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了,目前在念高中一年级,阳光同学电子版一年级都是15-6岁的小孩,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如何调节我的心态呢?更好

孩子究竟要什么:心理专家帮你解读孩子心理_网易教育
孩子究竟要什么:心理专家帮你解读孩子心理(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孩子究竟要什么?本文为《孩子究竟要什么——心理专家帮你解读孩子心理》的部分节选,希望对您了解孩子心理提供小小的帮助。
他想要一个怎样的奶奶
这是典型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小健真正想从奶奶那里获得的并不是教育,而是温暖 .
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爱和自由,关系的基石&&
小健8岁,是个人人都竖大拇指的好孩子,可奶奶却不这样认为,她说:“这小鬼头,心理复杂着呢!他表面上听你的话,内心里却对你一肚子意见!”
奶奶是一位退休的小学教师,虽然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但仍然精神矍铄,说话利落,走路风风火火的。奶奶将小健刚刚写的一篇作文给我看,题目为《我心目中的奶奶》:奶奶要胖,胖才和蔼,不过太胖也不好,尤其是不能胖到无法弯腰帮自己系鞋带;奶奶要有好牙齿,这样才能陪我一起吃怪味花生;奶奶要有耐心,平时听我讲笑话的时候要笑,就算这个笑话以前听过,也无所谓;奶奶不需要什么都懂,她只要能知道做饭就行了,其他的事她都可以问我;奶奶有些懒,经常坐在沙发上打瞌睡,或者笑眯眯地看着我……
奶奶生气地说:“你看,我根本不是这样子的,他明显是对我不满呗!”
奶奶的讲述:孙子为何对我不满意
我儿子、儿媳都在深圳的外资企业工作,一天24小时恨不得工作20小时。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小健还没满月,我就将他带回了老家。我自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深知隔代教育有很多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老人容易娇惯孩子,造成教育缺位。因此,我和老伴统一思想:一定要对小健严格要求,不能让孩子输在我们手上。
小健两岁多时,我们就开始教他认字、数数、背唐诗。小健天性贪玩,当然不乐意学,于是我就虎起脸:“你不听话,爷爷奶奶就不和你玩。”小健刚开始还嘟起嘴较劲:“不玩就不玩,我有玩具!”可我们当真不理他时,小健急得直掉泪。这孩子挺机灵的,知道和爷爷奶奶对着干没有好果子吃,很快便乖乖地服从我们的安排。
平时,我们也经常教育他要懂礼貌,见到熟人打招呼;要讲文明,不能骂人、打人;要讲卫生,不能乱扔果皮,不能随地吐痰;要爱护公物,不能乱写乱画,不能摘花踩草。小健不耐烦地说:“奶奶,你说一遍就行了。”这小家伙,还嫌我啰唆了。我不啰唆,他能被评为全校十佳少先队员吗?他能受到那么多人的夸奖吗?
小健的爸妈对我们两老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说,如果是他们自己带孩子,肯定没这么优秀。他们准备继续让小健待在我们身边,直到小学毕业。我和老伴也拍着胸脯保证:放心吧,你们忙你们的,我们不会耽误小健的成长。
话虽这么说,其实我们心里挺紧张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在起跑线上打好基础至关重要。我们自知能力有限,便给孩子报了很多特长班,有绘画班、小主持人班、象棋班、小哈佛英语班。每到周末,小健的日程就安排得满满的,得一个班接一个班地赶,我和老伴围着他连轴转。为了孩子多学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本领,大人辛苦一点儿,值!
我们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儿子、儿媳的认可,也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可就是这小鬼头不买账,竟然对我一肚子意见。他想得美:胖胖的奶奶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坐在沙发上傻笑,那谁来教育他?他不成器,那不是我这当奶奶的失职吗?所以,我决定了,不管小鬼头对我有多大的意见,我对他是管定了;他现在可能不太理解,但长大了肯定会感谢我的一番苦心的。
1.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分析小健心目中奶奶的形象,有几个特点:慈爱、和蔼、友善、随和、童心依旧,这表明小健对与奶奶的关系的期望是:安全的、温暖的、朋友似的。而现实中的祖孙关系却与此大相径庭:奶奶总是居高临下地教育小健,小健哪方面做得不好,奶奶就会生气,就会惩罚他——这是典型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小健真正想从奶奶那里获得的并不是教育,而是温暖。
关系与教育,哪个更重要?
“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画怎样的画,就会得到一幅怎样的作品”,“孩子是教育成功的,不教就不能成才”——这些流行的教育观点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孩子是一个没有思想、僵化的个体,像一团泥,你怎样塑造,他就成为怎样的模样。事实上,这是有违人性的。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从一开始他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大人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那是在扼制他的自我成长。所以,大人们用心良苦的“教育”往往并不能取得想象中的成效,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小健对奶奶苦口婆心的教育不买账,因为他觉得自己并不需要奶奶的说教,那是多余的。
那么,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是亲人的爱、与亲人的和谐的关系!说得更直白一点儿,就是宽松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安全的,他做错了事,不担心被人骂、被人惩罚;这个环境是温暖的,有双眼睛在慈爱地关注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精神胚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育,他才能够自由地思考、感受和行动。
小健的爷爷奶奶很注重对小健的教育,小健得到的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但是这个教育如果建立在对关系的伤害上,那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比如,小健两三岁时,不肯按奶奶的安排认字、数数、背唐诗,奶奶就以“爷爷奶奶不和你玩”为条件威逼,而且还当真不理他。被最亲的人冷落,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多大的心灵伤害。小健感受到了一种不安全感,他自以为很坚固的关系遭到重创。为了不至于让关系完全破裂,他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迎合这个关系,所以,他后来变得“听话”,乖乖服从奶奶的安排。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钓鱼,整天一无所获。回来后,他在日记中写道:“跟儿子去钓鱼,没有一条鱼上钩,整天都浪费了。”几年后,他翻一只大皮箱时,在箱底发现了儿子的日记,他打开日记本,读到了儿子对钓鱼的记录:“今天,和爸爸一起去钓鱼,没有钓到一条鱼。和爸爸一起过了一整天,真开心啊,这是我一生最棒的一天!”
显然,孩子对亲密关系、对爱的感受,往往是大人所忽视的。
2.爱和自由,关系的基石
假若父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所以,父母应该谨记:你与孩子的亲密、和谐关系,才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而你想对孩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甚至还是反角。那么,怎样才算和谐关系呢?衡量关系模式的标准有两点:爱和自由。
对于孩子而言,自由非常重要,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同等重要的还有爱。
爱是什么?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小健对心目中奶奶的描绘其实就是对爱的渴望:奶奶能深深地接受和认同他,陪他吃怪味豆,耐心地听他讲笑话,笑眯眯地看着他。
小健的父母远在外地,工作忙碌,将抚养孩子的重担托付给老人,老人心里有压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爷爷奶奶应该将这种压力转化成建立良好关系的动力,而不是一味进行填鸭式的教育。
爷爷奶奶与小健建立良好的关系除了能给小健创造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外,还有一层重要意义,那就是弥补小健对于父爱、母爱的缺失。远离父母的孩子的内心多多少少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对亲密、和谐关系的渴望也会比其他孩子更强烈。爷爷奶奶要充分注意这一点,以建立和谐的祖孙关系为抚养孩子的头等大事。
另外,小健的父母也不能完全转嫁为人父母的责任。父母的责任除了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和适当的教育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前两个方面的责任可以由别人来替代,但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与生俱来的爱是任何人都承担不了的。如果实在因为客观原因,无法经常陪伴孩子,那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孩子传递父母的爱。所以,小健父母不要认为老人将孩子培养得很优秀就完全甩手,应该经常通过电话、书信、礼物或者节假日的陪伴来表达自己的爱,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他的内心才会安宁、踏实。
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是和谐的关系!说得更直白一点儿,就是宽松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安全的,他做错了事,不担心被人骂、被人惩罚;这个环境是温暖的,有双眼睛在慈爱地关注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精神胚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育,他才能够自由地思考、感受和行动。
父母应该切记:你与孩子的良好关系,才是压倒一切的关键所在,而你想灌输给孩子的知识其实是配角,甚至还是反角。那么,怎样才算和谐关系呢?衡量关系模式的标准有两点:爱和自由。
孩子为何冷漠无情&
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我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可事实上,我欺骗了他们。我非常担心:我会不会也像药家鑫那样,杀人不眨眼
冷漠源于爱的空洞&
给孩子心灵的“爱箱”储满爱&
日,对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的案件,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此前不久,药家鑫所在音乐学院的一名名叫李颖的师妹在网上力挺师兄的杀人行为,称“我要是他,我也捅”,引起了网民的集体声讨。很多人都疑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何如此残忍?
近日,我和一位14岁少年闲聊,他说:“我非常能理解他们,我也经常会有类似的想法。”一语惊人!这个14岁的少年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他的心理健康吗?我和他作了深入沟通。
宇轩的讲述: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爸爸到深圳组建了一个新家,很长时间都不回来看我;妈妈忙着做生意,也没有很多时间陪我,而且对我要求很严格,总是批评我这没做好那没做好。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日记本是我最好的朋友。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同学骂我是没有爸爸的野孩子,我很生气,执意要求转学。在新学校里,我不想再让同学们知道我的家庭情况,便寡言少语,埋头学习。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学们对我充满了敬佩,并推选我当班长,我慢慢找回了自信。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位同学患了白血病,而且是晚期。我们去医院看他,他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已经掉光了,脸色苍白,眼神黯淡,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同去的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背过脸,低声啜泣起来,可是,我却没有哭。并不是我有多坚强,而是我不觉得他有多么悲惨。因为我看到他妈妈将他抱在怀里,爱怜地抚摸着他的头;他爸爸也坐在床边,拉着他的手,轻声问着:“你感觉好一点儿了吗?你想喝点儿什么?”我是多么羡慕他,甚至嫉妒他,甚至还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谁让你拥有这么慈爱的爸爸妈妈?你如此幸福,患点儿病又算得了什么?
