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师让做一个施工单位公司简介 里的人员职务 规模总之一切吧 我应该咋做啊 大一作业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感谢集团公司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作典型发言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感谢集团公司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作典型发言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http://www.51zxw.net/study.asp?vip=9139699
  51自学网-专业培训老师录制的视频教程 看了一段时间的视频,注册后基本没有限制,感觉很好,特向大家推荐,不妨去看一看。
  经过多年的试点,《山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了,在小学设置高级教师,在中学设置正高级教师,对此,中小学教师可以说是欢呼雀跃。
  然而,随后出台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却遭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强烈质疑。质疑的关键点在于将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年限作为评审中、高级教师职称的基本条件。质疑有三:
  一、班主任、辅导员岗位有限,人员基本固定,半数以上人员无机会担任;
  二、班主任与学科关系较大,基本与音体美微等小学科无缘,有学科歧视之嫌;
  三、非班主任老师的职称将锁定在初级职称,其造成的“天花板效应”将严重损害广大非班主任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没有非班主任老师的配合,教育教学质量必将下降。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出台的出发点显然是为了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更多有能力的教师走上班主任岗位,然而,老师们的分析也并非毫无道理,这显然与初衷相悖,恐怕是政策制定者所始料未及的。作为基层执行者,显然无力改变上级制定的政策,但也不能无视这些负面效应,否则其严重后果是可以预见的。
  个人愚见,既然问题明确了,那就应该正确面对,及时做出调整,方
  法有二:
  一、对政策进行调整。将基本条件中的班主任任职调整为加分条件,适当提高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的分值,同等条件下班主任优先评聘,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非班主任也有晋升职称的资格,有效防止天花板效应的出现。
  二、增加班主任、辅导员岗位。班主任工作繁重,可适当增加副班主任,具体操作时可首先根据管理能力竞聘班主任,然后由班主任聘任副班主任一至两名,将班主任工作进行分解,并进行明确分工。这样既可鼓励教师担任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有利于培养后备力量,有益于提高管理质量。
  第一方案显然不是其层可以左右的,而且不利于政策的稳定性,而第二方案则可一举多得,变不利为有利,值得一试。
  近日,数千名大庆油田职工及其亲属到大庆油田公司门前聚集,抗议公司改变职工大学毕业子女包分配制度。在当前“最难就业季”看到有人强烈要求“包分配”,是不是让人觉得时间又倒流到了30年前?
  中石油是国企中的“大鳄”。1999年组建,2000年在纽约上市,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公司之牛,令它旗下的大庆油田可以包揽职工子女大学毕业后的就业。
  在1990年代末期,中石油曾随着国企改制浪潮进行过一次减员增效,即通过买断工龄让部分职工下岗。这次改革后,中石油轻装上阵,又赶上了国际油价上涨,很快便由效益低下的老大国企变成“最赚钱公司”。可是中石油日子刚一好过,冗员低效的国企病就又犯了,刚“减员”没几年人员数量和成本就开始双升。在上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公司利润增长的徘徊,人员薪酬却稳步上升,慢慢地在吞掉利润。
  当然中石油多多少少也感受到了压力,中石油集团原总会计师王国晖曾坦言“员工薪酬支出快速攀升,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问题,引起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所以中石油管理层已屡次喊出“减员”。而据大庆油田职工介绍,“国家有关部门出于对中石油的企业性质和利润考虑,要求中石油用工数量要从之前的180万降至140万,但每年的用工递减还不能达到这一要求”,而另一方面,“大庆油田可能是中石油旗下唯一的一个还在采取内部消化方式解决员工子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子公司,因此政策无法再像以往一样无差别地解决子女就业问题,这才有了招聘方式的改变”。
  中石油已经是上市企业,股东遍布全球,而上市企业包办员工子女就业,大概是中国国企才有的奇景。
  以石油业的标杆企业埃克森美孚为例,这家石油巨头以“成本控制”和“为股东负责”闻名,而“成本控制”正是其“为股东负责”的原因。埃克森美孚控制成本的一项成就即是人员数量少,估算不到中石油的1/10。
  那么这次被大庆油田职工抗议的招聘方式相比以往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往年,只要油田职工子女大学毕业,基本就可以进油田公司工作;而今年,二本非油田主干专业毕业生、三本毕业生不能直接包分配,而是委托大庆技师学院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后,择优录用,同时对英语四六级成绩也提出要求。
  然而这次的油田抗议职工的说法是:“那些上三本的孩子很多都是学习不怎么好的,很多家长花几万块钱给孩子培训上大学,目的就是以后有个稳定工作,结果这边不招工了。……中国人口这么多,推向市场根本找不到工作,这是现实问题。……大庆石油属于央企,我们只能去北京和中石油总公司和国资委讨说法。”
  在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要走入市场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另外一些大学生却为仅仅是有些缩水的“包分配”不依不饶,两相对比,不公平显而易见。
  另外多说一句,在中石油年报上看到,集团在册正式职工544083人,临时工319741人,薪酬一年共1164.22亿元,人均年薪13.48万元,这是包括临时工在内的平均工资呢。
  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且没有老师指引?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放弃了中国人从小就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也在认真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一、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照本宣科的老师&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
  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而我自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多的困惑。
  二、为什么要辞去团委副书记?&
  大一时我参加学生会新闻部,然后做部长,和一群志气相投的朋友激扬文字,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大二下的时候,成功竞选为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然而在半年后,我就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职务,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不是有“总理的梦想”么?为什么要辞去呢?这可是走上“官员之路”的正途呀?在我最开始做学生会一个小小的部委时候,我只是抱着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想法。到了后来做部长,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我开始思考我做的事情作用在那里?到底能够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服务同学?
  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引导帮助,就像我自己内心就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学生会做得这么多活动能够解决了么?没有。从我进学生会开始,我就抱着相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跑着,班团会、运动会、文艺比赛等等,在开始我很兴奋,因为生活很充实,活动的确还比较丰富多彩。但是慢慢的,我的内心开始不明白,我发现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却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似乎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那些游戏的大学生继续游戏,我内心对于理想的迷惘更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解答。
  于是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很多精力组织这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问题、做学生和大学里真正应该做的工作?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会的新闻部部长,在面临换届的时候我想过退出,我的内心已经隐约地告诉我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但内心那个朦胧的梦想让我思考:如果我的“地位”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如果自己可以领导团委和学生会,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以明确自己的方向。有很多的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
  于是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自己比较不错的实力和老师的信赖,我成功地竞选为学院的分团委副书记,这可能是学生中地位最高的“官”了。我的内心鼓足了干劲,我要做出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事情。可是当真正到了这个位置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天真: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是我们能够“安排”的,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老师”布置的既定程式和内容去走,想要改变其形式上的作用几乎不可能;学院的老师有自己的安排,校团委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那里。
  我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个人的“自主权”,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无聊会议,要去组织很多无意义的活动,这些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对于服务学生或者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办法去解决我所碰到的诸如沉迷网络游戏、缺乏精神风貌的现状,我甚至还失去了思考和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内心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什么不在他们沉迷网络与游戏时加以规劝和引导,甚至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难道非得等到他们挂课后给予处分、开除学籍么?更有甚者,与其他学院的一些学生干部打交道后,我发现大学学生会里面的学生干部,有不少本人就是“游戏大学”的优等生,但是他们却因为和辅导员老师关系不错而成为学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哪里?同时,这些人似乎非常自信自己是一个“精英团体”,个个都感觉良好。
  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当面对着这样的现状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痛苦:我可以选择若无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下去,反正都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熬一两年就会有各种优秀的荣誉、保研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但是,我也开始明白了,无论我将来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是一个人在与一个庞大的,堕落的,只关心物质利益和为自己捞好处的集团体系作对。
  我如果想当上“总理”或者其他能够有决策权的位置,就必须跟他们一样混下去,否则早早就会被这个体制踢开。但我真的希望这样么?如果我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一些根本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的事情上,来收获一些所谓的荣誉和好处,我内心的困惑将怎么办?我之后的道路该怎样继续?难道这就是我的理想?
