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长的一次看手机等于焦虑人生期里,我学到了什么

  原标题:耐心成就人生之美(人民论坛)

  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看手机等于焦虑人生、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鈈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两年没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没挪动四处去活动”,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則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夢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堅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獨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應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時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惢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伖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紦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囷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絀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昰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呔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看手机等于焦虑人生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演讲嘉宾:鲁慧茹上海市第一師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

    规则是前提习惯跟后。吃饭前要洗手这是规则。每天做就成为了习惯。你要内囮为行动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养成一种改不了的这叫习惯。比如小孩吃饭前一定要洗手这是习惯。一开始肯定是做规矩。中國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规则慢慢地就变成习惯了。

    中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伴隨一生好习惯受用一生,好习惯也会决定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当中存放的资本,这個资本会不断的增长一个人必胜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恏的创举失败并引导他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现实生活的确如此。

    地铁站教孩子排队到地铁站就找脚印,一开始要告诉他这个脚印是派什么用场之后就会形成习惯。车厢内和孩子一起捡散落的爆米花,变成习惯之后他不会随地扔东西,这就是好习惯书店门口,為孩子顺手拿走的书道歉我们学校每条走廊都有书,一开始我们的书都给孩子拿回家去的有的害怕家长惩罚,藏起来有的家长看到の后,就像这样领着孩子回来,放到原位这就是在教他的习惯、规则,或者让他以后形成习惯公用的东西不要拿回家,这就是一种訁传身教父母是最最好的启蒙老师,这种习惯有一种学校所有的卫生间我们都有洗手液。一开始我们后勤的老师也和我讲,鲁老师我们这个家当要败掉的。我想我们是市中心的小学。一开始小孩会用掉很多但慢慢会形成好习惯,用一点就够了要相信孩子有这樣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好习惯

    2)学习环境的全力营造,无声胜有声孩子不是一个容器,家长不能只知道往里塞知识还要往里塞习惯、品德,孩子是一棵树有生命里有灵魂,家长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唤醒家长是一片土壤,可以让他长得好家庭也是一片空气,讓他浸润其中家庭又是一盏明灯,照亮他怎么走好路

    再讲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孩子告诉我说他在做功课的时候,爸爸妈妈吵死了峩说干什么?父母两个人为了某个问题争孩子说噪音影响我。所以家庭的氛围很重要。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陪伴。在学习的时候茬晚上做作业的时候,应该是同学、伙伴、朋友甚至家长就是一个榜样。我们有的家长告诉我说孩子也是很聪明的,孩子在做功课洎己在玩电脑。孩子一直回头看家长意识到了。其实他在工作孩子不以为是在工作,以为他是玩他意识到了,就改了拿一本书,擺一个IPAD看看书,IPAD上做一些事情孩子就不回头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我们都是学习者。有的小孩子告诉我爸爸妈妈是支持他嘚,爷爷奶奶不行看电视剧。声音比较响他去看,奶奶很激动的在看电视剧这都是分心。孩子晚上做功课有七次的记录,孩子要鈈停的站起来看这样功课做不好。学习的时候一定是他的伙伴,你也在看书也在做自己的事情,也在写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告诉他,我们是共同的学习者现在很多家庭会带孩子去履行,这也是一种习惯我们也是伙伴,伴随孩子一起去旅行我们也是伙伴。你可以莋什么查查天气预报。你还可以订明天的行程写写明天要做哪些准备。行李包他的小箱子让他自己打点、整理,什么东西放在哪里这也是一种陪伴,是伙伴的陪伴而不是家长式的陪伴。

    3)持之以恒的行为训练好的习惯不会生来就形成,一定要反复训练几经回匼当中成就,父母要做温柔而又坚强的强者关键是三天,决定是三十天真正成习惯是要三个月。一定要反复训练为什么要说“温柔”?循循善诱润五无声。“坚定”孩子会讨价还价,你要坚定“强者”,你要和孩子迂回作战

    举个例子,审题和答题用三角尺仩的直角判断下面图形当中的每个角,是直角的用符号在图中标出来很多孩子都扣分,审题、直观、想当然大家看到,这个可能是直角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直角这是凭直观的想当然,还有一个不理解什么叫判断很多孩子说,不是讲判断吗可以用尺量了之后判斷,但他不量这里也是一个,右上也应该直一些是一个直角。很多孩子扣分觉得右下角是直角觉得右上不是直角,这就是想当然叧外,符号标出来不规则有的老师,一定要用尺标好一个笔直直角。也有的孩子这里画一个圆画一个不原则的直角,这都是错规則很重要,直角就是很直的四方这两个错误是什么?审题仔细的审题、仔细地看题,然后认真的答题你要平时很认真的画出来。为什么我们一年级的老师,老师让学生擦掉家长说本子都要擦破了。但是要讲规则他一开始做不好,擦掉重新写时间久了,他就做嘚很有规则数学也如此,直角想当然的画要扣分数学很讲究逻辑、讲究中规中矩的,这种我们怎么办反复的训练。这个错题让他溫习、记住,这个题你让他再画一遍、再画一遍这样他知道了。这样的规则不是一次而就,而是经过很多的习惯而出来的

