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举张良是谁的谋士士都有谁?

曹操征乌丸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曹操征乌丸
拇指医生提醒您:问题下方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曹操征乌丸的具体过程和情况,不要文言文!要通俗易懂的!
咏大阳山兼怀曹公东争乌桓
朝临旭日迎晨雾,暮去斜阳送晚风。
魏武明君曾到此,白狼一战捣龙城。
注:大阳山,位于喀左县南部,古称白狼山。三国时,
曹操东征乌桓曾登临此山,并于此大败乌桓,斩乌桓首
领塌顿单于,收降兵20余万,一举奠定胜局。
龙城,古代匈奴等少数民族国家对都城的称谓。
本诗借指乌桓白狼城。 你读完三国就知道了,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曹操从邺城出发,东征乌桓。大军到达易县时,采纳郭嘉建议轻兵前进,以达成战略突然性。五月,到达无终,又接受田畴的建议,从无终退兵,迷惑敌人,暗地率大军上徐无山,直出卢龙塞,向塞外进军。又凿山填谷,拓宽五百里山路,通过平冈,东指柳城。八月,曹军登上白狼山,大败乌桓军,袁熙、袁尚逃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占领柳城。九月,曹操以柳城〈今辽宁朝阳市〉退兵,途中,公孙康派人送来袁尚、袁熙等人首级。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结束了东征。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 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 , 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 偷 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 兵 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 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 其 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 出 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 之 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乌巢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之后袁氏集团失去了中国北方的霸权,开始没落了。要说乌桓必说乌巢,呵呵乌桓之战背景:袁氏集团后期出现了分裂,袁绍的三个儿子,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小儿子袁尚。曹操一方已在中国北方取得霸权,刘备此时作为曹操的对头,已经投靠刘表。孙氏集体为对曹操有敌意,不计。格局大致如此。概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破袁绍于官渡。
建安六年在仓亭再败袁绍。
建安九年占领业郡。
建安十年春正月斩袁谭于南皮,袁尚和袁熙投奔北方的乌桓部落,夏四月,乌桓攻鲜于辅于犷平,秋八月曹操赶到,将乌桓逐至塞外。
建安十一年四月破壶关,秋八月东征海贼管承,彻底解除关内的忧患;同时,曹操开始着手准备北征辽西乌桓,由董昭负责开凿了两条漕运:平虏渠和泉州渠。
建安十二年五月,为了彻底解除关外的威胁,曹操率领大军到达无终,准备出塞作战。但是,当地夏秋季节常见的阴雨天气导致进辽西的滨海道不通。
七月,曹操任命当地人田畴为向导官,避开滨海道,北出二百年人迹罕至的“卢龙塞”,一路开山填谷,长途奔袭,途经“白檀”,“平冈”,率领精锐骑兵万骑出大凌河,行程达800华里,出其不意的进攻辽西乌桓的巢穴“柳城”。
八月,距离柳城还有“二百里”时,乌桓单于蹋顿等人才察觉,仓促集结数万骑兵抵挡,两军在“白狼山”遭遇,曹操大破乌桓,占据柳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公孙康。
不久,公孙康杀二袁,归顺曹操。
至此,曹操北征之战大获全胜。九月,曹操从柳城胜利回师。
曹操此次作战,历时近一个月,行程400余公里,其中包括无数的的山河险阻,难行之地,还有一次大型遭遇。解除了“三郡乌桓”对中国北部的威胁,扫清了袁氏的残余势力,彻底统一河北。并且收编乌桓精骑,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二。三郡乌桓。
乌桓,亦作乌丸,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
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役属于匈奴。后来汉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并在幽州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使不得与匈奴通。新莽建立,乌桓又降匈奴。东汉初,乌桓常与匈奴联兵扰乱代郡以东各地。光武时,乌桓一部南迁,并置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
汉末大乱,朝廷屡次征乌桓部落镇压起义。
后来,张举、张纯等造反,利用幽州乌桓,寇掠青、徐、幽、冀四州,屠戮百姓。《三国志》记载:“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馀万户”。公孙瓒,刘虞和袁绍也都利用或者对抗过乌桓。
初平元年(190),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其侄蹋顿即位,有武略,统一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蹋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当时他们活跃在今天大小凌河以及克尔沁草原一带。袁绍灭公孙瓒占河北,占有三郡乌丸,“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汉末英雄记》记载,袁绍在给乌桓的文中说:“控弦与汉兵为表里,诚甚忠孝,朝所嘉焉。”
曹操攻南皮时,乌桓就蠢蠢欲动,二袁投奔更是直接导火索,曹操北征乌桓是势在必行。
三。战前准备。
早在建安十一年,曹操让董昭修建了两条漕运:
一是“平虏渠”,由今河北省饶阳县至沧州市。
一是“泉州渠”,在今天津市宝坻、武清二县境。
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运粮北上。
在北上之前,曹军很多将领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袁尚已经完啦,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达拉。如果我们孤军深入,后方的刘备肯定会劝刘表趁虚进攻许都。那时侯恐怕就进退不得!
