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亿六千三百五十二万一百一十三万二千这个数字怎么写

一百八十五万六千三百二十五阿拉伯数字怎么写_百度知道
一百八十五万六千三百二十五阿拉伯数字怎么写
我有更好的答案
1856325..................
给好评吧!我只有一次好评!😞
其他18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阿拉伯数字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他的最新文章
他的热门文章
您举报文章:
举报原因:
原文地址:
原因补充:
(最多只允许输入30个字)2014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全册)_学霸学习网
2014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全册)
2014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 册 课 时 安 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 , 实验教材的编者为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 59 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 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大数的认识(10 课时) 1 亿有多大??????????????????????1 课时 二、公顷和平方千米(3 课时) 二、角的度量(4 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 课时) 1.口算乘法???????????????????2 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7 课时左右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 课时)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3 课时) 1.口算除法???????????????????2 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12 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 六、统计(3 课时) 你寄过贺卡吗???????????????????? 1 课时 七、数学广角(4 课时) 八、总复习(5 课时)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第一学段教学时用过的一些教具和学具有的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 块、钉子板等。第二学段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这里介绍几种,供参考。 1.多位数计数器 教学“大数的认识”时使用(见教科书第 3 页) 。可以自制,制作原理和方法与一年 级下册的计数器相同,只是要把数位扩展到千亿位。也可直接在市场上购买。 2.多级数位顺序表 教学数位、计数单位、大数的读写时使用(见教科书第 20 页) 。可以自制,制作原 理和方法与二年级下册的“万以内数位表”相同,只是要把数位扩展到千亿位,加上数级、计数单位等的内 容,并可在表的下面贴上一张白纸或连接几排插袋,便于进行读、写数的练习。 3.计算器 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大数的四则计算时使用。计算器一般分成算术型计算器和科学型计算 器两种,算术型计算器可完成基本的四则计算,但是不能自动识别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科学型计算器比算 术型计算器的功能有所扩展,可以进行乘方、开方、指数、对数、统计等运算,能够自动识别四则混合运算 顺序。本套教科书以信利牌(TRULY)P-127 型小学生专用计算器为例,介绍电子计算器的构造、功能和使 用方法。 4. 算盘 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时使用。 教师应准备一个算盘教具, 有条件的学校可再准备几个算盘学具。 5.用硬纸条做的角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角的度量和平行四边形时使用。通过操作理解角的大小变化,测 量角的大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6.量角器、三角板、直尺 教学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使用。这几种教具和学具要求有很高的 精确度,自己很难制作,可在市场上购买。 7. 其他教具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 如用小棒作 为算筹记数,找两把扇子认识平角和周角等;根据教科书第 57 页的“格子乘法表”制作表格。教科书第 120 页思考题的学具,如果计数器不能代替,可以自己制作类似的便于操作的学具。1 备课修改栏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大数的认识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 百万、 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 五入”法省略一个大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 一步培养数感受。 课时安排: 1、亿以内数的认识?????????6 课时 2、数的产生????????????1 课时 3、亿以上数的认识?????????1 课时 4、计算工具的认识?????????1 课时 5、用计算器计算??????????2 课时 1 亿有多大?????????? 1 课时第 一 课 时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一)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课本第 2~4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 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关 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 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在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2 备课修改栏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 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 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生 ? 你家里没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 一年的收入大约 有多少元? 2、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板书:25000 老师: 这是一个存折里显示的存款, 请同学们说一说, 这里有多少存款? 这 个数是几位数 ?(五位数 )各个数位的名称是什么 ? 各个数位上的计数 单位分别是什么? 25000 ??万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位 ??万千百十个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老师:以上所说的到的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万以内的数,其实在生 活中我们已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更大的数─亿以内数的 认识。 2、介绍主题图。 老师: 2000 年我国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现在老师提供几个省.直辖 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 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个省, 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1) 投影出示: (教科书第 2 页主题图)3→数位 →计数单位 备课修改栏(2) 看了这些数据,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 的? 3、教学例 1 教师:从同学们刚才尝试读数中,我们明白要想正确地读出这些大数, 应该先了解掌握这些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现在, 我们就先来学习这些知识 点。 (1) 投影出示例 1 图: 老师: 这个数有多大呢? (2) 计数单位的认识: 计数器上遮去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 一千一千地数,数到 10 个一千。老师:10 个一千是多少 学生:10 个一千是一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满 10 向前一位进 1, 得出结果。) 教师用计数器表示: ②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 10 个一万。老师:10 个一万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显示“十万”) ③同样方法认识百万、千万。 ④认识亿的计数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 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 显示”亿”。 (3) 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 认识数级. ①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及计数单位的排列规律.学生回答探讨结果,并在自己的数位顺序表中填出新学习的数位以及相 应的计数单位. ② 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 4 个数位为一级.最低一4 备课修改栏级是个级.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个级左边一级是万级,万级左边一级是亿级, 并填写完整. (5) 认识“数值”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 8 页练习一的第 1 题. 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的数级划分 的认识. 2. 课本第 8 页练习一的第 3 题 四、课堂总评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第 二 课 时课题: 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二)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课本第 5 页的第 2 及”做一做”,第 8 页练习一 的第 2~5 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 解读数的规则。 2.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级中或末尾有 0 的数的读法。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数位顺序表知识.5 备课修改栏让学生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 从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 (2) 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哪些数位? (3) 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2、个级的数的读法. 下面这些数怎么读: 08 105 120 3025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 2。投影出示数位表: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万 千 百 十 个然后对照数位写上数字. (1) 个级的数的读法,写出 2496. (2) 万级的数的读法.写出 . ① 先让学生尝试读法 ② 比较
和 2496 在数位上的区别。
含两级的数,其中的”2496”在万级,”0000”在个级,2496 是个级 上的数。 ③ 启发:引导
的读法。 说说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6 表示 6 个万 4 表示 400 个万 9 表示 90 个万 2 表示 2000 个万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并在黑板上写出(或电脑显示)这个数的读法。 ④ 讨论:2496 与
