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河工模具总厂何时失去了运输能力――兴于秦,衰于宋,止于明

黑河(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陕西省))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陕西省)
(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陕西省))
黑河,黄河支流渭河的右岸支流,流域全在境内。古称芒水,以其出芒谷而得名;又因其黑,故称黑河。源头在东南坡二爷海(海拔3650米),大致西南-东北流经厚畛子镇、马召镇、富仁乡尚村镇,在尚村乡投入渭河。全河长125.8公里, 集水面积2258平方公里, 径流深362毫米,8.17亿立方米,1964年最大径流量12.1亿立方米,1929年最小仅3.04亿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3040立方米每秒(黑峪口,1980)。1942(民国三十一年)建成后,计划灌溉农田16万亩。干流自然落差1100余米,可开发水能2.99万千瓦。流域内有黑河森林公园、等风景区,等遗迹。[1]
黑河干流概况
黑河河道走向
黑河长125.8公里,主河道比降8.8%。流域面积2258平方公里,其中峪口以上控制面积1636.9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72.8%。黑河流域分水岭高差悬殊较大,分水线总长225.1公里,相对高差3282米,平均高差1768.6米,流域平均坡降81.23%,河流直线长42.7公里,弯曲系数2.265。
黑河有南北两大源流。北支发源于太白山主峰拔仙台东侧,向东
黑河上游河段
又折向南流,称红水河,至老场向东流,接纳八斗河,流向两河口。其二为南支,发源于主峰南侧的第四纪冰川湖泊二爷海,向南流经三爷海、玉皇池、三清池,称黑河,至钓鱼台接纳鱼肚河,沿东西向大的断块向东流。至黑河口接纳发源于秦岭主脊海拔2838米的光头山的花耳坪河,经向北流,接纳清水河、太平河,于两河口,南北两大源流汇流,黑河继续东流,经沙梁子,逐渐向东北方向转折,转过老君岭与之间的深峡,最后折向北,再接纳板房子河、虎豹河、王家河、陈家沟、柳叶河等,于东南的武家庄出山,流入渭河平原,在的高王号处接纳沙河,沿渭河废弃河道折向东流,接纳就峪河、田峪河、赤峪河等,至梁家滩注入渭河。[2]
黑河河道特征
黑河河道峪口以上流经秦岭山区,为上游河段,比降大,
黑河周至县富仁镇段河床
水流急,河源至峪口高差2537.2米,河长96.7公里,河道比降19.3%;其中河源至虎豹河口,高差2179.2米,河长62.1公里,河道比降35.3%;虎豹河口至峪口,高差282.3米,河长34.6公里,河道比降8.16%;黑河峪口开阔,为典型的U型谷,两旁坡度平缓,植被较差,河道平直,峪谷右岸有一级阶地发育,河床推移质为粗沙、卵石和砾石,砾径在10~34厘米之间,磨圆度好,多呈迭瓦状排列。峪口上溯至两河口,河谷渐窄,植被逐渐转好,直流与曲流交替出现,但以曲流深切为基本特征。其中峪口至王家河口,河道较直,河谷稍宽,曲流发育,两岸有不连续的高河漫滩和一级阶地,边滩明显,水流较平缓,流速0.4米/秒;王家河口至虎豹河口段,河谷较窄,河道深切,水流较急,流速0.6米/秒;虎豹河口至板房子河口,河谷狭窄,两岸陡峭,深切曲流最为明显,流速0.8米/秒;板房子河口至两河口,河道又转平直,但纵坡较陡,水流湍急,流速1~2米/秒。主河道摆动小,直逼两岸陡岩,黑河上游由于有30余条支流汇入。因此,河床推移质沿河分布无明显的规律性,均为砾石河床,偶有基岩出露。
峪口以下为中、下游段,高差75.7米,坡降2.13%,由于坡度渐缓,水流悠慢,主河道横向摆动明显,具有明显的边滩和心滩。河流推移质分布颇有规律,由沙砾河段,逐渐过度为砾石河段和纯沙河段。当黑河干流同就峪河汇流后,沿渭河故道东流,河道基本为泥质河床。
黑河出山后,因其挟带的大量砾石、卵石、泥沙随着流速的骤减而沿河床堆积,使主流在沙石堆积的心滩和边滩的分流下,在河床升高后向两岸漫流,形成众多的互相交叉的河道和池塘水泊,加上地下水出露的溪流,使辛家寨、司竹至终南镇以西河网交错,成为水乡,号称“七十二道脚不干”。
黑河入渭处,由于三角洲的升高,渭河涨水,使黑水入渭受到顶力,泥沙沉淀,迫使入渭处东移,加上渭河北移,使黑河沿渭河故道东流20余公里方才入渭。[2]
黑河水文特征
