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机械的帮助将汽油不好会出现啥情况什么情况请举例说明

当前位置: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一、什么叫机械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 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 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 学生回答后, 教师给予肯定。 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 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1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 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 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 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 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课后反思:2 2.怎样移动重物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 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 瓶器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 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 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 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 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 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3 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 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 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 认识杠杆的支点、 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 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 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 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 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 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 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 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4 3.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 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 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 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 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 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 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 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 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5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 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 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 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 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 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 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 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 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 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 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 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 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 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 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6 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 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 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 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 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 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 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课后小节:7 4.拧螺丝钉的学问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 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 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 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 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 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 械。8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 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 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 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 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 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 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 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 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 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 P9 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9 5、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 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10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 式。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11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 (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教学反思12 2 单元形状与结构1.折形状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 8 个半圆,纸筒 24 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 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 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 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13 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 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 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 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 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 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 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 它压塌呢? 2.演示,P18 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 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14 2、搭支架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19 页~20 页 教学目标: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 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 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 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 请你猜测一下: 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 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 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 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 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 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15 3、建桥梁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 等)16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 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 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 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 15 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 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 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 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 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17 4、造房子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 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 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18 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19 3 单元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 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 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 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 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如白菜、 萝卜、 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 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 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 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 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 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 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 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 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 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 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 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20 谈话: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 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课后反思:21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 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 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 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 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 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 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 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 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 32 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22 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 义 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 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 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 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 五、拓展 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 课后反思:23 3、我是怎样出生的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 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 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 (如 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 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 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 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 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 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24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 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 1 个月、3 个月、5 个月、9 个月 和 10 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 5.5 公斤,我们 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 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 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 10 个月 (五)后记反思25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一、教学目的: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 的用途。 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教学课时:2 节 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 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 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 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 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26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1)岩石的作用 (2)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第二课时(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 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 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1) (2) (3) (4) (5)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 的科普书籍, 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 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 C、 家长互相交流。27 2、认识矿物的性质一、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 的矿物。 五、教学课时:2 节 六、教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 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 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 案。28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 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29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一、教学目标: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 3、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三、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五、教学课时:1 节 六、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 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 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 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 分组讨论: 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 (学生相互交流意见, 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将有关“矿物岩石”标本的知识和教师,家长及同学课后交流。30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1、大脑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3、了解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 重点: 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 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 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 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 “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 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 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 (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 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31 1、教师用台秤称出 1400 克(2 斤 8 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 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 大脑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 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生:这生进行猜测。 2、认识大脑的大小。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 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 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 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 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 呢? 生:猜测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 个大小一样的纸团 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 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 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 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平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 所以平时还可以练习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32 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谈按豆腐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 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生:回答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 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 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 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生:学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 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 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 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课时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 试游戏。 1、游戏 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 利用 10 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 15 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 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 ①学生汇报 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 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 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 10 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 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 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 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33 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 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③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 ④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 ⑤学生进行汇报。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 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 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 谈话, 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 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 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 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 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 师:左右脑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 生:看书后回答。 师: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们应如何保护大脑。 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师生共同交流,师小结。 师小结:①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 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 8-10 个小时;②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习 与记忆能力;③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欢快 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⑤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 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 二、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全课。 三、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 哪些新的认识? 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 四、课外延伸 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反思:34 2、神经教学内容:教材 57 页至 59 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 经中枢。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 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教学准备: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 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 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 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 1、谈话引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 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 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 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 作用也不一样) 5、小结: 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35 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 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 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 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7、学生实验 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 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 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 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 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 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 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 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 排尿反射等。 2、学生活动 同桌同学互做膝跳反射实验。(眨眼反射等) 3、讨论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 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 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②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 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 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上传信号↑↓作出反应 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36
赞助商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缺零线会出现什么情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