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给我解释下什么叫做高效率低效果因果率么,因果率概念

因果律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因果律是指所有事物之间最重要、最直接(可以间接)的关系。表示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即 “物有,事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之意。这一世的生命发展,可以由不同的努力(即种不同的因),而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果)。俗云:“”、“”,即是这种因果关系的说辞。
因果律唯物因果
辨证唯物主义因果律:即任意宇宙状态都是其之前宇宙状态积累的结果,任意均是其前运动状态积累的结果。即什么样的因,对应什么样的果,其具有最为广泛的。
因果律三大法则
,亦称 “因果律”。因果律有其三,即:
一、果由因生:无因不能生果,有果必有其因。其具有性,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
二、事待理成:作为客观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在事物中有其普遍的理性。如生必有死、聚必有散、合必有离,成必有坏,这是必然的理则。
三、有依空立:任何产生存在的事物,必依否定实在性本性而产生,客观事物之间联系多样性决定了因果联系复杂性。
因果律因果关系三种类型
第一种:单因果关系。
第二种:双因果关系。
第三种:多因果关系。
因果律时间旅行
因果律影响
一旦时间旅行发生,因果律必定被扰乱。(备注:下文是基于把 “时间” 这一因素排除于因果之外为前提,因此所产生的结论,在同一世界内是错误的。所谓的时间旅行完全可以是因果主导下的一个特殊事件,如果时间旅行不符合平行世界旅行的概念,那么就不能逃脱因果律法则。)
例如你回到,杀了一尾鱼,而它正好在演化树上是人类祖先之一,于是,现代社会中有一整批人消失了。另外,如果时间旅行可以发生,那么就意味着任意一个时间点某个确定空间内的宏观意义上的物质、能量等都是完全不能确定的,因为可以它们可以任意出现和消失的,这个和实际测量结果矛盾。
并且,根据现有物理理论,任何惯性或者非惯性体系的本征时间都是不变的,不可能存在能够旅行到过去的时间机器。
因果律因果律理论
时间旅行对因果会发生什么影响呢?理论有四:
理论 A–Fate 命运(Circular Causation/循环因果)
你企图回到过去一个人的命,却发觉那人仍是无可避免的死了,甚至更糟的是,你回到过去的此一行为正是导致他死亡的原因。这是循环论证的理论
,是四个理论中最不合理的,不合理之处在于:既然回到过去的此一行为正是导致这个人死亡的原因,那么你不回去,这个人就不会死,故你也就不会回去,这个人就不会死。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回去”这一行为可能已经是由“因”累积而成的必然变化了,在此行为之前,不满足任何可以是你认识这个循环因果的条件,于是引发了过去已经发生的“果”。
理论 B–Alternate Universe()
回到过去,去救了一个人的命,结果时,发现其实一切都没改变!“量子理论” 中,每一个可能的机率都可能产生另一个含有那个机率的宇宙,于是有许多 “平行宇宙”。当你回到过去救了那人的命,你只不过创造了另一个平行宇宙,在那个宇宙中这个人是活下来了,可是在你的宇宙中,这个人本来就还是死的。在的电影 The One 里似乎不是这么定义的:在其他宇宙的 “我” 死后,能量由其他的 “我” 平分。
理论 C– Success 成功【参考词条】
若你回到过去,并杀了你的,你真的成功杀了他吗?如果你成功了,你就不可能出生,因此也不可能回去杀了他,因此他就不会死,因此你会出生……?并且,如果你真的成功了,当你回到你的时间点时,你又或许会发现你的曾祖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此时你会认为这是你的曾祖父吗?抑或当你回到了这个时间点时,你已经忘了你曾经杀死过你的 “曾祖父”?这是一个矛盾的理论,也是四个理论中较不合理的。
理论 D –Observer Effect(观察者效应)
若回到过去并成功改变了历史是,则可能只有时间旅行者本身才知晓历史改变前后有何不同。这个矛盾是在于,旅行者本身为什么不受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当他回到已经改变后的现代,他可能成了一个陌生人,比如他回到过去杀了曾祖父,回到现代时,发现没有任何记录能证明他自身曾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理论 E –Worldline Aggregate(世界线集合体)
时间旅行本身就存在一个很明显的不合理论的部分:能量。如果当今一个人用时光机器回到以往的时空,在过去的这个时间点上就会平白无故的多出一些质量,当下这个时间点就会少去一定量的质量,结果上,在穿越的两个时间点之间宇宙的质量和能量就会多出一个人的质量(暂且不说有没有多出灵魂量之类的)。
有一个理论,假如说
是密集的组成一个很大的团体,或是表皮,具体是什么形态还没有假想。对于这一整个集合都是由质量构成的。有可能是无数的平行世界,或是只有一个是我们可以观测的世界,其余都是待定的可能性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很大的质量体中的一部分。
比如说一个人 A 从 10 号回到 9 号又回到 10 号,就会从分叉点回到他有给出影响的 10 号。如果说是平行世界的话,就是 A 从分叉点到达了别的世界,本来的世界还是一样,除了少了 A,这份质量和能量是通过世界线到达了不同的地方,总的团体的质量和能量还是守恒的。
对于就是移动到了不同的平行世界,对于可能性世界,则还伴随着所有人的视角转换。
因果律灭亡论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灭亡论:对于现实,人们会问:“根据理论 A 和 B,时空穿梭的存在是合理的,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遇到从未来来访的人呢?”
