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7岁,今天抬东西时扶着她的腰用力挺进过度腰那里突然疼了一下,到现在感觉有点难过,但不是疼,请问这个对长高有

我今年17岁,射精过度导致睾丸变小还很硬,用力捏会疼,不用力不疼,肚子一收睾丸也跟着向上提。是不是_百度知道
我今年17岁,射精过度导致睾丸变小还很硬,用力捏会疼,不用力不疼,肚子一收睾丸也跟着向上提。是不是
用力捏会疼,射精过度导致睾丸变小还很硬我今年17岁,不用力不疼
我有更好的答案
谢谢,这段时间我都快崩溃了
采纳率:20%
不是正常现象,那是你的鸡吧硬邦邦过度了,如果久了还会痛是吧,哥们别拿手玩多了,花点小钱干上五次就舒服了
我晕,你用力捏谁的睾丸他会不疼啊
呵呵,也是
不是,没事的
谢谢,这段时间我都快崩溃了
可能是用力过猛的原因
我鹿房里有硬块,两个都有,右边长的左边后长得,跟睾丸癌有关系吗
右面的没了
去医院检查一下嘛
跟父母在一起不好意思说
呵呵,找个要好的姐妹
谢谢,这段时间我都快崩溃了
不是噢!请不要过度
谢谢,这段时间我都快崩溃了
其他6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深圳一男子喝酒喝进ICU!春节将至,酒后切忌做这事
发布于:18小时前 & 南方都市报
春节要到啦!大家是已经回到家啦还是正在回家的路上呢?每当逢年过节聚餐、饭局总是特别多吃吃饭、聊聊天、喝点小酒吃的尽兴,玩的开心但是大大君再次请大家切记——喝酒有道小酌怡情大醉伤身!别让酒精毁了假期!前不久深圳和广州就连续发生了3起由于喝酒过量引发的悲剧……深圳福田一男子醉酒躺地当街吐了一地血!2月4日下午,有市民报警称有人喝醉酒躺在马路中间,吐了一地血。深圳福田交警红树林中队交警接警后,在三分钟后赶到现场。在现场交警看到,喝醉酒男子躺在马路中间,全身发抖,身旁的地面上有一滩鲜血,情况非常危险。交警见状,立即将醉酒男子扶起,并现场拦截了一辆出租车,一路陪护该男子到医院,挽救了一起生命。醉酒呕吐物阻塞气管深圳石岩一男子差点窒息身亡1月28日,深圳石岩的李先生与四五个朋友聚餐,酒桌上他一共喝了两斤白酒。他本以为回家睡到自然醒就没事了,可没想到这次醉酒让他住进ICU。送医时,李先生已经处于深昏迷的状态,面部和四肢甲床都紫了。所幸医生及时处理,把李先生的气道切开,让他的生命得以及时挽救。据医生介绍,李先生因为醉酒导致呕吐,由因喝酒并发了消化道出血。呕出的食物和血堵住了气道,还被吸到了肺里,因此导致生命危险。连喝两场广州男子年会后宿舍猝死2月3日凌晨, 29岁的富龙(化名)猝死在公司宿舍里。同事称,富龙平时酒量还行,在2月2日中午聚餐时,富龙喝了六七两白酒后回家休息,下午又被叫去参加晚上的聚餐,喝了两大杯白酒。晚上散会后,同事发现富龙已经走路不稳,有轻微打鼾,便把他送回公司宿舍过夜,并托人照看。可是当晚3点多,负责照看的同事发现富龙嘴吐泡沫,怎么都叫不醒,于是赶紧拨打120。遗憾的是,急救人员到达时,已经不治。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醉酒的后果,真的很严重!不要以为上述3个案例都是极个别大大君随手一搜,都触目惊心湖北男子喝半斤白酒 吐一升鲜血43岁的朱先生平时喜欢抽烟喝酒,两年前查出肝硬化,医生叮嘱一定要戒酒,但他没有当回事,仍然每天要喝三两白酒。日,朱先生和几个朋友在外吃火锅,席间喝下半斤白酒,到家后就感到胃部和胸口不适开始呕吐,谁知吐出来的竟然是鲜血。家人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到医院,到医院后总吐血量达1000多毫升引发失血性休克,幸好及时手术才保住性命。广东17岁少女饮酒过度 当场死亡日前,一位17岁伴娘在喜宴上酒醉后去世的新闻让人痛心。广东梅州17岁少女小钟参加好友婚礼时喝醉,被朋友送回酒店客房后不幸身亡。扬州小伙饮酒贪杯 导致消化道出血日,扬州一年轻小伙子捂着肚子走进急诊室。原来,小伙姓陈,今年32岁,眼看着马上要过年了,小陈最近非常忙碌,应酬较多。昨天,小陈和朋友一直喝到次日凌晨1点多,酩酊大醉,被朋友送回家后呼呼大睡。今天一早醒来,小陈感觉头昏脑胀,伴有阵阵疼痛。到了中午疼痛感加剧,还想呕吐。“我无意间看呕吐物,竟发现其中还藏着血丝。”小陈这才意识到不对劲。负责接诊的急诊科医生通过检查发现,小陈之所以出现以上不适症状,是因为急性胃黏膜损伤,导致消化道出血,需要进一步治疗。年关将至少不了把酒言欢因此,大大君还想科普一下酒精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够平平安安过年(其实,少喝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科普喝多了,千万别抠喉其实,医学上的确有「催吐法」,不过不是用于解酒,而是为了救那些误服药物及毒物的人,而且催吐的前提必须是这个人当时神志清楚。催吐法的原理就是把手指伸进口腔,刺激喉咙那里一个叫「会厌」的部位,会让我们感到恶心,从而催吐。催吐虽然可以通过吐出一部分酒水,起到一定的醒酒作用,但实际上属于很危险的动作。这是因为——1在抠喉咙的时候,如果指甲比较长或抠得比较用力,就有可能抠破咽喉部。2在催吐过程中,如果喝酒的人突然意识不清,那么好不容易吐出来的东西很容易被误吸到气管,引起窒息。3这个动作还有可能引发胰腺炎,情况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非常危险。4强制性抠吐会加重食道损伤,轻者是反流性食管炎、食道溃疡,严重的话可能引发大出血。5抠吐的行为也会改变消化道的正常运行,从而对消化功能造成损伤。也许你曾在喝醉后抠过自己的喉咙似乎也没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这些危险是真实存在的!喝多了 我们如何科学解酒?网上流传了很多解酒的土方子,比如喝浓茶、喝咖啡。浓茶和咖啡里都含有咖啡因,能暂时赶走睡意并恢复精力,但遗憾的是,咖啡因本身并不能促进酒精的排泄和转化。多喝水对于解酒有一定效果。因为大量喝水可以增加小便量,从而加快酒精排泄。但是,说到底现在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真的有解酒效果如果有,那一定就是不喝酒或尽量少喝,而不是市面上卖的各种「解酒药」。喝多了 什么姿势更安全?如果一个人醉了,最麻烦的事情不是他抱着电线杆不走,也不是他哭着喊着要找妈,而是呕吐后又误吸所导致的窒息。真的会死人的!因此,喝酒之后的姿势也非常重要。重点强调请帮助他侧着睡,保证呼吸顺畅!如果你是旁边那个清醒的人,可以帮他宽衣解带~如果能找到地方休息最好,注意查看他的状态,千万别让喝醉的人一个人独自休息。其实大大君想说过节大家在一起就图个热闹开心除了「喝酒」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让气氛嗨起来呀!你说是不?
福利影视(免费)
南都讯记者李洁琼通讯员宫胜男2月12日,珠海横琴新区、保税区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动员工作专题部署会议,珠海市
成员、横琴新区、保税区党
南方都市报18小时前
南都讯记者朱鹏景实习生杨千子12日下午,珠海高新区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会议,对全区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会议强调,一要
南方都市报18小时前
距离春节假期只剩最后三天在这个节骨眼上许多小伙伴应该刚写完年度计划就想问你们:是不是很头大?以上这个大头就是大大君本君了几天前
南方都市报18小时前
春节要到啦!大家是已经回到家啦还是正在回家的路上呢?每当逢年过节聚餐、饭局总是特别多吃吃饭、聊聊天、喝点小酒吃的尽兴,玩的开心但是大大君再次
南方都市报18小时前
- 点击上方CBDTIMES,关注广州最大的白领圈-第二十四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将于日起至3月2日期间,分别在海心沙、二沙岛艺
南方都市报17小时前
这段时间大家都有相同体会无论你走到哪里见面第一句话寒暄就是你抢到车票了吗?回顾这段日子每天刷新最多的不是朋友圈而是12306官网或APP相信
南方都市报1天前(213)(39)(64)(80)(9)(117)(3)(32)(50)(2)(11)(15)(37)(1)(31)
国内 (66篇)
《铁建故事》宋广莲:过年了,想起铁建的绿棉衣
此时,夜深了,看看手机,已经凌晨一点多了。窗外静静地,远处高楼闪烁的灯光格外迷人,可心里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春节的脚步更近了,年味渐浓,那天我特意准备了一身新衣服,穿新的衣服,以新的姿态和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想着想着,我内心深处激起阵阵涟漪。突然,我想起我珍藏的铁建发的那件绿面花里子棉衣。
年秋末,寒气逼人,雁北高原的冬天好像马上就要来了,金黄的树叶沙沙地掉落在地上。
有一天,铁建兵团六连的大喇叭响了,通知大家领冬季服装。大家争先恐后来到连部,哇!军绿色的面子,各色小碎花的里子,软棉棉的三新棉衣和黑棕色的皮棉帽,这群少男少女们把这一大堆冬季服装抱在怀里,高兴的转圈圈,迫不及待地回茅屋穿在身上,好舒服呀,带上新皮帽,不约而同的都跑到连部,互相敬礼!活脱脱的解放军战士,男的英俊威武,女的潇洒漂亮,真美呀!不知谁提议:“走!九班战友们,咱们赶紧穿着棉衣照一个集体相片。”大家忙选最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拍下了最兴奋最难忘的,青春不复返的珍贵照片。
照片洗好后,自己还没看够,就忙给父母寄了回去,想让街坊邻居看看,我家有当兵的女儿了。要知道,这份荣誉值得骄傲,在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下,我们以解放军为榜样,不怕苦,不叫累,披星戴月提前完成团里交给的施工任务,为京原线早曰通车流血流汗,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支援三钱建设付出了青春年华。
棉衣成了宝贝了,白天出工回来看,晚上睡前试一试,一直舍不得穿上去工地干活儿,直到冷到不能再承受了,我才穿在身上,还怕弄脏裤边,把裤边缝块布廖住。
那年,连里同意我回太原休假,我高兴极了,我可以让爸妈看我穿“军装”的样子了。我记得,探家的那些天,妈妈看我换上了御寒保暖的绿棉衣!感慨地说过的一句话不止说过一次,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你穿这棉衣真不难看,今年过年,再不要妈给你做棉衣了。”是啊,那些年,对于我们来说,过年最开心的事情,应该就是有新衣服穿,每年过年妈妈都给我们做的厚厚的花棉衣,同学们互相炫耀。妈妈看见或者听见邻居夸我,她脸上总是洋溢着快乐和幸福……
我也好像小时候过年穿新衣一样的兴奋!其实,绿棉衣,不仅仅给我,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幸福与欢乐,我穿着这身“铁建兵”的棉衣,和父母兄弟姐妹们专门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爸爸是木工,特意做了相框挂在家中显眼的地方,自己天天看,也让来家里的客人看,这是他老人家的宝贝女儿啊,当兵啦。可惜,因照片是粉色纸衬托,用浆糊粘贴避免滑落,结果年久受潮了,拿下来,专门包在一张报纸里,一次搬家给遗失了。
转眼到春天了,穿了一冬的棉服逐渐换下来,换下的棉衣棉裤有的开缝了,有的扯开棉花露出来了,女战友就主动让男战友需要缝的棉衣棉裤就拿来。有的男战友说自己的棉服里有虱子,还不好意思找女战友缝呢。在平时男战友扣子掉了、衣服开扯的,女战友会义不容辞的帮他们缝好。互帮互助在铁建这个集体里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无拘无束。我常常想起,为什么我们铁建在一起的时间仅一年半,但是我们的战友情是一辈子的。原来就是这样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起来的。
