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报道两天就端午节加班宣传报道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话说,彻底接受自己真实的存在是怎样一种体验? - 简书
话说,彻底接受自己真实的存在是怎样一种体验?
图片发自简书App
身边会经常有人在说着,“要做自己”,“要活出自我”这种类似的话语。关于这种现象,在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亦可见一斑。越缺乏什么,人就越去寻求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这个问题,是不是也正说明,更多的人真实存在的自我其实是不真实的。“自我”,“自我”嘴里念叨着,忽然觉得,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并未真的理解这个词的含义。真心觉得汉字博大精深。想起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超我”和“自我”的概念。他认为人格由这三者组成。“本我”是人类最原始的动物性本能,只着眼于开心,简单的事情。昨天在《警醒及时行乐的猴子》中提到的Monkey便是说的“本我”这样的存在。“超我”是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准则。而“自我”则在“本我”和“超我”两者之间按照现实对矛盾进行协调,所以自我是人最理性的存在。虽说能对弗洛伊德的理论隐约记得一二,但总觉得自己其实似懂非懂。呃,刚刚说了,文字博大精深嘛!小学的时候被教育,科学就是唯一要坚守的真理。大一点,慢慢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套科学,这套科学是基于这个人的经验和认知,只不过相比大众认可的科学,后者更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当人们被师长教育,对道德和准则要遵守,同时意味着要放弃一定的“本我”,但在这场较量中,生活的很是奇怪。我们不能去期待别人做出改变来迎合自己,所以,自己要勇敢地做出改变。像图片中所说的,只有彻底的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才能够有所变化。但是,话说回来,彻底接受自己真实的存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比如,不好高骛远。当我们愿意接受自己资质平平,甚至头脑不那么灵活的时候,心境发生变化,愿意基于事实,脚踏实地的享受成长的整个过程。比如,成为一个好奇宝宝。彻底接受自己真实的存在意味着活在当下,全然地感受生命,即使是痛苦,不愉快的,也会慢慢的将对自己兴趣扩散到生活中的每一种体验中去。比如…那么,你认为,彻底接受自己真实的存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想起武志红说过的一句话,不是最好的成为自己,而是成为最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就是最好的。是的,你自己就是最好的。
西方哲学史笔记【完整版(中)】
夫莽 哲学与艺术 哲学与艺术 穿越生活迷雾, 每周五晚更新。 关注 注:因篇幅过大,故笔记分为上、中、下、续四个部分,分四期连载。笔记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敦华教授整理。 第七章 早期基督教哲学 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 ...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语言与精神分析 四川大学哲学系 霍大同 第一讲 日 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题目,我准备讲的课的题目是“语言与精神分析”,它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弗洛伊德理论与语言的关系; 2. 拉康的语言精神分析理论; 3. 对中国语言和文字的精神分析。 这个学期...
记叙文写作指导 1、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其分类 记叙文是通过记述人物、事件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一般说来,记叙文分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两种。前者只记一人一事,篇幅比较短小; 后者所记的人物或事件不限于一个或一件,写作方法也比较复杂。记叙文是包含面很广的文体,童话、故...
最近痴迷于到渭河的河堤路上捡大石头来画,因为巴掌大的小石头画起来费眼睛功夫也没有少花,倒不如大石头来得痛快。为此,和朋友们不惜驾车四五十里沿河堤一路寻觅,一路欢声笑语,聊天说地,凡有石头堆一行人必定下车当大自然的搬运工,三两下后备箱就满满当当了。估计用不了一两年,湿地公园建...
陷入到如何根据date输入动态生成(date, type)坐标点记录串中浮不上来了……
岁月蹉跎几对错, 英年寂寞何功过。 流年似水东奔去, 我为人间惆怅客。
在山城市,你如果问“江东服装市场”,不一定有人知道,但如果你问“流氓市场”在哪,无论男女老幼人尽皆知。老百姓既然叫它“流氓市场”,就一定有它“流氓”的地方。 北方的夏季,天气燥热,中午阳光灼人,人们常常在太阳西斜时才出来到户外活动。这时候流氓市场的人流熙熙攘攘,很多人是图新...