  在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后,任职半年我就毅然申请辞去这一职务。当时学院的老师很惊讶我的举动,在明确我执意要辞后,非常好心地建议我可以挂名不做事,这样在大四时候就可以获得保研的机会。我不愿意占这个便宜,告诉老师,既然要走就走个彻底,不需要挂名,我的内心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于是,我很高兴地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学生工作”,回到了没有会议,没有那么多我看不懂活动的自由日子。自己读书、听讲座、听武大的“周末艺苑”,让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努力去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发现从政似乎不适合自己。剩下来的选择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热衷的,也是很传统的“实业救国”之路,我可以去帮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英雄”,做“李百万” 另外一条就是冷板凳的“学术之路”:考研,攻博,成为一个学者。
  我很敬佩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当年作为热血青年,做为一个台湾军官,由于反对蒋家王朝的政治腐败,他“叛逃”到大陆。他当然可以享受“义士”级的待遇,在我国的“党政军”系统里快速地升职。但是,他当时叛逃台湾,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热血理想。我想他后来离开政治圈子,走上学者之路,是不是跟我一样,发现在中国“从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只好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否则如果他叛逃的目的,仅仅是想当一个学者的话,当时的台湾条件更好,所以一定有他的难言之隐。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学界最好的学者之一,还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到底那条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我努力去大量阅读,努力去思考,去发现各种线索和事实来帮助我决定,去解决我内心所有的困惑。
  三、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我真的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像林毅夫那样?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候却因为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
  后来据说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华工。一个文科教授,却要离开以文科着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武汉大学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难道在中国,学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没有地位。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
  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我一个小小的后生,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现理想吗?很多博士生导师会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自己忙项目,当老板,追逐金钱和权力地位,这与“官场”和“商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不同,就是这里更虚伪,贴了一张“教育”的皮,所以更害人。
  校长把老师当打工仔&谁也不关心学生&
  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武汉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知道前几个月武汉大学的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事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武汉大学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腐败。
  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1.我缺钱么?我们的社会缺钱么?我的人生需要去做一件没人需要的事情吗?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工作,这个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
  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我问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
  再看看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都市女性白领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以及我在大学所碰到的种种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靠追求金钱可以么?
  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如果金钱可以解决,那我们可以用钱买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买来家庭的幸福和谐,可以买来优秀的文化,我当然应该多赚钱。可惜这一切都买不来。
  2.&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那么多经过高考的学生,走进大学为什么就失去了青年人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还有工作之后很多成为“月光一族”?
  我们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我们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我们最终都要为人父母,我们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我们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有去关注或者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学校里培养一群考试的机器,然后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的机器?老了成为一个等死的废物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问一问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目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里,有这样的教育么?没有,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大学了!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我们可以看到为各种利益集团说话的所谓“专家”,可以看到为了金钱奔波在官场和商场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三鹿奶粉、各地不断的儿童血铅案例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昧了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曾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比如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比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究竟是这个社会在疯狂地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还是我是一个疯子在危言耸听?
  3.为中华之崛起做教育&
  考虑到如此的地步,我对于自己做实业的想法又发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对于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深地担忧。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写下《少年中国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更加严重。只有从教育上去入手,培养优秀和有良知的公民及社会领袖,我们才有希望去改变我们社会中丑恶的一面,才能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健康、幸福地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才能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因此我决定走进大山,去一个小小的私立学校做一名普通老师,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武修身,传播智慧。为我热爱的这个国家,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唯有文化方能立国,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树人!唯有智慧方能让一个人拥有真正的幸福,让一个社会真正的和谐,让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
  注:没有想到文章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在此说明下——由于体制内教育的失败,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所官办的应试学校来实现自己做真正教育的理想,而选择了在大山里的这所私立精英学堂(别误会,不是农村支教,那样我再努力也只是为体制培养几个低级打工仔),不提学堂名字的原因,是因为避免有人说我是商业炒作(毕竟是私立的),玷污了这个神圣的教育理想。
  同时,这所学堂目前因为超前的教育理念,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力已波及全国,她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先进教育的一个范例,因此我也不想借名生辉,借学堂出名。我更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来让学堂因我而更荣耀而非相反。希望大家理解。
