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8届江苏的高考生美术培训,我想问一下在江苏上一本容易在上海发展还是上海的二本呢?或者是上海的专科?

最近市场不好,除了每天坚持打新,也没什么机会,好久不发帖了,作为江苏人,最近被朋友圈各种招生计划的帖子灌晕,也看到了很多同学朋友的评论,这几天有关高考的信息量接受的很多,因此,想结合自己的见闻,谈几点看法。
对此不感兴趣的同学,请就此关闭页面,也请别喷我无聊,或者说集思录不该发无关的帖子之类,毕竟我已经发了,以前也没有发过。
我当时的考试背景:十多年前,我作为一名江苏考生参加高考,那时高考时间还是炎热的7月,考试科目是“语数外物化生史地政”9门,总分750分。因此,说我们那届学生是近十几年来本省最被虐的,应该没有人反对。听说那年河南也是考9门。
江苏考生学习的状态:我就读于本县县中,在本省算是准二流吧。那时我们的学习状态是,初中每周放一天假,高中每周放半天假,但是高中会有月假,会放一天半,对于我们来说有如节日一般。寒假会提前10天开学,暑假只有1个月。
每天的学习是这么安排的,早7点有一小时早读,有时候老师会在早读课讲评卷子。然后就是上午四节课,下午五节课。午餐和晚餐时间都会有1个多小时。晚七点开始晚自习,住宿生和走读生都是需要参加的。到了高三晚自习经常是周周练时间,所谓周周练,就是每周各科都会组织的考试。记得有常有老师为了争周周练的时间起冲突。九点半下自习回家,还得做题,一般十一点多睡觉休息。
每月会有一次比较严格的月考,监考是很严的,一个考场三四十人,一共是18个考场。我记得自己常常在6-8考场晃悠,也去过十几考场。据说作弊最严重的是第一考场和第十八考场。
小结一下,也就是,在江苏省中上等的中学,学生从早七点到晚11点几乎一直在学习,而且几乎没有假期。这完全是一种强化的应试教育。孩子甭管爱不爱学,时间青春都耗在这里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录取情况:那时高校刚开始扩招,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学校10个班,600名左右学生,一本上线率略超55%,二本上线率估计在80%的样子,至于三本和专科,我们被灌输的概念里就相当于落榜了。
那时候,我们一直知道各省存在招生指标分配不公的情况,比如北京上海分数很低,然后边疆省区分数低等等,但是高考移民很少,大家情绪很稳定,没有什么不平衡,都是专心备考复习的。因为自己感觉好,总感觉江苏考生都是学霸,所以可以用个人高分弥补指标的不足。
江苏省本一录取院校质地还是都不错的,没有楼上很多同学说的外省注水情况。由于很多老乡比较恋家,江南人又比较小家子气,对外省很多地方带着有色眼镜(山大吉大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宁可上省内的苏大),不愿出远门,除了本省学校,也就是上海北京的大学去的多一点。所以在那几年一些二三线的985高校在江苏都是分数比较低的。我同学里有些家长是明白人,知道自己孩子斤两,又舍得孩子出去,有刚过一本线被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重大和西北工大等985大学录取的。很多外省211院校经常在江苏本一线都录不满。这种现象之后是否存在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本省高校,最热门的是南大东大南航南理工,分数线都是力压二线985的,苏大南师河海也比较抢手。但似乎也是有便宜货可捡的,211里南农大,江南大学,中国矿大等常年都是一本线,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南林等二志愿都会收,而且南师那会儿还有本二专业。
总之,以我当时的感觉,江苏一县中的排名中等以上的孩子大都能就读于还算马虎的优质高校,如果愿意出远门,还有大漏可以捡到。就像去年很多A类80多元,却无人问津一样。
我工作后,向其他地方的朋友提到当时西工大在江苏几乎无人问津,连续几年略高于一本线就能上,真的让很多人惊讶的张大嘴巴。比起当时大多数省份,江苏考生的录取质量是相对幸福的。
大学见闻:(1)上了大学以后,加上同学那边了解的情况,并没有觉得外省的同学有多渣,其实同宿舍还有2个河南考生,他们和江苏考生一样的卷子,一本线还要高出10分,而且一本院校的总体录取质量要逊于江苏。可见江苏考生并不是最悲催的。
(2)大城市孩子综合能力强,与人打交道的本领也好一些,兴趣爱好特长比小城市广泛的多。我们同学里,本省和外省大城市的孩子,几乎都有些自己的爱好或特长,比如动漫啊乐器啊等等,很多我们小城市的见都没见过,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考分,人家师资强,软硬件条件都好,学5天,还有2天可以接触自己的爱好。而我们只能学7天了。
(3)到了大学,高中所学很多都清零了,各省来的学子又差不都在同一起跑线,除了少数基础教育水平低的省份,最后并不能集中体现出哪个省的学子有什么过人之处。这点大家都有体会,真正有用的就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解题的思路,而这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往往高中的学霸到了大学就哑火。但只有英语是个特例,不得不承认,英语水平是伴随很多人一生的东西,中学学好英语比学其他科目都要实用的多。我们隔壁班一个中部省份的学生,因为师资条件不好,入学时英语水平很差,计算机也是零基础,但人家好学啊,毕业时和老外对话已经很熟练了。所以高中那点资本,别说到社会,在大学时已经没什么用了。
以上都是追忆往昔峥嵘岁月,写多了,其实是想展现一个真实江苏学生的求学状态。其实工作后接触过山东、安徽、河北的考生,他们应试教育的残酷程度不亚于江苏,但考取优质高校的机会反而比江苏小很多,因为江苏本省的优质高校还是比较多的。所以我认为招生资源越是紧张的地方,应试教育的惨烈程度越高。
讲讲现在吧,我的孩子是北京户籍,但距离他高考还有很遥远的时间,所以我并不在意现在政策,十几年后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但我从身边很多同事、朋友看到,北京孩子其实也是很苦的,尤其看到海淀拼娃的报道,我觉得自己上学时简直是太没有压力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居住环境不佳,首都房价高,很多孩子出生开始就和父母挤在五六十平米的小屋里面,没有自己的独立学习空间,这是被江苏广大考生碾压的,所以一些人认为由于自己生活的城市承担了首都职能导致自己无法改善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因此高考招生政策有所倾斜是一种补偿;
二是通勤时间过长,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通勤时间长的一定是去名校求学的孩子,正是这些人占用了很多北京的优质招生指标,他们往往来回路上要挤2个小时,这又是被广大江苏学习所碾压的。因此,类似的内心补偿机制同上。
三是压力大,北京孩子由于一直受到高考政策的保护,应试教育的色彩很淡,所以没出多少那种恐怖的学霸。但是他们面临的竞争反而因此更加复杂。我上学时在校时间过于充实,在家连觉都睡不饱,只要在学校好好学习考试就可以了。但是北京小孩由于多出很多时间,对于上进的家庭,这些时间是不能浪费的,各种兴趣班,辅导课,孩子承受的压力比我那时要大得多。所以我常常想,某种意义上,单纯的应试教育也是一种轻松,因为应试教育只是一次性的东西。
