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的权威主体为什么倾向得分匹配法于将自己的权威转化为正式

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论文:关于独立学院转设政策执行的非正式制度分析-中大网校论文网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教师制度性权威的研究.pdf 5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教9I|j制度性权威研究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教师通过相应的正式制度所获得的,被他人(特别是学生)自觉服
从和认同的特殊权力。它无论在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首先,
它是公共教育体制的客观要求。因为教师所肩负的是培养和塑造民族国家所需要的合格公
民的重大职责,为了保障教师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国家势必通过相应制度、政策赋予
他一定权利,而这种权利一旦得到广泛认同就形成了教师制度性权威。其次,在学校教育
中,教师制度性权威构成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类型:教育与被教育、影响与影
响的关系;同时,它也是学校组织得以有序、稳定的存在的基础之一。最后,教师制度性
权威由于使教师享有了一定的地位,获取了一定的资源,得到了一定的机会,因而对于教
师个人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型管理、学校组织的科层化取向,加之教师自
身素质的有待提高,教师制度性权威出现了种种弊端,其中包括权威主体的抽象化、权威
理念的工具化、权威关系的单向化和权威实现的封闭化。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
思考的问题是:教师制度性权威究竟应该走向何处?随着人文精神的回归和教师专业化
的兴起,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思路: 教师权威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协调的权威集合,各
种权威类型之间应是相互配合、协调的。因此,教r)币锘tJ度性权威也必须将它与其他教师权
威形式,即教师传统性权威、教师专业性权威和教师个人魅力性权威融合起柬。一方面,
教师制度性权威为其他权威形式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使教师取得了作
为教师的资格和权利。而对其他教师权威而言,它们又反过来弥补了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内
在不足:传统性权威为它提供了丰富的道德基础和社会认同;专业性权威为它提供来扎实
的职业竞争力;个人魅力性权威则将它不断内化为一种无穷的力量来感染和启发学生。在
这种不断的相互促进和补充中,教师制度性权威既促进了国家教育目的实现、遵从了教育
的根本原则,同时也能达成了教师和学生个体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教师权威制度教师制度性权威
教师制度性权威研究
fromthesocialformalinstitution.Teachers’institutionalisasort
Originated
submit【edandidentified
spontaneouslybyothers,especially
andmicrocosmic
students.It
importantmeaningperspectivegrand,middle
research.First。Teachers’institutional
authority objective
teachemundertake
system.Because
greatresponsibilitycultivating
citizenfor
nation—state,the
shapingelig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领导力研究(优秀论文)_甜梦文库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领导力研究(优秀论文)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领导力研究study on leadership of core figures in inform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 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 XXX 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 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二○一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 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XXX 大学有关保留、使 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XXX 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 借阅。同意学校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 文和磁盘。(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二 ○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二 ○ 年 月 日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中的各类组织是大学生社会化历程中的重要影响因 素。当代大学生对各类非正式组织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兴趣和倚重感。要建立和谐校园,不仅要关 注正式组织的建设, 更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研究。 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又起着关键作 用,本论文主要从核心人物领导力的角度展开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 本研究拟通过文献分析、人格测验、深度访谈以及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非正式群体核 心人物的领导力构成、 领导力的发挥及影响因素展开深入调研, 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研究方案,包括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产生方式。首先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类型划分,在讨论 不同类型非正式群体组织制度的基础上,论述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产生方式;第三,影 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发挥的因素分析, 对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 发挥的人格特质因素、成长环境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对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提出理论依据。第四,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案例分析,从实证角度通过社会测量法、访谈等研究方法,对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第五,提高大学生非正式群 体核心人物领导力的对策建议。 主要从提高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个人素质、 积极发挥学 校相关部门的引导作用、 优化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的制度设计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 议。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re valuable human resources, the stat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organizations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each kind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 produced more and more strong interest and relying more on the feeling. To build a harmonious campus is not only the attention to formal organ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l organization research. But the core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l groups characters and play a key role, this thesis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core characters of college students on leadership informal groups of research. This research focuse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personality test, depth interview and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e informal groups core characters in the play of leadership structure, leadership and influence factors on in-depth research, with strong theory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concrete content includes: first, a research plan, including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ideas and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innovation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Second, the informal groups of students way to produce the core characters. First, the informal groups of students, type classification in discus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informal groups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system, discusses the informal groups of students way to produce Third, core figure affect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l groups of factor analysis of leadership play.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affecting the leadership group tasks personality factors play, growing environment factors of concrete analysis, put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raise the value theory basis. Fourth,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l groups core characters leadership case analysis, empirically through social measurement method, interview put research method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ore task informal groups survey, based on this case analysis. Fifth,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l groups core characters leadership of countermeasures. Mainly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l groups key person's personal qualities, play an active school related department to guide function, optim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l groups core figure three aspects of system design leadership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Key words: informal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person, leadership 目第一章录导论.......................................................... 