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写的古诗中的哪一位写了江雪一诗

当前位置:&>&&>& >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三)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点击:次
节目预告:
  柳宗元因为一场难分对错的政治纷争被贬湖南永州,相对于仕途的黯淡,永州的生活更充满了烦恼。根据史书记载,一向以世家子弟自豪的柳宗元,心中却藏有难言之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北京师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做客,为您解读&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三集DD《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
  在柳宗元步入仕途时,他才二十岁出头,意气风发,有整顿国家的激情与壮志,于是参与了由当时的名臣王叔文、王丕所领导的永贞革新。由于在太子即位的问题上革新派与后来的唐宪宗立场不同,所以革新失败,革新人士随即被贬,三十三岁的柳宗元也被贬永州,永州即今天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柳宗元来到永州,即将开始长达十年的谪居生涯,那么,在这里等待柳宗元的会是什么样的人生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您解读《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三集《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
  那么,柳宗元当时在永州,他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呢?这个职务有一个全称,叫做&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什么意思啊?这个&员外置&就是编外的意思。我们知道他来这之前,他担任的是礼部员外郎,正六品。这个地方这个官,永州司马也是正六品,等于是同级调动,没有升,也没有降,但是这个员外置,这个编外,就界定了这个官职在永州的地位。再加上柳宗元本身是戴罪之人,所以,他到这来。第一,他是没有实际的行政权的。第二,也没有公家给他配的住房。这个地方既没有权,又没有房子,所以呢,远看仿佛是司马一个,近看就是死马一匹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这儿没有什么任何用处。那么他住哪儿呢,一开始住在一个庙里头,这个庙还是比较有特点的,为什么呢,柳宗元有两句诗来描写这个庙,说:
      凫鹳戏于中庭,蒹葭生于堂筵。&&柳宗元《闵生赋》
  在这个庙的大堂里边,有鹳鸟、鹤鸟在这儿翩翩起舞,在这院子里头有很多蒹葭,一种植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看上去挺有诗意的,但你想想,住的地方,中庭里边全都是鸟,院子里边全是野草,就这么一个环境。而且永州这个地方,在当时它的建筑主要是竹子和木头,不像我们现在都是水泥,所以永州这个地方的住房特别容易发生火灾,这柳宗元在这儿住到第五年头上的时候,他那屋子里已经起了四次火灾了,每次火灾爆发的时候,他都要把那个墙上掘个洞,或者把窗户给扒开了,光着脚丫子逃出去,特别狼狈。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居住的环境,这个条件特别地艰苦,特别地简陋。他这儿还是司马,尚且如此,那要是比他低的人,还不定住的是什么样子呢。