&“六一”儿童节,我们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和伤残儿童。听他们讲述悲惨的身世和遭遇的苦难,看到他们眼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我心里涌起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满足。这以后,我经常组织同学到儿童福利院献爱心。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对我赞不绝口,我们班也被评为学校的“爱心集体”,当校长给我这个班长戴上大红花的时候,我的脸红到了脖子根。
前几天,我们班的外语课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外语作文竞赛,获得一等奖。喜讯传来,全校师生欢欣鼓舞。我表面上和大家一样欢呼雀跃,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我甚至在想:如果他回来的那趟火车出车祸或者他突然被检查出患有重大疾病,那就有意思了。
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我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可事实上,我欺骗了他们。我非常担心:我会不会也发展到像药家鑫那样杀人不眨眼,如果真是那样,妈妈恐怕要悲伤而死。
根据宇轩的讲述,我们又电话采访了宇轩的妈妈。
妈妈的讲述:
宇轩的父亲喜欢喝酒赌博,我们天天吵架。为了给宇轩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我坚决要离婚。办完离婚手续的当天,宇轩的父亲咬牙切齿地对我说:“我看你一个单身女人带一个孩子能把日子过出花来。”就为争这口气,我发誓:一定要将宇轩培养好,而且要为他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让别人看笑话。
我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广告公司,我们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全凭自己的腿勤、嘴勤、手勤拉来一些业务。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宇轩就是“钥匙儿童”。后来转学后,我也没有接送过他一次。我们空荡荡的屋子,大多数情况下就只有宇轩一个人,面包和快餐就是他主要的晚饭。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宇轩的自理能力的确很强,我对他的衣食住行基本上没操什么心,他遥遥领先的成绩更是让我引以为豪。当然,为了防止他骄傲自满,我并没有当面表扬他,而是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他能成长得更优秀、更完美一点。
最近,我发现了宇轩一个不好的苗头:他对人很冷漠。
我和他一起坐公交车。他坐在前排,我坐在后排。他身旁站着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男孩,紧紧靠在坐椅横栏上,以防摔倒。我看见宇轩一直紧盯着这个男孩。到站了,我从那男孩身边挤过,惊讶地发现:原来那是个独臂少年!我问宇轩:“你为什么不给他让座位?”宇轩轻描淡写地说:“噢,我忘了。”我很生气:“你肯定早就看出了他是残疾人,你是故意不让座位的!”“我为什么要给他让位?他残疾又不是我的错,关我什么事!”我气得发晕。
还有一次,看见一个盲人摔了一跤,宇轩竟然哈哈大笑起来。我提醒他不能这样,他却说:“难道要我哭吗?是他摔跤了,我有什么好哭的。”
在我的心目中,宇轩一直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我不知道他怎么会变得如此冷漠,他的表现让我既生气又伤心。
1.冷漠源于爱的空洞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求爱,都有一个只有爱才能填满的心理空洞,也就是说都有一个储爱的箱子,当箱子是满的时候,我们才会有足够的爱给予别人,因此,我们显得很有爱心,会关心人,会体贴人,愿意奉献,愿意付出。可如果这个箱子是空的或是半空的,我们就会紧紧捂住这个箱子,显得非常吝啬,不想给别人一点点,而且还会嫉妒别人的“满”,并采取行动予以掠夺,以满足自己的心理平衡。
药家鑫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很疑惑:一个21岁的大学生为何如此残忍、如此丧心病狂,竟然对一个受伤的弱女子连刺8刀,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从药家鑫在法庭上的自述和记者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药家鑫从小生活在一个家教非常严厉的环境中,父亲对他的要求近乎苛刻,不允许他出错,凡事要超出他人,尽善尽美,做错事会被打骂,甚至还曾被关在地下室;药家鑫最无法接受的是父亲对他的讽刺,说他很丑,没人会喜欢他;母亲逼他每天练琴,经常打他,甚至拿皮带抽他。药家鑫说:“曾很多次都想过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练琴外,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可见,药家鑫的“爱箱”里基本是枯竭的,他的冷漠可想而知。据同学反映,他平时也非常瞧不起农村人,对学校周边做生意的农村人态度很不好,所以,在知道自己估计是撞了一个农村人后,他心里马上升起鄙视感和厌烦感,对别人生命的漠视使得他杀人不眨眼。可以说,药家鑫的悲剧源于他小时候不当的家庭教育埋下的种子。
回到宇轩的故事中,母亲也许认为自己给予宇轩的爱是足够多的:为了给他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而离婚;满足他的转学要求;努力挣钱,让他生活更优越;对他严格管教;等等。可是,宇轩却好像并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爱,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的“爱箱”仍然是空的,所以,当他发现,总算有人比他还痛苦、还悲惨时,他就会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另外,宇轩在童年时受到同学的歧视,这也给他造成了心理阴影。他对此无法释怀,他要为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报仇,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当然,我们理解那些冷漠的人的心理,但对于那些伤害别人的行为,我们也要强烈谴责,而且坚决要求他们承担应负的法律责任。
2.给孩子心灵的“爱箱”储满爱
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父母的爱如何能让孩子感知,并顺畅地流到孩子的“爱箱”里,这也是需要一些方法的。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可能胜过一切。父母应尽量满足孩子的这一要求。特别是在家庭遭遇一些重大事件(如搬家、父母离异等)时,孩子对家的安全感的需求格外强烈。如果父母实在无法保证每天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那也应该通过电话、信件、小礼物等方式,及时与孩子联络感情,而且要在一些重要日子,如孩子的生日、六一儿童节等时间,尽可能地与孩子共同度过。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父母各自对他的爱显得尤为重要。离异的父母不能将养育孩子的责任抛给对方,要共同担当起爱孩子的重担,共同努力来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求,即共同为孩子的“爱箱”来储存爱。
孩子“爱箱”的储备主要来源于父母,但并不仅仅来源于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对他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些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自身的残疾、父母的离异、家庭的贫困也许暂时不会让他感觉有什么异样,但是,很快,从外人的态度中,他也许就能感到一种“我比别人差”的区别。所以,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要尽量关爱这些自身或者家庭有缺陷的孩子,给予他们公正的待遇,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当然,为孩子的“爱箱”储满爱,这只是预防孩子的冷漠、残忍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避免孩子的“硬心肠”或暴力倾向,还需要经常向孩子宣扬真、善、美的社会风尚,鞭挞假、丑、恶的行为,让孩子深刻认识到关心人、爱护人是一种美德,是值得嘉奖和赞扬的;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丑恶的,是需要严厉打击的,而且还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爱憎观,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父母的爱如何能让孩子感知,并顺畅地流到孩子的“爱箱”里,这也是需要一些方法的。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可能胜过一切。父母应尽量满足孩子的这一要求。
孩子“爱箱”的储备主要来源于父母,但并不仅仅来源于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对他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
要避免孩子的“硬心肠”或暴力倾向,还需要经常向孩子宣扬真、善、美的社会风尚,鞭挞假、丑、恶的行为,让孩子深刻认识到关心人、爱护人是一种美德,是值得嘉奖和赞扬的;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丑恶的。
妈妈,请不要控制我&
在睿睿的内心里,那个拿着刀、控制着整个局面的主人是谁?那头既生气又难过地“等死”的牛又是谁?为什么他的脑海里会产生这种画面?
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子
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我是在儿童绘画班认识8岁的小男孩睿睿的。他画了一幅画(图一)。我问他:“牛好像不高兴啊?”
“是的,它很生气,也很难过,因为主人要杀它。”
“为什么要杀它呢?”
“我也不知道。主人就是主人,他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牛没有一点儿办法。”
“牛为什么不逃跑或者反抗呢?它的个子那么大。”
“主人已将牛屋的门锁上了,它逃不出去。再说,主人拿着刀,随时可以捅它一刀,它反抗也没有用。”
“那它就只能等死吗?”
“是的,所以它很难过啊。”&睿睿的表情有些木然。
这个孩子想象力很丰富,表达也非常清楚,但我心里却沉甸甸的。绘画作品能折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睿睿的内心里,那个拿着刀、控制整个局面的主人是谁?那头既生气又难过地“等死”的牛又是谁?他头脑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画面?
不久后,我约见了睿睿的妈妈——一个走路、说话都风风火火,性格急躁不堪的女人。她迫不及待地向我数落起睿睿的不是来——
睿睿这孩子太不听话、太不懂事了,他总是让我操心,这让我显得比很多同龄人要憔悴。回家就做作业、饭前洗手、饭后擦嘴、睡前喝牛奶,他自己这些分内事,都要我一一提醒并监督执行。他的自觉性很差,我对他的管教稍微一放松,他就会捣乱。比如,做作业时,他总是趁我不注意时玩小刀、橡皮或者掰指头,我的双眼必须时刻盯着他,不断催促他:“快点儿!快点儿做!”&睿睿他爸是个“甩手掌柜”,什么事都不管,而且也做不好,家里所有的事都指望我了。我在家里嘴巴一刻也不能闲,手脚一刻也不能停,每天晚上躺到床上时,累得都快虚脱了。
睿睿已经8岁了,可是什么事都不会做,什么事都依赖我。每天晚上,我都要帮他整理书包,将铅笔削好,将橡皮擦涂抹干净,整齐摆放在文具盒里,我还要将他第二天要穿的衣物摆放在枕边,如果是冬天,还得给他标清楚哪件毛衣穿里面、哪件毛衣穿外面。有一次早上,我感冒了,没有起床,睿睿临出门时,跑过来问我:“妈妈,今天穿哪双鞋子?”我头疼得厉害,不耐烦地说:“你随便穿吧。”&睿睿在门口磨蹭了半天,最后还是向我求助:“妈妈,还是你决定吧,穿哪双呢?”我气得不行。
睿睿在家里时时处处显得毫无主见,没想到,他在学校里却是一个喜欢攻击别人的学生。睿睿的老师告诉我,他经常给人取绰号,什么招风耳啦、小矮人啦、大象腿啦、长颈鹿啦,他也经常挑剔别人的缺点,比如说谁谁很自私啦,谁谁很笨什么都不懂啦。上个星期,睿睿竟然和一个同学打了一架,被学校记了“大过”处分。我着急地问他:“你为什么要打人呢?”“我说月亮不会发光,他偏说月亮能发光,我怎么给他解释,他都不信。”“他不信就不信嘛,这与你何干呢?”“那可不行!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就必须听我的!”……这孩子是什么思维逻辑啊,他咋这么一根筋呢?我真是有些不理解。
妈妈讲的都是事实吗?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我又问了睿睿几个问题:“妈妈说你自觉性差,什么事都要她‘盯着’你才能做好,你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呢?”&
睿睿大声说:“不管我做什么,她都要管我,她从来不相信我!”