针对这种言论,曹操的大谋臣郭嘉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说:乌桓恃其边远,肯定不会做准备,我们应该出其不意,这样即使孤军深入也一定能击败他们。况且袁氏与乌桓关系非同一般,而河北百姓对袁家还有一些感情,一旦今天我们放过袁尚,等到来日他养成气力,则“民夷俱应”,到那时再想制住他就难啦!所以一定要迅速灭亡袁氏。至于刘备更不足虑,现在他依附刘表,刘表不会重用他,所以,即使是“虚国远征”也不用担心。 资料来源百度贴吧。
乌丸又叫做乌桓,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大本营柳城就是现在咱们东北辽宁省的锦州市,这一些少数民族在这个历史时期是站在袁绍一边的。官渡之战袁绍打败了,后来袁绍又病死了,他的这个权力、他的军队就交给了他三个儿子,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小儿子袁尚,而袁绍是指定袁尚做接班人。那么曹操就去打这三个人,后来袁谭被曹操杀了,袁尚和袁熙就逃到了乌丸,准备和乌丸的力量结合起来对抗曹操。那么曹操要统一中国北方,必须消灭他们,要消灭袁熙和袁尚就必须打乌丸。但是这个仗很难打,我们可以看一下地图: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哪里呢?许都,就是现在河南的许昌。他自己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哪里呢?设在邺城,也就是现在河北的临漳。那么乌丸在哪呢?在辽宁省的锦州,所以这个路途非常遥远。当时很多人反对曹操打乌丸,事后曹操还特别奖励了这些反对他打乌丸的人,因为这一仗打得太险了,曹操说你们的意见是长久之计,我的取胜是侥幸的,这个故事我们以前也讲过了。那么这些人反对打乌丸的理由是什么呢?两条,第一条,他们说袁尚和袁熙是亡虏,是两个打败了仗的家伙,乌丸是夷狄,是少数民族,贪而无亲,就是这两伙人他是搞不到一起去的,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不用打。第二个顾虑,就是我们如果劳师远征、虚国远征,我们南方的那个刘表会来打我们,因为刘备这个枭雄现在跑到刘表那儿去了,刘备肯定怂恿刘表来打我们,这也是后顾之忧啊。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是吧,但是郭嘉主张打。郭嘉主张打有三个理由,第一,他说乌丸是远,但是正因为乌丸远,所以他们绝对想不到我们会去打他,这叫做“恃远无备”,他是没有准备的,如果我突然袭击一下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这叫做“可以打”。第二个理由呢,就是袁绍对乌丸是有恩的,袁绍的儿子跑到乌丸去以后他们肯定会结合起来,他们一旦结合起来,不但是统一中国北方的目标不能实现,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占有的冀州和青州说不定都不是我们的了,这叫做“应该打”。第三点,刘表这个人来偷袭我们要不要担心?郭嘉说不用担心,为什么呢?郭嘉说刘表“坐谈客耳”,什么意思呢?说刘表这个家伙他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坐在这儿聊天可以,打仗他不行;是的,刘备是到了他那个地方,刘备也确实是个英雄,但是刘表是不会信任刘备的,因为刘表很清楚刘备的能力在自己之上,他绝不肯也不敢信任刘备;而且刘表现在此刻是根本不知道拿刘备怎么办,信任他吧,委以重任吧,派以重兵吧,怕刘备将来夺自己的地位,不信任他吧,刘备怎么肯给他出力呢。所以郭嘉跟曹操说,明公放心,刘表肯定不会来袭击我们。 这个就叫做料事如神啊!果然曹操的军队出发以后,刘备就建议刘表说我们现在趁虚而入,赶快打到许昌把皇上接到我们荆州来,就是襄阳,我们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刘表说,啊,等等吧,看看吧,想想吧,他不动弹刘备是没有军队的,刘表不派兵刘备就没有办法。等到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乌丸干掉了以后,班师回朝的时候,刘表才来找刘备说哎呀,兄弟,这个事好像是,你看这个我错过一次机会了。唉,刘备拿这个不争气的宗室——都是他们刘家人嘛——没有办法,只好说,啊,也没有什么关系啦,现在我们反正是一个战争年代,机会多得很,这个,只要下回咱不错过了就行了啊。其实刘表哪里还有机会啊?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乌丸,十三年就来打刘表,曹操是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打刘表的,八月份刘表就死了,他哪里有机会?没有机会。这就是郭嘉的料事如神。