  永州的整体状况不好,居住条件也不太好,那周围环境怎么样呢?出去走走吧,在屋子里待着又难受,出去走走啊,也好不到哪儿去,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边说,这个周围看上去都是田野,里边全都是蝮蛇,蝮蛇我们知道,是最毒的一种蛇类,水里边全是蛇。还有什么呢?还有大蚂蜂。说那别在田野里头转了,有什么池塘湖泊啊,你去看一看,写写诗也行,去不了,快到水跟前的时候,水里边有一种毒虫,这种毒虫,只要一看见人靠近水边,它在水里边发起攻击。所以你看我们原来讲苏轼的时候说苏轼到了黄州,没多少钱,住的地方也比较艰苦,后来自己还得种地,我跟你说,(柳宗元)他这个地方连种地都种不成,你先没种呢,先让蛇咬你一口,你还没播种呢,先让毒蚊子先叮你一口。
  很简陋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那身体就不能太好,柳宗元在给他朋友的信里边就说,我自从来到永州,我身上这个病,还稍稍好一点了,原来啊都是一两天就犯一次病。他自从被贬之后,他身上得了很重的病,现在就是一个月大概能犯那么两三次。虽然说病大体上缓解了,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吃了很多的药,药吃得太多了,就伤了我的元气了,我现在只要一走路啊,我的膝盖,就特别地在颤抖,一边走膝盖在颤抖,只要一坐下来,我的肌肉和关节都非常地疼痛。而且本来他是个读书人,他说现在不成了,为什么呢,记忆力减退,我现在一读古人的传记,读得好好的看了几页之后,就得再翻回来看,为什么呢?读着读着不知道读谁的传记,把名忘了。记忆力减退了,这个我们大家都能理解,上一次我们在讲到柳宗元被贬的时候那种状况,他写的《江雪》当时的那个心情,就是这一方面是心理上的,一方面是生理上的,还有周围的环境。可是你知道他写这些信的时候,在给他朋友汇报他的身体状况和他周围的环境的时候,他才多大呢?他也就只不过才三十六七岁,可是我们听上去感觉这个人好像已经到了五六十岁的样子。
  永州地处湖南省西部,在唐朝时属于远离首都的贫困地区,柳宗元在此写下了传世名篇《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描述了永州&苛政猛于虎&的现状,还描述了永州相对原始恶劣的自然环境。柳宗元在此不仅健康状况下降,而且背负着一种特别的难言之隐,这是怎么回事呢?
  柳宗元在永州时期,他最操心的事、最担忧的事情,那还真不是身体健康,你猜是什么啊?是生儿育女。再说白点就是怎么传宗接代的问题,这对他来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头等的大事。大家可能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你这说什么呢?首先,这对于柳宗元来讲,是个问题吗?在中国古代的男性,特别是像他这样当官的,谁还没有个三妻四妾,是不是?想传宗接代,这恐怕很富裕的一个事,还用得着忧心忡忡吗?还用得着下这么大的决心说是工作中的最重要的重心吗?言过其实了吧。第二,就是说柳宗元你不是说了吗,他是在唐代跟韩愈一样最杰出的散文家,最杰出的哲学家,又是很著名的诗人,他脑子里边应该考虑的都是很重大的政治问题,他怎么会突然把注意力就这么迅速地就转到了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上面呢?所以这个问题肯定对一般人来讲就不大好理解,觉得你这么说,柳宗元在我们心目当中有点太那个了。
  其实我还告诉你,他还真不那个,因为为什么我们能够知道这个状况呢?柳宗元在给他的朋友和一些官员的信里边屡次地、反复地强调这个问题,把它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他提到什么高度呢?就是说如果朝廷能够对他进行有限度的赦免,那么这个赦免的理由就是什么呢,就是我要传宗接代,不然我就不能很好地传宗接代了,我们柳家就会绝后。他在给翰林学士李建的信里边是这么说的,说我现在体弱多病,没有死就是很大的幸运,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说实在的我现在对建功立业这事不是特别关心了,我顾不了那么多,只要朝廷能够减轻对我的惩罚,把我能调到中原地区去,调到离首都比较近的地方去,我就跟当地的老农民的女儿一结婚,然后我们弄上几亩地,我们就天天种地,我们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就这么过下来了。如果我在劳动之余还有余力,我再写写文章歌颂歌颂咱们伟大的时代,太平盛世,我这辈子就足够了,是吧,人这一辈子,这三十年,三十年都是很快的,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我希望如果您能跟朝廷说说,帮我减轻点罪过,就是主要是我要娶妻生子,我得尽快地生孩子,这个对我来说很重要。