  另外,我开始新的工作才两个月。在这里,我第一次尝到了“挫折”的感觉,相对于我一贯的“顺风顺水”,我在这里明显感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思想的浅薄。相比一起工作的,跟我同年毕业的同事和朋友,我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差异,我需要有更多的努力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但是,这反而让我更加高兴,更加认定了自己选择的正确: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不断提高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我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教育强国之梦----去不断提高自己和需要我帮助提高的人。
  写这篇文章目的有两个:
  1.&能够唤醒大学里沉睡的一部分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助者天助之。
  2.&引起更多的人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因为这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不能因为老师、大学和社会对我们不负责任就放任自流,相反正因为学校和社会没有为我们负责,我们更要加倍地为自己负责,更要认真地思考和选择自己人生。如若能达到此两者,足矣,谢谢各位。
作者:小吴
在日志《【转】中国青年报:砸同胞...》中评论:“赞同!” http://163.fm/Tgo4I5n
在儿童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学校的铁树也高兴了,一棵开了花,一棵长出了新叶。
1.1调查成果
1.2本调查报告统计范围
出于时间与精力的考虑,本次统计的地域范围仅限于中国大陆地区,时段为1.5,香港与澳门则仅在与大陆关联时才被纳入统计。暂没有涉及台湾地区,……
1.3本调查报告适用人群
该新闻的来源为国内正规媒体;
该新闻有网络版(即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
该新闻的发布时间为11.5;
该新闻以曝光食品安全问题为主题;
长期生活在中国的;
旅行或将旅行于中国的;
非食“特供”的;
希望减肥而没有毅力的;
希望省饭钱而没有动力的;
备考GRE、TOEFL、雅思而不好好背单词的;
二、先行研究
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研究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便有神农氏遍尝百草,测试毒性。其中有毒的,纷纷被各大江湖门派所亲睐;无毒味美的,便成为百姓人家的盘中餐;无毒味不美的,可能就被制成中药了吧。
炎帝乃神农氏后裔(一说炎帝就是神农氏),中华民族又是炎黄子孙,因此可以认为,勇于品尝各种有毒食品,是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当下得到了极大的继承和发扬。
当代关于食品安全的专著不多,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民以何食为天——中国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周勍,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该书“揭示了制作假冒伪劣食品的详尽过程,警示人们关注在食品安全中出现的伤天害理行径”,并被评为2006年“尤利西斯国际报道文学奖”(Lettre Ulysses Award)第四名。德国之声广播电台认为其屈居第四是“失之于西方评委对中国问题的了解”,这个解释很有道理,笔者以为多半是西方评委倾向于认为该书更应划归为“科幻”或“童话”类而非“报道文学”。
除专著外,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更多的是以新闻的形式,通过平面媒体或电视及新媒体进行的。如各地地方报纸、地方电视台以及CCTV、新华社等等,随后这些报道会被转载于各自官网或各门户网站,传播于网络。本调查报告所基于的资料库便来源于此。
三、资料来源
本调查报告试图搜集齐过去十年()内中文媒体关于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的所有报道,将其制作成数据库,并分析十年来的变化状况,总结规律,得出结论,以供有意者查阅、参考。
鉴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本次调查只搜集了可见于网络的新闻报道,即有网址可以在线访问的。但发现在2004年之前网络上鲜有相关报告,如果做10年历史数据对比的话,数据会出现断层,因此本调查的时段定为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新闻网站的数量不够多,或者转载新闻的涉及面不够广,当然也可能是此前的确报道不多。
简言之,本次调查以符合如下条件的新闻为数据源:
本次调查历时31天,参与者35人,共查阅相关报道近17268篇,约计1千万字。从中筛选出2107篇报道,制作了2849条记录,并为每篇报道提取了包括事发地、涉及食品的种类、对人体有害的原因等在内的关键词,以方便统计及查询。
注:第一期工作遍历了《安全快报》收录的8634篇新闻,第二期工作在各大网站至少查阅了同等数目的新闻,故共计17268篇。每篇新闻按平均600字计算,则阅读量至少为字。
四、统计过程
4.1第一期:搜索新闻
在网上搜索期间关于对人体有害的食品的新闻报道,并确定关键词、文章来源、发布时间,所转载的网站以及网址。
网的“”版块已搜集了不少历年来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本期工作的重点便是从中进行二次筛选。该专题版块的优点是数据量大,时间跨度长;但缺点在于其所选新闻并非全部与有毒食品相关,需要进一步处理,而且文章未给出关键词,不方便查询,此外,该版块内的新闻多未注明出处,难以确定其真实性。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第七条、第九条的规定,各门户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也就是说,出现在网络上的新闻,只要不是伪造的,理论就一定能找到其纸质媒体的出处(比较特殊的是“新华网”与“中国新闻网”,这两个网站虽然没有对应的纸质版,但却可以直接发布新闻)。一篇新闻,在网络上可能被诸多网站转载,有许多网址,但原始出处只有一个。确定出处,这也是本期工作的目标之一。
第一期工作历时10天(5.11-5.20),参与者共34人,有8人未回复我是否愿意公开姓名的邮件,1人选择匿名,其余各位按字母排序为:
Fiona,G.W.,twj,季倩芸,wb,比尔.盖浇饭,陈竹,王琛莹,法官allen,法律文氓(叶子祥),何玲,刘宏博,李枚,苏红娟,郑莹,魏观军,文芳,无幽思语,吴恒,小可,杨得德,杨祎,张强,张玉龙,赵悦
4.2第二期:查漏补缺
交叉检索第一期的数据库与各门户网站以及新闻类网站的“食品”或“健康”专题,拾遗未收录的新闻。
我们对照了搜狐、新华社、人民网、南方网等的食品专题,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专题收录的新闻数量不多,且时间跨度也很短,通常是最近一个月或者一年的。而中国新闻网、网易、腾讯等甚至还没有食品安全专题。让人意外的是百度,居然也开设了,令人刮目相看。当然,其制作比较粗糙,点击“最新消息”显示的只是在“百度新闻”中以“食品安全”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不知道显示结果有没有竞价排名。数据质量较高的是的“”版块,这是第二期统计的主要参考来源。
第二期工作历时7天(5.21-5.27),参与者共11人:
郑莹,王琛莹,文芳,比尔.盖浇饭,张玉龙,赵悦,季倩芸,刘宏博,魏观军
,法官allen,杨祎
4.3第三期:标准化
前两期工作中提取关键词是各自为政的,为了统一标准,第三期工作则是将前两期的成果进行标准化。经过讨论及试验,并参考了,我们将有害食品分为了造假 过期 添加剂 混有异物 包装材料 无证经营 产品不合格 检疫不合格 卫生不达标 其他 10种。因为经验不够,加之并非法律、食品安全的专业人士,这一分类不是十分科学,但至少是一种尝试。
第三期工作历时9天(5.27-6.4),参与者共8人:
魏观军,刘宏博,王琛莹,季倩芸,张玉龙,苏红娟,李枚,吴恒
五、统计结果5.1新闻发表年份分布
图 5-1新闻数量逐年分布
图5-1反映了《资料库》中的新闻发表年份分布,其趋势与常识不符——并不是递增的,我也倾向于认为食品安全的曝光新闻应该是越来越多,因此我认为本次调查的逐年数据不适合纵向比较。也就是说,不宜通过新闻数量推出每年的食品安全危机程度。
5.2新闻发表月份分布
图5-2新闻数量逐月分布
图5-2反映了《资料库》中的新闻发表月份分布,基本可视为平均分布。由此可知,虽然图5-1表明年与年之间的比较存在系统选择性偏差,但图5-2表明,年内的相互比较是可行的。即并非绝对值的比较,而是相对值的比较。
5.3新闻来源分布
图5-3 新闻来源分布(纸媒)
图5-3反映了《资料库》中的新闻来源分布。“其他”项是指比例在1%及以下的媒体,足见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媒体数之多。 排名前三的是新华网、京华时报和北京晚报。
图5-4反映了《资料库》中的新闻的网络来源分布。 排名前三的是新浪,新华网和搜狐。
5.4各地区新闻曝光数量及排名
图5-5 新闻曝光数量总计排名()
图5-5反映了年间,各地区食品安全曝光新闻总量的排名。
5.5逐年形势图
如前所述,年与年之间的数量变化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这可能是资料系统选择性偏差导致的,然而一年之内,各地区新闻曝光的数量却是可以作为该年度该地区的食品安全危机程度。鉴于此,将每年各地区的新闻曝光数除以该年全国的总数,计算出其比率,如表5-1所示:
表5-1 各地区新闻曝光数量占该年全国总数的比例
由表5-2可得图5-6,每年各地区食品安全新闻曝光率:
图5-6各地区食品安全新闻曝光率()
统计表5-1中每年新闻曝光量占全国比例最大的三个地区可得表5-2:
表5-2 各年新闻曝光数量全国“前三强”
根据表5-2可知各地区年间曝光数量在全国排名前三的上榜率,如图5-7所示:
图5-7 新闻曝光数量全国“前三强”上榜率
将表5-1的各地区新闻曝光数量占该年全国总数的比例为替代指标,可以反映出该年度各地区食品安全危机严重程度。利用MapInfo的专题地图功能可作出形势分布图,数据分段选择“Natural Break”方法,如图5-8所示:
图5-8 分段方法
下面是基于GIS的中国逐年食品安全形势图,其中蓝色代表安全,红色代表恶劣。
做了一个动画^^
六、特点总结
在阅读了近千篇不断挑战道德底线又体现国人智慧的新闻后,我对中国食品安全忧心忡忡,且愈来愈忡忡。以我孔见,近10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6.1涉及面特别广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动力。对于无良商人而言,要增加利润,会一方面以次充好,一方面扩大销量。以次充好就无可避免的添加或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原料;扩大销量就会波及更多的消费人群,产生更多的受害者。食品生产者是有祖国的,但有毒食品是没有国界的,更何况我们是在一个国家内。因此即使你身处上海,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广州距你千里之外,也不要觉得与你毫不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资本的自由流通加之市场经济,使得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被”串成一根绳上的蚂蚱,身处这头的我们永远不该为身处那头的我们所受的苦难幸灾乐祸。“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现在才知道这句话其实是写实而非写意:
(《新快报》)
(青岛大众网)
(《广州日报》)
(《钱江晚报》)
【注:本调查报告中所引用的所有新闻均附有超链接,可点击访问原文】
爆米花桶的问题给我的震撼很大,不仅在于它涉及的地域,更在于它针对的人群。90元一张的电影票并不是一个城市里所有的阶层都承担得起或愿意承担的,能够选择以影院观影为休闲方式的,至少是工薪阶层或以上。而此前,我总是把有毒食品与廉价、低档联系在一起,觉得只要有了高收入,就能将有毒食品拒之门外。这样的想法,很傻很天真,富人也得喝水吧:
即使你是白领、金领,日进斗金,可以以进口食品度日,但总不至于喝的水都是进口的吧,况且即使是进口的,就一定是安全的么?