谈谈几点看法
一、对于这次散步事件,我觉得一是家长们对于网上疯传的调出计划表有误读,本质上是江苏高校众多,统筹调出一部分计划分给中西部地区,而不是从把本属于江苏考生嘴里的计划拿走,如果这个问题一开始大家就搞明白,就不会有之后的事,可惜我们这里人云亦云、一知半解的人太多,独立思考的人太少。二是政府的确在危机公关处理不够好,公众出现质疑时应该耐心解释,消除误会,怎么能高高在上打官腔呢?现在事情都解释清楚了,明白事理的家长们一定有种被利用、下不来台的感觉。
二、这件事情对江苏的影响,家长们散步,貌似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本次事件后果是影响长远的,毕竟是由误会产生,显得江苏人民大局观不够高。北京市五年来招生指标从5.9万下降到4.7万,怎么没人上街呢?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今年问题解决了,以后指标的分配上层如果换个说法,保证了一定的招生规模,但优质部属院校的指标向中西部倾斜,又上哪说理去呢。再有,东方不补西方补,散步事件对抗了高层部署,违背了扶贫精神,以后全国一盘棋,除了教育资源还有很多资源要分配,江苏省伸手时出血时,难免会受有关部门和兄弟省区的冷眼。
三,对于全国统考统招的看法。其实不管我以前作为一个江苏考生,还是现在一个北京孩子的爸,统考统招对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我客观理性的讲,是不应该赞成统考统招的,愿意有四:
(1)统考统招必定造成全国范围比拼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是宝贵的资源浪费,难道还要让后代重蹈父辈们的痛苦吗?这么多年来,高考录取率一直在提高,就是为了因此降低应试教育的强度,尽量利用好宝贵的基础教育资源。
(2)统考统招后江苏考生真的能把外省学霸秒成渣吗?就以我们曾经藐视的上海考生为例,上海本为江苏松江府,可以说上海人也是江苏人,大家的学习基因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大家都玩应试教育,上海的平均师资水平,学校的软硬件条件要大大强于江苏,生源质量也许也会略好,因为上海高学历家长的比例要高一些。那时候比分数,鹿死谁手很难说。在这里特别想对老乡们说,不是人家考不过,人家只是没把功夫放在做题上啊!
(3)中部省区很多被应试教育虐的孩子,考试水平丝毫不在江苏考生之下,我高考那年同样的卷子河南一本线比江苏高十分就是明证,以前以为江南学子天下第一,的确是坐井观天了。因此,江苏人即使站在自己利益角度,也不要天天嚷嚷统考统招,真统考统招,很可能录取难度更惨烈。
(4)对于国家稳定来说,资源向边疆倾斜,也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不多展开讲了,没有国家整体的稳定局面,腹地学子学的再好,能保证安心享受高等教育吗。
国家选择了加大办学力度提升整体录取率修补解决教育不公平的办法,这只是缓解之道,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但绝对不是统考统招。
以上几点个人浅见,纯属散步事件就事论事。少数大城市享受了超额的教育资源,的确说不通,但这也不是文章讨论的目的。之所以在集思录发,是因为觉得这里的朋友更加理性一点,在别的版恐怕光我北京孩子父亲的身份就要被炸晕。
1金币8金币18金币58金币88金币188金币
余额不足,
支付即为同意
- 炒客--常存
我就一句,按人口比例来招
或按考生比例来招
大家都没话说
并不一定要全国统一考试统一按分数来招
实在不行,你北京按人口比例来乘以2或3或4只要说得出口都行
现在按什么来?只有领导知道
- CFA, CPA
market-oriented
本人二十年前的江西考生,目前北京孩子的爸。当初上大学后发现北京同学的成绩比我整整低了了一门课的成绩,这要多大的“素质”来弥补啊!大城市的孩子在钢琴等文艺方面的“素质”确实高一些,但我们这些小地方来的孩子在“野外生存”,在对大自然的理解也不是大城市的孩子能比的。至于所谓的见世面,那更是在毕业后的几年分分钟赶上。
毕业后这些年,没发现大城市的同学要比小地方来的同学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啊。还是希望一所大学的录取标准要一致!不要由于你来自不同的地方而不一致,这应该是起码的公平。这也是很多穷苦孩子所剩不多的社会上升通道。
我的观点与您不同,我个人认为,教育部出台的这项政策,是标准的恶政,懒政,执政水平低下,手法粗劣。理由如下:
1)政策出台的目的与结果无逻辑关系,客观上造成多输格局。
扶贫是正确也应该做的事情,造成贫困的因素很多,有人才、环境、观念多重因素,单就人才而言,怎样给落后地区带去或培养更多的人才,是教育部应该思考的重点,现在就业市场已经完全市场化,不在是我们那个时代毕业包分配,从哪来会哪去,落后地区的学生,有多少毕业后回去建设家乡的?用这种方式照顾落后地区,无非是进一步掏空落后地区的人才资源,象人才抽水机一样把落后地区为数不多的人才抽到发达地区,使落后地区更加落后而已;
对发达地区而言,应该看到,在世界范围内,经济越发达,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越多,人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越大。人为压低经济发达地区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一方面,剥夺了由于经济条件提高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把这些孩子往国外赶,另一方面不顾客观规律人为压制受高等教育比例,必然遏制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学校而言,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生水平相差较大,尤其是研究性人才,从我国院士省籍分布就可以证明这点,学校不可能分级教学,因此客观上浪费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反映了教育部仍然以三十年前计划经济的思维在搞教育,对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学校造成多输格局,标准的恶政。
2)照顾欠发达地区,正确的手法是政策上鼓励人才到落后地区工作。在收入、生活、职称、提拔上给予倾斜,这样做,既能培养出人才,也能留住人才。举个例子,有个著名的悬崖小学,这个改开后就停办的小学,90年去了一个李桂林,96年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生,就在全县名列前茅。没有李桂林,照顾也没有鸟用;有李桂林,根本用不着你照顾。如果当初适当在政策上倾斜一下,比如在悬崖小学任教超过两年,优先进修、培训;超过五年,优先评职称;超过十年,优先提拔;超过十五年,退休享受副科级待遇......,你看当初是否用得着停办10多年,直接产生一代文盲?