1971 年 10
月,我结束铁建生活回到太原晋机厂宿舍西十六村,妈妈一早就把我带回来的铺盖、铁建发的白色垫肩、水壶、绿色雨衣、绿色棉衣、黑棕色棉帽统统晒到院子里。
过往的邻居看到都过来瞅瞅摸摸,问长问短,妈妈一脸的笑容。一向舍不得抽好烟的爸爸竟拿着大前门烟给人抽,我懂父母的心,他们是为姑娘光荣完成使命而骄傲啊。从此,这些物件全由妈妈保管起来了。
到冬天,我让爸爸戴我发的皮棉帽,可爸爸舍不得带,挂在墙上天天看。过年串门拜年,爸爸可就带上显摆去了。每年入冬前,妈妈就拿出铁建物件晒一天,晒过的棉衣闻上去就有一种比较舒服的感觉,妈妈说它带着太阳的香味,然后总是被妈妈再叠得整整齐齐用红色的方布包起来放在家里她珍爱的樟木箱里。
我的弟弟 1
976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妈妈拿出帽子让他带上,告诫他说,这是你姐铁建的帽子,弟弟说我还要穿棉衣呢。晚上我回去,弟弟缠着我:“姐姐,你就让我穿上那件绿棉衣吧!”我舍不得,可爸妈看着我,怎么办?唯一的一个弟弟,我忍痛割爱说:“行了,行了,满足你,铁建东西都送给你。”弟弟高兴的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妈妈从箱子里拿出包袱,弟弟立马穿戴上,一会就全副武装了。“哎呀!棉裤怎么开口到旁边了”
。我们都笑了。妈妈说:‘别急,赶明我给你做条绿单裤! "
,爸爸叮嘱他“到农村要学你姐他们铁建人,不怕苦和累,好好干,和你姐一样给咱家长脸”弟弟调皮地敬了个礼,向铁建人学习!一家人开心的笑了。
在农村,穿绿棉衣干活,抬石头垒梯田,弟弟怕磨烂棉衣肩膀,把白垫肩一带,特显眼。人们投去羡慕的眼光,你是谁家的复员兵?弟弟大声回答,是铁建兵团回来的,铁建兵!&&
铁建物件伴随了我的兵团生活,又陪着弟弟去接受贪下中农再教育。后来,仅仅留下了妈妈年年入冬晒的那条绿面小绿花的女式棉裤,一晒就是四十多年。1971
年我妈家在晋机厂宿舍的在西十六村, 1974 年搬到南十六村, 2015
年搬家到友谊二小区,新旧更替了多少物件,但每次搬家都不让别人拿樟木箱子的钥匙,那里面放着不少她不让我们动的宝贝,其中就有这件绿面花里棉裤。
时代变迁,羽绒衣代替了棉衣,旧棉衣都拆了,唯独这一条棉裤不让拆。弟弟讲,一条棉裤又没人穿,还占地方,保存着干啥?妈妈说,你姐去铁建那年,你才十岁,不知道你姐去铁建是为参加“三线建设”,她受苦受累不容易,现在只剩一条棉裤,留个回忆吧。妈妈当时说不出更多打动人的话,但我全懂,体会到了她的一片苦心。
而如今,购置新衣已经成为我们的家常便饭,当年那种纯真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只是,这一条棉裤依然放在妈妈传下来的樟木箱里,我每年入冬把棉裤拿出来晒晒,睹物思人,往事历历在目,想想穿绿棉衣的铁建,是欣慰,是心酸,是幸福……,是一种我无法用言语表述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就这样想着想着,泪水竟不知不觉的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又是一年春节时。虽然铁建早已过了半个世纪,当年这些穿棉衣的铁建人都已经退休颐养天年,当年的欢声笑语也早已经远去,但年过花甲的我们联系从未断过,铁建六连连年的大聚会,闺蜜好友家常便饭的小聚会,我们峰会必到,我们的心也从未分离,我们会想起铁建过年的那身绿棉衣,看到棉衣,就想起战友,棉衣情结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因为,那年那月,那条京原线,那棉衣,你有,我有,他也有。
& 请点击下方蓝字,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铁建故事》
《铁建故事》
《铁建故事》
& 《铁建故事》
张菊玲: &
《铁建故事》毛素民:
《铁建故事》张学明:
《铁建故事》宋广莲:过年了,想起铁建的绿棉衣
此时,夜深了,看看手机,已经凌晨一点多了。窗外静静地,远处高楼闪烁的灯光格外迷人,可心里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春节的脚步更近了,年味渐浓,那天我特意准备了一身新衣服,穿新的衣服,以新的姿态和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想着想着,我内心深处激起阵阵涟漪。突然,我想起我珍藏的铁建发的那件绿面花里子棉衣。
年秋末,寒气逼人,雁北高原的冬天好像马上就要来了,金黄的树叶沙沙地掉落在地上。
有一天,铁建兵团六连的大喇叭响了,通知大家领冬季服装。大家争先恐后来到连部,哇!军绿色的面子,各色小碎花的里子,软棉棉的三新棉衣和黑棕色的皮棉帽,这群少男少女们把这一大堆冬季服装抱在怀里,高兴的转圈圈,迫不及待地回茅屋穿在身上,好舒服呀,带上新皮帽,不约而同的都跑到连部,互相敬礼!活脱脱的解放军战士,男的英俊威武,女的潇洒漂亮,真美呀!不知谁提议:“走!九班战友们,咱们赶紧穿着棉衣照一个集体相片。”大家忙选最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拍下了最兴奋最难忘的,青春不复返的珍贵照片。
照片洗好后,自己还没看够,就忙给父母寄了回去,想让街坊邻居看看,我家有当兵的女儿了。要知道,这份荣誉值得骄傲,在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下,我们以解放军为榜样,不怕苦,不叫累,披星戴月提前完成团里交给的施工任务,为京原线早曰通车流血流汗,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支援三钱建设付出了青春年华。
棉衣成了宝贝了,白天出工回来看,晚上睡前试一试,一直舍不得穿上去工地干活儿,直到冷到不能再承受了,我才穿在身上,还怕弄脏裤边,把裤边缝块布廖住。
那年,连里同意我回太原休假,我高兴极了,我可以让爸妈看我穿“军装”的样子了。我记得,探家的那些天,妈妈看我换上了御寒保暖的绿棉衣!感慨地说过的一句话不止说过一次,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你穿这棉衣真不难看,今年过年,再不要妈给你做棉衣了。”是啊,那些年,对于我们来说,过年最开心的事情,应该就是有新衣服穿,每年过年妈妈都给我们做的厚厚的花棉衣,同学们互相炫耀。妈妈看见或者听见邻居夸我,她脸上总是洋溢着快乐和幸福……
我也好像小时候过年穿新衣一样的兴奋!其实,绿棉衣,不仅仅给我,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幸福与欢乐,我穿着这身“铁建兵”的棉衣,和父母兄弟姐妹们专门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爸爸是木工,特意做了相框挂在家中显眼的地方,自己天天看,也让来家里的客人看,这是他老人家的宝贝女儿啊,当兵啦。可惜,因照片是粉色纸衬托,用浆糊粘贴避免滑落,结果年久受潮了,拿下来,专门包在一张报纸里,一次搬家给遗失了。
转眼到春天了,穿了一冬的棉服逐渐换下来,换下的棉衣棉裤有的开缝了,有的扯开棉花露出来了,女战友就主动让男战友需要缝的棉衣棉裤就拿来。有的男战友说自己的棉服里有虱子,还不好意思找女战友缝呢。在平时男战友扣子掉了、衣服开扯的,女战友会义不容辞的帮他们缝好。互帮互助在铁建这个集体里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无拘无束。我常常想起,为什么我们铁建在一起的时间仅一年半,但是我们的战友情是一辈子的。原来就是这样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起来的。
1971 年 10
月,我结束铁建生活回到太原晋机厂宿舍西十六村,妈妈一早就把我带回来的铺盖、铁建发的白色垫肩、水壶、绿色雨衣、绿色棉衣、黑棕色棉帽统统晒到院子里。
过往的邻居看到都过来瞅瞅摸摸,问长问短,妈妈一脸的笑容。一向舍不得抽好烟的爸爸竟拿着大前门烟给人抽,我懂父母的心,他们是为姑娘光荣完成使命而骄傲啊。从此,这些物件全由妈妈保管起来了。
到冬天,我让爸爸戴我发的皮棉帽,可爸爸舍不得带,挂在墙上天天看。过年串门拜年,爸爸可就带上显摆去了。每年入冬前,妈妈就拿出铁建物件晒一天,晒过的棉衣闻上去就有一种比较舒服的感觉,妈妈说它带着太阳的香味,然后总是被妈妈再叠得整整齐齐用红色的方布包起来放在家里她珍爱的樟木箱里。
我的弟弟 1
976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妈妈拿出帽子让他带上,告诫他说,这是你姐铁建的帽子,弟弟说我还要穿棉衣呢。晚上我回去,弟弟缠着我:“姐姐,你就让我穿上那件绿棉衣吧!”我舍不得,可爸妈看着我,怎么办?唯一的一个弟弟,我忍痛割爱说:“行了,行了,满足你,铁建东西都送给你。”弟弟高兴的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妈妈从箱子里拿出包袱,弟弟立马穿戴上,一会就全副武装了。“哎呀!棉裤怎么开口到旁边了”
。我们都笑了。妈妈说:‘别急,赶明我给你做条绿单裤! "
,爸爸叮嘱他“到农村要学你姐他们铁建人,不怕苦和累,好好干,和你姐一样给咱家长脸”弟弟调皮地敬了个礼,向铁建人学习!一家人开心的笑了。
在农村,穿绿棉衣干活,抬石头垒梯田,弟弟怕磨烂棉衣肩膀,把白垫肩一带,特显眼。人们投去羡慕的眼光,你是谁家的复员兵?弟弟大声回答,是铁建兵团回来的,铁建兵!&&
铁建物件伴随了我的兵团生活,又陪着弟弟去接受贪下中农再教育。后来,仅仅留下了妈妈年年入冬晒的那条绿面小绿花的女式棉裤,一晒就是四十多年。1971
年我妈家在晋机厂宿舍的在西十六村, 1974 年搬到南十六村, 2015
年搬家到友谊二小区,新旧更替了多少物件,但每次搬家都不让别人拿樟木箱子的钥匙,那里面放着不少她不让我们动的宝贝,其中就有这件绿面花里棉裤。
时代变迁,羽绒衣代替了棉衣,旧棉衣都拆了,唯独这一条棉裤不让拆。弟弟讲,一条棉裤又没人穿,还占地方,保存着干啥?妈妈说,你姐去铁建那年,你才十岁,不知道你姐去铁建是为参加“三线建设”,她受苦受累不容易,现在只剩一条棉裤,留个回忆吧。妈妈当时说不出更多打动人的话,但我全懂,体会到了她的一片苦心。
而如今,购置新衣已经成为我们的家常便饭,当年那种纯真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只是,这一条棉裤依然放在妈妈传下来的樟木箱里,我每年入冬把棉裤拿出来晒晒,睹物思人,往事历历在目,想想穿绿棉衣的铁建,是欣慰,是心酸,是幸福……,是一种我无法用言语表述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就这样想着想着,泪水竟不知不觉的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又是一年春节时。虽然铁建早已过了半个世纪,当年这些穿棉衣的铁建人都已经退休颐养天年,当年的欢声笑语也早已经远去,但年过花甲的我们联系从未断过,铁建六连连年的大聚会,闺蜜好友家常便饭的小聚会,我们峰会必到,我们的心也从未分离,我们会想起铁建过年的那身绿棉衣,看到棉衣,就想起战友,棉衣情结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因为,那年那月,那条京原线,那棉衣,你有,我有,他也有。
& 请点击下方蓝字,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铁建故事》
《铁建故事》
《铁建故事》
& 《铁建故事》
张菊玲: &
《铁建故事》毛素民:
《铁建故事》张学明:
《铁建故事》宋广莲:过年了,想起铁建的绿棉衣