我们的故事开始的时候 你就悄悄地埋藏下了一个谎言 虽然你从未开口提及 但是你的眼睛 却叛离了你的心 多么美丽的谎言 多么深沉的欺骗 在已过往的日子里 严密而又小心翼翼地涂抹 掩盖了本真 我想 我们的故事也该拉下帷幕了 因为从一开始起 就注定了 你才是戏中唯一的主角知乎2000万人围观: 刚毕业就月薪过万, 是种怎样的体验?
开局太安逸,不一定就是好事情。
知乎提问:对于我这种刚毕业,拿着两千五一个月工资的,今天遇到一个说自己月薪八千,公积金每个月交一千多的人。实在是想知道每个月到卡工资八千是个什么体验?
我是突然才想到,自己居然也是符合这个条件的,所谓的刚毕业就税后过万。
要说什么体验,只能说,如今想起来,竟然恍如隔世。
我是08年毕业的,谁也没有想到当时的我们见证的是很多行业多年的最顶峰,甚至有可能是最后的辉煌。
那一年,石油的价格冲到了150美元一桶,大家都认为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只会越来越贵。
那一年,上海政府在夏天会不厌其烦地播出节约用电的警示,工厂还会轮流停工保障居民用电。
那一年,中国拿着满手的美元全世界到处买矿买资源,必和必拓淡水河谷这种拗口的名字连菜场大妈都听到烂熟。
整个中国就是个大工地。到处是项目,到处都在建工程,石油、电力、煤炭、钢铁、造船……全部在扩建,全部供不应求。
我是学机械的,我们专业每个学生手里都是好几个offer,虽然工资和IT什么的相比并不高,但差距也并不大。
还记得当时的三一重工,号称工程机械界的华为,在各个学校开宣讲会,一次同时录取几十人,在企业宣传上,甚至在员工薪酬上都有大手笔向华为看齐的野心。三一的老板梁稳根,一度也是中国的首富。
当时的制造业,给人感觉是前途还算光明。有一些岗位当时工资不那么高,大家也都相信以后“老了就值钱了”。
而我自己,则在好几个offer里面选择了某个业内一流的外企。
就在入职转正后没多久,领导跑过来告诉我:现在美国项目更缺人,你赶紧准备准备,去美国总部报道,支援美国项目。
去了后我才知道,原来不止是中国,整个世界都是一片欣欣向荣。
150美元一桶的石油,客户赚得盆满钵满,给我们的项目经费也是极其优厚的,只有一个要求:快!快设计,快建造,快产出。加班费,两倍!去美国的机票住宿,报销!租车吃饭公司包了每天还给零花钱。
我同事曾经打趣说,你要是在某某机场大喊一句:我会做有限元!会立马窜出来好几个公司的HR把你绑票走再给你双倍工资。
就这样,我每个月打到卡里的人民币收入就超过了一万,还不包括美元收入。
你要问我当时什么感受?这么说吧,我从来没有像那个时候一样,感觉天是那么的蓝。
我是五线小镇出来的贫困学生,读书时穿的最好的衣服是真维斯,到美国后给自己买了好几条一直觉得只有富二代才穿得起的李维斯。除此之外,还陆续装备上了Tommy的衬衫,Clarks的鞋,IBM的笔记本电脑,自己都觉得自己奋斗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和当年的同学一起喝咖啡了。是的,我在美国喝了人生第一杯星巴克,还在沃尔玛买了好多哈根达斯冰激凌放在冰箱,因为我记得安妮宝贝笔下的美女曾经在出租车上捧着哈根达斯流下激动的泪。
那时我们工作中讨论的是墨西哥湾的石油,是澳大利亚的铁矿,或者是非洲的铜。我们和美国人、印度人、新加坡人、菲律宾人一起合作,一起在地图上指指点点,觉得全世界都等着我们去开发,觉得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未来会远比今天更美。
周末的时候我们在酒店的温水游泳池游泳,在庭院里BBQ,或者干脆就开着车去一个远方的城市。
几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男有女,开着车,唱着歌,行驶在宽阔无人的高速路上,空气极好,头顶是蓝天白云,身边是碧海金沙……
我本以为,我们会一直这样,就这样唱着歌一路驰骋向前。
然后,九月份,我们在电视里看到雷曼倒闭了。
再后来,石油一路下跌。我们每天盯着电视看石油走势。因为60美元一桶,是我们项目的成本线。后来到了40美元。客户选择了中止项目,无限期中止。我们回国。
然后不止是石油,所有的大宗商品都噼里啪啦往下掉。后面通用汽车也破产了。工程机械开始卖不掉了,当年大手笔招人的企业,后面是大手笔裁人。