1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3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12 第二章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产生方式 ............................ 17 第一节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 17 第二节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制度 ................................. 20 第三节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产生 ............................. 23 第三章 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的因素分析 .................. 25 第一节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人格特质因素 ....................... 25 第二节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成长环境因素 ....................... 30 第三节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领导力特质分析 ............................. 32 第四章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案例分析 ........................ 34 第一节 工具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案例 ................... 34 第二节 情感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案例 ................... 41 第三节 对实证案例的分析结论 ....................................... 43 第五章 提高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的对策建议 .................. 46 第一节 提高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个人素质 ..................... 46 第二节 积极发挥学校相关部门的引导作用 ............................. 48 第三节 优化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的制度设计 ............... 50 结 论 ............................................................... 52 参考文献 ............................................................. 53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导论“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 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自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它不像正式群体那样处于稳 定和平衡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适应、不断重新组合的状态当中。①大学生是国家宝 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中的各类组织是大学生社会化历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代 大学生对各类非正式组织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兴趣和倚重感。要建立和谐校园,不仅 要关注正式组织的建设,更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研究。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一、选题背景 目前,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比较常见的有社团、志愿服务组 织、老乡会等,其次还有许多因志趣相投而走到一起的小群体。在每个非正式群体 中都存在着一个核心人物,如社团主席、老乡会会长等等,对大学生群体活动的发 展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大学生间的非正式群体,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实践的 平台。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善于学习各种新事物和 新思想,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通过对活动内容的商定、活动目的的认定、活动角 色的分配、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冲突的调节及活动结果的评价等,尝试各种社会 角色,并建立相互间行为的准则,来逐步形成与发展自己的社会能力。②其次,大学 生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能够给成员提供心理上的依附感和归属感。脱离高中生活, 大学生不再像过去由老师按部就班地指导和管理,他们需要适应新环境,在新环境 中学会独立生活,学会自我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 而非正式群体提供了他们交流思想、联络感情、调节心理的环境,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面临新形势所带来的孤独与茫然。 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外界 的思想观点,从而逐步建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有 着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对外界的新事物和新思想有比 较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各类知识,参与各种活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 观和世界观。而这一阶段也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阶段。非正① ②吴江霖,戴健林.社会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 式群体作为大学生集结的重要方式,其核心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无疑对大学生的价值 观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关于领导力的相关文献分析也发现,现有的领导力理论大都仅限于应用在管 理学领域中的企业领导研究上。在关于学生领导力的研究中,领导力理论还没有得 到很好的运用。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现有的关于核心人物及其领导力的研究中 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研究的角度上,很多研究都只是以孤立、静态的视角来研究 非正式群体,以动态视角追踪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较少,而追踪群体核心人物的形成 和发展的研究更为缺乏;研究的深度上,很多的研究仅仅就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一些 管理学的表层现象作出分析判断,缺乏社会学、心理学这样的实质层面上的实证研 究;研究的内容上,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关于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还是比较多 的,但关于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仅在相关研究中稍带提及,直接针对非正式群体 核心人物的研究国内还存在很大空白。本研究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关,并且直接 针对的是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应研究的空缺。 二、研究意义 非正式群体具有普遍性,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非正式 群体中大多存在核心人物,而核心人物如果思想倾向出现偏差,又容易领导群体产 生负面效应,因而对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研究以及对其领导力的研究就显得尤为 重要。本研究拟通过文献分析、人格测验、深度访谈以及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针 对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领导力构成、领导力的发挥及影响因素展开深入调研,具 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拓展领导力研究的理论范围 从管理学上讲,目前有关领导力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比如,美国管理学 家约翰?安东纳基斯就曾经在《领导力的本质》一书中对领导力作了比较详尽的梳 理,将管理学领导力理论大致分成了八个学派:特质学派、行为学派、情境学派、 权变学派、相对学派、信息处理学派、怀疑学派和新型领导力学派。①但已有研究主 要集中在企业领导研究上,对学校、老师、校长的领导力研究也是在 2000 年以后才 逐渐兴起,而关于学生群体中核心人物的领导力则较少提及。因此,本研究着重研 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领导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验证“领导力”的 相关理论,同时加以拓展延伸。 (二)为领导力研究提供人格心理学的新视角①以下对各学派的介绍大多参考自:[美]约翰?安东纳基斯、安纳?T?茜安西奥罗、罗伯特?J?斯滕伯格编, 柏学翥、刘宁、吴宝金译,领导力的本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2 在心理学上, “领导力”与个人的人格息息相关,核心人物的每一个行为都受到 动机的驱动和人格因素的影响。但现有关于领导力的研究仍集中在管理学领域,对 领导人物的素质结构加以描述,缺乏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加以佐证。本研究在卡特 尔的 16PF 人格理论的框架下,利用《卡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对非正式群体 内的核心人物和成员进行测验,能够有效获得核心人物的人格倾向数据,并甄别核 心人物与成员之间的人格差异。这既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是对人格心理学理 论的验证。 (三)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提供实践指导价值 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看,国内有关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以及课堂教学管理的 理论比比皆是。但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始终是学校老师和相关行政部门的难题。本研 究在研究核心人物人格素质与领导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学 校相关领导与老师进行访谈,了解学校对非正式群体采取的引导措施及其效果,进 而归纳有效的引导措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同时,研究围绕核心人物的领 导力展开,甄别核心人物的人格特质,能够为今后高校在社团组织工作中选拔人才 提供参考。最后,本研究调查不同非正式团体中的核心人物领导力的作用发挥,分 析核心人物的领导行为对团体建设的影响,有助于高校进一步了解大学生非正式群 体的运作机制,进而提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措施。 另外,青少年非正式群体所形成的 “亚文化” ,构成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随 着全球化的到来,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汇碰撞,非正式群体的数量日益壮大,类 型也日趋多样化。大学生作为每个国家精英文化的代表,其非正式群体的文化特征 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研究从核心人物的领导力入手,能够以小见大,从微观的 角度展现当前中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文化特征,进一步丰富“亚文化”理论。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一般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 形成的群体。一般非正式群体都没有明确的人员编制与固定的章程规范,也不存在 固定的组织形式。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梅奥(George?Elton?Myao) 的霍桑试验中,他认为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有共同 的兴趣,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自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它不像正式群体那 样处于稳定和平衡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适应,不断重新组合当中” 。 