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喃小雨》哀痛的一夜这篇文章章第1段运用了巜》的修辞手法,其中"活泼"一词用得好,好在()?

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
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引用、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点化、叠词、倒装、顶真、反复、通感、反语等。下面示例讲解如下:
1、比喻,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熟知的、浅显的事物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道理,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想象。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具体说,比喻可在写景状物时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在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情与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凉月如眉挂柳湾”(戴叔伦《兰溪棹歌》),这一诗句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用珍珠和弓来比喻露和月。
“凉月如眉挂柳湾”(戴叔伦《兰溪棹歌),以眉比月。
“北京奥运声犹在,上海欣逢世博临,宾客如潮观世界,千奇百怪尽纷呈。”中的“
宾客如潮观世界”(张洪英)&&&&&&&&&&&&&&&&&&&&&&&&&&&&&&&&&&&&&&&&&&&&
暗喻是比明喻进一步的比喻。它不露比喻的痕迹,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同的关系,常用:是、成为、变为、作等比喻词。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如:毛泽东的《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盘雨。”中的“泪飞顿作倾盘雨”。
借喻是比暗喻还进一步的比喻。不仅不露比喻的痕迹,不出现本体,而且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用秋霜比喻白发。&&&&&&&&&&&&&&&&&&&&&&&&&&&&&&&&&&&&&&&&&&&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
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有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本是制作两种乐器的原料,因而可代指乐器,这里则代指音乐。
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例如:“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再看下面的例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用孤帆代替船,是用部分代替全部。
“网络空间任意游,键盘弹奏减烦愁。诚心相待隔屏友,不论青丝与白头。”
&&&&&&《钓岛撞船愤》“侵略野心挑是非。东洋鬼子作傀儡?鸟枪换炮非昔比,钓岛主权岂许窥!”
这两首诗中用什么代替什么?
其中有一首是用部分代替全部的,是哪一首?
下边两首诗分布用了暗喻和借代的修辞方法,请分析。
《登石印山》(张可芳)&,“石印高百尺,清晨往上登。攀行皆白发,尽显少年风。”
《空中雄鹰》(叶铭),&“五羽雄鹰亮太空,翻滚俯仰快如风。女员驾驶展真相,歼击机驰带彩虹。”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可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蒋学尧《我爱畲乡》“设县廿年转眼间,山城旧貌换新颜”
陈华敏《题仙都石笋》“轩辕宫外栽石笋,拔地高升刺破天。首翘乐和冰镜吻,手伸笑把彩云牵。嫦娥心切思凡世,玉兔眼花落口涎。玉帝急忙传御旨,令其永立鼎湖边。”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形式。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反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多对偶形式。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串对也叫流水对。是指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石一芝《物换星移》,“岁寒春晓梅含笑,燕去鸿来菊傲霜。”
毛荣耀《台湾抒怀》,“清水断崖折山地,白雪积峰映雾天”
柳泮《鹤溪河夏夜》,帅帅健儿步履快,翩翩少女舞衣轻”
梅献芳《鸬鹚横山马天仙》,“香烟袅袅云天外,鞭炮隆隆响地层”
陈华敏《赠张洪英先生》:湘师学子赴戎机,四载军营苏鲁驰。解甲粮行核账务,整风故里种桃梨,三中风暖新枝茂,两度云柔旧业提。战士离休学曲赋,秋光无限晚霞僖。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张洪英《草鱼塘森林公园》“清晨鸟语猜人早,旭日笑迎宾客游”
《水仙花》窈窕淑女意矜矜,不抹浓妆淡酒醺。缘水有心藏倩影,凌波无意饰文心。含情脉脉频频笑,依韵殷殷久久馨。书案屏前常问讯,愿和仙子做知音。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7277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阿鲁威的元曲小令: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互文,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
这一句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
又如《孔雀东南飞》:
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
这一句子,“东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
10、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如韦庄的《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1、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这里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
12、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如下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3、倒装,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西江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
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14、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方式,又名“顶针”。顶真,可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
顶真诗大致有三种:
一是下句的首字与上句的末字相同。如元人无名氏的小令[越调]《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这支小令用自述的口气,抒发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顶真辞格的运用,使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更好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缱绻缠绵的柔情。
二是下句的一个词或短语与上句的相同。这首汉乐府诗《平陵东》是较早的顶真诗: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高堂下,
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东犊。
这首相和歌,以唱和的通俗形式,具体揭露了官府明目张胆公然勒索百姓的情景,顶真句式的运用,加强了不满与愤懑的感情。
又如李白的《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全诗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
三是上一小节(或上一首)的末句又作为下一小节(或下一首)的首句。如王安石的《忆金陵(三首)》:
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相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三首诗追忆金陵的无限美好风光,包含着对世事的感慨与忧伤。三诗形式上首尾联珠,内容却又各自有一定独立性。
15、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不过古诗中的反复有所不同,它指的是回环复沓、反复咏叹。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相去万余里”“道路阻且长”“相去日已远”反复说一个相近似的意思来逐层加深其表现的情感,是从民歌中一唱三叹、叠句、叠章的形式里变化出来的。
16、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的运用,能突破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的艺术效果。
如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诗人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来表现。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
17、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反语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如《红楼梦》中的《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两首词概括地介绍了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谓“愚顽”“偏僻”“乖张”是反语,明贬实褒,就是指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
