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的实体经济济还有机会能复兴起来吗

您好, []|
中国重回实体经济时代 汽车民企盼登堂入室
[导读]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中所孕育出的大型民营企业,目前已经超出了现有制度所能提供的最大空间容量。若没有根本性举措,中国民企尤其是大型民企,将无法摆脱结构性衰退的危局。
实体之重另一个层面,融资难,并没有被列为是民企最大的挑战,按照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梁玉堂的说法,“民企缺钱,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客观,意即制度束缚与观念问题。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曾总结,民营企业,难的不是体力苦,也不是熬夜加班,而是在中国的创业还要面临社会转型、制度重建这样的过程,“今天最大的困难不光是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博弈中跟制度博弈。我们总是要学会既做经济性博弈,也要学会跟体制和社会转型的节奏配合。其实大部分企业都是因为这件事情死掉的,因为我们在转型社会经济责任、权利不确定,所有的事情都不确定,所以你在做的时候拿捏不好就掉坑里了。”2011年的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才匮乏等内外部因素,是民企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最主要困难。而在垄断行业,它们仍在期待“真正享有平等的投资机会”。民企进军垄断行业的障碍,至今仍未清除。“国务院‘民间投资36 条’的颁布,大型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增强,但土地使用限制、行业准入壁垒、项目审批难等因素对不少企业影响较大,民企希望真正享有平等的投资机会,期待政策的具体落实。”当然,汽车的全球化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最为开放的产业之一,生产要素的垄断,未达到最严重的程度,但政策扶持与优势资源依然偏向于大型国企。关键问题在于,汽车行业,到底在中国经济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汽车,传统制造产业,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产业。两大特点,决定了汽车产业在中国经济中应该承担支柱地位。否则,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也不会突出引用了汽车、通用汽车、卡特彼勒及其他很多美国制造商的就业创造声明,特别强调了制造业向本土回归的迹象。目前,因为观念的问题,汽车产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一直未被明确。限制与鼓励,总是纠结在汽车行业之中。当经济放缓时,汽车业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当污染与拥堵日渐严重时,汽车业又被列为最大的元凶……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最大的支撑来自于制造业。客观而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最显著成就,即是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化建设,带动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培育了成熟的产业工人。然而,相比于国际,中国制造业更多处于粗放阶段,位列产业链的末梢,过多依靠低廉的人工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在全球衰退中迎来重创,房地产、金融业等泡沫风险早已拉响了警报,地方政府不能过多依赖这些“见效快”的非实体经济。而2011年紧缩的信贷政策,更是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空前的融资难题,成本显著增加。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威胁,来自于创新与技术。曾经,制造业被美国排斥为“落后产业”,如今美国重回制造业,誓言要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保持领先,并为新的产业革命做好技术储备。美国2012年财政年度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工会项目,旨在通过公私合作伙伴方式来增加制造业研发投资,缩短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周期。不仅是美国,日本制造企业正在回归本土建厂,制造业复兴也成为欧洲大陆执政者的选择。在投资拉动之外,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和机会,应是中国政府“实体经济战略”的必然考量。中国经济重回实体经济时代,这被业界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调整重组时期,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未来十八大,将继续以发展实体经济夯实中国经济的基础,但需要重申民企与国企的共同发展。国企改制,一直处于艰难进行中,虽已有成效,但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灵活创新与体制包袱仍在彼此冲突;而当前民企面临的问题又在于,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找到中国特色且有全球化时代特点的中国大型民企整体战略思路?2010年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500强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共有329家制造业企业入围,前五大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电气机械及器材、线缆制造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综合类。在“国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一批民营企业迅速调整产业结构,进入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3个产业。