连高收入阶层都会受到影响,何况弱势群体。小学生自制力差,且涉世不深,成为被有毒食品“重点关照”的对象:
当然,大学生也别高兴的太早,且看。我比较不幸,本科、硕士时都曾在学校食堂食物中毒过,所幸及时就医未酿成大祸。而以我数年来在珞珈山水及日月光华上所见,这恐非个例。只是食物中毒的报警需同时有5个病例,集齐5个,才能召唤出110,实现愿望。但找到其余4人比较困难,于是我只能自认为是体质较差,遂作罢。当然,也不是找到同时中毒的人越多越好,因为有可能得到这样的解释:《蒙牛称榆林200多名学生不适症状是“癔症”发作》。说到“食物中毒”,顺带说一句,本次统计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条是:,这得有多大背景才敢毒记者啊。
总而言之,有毒食品的涉及面特别广,一言以蔽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受黑心食品之害。
6.2手段特别狡猾
读罢近2000篇新闻后,不得不感叹,奸商们的创意和胆识远远的超过了我的道德底线和想象力。我自小读郑渊洁《童话大王》长大,因此虽惨受数十年应试教育之荼毒,但好奇心和想象力一直保留下来,但当我读到奸商们的所作所为时,用一句小学生作文的必杀句,那就是“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至于我一度认为之所以我们国家缺少童话作家,是因为他们都去做实业了,而且大部分从事了食品制造业:
《记者揭秘蜂蜜造假伎俩 一根曲别针辨真伪》
《多地市场现牛肉膏 可将其它肉类加工成假牛肉》
《超市售货员称虾丸无虾蟹棒无蟹 多为仿生品(图)》
人造的鸡蛋,塑料造的银鱼,糖水变的蜂蜜,猪肉变的牛肉……有没有觉得自己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不是看到新闻报道,我真不会相信自己吃了近半年的牛肉居然是猪肉。如果一个小孩从小吃假牛肉长大,有一天他吃到真牛肉时一定会觉得味道很奇怪,这将是多么讽刺的一幕。并不是所有的食品都能被偷天换日,于是奸商们退而求其次,瞒天过海:
谁说我们的教育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你看这些奸商们的创意以及执行力,完全就是冲着诺贝尔化学奖去的。我由此得出了个未经证实但颇以为然的推论:但凡碰到色、香、味俱全且便宜的食品,多半是有问题的,少吃为妙。当然也并不意味着价格高就能说明质量高,只是说物“美”价廉的食品风险更大,卖相好不一定是真的好。
各种造假中,最让我震惊还是这篇,这种行为,我只能用丧心病狂来形容了。小时候闯祸后被父母教训时,总希望能练就神功,刀枪不入,或者是俗称的“皮厚”,这样被打时就不疼了,因此挺羡慕那些天生感觉不到疼痛的人(SCN9A基因突变者)。后来才想明白,疼痛是造物主的恩赐,用以警告我们远离更大的危险。因为有疼痛,所以碰到火焰时手会自动后缩,如果感觉不到疼,就会傻乎乎的看着手不知不觉的变成了火把,一如《大话西游》的菩提老祖。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人体本身的生理反应是拉肚子,虽然难受,但可以此提醒我们尽早就医;但无良的麻辣烫店主居然能想到在底料里加止泻药,这样即使吃的不干净,即使有毒,只要毒量不是大到让人立扑,我们就察觉不到。一次两次还好,长此以往呢。毒在体内聚集,终有一天,量变引起质变,那个时候,恐怕回天乏术了。
纵观黑心食品的生产思路,可谓中国人是聪明,只是有的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
6.3危害特别巨大
如果所有的造假食品都如同假蜂蜜一般:以糖水假冒蜂蜜,那也就罢了,顶多是多花了几个冤枉钱,吃下去对身体并无大碍。但问题在于,对于其它大多数食品而言,要想假冒得逼真,掺的添加物多半对人体有害,长期食用,恐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书上一直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以前,我老以为这是一种修辞,现在,我才知道这是写实。《史记》云“神農氏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而江湖传闻“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每次读到此句,总是一阵心寒,觉得这似乎是预言什么的。作为神农氏的后人,我们继承着其遍尝百草的精神,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且看:
情何以堪啊,这是在计划打造一支百毒不侵的生化部队以迎接2012么?无力吐槽。这些毒物名称家喻户晓,让人闻之丧胆,无良厂商也敢肆无忌惮的添加,那更不用说那些不为人知的了:
这样吃下去,肯定会出事。食用有毒食品而死的国人不能说是因为他们的抵抗力太弱,只能说他们的抵抗力不够强大。换个西方人来的话,保准是吃一个倒一个,吃两个倒一双:
误食致死的记录都有,那食物中毒的就不胜枚举了。除了食品本身的问题,餐具、包装也让人防不胜防:
此外,食品生产环节也挺不靠谱,这就意味着也许有一天,你可能会面临如下神奇的一幕:
长期食用有毒食物或使用有毒餐具,会引发慢性病或者导致癌症什么的,我不是专家就不危言耸听了,各位有心可以自行去查证。简言之,不会有好结果的。而在我看来,其中最不可饶恕的当属奶粉掺三聚氰胺以及塑化剂,因为它们不止毒害当代人,更把黑手伸向了下一代。我们的下一代尚在襁褓之中,还年轻,来日方长,他们应该健康地活着,看到我们中国崛起于世界的那一天。可惜了。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毒理学中有句名言:“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剂量决定毒物)。果壳网将这一常识用更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过于悲观。
6.4查处特别困难
当下是食品安全的乱世之秋,治乱世当用重典,然而现实是一方面对违规企业的惩罚手段过于温柔;另一方面,造假的利益驱动特别大,在这种背景下要根治食品安全问题相当困难。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逐利是其基因,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没错,但不能以违法或伤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然而这些食品制造商记住的往往是马克思的这么一句话: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应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以假牛肉为例,“目前市场上猪腿肉的价格为12元/斤左右,牛肉价格为19元/斤左右”,“如用猪肉做原料,添加牛肉香膏煮100斤‘牛肉’的成本为1212元左右;而用100斤牛肉煮成熟肉的成本为1900元左右,二者成本悬殊近700元 ”,利润超过50%;而以假鸡蛋为例,“每只人造蛋的成本仅为0.1~0.15元。但目前市面上的每只真鸡蛋的零售价则约0.6元”,利润超过了600%。鉴于此,如果读懂了马克思的话,就不要天真的去期望食品生产商流着“道德的血液”。
为何同样是逐利,欧美的食品生产企业却鲜有如此以身试法者呢,这当与他们有重典且用重典有关。可参考,该文回顾并分析了美国老太被麦当劳咖啡烫伤一案,当时陪审团判定麦当劳应偿付原告27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这是一个极具美国特色的判决。文中有这么一段介绍:
陪审团的判决涉及欧美国家民事案中常见的“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这是一种赔偿数额大大超过受害人实际损失的赔偿,其目的是以铁腕严惩侵权和违法者,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使那些恶意侵权、欺诈造假或负有产品责任的公司企业不寒而栗,闻风丧胆,谈虎色变,永不敢犯。依照美国法律,只要被告存在“欺诈的”、“轻率的”、“恶意的”、“任意的”、“恶劣的”、“后果严重的”侵权或责任行为,即可适用此项法规。
而设立“惩罚性赔偿”的意义在于:
“在这起咖啡烫伤案中,原告及其家人遭受的实际经济损失,满打满算只有两万美元左右。由此,在十六万美元的“补偿性赔偿”(Compensatory Damages)中,其中十四万美元可视为对原告的精神伤害补偿。如果司法裁决到此为止,像麦当劳这样的大公司,腰缠万贯,富可敌国,十余万美元的民事赔偿,只相当于全年销售收入的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可谓不痛不痒,无关宏旨,根本不值得捶胸顿足,哭爹喊娘,死去活来,痛不欲生。