而后,非正式群体一词又相继成为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心理3 学认为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 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在管理学中,非正 式群体是成员之间以共同的观点、利益、兴趣、爱好等为基础形成的与正式组织在 概念上相对的一种群体,它具有相对强的凝聚力,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重要的影 响,其作用又是会超过正式群体。 根据前人的研究,非正式群体的特征一般表现为:群体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可 自由支配时间;群体有供成员共同活动的空间条件;群体具有相同的志趣或在某种 利益上具有一致性;群体成员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或经历背景。基于以上四点特征, 可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界定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具有共同宗旨或 共同情感、爱好的,能够不断适应新环境、不断重组的群体组织。这类组织不要求 有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也不要求有固定的规章制度和人员编制。因此各个高校的 老乡会、志愿服务团体、社团都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界定范围内。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为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并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 成才意识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组成或参加各种各样 的非正式群体。①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在大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学校 党组织、团组织、院系、学生会、班级等正式组织而言的。是大学生出于共同的利 益、兴趣、爱好、观点或相近的社会背景而形成的一种游离于学校常规管理之外的 一种学生团体。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蓬勃发展,呈现出数量激增、类型各异、形式 多样的演化趋势。②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领导者 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利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 行为过程。领导工作包括五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即 客观环境) 、职权和领导行为。③领导具有指挥、协调和激励的作用,其职能是有效 协调地提出和实现组织的目标;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个人成功提供条件;维持良好 的信息交流。 在本研究中,领导者是指组织中发挥主导影响力的个人,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 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组织外社会关系的核心。在一个较有影响 力的组织或活动中,其最高领导人就是领袖。领袖的作用在于领导组织、服务组织① ②木立群,非正式群体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 80 期,2006 年。 陈龙山、刘建军,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发展演化的机理分析,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 38 期,2009 年。 ③ 芮明杰, 《管理学》 (第二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4 目标和组织成员。因此在本研究中,领袖是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 (如大型社团)的领导者。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核心人物即组织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成员,可能是组织的最高领导,也可能是 组织中较为有影响的其他成员。核心人物在组织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行为、思 想直接关系着组织未来的发展。本研究中核心人物是指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中具有核 心影响力的成员。 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 领导能力是个体在完成领导活动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干部 是学生活动中的领导者,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干部,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 能力。国外在 20 世纪后 20 年曾对高校学生的领导能力进行了一些研究。其中包括 对领导能力的实践、领导有效性、性别角色在领导行为中的差异等。布罗斯基 (Brodsky Barbara)采用领导能力实践调查表(LPI)对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编制出了 学生领导能力实践调查表 (Student leadership Practices Inventory,SLPI) I①。 他们认为学生的领导能力也应该和其他群体一样,包括以下五个维度:以身作则 (Modeling theWay)、 共同愿景(Inspiring a Shared Vision)、 挑战过程(challenging the Pmcess) 、 使 众 人 行 (EnahlingOthers t0Act ) 、 激 励 人 心 (Encouraging theHeart)。弗里德里奇(Friedrich F Kustaa)在 l993 年,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 对 6 名美籍非裔学生干部的领导有效力进行了深度访谈,得出了他们对领导能力的 定义:领导目标、领导魅力、领导风格、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动态结 合、领导行为等②。 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涵义,人 们对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中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由于其接受的教育和受 文化的影响不同,其在领导能力上的表现必定也存在着独特的地方。因此,对我国 高校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的结构进行研究,对于今后的研究和现实的高校学 生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关于非正式群体的研究①Posner B Z,Brodsky B. A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nstru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31-237. ② Adams T C, Keim M C.Leadership Practices and Effectiveness Among Greek Student leaders. CollegeStudent Journal,):259. 5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最早是由梅奥(George?Elton?Myao)于 1924 年在霍桑实 验(Hawthorne Studies)中发现的。他在霍桑工厂的群体实验中发现,正式的组织结 构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特殊的行为规范,对成员的行 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群体内部的协作关系。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提 出之后,很快成为了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里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人们在研究中发现, 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各种正式群体之中,并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编写的管理学经典教材《组织行为学》中,对 国外关于群体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结果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其中提到:①人们形成群 体的原因各不相同,常见的原因有:安全的需要、地位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归属 的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 群体发展成熟后,会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和规范。个体在群体中的表征包含到角 色和地位两个参数。角色,是指他人对于在群体内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 套行为模式。人们对于一个个体的角色期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实际行为,当 个体面对相互之间存在分歧的多种角色期待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地位指的是他 人对于群体成员的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群体内,地位较高的成员具有更大的 自由度偏离群体规范的行为,他们比地位低的成员更能抵制群体规范的从众压力。 非正式群体稳定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群体成员接受其在群体内的地位等级。如 果成员感到群体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就会引起群体内的失调状态,并导致各种各样 的调整行为。 在群体成员的互动中,会产生协同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协同效应指的是,两 个个体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结果,不同于单个个体产生的作用之和。社会促进效应 指的是,在别人面前,个体效绩水平有提高或降低的倾向,群体情境更可能使社会 促进效应发生。 群体容易产生群体思维和群体偏移的行为。群体思维指的是,由于群体中从众 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群 体偏移指的是,群体决策与群体成员的个人决策之间存在差异,这差异更多情况下 使群体决策更倾向于冒险。 美国高级经理和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Z?Barnard)认为非正式群体 是“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一部分,且不受其管辖的个人联系和互相作用以及有关人们 集体的总和。 ②巴纳德认为非正式群体有三种积极影响:就一些容易引起争论和不 ”① ②[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健敏、李原译,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沈配功,现代管理学基础,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 6 便在正式渠道提出的难以确定的事情、意见、建议、怀疑等在成员间交换意见;通 过协作意愿的协调,维持正式组织内部的团结;第三,维护个人品德、自尊心,并 抵制正式组织中的不良影响,以维护个人的人格和感情。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G?G?Homas)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侧重于群体的结构 功能上。他认为,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相互联系的三个组成要素:活动、相互 作用和情感,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他在 1955 年发表的《人类群体》一书中,提出 了更完整的群体系统模式,在上述三者的基础上,加入了群体规范一项,合称为群 体的四要素。① 社会心理学家比昂和英莱诺的研究侧重于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功能。他们指出, 这种存在于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社会促进因素 的“整合体” 。如果不考虑这种“非正式的关系” ,在集体的功能上就会出现不和谐、 怠惰和各式各样的冲突。② 二、关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 在国外的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对非正式群体做过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 研究。他的研究以哈佛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记录了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段时间 中的人际关系结构。研究发现人际结构存在以下特点:第一,群体中人际关系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随着时间、情境、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从头到尾维持良好关 系的人只是极少数;第二,在群体形成初期,富于外表吸引力的成员具有优势。