此时,夜深了,看看手机,已经凌晨一点多了。窗外静静地,远处高楼闪烁的灯光格外迷人,可心里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春节的脚步更近了,年味渐浓,那天我特意准备了一身新衣服,穿新的衣服,以新的姿态和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想着想着,我内心深处激起阵阵涟漪。突然,我想起我珍藏的铁建发的那件绿面花里子棉衣。
年秋末,寒气逼人,雁北高原的冬天好像马上就要来了,金黄的树叶沙沙地掉落在地上。
有一天,铁建兵团六连的大喇叭响了,通知大家领冬季服装。大家争先恐后来到连部,哇!军绿色的面子,各色小碎花的里子,软棉棉的三新棉衣和黑棕色的皮棉帽,这群少男少女们把这一大堆冬季服装抱在怀里,高兴的转圈圈,迫不及待地回茅屋穿在身上,好舒服呀,带上新皮帽,不约而同的都跑到连部,互相敬礼!活脱脱的解放军战士,男的英俊威武,女的潇洒漂亮,真美呀!不知谁提议:“走!九班战友们,咱们赶紧穿着棉衣照一个集体相片。”大家忙选最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拍下了最兴奋最难忘的,青春不复返的珍贵照片。
照片洗好后,自己还没看够,就忙给父母寄了回去,想让街坊邻居看看,我家有当兵的女儿了。要知道,这份荣誉值得骄傲,在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下,我们以解放军为榜样,不怕苦,不叫累,披星戴月提前完成团里交给的施工任务,为京原线早曰通车流血流汗,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支援三钱建设付出了青春年华。
棉衣成了宝贝了,白天出工回来看,晚上睡前试一试,一直舍不得穿上去工地干活儿,直到冷到不能再承受了,我才穿在身上,还怕弄脏裤边,把裤边缝块布廖住。
那年,连里同意我回太原休假,我高兴极了,我可以让爸妈看我穿“军装”的样子了。我记得,探家的那些天,妈妈看我换上了御寒保暖的绿棉衣!感慨地说过的一句话不止说过一次,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你穿这棉衣真不难看,今年过年,再不要妈给你做棉衣了。”是啊,那些年,对于我们来说,过年最开心的事情,应该就是有新衣服穿,每年过年妈妈都给我们做的厚厚的花棉衣,同学们互相炫耀。妈妈看见或者听见邻居夸我,她脸上总是洋溢着快乐和幸福……
我也好像小时候过年穿新衣一样的兴奋!其实,绿棉衣,不仅仅给我,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幸福与欢乐,我穿着这身“铁建兵”的棉衣,和父母兄弟姐妹们专门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爸爸是木工,特意做了相框挂在家中显眼的地方,自己天天看,也让来家里的客人看,这是他老人家的宝贝女儿啊,当兵啦。可惜,因照片是粉色纸衬托,用浆糊粘贴避免滑落,结果年久受潮了,拿下来,专门包在一张报纸里,一次搬家给遗失了。
转眼到春天了,穿了一冬的棉服逐渐换下来,换下的棉衣棉裤有的开缝了,有的扯开棉花露出来了,女战友就主动让男战友需要缝的棉衣棉裤就拿来。有的男战友说自己的棉服里有虱子,还不好意思找女战友缝呢。在平时男战友扣子掉了、衣服开扯的,女战友会义不容辞的帮他们缝好。互帮互助在铁建这个集体里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无拘无束。我常常想起,为什么我们铁建在一起的时间仅一年半,但是我们的战友情是一辈子的。原来就是这样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起来的。
1971 年 10
月,我结束铁建生活回到太原晋机厂宿舍西十六村,妈妈一早就把我带回来的铺盖、铁建发的白色垫肩、水壶、绿色雨衣、绿色棉衣、黑棕色棉帽统统晒到院子里。
过往的邻居看到都过来瞅瞅摸摸,问长问短,妈妈一脸的笑容。一向舍不得抽好烟的爸爸竟拿着大前门烟给人抽,我懂父母的心,他们是为姑娘光荣完成使命而骄傲啊。从此,这些物件全由妈妈保管起来了。
到冬天,我让爸爸戴我发的皮棉帽,可爸爸舍不得带,挂在墙上天天看。过年串门拜年,爸爸可就带上显摆去了。每年入冬前,妈妈就拿出铁建物件晒一天,晒过的棉衣闻上去就有一种比较舒服的感觉,妈妈说它带着太阳的香味,然后总是被妈妈再叠得整整齐齐用红色的方布包起来放在家里她珍爱的樟木箱里。
我的弟弟 1
976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妈妈拿出帽子让他带上,告诫他说,这是你姐铁建的帽子,弟弟说我还要穿棉衣呢。晚上我回去,弟弟缠着我:“姐姐,你就让我穿上那件绿棉衣吧!”我舍不得,可爸妈看着我,怎么办?唯一的一个弟弟,我忍痛割爱说:“行了,行了,满足你,铁建东西都送给你。”弟弟高兴的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妈妈从箱子里拿出包袱,弟弟立马穿戴上,一会就全副武装了。“哎呀!棉裤怎么开口到旁边了”
。我们都笑了。妈妈说:‘别急,赶明我给你做条绿单裤! "
,爸爸叮嘱他“到农村要学你姐他们铁建人,不怕苦和累,好好干,和你姐一样给咱家长脸”弟弟调皮地敬了个礼,向铁建人学习!一家人开心的笑了。
在农村,穿绿棉衣干活,抬石头垒梯田,弟弟怕磨烂棉衣肩膀,把白垫肩一带,特显眼。人们投去羡慕的眼光,你是谁家的复员兵?弟弟大声回答,是铁建兵团回来的,铁建兵!&&
铁建物件伴随了我的兵团生活,又陪着弟弟去接受贪下中农再教育。后来,仅仅留下了妈妈年年入冬晒的那条绿面小绿花的女式棉裤,一晒就是四十多年。1971
年我妈家在晋机厂宿舍的在西十六村, 1974 年搬到南十六村, 2015
年搬家到友谊二小区,新旧更替了多少物件,但每次搬家都不让别人拿樟木箱子的钥匙,那里面放着不少她不让我们动的宝贝,其中就有这件绿面花里棉裤。
时代变迁,羽绒衣代替了棉衣,旧棉衣都拆了,唯独这一条棉裤不让拆。弟弟讲,一条棉裤又没人穿,还占地方,保存着干啥?妈妈说,你姐去铁建那年,你才十岁,不知道你姐去铁建是为参加“三线建设”,她受苦受累不容易,现在只剩一条棉裤,留个回忆吧。妈妈当时说不出更多打动人的话,但我全懂,体会到了她的一片苦心。
而如今,购置新衣已经成为我们的家常便饭,当年那种纯真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只是,这一条棉裤依然放在妈妈传下来的樟木箱里,我每年入冬把棉裤拿出来晒晒,睹物思人,往事历历在目,想想穿绿棉衣的铁建,是欣慰,是心酸,是幸福……,是一种我无法用言语表述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就这样想着想着,泪水竟不知不觉的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又是一年春节时。虽然铁建早已过了半个世纪,当年这些穿棉衣的铁建人都已经退休颐养天年,当年的欢声笑语也早已经远去,但年过花甲的我们联系从未断过,铁建六连连年的大聚会,闺蜜好友家常便饭的小聚会,我们峰会必到,我们的心也从未分离,我们会想起铁建过年的那身绿棉衣,看到棉衣,就想起战友,棉衣情结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因为,那年那月,那条京原线,那棉衣,你有,我有,他也有。
& 请点击下方蓝字,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铁建故事》
《铁建故事》
《铁建故事》
& 《铁建故事》
张菊玲: &
《铁建故事》毛素民:
《铁建故事》张学明:
《铁建故事》宋广莲:过年了,想起铁建的绿棉衣
此时,夜深了,看看手机,已经凌晨一点多了。窗外静静地,远处高楼闪烁的灯光格外迷人,可心里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春节的脚步更近了,年味渐浓,那天我特意准备了一身新衣服,穿新的衣服,以新的姿态和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想着想着,我内心深处激起阵阵涟漪。突然,我想起我珍藏的铁建发的那件绿面花里子棉衣。
年秋末,寒气逼人,雁北高原的冬天好像马上就要来了,金黄的树叶沙沙地掉落在地上。
有一天,铁建兵团六连的大喇叭响了,通知大家领冬季服装。大家争先恐后来到连部,哇!军绿色的面子,各色小碎花的里子,软棉棉的三新棉衣和黑棕色的皮棉帽,这群少男少女们把这一大堆冬季服装抱在怀里,高兴的转圈圈,迫不及待地回茅屋穿在身上,好舒服呀,带上新皮帽,不约而同的都跑到连部,互相敬礼!活脱脱的解放军战士,男的英俊威武,女的潇洒漂亮,真美呀!不知谁提议:“走!九班战友们,咱们赶紧穿着棉衣照一个集体相片。”大家忙选最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拍下了最兴奋最难忘的,青春不复返的珍贵照片。
照片洗好后,自己还没看够,就忙给父母寄了回去,想让街坊邻居看看,我家有当兵的女儿了。要知道,这份荣誉值得骄傲,在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下,我们以解放军为榜样,不怕苦,不叫累,披星戴月提前完成团里交给的施工任务,为京原线早曰通车流血流汗,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支援三钱建设付出了青春年华。
棉衣成了宝贝了,白天出工回来看,晚上睡前试一试,一直舍不得穿上去工地干活儿,直到冷到不能再承受了,我才穿在身上,还怕弄脏裤边,把裤边缝块布廖住。
那年,连里同意我回太原休假,我高兴极了,我可以让爸妈看我穿“军装”的样子了。我记得,探家的那些天,妈妈看我换上了御寒保暖的绿棉衣!感慨地说过的一句话不止说过一次,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你穿这棉衣真不难看,今年过年,再不要妈给你做棉衣了。”是啊,那些年,对于我们来说,过年最开心的事情,应该就是有新衣服穿,每年过年妈妈都给我们做的厚厚的花棉衣,同学们互相炫耀。妈妈看见或者听见邻居夸我,她脸上总是洋溢着快乐和幸福……
我也好像小时候过年穿新衣一样的兴奋!其实,绿棉衣,不仅仅给我,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幸福与欢乐,我穿着这身“铁建兵”的棉衣,和父母兄弟姐妹们专门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爸爸是木工,特意做了相框挂在家中显眼的地方,自己天天看,也让来家里的客人看,这是他老人家的宝贝女儿啊,当兵啦。可惜,因照片是粉色纸衬托,用浆糊粘贴避免滑落,结果年久受潮了,拿下来,专门包在一张报纸里,一次搬家给遗失了。
转眼到春天了,穿了一冬的棉服逐渐换下来,换下的棉衣棉裤有的开缝了,有的扯开棉花露出来了,女战友就主动让男战友需要缝的棉衣棉裤就拿来。有的男战友说自己的棉服里有虱子,还不好意思找女战友缝呢。在平时男战友扣子掉了、衣服开扯的,女战友会义不容辞的帮他们缝好。互帮互助在铁建这个集体里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无拘无束。我常常想起,为什么我们铁建在一起的时间仅一年半,但是我们的战友情是一辈子的。原来就是这样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起来的。
1971 年 10
月,我结束铁建生活回到太原晋机厂宿舍西十六村,妈妈一早就把我带回来的铺盖、铁建发的白色垫肩、水壶、绿色雨衣、绿色棉衣、黑棕色棉帽统统晒到院子里。
过往的邻居看到都过来瞅瞅摸摸,问长问短,妈妈一脸的笑容。一向舍不得抽好烟的爸爸竟拿着大前门烟给人抽,我懂父母的心,他们是为姑娘光荣完成使命而骄傲啊。从此,这些物件全由妈妈保管起来了。