现实是,教育系统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严重向上层倾斜。教育局一个没上过大学的司机,通过成人教育混个文凭,评职称就可以比一线教师还早,在偏远乡村工作的教师,苦哈哈地啥都捞不着。实际利益和距离领导的远近直接挂钩。好处有限,领导先分,领导分完了,剩下一点渣留给身边人,恶的闹的分一点,实在不行,“羊毛出在猪身上”,找个老实的猪薅羊毛,只好劫贫济贫了。不从根本解决问题,媚上欺软,得过且过,标准的懒政。
3)治大国若烹小鲜,涉及16万家庭的大事,竟然在高考前二十多天匆忙抛出,一点不考虑对社会,对考生的影响,说明执政无预见性,无技巧,视民众如草芥。
- Castle Chen--2016年专心做港股 2017专心做白银
- 炒客--常存
看清这些问题的话
争取平等,是没有太大的可能性的
所以还是自已创造条件
要么努力从别的城移到上面三城
要么移民出国
贫贱不能移吧
当然去散步的人,我称他们为英雄
支持他们,不说风凉话
但我自已是不会去的,因为我没这个胆,也没这个精力
我可以卑鄙,但不可以嘲笑为你争取平等权力的人
几乎没有在论坛发表过反对意见的我,看完楼主的文章后简直想笑,和大家经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一样:
1 北京孩子为了上名校,住在五六十平的房子里,就应该得到制度上的补偿?五环外的大房子多了去了,您怎么不去呢?
2 北京孩子为了上名校,通勤时间长,就应该得到制度上的补偿?普通学校多了去了,您怎么不为了让孩子多睡一会而选择一个普通学校?
3 北京孩子因为不需要参加应试考试,所以有大量的时间去参加大量的兴趣班,所以压力太大?然后还要因为这个去享受制度优惠?
不要说上海、北京的考生能力强但是没有把时间花在做题上,所以他们就不用来参加公平的竞争。真的撇开不公平的制度,来真刀真枪的竞争,也未必小城市的人就活该会被淘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未战而先在制度上败了。
楼主是典型的屁股指挥大脑,得了便宜还卖乖。
- 80后IT男
宏观来看,我是不反对地方学校多招本地学生的,因为地方财政支持了这些学校教育资源。
而作为北京、上海、天津的名牌高校,是拿了全国人的税收财政收入,但是多招的是北京天津上海的学生,这个就是不公平。
现在地方学校一般都会多招收地方的学生,这个很正常。问题本身不在于多招还是少招,而在于为什么拿了大家伙的钱,让少数人得益,这样不合理。至于说照顾西部,我觉得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国家有宏观调控,他们的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适当的帮助是可以的,但是这种帮助的前提是拿着全国的财政收入扶贫,帮助大家共同富裕。而北京,天津,上海高校众多,而且都是用全国人的钱建设起来的,但是这些地区的学生却可以享受到多招生特权,这很明显不应该在扶贫之列,属于特权之列。
连教育都有特权,还有什么没有特权了。
- 需要做的只有两件事:1看准了方向和品种2有安全边际的下重注
既然北京这么累,把你孩子的户口转到江苏去吧,我相信应该不难
不能认同楼主的观点; 高考录取不公是明摆着的事。 为什么不调北京的名额呢? 这不明显着的事嘛。
真巧,我也是30多年前一个江苏考生,成绩在江苏前100名吧。孩子在北京保送的北大,成绩在北京也在前100名吧。现在美国读博士。
就我接触到的学生家长来说,优秀的家长孩子也优秀太多了。可以肯定的是北京学生中高素质的确实多。
我们孩子班一个同学,曾国藩家的后代,学习成绩肯定好,当然了我家孩子学习不比他差。但是他的各种综合素质是我家孩子不能比拟的。
- 炒客--常存
那我来打个比方
十个人,有7个肉包
其中五个人一组分5个,一个一个,另外五个人一组共2个
结果另一组的五个人为了肉包打得你死我活的
这时说这打得你死我活的是恶性竟争
如果要求公平分,另一组的五个人打架也很历害的
还是我们这五个人打吧,是这样吗
- 三座大山指引投资方向
我们那一届完全是学霸型的。
我们那一年的高考记录再也无人打破,2个状元(当时第一年采取标准分,所以当年全山东省共7个状元)。清华考了好几个,以前一个就很牛了。
我们那一年的考研记录再也无人打破,几乎每个人都考了985高校所考专业的第1或者第2名。当然考研的时候很多本校的都免试了,但后来的学习也证明,我们确实是学霸。
所以,我没有学区房的概念,也不认为城市的就牛。因为学了一点音乐,美术,钢琴就怎样怎样,就称为素质教育我觉得更没必要。这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称为销金坑更合适。
看过香港的一个评论,香港的小学只教加减乘除,但为了选拔要考微积分才行。
在所有的不公平中,分数是相对说来最公平的。我们不能因为它还有缺点,就一直纵容更大的不公平持续下去。
- 兰陵笑笑生 松岛菜菜子
想和楼主握个手,说得比较平和。我和你估计差不多大,曾经的河北考生,江苏大学生,现在的北京娃他爸。
到了大学里,高中的东西的确没什么用。低分省也会出学霸,山东河北也有学渣,或者京沪的学生确实综合素质更高也未可知。
