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三级找杀手弄残废一个人的人已经什么也看不到了未来前途希望,也看不到上帝的赐福了。怎么办?

我一个三级残废的人还有什么希望?我的希望就剩见鬼了。_百度知道
我一个三级残废的人还有什么希望?我的希望就剩见鬼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要放弃,活着就有希望。你不去尝试连希望都没有
全能的上帝在宇宙中
如果我能够做成一件事就行了,这样我这朽坏的破肉体也不会白白浪费的用。
现在行动能自理吧
你的身体哪个部位受残疾了?
自理不太好
行动不方便!
不要放弃希望,身体残废怎么了?这年头脑残更多
我就是脑残
那就没事了我也是,同道中人
我从未放弃治疗
你有什么病吗?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怕什么,坐在家里都能挣钱!加油
我要懂那就好了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宿豫区残疾人联合会
&&&&&&&&&新闻展示
“全国肢残人活动日”宿豫区肢残人先进事迹汇编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
用残疾躯体撑起蔚蓝的天空
――记仰化镇新世纪职业培训学校校长肢残人杜德宝创业历程
在宿迁市宿豫区仰化镇东首,有一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职业培训学校,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新世纪职业培训学校”,它集培训、考证、就业为一体,是“江苏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定点单位”。自2001年开办以来,学校已向苏南及宿迁开发区各个企业输送合格技术人才5600多人,为宿豫区劳动力培训转移、本地劳动力技术素养提升、致富仰化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串串成绩的取得,背后都凝结着学校创办人、校长杜德宝的智慧和汗水。作为一名重度肢残人,杜德宝的创业历程又有哪些别样的艰辛,他是怎样用残缺的身躯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蔚蓝天空的呢?
情有独钟,他把自己拴在了缝纫机上
古老的大运河静静地流淌着,流过仰化镇形成了一个自然小岛--马棚岛,38年前,杜德宝就出生在这个岛上。杜德宝的降生给家人带来了欢乐,可好景不长,3岁那年一场无情的灾难降临到这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身上,他得了小儿麻痹症,从此左腿落下残疾。到了上学的年龄,看到别的小朋友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也哭着闹着要去上学,但学校离家很远,又隔着运河,当时校方又没有食宿地,万般无奈下,他只好在家人的指点下自学了小学课程。学习之余,杜德宝喜欢到井边玩,他喜欢在井边看人打水,看着那转动的辘轳,他总是感觉他的心也跟着转动起来,好像要飞出去一样。在杜德宝的记忆里,岛上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却没有人想到过走出小岛。运河上船来船往,帆影片片,在杜德宝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多想随着那船只漂出岛,就仿佛外面有着美好的生活在等着他一样。虽然是自学,但五年后,聪明勤奋的他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镇初级中学,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马棚岛。
三年初中念完后,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允许他继续求学,他毕业了。生存问题一下子摆到了他的面前。他想:自己残缺的身体难以适应马棚岛重体力的农业劳动,回去务农不太现实。做瓦匠,木工?一一否定。他开始苦苦思索琢磨自己的出路。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邻居家玩,看到有台缝纫机,他感到很新奇就上去踩踩玩。这一踩,踩出了兴趣,也踩出了灵感:是呀,我可以从事手工业啊。说干就干,杜德宝在亲戚的帮助下买了一台家用缝纫机,开始学习缝纫技术。由于他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一年后就能独挡一面,在镇上开起了一个服装加工门市,他热情待客,服务周到,做的衣服款式新颖,生意十分红火。其间有不少农家子弟前来拜师学艺,杜德宝总是悉心传授自己的技术知识,十多年间,带出了20多个徒弟,徒弟们有的开起了门市,有的又成了别人的老师,看着自己的技术帮助了这么多人,杜德宝感到很开心。