古典诗词常见修辞技巧
在诗歌语言里,可以说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辞格。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比喻的作用:⑴使语言生动、形象;⑵是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的表现出来。
所谓比拟,兼含拟人和拟物两个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比拟的作用:⑴色彩鲜明;⑵描绘形象;⑶表意丰富。
一种事物,不用其本来名称,而用另一种与之相关的名称来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借代。借代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鲜明、生动,避免词语重复,给人以新奇感,也易于产生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借代的作用:⑴使语言富于变化,丰富多彩;⑵使语言具体形象,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⑶使语言简洁、精炼。
夸张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作者为了突出艺术效果,对现实中的人或事物故意作夸大或缩小描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
夸张的作用:⑴突出地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⑵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⑶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对仗)
对偶是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格式。对偶又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正对)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林则徐。反对)
串对,就是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在意义上又相承、因果、假设等种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因为这种对偶行同流水,上下衔接很紧,所以又叫“流水对”。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对偶的作用:⑴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⑵具有音乐的美;⑶表意凝练,肃清酣畅。
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而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以引起读者积极思考。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设问的作用: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使用疑问语气表达相反的意义。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反问的作用主要是表达强烈感情,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效果。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增强某种感情色彩,有意将诗歌中某些词语句加以重复使用的一种修辞格式叫反复。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拍的修辞效果。
9、对比(对照)
把内容相反或相关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相互对照,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10、引用(用典)
在诗歌语言中,凡是引用历史上的典故或别的诗文作品中语句,都叫引用辞格。引用的基本类型有:引用典故类、引用语句类、摘引原文词语的。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典故)
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又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反语就是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去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式。换句话说,反语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13、顶真(顶针、连环)
顶真(顶针、连环),就是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曲》)
修辞的概念
&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
& 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
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 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
& 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修辞方法)
& 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修辞活动)
& 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
& 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
&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受汉民族文
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 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编辑本段]修辞手法(修辞格)
&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
& 概念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般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是指: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 反复 能够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
反语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对偶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 夸张 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
能够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借代:比较含蓄,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
排比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语调协调,说理周密,表现充沛,论证雄辩,气势磅礴。&
& 拟人 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
[编辑本段]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具体举例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 ①满招损,谦受益。&
&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编辑本段]有关修辞的问答
& 19、什么是比喻?比喻分为哪几类?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作、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 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
&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
&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 20、什么是比拟?比拟有什么作用?
& 答: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 21、什么是借代?有哪些类型?运用借代要注意什么?
答: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 22、什么是拈连?
答: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 23、什么是夸张?分几类?夸张有什么作用?
& 答: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 24、什么是双关?
答: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 25、什么是映衬?
答: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 26、什么是移就?
答: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27、什么是对偶?对偶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
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 28、什么是排比?排比有什么作用?
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整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 29、什么是层递?(此题教材上没有)
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层递。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 30、什么是错综?错综分哪几种?