但 相互熟悉后其吸引力将减少,优势将会被其他人取而代之,这些人往往具有内在素 质的吸引力;第三,在群体形成初期,建立了不少四人以上的小群体;等到大群体 稳定后,则以二人小群体的结合居多;第四,随着时间的消逝,由于人与人之间相 互日益了解,人际结构变化越来越复杂。最初的结合群可容纳各种特征的人,结合 群内人的个性呈多样性,最后的结合群往往是排除了多样性而变得单一化;第五, 群体内有少数孤立者,他们既不主动参加其他结合群,一些结合群也不主动联系和 容纳孤立者。③ 我国最早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源于工厂,在一段时间内对其的研究也多是集中 在企业,后来才由工厂、企业逐渐扩展到行政机构、部队、学校等领域。八十年代 末期,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开始引起我国教育工作者、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 之后,关于非正式群体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逐渐在增大。 2004 年,吴康宁教授的学生朱红枫,对一个职校班级的非正式群体状况进行了① ② ③俞文钊,管理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年。 林秉贤,社会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985 年。 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 7 研究。他在研究中采用了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他在研究中归纳出非正式群体的特 征有:感情色彩重、结构不稳定、形成具有自发性、形成独特的行为规范、领袖具 有权威性、信息灵敏等。① 2005 年,西南大学吴姝对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做过系统研究。她认为大学生 非正式群体可按性质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三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可归纳为情感、兴趣、志向、业缘、地缘、利益、公益这七种,其中因情感而结成 的非正式群体的凝聚力最强。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娱乐等五个方面。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有一定积极作用:激励个体行为、满足需求、 促进目标实现、形成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等;当然,也有一定消极作用:导致言 行偏差、干扰正式群体、影响教学秩序等。②2008 年,重庆大学杨峰、陈重旭经过相关研究,指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大致可 分为五种类型:学术型、信仰型、友谊型、娱乐型和利益型。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因 为大学生拥有多层次的需要、大学生个体偏好以及现有学生正式组织的不完全性。③ 而此后关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多以经验分析为主,缺少实证研究,且 研究内容也基本局限于对群体的形成、群体类型、群体特点的总结。鲜有深入内部 针对核心人物展开的研究。 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相关研究 对于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在相关研究中都会有所提及,例如重庆大学杨峰、 陈重旭在研究高校中非正式组织特点时指出,在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具有较强号 召力。他们认为,学生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是在该组织形成和活动过程中依靠个 人能力、水平、修养、威信等内在影响力自发形成的,他们并不主要依靠物质手段 进行领导和控制,而是主要依靠个人感召及精神上的奖励或惩罚,核心人物是组织 中的成员公认的、信服的,因此对其他成员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识别非正式组织的 领袖是识别非正式组织的重要环节。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意志和行为,对非正 式群体的目标和规范均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抓住核心人物是有效开展对非正式组 织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核心人物相对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而言更易被外界 所了解,在组织中能力强、威信高、对成员的影响力大,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其 他成员的工作往往迎刃而解,因此对教育管理好非正式组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④① ②朱红枫,非正式群体状况及班级管理策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4 年。 吴姝,论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教育引导,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③ 杨峰、陈重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现状及对策探讨,中国商界,2008 年第 11 期。 ④ 杨峰、陈重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现状及对策探讨,中国商界,2008 年第 11 期。 8 但是,一般相关研究中提到的往往只是作为非正式群体的一个存在特点,或是 作为对非正式群体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偏偏是他成为核心;这一个体有什么特点;他有怎样的处事风格;他又是怎 样领导群体的?这些问题一直都没有相关针对性的研究,更不用说针对学生非正式 群体的核心人物了。 1995 年第 11 期的《青年研究》上刊登了范开明的“士兵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角 色”一文,可以算是对核心人物的一个初探。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人 民解放军士兵非正式群体核心的角色期待。①该研究方法可以借鉴运用到本研究中。 四、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的相关研究 领导力理论起源于早期美国功能主义心理学, 兴起于 20 世纪初的 “伟人” 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是那些异乎寻常的杰出人士改变了人类历史。关于领导力研究的发 展历史,美国管理学家约翰?安东纳基斯的《领导力的本质》一书中作了比较详尽 的梳理。他将管理学领导力理论大致分成了八个学派,分别是:特质学派、行为学 派、情境学派、权变学派、相对学派、信息处理学派、怀疑学派和新型领导力学派。②本研究用到了其中的特质学派和情境学派的理论。特质学派的观点认为某些特质把领导者和非领导者区别开来,研究者们因而十分重视对与领导力有关的个体差异的 特征研究。然而由于许多领导力研究学者对研究发现做出了非常悲观的解释,特质 研究受其影响而一度中断。直到 30 年后,Lord,De Vader 和 Allliger(1986)对 Mann 的数据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智能与领导力是紧密相关。近来,特质理论的研 究发现,一般领导者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质,如自信、谦逊、诚实可靠、外倾、 果断、情绪稳定、热情、幽默感、温情、顽强承受挫折等。③美国心理学家 R?B?卡 特尔将人格特质归纳为 16 个维度,即: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 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 自律性、紧张性。其认为,这 16 种各自独立的特质是稳定而持久的行为源,通过研 究这 16 项特质和情境的关系,可以预测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④而且每个人身 上都具备这 16 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程度不同。⑤ 与领导力理论特质学派相对,行为学派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对领导者表现行为 及对待追随者方式的分析上。 研究者基本确定了领导力的两个层面, 即关怀结构 (以① ②范开明,士兵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角色,青年研究,1995 年第 11 期。 以下对各学派的介绍大多参考自:[美]约翰?安东纳基斯、安纳?T?茜安西奥罗、罗伯特?J?斯滕伯格编, 柏学翥、刘宁、吴宝金译,领导力的本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③④ ⑤[美]安德鲁?J?杜伯林著,王垒译,领导力,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年。 R?B?Cattell, “Personality Pinned Down” ,Psychology Today,July 1973,pp.40-46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雇员为中心的领导)与激发结构(以生产为中心的领导) 。行为学派的理论从 20 世 纪 60 年代起已经被其他理论所吸收,逐渐演变成权变学派、情境学派等理论。领导 力理论的情境学派认为,领导力不是赋予在个人身上的,它是整个情境的功能,一 个人在某个情境中是领导者,到别的情境中就未必是领导者,实际情境能够引发或 约束领导力。与情境相关的因素包括领导者所在层级、组织特征、文化背景、领导 者与追随者性别等,还有研究者把情境因素归结为员工职位、组织环境、外部环境、 时间因素等。 现今的领导力研究者大都从特质学派和行为学派(后来发展演变出情境学派、 权变学派等)的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他们认为,领导者确实具有一些非领导者所 没有的品质和品德,并且情境也确实影响领导力的发挥。可以说,特质是个体成为 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内因,而情境则是促成领导力的外因。 领导力理论的权变学派的兴起应归功于 Fiedler。他提出,领导者与成员关系、 任务结构,以及领导者职位权利等会决定实践中不同领导力的效率。另一个著名权 变理论是 House 创建的,他重点考察了领导者采取不同方式使追随者达到目标,即 在领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领导力理论的相对学派的根据是“垂直二元联接理论” 以及“领导者与成员交易理论” 。该学派的理论描述了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 发现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高质量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低质 量的关系是建立在履行合同义务的基础上,高质量的关系比低质量的关系会产生更 好的领导结果。这一学派研究的成果很丰富,但人们对这一领域表现出的兴趣却不 大。 关于新型领导力学派,其中又分成了很多小学派,在此不作赘述。目前很活跃 的领导力理论有特质学派、情境学派、信息处理学派,权变学派和相对学派关注较 少,而行为学派和怀疑学派现在已经基本不活跃了。 我国对于领导力的研究,并没有建构出相应成熟的理论,大都是搬用国外的这 些领导力各学派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或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王蕾关于领导力人格特质层次的研究,就是适用领导力理论特质学派的观 点进行量化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她的研究表明,构成企业中一般领导力的特质是 分层次的,开创性、适应性、自律性是直接与领导力相关的重要特质,是领导力特 质的一阶因素。这三个一阶因素同时又是由一些二阶因素构成的,如开创性包括了 决断性、风险承受、开放性、支配性和自信这五个因素;适应性包括稳定性、压力 承受、内控三个因素;自律性包括持续性、责任心、自控三个因素。①①王蕾、车宏生等,领导力人格特质的层次结构研究,心理科学,2004 年第 3 期。 10 检索关于领导力的文献发现,由于领导力这一概念属于管理学范畴,查找到的 文献大都是关于企业的领导力研究,剩下为数不多的与教育有关的领导力研究又是 关于教师、校长的领导力。关于学生领导力的研究,大都是关于成因或培养的研究, 也没有引入现有的领导力理论。另外,文献检索时发现,即使是在企业管理的文献 中,与领导力相关的研究也大多是采用特质学派的理论,即单纯研究与领导力相关 的特质,而情境因素如何发挥作用则较少涉及。研究视角大多采用静态的结构分析, 很少涉及动态的行为研究。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悄然兴起并 日趋活跃,形成 21 世纪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但目前国内学界 对此尚未予以充分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上海教育科学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 房欲飞对国外大学生领导力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指出,国外相关研究大体有如下特点: 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必要性及可教育性已形成共识;微观的课程、教育和教学方 式研究颇有深度;各类评估研究成为研究成果的主体;弱势群体的大学生领导力教 育较受关注;个案研究方式受到推崇;出现了面向高校实践者和学生的一些实用出 版物。 由于近年来美国通识/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2tion) 卷土重来,学界对其和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关系的探讨有所增多。