逼上“梁山”的选择,成就了他的事业
随着服装市场走向成品化,单一的靠来料加工慢慢地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裁缝的职业也渐渐难以维持生活。他通过市场考察发现苏南一些服装厂家缺少电机缝纫工,他就萌生了开设一家电机缝纫培训班的想法。做了10多年裁缝师傅,对缝纫机就像他自己的手一样熟悉,深思熟虑后,他开始行动了。先解决设备:他用仅有的一千多元钱买了一台工业电动缝纫机;再寻找生源:打出了缝纫技术培训的广告,不久就招收了十几名学员。当时由于农村贫困,有的农家子女想学手艺,却又交不起学费,他就只收一点电费和实习材料费,培训班终于办起来了,杜德宝的善举也赢得了大家的赞誉,乡亲们交口称赞,培训班也逐渐为人所知。随着农家子女外出打工风潮日渐兴起,更多的外出务工者希望能掌握一技之长,许多家长都慕名主动找到他,送儿女们学习缝纫技术,杜德宝的服装培训迎来了新的春天,学员源源不断涌来。一台缝纫机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学需要,为了把培训做大做强,他想到了向银行贷款以再增加设备。可银行工作人员看他是一个残疾人,怕他以后无力归还,根本不给贷。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学员家长们纷纷主动提出为他担保,他顺利贷到了四万元,加上自已的积蓄一次性投资五万多元,购买了四十多台电动缝纫机。机器安装调试后,宿豫区劳动局,区残联和仰化镇有关领导为他举行了开班庆典仪式,就这样,“新世纪职业技术学校”在仰化镇正式挂牌成立了。
设备到位,生源充足,学校挂牌,杜德宝的培训事业终于步入正轨。培训了学员就得有输送的渠道啊,杜德宝打起包裹,带上干粮,南下寻找就业岗位去了。为了节省费用,他就步行找厂家,由于人生地疏,一天跑下来,脚上就磨出了血泡,特别是走路时要用手按住膝盖,夏天都会被按破流血。身体上钻心的疼还不算,最伤自尊的是被人看不起的感觉,由于残疾,很多人脸上的歧视甚至都不带一点掩饰,有时到厂家,人家门卫连大门都不让进,根本就见不到企业老板。杜德宝在张家港跑了三天,最后才在一个服装厂门口把一位老板拦下车。老板被杜德宝的契而不舍感动了,答应考虑,但要求到学校对学员亲自面试。当时该校有47个学员,经技术考核合格的有44人,老板当场表示除了其中两个腿有残疾的学员外全部接收,杜德宝看到那两位学员黯淡的双眼,心痛万分,苦口婆心地央求老板,差一点要给老板下跪,老板就是不松口。杜德宝一咬牙,提出先让那两个学员进厂工作,一个月后如果产量和质量做不过同去的学员就自动回家,不要一分钱工资,以退为进打消了该老板的顾虑。这样他的第一批学员才顺利地安置了。由于学校里招生、教课、输送、跟踪服务都是他一个人,实在是太累了,学员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杜德宝也病倒了。2001年8月他住进了淮安第二人民医院,被诊断为“溶血性”贫血,主治医生说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有可能会转化为障碍性贫血,也就是白血病。漫长的一个多月治疗后,杜德宝迫不及待回到学校,看到没有一个学员流失,才彻底放下心来。
奉献,一切为了学员,一切为了学校
由于学校规模日渐扩大,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2003年该校被评为宿豫区‘两后双百’定点培训学校。主要承担未能升学的初、高中学生的培训工作。杜德宝抓住机遇,又投资十五万元增加设备,新开设了电子、电工、电脑专业班。聘请专职教师4人,管理人员2人,做到招生、培训、输送一条龙服务,并在苏州、张家港等地设立办事处,定期到就业单位全面了解学员的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学中。
同年宿豫区政府在全国率先掀起‘两后双百’工程,先培训,后就业,再收费。这就需要一大笔垫底资金。接到任务后杜德宝开始紧张地筹备资金、调集师资、增加设备,第一批就接纳了新生120人。那年正遇到多年未见的高温天气,杜德宝每天都安排食堂,为学员准备好冷食、绿豆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通过三个月的短期培训后全部推荐到苏南各企业上班,但有的学员自身素质太差,进厂后受不了厂方制度约束,干不了一两个月就自动离厂,有的家长不理解还说学校是与企业一起骗他们的,一时间,谣言四起。有一位学员离厂后两个月都没和家中联系,家长经常到学校哭闹。杜德宝坐不住了,他带上生活用品,亲自南下寻人。在苏州一家家工厂询问,一星期后终于在一家园区工厂找到那名学员,用随身带的照相机把她和厂貌都拍了下来,并陪着她及时和家中取得联系。杜德宝此举不仅给学校和政府挽回了名誉损失,也赢得了乡亲们更大的信任。
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杜德宝加强了后续服务工作。此后每一批学员走上岗位后,每隔两个月杜德宝都要到厂方看望一次,同他们谈心、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去时还自费帮她们买点东西带过去,每次出差回来都累得腰酸腿疼。辛勤的付出迎来了丰厚的回报,现在每批学员都能很快适应工作生活,最近两位学员在张家港服装厂被提升为生产厂长、经理助理,年薪达五万多元,这一切更使杜德宝对自已的事业充满了使命感和荣誉感。