但是高考只要有一天作为选拔性考试存在,就必定存在公平性的追求。北京学生把别人刷题的时间用来玩素质教育,而且家长玩得起,这没有错;但是高考时说“我素质比你高,所以分数线理应比你低”,感觉总归不大对。
除非国家在高考里再加一门“综合素质”,不过那样的话贫困地区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1,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招生、毕业人数为年数据,第一批本科招生人数为年数据。使用第一批本科招生数的原因是不能方便地找到全部高校招生的数据。
2,累计升学率=分阶段升学率的连乘积。到第一批本科的累计升学率=小学到初中的升学率\times初中到高中的累计升学率\times高中到第一批本科的升学率。
3,累计升学率的详细数据:
作者:chenqin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sbwd,北京市五年来招生指标从5.9万下降到4.7万,今年还有5000个协作指标,你之所以抱怨不调北京的指标不是因为你一知半解,而是是因为北京家长没闹。
- 资深韭菜
看看这个表,楼主作为北京家长,要不要再来谈谈。
- 集思录编外研究员
其实,所谓的:教育公平
写进了宪法,但大家都知道,那只是 皇帝的新装 一样的谎言。
京津沪占了便宜的权贵们知道,东部部分发达省份的“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知道,中西部苦苦煎熬的屌丝们更是割肉般的真切感受到。
你以为教育部长不知道?上一届教育部长是怎么下台的?是受不了每次的人大代表们批判质问,而自己又不敢动原有的蛋糕,只能灰溜溜被骂下台。
这届教育部长显然得到上层一定的支持,同时也圆滑的多,采取了,少动地主的利益(京津沪的蛋糕已经大得不得了,稍稍拿一点出来做做样子),逐年拿富农的利益(部分教育发达地区,当然动的不是最好的奶油部分,只是下面的打底点心)补贴一下中西部教育苦逼省份。
如果说公平,应该说这个方案是比原来进步了,如果说不公平,那是富农愤愤不平:把我的财产分给贫农,那隔壁的地主你咋不敢动动人家?
但是,请地主富农扪心自问,教育资源是全国所有,全民所有,什么时候成了你们的私产?
所以,在一个标榜法治、民主、和谐的共和国,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阶层垄断、视为私产,用种种明暗规则(自主招生、自己组织考试等等等)保护既得利益,才是产生教育不公平现象的真正根源!
- 资深韭菜
@seanlew,...,也需要正视一个事实:北京上海中考录取很严格,很多孩子是考不上高中的。而我上学时,我省高中几乎可以随便上。
你信口开河本领真厉害。高中录取率这种数据不好找,我们找人口数据和高考报名数据,
2016 北京市的高考报名总数为61222人
2015年末北京市户籍人口1345.2万
占比0.455%
2016 江苏省的高考报名总数为360387人 2015年末江苏省户籍人口7717.59万 占比0.467%
二者相差2.5%, 这能说明你说的,北京上海中考录取很严格,江苏中考随便上?
- It is unfortunate that one learns most from people one disagrees with.
每次看到这个问题,我总会想到这个图。考虑到部分欠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的教育资源问题直接按考生比例来招生可能不是很稳妥,解决这种公平与公正问题真的需要大智慧。
- 低风险不是无风险
别提一本升学率了,应该说211或985升学率,河南省15年前的二批学校目前已经全部放在了一批招生,这样一批招生率就提高了一倍多。我是15年前参加高考的,去年看了报名手册很吃惊。什么乱七八糟的学校全在一本。
- 菜鸟+屌丝
我觉得楼主还是屁股决定脑袋,自己孩子在北京了,当然不支持全国一盘棋了。
我跟楼主一届的,02年江苏大综合。不过我在南京比较好的高中,高三下午三点就放学了,学校没有压力,大家自己回去拼。班级里各种特长生也有,我自己也有美术特长,但是我还是正常高考,考了本市的985,学通信,可惜现在成了夕阳行业,说多了都是泪。
把屁股放在家乡这里:江苏家长的这次事情,他们是在向上海北京看齐,你非要把矛头指向河南,没有可比性。江苏境内的高校,比除了北京上海之外任何一个省和直辖市都牛逼,这些高校大部分经费(不管省属还是直属)都是省里拨款和自筹资金的,国家的那点钱可怜了。那为什么北京上海的录取率不能降低呢?所以家长们才有这样的情绪。要么你们要保证我们自己省份的录取率,你要平均录取率,也请从北京上海开始平均,大家平均成一样,谁也没有意见。
把屁股放在西部地区:现在这个社会,social ladder已经越来越窄了,底层人民要想跨域阶层越来越难,而高考可以说是一生中唯一一次最公平的竞争了。如果在高考上面还继续的搞分化,搞人为指标,把录取率向着北京上海靠拢,就太悲哀了。
- 夜色朦胧雾未尽 守得云开见月明
山东也是把不少二本学校划进了一本,一本录取率好看了,但是注水严重,含金量下降了,高考人口大省本来竞争就大,一流高校又比东部省份要少,还要输出生源支援中西部,山东教育厅打肿脸充胖子,好大喜功,学子们被坑惨了!