如 Robert E. Colvin 专门写文章探讨了二 者的关系,并认为, 通识教育的初衷便是培养社会、经济、宗教和政治等各个领域 的领袖,最近几年正在复兴的部分通识教育实践也在致力于培养具有领导能力的公 民。由此他得出结论:在任何专业领域,有效领导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都可以 与通识教育的理想结果对接,领导力学习可以作为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而有意 义的组成部分。此外,Brungardt C. L 、Cavenaugh T. D、Riggio R. E 等学者也 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总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已经成为国外、尤其是美 国学界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不过针对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的专门研究 也相对匮乏。 比较国外尤其是美国,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刚刚起步(只有深圳 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几所学校涉足了这个领域) 。以“领导力教育”、 “领导力开发”、“领导教育”、“领导能力”、“领导力发展”、“领导素质” 以及“领导人才”等作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 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google 等网站进行了搜索, 其中只筛选出有限的 16 篇 相关成果,并根据其研究内容归纳, 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 力教育的比较研究,这也是国内相关文献的主体。二是对国内高校大学生领导素质11 培养动态的调查和报道。三是对高等教育培养领导人才使命的思辨性探讨。 综观上述研究成果, 可以发现, 尽管 1997 年便出现了第一篇相关文章, 但国内 学界对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关注,却是在 2004 年以后。而且,总体而言,研究 成果仍然十分有限,正如赵红梅所说:“在我国, 除本课题组(指首都师范大学桂勤 研究员的 ‘当代美国高校的领导力教育: 模式和启示’ 课题组) 的研究正在进行外, 我国高校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很少关注, 相关研究成果也十分少见。”①第四节 研究方案一、研究目标 第一, 对核心人物的产生机制进行调查, 从而了解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的 “人 才选拔”方式,进而剖析团体的内部组织,及核心人物的权威性。 第二,对核心人物的人格特质和权威影响进行研究。管理学中领导力的内涵一 般包括预见能力、决策能力、影响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 第三,通过调查,分析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群体中所采取的行为及其对群体成员 产生的影响。 第四,对非正式群体所采取的引导、干预措施进行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 前面三个专题的调查结果,分析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 出对策。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从“国内外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 人物领导力特质的比较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产生机制”“大学生 、 、 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的构成及特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发 、 挥的影响因素”“学校对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引导措施及改进建议”等四个方面 、 展开调查,具体内容如下(如图 1). 第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产生机制。团体的性质、规模和组织制度 有着密切的联系。本专题拟“管中窥豹” ,从核心人物的产生机制窥探整个团体的内 部组织,同时也为下一个专题“领导力的构成”做铺陈。对社团、老乡会等有组织 的积极非正式团体,可直接将总负责人界定为核心人物。对于其他小群体,课题拟 采用社会测量法在班级里进行调查,确定班上非正式群体情况,找出所要研究的非 正式群体及核心人物,进而通过访谈了解核心人物的“产生机制” 。 第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的构成及特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①房欲飞,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评述,现代教育科学 2008 年第 2 期。 12 领导力体现在其不同于团体成员的人格特质。对此,本研究拟采用 16PF 人格测量对 群体成员(包括核心人物)进行 16PF 测量,甄别出核心人物与其他成员在人格特质 上的特殊点,在此基础上,对群体成员和相关的辅导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核心 人物的看法。 第三,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发挥的因素分析。核心人物在非 正式群体中有较大权威,能够影响甚至指挥其他的成员。一定程度上讲,核心人物 决定着非正式群体的性质(积极型、中间型、破坏型) 。本研究将通过访谈对核心人 物与群体其他成员的互动过程、核心人物对群体的领导过程,以及核心人物领导的 群体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归纳核心人物的主要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学校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所采取的引导措施及改进建议。分析 目前高校所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进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第一,如何 有效地利用大学生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团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如何引导大学生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第三,如何对大 学生破坏型非正式群体进行干预,消解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使整个群体逐渐树立 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校园环境安全。13 理论梳理非正式群体的相关理论 领导力的相关理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产生机制 人格特质 实 证 调 查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的领导力构成 影响威望 主要领导行为 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 人物领导力发挥的影响因素 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对群体组织的整体影响 主要的引导措施 目前学校对非正式群体核心 人物采取的引导措施 引导效果分析研究结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有效引导策略 图 1.1 研究思路图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典型案例分 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在样本的选择上,将从中央财经大学随机抽取 3 个社团、1 学生 会、1 个老乡会和 2~3 个学生小团体作为样本和研究对象。对群体中核心人物的领 导力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同时选取其中的 2 个团体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参与 式观察。具体方法如下: (一)文献分析法 通过整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已有理论进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 采用美国心理学家 J?L?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为了对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 性格特质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本研究采用美国心理学家 R?B?卡特尔的 16 项人格 因素调查表(16PF) 。14 (三)深度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旨在了解研究对象的周围环境、生活经历等情况,并 在观察到外显行为之后,进一步通过提问、追问的形式,了解研究对象及相关人员 的社会认知、情感感受、价值观念等内在的主观心理意识。 (四)参与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参与观察法,旨在深入到班级,观察记录非正式群体及其中个体的 行为,了解他们之间的互动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 (五)典型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将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的基础上,以 3~4 位非正式群 体核心人物为对象,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从而全面地展示核心 人物的成长过程。 四、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中的创新点 1. 研究对象:以往研究多以整个非正式群体为研究对象,描述群体的类型特 征。本研究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关,并且直接针对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研究 对象较为明确。 2. 研究视角:研究把管理学领域中的领导力理论运用到学生领导力的研究, 为人们认识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提供新的视角。 3. 研究方法与理论支撑: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与 典型人物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静态分析和动态追踪两个方面研究核心人物的 领导力,为后续有关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理论上,本研究涉及 了管理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研究领域,从多方面的理论视角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 体核心人物的领导力,一方面避免了单一理论的片面观点,一方面也突破了已有的 “领导力”理论范畴。 (二)研究中的难点 本研究的难点在于对核心人物人领导力构成及特质的考察。因为在非正式群体 中,核心人物与群体成员之间处于互相影响的状态,许多核心人物也是在非正式团 体中逐渐成长起来,比如,有的同学在成为社团主席后各方面能力比以往有所提高, 其领导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这样就很难用简单的人格测验去评估核心人物的 人格品质,而需要研究者对核心人物进行一定时间的“追踪调查” 。 同时,在人格测量上, 《卡式十六种人格测验量表》具有较高的权威,且 1993 年经北京师范大学心里学院的老师进行本土化改编以后,能够很好地测量出个体的15 人格倾向,但由于本研究以中央财经的大学生为个案,所建立的常模的代表性有待 考证,这也是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16 第二章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产生方式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并呈现不同的特征,所以对大学生 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方式有很多, 比较常见的分类方式是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归为 以下几类:第一,学术型,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 实际能力为共同目的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此类型也被称为学习型,针对学习、 科研、学校及院系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而建立的组织,如 英语沙龙、文学社、电脑爱好者协会等等;第二,兴趣型,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 爱好而自发形成的团体。如大学生中的动漫社团、摄影协会、篮球协会、书法社 团等等;第三,情感型,基于相近的个性,相似的经历,相通的情感建立起来的小 型组织。此类也被称为友谊型,以日积月累起来的深厚情感或长期的邻近关系为 基础而形成的小团体;第四,亲缘型,基于学长学弟关系、同学关系、同乡关系、 亲戚关系等建立的团体;第五,利益型,通过追求着共同的类似的利益而组织成 的团体;第六,反抗型,那些自以为在组织活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某些心愿不 能如愿、 违反校规校纪受到批评或处分的学生,容易纠集在一起,对抗学校的各项 管理。