最近几年来,学校还承担了区委、区政府‘4050’工程、“四全”工程等重点培训项目,为下岗失业职工、失地农民、社会无业青年实施培训,使3600多人掌握了新技术,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免费培训贫困学员247人,残疾人72人。他还积级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大搞“三来一加”工程,目前该校己有150名员工组成手工加工队伍,进行免费培训后,招揽生产产品拿回家在家中加工,每月也能挣到500-600元,关键是挣钱、做家务两不误。学校先后多次被宿豫区政府评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先进单位。原区委书记许步健在学校调研时对杜德宝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他说:你身残志不残,为地方培训出这么多人才,解决这么多劳动力就业,真的了不起啊。
攀登,不断创新,迈向风光无限的顶峰
为跟上瞬息变化的发展形势,杜德宝每天都要抽出两个小时学习,不论怎么累都要坚持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同时还敦促全体教师充实自身素质。多年来由于忙于事业,杜德宝至今还是孤身一人,不过他说:我把青春都献给了培训事业,并不感到孤独,一个人的价值,应看他贡献什么,不应看他取得什么。我缺了一个翅膀,还能飞到今天,内心已很满足。天空那么蔚蓝、那么广阔,我还要继续飞下去,攀登新的高峰,毕竟,无限风光在险峰嘛!
一个尽心竭力的残疾人专职委员
――记省优秀残疾人专职委员曹永胜的先进事迹
每天清晨八点左右,都会有一辆银白色的残疾三轮摩托车驶进井头乡乡政府院内,车停稳后,一个拄着双拐的残疾年轻小伙子就会面带微笑走进挂着“宿豫区井头乡残疾人联合会”牌子的办公室,然后开始一整天的工作。他,就是宿豫区井头乡政府残疾人专职委员,曹永胜。
一岁时的一场高烧给曹永胜落下了小儿麻痹症后遗症,也许今生他都将与双拐结下不解之缘。为此他也曾暗地哭泣过,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是他没有轻易地屈服于命运的无常安排,而是咬紧牙挺了过来。哲人苏格拉底曾说过“性格即命运”。这话在曹永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他经常引用《老人与海》里那句“人可以被消灭,但绝不可以被打倒”来鼓舞自己。生活中的挫折和苦难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更培养了他坚毅的性格和不服输的精神。无论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他都没有退却过,而是迎难而上,努力克服。从小学到大学,直至现在工作,他不仅成绩名列前茅,他的人格魅力更是吸引了领导、老师们的关爱和同学、同事们的敬重。他善于和周围人打成一片,不少人都当面夸他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大方。他习惯了以诚待人,别人自然也以诚待他了。
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和泪水,总算念完了大学,原以为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了。可没有想到,在毕业找工作时,那残疾的双腿又成了他无法超越的一道障碍。他虽然抗争过,也奋斗过,到处应聘,发简历,却都如石沉大海。就在他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万念俱灰时,是各级领导和亲人朋友们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他送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多方协调,他被人事局分配到井头乡政府农业服务中心工作,接着被领导安排到民政科工作。也许是深知工作来之不易,尽管有将近三年每月工资只有六百元左右,但是他依然投入十二分的热情和努力到工作中去。他每天早来晚归,有时经常周末甚至放长假时还来单位加班。他不仅认真完成单位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而且还利用自己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优势帮助别的同事。哪个办公室电脑坏了,只要说一声,他做完手头工作马上就去帮忙修理。有时还要拄着双拐爬三楼去修电脑,很多领导人和同事都感觉不好意思,他总是不介意,笑着说:这点困难我还是能够克服的,爬楼还可以锻炼身体呢。