人类的时间如果有足够多,或者说人类的历史足够长,那么很有可能人类最终能够掌握时空穿梭的技术回去影响历史,事实上并没有看到这种迹象,为什么呢?有一种原因,即人类并未发展到掌握时空穿梭技术的文明程度就已经灭亡了;更糟的是,任何文明物种在并未掌握到时空穿梭的技术都灭亡了(恐怕任何文明物种都对历史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好奇心,希望亲身前去看个究竟);也许,这项技术的掌握是一个过于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延续的文明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它。当然,历史发展的可能性有很多,或许未来人类已经到过我们的历史中,只是被人们当成了怪物或外星人。单依人类灭亡这种情形而言,并非没有可能,现代,来自人类自身的,如核威胁,以及人类行为之外的如,大火山喷发等威胁,随时都有可能将人类的时空穿梭之梦化为灰烬。这真是个令人沮丧的说法,不用过于担忧,相信当今凡致力于时空穿梭研究的科学家都不会赞同这个设想,否则他们后面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
在物理理论上时光机器没法造出来,或任何一个延续的文明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它的状况不用说,这就确定是灭亡论了。
在有理论可以实现时光机器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天时光机器诞生的话,人类的历史会如何运作。不可能没有人使用时光机器,一定会有人想用时光机器改变历史,就算是他失败了,也还会有人再动用时光机器。改变成功的话,形成的新的时间线里一定又会有人为了什么理由动用时光机器。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的历史就会不断的在时间轴线垂直的平面上不停变动。若想要防止这样的事态就要阻止人们的使用,没有绝对的手段让时光机器不被使用。除非制造出来就由于一些要素被彻底的毁灭掉,没有留下会导致它的存在被发现的要素,以进行过的时间旅行没有产生阻止毁灭的因素。
在变动不会无限发展下去的状况下,世界会最终达到一个时光机器没有诞生的世界线上,这样变动才会停止。比如说,一个了解了有人利用时间机器造就了很多的不幸或利用时间机器过于强大的力量统治了人类的人,为此期望时光机器没有出现,这样的人可能要多少有多少。他们中有人成功得到并改变了历史的话,时间机器就会消失;也有可能是回到了时间机器诞生之前,做出的小举动由于蝴蝶效应导致了时间机器的消失。时间机器的诞生会引发它自己的消灭,故论结果会回归到时间机器不诞生人类历史上。
因果律佛家理念
佛家最注重因果,辟支佛修证的法,可说是因果律中最
深入内心的一种理念。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因果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界,今生所为是。”
《》说:“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百度汉语词典.[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政治】怎么理解社会学中的理论要素 “变量”请教高人
先给我讲下 一, 变量具体是指什么 我也看过书 但是过于抽象 不太懂.其次请问“ 社会学中 共性解释旨在用最少的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规律性.”为什么要用最少的变量去解释呢?
三 什么叫做“从抽象概念到变量,再从变量到指标的经验演绎”
指标指什么 变量指什么-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怎么理解社会学中的理论要素 “变量”请教高人
先给我讲下 一, 变量具体是指什么 我也看过书 但是过于抽象 不太懂.其次请问“ 社会学中 共性解释旨在用最少的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规律性.”为什么要用最少的变量去解释呢?
