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学原理简答题理念

媒体关注正文
考古成果+美学理念:观众真的看懂了“美好中华”?
摘要:2017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同时,这里还呈现着一场名为&美&好&中华&&近二十年全国考古成果展&的重要展览,展示了近二十年以来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与辉煌成就,掀…
  2017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同时,这里还呈现着一场名为&美&好&中华&&近二十年全国考古成果展&的重要展览,展示了近二十年以来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与辉煌成就,掀起了一阵参观热潮。而本文也将在此与大家分享些许参观体验以及个人思考。  展览背景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是考古事业的黄金时期,考古新技术、新理念以及大规模基建,使考古有许多的新发现。自1990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开展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旨在于全国范围内评选年度重大考古发现。  在1990年&&1996年国家文物局曾先后举办了4届中国文物精华展,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精美的文物及时呈现给观众。但从1996年后到现在再没有举办过全国考古发现的大型展览。  此次&美&好&中华&&近二十年全国考古成果展&则以1995年-2016年历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文物为重要依据,展出360件(套)精品,以此回馈社会大众。经过对展览大纲的多次修改,此次近二十年全国考古成果展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与蒋勋的《美的沉思》两部美学史力作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考古学的特点、展览设计的需求、古史分期的方法,进行了重新的梳理。  最终决定以&美&好&中华&为主题,以美学为指导,从古人的审美角度来展示中国文明发展的历程,向大众诠释近二十年全国考古发现的精美文物。  此次展览汇集全国49家文博单位的360件(套)文物,都是经过&美中选美&的严格挑选,展示了近二十年考古发现成果的精华。  这360件文物固然样样精彩,但当它们聚合在同一个展览空间后能否产生化学反应,是这次展览值得关注的看点。  观展体验及分析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部分:&道法自然(史前时期)&、&天地之道(夏商周)&、&保合太和(汉唐)&、&和合能谐(宋元明清)&。  从展览标题上看  展览内容以时代序列展开,分为史前、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试图提炼各历史时期的美学历史文化背景,揭示各时期的美学现象,诠释美学流变的过程。  同时,策展人表示,美学属于哲学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审美观中隐含着哲学思想的追求。因而在展览各标题的选择上,均取材于古代典籍,围绕着&天地人道&,传递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要义。  由此观之,本次展览想通过审美风尚的变迁,领略思想哲学的嬗替,将美学发展历程与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融为一体,引发观众对二者的思考,以增强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从展品选择上看  此次360件(套)参展文物是从全国80多家单位,200多座考古遗址,800多件文物中调研整理出来的。从杨官寨遗址的仰韶文化遗物,到新疆精绝古城的尼雅遗址珍宝,再到隋炀帝墓随葬品、南澳I号沉船珍宝,展品涵盖从史前时期到宋元明清的历史时期。  对于文物的甄选,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策展人戴鹏伦表示&从去年春节开始甄选文物,粗略筛选了大约800件,之后到各地去一件一件地精选。准入门槛,就是美!&[1]在这种&美中选美&的指导下,不少精品将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例如三门峡庙底沟出土的仰韶彩陶盆、唐代跪拜俑、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南澳I号的描金五彩粉盒等  本次展览的理念是通过诠释美学流变梳理中华文明的发展,展品在展览语境下视同为美学流变的&史料&。而史料本身就是碎片,将这些碎片化的文物进行系统的串联,才能做到对文物真正的利用。  从实际参观而言  1. 文物展示&碎片化&  首先,此次展览展出的360件(套)文物,其精美程度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大部分文物在经历上千年的荡涤,依然能为观者带来美的感动与震撼。  然而,这360件(套)不同时代、种类繁多、用途不一的文物就如同360个碎片,在展览中彼此独立、割裂,并没有形成一个以美学为主线的整体性构建,导致整个展览更像是以时间进行粗略划分的文物堆砌。  这种文物的堆砌也影响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使观众无法把握这些文物随着时间转换所体现的美学流变,仅仅只能关注个体文物的精美程度,并没有触及美学的哲学意涵,只是停留在&好看&这样最为浅表的层面。  这种精彩的个体与缺乏说服力的整体,显然无法达到展览预期所设想的&&让观众感知美学流变,感受文明发展,获得文化、国家、民族上的认同  以第一部分&道法自然(史前时期)&为例,策展人希望通过史前文物的展现归纳出史前审美的共性&&美来自于自然。然而,这部分展览展示了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来自不同文化的石器、骨器、玉器以及陶器等文物,种类跨度大,再加上过于单调的陈列展示和内容有限的解释说明,很难让普通观众从中梳理出其美学上的共性,使展览丧失整体性,沦为文物扎堆的&珍宝展&。  2. 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  展览导语里出现了大量专业术语,而简单的文物展示、简短的信息说明,显然不能让观众理解策展人通过导语所想要表达的内容。  