在2004年全区劳动力录入数据库工作中,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周围同事都很有压力,他便主动帮忙录入,为了赶进度按时完成上级任务,他甚至吃住在办公室一个月,不辞辛苦,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最后提前完成了录入工作,大家看着他熬红的眼睛,都深受感动。曹永胜的这种行为不仅赢来了周围同事的一致好评,更是赢得很多领导的赞赏。有时他在工作生活中因为腿脚不方便,也主动请求帮助,而别人也总是有求必应,也许正验证了那句老话“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帮助自己”。
2007年他被任命为井头乡残疾人专职委员,自身的坎坷经历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一名残疾人谋求正常工作生活的艰难,为了使更多的残疾人不再受他当初的难为,他暗暗下决心要加倍干好这份工作。他发挥自己也是残疾人的优势,对来访的残疾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以耐心劝导。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是他们中也有很多人希望能够自食其力,用劳动来创造财富。每当有残疾人上门来咨询问题时,他总是热情招待,仔细解释。有些残疾人总觉得政府照顾太少,甚至有怨言时,他总是耐心解释国家政策,同时指出人要有感恩的心。“有人帮助你,那是你的幸运,没有人帮助你,那是命运对你的公正”,这话听起来也许有点残酷,但却是不争的事实。每当有残疾人来寻求帮助,他总是力所能及去帮着联系,或者向领导和上级部门反映,积极寻求解决。
2007年8月,家住井头乡九里居委会幸福组的二级重度肢体残疾人何美玲因担心无钱再供两个孩子上学,就给区里领导打了求助电话,领导马上指示区残联落实情况。残联领导立即和曹永胜取得了联系,然后一同驱车前往何美玲家了解情况。因为刚下过雨,村里的路上到处是泞泥和水,车只好半路停下来,因为考虑他双腿不便,大家都劝他坐在车里等待。可是他依然克服身体不便,拄着双拐踏着泥泞到了何美玲家。他一方面配合残联了解第一手资料,同时他还用自己的事例打消一家人对未来的恐惧。当了解到何美玲在孩子入学问题上存在攀比心理时,曹永胜立即加以开导,他告诉他们“上学是很好的出路,但是不一定非得跟别人一样花大钱上名牌学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回来后,曹永胜顾不上休息,一方面马上向乡里分管领导汇报情况。领导和学校联系后,同意何美玲小儿子进入井头中学并减免一切费用;另一方面再次向区残联反映、汇报,商讨何家大孩子的就读问题,最后经区残联与宿豫中学共同协商,同意何美玲大孩子在宿豫中学就读。两个孩子的入学问题就这样都得到了圆满解决。曹永胜又想到何美玲残疾程度比较重,加之没有交通工具,每天只能待在家里,难以走出家门赚取家用。他和同事又专门向上级部门为她申请了一辆残疾三轮车。“赠人以鱼不如赠人以渔”,曹永胜在何家时留意到她原来有架破旧的碾米机,可因无钱修理,一直在那闲置。他就三番五次打电话和村里反映、协调,最终帮助她家把碾米机修好,重新把碾米小生意做了起来。跟很多人比虽然每天挣的钱不太多,可对何美玲一家来说可是解决了生活的大问题。看着他们一家人脸上露出欣喜和感动的笑容,曹永胜总算松了口气。面对领导的表扬,他谦虚地说: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可如果大家都一同携起手来帮助有困难的人,那一定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为了帮助残疾人走出困境,他不仅积极主动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还同时积极为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联系合适的事情做。他总是一方面主动和劳动保障部门联系,查询有无合适的残疾人就业信息;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一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自主创业,哪怕是开个小商店、驾驶马四达带客或者是自己加工东西都行。家住井头乡马窑居委会的肢体残疾人刘星,原来一直在家无事可作,靠家人和社会救济生活,给家庭增加了不少负担,自己也整天无精打采,提不起生活兴趣。曹永胜在走访中了解后,和村里的残疾人专职委员一同找到刘星,给他讲其他残疾人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的优秀事迹,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说服他购买了一辆马四达在村边带客,现在刘星生意很不错,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还给家里带来了收入。闲暇时刘星经常开着马四达来乡里和曹永胜谈心,一改往日的蔫蔫之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
