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莱色视觉上班怎么样第一,513打一成语天:莱法人的打开方式

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海洋古旧书店
艺术品藏品
文创与周边
&伍光建 编纂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伍光建 编纂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请选择所在地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规划学核心概念(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
[英]加文·帕克(Gavin Parker)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套装上下册)【全新塑封5折热销】
(明)施耐庵著
聆听中国 : 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全新塑封原价158元】
艺术品收藏
文创与周边为什么513打一成语是自始至终_百度知道
为什么513打一成语是自始至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扣“终”。
“至”字作连贯承接词, 扣“始”。
3--谐音“丧”答:5--谐音“吾”“我”,扣“自” 。
1--喻第一,开始
513谐“我一生”,所以有“自始至终”一说。求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自始至终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什么是“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 中国广告知道网
>>>>问题页
未解决问题
详细问题描述及疑问:期待您的答案,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的感激之情,我已铭记在心!
网友们正在为您出谋划策,请耐心等待!
|||||||||||||
还没有人回答,请耐心等待!
猜您感兴趣
本页网址:与南京有关的成语
南京29中校长孙汉洲找到100个发生在南京的成语。而“成语走廊”,罗列了与南京有关的、有南京烙印的、发生在南京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成语达200多条。在这里,把41条版本和103条版本(有重叠)介绍如下:
&&& 金陵成语故事
1.哀(āi)梨(l&)蒸(zhēng)食(sh&)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原文:“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南朝文学家刘孝标曾为《世说新语》作注。刘孝标注为:“旧语: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烝(即蒸)食之也。”
意指愚人不能辨别滋味,得好梨蒸熟了吃。后用“哀梨蒸食”比喻不识货,将好东西糟蹋了。也作“蒸食哀梨”。
传说汉朝时秣陵(今南京)有一个叫哀仲的人,他家里种出来的梨子个头很大并且味道鲜美,又脆又嫩,入口而化,被当时人称为“哀家梨”。由于哀家梨名气大,当时的人们常以能够吃到哀家的梨为荣耀。有些附庸风雅的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家财和能耐就想尽办法得到哀家梨。但是他们得到了哀家梨后却用蒸笼蒸熟了来吃。梨子本来是生吃才能吃出脆嫩味美的,何况又是以脆嫩和鲜美著名的哀家梨。因此人们就用“哀梨蒸食”来比喻不懂得事物特性,而故弄风雅的虚荣行为。
桓南郡即桓玄。桓玄,字敬道,又名灵宝,据说其生母马氏半夜见有流星下坠于铜盆中,变成二寸左右的火珠,就以水瓢接取吞服,过后就怀孕,生下桓玄。因此,桓玄的小名就叫灵宝。但这个故事其实是不真实的,因为两晋时候的人尤其喜欢编些神鬼之事来糊弄人。但有一点是真实的——桓玄从小就相貌不凡,聪慧绝顶。桓温有六子,但非常喜欢这个儿子,他的临终遗命让桓玄袭其南郡公之爵。桓温一年丧期满,桓温以前的文武属官都齐集于桓温之弟桓冲的府中。面对满府的僚属,桓冲抚摸着七岁桓玄的头,对他说:“这些人都是你家以前的下属官员呀。”七岁的桓玄还很小,但是听到叔叔这样说,想到已经逝去的慈爱的父亲,顿时泪流满面,大家觉得这样小的孩子却这样懂事,煞是惊奇。桓玄长大之后,琴棋书画样样俱通。因桓温晚年的时候野心勃勃,颇有代晋自立的野心。由此东晋朝廷一直猜忌桓家子弟,虽然,桓温至死也未能实现心愿,但桓玄后来却因此受到朝廷的猜疑,一直郁郁不得志。桓玄二十三岁时才刚刚得太子洗马这样的“素官”,根本没有实权。许多宗亲朝臣经常有意无意地对他提起桓温当年的野心,其中琅琊王司马道子的讽刺尤其让桓玄感到惶恐。后来司马道子成了控制朝政的权臣,桓玄也在荆州发展自己的势力,由于对朝廷多年来的排挤和闲置感到不满,也为了满足父亲当年没有完成的心愿,桓玄制造了一场叛乱,攻入京城建康,诛杀司马元显和司马道子,自己掌握了朝政大权。晋朝的人也用哀梨蒸食来讽刺稀里糊涂地糟蹋东西的行为。桓玄自比哀家梨,明明才高知深,却难以得到朝廷的赏识,讥讽当朝不懂得重用自己这样一个人才。
2.白(b&i)璧(b&)微(wēi)瑕(xi&)&
语出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原文:“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杨雄所谓‘劝百而风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
这里记录了古代文坛上的一桩文案。
东晋杰出诗人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他出身没落士大夫,家贫好学,少有高趣,虽曾任过江州祭酒,彭泽令,但他鄙视官场污秽,41岁时即辞官归隐,躬耕自资,写了不少田园诗,他的诗赋感怀世事,抒怀言志,流畅自如,最为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
继张衡作《定情赋》和蔡邕作《静情赋》后,陶渊明也写了《闲情赋》,全赋沿用比兴之法,情思缭绕,逐层生发,词藻华丽,变化自然,既写出美女的姿色,又写出了美人美好的品德和崇高的志趣,该赋所写十愿,有人赞曰:“如奇峰突起,秀出天外,词采华茂,超越前哲”。陈沆更是褒奖有加,称“晋无文,惟渊明《闲情》一赋而已”。
但是南朝梁文学家萧统(即昭明太子),对陶渊明的《闲情赋》却多有微词,认为此赋“劝多于讽”,是《陶集》中的败笔,实不可取,是谓“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白璧是古人身上佩戴的扁平而圆的玉饰品,中间有孔,可以系上丝绳,瑕指瑕疵,杂色小斑。白玉有斑点,自然是美中不足,后人用“白璧微瑕”形容很好的人和事物有些小毛病,含有一种惋惜的意思,亦作“白玉微瑕”。&
3.变(bi&n)本(běn)加(jiā)厉(l&)
语出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原文:“增冰为积水所为,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变本加厉”原意为:比原来更加发展。现在则常用这句成语形容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多用于贬意。&&&
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编撰了一部文学总集《文选》,又叫《昭明文选》。它是我国现存的编撰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件(首),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大致都收入其间。由于《文选》是一部集前人文学著作的总集,阅读各家代表的作品比较方便,因此受到封建知识分子的重视。到了后世,几乎成了他们必修的课本,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萧统在《文选》的序文中,对选编此书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标准作了阐述。他说: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又是社会生活的升华,犹如冰是由水凝成,但它又“变本加厉”,比水冷得多一样。
4.别(bi&)无(w&)长(ch&ng)物(w&)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德行》。原文:王恭“对曰:‘丈人不悉恭,恭做人无长物。’”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王恭传》也有记载。原文:“恭曰:‘吾平生无长物。’”丈人,古时对老人或前辈的尊称。长(此处读zhang,去声)物,多余的东西。成语“别无长物”即由上述记述演化而来。意思是再也没有别的多余的东西了。常用以形容贫穷,除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外,没有别的多余的物品。
王恭是东晋时期人,字孝伯,是光禄大夫王蕴的儿子,皇后的哥哥。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品行端正,有很好的名声,自己也认为将来能做大官。他开始做官时,为负责撰写历史的著作郎,很不满意。说:“做官而当宰相,我的才能怎能发挥出来。”后来果然做了大官,还当过太子的老师。他为官正直清廉,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常对大官中的腐败行为严加批评。最后在政治斗争中被杀。
有一次,他跟父亲从会稽(今浙江绍兴)回到京城建康(今南京)。到外地去免不了要买些土特产,会稽这个地方盛产竹子,于是他从会稽带回一张编织精美的竹席。
王恭有一个好朋友叫王忱,名声和王恭一样好,听说王恭回到京城就立即去拜访他。王忱来到王恭家,见他坐在一张柔软好看的六尺见方的大竹席子上,一副非常舒适的样子,非常羡慕,也喜欢上了这张席子,便对他说:你从盛产竹子的地方来,这样的好席子一定不少,送一领席子给我吧!