“可是,她如果不管你,你就不会去做啊?”
“我当然会做!她越是管我,我就越是要故意捣乱,故意惹她生气。”
“你连穿哪双鞋子都问她,是吗?”
“如果我自己选择了哪双鞋,她肯定又会说这不好那不好的,不如让她决定吧。”
“你在学校为什么老说同学的坏话呢?”
“我不说他们的坏话,他们就会说我的坏话。”
“为什么别人一定会说你的坏话呢?你们完全有可能友好相处啊。”
“那肯定不行,要么是我胜了、他们败了,要么是他们胜了、我败了,反正得有个胜负。”
从妈妈的讲述和睿睿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妈妈对孩子有一种控制欲,而且这种控制欲已经影响了睿睿的思想、性格和行为。那么,她的这种控制欲从何而来呢?
我让妈妈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
我父母都是老师,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但是在家里,我却感觉不到他们的爱。他们对我和弟弟完全是两种态度,总是夸弟弟聪明、可爱,而对我却有很多不满意,他们批评我写字不好看、说话不流畅、走路姿势不好看、性格不够开朗,等等。我从小特别自卑,总认为自己是最笨、最丑的女孩儿,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简直是一无是处。
1.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子
睿睿到底是怎样一个孩子呢?在妈妈眼里,睿睿“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毫无主见、依赖性强”,但睿睿却认为是“妈妈管得太多了”,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不拿主意。到底谁说的是事实呢?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总是习惯于将过错推给别人,所以,这对母子的话可能都有“水分”。但是,在亲子互动中,父母永远是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睿睿的缺点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而绝非是母亲被动地被一个缺点多多的孩子拖累。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对母子的互动:妈妈具有控制欲,她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来填充内心的空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她假设睿睿是一个“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毛病多多的孩子,他需要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种假设下,她的控制欲得到满足,她忙碌且快乐着。但是,她的行为带给睿睿的是什么呢?一方面,睿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渴望被尊重、被承认、被信任,他对妈妈的“什么都要管”很反感,并以行为抗议,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惹她生气”,他的这种“故意”行为更证实了妈妈的假设,所以她的控制行为会更紧。另一方面,睿睿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他的自控力、自主性和自理能力都还欠缺,他本能地习惯并享受着这种被监督、被照顾、被安慰、不需要自己操心、不需要自己负责任的生活。所以说,妈妈所反映的睿睿的缺点一方面是她潜意识的一种假设:她希望他本来如此,这样,她的忙碌才能有理由,她才能用被动的忙碌来掩饰自己主动的控制欲;另一方面,这也是她控制行为的结果:她的“无微不至”和事事插手让睿睿养成了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毛病。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睿睿的反抗一方面反映的是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他幼稚的反抗也正好成全了妈妈的假设,助长了妈妈的控制行为。这对母子的互动可谓环环相扣啊。
在家里,妈妈占主导地位,睿睿虽然在反抗,但是仍然处于弱势。正在长大的他当然不会甘心于这种状态,于是,他便在其他场合寻找机会“翻身”。他攻击同学的弱点,就是为了掌握主动权,以控制别人。而且,母子互动的这种模式也让他对人际关系有了一种误解:“要么是我胜了、他们败了,要么是他们胜了、我败了,反正得有个胜负。”“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必须听我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必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局面,平等、友好、融洽的相处是不可能的。
我们再来看本文开头所描述的睿睿的画。显然,那只哭丧着脸的牛是他自己的替身,他认为自己很强壮(他在学校的攻击行为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壮),但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因为门被锁着了,而且,“妈妈”手里拿着刀;“妈妈”的个子虽然小,但是她的威力却很大。这幅画充分显示了睿睿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现实的无奈。
2.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每位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可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妈妈却成了一个拿着“刀”的刽子手呢?妈妈的“刀”其实就是她强烈的控制欲。她打着爱的名义,用“刀”挟持睿睿的身心,让睿睿备受折磨。那么,妈妈的控制欲从何而来呢?
从妈妈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出,这和她从小的成长经历有关。妈妈的父母对她要求很严,父母可能认为这是“爱”,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她却感觉不到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只储存情感的“箱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爱,让“箱子”充实。如果父母无法给予这种爱,孩子的“箱子”就无法充实。妈妈从小没有获得足够多的爱,她的爱箱是空的,她因此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或者控制一件事情来获得满足感,以填充“箱子”的空。
显然,妈妈也是当年亲子关系的受害者。当然,我们无意谴责妈妈的父母,就如我们不必谴责睿睿的妈妈一样。每一对父母都在努力将最好的爱给孩子,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爱也许并不能如期抵达孩子的内心。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地认清这些“爱”的实质,争取给予孩子真正的、他们所需要的爱。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妈妈和睿睿继续以这种“控制—反控制”的模式互动,睿睿的成长必定会受到更大影响。一方面,他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自理能力会越来越差,责任感会越来越弱或者说根本没有责任感;另一方面,他翻身掌握主动权的欲望会越来越强,他的攻击倾向会越来越明显,他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惑会越来越深。
现在,妈妈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失衡状态,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平衡,比如,可以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结交更多的朋友,寄情于山水之间等,从中体味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通过控制别人或发号施令来获取满足。
妈妈要给睿睿更多的成长空间。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你希望他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发展什么样的能力,那就要给他创造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而不是一面阻拦他一面又指责他。你希望他有自觉性、有主见,那么,你就要给他施加责任、施加压力,并充分地尊重他、信任他。孩子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成长是需要阳光、雨露、土壤和空气的。
妈妈要以身作则,和睿睿建立平等、友好、融洽的关系。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最先是从父母那儿获得的,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从亲子关系中感悟到的。睿睿对人际关系已经有了一些误解,妈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和同学朋友打交道,鼓励他多发现别人的优点,虚心向别人学习,引导他和同学坦诚相见、宽容以待。
另外,爸爸也要和妈妈多做一些情感交流。亲密、融洽的夫妻之爱是成年人填充内心空虚的最好原料,也是治愈控制欲的最佳良药。妈妈内心的“爱箱”如果满满当当了,那她就会有足够的能量给予家人更多的爱和关怀。加强夫妻沟通,增进夫妻感情,这也能转移妈妈对睿睿“紧盯不放”、“无微不至”的注意力,也算是给睿睿“松绑”吧。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只储存情感的“箱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爱,让“箱子”充实。如果父母无法给予这个爱,孩子的“箱子”就无法充实。妈妈从小没有获得足够多的爱,她的爱箱是空的,她因此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或者控制一件事情来获得满足感,以填充“箱子”的空。
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你希望他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发展什么样的能力,那就要给他创造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而不是一面阻拦他一面又指责他。你希望他有自觉性、有主见,那么,你就要给他施加责任、施加压力,并充分地尊重他、信任他。孩子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成长是需要阳光、雨露、土壤和空气的。
孩子性格孤僻源于母亲的“追讨”
绘画班的老师向我介绍6岁的女孩楠楠:“这个孩子平时很少说话,性格有些孤僻,喜欢独来独往,她经常瞪着一双大眼睛看别的小朋友玩,我引导她加入那个圈子,她却总是摇头;小朋友主动和她打招呼,她也不理不睬。她的父母性格都比较外向,特别是母亲,挺能说的,是一名行政干部,对孩子的内向性格非常着急。”
我提出看看楠楠的画,老师将她刚刚画的一幅《猫和老鼠》(图二)拿给我。我觉得有些奇怪:猫一下子抓了4只老鼠,那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猫的脸上好像并没有喜悦的神情。
我找到坐在一个角落发呆的楠楠。楠楠似乎很乐意和他人分享她作品的构思,她说:“因为它没有得到表扬啊,所以它不高兴。”
“它想得到谁的表扬呢?”
“爸爸妈妈。”
我追着问:“在你们家里,谁是这只猫呢?”
我以为她会说“是我”,没想到,她的回答却是:“妈妈!”
我又问她:“妈妈想得到谁的表扬呢?”
“爸爸的表扬,我的表扬。”
“她都做了些什么呢?为什么想要表扬?”
“她做饭、洗衣、抹桌子、拖地、缝补衣服,还要辅导我学钢琴,送我上绘画班,反正她说家里的活儿都是她一个人做的。”说起这些,楠楠滔滔不绝,一点儿看不出“内向、话少”的迹象。
“就是啊,她做了那么多事,你和爸爸为什么不表扬她呢?”
“她老是板着脸批评人,说我这不好、那不对,挺烦的,爸爸也这样说。”
“那你们将这些想法告诉过她吗?”
楠楠摇头:“我不敢,她是猫,我是老鼠,我看见她就躲。”
楠楠的妈妈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对孩子的性格有哪些影响呢?为了弄明白这一切,我约见了楠楠的妈妈王芬。
我先将我和楠楠的对话录音放给她听,她很惊讶:“楠楠会和您说那么多话啊?”然后,她皱了皱眉:“这孩子,真是不懂事,我在家里做死做活,最后却成了冤大头。咳,这都是她爸教唆的。”她向我大倒苦水:“我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归,还经常下乡搞调研,但我从不以女强人自居而疏远家庭。楠楠她爸是个‘甩手掌柜’,家里的事一般都是我做,做这些事倒也无所谓,问题是他们父女俩从来不说一句好话,好像我是欠着他们的……最让我着急的是,楠楠的性格完全不像我们夫妻俩,很孤僻,很封闭。楠楠她爸说是因为我说的太多了,女儿才说的少,这叫平衡。这话的意思好像是我影响了楠楠的成长,我鞍前马后地伺候他们,我图个啥?我没有功劳总得有苦劳吧?他们为什么这么不理解人呢……”
等她发泄完了,我问她:“你觉得丈夫和孩子的认可非常重要吗?”
她愣了一下,很快又说道:“那当然,我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如果他们不认可,那我的忙碌和辛苦有什么意义呢?”
“可他们并没有要求你做这些事啊?”