然而反观三聚氰胺事件,关于这事吧,我不好说太细,我最喜欢的艺人梁咏琪在其新浪微博()上有过这么一句感叹:
“……@梁咏琪()
但即便在国内食品安全出事了厂家不会有多巨额的赔款,也仍有一些死不认帐强词夺理让人哭笑不得的,且看:
如果说出于商人本性,黑心食品不可避免,那有什么防范措施可以降低其危害或者将其杜绝之呢?专家很好心,他们总结出“七招辨别真假鸡蛋”,《猪肉变牛肉有“膏”招 支招教您识别真假牛肉》,《如何识别真假蜂蜜》,……,有关部门同样推出了等防骗教材教育消费者。起初我很感动,甚至决定拿个小本把这些“小诀窍”都记下来,下次上街买东西时,一一对照。
但事后越想越不对劲。他们的意思不就是“消费者自己要提高防范意识”么,现在每次听到专家或相关部门的这种论调,我总是气不打一处来,仿佛买了黑心食品是消费者不够精明的原因,这样的责任转嫁我并不认同。我只是想买个东西吃,又不是打算考食品安全的研究生,记这七大招八大注意干嘛;再说了,不是还有监管部门么。可是,且看以下新闻:
(《人民日报》,)
其中颇引人注意的是《人民日报》的这篇报道,如此犀利的标题倒似《南方周末》了,该文一针见血的点出食品安全问题屡出的原因所在:
多头监管往往是有利抢着管无利都不管。
果然还是党报敢讲真话啊。
七、局限性分析7.1见仁见智
关于本次调查的思路。更多的媒体曝光到底是意味着该地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严重,还是意味着该地的监管更有力?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如某地的贪官被查处了许多,但对此事实可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一是该地反腐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卓有成效;一是该地的纪律监管部门失职,早干嘛去了。虽态度截然相反,但都能自圆其说。在此,笔者认为其所反映的是食品安全的严重程度,当然,如果你乐意,完全可以将本统计结果看成是各地质检部门工作成果展示,换个标题即可。
此外,也许有人会问,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出点事情,不是很正常么?为什么要把目光集中在阴暗面上呢?非也非也,固然中国地大人多,但管事的人同样也多啊;再说了,收税的时候怎么没听嫌弃人多呢;再说了,嫌人多不好管别管啊,“怕热别进厨房”,自然有不嫌多的人。至于为什么要盯着阴暗面?我想自己作为有毒食品的受害者,总该有权知道自己还莫名其妙的中过什么招吧。我也想盯着光明面啊,我特别想,我还想生活在《新闻联播》里呢。
7.2资料来源
利用有限的新闻报道的数量多少来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否可行?我看行,理由有三。
7.2.1样本量
根据常识,以集合论的观点来看,以下几个集合: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状况、媒体揭露的食品安全问题、登载于网络的媒体报道、本调查搜集的网络报道,均是后者真包含于前者。如图7-1所示:
图7-1 本次调查样本范围维恩图
必须承认,本调查所制作并使用的资料库在数量上远少于实际情况,这与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有关。但并不是说其结果就不能反映现实了,根据统计学的观点,鉴于本调查所使用资料的数量、时间跨度以及质量,可视其为一次抽样比很高的非随机抽样,第二期工作的结果也表明该抽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而且就算本次调查制作的资料库揭示的只是冰山一角,但这一角已经足够吓人,足够说明问题了,这一角反映的问题是如此的严峻,也许只有五角才会对此无动于衷。
如有意获得更完备的资料和更精确的结论,建议采取的方法是,遍历所考察时段的各主流媒体的所有食品安全的相关报道,做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但那个工作量不是个人能完成的了的,应该申请个项目神马的。
7.2.2可靠性
如果从专业性上考虑,也许质检部门的工作报告更具说服力,但一方面各地质检部门的政务透明程度不一,许多报告不容易在网上获取;另一方面其报告的可用性比较差,多是工作总结,缺乏数据,且不方便横向比较。来自行业内的报告也许更可靠,但同样难以获取。
最容易获取的无疑是新闻报道,其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的权威性虽不如质检部门,但如果我们相信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及操守的话,默认其报道并非给竞争对手抹黑的软文,且发表前有咨询过专家,那么这些报道是可靠的,可以反映现状。如果同一事件有过多篇不同的报道,在本次调查中是会累加的,但这并不会造成数据重复,相反可以理解为该事件被赋予了更高的权值。
7.2.3可行性
考虑到新闻报道的可靠性及其易获取性等特点,可以认为其作为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的指标是可行的。固然此一资料源不是最完美、最权威的,但的确难以找到其它更全面、更高效的了。
如同历史学一样,我们永远没法还原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什么都不做。我们可以通过有限的史料和符合逻辑与常识的推理,寻找争议最少的可能以达成共识,最大限度的逼近史实。得出的结论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应该是最不差的。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某地被大量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则至少说明两点:一、该地区的食品安全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二、该地受到的舆论监督比较严格;而当某地鲜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时,则需要注意,并不能直接得出该地区就更安全的结论,也许问题存在,但没有被曝光。这种误差是把新闻报道的数量作为实际情况的替代指标这一方法的阿克琉斯之踵。但我的确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此外,出于时间、精力以及专业性的考虑,本次调查不为所搜集的新闻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背书,但会保证其来源的正规性。
7.3主观标准
为了方便统计,我们将所有的有害食品的有害原因做了分类,并提取了每篇新闻的关键词,其中分类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即使我们制定了标准,尽力将其统一以减少分歧,同时,关键词的提取标准也因人而异,虽然在第三期工作中有过专人进行统一,但仍难免出现偏差。不过理论上讲,这种因为人为原因产生的偏差在最后数据统计时可以一定程度的相互抵消,对结论的准确性影响不大。
而在筛选新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笔者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未经证实,或即使可能有,其危害也并非“迫在眉睫”(Clear and Present Danger),尤其是相比于“地沟油”、“三聚氰胺”而言,因此在有毒食品新闻的搜集中,将其排除在外。由此可能产生的偏差需读者明鉴。
7.4以偏概全
为便于统计与展示,资料库中的新闻其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的事发地,全部设为一级行政区,即“省”或“直辖市”或“特别行政区”等。这类似于连坐制,比如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在珠海,统计时则注明为广东——默认广东省的其他地区也在此有毒食品的威胁之下。如此设置的原因在于,我们相信在利益的驱动下,有毒食品是有脚的,是会扩散的。如果在这个省的某个城市发现其踪迹,我们有理由相信该省的防线已被突破,此食品极可能波及到其他地区。关于这一推论有大量的新闻可作为佐证。
7.5数据残缺
