙光,通过抗肝纤维化、软化肝脏治疗,可以阻止或延缓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进程;可以使早期肝硬化不进展到晚期;可以使晚期肝硬化肝脏硬化程度减轻,不出现或少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致命合并症,大大降低了晚期肝硬化的病死率。
& & 三、肝硬化腹水是绝症吗?
& & 很多肝病病人都知道,肝硬化腹水是晚期肝硬化的最常见表现之一,死亡率很高,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少人认为无法治疗,是绝症。
& & 近年来,随着对肝病治疗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形成一整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治疗肝硬化腹水方法。一般乙肝所致肝硬化腹水可采用:1、试用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减轻肝细胞损伤,提高血浆白蛋白;2、可应用丹参、冬虫夏草保护肝细胞,恢复肝功能,提高血浆白蛋白;3、应用复方丹参或中成药抗肝纤维化,软化肝脏,降低门脉压力;4、可应用心得安和硝苯吡啶等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5、合理应用利尿剂,减少水分和钠在体内潴留;6、大量腹水压迫肾脏时,可治疗性排放腹水,缓解肾脏血液灌注,增强利尿效果。其它原因所致肝硬化腹水,只要将第1条改为病因治疗即可。上述治疗不仅可以通过恢复肝功能来提高血浆白蛋白,通过抗肝纤维化和常用降门静脉压药物来降低门静脉压力,通过合理应用利尿剂和治疗性排放腹水来减少体内水分和钠的潴留,针对腹水的产生原因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消化腹水;还可以通过抗乙肝病毒等产生肝硬化的原因治疗,恢复肝功能,减少肝纤维化的产生;通过丹参等抗肝纤维化治疗降解肝脏内纤维,使肝脏软化,肝功能的好转和已经硬化的肝脏部分软化,可以使肝硬化腹水病人在腹水消退后,长期不产生腹水,能生活自理的长期生存。
20、脂肪肝与酒精性肝病
& & 一、怎样防治脂肪肝?
& & 健康人肝内总脂肪量约占肝总重量的2~5%,当肝内蓄积的脂肪重量超过肝总重量的5%时,就可诊断脂肪肝,可分轻(5~10%)、中(10~30%)和重(&30%)度。
& & 有六种人易患脂肪肝:肥胖者、嗜酒者、营养失衡者(饥饿、高脂饮食、低蛋白饮食)、糖尿病、药物中毒、急性妊娠期脂肪肝。
& & 脂肪肝的诊断除了靠肝脏穿刺确诊外,影象学,特别是超声检查,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诊断方法。
& & 一般的来说,脂肪肝预后良好,但少数可导致肝硬化。因此,应该重视脂肪肝的治疗。
& & 目前,脂肪肝的治疗仍以去除病因为主,在调整饮食,加强运动的同时,适当应用药物为原则。肥胖者,应减肥;嗜酒者,应禁酒;合并糖尿病者,要控制血糖;药物引起的,应避免再用该药。调整饮食,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控制摄入量,来降低肝脏脂肪含量;除药物、妊娠所致脂肪肝外,应加强体育锻炼,以长跑、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可试用前列腺素E、肝得健等护肝去脂药物,降血脂药物是否有效还有争议,丹参、川芎、决明子等中药可能有效。
& & 二、饮多少酒会得酒精性肝病?
& &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饮酒的量和持续时间与酒精性肝病密切相关。国外报道,每日饮含酒精40~60克的酒,发生肝硬化的危险性升高6倍,60~80克升高至14倍;每日饮酒210克,22年后50%患酒精性肝硬化。我国浙江地区研究资料表明:每日饮酒40克,5年以上者,48%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
& & 三、酒精性肝病有哪些类型?预后如何?
& & 酒精性肝病分为轻度酒精性肝损伤、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五型。一般来说,前四型中要能成功戒酒,病情可减轻,直至恢复正常;对酒精性肝硬化而言,戒酒并不能中止其发展,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腹水等严重合并症,导致死亡。
21、禽流感
& & 一、何谓禽流感?
& & 禽流感是A型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极其多样,主要取决于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情况而定。
& & 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历史上又称为真性鸡瘟。随后,在其他欧洲国家、南美及东南亚、美国和苏联也有局部发生。现在几乎已遍布世界各地。禽流感的感染谱很广,大多数的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感染,以鸡,火鸡和某些野禽最易感染,鸭、鹅及其他水禽类反为隐性感染和带毒,有时也会大批死亡,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亚洲发病的是H5N1型。
& & 二、禽流感临床症状有哪些?