我98年在重庆参加高考的,TOP的高校,我和老婆是同学,研究生毕业在上海工作,小孩幼儿园中班。说上海学生学习差的估计不太了解现在的情况。目前,上海的情况就是遍地鸡血家长,小孩教育军备竞赛非常激烈。以我们小区为例,很多小朋友的父母是新上海人,相当多是当年的学霸,基因底子本来就好,这群家长又肯投入金钱和时间(我们现在每年投入的课外培训费用是5万左右,主要是英语,围棋和钢琴。时间精力的投入上也很多,我教小孩数学和逻辑,我本身就是数学系毕业,当年就是一路奥数一等奖;我老婆教英语,长期混外企的,英语说写都没有问题)。如果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我个人是非常赞成的。
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在于一流大学集中于大城市,又不是私立的。 这些大学相当部分都接受了地方财政的支持, 在招生中也必然更偏向于本地方。
我是扩招前进大学的, 本人浙江高考理科前100名, 同届的浙江省文科状元也在我们学校, 在文理分科前,他进不了学校前10名。
呵呵, 在文理分科的第一步, 大家就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了。 我进的上海某著名学校, 来自上海的同学一半毕业于他们的附中。
不过大学四年学习下来, 上海人可不差啊, 最强的学霸上海人的比例高于相对比例, 最差的学生中几乎没有上海人。 所以某种程度上, 上海大学多招上海本地生源,似乎也有他自己的道理。
如果全国一张卷子, 全部招生统一一个分数, 那么最惨的大概是农村生源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 想进清华北大的一个省都未必有一个, 这么一来又有新的不公平了。
老美貌似,私立学校自主招生, 公立学校负责相对公平。
只能同意前一半,即高考分高,大学未必都有用,虽然我们那届90级是有用的;但是后段严重不同意,总说谁给出过多少名额没有意义,有意义的就是每年的录取率,最后的数据说明一切。假如北京有10名毕业生,20个大学坑位,某省有20名学生,15个坑位,那么即使北京拿出12个坑位,60%的指标给外地,一样很不公平,因为无论多差的分数,80%的应届生板上钉钉上本地大学。某省即使只拿出40%的坑位,也只有45%的升学率,虽然这是简化版的,但也能说明问题了。不能因为国家把很多大学设在北京,北京就占那么大便宜,有差别可以,但不能是倍数的差别。
江苏家长没有误读。高校再多,占比也没北京多,为什么要拿江苏的高校指标?本地的高校指标,通常招本地生的比例会相对高些。指标定向拿掉了,其他学生机会就是少了。若是少调,江苏本地学生录取一定更多,这莫非还有什么疑问?玩文字游戏没有意义。事实就是,这样一调,江苏学生录取率一定比不调要低。问题是本来就是接近最低的比例,忍受了几十年,本指望多少松一点,现在没戏了,因此不能再忍,若是本来很高像北京也就算了。这比多收了三五斗绝望多了,那只影响一年,这会影响几代人一辈子。
至于不能全国应试教育更是扯淡,要么认同统招模式,要么不认同全部自行处理,后者会更好?。——凭什么就要部分省痛苦地应试教育?高考本身已经是相对较公平的解决方案,只是录取指标制定不公平而已。此外,公平高于效率,为了公平,表面上牺牲一些效率和资源是必然的,而实际社会资源总体利用效率是提高的。否则民主还搞个毛?专制效率最高。
利益决定三观
- 炒客--常存
其实这些个公说公有理,波说波有理
以前多,可以说成以前就多现在让点就好,也可以说成以前为不公现在要纠正
其实都有理
但看问题要去了解问题产生的原由
为何上海北京天京的录取率要高
无非是二个原因
一是统治阶层的儿子集中在这三个地方
二是让利于这三个地方的百信
为何要让利这三个地方的百信
很简单北京如果不按扶信百信,
京师有乱就不好办了,天津离北京太近也是大都市同理
朝阳群众就是这个的体现
上海呢为何,因为上海是对外的窗口
一旦北京政治有任何动向
上海是不是和北京统一,对外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风向
上海稳定,外国人在华的利一基本上不会出现重大的损失
这就是三地百信必需得利的原因
凡是以反对全国统招的都是现有制度的受益者!!!
果然是屁股决定脑袋啊~~~
以几十年前自己的压力和现在北京孩子来对比,公平吗?
说什么“上海人只是没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否则不一定比江苏考生差”,这不是废话么?问的是个人能力高低吗?问的是“凭什么”,凭什么北京上海考生能不花在学习上发展个人爱好~~~
其实道理谁都懂,楼主也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是“不想明白”,得了,闷声发财去吧,别出来恶心人。
美国的好的私立大学学费极为高昂,这就是人接受教育的不公平,老美简单粗暴直接,赤裸裸的告诉你不公平。中国拿了块儿遮羞布遮着,但是明白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无需多言。
纯属支持性顶贴。对当前教育无感
十个人7个肉包,本来怎么也都不够分的,现在有人说要拿走几个给邻居,正常人会说自己家都不够吃凭什么给别人,有些个奇葩说给邻居没意见可不能从我们这组拿,当年打土豪分田地的就是这种人,结果现在打土豪的分到地了吗?几十年过去还是一个傻样。还整天YY另一组一人一个馒头不用争,真要是一人一个坑京沪还读什么书,躺着等大学文凭天上掉下来得了。
- 嘤嘤嘤~~~
北京家长没闹。。简直是笑话。。都堵教育部了。。也就他们有本事了。。翻墙自己看。
尼玛,你改生源指标,提前3年啊。这样有人就不会走高考这条吃力不讨好的路了。哦,到了临近考试了,你改规则了,这不是坑人吗
要说不公平,江苏、北京比的上苦逼的广东吗?江苏8000万人口,985+211高校13所,广东1.1亿人口,985+211才6所,广东找谁哭去啊。
现在不像以前了,以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读书一条路才能改变命运。经过30年的改开,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必要让孩子太累了。
我一个哥们,二流大学毕业,现在手下清华北大的硕士好几个,包养的二奶有人大的,北影的,川音的。让人羡慕的不得了。
有些省份的人天生聪明,读书厉害,像湖北、浙江、江苏这些地方,别的省份读书哪里读的过他们?既然这样,还不如想办法另辟蹊径,不能总在一棵树上吊死啊。
- 兰陵笑笑生 松岛菜菜子
我倒听过一种说法,北京的权贵要上好学校,当然要提高北京的升学率,可这样仍然有一群京籍的穷人和他们抢;经过长年的拆迁以及高价的学区房,基本上穷逼都被挤出了好学区;然后再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半下午全都给我放学,不许刷题不许补课,想学习必须报无数高价的课外班,穷逼们连课都补不起了……
楼主好厉害的江苏考生,我也来现身说法,我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江苏考生,当时上海已经不参加全国统考,北京还是全国统考范围,当时一个系的北京同学考分比我低整整80分,高考的80分呀,在江苏连大专都上不到,在北京却能上到本一,公平吗?