因为时间精力所限,本调查报告资料库中部分新闻的纸质来源或网络来源、发布时间等关键词可能没有提取完全,另外,鉴于我在最后汇总编辑时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在线资料库”中新闻的标题可能与超链接不符,具体请直接在各搜索引擎查询标题。这一失误与网站技术无关,请见谅。
八、志愿者8.1网络一代
搜集、整理数据是一件繁琐、枯燥且极其耗时的工作。起初我试图自己一个人来做,但很快发现这样既没有效率,也很容易烦躁,很可能会就此不了了之。想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古训,再想到“六度分离”,于是我计划通过人人网、微博来寻找志同道合者。
本次调查,除我以外,参与数据搜集整理工作的共有33人,参与网站制作的有1人,这34人中只有5人与我在现实世界中有过面对面的交往,而且他们全部是通过网络获知这次调查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只会发生在互联网时代的故事。
每个人的公益心和时间是有限的,但互联网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把这些聚集起来,积少成多,完成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完成的事情,再反过来影响现实世界。
谢谢你们,你们让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你们,我对世界可以变得更美好更有信心。
搜集整理工作结束时,我在志愿者中做了个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此外,志愿者们的感想在附录中。
8.2参与统计的人数
35人中有25人回复了调查问卷。
其中男生12人,女生13人。
8.4年龄结构
出生于年间的有2人,年间的有20人,年间的有3人。主力军是80后我不奇怪,但有近一成的是90后的小朋友让我受宠若惊,倍感欣慰。
参与的主体是本科生和研究生,这点不意外。有8人是已经工作的人士,谢谢你们抽空参与J。什么,还有一个高中生,还是高三的?!兄弟,可别耽误您高考了啊。
这是一张充满了互联网时代印记的统计图。因为之前我们一直是用邮件联系,所以其实我也是直到最后收到调查问卷的回复时才知道还有留学生的参与。我人在上海,上海一共有9人参与,但其实我们也没有因此而见面,至于外地的更是如此。但互联网和共同的理想把我们凝聚在一起了,这种感觉,真好。我得给你们每人寄一张明信片表示纪念。
九、目标人群
本调查报告开篇有一个目标人群列表,这次调查就是为了这些人而做的。这些人包括我自己,也包括我的许多朋友。你们是我完成此篇调查报告的动力所在,我觉得你们有必要了解当下的食品安全现状。
让我好奇的是,食品安全是一个几乎与所有人都有关的问题,但相反获得的关注却很少。本调查报告所使用的全部资料均来自墙内,且均为中国正规媒体的正式报道,出处都是根红苗正的,用Google很容易搜索到,即使用的是百度也可以搜到。但大家为什么不怎么关注呢,对此我的理解是,那是因为大家一直被温水煮着:今天看到这里冒一个“假鸡蛋”的新闻,明天看到那里冒一个“假牛肉”的新闻,早已见多识广,见怪不怪了,不像德国,一根豆芽就可以扫倒几个州。鉴于此,本次调查得出的资料库以及对其的分析,在我看来就是“亲,包邮哦”,“亲,送货上门了哦”,就是往锅里浇一瓢沸水。皮厚的也许仍无所谓,但若能浇醒几个皮薄的,发现自己原来一直被煮着,于是尝试着蹦跶到锅外,或者尝试着把火关小,那就不算白忙活这一场了。
除了这些被一直煮着的人,我身边还有不少准备考T考G的朋友,我相信本调查报告的数据及结论的励志效果一点不差于那些励志书、成功学什么的。背单词背到想放弃,写文书写到想放弃,那就过来读读这篇调查报告吧。你懂的。
我身边也有不少在国外求学,毕业后琢磨着是留下还是回来的同学。如果你决定回来,当然欢迎,中国需要你们,欢迎带着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以及国际视野,回来建设祖国。但这些同学可能长期生活在国外,对国内情况不甚了解,他们回国后的职业前景我没有发言权,但不管他们从事何种职业,饭总是要吃的,因此我觉得自己有义务为他们写一份国内的食品安全现状报告,以资参考。资料有限,加之学识浅薄,可能结论什么的或有时而可商,见谅。
那些来中国短期旅行的人,也有必要阅读本报告。这里有一个可怜的德国人:
相比而言,法国人就聪明了很多: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在对比过不同国家的状况后,我特别希望中国在这个问题上能少一些“中国特色”,多一些“国际惯例”。人微言轻,好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行为模式还是思维模式都和以前不一样了。在网络上,正如笑蜀老师所言,“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能做的,只是呼吁,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我情愿乐观的相信,关注的人多了,事情就有好转的可能。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可留言,也可联系我。
只有当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自己在“易粪相食”,意识到应该把有毒食品“掷出窗外”时,我们才能离“达尔文奖”越来越远。
十、建设性意见
经过一个月来的调查、统计以及思考,我们所面对的食品安全危机该如何改善?我的建议只有两条。一条为原创:建议引入惩罚性赔偿,一旦出现严重或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受害者将能获得食品制造商的巨额赔款——既然他们是出于利益而不择手段,那就让他们因此付出更大的代价;一条为转载:“”。
罗马不会一天建成,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期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应对?我很认同CNN记者Eunice Yoon转述的食品安全专家的意见(原文点,译言版点):在中国,“要吃的多样化”(diversify),这样就能“轮流中毒”(Rotate your poisons),避免同一类毒素在体内聚集,不得不说,这不失为一种不得已的好办法。
【补充:好友告知,除了以上建议,当下还有一种可行的,且正在进行时的解决食品安全危机的方案,业界称为Alternative Agri-food networks(AFNs),被译为“替代性农业流通模式”,又译为“替代食物系统”、“替代食物网络”、“替代农业-食物网络”。较之上述三条建议,该方案更易实施,见效更快,有意者可以关注之。我也是才知道这种模式,但思考后觉得的确可行,而且推广的难度不大,真有可能是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良方。家有孕妇、小孩、老人的,可以关注新浪微博上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海农好农夫市集、城乡汇等】
本调查报告所引用的资料均已注明为引用,引用部分均来自于国内外正规媒体,其中部分注明了出处,未注明者皆附有超链接,便于查阅,为行文方便故省略之。未注明引用或未署名的部分,包括图表和文字,皆出自笔者本人,由笔者承担其可能引起的责任,而与其他参与者无关。
推特:@iwuheng
微博:weibo.com/iwuheng
豆瓣:www.douban.com/people/iwuheng
博客:blog.sina.com.cn/iwuheng
人人网:wuheng.renren.com
Facebook:facebook.com/iwuheng
以下引自信件,匿去发件人名称
您好,表格里面我用红色标出的是我不太确定的,或者是找不到的,很抱歉,麻烦予以更正。附上的是从昨天晚上开始动手做到今天完成后的一小点点小小感想,没有对谋篇消息做出具体的评论,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很开心可以和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嗯,好的,我有时间来做这个的,这样吧,还是老规矩,周日晚前交给你好吧@@嘻嘻,就不用客气啦,不是难事,而且我觉得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件事,是很快乐的:)
感想那块我没有写,好久没有写过文章了,文字表达能力不好,觉得有困难,就不写了,嘻嘻,但是我相信在我们大家 的努力下,食品会越来越安全@@用你的话说,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值得奋斗!