再次以&道法自然&为例,策展人在导语中提出史前时期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又是什么?展览显然没有回答观众这个疑问。  &有意味的形式&  &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现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李泽厚《美的历程》  展览中的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的纹饰,便正是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呈现。未读过此书的观众显然无法理解,而展览也并没有加以说明。观众不明白,展览不解释,这种知识上的断层无疑加大了观众对展览理解的难度,加剧了博物馆与观众的疏离。  3. 讲解员的缺乏  讲解人员的缺乏也给观众在理解展览时带来了阻碍。有些观众表示,对于参观博物馆,他们不再只满足于欣赏文物的外形美,更想了解文物背后的经历。展览的内容设置没有对此多加说明,讲解人员的缺乏更是让参观变成了走马观花的&糊涂游&。  4. 展示陈列对体验感的忽略  由于展品数量多,且大多数展品被陈列在同一展柜中。因此,在展览布置方面,展柜中出现了连续说明牌用来交代文物的信息。然而展览选择了环境照度较低、展品照度较高的设计方式,虽然着重凸现了展品的存在感,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但是说明牌往往处于展品照明的边缘,能见度极低,对观众阅读造成了障碍,使得展览参观体验并不舒适。  另外,馆内为了向观众说明&近二十年全国考古成果&这一展览背景,在展厅里放置了多个电子设备让观众了解近二十年以来历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但据笔者实际操作,这些机器常常出现死机的问题,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陈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关键字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 14:预展地点:杭州、北京、成都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上海延安饭店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吴东魁艺术馆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业务合作: 010-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中国美学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期力图覆盖广博的范围,同时对中西美学及美学作了深入的研究。为纪念逝世200周年,特设了一个德国美学,康德美学专题;并集中发表了一批研究中国美学学家、、等人的论文,突显岀中国美学在当今美学研究中的地位。
中国美学版权信息
书 名: 中国美学
定价: 31.00 元
中国美学内容简介
二百年前,伟大的德国哲学家、美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走完了自己一生的“哲学家之路”,逝世在他毕生度过的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今俄罗斯)。
二百年来,在西方,在东方,“”这个名字一直无法为热爱思想、追求学术的各路人士忘却,以至于“回到康德”成了20世纪哲学和美学开启的回归步伐。如果说,在西方,作为启蒙运动的最后一名伟大导师,康德张扬了人“通过知识而自我解放”的观念,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以及《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伟大著作直接确立了其作为第一位重要代表的历史地位;那么,在东方,特别是对于20世纪的中国学人来说,就像在《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一文中所指出的,康德则同时是“黑暗时代之救世主”,是“”:康德以及康德学说不仅直接启发了20世纪中国学人对于知识价值的现代性认识,更开启了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于人的问题的新的思想之途。
就美学的发展而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世纪中国美学走向现代理论建构的道路,也正是从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学说,尤其是他关于审美无功利性、无目的性思想开始的。一个世纪以来,“康德”这个名字深深嵌刻在了现代中国美学学者的思想记忆当中,康德美学成为中国美学开启自身现代性道路、构筑“美学中国”现代理论图景的最重要的知识根据——把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确定为审美本质规定的康德美学,不仅在20世纪初推进了中国美学的现代发轫,引起当时许多中国美学学者对美学、文艺问题的新的理论反思,同时也成为现代中国美学建构自身与不同理论形态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话语。正因此,我们看到,从、、,到、,再到等,20世纪中国美学的理论大师们几乎都把学说及其美学观念当作了自己进行美学思考的特定资源。即如宗白华,便曾最早在中国报刊上撰文介绍康德哲学,先后于1919年5月在《晨报》副刊发表《康德唯心哲学大意》和《康德空间唯心论》两文。现代中国美学先驱者王国维的很多论述,反复强调了审美无功利性和无目的性的基本立场,甚而在《&红楼梦&评论》中将这种康德主义的美学态度提升为一种抵御现实苦难、超越权欲利益的生活态度,极力标榜“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至于,更是具体地在美育理论中直接吸收、发挥了康德的审美超功利性思想,将之用于人心、社会、文化的改造以及中国人精神价值的重建设计,视美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发展人的无个人利害计较的情感并以此去除私欲而达致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及至80年代,“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明显基于他对以“三大批判”构筑起来的批判哲学的深入理解,其《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便具体表明了“主体性”与康德思想的这种内在联系。而从李泽厚美学在20世纪后二十年中国美学进程中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当可以发现直至20世纪末中国美学与康德、康德学说之间关系的密切性。