记得当时考分高的主要来自于湖北、浙江、山东、江苏这几个地方。
再补充一下,本人江苏城市出生,没觉得其他大城市的比我们强多少。
还有一点,江苏高中随便上?做梦吧,省里有明文规定,中考升高中不得超过50%。
说实话,我怀疑你是不江苏考生
楼主反对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4个原因,说实话实在不敢苟同
1、“统考统招必定造成全国范围比拼应试教育”高考不就是应试教育吗,普通农村家庭只有通过应试教育才是出路,楼主不赞同应试教育,难道要看你们所谓的“素质分”吗?
2、楼主说统招上海的不怕江苏的,那么就来一起统招就是的!?
3、中部考试水平丝毫不在江苏考生之下,那就一起来统招呀!!!
4、边疆地区可以给他们加分呀,+40、50分我们都愿意,只要公平!!!!
部委高校按分数,适当考虑平衡。地方高校,肯定要向着地方。这是公平。楼主的想法是屁股决定脑袋,我比你还大几岁,那时还是统一考试呢,湖北的,我读书时压力没有你说的那么夸张,每天晚自习到9点,10点必须睡觉,早上7点半早自习,中午睡2个小时。周六每月补习三次,每次半天。老实说,我觉得还行,现在的问题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理解有误,以前的考卷难度能够体现差异,现在似乎差些。你看最近几年各省状元女生居多(这个不是歧视),这说明现在考试没有区分,导致记忆强过一切,那当然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学生累死。现在教育部门要做的是公平兼顾平衡,如果是清北类的,重金投入的,面向研究的,你就应该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潜力,不要搞什么体育美术,扯这个蛋,就是要单独出题,但要公正公开流程机制,如果是工程类的,统一考试,部委的按地区划指标平衡,地方的就按地方的划,想要国家经费的,就老老实实外面多分配名额。现在什么东西一锅粥,又要轻松谓之素质教育,又要公平按分数,有的还要考虑塞私货,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划,上一拨人搞一波,只能年年吵年年闹了。
以前觉得高考不公平但还算合理,最近关注比较多,发现这里面猫腻太多了
总结了一个表 大家感受一下
2015年辽宁高校在本省和北京的录取情况
一本学校注水太严重
2015年辽宁省各批次招生计划数
一本A段 11877
一本B段 15991
一本A段 2160
一本B段 2344
- 90后小韭菜 大四
反对@sayme2009
我们讨论相对公平,你却硬要扯绝对公平……
按你的意思既然没什么事绝对公平的,那就物竞天择,丛林法则喽?
既得利益阶层也可以说“世界上没什么是绝对公平的,讨论公平这东西就是蛋疼”
ok,先别讨论怎么分蛋糕了,拿起刀叉互相捅吧,活下来的可以吃蛋糕:)
另外需要注意一点时间问题,那就是京沪的移二代的孩子现在才开始逐渐上大学,想要看真正的差距得看这批人,这些家伙兼具了两种特征:1. 其父母大多是从外地通过高考选拔到京沪并留下来的;2. 受父母影响更多,比如学业不是将来成功的唯一指标在这些人中贯彻的比较好,或者说这些人更像美国人。
现在有点小钱的京沪二代,从幼儿园到初中能读私立的都读私立(北京除外)的,私立幼儿园,双语学费一年平均在6万左右;私立小学和初中便宜点,估计四五万;高中只有公立可上。基本上从幼儿园中班到大班开始乐器肯定是要学至少一个的,钢琴或其它的比如小提琴,一年至少一两万;体育至少要学两个以上,游泳是标配,更有想法的在学棒球,滑冰(不是轮滑,轮滑基本也是标配);出国旅游平均两年一次,去的不是新马泰这种纯观光的地方,一般都是有点文化氛围的地方。
讲真,这些东西在三四线城市估计也常见,因为经济发展到现在这种地步必然要打小孩子的主意,但是这些家伙更加注重的是从小给小孩灌输各种观念,整体来说更像美国人的教育,比如非常注重社交和演讲,团对合作,而对考分,不少的要求是尽量考高一点分;至于为什么对考分不是那么注意,因为这些人早已是职场高手,知道大学只是个敲门砖,工作以后连个屁都不是。
楼层中秀自己优秀孩子优秀,我真心祝福。
不过坦率说,我见过通信届:东南(尤) 北邮(张) 清华(姚 王),上海交大(刘hui)
这些都是当年最好专业之一的重点实验室主任级别的人物。有兴趣可以了解下他们子女。
其他高校教授和周围教授不说了。
本身我班级同学:考试强省状元,前十(清华电子),前三十(上海交大电子)
曾经同事:斯坦福,哥伦比亚博士,科大和华工少年班,保送清华三清团。
这些我也见识过,不算是信口开河,呵呵。
个例在社会统计学范围内,似乎没有太大意义——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当然我确实不是专家。也许:家庭本身的影响更大于智商的遗传。
回到命题:优秀的后代肯定有,基因会遗传我承认——只是要量化到优秀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为京沪单独设计,是这个遗传原因还是政治经济原因?