诚然,民企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自己的问题,比如投资规模过大、负债规模较大、债务结构脆弱、内部管理冲突……但民营企业有两大突出优势:一是,企业有真正的主人,能够给自己做中长期的规划。二是,企业的主要心思在发展上面,效率比较高。华泰汽车董事长张秀根就很坦诚地表示:“我们现在所投的发动机、变速器,都是我们自己拿钱买的技术。我们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事,动力总成问题不解决,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只有我自己稳稳当当地做出来了,才有后续生存的可能。我是真心地想把这个产业做起来的。像清洁柴油发动机这样利国利民的好技术、好产品,如果能够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会发展得更快更好。”这话不假。中国汽车的“黄金10年”已经过去,借“市场大好赚一笔快钱”的取巧做法早已行不通,否则也不会出现诸如春兰、波导等一系列家电企业折戟车业的先例。但凡现在还在汽车领域拼打的民营企业,基本都抱着“做实业”的心态,但很多时候,它们无法得到政策的惠顾,更多依靠自身。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空心化,让人堪忧。仅以汽车业为例,多年的合资合作,未能实现“市场换技术”的初衷,更多充当跨国企业的代工工厂,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动力总成技术,一直垄断于外资之手。即使近年中方话语权逐渐增强,合资公司纷纷建立中国研发中心,但实际上,外方不会轻易将技术输出,中方在研发中心并没有核心地位。即使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夏季会议上,强调希望欧洲国家开放市场,以及向华输出先进科技,但这仅限于“希望”层面,短期内,还无法以庞大的对外投资贸易换得核心技术的输出。借用一位民企人士的说法:“民营企业家的‘产业报国’想法,听起来虽空,但制造业强了,装备就强了,在国际上的腰杆就硬了,没人敢欺负我们。现在中国尽管是经济大国,买了很多的国债,但是若把这些钱能实在地支持企业,弥补制造业的核心空白,我们装备能力上去,国际地位将比现在强很多。”全球产业第四次转移已经开始,世界工厂的定位,已经不能肩负起未来中国的重量。站在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够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最大化?无意去探讨国企与民企的属性,但民企在实体经济中的份量,十八大之后的新领导班子,应该给出一个更恰当的界定与政策扶持。全球化背景的今天,也许也到了解决历史问题的最好时机。
在这里,读懂汽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汽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汽车”,获取更多汽车资讯。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linyuanliu]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汽车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Bitauto易车网车市资讯
汽车图片站
近期热点车型
价格:16.98-32.98万
口碑评分:82分
价格:8.99-16.99万
口碑评分:75分
价格:20.98-27.28万
更多车型:
车型点击榜
30万以上20-30万10-20万10万以下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2017房价势必下跌,中国实体经济如何复兴?2017房价势必下跌,中国实体经济如何复兴?娱乐新闻收集百家号我们都知道,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的本钱。而如今,不可否认,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大幅衰弱。一方面是民营投资增幅为负增长,另一方面是大量信贷涌入房地产。我们以前听说过只有房地产救中国、买房就是爱国等带半讽刺的话,今天又听到卖房救实体经济的消息,实体经济越来越差,房地产越来越火爆,货币继续脱实向虚,房地产持续狂欢。甚至有一些制造业企业拿到了银行贷款后,根本就没有进行实体投资,而是去炒房。有人说了,房地产也是实体经济啊!不过是不是还真是不能有统一答案。笔者认为,房地产业如果作为影响上下游50多个行业的行业,应该是实体产业,但现在房地产投资已经上升为主导,房地产业就转变成虚拟经济了,甚至已经成为富人们玩的资本游戏时,再说是实体经济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了。“我辛辛苦苦做了十多年工厂,还不如买了几套房子赚钱。”某实业老板感叹道,做企业赚钱后要不断加大投入,竞争大压力大,连觉也睡不好,买房子躺着也能赚大钱。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现在房地产的畸形发展扭曲市场环境。房地产强大的抽血功能,着实像吸血鬼一样,几家欢喜几家愁。然而这样的欢喜能持续多久呢?如果房地产真的是万能的,那就不用干别的了,就买房呗!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让社会资本回归“理性”,积极融入万千企业,让实体经济的发展有足够保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楼市再火,终究不能代替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终究也还是要回归理性发展。话又说回来,近期欧美国家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表示,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从经济上制裁我们,而且我们也不怕任何人制裁我们,我们要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们在国外的企业也受到干扰,越来越困难,应该鼓励大量起用国外的人才,帮助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帮助制造业从低端迈向高端,同时成本更低。 深化改革,振兴经济,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娱乐新闻收集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你不知道我为什么离开你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2017年中国实体经济该如何破局?