在这里,我们同样不能不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上,康德第一次集中而明确地把美学的探讨重点移向了对主体审美能力的考察。他借助先验综合方法,强调审美判断力作为美和美感的共同本源,把对美和美感的理解定位于人的主体能力,提出了诸如审美经验、审美意象、想象、天才等一系列美学命题与问题,从而在美学领域实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立场转向。这一重大变化,不仅直接带来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深刻转型,同样也对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现代理论建构意义深巨,具体影响了现代中国美学研究向心理学领域的拓展。不仅像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围绕“美感经验的特征”这一核心问题,详细论述了想象、情感、美感、意象等在《判断力批判》中被创造性提出并有深入探讨的概念;而且,正由于对康德美学的自觉或不自觉接受,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美学学者有关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同重视艺术经验的研究传统发生结合,包括、朱光潜在内的一批现代中国美学学者对各门传统中国艺术的审美特点、艺术价值进行了大量精辟分析,形成了20世纪中国美学进程中的艺术研究高峰,极大地推进了现代中国美学在艺术理论、艺术批评领域的学术深入。
毫无疑问,以及康德哲学、美学与20世纪中国美学的关系既是直接具体的,也是内在深刻的。也因此,今天,在我们考察、探讨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及其现代理论建构诉求之时,康德及其学说的影响问题必定作为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出现。只要我们意欲承续中国美学百年来的学术努力,继续推进美学在未来中国的理论建构和思想深化,则我们又必定不能越过或无视康德——就像康德以后西方美学的现代主义话语总是牵连着康德美学内在的现代性诉求一样,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也同样有必要认真检视、探究康德学说及其对于中国美学的现代意义问题。
值此康德逝世二百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发表了《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美学中的自由》三篇文章,以此作为对这位伟大哲学家、美学家的诚挚纪念,同时也表达我们对康德美学的崇高敬意和对康德思想的真诚探寻。
本辑中,有关中国美学(包括20世纪中国美学家思想)的研究占了相当篇幅。虽然本刊所发表的文章不限于“中国美学”的研究,但我们也始终主张,作为中国的美学学者,努力发现并深刻探究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的自身问题,在理论上致力于美学追问、美学理论建构的中国特性,应是一个基本的立场。这样一种“中国特性”的呈现,当然脱不开对中国美学理论、美学历史的全面深入探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美学视野是世界的,与此同时,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美学同样需要保持对于自身思想历史、理论资源的深刻发掘,并以此作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深化的内在根基。如此,则我们今天的美学和美学研究才可能真正产生出建构性的价值。基于此,我们希望,《中国美学》以后能够在这方面做更多具体的工作,也希望得到美学界朋友的大力支持。
中国美学目录
 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纪念康德逝世二百周年
 “美是道德的象征”
——康德美学思想辨正
刘 凯  康德美学中的自由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美学的再认识
 论审美王国的人类学功能
[德] 审美意识在中国的兴起
张 晶 审美化境论
彭 锋 从浑沌、和鸿蒙看美学思想
 摭景眼前 运精象外
——中关于艺术意象生成的美学
 中国艺术哲学之杰构
——《画语录》探析
 :跨文化互释与审美拯救方案
刘彦顺 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与空间的拓展
——蔡元培美育思想新解
 与马克思主义美学
 走向突破之途
——美学思想新论
 视界大融合
——论20世纪的美学研究
 20世纪前期中国审美心理学研究中的中西结合探索
宋一苇 艺术或美的思与言何以可能
 境界本体论
 “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态与主题研究
  对后实践美学的反思
陈 炎 亟待开发的审美文化资源
 “和而不同”的生命机制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思考
王 政 审美人类学学科片论
《中国美学》稿约
《中国美学年鉴·2002》出版
中国美学图书信息
书名:中国美学2
图书编号:1734554
出版社:文艺
总 序( 陈良运)
上编 “美&观念的发生与拓展
第一章 “美”起源于“味觉”
第一节 关于“羊大则美”
第二节 《说文解字》释“美”之本义质疑
第三节 “美”的“原初意识”新探
第四节 “美”字原义辨析
第二章 与“美”相关的审美观念
第一节 视觉发生——“大”、“文”、“丽”、“丰”等
第二节 听觉发生——“音”、“章”、“韵”
第三节 触觉发生——“风”
第四节 味觉发生——“淡”
第五节 联觉通感发生——“和”
第六节 身心自由之美——“休”
第三章 “真”——“美”之本体观
第一节 “真”——“精”、“诚”、“信”、“情”、“实”
第二节 之“真”
第三节 “真”的审美化历程
第四章 “善”——“美”之功利观
第一节 道、儒二家“善”之观念比较
第二节 “善”与“美”关系之发生
第三节 “以道制欲”——“美”之功利观成型
中编 “天文”“人文”审美观
第一章 《尚书》、《易经》中的原初美意识
第一节 《尚书·洪范》潜在美意识考辨