上一集我们讲青梅煮酒,讲到刘备这个人有英雄之志,有英雄之气,有英雄之魂,有英雄之义,可就是没有英雄之地。也就是说他没有一个根据地,他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一个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那至少是一个打折扣的英雄,甚至可以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个空头英雄,是个候补英雄。也许是由于这样一个原因,曹操一念之差就把他给放了,放了以后刘备能不能成气候那就看他的运气了,刘备的运气如何?出奇地好。六年以后,也就是建安十二年,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这一年的七月,曹操重要的谋士郭嘉因病去世。第二件事情,就是也在这一年,诸葛亮走出了隆中,来到了刘备的身边。这一下子刘备时来运转,咸鱼翻身。有人会说你这是什么逻辑啊?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是刘备的运气,刘备从此走上了成功之路;郭嘉碰巧在这一年死了,有关系吗?
有。我们知道刘备的竞争对手是谁呢?曹操,是吧,刘备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曹操的力量,也就是说刘备要战胜曹操,或者说他要摆脱困境,他们两个斗争的胜负在于他们力量的对比。而力量的变化无非是此长彼消,或者是此消彼长。诸葛亮来到刘备的身边,是刘备“长”,同时意味着曹操“消”;郭嘉去世,那么意味着曹操“消”,同时意味着刘备“长”,就是诸葛亮出山和郭嘉去世这两件事情都是刘备赚了、曹操亏了。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两个人物的分量和量级,就是郭嘉的分量和量级要和诸葛亮相当才行,你不能说刘备这边来了一个诸葛亮,曹操那边死了个看门的,这个就没有关系。 * 诸葛亮出山后,有英雄之志的刘备如虎添翼,力量迅速壮大,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了成功之路,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分量能和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分量相提并论吗?郭嘉和诸葛亮,他们的能力和对各自集团的贡献是相当的吗?郭嘉对于曹操有那么重要吗?
是的,郭嘉对于曹操来说极为重要。我们看一看曹操的生平,他的事迹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是郭嘉来到他身边以后,到去世,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凯歌,成功地平定和统一了中国的北部,一直到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就是曹操征乌丸,大获全胜,彻底消灭了袁绍家族的力量。那么这个时候曹操志得意满,率兵南下,打荆州,打刘表,也很顺利。一直最后曹操打到江陵,又接管了刘表在江陵的舰船顺江而东来到赤壁,结果怎么样?遭到迎头痛击,曹操是碰了钉子了,船烧了,人撤了,这个时候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他说如果郭嘉还在——郭嘉字奉孝,郭奉孝就是郭嘉了,郭嘉是在曹操北征乌丸的时候病逝的——所以曹操说,唉,如果郭奉孝还在的话,孤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那么曹操这一段话是记载在《三国志·郭嘉传》里边的,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里面演绎了一下,在《三国演义》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说曹操在赤壁遭到失败以后一路遁逃,走华容道,最后退到南郡,驻守南郡的曹仁设下盛宴为曹操接风,酒过三巡曹操忽然哇的一声哭出来了。当时所有人都很吃惊,曹仁就问曹操说,丞相,你在前方失利的时候那么危险,你一滴眼泪都没有掉,现在你已经回到后方来了,我们兵强马壮,正可以整顿军队报仇雪恨,为什么要哭呢?曹操说:
“我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如果郭奉孝还在,我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接着曹操捶胸大哭,说: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三国演义》的说法是众谋士默然,都很惭愧,都很郁闷。 那么这个故事在毛宗岗父子的批语里面就把曹操批得狗血喷头,毛宗岗父子怎么说呢?毛宗岗父子把这件事和曹操宛城之战哭典韦联系起来了,就是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举手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就拿到了宛城,志得意满,然后忘乎所以,最后张绣突然反叛,杀得曹操措手不及,曹操的爱子,他的长子曹昂、他的侄子曹安民、他的爱将典韦都在这次战争中牺牲了,那么战后曹操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来祭奠他的爱将典韦,那么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曹操祭奠典韦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说我儿子死了,我侄子死了,我都不心疼,我心疼典韦啊!这叫做哭典韦,前面讲的呢,哭郭嘉,毛批就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了,他说了一个什么话呢?他说:
