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杰: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哲学,到底是怎样一种学问

科学人文在线的个人展示页
1位订阅读者
联系我们&nbsp:&nbspsohump@sohu-inc.com关于我们&nbsp-&nbsp运营规范&nbsp-&nbsp服务协议&nbsp-&nbsp侵权投诉&nbsp-&nbsp反馈建议殷杰:社会科学可以做到精确化吗?-中国社会科学网
殷杰:社会科学可以做到精确化吗?
日 15: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殷杰
内容摘要:社会科学及其研究当真就不能够具有精确性从而实现精确化吗?学界存在不少争议。
作者简介:
  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长期发展也似乎界定了精确性一词的适用范围,那就是自然科学领域。一旦涉及社会科学,规范性、价值等术语便占据了谈论一切的核心。然而,社会科学及其研究当真就不能够具有精确性从而实现精确化吗?关于这个问题,学界也是存在不少争议的。  一些人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根本不同,它们研究人以及由人所构成的社会,而二者皆是具有一定自由意志的生命体,与客观物质世界相比,它们更加趋近于精神领域;社会的发展与人的主体意识密不可分,不具有明显的统一性,也就不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人类与社会的历史不可重复,因而无规律性可言亦不可预言;社会是由意志、理性和感情的主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因此,在实践生活之中,研究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明显更具主观性、特殊性、模糊性和偶然性。归根到底,研究对象的自主性特质以及由此所衍生的意义和价值性征,决定了规范的定性研究才是社会科学的主旋律,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不适于社会科学领域,其最终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较多的主观假设前提和较少的基本公理。所有这些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息息相关的因素基本上都是难以量化的,而能够进行量化处理是做到精确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准,这也就决定了社会科学的非精确化特征。  然而,还有一些人主张,业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取得重大成就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可以而且应该应用于社会科学及其研究之中,以解决社会科学的合理性问题,重塑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形象。他们认为,首先,个体行为虽然受到个人需求、动机和期望等主观性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通过对其外显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双重把握,是可以做到较为精确地控制和预测的;其次,集体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诸如市场的管理、交通的调度、人口的控制和物资的分配等,都是群体性的组织活动,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和可控性,是可以进行量化处理和分析的。尤其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为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处理庞大的数据资料,进而为社会科学的精确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和物质保证。  此外,他们还给出了实现社会科学精确化的途径。一种是形式化,他们强调用精确的逻辑公式与数学语言取代模糊的隐喻,清除陈腐的命题,吸收与现代知识相一致的新假设,并借助于语义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科学概念与命题意义的混乱,实现语言描述上的精确性。另一种是数学化,也就是借助于数学这种基本工具,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定量化、公式化和模型化。当今,数学向其他科学的渗透,已经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的范围,而进入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原来以定性描述为主的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如今已处于日益“数学化”的进程之中。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不同于自然现象,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往往涉及更多的随机因素,情况亦更为复杂,因而对比之下社会科学精确化的难度也就比较大。迄今为止,也仅仅是在部分社会科学的学科之中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精确化。因此,总的来说,社会科学的精确化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在各门学科的具体实施中会存在一些差异。而且,这种精确化的诉求与当前渐趋热化的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模式是相通的,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领域和论题,为反思并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开启了新的空间和方向。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殷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李秀伟)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殷杰/赵雷:自然化社会科学的形成、特征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网
殷杰/赵雷:自然化社会科学的形成、特征和意义
日 11:29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作者:殷杰 赵雷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On the Forming Character and Meaning of a Naturalized Social Science  作者简介:殷杰(1974- ),山西汾阳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赵雷(1983- ),河北石家庄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太原 030006  内容提要:以科学的观点探讨哲学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所倡导的基本研究策略。在此观念影响下,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经验科学,普遍渗透于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模式之中,成为自然化社会科学得以形成的内在动力。文章通过对连续性关系的澄清与复合式本体论的构建,描述了自然化社会科学理论的两个显著特征。社会科学采用“自然化”的研究视角,为当代社会科学本体论的“统一”、“科学性”的辩护,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研究路径。  It is a basic research strategy advocated by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to explore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idea,the experience sciences,such as evolutionary biology,cognitive science,neuroscience,are widely penetrated i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attern.That will become an internal force by which the social science could be naturalized.Through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tinuity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osite ontology,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uralized social science.By using“naturalization” perspective,the social science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research approach for the “unification” of ontology and defense of “scientificity”.  关键词:自然主义/自然化/自然化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哲学/naturalism/naturalization/a naturalized social science/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标题注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5JJD720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ZX004),“山西省三晋学者支持计划”阶段研究成果。  原发信息:《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0171期&  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哲学与科学的密切结合,哲学家们所讨论的话题,只有以科学的论证为基础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同。撒加德(Paul Thagard)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上明确采用了自然主义的研究策略,他指出:“我所推崇的哲学观点是自然主义的,这一观念将哲学和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来试图理解包括人类心灵在内的世界。因此,哲学研究的普遍性和规范性必须与科学研究的描述性相结合。”[1]x  当自然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模型时,人们称其为自然化的认识论。与此类似,“自然化的科学哲学(naturalized philosophy of science),表明一种与科学相连续的科学哲学”[2]105。科学哲学把经验科学视为哲学问题求解的理论来源,这种自然化的研究趋势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模式,使得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表现出明显的“自然化”特征,一种自然化的社会科学(a naturalized social science)逐渐显现于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当中。斯波伯(Dan Sperber)曾指出,“社会科学的自然化需要心理学持续的自然化,并且这样的自然化并不需要扁平的本体论”[3]64-67。纳夫斯塔德(Petter Nafstad)曾采用“自然化社会科学”这一术语,意指一种以自然原则和自然现象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科学。[4]本文之目的,正是在考察自然化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源及其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揭示出自然化社会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有助于我们从“自然化”的视角,来深刻理解当代社会科学新的研究模式及其理论与实践的内在价值。  一、自然化社会科学的形成  一般认为,自然化(naturalization)是一种朝向自然主义的思想运动,这一研究纲领的核心观念在于,试图将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领域,或者说,试图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者间建立某种连续性。自然化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方法论态度,强调哲学研究必须纳入到经验科学的成果中来,拒绝对经验现象的解释,诉诸任何先验的、超自然的宣称。  随着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等具体科学的发展,科学哲学已难以为科学提供某种引导性的统一规范,因而,当代哲学家们不得不承认,经验科学对于自然、人类社会和心理现象的描述,已成为哲学理解实在、语言、知识的必要前提。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可以说,自然化的社会科学是伴随着一系列经验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特别是,当代社会科学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中所获取的经验性研究进路,为自然化的支持者们提供了新的契机。[5]这些进路的发展,一方面引发了社会科学进行自然化的一系列有效尝试,另一方面又构成了“自然化”社会科学得以进行的内在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一直与生物的进化论紧密相关,早在19世纪50年代,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就构建了进化理论,致力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统一问题的求解。进化论不仅为自然主义方法的成功应用提供一种研究范式,而且为科学本身的自然主义研究提供了理论来源。进化自然主义者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社会科学,以此来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进化过程,强调进化论与社会科学的连续性,从而指出人类作为一种认知主体,其身体能力与认知能力,是在一种特殊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因此,大多数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以及经济学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把进化生物学理论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并借助于进化生物学的概念和理论,以“进化说明”和“进化类比”的方式,[6]249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以及文化变迁,进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然化”特征的交叉学科,比如进化社会学、进化人类学以及进化经济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李秀伟)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已注销])
([已注销])
([已注销])
([已注销])
([已注销])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