她的脸一下子涨红了,好像有些不高兴:“如果我们都不做家务活,那叫一个家吗?再说了,我又不是给谁打工,一定要人安排了才去做,我可是在自己家里啊。”
我顺着她的思路说:“就是,你又不是给人打工,为什么在自己家里做了事还一定要让人认可呢?”
“这——”她语塞了。
1.妈妈的“追讨”让孩子逃避交往
在这个家庭里,谁是孩子?谁是大人?表面上看,是母亲在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为孩子付出。实际上,母亲更像是一个讨着要糖果奖赏的孩童,如果“大人”不给她,她就会觉得委屈,就想犯懒。这表明她内心里藏着一个未得到满足的小孩子。
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她在童年时代没有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没有获得足够的爱,这成了她心里无法释怀的痛。成年后,她便将对父母的期望投射到自己最亲的人——丈夫和女儿身上。作为成人的丈夫可以以“你很烦”为由拒绝她的索取,而心理能量还很弱的女儿采取的拒绝方式只有逃避。这种“逃避”的方式也被楠楠复制到和其他人的交往中。所以她常常会瞪着眼睛看别的小朋友玩耍,自己却不敢走近。
那个经常讨着要表扬,因为没有得到表扬而哭丧着脸的记忆深深地刻在楠楠的脑海中,她笔下的猫就是妈妈的写照。楠楠说,那只猫想要的是表扬,这是她意识层面上的认识;而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明白:自己的妈妈真正想要的也是表扬。孩子的嘴可能说不出什么深刻的道理,可孩子的心却异常敏锐,看得比谁都明白。
妈妈为女儿内向的性格着急,而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她自己以及她和女儿相处的方式。
2.解开自己的心结
在我的分析引导下,王芬承认:她是家里的老幺,从一生下来,父母就将她放在乡下的姥姥家,她很少看到父母;每次看到别的孩子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她都非常羡慕;父母每年只回家看她两三次,她因此抓住这点机会,表现得特别乖、特别懂事,希望父母能抱抱她,但是父母好像很迟钝;每次父母离开后,她都会委屈地大哭一场,觉得他们一点儿都不爱她。
我告诉她:“谁欠的债由谁还,父母欠你的爱应该去找他们要。”
王芬叹了口气:“咳,他们都老了,再说了,那都是过去很久的事了。”
“你可以和他们作一次坦诚的沟通,将童年受到的委屈告诉他们,也听听他们的想法。”
一个星期后,王芬告诉我,她像个小孩子般在父母面前大哭了一场,父母眼圈也红红的,他们说,是有些对不起她,因为那个时候的确太忙了,单位上的事很多,家里还有两个孩子,整天忙得晕头转向,而且姥姥是个细心的人,将她照顾得很好,所以他们从来不担心她。“过去的事本来无法再弥补,他们讲了当时的难处,也向我道了歉,我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王芬说。
我又说:“每个人都有一些无法释怀的心结,解开这些心结还是需要找当事人,将别的不相干的人拉进来既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比如,楠楠见了你就像老鼠见了猫般地躲,这也造成了她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
“那该怎么办呢?”提起女儿,她显得很焦急。
“你希望她有什么样的性格呢?”
王芬说:“希望她融入小伙伴的群体中,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与人合作,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告诉她:“孩子在与父母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打交道,你希望她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要以身作则,给她作好示范、引导。”
3.让孩子拥有一颗友爱、开放的心
我给王芬提了三条建议——
第一,和孩子做朋友。生活层面上,父母照顾孩子,而且是毫无怨言的,因为这是为人父母的职责;精神层面上,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倾听她的心声,分享她的喜悦,和她一起做游戏、一起讲故事,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与他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第二,鼓励孩子适当向人求助。比如,在餐馆吃饭,当孩子还需要一些餐巾纸时,鼓励她自己去找服务员要;马路上,鼓励孩子向行人问路;公园里,当孩子羡慕别的小朋友新奇的玩具时,鼓励她上前打听:在哪儿买的?多少钱?通过这些尝试,孩子会慢慢明白,人们大多是愿意给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而不会索求任何回报。明白这一点,对楠楠来说很重要。以前,受“妈妈总是想得表扬”的影响,她会认为,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帮助别人,如果一个人为你做了事,那是要求回报的,因为害怕给予回报,所以她会拒绝和他人建立联系。
第三,引导孩子和外界友好相处。这个外界既指外人,也指外物。遇到熟人,主动打个招呼;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遇到陌生人,也可以给对方一个微笑。对于身边的大自然的生命,也要给予积极的、充满爱的关注:“小狗可能迷路了,我们带它去找主人吧。”“小树被风吹倒了,我们将它扶起来吧。”“小鸟的腿受伤了,我们给它包扎一下。”拥有一颗友好、善良、真诚、开放的心的孩子很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别人也会很乐意和他交往。
王芬表示会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我还提醒她一点:要注重自我的成长,当心里有委屈时要学会自我消化,必要时可以通过夫妻沟通来化解。“父母千万不能将不良情绪转嫁给孩子,那对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我说。
半年后,我又去那个儿童绘画班,老师给我看了楠楠的三幅画。我对楠楠说:“你给我讲讲这些画的故事吧。”楠楠很高兴地告诉我:“这是小蜗牛过河(图三)。小蜗牛要过河,树叶说:‘我来做你的船吧!’一条彩色的鱼游过来说:‘我来推船吧。’可是,它一个人的力气太小,它就叫来很多好朋友,大家一起推着蜗牛过河。那一幅画是福娃要去参加运动会(图四),快迟到了,鸵鸟说:‘我跑得快,我带你去吧。’福娃很高兴,举着旗帜唱歌;那个嘛(图五),云宝宝哭得很伤心,小白兔和她是好朋友,她跑到山顶上对云宝宝说:‘你别哭了,有什么事就告诉我,我来帮你。’”
我听得满心欢喜,那不仅仅是因为楠楠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我称奇,更重要的是,这些画给了我这样的信息:楠楠有一颗真诚而友好的心,她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楠楠现在的性格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当然是不言而喻的。我不禁对楠楠的母亲充满了敬意,感激她及时将楠楠从“老鼠见到猫”的人际交往障碍中解放出来,引导她以开放的心态走进人群。
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妈妈在童年时代没有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没有获得足够的爱,这成了她心里无法释怀的痛。成年后,她便将对父母的期望投射到自己最亲的人——丈夫和女儿身上。作为成人的丈夫可以以“你很烦”为由拒绝她的索取,而心理能量还很弱的女儿采取的拒绝方式只有逃避。这种“逃避”的方式也被孩子复制到和其他人的交往中。所以她常常会瞪着眼睛看别的小朋友玩耍,但自己却不敢走近。
妈妈为女儿内向的性格着急,而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她自己以及她和女儿相处的方式。
母子“敌对”给孩子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儿童画隐喻的母子关系
昱昱的妈妈找到我,让我分析她儿子的画反映了什么心理。我说,我想听听孩子自己对画的解释。于是,昱昱就跟着妈妈带着几幅画来到了我的工作室。
第一幅画是《小鸡图》(图六):两只小鸡相向而立,扑棱着翅膀,怒发冲冠。我问6岁的男孩昱昱:“它们怎么啦?”昱昱说:“它们吵架了。”“为什么吵呢?”他告诉我:“它们从栅栏里跑出来到外面玩,结果被主人发现了,主人很生气,惩罚它们不许吃饭,于是,它们就吵起来了。一只鸡说:‘都怪你,是你出的坏主意!’另一只鸡说:‘明明是你让我出去的,怎么怪我呢?’它们吵得很凶,都快打起来了。”
第二幅画是《螃蟹图》(图七):两只螃蟹朝相反的方向爬去。昱昱说:“它们两个争一只虾子吃,结果虾子跑了,它们都没吃到,所以很生气。”我问他:“为什么要争呢?两个人共同吃一只虾子不行吗?”“不行,它们老是争东西。”
第三幅画是《小鸭图》(图八):两只小鸭撅着嘴、背靠背。昱昱说:“它们两个是敌人,每次见了面都要‘哼’一声。”
坐在一旁的妈妈呵呵笑起来,说:“你可真会编故事!”
我问她:“这都是老师要求他们画的吗?”她告诉我,老师一般只是教他们如何画动物的轮廓,至于你想画几只动物,画它们在干什么、什么表情,全是孩子自己发挥。
看着昱昱的三幅画,我觉得心里沉甸甸的:他笔下动物们的神态到底隐喻了什么呢?
避开昱昱,我请妈妈谈谈他们的母子关系——
昱昱的爸爸长期不在家,昱昱是我一手带大的,家里经常就我们两个人。我工作很忙,昱昱又特别淘气,我觉得非常辛苦。有时候,遇到麻烦事,我心情烦躁,就会向昱昱抱怨:“我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太不懂事!”“都怪你做事太拖拉,我今天又要迟到了!”“如果不是你吵着要买冰棒,我们就不会碰上大雨了!”“我本来准备今晚写工作总结的,你一吵闹,我头就全昏了。”昱昱并不像别的孩子那般顺从听话,他常常会和我据理力争:“怎么能怪我呢?明明是你……”他的公开顶撞让我更加生气,因此我就赌气“凉拌”他,他感觉很委屈,就躲在一旁哭,我仍然不理他,直到他向我承认错误。
当然,我和他赌气是赌气,作为母亲,我对他的抚育和培养也是用心良苦的。他喜欢画画,我省吃俭用,将他送到全市最好的美术老师那里去学习;他喜欢看奥特曼动画片,每次上街我都给他买,现在这些碟子已经装了满满一抽屉。我一心一意为他好,可他却好像并不买我的账,当别人问他“你喜欢妈妈吗”时,他却顾左右而言他,避而不答,这让我有些伤心。
我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好,我们家的家教很严,父母是家长式作风,不允许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他们说一,我绝对不能说二,这让我感觉很压抑。对于母亲,我是又敬又怕又恨,每当看到别人家的母女亲密相依,互相说悄悄话时,我心里羡慕不已。所以,当昱昱始终不肯回答“你喜欢妈妈吗”这样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问题时,当看到他的同伴画的《小鸡图》是母鸡驮着小鸡晒太阳而昱昱却画两只小鸡吵架时,我心里的落寞可想而知。
不过,昱昱不像我小时候那般压抑,他非常有主见,他可以在我们面前大胆地表达他的意见,这让我倍感欣慰。但昱昱的爸爸却不以为然,他说昱昱太喜欢狡辩并不是好事,比如,他打破了牛奶瓶,我还没来得及批评他,他就嚷开了:“妈妈,都怪你,将地上弄得湿湿的,害得我站不稳;爸爸,你为什么恰恰这时候要叫我呢?我吓了一跳,手就松了。”
我现在也很困惑:到底是让昱昱做一个顺从听话的人好呢,还是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想法好?