到冬天,我让爸爸戴我发的皮棉帽,可爸爸舍不得带,挂在墙上天天看。过年串门拜年,爸爸可就带上显摆去了。每年入冬前,妈妈就拿出铁建物件晒一天,晒过的棉衣闻上去就有一种比较舒服的感觉,妈妈说它带着太阳的香味,然后总是被妈妈再叠得整整齐齐用红色的方布包起来放在家里她珍爱的樟木箱里。
我的弟弟 1
976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妈妈拿出帽子让他带上,告诫他说,这是你姐铁建的帽子,弟弟说我还要穿棉衣呢。晚上我回去,弟弟缠着我:“姐姐,你就让我穿上那件绿棉衣吧!”我舍不得,可爸妈看着我,怎么办?唯一的一个弟弟,我忍痛割爱说:“行了,行了,满足你,铁建东西都送给你。”弟弟高兴的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妈妈从箱子里拿出包袱,弟弟立马穿戴上,一会就全副武装了。“哎呀!棉裤怎么开口到旁边了”
。我们都笑了。妈妈说:‘别急,赶明我给你做条绿单裤! "
,爸爸叮嘱他“到农村要学你姐他们铁建人,不怕苦和累,好好干,和你姐一样给咱家长脸”弟弟调皮地敬了个礼,向铁建人学习!一家人开心的笑了。
在农村,穿绿棉衣干活,抬石头垒梯田,弟弟怕磨烂棉衣肩膀,把白垫肩一带,特显眼。人们投去羡慕的眼光,你是谁家的复员兵?弟弟大声回答,是铁建兵团回来的,铁建兵!&&
铁建物件伴随了我的兵团生活,又陪着弟弟去接受贪下中农再教育。后来,仅仅留下了妈妈年年入冬晒的那条绿面小绿花的女式棉裤,一晒就是四十多年。1971
年我妈家在晋机厂宿舍的在西十六村, 1974 年搬到南十六村, 2015
年搬家到友谊二小区,新旧更替了多少物件,但每次搬家都不让别人拿樟木箱子的钥匙,那里面放着不少她不让我们动的宝贝,其中就有这件绿面花里棉裤。
时代变迁,羽绒衣代替了棉衣,旧棉衣都拆了,唯独这一条棉裤不让拆。弟弟讲,一条棉裤又没人穿,还占地方,保存着干啥?妈妈说,你姐去铁建那年,你才十岁,不知道你姐去铁建是为参加“三线建设”,她受苦受累不容易,现在只剩一条棉裤,留个回忆吧。妈妈当时说不出更多打动人的话,但我全懂,体会到了她的一片苦心。
而如今,购置新衣已经成为我们的家常便饭,当年那种纯真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只是,这一条棉裤依然放在妈妈传下来的樟木箱里,我每年入冬把棉裤拿出来晒晒,睹物思人,往事历历在目,想想穿绿棉衣的铁建,是欣慰,是心酸,是幸福……,是一种我无法用言语表述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就这样想着想着,泪水竟不知不觉的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又是一年春节时。虽然铁建早已过了半个世纪,当年这些穿棉衣的铁建人都已经退休颐养天年,当年的欢声笑语也早已经远去,但年过花甲的我们联系从未断过,铁建六连连年的大聚会,闺蜜好友家常便饭的小聚会,我们峰会必到,我们的心也从未分离,我们会想起铁建过年的那身绿棉衣,看到棉衣,就想起战友,棉衣情结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因为,那年那月,那条京原线,那棉衣,你有,我有,他也有。
& 请点击下方蓝字,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铁建故事》
《铁建故事》
《铁建故事》
& 《铁建故事》
张菊玲: &
《铁建故事》毛素民:
《铁建故事》张学明:
《铁建故事》宋广莲:过年了,想起铁建的绿棉衣
此时,夜深了,看看手机,已经凌晨一点多了。窗外静静地,远处高楼闪烁的灯光格外迷人,可心里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春节的脚步更近了,年味渐浓,那天我特意准备了一身新衣服,穿新的衣服,以新的姿态和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想着想着,我内心深处激起阵阵涟漪。突然,我想起我珍藏的铁建发的那件绿面花里子棉衣。
年秋末,寒气逼人,雁北高原的冬天好像马上就要来了,金黄的树叶沙沙地掉落在地上。
有一天,铁建兵团六连的大喇叭响了,通知大家领冬季服装。大家争先恐后来到连部,哇!军绿色的面子,各色小碎花的里子,软棉棉的三新棉衣和黑棕色的皮棉帽,这群少男少女们把这一大堆冬季服装抱在怀里,高兴的转圈圈,迫不及待地回茅屋穿在身上,好舒服呀,带上新皮帽,不约而同的都跑到连部,互相敬礼!活脱脱的解放军战士,男的英俊威武,女的潇洒漂亮,真美呀!不知谁提议:“走!九班战友们,咱们赶紧穿着棉衣照一个集体相片。”大家忙选最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拍下了最兴奋最难忘的,青春不复返的珍贵照片。
照片洗好后,自己还没看够,就忙给父母寄了回去,想让街坊邻居看看,我家有当兵的女儿了。要知道,这份荣誉值得骄傲,在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下,我们以解放军为榜样,不怕苦,不叫累,披星戴月提前完成团里交给的施工任务,为京原线早曰通车流血流汗,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支援三钱建设付出了青春年华。
棉衣成了宝贝了,白天出工回来看,晚上睡前试一试,一直舍不得穿上去工地干活儿,直到冷到不能再承受了,我才穿在身上,还怕弄脏裤边,把裤边缝块布廖住。
那年,连里同意我回太原休假,我高兴极了,我可以让爸妈看我穿“军装”的样子了。我记得,探家的那些天,妈妈看我换上了御寒保暖的绿棉衣!感慨地说过的一句话不止说过一次,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你穿这棉衣真不难看,今年过年,再不要妈给你做棉衣了。”是啊,那些年,对于我们来说,过年最开心的事情,应该就是有新衣服穿,每年过年妈妈都给我们做的厚厚的花棉衣,同学们互相炫耀。妈妈看见或者听见邻居夸我,她脸上总是洋溢着快乐和幸福……
我也好像小时候过年穿新衣一样的兴奋!其实,绿棉衣,不仅仅给我,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幸福与欢乐,我穿着这身“铁建兵”的棉衣,和父母兄弟姐妹们专门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爸爸是木工,特意做了相框挂在家中显眼的地方,自己天天看,也让来家里的客人看,这是他老人家的宝贝女儿啊,当兵啦。可惜,因照片是粉色纸衬托,用浆糊粘贴避免滑落,结果年久受潮了,拿下来,专门包在一张报纸里,一次搬家给遗失了。
转眼到春天了,穿了一冬的棉服逐渐换下来,换下的棉衣棉裤有的开缝了,有的扯开棉花露出来了,女战友就主动让男战友需要缝的棉衣棉裤就拿来。有的男战友说自己的棉服里有虱子,还不好意思找女战友缝呢。在平时男战友扣子掉了、衣服开扯的,女战友会义不容辞的帮他们缝好。互帮互助在铁建这个集体里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无拘无束。我常常想起,为什么我们铁建在一起的时间仅一年半,但是我们的战友情是一辈子的。原来就是这样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起来的。
1971 年 10
月,我结束铁建生活回到太原晋机厂宿舍西十六村,妈妈一早就把我带回来的铺盖、铁建发的白色垫肩、水壶、绿色雨衣、绿色棉衣、黑棕色棉帽统统晒到院子里。
过往的邻居看到都过来瞅瞅摸摸,问长问短,妈妈一脸的笑容。一向舍不得抽好烟的爸爸竟拿着大前门烟给人抽,我懂父母的心,他们是为姑娘光荣完成使命而骄傲啊。从此,这些物件全由妈妈保管起来了。
到冬天,我让爸爸戴我发的皮棉帽,可爸爸舍不得带,挂在墙上天天看。过年串门拜年,爸爸可就带上显摆去了。每年入冬前,妈妈就拿出铁建物件晒一天,晒过的棉衣闻上去就有一种比较舒服的感觉,妈妈说它带着太阳的香味,然后总是被妈妈再叠得整整齐齐用红色的方布包起来放在家里她珍爱的樟木箱里。
我的弟弟 1
976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妈妈拿出帽子让他带上,告诫他说,这是你姐铁建的帽子,弟弟说我还要穿棉衣呢。晚上我回去,弟弟缠着我:“姐姐,你就让我穿上那件绿棉衣吧!”我舍不得,可爸妈看着我,怎么办?唯一的一个弟弟,我忍痛割爱说:“行了,行了,满足你,铁建东西都送给你。”弟弟高兴的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妈妈从箱子里拿出包袱,弟弟立马穿戴上,一会就全副武装了。“哎呀!棉裤怎么开口到旁边了”
。我们都笑了。妈妈说:‘别急,赶明我给你做条绿单裤! "
,爸爸叮嘱他“到农村要学你姐他们铁建人,不怕苦和累,好好干,和你姐一样给咱家长脸”弟弟调皮地敬了个礼,向铁建人学习!一家人开心的笑了。
在农村,穿绿棉衣干活,抬石头垒梯田,弟弟怕磨烂棉衣肩膀,把白垫肩一带,特显眼。人们投去羡慕的眼光,你是谁家的复员兵?弟弟大声回答,是铁建兵团回来的,铁建兵!&&
铁建物件伴随了我的兵团生活,又陪着弟弟去接受贪下中农再教育。后来,仅仅留下了妈妈年年入冬晒的那条绿面小绿花的女式棉裤,一晒就是四十多年。1971
年我妈家在晋机厂宿舍的在西十六村, 1974 年搬到南十六村, 2015
年搬家到友谊二小区,新旧更替了多少物件,但每次搬家都不让别人拿樟木箱子的钥匙,那里面放着不少她不让我们动的宝贝,其中就有这件绿面花里棉裤。
时代变迁,羽绒衣代替了棉衣,旧棉衣都拆了,唯独这一条棉裤不让拆。弟弟讲,一条棉裤又没人穿,还占地方,保存着干啥?妈妈说,你姐去铁建那年,你才十岁,不知道你姐去铁建是为参加“三线建设”,她受苦受累不容易,现在只剩一条棉裤,留个回忆吧。妈妈当时说不出更多打动人的话,但我全懂,体会到了她的一片苦心。
而如今,购置新衣已经成为我们的家常便饭,当年那种纯真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只是,这一条棉裤依然放在妈妈传下来的樟木箱里,我每年入冬把棉裤拿出来晒晒,睹物思人,往事历历在目,想想穿绿棉衣的铁建,是欣慰,是心酸,是幸福……,是一种我无法用言语表述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就这样想着想着,泪水竟不知不觉的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又是一年春节时。虽然铁建早已过了半个世纪,当年这些穿棉衣的铁建人都已经退休颐养天年,当年的欢声笑语也早已经远去,但年过花甲的我们联系从未断过,铁建六连连年的大聚会,闺蜜好友家常便饭的小聚会,我们峰会必到,我们的心也从未分离,我们会想起铁建过年的那身绿棉衣,看到棉衣,就想起战友,棉衣情结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因为,那年那月,那条京原线,那棉衣,你有,我有,他也有。
& 请点击下方蓝字,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铁建故事》
《铁建故事》
《铁建故事》
& 《铁建故事》
张菊玲: &
《铁建故事》毛素民:
《铁建故事》张学明:
&&&&&王乐意:正视历史,捍卫自身尊严
2月10日,原铁建一团四连等连队战友以及八中老三届同学的代表,去原一团五连伤残战友任原生家送慰问金慰问,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记者随行进行了采访,我们表示感谢。但在播出的节目中,主持人说的振振有词,把铁建说成是铁道兵,言之凿凿背后其实他们也许根本就不知道铁建为何物,也一定没有听说过太原曾经还有过这么一个组织。但作为媒体人你应该想想,国家对于伤残军人,是由民政部财政部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可以执行的,国家是有专项抚恤金保证的。说任原生是当年的铁道兵(部队主要兵种之一),为什么就没有能够享受到这一待遇呢?