以下是参与本次数据统计工作的同学们的感想:
泱泱大国,这些人的良心都跑哪儿去了…
中国好危险
每次在微博上看到食品又不安全了,就想@给我们的吴队。愈发觉得我们统计出来的东西是十分有意义的。
近十年来,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反复曝光,无处不在的曝光,没有特供的人们已经不可思议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公众的麻木,市场的竞争和无人监管,让我对食品安全的走向失去信心;感谢恒迹大人的努力!
可以不写的对吧,嘻嘻^^
“上海光明乳业发言人龚妍奇表示:“这批牛奶是按照去年的国家办法标注的,因此并不违规。 ” 我不知道这位发言人当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一丝脸红?
这些早产奶确实没违规,赶在新条例生效前再产出一批多钻一次空子多赚一些黑心钱,并大谈其合法性,这就是中国乳制品人的良心。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喝过没过保质期但其实已经过期的牛奶。
我不知道,牛根生去大学做创业讲座的时候,会不会让憧憬他成功的年轻人认为只有耍流氓才能成功?
我不知道,蒙牛副总姚同山在香港大谈出口产品比内销产品安全,是不是会让世人觉得中国人真是贱骨头啊?
中国还有没有让人真正放心的乳制品?
中国还有没有放心的食品?!
民以食为天,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就是食物,而且粮食产业也是我国产业结构里很重要的一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问题。本人记忆中,食品安全对我产生影响最早是在小时候,那时候贪吃买路边油炸摊位的东西,然后就拉肚子。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此都是不以为意的,因为我的想法是以后不去吃这类东西就没关系了,潜意识中也觉得食品安全问题也只是出现在这些无证无执照的街边摊中,对于除此之外的食品都是可以放心大胆食用的,不过近年来频频爆出的食品安全事故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比较著名的“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等事件让我明白原来即使是著名品牌免检产品也会有严重的食品问题,当时我还尚存这种想法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又不用喝奶粉,也不去KFC的,而且这个也应该是小概率事件吧,与我还真是比较遥远,可是当我看到有毒生姜,毒大米,地沟油等事件出现,甚至当我吃完双汇火腿肠然后上网发现竟然我吃的东西有瘦弱精问题时,我在想这是个什么社会啊,食品问题已经严重到影响我甚至可以说是身边每个人了,我表示我真是不淡定了。早些时间,国家总理温家宝发怒了“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那么我们来反思下食品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吧。
首先的原因出在生产商。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家把自己的利益看的越来越重,为了钱似乎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都能做出来,一些一心向钱看的商家眼里哪里还有道德还法律的约束。马克思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不良商家的不法行为。
其次是相关监管部门。以人民利益为重,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护民众健康是他们的责任,可是呢这之中有些人再干什么呢。 个别地方官员、领导对食品安全问题睁一支眼闭一只眼,甚至和生产制造商“勾结”,有所谓的免检产品,不用检查就发放卫生许可证,直接出售,直接导致问题食品流向市场,危害公民健康“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这些监管人员自己或家属也吃到问题食品的时候,不知心里作何感想。
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相应的原因要有对应的处理方法,对于黑心生产商,我觉得得加强对其的教育,如果能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种做法带来的危害性,让他们内心忏悔其所作所为的话,那么作为食品安全问题最源头的问题就能很有效的解决。但是这似乎太幼稚了,如果仅靠思想教育就能改变其行径的话,那么这个世界真是处处充满爱了。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做好源头质量监管和流通环节消费领域的质量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行业自律机制,对以发生的问题现象要及时警告和处理,当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让执法有个统一标准,做到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和共享。
真心希望这个社会能共同努力,让问题食品能逐渐消失,食品应该是为了我们有更加健康的身体,而不是让我们受到摧残。
做这个课题之前就已经做好一切心理准备,坦然接受曾经和现在那些令人恶心的事物。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私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食品的不安全性,早已超出我们的想象。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黑心商人做不到。
最近电视上大篇幅的报道台湾塑化剂,怎么看怎么觉得是种讽刺,扎的人心疼!看着台湾的整治力度和全体台湾人民的反应以及他们负责任的态度,不由得摇摇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再令人震撼的社会进步,再令人自豪的国家富强在这一刻总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平时觉得吃什么无所谓,即使很不卫生的。总觉得不干不净,吃了没病。1顿,2顿,3顿,不知不觉,眼睛一闭一睁,身体就坏了。也许你曾以为自己做饭就能避免这个安全问题,现在,说不定你刚吃的就是毒豆芽。当我们对他人失去最基本的信任感。。。算了,不说这个沉重的话题。
我统计的时段是2008年5月到2008年12月的时段,这一时段北京承办了2008年奥运会,这一时段,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沸沸扬扬,让很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以一种迅猛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
统计了将近300条有毒食品新闻之后,我发现我对这个社会的真相远远的不了解,我不知道我每天吃进去的食物究竟会为我的未来带来什么样可怕的影响,其实很多人,很多普通的老百姓都在如此不安全的生活。你一边看着这样一条条让人绝望的新闻: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食品,牛奶、水果、食用油、饮用水层出不穷的超标添加物、有毒化学物质,被源源不断地送进我们的体内;一边看着这样一条条似乎充满着不知所以的自豪感的新闻:为了保障奥运会的顺利召开,有保障的蔬菜、水果、家禽海鲜被源源不断地送入各国运动员、他过来宾的餐桌上,投入了成百上千万建设食品检测车,随时随地为奥运会的召开移动式的检测食品安全.统计这些新闻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不停地出现一部小说的名字: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被别人侮辱和损害,然后再去侮辱和损害其实和你一样的人,你生活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一定明白我在说什么。
有人问过我,你们统计这些新闻有什么用呢?就是整理出来给大家看么?那有什么用?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件事情有意思,也有意义。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知道真相的权利。我只是觉得除了不停的接受这生活,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改变这生活。
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但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其实真没什么感想,可能已经是麻木了,呵呵~
其实想想,这个问题后面的本质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掺假、不卫生食品呢?是人性本恶、无奸不商呢, 还是多种社会因素叠加、累积到现在导致的呢?