第一节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需要日益多元化, 当传统的正式学生 组织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便自发产生,这类组织对大 学生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获取社会资本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资本观 是在研究社会网络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主要考察网络结构和内嵌关系性资 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作为一个社会人,大学生需要社会资本的积累,而且是优 质、健康的社会资本的积累。这是由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变与高等教育改革深化 发展所决定的。大学生优质社会资本是大学生价值的一种体现, “是大学生在成 长过程中,通过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等多种对象间的长期互动、交往 形成的一系列关系网络,以及内嵌、沉积在这关系网络中的信任、规范和价值观 资源。 它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健康的关系网络, 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共 同遵守的规范和以信任为基础的网络凝聚力”。它们共同组成了大学生优质社会 资本的核心部分,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17 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敬连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 究》中,根据大学生获得社会资本的性质,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划分为工具型非 正式组织和情感型非正式组织。 本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讨论即建立在这种分 类基础上。 一、工具型非正式组织 在此类型的非正式组织中, 人们大多是进行工具性行动。而所谓的工具性 行动本质上就是指:“个人通过人际网络摄取自己所需社会资源(权力、财富、 声望、机会和服务)的过程。”大学生正是通过这类组织来满足自己的工具性要 求,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资本。 工具型非正式组织具体包括社团协会以及兼职、实践社交网络。这里所说的 大学生社团协会是除各院系学生会社团外,大学生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目 标的基础上,自愿报名参与的一种组织。由于社团协会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专 业、年级,有不同的学历,他们拥有不同的资源与关系网络, 成员在参与社团 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能够 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协作来相互了解, 以此来弥补个人的真空地带,使个体 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中,有利于自身社会资本的积累。兼职、实践社交网络, 顾名思义,是由同做一种兼职、从事实践等活动时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经验而形 成的关系网络。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与兼职, 大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获得一定的收入,而且可以接触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个人、组织、团体,更好地了 解社会、组织、团体的运作规则,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大学生 在毕业之后可以通过在社会实践或兼职中与社会上的个人、组织、团体的关系, 为自己社会地位的确立开辟另外一个途径,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 根据关系强度和社会资源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工具型非正式组织 中,进行的都是弱关系工具性行动。他们互动频率较低,情感联系少,除了在社 团活动或需要帮助时才会联系,其他时间联系很少,在弱关系中为个人提供的大 多是物质支持, 互惠交换行为相对较少,并且带有较强的对称性和时效性。就 个体而言,弱关系的规模较大,差异性较强,社会资源较丰富,社会网的边缘与 其他网“交集”较大,这就决定了弱关系在工具性行为中较为丰富和有效,能够 获得较多的社会资本。但另一方面,弱关系的维系时间较短,可能会随着地域的 隔离而断绝。 二、情感型非正式组织18 当前情况下,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型关系网络,并且由这些关系 网络所形成的组织常常是最牢固、稳定的,正如克拉克所说:“组织是由五种纽 带维系的,它们是物理的、习惯的、利益的、道德的和情感的纽带。其中情感的 纽带常常最强有力,是由人们的共同的象征和共同的观念的感情,以及对共同领 袖的爱或各人对一切人的互爱铸造而成的。”由此可见,情感因素是组织的主导 因素。在此类型的非正式组织中,他们进行的大多是情感性行动,以各种表达感 情的方式来感染对方,产生心理共鸣,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并获得相应的社会 资本。 大学生情感型非正式组织在高校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首先是宿舍。 宿舍是大学生的另外一个家,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心圈,也是关系最为密切的 非正式组织。成员间关系比较亲密,相互之间形成了兄弟姐妹般的感情,并且每 个成员对这个集体都有很强的依赖感。每个人通过与舍友间的日常相处,建立一 种相对牢固的情感关系,无形中也为自己积累了社会资本。其次是老乡会、校友 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一般都会参加来自同一学校、同一省份或地区的高 年级同学组织的校友会、老乡会这些非正式组织,成员来自同一个地方,容易在 思想上产生一种归属感,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比较密切。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 组织和相关的活动,可以认识不同院系、不同学历的校友或老乡,认识与自己志 同道合的人, 这就为他们开拓了另外一个相互联系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 于拓展大学生的社会联系,为他们社会资本的积累添砖加瓦。第三是虚拟网络。 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一种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型组织。 其成员活动在某一网 络社区(特别是校园网的论坛或 BBS)或 QQ(网络聊天工具)群、网络游戏群体 里,成员之间可能熟悉或不熟悉,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心理互动。从网上到网下, 近年来网络虚拟组织流行网友聚会,将这种虚拟网络组织向实体发展。在这种高 风险的非正式组织中,虽然信息获取量可能会比较多,但是大学生必须通过自身 正确的选择、判断,才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 按照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er)强弱关系的概念,情感型非正式组织 是一种强关系。圈中成员人数较少,互动频率高,涉及情感深,在强关系中人们 可能投入较多的感情,成员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所进行的互惠行为也可以是 不对称的或滞后的。在强关系中不仅给人们提供物质支持, 更多的是提供人们 所需要的情感支持,包括在情绪低落时给予同情,面对挑战时给予鼓励,在孤独 时给予友谊。强关系中的关系维持较长,不会因为地域的分隔而断绝。19 第二节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制度由于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类型的划分多种多样, 每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中又 包含了不同的非正式群体的具体形式。 本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制度的研 究将基于把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划分为工具型非正式组织和情感型非正式组织, 工 具型非正式群体选取社团为例,情感型非正式群体选取寝室和老乡会为例。 一、大学生社团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制度 社团协会是工具型非正式群体的具体形式之一。在此类型的非正式组织中, 人们大多是进行工具性行动。而所谓的工具性行动本质上就是指: “个人通过人 际网络摄取自己所需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声望、机会和服务)的过程。”大 学生正是通过这类组织来满足自己的工具性要求,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资本。这 里所说的大学生社团协会是除各院系学生会社团外,大学生建立在共同的兴趣、 爱好、目标的基础上,自愿报名参与的一种组织。 高等院校的学生社团是基于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在学校的引导下 自发地组织建立起来的学生组织。高校中的学生社团萌芽于思想解放、个性自由 的“五四”时期。自“五四”以降,特别是进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 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学生社团也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 天。今天,高等院校中的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发展兴趣爱好,丰富课外 知识,培养交往能力,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 及大学生本身需求的变化,高校学生社团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何凝聚大 学生并成为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成为摆在高校教育 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高校学生社团成立的原动力和出发点是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基于 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和特长的多样性,加上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正确引导,高校学 生社团发展方兴未艾,数量呈急剧上升之势。在有些重点高校,学生社团的总数 已达到百余家。要加强对管理,就必须理顺管理体制,其首要问题是全面加强组 织机构建设,其核心是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协会三级机构联动机制建设。 校一级成立由学工部、团委指导的学生社团联合会,作为管理全体社团协会的自 治机构, 学生社团联合会可根据情况隶属于校学生会或作为与学生会并立的组 织; 院系一级成立社团部或社团联合会分会,作为分管本院系社团协会的部门, 由院系团总支进行督导;社团、协会这一级也应合理设置自己的内部机构,由具20 体的指导老师给予指导。机构设置后,还要根据机构去配好班子,整好队伍。社 团三级组织的人员配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选择配备十分重要。具体地说,在 校一级负责选配好学生社团联合会的主席、副主席(理事长或副理事长),在院 系要选好社团部(社团分会)的部长和副部长,在社团、协会这一级要选好社团 协会的会长、副会长。在考虑选配各组织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人选时,要选拔任用 那些政治思想好,工作能力强,在学生中有威信的同学担任社团干部,同时需要 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训和考核,使他们在服务同学中得到锻炼成长。完善社团干 部的选拔、任用、轮换、考评、辞退等制度,坚持公正、公开、公平,走科学化、 民主化、程序化之路。加强学校、院系、协会及其各内部组织机构的联动, 一 个普遍有效的做法是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三级社团组织会议。 在有的高校,社团联合会负责人与二级院系社团部负责人、社团部负责人与下辖 的社团协会负责人分别组成主席团或理事会,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必要时三级组 织联合召开全体社团大会, 讨论问题, 部署工作。 加强三级机构的联动机制建设, 有利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到步调一致,突显效果的目的。同时,在横向上, 社团三级自治组织也要加强与学工部团委、院系团总支、业务指导教师等各自指 导单位和个人的联系, 定期或不定期汇报工作, 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 三级组织机构还要全力加强自身建设,要通过开展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文化活 动,促进内部成员的交流与沟通,在组织机构内部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团 结紧张又严肃活泼,既勤奋工作又心情舒畅的局面; 要通过团校培训等形式大 力加强对社团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作风教育,教育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 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人格, 在学习上勤奋进取,在工作中率先 垂范,在生活中健康向上,使学生社团干部、社团全体成员乃至全体大学生身上 真正体现出阳光、自信、包容、进取的青年大学生形象,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大 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和支撑平台。 