既然是好朋友,他又张口向王恭要了这张席子。于是,王恭随即派人把席子送到王忱家,自己只好改坐草垫子,王忱听说后大吃一惊,赶快到王恭家,向王恭道歉。他说“我实在不知道这样的好席子你没有多买几张,才开口向你要了一张,太对不起你了。”
王恭笑笑说:“好朋友啊,你怎么还不了解我?我希望生活尽量简朴,除了生活必需的物品以外,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伸出了“别无长物”这句成语,原指做官廉洁,现常用来形容生活穷困,一无所有。
5.不(b&)越(yu&)雷(l&i)池(ch&)一(yī)步(b&)
语出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庾亮传》。原文:“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成语“不越雷池一步”即由此而来。该成语也可表述为:“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越雷池一步”。后来人们用以表示不可对规定的范围、界限或戒律稍有逾越。
庾亮是东晋时颍川鄢陵人,字元规,在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做官。其妹妹为晋明帝皇后,成帝又是在他的辅佐下立为皇帝的。成帝任命他为中书令(掌管朝廷机要,相当于宰相),掌握朝政,权势很大。
当时的历阳(今安徽和县一带)太守苏峻暗地扩充军队,有谋反野心,庾亮为了削弱他的势力,解除他的兵权,调他到朝内做大司农(掌管全国钱粮财政收支),引起了苏峻强烈的不满。苏峻与祖约商议起兵反晋,共同讨伐庾亮,攻打京城建康(今南京)。朝廷任命庾亮为征讨都督应战。
江州刺史温峤拥护庾亮,为了保卫京都,想带兵离开江州东下到京城。但温峤要支持庾亮保卫建康,必须越过安徽省望江县境雷池与雷水的汇流处(雷池:古雷水从今湖北黄梅县东流,到安徽望江县东南,积水成池,故称雷池)。庾亮得知后,他认为西边的防守更为重要,就立即写信给温峤,劝他坐镇江州不动,信中说:“我担心西边防线,甚于历阳,请你不要带兵越过雷池一步。温峤接信后,知道庾亮对局势有通盘的考虑和部署,了解了镇守江州的重要,就没带兵离开江州。
苏峻攻入建康后,自己把持朝政,庾亮逃到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和温峤一起推举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击败了苏峻,收复了建康。
6.不(b&)堪(kān)回(hu&)首(shǒu)
语出《南唐二主词&李煜〈虞美人〉》。原文:“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堪:忍受;回首:回头、回忆、回顾。不忍回头再想过去的事。形容境遇或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后对往昔的感慨。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南唐,占有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在金陵(今南京)建都。南唐的统治者一共只传了三代,第一代称为皇帝,以后两代改称为“国主”。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代统治者,因此,后来人们就叫他李后主。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宋朝。赵匡胤立志统一天下,不断向各国施加压力,发动进攻,要他们归顺宋朝。
面对这种形势,南唐国主李煜丝毫没有作为。他既不敢和宋朝对抗,争夺天下,又不愿意放弃国主的地位,主动归顺宋朝。每当宋朝向南唐施加压力时,他就向宋朝纳贡,用大量金银财宝换取暂时的平安无事。一旦压力缓和了,他就把国家面临的危机又丢在脑后,照旧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同时又靠念经拜佛等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他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却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写的词,语言华丽、结构精巧,感情丰富,风格细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公元974年,赵匡胤派大将曹彬领兵攻打南唐。在这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李煜却毫不关心战争局势,照旧沉醉在享乐之中。第二年冬天,宋朝军队攻入金陵城内。这时,李煜正在静居寺里听和尚讲解佛经。等到他走出寺门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俘虏,只好投降。
李煜投降后被押送到宋朝首都汴京(今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命令他身穿白衣、头戴纱帽,上殿请罪,并且送给他一个侮辱性的封号“违命侯”——意思是说,这是一个违抗宋朝皇帝命令的人的榜样。从此,李煜名义上虽然算个贵族,实际上却过着囚犯般的生活。
公元976年,赵匡胤驾崩,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赵光义心胸狭窄、性格多疑。从此,李煜的日子就更加难过。
公元978年,阴历七月七日,是李煜四十二岁生日。在东风吹佛,明月高悬的夜晚,李煜回想起当年在金陵时国主的崇高地位和宫廷中豪华的生活,不禁千般悲苦,万种悔恨一齐涌上心头。他便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一首名为《虞美人》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的大意是说: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过去欢乐的宫廷生活已经逝去。昨夜在小楼上听到窗外又刮起了东风,在皎洁的月光下,回想起了可爱的故国,这种精神上的痛苦真是难以忍受。华丽的宫殿应该还存在吧,只是红润的容颜变得苍白、憔悴了。问君到底有多少哀愁?这哀愁就象一江春水,滚滚流向东方,日夜不息。
写罢,他又让歌女配上乐器歌唱。悲凉的歌声传到户外,被奉命监视他的官员听到,原原本本地报告给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得知词中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勃然大怒,认定李煜心存“亡国之恨”,马上传下圣旨,命令李煜喝毒药酒自尽。
于是,这首《虞美人》就成为亡国君主李煜的绝命词了。然而,词中“不堪回首”四个字,反而因此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演变成为一个被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不堪回首”中的“不堪”,意思是不能够忍受;“回首”,意思是回过头去看以往的事。整个成语是说不能够忍受因为回忆往事而产生的巨大痛苦。人们使用这个成语,往往用来表现丢掉美好生活之后的沉重失落感和“今不如昔”的深切悲哀。
7.步(b&)步(b&)莲(li&n)花(huā)
步步莲花原是佛教用语,后来南朝齐的末代皇帝萧宝成继位后非常奢侈,在台城(南京)的皇宫里大兴土木,并在地上铺上黄金凿成的一朵朵金莲花,让他的宠妃——潘妃在上面行走,说是“步步生莲花”。
东晋以后,在宋、齐、梁、陈相继的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建康都城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但是,南朝人民所积累起来的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却都被皇室、大族、僧侣和官僚通过各种剥削的手段据为已有。他们在都城大造宫室、园囿、佛寺和第宅,过着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东晋后期所造的规模宏大的“建康宫”,他们还嫌不够豪华,刘宋孝武帝曾经毁掉他祖父刘裕的宫室及麻制的蝇拂和葛布制的灯笼等物,认为这些都是“田舍翁”寒酸之物,而在原址另建一座雕梁画栋和珠窗网户的玉烛殿。刘裕的另一个孙子宋明帝刘彧,造了一座更为奢侈的使用珠帘画柱的紫极殿,被认为是江东地区从来没有过的豪华建筑。南齐时有一个末代皇帝东昏侯萧宝卷,他所造的芳乐殿、永寿殿、玉寿殿和神仙殿的豪华程度,又要超过玉烛殿和紫极殿。东昏侯曾下令剥取华严寺大殿风檐下的玉制九子铃,来装饰永寿殿。这几座宫殿都用麝香涂壁,梁柱上用黄金装饰,逼迫工匠日夜赶造。东昏侯身边的妃嫔和宫女们都穿戴着最珍奇华丽的服饰,宫中的库存用完了,就到建康的商市上去抢购,以致市面上的金宝价格一下子暴涨了好几倍。他还命令匠人把黄金凿刻成一朵朵莲花,铺在宫殿的地面上,让他的宠妃潘氏在上面行走,号称“步步生莲花”。东昏侯又把宫城里的阅武堂改为芳乐苑,花园中的山石都涂以彩色,并在水上建造不少豪华的水榭,还开设各种商店,叫潘妃充当管理市场的官员,把做买卖作为游戏。建康的百姓对此极为不满,就唱出了一首讥讽他的歌谣说:“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沽酒。”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晚年到金陵来游历,所作的金陵怀古诗为后人所传诵,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南朝》就提到了“步步莲花”的故事。该诗的全文是这样的:“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秭,前朝神庙锁烟煤。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指陈朝文学家江总)当年只费才。”从老百姓的歌谣和大诗人的作品中都能见到东昏侯的荒淫无度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不久,齐朝终于被梁武帝萧衍所推翻。
8.不(b&)可(kě)理(lǐ)喻(y&)
语出东晋画家戴逵《答周居难释疑论》。原文:“此乃未喻由于求已,非为无理可喻也”。(转引自唐道宣《广弘明集》18卷)。意思是这是由于自己努力克制不去讲其中的道理,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讲。
戴逵(约326年——396年),是我国东晋时代很有名的画家、雕塑家,哲学家。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他自小聪慧好学,工书画,尤善山水人物,《宋书&戴颙传》中评价他:“自汉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逵特善其事”。也就是说,戴逵画的佛像,庄严精美,清俊巧拔,成为当时画工之典范。他受儒家影响,崇尚自然,高隐避世。&
戴逵以擅长佛教雕塑著称,努力探索和完善铸造、雕刻的技法表现,不满足于外国传入的佛教造像式样,创造出为当时民众易于接受的中国式佛教雕塑。他以10年精力制作5躯佛像,与顾恺之画的维摩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献的玉佛像并称“瓦官寺三绝”。但奇怪的是这位画佛像特别出众的画家,却不信佛,在理论上更是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他发展了儒家形神一元论的传统,是范缜无神论思想的先驱者之一。也曾与高僧慧远为此展开多次辩论,并撰写了《释疑论》,阐述反佛教的见解,这些辩论因道宣收入《广弘明集》才得以流传。
成语“不可理喻”,就是从戴逵的“无理可喻”衍变而来,“喻”开导、晓喻,使其明白。不能用道理让其明白,多用作没法用道理说服他,使他明白,对那些态度蛮横愚昧或横不讲理的人来说,简直没道理可讲。&
9.乘(ch&ng)风(fēng)破(p&)浪(l&ng)
语出南朝梁&沈约《宋书&宗悫(qu&却)传》。原文:“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志向远大,不畏艰险,奋勇前进。
宗悫,南朝宋南阳人。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就十分高强。
宗悫14岁那年,在他的哥哥宗泌结婚的那天,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
宗悫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他曾问宗悫:“你将来长大后干什么?”宗悫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几年后,有个林邑(y&义)王发动叛乱,占据了一个地区,当地百姓叫苦声不绝,宗悫率领部下将叛军的驻地团团围起,准备一举歼灭他们。
叛军的头目林邑王老谋深算,奸诈无比。他暗暗思忖,知道自己论兵力论武艺都不及宗悫,要想不失败惟有用计谋智胜宗悫。于是,他召集军师们出谋划策,想了几天几夜,终于酿成一条妙计。他得意地捻着胡子大笑起来,在他看来,宗悫虽然勇猛,可毕竟嫩了点,这次必败无疑。
林邑王按计谋行事,派人暗中买了几百头大象。到了交战那天,他命令部下驱赶大象,直冲宗悫的队伍。刹那间,疯狂的象群甩动长鼻子猛冲起来,尘土飞扬,地动山摇,真有排山倒海之气势,仿佛能把宗悫的队伍踏成肉饼。
突然,象群乱了起来,有的原地站住,有的干脆杀了回马枪,朝叛军冲去,撞得敌兵人仰马翻。原来,大象群冲到宗悫的阵前,迎面出现许多狮子,一个个张着血盆大口,拖着长长的舌头,样子极其凶猛,刚才还不可一世的象群立刻吓破了胆,纷纷逃命。不等宗悫用兵,叛军已被冲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很快,宗悫的部队就取得了胜利。
林邑王搞不懂这是怎么一回事。后来才知道那些狮子全是宗悫派人做的模型,只不过形象逼真罢了。他不禁使劲拍打自己的脑袋,连连骂自己是个笨蛋。
原来,宗悫得知林邑王在四处购象时,就已识破了敌人的阴谋,很快想出了高明的对策,召集了能工巧匠,连夜赶制了许多狮子的模型。巧匠们得知这关系到是否能挫败叛军,个个干劲十足,将狮子模型做得栩栩如生,真假难辨。
很快,宗悫就率兵收复了叛军的驻地,解救了当地的百姓,将叛军搜刮的金银财宝分给了穷人们,接济了他们的生活。
宗悫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10.城(ch&ng)狐(h&)社(sh&)鼠(shǔ)
语出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谢鲲传》。原文:“(王敦)谓鲲曰:‘刘隗奸邪,将危社稷,吾欲除君侧之恶,匡主济时,如何?’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敦怒曰:‘君庸才,岂达大理!’”