  柳宗元在给朋友的信里边说,清明节的时候,大家都要去扫墓,你看那些扫墓的人群里头,不一定非得是达官贵人,有一些都是些贩夫走卒,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起码跟我比起来,我好歹还是个官嘛,可是呢,我却现在没有这样的权利去扫墓,人家地位再低的人也能到坟上去扫墓,还有就是死去的死者里头,有些社会地位也不高,甚至身份比较低贱,但是他们也能享受到后代子孙给他们的供养,更何况像我的祖先,我原来说过,多么地煊赫啊,是不是,但是由于我现在的地位,远隔千里之遥,所以不能去扫墓、拜祭祖先。柳宗元说,我想到这儿,我觉得真是非常地罪过。我们祖先的墓地在长安城南,我们的子弟没有人去护我的墓园,我就是交给村子的邻居去看护,可是自从我被贬之后,我被贬的消息可就传到了那村子里头,为我们看守墓园的人,就不再把这当回事了,我现在操心的是什么呢?天哪,那放羊的、那放牛的,都在一遍一遍地践踏着我们那个墓园。那些割草的,也会把我们的墓园弄得一塌糊涂。我的这个先人们在地底下怎么能够安眠呢?我想到这个,我心里头又是觉得特别地难受。所以你看,他不能去扫墓,他也不能去守墓园,他也不能够去祭奠祖先,更可怕的是什么呢?他说了,他说我们家在长安城城西,还有数顷田地,还有上百棵的果树,这些田地和果树,估计要么是荒芜了,要不被人砍了,要不然被人霸占了。在长安城里头还有我们家老房子呢,我们家老房子里头还藏了皇上赐给的三千卷书,现在这个房子已经三易其主,换了三个主人,这房子跟书啊,现在都不知道在哪儿了,这可都是我的祖先留下来的产业啊。这真应了那句话,我一朝身败名裂,我的家族也跟着蒙受耻辱。
  但是你知道,传宗接代不仅仅简单地说生一堆孩子的问题,而是什么呢,而是在传宗接代的后边,他要承续的是整个两千五百多年来柳氏家族所创造的、所拥有的、所有的文化,所有的产业,所有的地位,所有的声誉。他为丢掉了这些产业,丢掉了这些声誉,这些东西在他手里发生了断绝,而感到痛心疾首。所以柳宗元是一个什么呢,家族荣誉感特别强的人。
& &&&柳宗元出身于著名的河东柳氏,柳氏先祖为东周时著名的柳下惠,河东柳氏在北朝时已是著名的门阀士族,后来与李唐皇室的关系也很密切。但到了柳宗元的祖父辈,家道已经衰落。柳宗元少年得志,一心想要光复柳氏家族的荣耀,所以他对传宗接代之事看得很重。被贬永州时的柳宗元刚过而立之年,那么,在此之前他的家庭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 &&&他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娶了弘农杨氏之女。弘农在哪儿呢?就是现在河南的灵宝。弘农的杨氏家族,也是中原地区的数一数二的望族,他娶的这个杨氏之女呢,她的父亲,也就是柳宗元的岳父叫杨凭,这个人很厉害,后来也做过京兆尹,就是长安市市长。娶了他的女儿,这不挺好吗?从史书的史料上来看,他这媳妇还挺活泼的,还挺可爱的,他们家太夫人也还比较满意。可是有一样,这姑娘脚有点问题,有足疾,脚有点毛病,走路不大利索。最要命的是什么呢,她确实怀过孩子,可是根据资料的记载说,怎么回事呢,说她
& &&&&孕而不育&&&《亡妻弘农杨氏志》
& &&&&尚有一男子,然无一日之命&&&《与杨京兆凭书》
& &&&什么意思啊?首先,这位杨氏,柳宗元的夫人,怀上了孩子,怀上了,但是没有能够把他完整地生下来。然后柳宗元又说,是个男孩,但是他的性命不到一天。那么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她可能是比方说难产,或者是发生了什么流产,但是孩子肯定是生产下来了,可能都有了人形了,可是是个死胎,或者是没有生命了,反正就这个意思。所以你看他开始是结过婚的,有夫人,而且差一点就要有一个孩子了,有一个男孩了,但是因为这个缘故,没了。