作为一名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他不仅出色完成上级残联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同时还利用一切机会大力宣传“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谋求更多的帮助。借着节日的气氛,08年春节前在乡里积极开展了“济困救济”活动,井头乡共有三十多家企业给有困难的残疾人家庭送来了米、面、油及现金等过年物资,让那些残疾家庭度过了一个祥和而又温暖的新年。
工作之余,曹永胜还热爱创作,经常写一些生活小事和工作体会,反映一名残疾人也是残疾人工作者的心声。他的文章曾经在《宿迁晚报》上多次发表,现在,他还在网上开通了个人博客,随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
“付出总有回报”,他热情的工作态度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不仅赢得了来访群众的信任和好感,他的就业经历更引起了上级残联部门的注意,在残联推荐下,连续两次接受了市、区电视台的采访。2007年十月曹永胜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残疾人专职委员”,他拿着荣誉证书和五百元奖金,笑在脸上,甜在心里。他激动地告诉周围人,他只是做好了分内的工作,没有想到赢来这么高的荣誉,他说他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更加勤勤恳恳做事,真心真意做人。曹永胜告诉我们,也许未来的生活工作中还要面对很多困难、挑战,但是他充满信心,因为他相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开创美好的生活,更何况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裕强大,我们的残疾人事业也必将赢来一个又一个辉煌。
创业路上显风流
――记省残疾人扶贫基地王官集花园鹅业公司经理
肢残人陈瑞的创业事迹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短短18个字勾画出的白鹅戏水,闲趣盎然的画面是否也令你无限神往呢?如果你来到宿豫区王官集镇花园鹅业有限公司,就可以亲身感受这首古诗描绘的生机无限的美好意境。你还会看到,鹅塘边上有一位中年男性一只手插在口袋里,一只手指挥着工人们放养他心爱的鹅们。他就是几千只鹅的主人――鹅业公司的创始人、经理,肢残人陈瑞。
陈瑞1969年9月出生于宿迁市宿豫区王官集镇程庄村4组,4岁时不幸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边手、脚畸形,成为一名三级肢体残疾人。虽然在一般人眼里,陈瑞是个只有半边身子正常的“残废人”,前途是渺茫暗淡的。但是天性活泼开朗的陈瑞向来不理会这些,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不甘平凡,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在创业的道路上,他总是能审时度势,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从懂事起他就刻苦学习,成绩优良,顺利地升入高中,88年高中毕业后,他面临着人生第一次重要选择:务农是肯定不行的,那要以何为业呢?他留意到当时经过几年的改革开放,很多农民家庭有了余钱,家里都置备了电视机、录放机等家用电器,而方圆几十里也找不出有专门修理电器的店铺,一旦有人家的电视坏了,就得辗转坐车到县城维修。他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对,就学这个!和家里商量后,陈瑞就背着包袱,报名前往南京航空学院电子班学习去了。在校两年中,他抓紧一切时间钻研技术,没事就往图书馆跑,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修理技术。学成回来后,陈瑞如愿开了个家电维修部,果然不出他的所料,维修部迎合了人们的需要,整日顾客盈门,他也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维修电器这行,维修部的生意渐渐不大好做了。陈瑞开始考虑转行。八、九十年代是不少家庭新盖房子的高峰,经过几年的时间,很多家庭开始进行外部翻新、室内装璜等工作。搞装潢肯定不错。时间就是商机,陈瑞迅速关闭了电器铺,拿出资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装潢公司,承揽各种装潢事宜。老天总是赏识懂得把握机会的人,这一次陈瑞同样没有投资错,装潢业务订单源源不断,他又赚了个盆满钵满。