任原生和我们这些称为“铁建战友”的,都是山西省铁路建设兵团的,大家都称“铁建人”。一说铁建人,都知道是1970年参加过“三线建设”建设京原战备铁路的一批太原知青。
京原铁路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战备铁路建设项目,当年太原市一万多知青,他们响应祖国的召唤,从社会、从学校奔赴京原线,披星戴月,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近两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京原线,完成了战备铁路的建设。
“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当时的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所以,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记者把“铁建人”说成是“铁道兵”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媒体,新闻报道必须真实,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第一重要原则,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操作规范。你把“铁建人”说成铁道兵,就如同你把“建设兵团”说成解放军。作为新闻的报道者和信息的传播者,这种依据“设想”便可成章的新闻报道,不严肃,不严禁,完全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从业者应戒之。
我联想到前几天铁建一些微信群热议的本省《映像》杂志里,2014年作者刘文清的一篇采访报道:《李绍先:从流浪儿到中东问题专家》。
《映像》杂志,我经常读,它的大气精美的一本极富个性特色的立足山西、辐射全国的优秀文化刊物。
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引起铁建人的关注呢?文章是作者采访李绍先先生,写他怎样通过不懈的努力,渐渐成为国内著名中东问题专家。
文中有一段让人(至少让铁建人)匪夷所思的话:“1971年,刚满18岁的李绍先进入山西铁路建设兵团,去大山里修筑备战铁路,并被允诺修完铁路后安排正式工作,这在当时极具诱惑力,但他更需要的是一份可以养家的固定工资。让他郁闷甚至自卑的是,兵团的人员构成很是芜杂,有像他这样的黑五类子女,有刑满释放人员,有无处安顿的城乡小混混。这让表面文弱、内心清髙的他倍感悲凉和无奈。”
“......李绍先也不曾灰心过,他坚信总会看见命运的曙光。现在却与这样一群人为伍,终日置身于荒郊野岭,仿佛被命运之手推进了黑暗的遂道,他感到自已被光明抛弃了。
他开始失眠,并且大把大把地脱发,不久就谢顶了,他非常苦恼和绝望。他主动要求到爆破组干活,并且申请去干谁也不愿意干的排哑炮的工作。他突然之间把生命看得很轻很淡,危险,死亡,该来就来吧。说来也怪,几年下来,排了几百个哑炮的他居然没遇到过一丝危险。
李绍先的头发继续脱落着,情绪却渐趋平稳。他觉得自己不能太自私,前途没了,为人子孙旳责任和义务还在啊!自已如果一走了之,家里那一干老小谁来养活!
太原火车站、灵丘和古交等几个大型铁路工程告峻之后,山西铁路建设兵团解散,李绍先被分配到太原笫二发电厂当了一名徒工。”
文章把“铁建人”说的是黑五类子弟,城乡小混混,刑滿释放人员,和这些人为伍李绍先感到自卑。我想问,李绍先先生你当时不也是铁建人吗,你不也是“与这样一群人为伍”的一名吗?作为铁建一员,你应该感谢铁建才对,铁建是你的人生起步,铁建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它穿越历史,我们享用终身,是对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而你把铁建人这样概括,说这些话可就是不切实际了。铁建战友微信群里战友们“愤愤不平”是很自然的,由此引起社会对铁建人的误解,我们铁建人当然有必要说一说了。
今天我们许多铁建人都已经进入老年行列,一些人回忆历史,写出《铁建故事》,站出来说话了。这些故事将铁建兵团放在中国知青史的大局及全景中来描述与考量,它是山西知青史的一方佐证材料,真实性品格日益得以彰显。
由“捐款”新闻扯到《映像》的报道,我想,作为媒体采访报道铁建人,本意应该说都是值得肯定的,都是正能量的,但我们常说的“好事情一定要办好。”作为铁建人,我们应该反思什么?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思考。拒绝遗忘和正视历史,是对自身尊严的捍卫。让我们共同努力。
王乐意日写于“了一斋”书屋
伸出友爱之手,奉献点滴爱心
——为任原生战友捐款的倡议书
亲爱的铁建战友及社会爱心人士:
我收到了铁建一团五连战友任原生发来的这篇文章《轮椅上的坚强》。这篇文章是由任原生的姐姐任贵金写的。此文让我们感慨,当我们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时候,您可知道就在我们铁建兵团战友里,有一位我们亲爱的战友正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正在用他微薄的力量与病魔进行抗争,用他的坚强来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我们能够做点什么,现将我了解到的任原生战友目前的大概情况发此,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更为广泛的关注。
任原生,男,日出生。1970年加入山西铁路建设兵团加入一团五连。5月7日驻山西省繁峙县,驻东三泉村。当年<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黑体;color:rgb(0,176,80);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日在铁建的一次施工中遭遇遇塌方,几位战友遇险,本人致残。
&&&&&他说:“&1972年铁建完成任务返太原,铁建兵团解散,一次性给了我<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黑体;color:rgb(0,176,80);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元,我成了城市居民。现在靠低保生活。48年了!受尽苦难!进入老年褥疮溃烂严重,并发鳞状细胞癌!现正到处筹款,准备截肢保命。”
他说:“我准备在元宵节前还去南京截肢保命。”
战友们,或许你不认识他,但爱是没有界限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曾经的铁建战友,我们就不能坐视,请献出一份爱心,成全一份勇敢的坚持,传递一份生命的热度。相信他一定能在大家的帮助下战胜病魔,毕竟,他是那样的乐观和坚强!
为此我们倡议:请广大铁建兵团战友及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爱心不论大小,捐款不分多少,你的一份资助,就是献出的一份爱心,为战友的家人带去一份温暖和关心。
古人说:“施比受更有福”,今人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我们发扬中华民族“扶残济困”的传统美德,高举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旗帜,树立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用我们的行动诠释“疾患无情,战友有爱”的铁建战友之情!
我们常常说要有正能量,什么叫正能量?给人希望,给人方向,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给人自信,给人快乐。诚恳希望社会各界、社团组织和铁兵团的战友,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为任原生献上一份爱心。
拳拳爱心将会让您的人生充满豁达。谢谢您!!!
我们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并祝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铁建战友们,请给任原生战友一点资助,捐赠用啥方式?
一、各连捐款,可送任原生家,地址:太原市桃园北路<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黑体;color:rgb(0,176,80);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号二单元二号
二、任原生手机:<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黑体;color:rgb(0,176,80);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17148,大家可以去电咨询。
三、个人名义的捐款可在“水滴筹”捐助(时限,从即日起半月之内)。
《铁建故事》公众平台
《铁建故事》任贵金:任原生的轮椅人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而为而愧疚······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四十七年前的1970年,国内,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还在继续。国际,中苏关系紧张,珍宝岛军事冲突连续发生。紧接着备战备荒加强三线建设的主旋律响起。在“要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的号召下,“铁建”应运而生。在充满激情和神圣使命的时代中,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运和弟弟一生的命运。
在满街满巷挂着“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三线建设要抢在战争的前面!”大红标语的宣传和激励下,不满16周岁的弟弟从刚上了几天的中学跑出来,瞒着父母偷偷地报了名,竟然不符合18周岁的规定也被录取了。
父母虽然心疼和不舍还未成人且唯一的儿子,但生活的拮据也就默认了。作为家中的长女,我第一次陪着弟弟也是最后一次陪着用双腿走路的弟弟在钟楼街购置了生活用品。当弟弟试穿一件天蓝色的球衣时,他脸上的笑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这是他16年来第一次尝到穿球衣的滋味。晚上,母亲边收拾弟弟的衣物边嘱咐他:“照顾好自己,记得喝水不要上火,给妈妈来信······”
五月,万物争荣的季节。在锣鼓喧天中,在红旗的海洋中,在此起彼伏的政治口号中,在欢送的人群中我陪着母亲目送着弟弟的那辆大卡车渐渐远去······
& &█&上世纪60年代幸福的一家人
弟弟第一次离开家,牵动着全家人的心,牵挂弟弟最厉害的自然是母亲。在母亲期待的日子里,弟弟来信了。
爸爸妈妈:你们好!