黑河径流: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与降水的时空分布相吻合。根据年黑峪口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径流量6.285亿立方米,最大12.10亿立方米(1964),最小3.04亿立方米(1979)。黑河含沙量较低,多年平均含沙量0.3484公斤/立方米(),最大断面含沙量92.2公斤/立方米(日),最小含沙量为零,多年平均输沙量23.8万吨(),最大为117万吨(1980),变差系数cv=1.3660。泥沙年内分配与径流量的变化一致。每年12月至翌年2月输沙量为零,3月开始增加至7月达最高值,8月以后逐渐下降,其中7~8月的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71.4%。其余月份含沙量甚微。黑河水质良好,黑峪口多年平均离子总量293.1毫克/升,最大1962.6毫克/升(1962年9月),最小238.9毫克/升(1962年10月)。PH=8.1,总碱度1.9毫克/升,总硬度2.067毫克/升。[2]
黑河平原段河长28.3公里,流经平原马召、楼观、辛家寨、司竹、富仁、终南、尚村7乡(镇)。黑河上游水源区多降暴雨,常发洪水,危害平川。如沙谷堆处的黑河、泥河、泸河3条河,河床纯系沙砾石,易冲刷倒岸,东西泛滥5公里,造成严重危害。又如史志记载,从西汉建始三年(前30)至民国21年(1932),黑河发生较大泛滥28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3)8月,山洪暴发,黑河洪峰流量3620立方米/秒,淹没周至及户县沿河一带。[3]
2010年汛期,黑河堤防垮塌长度达400余米。2011年汛期,黑河堤防7处水毁,多出发生管涌,2.4万群众被紧急转移。[4]
黑河主要支流
黑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39条,其中一级支流23条,一般支流发育系数2.939,二级支流12条,支流密布于山区,计31条,山外仅8条。右岸支流主要发育在断块的剥蚀面上,近似平行的由北向南,河道短而比降大。左岸支流主要发育在向南倾斜的太白山次一级断块的剥蚀面上,流向北西—东南,平行展布,与黑河干流成直角相交。黑河河源段因受太白山主峰和光头山耸起的影响,支流流向多变,转折较大,为典型的钓钩水系。黑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大蟒河、板房子河、田峪河等。
田峪河 ,是黑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海拔2822米的秦岭梁北侧,向北流,于田峪河口流出山区。经楼观台,在终南镇以北流入黑河。田峪河主河道长54.3公里,平均比降39.6%,流域面积267.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流域面积244.0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1.18%,峪口以上高差2040米,河长40.3公里,河道比降50.6%,峪口外高差112米,河长14公里,河道比降8%,多年平均径流量1.00亿立方米。本流域山区段林木茂密,植被良好,水源足。
沙河 ,为黑河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海拔2824米的一脚踏三县的秦岭北侧,流向西南——东北,于西骆峪口流出山区,北流朱田号东折,在六家庄接纳泸河,从高王号注入黑河。沙河自峪口西骆峪水库以下基本断流,至县城南的下游潜水出露。山区段称西骆峪河,平原称沙河,流域最大汇流长度27公里,流域平均坡度36.2%;主河道长25.8公里,平均比降33.9%,流域面积79.7平方公里。峪口以下河长22公里,高差162.7米,比降7.39%,流域面积25.9平方公里,沙河流域总面积105.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353亿立方米。该流域山区段植被破坏严重,为次生林和灌草植被。
辛口河 ,是沙河的支流,发源于海拔1843米的青岗砭,接纳辛口峪、华山沟、九沟水流,河长7.8公里,流域面积18.9平方公里。最大流量1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4立方米/秒,峪口平均流量0.20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639.93万立方米,其中平原年径流量40.898万立方米。辛口河出峪北流4公里入沙河。