二十年前,按大家的讨论,新北京人刚进入北京不久,北京,也许上海在高考制度中也是明显占先的。
- 炒客--常存
楼主只有一个意识
江苏,学生间恶性竟争了,导致了应试教育
上海,学生间没恶性竟争,考分可能不高但能力并不弱
江苏这样是江苏人自已的原因
要求公平只会把上海人也拉进来恶性竟争
大家都恶性竟争上海人并不弱
这里面我感觉有问题啊
- 终身学习,边走边悟
现在事情都解释清楚了,明白事理的家长们一定有种被利用、下不来台的感觉。
不管谁吃亏谁占便宜了。这个政策是不会收回去了。
现在貌似吃大亏了。将来是会赢得大优惠政策的。国家平衡术玩得很好的。
老百姓可能看不明白,特别是家里有人高考的会冲动急眼。省高层绝对骂娘,江苏貌似吃亏了。以后在分配大蛋糕肯定能拿回来。而且江苏省领导借势进入中央以后能照顾到江苏。。
一闹腾苦肉计白演了。落下个大局观不行。真吃亏也是白吃了。
退一步讲。江苏做为经济第二省就该有担当。如果山东能成为上海的工业腹地,也有9个211,调出4万名额,我双手赞成。
全国一张卷子的想法很好,但对国家无益,至于为什么,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想问题不要那么naive好吗。讨论公平这东西就是蛋疼,有谁能告诉我这世界上有什么是绝对公平的?
赞同第一,大学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
赞同第二,大城市现在压力很大,小孩实在是很惨
- 关注低风险N年
看了你的理由,你的意思各省是分职能的?: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的负责比拼应试教育,当然,他们享受了居住舒适。北京上海的牺牲居住环境不佳,享受素质教育。
当然从大局观讲是对的,全国一盘棋。
- 夜色朦胧雾未尽 守得云开见月明
北京高考人数十年降了一半,一本录取率是全国最高的,高考压力有多大?
- Keep your dreams
一碗水要端平,赞同按比例录取
和老百姓讲大局观?
- 业余转债研究者
大家都是奔着财物自由去的,还让孩子参加国内高考,把自己变成考试机器,其他技能全面劣化,对得起孩子吗?
看江苏省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机智:
接交管局通知:北京西路省政府段受昨日较大人流踩压,导致路面受损严重,自昨日深夜起临时施工,工期约20天,6月10日左右结束,请过往车辆及行人注意。
四川最命苦
- 终身学习,边走边悟
楼主。大概率。。你已经被定性成为了江苏的叛徒。
快借北京国安的护甲保护自己。
二是通勤时间过长,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通勤时间长的一定是去名校求学的孩子,正是这些人占用了很多北京的优质招生指标,他们往往来回路上要挤2个小时,这又是被广大江苏学习所碾压的。因此,类似的内心补偿机制同上。
通勤时间过长,好专业的术语啊,楼主做啥工作的,不会是网络评论员吧。
楼主北京人了呗,小孩也能上岸了
这么说江苏啊自己老家
楼主不是江苏人就不要在这里和江苏人攀老乡了。
你以为大家全是傻子?
- 炒客--常存
我浙江的,当年我是镇上的初中
升高中时,我班就四个上了普通高中,全班40个人
初升高只有10%
当你是现有制度的受益者时,你就会维护现有制度!
这个屁股明显已经是北京家长的屁股了
股票买卖不管是哪个地区的股民都是一样的价格,高考统一考,统一录取就不行呢?
江苏的学生不一定比别人强。
江苏自己拿江苏财政收入建设的教育资源应当优先提供给江苏人。
- 唯迤是畏
比较哪个地方学生素质和对教育的投入多少与这件事没多大关系,这是一个公平的事。
从全国大局看,资源多的理应多倾斜资源少的,江苏是教育大省切部分资源给中西部薄弱省份无可厚非。其实在我看来,四川、广东也是薄弱省份,至少在一本资源方面是薄弱的。关键问题是,江苏贡献出的资源与江苏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占比并不匹配,这个对湖北更不公平。
我有一点很奇怪,照理说,这里的人都是熟悉这个市场的人。为什么还在用这种发泄的低智商低情商手段,讨论为所谓的“公平”。
- 长线投资
同一年高考的河南考生,握手!9门课全学全考!
如果楼主孩子还是江苏户口就不会这么说了。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看大家讨论的半天的教育资源不公,我就问一句:从外省考生的角度,兰州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大家会选哪个?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问题,就是整个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要是教育部把给京沪的教育资源都给到中西部的学校,大家愿意去吗?
就拿这个调整,讨论了这么久,我没看到为什么调,依据是什么,以后情况变化又怎么调。这你说是公平的,谁信?更不用说心中本来的积怨了。
- 兰陵笑笑生 松岛菜菜子
确实,大学里江苏本省的舍友听我说起哈工大西交大也很牛逼时,直接来一句“一听那地方我就不去”
记得我们高一高二把中学课学完,高三复习。每天5点多起床,早读至少二小时。每天下午尤其变态,只有五分钟放风上厕所,其余全部教室内。晚上晚自习,十点多回家继续学,十二点以后睡觉。初中考高中分流多少没印象,但是高考预考印象极深,至今不平:全县应届考生先要经过预考刷掉一半多!这大部分人一样寒窗苦读十余载,结果连高考的资格都没有!!高考试卷看一眼而不可得!!!这是何等的悲哀。虽然我们学校录取率在90%以上,但全县数十所中学,最终只有三所有人考上大学,其余全军覆没!对于本地来说,这也是全面应试教育啊?有什么可怕的?有人闹吗?因为这是公平的。
- 韭菜的心,收割机的命!
楼主错了,维护自己利益永远是对的,什么平均思维都是错的,在美国的华人现在为什么竞争不过印度人,就是不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
既得利益者的北京家长自然这么说!