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二千四百九十六┆ 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联系: “2496”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二千四百九十六。6 备课修改栏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 少”1”,读数时就不读这个 1。 ⑤ 即时训练. 读一读: 00000⑥ 小结:首先要先明确万级上的各数(可以画出分级线); 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 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3) 两级的数的读法.写出 6407000. ① 引导观察 6407000 与
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 都是含两级的数. 不同点 : 6407000 个级上有 0 个级上是 0. ② 老师;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 ③ 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 ,然后有教师总结说明;先读万级上的数 (多少万 )再 读个级上的数. 板书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万级上的数是”640”,就按照个级来 读─六百四十,在添上”万”字,然后再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小结: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着读个级上的数. ④ 即时训练. 读一读:0 256050(4) 每级中见有 0 的数的读法. 写出
① 讨论,尝试读法. ② 要求按读数的步骤进行; 分别: 读万级的数:八千五百万 读个级的数. 启发:每级中间有 0 的应该读零. 正确读法: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③ 即时训练.7 备课修改栏读一读:2430800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每级中间有 0(不管是连续两个 0,或是 3 个 0)的都只读 一个零;每级末尾有 0 的不读零.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 5 页的”做一做” 2、课文第 8 页第 2 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不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的读法不同。 3、课文练习一的第 3~5 题。 第 3 题呈现了一个情境: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面的 读法,体现了由学生自主先哲合适的读数方法。 第 4 题呈现三幅北京景观的图片,让学生正确地读出图下面的数,进一步 加深学生对亿的内数读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读数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体会和总结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先读万级的数, 在读个数的数 . 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 , 再在后面加上一个 ”万 ” 字.每级中间有 0 的应该读零(联系两个 0 或着三个 0 的只读一个零),没级末 尾的 0 不读.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课题 : 亿以内数的写法亿以内数的写法.(课文第 6 页的例 3、第 7 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中的 第 6~8 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难点:掌握什么时候写 0、写几个 0。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8 备课修改栏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亿以内数的读法. (1)先要求学生读出下面各题的数. 0 0 400 (1)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 发. 2、万以内的数的写法. (1)出示 9650,学生读:九千六百五十 擦去”9650”,让学生根据”九千六百五十”写数. (2)出示”7080”,学生读:七千零八十”. 擦去” 7080”,让学生根据” 七千零八十”写数 (3)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写法体会. 学生可能回答: (1) 从高位写起,那一位上是几就写几,那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 就写 0 占位. (2) 要注意含有 0 的数的写法.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老师:刚才我们写的几个数,都是万以内的数的写法.同学们掌握了这些方 法,还谈到了写数的体会,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很好!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写 数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亿以 内数的写法. 2、教学例 3. (1) 投影出示:9 备课修改栏语音播出:”2000 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 ① ② ③ 尝试写六千八百五十万.(对照数位顺序表) 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含两级的数的写法.如:六千八百五十万含有几级的数?(两级) 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读数时有”万”字) 万级数位上是多少?个级的数是多少? ④ 写数步骤:先出示数位顺序表.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 千 ┆ 位 ┆ 位 位 位 位 百 十 个写万级上的数. 问: 六千八百五十万,写在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生:6850.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6850 写个级上的数. 问:个级数位上有没有数?(没有) 没有数怎么办?(用 0 表示或用 0 占位) 如果不写 0,就剩下”6850”性不行?为什么?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在 6850 后面写上”0000”,即 . ⑤ 读一读. 同样,把
分级,在读做:六千八百五十万,然后和原来的读数(原题目) 进行比较,检验. (2) 显示: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① 让学生尝试写数; ② 引导启发:含有几级的数; 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个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要注意什么?10 备课修改栏(同样,这也是含两级的数,万级上的数字是”3080”,个级上的数字是”0000”.在 写数时要注意:万级上的“零”要用 0 表示,个级数位上要用 0 占位.) (3) 写一写: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① 同样,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学出这两个数; ②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检验; ③ 提出存在的问题,有同学或来势来讲解; ④ 全班交流,板书正确写法: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写作: 写作:6723112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⑤ 看数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 7 页”做一做”(1)由学生独立完成,请 4 位同学上台板演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全班校对. 2.课文第 7 页:“你知道吗?” 介绍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发明 , 发展历史 , 对学生形成数感, 感受数字的文 化内涵提供了素材。 3、练习一的第 6 题的一、二排 第 6 题“看计数器写数”要求学生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看珠子写数 2、 练习一的第 7 题, 本题没有数位表来支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数位线或数位格来代替,逐步过 度到直接写出. 四、练习一的第 6 题的第三排 五、总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 四 课 时课题: 练习课11 备课修改栏练习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 能正确地,熟练地读 ,写亿以 内的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 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 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含有 0 的树的读,写法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媒体: 数位顺序表、实物投影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 百 万 万 位 位 十 万 位 万 ┆ 千 ┆ 位 ┆ 位 9 ┆ 1 2 3 2 作___ “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 1 0 2 0 ┆ 0 8 0 0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12百十个位 0 0 0位 0 0 0位 0 0 0 9 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_____ 1 表示什么?5 表示什么?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 0 2 表示什么?3 表示什么?这个数读0 0 0 00 0 35 ┆ 0 ┆ 4 ┆00 备课修改栏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 二十三万五千 一百零四万零二十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 (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 (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2.练习一中的第 12 题. 要求:(1)先读一读:,)写一写:九千六百万 八十六万零一百 (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连线?说出 你的策略.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表直接写出下面各数. (1)一百五十万三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度到直接写数. 如:第一步,先明确有几级的数. 第二步,划线表示万级,个级万级 死个数位. 第三步,分级填上数字:/万级个级 (3)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 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 二百万零六十三 个级,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每级含有 一千三百九十万九千 一千三百零九万零三十四2.课本练习一中的第 14 题: 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让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 3.课本练习一中第 9 题. 要求:13 备课修改栏(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 (2)引导练习. 比如第(1)小题. 提出问题:最高位是什么位? (对照数位顺序表)百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千位上写什么数字? (3)第(2)(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4)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 10.12.13.15 题. 第 10 题呈现了一个读,写数的实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大数.教材 这样设计题目的目的既可使学生感到有趣 ,也为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提供 了素材,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并组织开展活动. 第 11 题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读,写其中的数.