三 什么叫做“从抽象概念到变量,再从变量到指标的经验演绎”
指标指什么 变量指什么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李志 &
如何以历史社会学去理解国家未免显得相对匮乏且真伪难辨,作为一个社会学研究者如何进行合理地组织和阐释来"再...赵鼎新本书仍然非常明晰且坚实地为我们架构了一个以历史社会学去理解国家的理论框...怎么理解社会学中的理论要素"变量"这对关系中就存在家庭条件、地区发展经济程度、个人社会关系等可变的因素,任何一个...就是说农村情境、城市情境、经济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差序格局"的变量,而怎么到指标...怎样理解现象社会学中的主体间性中的核心在于,我们已经将他人经验为"他人",问题在于,我们是怎样将他人经验为他人。...而我充分的理解了这种体验状态(我们可以称呼它为一种特殊的自身亲熟),因此他人使用...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这道题是:社会学概论新修(...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等等。管理心理学认为,非正式群体虽然没有组织的明文规...如何理解社会学给了我们希望的理由?社会学,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情感和个性的。在社会工作实践实务中,我...社会工作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大环境中的发展情况、对本专业发展中障碍因素的理解等...怎么理解社会学中的理论要素“变量”请教高人先给我讲下一,变量具体是指什么我也看过书但是过于抽象不太懂.其次请问“社会学中共性解释旨在用最少的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规律性.”为什么要用最少的变量去解释呢?三什么叫做“从抽象概念到变量,再从变量到指标的经验演绎”指标指什么变量指什么(图2)怎么理解社会学中的理论要素“变量”请教高人先给我讲下一,变量具体是指什么我也看过书但是过于抽象不太懂.其次请问“社会学中共性解释旨在用最少的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规律性.”为什么要用最少的变量去解释呢?三什么叫做“从抽象概念到变量,再从变量到指标的经验演绎”指标指什么变量指什么(图7)怎么理解社会学中的理论要素“变量”请教高人先给我讲下一,变量具体是指什么我也看过书但是过于抽象不太懂.其次请问“社会学中共性解释旨在用最少的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规律性.”为什么要用最少的变量去解释呢?三什么叫做“从抽象概念到变量,再从变量到指标的经验演绎”指标指什么变量指什么(图14)怎么理解社会学中的理论要素“变量”请教高人先给我讲下一,变量具体是指什么我也看过书但是过于抽象不太懂.其次请问“社会学中共性解释旨在用最少的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规律性.”为什么要用最少的变量去解释呢?三什么叫做“从抽象概念到变量,再从变量到指标的经验演绎”指标指什么变量指什么(图20)怎么理解社会学中的理论要素“变量”请教高人先给我讲下一,变量具体是指什么我也看过书但是过于抽象不太懂.其次请问“社会学中共性解释旨在用最少的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规律性.”为什么要用最少的变量去解释呢?三什么叫做“从抽象概念到变量,再从变量到指标的经验演绎”指标指什么变量指什么(图23)怎么理解社会学中的理论要素“变量”请教高人先给我讲下一,变量具体是指什么我也看过书但是过于抽象不太懂.其次请问“社会学中共性解释旨在用最少的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规律性.”为什么要用最少的变量去解释呢?三什么叫做“从抽象概念到变量,再从变量到指标的经验演绎”指标指什么变量指什么(图28)这是用户提出的一个政治问题,具体问题为:怎么理解社会学中的理论要素 “变量”请教高人
先给我讲下 一, 变量具体是指什么 我也看过书 但是过于抽象 不太懂.其次请问“ 社会学中 共性解释旨在用最少的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规律性.”为什么要用最少的变量去解释呢?
三 什么叫做“从抽象概念到变量,再从变量到指标的经验演绎”
指标指什么 变量指什么如何理解社会学给了我们希望的理由?社会学,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情感和个性的。在社会工作实践实务中,我...社会工作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大环境中的发展情况、对本专业发展中障碍因素的理解等...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我们通过互联网以及本网用户共同努力为此问题提供了相关答案,以便碰到此类问题的同学参考学习,请注意,我们不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仅供参考,具体如下:社会学研究中的"维度"怎么理解阿只有到70年代中期在一种发展的相对完备了的科学知识学中才成为可能。而在此之前则...社会世界中,进而统一了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这就为在社会学领域平等处理两...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用户都认为优质的答案:社会学研究中的"维度"怎么理解阿主体并不是在复制客体,而是在其生存情境下通过说明和理解活动而达致某一幅世界图景...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科学知识社会学如何面对自反性问题?它在"观察"作为自己研究客..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1、变量通俗来说是指你在研究一个问题时需要控制的一些可变的因素,比如你研究教育程度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这对关系中就存在家庭条件、地区发展经济程度、个人社会关系等可变的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这对关系,因此需要充分考虑或者控制这些因素才能得出你自己的研究成果.马克斯韦伯对于理解社会学进行了怎样明确的说明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为理解社会学,将理解性研究社会现象,强调社会学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其中理性行动包括目的和价值合理性两类,当然在现实社会中,并非像韦伯的理想中那样...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2、这就是逻辑推论的一般原理,因为科学研究存在很多限制条件,只能通过一定量的样本来研究并进行推论,当然其中也存在着效度与信度的问题.不对,应该是共性解释旨在用最少的样本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规律吧,不是变量,是样本,这个样本量也不是最少而是有一定标准的,其中也分小样本和大样本的.如何理解评价涂尔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是一道论述题)涂尔干关于社会学方法的论述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谈及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事实;二是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三是如何研究社会事实。涂尔干认为社会事...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3、你说的是演绎逻辑的思路,这是用理论去解释实践的基本方法.比如“差序格局”这是一个概念,那么怎么到变量呢,就是说农村情境、城市情境、经济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差序格局”的变量,而怎么到指标呢,比如其中经济发展程度这一变量需要用具体的数字来把握,或者GDP,或者人均收入,或者家庭收入等等,这些就是具体的指标.怎样理解社会保障?问:这是我们公共管理学科导论老师布置的作业,希望是原创答案,不要是百度...答:当国民因年老、失业、生育、疾并死亡、灾害等原因致使生活困难时,国家机关依据社保制度满足那些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社会学研究中的"维度"怎么理解阿只有到70年代中期在一种发展的相对完备了的科学知识学中才成为可能。而在此之前则...社会世界中,进而统一了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这就为在社会学领域平等处理两...社会学研究中的"维度"怎么理解阿主体并不是在复制客体,而是在其生存情境下通过说明和理解活动而达致某一幅世界图景...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科学知识社会学如何面对自反性问题?它在"观察"作为自己研究客...马克斯韦伯对于理解社会学进行了怎样明确的说明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为理解社会学,将理解性研究社会现象,强调社会学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其中理性行动包括目的和价值合理性两类,当然在现实社会中,并非像韦伯的理想中那样...如何理解评价涂尔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是一道论述题)涂尔干关于社会学方法的论述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谈及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事实;二是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三是如何研究社会事实。涂尔干认为社会事...