支援西部,江苏没有意见。但是既然全国一盘棋,除了发展中西部的教育资源之外,指标要从一直享受皇恩的北京上海天津的份子里面抠出来!
高考政策确实重要。儿子的高中校长高考动员时对学生家长们说:这可能是你们孩子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不同地区也是相对而言。}
其实根本问题不在高考,而是社会分配制度。现在又回到古代“学而优,则仕”的老路上。赢者通吃一切,无生产工具的劳动者(做债券的无大佬证,呵)被剥削得一干二净。
是残酷的现实剥夺了孩子们的青春甚至童年。
- 我喜欢这种打群架我接近赢了的时候.还有敢装样子嘴巴还喝不服的感觉…垂败挣打
楼上,我觉得北京就应该有那么高的211录取率,因为全国祖国最顶尖人才的子女大都集中于此
30% 211 肯定错了。理工科前5000能上211就不错了
1.“牛人的后代是牛人的概率并不高”,是是而非的概念,首先对比对象不对,谁tmd说院士的儿子要继续当个院士才能叫被称作牛娃,当院士这种东西本身就有运气成分在,可遇不可求。
2. 如果连智商高的人后代智商高的概率大狠多都不承认,那是自己智商有问题。
3. 智商最高的那批人不一定出在智商高的后代之中,其主要原因是智商为普通人的人口基数大了几十上百倍,但是在他们中产生智商高的几率却低狠多,讲的通俗点就是质量不行拼数量。
4. 把京沪搞的和普通省市一样的高考录取规则,看上去公平了,其实是个傻逼做法。
5. 另外智商高和通俗上将的成功,赚钱赚的多完全是两回事,每年有多少外地智商高的家伙被害死在北大清华
-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资深韭菜,北京上海获得了超额教育资源是事实,不可否认。但你既然找出网上数据,也需要正视一个事实:北京上海中考录取很严格,很多孩子是考不上高中的。而我上学时,我省高中几乎可以随便上。
举个例子吧,上海高考有三个飞地,南京梅山,江苏大屯,山东鲁中。这些地方孩子虽是外省人,由于历史原因是参加上海高考的。但很多孩子考不上本地上海教材的高中,但当地高中却能上。
所以直辖市录取率高一定程度体现了其中道理,不得不考虑。
楼主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自己偷着乐吧
就那么几个优质高校。。。都削尖了脑袋向上。。你说全国这么多人怎么分?
说统一按比例的更是不可能。完全就是不可能。
各个地方养着学校呢,你让他给别人做嫁衣??
干脆,清华北大,各省市建一个分校。。都别bb
高考差个几十分,到了大学在同一个班上真的没有明显差别。最明显的差别就是上海考生的英语水平远高于外地考生。
北京已经不是北京土著的北京,而是外地优秀人才的集聚地。
作为一名外地进京的现北京小学生的家长,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全国一张卷北京照样优势明显。许多人,自己当年高考被自己的同窗碾压,挤不进一线城市,你的后代大概率也没有当年碾压你的人的后代优秀。因为整体来说,从软件(教育资源)和硬件(遗传智商)两方面都有差距。
- 在正确的方向上坚守
- 复利人生
其实去年北京发生了类似事件,一些北京重点高中招收西部成绩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京就读,占的是北京考生名额,在很多学校里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比例。但北京学生相对少,家长也没闹出没多大动静。今年推广到人口大省,异议声自然也大了
大家见识到江苏人的老实了吧。
提到的三点关于小孩上学的变化,很认同;
于是,现在,发现自己将创造免受这三点负面影响的环境成为了打拼的目标。。。2
- 职业搬砖人
上海可以说大部分是江浙人的后代,考试能力很强。然而他们在上海,所以他们沾便宜了!不对吗?
- You can't trust figures put out by banking industry. It's easy to report a little more earnings. —Charlie Munger Feb. 2017
北京参加高考的基本上都输了。有钱人都出国了。
-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楼上,呵呵,就事论事,江苏今年生源减少三万五,可是愣是不愿意减少指标,最后还增加了四千都不满意,又怎么解释呢
楼主,你的情况属于个例,不具普遍性,不能证明什么。你举例说你比其它城市的同学高100分,但是在大学学习期间这种差异表现的并不大。那这样好了,分数达到300分都可以上一本,100分算误差,能这样推理吗?有没有可能你当时人品爆发,突然比平时多考了100多分呢
听说北京也有散步的,说是有个中学有部分外地考生走北京高考
这东西永远没有公平,扯不清
- 钓魚岛。冬天滑雪,夏天登山,春赏樱花,秋观红叶。运动是生命,景色在心中。
不公平,教育尤其不公平。
江苏人都是天才
- 嘤嘤嘤~~~
中考的普通高中录取率。。江苏和上海差不多吧。50%左右。。楼主这里。。高中随便上用脚指头想想就不肯能。。
我想楼主应该是你们省的发达城市中。。乡村能有50%就不错了。。我们这里乡村初中好点的能有40%。到县里直接飚升70%左右。
还有你以为支援西部?西部各省也有权贵的。也有发达城市。。给民额也是被当地权贵收割。。
跳出来这个话题本身来说吧,改革也要讲时机的。
为什么奥巴马要在两院改选之前把医改方案推掉?因为改选之后就没他什么事了。
设想一下,如果是本届刚上的时候,拿出一带一路的劲头,把高考支边的事情当成一个战略大事,充分宣传,高举高打。那么凭本届当时的威望,我想是可以兵不血刃的,绝不至于现在这个境地。
索罗斯2月份的谈话中有一句挺好:人民的信任也是一种资源。
-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韭菜君,承蒙夸奖。如果你认识些两地的朋友可以问问,京沪中考门槛拦住了很多想读高中的人。而江苏很多人是主动放弃高中学习的,这是由于城市化比例差别造成的。你又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
要回复问题请先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高考生自荐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