我来到这里(繁峙县东三泉村)已经两个星期了,我很好。我们和解放军战士一样,过的是连队生活。每天的任务是挖土方,抬土垫路基,我能受得了。因为这是为三线建设,为修建“京原铁路”做贡献,我就不累了。
妈妈,你知道我一顿能吃几个红面包子?不知道吧,告诉你们吧,12个!就这,我还不是饭量最大的呢。还听说我们每月发42块钱,这样就可以给家里减轻负担了。连长说除了每月发给我们6块生活费,其余的上级全给我们攒起来,我想等儿回家时一并给妈妈带回去。
妈妈,你们现在情况如何?两个妹妹可好?姐姐的工作有指望吗?太晚了,有话下次再写吧。
祝全家身体健康!
我给母亲读完信,母亲眼里充满了泪水。
大约过了一个月,又收到了弟弟的第二封信。
爸爸妈妈:你们好!
工作很紧张,连里准备搞文艺活动,我参加了宣传队,我们排练表现战士的舞蹈,我担任其中的一员。我的笛子、二胡要用,请抽出时间给我邮来。因太忙,不多写了。
祝全家都好!
就在我准备给弟弟邮寄二胡的那天,心中还想着他跳起舞蹈的滑稽样子,还有他拉起二胡洋洋得意自信的表演,铁建战士为他热烈鼓掌的场面。想着弟弟从小就天资聪明,在艰苦的岁月里跟着当大学音乐教师的姑父学会了五线谱乐理知识以及拉二胡,弹吉他,吹笛子,这下可有了用场了,心中充满为弟弟骄傲一把的喜悦。母亲还高兴地说:“原生长得就像杉杆(河北话,长得高的意思)一样,还跳舞哩!”
可是,那把二胡还未寄出,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我家。当父亲打开那封电报,一行不祥的字出现在眼前:“发生塌方事故,请速前来。”父亲的手颤抖着,又把电报看了一遍,没错,就是这10个字!
全家人顿时惊呆了!发生塌方埋了多少人,弟弟是死是活全然不知,肯定是凶多吉少。母亲此时已哭成了泪人,弟弟是我们家唯一的男孩子是母亲心中的希望啊。
(说明:这里,我省略了土方坍塌以及战友们救人的感动场面等等细节,我听弟弟讲述过。弟弟从去年8月病重到现在依旧躺在医院里,花光了我们姐妹和亲戚给他筹集的数十万元,碗口大的褥疮感染露出了骨头,危在旦夕,没有可能再回忆那个揪心的场面。而且他一直不想回忆,也不让我写文章发表。
他说,几十年都熬过来了,父母、家人、亲戚、朋友、战友都关心过、支持过他,他一直感恩在心。他想静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想让战友们为他难过也不想麻烦大家,大家活着都不容易。我是瞒着他写这篇文字的,我想让他活着,也许会遇上更好的医生和治疗办法,遇上他的救命恩人!
请弟弟见谅)
区委的吉普车把我和父亲(考虑母亲患有心脏病不能前去)接到了繁峙县砂河镇医院。
当我和父亲走到那张病床前,眼前静静地躺在白床单里的人,那个黑黑的憔悴的人难道是我的弟弟?当我听到有气无力的一声:“爸爸、姐姐”时,我一阵惊喜,弟弟还活着!他还活着!而且他还会笑!此时的父亲也松了一口气。我们不知道他的病情,想象的不会那么严重,弟弟还会好起来,还会继续在铁建工作,参加文艺活动跳舞、拉二胡。
可是,我们想错了!从那天塌方事故中死里逃生活下来的弟弟,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我们不是医生,不知道“截瘫”这种毁坏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就像魔鬼一样,让一个活生生的人一辈子有腿不能站立,有手不能拿东西,有嘴不能自己吃饭的痛苦伴随人的一生。
当时待业没有工作的我,以铁建编制成了弟弟的陪侍人被留了下来,开始了为弟弟治病的漫漫之路。
一开始,部队首长,铁道兵团的司令员以及县区领导几乎是走马灯式的来医院慰问四个受伤的“战士”(其实是民工),感动的我们热泪盈眶,都表示伤好后再为三线建设立新功。等慰问的活动冷却下来后,医生天天来病房擦看他们的病情,用针扎着下身问,这里有没有感觉,那里有没有感觉。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两个女伤员差不多恢复了感觉,两个男伤员却没有进展,大小便失禁,两条腿依旧没有知觉。
八月中旬弟弟他们转入了山西省人民医院。我们抱着希望能在当时条件最好的医治下恢复健康,但是弟弟却褥疮感染发起了高烧,经过输液,终于退烧了,开始了常规的治疗。
在医院里陪侍弟第,与大夫、护士的关系处的很熟,他们教会了我打针、换药、输液等等技能。我除了给弟弟打针换药外,护士们有时让我穿上白大褂去给病人打针。因为那时文革不久,医院的规章制度很不健全,有时大夫做手术还叫上我帮忙,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在住院期间,母亲经常给弟弟做上包子、饺子他喜欢的饭菜来看他。当做母亲的看着儿子一口口吃着饭菜香甜的模样,才满意地离去。其实,母亲根本不知道儿子的病情,也不相信她的儿子永远不会走路了,我也是一样,弟弟更是蒙在鼓里,我们都傻呵呵地“乐着”。
弟弟在治疗空挡,看了不少当时市面上还买不到的书:《沸腾的群山》、《暴风骤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辈儿》、《卓娅和苏拉的故事》等等。除了看书,还学唱了不少当时禁止的歌曲:“四季歌”、“红莓花儿开”、“喀秋莎”、“芦笙恋歌”等等,当时的我们正处于青春萌动的年纪,这些带有励志和爱情的书籍以及柔情蜜意的歌曲就是给躺在床上的弟弟的精神食粮。记得当时,我们正唱的无比欢快时,突然就有人推门进来,歌声戛然而止,因为我们是偷偷的在唱嘛。
弟弟的病情依旧,经我们和部队、铁建领导的再三要求下,决定去上海进行治疗。
1971年3月,北方气候乍暖还寒,但江南却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由铁建派的大夫,家人连同伤员一行10多人,抬着两副担架在火车上熬了两天两夜,终于由救护车拉着我们一行住进了事先联系好的“上海卢湾区人民医院”。我们住进了这个条件一般的六层顶层病房,就是上海人说的“小阁楼”。
不见不知道,一见吓一跳:这个阁楼里竟然住着六、七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截瘫病人,而且男女都有,加上陪侍人,这个病房住有10多个人。我们陪侍人都睡在病人的床底下,每天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小阁楼里,想想那是什么状况。可是为了治病,又是人们迷信、崇拜的大上海,只能这样了。
& & █&弟弟坐在他的病床上
第二天,医院就派一位大夫给弟弟按摩萎缩了的两条腿,我们备受感动,心想上海人就是不一样,服务态度真好。父亲和铁建大夫几位同行准备返晋,不料意外发生了。
次日,大夫又给弟弟按摩了腿部。下午,我坐在床前为他读毛主席语录:“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突然,弟弟说难受,然后就人事不省了。
我痛哭失声,请求他们会诊,大夫,救救我的弟弟!我弟弟才17岁呀!
输氧、输液、吸痰抢救!下病危通知书!父亲把火车票退了与我陪了不吃不喝昏迷不醒的弟弟五天五夜。我们把最坏的结果都想到了,只是怎么交代千里以外苦苦等待好消息的母亲。
真是苍天有眼,他不该死,他不想让白发人送黑发人!他醒了!
“姐姐,咱们这是在哪里?”
“你说呢?”我激动万分,反问他。
“是不是还在火车上?”
“是啊,我们在火车上,准备去上海呢。”父亲也高兴地与儿子说话。
我告诉他,咱们已经来上海一个星期了。
原来,弟弟的腿半年多不活动,肌肉萎缩,韧带强直,那个年轻大夫没有经验按摩太用力,把两条腿全按的骨折了,弟弟的腿无感觉,发生了这次事故。后来,弟弟的腿又肿又粗,我曾经想找他们讨说法,人生地不熟的,弟弟也活过来了,此事不了了之。
父亲回太原了,留下我们姐弟俩,倍感孤独,虽然还有其他病友同在。
我们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病相怜的病友打成了一片,开始了半年的强制型锻炼。
首先练习自己穿衣服、起、坐,因为弟弟的腰椎断裂,已打上钢板,虽然非常痛苦,经过练习很快就能自己起坐了。然后练习站立,这可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双腿毫无知觉且萎缩了。我借来病友的双拐以支撑练习,我和病友的陪侍人扶着他费力的靠在墙边,每次大家都累得大汗淋漓。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弟弟能拄着双拐站立了。后来就练习走路,拄着双拐用腰部、胯部带动腿,费力地甩动,一左一右,强迫无知觉的腿往前迈。一天又一天我们坚持着,我幻想用坚强和毅力锻炼会出现奇迹,可是几个月下来没有任何进展,下肢依旧毫无知觉。
&&&就这样,我们还是充满幻想,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借病友的相机给弟弟拍了住着双拐锻炼的照片,给爸妈寄回太原。不久收到父亲的来信,说妈妈拿着弟弟的照片看了又看不肯放手,这张拄着双拐的照片,无疑给了母亲极大的安慰。我都能想象到戴着老花镜的母亲把照片贴在脸上仔细看着儿子照片的情景:一边看,一边擦拭着眼泪······
& █&弟弟借病友的手摇车在上海外滩留影
国庆节快到了,就在弟弟继续努力锻炼,配合医院的常规治疗时,突然有一天,医院把我们外地住院的病人一个不剩统统赶出了医院。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医院只有一句话:上级的命令!我们当时全蒙了,特恨这个医院的无情。后来才知道,中国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林彪叛逃,国家一级战备。
在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天,我要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把弟第和我送到上海合肥路一家偏僻的小客栈,我吃力地将弟弟背上了二楼。这意味着弟弟中断了正规的医疗,今后将由我自己联系医院门诊治疗。
我到处打听治疗截瘫的医院,和医院约定好治疗时间,然后要上三轮车把弟弟从旅馆的二楼背到三轮车上,然后又把弟弟背到医院的三楼治疗。弟弟那时有1·75米,最少也有100多斤吧,我们日复一日。条件好的单位,截瘫病人最少也是两个人陪侍,想想当初我就是女汉子。其实,我多么想有人助我一臂之力呀!弟弟经受着电疗、扎针、喝中药等等痛苦的过程。看那针就把人吓一跳,可不是你见过的那种细细的,毫不夸张地说,就像打毛衣那么粗的针,大夫毫不手软就穿到病人的背部的穴位。为了恢复,弟弟从来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我们经见了集居在大上海的许多截瘫病人,知道了这种病的残酷性,神经受损在哪个部位决定你的肢体的感觉,弟弟还不算最惨的,起码他的两只手会动。如果是颈椎神经受损,脖子以下全无知觉。
& & █&在上海合肥路小旅馆前留影
快到年底了,铁建来信询问病情,让我们做好回晋的准备。我们提出给弟弟取出腰里的钢板再回去,铁建同意了。
找医院取钢板费尽了周折。上海举目无亲,人情、面子及其他我们一样不占。我只能借助病友的途径,每天去医院找大夫述说,请求。坐在医院的住院部打听床位,述说着弟弟的经历,有时说着说着就痛哭起来。还是好人多啊,最终感动了他们。
想起动手术的那天,铁建没有来人,他们说有我,父母没有经济能力过来。我在手术单上签了字,看着弟弟被推进手术室。我一个人站在静静长长的走廊里,心中一阵凄凉。担心弟弟能不能顺利下了手术,有没有生命危险,多么希望爸爸妈妈在我的身旁给我胆量和勇气啊。
手术终于做完了,同病房的好心人七手八脚把弟弟抬到床上。出院后,弟弟继续锻炼、治疗,但是没有任何进展。我们希望通过取钢板的减压手术恢复神经感觉的愿望破灭了。
1972年的春节就要来了,小旅馆住的人陆陆续续都走了,除了我们几个病人和陪侍人,旅馆里冷冷清清。大年三十那天,我和弟弟躺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看着天花板默不作声。我们第一次在外过年,想着远方的父母,想着一家人围坐在小木桌旁,吃着妈妈做的热腾腾的韭菜饺子,想着两个年幼的妹妹······此时我们感到了什么是孤独,什么叫思念。我不由自主地抽泣起来,弟弟也难过的哭出声来。一年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小伙子,现在却瘫痪在床,能不难过吗。从受伤、高烧、昏迷、手术,一道一道的难关,弟弟从未哭过。此刻,姐姐知道你内心的痛苦,今天你好好哭吧。
父亲来信了,我们读了一遍又一遍。知道50多岁的母亲还在纸箱厂拉平车,晒纸箱为补贴家用。两个乖巧的妹妹学习很认真,经常问哥哥病好了吗,能走路了吗,我和弟弟的心瞬间温暖了许多。
上海一年多的治疗,吃苦受罪让我们懂得了不少医疗知识,对截瘫病有了充分认识也有了思想准备。可是当担架抬着他回到家里,母亲还是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她以为照片里的儿子真的能走路了。
回到太原,我继续陪弟弟在铁路门诊治疗、锻炼,还是不想放弃。
铁路修好了,部队要开拔,铁建兵团开始做解散前的安排事宜,到1972年底能安排就业的全部安排了。弟弟已成残疾人,哪个单位肯接受丧失劳动力的人?在当时政治气氛的高压下,我们违心、无奈接受了民工伤残的一次性补偿协议。
当母亲拿着一次性付给的3000多元钱,号啕大哭。这意味着弟弟以后的治疗、生活等等要家庭负担了。
兵团解散了,从此弟弟就是街道无业居民,一个让家庭负担的残疾人。
全家人顿时跌落在无望的气氛中,弟弟也开始消沉。他想不通,为什么我是因公负伤,公家不管?为什么用处理民工的文件对待我们?
