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留学之后有哪些变化

两代留学潮之后,中国留学生的价值观有哪些变化
别看中国因私出国的热潮不过才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但现在的留学体验和 30 多年前的已经完全不同了。记得 90 年代初我被父母带到美国加州读中学的时候,爸爸妈妈周围的每一个中国朋友都是一个励志榜样。确切地说,在一个初中生听来,他们的经历都是传奇的历险记,这些取得机会和资助来美国学习或工作的佼佼者往往在买了机票之后,口袋里只揣着几十美金便开始了在异国的闯荡。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在餐馆刷盘子、做搬运工、给美国人看小孩等经历,,他们刻苦、勤勉,在留学生中“大家帮助大家”的互助氛围下在美国找到了立足点。我印象里那个时候在硅谷和实验室打拼的中国人总是最优秀的。崇拜归崇拜,但那个时候能出国的凤毛麟角,出了国也多半是“苦哈哈”的,尤其那时留学生年龄偏大、接触外语的时间晚,融入西方社会总会有很多不易。
相关阅读:http://essay.lxws.net/moerbendaixie/
现在则不同啦!不要说留学咨询已经成了新兴产业,也不要说每年秋天在银行国际汇款窗口前排队给子女寄生活费的家长了,光是每年暑假国内各个中学组织的游学夏令营就让人羡慕。语言也不再是问题。我的小侄子最近参加北京市一个英语演讲比赛,虽然我从没觉得贪玩的小侄子是个学业多么优秀的孩子,但他发来的演讲稿的词汇量大得让我惊诧。
“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给人的印象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一次下班打车的时候,坎特伯雷的出租司机说他开车之余,也出租房间给学生挣点外快,他特意说,在所有国家的学生里,他最喜欢和中国学生打交道,因为他们“干净、礼貌,而且从不拖欠房费 ”。有一次我问我教的大三学生对中国留学生是什么印象,这些英国年轻人七嘴八舌地嚷嚷:“富有”“聪明”“大方”。
不过,正如同在国内有“海归”变“海待”之说,中国学生在海外自然也是良莠不齐。中国留学生早已不再是优秀的代名词。2014年一份英国调查就显示,中国学生的整体成绩要落后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在那一年的英国本科教育中,来自欧盟以外的留学生中有 52% 取得了二类I级别以上学位(相当于“良”),中国留学生中只有 42%做到了这一点。英国媒体对此的评论倒也公道、友好,提到语言与文化差异一定是影响中国学生发挥的原因,并且引用了一位利物浦大学老师的话:“我们英国学生不出去留学,因为他们没有那个自信,而这些中国孩子敢于来面对挑战。信心很重要,我们应该帮助他们。”但类似于 2013 年英国巴斯大学中国留学生因贿赂教授通融其论文而获刑等事件,也会让人对这个“富有”的群体产生一些质疑。一位英国罗素联盟(相当于美国的常青藤联盟)的大学老师曾跟我讲过这样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硕士班上一共 35 个学生,其中 8 个是中国留学生。期末提交论文的期限将至,在 27 名非中国学生中,只有 1 个学生因父亲重病住 ICU 而写邮件请求延期,被批准了。而 8 个中国学生中,一共有 6 个出现状况:其中 1 个遭失窃,并提供了警察局证明,学校自然也给予了延期;而另外 5 个学生都纷纷说自己的电脑突然坏了,无法按时提交论文,要求延期。尚不提英国入学第一天就会向学生讲明数据备份的重要性,电脑故障不能构成延期理由,只说发生在中国留学生中如此高频率的“巧合”,自然不由得让人皱眉头。
其实“富有”与“体面”能成为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的代名词,绝对是个好现象,不过当中国的留学生只给人留下阔绰的背影的时候,当“富有”与“体面”成为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中国留学生仅有的标签的时候,我觉得也许我们需要聊聊“价值观”了。当然,留学生群体如此庞大,不仅每个人的性格、家庭环境和出国目的不同,每个人因缘际会在海外的经历也不同。因此我不认为还可以像 30 多年前那样归纳出所谓的“中国式留学经历 ”,不过欧美人对他们所接触到的中国留学生的一些看法,倒是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还是从“有钱”这个话题说起,因为也许鼓起来的钱包是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在过去 30 多年最大的变化了。几年前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说起如何分辨亚洲人来自哪个国家。对于欧洲人来说,亚洲脸真是怎么看怎么像,所以这永远是个有趣的话题。不过那次有个英国朋友说:“其他国家的我不知道,但是中国人我知道怎么区分;亚洲人都喜欢随处拍照片,你看他们拿出的相机就知道国别了,拿顶级相机的,肯定都是中国人,因为中国留学生都特别‘物质’ 。”
对方倒是无意冒犯,但最后这句话当即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反驳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虽然现在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家境都比较宽裕,但就我所知,大部分人还是要为在英国昂贵的学费和每月开销盘算。大减价、批发超市、优惠通讯费等,仍然是中国留学生中走俏的信息。我并不觉得中国学生会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中国很多家庭近年普遍收入提高,生活改善,购买高级电子产品无可厚非啊。你总不能让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还每天端着最差的相机,才算不‘物质’吧?”