相关信息:
- Copyright & 2017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因果律、三世因果律与科学规律
我的图书馆
因果律、三世因果律与科学规律
&因果律、三世因果与科学规律
佛教的因果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狭义因果律是指三世因果律,简单的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通三世”。广义因果律是说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事物不是无因生的,一定的原因会导致一定的结果。狭义因果律是一种具体的因果规律,广义因果律是一种抽象的原理,二者处于不同层次。
1.广义因果律
1.1.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除了因果关系外还有一种相关关系,在统计性的事物中尤其经常出现。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更一般,两个存在相关关系的事物之间可以没有因果关系,但两个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之间一定有相关关系。典型的相关关系如事物A分别导致B和C,B和C因之总是相伴出现,它们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BC之间并无因果链条把它们联系起来,所以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借助相关关系概念我们可以不讨论事物之间的因果链条,而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粗略描述。但说到底,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最终仍然是由一些因果链条维系着的,只不过相关的两个事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链条,可能要绕经一些迂回曲折的路径。所以相关关系本质上并没有提出新的关系,还是因果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1.2.弱因果律、强因果律与宿命论
还有一种因果律的表述是说“没有什么事物是没有原因的”,这个表述可称为强因果律。自然科学中认为有些事物是完全随机的,不受任何规律的限制,也就是说有些现象是有原因的,而有些没有原因。这种认为有的现象有原因而有的现象可以没有原因就是弱因果律。如果接受强因果律,则在这些科学认为不受规律影响的地方一定还有别的因果关系存在。所以,强因果律的一个必然推论是存在科学规律之外的因果关系。有人就用强因果律来论证数术规律的存在。而弱因果规律极端情况可以只承认科学规律,别的规律一概不承认。弱因果律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而对强因果律很多人会提出质疑。
比强因果律更强的观点认为,不仅所有事物都有原因,而且这种因果联系是不可改变的。把因果联系强化到这个程度,则类似宿命论。这种观点是佛教也不能接受的。
佛教所说的因果律到什么程度呢?从佛教反对无因论来看,佛教的因果律应该不是弱因果律;而佛教同时反对宿命论,不接受不可改变的强制性因果联系。所以佛教所说的因果律应该接近强因果律。不过要严格论证还需要进一步寻找经论依据。
1.3.言说的因果与真实的因果
另外,佛教认为真正的因果是凡夫不可见、不可知、不可思议的甚深缘起,唯有圣者能以智慧亲证。而一般人所说的因果律和因果关系都是普通人用意识分别可以理解的,其中都包含了概念分别,因而不可能表达和描述那真正的因果,只能是某种近似。就象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宏观低速下的近似一样,一般所说的具体因果规律都是真正的因果缘起在有言说分别条件下的近似,它对普通人来说也很重要,但是不究竟。
2.广义因果律的旨趣
2.1.因果与解脱
抽象的因果律本身并不能为确定哪些规律存在提供什么线索,它的作用似乎只是在于把已经确定的规律用一个词概括起来,而对解决具体问题没什么帮助。如果是这样,那安立它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佛教安立因果律并不是为了用因果律具体解释世间现象,而是通过把世间现象概括为因果律而指出解脱的方向。因为一切现象都符合因果律,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些原因的果,同时也是另一些果的因,因果相续不断,所以任何事物都是生灭不断的。顺着因果的路线修企图造作某种因而最终达到解脱是不可能的,因为造因所生果还在因果循环中,它必然会成为下一步果的因,不可能从因果中摆脱出来,也不可能从生死中摆脱出来。所以,解脱生死一定要脱离因果循环。
与此相对的是有些外道承认存在第一因,如梵天,它不是任何原因产生的果,认为只要能通过修行回归这个第一因就可以解脱生死;还有的外道承认存在最终之果,认为通过修行达到这个最终之果,就可以解脱生死。这两种观点都违背了因果律,所以是走不通的。