其实,我们那时的身份就是民工,只不过年轻幼稚的我们不懂或不愿意承认。
生活、治疗还要继续。母亲花了好几百元给弟弟买了手摇车、海绵垫等,一年后,那笔钱所剩无几。
有一次,弟弟路过一个篮球场,看到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打篮球,奔跑、跳跃、欢笑······他默默地摇着手摇车离开了。
每天看着父母亲为了家为了他而辛苦劳作,看着日益消瘦的母亲和沉默寡言的父亲,他想自己不能再消沉了。要把在上海顽强的锻炼劲头拿出来,我有两双手,我要自立,我要好好活下去!不要父母为我每天唉声叹气,为我流泪。
从那天起,弟弟开始拿起乐器,什么口琴、笛子、二胡、吉他,本来就有音乐基础的弟弟,拿起什么都能摆弄两下。家中的气氛很快就好了起来,后来父亲从他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些,给弟弟买了一把小提琴,经过练习,竟能拉出不少好听的歌曲,心情也明亮了起来。还给周围的四邻五舍带来了快乐。
后来,弟弟又开始练习写作、谱曲、速写、书法,他做什么都有模有样。比如,庙前街搞什么宣传,出个什么通知或是张个红榜,街道主任就过来了。弟弟写写画画,从来是有求必应;街坊邻居办喜事,过年过节写对联,他都乐意效劳。我们家因为有弟弟的好人缘,街道干部和街坊都夸母亲有个好儿子,母亲的脸上自然也有了笑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妹妹们先后出嫁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父亲也退休了。
自从弟弟残疾回到家,母亲操尽了心,街道工厂也不能去了。由于母亲多年操劳过度加上唯一的儿子的意外打击,本来就高度近视的母亲双眼得了白内障,直到她老人家看不清火炉,看不清锅放在哪里,才住院动了手术,最后保住了一只眼睛的视力。
就用这一只眼睛,患有心脏病的母亲伺候了弟弟十五六年。
家庭的困境,弟弟看在眼里,他想给父母减轻负担。开始接触无线电技术,找来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籍,把家中唯一的一个旧半导体收音机,拆了装,装了拆。以后,又买了一些电视机零件,按照线路图竟然组装了一台十二英寸黑白电视机。成功,无疑给弟弟带来了更大的勇气和希望。
如果是正常人,能自学成弟弟这样也很不容易。何况弟弟是残疾人,他的腰椎横断成了“弓”型,无力支撑,坐久了疼痛难忍。加上下肢无知觉,坐久了就生了褥疮,为了不给我们增加负担,他自己学会了换药。
伤在儿身上,痛在娘心上。母亲经常念叨:“原生,休息休息吧,屁股又坐麻了!”弟弟知道母亲的苦心,可是,不奋斗,不吃苦怎么能学好技术。弟弟就在庙前街15号那个十多平方的屋子里,度过多少个寒冬酷暑,母亲就陪他度过多少个日日夜夜。
弟弟的无线电修理技术日渐精进,他不仅会修理半导体、电吹风等等,后来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参加了南肖墙小学举办的“家电培训班”,技术提高了,开始接修电视机。因为弟弟修理费收的很低,一般小的故障就免费修理,所以附近的街坊邻居有什么需要,弟弟从来都是热心接待,时间久了,竟然有了点小名气。有一位农民大叔,经常拿着电器专门过来让弟弟修理,他说,我就相信你。还有庙前公社福利厂的盲人,聋哑人他们唯一能娱乐的半导体收音机,都到弟弟这里来修理。时间长了,他们每个人的小名,弟弟都能叫上来,肯定,许多时候都是免费修理。
& & █&弟弟的快乐电器修理部开业
有时候,我不知道弟弟为什么对那些盲人、聋哑人那么好,我感觉是他们同病相怜吧。可是,我低估了弟弟的思想境界。他有一次对我说:“人不能只为一口饭活着,应该把为那些更可怜的人服务当成快乐,应为社会发点光发点热。”他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了。母亲经常和邻居骄傲地说:“我儿子能养活我哩!”
有一次,我和弟弟一起收看张海迪的报告,我们被她的事迹感动的流泪了。张海迪所走过的路闪耀着光辉,我的弟弟所走过的路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他那么坚强地活着,克服了那么多困难,弟弟在我心中就是一个强者!
母亲终于支撑不住了,这个围着丈夫、儿女转了一辈子,只进过扫盲班的女人,这个为健康时的儿子操劳了多年,又在儿子残疾后陪伴着走过了漫长的十七年,终于倒下了。
母亲躺在医院的抢救室,陷入半清醒半昏迷状况,父亲和我们姐妹轮流陪护。头的上方挂着监护器,那些红色的线条在上上下下不规则地跳动,但液体已经输不进静脉血管。凌晨,母亲病情更加严重,突然睁开了眼看着什么,张着嘴似乎要说什么,表情非常痛苦。我们把弟弟从家里接了过来。
当弟弟坐在母亲的面前时,母亲似乎知道儿子来看她了。弟弟流着眼泪对着母亲呼喊:“妈妈!儿子来看你了!妈妈!我的声音你听到了吗?妈妈,是儿子不孝!是儿子连累了你呀!妈妈,对不起!妈妈······”此时,母亲就像听懂了儿子的话,其实她老人家就是在等儿子的到来。母亲闭上了眼睛就像睡着了一样,她走了。
母亲走了!她老人家太累了,她应该休息了。
从河北农村来到太原与父亲团聚的农家妇女,一辈子守着这个贫穷的家,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的家庭妇女,用她的坚强、善良、憨厚、隐忍,默默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心灵创伤,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当弟弟收拾母亲的衣物时,看着那一包袱母亲为他亲手缝制的两条岔棉裤(即只有裤腿,没有裤腰的棉裤。为方便弟弟大小便特制)和一大包尿垫时,弟弟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那个人世间最痛爱最关心他的人走了。
弟弟更加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他为了让父亲宽心,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除了继续修理家电,还抽时间参加了太原市首届迎春杯残疾人书法比赛,获得三等奖。同时还自学大学文科课程,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数篇文章,多次获奖,光获奖证书就有十多本。1992年,弟弟被市残联授予“自强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他还去北京参加了长虹彩电杯比赛。
█&日,参加南城区组织的学雷锋为群众义务修理电器
█&1995年7月代表山西团参加了全国电器维修大赛。
多少年了,弟弟的病情依旧,身上的褥疮不时感染加重,实在顶不过去就得住院治疗,每次都得到上天的宽容,活了过来。
我们姐妹虽然各自成家了,但几十年来我们的心依旧没有离开,弟弟的事常常挂念在心,有事必到,有难必帮。
后来,弟弟的身体越来越差,在他不到五十岁时就不能修理电器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街道给办了低保,一开始每月就百十来元,后来和全国退休职工一样涨了十几年,到现在低保金涨到了600多元。
█&参加市残联活动
█&被市总工会、市残联等部门授予“并州自强模范”称号
加残疾人运动会
█&弟弟发表的文章
弟弟和父亲陪伴的日子里,父亲主外,弟弟主内。坚强的弟弟摇着轮椅学会了做饭,炒菜,经常给父亲蒸包子、包饺子、压面条,还经常给父亲洗衣服、缝扣子,俨然一个母亲的角色。父亲则是弟弟的腿,几十年来买粮、买菜跑来跑去一直到他86岁那年为止。
父亲那年在买菜的路上因为脑梗摔倒后&,一病就是十来年,侍候父亲的任务落在我们兄弟姐妹们的身上。
一开始,父亲借助器械还能走步,还能自己吃饭。我们姐妹轮流陪护父亲,每天推着半身不遂的父亲去各个公园锻炼,去能进去的大小饭店就餐,我们姐妹的想法就是能尽一天孝心算一天。弟弟拖着病体,每天用按摩器给父亲按摩,读报,念古诗······直到父亲94岁那年完全没有意识才停下来。
去年,桃花盛开的季节,97岁的老父亲在与弟弟相陪相伴29年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也和母亲一样,耗尽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去那个世界与他的老伴团聚去了。
父亲走了,弟弟也倒下了。他的褥疮烂到骨头上,因为又查出癌细胞,危及生命,大夫正考虑给他截肢的手术。弟弟十多年为了陪伴父亲,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从去年夏天到现在,弟弟一直躺在医院里。现在靠着输液、输血延续着生命。
我不想让弟弟死!我想让他活着!哪怕是多活一天也好!