以“实体经济如何破局”为主题,对全国500家样本企业进行了调查。300多名企业家为未来能够冲出重围的企业做了“画像”,总结出五类实业“新物种”。
2016年初,一份《实体店阵亡名单》在网上流传,实体店关门、倒闭潮来袭。梅西百货、万达百货、香奈儿、沃尔玛、家乐福、7-ELEVEN、麦当劳、咖啡陪你、美特斯邦威、李宁等知名品牌,都在这份死亡名单上。很多人认为,压垮实体的“真凶”是电商。
2016年,万科、伊利、格力、南玻等一批老牌龙头上市公司遭到险资举牌,实业与资本的关系成为年度话题。险资举牌与飙升的房价一道,引发了对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担忧,“关厂炒房”“卖房保壳”“脱实入虚”更是成为年度经济热词。
2016年底,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对中美税率的比较,引爆了“死亡税率”的话题,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引发全民讨论。
与此同时,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都宣布了新的计划,大力推动制造业复兴,中国实体经济的外部竞争也在加剧。中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实体经济受到了空前关注;2017年初地方政府“两会”上,实体经济也是最受关注的话题。
“危”与“机”
实体经济受到空前关注,既是因为“危”,更是因为“机”。
危险是显而易见的。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3%,为多年来首次下降;2016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水平不足2015年的1/3,是有该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速。
机会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实体经济都在经历一场并不轻松的洗礼。自1840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成为这100多年人类文明发展的主线。【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註】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技时代,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高科技正在深刻地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正在被扬弃。因此,欧美发达国家力推“再工业化”战略,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制高点。
正如工业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科技时代、信息时代将会出现实业“新物种”,重构我们对传统实业的认知。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实体经济领域发生,创新和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但成功的永远是少数——任何一场变革,都会造成少数成功者的脱颖而出,而大部分会失败,并成为变革的成本。这是当下“实业难”的大历史背景。
但,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所有的人有机会站在同一个起点上。成立100年、10年和1年的公司,也许面对着相同的机会。也许成立1年的新物种,会秒杀成立100年的老公司。
虽然当下实业萧瑟,中国却处于一个巨大的风口之上,那就是消费升级。按照国际惯例,人均收入突破6000美元意味着消费升级,2012年中国人均收入突破6000美元。广袤的市场、巨大的人口,这场消费升级运动将催生一批优秀的公司。
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怀疑未来。到底你是历史性地被淘汰,还是历史性地获得未来,主要看你能不能突破自己,成为适应新商业环境的新物种。
实业难的主要原因:高成本、重税负、创新弱
从参与调查的样本企业构成来看,民营企业占比达77.78%,此外还有国有企业、中外合资、多元化股份等不同所有制企业。按营收规模划分,则以小微企业为主,年营收在5000万以下的企业占比为59.26%,超过一半,营收10亿~100亿和100亿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仅占10%左右(见图表1)。
从问卷结果来看,45.06%的企业认为将继续处于长周期的底部,经济仍有下行压力,不容乐观(见图表2)。目前受访企业对未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看好程度仅为6.45(10分制),不甚乐观。
同时,30.86%的企业对2017年公司经营状况的预判为“与之前相比,公司增长将放缓或出现经营困难”(见图表3),而该问题在2015年两会调查结果中占比仅为11.27%。
年初,国家统计局就发布了2016年全国工业财务数据,规模以上工业无论在销售增速还是利润增速均有转好态势,但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的不确定性,多数企业对国内经济以及企业经营状况信心不足。