我气呼呼地觉得这是西方人“酸葡萄”的偏见,似乎中国留学生形象应该永远停留在 20 世纪的穷酸相才好。这位英国朋友听了点点头,撇撇嘴,似乎表示:你说的都对,但是中国留学生就是很“物质”。对于他来说,中国学生“物质”,并不是一个“观点”,而是陈述一个“事实”。
这件事让我很不服气,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学生追求好的生活会被贴上“物质”的标签。几个月之后,有一次我在火车上看见一个很“扎眼”的中国男孩,其行装倒不是颜色艳丽,只是你能从标识上认出,上衣是古奇的,外套是迪奥的,腰带是 D&G 的,裤子是登喜路的,袜子是彪马的,脚上是一双看起来并不普通的阿迪达斯运动鞋。男孩本身倒也不张扬,很安静、礼貌。不过火车上的这一幕让人看着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扭”,我忽然意识到他的“扎眼”在于和环境的巨大反差——既然穿得起这么一身的品牌,为什么还会坐便宜的经济车厢呢?别说在欧洲人眼里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连我都觉得这一幕有点滑稽。
那一刻,我猛然明白了为什么朋友此前说中国留学生“物质”。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有多大能力索取物质享受,或者应该如何限制物质追求,而是在利用物质资源的时候,显得没有任何分辨和鉴赏能力。比如,其实男孩的这身搭配挺好看的,但因为明显与自己的身份和环境不符而显得有点可笑。到底是物为己用,还是舍本逐末地去架空自己的生活,是这位借用一身商标来表明自己“国际化”的男孩子该思考的问题吧。
英国巴斯,来自中国的父母们参观金斯伍德中学,想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合适的学校留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时钱是把双刃剑。无后顾之忧的钱包和大方的习惯自然迅速提升了中国学生的受欢迎程度。我在伦敦大学学院(UCL)读书的朋友说她刚到学校不久就交到一圈欧洲的“朋友 ”,因为他们知道,向中国 学生“借”根烟抽很少会被拒绝。虽然明知自己被占了小便宜,但也方便她向欧洲学生开口借笔记,几根烟的小恩小惠也算值啦!
有了“大方”的本钱,自然会方便中国学生和其他学生打成一片,但也有的时候,中国学生的“大方”逻辑似乎也在无形中给他们筑起了一道墙,成为欧美师生眼中让人困惑的群体。比如我先生小巴所在的学校里,几年前有一件让所有教员都对中国留学生“刮目相看”的事:有个中国女生成功申请到博士入学机会,系里的老师像对每一个新生一样,鼓励她去申请一个额度为 3000 英镑的奖学金,这至少可以帮助她解决一部分求学费用。没想到这个女生立即摆摆手,说:“才 3000 英镑!我还以为多少钱呢,不值得我花那么多精力。”这件事转眼在系里就炸开了,让欧美同事们诧异得直吐舌头:3000 英镑是普通学生 3~4 个月的生活费啊!这惊诧中多少还有对这位学生价值观的不敢苟同。
无独有偶,我曾见国内某网络社区热议“大学的奖学金要不要拿?” 这个话题。有人提这个问题大约是源于国内有些大学奖学金评审形式化等,但是当我发现四五十个答案中频繁出现的是“学到东西是最要的,奖学金、钱不钱的,不必太在意”这个腔调的时候,我对这种洒脱着实不解。我想很多欧美学生会说,学到东西固然重要,但奖学金也一样重要。因为不管出身如何,“钱不钱的”,绝对值得在意。首先,不言而喻,奖学金是一种荣誉与认可,证明一个人在学习期间,其学业或研究被社会、企业或学术机构视为有意义或者有价值。记得我做学生的时候,和同学一起钻研如何能申请到钱,哪怕仅仅是一张去开会的往返机票。“花别人的钱做自己的课题”是博士生间最得意的炫耀资本。其次,奖学金更是一种能力的象征,因为这从侧面证明一个人有吸纳社会资源以助其完成自己项目的能力。做了老师之后,我发现每个负责任的老师都会为自己的每一个新博士生打探获得奖学金的渠道,并鼓励学生申请,这是锻炼学生能力的手段之一。另外,至少在西方学生看来,申请各种奖学金会减轻自己或家人的经济负担、减少贷款额度,因此主动争取奖学金不仅仅是简单的积极向上,更含有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任的实际意义。
换句话说,奖学金不仅是一笔钱,更是对个人能力与其社会价值的一种认可,因此它很重要,值得去争取。尤其对于追求独立的学生,面对大学里的高额的费用,花自己的钱会心痛,花爸妈的钱又不齿,所以要打工、申请奖学金,甚至上门找企业资助。对于大多数欧美学生来说,有奖学金要拿,没有奖学金创造机会也要拿,这难道还需要问吗?