可见,这里有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研究因果律的具体内容是世间的,还属于建构模型的范围,相当于科学层面的问题。用因果律概括一切现象,进而研究如何超越因果律是出世间的,是研究各种模型的根本特征并超越模型的路线,相当于哲学层面的问题。佛教所关心的主要是后一层面的问题。
2.2.真实因果与智慧
第二,佛教其实并不太关心科学规律之类具体的因果规律,佛教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世间学说的路。它不是靠发现和总结某种规律来把握具体的因果关系,这条路只能在假象和近似的层面上转圈,永远达不到真正的因果关系。佛教的路线是通过修行获得智慧,以智慧实证到真实的因果关系。实证真实因果则可以如实的了知一切,知道人们用语言和思维把握的各种规律都是假象和近似。这样一条路线走起来很难,但却是唯一可以达到真实因果关系的路。
2.3.具体因果规律与修行实践
第三,凭智慧实证真实因果毕竟太难,对普通人来说安立具体的因果规律以指导日常生活乃至修行实践还是有必要的。佛教并没有完全放弃具体因果规律,只是不把它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在解释世间现象方面,佛教经常的做法是借用已有的世间理论或略加改造,如三世因果、业报理论等等。在科学时代,对科学的具体结论佛教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要在佛教的世界观基础上重新理解和阐释。
佛教自身具体规律方面安立的不共理论是唯识学。唯识学可以圆满解释包括科学和三世因果律等在内的各种理论,而别的理论无法解释它,所以说它处于理论进步阶梯的最顶层。唯识学又是佛菩萨根据实证安立的,是最接近缘起真实相的理论。当然它仍然是一种以言说分别安立的理论,不可能完全等于实相。
3.佛教承认的四类因果律
3.1.分歧在于有哪些因果规律
按照广义因果律的定义,可以说没有人不相信因果律,因为按一定因果关系去认识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识方式,现代科学更是系统的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律都属于这种广义的因果规律。人们的分歧在于哪些具体规律属于广义因果律。
广义因果律从定义来看它并不排斥任何规律,只要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都属于广义因果律。但人们必须先确定一种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不会有人反对说它是一种因果规律,而问题就出在人们对存在哪些规律无法统一意见。比如,一个相信数术学的人会认为数术规律也揭示了一种因果关系,如五运六气学说就揭示了年份和流行疾病之间的关系,当然属于因果律。而不相信的人会认为这种因果关系根本不存在,根本不是什么因果律。最强硬的意见是只承认科学规律是因果律,认为别的规律都不存在,这是典型的科学主义的观点,但它仍然承认广义因果律。弱一些的意见是承认科学规律是因果律,对还有别的什么是因果律存疑,这是弱一些的科学主义观点。还有的人承认中医、气功、数术学、三世因果等规律存在,不同人还可以分别只承认其中的一部分。这样对具体哪些规律属于因果律就有了很多种不同意见。
3.2.科学规律、术数规律、心物感应规律、三世因果律
佛教并没有系统的回答有哪些规律存在,但经论中也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因果关系。第一,佛教并不排斥世间工巧、医方的有效性。科学虽是近现代才有的现象,但本着佛教的精神是完全可以承认科学规律的有效性的。
佛教所承认的规律不仅限于科学规律,比如佛经中有大量的因果故事,讲前世的因导致今世的果报,乃至今世的因将导致未来的果报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佛教是承认三世因果律的。可以说,三世因果律是佛教区别于世间普通人和很多其它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
佛教还认为定力和愿力能改变事物。比如,禅定功夫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可以把水转化为地在其上行走,或把地转化为水自在出入。普通人没有定力,心念不能如此明显的改变外境,但只要专注、至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简单的说就是心如何想事物就会如何转化,可称为心想事成规律,或心物感应规律。这种规律也为佛教所承认。
佛教戒律中明文禁止僧人从事医卜星相,但反对的理由并不是这些方法不可靠,而是它们对修行无益,称之为邪命自活。同样被禁止的还有种田和其它生产劳动,受社会环境影响,这一条在中国后来已被打破,很多寺院都是农禅并重的。可见,戒律中并没有否定医卜星相有效性的意思,而且在某些特殊因缘下僧人学习和使用医卜星相之术也不一定要绝对禁止。比如,历史上有些来华弘法的著名高僧也是精于星相占卜之学的,著名的一行禅师更是对中国和印度的数术学都有很深研究。可见,佛教并不是反对数术的有效性,也承认数术规律的存在,只是认为数术规律并不重要。