“城狐社鼠”用来比喻旧社会仗着衙门势力欺压老百姓的官吏。现在常用此成语比喻暗藏在国家机构内部的坏人,或是倚仗别人的势力胡作非为的坏人。
晋朝时期,山东临沂王家是有名的世家大族,西晋灭亡以后,出身士族的王导、王敦(二人是堂兄弟)等拥戴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东晋失去了对北方的统治,退守江南,建都建康(今南京),王家跟着南迁来到都城建康。王导任丞相,王敦任大将军、荆州牧,掌握军事大权。后又升为镇东大将军,担任江、扬、荆、襄、交、广六州的军事总指挥,坐镇武昌。兄弟二人一文一武,全力辅佐晋元帝司马睿稳定局势。当时,王氏兄弟在朝廷中权势极大,时人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就是指王导、王敦;马,就是指司马氏。
但是,司马氏与王氏之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却也相当尖锐。起初,晋元帝在建康刚即位时,彼此还互相支持、互相利用,矛盾并不突出。后来,王敦拥重兵于长江上游,对地处长江下游的都城建康威胁很大,晋元帝司马睿觉察到王家的势力太大,已构成了对朝廷的威胁,便开始抑制王氏势力。分别任命了刘隗、戴渊为“镇北将军”,各拨万人,与王氏的势力相对抗。此外,还任命了刁协为尚书令。这样表面上是为了防范北方各国的南侵,实际上是防范王敦。
王敦见晋元帝的排兵布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措施矛头是对着自己的来的,便怀恨在心,于是积极准备起事谋反,可是如果直接发兵东下,进攻首都,分明是反叛行为,岂能轻举妄动。于是他就学着西汉时的吴王刘濞叛乱时,声称要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晁错,以“清君侧”的办法,想清除刘隗这个“君侧之奸,帮助皇帝安定国家。”
王敦部下有个“长史”叫谢鲲,知道了上司的想法,劝王敦不可贸然行事。他对王敦说:“刘隗固然奸邪,但他是元帝很信任和重用的人,有元帝做靠山,就象藏在城墙里的狐狸,躲在神庙里的老鼠一样,捉这种狐狸恐怕要毁坏城墙,得罪君王;薰这种老鼠,恐怕要烧毁神庙,对神不敬。你要清除刘隗,必然会得罪元帝。”
谁知王敦听后大怒,说:“你真是一个很平庸的人,怎懂得大道理!”王敦没听谢鲲的劝告,于永昌元年(公元322年)起兵攻入建康(今南京),杀了为元帝信任的刁协、戴渊等人,刘隗战败投奔了后赵的建国者石勒。王敦胜利后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巢武昌。
晋元帝司马睿看到王敦的权势越来越大,却对他无可奈何,不能清除,忧愤而死。王敦再次攻入建康,却病死在军中。
11.摧(cuī)枯(kū)拉(lā)朽(xiǔ):
语出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甘卓传》。原文:“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成语“摧枯拉朽”即由此而来。常用以比喻极容易把敌人或事物摧毁破除。这句成语原作“摧枯折腐”,见于《后汉书&耿弇传》:“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敦和他的堂弟王导拥戴琅邪王司马睿,在王氏兄弟的辅佐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称帝建立东晋。为建立东晋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王导任丞相,王敦也因此晋升为左将军、镇东大将军、荆州牧等官职,权势极大。以至于当时世人都说:“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
晋元帝司马睿看到王氏兄弟权势太大,便想重用刁协等人与之抗衡,抑制王氏兄弟的权力,王敦知道后怀恨在心,借口清除元帝身旁的坏人,要从武昌进军京城建康(今南京),打算起兵反抗朝廷。
为了增强自己的兵力,出发前,王敦劝说安南将军、梁州刺史甘卓共同举兵东下攻打京城。甘卓假意答应,但到了出发那天,王敦已经登上了战船,却久不见甘卓的人影,只是派了个叫孙双的参军来劝谏王敦不要反叛朝廷。王敦听了非常吃惊地说:“难道甘将军没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谈话的意图?我只是去驱除皇帝周围的坏人。如果得胜,我一定加封甘将军的官爵。”孙双将这些话回报给甘卓,甘卓拿不定主意。
湘州刺史司马承坚决反对王敦反叛朝廷,他得知王敦举兵东下,便派主簿邓骞劝说甘卓,要忠于朝廷,与他一起讨伐王敦。而甘卓的参军李梁反对轻举妄动,要甘卓伺机而动,不要匆忙行事。
李梁分析说:王敦如果胜利了,因为甘卓兵力强大,为了笼络甘卓,王敦也会重用他。王敦如果失败了,朝廷见甘卓没有出兵,也会重用他。因此,不论谁胜利了,对甘卓都有好处。
邓骞却反驳李梁说:“这种脚踩两只船的做法必然会招来祸患,其实王敦的兵力不足甘卓的一半,甘将军只要出兵攻打王敦,就像摧毁干枯的草,朽烂的树木一样容易,必胜无疑。因此,甘将军不必有什么顾虑。”
听了李、邓两人的辩论,年老多疑的甘卓仍然举棋不定,不知如何是好。此时,王敦又派参军乐道融再次劝说甘卓起兵,,乐道融虽是王敦手下的大将却反对王敦叛乱,所以他反而劝甘卓向王敦发兵,这才促使优柔寡断的甘卓下了决心,写下了檄文声讨王敦罪状,同时调兵遣将讨伐王敦。王敦一看甘卓不仅不和自己联手与朝廷对抗,反而来向自己兴师问罪,心里非常害怕,不由计上心来,他派甘卓的侄儿甘印请求甘卓回师襄阳,而都尉秦康劝说甘卓忠于朝廷,一举消灭王敦,是继续出兵还是打道回府,甘卓又举棋不定,最后甘卓不听秦康的劝阻,竟然班师回到襄阳,正中王敦的奸计,襄阳太守周虑与王敦勾结把甘卓暗害致死。
甘卓本来可以轻而易举的战胜王敦,结果因为动摇不定,反而被王敦暗算。
12.草(cǎo)间(jiān)求(qi&)活(hu&)
语出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周顗传》。原文:“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成语的本意指在草野之中,只求眼前能马马虎虎活下去。而《晋书》中,东晋大臣周顗面对荆州牧王敦将军的起兵造反,只能对其他大臣进行劝诫,“现在朝廷危难,我们作为国家之重臣怎么能够苟且偷生,为了马马虎虎活下来而投靠外族呢?”
这句成语故事似可作为“江左夷吾”的下篇。
在东晋初期,应该说司马睿和王导合作得比较融洽,北方的先进耕作技术在南方得以推广,王导还致力在京师兴办学馆,教授青年弟子,在国库空虚时,想方设法充盈国库,在朝廷设置史官,建立文书典籍。渐渐地农业生产发展了,国家实力提高了,东晋王朝出现了蓬勃生机。
可是这样的好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司马睿感到自己的皇位稳固以后,对“王(氏)与马(司马),共天下”之歌谣就听不顺耳了,皇帝乃一国之君,怎能与臣子平起平坐,于是心怀猜忌的皇帝就一心一意地削弱王氏的势力,一是重用溜须拍马的刘隗(ku&),封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率万人镇守泗口,与王敦将军分庭抗礼,二是任命熟悉朝廷典制的心腹刁协为尚书令,强化皇权,排挤豪强,三是疏远王导。
王导明显地感觉到晋元帝对自己的冷淡,故作不在乎的样子,但他的堂兄王敦性格暴烈,对此却按捺不住了,他以讨伐刘隗为名,于公元322年从武昌起兵叛变,攻下建康,杀了刁协,甚至连力称王导无罪的东晋将领周顗也被杀死,而力主要治王导罪的刘隗,为了活命,过江北逃,投降后赵皇帝石勒去了。
作为王敦,不满晋元帝的排挤,发兵造反,想趁机夺取司马氏的帝位,但王导却忠于朝廷,因罪臣王敦是自己的堂兄,故主动率子侄直奔金銮宝殿,向皇帝认罪。奸佞刘隗主张治王导诛连之罪,皇帝却念王氏乃辅国元老,予以免罪,后来的一二年间,司马睿、王敦相继病故。
王敦的部队溃散了,东晋也就由太子司马绍即位,为晋明帝,王导接受晋元帝遗诏,继续辅佐新皇帝,直至再辅佐司马衍(晋成帝),成了三朝元老。
13.才(c&i)高(gāo)八(bā)斗(dǒu)
语出唐代李延寿《南史&谢灵运传》。原文:“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至今共用一斗。”宋代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也有:“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用来比喻人极有才华。
谢灵运(385年——433年)南朝宋著名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幼时他寄养在外,族人因其小字客儿,世称谢客。15岁时,因为躲避战乱来到建康(今南京),居住在乌衣巷谢府,因为沿袭康乐公爵位,世称谢灵运为谢康乐。他少时好学,博览群书,工书画,由于性格上的放荡不羁,蔑视法度,所以没有被当时的刘宋政权重用。政治上的失意,从而寄情于山水,写有大量山水诗,与文章冠绝当时的另一个文人颜延之齐名,并称为“江东第一”。谢灵运为人恃才傲物,常邀集族弟谢惠连、颖川荀雍等文友游山玩水,诗词赏会,描景状物,不乏名句,开创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被后人尊为“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其诗意境清新,细致精巧,“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等佳句广为人们传颂,《中国古诗鉴赏辞典》收录其《登池上楼》、《燕歌行》、《石门岩上宿》等十六首。他性格奢侈,车服鲜丽,不但诗文谈玄说禅,还善画佛像。谢灵运同时又笃崇佛教,有深厚的佛学造诣,曾经撰《辨宗论》阐发竺道生的顿悟之义。以“赏心”为标识的山水审美观,充分体现了佛教“心性学说”的影响,书法上学习王羲之的真草,俱造奇妙,被刘宋文帝称为“二宝”。
谢灵运对自己的才思和文才,感到自豪、自负,很有一种成就感,故不无矜持地自称,天下的文学才能假如以一石(十斗)来计算,除去有“七步成诗”之才的曹植(子建)独占八斗,我谢灵运自然分得一斗,那么天下有才的人才共享剩下的一斗,似乎也有点文学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味道了。
现在用此成语,比喻才华出众,不同凡响。也作“八斗之才”。
14.超(chāo)凡(f&n)入(r&)圣(sh&ng)
南朝梁武帝萧衍在即位第三年(即天监三年)突然宣布“舍道事佛”了,在国事纷繁,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他觉得烦扰不堪,那有像事佛修性,那样清静自在,于是他亲自为《大品般若经》、《净名经》作注疏,亲自撰写《大般若忏》,在金銮宝殿上讲经说佛,更有甚者,他还四次“舍身”同泰寺(南京),皈依佛门,弄得群臣花巨款将这位“菩萨”皇帝赎回朝廷,国不能一日无君主呀。
萧衍在“舍道事佛”时说过,“惟佛一道,是于正道……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即邪,(教化人们的却不是正道)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意思是,只有佛才能让人们革去凡命成为圣者。
“革凡成圣”后来被改称“超凡入圣”,泛指凡人只要修养到家,超过常人,即可进入圣人境界。
15.咄(duō)咄(duō)怪(gu&i)事(sh&)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原文:“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东晋时,有个出身豪门贵族的人,名叫殷浩。他爱好玄学,擅长论谈,年轻时就很有名气,可就是不肯出来当官。在晋康帝时,他被推荐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他再三推辞,朝廷就是不同意。他只好赴任就职。殷浩与当时的大将桓温不和,俩人常常闹矛盾。大臣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就主动与桓温讲和吧。殷浩不听,不久被任命为中军将军,统管扬州、豫州、徐州、衮州、青州等五州的军事,并领兵北代。他屡战屡败,桓温乘机上书朝廷对他进行攻击。结果,他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浙江的信安。