“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典韦之哭所以感动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不谓奸雄眼泪,既可以做钱帛用,又可以做挺杖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哭典韦是为了感动众将士,哭郭嘉是为了羞惭众谋士,意思是说曹操哭典韦是为了让其他的这些将士都给他卖命,曹操哭郭嘉是嘲笑你这些谋士都没有用。这段话当然说得是很漂亮,但问题是无的放矢,因为在这里毛批批的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是小说中的曹操,不是历史上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可笑,历史上的曹操是祭奠过典韦,但是没有说我儿子死了、我侄子死了我都不在乎我就在乎典韦死了,而且赤壁之战曹操失利有多种原因,将来我们讲赤壁之战的时候我还要详细地向大家介绍,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是谋士失职造成的。而且在这次战争中曹操的谋士并没有失职,比方说刘备和孙权的这个联盟早就有人预见到了,谁,程昱,当时程昱就断定你打刘备刘备往江东跑,孙权肯定跟他联合,预见到了。还有,曹操占据了荆州以后准备顺江东下再去打孙权,也有人劝阻,谁,贾诩,贾诩劝他休兵,不要再往东打,采取怀柔政策把荆州这个地方治理好,江东地区可以不战而胜。曹操不听,才有这样一个失败,所以曹操的谋士在这次战争中是尽责的、是称职的,那么曹操有什么必要羞愧他们呢?没有。那好,既然曹操哭郭嘉不是为了羞愧他的那些谋士,那我们就要问,曹操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去读一下《三国志》我们就可以看到,曹操这个时候是仰天长叹,他是叹息,叹什么?叹自己命苦,我好容易有一个郭嘉,而且我好容易统一了中国北方,我眼看就要统一全中国了,郭嘉你怎么就走了呢?你怎么就离我而去了呢?我怎么这么命苦呢?如果郭嘉郭奉孝你还在,虽然我们也会遇到困难,也会遇到挫折,但是你一定能够帮助我走出困境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曹操有那么多谋士,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 * 曹操有很多谋士,谋士们也都在尽心尽职地出谋划策,其中也不乏一些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曹操为什么还要哭郭嘉?并且说出“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郭嘉和别的谋士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曹操为什么如此看重郭嘉呢?
是因为郭嘉这个谋士很特别,郭嘉特别在什么地方呢?特别在他是一个军事天才,郭嘉的特点是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这个我们可以举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为例,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就是征乌丸。
乌丸又叫做乌桓,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大本营柳城就是现在咱们东北辽宁省的锦州市,这一些少数民族在这个历史时期是站在袁绍一边的。官渡之战袁绍打败了,后来袁绍又病死了,他的这个权力、他的军队就交给了他三个儿子,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小儿子袁尚,而袁绍是指定袁尚做接班人。那么曹操就去打这三个人,后来袁谭被曹操杀了,袁尚和袁熙就逃到了乌丸,准备和乌丸的力量结合起来对抗曹操。那么曹操要统一中国北方,必须消灭他们,要消灭袁熙和袁尚就必须打乌丸。但是这个仗很难打,我们可以看一下地图: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哪里呢?许都,就是现在河南的许昌。他自己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哪里呢?设在邺城,也就是现在河北的临漳。