弟弟常常和我们说,他自从受伤以来,度过了四十七年的光阴,要不是有父母的陪伴和姐妹们、亲戚们的不离不弃,他早就见上帝去了。感恩父母!感恩姐妹!感恩亲朋好友!感恩政府部门对他多年的关怀!
当我有时思想不愉快,抱怨这个不如意那样不满足,抱怨工资低,感觉自己不幸福时,想起弟弟有腿不能走,我是不是很幸福!我每月几千元的工资,想想弟弟每月只有几百元,我是不是很幸福!我经常去青山绿水的地方旅游,而弟弟则没有条件享受,我是不是很幸福!所以,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诠释。
如果一个人对一切充满感恩,他的心中会充满阳光!喜悦!这个人就是我的弟弟任原生——一位在轮椅上度过四十七个春秋的残疾人。
(我借鉴了孙女文章的题目,下面是孩子四年级在太原晚报阳光小记者专刊中写的一篇文章)
轮椅上的坚强
我有一个老舅,年近六十岁,两鬓斑白。老舅十六岁在“铁建”工作时,一次塌方事故造成了他下肢瘫痪。从此,以后的日子,他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
老舅爱吟诗作画,每次他写的文章不是上书就是登报,逻辑条理、语言优美,颇具感染力。
老舅还是个大孝子,他有一个93岁的老父亲,也就是我的太姥爷。太姥爷已经不会说话了,瘫痪在床。老舅操尽了心,每天坐着轮椅给太姥爷做饭,念古诗,老舅说上句:“床前明月光,”太姥爷就含糊不清地回答:“疑是地上霜。”这时老舅就会鼓励太姥爷说:“不错不错,太棒了!咱们继续。”我想,小时候是太姥爷教老舅念古诗,而现在调换角色了。我相信在老舅的精心照料下,太姥爷一定会长寿的。
每天早上天还未亮,老舅就会起床做饭、喂饭了。吃饭时,太姥爷的口水就会流出来,老舅从来不嫌弃,给太姥爷轻轻擦掉,然后跟太姥爷说:“咽,咽,小心点儿,别流出来。”这句话每天都要重复几十遍,直到太姥爷吃完,老舅才休息。
我想要是他参加全国最佳敬老爱幼模范人物评选的话,一定能入围。
我为有这样的老舅而自豪。
&&&&&&&&&&&&&&&&&&&&&&&&&&&&&&&&&&&&&&&&&&&&&&&&&&&&&&&&&&&&&&&
潘建平铁建故事:游羊头山记(7)
& & 七 尾声
游羊头山的美梦如愿以偿了,虽然这其中经历了几个小小的波涛。
生活就是斗争,斗争才能获得幸福。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只有不断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人类才能不断地往前迈进并有所提高。这就是生命的哲学。羊头山之行补充并发展了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概也就是我前边所想过的什么“羊头山精神”吧?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譬如政治上、事业上、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了一步,可能会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能会影响整个人生,这正如羊头山之行的迷途绝境中,归根结底还是在岔道口迈错了一步。好些年轻人不自觉这一点,常常造成生命力的费废,甚至碌碌终生,对社会、事业毫无贡献。我必须牢记这个历史的教训,以当代最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准备走更加曲折的道路,准备攀登更加绝峭的高峰!
回首望去,羊头山在暮色云雾中更挺直了身躯,似乎妖雾黑云想吞没它,但它将永远昂然地挺立在那里……
我从心里产生了一股力量——向更高的绝峰进军!
(全文完)
潘建平铁建故事:游羊头山记(6)
& & 六、归来
在山口上,我们望见了京原铁路路堤,望见了大道。原来,前面就是辛庄,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哪!
工地上没了人影,连队早已收工了。也不知道几点了,他们大概早开过晚饭了吧?我们忘记了疲劳,迈开大步,刚才的沉默完全没有了,大家都谈笑起来;想想刚才的绝境,望望眼前的坦途,谁能不心花怒放呢?和尚的头发、羊头山的壮观、峰顶的小庙,又成为大家谈论的中心。我在想:今后我应当怎么样呢?!怎么样去攀登更高的高峰呢?
在无比的心情舒畅中,我们迈完了游羊头山的最后一步。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连队还没有开饭;又完全像是有意安排,我们刚放下铁锹,开饭的哨音就响了。
于是,我又飞步向二排的集合地点跑去。
& 这时,我才感到,两腿都酥了……
(未完待续)
《铁建故事》宋广莲:一封尘封的录取通知书
2017年12月的一天,我在整理妈妈的遗物时,在箱子的底部翻到一个布包,扎扎实实地包了几层。是什么呢?我好奇地打开一看,顿时泪水湿润了双眼。原来是我当年被铁建兵团录取时的通知书,没想到老妈为我完整地保存着,已经四十七年。
这张通知是一张普普通通白粉连纸的,纸张的质地不是很好。最上面印有最高指示“备战备荒为人民”。
通知书的内容是这样的,***同志(***公社**街**巷**排**号)。经审查你被录取参加民兵建设兵团。请带此通知书于*月*日报到。
特此通知。
落款是,河西区民兵建设兵团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九日。
骑年压月赫然钤盖着“太原市警备区河西区人民武装部”圆形印章。当年妈妈最看重的就是这枚印章了。
就是这张参加山西省铁路建设兵团的通知书,它在不经意间尘封了一段历史,今天让我的心灵穿越时空,将几十年前的往事,从撕开的记忆中找寻了出来。
就是它,将一个刚刚20岁的女孩子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到了遥远的小山村,让我有机会品尝到了人生百味。
那是日,我收到了河西区民兵建设兵团发来的参加铁路建设的通知书。拿到通知书的那天,不谙世事的我甚至有点高兴,终于可以摆脱父母的束缚,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了。我就要开启一段前所未有的生活了,是何等的期待与憧憬啊。可在兵团里接踵而来的一切和我想象的却是大相径庭。
那一年我20岁。那天,我捧着录取通知书向家里奔跑,对正在洗衣服的母亲说“通知书发了!有我了!”的时候,母亲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哭了,因为她听说兵团和部队一样,我姑娘也终于是个“兵”了。妈妈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她让我读通知书上的那枚大红印章,她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警备区,武装部。”“武装部,就是军区管的。”听妈妈这么一说,我更高兴了,激动地几乎蹦起来。但在外我却又不喜形于色。因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家父正在山西晋机厂造反派组织学习班上学习改造,兵团什么时间不走,这事情就算没着落,我急心里的小鼓敲的当当响,盼着早点走,吃不香睡不着,就怕有人“举报”。妈妈早已经默默地为我准备好了上路的行装,我真恨不得出发的日子就在明天。
一天当中,我无数次打开通知书,对数字一向不敏感的我,早已经把<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日这个日子背熟,一记就是一生,如同我的生日。
那些天,我的所有的心思,都在盼望着出发的日子到来。
终于等到了<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年<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号,这是铁建兵团三团出发的日子。
就在那天,凭这张通知书,我光荣的成为了铁建兵团“兵”的一员。凭这张通知书,我将背包行李送到了指定的大卡车上,它要和我一块到一个遥远的地方了,我要参加国家战备铁路的建设了。
凭这张通知书,出发那天,我还免费领取了两包饼干。
也正是这张通知书,提前结束了我的学生时代,一个充满憧憬的时代,把一个少女对青春的幻想瞬间变成一种革命的实践。
是在那天上午9点,坐上一师三团六连大卡车的。我坐在车的一个角落里,心里想着,车快点开吧,省的有人看见我,再节外生枝。
车开了,那个时刻,一颗着的心随着车轮在颠簸,怎么还不到啊。在太阳刚刚落山,天擦黑时,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山西省繁寺县小屯村,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随着停稳的车轮定了下来。我微微一笑,终于安下心了。
&从那天起,这张通知书,夹在我的笔记本里,伴随我的整个铁建生涯。
薄薄的一张录取通知书,其实承载了父母亲太多的梦想与希望。
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5月11日上午,我们在连部召开全连欢迎大会。从此以后,每日清晨,在一师三园六连的旗帜下,我们一群热血青年迎着朝霞,迈着矫健的步伐,唱着革命歌曲,把青春和热情挥洒在京原线上。
那时没有机械化设备,全靠我们用双手和双肩挖土、抬筐,肩膀被压破、肿了,手起泡了、疼了,我们咬紫牙关,默念这毛主席的指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最壮观的是打大夯大石夯大粗木棍井字形用铁丝固定好,二三十人听一人高喊“同志们,抬起夯高高的举啊。”大家齐声喊"呼呼地嗨呦”一唱和,稳稳当当砸下去,路基平实,以自己的超强力量参加到国家战备铁路的建设之中。铁建的这些经历,我一有空就写信给家里人说。
爸爸妈妈都以我是铁路建设兵团的战士而自豪,目不识丁的妈妈更是把修铁路当成是很神圣的工作,亲手给我做了一身铁路服寄来。每次写信,都要说一句,你妈妈想你了,说你不要想家,要好好干,你去铁建兵团是咱家的光荣你的福气!"曾经有一次来信,爸爸说,你妈提醒你把通知书一定保存好。当时,我还不懂,妈妈怎么对一份通知书这么的看重。
最印象深刻的是大战18米高地时,各连队竞争,各班排,早出工、晚收工,争分夺秒兄弟连队互相帮助,五连和我连工地紧挨着,想起那种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场面,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想起那段日子因为太累,镐把子把我手磨出血来入夜,双手十指僵硬,握不成拳。我没有给家里写信,家里便来信说,你母亲说了,听到有连里的战友的父亲来过铁建了,说工地上看见你了,说你脸晒黑了,脱了几层皮,手磨破了,还咬牙抬起框。你妈隐隐地有些担心,为你操心啊。
信的末尾,又加了一行字:记得下次来信,把你的铁建录取通知书给你妈寄回来,你妈说想你时看看,也让咱们家亲戚们看看,我家广莲是一个坚强的铁建兵战士了,你一定要坚强。
依照母亲的吩咐,录取通知书我寄给了母亲。我慢慢地感到,这份录取通知书,对妈妈来说,分明就是一份骄傲,也是一份炫耀,一份荣誉!一纸牵挂的信笺啊!
一张录取通知书,对父母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啊。
后来,我一年半的铁建生涯结束了,又重新回到太原。再后来,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忙的也从来再没有多提起参加铁建兵团的事情。曾经有一次,父母亲说最佩服和羡慕我当铁建兵那些年,从来都是顽强地活着,硬是没被掰折了、压扁了。还说要是没有铁建的锻炼,就不会有后来的吃苦耐劳,但也没有提到他们收藏的这份录取通知书。
一张通知书,对我来讲,它开始了我的铁建生涯,也迈出了我人生的第一步。当年的选择之光,照耀着我的生命之旅。
&&&&&&&让我欣慰的是,二老百年之后,我仍能体会到他们对我这段经历的珍视,这封尘封四十八年的通知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今夜,回眸流年,看着四十八年前的录取通知书,深深地一瞥,目光捧不住,滴落的泪珠。妈妈,我想你!
宋广莲,女,<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0年6月出生,1970年5月IO日从晋机中学参加铁建兵团,在一师三团六连女排九班任班长。1971年11月分配到太原化肥厂上班,2000年6月退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一用力就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