第二节 《易经》孕育的“刚”、“柔”美观念
第三节 《易传》论“天文”美与“人文”美
第二章 政事、社会、人格美之鼓吹
第一节 “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
第二节 “里仁为美”
第三节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第三章 “自然”观念定位与“天地有大美”
第一节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二节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三节 “山水质有而趣灵”
第四章 “天人合一”的审美视野
第一节 “夫物类之相应,玄妙深微”
第二节 “游心于物之初”
第三节 “致中和,,万物育焉”
第五章 不言“美”的佛、禅美意识
第一节 “妙悟在于即真”
第二节 “以指指月,而月非其指”
第三节 “但参活句,莫参死句”
下编 冲突与调和中的“美”
第一章 “美”与“丑”的对峙与转换
第一节 “假”、“伪”、“恶”、“丑”字义辨析
第二节 “真”、“善”、“美”与对立面关系之梳理
第三节 对“美”的否定倾向
第二章 在制约中寻求自由
第一节 在功利的制约中
第二节 在传统的制约中
第三节 在形式的制约中
第三章 审美接受与审美创造之间
第一节 “余取所求”的实用接受观
第二节 “本焉”的政教接受观
第三节 “无言而心悦”的审美接受观
第一章 书法艺术对中国美学的特殊贡献
第一节 草书艺术兴起引发的审美观念变革
第二节 书法艺术推动各门类艺术全面“”
第三节 书法理论中的美学范畴
第二章 “休”、“闲”与
第一节 从“快乐足球”说起
第二节 以“快乐”为原则的“休”、“闲”观念
第三节 “休”、“闲”美是“无目的”而“合目的”
第四节 当代审美文化取向
附 录 “美”和中国人的美意识补论()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儒家美学思想中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艺术设计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学,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各个流派相融合,如老庄美学、玄学美学、佛禅美学等,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美学体系,并影响到中国设计的各个领域。一、尽美尽善,强调实用功能先秦时代,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人们“对美的本质就开始有较多的研究。但那时对美的研究大多与善(功利)密不可分,甚至混同使用。”[1]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中,美和善高度统一,是其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论语·八佾》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2]26 可见,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与政治教化相融合的,主张建立以高尚道德为目的的政治艺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53这一观点在中国审美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此看来,孔子的思想体现了中国设计美学传统中强调实用、以用为本的理念,即以质朴为尊,以无装饰为贵,以质朴为雅,以华丽...&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后,服饰在中国从御寒蔽体的原始功用,进一步上升为体现等级尊卑、崇礼重教思想的一种物质载体。儒者身穿儒服,代表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儒家的规范。正如孔子在《大戴礼记·劝学》中阐述的:“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一个人的学识修养是其智慧的体现,而他的衣着打扮却传递出外在的光芒。在儒家看来,他们更注重服装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识,认为良好的服饰修养也是对一个人内在品格的提升。这也从侧面阐述了,为何儒服不仅没有被历史发展所淘汰,反而能在众多传统服饰中脱颖而出,成为代表儒家形象、乃至中国形象的的服装款式之一。正因为其具有深厚的儒家美学思想,及儒家哲学思想作为其内在文化的理论支撑。笔者正是看到了儒服背后深刻的儒家哲学理论,和系统化的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所以决定以此为研究点,展开论述。从中提炼儒服美学思想精髓,将其应用于女...&
(本文共63页)
权威出处:
本论文从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及其形态分类出发,运用儒家和道家美学思想中“中庸”和“常道”美学观,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以“儒道互补”的观点探讨研究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形成未来发展中的独有特色。本文主要内容的第一部分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形态进行了细分。对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起源以及中国平面设计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和儒道美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第二部分主要分别研究了儒家“中庸”美学观和道家“常道”的美学观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意内容、表现形式及发展方向的影响及作用。本论文第三部分分析了儒家“中庸”和道家“常道”美学思想中相通和相异的美学观,试图运用“儒道互补”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如何体现自己独有的特色。最后,通过案例分析了中国儒道美学观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意义及作用。本文最终目的并不仅要从视觉层面分析儒道美学观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指导作用...&