就峪河 ,是黑河较大的支流,发源于海拔2631米的四方台北侧,于就峪口流出山区,经楼观镇、司竹乡,于马坊村东流入黑河。就峪河长38.5公里,主河道平均比降18.9%;流域最大汇流长度39.1公里,流域平均坡降19.9%,流域面积9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25万立方米。峪口建西楼观水电站及就惠渠引水坝。源头林木茂密,植被良好。峪口山坡大部被垦为农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马岔河, 由杏柿沟、团标峪、马岔峪水汇流而成。团标峪、马岔峪均系浅山石沟,开垦过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峪口下河道长5公里,洪水泥沙汇入就峪河。马岔河峪口平均流量0.104立方米/秒,平原年径流量3.00万立方米,山区年径流量299.32万立方米,年均总径流量337.415万立方米。
赤峪河 ,是黑河的支流,由赤峪、牛角沟、浅石沟水汇流而成。山区河长10.3公里,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平原河长13.2公里,自干沟村东北入黑河。赤峪河峪口平均流量0.141立方米/秒,年山区流量350.65万立方米,平原年径流量94.06万立方米,年均径流量444.70万立方米。
大曲河 ,是赤峪河的支流,由大曲沟、小曲沟汇流而成。大曲沟长4公里,流域多为灌草植被,集雨面积9.1平方公里。出山后汇浅石沟、牛角沟水,由新河槽入赤峪河,大曲河峪口平均流量0.049立方米/秒,山区年径流量119.78万立方米,平原年径流量34.07万立方米,年均径流量153.84万立方米。
黄氏河 ,又名黄池河,黑河支流。河源黄龙寨岭。峪口南为浅山石沟,主沟长10公里,流域面积21.9平方公里,于黑惠渠水坝下游入黑河。山区径流量695.27万立方米,平原径流量3.00万立方米,年均径流量698.27万立方米。峪口平均流量0.221立方米/秒。[2]
黑河水利工程
黑河灌溉工程
太平军引水渠,位于马召乡金盆村北700米的黑河南岸山坡,为清同治四年(1865)太平军一部,驻此开凿。东起大韩峪,西至仙游寺,长约500米,渠宽1~2米,渠穿韩峪山脊,俗称隔山渡水。存遗址。[5]
明万历年间,沿黑河筑修黑河渠、福寿渠、福盛渠等,灌司竹地700亩。
清康熙元年(1662)知县骆仲麟倡导,重修广济渠,修县护城河。五年(1666),修建黑水峪口西岸焦家堰,上接抢水石,下至乌龙岔,沿黑河西缘北流,灌焦家楼等村1400余亩地。十二年(1673)黑水峪口东岸建黄家堰,上接白洋潭,下接黄氏河,灌黄池等村地2000余亩。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黑河两岸多处修渠,灌农田2000余亩。
清光绪七年(1881)和民国12年(1923),裕盛堰、和尚堰相继开修,淤灌1000亩。
黑惠渠,始建于民国27年(1938)根据省水电局长计划建设,11月建坝和开挖干渠工程施工。次年黑惠渠坝(印度式堆石坝)建成,东西干渠进水闸、冲沙闸、东干渠黄氏洞、马岔河涵洞、西干渠沙河涵洞施工。民国29年(1940)黑惠渠就峪河涵洞西一支渠施工,西干渠沙河上段行水。7月14日黑河暴涨,流量1500秒立方米,为原设计洪流量800秒立方米的1.88倍,冲毁印度式堆石壅水坝,8月重新设计、修建壅水坝,改曲线形滚水坝,坝面用大块料石筑砌。次年3月19日黑惠渠首滚水坝工程砌头,6月5日竣工。同年修建东西干渠下段、西二支渠。民国31年(1942)4月供水量8.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亩的黑惠渠工程建成,于武家庄渠首举行竣工放水典礼。后陆续增建。黑惠渠年均引水为黑河年径流量1/6。灌马召、楼观、广济、二曲、辛家寨、侯家村、四屯、终南、司竹、集贤、就峪等11个乡(镇)76个行政村、8个厂场。20世纪80年代黑惠渠灌溉面积13.6万亩。
田惠渠,引田峪河水。1956年6月动工修建,12月竣工。总投资1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万元,村民投资8万元。次年放水,灌集贤、终南、楼观、耿峪4乡(镇)9个行政村,28105亩耕地。田惠渠枢纽工程位于田峪河出口处,由滚水坝、进水闸、冲刷闸组成,坝长40米,高1.8米,顶宽2.1米,引水流量2.5立方米/秒。干渠长7.8公里,各类渠道建筑物142座。设站管理的国营、乡营小型渠道共7条。[6]
井泉排水渠,为天井渠和龙泉渠2条相邻排水干渠的总称。天井渠源出界尚堡北苇园池、铧角池等泉水,构成天井泉渠系;龙泉源出龙泉寺村各泉,汇成龙泉渠系。两泉总流量4.02立方米/秒。原天井泉、龙泉两渠,各自沿灌区低凹地带,由西南流向西北,游荡漫流,注入黑河。年,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井泉渠工程。1966年施工,次年春完成土渠工程,修总排水干渠1条,0.5公里,东排水干渠4.9公里。西排水干渠5.3公里,排水分渠13条9.6公里,灌溉支渠4条12.7公里,灌溉斗渠28条21.2公里,后经10余年陆续配套,建各类建筑物87座,其中东干渠壅水闸5座,西干渠壅水闸6座,其余均为斗门、涵管、汇流、桥梁等。工程建成后,对排除积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单产,收到了明显效果。[7]