那么乌丸在哪呢?在辽宁省的锦州,所以这个路途非常遥远。当时很多人反对曹操打乌丸,事后曹操还特别奖励了这些反对他打乌丸的人,因为这一仗打得太险了,曹操说你们的意见是长久之计,我的取胜是侥幸的,这个故事我们以前也讲过了。那么这些人反对打乌丸的理由是什么呢?两条,第一条,他们说袁尚和袁熙是亡虏,是两个打败了仗的家伙,乌丸是夷狄,是少数民族,贪而无亲,就是这两伙人他是搞不到一起去的,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不用打。第二个顾虑,就是我们如果劳师远征、虚国远征,我们南方的那个刘表会来打我们,因为刘备这个枭雄现在跑到刘表那儿去了,刘备肯定怂恿刘表来打我们,这也是后顾之忧啊。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是吧,但是郭嘉主张打。郭嘉主张打有三个理由,第一,他说乌丸是远,但是正因为乌丸远,所以他们绝对想不到我们会去打他,这叫做“恃远无备”,他是没有准备的,如果我突然袭击一下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这叫做“可以打”。第二个理由呢,就是袁绍对乌丸是有恩的,袁绍的儿子跑到乌丸去以后他们肯定会结合起来,他们一旦结合起来,不但是统一中国北方的目标不能实现,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占有的冀州和青州说不定都不是我们的了,这叫做“应该打”。第三点,刘表这个人来偷袭我们要不要担心?郭嘉说不用担心,为什么呢?郭嘉说刘表“坐谈客耳”,什么意思呢?说刘表这个家伙他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坐在这儿聊天可以,打仗他不行;是的,刘备是到了他那个地方,刘备也确实是个英雄,但是刘表是不会信任刘备的,因为刘表很清楚刘备的能力在自己之上,他绝不肯也不敢信任刘备;而且刘表现在此刻是根本不知道拿刘备怎么办,信任他吧,委以重任吧,派以重兵吧,怕刘备将来夺自己的地位,不信任他吧,刘备怎么肯给他出力呢。所以郭嘉跟曹操说,明公放心,刘表肯定不会来袭击我们。 这个就叫做料事如神啊!果然曹操的军队出发以后,刘备就建议刘表说我们现在趁虚而入,赶快打到许昌把皇上接到我们荆州来,就是襄阳,我们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刘表说,啊,等等吧,看看吧,想想吧,他不动弹刘备是没有军队的,刘表不派兵刘备就没有办法。等到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乌丸干掉了以后,班师回朝的时候,刘表才来找刘备说哎呀,兄弟,这个事好像是,你看这个我错过一次机会了。唉,刘备拿这个不争气的宗室——都是他们刘家人嘛——没有办法,只好说,啊,也没有什么关系啦,现在我们反正是一个战争年代,机会多得很,这个,只要下回咱不错过了就行了啊。其实刘表哪里还有机会啊?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乌丸,十三年就来打刘表,曹操是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打刘表的,八月份刘表就死了,他哪里有机会?没有机会。这就是郭嘉的料事如神。
那么我们现在就知道郭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他是什么呢?他是看透了人。他最早看透了袁绍,他知道袁绍成不了大气候,他投奔曹操;他后来看透了吕布,曹操征吕布的时候,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候曹操准备撤兵,郭嘉要他打下去,把吕布灭掉了;他看透了孙策,这个故事以后我们再讲;他看透了刘表,他几乎把曹操所有的敌人都看透了,而且他也看清了自己的主人。郭嘉去世以后,曹操上表朝廷要表彰郭嘉、奖励郭嘉,曹操说了这样的话,他说每次重大行动之前,我曹操往往决定不下来,都是郭嘉当机立断,所以平定天下郭嘉的功劳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在每次重大的军事政治行动之前都是郭嘉替曹操出谋划策,而且做出决定,那么郭嘉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把曹操看得很清楚,他知道曹操是一个能够接受、采纳正确意见的人,如果是像袁绍那样刚愎自用、像袁绍那样嫉贤妒能、像袁绍那样犹豫不决、像袁绍那样自以为是,郭嘉的智慧又有什么用呢?你要知道郭嘉出的是险招啊。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的时候,孙策准备从南面袭击曹操,也是到许昌去抢皇帝,也是郭嘉断定他不会来。 * 现在我们知道,郭嘉对于曹操来说确实非常重要。郭嘉来到曹操身边后,曹操一路凯歌,伐吕布、战袁绍、征乌丸,一切都很顺利,成功地平定和统一了中国北方,这里面郭嘉的建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按理说,像郭嘉这样聪明绝顶的人该不会看不透刘备吧,那么,郭嘉对刘备是什么态度呢?