1.他们母子是什么关系
很显然,昱昱画中那两只或吵架或争执或互不理睬的动物隐喻的就是他和妈妈的关系。
他们母子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用“敌对状态”来描述。当然,“敌对”这个词用在母子关系上似乎有些不太合适,好像将大人幼稚化了,将孩子成人化了。而事实上,对昱昱母子来说,的确存在大人幼稚化,小孩子成人化的问题。
妈妈是在一个比较压抑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很多事情都由父母一手安排,她没有承担责任的机会,她也不知道如何承担责任。所以,她在责任感方面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以至于在她做了母亲后,一旦遇到麻烦事,她就会显得慌乱浮躁,本能地回避责任。即使面对的是一个6岁的孩子,她也毫不犹豫地将责任往他身上推;对孩子的辩护,她孩子气地和他赌气,直到孩子认输。这充分显示出她这个成人幼稚的心理。
而稚龄的昱昱,在爸爸长期不在家的情况下,他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个孩子,他同时还履行为妈妈的情绪找出口的职责,他还要承担缓和家庭气氛的责任。妈妈向他抱怨、推卸责任,他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妈妈已经将他上升到“大人”这个层次,他必须像个大人般地应对妈妈;他受了委屈,但不能像其他孩子那般任性耍脾气,因为家里没人哄他,而且妈妈也在耍脾气,家里就他们俩,他不哄妈妈谁哄妈妈?从昱昱对画的解释和妈妈的讲述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个6岁孩子心智上的成熟。
也许有人会认为,妈妈的“幼稚化”和母子关系的敌对状态是给了孩子更多的承担责任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而且,妈妈也很欣慰:昱昱比较有主见,有一个大胆表达自己主见的环境,这比她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状态和家庭环境强多了。事实上,这只是问题的表象,表象具有蒙蔽性和暂时性。我们必须剖析孩子那些表象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心理状态。
敌对型母子关系不能不说是一种错位的关系,在家庭系统有规律的运作中,角色错位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混乱。这种错位的母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至少是三个方面的:
第一,孩子会变得心胸狭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爸爸长期不在家的情况下,孩子更多的是从妈妈那里学习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昱昱妈妈一旦遇到麻烦事,立刻就会指出是别人的错。我们暂且不论这种责任划分是否正确,单就不肯接受别人的错这一点来说,孩子就会学习、模仿。孩子的心胸会因此变得狭隘,进攻性强,容不得别人的一点点错。面对失败,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担心被人纠错,于是就先下手为强地进攻别人。这种心态和习惯无疑会影响他将来的人际交往。
第二,孩子喜欢推卸责任。从妈妈的讲述中了解到,昱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苗头。打破牛奶瓶,不管怎么说,这都应该是自己的错误,毕竟牛奶瓶握在你自己手里,你有掌控的权利,然而昱昱却马上将责任推给爸爸妈妈。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吃一堑长一智,我们才能成长得更快,一味地推卸责任会让我们失去这些成长的机会。责任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昱昱的妈妈虽然已为人妻为人母,但是,由于从小她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她的很多言行仍然显示的是“幼稚化”的一面。
第三,孩子的安全感缺乏。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在敌对型的母子关系中,母亲和孩子经常各自为战、势不两立,这对于母亲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过是“赌赌气”嘛;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却会产生深深的恐惧: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她会不会离开我?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和妈妈亲密相依,这一点,昱昱妈妈是深有感触的。所以说,在和妈妈敌对时,昱昱虽然很委屈,但最后仍然是他向妈妈认输:他太害怕失去妈妈的爱了。虽然妈妈对他的培养和抚养可谓用心良苦、劳苦功高,可昱昱仍然无法对妈妈产生真正的亲近感,对于“你喜欢妈妈吗”这样平常的问题他都不能直接回答。当然,他也不会公开地表示“不喜欢妈妈”,毕竟妈妈是他最亲的人,他怎能忍心将妈妈推开呢?很多事实表明,情感上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日后容易形成自卑、内向、胆小、优柔寡断的性格。
2.建立优质的母子关系
昱昱妈妈对他们目前母子关系的状态存在误解,认为那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环境。其实,昱昱的据理力争和“充分表达”是相去甚远的两种状态,前者带着进攻和防卫的目的,后者则是为了表达而表达,没有压力,真正体现“充分、宽松”之意。昱昱妈妈首先要真正认识到敌对型母子关系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压力和影响,下决心营造一个和谐、优质的母子关系,为孩子的成长助跑。
母子之间要遵循界线原则。我们买一所房子,必然得到其房产证和土地证。土地证上画有你房产所在的土地位置图,上面清楚地划分出你与左邻右舍的地界。谨慎遵守这些界线是敦亲睦邻的前提。人与人之间也有一个界线问题,以此划分出哪些是你应该做的,哪些是别人应该做的;哪些是你应该负责的,哪些是别人应该负责的。很显然,昱昱的妈妈不仅仅是在处理母子关系中没有界线,她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界线的人,她将责任都往外推,认为“我所遇到的麻烦都是因为你造成的”。母子之间有一个明确的界线,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这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前提。
昱昱的爸爸长期不在家,这使得妈妈缺乏合适的疏导情绪的管道,昱昱因此不得不扮演妈妈的“爱人”的角色。这对昱昱来说是不公平的。当然,对妈妈来说,也不公平,毕竟昱昱根本没有能力扮演好那个错位的角色。妈妈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情绪会更加浮躁。爸爸妈妈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夫妻关系的经营中,通过建立和谐、畅通的夫妻交流模式,让妈妈有合适的诉求表达和情绪疏导的途径,从而促进母子敌对状态的松动。另外,爸爸也要更多地参与亲子互动,加强父子感情,帮助昱昱从母子狭小的二人世界中走出来,增强他情感上的安全感。
妈妈要给予昱昱更多的成长空间。经常被指责、被攻击、被挤压,时时想到要防卫、要保护、要进攻,这样的环境是压抑的,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妈妈要给昱昱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没有压力的环境,不要将他拉入不应该由他负责的事,比如,妈妈晚上写不了工作总结,这可能只是因为她自己思路不清晰,和昱昱不相干。妈妈也不要干涉属于昱昱负责的事,要让他自己去思考和尝试,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不是动不动就将责任往外推。
妈妈是在一个比较压抑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很多事情都由父母一手安排,她没有承担责任的机会,她也不知道如何承担责任。所以说,她在责任感方面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以至于在她当了母亲后,一旦遇到麻烦事,她就会显得慌乱浮躁,本能地回避责任。即使面对的是一个6岁的孩子,她也毫不犹豫地将责任往他身上推。
人与人之间也有一个界线问题,以此划分出哪些是你应该做的,哪些是别人应该做的;哪些是你应该负责的,哪些是别人应该负责的。很显然,昱昱的妈妈不仅仅是在处理母子关系中没有界线,她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界线的人,她将责任都往外推,认为“我所遇到的麻烦都是因为你造成的”。母子之间有一个明确的界线,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这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前提。
孩子不是家庭的平衡木
“这孩子行为有些不正常,我们怀疑她精神上有问题。”一家三口走进我的心理咨询室,妈妈焦灼不安地说。接着,她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述女儿的“不正常行为”。
我看了看来访者登记簿:康璇,女,15岁,初三学生,任性、娇气,脾气古怪,动不动就在家里摔东西,不想上学,一个月前,曾想割脉自杀……
15岁少女要自杀
“她以前很乖,很懂事,可现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已经有两个月没去学校了,也不肯吃东西,身体越来越差。我们很担心她。”妈妈忧心忡忡地说。
“你能不能少说两句?听你唠叨,我耳朵都生茧了。我们今天不是来听你唠叨的!”爸爸不耐烦地打断妈妈的话。
“我不把情况说清楚,老师怎么帮我们?你这人就这样,别人做事你看不顺眼,你自己又什么也不做。那行,我不唠叨了,你说吧,我知道你水平高,会说话。”
“我看璇璇的问题就是你唠叨出来的。”
“嗬,怎么又怪罪到我头上了?我辛辛苦苦地将她抚养大,省吃俭用送她进重点中学,我全部心思都花在她身上,现在反倒成了罪证?”妈妈气冲冲地说。
“我早就说过,孩子要让她自由成长,你偏偏要将她送进重点中学,你看她现在都急成这样了。”
“我们家璇璇不比别人笨,别的孩子为什么都能在那个学校好好的?我看问题就在于,别人家的爸爸关心孩子、辅导孩子,你却是甩手掌柜!”
爸爸立即反唇相讥:“我这是‘放飞教育’,你的‘鸟笼教育’现在算是初见‘成效’了吧:璇璇害怕走出去,离不开家了……”
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打起了嘴仗。
璇璇突然“呜呜”地哭起来。女儿这一哭,爸爸妈妈的争吵立即戛然而止。妈妈搂住女儿的肩,轻轻拍着她的背,爸爸忙着给女儿倒水、递纸巾。
妈妈低声嗔怒爸爸:“医生说过,自杀的孩子心理上很脆弱,不能受刺激,你的嗓门怎么那么大?”
“我天生就是这样的大嗓门!是你火气大,嘴一张就火星四溅。”
“我干吗火气大?是你处处和我作对!一个大男人总是斤斤计较,挑剔别人,可自己又什么也不做,出了问题将错都推给别人。”
“我‘无为’总比你‘乱为’好吧。你的苦劳不仅算不上功劳,而且还害了璇璇。”
夫妻俩的嗓门越来越大。璇璇突然站起身,捂着脸,边哭边向门外跑。夫妻俩愣住了,很快,妈妈就大喊起来;“抓住她,快抓住她!别让她又干傻事!”爸爸很快醒悟过来,“腾”地起身向门外冲去,妈妈也紧跟上去。夫妻二人又是拖又是哄,终于将女儿“擒拿”归位。璇璇在妈妈的怀抱里“嘤嘤”地哭。妈妈哄劝了女儿一番后,抬起头,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爸爸一个劲儿地叹气、摇头。
这真是一幕有趣的游戏。夫妻吵,女儿闹;女儿闹,夫妻停;夫妻为女儿的事而吵,女儿被夫妻的情绪所牵制。这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女儿,她用她的行为来分散父母的注意力,维持父母表面的和睦。这类似于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老莱娱亲”的故事:老莱子70多岁了,双亲仍在堂,为了逗父母高兴,他故意跌倒,在地上打滚。
企盼父母幸福和睦是每一个儿女的心愿,这是人之常情。可是,璇璇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脾气古怪、逃学、厌食、要自杀的“问题少女”呢?