& & 人类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早期症状与其它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稍后约半数病例出现肺部炎症,X线检查显示肺部实质炎性病变及胸腔积液。晚期可导致ARDS、肺出血。亦可并发肾功衰竭、败血性休克及雷耶综合症而死亡。
& & 三、禽流感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 & 如有明确与患病禽类接触史,约一周内出现流感样症状,应作出临床初步诊断。IFA检测特异性H5Ab,阴性结果可快速排除AIV
H5亚型。如应用RT-PCR检测血凝素基因H5可确定诊断。最可靠的方法为呼吸道病毒分离。
& & 四、禽流感如何治疗?
& & 以综合治疗为主。在对症、支持的基础上,防止感染的发生。金刚烷胺对AIV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应早期应用。剂量100mg,一日二次口服,疗程5天。儿童5mg/公斤体重?天,一日二次口服。重症患者可用激素治疗。
2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 一、何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
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影;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是其重要特征。重症病例表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并可迅速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如何传播的?
& & 现有资料表明,SARS患者是最主要传染源。极少数患者在刚出现症状时即具有传染性。一般情况下传染性随病程而逐渐增强,在发病的第2周最具传播力。通常认为症状明显的患者传染性较强,特别是持续高热、频繁咳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传染性较强。退热后传染性迅速下降,尚未发现潜伏期患者以及治愈出院者有传染他人的证据。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即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吸入患者咳出的含有病毒颗粒的飞沫,是SARS经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是SARS传播最重要的途径。气溶胶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另一种方式,被高度怀疑为严重流行疫区的医院和个别社区暴发的传播途径之一,其流行病学意义在于,易感者可以在未与SARS患者见面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吸人了悬浮在空气中含有SARS-CoV的气溶胶所感染。通过手接触传播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是因易感者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经口、鼻、眼黏膜侵入机体而实现的传播。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感染率较低,原因尚不清楚。
& & 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临床症状如何?
& & 急性起病,自发病之日起,2-3周内病情都可处于进展状态。主要有以下三类症状。
& & (1)发热及相关症状: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常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乏力。在早期,使用退热药可有效;进入进展期,通常难以用退热药控制高热。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对热型造成干扰。
& & (2)呼吸系统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少部分患者出现咽痛。可有胸闷,严重者渐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多见于发病6~12天以后。
& & (3)其他方面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 & 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如何诊断?
& & 结合上述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影像学变化,配合SARS病原学检测阳性,排除其他表现类似的疾病,可以作出SARS的诊断。
& & 具有临床症状和出现肺部x线影像改变,是诊断SARS的基本条件。流行病学方面有明确支持证据和能够排除其他疾病,是能够作出临床诊断的最重要支持依据。
& & 对于未能追及前向性流行病学依据者,需注意动态追访后向性流行病学依据。对病情演变(症状,氧合状况,肺部x线影像)、抗菌治疗效果和SARS病原学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合理、迅速安排初步治疗和有关检查,争取尽速明确诊断。
& & 1、临床诊断:对于有SARS流行病学依据,有症状,有肺部x线影像改变,并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作出SARS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CoVRNA检测阳性,或血清SARS-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则可作出确定诊断。
& & 2、疑似病例:对于缺乏明确流行病学依据,但具备其他SARS支持证据者,可以作为疑似病例,需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追访,并安排病原学检查以求印证。
& & 对于有流行病学依据,有临床症状,但尚无肺部x线影像学变化者,也应作为疑似病例。对此类病例,需动态复查x线胸片或胸部CT,一旦肺部病变出现,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前提下,可以作出临床诊断。
& & 3、医学隔离观察病例:对于近2周内有与SARS患者或疑似SARS患者接触史,但无临床表现者,应自与前者脱离接触之日计,进行医学隔离观察2周。
& & 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分诊类别及相应处理方式?
& & 在临床思维上可将SARS诊断问题分为五个层面,将患者划分为五个类别并予相应处理。
& & 1、不是SARS者:可以排除SARS诊断,进入正常诊疗程序。
& & 2、不像SARS者:不像SARS,但尚不能绝对排除,安排医学隔离观察。可采用居家隔离观察并随诊的形式。
& & 3、疑似SARS者:综合判断与SARS有较多吻合处,但尚不能作出临床诊断。留院观察,收入单人观察室。
& & 4、临床诊断者:基本定为SARS病例,但尚无病原学依据。收至SARS定点医院,但为避免其中少数非SARS者被交叉感染,需置单人病房。
& & 5、确定诊断者:在临床诊断基础上有病原学证据支持。收至SARS定点医院,可置多人病房。
& & 六、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 & 具备以下三项之中的任何一项,均可以诊断为重症SARS。
& & 1、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min,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 (1)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
(2)病情进展,48小时内病灶面积增大超过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
& & 2、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低于300mmHg;
& & 3、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 & 甄别出SARS患者中危重者并及时加以干预治疗,对控制病情是至关重要的。
& & 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如何治疗?