图片的内容可使学生了解有 关知识,扩大视野. 第 15 题是判断题,同过呈现的 4 个数据让学生说出是否合理,不仅了解学 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培养了学生对大数的数感 ,而且训练了学生分析判 断的能力. 四、练习 五、总评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本练习一的第 11 题 十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其余各个位写什么数字?第 五 课 时课题: 比较大数的大小14 备课修改栏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课文第 13 页的例 4 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 中的第 1.2 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 .能正确地.熟练地比较两(或两个以 上)大数的大小 2.通过探索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难点: 多个(两个以上)大数的比较.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读出下面各数. 32800 要求: 1.题目用课件逐一出示; 2.学生看数后,读数(每小题可请 1.2 位学生来读); 3.课件出示每一题读法; 4.全班对照数字,齐读一遍. 二.讲授新课. 1.对照数位顺序表,读数并回答问题.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万 千 百 十 个 ──────────────────── 4 0 0 0 0 015 备课修改栏4000000(1)读一读:400000 读作四十万 4000000 读坐四百万 (2)回答问题. 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 4 个十万) 百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 4 个百万) 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示的大小一样吗?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 (4)想一想:如果去掉数位顺序表,你能否一下看出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你怎 么想的? 学生可能说:从数位的比较可以容易看出谁大谁小,一个是七位数,一个是六 位数,七位数大雨六位数. 这种想法很好,也很正确,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 (1)比一比 (2)700000 和 9 和 1111112.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紧接着出示: 6500000 和 5600000 问: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那么,又是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6500000 大雨 5600000. 问: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读数.根据数位顺序得出六百五十万大雨五百六十万.(两个数的最高位 都在百万位,一个是 6,一个是 5,6 个百万大雨 5 个百万.) 引导探索:可是 5600000 中的第 2 个数字是 6.而 6500000 的第 2 个数字是 5,6 比 5 大.我说 5600000 大雨 6500000 行不性?为什么? (对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判断,很容易说出理由.老师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 概括出位数相同时,两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规律.) 启发: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 : 位数相同时 , 看最高位 ( 学生可能会表达成”第一位”, 教师要予以改 正.)最高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最高位数字小的,这个数就小.16 备课修改栏紧接着,教师再出示: 3306558 和 3380000 问:那个大,那个小?你又是怎么比较的? 等学生争取回答结果并说出比较方法后,老师再问,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应到学生概括出:最高位上数字相同,就看后一位数字,后一位又相同,就看再 后一位的数字,这一数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反之亦反. 3.教学例 4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 (1) 先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的位置; 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2)问: 你去过这些省吗?看到了什么? 给同学做个简单介绍 .(学生知道什 么就讲什么) (3)幻灯出示各地区特点的形象图片,教师先对这些文化名胜作简单介绍, 然后再呈现各省的面积数. (4)让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 (5)随意选取两个省份的面积数进行比较. 如: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经过以上的基本题练习,学生根据位数多数字大,位数少的数字小,很容 易得出结果.这时再要求学生用”&”号表示,得 800 又如比较:西藏:1210000 和新疆 1660000. 学生根据,位数相同,从最高我诶开始比较,也很容易得出结果. 0000 (6)引导归纳大数的比较方法. 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饿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比 较,一位一位地往后看,哪为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7)同桌合作,强化练习. 同桌两人合作,在这 6 个省份中随意选取两个省份,比较它们的面积数,一 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17 备课修改栏1. 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提出问题:根据面积大下,将这六个省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 请排一排. (1)让学生尝试排列 (2)让学生分组交流,校对排列结果,并说说各自的比较方法,过程. (3)引导概括比较方法. 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 七位数的有:1100000 六位数的有: 000位数相同的:从最高位开始比较,先出现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个七位数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你是怎么比较的? 提问学生回答比较方法,过程,引导全体学生明白比较方法. 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 ②将较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最大的数; ③然后再比较另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 七位数: 六位数:000&454800 正确排列: &000&454800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 13 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根据每组树的位数情况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二的第 1.2 题. 这两题是配合”比较大小”安排的练习题.第一题是联系比较两个数的大 小,第 2 题是联系比较死个数的大小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联系完成后, 可以安排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及过程,看看哪一种方式简便,哪一种便于比较 数的大小.18 备课修改栏第 六 课课题 : 大数的改写教学内容:大数的改写课本第 14――15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改写整万 的数. 2.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 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 3.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4.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教学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做范围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出示下面各题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二百零四万五千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吨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个 写作: 写作 写作 写作 写作写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幻灯补充正确写数. 2、读一读下面各数. 0 读作 读作 读作19 备课修改栏读作学生读数完成后,教师板书补充读数.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 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 , 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 用.如图: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液含有: 红细胞:5000000 个 白细胞:10000 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
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
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学生明确了整万数与非整万数后,不仅对改写以”万”坐单位的数有帮助 而且对将非整万数”四舍五入”到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做了铺垫.)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位后面的 4 个 0 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 4 个 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 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 个=500 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 4 个 0 省略掉,在 500 后面写上个”万”字.这样照样读作: 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 个=1 万个. 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000 学生独立改成. 老师巡视 , 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 ”万 ”字 ,并当作要点进行20 备课修改栏强调. 2、教学例 6. (1)投影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 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 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怎样把这两个数改为整万的数?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 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 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 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 写成 0.板书:1.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 10000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 10000=1 万(说明:这里两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6)想一想:怎么将 1389000 用”四舍五入”法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 数.