1.孩子是在代父母“生病”
我问璇璇:“爸爸妈妈争吵,你为什么这样伤心呢?”
璇璇摇摇头:“我不知道,反正心里很难过。”
妈妈忙说:“她就是这样莫名其妙,一会儿哭,一会儿闹,一会儿笑,要不,怎么说她心理上有问题呢……”
我示意妈妈打住,让女儿说。
璇璇慢慢止住了哭声,低声说:“我恨自己。”
我问她:“为什么要恨自己呢?”
“我知道爸爸妈妈都是因为我而争吵,如果我非常优秀、听话,他们就不会这样了。我觉得是我让一家人过得很不幸福。”
“那你们家以前一定很幸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觉得不幸福了呢?”
妈妈抢着说:“璇璇很小的时候,我和她爸就有很多矛盾。我们两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话不投机,三言两语就吵起来。后来,他索性不理我了,也不顾家,家务都是我一个人操持,回过头来,他又怨我这没做好那没做好。当然,这也不是我的一面之词,璇璇虽然是孩子,但是她也看得清楚,是吧,璇璇?”
女儿马上回应:“就是。我爸是大男子主义,很少做家务,我妈又要上班,又要管我,还要做那些没完没了的家务,太累了。”
“我的工作是三班倒,经常半夜回家或者半夜起床去上班,他从来没有接过我、送过我,我出门进门他连问都不问一句。”妈妈说着说着,竟然哭起来。璇璇去拉妈妈的手,也“嘤嘤”地哭起来。
爸爸无助地摇头:“两个女人一台戏。家里这一闹一哭,我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惹不起我就躲呗。”
显然,这对夫妻有很深的矛盾,他们无法解决,却将女儿拉进来。女儿支持母亲,和母亲相依相怜,爸爸却像没事儿人似的。爸爸解脱了,妈妈得到了安慰,可是,女儿呢?她瘦弱的肩膀能承受妈妈的精神重托吗?她单纯的心灵能明辨两个成人的情感是非吗?
我问璇璇:“爸爸妈妈都好像非常担心你,可是你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我觉得你很正常,也很健康啊。”我故意将问题正常化,引导来访者以理智的心态思考和说话。
“就是,我也没觉得我有什么大的问题,我的同学都这样嘛,喜欢睡懒觉,喜欢上网,不敢多吃饭、害怕长胖,爱玩儿,不愿意上学,这不很正常吗?可我爸妈却喜欢小题大做,整天揪着我这些问题不放,他们越唠叨,我越要这样做,反正我怎么做,他们都不满意……”
“这得怪你妈!”爸爸抢过话头,“她老是抱怨你待在家里,太闷,要你多出去交朋友,可是你刚一出门,她又会给你打电话,催你早点儿回家……”
“我这是关心她!一个女孩子,当然不能玩得太晚!”妈妈立即辩解道。
我看了看璇璇,她低下头,一副很顺从的样子。
妈妈舍不得女儿走出去,女儿也放心不下孤单的妈妈,妈妈的心情是矛盾的,女儿的心情也是矛盾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妈妈“胜利”,女儿不肯出门了。
夫妻俩继续相互攻击。“你教育孩子不也是自相矛盾吗?璇璇晚上睡得晚,你说她不注意身体;睡早了,你又骂她懒惰?”“你老是嫌她自理能力差,可是你什么事都替她做……”
有了矛盾的夫妻很容易陷入冷战状态,可是这对夫妻的情绪却很高昂,只是他们的兴趣并不是对方,而是他们的女儿!他们将对对方的不满都发泄在女儿身上,女儿像一个球,被他们频繁地踢来踢去,他们用踢球的方式来填充他们夫妻的冷漠空间,活跃家庭气氛。他们不孤独了,也不空虚了,可是,被他们踢来踢去的“球”呢,累不累?
我小心翼翼地问璇璇那个敏感的话题:“你为什么要自杀呢?”
璇璇回答很迅速也很轻松:“那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又吵起来了,说要离婚,明天就去办手续,我突然感觉世界末日到了,顺手拿起桌上的小刀……可是,我又不想死,我死了,他们怎么办?所以我就大声喊……”
原来,她只是将自杀当做和今天哭、向外跑类似的行为,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分散父母的注意力。
“傻孩子,我们这是在说着玩儿呢!你现在这样子,我们能放心得下吗?”妈妈忙说。爸爸也说:“是的,我们就是因为你的事才吵架,你如果干傻事,那我们的良苦用心又有什么意义?”“你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和未来,我们再辛苦、再伤神都是为你好。”夫妻俩夫唱妇随给女儿做思想工作。而刚才还口若悬河的璇璇突然低下头,不吱声了……
女儿再一次被父母灌输了这样的思想:父母吵架是因为你,是你让我们一家不幸福!懂事的女儿怎么会不为此深深自责?她希望自己能恢复“正常”、健康、优秀,可是,她也看到,她时不时惹出来的“麻烦”能让父母不再针锋相对地争吵,并显出一副夫唱妇随的状态。孝顺的女儿是如此享受自己的功劳!
难怪女儿心理上会出现问题!她内心有太多的矛盾:她渴望自由和外面的世界,可是母亲需要她,她走不开;她希望自己能“正常”,可是她又如此享受自己的“不正常”给父母带来的和睦。这些矛盾绑着她,她无法活动,只好以“非正常”的言行来抗议。
这些矛盾是谁“赐予”的呢?正是口口声声说爱她、为她好的父母!一方面,母亲自私地将她拉入夫妻矛盾中,让她成为母亲的情感寄托;另一方面,父母用女儿的“问题”来填充他们夫妻之间的情感空虚,而且他们在女儿的问题上偶尔达成的一致会让他们自我感觉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妇,他们享受这种感觉。他们津津乐道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有着正常的青春反叛性格的女儿向有心理障碍方面的恶化!
显然,女儿做了他们婚姻危机的一个替代品,女儿其实是在代父母的婚姻“生病”,女儿不过是父母手中的一个傀儡!
2.解放“家囚”孩子
“你们的女儿是个‘家囚’,她在忠心守护你们这个家,她是为你们而病。”我直言不讳地对这对为“女儿的事”焦虑不安的父母说。
爸爸很敏感,马上反驳道:“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主要是为她的事伤神。”很多父母都不愿正视自己的婚姻,他们往往都是无意识地将孩子作为“替代品”。
妈妈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他不喜欢和我说话,我们两人在很多方面观念都不一致。”
我说:“不一致是正常的,因为你们两个是独立的个体,世上到底有多少对夫妻能真正做到心有灵犀呢?但是,不管你们夫妻之间有多大的矛盾,那都是你们两个人的事,你们自己可以协商解决,不需要女儿来帮忙……”
“没有。我们现在没想过要怎么解决,我们全部心思都用在女儿身上。”妈妈忙解释道。
我想起老家的祖母。老祖母生气了,会骂家里的小猫小狗不讲卫生,骂母鸡不生蛋,公鸡不打鸣,骂了一通之后,心里的气消了,说话也温和了。这对父母不也是将女儿当做了替罪羊吗?我说:“可是,孩子是有思想的生命,她不仅会接受你们指责她的信息,以此自责,她还会小心地关注你们的情绪,她宁愿自己变‘坏’一点,只愿你们能消消气、和睦一些。”
爸爸妈妈面面相觑,不再表示异议。
我继续说道:“你们的女儿其实心理上并没什么大的问题,她只是太爱你们,她被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所困住,无法动弹。希望你们能为她松绑,还她自由成长的空间,尊重她的成长……”
这时候,璇璇又低声啜泣起来。
“你很担心父母的关系吗?”我问她。
璇璇点点头。
“他们争吵并不是因为你的事,他们是两个成人,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一些误会和矛盾,但是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够通过相互沟通解决好。他们不需要你来维持他们的和睦,他们需要的是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是这样吗?”我抬头,问爸爸妈妈。
他们互望一眼,点了点头。
“你看,爸爸妈妈已经有了一致意见,他们愿意通过沟通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那你也应该回到你做女儿的位置上,努力成长,去做一个15岁少女应该做的事,比如上学,比如交朋友,比如增强营养、健强身体,等等。”
璇璇抬起头,看看我,又看看爸爸妈妈,像在征求他们的意见。妈妈说:“我希望你走出去,拓展你自己的生活空间,我不会再阻拦你。”爸爸说:“我们相信你会有自我约束能力,不会再整天唠叨你。”璇璇的嘴角往上扬了扬,露出一丝甜甜的笑。
当然,让一个“家囚”孩子重新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还需要很多深入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但是,正确调整家庭结构,将孩子从父母的矛盾中解脱出来,让父母和孩子各就各位,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家囚”孩子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很多“问题”孩子都是出于“问题”家庭:父母感情不和,将孩子卷入夫妻矛盾,并用孩子来平衡夫妻关系,由此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孩子只好以“非正常”的言行来抗议。
我们不能要求每一对夫妻都能做到心心相印、志同道合、亲密融洽。毕竟,感情上的事外人无法介入。但是,既为父母,就应该努力做一对有效的父母:
第一,不要将孩子扯入夫妻矛盾。孩子的任务是成长,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来辨别成人世界的是非,他瘦弱的肩膀也无力承受一个成人的精神依托。请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精神负担,也不要拖住他成长的脚步。
第二,不要肆意侵犯孩子的空间。孩子不是木偶,不是玩具,他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请尊重孩子的行为。孩子可以是夫妻关系的纽带,但是,他不是夫妻关系平衡砝码,当婚姻关系失衡的时候,需要作出改变的是父母这两个主角,而不是打破和谐的家庭结构,让孩子作出牺牲,以至于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了矛盾的夫妻将不满都发泄在女儿身上,女儿像一个球,被他们频繁地踢来踢去,他们用踢球的方式来填充夫妻的冷漠空间、活跃家庭气氛。他们不孤独了,也不空虚了,可是,被他们踢来踢去的“球”呢,累不累?