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曹操集团是有两种意见的,一种意见主张杀了刘备,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不能杀刘备,郭嘉的态度记载在《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的注里面,裴松之并列了两种郭嘉的意见。第一种是《魏书》上说的,说曹操去找郭嘉,说现在大家都说刘备这个家伙那不是个什么善类,放在我这儿肯定是要给我惹是非的,要我杀了他,你觉得怎么样?郭嘉说,明公你手提三尺宝剑,起义兵,诛凶暴,你靠的是什么?诚信啊,你靠的是诚以待人才有今天,现在刘备一个英雄走投无路来投奔我们,我们如果杀了他,天下人会怎么想呢?所以郭嘉说,不能随便杀:
“以一人之患,绝四海之望,请明公慎之。”另一个记载是《傅子》,《傅子》这本书里面讲曹操放刘备,郭嘉赶快去找曹操说,刘备这个人放不得的,因为他是英雄,他放出去肯定他要闹出些动静来,郭嘉说: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敌人放走了以后后患无穷,明公你要早做安排。也就是说有人要杀刘备郭嘉说杀不得,有人说要放刘备郭嘉说放不得,所以裴松之的注说,这两个是相反的啊。其实不相反,是一致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郭嘉从来就没有说要杀刘备,郭嘉说的是“宜早为之所”,就是刘备这个人你一定要早做安排,安排不等于杀啊,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周泽雄先生的观点,周泽雄先生说郭嘉的主张是既不能杀、也不能放,怎么办?软禁,你把他软禁起来嘛,,既不丢失人心,又不放跑敌人。但是很奇怪的是曹操这回怎么好像没领悟啊,这也可能这个事情实在太敏感了,郭嘉不便说穿,没有把软禁这两个字说出来,只是说你早做安排,曹操也不知道一个什么原因他就没明白。当然了,就是曹操也好、郭嘉也好,都是人不是神,他再料事如神他也算不到六年之后隆中会走出来一个诸葛亮,这是他算不到的,这叫做人算不如天算。* 刘备有了诸葛亮,三国的历史就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的事业越做越大,最终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国的基业。而郭嘉辅佐曹操,也使曹操的事业一帆风顺,成功地平定和统一了中国北方。所以,诸葛亮和郭嘉对他们的辅佐对象来说都非常重要,那么,在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诸葛亮和郭嘉是三国史上非常难得的两个天才,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第一,他们都是少年天才,郭嘉出山的时候27岁,诸葛亮出山的时候26岁,而且一出来就表现得非常地成熟,对于时局看得很清楚,而且每一个主张都能够实施;第二点,这两个人都审于量主,就是这两个人都会为自己选老板,郭嘉是先投靠了袁绍然后改换门庭去找曹操,诸葛亮是坐在隆中不动等着刘备出来,而且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自己选老板呢?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袁绍是个绩优股的时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绍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刘备是垃圾股的时候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绩优股,这两个人现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们就别干了这事,那钱都被他们赚了;第三个呢,他们都谋功为高,他们对各自集团的贡献都非常之大;第四个呢,他们都忠心耿耿,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郭嘉也是这样,后来曹操回忆郭嘉说郭嘉这个人身体不好,看来这个年轻人是比较弱的,体格不太好,而且生活也不太检点,可能酗酒之类的事情也是有的,所以38岁就去世了,他说郭嘉其实是知道自己的,他总说我身体不好,我不适合在南方生活,我如果到了南方我肯定要死,但是每次跟他讨论问题的时候他都说要打荆州,曹操说这是拼了命来为我立功啊,说我虽然现在给他讨了封、讨了赏、写了很多文章来表彰他,可是对于一个死了的人有什么用啊!郭嘉啊,奉孝啊,所以他才痛哭流涕地说:痛哉奉孝,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第五个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与托以后世有关,诸葛亮这个没有问题,刘备是托孤的,白帝城托孤把刘禅托给了诸葛亮,而曹操自己说他也是准备自己百年之后把后事托付给郭嘉的,没想到郭嘉先我而去。 所以郭嘉的去世对于曹操来说真是重大损失,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们看不到曹操把后事托付给郭嘉的那一天;也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们没能看到这两个天才的斗智,如果郭嘉还在,他和诸葛亮肯定有一场智斗的戏好看,这个我们没看上;也由于他的过早去世,他的名气没有诸葛亮那么大,他的形象没有诸葛亮那么闪光。诸葛亮26岁出山,54岁病逝,为刘备集团服务了28年,其中有11年是大权独揽。而郭嘉呢,27岁出山,38岁去世,为曹操服务了11年,官职只是军师祭酒,军师祭酒就是参谋,连参谋长都不是,作为后来人,我们确实为郭嘉感到惋惜。郭嘉的不幸,是曹操的不幸,是刘备的大幸,何况刘备现在已经有了诸葛亮了。
奇怪的是,诸葛亮这个人在此之前一直隐居在隆中,他似乎一直在等待着刘备对他的召唤。这就引起了我们的一个兴趣,我们很想知道,刘备身上究竟有什么东西让诸葛亮这个天才如此地看重呢?请看下集——慧眼所见。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谋士钟山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