所以,按照佛教的观点,因果律至少包括了科学规律、数术学规律、心物感应规律和三世因果律四大类。此外还可能有别的规律。科学规律的特点是都有物质在因果之间起联系和传递作用。关于气的规律虽不被现代科学接受,但也有这个特点,应属于广义的科学规律。术数规律也可以在物的层面上起作用,但与科学规律不同,没有物质在因与果之间起传递作用,它们似乎和整个世界或世界的底层结构有关,属于另一类规律。心物感应规律主要是心和物的关系,由于加入了心的因素,和前三类都有所不同。
4.略述三世因果律
4.1.三世因果是共世间的理论
三世因果律是佛学理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印度,由于有多种宗教都相信三世因果律,佛教的这个特征不显得突出。佛教传到中国后,三世因果成为佛教区别于中国固有宗教的一项突出特征,被高度重视。一般对佛教理解不深的人常常把三世因果当作佛教的代表思想。从佛教的基本教义看,接受三世因果才能建立解脱生死轮回的目标,所以三世因果对佛教非常重要,可以说不接受三世因果就不是佛教徒。但三世因果属于共世间的理论,很多别的宗教也相信,所以算不上佛教的代表思想,仅仅接受三世因果也还不算是佛教徒。佛教徒在相信三世因果的基础上还要接受那些佛教的不共教义,佛教概括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抽象的因果律就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诸行无常,并指出解脱的方向必须超越无常。
4.2.必须重视三世因果
三世因果律对佛教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基础上才有解脱的概念,解脱就是脱离生死轮回,不承认三世因果也就谈不上解脱,更谈不上普度众生和圆满觉悟。所以三世因果是佛教的基础,在佛教中受到重视。
三世因果还有利于救治世道人心,对维持社会安定有非常好的作用。所以古代人普遍重视三世因果,以至有人达到执着的程度,对三世因果作僵化绝对的理解。在这种氛围下,适当指出三世因果律并非绝对,甚至不能算佛教的代表思想和核心思想,这对打破当时某些人的执着是有利的、对机的。但随着科学技术在近现代取得的成功,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规律,而对中医、数术、三世因果等规律产生强烈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在古代,三世因果由于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被重视,人们对数术学的重视程度似乎也比科学大,对科学规律是最忽视的。而在今天一般人的观念中,三类规律的地位正好和古人相反:科学排在第一;数术学和科学有某些相似性,相对可信一些,排第二;三世因果律受到强烈怀疑,排在最后。而且,科学和别的规律不同,它有很强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接受三世因果的人可以再接受科学,而科学理论由于对世界现象给出了封闭性很强的解释,执着科学的人会拒绝接受别的规律,这种执着比对其它规律可能有的执着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再强调三世因果不重要就不对机了。
科学时代应该强调三世因果律的正确性,乃至应该强调中医、气功和数术规律的正确性,以此减弱人们对科学的执着,使人们容易走上学佛之路。在这个基础上再设法破除一切执着,要比直接破除对科学的执着容易得多。这种做法在这个时代是对机的,也是为很多大德所采用的。如近代的高僧虚云老和尚和印光法师等人在弘法时都很重视讲因果、感应故事,甚至因此被讥为外道和魔头也不为所动。
4.3.反对三世因果往往是受科学主义影响
科学时代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以戒律禁止和并非佛教核心教义为理由,对数术规律乃至三世因果律采取肃清态度。比如佛使比丘在《生活中的缘起》书中明确的称三世因果非佛说,并对佛教的因果缘起理论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说:“六根接触六境,而产生缘起的流转或还灭时,那么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和走向世间灭尽之道都会发生,所有这些都是在这活生生的六尺之躯内,不在死后。”在汉传佛教界,也有人以中观的理由反对三世因果,同样危害很大。这些观点看似最坚持佛教的核心教义,最容不得半点不纯洁的东西,但现实情况是这些理由对数术学和三世因果律可以成为致命的打击,但对科学则没有力量,人们会轻易地把它忽略过去。而去掉数术学和三世因果律的制衡后人们对科学规律的执着会更牢固,总体效果是在增长而不是减弱对科学的执着。所以,对这种做法欢呼支持的往往是一些不信佛的知识分子,表面上看得到这样一批人的支持响应也是一种成功,也让更多的人接受了佛法,但他们所接受的还是佛法吗?所以,对三世因果采取肃清态度在这个时代是不对机的,甚至可以说采取这种态度的人,虽然表面上完全是以佛教教义为根据,但意识深处还是受了科学主义的影响,只是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