答:为了避免语言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出现,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故意写得参差错落,目的是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 错综可分为三种:
1)更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换,避免重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出现时改变顺序安排,原来的意思并不改变。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
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一类修辞方式,也可称为互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实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 31、什么是仿词?仿词的作用?
答:更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要,这就是仿词。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 32、什么是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答: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1)兼用:各种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
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
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
& 33、怎样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
& 答: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 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比喻 比喻 | | 对偶
修辞手法简介
修辞手法简介
现在可知的语文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针(又名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 1.比喻:&
&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 3、比喻词
&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 类别| 特点 | 本体 | 比喻词 |喻体|例句&
& 明喻|甲像乙|
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 暗喻|甲是乙| 出现 | 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 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 2.比拟:
&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 (2)拟物:
&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 3.夸张:&
&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 类别 特点 例句&
&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 主要方式
&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 明 引(直接引用)
&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 暗 引(间接引用)
&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 ③具体代抽象
&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 ④工具代本体。
&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 13.联想:
&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 15.双关:
&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 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烟笼寒水月笼沙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
(1)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 星岛港迎港岛星。
&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
&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 夜雨闻铃断肠声。&
&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编辑本段]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 1.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刀山火海&
& 2.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 3.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 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冷若冰霜&
& 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犬马之劳&
& c借喻: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愚公移山
& d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挂羊头卖狗肉&
& e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f借代:目不识丁 披坚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手无寸铁&
& g比拟: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土崩瓦解 风烛残年&
& h反复: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一心一意&
& i反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j双关: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 k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l顶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 m夸张: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一步登天 日上三竿
修辞手法有哪些?修辞手法与表达方法的区别?
修辞手法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常见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表达方式,表达手法,表达方法一样,共有说明,抒情,描写,议论,记叙这五种写作方法,写作手法,写作方式一样,共有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修辞手法与表达方法是两种不同性质的
  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格、辞式等。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修辞格。但是,修辞格也可以综合起来用。所谓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就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两个以上的修辞格的行为。根据修辞格的结合方式,分为:
  (一)辞格兼用&即一句话中同时表达两个辞格,两者无法分开。如:
  (1)此时,积压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一泻千里。
  该例使用了比喻和夸张辞格。
  (二)辞格套用&即整个句子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整个句子用了一种辞格,其中某个分句也用了一个辞格,形成套式表达。如:
  (2)激情,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又是爱情的试金石。
  该例整个句子构成了排比辞格,但其中三个分句,又各构成一个比喻。
  (三)辞格连用&指几个分句分别使用了一个以上的辞格。如:
  (3)家是幸福的摇篮,家也是鱼船远航归来的港湾。
  该例连用了两个比喻。
修辞格的种类
  在辞格的分类上,根据表达方式与修辞内容的异同,分成以下十类:
  一、借喻类:比喻、讽喻和借代;
  二、拟夸类:比拟、摹拟(摹状)、示现和夸张;
  三、比照类:对比(映衬)、、排比和层递;
  四、复嵌类:反复、复叠、错综和镶嵌;
  五、连珠类:回文和顶真;
  六、直言类:警句、设问、感叹和呼告;
  七、曲言类:双关、婉转、避讳、折挠、抑扬、反语和跳脱;
  八、援引类:引用、用典、、省略、和藏词;
  九、拈就类:、移就、顾名、序换和倒装;
  十、别传类:析字、飞白(非别)、(转品)、降用、和换算。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格简介: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婉曲又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含蓄四类。
  (1)曲折,如:
  部队转进某地。(作战失败,讳言撤退)
  (2)微辞,将不愿直陈的话,避开正面,用侧面来表达,从隐微婉曲的文辞中,透露讽刺不满的意味。如:
  流苏讥刺柳原用情不专,却不直言,说“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颇富机锋妙趣。
  (3)吞吐,不以直率的语言词句来表达辞意,只在将说未说之时,强自压抑,用吞多吐少的语句,欲放还收的修辞技法。如: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4)含蓄,以避开正面,不露机锋的词句,从侧面道出,但又不道尽,使情余言外,让读者自行玩味领悟。如:
  云母屏深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如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合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如
  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纪念刘和珍君》)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5、辞格辨析
  (一)比喻与比拟
  两者都是用另外一个事物描写本体。不同处主要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则不能出现拟体。如果一个句子中既出现喻体,也有比拟特征,一般将它看作比喻。如:猎犬像战士一样站在那儿,似乎要与老虎决一死战。
  (二)对偶和映衬