挣扎了半年,公司的业务还是没有气色,客户们基本中止了所有的项目。公司决定把两年内经验的人全部裁掉。我是其中一个。
失业的感觉不想多说了,懂的人自然懂。至今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看了一部电影,日本的《入殓师》,真的是好电影,对失业中的我有很大的鼓励。
然后,感谢后面的四万亿,我重新有了工作。但,以前的那种心态,再也回不去了。
到了2016年,又是新一轮的去产能,感觉又是一个轮回。
哦,我的第一个东家,那个在我入职时雄心勃勃要在几年内把中国分公司人数扩张到多少多少人的行业巨头企业,彻底关闭了整个中国办公室,遣散了所有的人。后来我在我现领导的桌子上看到了几份简历,其中有我以前师傅。40多岁的人了,技术大拿,应聘一个比较初级的岗位。现公司的HR觉得这样的人才来做这个岗位有点over-qualify了,觉得估计做不长,就没要。
想到几年前他开车带着我去沃尔玛,去奥特莱斯,去环球影城,想到他专心给他女儿挑芭比娃娃的样子,再想想他现在的处境,我有点难过。
可能,那样的黄金时代再也回不来了。当年的那些意气风发、无忧无虑的年轻人们,现在都已年过三十,结婚生子。可能在行业的寒冬里谨小慎微地保存着自己一份饭碗,也可能已经壮士断腕出去寻找一片新的天地了。
希望我的那些同伴们一切都好。我有点想他们。
知乎@张潇雨
年的这段时间,大学本科就业「鄙视链」的顶点已经从早先的「四大」(指普华永道、德勤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到后来的外企(指 P&G、壳牌、Mars这些国际化的消费型企业)的管理培训生,来到了「投行」。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应该是证监会在2004年12月批准了高盛集团在中国组建合资的投资银行,也就是后来的「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进入中国不久后,以高盛、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外资大型投行们就开始实行了所谓「Global Pay」的薪资制度。也就是,不管你驻扎在哪个城市——伦敦、纽约、香港还是北京——front office(前台部门,基本上指直接创造收入的部门,比如 IBD、Trading 等等)的entry level(指刚一进入公司的入门级职位)的年薪都是基本一致的。在那个年代,这个数字大概是8万美金左右。
于是,在拿到offer的时刻,一个之前月生活费只有七八百块钱的普通大学生(那个年代真的够花啦),就一跃成为了每个月可以挣 4-5 万人民币的职业金领——这还只是基本工资。如果你对那个「黄金时代」有所了解的话,当其他行业还在探索「十三薪」或者「十五薪」的奖金制度的时候,投行在年底就可以发出睥睨众生的12-36个月的奖金来——具体数额视当个年度整个公司和你个人的表现而定。所以,如果你来自于一个普通家庭,大学毕业进入投行工作,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小型的「阶级跃迁」。
当年外资投行对员工「血统」的执着程度人尽皆知,不管是在美国、英国,还是中国,每年毕业进入投行的学生一定都来自于全国最好的大学。美国的常春藤+斯坦福+MIT是标配,在中国一度只有「清北复交」的学生有资格入选。这个状况直到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iPhone引领的第二波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使得很多名校学生转战硅谷和互联网行业之后,才有所改变。时至今日,硅谷能给毕业生10-15万美金年薪+期权的公司已经比比皆是,弄得华尔街的老牌金主们也纷纷开始提高基本工资和减少员工加班的举动,不过这是后话了。