这些人受科学主义影响的一种表现就是只破数术学和三世因果律而不破科学规律,在采取最严厉的肃清态度的同时,却不肯把同样的逻辑推广到科学,对最需要破斥的反倒不予破斥了。如果说三世因果律是相对的,那么必须承认科学规律也是相对的,既然可以接受相对的科学规律,为什么不可以接受相对的三世因果律呢。如果说中观对科学的态度只是在世俗谛的意义上相对接受,那么对三世因果为什么不可以同样相对接受呢?如果在反对执着于三世因果律的同时,把同样逻辑推广到科学规律,也反对执着于科学规律,那么这是在引导人超越世俗谛,是向上走。如果从圣义谛的立场反对执着于三世因果,进而完全否定三世因果,同时又以世俗谛的名义信受科学规律,那么实际上是不承认三世因果律也是一种世间规律。而这正符合科学主义的立场——对现代科学以外的东西一律拒绝。
4.4.三世因果律的解释
在佛教东传之前,中国是没有轮回和报应思想的。佛教流行以后,受佛教影响,中国民间宗教和道教也接受因果报应的思想,但在解释为什么有因果报应时则和佛教不同。民间信仰和道教通常是用一套阴间的司法系统来解释因果报应,包括阎罗王、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一系列鬼。靠人维护的司法系统怎么保证公正性呢?传说阎罗王有业镜,人在世间做的任何事都可以清楚的照出来,所以他的审判是最公正的。这个解释简单易懂,被民间广泛接受。
但既然依赖于人的维护,其可靠性就会受到怀疑。同样是在民间传说中,也常有阴间官吏被买通不能公正审判的故事。把因果律维系于这样一套系统显然是不可靠的。
佛教不是这样解释因果律的。佛教原则上可以承认这样一套阴间司法系统存在,但这只因果报应得以实现的途径之一,并不是因果律的根本原因。这套阴间司法系统也不能保证绝对公平,人间司法系统的弊端在这里也不能彻底排除。那么因果律靠什么保证呢?佛教是用业力论和种子说来解释因果律,按这种解释因果律是有必然性的。
5.三世因果的业力解释
5.1.业力论
业力理论认为各种事物都是业力感得的,整个世界都是众生共业所感的,所以业力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对承认外境存在的佛教各宗和其它宗教来说,业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推动事物发展变化达到预定的结果。作为推动事物发展的无形力量,业力具有物质性。
业力同时又是众生行为造成的,而且在造业过程中,人的发心对业力的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归根结底是心决定了业力,业力是心造。业是心造,又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心也在影响着事物。可见,业力理论本质上是心物二元论。
5.2.业力的定义和分类
业有造作之意,人们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就是造作,造作招感到将来的果报就是业果,招感果报的造作就是业因,业因引起的能招感业果的力量就是业力,业力又简称为业。
按造作形式分,业分为身业、语业、意业。身体的行为造作身业,讲话造作口业,思维造作意业。身、口、意三业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有身、口业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按业的性质可以分为动业和不动业,动业是散心所造,不动业是修定所造。动业中又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善行造善业,未来招来好的果报,恶行造恶业,未来形成恶的果报,无记业非善非恶,果报不定。此外净土宗还常用净业一词,指修行念佛法门所积累的往生净土之业。
按感果性质可以分为引业与满业,某些业可令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而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如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还有其他的业与引业配合起来,这些业报称为满业。还可根据果报决定与否可以分为定业和不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是定的,称为定业。比如杀人,果报是将来坠入地狱,称为报定;杀父母亲的业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还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不定业可以通过拜佛忏悔来改变,而定业不可转,比如杀父杀母死后必定坠入地狱,不管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佛教说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
5.3.心想事成业力与善恶报应业力
修地遍观之类修成的定力属于不动业,如果这种观想的力量没有达到很深的定境,只是散心念力的积累,则不能算是不动业,只能说是近似不动业的一类动业。动业分善业、恶业和无记业,由于观想并不对任何其它众生产生利害影响,故其性质非善非恶,应属于无记业一类。但这种无记业和一般区分善业、恶业、无记业时所说的无记业很不相同,后者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而这类无记业根本谈不上善恶,归在一类似乎很不合理。问题出在哪里呢?