黑河河道治理
嘉靖十四年(1535)本县人王三聘(《人物志》有传)弃官归里,目睹阳化河泛滥,心甚焦虑。在办义学之际,察勘地形,测河道,率众疏通河流,根治水患。[6]
黑河防洪工程,1950年国家投资12.33万元,组织民工在泸河西岸修防洪堤1975米,防御洪水西泛,保护耕地3万余亩。1958年2月至翌年12月,组织民工于泸河西六家庄、韩家号险工段,砌石护岸。4月组织焦镇、九峰、赤峪、司竹、高庙、渭滨等6公社民工,修建黑河、泥河马村汇流处的防洪抢险工程。1966年11月至翌年5月,动员平原17公社民工1.2万人,修南北段河堤27.18公里,移土方881.771万立方米,险段砌石护岸4.4公里。为防御洪水,保护和开垦耕地,将黑河、泸河归于泥河,腾滩地3000亩。
1975年11月至翌年4月,平原17个公社继续治理黑河南北段13.3公里河道,拓深河槽,加固堤防,提高防洪能力。1979年11月至翌年5月,黑河东西段高旺号至田峪河口间河道两岸,修河堤8.7公里,砌石4.9公里,拓宽河槽350米,并栽植芭茅、沙打旺、紫穗槐等,建防护林巩固堤防。1981年12月至翌年2月,富仁、终南两公社组织民工,续修田峪河口至黑河桥东堤5.4公里,砌石护岸4.9公里,使黑河中、下游系统治理23公里多,尚村公社又在治渭同时,将黑河入渭口治理1公里多。余3公里多未治理。黑河防洪堤系虽未贯通,但洪水危害已基本控制。[3]
2012年日,西安市启动周至县黑河平原段综合治理工程,黑河平原段综合治理工程自黑河水库坝址至黑河入渭口,长度为29.5㎞,总投资75805.22万元。工程建设内容涉及加高培厚左右岸堤防60.7㎞,建设防风和生态道路60.7㎞,砌护迎水坡38.6㎞,新建护基坝33座,新建浆砌石溢流坝7座,形成生态水面面积112.4万平方米。河道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堤防等级为4级,堤顶宽为14米,中间设7米宽双车道沥青砼道路,两侧各设1.5米宽人行道和2米宽绿化带。[4]
黑河引水工程
黑河引水工程是以拟建的黑河水库为主要水源,以已建成的石头河水库为补充水源, 石砭峪水库作为备用水源,最远引水距离 143km,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向西安市供水 4.0 亿 t,日供水规模 110 万 t,相当于西安市现有供水能力的 1.6 倍。这项工程建成后,将有效 缓解西安用水紧张,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黑河金盆水利枢纽工程是西安市黑河引水的主水源工程,是
黑河引水工程金盆水利枢纽工程
一项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顾灌溉,结合发电及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工程。坝址东距西安市约86km。水库主要由拦河坝、泄洪洞、溢洪洞、引水洞、坝后电站、左岸单薄山梁防渗处理及副坝等建筑物组成。拦河坝为粘土心墙沙砾石坝,总库容2.0亿m3,多年平均调节水量4.28亿m3,其中:向西安市城市供水3.05亿m3;农业灌溉供水1.23亿m3,灌溉面积37万亩。坝后电站装机2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7308万kW·h。工程总投资163383万元。工程于1996年1月开工, 2002年6月竣工,2009年1月通过由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持的竣工验收。
黑河流域概况
黑河地形地貌
黑河,纵贯县境南北,发源于秦岭最高峰,流域地形起伏大,流域内次一级断块发育,断裂带控制着山涧小溪和较大支流的流向,使之形成典型的钓钩水系;渭河冲积平原南缘,以东西向的断层为界,与秦岭山地明显分开,两者分界处为河道纵断面变化的转折点,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黑河干流大体也是东北流向。[2]
发源地及上游大部分为茂密森林所覆盖,已有675平方公里划为,水源充沛,水质清纯,为西安市重要水源地。出峪后穿过浅山丘陵区黄土台原,河道展宽至1000米以上,至沙谷堆、董家园变成了,河水漫漶,河道游荡,砂砾一片。
黑河名胜遗址
,楼观是中国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位