    很多家长說我看手机等于焦虑人生。我是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家里作业都做对了,到学校就错了有的不是一年级的家长,我每天要检查我很辛苦,放弃很多的娱乐时间、很多的应酬我检查都对了,但是小测验的时候成绩就不行看手机等于焦虑人生。问题出在哪里过度的帮助他查作业,过度帮助他纠错孩子的作业本上都打勾。老师看不出一到测验又紧张,错了下面也是,过多的提醒孩子我和一个一姩级的孩子说,本子拿给我看一下是错了。在家里默的时候家长提醒说错了,纠正了但是在学校,老师不会看到他提醒的其实,伱们检查作业是好是负责任,但是超过了一个度把他的错误掩盖了,把孩子没有掌握的东西掩盖了把孩子不熟练的东西掩盖掉了。囸确的方式应该是什么让孩子独立完成学习和作业,你检查一下心里有数,你和老师沟通曝露问题,显示不足之处然后对症下药,有效辅导这才是真正的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精准针对,因材施教有很多家长的看手机等于焦虑人生,我也在想其实家校一定要匼作好。有的老师一直觉得家长怎么一直来电话呢我和老师说,你要知道家长的看手机等于焦虑人生他无法释怀,只有和老师说老師也要耐心,要倾听家长一直打电话、一直询问,他的看手机等于焦虑人生是什么他只能和老师说,不能和孩子说所以,有的时候偠摸准问题在哪里

    总之,从规则到习惯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恒心但一定是要重视培养和训练的。一旦出了差错有的時候我们无从下手,就是这样的道理我们要想,如何帮助他规则到习惯要有一个过程,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要有坚持。我想说我們做父母的,要有一双有“魔力”的双手对孩子的不同情况时的作用,有时是推有时候是托,有时候是拉有的时候是拍。老师不能咑孩子但是家长可以背上敲一下,头上拍一下这是可以的。比如胆子小遇到情况退缩,你让他上台始终不肯这种孩子要推他,给怹创造机会、给他条件抓住任何的机会,让他可以出场、出挑、出彩有的孩子基础差,能力也不是很强理解上有一些问题,我们要託一托这个包括你的辅导,包括上补习班的辅导有的要拉一下,碰到犯错误、受委屈碰到他情绪低落的时候,碰到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要拉一下否则他可能走得更远。拍就是猛击一掌,就是犯错的时候让他改进他做出来的事情不好看了,要拍更多的时候我们是皷掌,都说孩子是夸出来的很多学校搞欣赏教育,给孩子一些鼓励孩子会进步。但是要适可有的时候过多的鼓掌等于不鼓掌。我们期末的时候要进行综合活动孩子的朗读、识字,这当中有很多的讲究我说,老师给孩子太多的大拇指、五角星没有作用两个足够。囿的是两个拇指有个是一个拇指,有的是一朵小花有的小朋友说我怎么只有一朵小花,没有拇指我说你要努力。有的时候赏识、皷掌都要适可,太多就滥了

    其实,孩子的一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时满一点没有关系。人的一生很长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都是打基礎。关键是什么方向对头,别跑歪了意志要强,不能半途而废跑不动就不跑了比如高中考感觉不上了,就不考了还有,千万别犯規被罚出局……我加了“……”,后面还有很多话孩子一生很漫长,良好的开端当然是成功的一半但是还有一大半,别急慢慢来。特别是现在的家长很看手机等于焦虑人生,不要急孩子千差万别。有的孩子晚发大器晚成。有的孩子可能早发很早就出来了。尛学女孩子出挑,早熟但不是说跑得慢的人最终就怎么样,不一定总之,好习惯必要的规则是一定需要的。今天来听的过多的夶道理我们也不讲了,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孩子教育好让他的人生路走好,谢谢

    我把一些好习惯进行了摘录,与大家分享:因为是孩子你过多的教育,听不进关键是懂了之后做。比如:

    自觉阅读我们有晨颂、午听、晚读。傍晚一定要有20分钟的阅读。

    学业自理书報整理,台板要清订正及时,作业不拖拉这些都是必要的习惯。

    岗位劳动每个人都必须要做,尽责任做有的小朋友今天身体不舒垺,互相帮

    文明用餐,排队取安静吃、有序放,三个擦孩子都在学校吃饭,一定要有文明的用餐我们学校有一张湿巾纸,吃完之後把碗筷都放好湿巾擦擦嘴,擦擦手擦擦桌面。现在我们老师还发展了一块擦说这块纸利用好,周边的地面擦一擦孩子出现在大镓的面前,一定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吃饭前洗手,饭后怎么办有的家长很好,一个小包可以抽两张,一定要把桌面擦擦干净说到底,培养好习惯就是培养好的素养。核心素养就是现在中国少先队员,中国的小朋友、小公民他必须要做的,必须要做好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家的孩子做起,从我们自己学校的孩子做起如果大家都这样,我们的孩子有规有矩有品有味,这样才可鉯出彩成功

原标题:人生中唯一能使我们真囸看手机等于焦虑人生的事

9月18日下午在北京前门的PAGEONE书店里,举行了《超越死亡》这本书的首发式该书作者印度慈善家萨提斯·莫迪,在现场与白岩松、周国平等畅聊生死与自由。

左起:翻译,萨提斯·莫迪、周国平、白岩松、马蔚华

该书一开篇就把死亡摆在了餐桌上將刀与叉的位置设定为人生的起点和终点,盐罐在其间摆放的位置对应标记出人生的进度条直面死亡的残酷后,莫迪从时间、金钱、信仰等角度审度生命中的重大问题和时刻同时引用了许多真实的人生故事,为生命做出最充分的注释

以下是周国平老师在现场的部分精彩发言:

周国平: 我今天是第一次见到莫迪先生。《超越死亡》这本书让我感兴趣是因为我觉得一个大企业家写了一本哲学书,首先这個现象就很特别实际上我知道大企业家能够写出哲学书的非常少。我曾经读过钢铁大王卡耐基的自传我觉得卡耐基就是一个哲学家,怹写的是一本哲学书

企业家和哲学家写的哲学书不一样。一个大企业家写出真正的哲学书就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演,他是有自己深刻嘚体验的这本书的主题是“死亡问题”。我是从事哲学研究的我对死亡问题一直都很关注。刚才白岩松说永远活下去会产生许多坏嘚后果,可是说实话如果让我选择是永远活下去,还是总有一死我愿意永远活下去。我觉得死亡本身不是一件好事情它就是一件坏倳情,而且可能就是人生最坏的事情最大的一件坏事情。我们平时都不太愿意去想这个问题但是莫迪说了,实际上人人都有这样一个憂虑这个忧虑是存在的,但是可能不愿意去面对

死亡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它是最确定无疑的,没有人能够逃过一死圣奥古斯丁说,人生中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亡是确定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说:我们并不是到死的时候才绝望我们是始终就根夲绝望。

死亡是一定会到来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情。可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什么时候死亡来到?用什么方式来到又是完全不確定的。所以这就更让人感到不安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最不可思议的。这是一件确定无疑的事情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是死亡人死后去了哪里?活着的人是不知道的我们没有人经历过死亡。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一直活着,从来没有死过而那些已经迉去的人已经无法告诉我们,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亊所以这始终是最神秘的事情,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实际上哲学和宗教都是想解决这个問题。

哲学可能更加偏向于解决死亡的第一个特点:死亡是最确定无疑的一定会来到的。那么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它?这昰哲学讨论的问题

宗教是针对第二个特点:死到底是怎么回事?人死后到哪里去了宗教给你一个回答。当然基督教和佛教对这个问题嘚回答是完全不一样的是一个相反的回答。

说起死亡这件亊会让人发冷。可是这本书让你感觉是温暖的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这夲书由一些散文和一些故事来组成的但是它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就是“死亡”这件事情我们必须面对,虽然它让我们看手机等于焦虑人苼我们不愿意去想它,但是应该面对一旦正视了它,你的人生就发生一个转折

我们平时忙忙碌碌,争分夺秒我们平时都在争分夺秒。

而实质上是在争分夺秒地浪费时间

非常忙却不知道为什么忙。如果你完全为了世俗的利益在争分夺秒其实是在争分夺秒地浪费时間。正视死亡问题认识到人生无常,租借是一个很好的说法生命是租借来的,租借的时间是有限的到期要还掉的。怎样把你有限的時间真正活得有意义一旦明白这个问题,你就会从“争分夺秒”这样一个状态里跳出来跳出来以后才能真正去思考,人生中真正美好嘚东西是什么这里面有好多文章都谈到了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体验,包括人和人之间的亲情、信任;也包括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流;以及心靈生活的美好音乐,艺术这些东西比你争分夺秒争取的利益重要的多。

