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目标 答一工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课程

自主研发系列教学网站
&课程介绍 > 办学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
&&&&极推进教学改革,精心锻造教学特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73人,其中本科生769人,研究生54人。此外还有中外合作办学学生50人。2007年深圳大学招生5084人,其中深圳市内生员2900人,广东省内外生员2184人。
&&&&《工程图学》是面向各类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在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中处于龙头地位,是学生入校后接触到的第一门技术基础课。课程理论严谨,逻辑性强,有丰富、直接的工程背景,课程使学生掌握通过图形载体表达和理解设计对象信息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工程意识和锻炼独立工作能力也有着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为:
&&&&本课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工程图学通过教授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为低年级学生建立必要的工程意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形象思维能力培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深圳大学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的办学定位、在研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多方面内涵和理工科本科生各专业培养计划要求以及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将本课程建设目标确定为:通过多途径的混合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必备的工程素质,面向后续课程,为处理工程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将创新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科学道德、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满足工程意识强和专业基础宽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现代化工程图学课程。
* 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大道2332号
邮编518060&&&&博库工学&工程制图(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工科专业平台基础课程系列&于...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包 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2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新增2017年省教改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体育学院
||||||||||||
当前位置:
&&&&&&正文
新增2017年省教改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新增年省教改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2017年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即将启动申报,省教育厅将在今年的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重点支持新工科教育研究。特提前下发通知,请准备省教改课题申报者提前做好申报准备,请科研秘书及时转发此通知。研究指南如下:
一、新理念选题
此类项目应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目标:揭示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分析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内容: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新工科与传统工科、应用理科的关系;新工科的主要范围和划分标准;不同类型院校新工科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的范式迁移研究;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或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等。
、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目标: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进行分行业、大规模的行业企业调研,为高校工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指导。
内容:调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新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为新工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人才需求分析及前瞻性思路和建设。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目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进行总结分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内容:分析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总结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趋势;从工程教育发展的背景、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和专业、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提出可资借鉴的经验。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
目标:梳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总结成功经验,揭示存在问题。分析未来发展趋势。
内容:深入调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专业建设、专业认证、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等前期探索;;全面总结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传统与特色,分析当前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揭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分析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新结构选题
此类项目应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展新兴工科专业的研究与探索,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等,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形成一批新的课程体系。
、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
目标:根据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动高新技术与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
内容: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探索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的途径与方式;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基于现有工科专业的新方向、新领域、逐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等。
、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
目标:根据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推动工科专业之间、工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育建设新兴工科专业。
内容:探索设置面向正在蓬勃兴起的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未来技术的新兴工科专业。研究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新兴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重组并优化涵盖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研究创新性实验和实践的实现方式,使学生具备多学科背景。拥有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研究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工科专业对师资结构的要求以及实现途径。
、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
目标:以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为目标,探索理科在技术前沿的应用,促进理、工、医等学科交叉发展,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产生新兴工科专业。
内容:聚焦国家战略和未来产业需求,探究理科与工科之间交叉融合的路径,推动应用理科与环境、医学、材料、能源、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工科领域,构建新兴工科专业,根据复合型人才培育要求,确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目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等。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目标:结合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高校分类发展要求,对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开展研究和实践,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支撑能力。
内容:研究区域产业发展内涵特征及其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挑战,构建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
&&&&&&&&&&&& 新模式选题
此类项目应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目标: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从高校内部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
内容:整合校内资源,争取社会资源,创新“校校、校地、校所、校企、国际”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结合新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学科交叉、产学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推动大学组织创新,探索建设产业化学院等新型学院组织模式。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探索形成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优化学院组织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的新型课程模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等,研究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开展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的专业集群建设。
、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目标: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积极探索设置学科前沿课程、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强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探索“工科+”创业双学位、主辅修制度等多样化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工科优势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
、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学生选择空间,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内容:调研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目标和方法,总结借鉴国内外高校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升综合素质的经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模块与自主灵活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设计成长路线、选修相应课程,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和自由组合课程,总结借鉴“拔尖计划”等教学改革经验,探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展示天赋特征,研究制定自主设计培养方案和自创专业的标准和程序,建立必要的支撑保障条件,完善以学生评价为基础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推进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持续改进。
、本研衔接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面向产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研衔接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
内容:分别对本硕博阶段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成果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相关专业本研阶段的核心知识体系和能力需求如何衔接,形成多样化的学生发展路径,探索本科高年级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互认方式,建立适应不同培养方案的选课体系,完善不同学科的学分确认机制,探索实施学生自主选择和基于相应准入条件的学生分流方案等,本选题应强调问题导向,针对本研连续学习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和选课体系。
四、新质量选题
此类项目应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
、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
目标:制订新兴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内容: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
新策略,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追求,提出新兴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包括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等内容,作为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遵循。