于秦岭北麓中部的黑河支流田峪河和就峪河之间的低山区。东距西安70公里,西距县城15公里,是著名的圣迹游览地。楼观创始于西周,鼎盛于唐,衰落于宋金,毁于宋末,振兴于今。楼观台名胜风景规划区323平万公里,有楼观景区、金牛坪景区、木子坪景区和就峪景区。楼观为核心景区,主体景观说经台,传说老子在此讲授过道德五千言。有宫观30余座,其中中国书法名碑1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古树7种20余株,翠竹环拥,林木葱郁。说经台犹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因之楼观又称楼观台。楼观台风景名胜区山青水秀,无污染,无噪音,空气清新。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夏季清凉爽快,秋夏低温多雨,冬春干寒有雪。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宜于避暑。区内河水流量丰沛,清彻透亮,水质纯净,属重碳酸钠型。植被覆盖率85%,主要为次生林,次为人工林和原始森林。[8]
,位于黑河(古称芒
黑河国家森林公园
水)源头周至县境内,面积7462公顷,森林覆盖率94%,108国道纵横相连,交通十分便捷。公园有四大景区,100多个景点。园区森林茂密,奇峰若雕,怪石嶙峋,山水如画。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倘佯其间,傥骆道、营盘梁、钓鱼台、大蟒河等历史人文景观,凸现着深沉厚重的文化积淀。[9]
,隋仁寿元年(601),奉敕在仙游宫(今仙游寺)建法王塔,十月十五日高僧童真奉舍利置地宫。唐宋,佛教寺院庙宇在周至相继修建,原景教大秦寺也住入佛徒,佛事最盛的是仙游寺。[10]
仙游寺位于周至县城南17公里的黑水峪口。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弄玉自幼擅长吹箫,通晓音律。它与风流俊逸、才华出众的萧史志趣相投,结为夫妻,住在寺边的玉女洞。悠扬动听、超凡脱俗的箫声引来祥龙瑞凤,他们双双结伴成仙而去。这就是“乘龙快婿”典故的由来。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在兴建行宫,起名仙游宫,现留南北二寺在黑水河南北两岸。南寺称仙游寺,北寺称中兴寺,二寺之间有一“黑水潭”,亦称“仙游潭”。寺周围九峰列障,清溪似带。这里有许多历代著名文人墨客的轶闻遗迹,其中有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马融、唐代王勃、岑参、李商隐、朱庆余等,特别是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这里一气呵成写下了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长诗《长恨歌》,成为时代相传的千古绝唱。[11]
,秦岭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水岭。其主峰太白山海拨3767.2米,是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太白山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另外,秦岭和淮河一起还形成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由于太白山山势高耸,水热差异大,气候垂直分布效应明显,自山麓至山顶,沿山体分布有暖温、中温、寒温和亚寒四个气候带,天象景观独特,气候变幻莫测,时风、时雾、时雪、时雨,因此,也就构成了“一山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象景观。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太白山高山地区,保存有完整、清晰的第四纪末次冰川遗迹(发生于六、七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即“大理冰期”)。以拔仙台为中心,角峰、槽谷、冰斗、冰阶、石河、石海、冰坎、石阵、石塔、冰蚀洞、冰斗湖、石环、漂石、冰碛湖,终碛湖等第四纪冰川所特有的地貌形态均历历在目,一览无遗,有的甚至广布几十里,因此,太白山被誉为研究第四纪冰川及“太白冰期”的天然博物馆。太白山主体是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即:太白花岗岩)组成的,这个岩体在漫长的岁月中,几经构造变化,使断层、节理不断发育。它们在各种外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现在太白山奇峰林立,雄伟险峻的山岳景观特色,它们或巍峨壮丽、层峦叠翠;或拔地通天、壁立千仞;或千岩竟秀,神秘莫测;或云雾苍茫、飞瀑流泉,自然景观资源非常突出。