对于这些学生来讲,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绝佳实例。中国的高考难度人尽皆知,能考入清华北大的都不是等闲之辈,而投行每年又只在这几所学校遴选那么几个可怜的名额......最终能进去的,无一不是机遇、实力和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终究,寒窗十数载,算是有了一个非常完满的结果。所以这些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教育的拥护者。阶级的跃迁、生活环境的改变、人脉圈子的升级,让「知识改变命运」的逻辑深深地镌刻在了TA们的心里。当然,这个逻辑在当今中国是否仍然成立,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突如其来」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还带来了其他事情上的一些冲击。大学时候一个学期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几千块钱买的一台相机,工作之后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上三台。这种「挣钱 && 存钱」的财务观念,也会伴随这个人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TA们相信: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期待,就应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而不是攒钱到天荒地老,然后有一天发现,该做的事没有做,存的钱好像也不值钱了。投资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
然后,你自然开始尝试一些「符合自身阶级」的事情:登山、潜水、冲浪或者不太低buy-in的德州扑克......直至你发现哪个好像都不真正喜欢。工作提供了高级餐厅和五星级酒店的出入权,让你又习惯于将生活维持在某个水准之上。想起描写次贷危机的电影《Margin Call》里饰演Sam的凯文·斯派西说:(为什么赚这么多钱还不够?)...因为我真的很缺钱啊。要交好多房子的房产税、老婆要购物、孩子要上私立学校......
另外,当你得到了远超社会平均水平的回报时,心里总会隐隐有个声音是:「我真的有这么好么?我真的配得上别人付给我的报酬么?这样的状态能持续么?」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Imposter Syndrome (冒充者综合症)说得就是这个现象。如果你在高盛,别人自然高看你一头,而如果离开了呢?「狐假虎威」的阴影会一直如影随形,直至你离开的一刻。
所有这些东西,都无形中推高了TA们选择的机会成本。在这个行业里,我看过太多并不开心,但又无法离开的人们。Ayn Rand说,自由的定义是「To ask nothing. To expect nothing. To depend on nothing.」(无所求、无所待、无所依)。当无法舍弃太多的时候,你就失去了自由。
最终,一切又回到了那个著名的斯坦福MBA的面试题: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and why?
个人命运势必被世界大趋势所影响,而对于刚出校门的「精英」的我们,面对种种金钱诱惑和实实在在的好处,很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愿我们的头顶都是蓝天白云。
▎本文转载自知乎(www.zhihu.com),作者@大可、@张潇雨。注册会计师整理发布。
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特别策划:有个当记者的亲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背着沉重的装备风里来雨里去的,或奔波在酷暑严寒突发事件第一线,或敲打键盘码字做图直到天亮,他们就是记者。
  在百姓眼中,记者风光无限受人尊敬;在同行眼中,记者常遭遇险境;在他们自己眼中,记者痛但快乐,辛苦但有乐趣。但是在他们的亲人眼中记者是一种怎么样的职业呢?
