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开片,蟹爪纹,会几个词就能懂汝窑如何开片吗

我对汝窑瓷器研究的几点看法
你好,游客
我对汝窑瓷器研究的几点看法
来源:易氏健康收藏网&
&&&& 宋朝五大名窑中公认独居首位。汝窑瓷传世品很少,一般人很难一见。把玩汝窑瓷的玩家更少,能研究汝窑瓷的行家则是少之又少。近十年来,国内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章也不过才三五篇,他们的某些看法基本相同,但其中一些方面还值得商榷。本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欢迎玩家们、专家们共同探讨。
&&& 一、 汝窑传世品何止六七十余件?
&&& 已发表的相关文章都强调目前传世的汝窑瓷加起来不超过一百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4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7件,天津博物馆1件,日本艺术博物馆1件,……其余都在英美等国。我不怀疑这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但起码还欠完善,漏掉了统计不到的诸多信息。&&& 台湾省台中县收藏家蔡文雄先生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及图片,他提出:"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坊间出售的古董文物杂志或书籍,经常会出现大陆或港台一些所谓专家(有一些在文物单位服务及老古董商家),在未经详细求证下就信口开河的胡说,例如全世界宋代汝窑瓷器存量仅60~70件,……等等不正确的信息给大众读者。"他同时又说:"据本人数年的观察,这些专家所指的上述存世总量,仅从古董市场本人所观察及所看到的可以推断的说,目前国内的某收藏家一户就拥有这些专家所说的存世总量。"他并展示了七十二件藏品的图片。&&& 本人对蔡先生的论断颇有同感。且不说某些专家的对与错、有意与无意,但可以肯定他们的统计数字不完善。他们也许仅仅是来自公藏的公开信息,而许多私人藏家从来不需要向国家文物部门注册或备案的。他们私人藏有多少汝窑瓷根本就无法统计。据本人从多方私人藏品中所见识或了解到某数目,远比世界存世总量多。所以六七十件的存世总量应该早就被突破了。&&& "一般人不可能有汝窑瓷"的概念也应该休止了。在许多行家、商家、鉴定师的眼中,由于受到上述错误概念的影响,在他们的头脑中把遇到的任何汝窑瓷都一律否定。他们认为汝窑瓷均已入"库",谁人能有?尽管摆在这些人面前一件或多件汝窑瓷的真品,他们仍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否认。"这不可能,不可能再有!有也是仿的。"在他们头脑中这种颠倒黑白、不实事求是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挡住了自己和老板的财路。
&&& 二、 汝窑瓷的基本特征
&&& 蔡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还谈到有关汝瓷的鉴定标准问题:"每一件古董瓷器文物的制造,其本身的原料发色及釉色是随温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而不是由人为因素所能控制的……所以每一件古董瓷器文物是各有其特征的。"拿一件古董瓷器的独有特征去标定全部同类瓷品是不恰当的,只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之境界。现在很多专家要么空谈理论、看图索冀,轻率下鉴定;要么只重实际、不能明其所以然,凡是见过的同一样的就认可,未见过的不一样的就否定。这些教条主义的方法,万万不可取。&&& 鉴定任何一种瓷器都必须抓住它们的共同特征,不能根据一件或两件瓷器的个性特征来取代这一类瓷器的共性,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在实际应用中就往往不是这么回事了。&&& 据有的文章介绍,对汝窑瓷须鉴别的特征指标过多且又不十分明显,许多模糊的概念让读者无法领会其中的要诀。这些作者也许所见的汝窑瓷器数量有限,例如谈到汝窑瓷的开片,有的说是蝇翅片、有的说是蟹爪纹等等。其实蟹爪纹是出现在官窑器上,蝇翅片则表现在唐三彩上。&&& 汝窑瓷器开的是细片,有的开片也有不开片的。开片是烧制成以后的存放环境温度变化所造成的。有没有开片无关紧要,这就不应该作为鉴别汝窑瓷的必要条件了。