殷浩当了平民百姓,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但他有个很怪的习惯,整天用手指在空中写字。当官的和百姓知道这件事后,都很好奇,很想弄清他写的到底是什么字。有人暗中观察,仔细体会,终于弄清了这个问题。他写的是四个字“咄咄怪事”,意思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人们这才知道,他是借这个方法,来表达心中的不平。
16.大(d&)笔(bǐ)如(r&)椽(chu&n)
语出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王绚传》。原文:“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表示像椽一样大的笔,比喻写作大家、大手笔。
王珣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士,字元琳,小字法护。长期居住在京城建康(今南京),他从小才思敏捷,很有胆识,散文、诗赋、书法都很精通。王珣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给亲友的书函《伯远贴》,此贴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笔画写得较瘦劲,结构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灵曲洞”的韵味,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王珣二十岁时便投奔在大司马桓温的麾下。因为他才华出众,所以桓温特别敬重他。后来,王珣被封为东亭候,累官大司马参军、散骑常侍、辅国将军、尚书右仆射、加征虏将军。
有一天,当大家都在京城建康大司马府大厅里聚会议事时,大司马桓温为了试探王珣的胆量,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入大厅。幕僚们吓得惊慌失措,四处乱窜。只有王珣镇定自若,面不改色。后来桓温十分赞赏地说:“面对这样的奔马而能端坐不动的,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桓温每一次和幕僚们一块儿议事,大家都要对一些事情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那些发言都是大家提前想好并写成文字的东西。有一次,桓温想试一下王珣的才学,便趁王珣和其他幕僚们探讨热烈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珣准备发言的文稿。后来王珣发现文稿丢了,一点也不着急。轮到他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理由。桓温见王珣口齿伶俐、条理清楚,拿出他事前准备好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内容一模一样,只是他所说的文字没有一句与原稿相同,不由得对他十分敬佩。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有人将一支像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他醒来以后,便对家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一支如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要我来做了。”果然,王珣的话很快就得到应验了。就在那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珣很有才华而且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谥议等,这些全都交由他起草。这对当时的臣子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殊荣。可见,王珣的才能果然不同反响。
17.得(d&)意(y&)忘(w&ng)形(x&ng)
语出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阮籍传》。原文:“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得意忘形”这句成语,形容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失去常态,或是用它来讥讽过分得意的狂妄态度。也指取其精神而舍其形式。
魏、晋交替时期的名士阮籍博学多才、能诗善文、狂荡无羁,他所写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非常有名,在诗中他用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忧国和避世的心情。
阮籍本来很有抱负,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社会秩序十分混乱。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非常不满,又不敢明白地表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只得采取明哲保身的消极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纵情山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他的好友嵇康和他一样,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对司马氏家族的统治抱有轻蔑和厌恶的态度。除嵇康外,阮籍的好友还有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以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他们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经常在一片小竹林里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放声大笑,不高兴时就痛哭一阵。他们七个人形成了一个小集团,历史上称为“竹林七贤”。
在这几个人当中,阮籍大概是最癫狂的了,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曾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喜好读书,尤其爱好老庄的学说,有时因为读书几个月不出门;他爱好喝酒,又能吹拉弹唱,尤其是在喝醉的时候,常常哭笑无常;有时在外面游山玩水,多少天不回家。当他快乐的时候,竟连自己是个什么样子都忘记了。因此史书中描写他时说是“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司马昭看阮籍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物,便有意要与他结为姻亲,阮籍从心里讨厌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但又不能公开回绝。可是要让他与司马家结亲,他是坚决不愿意的。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索性喝得酩酊大醉,让自己一连几个月处于在酣醉不醒的状态。司马昭见阮籍天天不醒酒,事情一直无法商量,最后只好取消了自己原来的打算。
司马氏几次想让阮籍出来做官,都被阮籍想方设法婉言谢绝了。后来,阮籍觉得这样下去自己总难扛到最后,特别是听说步兵校尉衙门的仓库里收藏有好酒后,就主动到司马昭那儿要求当这个步兵校尉。司马昭看到阮籍主动来要求做官,心中十分高兴,马上同意了他的要求。阮籍到任后,对仓库中的好酒,只管放开量去喝,至于公事则一概不理。
有人看到阮籍这官当得太自在,不像他们既要处理公务,又要时时刻刻看上司的脸色。于是他们就找到司马昭,告阮籍的状:“陛下,阮籍这个人现在做了步兵校尉,每天只在衙门喝酒,这样下去公务不就要荒废了吗?”
司马昭心里有数,他知道,只要能让阮籍出来做官,就能缓和一批人与他的敌对关系,所以司马昭总是笑着对那些人说:“由他去吧,只要他高兴,你们就不必去挑剔。我了解他,你们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他的言行。”
其实,阮籍表面上非常狂放,但内心里却万分小心谨慎。他从不对任何人议论他人的优缺点。这样,尽管很多人对他的所作所为有看法,对他的放荡不羁看不惯,但却没有人憎恨他。
阮籍非常明白,在司马氏的统治下,人们都各怀心事,有时一句话说的不对,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18.东(dōng)床(chu&ng)坦(tǎn)腹(f&),东(dōng)床(chu&ng)快(ku&i)婿(x&)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原文:“郗太傅(郗鉴)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惟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因嫁女与焉。”该成语是女婿的美称。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是建康乌衣巷的名门望族王氏的后人,是东晋重臣王导的侄子,做过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从小就勤学苦练书法,十二岁时曾偷偷地阅读他父亲藏在枕中的《笔说》一书,领会了写字的方法。少年时曾到洛阳观摩汉魏各大书法名家的真迹,打开了眼界。青年时代随着全家举族南迁建康(今南京)后,他经常以东汉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迹激励自己。在做官和游历所经的地方,都临池洗砚作书,如在建康钟山、江西庐山的归宗寺、临川的新城山和浙江永嘉的积谷山等处,都传说有他的“墨池”。另外,又流传有个故事说他曾经用了十五年的功夫,专攻一个最难写好的“永”字。他继承了前代各家的长处,除了善于写隶书以外,还擅长写行书和草书。他的作品笔力雄健,据梁武帝萧衍的评论说:王羲之的字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也有人说他笔势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因而被人尊为“书圣”。但他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也漠然懵懂。
郗鉴为人聪慧好学,人品贤达,文武双全,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时,郗鉴被召为龙骧将军兼兖州刺史。明帝司马绍登基后,又升他为东骑大将军,都督徐、兖、青州军事。咸和年间,郗鉴奉旨平定叛乱,立了大功,又被加封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导,就数郗鉴这个武官的地位最高了。
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容貌似出水芙蓉,闭花羞月,宛若天仙,是郗鉴的掌上明珠。郗鉴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一心想为她找个门当户对,称心如意的郎君。郗鉴觉得丞相王导与自己情深意厚,又侍奉同一个皇帝,同为朝廷做事。还听说王家子侄颇多,个个才智双全,非常适合和自己结为亲家。一天早朝以后,郗鉴就把自己想在王家挑选女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这很好啊,我家里子侄很多,你哪天方便,就由你来家里任意挑选吧。凡是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不几天,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来到了王丞相家中,王府弟子听说郗鉴派人来相亲。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可是王府的管家数来数去,总是少一个人,于是王导的管家便领着郗鉴的管家来到王府东跨院的书房里,一进书房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仰卧着一个袒腹露胸的年青人,对太慰提亲一事无动于衷,满不在乎。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长得英俊不俗,惟有一个袒露肚皮的小伙子,躺在东墙的床上,好象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郗鉴笑著说:“此子不同流俗,正是我想要的乘龙快婿。”