  在中国第十六届记者节来临之际,大众网推出特别策划《有一个当记者的亲人是种怎样的体验?》让我们走近大众网记者的生活,看看在他们的至亲至爱的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的。
  张利然和她的儿子
  新闻事业让她充满力量 也感染着我
  讲述人:周先生
  认识张利然的时候,她刚当上记者。似乎一直在准备采访的状态中,走路都连跑带颠的。这种状态很感染我。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从她的男朋友变成老公。她也从一名初入职场的记者变成一名资深记者和管理者。这些年来,我确实眼见着她和很多被采访对象成为朋友,这些人有农民工、有大学生,也有企业家……我能感到她的收获、成长,以及内心的充实。不过,她几乎没有正常时间上下班过,早起采访、熬夜写稿、外出应酬都是常有的事儿,很少能顾得上家。
  我们的儿子今年5岁。正是需要妈妈陪伴的时候。而张利然即使在家里,也经常坐在电脑前,一会儿打电话跟记者核实事情,一会儿因为改稿子正专心,儿子喊她也听不到……有时候,她一边脖子上挂个孩子,一边看稿。现在你如果我问儿子:“妈妈最喜欢什么?”他的回答一定是:“工作。”
  我总觉得新闻事业是她的精神支撑,如果不干新闻,她就没了这个精气神儿,可能是另外一个人。
  记者节,我想对她说:我一直坚信你是个好记者,儿子将来也会明白,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张其天和妻子
  他口中的“一会儿”等于无限长
  讲述人:杨老师
  做新闻的人,忙的很。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些突发事件,稿子可以说是按秒来计算的。如果遇到重大报道,连续两三天晚上不睡觉也是有的。结婚三年了,从来没有一次见他下班准时回家过!每次打电话都真真儿地说一会儿就回家……最后我得出的结论就是:他的“一会儿”等于无限长!
  他是个懂得生活的人,生活百科,流行时尚,养生保健,他好像什么都知道。结果,这家伙他一点儿也不会生活!我现在怀孕了6个月,晚上他如果能做点儿饭,也就是些白菜土豆,要么就是买现成的。而这是七八年前他就会做的菜,哪里有一点儿进步?
  他经常编发养生保健的稿子,天天在微信上“健康、运动”都喊着口号,结果呢?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坐”出来的胖子。他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而是坐在电脑前开始噼里啪啦的更新网站首页。
  和他生活在一起,只能做一个坚强的女汉子了。不过,还是很庆幸,我们从大学互相扶持,互相照顾,一路走到今天。他是个懂得珍惜的人,是个重视家庭的人,也是个有理想的人。在记者节到来之际,祝愿他和所有的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
  农民的儿子当上记者不容易 希望他不忘初心
  讲述人:钟先生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钟建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就和他说过,找工作家里帮不上你什么忙,一切都得靠自己。但我没想到从小腼腆内向的他,竟然成了村里第一个记者。
  我们从来没见过记者,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就嘱咐他要多向人家学习,勤快点。自从他当上记者后,给家里打的电话就更少了。有时我让他母亲给他打电话问问他最近怎么样,几乎每次都是很忙匆匆就把电话挂断了。后来听他表哥说,他在外面暗访非法电鱼的被人家三四条船追赶,到深山里去采访失踪的黑熊上山下山跑了三四天,暗访赌博的被人跟踪……这些他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提过,应该也是害怕我们担心。
  2013年他回到烟台,到大众网工作。本来以为离家近了能经常回来,结果他比以前还忙。不过,现在基本上每个月能回来一趟,我们也感到很知足。
  农村人对记者都是非常尊敬的,农民的儿子能当上记者不容易,希望他能够不管到哪里都记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踏踏实实多为农民做好事。
  张雪松
  爱他,就爱他的事业吧!
  讲述人:胡女士
  同为媒体从业人员,我还是第一次受邀作为记者家属的身份来讲述我的老公,也是我常称呼的“哥哥”。
  我和“哥哥”相识是于2008年,那会儿,我从事媒体工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记得2008年岁末一个傍晚,我接到了网友求助,市区“塔山明珠”民工集体讨薪,接到线索后,我打电话给“哥哥”。随后,我们第一时间到了现场。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哥哥”从事媒体行业后第一次有机会和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一起吃饭。为了保护我,刚刚准备开吃的大虾没了!“大虾没了”却成了我俩的开始。
  2009年平安夜那天,我们走到了一起。随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财经记者的“精打细算”。三八妇女节,一枚戒指;生日,耳环;记者节,项链……等到2011年我们结婚时,所有的首饰都配送齐全了!