外因:高成本、重税负
从外部环境来看,造成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超过半数的企业家归因于原材料、人力、融资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税负压力大、各种非税费用多。
另外,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本“脱实向虚”,来自互联网、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冲击等因素也相应地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见图表4)。
?(1)最近三年原材料/人力成本大幅增加
问卷结果显示,只有33.95%的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涨幅低于10%,16.67%的企业认为人力成本涨幅低于10%。也就是说,66%的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涨幅高于10%,83%的企业认为人力成本涨幅高于10%(见图表5)。
最近三年企业原材料和人力成本涨幅在10%~20%是一个比较可信的数据。
41.36%和46.30%的企业选择了这组数据,这说明最近三年企业成本上升的幅度很高。原材料成本上涨既有市场规律作用,也受到人民币汇率贬值,国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政策影响。与此同时,高房价推动房租上涨,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工资的上涨也是普遍趋势。
相对于原材料成本的涨幅,人力成本上涨的幅度明显更大。
整体而言,原材料上涨稍显平稳,但波动较大,而人力成本持续上浮,部分时间还出现了用工难问题。“在研发人才这块,很多海外人才回流,提高了人才整体实力。但是基础工人欠缺。”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学海在受访时指出。
?(2)企业税负压力未有根本改变
对当前国家实施的税收政策,有多达44.44%的企业表示不满意甚至很不满意(见图表6)。
问卷结果显示,受访企业中有超过80%认为税负过重或较重(见图表7),这与2012年关于“呼吁大规模减税”中94.91%的调查数据相差不大。5年时间企业税负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从企业对税收政策不满意所反馈的原因来看,税负过重,税费种类过多排在了首位。有受访企业反映:“除了税收之外,各种费用负担也很重。而且税务部门寅吃卯粮,年底就让预交明年一月的税收。”
虽然“营改增”自去年5月1日全面推行以来,一定程度上给不少企业减轻了负担,但是仍有59.63%的企业认为“和之前相比,税负压力没有太大变化”,甚至有24.84%的企业认为反而“比之前加重了”(见图表8)。
此外,税改政策执行不到位,改革力度不足,降税幅度不大,以及行业间税负分布不均衡等也造成了企业对当前税收政策的不满。
?(3)房地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近两年来,中国实体经济在严重下滑,而房地产却像打了鸡血一样不降反涨。高地价、高房价以及由此催生的投机游戏,一直存在。2015年至2016年期间,原本商品属性的房地产金融属性更加明显,通过借贷、加杠杆等手段,房地产摇身一变成为投资赚钱的工具。
房地产“脱实向虚”进而导致资本“脱实向虚”,流入到实体经济的信贷资本越来越少,实业融资也变得更加困难。问卷结果显示,“过去一年,受资本寒冬影响,企业融资困难”的企业达到40.12%(见图表9),不少受访企业反映银行贷款周期变长,影响生产。
谈及来自非实业的冲击和挑战,北京中讯四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敬钧说道:“房地产、金融投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段里疯狂、快速赚钱给实体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非实体企业应该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点缀,不应该抢了实体的风头,反客为主。”
此外,房地产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还表现在推涨土地及房租成本,倒逼企业从沿海迁到内地或海外;吸引家庭和实体企业的资金投入,严重影响实业生产和消费。
房地产投机对实业的侵蚀值得警惕。温州曾经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本城市,温州的小商品一度风靡全球。但是温州也是实业最早垮塌的城市。当深圳在搞产业升级、成为中国创新中心时,温州却全民炒房、放高利贷,不仅错过了产业升级的机会,也沦为房地产投机的重灾区,大量企业倒闭,有的行业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註】
这种残酷的淘汰游戏至今没有停止。“可能温州最后只有1/3的公司能活下来。”温州当地一位企业家说。
内因:创新力不足
从内部原因来看,企业“科研投入少,创新力不够”是造成当前实体经济受困的最主要原因(见图表10)。
在科技时代、互联网时代,什么样的实体企业会取得成功?