&&& 本人认为鉴定宋朝汝窑瓷器的共性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 胎质是一种瓷化程度极好、瓷泥细腻的香灰色胎。&&& 2、 工艺很精,造型多样,小巧玲珑、奇特,无大器,胎壁很薄,一般在2~3mm厚。&&& 3、 釉色天蓝或天青,有的为粉青,色调柔和,表面光滑且不透亮,有玉质感。(蔡先生展示的有墨绿色釉。)&&& 4、 大多数出土器其"吃土"很明显,肉眼看不到用高倍放大镜可见许多土咬斑痕。&&& 5、 上釉工艺为热熔釉浸浇,故釉下不存在气泡。"寥若晨星"之说应该不是指宋汝瓷。&&& 6、 器底部有三至五个芝麻钉痕,此痕甚小,小如芝麻,且看到灰色胎泥之本来面目。&&& 如果这几个方面达到了要求,应该即为真品。本人是通过对各时期不同条件下生产的官仿百余件、民仿数件、清朝仿数件和宋汝窑真品七十多件的细心观察下,得出这些结论的。
&&& 三、 各时期的仿品特征
&&& 明清各朝天子都喜好收藏古瓷,对汝瓷更是情有独钟。皇帝命官窑烧造汝窑瓷风味的产品,明清两朝皆有作为。尤其是雍正至乾隆时代烧制水平甚高,达到几乎乱真的地步。&&& 但比较起来,清朝官仿汝窑的成品与宋汝真品相比还有不足之处:&&& 1、 釉色偏白,皆为粉青色;&&& 2、 胎质白细,芝麻钉痕明显不一样;&&& 3、 工艺虽好,但造型不多,胎壁稍厚,3~5mm左右;&&& 4、 釉面虽不十分光亮,但釉下仍有细小气泡。&&& "寥若晨星"的特征应该是清代汝瓷的特点。这几处特征显然与宋汝不全相似。凡见过宋汝瓷实物的人是容易区分的。
&&& 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仿汝窑的作坊很多,有私仿也有现代"官仿"。&&& 现代官仿即国家投资的汝窑研究所,由当代陶瓷工艺大师公开仿制,其目的不是以假乱真,而是提高陶瓷生产水平,承传祖国传统工艺技术和陶瓷文化。经过三十多年的苦心研究,仿制得十分成功,甚至可以超过宋代的艺术水平。&&& 这些仿制艺术品所不同之处还是与宋代的主要特征不同。如胎泥是白色的,洁白细腻,不是香灰色;再其次胎的厚度达不到宋汝的水平;釉色较单一,达到了天青色,但釉面太光亮,有玻璃质感,且釉下气泡极多;芝麻钉痕也是白色且做不到如芝麻样小。&&& 现代民仿汝瓷已经面世了,这批仿汝瓷是在我于2003年8月份发表于《中国收藏》杂志《看气泡,鉴古瓷》一文之后出现的。可见私人仿制是多么抓紧时间。他们按热熔釉法仿制出一大批仿汝瓷器,对那些没有见过真正宋汝瓷的大众收藏者来说,很容易上当。不过它要价不高,花几十元便可买下一件,玩玩也损失不大。&&& 现在仿品很容易识破,它虽在釉下找不到气泡,表面失透,但釉水过于粗糙,没有细润感,胎体笨重、厚实,达到8~12mm厚,用手一掂便有沉重感,比同样真品重2~3倍。釉色不对,根本不是天青和粉青那么美,而是发黄发灰,很暗悔的色调。其胎泥是用耐火土烧的,发黄发白,与香灰胎完全不同,且芝麻钉痕极粗,工艺水平很差,显然是低劣产品。&
相关新闻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匿名 发表于 基本赞扬文章观点,第一汝瓷远不只60--70件,笫二鉴赏汝瓷主要看特征,第三仿品总是仿不出汝瓷神韵, 我对目前没有统一鉴赏标准和权威鉴定敢负法律责任而感叹!。
(0) 匿名 发表于 颠倒黑白高手
(0) 匿名 发表于 你太有才了
(0) 秦岭居士 发表于 言之有理,令人信服。
(0) 匿名 发表于 说的非常好!
ruc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汝瓷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豫ICP备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014524
地址:汝州市烟风路皇家府邸(汝宝斋汝瓷) 电话: 客服:E-mail:
QQ:(广告勿扰)
Processed in 0.048 second(s), 4 queries, Gzip disabled【收藏马未都】鱼鳞开片、蟹爪纹,会几个词就能懂汝窑吗?