  如今,他已在大众网坚守了7年,“众二代”已经出生,还记得孩子刚出生时他以“大众网烟台3月21日讯”的讯头发给亲朋好友的一则消息,还记得他为自己的坚守所付出的一切,还记得同为媒体从业人员我们为家庭所缺失的职责。也正因为爱他的职业,我也才会更爱他!祝福他能够坚定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岗位,在这条路上能越走越远!
  胡昌辉
  巾帼不让须眉 心疼更多佩服
  讲述人:巧民
  相信很多人和之前的我一样,认为记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职业。直到我的姐姐成为了一名记者,才能体会记者的辛酸。
  2007年姐姐成为一名记者。为了更好地照顾我,姐姐让我到烟台读书。然而高中三年,姐姐都很少来看我。同学们都有人照顾,只有我,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求学。爸妈也很体谅姐姐,想我们就来看我们。
  后来我才听说,姐姐那时经常半夜11才能回家,彻夜不归、在单位通宵更是家常便饭,后来我常常想她那小身板怎么扛过来的……
  高考结束后,我在家无聊便缠着她带我去采访。采访对象是一个韩国华侨,不知什么原因流落街头。我们来到他平时拾荒的垃圾箱附近,时值七八月份,高温、酸臭,是我对那次采访唯一的印象。原来记者并不是电视上那样谈笑风生,他们更多的是深入老百姓的生活,记录一线,个中辛酸是圈外人所不能体会的。对姐姐的抱怨也烟消云散。
  怀孕后的姐姐拼搏依旧,剩下两个月就生产的她还是半夜才回家。有了小外甥之后,姐姐不到三个月就上班了。
  如今也参加工作的我更能体会姐姐的不易。只希望姐姐在“急速狂奔”的同时,也能停下来享受生活的美好。祝普天之下所有的记者姐姐、记者哥哥节日快乐!还想对姐姐说:“姐姐,你辛苦了!”
  田玉玺
  媒体工作让他成熟和豁达
  讲述人:韩女士
  说起工作,可能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热爱或者厌烦的说辞;田玉玺是一个很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设计。
  最开始做网络设计的时候,他比较被动,回家后经常郁郁寡欢。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个新的领域,新的起点,虽然之前他在校的专业和动画设计这些他很有优势,但是总跟现在的工作衔接不上,没有头绪。我就跟他讲:“基础很重要,你有好的基础,做这些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你得多看多学。”他很赞同,不久就开始去佳世客等书店买了很多书回来看,并且每天还在网上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阅览别人作品,给自己补课。一晃3年多过去了,没有看到他有什么懈怠的迹象,虽然他的工作很多,可他却说:“又是一天,今天做了几个广告和专题什么的,挺充实的”。
  看到他开心了,我也就高兴起来了。我觉得,田玉玺真的又进步了,而且是伴随着成熟。
  现在我们已经有宝宝了,在现在我怀孕这段时期,他除了繁忙的工作,每天还要给我做饭铺床等等,俨然已是个好父亲了。有时我问他:“你最近又悟到什么了?”他朝我笑笑:”学会相信自己,坚信理想,理智的生存,开心的生活。”我也笑了,欣喜之余我感受到的是他的心智随着这份设计的工作已经打开,已经不再纠结于工作形式。真希望宝宝将来长大后也有他爸爸这份执着与诚恳的精神。
  做好记者媳妇的家庭后盾
  讲述人:胡女士
  刚听说媳妇是记者的时候,我还以为记者就是在电视上拿着话筒的那群人。真正接触以后,还知道记者究竟做的是怎样的工作。说实话,这些年,替她高兴,也心疼她。
  刚结婚那会儿,她还年轻,就看她一大早就出了门,这一天就不着家了,不到晚上八九点别想见到人。就是晚上回家了,也还是在电脑前头。就听着噼里啪啦的敲键盘。
  我记得有一年她说开两会,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天天稿子写到十一二点,我给她倒杯水,结果水都凉了她也没喝一口。等所有活儿都利索了,我看看钟,都下半夜两点了。早晨不到6点又起床,饭也没吃,拿包牛奶就跑,说是要早点去采访人大代表。
  就是过年过节放个假,也没见她闲着多少。要么是加班,要么是采访,要么是编辑版面,没过几个囫囵节。
  我也没少跟她唠叨:“这活儿这么累,咱要不换个轻快点的?也能好好照顾孩子不是?”她不干,说就喜欢这工作。
  时间长了,我也知道了。我这媳妇是真喜欢这工作。别的不说,你看那一大堆获奖证书、荣誉证书,摞得高高的,要不是真喜欢干,哪能出成绩?