& &&&那大家说接着可以娶嘛,是,可以,可以接着娶,但是呢,在之后的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头,柳宗元没有再续弦。你注意啊,他没有续弦,但并不代表他没有孩子。大家说你到底说什么呢?怎么没有续弦还有孩子呢?对,根据资料的记载呢,在这十多年中间,他确实没有明媒正娶一位夫人,但是他可能跟一个女人同居过,他跟她的关系不是正式的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关系,是一种同居关系。为什么呢,柳宗元在永州的时候,为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写过一篇很短的、就类似于像墓志铭一样的文字,当然那么小的孩子她不可能有什么墓志铭。叫什么呢,叫《墓砖记》。里边怎么说呢?说:
& &&&&下殇女子生长安善和里,其始名和娘。&&元和五年四月三日,死永州,凡十岁。其母微也,故为父子晚。&
& && && && && && && && && && && &&&&&柳宗元《下殇女子墓砖记》
& &&&什么意思啊?说这个小姑娘,十岁的小姑娘叫和娘。她在元和五年去世的,当时她十岁了,那么她就应该出生在唐德宗贞元十七年,也就是公元801年。而柳宗元的夫人是在贞元十五年去世的,这就意味着和娘的母亲是在杨氏去世之后跟柳宗元同居的。这里边有一段话,很关键,说&其母微也,故为父子晚。&因为她的母亲身份太低微了,所以我公开承认我和和娘之间是父女关系的这个事,就比较晚。那么显然的,这位和娘,这小姑娘后来也跟着柳宗元去了永州,在永州夭折了。所以你看,你注意第一个要点,我们记住了,就是他的正房的夫人去世之后,他没有再续弦。然后他跟这位和娘的母亲有过同居的关系。第二,在永州时期,他还写过一篇墓志,这篇墓志的名字叫《马室女雷五葬志》。其中说道:
& &&&&马室女雷五,以其姨母为妓于余也,将死&&&
&&&&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
& &&&这里边说的,这个人叫马雷五。这个人死了,他给她写了篇墓志,她的姨妈跟柳宗元有同居关系,这里边出现的这个&妓&,不是妓女的意思,是什么呢?是侍妾、侍女、姬妾的意思。但不管怎么说吧,它的本质就是说,我跟她之间有同居的关系,这是第二个要点。第三个要点你注意,柳宗元去世以后,韩愈给他写的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里边,韩愈说柳宗元的身后:
& &&&&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
& && && && && && && && && && &&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 &&&柳宗元身后留下了四个孩子。两个男孩,大的四岁,叫周六,就是礼拜六那个周六。老二是在柳宗元去世以后才出生的,叫周七,就是礼拜天那个周七。还有两个闺女,太小了,而且也没有名字。你看啊,现在情况就变得比较复杂了,在这四个孩子当中,显然这位马雷五的姨妈,很有可能是其中某一个或某两个孩子的母亲,当然也有可能全都是,这个我们没法推测了。也有可能还有其他的人,跟柳宗元有同居关系,而生下的孩子。但不管怎么说,有一个结论是可以证明的,就是在杨氏去世之后,柳宗元再也没有明媒正娶过,这在他的诗文里头根本看不到,所有的说还有一位正房的夫人的记载,而是跟一个或者数个这样的女性有过同居关系之后,然后养育了这些孩子。那么刚才我们说,我们已经说了,柳宗元给他的朋友和那些官员都写过信,他在给他原来的岳父大人写的信里边,特别地直接说到了一点,说:
& &&&&至今无以托嗣续,恨痛常在心目。孟子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之汲汲于世者,唯惧此而已矣&
& && && && && && && && && && && &&&&&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
他说岳父大人,他也能说,意思是说,你看你闺女,也没给咱落下个儿子什么的,孟子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到现在没有后代,这个事对我来讲,实在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很忧心如焚的事。如果老天爷能开眼,送给我一个儿子,那我就太感谢了。所以你看这就是为什么柳宗元他一次一次地,他跟这些女性之间有这样一种同居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说,柳宗元的出身是与众不同的,他本身认为他们河东的柳氏家族是有着高贵而纯正的血统。