& & 虽然SARS的致病原已经基本明确,但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尚缺少针对病因的治疗。基于上述认识,临床上应以对症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为主。在目前疗效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等)长期、大剂量地联合应用。
& & 1、一般治疗与病情监测
& & 卧床休息,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少患者在发病后的2~3周内都可能属于进展期)。一般早期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吸氧浓度一般为1~3
L/min)。根据病情需要,每天定时或持续监测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02)。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谱、T淋巴细胞亚群(有条件时)和x线胸片等。
  2、对症治疗
  (1)发热&38.5℃,或全身酸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降温毯等物理降温措施。儿童禁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
  (2)咳嗽、咯痰者可给予镇咳、祛痰药。
  (3)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者,应采取相应治疗。
  (4)腹泻患者应注意补液及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3、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在于抑制异常的免疫病理反应,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状态,从而改善机体的一般状况,减轻肺的渗出、损伤,防止或减轻后期的肺纤维化。应用指征如下:
(1)有严重的中毒症状,持续高热不退,经对症治疗3天以上最高体温仍超过39℃;(2)X线胸片显示多发或大片阴影,进展迅速,48小时之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3)达到急性肺损伤或ARDS的诊断标准。具备以上指征之一即可应用。
& & 成人推荐剂量相当于甲泼尼龙80-320ms/d,静脉给药具体剂量可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当临床表现改善或胸片显示肺内阴影有所吸收时,逐渐减量停用。一般每3-5天减量1/3,通常静脉给药1-2周后可改为口服泼尼松或泼尼松龙。一般不超过4周,不宜过大剂量或过长疗程,应同时应用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还应警惕继发感染,包括细菌或/和真菌感染,也要注意潜在的结核病灶感染扩散。
& & 4、抗病毒治疗及免疫治疗
& & 目前尚未发现针对SARS-CoV的特异性药物。胸腺肽、干扰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对SARS的疗效尚未肯定,不推荐常规使用。SARS恢复期血清的临床疗效尚未被证实,对诊断明确的高危患者,可在严密观察下试用。
& & 5、抗菌药物的使用
& & 抗菌药物的应用目的主要为两个,一是用于对疑似患者的试验治疗,以帮助鉴别诊断;二是用于治疗和控制继发细菌、真菌感染。在诊断不清时可选用新喹诺酮类或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试验治疗。继发感染的致病原包括革兰阴性杆菌、耐药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应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 & 6、心理治疗
& & 对疑似病例,应合理安排收住条件,减少患者担心院内交叉感染的压力;对确诊病例,应加强关心与解释,引导患者加深对本病的自限性和可治愈的认识。
& & 7、中医药治疗
& & 本病符合《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属于中医学瘟疫、热病的范畴。其病因为疫毒之邪,由口鼻而人,主要病位在肺,也可累及其他脏腑;基本病机为邪毒壅肺、湿痰瘀阻、肺气郁闭、气阴亏虚。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早治疗、重祛邪、早扶正、防传变。
& & 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出院后如何随诊?
& & SARS患者出院后应在有条件的单位集中进行随诊。患者出院2个月内每2周至少应随诊1次,出院2个月后可视个体情况适当延长随诊时间,必要时应坚持随诊至出院后1年。随诊项目应包括:(1)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2)一般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有条件时)等,连续2次检查均正常的项目在下一次随诊时可不再复查;(3)肺功能(包括肺容积、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4)X线胸片和HRCT(必要时);(5)骨密度、髋关节X线片和股骨头MRI(必要时);(6)血清SARS-CoV特异性抗体IgG;(7)心理状态评价。
& & 九、何谓SARS密切接触者?