女儿内心里有太多的矛盾:渴望自由和外面的世界,可是母亲需要她,她走不开;她希望自己能“正常”,可是她又如此享受自己的“不正常”给父母带来的和睦。这些矛盾绑着她,她无法活动,只好以“非正常”的言行来抗议。
燕子为什么会有“两面性”
姑姑的讲述:
燕子今年11岁,是我哥哥的女儿。这孩子聪明、懂事、乖巧、细心,是一个会关心人、让人放心甚至还会对她有所依赖的好孩子。但是,她有时候又会表现得像一个完全不懂事、毫不讲理、固执的幼儿。她到底是过于成熟呢,还是过于幼稚,我也搞不懂。
上个星期,我去看她。她爸妈长期不在家,她和奶奶住一起。燕子执意留我住一宿,我故意说:“我这人睡觉有很多讲究,挺难侍候的。”“姑姑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我保证做到!”我刁难她:“我睡觉前要洗三次脚,一次是热水,一次是冷水,一次是不冷不热的水;要喝三杯水,也分别是热水、冷水和不冷不热的水;要三床被子替换着盖,一床薄的,一床厚的,一床不厚不薄的;我还要求做背部按摩,刚开始要轻一点,然后重一点,最后要不轻不重……”燕子爽快地回答:“姑姑你放心,我会让你满意的。”没想到,这小姑娘还真不厌其烦地按我的要求一一去做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孩子对人咋这么迁就呢?
我哥嫂的个性都非常强,俩人经常吵架。特别是近几年,他们相继遭遇下岗、生意亏本、嫂子患乙肝等重大事件,家里没有一刻安宁。我嫂子脾气很坏,心情不好时就拿孩子出气。不过,燕子好像并不记仇。她妈妈现在在郊区一家工厂做财务,每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燕子经常给她打电话,提醒她早餐要吃饱,晚上要早点儿睡,要记得按时吃药,要多喝水……她妈妈每次回来之前,她都要将她们母女的房间清扫得干干净净,还会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妈妈爱吃的点心。
我嫂子心情好的时候,会搂着燕子,说一些知心的话。我曾亲耳听到她对燕子说:“你爸心里根本没我们娘儿俩,他挣的钱也不寄回来,也许他在外面还有家呢!”我当时大吃一惊,因为我们从来没听说我哥在外面有什么情况。再说,即使他真的有什么事,这话也不该对孩子说啊。可燕子却显得很平静,她说:“妈妈,你别伤心,我长大了挣很多钱,都给你。”
有一次,我委婉地向嫂子提出不要向孩子说一些不合适的话,嫂子竟然痛哭流涕:“你们都向着他说话,我一个人带孩子,挣钱养家,既当爹又当妈,我多不容易啊!”燕子叉着腰,朝我翻白眼:“我妈身体不好,不许你欺负我妈!”
我哥在深圳打工,一年只回一次家,平时只能通过电话和家里联系。但燕子跟他爸感情也挺深的。每次他爸打电话回来,她都会嘱咐:“爸,您要注意身体,我现在花不了多少钱,您别太累了。”每年他爸过生日,燕子都会打电话过去,给她爸唱一首生日歌,并嘱咐他:“爸,您买一碗长寿面吃吧!”
燕子在学校是班长,学习成绩好,又乐于助人,老师同学都喜欢她。她的优点有一箩筐,但也有一个很要命的缺点:固执,也就是俗话说的“犟”,像牛一样犟。
有一次,我带她上街,她看中一个蝴蝶发夹,我觉得女孩子不该过于追求外表,便拒绝给她买,她的嘴嘟得老高。回到家,她妈正好回来了,燕子仍然不停地重复:“我就是要蝴蝶发夹!我就是要嘛!”她妈妈火了,甩了她一耳光,燕子的口气仍然很硬:“我就是要发夹!我用我的零花钱去买!”她妈拿来剪刀,不由分说,“刷刷刷”将她的长发剪掉了。燕子毫不示弱:“我就是要买!”“如果你敢买,我就打断你的腿!”后来,我还是在燕子的书包里看到了那只发夹。当然,她现在是短发,根本用不上发夹,而且,她恐怕也不敢在妈妈面前展现吧。
还有一次,奶奶睡迷糊了,忘了叫燕子起床,待燕子一觉醒来时发现已是8点半,学校已经上课了。燕子非常生气,朝奶奶大吼大叫。奶奶说:“我送你去吧,我给老师解释一下。”燕子说:“不行!”“那今天就不去学校了,我给老师请个假。”“不行!”“那你说怎么办?”燕子没有回答,只是将桌上的东西都往地上摔。没办法,奶奶只好给她妈打电话。她妈赶回家,对燕子又是一顿痛打。事后,奶奶对我说:“看到孩子被她爸妈打,我心里也挺难受的。可是,她犟劲一上来,我真拿她没办法。”
我也搞不懂:一向聪明、乖巧、通情达理的燕子为什么常常变得不可理喻呢?她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1.关注孩子的心理错位
从姑姑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出燕子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父母的拳头随时可能落下;家庭随时可能解散;有病的母亲随时可能离开她。一个人在不安全的环境中往往会有两种比较突出的反应:一是生硬地拒绝环境;二是乖巧地迎合环境。燕子表现出的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懂事、成熟就是后者。她努力讨父母的欢心,努力调和父母的关系,努力挽留姑姑陪伴她,试图营造出更安全的环境。
但是,遗憾的是,粗心的妈妈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不仅没有给予燕子足够安全的爱,而且还在不断制造不安定的因素。比如,她对燕子说:“你爸心里根本没我们娘儿俩,他挣的钱也不寄回来,也许他在外面还有家呢!”相信大多数孩子听到这样的话都会恐慌,燕子也不会例外吧,但燕子对不安全环境的忍受力和适应力已经磨炼得炉火纯青,所以,她会在短暂的恐慌后显出特别的镇定,“妈妈,你别伤心,我长大了挣很多钱,都给你。”妈妈无疑会感受到莫大的安慰。当小姑子责备妈妈不该对燕子说些不合适的话时,妈妈竟然“痛哭流涕”,她当然不是为了求得责备者的同情,而是在向女儿求助——你看,她们都欺负我,女儿也不负所望地出面“保护”了她。从这里,我们能看出,这对母女的互动已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母照应女的模式,而变为女照应母的反哺型。
女儿为了迎合环境而发展出的超年龄的成熟、懂事的特征正好被母亲所需要,于是,她这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而环境渐失改变的可能性,甚至会变得更恶劣,因为母亲在她的“反哺”下会渐失母亲的责任感,而变得简单化、幼稚化。这就好比一棵小树在生长过程中碰到一个阻碍,顽强的生命力让它选择另辟蹊径地斜着长。人们发现后都拍手赞叹:“这个样子很美啊。”旁边一株藤蔓说:“正好,给我搭个架吧。”这样,没人再去想搬离那个阻碍,小树苗只好永远斜着长。
但是,人非草木,长期的错位必然导致心理的扭曲。燕子有时表现出的不可理喻的“犟劲儿”就是一种情感的发泄。她因为一只蝴蝶发夹而犟,因为上学迟到而犟,她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得到蝴蝶发夹和解决迟到的问题,她不过是在寻求别人的关注和爱。但遗憾的是,大人并不能理解她这种特殊的心理需求,而是以粗暴的方式对待。这带给她的无疑又是一种伤害。虽然事后她仍然会表现得很成熟、很懂事,但是她内心对爱的渴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迫切。
所以说,燕子看似矛盾的两面性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她正因为表现得过于成熟,而不得不偶尔“犟一犟”来平衡心理,她“犟一犟”换来的是更不安全的环境,这逼迫她不得不用成熟和懂事来继续迎合和改变恶劣的环境。
2.她需要获得长辈的关爱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只储存爱的箱子,当箱子里储存的爱足够多的时候,我们会表现得从容、大度、善良、充满爱心,会心甘情愿地去关爱别人、照顾别人。但是,如果箱子里是空的,而我们又必须向别人施舍爱的时候,那就是一种透支。一段时间的透支之后,就需要及时补充爱的能量。燕子偶尔表现出的犟劲儿就是为了保持“箱子”的收支平衡而无意识的一种索爱行为。如果爱得不到及时的补充,长期的透支必然会导致心灵的不堪重负,这是对燕子的成熟赞不绝口而对她的“幼稚行为”粗暴处理的家长必须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妈妈要理智对待女儿的“反哺”。每个人在内心里都渴望退化到婴儿状态,接受别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呵护。但是,每个长大的人都是有责任的,你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必须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妈妈要增强自我的能量,给予女儿更多的爱,而不是享受女儿的爱或索取女儿的支持。在母女互动中,妈妈要肩负起母亲的责任,让爱从上往下流而不是逆流。当然,女儿也需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但那必须等女儿储存爱的箱子有足够的储备之后,而不是现在靠透支来表达。
家长要正确对待燕子的“犟劲儿”。一方面,孩子毕竟还是个孩子,虽然有时候会表现得比较成熟,但她也会有一些孩子气的表现,不要对她有过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理解燕子偶尔“犟”的醉翁之意,要给予她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先顺从一下也无妨,然后再做引导。有的家长可能会有不同意见,认为一旦顺从了孩子的“犟”,那下次他就可能得寸进尺了。事实上,燕子已经11岁了,她“犟”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那些有形的物品,家长适当的顺从会让她感觉到爱的“进账”,当她的内心获得一些平衡后,她会变得像平常一样通情达理。当然,家长适时地教育、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父母之间要加强沟通,互相给予对方更多的支持。父母关系不好,彼此给予的能量有限,在经历了下岗、身体染病等变故后,妈妈的自我能量被大大削弱,如果她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取能量补充,那她仍然会依赖于日渐长大成熟的女儿,这对本身能量就不够的女儿来说是不公平的。妈妈应该更多地从燕子的爸爸那里获取心理安慰和支持。夫妻之间要加强沟通、加强理解,多一些体谅,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斥责。虽然他们现在因生活所迫而分居两地,但这并不能成为夫妻疏远的借口,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封信带来的情感力量是无穷的。当父母的能量足够强时,作为女儿的燕子“反哺”的压力会减少,同时,拥有足够能量的父母也会很好地肩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
燕子父母作业:
(1)妈妈要多和爸爸沟通,寻找情感支撑,而不是将女儿当做求助对象。
(2)当燕子“犟劲儿”上来时,父母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是打骂她。
(3)不要向燕子提过高的要求,当她偶尔有一些不太成熟的表现,要予以理解并适当引导。
女儿为了迎合环境而发展出超年龄的成熟,这正好被母亲所需要,于是,她这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母亲在她的“反哺”下会渐失母亲的责任,而变得简单化、幼稚化。这就好比一棵小树在生长过程中碰到一个阻碍,顽强的生命力让它选择另辟蹊径地斜着长。人们发现后都拍手赞叹:“这个样子很美啊。”旁边一株藤蔓说:“正好,给我搭个架吧。”这样,没人再去想搬离那个阻碍,小树苗只好永远斜着长。
燕子看似矛盾的两面性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她正因为表现得过于成熟,而不得不偶尔“犟一犟”来平衡心理,她“犟一犟”换来的是更不安全的环境,这逼迫她不得不用成熟和懂事来迎合和改变恶劣的环境。
他为什么虐待小动物
媒体上不断有儿童虐待小动物的报道。心理学家分析指出,从小喜欢虐待小动物的儿童成人后容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做出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8岁男童熙然的妈妈听到这个观点后非常焦急,她给我们打来电话,边说边哭:“你们一定要帮帮我!我们熙然那么聪明、乖巧,我们对他寄予了厚望,难道他以后会成为社会的败类?”