咱们说句实在话,以柳宗元本人的学识,以他的出身,虽然现在被贬了,好歹也是个官员,那么按他自己的道理来讲,他当然很希望再娶一房像杨氏那样,无论在门第,无论在家族,都跟他很匹配的这样一个夫人。可是他知道这做不到,为什么呢,他在给他的朋友的信里边是这么说的,我就翻译成白话文了,他说一方面在这样一个蛮荒之地,我就没有抱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这样一位夫人,我觉得这不太可能,我不可能跟当地的这些,在当时来说身份和地位比较低下的女子正式结婚。第二,如果有门当户对的女子,人家也不愿意嫁给我现在这种状态啊,人嫁给我干嘛呢?我三十多岁了,然后穷困潦倒,政治上又没有任何前途,人家也不一定嫁给我啊。所以万般无奈之下,就不再追求血统的纯正和高贵了,只能追求一般性的延续香火,就是生孩子,只要有个后代,就行了,就认了,对不对?更何况,柳宗元当时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这个问题再不解决,就会真的成为一个大问题。所以你看,讲到这儿我们就知道了,柳宗元很忧虑的问题,是传宗接代,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也想了一些办法,这个办法说白了,那就只能跟当地的一些,在他看来地位比较低下的女子凑合在一块儿过,同居在一起。
& &&&话是这么说,大家听了以后肯定是心里头觉得不痛快,为什么呢,大家说你这么做不太好吧,是不是,社会地位低下一点,只要能干活就行,人家给你生了孩子,你凭什么跟人不结婚?是不是?你还柳宗元呢,我们都认为你是这个时代的思想先锋,你就不能打破这个传统观念,然后人给你生了孩子,人家给你做家务,人家照顾你生活,你跟人家结婚,又能碍着您什么,不就是不好看吗?你都说了,人家那个条件好的也看不上你啊,你不能凑合啊?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多人心里边都在想的问题,而且因为这个我们都觉得柳宗元这个形象大打折扣嘛,太迂腐了,满脑门子还是等级观念。
& &&&既然柳宗元最大的担忧就是&无后为大&,那么,在永州生下了几个孩子后,这个烦恼应该说自然就解除了,柳宗元求仁得仁,应该满足了。按道理说,作为孩子的母亲,她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名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柳宗元和她们一直处于这种尴尬的状态,其中有什么样的隐情呢?
& &&&其实我跟你说吧,你这么说也对也不对。为什么呢,这是有很深刻的原因的,我重点就讲两个原因:第一,我们知道在唐代,一个男人、一个读书人要结婚那可有讲究,第一要看门第。第二要看对方的经济条件。第三,这才是彼此之间,比方说人品啊才识的这种匹配。最重要的是门第,我跟大家说啊,在唐代的时候这个门阀士族,虽然它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已经大大地衰落了,但是门阀士族的这种贵族的观念,在人们脑海当中还是挥之不去,甚至是很严重的。当时在唐朝有这么几个比较大的所谓的望族,比方说山东清河、和河北博陵姓崔的,崔氏家族,这是唐代的第一等大家族。还有什么呢,还有河北的范阳卢氏家族,就是我们现在的北丨京,你要是北丨京人,然后世代在北丨京居住,姓卢,那可有得查,好好查一查,也许还能查出点什么名目来。还有比方说,甘肃的陇西李氏家族,这是皇族,当时的唐太宗啊、唐高祖,这是他们的皇族。还有河北的赵郡李氏家族,河南荥阳的郑氏家族,以及山西太原的王氏家族。山西太原的王氏家族,比方说王维,唐代诗人王维,就是山西太原的王氏。这些家族,就是当时年轻人选择结婚对象的一些很重要的目标。
& &&&唐代的好几位大诗人结婚结的都不俗,比方说王维,我们知道他的夫人呢,是博陵的崔氏(河北)。杜甫,他的夫人是弘农的杨氏(河南)。韩愈呢,他的夫人是范阳的卢氏(北丨京)。杜牧,他的夫人是河东的裴氏家族(山西)。都很聪明,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去结婚,找的都是大家族,这对他们将来未来的仕途是有很大的好处。