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在逐步引导.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 ②看万位右边第 1 位上的数.大于 5 向前一位进 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 去,改写成 0. 板书:90000 ③再把 1390000 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 万 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陪. (7)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21 备课修改栏126400813285431209000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 ”成以”万 ”作单位 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写上”≈” 如:6 万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 14 页的”做一做”。 通过联系,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掌握新知;一 方面回忆过去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 ,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 视野. 2、课文第 15 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联系使用”四舍五入 ” 求近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 3、课文练习二的第 3~8 题。 第 3 题的素材介绍了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改写 之后还要求学生进行大数的比较,对两部分知识进行混合练习。 第 4 题是关于近似数的练习,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对比,区分联系,体会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准确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近似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近似 数的含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第 5 题是关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 6 个省份的人口数.让学生求出这些 数的近似诉,并提示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等媒体了解其他地区的 人口数.同时还介绍了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的知识. 第 6 题是大数的大小比较,是对上一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第 7 题是让学会练习将大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对于题目中出现了 亿以上的数,对改写不会增加难度。 第 8 题是先写数,然后再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改写 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数的产生223 万 备课修改栏第一课时课题:数的产生教学内容:教材第 19-20 页数的产生、自然数和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及 数位顺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是整数 的一部分。 2.使学生认识多位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 的含义, 掌握数位的顺序和数级的概念, 能根据数位或数级的顷序, 初步认识一个具 体的数中各个数位,以及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计数器,多位数的卡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复习。 (1)提问: 你能从右往左说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吗?谁能从右往左说一 说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2)读出下面各数, 并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00 2.教学数的产生。 (1)自然数的产生。 3.教学自然数。 (1)说明自然数。 有了数字,就可以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提问:如果一个物体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 追问:什么样的数叫做自然数?你能再说出几个自然数吗? (2)教学自然数的特征。 提问: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有最大的自然 数?为什么?23(2)说明数的产生。 备课修改栏想一想:自然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追问:哪些数是整数?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教学计数单位。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我们在前三年多里学的整数, 都是万以内的数。 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 哪些?(指板书的个、十、百、千、万)想一想,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怎样的 关系? 提问:根据上面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教学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要用到比万大的数,从今天起, 我们要学习比万大的多位数。 老师举出一些比万大的数的例子。 ②从以前学习的一万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 出示计数器,拨上一万。提问:现在计数器上表示多少? 我们可以一万一万地数下去。 追问:10 个一万是多少万? 现在我们一起十万十万地数。 追问: 10 个十万是多少万?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 10 个一百万是多少万? 怎样拨珠?现在万位是“1” ,是 1 个多少?接下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 10 个一千万时,说明向前一位亿位上进 1,是一亿。这时计数单位是什么? 提问:刚才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每位满几就向前一位进 l? ③我们还可以这样数下去。师生共同一亿一亿地数到十亿、 提问:10 个一亿是多少亿?十亿十亿地数到一百亿。提问:l0 个十亿是 多少亿?谁能说一说,这里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 ①小结:现在,你能按顺序说出有哪些计数单位吗?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的数位按顺序说――说有哪些计数单位。 2.说明十进制计数法。 刚才我们数数时, 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满几就要向前一位进 l?想一想,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4 备课修改栏说明: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像这样每相邻的两个计 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法。 追问:怎样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在十进制计数法有哪些计数 单位? 三、教学数位顺序表 1.讲解数位。 (1)提问:阿拉伯数字有哪几个? 说明: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例如 386,是一个数,它要用 三个数字 3、8、6。 追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几个数字? 板书 1529。提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些数字?这个数从右往左有哪 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指出: 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 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2) 下面数里各有哪些数位 ?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多少 ? 313 说明:数字 2 在十位上表示 2 个十,在千位上表示 2 个千;数字 3 在个 位上表示 3 个一,在百位上表示 3 个百。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 数的大小也不同。 2.教学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顺序。 除了已经知道的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外, 多位数的数位也是按一定顺序 排列的。请看整数的数位顺序。 提问:从右往左除了已经学习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外,依次还有哪 些数位? 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 (2)认识数级。 说明: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 提问: 从数位顺序表上看, 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252625 备课修改栏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说一说, 从右往左, 哪些数位是个级?哪些数位是万级?哪些数 位是亿级? 追问: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3)请你按数级从右边起,说说每个数级各有哪些计数单位。 (4)做“练一练” 。 3.认识多位数的组成。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 样分的?
63248(2)先把下列各数按数级分一分, 再说一说各有哪些数位, 最 高位是什 么数位。 38 (3)下面各数亿级、万级、个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5 引导学生先分数级,再启发学生说出每一数级上各是多少。 (4)从左往右,先根据数位的顺序,指导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数的组成; 再根据数级的顷序,告诉学生每一数级上各表示多少,并让学生说一说。