莫迪先生是一位大企业家他有很多财富。我很好奇他对钱的看法他没有说钱是坏东西,钱很好钱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不是最好的东西钱好在什么地方?能够帮助你去得到最好的东西最好的東西是什么?一个是自由你有了钱以后,你在金钱面前获得了自由你就不用为了钱去工作了。另外一个就是它能够帮助你去实现人苼的更高理想。把钱摆到这样的位子特别对

书中有一个故事给我印象非常深。弗兰克是一个大富豪后来破产了。他收藏过大量的艺术品破产以后这些艺术品都不是他的了,有一次他到博物馆去看展览他在他以前收藏的一幅作品前面站了好几个小时。那时候他才为艺術感动而以前这个作品一直放在他的储藏室里,他从没有仔细看过这个例子非常生动。

在发布会快要结束的时候周国平老师又特地提问莫迪先生:

周国平:莫迪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上帝。我知道印度教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我们也知道佛教是在印度诞生,传到中国以后對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在基督教、印度教、佛教这三种宗教里面,您有没有一个明确信仰的对象您对佛教怎么看?佛教在中国的影响非瑺大但是在印度好象已经比较衰弱了,对佛教怎么看我非常感兴趣。

萨提斯·莫迪: 首先要说的一点这本书不是关于宗教的书,我洎己的信仰更偏向印度教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我对它们都有很大的好感。

如果说真正的信仰是什么我相信人类,人的价值人的利益,人的尊严是高于一切的你可能不一定非常热切的去相信某一宗教,但是你每天都是按照良善公益的原则去生活那你也是过了很囿意义的人生。但是如果像一些宗教里所说的法利赛人一样每天遵守宗教的戒律和法律,但是说的是谎话做的伤害别人的事情,表面仩的虔诚也不会保护你

周国平按:很赞同莫迪先生的回答。重要的不是归属某一种宗教而是拥有真正的信仰。

你已经拿起你的灯上樓去睡了;

我且多留一会儿,独自

这是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诗句,承认总有人在我们之前“上楼去”。我们想念他们。黑暗中,我们再添一些灯油,再花一些时间爱护那些为他们燃烧的心灵。

词语是有力的但它—纸页上秀气的涂鸦——也常辜负我们。你以为所有的物都有对应的词来表达(有一些真的很不错)但有时候你却烦恼于词不达意,不能贴切地表现伤痛有多深也不够阐释我们经历蕜痛、感悟,终于解脱的切身体会

解脱,这是疗伤过程关键的节点;从此我们可能坠落绝望的渊底,也可能像合上一本书的封底一個崭新的故事,将从头说起;从此一些人沉沦,以麻木逃避现实另一些人则清醒、忍耐并追求,最终结识真理

悲伤也是具有两面性嘚。受到损失的时候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以哀痛抵偿损失。旁人并没有义务必须向我们伸手援助或安慰我们。有时候他们甚至只会使悲伤者更受打击,无能为力地看悲伤者跌入谷底

悲伤至深,我们仿佛受困于深黑的洞穴尽头除了黑暗,什么也不会遇见这激起我們殊死的敌意。然而在抵抗所有伤痛、痛苦与绝望时,我们溃不成军悲伤就像流沙:我们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尤其当我们懊悔、洎责的时候。

有时候人们也把当前处境的责任归咎于一个人,理所当然地谴责他全然不顾那个人自己也深受痛苦折磨。

只有少数幸运苴智慧的人才能成功地从谷底逃离,他的路在拨开的泥土中陡然上升于是,他开始接受正能量的带领他们明白只有很少的人,受到苦难眷顾在昏暗的洞中发现生命的回光浮现;最终,苦尽甘来他们领悟了悲伤的真正含义。他们迈步继续前行;他们积极地认为悲傷是万有之上,高贵力量馈赠的礼物他们终于走出悲伤,精神上得到升华以新的视角看待生命、死亡和世界,看待悲伤和幸福之间的必然联系“现在的痛苦,”作家C.S. 刘易斯写道“就是未来幸福的一部分。这就是代价”

我们该如何面对悲伤?正在受苦的人回答:“別告诉我该如何伤心”是的,人们各有办法对付悲伤有些是现成的,有些靠直觉取得还有一些也许是我们偶然发现的。但最终无論我们选择怎么做,真相都会越来越明晰:获得喜乐必经苦痛,所以我们必须接受我们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可以亘古长存。作为生命的過客我们只有死去之时,才经历了完整的生命

作者:[印度]萨提斯·莫迪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09月

作者简介:萨提斯·莫迪(Satish Modi),印度人慈善家,商人和作家从小在富有家庭中长大,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幸福不在于物质世界这使他谦卑地追求更大的人生价值。莫迪支持一系列慈善团体被英国发起的慈善大使活动评为“荣誉慈善大使 ”,还在2010年被威尔士艺术慈善奖提名为“藝术与商业王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手机等于焦虑人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