& &&&我再举个简单例子,一说大家就全明白了,唐代有一个叫唐宣宗,他有个闺女叫万寿公主。这闺女该嫁人了,就让宰相帮忙,这宰相是谁呢,是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他找了一个小伙子,不错,这小伙子姓郑,叫郑颢,是荥阳郑氏家族,状元,刚考中状元。而且问题是郑颢,人当时已经有订婚了,马上要结婚了,订婚的对象是谁呢?是范阳卢氏家族的女儿。这白敏中愣给半道上给人拽回来,要求他必须跟万寿公主结婚。结婚了,做了驸马爷。后来白敏中不能做一辈子宰相啊,中间他那宰相职务不做了之后,他要到外地做官,他特别害怕。为什么呢,他专门去见唐宣宗,他说你看当时啊你闺女要出嫁,就拜托我,我半道上给人家郑颢拉回来,我跟您说啊,郑颢&不乐国婚,衔臣入骨髓&。他不喜欢做驸马,他恨我恨到骨髓里,人家是要去娶那个范阳卢氏的女儿的。我做宰相的时候,郑颢拿我没办法,现在我不做宰相,我要到外地做官去了,他肯定要在您跟前说我坏话,我死无葬身之地啊,皇上你可要替我做主啊。他很害怕,唐宣宗是个明白人,他说你不用顾虑,他就把郑颢弹劾他的奏章交给白敏中看,说你看,他早就在说你的坏话了,我就没理他,我知道他不痛快。
& &&&我说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连皇族们都很看重跟这些贵族之间联姻。而这个郑颢,他要娶的范阳卢氏的闺女呀,她们家族早就衰落了,就没什么实际的利益了,但是他宁可要那个,他不愿意要这公主。当然也有可能这个公主太娇纵,他怕不好伺候。但是从这个例子你就能看出来,当时的婚姻观念里头,这种贵族的观念是多么的重。那更不用说像柳宗元这样的,他不但是贵族、望族,他本人还很有品位的一个大文人。
& &&&大家说这个贵族没落的意识,这个不好,柳宗元应该可以克服。那我就得再说一个原因,这个原因他就不太好克服了。他要是把这个都克服了,他有可能把自己就克掉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根据唐代的法律规定,唐代也有&婚姻法&,叫《户婚律》。这个规定什么呢?规定在唐代这个社会里头,一个贱丨人是不能跟良人结婚的。大家说什么意思啊?在唐代社会里头把人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官人,做官的,这部分人有特权。第二叫良人,良人是什么呢?就是平民老百姓,但是有独立的社会地位,这些人没有特权,该交税交税,该服役服役,这是第二等人。第三等人叫贱丨人,就是下丨贱的贱,这部分人是什么呢?说白了有官贱和私贱之分,说白了就是官府的和私人的奴婢、奴仆等等,这个人群。这个人群社会地位是最低的。最低的奴婢甚至没有人权,她可以被作为财产自由买卖。法律规定,如果一个贱丨人,他娶了一个良人做妻子,这个贱丨人要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半。被娶的这个良人呢,也要判处一年徒刑。翻过来也一样,如果一个良人娶了一个贱丨人做自己的妻子,判一年半。你那妻子啊,也得判一年徒刑。如果这个奴婢、这个贱丨人的主人明明知道这件事情,但却不报官,打屁股板子打一百下。这是法律。所以你不能僭越这个法律,不能越过雷池。所以你就可以理解,你知道吧,柳宗元他跟这几个女性同居了之后,生了孩子,那么生了孩子以后,他也不能把他们母亲的名字写下来,记下来,他只能非常隐晦地进行某种表达。为什么呢,因为跟这些社会地位很低的女性同居呢,首先法律干涉不了你,毕竟没有正式结婚。生了孩子,法律也不能干涉你。但是在当时的这种社会等级很森严的情况下,这不是一件特别光彩的事,我说的是对于柳宗元来讲。因为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找个人照顾自己,就是要家里边有个主妇,甚至就是要为了传宗接代,所以他不想去宣传这件事情,也没有必要,所以这是一个很无奈的举动。这你就理解了柳宗元在永州时期,他这种最巨大的担忧,和面对这种担忧的时候,他自己的一种尴尬和无奈。
& &唐朝时期,社会观念仍然延续了自南北朝时期以来的&门阀士族&制度,一个人的出身门第决定了他的一切,也固定了他的思维模式。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他的多位至亲也都与当时的各大豪门联姻。这样的宗族观念使得柳宗元很难在择偶观念上妥协,再加上有《户婚律》的规定,所以柳宗元有着很多的不得已。但是,毕竟柳宗元已经有了两个儿子,河东柳氏后继有人,那么,他们后来的人生又如何呢?