不日,郗鉴来到王丞相府上,见这个年轻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他认为此人胸怀坦荡,毫不作做,将来必是人上之人。郗鉴慧眼识人,当场下了聘礼,将其择为快婿。
这个被郗鉴择为快婿的就是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东床坦腹”一说就是这样来的。王羲之娶了郗鉴的女儿后夫妻恩爱,与岳父郗鉴也感情深厚,郗鉴死后,王羲之按照岳丈的遗愿将其埋葬在他曾经任职管辖的徐、兖之间的小山丘上,还为其撰写了流传千古的碑文。后来,这座无名小山也被叫做“郗山”,写下了我国历史上的一段翁婿佳话。
“东床快婿”这个成语也出自这个故事。快,称心。快婿:才能出众,称心如意的女婿。
19.东(dōng)山(shān)再(z&i)起(qǐ)
语出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谢安传》。比喻隐退后再出来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复起,重新得势。
东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他少年时非常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深受太傅王导的器重。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隐居在浙江会稽(今绍兴)的东山。谢安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许询等人都是好朋友,他们常常在一起游山玩水,写作诗文。当时扬州刺史庾冰知道谢安负有盛名,很想召见他,经多次催促,他才勉强与之相会。吏部尚书范汪推荐他去做吏部侍郎,谢安回信拒绝。后来多次被召,他都拒而不见。简文帝在担任宰相的时候,想叫谢安出来做官。有人对简文帝说,谢安不会出来,他经常与人游山玩水,放情丘壑,与世越来越远了。文帝不赞成这种说法。他说:“谢安既可与人同乐,必不得与人同忧。我想,如果他有心于晋室,要召他,他是会来的。”当时,谢安之弟在朝为官,身负重任,而他却隐而不出,于是他妻子刘氏就劝他道:“大丈夫应有所作为。怎能象你这样静退而居呢?”谢安听了夫人的话,从此有了进入仕门的念头。而他在士大夫中的名望很高,当时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后来,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出任司马一职。谢安不便推辞,只好答应了,这时他已经40岁了。
不久谢安要与桓温一起出征,当时的官员们前来送行。这时有位名叫高菘的中丞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谢安听了这话,觉得十分羞愧。
随后,在出征的日子里,谢安的弟弟谢万病死了,他便上书求归,回去之后谢安在京城(今南京)城东三十里的土山上建别墅,并称东山(今江宁),准备再次隐居。可是不久,朝廷又任命他为吴兴太守,之后又拜为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后来官至宰相。桓温死后,他接替桓温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亲率七八十万大军进攻东晋。一个月后,苻坚主力到达项城(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徐州),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的水陆两军同时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今南京),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们都很慌张。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着谢安拿主意。谢安审时度势,决定自己坐镇建康(就在东山别墅里指挥战斗),派弟弟谢石担任征讨大都督,派侄子谢玄担任前锋都督,带领八万大军前往江北抗击前秦兵马,又派将军胡彬带领水军五千到寿阳(今安徽寿县)去配合作战。当时前秦的兵力比东晋要多出十倍,众将领心里都很紧张,生怕打败战。谢安却气定神闲,丝毫没有惧怕的神色。因为他的镇定自若,指挥得当,最后晋军以少胜多,赢得了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20.叠(di&)床(chu&ng)架(ji&)屋(wū)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原文:“庾仲初(阐)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安)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似学,而不免俭狹。’”
另外,《颜氏家训&序致》记载:“魏晋以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斅(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屋下架屋”和“屋下架屋,床上施床”的成语即由此而来。愿意是比喻模拟仿效,不免雷同重复。成语“叠床架屋”即由以上两个成语发展而来。用于比喻重复、累赘,多用于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赋是一种文体,盛行于汉朝,出现了很多名家名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扬雄的《甘泉赋》等。以后,东汉史学家班固写了一篇《两都赋》,文学家、科学家张衡仿照《两都赋》写了《二京赋》。两都、二京,都是指汉代的东都(京)洛阳和西都(京)长安。晋代诗人左思用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三都,指魏、蜀、吴三国国都。这些赋都是描写京都盛况的。
到了东晋时候,太尉庾亮同宗庾阐(字仲初)写了一篇关于晋都建康(今南京)的《扬都赋》(由于建康是当时扬州府的首府)。写成以后就送给庾亮看。
因为是自己同族人写的,出于这个情分,庾亮就大为吹嘘,抬高这篇赋的身价,说这是继“二京”、“两都”之后写的第三都城的赋,是继“三都”之后写的第四个都城的赋,可以与这些名篇媲美。
经庾亮这么一宣扬,从此人人争着传抄,京都建康的纸张也因此涨价。
当时的太傅谢安知道以后说:“文章不能这样写,这种写法是屋下架屋,床上旋床啊!如果写文章处处都模仿别人,结构和内容和《二京》、《三都》重复,就免不了内容贫乏,视野狭窄了。”
21.大(d&)发(fā)雷(l&i)霆(t&ng)
语出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原文:“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这里说的霆,《辞海》注释为劈雷,也作霹雳、暴雷、震耳的响雷,常用来比喻震怒,高声斥责,大发脾气。
成语初始于《诗经&小雅&采芑(q&)》的雏型“如霆如雷”。到了《尔雅&释天》,也有“疾雷为霆霓”的描述,在《三国志》书中主要是从吴国大将陆逊的故事里生发出“大发雷霆”这句成语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陆逊其人。
陆逊(183——245)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字伯言,本名陆议,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江南士族,是吴大帝孙权之兄孙策的弟弟,开始只是孙权的幕僚,因为知兵法,善于用计谋,经吕蒙推荐,官拜偏将军、右都督。
黄武元年(222),刘备率蜀军南下进攻吴国,陆逊被孙权封为大都督,领五万官兵拒敌,两军在湖北夷陵相遇。刘备派大将吴班在吴军前安营扎寨,天天阵前挑战,甚至嘲笑吴军,辱骂吴国将领,有的蜀兵还脱掉戎装,在树荫下乘凉,以此激怒和挑逗吴国出兵交战,吴将徐盛、韩当等气得要命,纷纷来到陆逊帐前请战,可是大都督陆逊却十分沉着,他对部下说:“刘备这样做,必有诡诈。我们就是不出兵,看他怎么办?”过了三天,蜀军见吴国怎么辱骂也不出兵,便将预先埋伏在山谷中的八千精兵统统撤了回去,吴军见此,更加佩服陆逊的神机妙算。最后蜀军只得沿长江安营,准备养精蓄锐,交秋后再与吴军决战。大都督陆逊抓住战机,烧毁刘备营寨数百余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连营七百里”,陆逊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巨大胜利。
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建立国都。原先吴国与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曾订有盟约,故欲立公孙渊为燕王,以保辽东之安定。那知道公孙渊却认为“天高皇帝远”,孙权不可依赖,这且不说,他还杀了孙权派来的使臣,公然撕毁盟约。
消息传到吴国,孙权勃然大怒,气急之下就要发兵讨伐公孙渊,倒是陆逊十分冷静,他委婉地劝吴大帝,“您现在不忍小忿而像霹雳一样愤怒,违背不坐在屋檐下(恐坠瓦伤身)的训诫,不爱惜自己的万乘之身,这是下臣所困惑的。”孙权果然平静下来,听从了陆逊的建议,没有派兵远征。从此,大发雷霆这句成语就这样流传开来。
公元229年,孙权建都建业,而此时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与孙权结盟,不久又背弃盟约,杀了吴国的使臣。孙权大怒,要讨伐公孙渊,陆逊劝道:如果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恐难实现夺取天下的愿望。
22.凤(f&ng)毛(m&o)麟(l&n)角(jiǎo)
此成语由凤毛和麟角两个部分组成,分别出自二个典故。凤毛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原文:“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而麟角则见于《太平预览》卷六〇七引《蒋子万机论》。原文:“谚曰:‘学如牛毛,成如麟角’言其少也。”意思是说,学习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像麒麟的角一样稀少。
凤毛:今指凤凰的毛。但南北朝时期称赞某人品格、风度、学识像他的父亲,称其为“有凤毛”。麟角:麒麟的角。比喻稀少。后也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
桓公即东晋西征大将军桓温。王敬伦,名劭,字敬伦,是王导的第四个儿子。王导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后人称作东晋门阀政治的教父。晋元帝司马睿之所以能称帝继大统,全靠丞相王导。在司马睿刚袭封琅邪王的时候,两人即为知心好朋友,王导看到八王相争,天下大乱,便竭尽全力向皇帝推举司马睿,为司马睿争取到了官职。永嘉元年,他又跟着司马睿渡江南下,来建邺(今南京)赴任。因为司马睿没有什么威望,所以江南的豪门士族都不肯前来归附。王导便劝司马睿礼贤下士,收揽豪杰。王导自己还趁着节日聚会的时候,带领着渡江南来的社会名流,骑着高头大马,簇拥着司马睿的轿子,拜访贤人。这一举动惊动了江南士族:以王导兄弟的名望,居然屈尊为司马睿牵马!