善业恶业是按众生关系分类,而动业不动业是按业力的积累性质划分,把两种分类标准混合起来不是很合理。更合理的分类可能是这样:从众生关系角度业力可以分为与其它众生有关的业力和与其它众生无关的业力;与其它众生有关的念力又可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这是狭义的无记业。或者把业力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这是广义无记业,其中又包括狭义无记业和与其它众生无关的业力。也就是说,在普通的业力分类之外,还可以把业力分为与其它众生有关和与其它众生无关的业力。
这样就可以把上面的分类问题说清楚了。按业力的积累性质业力可分为一般的散乱念力造成的业力、类似不动业的业力和不动业。善业、恶业都是散乱念力造作的业力,后两类都是广义无记业,更细致的说则是无记业中与其它众生无关的业力。
把业力区分为和其它众生有关和无关的业力不是独创,在唯识学中区分名言种子和业种子似乎有类似的意思。这两类力量的性质不太一样。和众生无关的业力按照众生造作时的意愿起作用,如人反复想水化做地,这种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把水化做地,果的性质是由造作它的意愿决定的。可称为心想事成的业力。而善恶业力则不同,一个人发心伤害他人并实施,这种伤害他人的行为将感得未来对自身伤害性的果报,这种果报和造业时的发心是不同的,可称为因果报应业力。这两类业力是并列关系,只能相互辅助但不能直接相互作用。心想事成业力不能改变因果报应业力,佛教说神通不能转业力就是这种情况。
佛教的业报理论既承认心想事成的业力也承认善恶报应的业力。一般人印象较深的可能是善恶因果业力,但对心想事成业力也常有论述。比如,修定而成的定力就属于心想事成的力量,这种力量也可以传递到下一世,就是不动业,属于心想事成业力。再如,人在上一世从事的职业常常影响到下一世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天生的才能,这种业力就属于心想事成业力。再如,净土宗持诵佛号所修成的净业也属于心想事成业力。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一个人并没有表现出慈悲行为,只是修慈悲心也会感得好的果报。对此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还是属于因利益众生而感得好的果报,所以它还是属于善业,属于因果报应业力。另一种理解认为,慈悲的心念没有针对具体众生,不能产生因果报应的业力,但由于慈悲心念是美好的,这种美好的心念积累起来并投射出来,就会感得美好的果报,所以修慈悲心属于心想事成业力。两种理解都可以说通,或许两种因素同时起作用。
5.4.因果律的两种业力论解释
两类业力中心想事成业力更容易为普通人接受,有些宗教就是只承认心想事成力量但不承认善恶报应的力量。如史威登保解释地狱时说,那里的人并不是因为生时所犯的罪行而在地狱受苦,而是由于他们在人世时总是用心追求物质享受、色欲、名誉欲、支配欲等东西,变成灵体以后他们把本来的憎恶面目完全显露出来,形成丑陋的形象,并生活在阴暗丑陋的地狱中。
这种观点只承认心想事成的力量,普通人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也能部分解释善恶报应现象。但这种观点根本上等于否定了因果报应律,因为按照这种解释,一个不管犯有多大罪行,只要能用某种方法净化自心则照样可以生到美好的境界,不用受地狱之报。这显然不同于最基本的因果报应论。
另一种解释是用善业恶业解释因果律,做好事造善业,做坏事造恶业,造善业得善报,造恶业得恶报。有人又形象的把善业和恶业称白业和黑业,似乎在禅定状态下能观察到这两种呈不同颜色的业。佛教解释因果律以此为主。
6.三世因果的唯识学解释
6.1.业力论的局限
佛教吸收了业力理论并利用这个理论平台说明大量世间现象乃至修行问题。但这个理论毕竟是借自印度教的,其最初基础是心物二元,人们必然要追问心与物的关系,而业力同时连接心和物,它与二者又是什么关系,到底属于心还是属于物,等等。
二元论固有的不彻底性使它注定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理论,最终必然要转化。转化的方向一种是消除心的一元,还原为唯物性的理论。这一方向因其明确的无我立场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它始终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毕竟一旦把它完整清晰地表述出来就会发现它与佛教的基本立场差别太大,根本不能成立,但作为一种模糊的思想倾向则可以长期保持存在。另一发展方向是彻底消除其中的唯物性成分,建立一个以众生为中心的模型。经过这样改造的理论和原理论有着根本差别,最突出的特征也不再是业力论,而是对物的否定,唯识学就是这样一种理论。
二元论不彻底,退回唯物论又不再是佛教。佛教其它各宗对此都不能给出满意解释,即便是中观宗也只能在胜义谛层面上把“我”破个干净,而在解释世间现象时又回到了世俗谛,与小乘见地并无差别。只有到唯识宗才超越二元论,给出了不共世间的解释。
6.2.唯识学对业力的解释
唯识学和业力论的差别在于业力论承认独立于心的外物,而唯识学讲唯识无境,境是唯心所现,没有独立于心的外物。如果是这样,那么该怎么理解业力呢?唯识学用八识种子解释业力。前七识的思想和行为熏入第八阿赖耶识成为种子,种子刹那生灭而自类相续,善恶性质保持不变,直到最后感得相应果报。种子性质保持不变,在因和果之间起连接和传递作用,相当于业力。
这是唯识学对业力的解释,佛教其它各宗和古印度其它宗教由于不接受唯识理论,也就不需要这一解释了。
.因果律的借贷解释
.两类种子
.科学规律的起源
.科学的未来
形规则排布,河图洛书的“纵横十五在其中”),因而它与科学规律一样是靠着规则的对称性凝聚起一部分众生的念力而产生作用的,只不过它的对称性远不及物理规律,因而坚固性也差,当它与物理规律发生冲突时就要让位于物理规律。不过量子力学早已否定了决定论的世界观,物理规律不能必然的决定一切现象,所以,这类次级规律仍然有其存在空间。
2012年2月19日星期日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做高效率低效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