  所以我现在也不唠叨了,年轻人,喜欢一样工作就让他们好好干,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媳妇,好好干活,我老婆子也没别的本事,就当好你的后盾吧!
  只要她坚持的是对的,我便支持她
  讲述人:曲女士
  她大学还没毕业时,我建议她做老师,可这个想法被她否定。我问她想去做什么,她说,做记者。至今我仍然记得,她实习第一天回来跟我说,妈妈,我们主任说,你不适合做记者。没想到她却顶着这样的话,现在成了一个“老记者”。
  “告诉你个事,今天晚上我要跟警察蜀黍去有点事,好激动!”“过两天我要去东北出差,可能得一个周能回来。”“刚去了个火灾现场,熏了一身烟味。”这些都是她对我说的话,作为一个家长来说,是担心的。做记者这一行,必定是辛苦的,自从她做了记者之后,我开始看新闻报道,知道她就是记者中的一员,早起采访,熬夜写稿,经常出差。而我也更欣喜地看着她的稿子一篇篇的有深度,一天天的被夸赞,一次次的获奖,心疼的同时,也为她感到骄傲。
  我问她,你喜欢这个工作吗?她坚定地跟我说,那还用说!于是,就跟我说这个工作的好,她的各种收获,全然将疲惫、困苦和不如意抛之脑后。喜欢,就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所以,那就去做吧。
  想对她说:做记者太忙了,总是不能按时上下班,也不能正点吃饭,担心你的身体。可是干了这一行,一定也要干好。
  女儿是摄像记者 我担心却也骄傲
  讲述人:战女士
  说来也巧,我姑娘今年的生日和记者节就差了2天。其实,她大学毕业那会儿,我只希望将来她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想过她会从事记者这行,而且还是女摄像记者,每天提着十几斤重的机器和架子,原先白嫩柔软的双手现在变得又糙又硬,右边胳膊比左边粗了一圈。
  从2012年毕业到今天,她已经从事摄像记者三年多了,就没有正常时间上下班过。早起采访、熬夜剪片都是常有的事儿,吃饭也不规律,把胃都搞坏了。
  身为母亲,我最担心的还是她的安全。前段时间,她大大咧咧的,轻描淡写的和我描述她在外采访因为挡了别人看节目,被人扔石头,我听了很心疼,但是又不好说太多,只是叮嘱他以后小心点。
  记者节,我想对她说:你作为一名女摄像记者,虽然工作压力大,很辛苦,但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下锻炼出来的你,一定会更加优秀。
  纪虹宇
  从事媒体让她学会坚持和责任 我很欣慰
  讲述人:孙女士
  女儿即将要迎来她第三个记者节了。说实话没想到她长大后会从事了媒体这一行。做媒体比较辛苦,我本来怕她吃不了苦,但工作后她却很少在我们面前抱怨工作的苦和累。她胃不好,挑食,性子直,说话会不会顶撞人?很多关心与挂念。但是孩子长大了该放手的时候只能放手。她工作之前我就送了她两句话:一句是:善良做人,宽容处事。另一句是:做工作一定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在单位她是微信编辑,给我们手机上都安装了微信,订阅了烟台大众网的账号,说这里面的内容很多都是她编辑的,让我们每天都看。做编辑加班是家常便饭,我最担心的还是她的吃饭问题,每次约么着快下班了就给她打电话,然后就告诉我在加班。其实我知道,因为还没收到烟台大众网的微信呢,后来这孩子就学会骗我,总跟我说吃过了。所以周末我就会经常找理由叫她回家,给她做好吃的。但是也不能让孩子每个周都回来,年轻人也该有自己的社交。
  这三年能明显感觉她在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我想这跟单位的悉心栽培也是分不开的。今天在这里祝福她和她的记者朋友们节日快乐。
  杨瑞远
  家有记者小女儿 我从她口中听故事
  讲述人:滕女士
  我女儿今年夏天大学毕业,现在在大众网做采访记者已经四个月了。这是她第一份工作,我能感觉到女儿很喜欢记者的工作,但是她的辛苦和忙碌是我始料未及的。