四、小结和练习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 21 页。 教学目标:课题:亿以上数的读法1、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 2、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数。 3、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上数的读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拨数器26 备课修改栏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要求同学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学生口答。 2、投影出示: (1) 、10 个亿( ) ;10 个十亿是( )十个百亿是( )(2)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三、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02000 (二)探究新知 1、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提出要求:在拨数器上一千万一千万地拨,一直拨到九千万。 问:九千万加一千万是多少?千万位满十怎么办?(板书:亿) 在拨数器上一亿一亿地拨珠,一直拨到九亿。 问:九亿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怎么办?(板书:十亿)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百亿、千万亿。 ) 板书:十亿、百亿、千亿 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 1 (1) 、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六十一亿 引导学生先按个级的方法读六十一,再在后面加个“亿”字。 (2) 、 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一百亿四千万二千并按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个 数。 (3) 、要求学生读出“做一做”中的练习题中的数。 (4) 、小结:亿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27 备课修改栏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计算 方法。 2.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教学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谈话。 教师: 同学们, 你们去过超市吗?当你们同家人在那买了生活和学习用 品后, 兴高采烈地去结帐时, 结帐处的阿姨是怎样给你们算帐的呢?用计算 器算帐有什么好处吗?想一想, 什么土地方, 哪些行业的人员会使用计算器 或计算机呢? 2、了解学生调查的情况。 (调查作业提前布置) 教师:昨天让大家回家调查发结帐时所用到的工具。谁能给大家说说。 算盘也是一种计算工具,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算盘的知识 呢? 二、探究新知 1、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 (课件简单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 2、珠算 (1)介绍珠算 用算盘作为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 叫做珠算。 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 期的生产、计算实践中,首创的一门科学的计算技术,是我国珍贵的历史产 物之一。据记载,十五世纪初期,珠算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先后流传到 朝鲜、日本、韩国等邻邦,成为东亚各国广泛使用的一种计算方法。28 备课修改栏(2)认识算盘 认识算盘各部分名称:梁、档、框、顶珠、上珠、下珠、底珠。 3、算盘的计数方法。 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 计数前先要确定某一档做个位, 定位是有算 盘计数的特殊要求,再从个位向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等与整数的数位 顺序一致。 使用算盘时, 只有把算珠拨到靠梁时, 才表示算盘上有数, 算珠都靠框时, 表示没有数。 说明: “5”一般不用 5 个下珠表示,而是用一个上珠表示, “10”一般不 用一个上珠和五个下珠表示, 也不用两个上珠表示, 而用十位上的一个下珠 表示,这一点与十进制计数法是一致的。 4、珠算拨珠方法 用拇指拨上 1、2、3、4、 用食指拨去世、2、3、4、 用中指拨上 5,拨去 5 用拇指和中指联合拨上 6、7、8、9,再有食指和中指同时拨去 6、7、8、 9。 5、了解计算器的知识 (1)了解计算器的外观 (2)说说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计算器。 (3)认识计算器的面板。用计算器的计算 第一课时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课本第 26、27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29 备课修改栏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 36+47= 82-49= 41-18= 12× 27= 26× 28= 351÷ 13= 544÷ 16=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 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 的奥妙告诉你们, 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 子计算器的使用.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 计算器方面的知识. (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 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 (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 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 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 算键和等号键) (板书)30 备课修改栏练习 12÷ 4 (说出过程) (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 (板书) 例如:9-3, 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 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 留. 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 1: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825-138(板书)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 (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 1548÷ 43= = 49× 39= 32× 68=1=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 以了 2、教学例题 2 出示:9999× 1 9999× 2 9999× 3 9999× 4 (1)独立计算,把结果写出来。 (2)观察,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 出示:9999× 5 9999× 7 9999× 9 (3)按照找出的规律,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这些题的答案。31 备课修改栏(4)运用计算器对答案给予验证。 三、巩固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 48+97 102× 63 146-89 4608÷ 36 301+274 27× 39 96÷ 382.用计算器计算 591-243+207 32× 59-1034 52× 34+625 8004÷ 92+76 3815÷ 35-27 -843.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 8 吨的货车 15 次可以运完;如果改用一辆 载重 12 吨的货车,多少次可以运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 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 趋势吗? 五、课后作业 1.用计算器计算. 6= 9065= 2.用计算器计算. 203-2584÷ 76= 35× (729÷ 27)= 2412÷ (288÷ 8)= 2405÷ (85-48)= 7641-56× 82= 470+21× 19=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 28 页到 32 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 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328000= 40217= 备课修改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 28 页的第 5 题。 (1) 投影出示,读题。 (2) 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 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 写作: ( 写作: ( 写作: ( 写作: ( ) ) )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 =( )亿 )亿 )亿 )亿(2) =( (3) =( (4) =(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 31 页第 15 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 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七亿33 备课修改栏 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三百二十一亿 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一百零三亿 三亿五千零七万3、用 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 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 0 的数。 (4)约等于 1 亿的数。 ( ( ( ( ) ) ) ) )(5)改写成 8369 万的数。 ( 4、教材第 30 页第 13 题。 5、教材第 31 页第 14 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 32 页的第 19 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活动课1 亿有多大教学内容:感受 1 亿这个数有多大。(课文第 33―34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 意义,建立数感。●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34 备课修改栏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 亿有多大。 教具准备:一叠纸张(1000 张)、直尺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 能想象 1 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 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 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 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 亿米 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 万圈吧;1 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二、探究活动 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研究选择测量 “1 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 找出 1 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 办? 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 张、1000 张、10000 张。 教师:有没有想到取 115 张、1021 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 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 100 张和 1000 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⑴教师取几份 100 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 1 亿张纸的高度; ⑵教师把 1000 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 1 亿张纸的高度。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 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 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 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35 备课修改栏以 100 张为例。测量高度:约 1 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 要有所选择) 提问引导:1000 张呢?――10 厘米 10000 张呢?――100 厘米――1 米 100000 张呢?――10 米 1000000 张呢?――100 米
张呢?――1000 米