足见此人有过人之处!于是去司马睿那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司马睿登基时,想到王导的大功,还情不自禁地邀请王导共坐御床:“王爱卿,请到御床上来坐,寡人与卿共享荣华富贵!”此足以见王导的成就。而王敬伦仪表风度像他父亲,任侍中——这时桓温也加授侍中——穿着官服从大门进官署。桓温望见他,说:“大奴固自有凤毛。”肯定王敬伦有他父亲的风采,意为也是个难得的人才。
三国时期,有个将士叫蒋济,字子通。早年曾任郡计吏、州别驾等职。208年,孙权围合肥,曹军主力在荆州受挫,无力派大军前去救援。蒋济使用伪书,慌称大军前来救援,不仅鼓舞了守城部队的士气,也使孙权真的相信大量救兵到来,遂自解围撤退。众人都称此人机智。220年,曹丕继位,蒋济改任相国长史。同年,曹丕称帝,蒋济外放为东中郎将。蒋济请求留于朝中,上表《万机论》,里面有句话:“学如牛毛,成如麟角”。曹丕看过称好,所以改任蒋济为散骑常侍。从此“麟角”喻为罕见而珍贵的人才意思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现在人们把将“凤毛”与“麟角”合二为一,撇除了南北朝时“凤毛”的原义,只取了“麟角”的含义,用来形容那些少而精华的事物。这就成了我们现在惯用的“凤毛麟角”。
23.飞(fēi)蛾(&)扑(pū)火(huǒ)
语出唐&姚思廉《梁书&到溉(g&i盖)传》。原文:“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梁武帝萧衍(yǎn眼)是汉朝名相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秉承先人的遗风,他学识广博,对佛学、阴阳、卜筮(sh&是)、音乐、书法、围棋等都十分精通。
到溉是梁武帝的棋友之一。有一天,梁武帝与当时的名手朱异对局,到溉在一旁观战。眼看就要终局,朱异一不小心,把棋盘上的棋子弄乱了。梁武帝不悦,朱异吓得不敢吱声,跪地领罪。到溉不紧不慢,在一旁劝道:“不要紧,刚才的棋局我已经全部记下来了,可以立即复盘。”说罢,将刚才的棋局照原样摆出,竟然一步不差。梁武帝和在场的大臣们都大为惊异,佩服他过目不忘的本领。
此后,梁武帝对到溉更加宠爱,时常约他去御苑对弈(y&益)。有一次,梁武帝和到溉通宵对弈。到了后半夜,到溉精力不济,点头磕眼,昏昏欲睡。擅长文学的梁武帝便写了两句诗来调侃他,状如丧家狗,又似悬风槌。
到溉聪明好学,为人公正,性格直爽,官至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他有个孙子,名叫到荩(j&n近),十分聪明,自幼就能写诗作文。梁武帝非常喜欢他,常带他到京口,登上北固楼吟诗作赋。到荩的诗文越写越好,在梁武帝看来已经超过了到溉。有一次,梁武帝看过到荩写的诗很是赞赏,便与到溉开玩笑地说:“难怪你每次上书都写得那么出色,大概是孙子替你写的吧?”说完哈哈大笑起来,还提笔为到溉题了这样一首诗:“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意思是:砚台磨出墨汁来写文章,挥起笔来写书信。这时就像飞蛾赴火一样,全力以赴,忘记自身可能毁灭。你已经是年迈之人了,为何不让你的孙子到荩来代你写文章呢?
由于梁武帝的赏识,到荩被提升为丹阳尹丞。&&&&&&&&&&&&&&&&&&&&&&&&&&&
24.过(gu&)江(jiāng)之(zhī)鲫(j&)
语出宋&刘克庄《竹溪生日二首》。原文:“试把过江人物数,溪翁之外更谁哉。”
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江南,当时有人说“过江名士多于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非常多。
公元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永嘉之乱。
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字永明,匈奴人,十六国前赵国国君)、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100余处。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30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也称衣冠南渡,这里的“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
当时,琅琊王司马睿(ru&瑞)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康(今南京)。当时江南比较稳定,当权的官僚们设法把自己的子弟、亲属安插到江南任地方官吏。如宰相王衍就任命其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扬州刺史。在永嘉南渡时,北方的许多士族、豪门携眷南逃,随同南逃的还有他们的宗族、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随从一户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余家,人口达到数万之多。
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整个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人数众多。当时的建康以其独特的胸怀,接纳了大迁徒来的北方士族和百姓。由于南渡的人络绎不绝,有人描绘说:“过江名士多于鲫。”
25.干(g&n)卿(qīng)何(h&)事(sh&)
吹(chuī)皱(zh&u)一(yī)池(ch&)春(chūn)水(shuǐ)
语出宋朝&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原文:“元宗(李璟)尝因曲宴内殿,从容谓曰:‘吹皱一池春水,何事干卿?’延巳对曰:‘安得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干:关涉;卿:旧时君对臣,夫妻或朋友间的爱称。后用作典故,指多管闲事。
五代十国时期,位于江南的南唐(京城为金陵,今南京),开国于公元937年,灭亡于公元975年,共经历了三代君主。它的第二代君主叫李璟在政治军事上都很无能,但文学才华却很高,尤其擅长诗词。他的宰相冯延巳同样是政治军事才能平庸,唯独文学造诣精深。他们写的词,历代诗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李璟的词,传到现在的,只有五首了。其中一首《摊破浣溪沙》(或称《山花子》),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词是按照唐代宫廷教坊曲调填写的。描写了一位妇人在夜间思念她远征边关的丈夫,有两句是这样写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因为苦思渴念,竟在梦中相见,而细雨声中醒来时,却发现依然远隔万里;在寂寞的小楼上,独自吹起笙来,借以排愁遣闷,但是响彻夜空的悲凉的音调,使人更觉凄楚钻心、清寒刺骨。《雪浪斋日记》中记载:宋朝王安石说,这两句是江南词中最好的句子。
冯延巳的词,流传下来的比较多,在李璟《摊破浣溪沙》写成不久后,冯延巳也写了一首少女思念丈夫的词,使用的是唐代宫廷教坊的另一种曲调——《谒金门》。词的上半段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这里描写的是:春天来了,一阵春风忽然吹过,把一池春水吹起了微澜。女郎思念情人的心怀,也被吹得波动起来。可是心中怀念的人,却老是不见到来。她逗着成双的鸳鸯,看着盛开的红杏,可是心不在焉,百无聊赖,不知不觉地摘下几朵花来,在手掌里搓揉着,搓揉着。这几句,作者对于一个痴情女子那种寂寞的心情是描写得很细致生动的。
李璟看到了冯延巳的词,冯延巳也看到了李璟的词。这两首词虽然都是写少妇思念丈夫的,但意境和情趣却大不相同。李璟的词写深秋萧条的景色,少妇的思念中充满了绝望和哀怨;冯延巳的词写初春明媚的风光,少妇的思念中涌动着希望和企盼。这种明显的差异,两位词作者互相都很清楚。
在他们君臣二人写的词问世不久,后周大举进攻南唐,夺取了南唐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后周与南唐的关系是君主国与臣属国的关系,在这种形势下,李璟的词中流露出绝望和哀怨的情绪,自然就不难理解了。但冯延巳的词中为什么会涌动着希望与企盼呢?他在希望什么?李璟十分想知道。于是,有一次,李璟和冯延见面,不露声色地问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他的言外之意是要问:局势的波动,为什么会使你产生希望与企盼的心理呢?冯延巳连忙回答道:“陛下不是也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吗?很精彩啊!”
看来,冯延巳不愿在君主面前谈论自己对时局的看法,而把话题引向了纯粹的艺术问题。李璟听了,不由地笑了起来。
“干卿何事”,是说“关你什么事”,也就是说“与你有什么相干”。(封建社会,皇帝称臣子多称“卿”。)从此以后,“干卿何事”成为一句成语,用以戏笑别人多管闲事。也说作“干卿甚事”、“干卿底事”或“底事干卿”。是一句风趣的话。
后来人们使用“吹皱一池春水”有两种意思:一是为省略句,与原词中的“风乍起”相联系,用来比喻局势受到某种力量的轻微影响,略微有些动荡,但无重大变化;二是作为歇后语。
26.管(guǎn)中(zhōng)窥(kuī)豹(b&o)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原文:“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窥:从缝隙或小孔里看。从管了里看豹,比喻见识狭小,看不到全面。也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全貌。
王献之是晋朝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晋书&王献之传说》说:王献之几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书房里玩类似打牌的一种游戏,他在旁边观看,居然也能参加意见,偶然还能说出一句内行话来。王羲之的学生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又有一说是,王献之小时候站在院子里看家里几个仆人在玩樗蒲。看着看着王献之发现其中一个人要输,遂脱口而出喊了一句,提醒那个人他要输了。仆人欺负他是个小孩子,就对其他人说:“这小孩只不过是从管子里看豹子,只能看到一个斑点。”
管中窥豹,不可能窥见豹的全身,而只能看到豹身上许多斑纹中的“一斑”。所以,形容事物或情况的全部,叫做“全豹”,而比喻其中的一小部分,则谓之“一斑!”