  现在啊,有意思的是我们回到那周六和周七,还记得那俩孩子吧?这个周六和周七,其中的周六后来被刘禹锡抚养,刘禹锡抚养了他。根据史料的记载,这个史料的来源是什么呢?东雅堂本的《韩昌黎集》第三十一卷《柳子厚墓志铭》里边的注释说,唐懿宗咸通四年,也就是公元862年,那一年的科举考试录取了二十五个人,其中有一个人排到第三名,他的名字姓柳名告,告就是告知的告,柳告。说这个人就是那位周六,就是柳宗元的孩子。大家可能说,你凭什么说他是周六,他也可能是周七。我跟您说,这个名字你看上去好像是随便起的,其实不然,它大有深意。这个名字从哪儿来呢?是从《周易》的益卦里边来的,益卦里边有两句话,在第六三爻卦的卦辞里边说:
  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易经》益【卦四十二】六三 风雷益
& &&&震下,
  它的意思是,周武王去世了,在祭祀的时候增加人牲就没有灾祸。抓到了俘虏,中途去报告周公,举行祭祀吧。
  第六四爻卦的卦辞里边说,中行告公,,利用为依迁国。意思是说,东征商国胜利了,在回来的路上,报告周公成王有命,把殷商的移民处理好,对国家是有好处的。
  你注意,在这两个卦辞里边,出现了什么呢,出现了&六&,出现了&告&,出现了益,就是得到什么利益的那个&益&。柳宗元这个孩子姓柳,叫柳告,他的字叫用益,他的小名叫周六,这几个关键词都在这个《周易》的益卦的卦辞里边有体现,所以我们说,看上去仿佛是随随便便起的名字,其实里边是大有深意的。
  你看,讲到这儿我们知道,柳宗元煞费苦心地要为柳氏家族传宗接代,你还真别说,他的目的还真达到了,这位周六还真是没有辜负他父亲的一番期待,虽然他考科举的时候,距离他父亲去世已经整整四十三年,他考中的这一年也已经四十七岁了,但是不管怎样,他总算是没有辜负他的父亲,还有他那些遥远的祖先,对于柳氏后代子孙的这种期待,这多多少少是柳宗元人生悲剧当中的一个喜讯吧,当然大家可能也会问一个问题,就是说,那柳宗元到底他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他不可能在永州时期就考虑的是传宗接代的事。没错,他还考虑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下集再讲吧。
下集预告:
  被贬湖南的柳宗元,时时刻刻都梦想回到长安,经过多方求救,终于如愿。但乐极生悲,回到长安的柳宗元等人却因为一首桃花诗,又再次获罪,这是怎么回事呢?面对朋友刘禹锡的困难,柳宗元挺身帮助,患难之处见真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解读《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四集&&《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写古诗江雪5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