张呢?――10000 米 ⑶推算结果。 1 亿张纸的高度是 1 万米。老师:你知道 1 万米有多高吗? 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 1 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也就是说如果有 1 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 它的高度 将超过珠穆朗玛峰。 以 1000 张为例。 测量高度: 约 9 厘米。 照此推算: 1 万张的高度为 9000 米。 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 如果取 1 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 三、自主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 步感受 1 亿有多大。 教学后记:第二单元教学目标: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内容:课本第 84 页(公顷、平方千米)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 1 公顷、1 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 1 公顷=10000 平方米,1 平方千米=100 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形象感知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使学生了解 1 公顷、1 平方36 备课修改栏 千米的大小。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测量一下操场的长和宽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球赛吗?(学生自由谈一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我们一起看一幅体育场的图片好吗?师出示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寻找数学信息。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现在老师很想知道这个体育场的面积有多大,你们能帮助老师想一下办法吗? 生:?? (生可能会说,这么大,怎么量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师板书课题:公 顷和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用学生平时喜欢观看的足球赛为教学情景,学生感兴趣,在这种氛围下将 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一:学习公顷 师: 同学们, 你们课前对操场的长和宽进行了测量, 谁能说一说自己测量的数据? 生:我测量操场的长是 140 米,宽是 100 米。 根据你们测量的数据,你能计算出后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独立计算出操场的面积是多大。 140×100=14000(平方米) 师:你认为用平方米去测量像操场这样大的面积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其实有一个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多大的面积是 1 公顷呢?谁能37 备课修改栏 估计一下,你认为 1 公顷有多大? 生:教学楼那样大。 生:象操场那样大是一公顷。 师:1 公顷到底有多大? 教师边说边板书:边长是 100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公顷。同时 也让学生看到课件出示:设计意图:为何让学生进行估计,原因在于:学生在没有一公顷的概念前的估计 属于一种,无尺度的估计,也就是随意估计,想它是多少就估成多少。而在知道了公 顷的概念之后,就好象给了学生一把尺子,对于所接触的面积就可以用这把尺子进行 度量。前后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师:刚才同学估计我们的教学楼大约是一公顷,在你知道了一公顷有多少之后, 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生:不正确,因为边长是 100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公顷。而我们的教学楼的长 不到 100 米,宽更不到 100 米,所以它的面积没有 1 公顷。 师:你怎么知道教学楼的长和宽都不到 100 米,你进行测量了吗? 生:没有。因为我们对操场进行了测量,操场的宽是 100 米,而教学楼的长和宽 都没有操场的宽长,所以我认为它的面积不到 1 公顷。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操场的面积是 1 公顷?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操场的长比 100 大,所以我认为操场的面积不是 1 公顷, 但是可以说是操场的面积大约是 1 公顷。 设计意图:教师针对学生前面的估计,让学生进行分析前面的估计是否准确,这 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学习、理解 1 公顷的 效果。 师:那么公顷和平方米之间是什么进位关系呢?谁能说一说? 生: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知,因为边长是 100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 公顷,而这个38 备课修改栏 正方形的面积又是 10000 平方米,那么 10000 平方米=1 公顷。 师:那么 2 公顷=( 活动二:学习平方千米 1、师:在生活中,公顷是否是最大的面积单位呢?并不是,如果人们要进行较大 面积的计算时或是测量时常用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2、课件出示: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平方米,30000 平方米=( )公顷3、师:从字面来分析,你认为多大才是 1 平方千米?它和公顷有什么关系呢?学习 注意:这里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也可能是比较直接。当学生的回答效 果较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学习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公顷它们都是边长的多少的正方形。 然后, 请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第 84 页的内容, 然后交流从中获得和的数学知识。 (平 方千米也可以写成 km 及 1 平方千米=100 公顷)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平方千米,对其有一个初步的 理解,然后再由我将学生的知识通过引领,归纳到学习的知识点上来,学生比较感兴 趣。 三、方法应用:学习小知识2课件出示,让生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加入小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放松一下,而且 还能了解到“生活中的数学”,可谓一举两得。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39 备课修改栏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更大的面积单位,你们都知道了吧?它们 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学得可真棒,回家后跟家长讲一讲自己的收获,好不好? 下面进入我们的课堂小检测,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商量的语气,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最大限度 地调动起来。 五、课堂检测: A 卷: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用手势表示一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大小。 3、你能进行单位换算吗? 7公顷=( ( )平方米 20000 平方米=( ( )公顷)平方千米=400 公顷 )平方米)公顷=50 平方千米 )公顷44 公顷=( B 卷:720000 平方米=(1、填空: 3 平方米=( 500 平方米=( 12公顷=()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6 平方分米=( 2 平方千米=()平方厘米 )公顷 )公顷110000 平方米=(2、你知道吗? (1)、东营区新区广场面积大约有20( (2)、区一中操场面积约26400( (3)、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 (4)、中国的领土面积是960万( )。 )。 )。 )。设计意图:课堂上设置小检测,不但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找 出其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补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目标达成情况, 而且还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的目的。 附检测题答案: A卷: 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答案略。(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师当场点评。)40 备课修改栏 3、70000、2、4、5000、440000、72 B卷: 1、300、600、50000、200、120000、11 2、(1 )、公顷( 2)、平方米( 3)、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 六、布置作业:根据实际情况,布置适当有关面积的作业。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角的度量( 1) 使 学 生 进 一 步 认 识 线 段 , 认 识 射 线 和 直 线 , 知 道 线 段 、 射 线和直线的区别。 ( 2) 使 学 生 认 识 常 见 的 几 种 角 , 会 比 较 角 的 大 小 , 会 用 量 角 器 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 能力。 教学难点:直角的认识、周角的含义。 教学关键:加强操作活动,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划分:4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 ?????? 角的度量?????????? 角的分类?????????? 画角????????????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第一课时课题: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内容: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角的定义。 (课 文第35-36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 。41 备课修改栏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 程。 6、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 图 联 区42 备课修改栏称 线 段 射 线 直 线 小组汇报形系别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 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 让学 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 ①画出一点, 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 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 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 这两 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43 备课修改栏第二课时课题:角的度量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课文 第37-38页的内容, “做一做” )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 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 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 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 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 它的作用也不同, 像第 2 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 要造这样 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 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 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44 备课修改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 哪里是 0 度刻度线及内 刻度和外刻度, 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 180 份等。 