那除掉人性本恶的这个因素,那些社会因素又都是什么呢?生活所迫,教育的失败,世风日下,钱利导向,法律的不完善……
其实,我总想说,我们这些小屁民改变不了什么,就如同蚍蜉撼树。可我又常常抱有幻想,也许我们成为不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羽毛,但可以成为之前的无数根羽毛中的一根。但现实总是会无情地,不断地打击着我,每天发生着的这样、那样的事,总是不断地蚕食着我的幻想。于是,我选择逃避,也许我们中很多人都是如此。我们一边钦佩着老罗的敢讲敢做,一边却仍旧选择做个鸵鸟。是的,我们在躲,我们在等,等着有人能冲在前面,等着黄四郎被杀,等着做那最后的一根羽毛。
可是,你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选择–行动起来,这样很多事不再是看似遥不可及。当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真正地做些什么去影响这个社会,尝试去改变这个社会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到了希望。
你是一个果敢的人,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奋斗方向,并且有很强的执行力。这些都让我很佩服。能和这样一群人一起做这样一件事,这样一件在很多人看来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却对我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的事,我觉得我的某些东西被你影响和改变了。同事,这让我觉得我的那些幻想,不再是幻想,而是可以实现的梦想。
谢谢,谢谢你。期待着你的更多行动,有时间我一定会多多支持。
曾经听同学讲过这样一个段子:在中国的一家餐馆里,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中毒事件,吃饭的外国人都中毒了,但是同一起吃饭的中国人都没事儿,因为中国人已经产生抗体了,百毒不侵了。听完以后很想笑,但是无奈的笑,这是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讽刺。
通过这次参与2000年以后中国媒体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统计和分析,我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充斥满了了问题食品,从肉食、到蔬菜水果、到粮食、到休闲食品再到做饭的调料,安全隐患无处不在,手机报上隔三差五的就报道地沟油、毒豇豆、激素黄瓜、塑化剂&&& &&&看的我触目惊心。我们每天在食用着这些可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损害的食物,却浑然不知,我们看不到那些光鲜亮丽、美味诱人的食物背后是怎样的毒物和肮脏。
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整个社会也因此而人心惶惶,不知道这是源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还是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壮大,新闻传播更加自由和快捷?亦或是科技的进步,给人们提供了作案的工具?或者,从更深的层面来讲,它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深刻反映了当今中国所存在的社会现实,人们盲目追求金钱,失去良知,以全体中国人的健康为代价牟取一己私利。追求金钱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人们很穷,因为贫富差距悬殊,被贫穷压迫、有钱人的富裕生活刺激的人们内心会不平衡,于是不择手段的挣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中国食品质量的检查、监管力度不够,对一些有毒药物、化学品的售卖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
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改变社会的一种现状,改变群体的一种意识,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呼吁政府和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站出来,一起呼唤社会的良知,这是对社会的责任,更是对自己负责。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知道朋友在做这个食品安全的项目需要人手帮助时,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心里清楚的知道这样一个数据汇总只是给大众一个参考,实际意义或许没有。
但是,意义什么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做汇总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无法从写论文找实习中获取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无形之中让我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惠于大众的,甚至是高尚的。高尚?多少年都没听到这个词了。在当今这个充斥调侃与自嘲风格的网络时代,这样的词也许已经是另外一种意义了。
我总是爱跑题。
说到做的案子中,印象深刻的应该还是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我做的是05年上半年的汇总,那个时候还没有三鹿奶粉事件。我想说的是“三聚氰胺”事件产生的原因。从各种媒体的各种分析中,认为三聚氰胺不过是无良奸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儿童性命随意添加化学品充当蛋白质,以次充好。而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地区的牛奶厂商因为蛋白质含量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而被处罚。这样的从果到因的倒推中,产生一个假设:是不是因为04-05年甚至到08年这几年中,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偏低的事实促使了奶商们添加三聚氰胺?
联想到最近的塑化剂问题,其实在06年,新华社就报道过大陆地区一些塑料桶的塑化剂滥用问题,只是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所以现在有了大规模的“台湾塑化剂风波”。这两个事件虽然添加的不是同样的化学物质,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在问题大范围暴露之前其实早已有警钟敲响,但是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样地,天朝官员们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这些小事只要不影响大局,就没有谁去在乎。
正如《圣经》传道书所载: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不管是前两年令肯德基蒙羞的“苏丹红”还是葬送儿童生命的“三聚氰胺”,亦或是现在闹得满城风雨的“塑化剂”……心里都明白,这些不是开始也不会是结束。
PS:经常在晚上做这个项目,半夜的时候饿得不行就去买“黑料”——推着三轮车的“三无”摊贩经营的小吃。明知道它的食料来源可疑,我还是禁不起诱惑。罪过!罪过!每次心里觉得不应该的时候,我就抱着和天朝官员相似的阿Q心态:反正吃不死人!
直到做完之后仔细回顾自己做的这些新闻,痛定思痛的觉得再也不能放任自我了。于是乎,为了有个强大的心,更有个强大的胃,已经开始禁食多种食物了。不过转念一想,我已经吃了二十多年的地沟油,苏丹红什么的,如果现在突然转变,会不会因为不适应而死的更快呢?
食品如何才能安全?
也许是巧合,把“读后感”敲打成了“毒害感”。
我任务是2010年9月到2010年10月。诚实地说,统计工作做的不够严谨。不过稍微分析一下,这些问题食品主要是在大城市里被发现的。这当然不是说小城市小地方没有或者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而是说明我们的监管一定存在大量的盲区或者不作为。这些问题一般是质检部门发现的,这也从侧面说明其实我国缺乏独立的第三方检测部门,当然了,普通公众也很少有能力检查出这些问题来。就我的阅读和这几年的经历来看,质检部门只是例行抽查或者集中抽查。我估计在农村地区大量流行的辣条辣片之类的食物,其中可能存在更大的添加剂超标问题。这些问题谁来监管?
上周末(5月15日)应邀参加在中国农大举办的“掘金生态农业——食品安全背景下新农业的前景与机会”的论坛,和我同去的是京城一家刚刚起步的电子商务企业,他们要做“北京有机食品配送专家”。
刚刚(5月16日20:04)和同事去吃晚饭,穿过好几条胡同都不知道该吃神马,尽管早就饿了,烤肉的香味扑鼻子而来,我们却在纠结羊肉是真的吗?中午和拍纪录片的老师一起吃饭,鱼香茄子里面的红油都溢出了盘子,我们不约而同地怀疑那是否是地沟油?
我们都肿么了?是成了惊弓之鸟还是杯弓蛇影呢?
我真的很害怕。作为一个环境教育领域的ngo从业人员,我脑子里有一堆一堆的数据和一串一串的说法,有来自科学界的证词,有来自普通人的直观感受。我常常觉得无可救药无能为力。如果大家不协同行动,恐怕真的没有救了。
很遗憾我没有通读过《农产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不过谁都知道这些法律在食品安全领域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添加剂之类的化学物品该如何管理?化学品安全是如何实现的?我不知道有没有针对专门针对食品添加剂或者化学产品的法律法规?这些产品是如何那么容易地流通的?谜团重重啊。
一个同学在昆山一家生产香精的企业工作,一年只要成功卖上上几公斤产品就可以收入不菲。他的客户都是蒙牛、伊利之类的企业。香精就是防腐剂啊。他基本不喝饮料,除非要去实验室配制产品。他说自己可以调出任何口味的饮料。去年我去过他们企业,刺鼻的味道比农药难闻千万倍。可是他们自己就住在那样的厂区里。昆山的地下水已经严重污染了。
他还不吃肉。也许是天生的吧。可是我们普通人呢?何以实现安全饮食?民以食为天,现在天真的快塌了,而杞人却越来越少了?食品添加剂改变我们的味蕾的同时也在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采取的行动?呜呼哀哉!
昨天午饭时我们还谈到了醉驾何以入罪的问题。我觉得食品添加剂超标或者添加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该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施工单位做好四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