我的图书馆
【收藏马未都】鱼鳞开片、蟹爪纹,会几个词就能懂汝窑吗?
“卖布的有布托、卖袜子的有袜子托,卖鞋的有鞋托,我,就是那饭托!”一句当年经典的小品台词,揭露了人们对各行各业托儿的反感。当今社会,托儿越来越多,医托儿、婚托儿、房托儿……无孔不入。可是古人最早用的托,是什么意思?&北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藏北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北宋 &汝窑天青釉茶盏托英国大英博物馆藏&瓷器中有一类器型就是盏托。托的第一个功能就是防烫。中国人讲究喝热茶,所以杯子一般都很烫,有一个托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第二个功能是礼仪,裸手拿杯的时候显得比较随意,而加上一个托就会比较庄重。盏托的出现,最早也是为酒具服务,后来延伸到茶杯。羽觞杯,是战汉时期非常流行的酒具,因为杯旁有两个方便拿握的耳,所以也形象地称之为耳杯。拿这种杯子双手执拿,就表示对对方以及对自己的一种敬意,这种敬意,与盏托的庄重异曲同工。同样,在今天的一些展览中,我们用展托把一件很重要的展品高高托起,也会显得比较庄重。&汉代 &“君幸酒”耳杯 &湖南省博物馆藏&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曾提到:“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亦甚难得。”《格古要论》这本书,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有关文物鉴定的一个专著,他对当时人们认为的古董都有描述,这一段是关于汝窑的。那么曹昭说的蟹爪纹,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大闸蟹腿上的毛,有人说是螃蟹腿上的刺,甚至马先生说,他查阅的这六七百年间的所有书上的有关理解都是模棱两可的,没有一个人能把这事说清楚。卖个小关子,蟹爪纹到底是什么,去节目中寻找答案吧!&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上海博物馆藏&开片是陶瓷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最早期的瓷器都有开片现象的存在。开片从不可避免的出现,到有意义的追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陶瓷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当它到了宋代的时候,由于汝窑的开片,官窑的开片,哥窑的开片等等,形成了一种缺陷美。那么所有的古代瓷器上都有开片吗?什么是百圾碎?什么是苍蝇翅?瓷器到底是开片的好,还是不开片的好呢?做好课前预习,一起来跟马老师畅游汝窑的世界吧!&清康熙 &郎窑绿釉梅瓶&观复博物馆藏&老传统,新收藏,学国学,爱文化。学习当自强,观复大学堂8月5日(周六)21:40广西卫视准时开讲!&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汝窑,中国宋代著名瓷窑之一,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汝州、宝丰一带)故名。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釉汁莹若堆脂,有“似玉非玉”之美誉。与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兴盛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品亦不多见,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仅67件,弥足珍贵。&&&&&&& 汝窑
汝窑瓷器的特征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宋代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说出了汝窑的一些基本特征。一、造型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胆瓶等多种。二、胎釉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三、仿品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唐英时的仿品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窑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篆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的历史记载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陈设用品。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汝瓷因为其绝妙的色泽、独特艺术价值,深得帝王欢心,有“宋瓷之冠”的美誉。汝窑又与同期官窑(河南开封)、哥窑(浙江龙泉)、(河南禹县)、(河北曲阳)合称“宋代五大名窑”,位居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传承艺术为己任,采用传统手工制作陶瓷方法,制作一个陶瓷的工序高达十三道,包括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成瓷缺陷的修补,做工精细,设计唯美、承艺汝瓷以“釉色层”领先,器型古朴典雅得当,光润有度,由于汝瓷釉层厚,常有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着附于裂纹处,形成不规则的变换交错的花纹,故而手感润滑如脂,似玉非玉之美。宋人欧阳修在《归田集》中对汝窑的论述: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翠青色。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玻化不明显,器身不透光亮,因此不排除后人把珍品当作“陶”而丢弃,故存世甚稀。而《清波杂志》里宋人周辉对汝窑的精述,汝瓷以釉取胜,当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滥、纯净、温润,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钧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当时汝瓷是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现从文献可知,汝瓷也可民用,绝非“严禁民用”之说。对自藏汝窑瓷及由此对整个汝窑作较全面简述的则是明代学者高濂的《燕闲清赏笺》中提及,“汝窑,余尝见之,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面可视碧玉,也不为过。所有历代青瓷应以汝窑为冠。”&&&&&&& 汝窑