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 中心、0 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 均分成 180 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 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 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 180 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 (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 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 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 出为什么 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 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 。和 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 一个表示 60°, 另一个却表示 120°?从 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 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 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 ,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 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 。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 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 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 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 。 (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 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P38 例 1)45 备课修改栏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 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 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 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第三课时课题:角的分类教学内容:认识平角、周角以及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课 文底41页的例2、例3及相关的练习) 、 教学目标: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 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46 备课修改栏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 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 90°直角:等于 90°钝角:大于 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 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 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 (出 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 书 P41,自学例 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 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 平角=2 个直角 1 周角=2 个平角=4 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 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 90°,小于 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 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47 备课修改栏3、P43、4 看图填一填 4、P43、1 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第四课时课题: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教学内容:按给定的度数画角。 (课文第42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一做” ,第 2题,以及练习五的第2、3、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 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5、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 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48 备课修改栏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 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 P42 (2)试一试: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 地画一画。 说一说: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 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分别画出 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师巡视, 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 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2、P44、6 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 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4、7。 教学后记:49 备课修改栏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三位数乘两位数(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 算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 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 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 算。 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 课时划分:9 课时 1、口算…………………. 2 课时左右 2、笔算…………………… 7 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乘法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 100 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课 文第 45 的例 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 1-3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 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50 备课修改栏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 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 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 0 前面的数,再在乘 积的后面添上一个 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 1 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 1 题和第 2 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 4 题和第 5 题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 48 页 6--9。 口算练习(略)第二课时课题:口算乘法的练习课51 备课修改栏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 100 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 口算。有关“积的变化规律” 。 教学目标: 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埋下伏 笔。 3、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学用具:挂图、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 47 页的第 4 题。 1、 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 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 3、 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 (2)教科书 48 页的第 5 题。 1、小黑板出示算题。 2、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交流讨论。 ) 结合学生的发现, 引导学生归纳出: 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 另一个因数不变, 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 ) 二、估算练习。 教科书 48 页的第 6 题。52 备课修改栏1、小黑板呈现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三、创新思维练习。 、 教科书 48 页的第 7 题。 1、板书题目。 2、读题,理解题意。 “买 3 棵送 1 棵”是什么意思?(付 3 棵的钱,得到 4 棵小树) 3、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 5、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例1) (课文第49页的例1、 “做一做” ,练习七的第 1 ―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152×2= 2 、笔算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24×12=44×59=63×52=53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 备课修改栏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 145 千 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 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 × 12 ------290 1 45 ------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 末尾和个位对齐; 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得数的末尾和 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 237×82= 2、练习七的 1、2 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134×12= 176×47 = 425×36 =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第二课时课题:笔算乘法练习54 备课修改栏教学内容: 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文练习七的第5 ―11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1、口算 28×3= 15×6= 150×6=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6`×8= 36×2= 46×20= 4×160= 3×150=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 × 16 152 × 23 246 × 34 ―――― 964 63855---―― ―――― 804 134 156 104 备课修改栏―――― ―――― 938 1196―――― 7344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 15 个班,每班 144 本,还需要留 40 本作为备 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 8 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 24 人,站了 12 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 3 套,儿童百科每套 125 元,数学 大全每套 18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 8 题 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 18 看成了 15,结果得 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 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 12、13 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七第 10、11 题。