熙然妈妈的讲述:
2005年11月,丈夫从家乡县城考到省委机关。为了支持他的事业,我将家乡的工作辞了,带着儿子熙然来到省城,应聘到一家大型私营企业做财务工作。
私营企业不同于我们以前轻松安稳的机关,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保住饭碗,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熙然爸爸在新单位的工作也非常忙碌,每天早出晚归,回家也是一头扎进书房写材料。
熙然转学到离家较近的一所小学上一年级。每天放学后,他自己回家,一边看电视一边等我们回家做饭。
刚刚转学后那段时间,熙然总是哭闹着不肯去学校。他说他的一口家乡话,同学听不懂,而同学、老师说的普通话,他也听得不太明白。有的同学故意逗他:“你知道迪斯尼乐园在哪儿吗?”“麦当劳和肯德基有什么不同?”熙然当然答不出来。同学们就笑他是“乡巴佬”。
对于熙然出现的逃学倾向,他爸很生气,大声呵斥他:“你怎么这么没出息?我和你妈不都是来到一个新单位?我们不都是努力在适应环境?男儿当自强!你要以第一名的学习成绩来击败他们的取笑!”他爸爸强行将他送进学校,并嘱咐老师,要对熙然严加管教,防止他逃课。
为了让熙然不至于太落后于城里孩子的综合素质水平,我们为他报了少年宫的小主持人班和绘画班,希望他能尽快掌握普通话并能拥有自己的特长。但是,熙然却好像并不喜欢这两个兴趣班。每次从少年宫回来,他都是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并嘟囔道:“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我耐心开导他:“你不喜欢学也得学。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学习你就要落后于别人。”“落后就要挨打!”他爸补充道,“这是咱们老祖宗的教训,你千万千万得记住。”熙然似懂非懂地点头。
熙然8岁生日时,我的一位同事送给他一只小猫。熙然高兴极了,说:“我终于有伴了!”小猫成了熙然最亲密的伙伴。每天晚上,他都要搂着小猫睡觉。
大约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我发现小猫无力地卧在阳台上,身上的毛掉了很多。我逗它,它竟然一动不动。我问熙然:“小猫怎么啦?”熙然不屑地说:“不知道,可能是死了。”我抱起它,发现它真的死了。熙然爸爸立刻说:“可能是得了什么病,赶快处理掉!”于是,我也没多问熙然,很快就将“秃毛”的小猫扔到了楼下垃圾桶,并对家居作了一次彻底消毒。
不久之后,熙然央求我:“妈,你能不能再帮我弄只小猫来,我一个人好孤单。”看儿子说得可怜,我便答应了他。小猫娇气,我担心它又闹出什么病来,这次便买来一只小狗。小狗才两个多月,裹着一身软软的毛,非常可爱。熙然也非常喜爱这只小狗,为它取名“乐乐”。
一个星期之后,我发现“乐乐”走路一瘸一拐,将它抱起来仔细一看,发现它的前左腿有刀口痕迹,周围还有血渍。我问熙然:“‘乐乐’怎么受伤了?”熙然摇头说不知道。我想,可能是“乐乐”调皮,在家里上蹿下跳,不小心碰到哪个锋利的物品划伤了。因为家务忙,我也没再多想,只是简单地为“乐乐”包扎了一下伤口,并嘱咐熙然一定要照顾好“乐乐”。
然而,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原来小猫的死和小狗的受伤都是我那8岁的儿子熙然亲手而为!
那天下午,我到外面办完事,便提前下班回家。打开家门,我听见“乐乐”痛苦的号叫和上蹿下跳的声音。我快步走进熙然的房间,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乐乐”身上的毛正燃烧着点点火星,它痛苦地扭转身子,不停地跳来跳去试图弄灭身上的火花,可怜它颈上的链子被死死地拴在床脚上。而站在一旁的乐乐却手拿着打火机,“嘿嘿”地笑着,一副得意的神情。愣了足足五秒钟,我才回过神来,忙用衣物扑灭了“乐乐”身上的火星,迅速为它涂上烫伤药。
“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乐乐?它是你的好朋友啊!你太残忍了!”我生气地冲熙然吼叫。熙然低着头,不做声。在我的逼问下,他承认上次那只小猫是他用开水烫死的,“乐乐”腿上的伤口是他用小刀划的。
熙然爸爸的脸都气紫了,他第一次出手打了孩子。熙然大哭:“不就是只小猫小狗吗?你们竟然为了这小畜生打我!你们根本不爱我!”
我心里也一颤:是啊,我们为小猫小狗打骂我们的宝贝儿子,好像有些小题大做,可是,这事又非同小可。他小时候虐待动物,那长大了不是要去杀人放火、危害社会吗?我和他爸都是善良之人,养个儿子怎么会这么残忍?我心里又气又恨、又羞又恼。
1.他在泄愤
孩子为什么会虐待小动物?父母常常会将问题都归结到孩子身上,斥责他心狠手辣,甚至会狠狠打他一顿以示教训。孩子的心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他本身并无特别强烈的爱憎和喜恶,他的很多行为都被打上了家庭教育的烙印。我们从熙然的例子入手,分析一下他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动机是什么。
熙然跟随父母来到省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使他产生了较大的精神压力,但父母却因为工作忙疏忽了他,而且以强暴的态度对待他的怯懦,这让他倍感孤独和委屈。对于父母用心良苦给他安排的双休特长班,他内心里很排斥,可父母却不容许他有自己的选择。孩子幼小心灵中的压力郁积起来,就需要找一个渠道发泄,向同学、老师或者是家长发泄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小猫小狗自然就成了他最合适的发泄对象。熙然多次向父母暗示他孤独、不快乐的情绪,但没有引起忙碌的父母足够的重视,换来的是父母继续以他们成人的思维将他往“压力过重”这条路上推。所以,熙然虐待小动物的这种非正常行为影射的其实是家庭教育的缺乏和错误。
为什么现在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越来越普遍?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孩子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概括地说,孩子的精神压力一般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对新环境、新生活的不适应;二是学习压力过大;三是家教过严造成孩子心理紧张;四是家庭不和,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亲的温暖。
儿童虐待小动物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在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的精神压力。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他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潜意识的侵犯动机就会被激发,言行出现攻击性。
对出现虐待小动物行为的儿童如果不及时帮助其疏导心理压力,他长大成人后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私欲极重,对社会和人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准则,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2.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纠正孩子虐待小动物的“怪癖”,绝不能将此当作为孩子“治病”,这样会让孩子走向自我封闭的极端。应该让孩子尽量接触同龄的伙伴,多给他一些关心和爱护,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对应的措施,减轻、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熙然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对新环境、新生活的不适应和学习压力过重。因此,父母应该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多关心熙然,给他鼓励和支持,帮助他尽快适应新环境,并尊重他的个人喜好,考虑是否要继续上双休特长班。同时,父母也要和学校老师沟通,让老师对这个转学来的孩子多一分关注,引导同学们对他团结、友爱。父母也可以帮助熙然结交一些新朋友,比如和邻居的孩子、同学之间互相串门。
熙然在遭到父亲的痛打后,大声抗议:“不就是只小猫小狗吗?你们竟然为了这小畜生打我!你们根本不爱我!”这一方面表现出他内心有太多委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小动物的漠视。因此,父母也要对他加强爱心教育。可以经常带他到动物园或郊区,讲述小动物的可爱、动物对人的益处、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等等,激发孩子对小动物的喜爱,和小动物建立亲密感情。
在给予孩子积极帮助的同时,熙然父母也要努力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从他们对熙然的教育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精神压力也非常大。“以学习第一击败他们”、“落后就要挨打”等偏颇观念反映他们内心的紧张情绪。如果父母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他们纯粹为了关心熙然而关心熙然,即使偶尔抽出时间来陪熙然,熙然也能从他们的神情和言行中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他的精神压力仍然难以缓解。所以,我们建议熙然父母也去参加一些心理辅导,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为熙然营造一个轻松、温馨的成长环境。
熙然父母的家庭作业:
1.要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和爱护,多陪陪他,帮助他结交新朋友。
2.加强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帮助他建立对小动物的亲密感情。
3.父母也要学会调节自我心理状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温暖的成长环境。
虐待小动物的这种非正常行为影射的其实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误。
儿童虐待小动物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在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的精神压力。
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他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潜意识的侵犯动机就会被激发,言行出现攻击性。
本文来源:网易教育频道专稿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阳光同学一年级数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