  两者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容易混淆的是映衬与对偶中的正对。不同处是:对偶不仅要注意意义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求形式上要绝对整齐。而映衬没有形式上的要求。
  (三)借喻与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个与本体有关系的代体来描写本体。不同处是:
  第一,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是相似关系,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借代的两个部分则是相关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代体多为本体的一个部分,或是本体的某个属性、特征。
  第二,作用不同:借喻的价值在引导接受者去联想,使表达形象性增强;借代则旨在突出事物的特征,没有联想价值。
  第三,转换结果不同:借喻能转换成明喻,借代则无法转换。
文体常识、关联词与修辞常识&&&
一、诗歌常识
1、诗歌是同散文、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偏重于抒情言志,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抒发思想感情。
2、诗歌的特征
1)抒情性: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长于抒情。
2)音乐性: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
3)形式美:指辞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3、诗歌的分类
1)按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为:
(1)叙事诗:《木兰诗》、白居易的《长恨歌》
(2)抒情诗(占大多数):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2)按诗的表现形式分为:自由诗(新诗),格律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也叫近体诗),古风(格律较宽的),民歌(如信天游)格律诗分为律诗与绝句(五律和七律或五绝和七绝)
学习时要懂得分辨。
4、怎样读诗
读诗要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要捕捉诗人真切的思想感情。具体来说就是
1)从诗的意象创造的具体氛围中,把握诗歌所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
2)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
3)许多诗本身侧重于虚写,读诗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
4)学习诗歌精粹的语言。诗歌遣词造句讲究精炼、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
一.人物描写&
1.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二.人物形象&
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故事情节&
1.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1)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2)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3)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4)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五、小说分类
1、按照篇幅分: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2、按所描写的内容分:分为武打小说、言情小说、侦破小说等
3、按形式分:有章回体等&
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各自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2.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通过这些人物描写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情况。&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代事件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氛围,表达人物的心情、表现主题等。
常见的关联词
1、表示并列的:
要……还要。& 一边……一边& 一面……一面& &又……又 除了……还要(还有)。。。
2、表示递进的:
不但……而且& 不仅……还& 不但……还
3、表示条件的:
即使……也&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虽然……但是
除非……才& &除了……都是&& &&任凭……都(也)
4、表示假设的:
即使……也& &&就算……也& 哪怕……也&& 假使(纵使)……也(还是)&
就算……也(还是) &&一……就& 如果……那么& 要是……就& 如果说……就
不管……还是(都)
5、表示因果的: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那么(也)&
本来……谁知(结果/可是)& 为什么……是因为(原来)&
6、表示选择的:
既然……就(也就)& 不是……就是& 或者(是)……或者(是) &与其……不如
宁可……也(决不)& 要么……要么& 是……还是
表示转折的:虽然……但是& 却& &&然而&& 本来(要) 可是(但/只是、只不过) 本想& 罢了&
修辞格常识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璞)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①更多的时候,(是)乌云四合,层峦叠嶂。②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夏衍)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①本体和喻体是偏正关系。例如:他有钢铁的意志。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①唯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鹰。②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例如:①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②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③(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
(5)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例如:《荷塘月色》把荷花的似有似无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以听觉写嗅觉才能感到的事物,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了荷香似有似无,忽有忽无的特点。
5、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2、种类。(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方式。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孙犁)(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例如:①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②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
3、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4、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重点在行为动作;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3)专名代泛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5)部分代整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6)结果代原因。例如:那得意的神态与滑稽的模样,令人见之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7)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3、借代的作用。(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4、运用借代需要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5、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2)不同点: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关,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
3、夸张的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几点。(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例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例如: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一年胜过两三(二十)年。(3)夸张的使用要注意文体特征,合理运用。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种类。(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⑤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①②③⑤。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④⑥。
3、对偶的形式。(1)成分对偶。例如:①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②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2)句子对偶。例如: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4、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中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句子排比。即几个单句或复句构成排比。例如:
①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纯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②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义。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例如:①在这个问题上,小王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②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觉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