& & 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曾与症状期SARS患者或疑似患者有过较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的下列人员,为密切接触者。与患者或疑似患者共同居住的人员;在一个教室内上课的教师和学生;在同一工作场所(如办公室、车间、班组等)工作的人员;与患者或疑似患者在密闭环境下共餐的人员;护送患者或疑似患者去医疗机构就诊或者探视过患者、疑似患者,又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亲属、朋友、同事或司机;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接触过患者或疑似患者的医护人员;与患者或疑似患者乘同一交通工具且密切接触的人;为其开过电梯或在患者发病后至入院前与其共乘电梯的人员;直接为上述患者在发病期间提供过服务的餐饮、娱乐等行业的服务人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的与上述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其他人员。
& & 十、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 & 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树立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规范操作。呼吸内科门诊和急诊室值班医生平时应佩戴口罩,当有发热、呼吸困难、类似肺炎表现的患者就诊时,更应特别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对诊疗患者时所使用的器械包括听诊器、书写笔等,要注意消毒或清洗,避免因器械污染而造成传播。接触患者后,手部在清洗前不要触摸身体的其他部位,尤其是眼睛、鼻部、口腔等黏膜部位。
& & 对医务人员尤其是诊治SARS患者的一线医护人员应加强健康监测工作。所有进入SARS患者病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登记,并记录与患者接触时采取的防护措施情况。工作人员在离开时,禁止将污染物品带出病区;离开病区时或回家后,应洗澡、更衣。病区工作人员应每天测体温,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或其他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实行医学观察,直至排除感染为止。鉴于至今尚无证据表明SARS可通过无症状者传播,已经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务人员在诊治SARS患者期间,不必隔离观察。
& & 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或面罩、鞋套等。其中以防护口罩与手套最为重要,一般接触患者者应戴由12层以上纱布制成的口罩,有条件的或在SARS感染区则应佩戴N95口罩。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插管、口腔护理等近距离接触的情况下,医护人员还应佩戴护目镜或面罩。
& & 十一、SARS如何防治
& & SARS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是需要重点防治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采取以管理传染源、预防控制医院内传播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特别是在SARS流行的情况下,要采取措施,确保“四早”措施落实到位。强调就地隔离、就地治疗,避免远距离传播。
& & 十二、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如何防止SARS的院内感染
& & 选择符合条件的医院和病房收治SARS患者是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前提。
& & 发生流行时,应设立SARS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应符合规范要求,配备必要的防护、消毒设施和用品,并有明显的标志。要开辟专门病区、病房及电梯、通道,专门用于收治SARS患者。
& & 确定适宜收治SARS患者的医院和病房十分重要,可选择合格的专科(传染病、肺科)医院、经过改造的综合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病房应设在严格管理的独立病区;应注意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病房通风条件要好,尤其是冬季要定时开窗换气,最好设有卫生间;医护人员办公室与病区应相对独立,以尽量减少医护人员与SARS患者不必要的接触或长时间暴露被SARS病原污染的环境中。
& & 发热门诊应在指定的医院设立,门诊内的治疗区应有独立的诊室、临床检验室、X线检查室和治疗室,并保持通风良好;医护人员、患者都必须戴口罩;还应设立观察室,以临时观察可疑患者,并做到一人一间。
& & 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管理组织,制定医院内预防SARS的管理制度,严格消毒,落实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促使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防止发生医院内SARS传播的基本措施。要特别强调通风、呼吸道防护、洗手及消毒、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隔离管理、病区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的妥善处理,加强医务人员SARS预防控制(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防治知识的培训。
& & 对患者及疑似患者及其探视者实施严格管理。原则上SARS患者应禁止陪护与探视。
& & 十三、SARS的流行病学有什么特点
& & 现有资料表明,SARS患者是最主要传染源。极少数患者在刚出现症状时即具有传染性。
& & 一般情况下传染性随病程向后逐渐增强,在发病的第2周最具传播力。通常认为症状明显的患者传染性较强,特别是持续高热、频繁咳嗽、出现ARDS时传染性较强。退热后传染性迅速下降,尚未发现潜伏期患者以及治愈出院者有传染他人的证据。
& & 已有研究表明,SARS-CoV感染以显性感染为主,存在症状不典型的轻型患者,并可能有隐性感染者,但较少见。尚未发现隐性感染者的传染性。一般认为,症状不典型的轻型患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 & 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即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吸入患者咳出的含有病毒颗粒的飞沫,是SARS经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是SARS传播最重要的途径。气溶胶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另一种方式,被高度怀疑为严重流行疫区的医院和个别社区暴发的传播途径之一,目前尚不能排除经肠道传播的可能性,尚无经过血液途径、性途径和垂直传播的流行病学证据,但在预防中均不可以掉以轻心。
& & 影响传播的因素很多,其中接触密切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治疗或护理、探视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等。在医院抢救和护理危重患者、吸痰、气管插管以及咽拭子取样时,很容易发生医院内传播,应格外警惕。
& &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感染率较低,原因尚不清楚。
SARS症状期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是SARS的高危险人群。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与亲友在治疗、护理、陪护、探望患者时,同患者近距离接触次数多,接触时间长,如果防护措施不力,很容易感染SARS。
& & 感染SARS病原后,已证实可以产生体液免疫,已有观察到发病6个月时血清抗SARS-CoVIgG仍呈强阳性的报道,但其持续时间及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以及流行病学意义均有待深入研究。细胞免疫状况目前仍无明确报道。
23、性病基本知识
什么是性病?