“管中窥豹”这句成语,有两种用法。一是比喻所见极少,如王家的学生们笑王献之那样:虽然没有全懂,却好象也稍稍懂得一些了。一般用来讥笑眼界狭、见识小,和另一句成语“管窥蠡测”的意思相仿。一是谦称自己的意见不够全面,叫做“管见”。
举出典型的例子,让人由此推知其他,了解全部,也叫做“一斑”、“略见一斑”或“可见一斑”。
27.功(gōng)败(b&i)垂(chu&)成(ch&ng)
语出自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谢安传论》。原文:“方欲西平巩洛,北定幽燕,庙算有遗,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拊其遗文,经纶远矣”。意思是事情在即将要取得成功的关键时刻,却惨遭失败,十分惋惜。
成语典故的主角是谢玄,他是东晋名臣谢安的侄子,太元八年(383)曾和谢石、谢琰(y&n)、桓伊领兵与气势汹汹来犯东晋的前秦大军决战于淝水,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稳定了东晋偏安一隅的局面。
后来谢玄又奉命出师北伐,乘胜追击,率军收复徐、兖(yǎn)、青、豫、司、梁等北方失地,为东晋的安全稳定立下赫赫战功。但是谢玄的节节胜利却引起了会稽王司马道子等的妒忌,他们借口谢玄出师太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惟恐兵变威胁朝廷,故力奏晋孝武帝,快把谢玄的军队撤回淮阴。
接到皇帝就地驻守的圣旨,谢玄眼看千秋功业胜利在望,却因错失良机,马上功亏一篑,一次次上疏,陈述利害,乃至提出辞呈,均未获准。在挥师回朝途中,终因忧愤交集染病身亡,死时才46岁。淝水之战后,前秦皇帝苻坚从此一蹶不振,以前被前秦灭亡的许多小国家又先后复国,各部首领也趁机自立,北方再度形成割据局面。公元385年,苻坚被部将羌(qiāng)族人姚苌杀死,此时谢玄如果能一鼓作气,长驱直入,必定能摧枯拉朽,建立丰功伟业,可惜未能如愿。编写《晋书&谢安传论》的房玄龄不无惋惜地写道:“天降给谢玄的年龄为什么这样短促呢?彻底灭亡前秦统一北方的宏伟蓝图没能变成现实,快要到手的成功,半途却遭到失败,实在是太可惜了。”
28.古(gǔ)肥(f&i)今(jīn)瘠(j&)(瘦(sh&u))
语出自梁武帝《观繇书法十二意》,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辑录自东汉至唐元诸家论书法的评论,采集精致,很多书论都以这本《法书要录》传至后代,在其卷二中有:“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瘠(念瘦),古今既殊,肥瘦颇反”,
就是对梁武帝评论钟繇书法的更深入的解释。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书法评论家在分析其艺术特色时,常用古肥今瘦、胡肥钟瘦这样的成语,意指书法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原文中的“古肥”,指三国魏大书法家钟繇(y&u)(字元常),“今瘦”,指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字子敬)。
这句成语主要讲了中国古代两位大书法家。一是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精工书法,尤其擅长隶书、楷书,师法曹喜、蔡邕,兼善各体,结构朴实厚重,笔法自然,其势如“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南梁文学家庾肩吾《书品》赞曰:“繇书天然第一,工功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唐代李嗣真《书后品》也极尽夸奖之辞。张怀瓘《书断》将钟隶、行书列为神品,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
二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儿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他自幼受家父王羲之的影响,耳濡目染,又兼师法张芝,正、行、隶各体皆能,行草更另创新法,运笔上下相连,一气呵成,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刘宋羊欣称其“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南朝梁代的庾肩吾将其列为上之中品,宋、齐、梁之间,人们普遍推崇王献之书体,唐代张怀瓘《书断》卷中,将其隶、行、章草、飞白皆列入神品。他的著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梁武帝萧衍不但写得一手好书法,同时还是书法鉴赏家,他曾对“二王”、“钟王”(钟繇、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都有过点评,称王羲之的书法,“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学子敬者如画虎也,学元常如画龙也”。“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意指钟繇和王献之的书法艺术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所变化。
三国魏时,还有一位书法家胡昭,字孔明,与钟繇、邯郸淳、卫觊等齐名,唐代张怀瓘《书断》卷上列其隶、行书为妙品,大篆为能品,他与钟繇都师法书法家刘德升,亦有德升之美,胡书体肥,钟书体瘦,时有“胡肥钟瘦”之称。此语类似“古肥今瘦”,但用得不多。
29.光(guāng)怪(gu&i)陆(l&)离(l&)
语出南朝沈约《内典序》。原文:“圣迹彪炳,日焕于阎浮;神光陆离,星繁于净刹”。这里说的“圣迹”指皇帝的功绩,“阎浮”是指“南阎浮提”,在佛教经典中泛指中国所在的“南瞻部洲”。意指神异的光彩普照中国。
文中提到的沈约(441年——513年)乃南朝齐梁年代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自幼笃志好学,博览群书,对文史研究有很高造诣,著述比较丰厚,在诗歌写作中,他十分注重声律、对偶,并引进民歌语言,做到雅俗共赏,对推动诗歌格律化贡献较大,可谓齐梁文学开风气之先者。在仕途上,曾在竞陵王萧子良西邸,与许多文士交游、切磋,成为“竞陵八友”(谢眺、王融、沈约、任昉、萧衍、萧琛、陆倕、范云)之一,沈约因帮助萧衍登基有功,当上梁朝尚书仆射,还封为建昌县侯,尚书令。
南齐永明五年(487)春,沈约奉敕编撰《宋书》100卷,从东晋义熙元年(405)刘裕当权到升明三年(479)刘宋灭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后来梁武帝萧衍又诏令沈约为佛教典籍《内典》作序,沈约有感于萧衍对他的器重,在序中,用诗一样的语言歌颂皇恩。
颂词的大意是:皇帝诏令汇编佛典,这样的恩德光辉灿烂,彪炳千秋,如同太阳照耀着南瞻部洲,像光彩奇异、色彩缤纷的繁星,闪烁在每一座古刹佛寺。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沈约在《三月三日率而成章》诗中还写道:“绿帻(z&)文照耀,紫燕光陆离”。
后人用此成语衍变成“光怪陆离”的成语,主要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色彩繁杂。也作“陆离光怪”。
30.画(hu&)龙(l&ng)点(diǎn)睛(jīng)
语出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y&o摇)》。原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南朝梁武帝时,有个担任过右军将军、吴兴太守等职的官员叫张僧繇,以绘画驰名于当时。据说,梁武帝每当想念分封在各地为王的儿子时,就派张僧繇前往各地把儿子们的肖像画了带回来给他看。这些肖像画得逼真,梁武帝看到肖像就像看到了儿子。张僧繇画啥像啥,且栩栩如生。他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兴国寺大殿的东墙上画了一只鹰,又在西墙上画了一只鹞,吓得小鸟从此不敢在屋梁上做窝。他在苏州昆山的华严寺殿基上画了一条龙。刚画好,就狂风大作,天色阴暗下来。这条龙昂首摆尾,仿佛就要腾空而去。他只好再画上一条铁锁链,将龙锁住。
张僧繇神奇的绘画技艺令人佩服,名声越来越大。许多人谈起他都会赞不绝口,但也有人半信半疑,有的甚至不敢相信。一天,人们听说他在金陵的安乐寺画龙,便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地赶过去看个究竟。令大家吃惊的是,不到半天工夫,他就画好了四条龙。奇怪的是,这四条张牙舞爪、形象逼真的龙,都没有画上眼睛。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画眼睛呢?他说:“眼睛是龙的关键所在,画上了,龙就会精神焕发,腾飞而去。”有人不相信,摇着头;有人干脆说,这不可能。人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要他给龙画上眼睛。他先是不肯画,后来拗不过大家,就动起笔来。他刚给两条龙画上眼睛,就电光闪闪雷声轰鸣起来。这两条龙昂首摆尾,跃跃欲试,突然“呼”地一声,破壁而去了。众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情景吓得魂飞魄散,等定下神来,只见墙壁上的四条龙只剩下两条没有画上眼睛的了,那两条画上眼睛的龙已无影无踪。&
31.洪(h&ng)乔(qi&o)之(zhī)误(w&)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原文:“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致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都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比喻丢失了投寄的书信。
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殷羡的人,字洪乔,在京城(今南京)做官,后来调到豫章任太守。当殷洪乔首次赴任时,京城(今南京)里有不少人托他带了书信到豫章去。当时,殷洪乔不好意思当面拒绝,但又不愿干这种为人传书递信的差使。他行为诡诞,不负责任,在途经一个名叫石头渚的地方时,竟把别人托他带的一百多封书信统统扔到河里去了。他一边扔一边还喃喃自语地说:“这些书信,沉到水底就沉下去吧,浮到水面的就浮着吧,我殷洪乔不能成为一个信差。”石头渚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北,赣江西岸,为赣水渡口。因地有盘石,故名石头渚。后因洪乔在此投了许多书信入水,又名叫投书渚。
被殷洪乔扔掉的这些书信,当然到不了收信人手中。所以根据这个故事,人们把不可信托的寄书人称为“洪乔”,并引伸出“洪乔之误”这个成语。
32.后(h&u)起(qǐ)之(zhī)秀(xi&)
语出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王忱列传》。原文:“宁谓曰:‘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忱曰:‘不有此舅,焉有此甥!’既而宁使报玄,玄束带造之,始为宾主。”又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范豫州(范宁)谓王荆州(王忱):‘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风流俊望,杰出有才智的人物。造,造访。成语“后起之秀”即出于此。常用以称誉后辈中的优秀人物。现在人们常用“后起之秀”这句成语来比喻晚辈中才能突出的人。
东晋武帝时期,有个官员叫范宁,字武子,很有学问,曾做中书侍郎(负责传达诏命的朝臣),他还是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后来因为直言获罪,被贬为豫章(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太守,因此人称范豫章。
范宁有一个外甥,名叫王忱,自幼聪明好学,少年有才。范宁对他很是喜欢,常常带在身边,精心培养,传授知识,教导他为人处世的道理。王忱也能听从范宁的教诲,博览群书,知书达理,待人接物诚恳朴素。进入仕途以后,很受朝廷赏识,还不到三十岁就升任荆州刺史,地位已在舅舅之上。因此,人称王荆州。
因为范宁是当时知名的学者,所以经常与社会上的名人交往,京城(今南京)的家中经常高朋满座。为了增长见闻,范宁也常常让王忱参加社交活动。有一次,一位名叫张玄的人来到范宁的家中做客,当时王忱也在座。范宁就叫王忱先和张玄谈谈,张玄听说王忱志趣不凡,也很想与他谈谈,听了范宁对王忱的吩咐,张玄就正襟危坐的等着王忱上来和他打招呼。可是王忱看到张玄这种装腔作势的样子,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始终一言不发。张玄见王忱并不主动来和自己打招呼,讨得一脸没趣,便失望地怏怏而去。
客人走后,范宁觉得王忱太没有礼貌,就批评王忱说:“张玄是吴中(苏州一带)之秀,你为什么不和他谈谈?”谁知,王忱却微笑地说道:“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交谈,就应该专程来找我嘛!”