做生意久了,陈瑞慢慢也总结出一个经验:做生意、尤其是小本生意,一条道走到黑不行,是要被市场淘汰的,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寻找更好的门道。意识到了这一点,平时他就开始更注意留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商机。
机会果然又来了。前几年,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大量土地闲置,乡镇纷纷将土地承包给个人,陈瑞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他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机会。虽然土地承包价格并不是太高,但是由于当时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种地赚不到什么钱,村民们承包并不是很积极。而陈瑞相信,农业是根本,有了土地,可以搞渔业、养殖等副业,终久是会有回报的。
2005年1月,他拿出多年来的所有积蓄,又克服种种困难,广泛筹资,先后投入资金近90万元,承包花园村100余亩土地,成立了王官集花园鹅业有限公司,从事商品鹅养殖。鹅苗买来后,陈瑞成了新华书店的常客,他大量阅读养鹅专业书籍,潜心研究鹅的习性,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他甚至能熟练根据鹅的叫声判断是雄还是雌,是健康还是病了,能用白炽灯照看鹅蛋是否已经孵化,摸索出一套育种、繁殖、防病、治病等方面的养鹅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苦心经营后,陈瑞的鹅场开始初具规模。鹅场共占地104亩,其中牧草80多亩,鹅舍1000多平方米,宿舍、办公室、孵化室、加工车间等1000多平方米,鹅场种鹅6000多只。平时工人15至20人,高峰时达45人,用工多为残疾人。这两年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和补贴,农副产品价格一路飙升,这股东风吹得陈瑞的养鹅事业开始蒸蒸日上。
事业走上正轨后,陈瑞开始回首自己多年来走过的创业历程。感慨作为一名残疾人,自立自强太不易了。一直以来他都有为家乡残疾人做点事的想法,他想帮助他们共同致富。他积极与宿豫区残联联系汇报了自己的想法,经市、区残联实地考察研究一致认为他的养鹅项目适宜当地农村残疾人在家从业,易于操作,便于扶持。为此,2006年宿豫区残联把该项目定为宿豫区残疾人扶贫基地重点扶持,并积极向省残联申请,最终陈瑞的养鹅公司由于前景广阔,帮扶残疾人实际到位,顺利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2007年已获得省残联拨给的第一笔扶持资金5万元。
2007年度陈瑞的公司首次成功地孵化出近二万只鹅苗,在市、区残联及王官集镇政府的协助下,全部发放到王官集镇各村热爱养殖农民手中,其中向40余户残疾家庭以最优惠的半价发放。为了全力帮扶周围的残疾人发展养鹅业,实现脱贫致富,充分解决部分购买鹅苗的残疾人怕养不好鹅,赚不到钱的后顾之忧,陈瑞承诺等鹅苗长大以后,以保底价格予以回收,并免费提供技术辅导、防疫、防治等全程跟踪服务,受到广大残疾人的一致好评。鹅苗发放仪式上,领苗残疾人大车小车载满鹅苗,个个满怀希望,笑容满面的样子看得陈瑞心中阵阵激动,一种强烈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这一切让他产生了更强大的动力,更加有信心、有决心把公司做大做强。目前王官集镇从事养殖户不少,但做孵化工作的并没有,陈瑞填补了这个空缺,作为鹅业养殖的带动人,陈瑞表示将继续发扬创业精神,不断扩大和提升养殖业的规模和水平,积极发挥示范典型和传带作用,充分利用自身现有的条件和优势,积极从事鹅苗的养殖,虚心、认真的学习养鹅知识业务,切实保证残疾人领养的鹅苗,养一个,成活一个,见效一个,组织和带动周围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到鹅业养殖中来,并在养殖技术、防疫保护、市场信息、饲料供应、种鹅出售等多方面给残疾人提供更加周到全面的服务。让不方便的残疾人每年不用出去打工就能好好劳动致富。他希望通过典型带动,相互帮扶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力争把鹅业公司做大做强,不仅要成为宿豫区的养殖和扶贫基地,还要有信心和决心发展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样板,为促进残疾人创业活动的开展做出积极贡献。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陈瑞认为,虽然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一花引来万花开才是真正的春天。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能通过自己的带动和引领,唤起更多的残疾人积极地投身到创业热潮中去,期待着今后能从残疾人中间走出更多、更优秀的创业致富能手,这一点也正是他为发展鹅业养殖不懈努力、执著攀登的主要动力。