& & 性病即性传播疾病(STD);是由各种性行为(正常的、非正常的、同性恋的)所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传染病。
& & 二、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 & 1、性行为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性行为包括性交、触摸、拥抱等。
& & 2、间接接触传播某些性病如淋病、滴虫、真菌,可通过毛巾、浴盆、衣物、坐便等传播,但相对较少见。
& & 3、血源传播:如梅毒、艾滋病、淋病、乙型肝炎。
& & 4、母婴传播:如梅毒、乙型肝炎、艾滋病。
& & 三、常见几种性传播疾病症状与危害?
& & 1、淋病:最常见性病之一,男性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流脓,尿道口红肿。女性:尿频、尿急、尿痛,外阴瘙痒,白带增多,有脓性分泌物。
& & 2、生殖器疱疹:在生殖器及肛门周围发生血疹,可变成小水疱、破溃、糜烂形成溃疡,伴有疼痛。
& & 3、梅毒:
& & Ⅰ期:外生殖器、肛门、口唇、乳房、可见直径1-2cm,圆形或椭圆形,稍高出皮面,表面糜烂或浅溃疡,少许分泌物,呈肉红色或暗红色,不痛不痒,触之有软骨样硬度。临床上称之为硬下疳。
& & Ⅱ期:出现多形态皮疹,斑疹,脓疱疹,手掌、脚掌易见暗红斑及脱屑性斑丘疹,外阴及肛周皮疹多为湿丘疹及扁平湿疣,不痛不痒,头部可出现虫蚀样脱发。
& & Ⅲ期:病期2年以上,出现结节性皮疹及近关节结节,皮肤、粘膜、骨骼树胶样肿等。心血管系统受累,以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多见。
& & 4、尖锐湿疣:男性主要发生在冠状沟、尿道口、包皮等部位。女性主要发生在阴唇、尿道口、阴道口、处女膜、宫颈等部位及肛门会阴部常为多发,典型者为粉红色或灰白色,大小不等,质软的赘生物外形可呈斑丘疹、乳头状或菜花状,可相互融合。表面粗糙,易出血。
& & 5、非淋菌性尿道炎:与淋病相似,但尿道分泌物较稀薄,呈乳白色或透明,尿道痒,有蚁走感。
上述介绍的仅为几种常见性病,还有好多种象艾滋病等性病本身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既危害社会,也危害家庭,严重可危及生命,例如:Ⅲ期梅毒、艾滋病、尖锐湿疣严重可导致癌变也危及生命。
& & 四、感染上性病怎么办?
& & 1、消除讳疾忌医及自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遵从医嘱,按规定完成疗程。
& & 2、不随便自己买药吃,不轻信街头游医,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就医。
& & 3、患者治疗期间应禁止性生活,避免传给性伴。另外,在性病发病过程中或尚未彻底治愈前,性交是一种不良刺激,可以使症状加重甚至复发。
& & 4、内衣、床单、浴盆、毛巾等应消毒洗涤,浴盆、马桶等也要消毒干净。
& & 5、保护儿童,应将面盆、浴盆、毛巾等与成人和患者分开,特别是防止幼女受感染。
& & 6、动员性伴同时接受性病检查和治疗。
& & 7、主动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
& & 五、性病预防中的几种错误做法
& & 性交前后以及日常的冲洗阴道都不可能把细菌、病毒冲洗干净或杀灭,所以不能预防性病、艾滋病。不仅如此,阴道冲洗还可能把阴道的细菌、病毒冲到子宫腔内,引起后者感染。(这里指的是冲洗阴道里面。不是一般的擦洗外阴)
& &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到医院就诊
& & 1、近期有冶游史,出现尿痛、尿频、尿道分泌物。
& & 2、外生殖器出现丘疹、斑丘疹、小水泡、溃疡。
& & 3、阴道分泌物增多,有异味,下腹痛不适。
& & 4、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全身不明原因的各形皮疹。
24、艾滋病常识
& & 一、什么是艾滋病?
& & 艾滋病是由于艾滋病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了抵抗力,从而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的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和预防疫苗。若一个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他也许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或者是自我感觉很健康,但是他体内已经存在了大量病毒,并且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目前,艾滋病正在我国迅速蔓延,已进入到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临近状态,女性感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 & 二、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超级癌症”?
& & 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经性尿频的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