、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基础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内容: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重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工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数字化思维、工程管理思维、工程伦理、跨文化沟通素养等,研究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数字化思维与能力,面向非计算机类工科专业开展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平台构建
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平台。
内容:围绕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经费投入、体制机制、雇主反馈等关键环节开展调查,深入分析我国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推荐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推荐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设计评价体系,指导改革实践,征选全国范围内的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建立工程类大学生实习基地,形成校企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从政策配套、学校体制机制、企业深度参与等维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目标:制订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师资考核与评价标准、教师发展机制。
内容:结合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探索与新工科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制定实施教师分类评价标准,强化教师工程背景、对教师的产业经历提出明确要求并积极创造条件。
、新兴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互联合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工程教育效率,改进教学效果。
内容: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行为分析和教学持续改进的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新工科领域,建设一批优质在线课程,既服务高校人才培养,也满足企业培训需求,探索工程实践教学中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推进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
内容:研究新新工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面向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探索形成新工科专业评价的实施机制,包括完善评价主体、优化评价过程、合理化应用评价结果等。
五、新体系选题
此类项目应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和运行机制等。
、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进展。
内容:调研分析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对策建议。
、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
内容:研究调研分析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目标:充分发挥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统筹各领域相关高校,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
内容:在全面分析产业需求和技术趋势的基础上,对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和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提出建议,探索满足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化培养方案,修订或制订专业质量标准,组织开展新工科建设的经验交流,提炼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目标: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扎根中国、放眼全球,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对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
内容:探索构建“一带一路”工科高校战略联盟,共同打造工程教育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25. 工程教育的新理念: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26.基于学生广泛性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专业新结构研究: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开展新兴工科专业的研究与探索,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等。
27. 跨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研究: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
28.以创新创业和跨界能力为导向的新工科教育质量的评价: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兴工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开展多维度跨界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
科教融合提升新工科教育质量的途径探索。
以兴趣为导向、项目驱动的多学科实验室创新共享平台机制研究。
地方高校新工科教育发展体系研究
新工科教育的专业素质与社会情商的拓展培养体系研究。
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文科类专业跨界培养体系的创新途径研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是教育部在实施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之后,在高等教育工程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我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简称基地)建设历时八年,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至2001年,是学校自主建设阶段,建设任务纳入学校“211工程”建设中,主要内容是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实验环境建设;第二阶段,2002年至2004年,“基地”建设经教育部备案,进入“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序列,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确定了基地建设的定位、思路和内容,以电子工程学院为主体推进基地建设工作。一、教学改革是“基地”建设的核心(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改革是“基地”建设的强大推动力,是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要深化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于电工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定是“基地”建设中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校以三项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为基础...&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的意见”(教高司[1997」86号文)中指出:“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面向ZI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之后国家教委在工程教育方面组织的重大改革和建设项目。”电子工业部领导对我校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十分重视,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梁昌洪校长多次听取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由科学院院士保挣教授担任基地领导小组顾问,由教学副校长傅丰林担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小组成员有通信院院长李建东、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杨万海、教务处副处长陈继纯、设备处副处长王万兴、检测与仪器系副主任张永瑞、微波电信系副主任朱满座等。领导小组定期开会,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加强对基地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集体攻关,使基地尽早发挥作用。1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1.1基地建设目标(l)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改革为龙头,一定要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方面取...&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0引言工程训练课程是理工科高等院校培养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它将科学研究、实验教学、工程训练融为一体,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1]。在工程训练课程体系中,“电工电子实习”课程是最基本、最有效、且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2]。它可以将工程项目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既使得工程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又能带领在校学生接触工程实际。学生通过电工电子实习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工程质量意识、工程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以后学习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家对创新型人的迫切需求、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以及电工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都要求工程训练课程进一步加强,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校的“电工电子实习”课程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本文以学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1课程基本状况分析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在建国初期基本仿照前苏联,SO年代开始向欧美发达国家靠拢。进入gO年代,迫于电子科技发展的态势,各校均做了一些改革工作,编写出一些高水平教材,注重了素质培养。目前在教育部领导下的面向21世纪高校教改,其目的是要彻底走出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陈旧教学体系,转向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轨道。要使这一转化获得成功,我们认为将教学内涵与电子科学技术、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握学科态势的发展,才能找到改革的方向。当今电子技术发展活跃,且具渗透力。它所涵盖的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已成为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的综合。学科发展形势迫切要求我们:从实效出发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切实把学生学科素质和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虽然我校电工、电子课程也曾做过一些改革的尝试,但仍存在如下问题:门)课程体系仍保留着浓厚的专业岗位培养色彩。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构架局限...&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为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工科基础课程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在1995年全面实施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基础上,1996年下半年国家教委又批准了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工电子、机械基础、工程图学七个大类的45个点为首批“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单位。其中有8个电工电子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年多来,大多数基地建设单位的领导重视、组织落实、经费到位、精心规划、启动实施、进展有序。但也有一些建议单位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或认识不清楚,或经费不到位,或场地受限制,或组织不落实,体制不清,机制不明,或政策不配套,教师积极性受挫,队伍问题突出,或与外界交流不够等,基地建设思路还停留在申报之初的认识水平,建设速度较为缓慢。显然,随着基地建设工作逐步深入,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一、教学基地的建设 近30年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教育与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项是,站在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理论,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战略高度,建设校外永久性教学基地。从的年代末迄今,我院先后建立了6个教学基地,它们是:①丹江口教学基地,位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现场;②葛洲坝教学基地,位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现场;③陆水教学基地,位于蒲沂陆水水利枢纽工程现场;④青山教学基地,位于武汉青山热电厂;⑤韶山教学基地,位于湖南韶山灌区;⑥汉川教学基地,位于汉月!电厂。这6个基地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教学基地网,其总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承担着22个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每年接纳的学生人数和批数至少占全院外出参加实践教学学生总数和批数的一半以上。基地具有如下特点: 1.基地建有专供教学使用的教室、宿舍、厨房、办公室和文体设施,有的还设有图书资料室。 2.学校派有专职管理人员长驻教学基地,具体负责基...&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础性课程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