二、大学生宿舍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制度 寝室是情感型非正式组织的代表之一。 大学宿舍虽不是大学生整个的生活环 境,但是,从学生在宿舍中所花费的时间、所完成的任务,以及所做各种活动的 量来说,宿舍是一个学生整个大学经验的重要促成者。就学生及使用者而言,宿 舍可能被认为是一处满足学术、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环境。它最主要的机能乃是为 那些在求学过程中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 更有利于读书即创造更佳的学习 成绩。21 不同大学的宿舍情况不尽相同,通常有四人间、六人间或八人间。在每个宿 舍通常都有一个寝室长,每层由一个层长统一管理。寝室长有时由辅导员或者老 师统一任命,也可能由宿舍成员推举产生。宿舍长主要负责宿舍值日的安排、给 宿舍成员传达信息、协调宿舍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宿舍成员应积极配合宿舍 长的安排,共同为寝室营造和谐美好的氛围。 三、老乡会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制度 老乡联谊会也是情感性非正式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 大学汇聚了来自全国各 地的莘莘学子,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到异地求学,在陌生的环境里,老乡自 然会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归属感。 老乡联谊会主要是以特定籍贯老乡为主构成的公 益社会性联谊团体。老乡会的职责是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促进老乡间的相互 交流,帮助广大会员结交更多的老乡朋友。倡导积极、文明、健康的交往方式; 负责向有困难的老乡提供帮助;负责组织老乡间的各种活动;积极发展会员,不 断完善老乡会的功能,扩大老乡会的影响;鼓励老乡参与各种老乡之间的交流活 动,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为老乡在生活、工作、学习、创业等方面提供帮助。 学校中各个省份的老乡会由不同的人发起,其活动形式也各不相同。或简单 或详细,老乡会都有自己的组织制度。通常,老乡会有专门负责人会长,名誉会 长可非山东籍或年长者有威望者担任。会长主要负责整个老乡会的统筹和发展, 联络并团结各老乡会会员,负责召集大活动(或指定人)。会副会长主持日常工 作,负责对各个老乡会分会进行管理,并积极发展老乡会会员;组织安排各项活 动并对各项活动进行管理, 同各个活动小组组长进行沟通。 秘书长对老乡会网站、 QQ 群进行管理;积极发展老乡会会员;组织有特长的老乡从事网站各版块的建 设;联系收集老乡会会员资料,了解老乡们的情况汇总,制作通讯录、纪念册。 所有职位均为义务职务,没有薪金和补贴,因特殊原因不能行使权利时,需提前 向老乡会申请,以便及早安排。老乡会的会员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首先,认同 老乡联谊会的宗旨,遵守老乡会的各项管理条例。其次,愿意无偿从事一些公益 性的工作, 为更多的老乡提供服务。 再次, 积极为老乡会的发展出谋划策, 同时, 不得以老乡会的名义进行违法、欺骗等活动,乐于在老乡中宣传本会所倡导的理 念和宗旨,积极推荐和发展会员。会员也有其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如遵守中华人 民共和国法律,享有自愿加入或退出老乡会的权利,自觉维护老乡会的公众形象 的权利; 对老乡会的组织形式、 活动安排等有提出建议、 意见及改进办法的权利; 遇到实际困难,有向老乡会申请帮助的权利;有自愿参加老乡会举办的活动的权22 利; 有自愿报名担任活动兼职组织者的权利等。 会员的义务包括: 遵守会员章程, 如实、详尽提供个人资料;关心老乡会活动,维护山东人的声誉,不发表有损于 老乡会的文章、不做有损于老乡会的事;关心家乡的发展,积极在老乡会网站上 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关心家乡的发展,积极在老乡会网站上为家乡的发展出 谋划策;严禁在会员内部组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老乡会宗旨的活动等。第三节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产生由于大学生生活与高中、初中生活存在很大差异,学习比高中、初中轻松, 且绝大多数学生远离父母,自主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首先,学生为了丰富自己 的生活,减缓学习及生活压力,提高健康水平,会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拥有 相同兴趣爱好的个体之间必然会有很多彼此感兴趣的共同话题, 沟通交往日益频 繁、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形成非正式组织。其次,大学生存在个体偏好 。 组织中由于个体成长的环境与文化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个体价值观的不完全性。而价值观代表着基本信 念,这种信念里包含了道德偏好,因为它传达了个体的是非、好坏以及是否合心 意等观念。广大学生正是由于自身存在各类偏好,彼此之间由于对某些事情的看 法、态度一致或者相近而加入特定的非正式组织。再次,现有学生正式组织具有 不完全性。 正式组织是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基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互为消 长,正式组织结构不良、管理不善,非正式组织就会活跃起来,反之,正式组织 合理健全、运行良好,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就会受到限制。现有的学生正式组织数 量有限,结构不良,功能发挥不充分,很多学生未加入进去,即使加入也有很多 人未能参与到正式组织所举行的各项活动,学生自身的多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 这部分人员只有在不自觉中加入各类非正式组织中去。 一、工具型非正式群体核心领导人物的产生 作为工具型非正式团体代表的社团的产生,通常是有一个或几个发起人,他 们对某方面非常感兴趣,但同时学校没有相关的社团,于是他们决定和一些响应 的同学成立该方面的社团。社团的第一任负责人通常是该非正式组织的创建者、 发起人或者筹备人员。他们把建立该非正式组织的理想变为现实。 通常,社团由该校在籍学生 10 人以上组成,活动遵守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的 各项规定。学生社团必须有一个固定的挂靠部门,挂靠部门应是具有管理职能或 学术研究的我校正式机构, 例如学院团总支, 团委, 专业教研室等学校职能部门。23 学生社团必须聘请一名以上的固定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以下情况不得批准社 团成立:社团宗旨,活动内容,范围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校内已有相同或相近 性质的学生社团,没有必要成立的;发起人受过校纪校规处分的;在申请筹备过 程中弄虚作假的。社团的成立要有严格、规范的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1、下载申请表:至团委网站下载社团成立申请表及社团负表。 2、起草社团的章程:其中应包括社团的名称,类别,目的、宗旨、活动范 围、活动方式、活动场所、组织机构、会员资格、会员权利义务、活动开展内容、 财务制度、组织管理制度、机构产生的程序。 3、提交申请表:到社团工作部办公室提交相关表格办理申报。 4、审核:社团联合会自收到申请成立学生社团所需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 将以书面的形式给以批复。 经社团工作部审查, 并报校团委批准后, 社团工作部将正式公告新社团成立。对未获批准成立的申请,社团工作部将提出 不予批准的书面意见。 特别的,在一些有特殊隶属机构的非正式组织中,如基金会隶属下的志愿活 动组织,其成立是因为该组织需要在该大学开展较长期的活动,需要专门非正式 组织来负责本校志愿人员的选拔与培训、活动的开展以及和学校的交流与沟通。 第一任的负责人也由上级隶属机构根据其以往工作经验和能力等直接任命产生。 二、情感型非正式群体核心领导人物的产生 作为情感型非正式群体代表的老乡会,也有不同的组织制度。老乡会的职责 是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促进老乡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广大会员结交更多的老 乡朋友。倡导积极、文明、健康的交往方式;负责向有困难的老乡提供帮助;负 责组织老乡间的各种活动;积极发展会员,不断完善老乡会的功能,扩大老乡会 的影响;鼓励老乡参与各种老乡之间的交流活动,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为老乡 在生活、工作、学习、创业等方面提供帮助。 大学老乡会通常是由一个学校的个别老乡发起, 随后同乡人积极响应的非正 式组织。由老乡会的负责人制定组织制度、活动安排、人员工作分配等。组织成 员心目中较为合理的核心人物产生机制为由主要人物推荐, 最后由核心人物任命 的方式。24 第三章 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的因素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特质因素、 成长环境 因素,其中成长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为了研究北京地区大学生 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本文以 7 个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为个案,进行了卡 氏 16PF 人格测试的分析。后又通过案例分析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 成长环境因素。最后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一节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人格特质因素一、16PF 人格测试 为了研究北京地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导力, 我们以 7 个非正式群 体核心人物为个案,进行了卡氏 16PF 人格测试的分析。卡氏 16PF 人格测试从 A 乐群性、B 智慧性、C 稳定性、E 恃强性、F 兴奋性、G 有恒性、H 敢为性、I 敏 感性、L 怀疑性、M 幻想性、N 世故性、O 忧虑性、Q1 实验性、Q2 独立性、Q3 自律性、Q4 紧张性等十六个因素综合分析被测者的人格特性。本次调查的描述 统计量如下:表 3.1:七位核心人物的 16PF 人格测试描述统计表 描述统计量 A 乐群性 B 智慧性 C 稳定性 E 恃强性 F 兴奋性 G 有恒性 H 敢为性 I 敏感性 L 怀疑性 M 幻想性 N 6 6 6 6 6 6 6 6 6 625极小值 7.00 1.00 7.00 2.00 6.00 4.00 6.00 2.00 1.00 4.00极大值 10.00 7.00 10.00 8.00 10.00 6.00 9.00 6.00 3.00 6.00均值 8.0 8.7 8.3 7.3 2.3标准差 1.28 1.18 2.80 1.90 .80 N 世故性 O 忧虑性 Q1 实验性 Q2 独立性 Q3 自律性 Q4 紧张性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6 6 6 6 6 6 63.00 1.00 4.00 3.00 7.00 4.008.00 5.00 9.00 7.00 8.00 8.005.3 6.7 7.02.90 2.90 .85在卡氏 16PF 人格测试中,高于 8 分的因素为高分因素,低于 3 分的因素为 低分因素。通过表 1 可以看出,七位核心人物分别在 A、C、F 因素中平均得分 高、在 H、Q3 因素中得分较高,而 L 因素得分低,O 因素得分较低。 其中,因素 A 乐群性得分高表示被测者外向、热情、乐群,通常和蔼可亲, 与人相处时,合作与适应能力特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 活动,不斤斤计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萍水相逢亦能一见如故。A 因素高需 要时时应付人与人间的复杂情绪或行为问题,而仍然能够保持其乐观的态度。 因素 C 稳定性得分高表示被测者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被测者通 常以沉着的态度应付现实各项问题。行动充满魄力。能振奋勇气,维持团体的精 神。C 因素高需要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因素 F 兴奋性得分高表示被测者轻松兴奋、随遇而安。被测者通常活泼、愉 快、健谈。对人对事,热心而富有感情。但是有时也可能冲动,以致行为变幻莫 测。F 因素高通常会获得下属的爱戴。 因素 H 敢为性得分较高表示被测者冒险敢为,少有顾忌。被测者通常不掩 饰,不畏缩,有敢做敢为的精神,在经历艰辛后仍能保持刚毅的毅力。有时可能 太粗心太大意而忽视细节,遭受无畏的打击与挫折,团体的领导人必须具备较高 的 H 因素得分。 因素 Q3 自律性得分较高表示被测者知彼知己,自律严谨。被测者通常言行 一致,能够合理的支配自己的情感行为。为人处世,总能保持其自尊心,赢得人 的尊重,有时却不免太固执成见。Q3 因素高者多具有领袖能力的才干。 因素 L 怀疑性得分低表示被测者信赖随和, 易与人相处。 被测者通常五猜忌, 不与人角逐竞争,顺应合作,善于体贴人。 因素 O 忧虑性得分较低表示被测者安群、沉着、有自信心。被测者通常自26 信,不轻易动摇,信任自己有能力应付问题。有安全感,适应能力强。 根据卡氏 16PF 人格测试,领导者通常具有较高的 A 乐群性、E 恃强性、F 兴奋性、G 有恒性、H 敢为性、Q1 实验性和 Q3 自律性。鉴于本次实验样本是大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社会阅历不丰富,生理心理年龄较小,因此结果基 本符合卡氏 16PF 测试中领导者的测试结果。根据伊利诺州大学人格以能力测验 研究所拟订的各种就业者 16PF 因素轮廓结果,七位样本的测试结果比较符合大 学行政主管人员、冠军运动员和中小学教师这三种职业。 