创业路上奏响拼搏之歌
――肢残人鲍景富的坎坷创业路
鲍景富,右肢缺失,现年33岁,家住宿豫区曹集乡快乐居委会罗墩组,家中现有2口人,儿子鲍振12岁,在曹集中心校读五年级,现有耕地2亩,鱼塘8个,占地面积30亩。看似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可是,他却走过一条不一般的创业路程。
飞来横祸,痛失右臂
1993年鲍景富从曹集中学初中毕业后,在曹集乡印刷厂工作。日,是鲍景富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天气炎热,他想趁上午比较凉快,把一天工作任务全部完成,没有想到就在这时,机器发生故障,无情地吞噬了他的右臂,他当场痛得昏死过去。当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人民医院的病床上,这时才发现自己由一个健全人变成了一个残疾人。亲人们个个都泪流满面,此情此景,使他的心彻底绝望,他问他的三哥住在医院几楼,他三哥回答一楼,鲍景富当时多么希望他是住在五楼或者十楼甚至更高啊,那样他就能顺着窗户跳下去,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远离伤痛和痛苦。三哥看出了他的心思,日夜守候在他身边,没事就开导和安慰他:“你现在是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了。有时候死比活着更容易。社会上比你残疾严重的人多的是,他们活得不是也很开心吗,很多残疾人过的日子比正常人不是还好吗?只要你有信心,有决心,勇敢活下去,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三哥的话像黑夜中的点点星光,温暖着鲍景富冰冷的内心,生存下去的本能慢慢被点燃,他开始考虑要好好活下去。
短暂的幸福,激起不屈斗志
就在鲍景富住院的第三天,一个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让他原本一颗死寂的心有了重新动起来的渴望,他庆幸没有轻生,他开始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幸福就不会永远遗弃自己。那个姑娘叫小周,是鲍景富的同事,比他小一岁,她一直暗暗欣赏鲍景富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此时,在鲍景富最艰难的时候,爱情的力量促使她毅然来到他的身边。在小周的精心照料下,鲍景富的身心都康复得非常快。出院后小周和鲍景富一起走进了他的家门,他们的交往遭到了小周家人的极力反对,小周因此曾被打得深身是伤,尽管如此当年的九月份他们还是冲破层层阻力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第二年,幸福的结晶――他们的儿子降生了,鲍景富感觉到自己的小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命运不断考验着鲍景富。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曾经甜蜜的爱在每日的柴米油盐中慢慢淡去,温暖的亲情在捉襟见肘的日子中慢慢变味。夫妻俩开始有分歧、争吵,渐渐地,开始更冷漠的冷战。孩子两岁时,小周最终选择离开了他们父子。
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渊,命运的残酷几乎使鲍景富崩溃。他开始不断地强迫自己冷静地反思:小周为什么会离开我?妻子明知自己没了一只手还毅然跟着自己,说明她是想好好和我过日子的。可是,沉浸在幸福中的自己忘记了自己还有另外一个责任――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这两年正是广大农村家庭大步脱贫致富的热潮期,村里那么多人家发家致富了,而我们的日子却原地踏步,相对就落后太多了。小周和我在一起原本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她盼着我出头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而我却没有早意识到。痛定思痛,鲍景富发誓,一定要改变现状,让自己和儿子过上好日子,想通了后,他不再怨恨小周,平静地和她办理了离婚手续。
屡败屡战,创业路上多艰辛