汝窑的价值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今天的真品已不足百件,已知的仅65件,其中台北故宫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十家。1992年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成交。之后,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三牺尊更是创下5000万港元的天价。香港苏富比日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拍卖场内竞投气氛炽热,当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先拔头筹,拍卖由第一口价四千万港元开始,有八位竞标者争持约十五分钟,当叫价至一亿四千万港元时,一名电话竞投者与一位场内竞投者仍激烈争持,再经过十口叫价后,最终以三十四口叫价,由电话竞投者以天价二亿零七百八十六万元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并较估价高逾三倍。纵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汝窑的特征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五大特征。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
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
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
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支钉宋
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
“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
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器型汝
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
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
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
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
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
们的闲情逸趣。开片纹汝
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
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
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
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汝窑的釉色
青如天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面如玉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反过来则说明,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匀、显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气泡和缩釉现象, 蝉翼纹: 用"蝉翼纹"来形容汝官釉面的开片最为形象。前人用"蟹爪纹"来形容,这里有二种说法。其一"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是说釉面上因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棕眼犹如螃蟹走过沙滩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开片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犹如蟹爪。笔者看法:所谓"蟹爪纹"是在瓷器开片的一条主纹上,另生出一条次纹,形成一个"Y"型(蟹爪),然后在次纹的一边又生出一条次次纹,形成又一个小一点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树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样。其实中国画技法中创始于宋初的枯树画法的一种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来解释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最简单不过了。不过用蟹爪纹来形容汝官釉面开片却有不足,因为它只形容了开片的主次及走向,却无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开片。因而有人在考虑这方面时就用"鱼鳞纹"或者"冰裂纹"来形容。因此用"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来解释汝官釉面的开片都是只抓住了一点而没有顾及其余。而蝉翼纹既包含了蟹爪纹又包含了鱼鳞纹或冰裂纹,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晨星稀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鱼子纹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有异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块。对鱼子纹的解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釉面细小的开片细若鱼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但我觉得用蝉翼纹来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已,我甚至觉得,这是汝瓷的缺陷。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有铜骨无纹者。所以,鱼子纹是汝瓷的非典型特征。汝窑