太白山是我国少有的生物多样经典型地区之一,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生物多样地区,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频危植物26种,如独叶草、太白米等。这里森林垂直分布带特别明显,有分布中低山区的落叶阔叶林带,有中山区(海拔米)的针阔混交林带(如红桦林带,二十里枇杷林带等),中高山区(海拔是米)的针叶林带(以冷杉、落叶松为主),也有高山区(海拔米)的荒漠灌丛草甸带。同时,太白山药用植物名目繁多,且自成体系,这里奇花异草,比比皆是,故素有“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地遍野都是宝”之称。同时也被誉为“北方的西双版纳,天然的植物园”。太白山繁茂的林木花草和生态环境,为各种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场所,是一个野生动物的天然基因库。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金钱豹、林麝、大鲵、锦鸡及太白虎凤蝶等。
老县城(佛坪厅故城),位于太白山东岭下龙洞湾东5公里的周至县厚畛子镇。西距洋县华阳75公里,东距佛坪县105公里,北距周至县城110公里,距古城西安185公里,是傥骆古道的必经之地。海拔高程1737.2米,地理坐标:东经107°45′,北纬33°48′。老县城集历史、文化、自然、人文于一体,是“傥骆古道”上最重要的一个驿站,流传着四郎取水等美丽的传说。老县城是目前保护比较完整的一座处在百里大山深处的故城遗址(全国唯一的高山石头城)。城座北朝南,设东、西、南三城门,城址平面轮廓呈东部外凸的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周长约1197米,其中南部墙长390米,北城墙长340米,东城墙长约235米,西城墙长232米,围合面积约8.47公顷,城内原佛坪厅办公遗址及清代建筑保存完好,城内留存大量精美的碑碣和石雕群,如国内十分罕见的“三龙戏珠”碑,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老县城又称佛坪厅故城,原名佛爷坪。佛坪旧为周至、洋县辖区,道光初始设官守,历代沿革不得详考,知其秦汉间先后属内史、右扶风、扶风及汉中郡;三国以后属扶风郡及梁州,唐属稷、洋二州;宋属京兆、兴元二府;元属奉元兴元二府;明属西安、汉中二府。清初循其旧制,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割周洋地置佛坪厅,改属汉中府。同年,到任同知景梁增,招抚流民,伐木开石,于氵胥 水河南岸筑佛坪厅。厅城设立初期,一度呈现繁荣景象,辖域内人员最多时近3万人。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改县治;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因匪患厅城废;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厅城迁往袁家庄(今佛坪县址),历时101年。新中国成立后,佛坪厅故城在1958年被划入周至版图,1960年复归佛坪,1962年再次划归周至管辖。目前,故城所在地已被今人称为老县城村,隶属于周至县厚畛子镇。日,周至县人民政府将“老县城遗址”(佛坪厅故城遗址),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日“佛坪厅故城”被公布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12]
黑河栈道交通
骆峪道,西汉高祖年间开通。北口骆峪在县城西南1
5公里(今骆峪乡政府),南口在洋县北15公里(今四郎乡政府)。是由傥峪、骆峪相连修建成的山中峪道,故亦称傥骆道。古道从骆峪入山,沿太白山南麓入秦岭。途中“重岗绝涧,危崖乱石”,地形险峻,林深谷邃。蜿蜒于黑河支流间,穿过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翻越高耸入云的秦岭梁,经老县城村,过华阳镇,入洋县境,又西折南行穿湑水、汉水至城固县,然后西行抵汉中,全长382.5公里,其中峪道250余公里,是古长安通汉中最捷近的山中要道。[13]
其栈道遗址有:
沙梁子黑河桥遗址,位于沙梁子乡沙梁子村西南1公里的黑河两岸石壁,为骆峪道附属建筑。据遗址旁《重修黑河桥碑》记载:清光绪十四年(1888)前,已在河上架设铁索桥,后易为石桥,已毁。两岸石壁上现存铁索桥桩9个,有圆形、方形2种,孔深0.4米。两岸存石拱桥礅,已残。高7.3米,为6层长方形石条砌筑而成;西侧100米处石壁间有阴刻女性生殖器图。其下另有栈道遗址,长约60米,可见栈孔10个,圆形,孔径、深均0.2米。重修黑河桥碑已残,高0.93米,宽0.77米,楷书,16行,刘从发书丹,张天民刻石。记士绅于光绪十四年(1888)秋汛铁索桥毁后,重建石桥等事。
姜家坪栈道遗址,在姜家坪村北2000米的黑河北岸,距河床60米,共2段,全长22米,有栈孔19个,栈桩5个,平均孔距1.1米,栈桩长0.8米,直径0.18米,圆形栈孔径0.2米,深0.2米。
桥湾坪栈道遗址,在沙粱子乡桥湾坪东北50米,距黑河南岸河床2米的花岗崖壁上,长60米,可见圆形栈孔10个,间距1.1米,孔径0.21米,深0.2米。
大坪栈道遗址,位于安家岐乡大坪村西1200米的黑河东岸,距河床2米的崖壁上,可见圆形栈孔3个,间距1米,孔径0.4米,深0.25米。
三和店栈道遗址,位于陈河乡三和店村西130米的易家沟陈河南岸,距河床1.8米的岩石上,可见2个栈孔,间距1.6米,圆孔径0.25米,深0.2米。
六角子栈道遗址,位于厚畛子乡佐家坪村西北1.5公里的黑河北岸,距河床90米,全长约30米,可见栈孔20余个,孔距不等。[5]
黑河沿岸集镇
,位于县城南10.5公里的秦岭脚下,为乡政府驻地。周城(周至~城固)、南环公路纵横贯穿镇区,交通方便。据民国重修《周至县志》载:东汉马融拜关中学者挚恂为师,隐居仙游寺石室学习。后来,马融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儒。公车征召,乡人荣之,马召因而得名。马召镇山青水秀,风光绮丽,尤以为最。历代帝王、名宦、文人学士足迹遍及于此。明清至民国时,马召镇以交易木柴、木炭、药材等山货特产为主,工商业市场冷清。50年代镇上建立中学、供销社、粮店、医院、银行、税务、食品等单位。每年古历10月10日为马召镇物资交流会,交易物资齐全,会期长,人数多。[14]
镇区东濒黑河,西靠沙河,南依秦岭,北连平原,是山、水、滩、塬,兼有的乡镇,是举世瞩目的黑河水库所在地,马召镇东距西安76公里,北距杨凌27公里,西距咸阳67公里,108国道,107省道横贯马召镇东西南北,1997年被西安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综合试点乡镇,2008年确定为陕西省关中百镇建设重点镇,是周至县南部政治、文化、经济中心。[15]
,南距县城74公里。距佛坪县城41.3公里,周城公路穿过街道,交通方便,为中共板房子工委(辖深山区6乡)和乡驻地。是60年代新兴的山区小镇。相传,明代这里山高谷狭,道路崎岖,荒无人烟,清初有陈姓人家从外乡流落于此,用木板构成房屋,因而得名板房子。文教、卫生、工商、财贸、邮电、金融等事业均有建设。使群众交易、看病、学生就读,商旅乘车得到方便。1980年又建成水电站1座,使照明、农副产品加工电气化。[14]
,地处秦岭北麓,因域内黑河支流陈家河而得名。公元1950年置瑶岭乡,1956年撤区并乡后称陈河镇至今。政府驻地木匠河,距县城32公里全镇辖12个行政村、3953人、国土总面积253.3平方公里,镇域内东西宽60多公里南北长40多公里,国道108鱼贯南北。山脉呈东西走向。东与王家河、楼观镇相连,南与板房子、厚畛子毗邻,西与骆峪镇接壤,北与马召相通。全境踞秦岭褶皱带,处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中年均温度12度,最高海拔2842米(一脚踏三县)植被以灌木林地为主,其间孕育大量野生动物如熊、羚牛、麝、大鲵、细鳞鲑、锦鸡、野猪、黄羊等200余种。中药材以山茱萸、猪苓、五味子为最,矿藏以大理石、石灰石为主,大量适宜饲养花木的腐植土潜藏无限商机。金盆水利枢纽工程三分之二的库区在辖区内。[16]
,厚畛子因山水得名,山陵高大曰厚,黑水源头曰畛。《山海经》中有“青姿之山,畛水出焉”之载,故而得名厚畛子。也有另一种解释,当代作家叶广芩经过考证后认为,“厚畛子”实际上是后来人对傥骆道在此相对的宽度命名的驿站。2001年12月,厚畛子镇、沙梁子乡合并为厚畛子镇。辖厚畛子、姜家坪、花耳坪、钓鱼台、老县城、大蟒河、殷家坪、八一、同力、三合10个行政村。厚畛子镇历史沉积久远,文化底蕴深厚。三国时期,厚畛子地理极其重要,既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蜀攻魏、魏伐蜀,厚畛子是重要的兵驿,厚畛子村曾驻兵扎营,留有营盘梁等地名,境内留存古栈道遗迹多处。厚畛子流传着刘秀斩蟒、殷娘娘望夫、姜太公钓鱼等众多传说,产生了大蟒河、殷家坪、钓鱼台等美丽的村庄名字。厚畛子镇还是傥骆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相传唐德宗、唐僖宗等均从此处出逃,杨贵妃傥骆道离奇失踪。清道光五年,清政府在厚畛子镇老县城村设佛坪厅,后因匪患,民国十四年厅城废,佛坪县府迁往袁家庄(今佛坪县治所在地),空留一座高山石头城。厚畛子又是全国最早的工人起义发祥地,纪念伐木工人起义的庙宇、石碑湮没在密林深处。