2003年,鲍景富第一次走上了创业之路。拿着几年来积攒的资金,加上亲朋好友的支持,他养起了1500只鹅。从此他起早贪黑,精心饲养。那段时间,鲍景富每天放鹅时都揣着个收音机,随时留意电台的天气预报。但夏日的天,小孩的脸,一天他领着鹅正在湖里放牧,刚刚还晴空万里的天突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四处乱砸,小鹅惊吓得四处乱窜,不一会就被淋得瑟瑟发抖,鲍景富顾不上自己避雨,赶忙围着鹅就往家赶。受了惊的鹅却不听主人的呼唤,赶了这窝顾不了那窝,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它们带回家。那一次连惊带淋,病死了许多鹅。还没等鲍景富从悲伤中走出来,又出事了。由于鹅舍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搭建的是大棚,有三四米高,绳子拴在房顶上,一天鲍景富正像往常一样爬梯子上房顶解绳子,不料刚爬到半截梯子突然断了,他重重地摔了下来,一条腿被摔断了,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住院的一个多月,鲍景富心急如焚,天天上火,虽然请了人代为照看,他还是担心家里的鹅啊。由于缺少经验,加之事故频频,鹅纷纷生病、死去,所剩无几,差点连本都没捞回来。第一次创业就这样以惨败告终。
面对残酷的现实,久经磨难的鲍景富并没有灰心,因为他深知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他相信自己只要坚持信念,就一定能成功。他继续寻摸致富门路。一次他在新闻里看到一条消息,由于连年丰收,国家粮食储备充足,粮价持续走低。他立马联想到:粮食便宜,我可以养猪啊!他迅速筹集2万元,买了近百头猪苗,办起了养猪场。他四处拜师,刻苦学习养猪专业知识,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猪长势非常喜人,看着肥嘟嘟的猪们,鲍景富的心里乐开了花。可是他高兴得太早了,就在猪快出栏时,由于当年养猪的特别多,肥猪的价格持续下降,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养出来的猪,鲍景富心直往下沉,由于害怕行情连续下跌,他忍痛将猪卖掉,最终只收回了成本。
百折不回,迎来事业辉煌
第二次创业又失败了。锦上添花古来多,雪中送炭从来少。村里开始流言四起,一些无聊的人有人没人地就说些风凉话,什么“就剩一只胳膊了,还穷折腾什么”的话语不时传到他耳里。一时间,鲍景富感觉如山的压力向他倒来。是倒下去,还是继续前行,翻过这座山?就在他快要挺不住的时候,社会上掀起的全民创业浪潮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政府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给他吃了定心丸。一定要成功的信念,促使他又一次站了起来。吸取前两次的经验,他开始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寻找创业机会,同时注重研究市场供需两方,避免盲目,静静等待机会来临。机会很快来了,2005年村里鱼塘对外招包,他筹集了3万元,贷款3万元,承包了30亩,承包期限22年,一次交清承包金4.5万元,剩下的买鱼苗。这一次,他不仅投下去所能筹的所有资金,还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梦想。2006年度由于鱼苗行情不太好,收入甚少,他没有灰心,也没急着都卖掉,而是立即进行市场调查。他总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大家都提倡健康饮食,鱼是好东西,行情一直也相对比较稳,前景会好的。果然,2007年全国副食品价格上涨,鱼苗行情也一派大好景象,当年就盈利2万元左右。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终于没有白白付出,鲍景富开心地笑了,也更加相信了“天助自助者”这句老话。
有了本钱了,2008年鲍景富想继续把养猪事业创办起来,目前猪价稳中有涨,前景诱人,同时他还想出在养鱼苗的基础上,再加养10亩成鱼,这样猪粪可以立体养殖,猪粪可以作成鱼饲料,就能节省部分饲料资金,由此一来,今年必将有个好收成。
信念激励人生,拼搏改变命运。这就是鲍景富,一个普普通通的肢体残疾人,他坚毅、进取、百折不回,在创业的路上经历了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从头再来,愈挫愈勇的他用坚实的步履平稳而有力地踏响着每个创业的节拍,用艰辛和汗水写就一路的鲜花、掌声和喝彩。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向广大残疾人展示了一个道理:残疾人,只要努力,一样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上一条新闻:
下一条新闻:
邮箱:&&邮编:223801&&
地址: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贺兰山路1号(三院西向南200米)
备案: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级甲等残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