受访企业给出的答案中最多的就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重视技术和研发,打造自身优势和不可替代性,这样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未来获得成功。但是大多数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很有限,导致公司创新力不足。
50%以上的受访企业认为,“技术、人才的缺乏”、“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是科研创新最大的挑战。“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承担的创新风险太大”以及“创新意识不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进步(见图表11)。
互联网是不是压垮实体经济的真凶?
70.99%的受访企业认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逐步融合,利弊共存,相互推动”(见图表12)。
40.12%的企业表示“开始关注互联网思维,会依据情况再做进一步打算”,38.89%的受访企业“已将互联网思维运用或渗透到实际操作中,且初见成效”(见图表13)。
可见,对于实业和互联网的关系,人们的看法已经发生改变——从最初的恐惧、对立,到主动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也对当前的实体经济提出了挑战,不仅需要硬件创新升级,传统企业还需要适应互联网思维模式,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平台进行按需生产,这也是传统粗放型生产企业逐步往智能制造转变的必经之路。
供给侧改革艰难推进,产能过剩依旧严重
在本次调研采访中,关于如何看待供给侧改革的问题,超过一半企业给予肯定,并认为这一政策是必要和正确的,但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给企业带来的“有利影响”并未达到企业家们的预想。
从问卷结果来看,仅有16.67%的企业认为供给侧改革对企业影响很大,接近78.40%的企业认为影响较小或暂时未受到影响(见图表14)。供给侧改革影响较小,产能过剩依旧存在,受访企业认为,同质化低价恶性竞争依然激烈。
实业“新物种”画像
2016年实体经济的问题显得异常尖锐,但很多问题已经存在多年。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发达国家需求萎缩,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也受到重创,一大批中小公司纷纷倒闭。
2008年以来,因为需求萎缩、成本上升、消费升级等原因,实体经济进入了一场淘汰风暴,至今没有停息。但也有不少公司却逆势而起,成为现象级的公司。
2016年底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那些不行的实体经济缺少开拓精神,未来30年竞争会更激烈,但也会看到很多新的实体经济出来。”
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什么样的企业将冲出重围?
技术积累型公司
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人工智能、大数据已经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重视技术的公司将获得更多的机会。
华为和格力具有代表性。虽然实体经济哀鸿遍野,但华为却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类公司。有人形容家电行业利润率“薄得像纸片”,但2012年至今格力的利润却从6%上升到13%。此外,格力空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55%,全球市场份额22%。
这两家公司的突出表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研发的大力投入,在原创技术上它们已经具备核心竞争力。【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註】
多年以来,华为研发投入占营业额10%,华为2016年规模大约5000亿元,也就是说它的研发投入高达500亿元!这是很多公司无法企及的数字。格力的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5%,虽然不及华为,但也是一个很可观的投入了。多年积累,让这两家公司具备了与国际一流公司竞争的能力。
“坚持做技术的这几年过得都不错,都有很好的机会。现在中国公司的技术实力不同以往,已经可以到国际上比一比了。”前硅宝科技董事长王跃林说,他从事的是精细化工行业,他创办的另外一家公司也在准备上市。
在调研中,大部分公司的研发投入低于公司营业额的1%,说明对研发和技术尚不够重视。
“做技术最大的问题就是赚钱没有那么快,要持续投入,耐得住寂寞。”王跃林说,企业家应该看得更长远一些,不能只看短期利益。
产品主义导向的公司
我们常见的一个现象是,一家餐厅排着长队,旁边的餐厅却无人问津。能烧出一桌好菜,就是竞争力。2008年以来,大量死亡的制造业公司就如同无人问津的餐馆,产品同质化、缺乏竞争力。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做实业要有工匠精神。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产品的体验有更高的要求,专注于做好产品的公司有前途。