(本文共64页)
权威出处:
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机器渐渐取代了原始人工,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生产模式。机器生产的规模化,引发了工业文明的情感冷漠,对同一模化产品的使用,使人们产生了精神倦怠,这与人们不断提升的生活品味和审美意识是相悖的,人们逐渐开始重视传统手工业,注重产品设计中的情感融入。但传统也有缺点,其中的保守和封闭也是现代设计需要改进的。怎样做出适合现代社会又能体现传统文化情感的设计呢?这就要看设计者如何巧妙的将两者结合,用现代科技来改进传统生产,从封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情感。把冰冷的生产加入人性的温度。本文提取儒家思想里“中和”这一观念,进行论述,研究它的美学含义和文化价值,通过分析总结出与现代日用瓷设计的契合点,梳理一个对现代设计有所启示的思路。让民族文化渗透进现代设计之中,更好的补充和拓展现代设计的思维。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社会,...&
(本文共42页)
权威出处:
我国设计正处于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需要相应的设计理论来指导设计实践,从而寻求一条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设计之路。我国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一颗亮丽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哲理性和包容性,为指导设计实践提供了可能性。基于以上前提,本课题从《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的启示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入手,阐述了儒家思想美学部分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艺术特征,并对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的困惑进行分析探讨,进而总结出儒家美学思想指导包装设计实践的诸多启示,并提出了指导设计实践的具体方法。其中从“尽善尽美”观中,得以包装设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启示;“中和为美”观中,得以包装设计应兼顾时代共性和艺术个性的启示;“兴观群怨”观中,得以包装设计需强化社会功能的启示;“天人合一”观中,得以包装的绿色化设计的启示。基于儒家美学思想的诸多启示,针对问题较为突出的牛奶包装设计,进行设计实践,为本课题研究所论述的内容提供了佐证。儒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本文共62页)
权威出处:
我国有数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明 ,先秦美学就是这灿烂文明中的一朵奇葩。而儒道美学则是先秦美学的花蕊。它们有着自己的理论系统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直至今日 ,它还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念 ,审美判断和审美趣味 ,同时也广泛地影响着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研究我国儒道美学思想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多学科多层次作综合性的研究 ,才能说清它们的来龙去脉 ,找到它们的发展变化的轨迹。然而 ,先秦的儒道美学 ,不仅直接影响了我国美学的发展而且还是我国美学思想的本和源。基于这种观念 ,本文就这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作一番简要的比较研究 ,探讨一下它们的差别何在 ?美学观念千差万别 ,在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 ,对“什么是美”的问题就有各式各样的回答 ,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 :美是一种善。德国的黑格尔则认为 :美是一种理念。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 :美就是直觉。而我们的祖先认为 ,美的意识就是羊群长地又肥又大 ,可以美餐 ,过着美好的...&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周易》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文献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其中,它的美学观念在美学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周易》的美学思想渗透在其哲学思想之中,虽然书中并没有对其美学观念的进行直接论述,但是其美学观念是十分鲜明的,这些观念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发展的基础,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周易》的美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将从其中所表达的生命之美、中和之美、变化之美、象之美、数之美、刚柔之美六个方面对《周易》美学思想进行简要分析。一、生命之美《周易》的生命美学建立在其对于本体两性生命的崇拜之上,生命的繁衍是美的开端。《系辞上》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代表着男性,坤则代表着女性,乾坤二卦则被当作是父母卦,其它卦都是由乾卦与坤卦而衍生出来的。《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生殖崇拜观念下“男女构精”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根本,...&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美学原理知识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