第三课时课题: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 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三位乘两位数的乘法。 课文第52页 (例2) , 及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 0 在乘法运算56 备课修改栏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 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 608×5= 40×72= 908×4=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 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 160 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 千米它们 30 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 0 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 自己试一试。 学 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 0 和非 0 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 0 的个数?57 备课修改栏160×30= × 30――――― 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 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 30 ―――― (2)计算 106×30 时,既然中间的 0 与 3 相乘得 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 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106 × 30――――――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 0,就在 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 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 53 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 1、2 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 3、4、7 题。 第四课时 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58 备课修改栏教学内容: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 (课文第54页内容及练习 八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 度的写法。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并应用它去解决问 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 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 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 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 1 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 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可以写成16千米/时。 (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 60 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 秒、每日等等。59 备课修改栏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 225 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 110 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 500 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 340 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 15 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 120 米/分,小强每天大约 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 8、9 题 。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 10 题 。第五课时课题: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 (课 文第 58 页的例 4, “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 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 好习惯。60 备课修改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 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 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 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40×4= 20×4= 25×160= 25×40= 25×10= 8×125= 24×125= 72×125=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 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26×24= 26×12= 17×12= 17×24= 17×36=61 备课修改栏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 4 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 9 的 1-――4 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5)×(45×5)= (18×2)×(24÷2)= (105×3)×(45÷3)=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 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 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56 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 4 倍, 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 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 59 页 4、5。第六课时 课题: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文第 60 页的例 5、相应的“做一做” , 以及练习十中的第 1―6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 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2 备课修改栏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 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 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 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 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 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 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新知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 592 页,大约是( 小明每分钟打字 108 个,大约是( )个。 )千克。 )页。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 1328 千克,大约是(2 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 62cm, 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 252 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 米 b1200 米 c1500 米3 沙坪小学有学生 612 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 19 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 生?63 备课修改栏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 17000 千米,如果他每天飞 780 千米,20 天能 飞 到吗? 4、第 62 页的 5、6、7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 63 页 8、9、10、11、12。第七课时课题:练习课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 62 ―63 页的第 7―11 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 算。 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 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4、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 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 62 页的第 7 题。 以口算卡片的形式出示算式, 个别答与开火车相结合, 以作到人人参与。64 备课修改栏2、教科书 63 页的第 8 题。 (1)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 (2)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零和因数末尾的零在笔算时的不 同操作办法,教师进行演板。 3、教科书 63 页的第 8、9 题。 (1)列出原算式: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仔细观察,请你说一说哪个因数的变化了,怎样变的,积又是怎样变 的。 二、提高练习。 1、出示(1) 12 × 18 = 216 (12×3)×(18÷3)=请你猜一猜结果会是几?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进行详细的讲 解。 2、那么(2)(12÷3)×(18×3)=的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3、而(3)(12×10)×(18×10)=又该等于多少呢? 三、综合应用练习。教科书 63 页的第 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十六亿七千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