为了进一步分析样本的人格特质,现对样本的得分进行二元人格因素分析。 通过一定的运算方法,现得出七位样本 X1 适应与焦虑性、X2 内向与外向性、X3 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X4 怯懦与果断型、Y1 心理健康因素、Y2 专业有成就者 的人格因素、Y3 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Y4 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 Y5 管理实务认真可靠者的人格因素等九个因素的得分,其结果如表 3.2。表 3.2:七位核心人物二元人格因素描述统计表 描述统计量 适应与焦虑性 X1 内向与外向性 X2 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 X3 怯懦与果断型 X4 心理健康因素 Y1 专业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 Y2 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 Y3 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 Y4 管理实务认真可靠者的人格因素 Y5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 N 6 6 6 6 6 6 6 6 6 6 极小值 极大值 2.30 5.70 4.30 2.40 25.00 61.00 64.00 18.00 31.00 4.70 10.60 8.70 6.50 35.00 67.00 70.00 20.00 36.00 均值 3.3 6.0 标准差 1.74 1.0329.85 64.28 66.52 19.43 34.99通过表 3.2 可以看出,在 X1 适应与焦虑性方面,七位核心人物的均值较低。 这表明被测者生活适应顺利,通常感到心满意足,能做到所期望的及自认为重要 的事情。27 在 X2 内向与外向性方面,七位核心人物的均值较高,具有外倾,开朗,善 于交际的性格特点。高 X2 的被测者通常不收拘束,不拘小节,善于同别人协商 谈判,因此有利于从事贸易工作。 在 X3 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方面,七位核心人物的均值中等偏高,其中四位 偏高,三位偏低。高 X3 的被测者通常富有事业心,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 精力充沛,行动迅速,但常忽视生活上的细节,只对明显的事物注意,有时会考 虑不周,不计后果,冒然行事。低 X3 的被测者通常情感丰富而感到困扰不安, 它可能是缺乏信心,颓丧的类型,对生活中的细节较为含蓄敏感,性格温和,讲 究生活艺术,采取行动前再三思考,顾虑太多。 在 X4 怯懦与果断性方面,七位核心人物的均值中等偏低,其中三位偏高, 四位偏低。低 X4 的被测者通常怯懦,顺从,依赖别人,纯洁,个性被动,受人 驱使而不能独立,为获取别人的欢心会事事迁就。高 X4 的被测者通常果断,独 立,露锋芒,有气魄,有攻击性的倾向,通常会主动地寻找可以施展这种行为的 环境或机会,以充分表现自己的独创能力,并从中取得利益。 在 Y1 心理健康因素方面,普通人的均值是 22,七位样本的均值为 29.67, 高于普通人平均水平。高 Y1 表示被测者能够承担一定任务艰巨的工作。 在 Y2 专业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方面,普通人的均值为 55,有成就者的均值 为 67。七位样本的均值为 64,接近有成就者的均值。这表明七位样本具有一定 的青年领袖潜质。 在 Y3 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方面,七位样本的均值为 66.67,最高分也仅为 70。均值在 15-67 之间的标准分仅为 1 分,70 分的标准分也仅为 3 分,即七位样 本的创造性都不突出。 在 Y4 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方面, 七位样本均值较低, 仅为 19, 表现出比较低的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 这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安逸环境有一定 的关系,当他们接触到复杂的社会后,该项得分会有所提高。 在 Y5 管理事物认真可靠者的人格因素方面,七位样本的均值中等偏高,为 34.3。高 Y5 的人表现为对事物的管理比较认真,有责任心。 以上是通过卡式 16PF 人格测试中得出的七位样本 16 种人格因素分析和 9 种 二元人格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大学生非正式团体核心人物和一般大学生的 人格区别,下面将七位样本的 16PF 数据与一般大学生的平均数据进行对比。①①对比数据来自:毛艳霞, 《高师生与综合性院校大学生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与分析》《洛 ,28 二、16PF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表 3.3 非正式团体核心人物与普通大学生 16PF 均值对比表 16 种因素 A 乐群性 B 智慧性 C 稳定性 E 恃强性 F 兴奋性 G 有恒性 H 敢为性 I 敏感性 L 怀疑性 M 幻想性 N 世故性 O 忧虑性 Q1 实验性 Q2 独立性 Q3 自律性 Q4 紧张性 核心人物均值 8.0 8.7 8.3 7.3 2.3 5.3 6.7 7.0 大学生均值 5. 79 5. 16 5. 44 4. 82 5. 34 5. 08 5. 53 6. 79 4. 63 5. 73 4. 77 6. 19 4. 21 6. 27 6. 04 5. 51 差值 2.54 -1.16 2.89 0.85 3.33 0.25 2.14 -2.46 -2.63 -0.4 0.56 -2.86 2.12 -1.6 1.29 0.49由表 3.3 可知,非正式团体核心人物在 A 乐群性、C 稳定性、F 兴奋性、H 敢为性、 实验性和 Q3 自律性等方面比普通大学生要更为突出, Q1 显示了作为核 心人物应具备的热情乐群、 稳定成熟、 热心且具有煽动性、 自信敢为、 自由激进、 自律严谨的特点。 I 敏感性、 怀疑性和 O 忧虑性方面比普通大学生更为成熟, 在 L 得分较低,表现出更为理智现实、信赖随和、安群沉着、自信不动摇的一面。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轨迹,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 同的人生阶段他也会有不同的生活经历, 这些不同的生活片段构成一个人丰富多 彩的成长经历。在很多研究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个人早期的成长经历往往会对一 个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童年时代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9 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新鲜感, 他们愿意探索、 愿意尝试, 同时, 父母、老师和朋友会对他们的行为长生很大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大 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采访,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旨在通过研究,寻 找出大学非正式群体领导人他们成长经历的特点以及这些不同经历之间的共同 点,对后面对核心人物领导力的形成的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节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成长环境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 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 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 果,而事物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加强 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现出来的。 因此外部影响又是通过其内部矛盾起 作用。因而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辨证的。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外因就是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个人 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外在的环境因素对其性格的形成、 气质的形成、举止的形成、思想的形成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成长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心理 学专家认为,每个人首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在不知不觉间容易复制父母的思 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复写”父母的人生。一个人幼年时受到的影响和教育是最 深刻的,它甚至决定着我们人格的形成,以及长大后的人际交往模式,许多人童 年生活时的阴影甚至能相随一生都无法磨灭。一个理性的、充满爱的、温暖的家 庭,容易培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一个缺乏爱和温暖的家庭,则容易让孩子在成 长的过程中,形成缺陷的人格。 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通常拥有一个和谐、民主的家 庭氛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家长给孩子充分的发展空间,尊重他们的兴趣爱 好,不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同时,家长在学习成绩上会对孩子有 一定的要求。对待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事物,他们也会采取限制性的措施。 商英社社长说到: “我家庭环境,我母亲是高中的教师,我父亲在政府机关 上班,还可以吧,我整个家庭环境是一个比较民主的环境。 ” 金羽翼负责人说: “我爸就是比较民主的人,就是允许什么事我都和他吵。30 然后我俩吵的特别多,就是什么小事都能吵开。然后我爸就是在各方面,除了有 一些他的观点,比如说一定要好好学习这种长久观点不容改变之外,其他事都可 以和他吵。 ” 二、学校环境 除了家庭环境外, 学校环境也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一个人在成长阶段有很多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 学生在这里充分汲取知识,同时,学校也是育人的重要场所。老师和朋友在他们 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可以使他们转变学习态度,使他们在学习上 发生质的变化。同学朋友则可以给他们扶持与鼓励。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 用。一个好的老师很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学生非正式群 体核心人物的成长中,往往会有对他们帮助很大的老师。金羽翼志愿活动组织的 负责人吴壮陵小时候有多动症,头脑很聪明但是缺乏耐心。他小学一、二年级成 绩不好。后来小学三年级换了班主任,这个班主任对吴壮陵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新老师上课让每个孩子也别有激情,回答问题的时候站在椅子上,哪怕是 站在桌子上都可以。面对吴壮陵提出的刁钻的问题,能解决老师就帮他解决,不 能解决老师就查资料帮他解决。老师的耐心和细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 在老师的教育下,吴壮陵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奥数方面,他取得了 很不错的成绩。千帆数学社长王正一初中的英语老师对他优点的肯定、对他的鼓 励和支持, 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在王正一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让他充满信心, 不断克服困难,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在学校中往往得到了老师的关怀与鼓励。 千帆数 学社社长说: “初中一个英语老师对我也别好,她平时说我不学习,还总找我谈 话,但是谈话的结果就是一直在夸我,在我没发现这些优点的时候她就一直在夸 我。她也不是光夸我,就是说我是很有潜质的那种,以后能成为人才。我挺感谢 老师说这句话的。 ” 英语老师对王正一优点的肯定、 对他的鼓励和支持, 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在王正一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让他充满信心, 不断克服困难, 成为真正有用的 “人 才” 。 商英社社长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我们那些初中老师都挺好的。初中高中老 师都不错。小学老师其实也挺好的,但是我小学属于成绩非常次的那一个层次的31 从学生,但是到了初中之后那些老师并没有因为我学习成绩差就放弃我。所以我 觉得他们对我影响很大,给我很多帮助。 ”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领导人在学校中朋友较多,有自己较好的朋友圈。在平时 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相互陪伴、相互鼓励扶持,共同经历困难,共同分享成功的 喜悦。 金羽翼负责人说: “朋友可多了,成长中一直都是靠朋友帮过来的。因为我 这人就是,玩的特好的朋友有一些吧,然后干什么事都是,觉得很多事都不愿意 自己一个人去干,觉得一个人干特无聊就什么事都得捎上朋友。有的时候,大部 分事都是,比如说我今天,像那次做生意的时候去进书,我和同学说你要怎么怎 么着,然后我同学 6 点就跑过来了,然后我觉得反正干啥事都是拉着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边际消费倾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