厚畛子镇隶属于西安市周至县,东与板房子镇交壤,西与宝鸡太白县、眉县连界,南与汉中佛坪县、洋县毗邻,北与陈河镇相依。108国道横穿境内,镇政府驻地厚畛子村,距108国道25公里。近年来,厚畛子镇依托境内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型经济林两大主导产业。镇域内旅游设施齐全,建有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有大型宾馆5个,“农家乐”经营户76户,每天可接待游客3000人次。相继成立了向导背工协会、农家乐协会、山歌协会等,满足了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观光需求。厚畛子镇每年接待户外探险、旅游观光游客近30万人次。2011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为4834万元,农业总产值261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180元。
是西安市唯一深山景区建制镇。是横跨秦岭南北,南有氵胥 水河(属长江水系),北有黑河(属黄河水系),兼有南北方过渡性气候,并且是位居太白山南麓的门户区,全镇森林覆盖率93%,有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系统群落,第四纪冰川遗址,森林垂直分布带。境内自然、人文景观多达87处,有“太白积雪六月天”的美景,有保存完整原始生物群落。以拔仙台、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三清池、跑马梁、南天门、万亩枇杷林、千年铁甲树、钓鱼台、玉兰王、一线天、龙骨峡等景点著名。[12]
.陕西黑河国家森林公园 [引用日期]
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周至县志.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3:自然地理志
第四章 水文
第二节 地表水
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周至县志 .西安市 :三秦出版社 ,1993 :水 利 志
第一章 水利工程
第四节 防洪工程
.新华网陕西频道[引用日期]
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周至县志 .西安市 :三秦出版社 ,1993 :文化·体育志
第三章 文物
第一节 古遗址
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周至县志 .西安市 :三秦出版社 ,1993 :水 利 志
第一章 水利工程
第一节 灌溉工程
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周至县志 .西安市 :三秦出版社 ,1993 :水 利 志
第一章 水利工程
第二节 排水工程 .
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周至县志 .西安市 :三秦出版社 ,1993 :楼观台志
第一章 楼观风光
第一节 自然景观
.陕西黑河国家森林公园[引用日期]
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周至县志.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3:民俗·宗教志
第二章 宗教
第二节 佛教
.中国旅游网[引用日期]
.周至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周至县志 .西安市 :三秦出版社 ,1993 :交通·邮电志 第一章 交通 第一节 古驿道 .
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周至县志.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3:城乡建设志
第一章 村镇建设
第一节 集镇建设
.周至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周至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渭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