故宫博物院藏品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诗曰: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此器造型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它应与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宋汝窑盘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宋汝窑天青釉碗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及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诗曰: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这件汝窑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宋汝窑天青釉圆洗高3.3cm,口径13cm,足径8.9cm。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体施淡天青色釉,釉色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烧钉痕,并有镌刻的“乙”字。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将自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上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丁”等标志。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宋汝窑天青釉盘高3cm,口径17.1cm,足径9.1cm。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上海博物馆藏品北宋汝窑盘这件作品采用芝麻状细钉支烧,通体满施天青釉,釉色莹厚青绿,釉面布满细小不规则的开片,看上去有一种素雅清逸的美感。拍卖所见藏品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本器形拟葵花,应为笔洗。秉承汝瓷小巧、朴而实绮、颂简素之雅、顺万物之道、润泽可爱、完美臻善之处。釉料色泽绝佳,研压群芳。器形罕作葵花六瓣,婉柔纤巧映玉色。属现今六件私人收藏汝官窑瓷之一,在西方私人中国古物收藏界名列前茅。此器曾被举世著名艾弗瑞·克拉克伉俪典藏,七十年代转入日本收藏,并以双重梧桐木盒珍之。日,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2.0786亿港元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汝窑的鉴别
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尤其以汝窑人物小摆件更为稀少。&胎釉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 香灰胎 。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 鸭蛋壳青色 。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蟹爪纹。釉色真品的釉色青中泛蓝,纯净、温润,釉表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于钧瓷的乳光,也不同于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于古玉般内蕴的光泽。釉较薄且平滑均匀地紧贴于胎骨,呈半透明状。借助二十倍的放大镜观察可见釉中气泡大而稀疏,犹如镶嵌在明朗夜空中的颗颗明珠,素有“汝器釉泡如晨星”之说,就是指釉泡清晰、疏朗而言的。新仿品的釉色青中闪黄绿色,施釉厚而不匀,乳浊而不透明,由于也加入了玛瑙石的粉末,所以釉表光泽很润,但不够清爽,有一种油腻的感觉。借助放大镜观察釉中的气泡相互叠压,联成一片,象是密集堆积起来的肥皂泡。&纹片真品的纹片是蟹爪纹。美妙异常,在开裂程度较深的碎纹中,交错掺杂着许多无色透明的短线纹,较深的纹片是浅赭色的,较浅的短线是无色的,两者交织叠错,迎光观察时发现所有的纹片都是斜茌的,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纹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在这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上,的确是巧夺天工的一手绝活。新仿品纹片大小不一,很淡、很浅,基本上是无色透明的,毫无规律可循。真品的胎骨是深香灰色,也就是比柱香燃后灰烬的颜色稍深一些的颜色,从器底的支钉痕破釉处可看到这种胎骨的本色。凡宋汝窑器的釉表出筋或起弦线棱角的地方常见有浅赭的色调,俗称为羊肝色。也许有人会问“胎骨本色的深香灰色,怎么会稳现出这种羊肝色呢?原来,坯体表面的金属矿物质在高温燃烧过程中与窑炉内的空气接触而充分氧化,自然形成一种铁红色的氧化面与深灰的胎色相衬,透过天青色的釉层,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浅赭色调的羊肝色了。新仿品的胎骨是白色的,较旧器份量沉重,器体厚,胎沉,足略小,口部不是采用真品平切的修坯方法,棱角分明,薄而爽利,而是修成一个流圆的唇口,由于新仿品的胎体和釉层都很厚,所以腹壁凸起的三组弦纹也显得模模糊糊,粗软无力,显现出一种肉粉的色调。支钉宋代官用高档瓷器入窑前,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汝窑支钉一般为单数,有三个、五个、七个的,六个支钉的器物只有椭圆水仙盆一种。真品是七个支钉,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新仿品也是七个支钉,痕迹大如绿豆,四周的釉被掀起,形成一个个的小槽坑。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见到有任何一件仿品能够再现出宋汝窑瓷器清幽美妙,超尘脱俗的美学意境
汝窑的产地
故宫博物院藏品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诗曰: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誉。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汝窑位于哪个省?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汝官窑瓷的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传世的汝窑瓷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汝窑制品素面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汝官窑的烧制时间短,作为贡品,民间流传甚少,南宋时已属“难得”之物。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统计,现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暂无同义词
关于“汝窑”词条的评论
全部评论(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该词条&|&
浏览次数: 15706次
词条创建者:
最近编辑者:
编辑次数: 6 次
最新更新拍品
尺寸:13.0CM
一物一图,所见即...
低价拍,喜欢的尽快下手,有缘不可错过
尺寸:2.9*2.9CM
一物一图,...
直径2.6cm 两孔距2.4cm
高13厘米,宽直径7厘米,口宽4.3厘米...
尺寸:1.5CM
一物一图,所见即所得...
高6.3厘米,口径15.5厘米。内刻鹅纹...
---a清代竹刻行船图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汝窑茶具金线开片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