“过去我们强调企业规模,‘大而不倒’,现在应该更注重企业内在效率,‘小而精’也可以很好。拼谁的胆子大,野蛮生长的时代永远过去了,现在拼的就是效率和质量。”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学海说。
经过这一场洗礼,商业正在回归其本质,价值决定价格及市场竞争力。
顺应消费升级潮流的公司
实体经济俨然一片红海,但很多市场其实是空白,找到空白就找到了蓝海。
2016年以来,中国游客到日本买马桶盖、电饭锅的新闻引发广泛讨论。周其仁教授认为,这种现象里面恰恰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机会:
“我们的产品数量没问题,价格竞争力没问题。过去20年,中国的出口产品品质较好,但内销产品的品质跟不上内需的要求。为什么现在这多人舍近求远去买日本、德国的产品?因为国产的品质太差。另外,收入提升就是人们的时间成本上升,带来对服务便利性的新要求。”
“我们现在不投那种帮人省钱的公司,投的都是让人们生活更有品质感、更有幸福感的公司。”执一资本合伙人李牧晴说。
中国寿险业一张保单的平均保费不到5000元,2012年泰康人寿推出了一款昂贵的年金产品——“幸福有约”的养老计划。购买者可以一次性付清200万总保费,也可以分10年期缴、每年交20万及以上保费。虽然昂贵,这款年金产品却是保险行业的爆款,在高净值人群中倍受追捧,为泰康带来了几百亿的保费收入。
“幸福有约”最大的特色,是它背后有国际水准的养老社区及养老服务体系。客户年轻时可享受保险理财服务,年老时既可选择入住泰康之家养老,也可选择使用保险金自由安排养老生活。中国正在进入老龄社会,但是高端养老产品因为投入大、回报慢,几乎没有供给。
早在2007年,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就在关注养老产业。这位有深厚经济学素养的企业家注意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人群的壮大,娱乐、教育、医疗、养老已经成为刚需,而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严重落后。
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人寿保险业聚集了巨大的资金,能不能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基础设施投资者和建设者”。虽然养老产业风险很大,但这是一片没有人涉足的蓝海。
从传统产业和互联网融合中找到机会的公司
互联网对传统实业的颠覆曾让实业界充满危机感。小米手机、乐视电视的出现,瞬间秒杀老牌制造业公司。王健林和马云、雷军和董明珠都有著名的赌注。
但如今,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未来没有纯粹线上的公司,也没有纯粹线下的公司。线上线下互相促进,是商业的主流。
成立于2009年的品牌“全棉时代”,已经成为城市中产最受欢迎的家居品牌。全棉时代的产品样式比较普通,乍一看并不起眼,但因为质量好,逐渐受到一二线城市白领人群的追捧。
李建全最初的选择是开门店,2010年就在深圳开了二十来家,但门店辐射人群有限,租金成本很高。2012年,全棉时代的天猫店的开业,让全棉时代迅速在消费者中形成了影响。目前全棉时代的线上、线下销售规模大概六四开,李建全认为这是比较合适的比例。
互联网、大数据会直接改变未来商业的形态。工业化时代的制造业讲规模化、标准化,未来的制造业是智慧制造、个性定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
有国际开拓能力的公司
中国企业国际化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跨国并购越来越常见,而且成功率明显上升。
周其仁教授说:“在新的全球格局中,中国可开拓新市场的潜力很大。世界很大,很多市场没有好好去开拓,我们这20年就是制造能力很强,商业能力不强。”在不同的文化、语言、法律、人际关系里头从事商业活动,是很大的挑战,中国企业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註】
华为是海外战略最成功的公司。1998年,国家放开了民营企业的外贸限制权,华为就开始了国际市场的开拓。最早奔赴莫斯科开拓市场的一位华为员工说,“1998年我们一无所获。1999年还是一无所获。但我们坚持了下来,并告诉大家,华为还在。”
华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自主品牌出口。2015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超过3950亿元,海外市场营收占比58%,且所有出口产品均为自主品牌的高科技产品。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由e-made制造业电商重新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制造业电商,权威制造企业转型平台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实体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