  本周是女儿连续工作的第5个周了,除了工作日天天忙碌着策划采访写稿,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周末还经常加班,刚刚她告诉我这个周末又要外出采访了。我是非常支持她工作的,但是每次看到她匆匆离家的小小身影,我很心疼。
  女儿参加工作后,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吃晚饭的次数屈指可数。越是天气不好,或者遇到突发特殊状况,小记者越要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线采访报道。她是不怕脏不怕冷不怕累,可我会担心她啊。
  但是家里有个小记者我也觉得很幸福,特别是看到女儿的稿子时,我能从她温暖的文字里感觉到我女儿的善良。4个月来我的女儿在不断成长,我不奢求她能成为一名大记者、获得新闻奖或挣大钱,只希望她能继续这样健康快乐。
  现在我已经开始享受家有小记者的感觉了,我从她口中能了解到许多动人故事,像她小时候我给她讲故事似的,现在我也在听她讲故事,这让作为一位小记者母亲的我觉得很欣慰。
  加油,努力的小编
  讲述人:王女士
  亲爱的女儿:时间过得真快,你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记者节。真心道一声,辛苦啦女儿!
  一直以来我和你爸爸都希望你能够找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但也知道你的记者梦。你如今从事的工作,与最初的“记者梦”有些许不同,你不需要千方百计地搜集新闻线索,也不需要到现场跑个不停。气馁过,甚至有过放弃的想法,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
  经过调整,我们的“小太阳”重新振作,那就以键盘为矛,以鼠标为箭,用你的创意和思维表达态度。来到大众网这段时间以来,我和爸爸成了你们的“忠实粉丝”,新一期的微信发送完毕,不论是不是你编辑完成的,我们都会逐一浏览,点赞、转发成了我们的常态。七夕节制作的H5在朋友圈内广泛转发,我们为你自豪。
  成长往往也意味着疼痛,你要得到之前没得到过的,注定要付出之前没有过的代价。现在的你时常需要加班工作,你执拗的老爸不论多晚都要等你一起回家,我也在家静静等候你们,要记住,我们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女儿,你的坚持,让我们感受到理想的强大力量;你的成长,让我们感叹生命的无限美好。在外经历风雨,别忘记,这个家是你永远的港湾。
  能一直为梦想而活 我为她感到骄傲
  讲述人:刘倩荣
  大学至今同一屋檐下6年多了,说起她的工作,身边很多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正义力量的职业。而我看到的她,一个最平凡的记者,却是一个小陀螺,每天周转于各种新闻各种报道以及寻找各种素材的工作中。
  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她每周7天工作日,一天24小时待命的辛酸,有时候看着都心疼。或许她的家人只是知道她的工作忙,而我见证的确是她们到底有多忙。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我都准备休息了的时候看她还在客厅抱着电脑码字。
  我看到过很多报道,说很多记者天天盯着负面消息报道,只为了敲诈,我承认这里面可能的确不乏败类。但我面前的这个姑娘,在为给大家呈现最真实的新闻和最真实的声音在努力着,为让大家去更真切的了解着这个城市的喜怒哀乐。
  起风了,希望她今天可以早些回家,希望她今天能按时吃上一顿热乎的饭菜,希望她的付出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1...
新闻热搜词
来源:360新闻
数据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班加点宣传报道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