范宁很赏识王忱的这种性格,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夸奖自己的外甥,说道:“哎呀!你风流俊望,真是后来之秀啊!”王忱也笑着说:“没有你这样的舅舅,哪会有我这样的外甥啊!这是舅舅教育的结果。”
后来,范宁把王忱的话告诉了张玄,张玄觉得王忱确实与众不同,说的话也在理,就专程登门拜访王忱。王忱也以礼相待,二人谈得非常投机,从此成了好朋友。
王忱在当上荆州刺史之后,又升任建武将军,表现得很有魄力和才干,确实是个后起之秀。可是受当时魏晋风俗的不良影响,改不掉“名士作风”,自侍才高,饮酒无度,常常喝得烂醉,有时十几天不省人事,甚至有时和酒友披发裸体出入街市,过于有伤体统,后来只好弃官回家。
33.厚(h&u)颜(y&n)无(w&)耻(chǐ)
语出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原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一作无)耻。”指厚着脸皮不知道羞耻。
南朝时,南齐有一个叫周颙的人,他最初自鸣清高,隐居北山,不肯出仕。当时,人们有一种偏见,以为隐居之士必然都是些有才能的人。而周颙却是有隐居之名而无其实。他的隐居只不过是待价而沽,以此换取更高的官职。后来,周颙果然应诏出仕,任海盐令。职满后来到京城(南齐的京城在建康,今南京),并路过京城要到北山去,孔稚珪就写了这篇《北山移文》来讽刺周颙,同时,也对一帮追求名利,热衷往上爬的封建士大夫文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有力的鞭笞。
《北山移文》的最后一段说:周颙现在急急忙忙在海盐县邑整顿行装,鼓着船浆向京都驰驱。虽然他心已投向朝廷,但还要装模作样地再游北山,以示自己的清高。要看周颙的这种行径,连芳杜(香草名)也得厚着脸皮,薜荔(香草名)也得不顾羞耻,苍翠的山岭要再受污辱,朱红的山崖要重蒙污秽。周颙来北山后,听到他的谈话就得洗耳,连清池都要给弄得污秽了。
根据这些记载,后人从“芳杜厚颜,薜荔蒙耻”一语中引伸出了“厚颜无耻”这句成语,形容脸皮厚,不知羞耻。
34.虎(hǔ)踞(j&)龙(l&ng)盘(p&n)
语出晋&张勃《吴录》。原文:“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特指南京地势险要而雄壮。
南京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别有一种山、水、城、林的优美气势,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战国时,楚置金陵邑,秦称秣陵,三国时吴称建业,晋时称建康,明时称南京,清为江宁府治所在地。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及辛亥革命时均建都于此。
“虎踞龙盘”这个成语是“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的概括。钟山(即紫金山)像龙盘在东面,石头城(即南京)像虎蹲在西面。南京滨临长江,地势雄伟险要。传说三国时代的大政治家诸葛亮于著名的“赤壁之战”(公园208)前夕,曾经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抵抗曹操的大计。他途经秣陵县(今南京市)时,特地骑马到了石头山(今清凉山),观察金陵的山川形势。当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象龙一般地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象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因此,他就赞叹地作出了“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评语,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不久,刘备在来当时东吴的政治中心——京口(今镇江)途中,也曾宿秣陵,得到同样的印象,力劝孙权将都城迁往秣陵。同时东吴的谋士张紘也说:“秣陵是楚国所置的金陵邑,石头山一带岗阜相连,秦始皇东巡会稽时经过此县,认为有王者之气,宜为都邑。”孙权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高兴地说:“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这样孙权就在公园211年把政治中心迁来秣陵。第二年,将秣陵改称“建业”,意思是要在这里建帝王之大业。不久,就在石头山楚国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作为吴国是主要的水军根据地。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清凉山的西麓,见到当年东吴石头城西部城基的天然石壁。现在,在清凉山附近,还保留着“龙蟠里”和“虎踞关”等富有历史意义的地名。
35.户(h&)限(xi&n)为(w&i)穿(chuān)
语出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原文:“智永禅师住吴兴永欣寺,人来觅书者如市,所居户限为穿穴”。
《法书要录》里写了一位南朝陈时很有名的高僧智永的故事。
智永,名法极,晋书法家王羲之七世孙,王徽之后人,在永欣寺当住持。(永欣寺说法有二:一说在浙江湖州吴兴县善琏镇,二说在浙江绍兴山阴)世称“永禅师”。
智永在修行之余苦习书法,继承祖学,精勤于艺,常居寺阁习书,几十年来几乎都不下楼,按照卫夫人当年指导王羲之习书的理论,“若真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笔阵图》),专心致志,很有一种“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勤学苦练精神,如此三十年来习书不缀,用秃的毛笔,寺里的五个大瓮都被盛满秃笔头,后来将这些写秃的笔头埋入一处,谓之“退笔冢”。
智永的书艺日臻精熟,前来索要书法墨宝者络绎不绝,“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被磨平,甚至“穿为穴”,智永没有办法,只得在门槛上着人包上铁叶子,称之“铁门限”,防止门槛被磨穿,并日夜书写《真草千文》800余本,分赠各寺庙。
智永精通各种书体,草书最优,隶书入能,时人称之“丁(觇chān)真(智)永草”。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亲承智永大师传授,书法骨力遒劲、温润圆润,与禇(chǔ)遂良、欧阳询、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宋苏东坡曾作《东坡题跋》云:“永禅师书,骨气沉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宣和书谱》卷17载,御府藏有永禅师草书《常侍帖》、《参军帖》、《故旧帖》、《至通法师帖》、《春雨帖》等。
后来,人们就用“户限为穿”形容到家里来的人非常之多,连门槛都踏破了。
36.江(jiāng)郎(l&ng)才(c&i)尽(j&n)
语出唐&李延寿《南史&江淹传》。原文:“(江淹)尝宿于冶(yě野)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p&仆),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江郎”,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渐渐衰退,当时的人都说他“才尽”了。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人的才思减退。
南朝文学家江淹,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江康之,很有才学,教子有方,不料过早去世。父亲去世后,家境日见贫困,江淹13岁就上山打柴,赡养母亲。贫困的生活,促使江淹刻苦学习。他仰慕司马相如、梁鸿的才学和为人,向他们学习,文章越写越好,写作不拘泥于章法,注重内容和情感,作品的风格幽深奇丽。
他的代表作有《恨赋》和《别赋》,都有着浓厚的感伤情调,描绘的是社会上各种各样人物的愁恨和离情别绪。《恨赋》写出了当时许多贫贱的知识分子的血泪,曲折地表现了他们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别赋》在艺术上比《恨赋》更为成熟。其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抒情气氛很浓的名句,极富感染力。
青年时代的江淹,才华横溢,文章就相当出众,被人们称为“江郎”。不少社会名流都很器重他,连辅佐丞相的官员檀(t&n谈)超,也常把上席让给他坐。江淹成名后进入仕途,刘宋的建平王景素喜爱名士,就把他留在身边。广陵令郭彦文犯罪被捕,江淹受到牵连,也锒铛入狱。狱中,江淹上书给景素,表明自己光明磊落,言行无辜,言辞激切流畅。景素看了很感动,立即将他释放,信任如初。
后来,宋皇室内部不断发生争权夺利的斗争,接二连三地更换皇帝。中领军萧道成在辅政中逐渐掌握大权。他听说江淹才学出众,便召他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有个时期,朝廷有许多重要文件无人拟稿。萧道成就把江淹请进中书省,摆好丰盛的酒席款待他。江淹边饮边写,饮完数升酒,积压的文稿也写完了。后来,萧道成连自己的奏章也叫江淹代写。江淹先后在南朝宋、齐、梁三朝做过官,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晚年,他不再有好作品问世,令人们失望,于是人们都说他的才华已经耗尽了。
据说江淹才华耗尽事出有因,他曾任宣城太守,当他罢职回家的时候,停船在禅灵寺,夜里梦见一个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的人,对江淹说:“以前我送给你一匹锦缎,现在该还我了。”江淹便从怀中抽出几尺锦缎,那人很生气,说他把锦缎剪裁得快完了。正在埋怨,见丘迟(当时的文人)站在旁边,张景阳便对丘迟说:“剩下这几尺,也做不成什么了,就送给你吧。”还有一次,江淹住宿在冶亭,又梦见一人,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的笔在你那里多年,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随即向怀中一摸,竟真的有一支五彩笔,只好归还郭璞。
显然,这里的“送锦”、“还笔”等等,纯属说梦。说“江郎才尽”,还不如说他是生活“尽”了。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作的源泉哪能不枯竭呢?
37.锦(jǐn)囊(n&ng)妙(mi&o)计(j&)
语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原文:“(孔明)遂唤赵云近前,附耳言曰:‘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锦囊是用织锦做的袋子。旧小说里常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应付事变的办法预先写好放在锦囊里,要有关的人在危急时拆看,按计行事。比喻能解决危急的好计策。
刘备利用周瑜、曹仁厮杀之际,乘虚袭取了南郡、荆州、襄阳、长沙等四郡。周瑜越想越气愤,恨不得马上夺回荆州。
刘备忽然丧偶,周瑜计上心来,劝孙权:“您的妹妹,美丽,刚强,我们以联姻抗曹名义向刘备招亲,把他骗到南徐,幽禁起来,逼他们拿荆州来换。”孙权暗喜,便派人去荆州说亲。刘备认为这是骗局,想要拒绝,诸葛亮笑着对他说:“送个好妻子上门为何不答应呢?我叫赵云陪您去,您只管放心好了,包您得了夫人又不失荆州。”接着,诸葛亮把赵云叫来,对他说:“我这里有三个锦囊,内藏三条妙计。到南徐时打开第一个,到年底时打开第二个,危急无路时打开第三个。”赵云按照吩咐,带上锦囊,领着500士兵护卫刘备前往东吴。
到了南徐,赵云打开第一个锦囊,命令士兵们披红挂彩,去商店购买结婚用品,并大肆宣扬:“刘备要与孙权妹妹结亲了。”又劝刘备去拜见乔国老。乔国老将此事告知吴国太。吴国太大吃一惊,召见孙权骂道:“男女婚嫁是大事,怎么连我做母亲的都不知道呢?”孙权说出事情的原委,吴国太厉声喝道:“无耻,居然用我女儿使美人计,如果杀了刘备,我女儿不就成了望门寡。”便传令在甘露寺相亲。第二天,吴国太见刘备仪表堂堂,就同意将女儿嫁给刘备。并选定吉日,让他们完了婚。
周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信给孙权,说:“刘备出身很苦,从没享乐过。现在利用声色犬马迷住他,离间他们上下之间的关系,我们再出兵攻取荆州。”孙权依计而行。果然,刘备迷恋新婚的甜蜜生活,一时不想回荆州。赵云劝告无用,眼看到了年底,便打开第二个锦囊,依计向刘备报告:“曹操兴兵50
万报赤壁之仇,荆州危急,主公要赶快回去。”刘备大吃一惊,将实情告知夫人。夫人表示愿跟他回去。刘备说:“你哥哥孙权阻止怎么办?”夫人想了想说:“借口到江边祭祖离开这里。”夫妻商议停当,第二天就去江边祭祖,出了城沿江一路朝荆州方向飞奔而去。等孙权知道真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莱三国如何开第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