但有些中国学生会显得很“超脱”:钱不钱的不是问题,只要学到东西就行;钱不钱的不是问题,只要我酷就行;钱不钱的不是问题,只要......这些想法虽然有些道理,但以这种无视金钱的方式表达出来,总让我觉得恰恰是在炫耀财力。如同那个中国女孩的“洒脱”其实是简单的眼前收支平衡算计,而奖学金所附带的荣誉、能力与责任好像根本没在她的考虑范围内。
所以我想说,“钱不钱的”,也许它就是个问题。
当然,并不能说中国留学生都是“啃老族”。在马赛读书的表姐曾告诉我,有的低年级中国学生早在国内就通过网络找到了工作,到马赛的第二天就开始进餐馆打工了!不得不让人感叹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别看打工的传统仍在继续,不过在留学生眼里,由于多半已并非出于生活所迫,打工的内容也逐渐分出了三六九等,积攒履历比挣钱更重要。去中餐馆打工已经是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皇历了,因为在餐馆端盘子洗碗,似乎学不到什么东西。现在的留学生更善于把打工从体力活转变为“脑力活”,比如投简历去大公司打短工,争取机会给教授当助教,哪怕是在淘宝网上建个小店呢,这样出来履历上也“好看”,回国找工作更有竞争力。有一次我在伦敦开会时遇到的两个同声 传译就是两个二十三四岁的中国女孩,其中一个还在英国医学院就读,另一个毕业于信息传媒专业。涉足同声传译这样的“技术活”其实就是因为上学期间想尝试不同的“打工”经历,通过互联网找到翻译公司,结果一边工作,一边锻炼口语,两个非翻译专业的学生做起同声传译也是相当有“职业范儿 ”。有同声传译工作的时候,一天有几百英镑的收入,是不是很棒?
但我有个来自芬兰的博士同学就说,在餐馆打工才是绝顶聪明的计划,而且她还曾在学校的论坛上现身说法鼓励大家都去餐馆打工。读博士时,她在距离学校不远的一家小酒馆里打工。由于地处市中心,,客源不断,每天 3~4 个小时就是不停地端酒杯、递酒瓶,不过她丝毫不觉得闷。一个夏天结束了,她可以用好几种语言进行简单的交流,,收获了一肚子各国笑话,小费自然也收得鼓鼓的。她的理论是:在伦敦不在酒馆打工,就错过了切身体验大都会的机会!
所以,不好说怎样打工就肯定划算或肯定失策,生活也是一样。每一天的生活都面临很多选择,穿衣吃饭是选择,读书工作也是选择;鼓起来的钱包可以是云梯,将我们引到更宽的天地,它也可以是一堵墙,将无数的选择屏蔽于思索之外。所以,要回答什么样的经历更重要、何样的生活才飞扬,在阔绰挥洒自己青春的时候,也别忘了停下来想想自己的初衷为何,你想去获得什么、想表达什么。
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由Meeloun(www.lxws.net)教育小编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竭诚为海外留学生提供优质的英文论文翻译、修改润色服务。
留学文书专属定制,海归硕博精英编辑团队,100%满意为止!
今日搜狐热点马修·塞申斯在课堂上认真地用中文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马修·塞申斯供图阿斯兰(右三)在华东师范大学进修期间,与中国朋友在一起合影。阿斯兰供图韦茉莉在北京旅行时,特意上街体验共享单车。韦茉莉供图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就业、生活、旅游……据联合国统计,从1990年到2015年,在中国居住的外籍人口从37万人增至97万人,年均增长2.4%。在微信朋友圈中、海外社交网站上,人们注意到,外国人夸赞中国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文化以及诱人的舌尖美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的治安管理、百姓的文明素质,以及国家的创新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点赞,数量之多、评价之高,以至于有中国网友打趣地说,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有了“外国志愿者”。是怎样的经历与故事,让他们毫不吝啬地给予了中国好评?我们走近了其中一些普通人,听听他们的真实感受,也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与时代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全世界都应该学习中国人全身心投入的精神”马修·塞申斯是一名来自美国犹他州的阳光大男孩,2016年8月来到北京语言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学习,中文名字叫刘马赛。“对外国人来说到中国是学习汉语的最好的机会,此外还可以涉足各种你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商业、科技等,中国是做这些事情最好的地方之一。”马修说,到中国前两个月最不适应的是快节奏的生活。不过,自己适应起来还不错,“中国的生活简直方便得不可思议!我喜欢上淘宝网购,在网上点外卖,生活的便捷程度真的让人太惊喜。”“哦,还有微信支付、阿里支付、共享单车、滴滴打车……我真希望美国也能开发点儿这样的软件和服务!”说到这儿,马修特别激动,连呼两遍“这让生活变得太方便了!”马修认真地向记者介绍了共享单车服务,“在北京,你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把车骑走,既方便又便宜,这个主意简直太有才了。”马修有很多中国朋友赴美留学,“他们跟我说,出国后反而没有在中国时方便,有些不适应。在这方面美国真的没法儿和中国比。”马修觉得中国的文化很包容,外国人生活在这里非常舒适。“我去哪儿都被中国人善待着。”马修说,中国人既开放友善又乐于助人,“在马路上随便找一个人,真的是任何人,都能随时为我提供帮助。”课余时间马修很喜欢和朋友们去吃小吃,不管几点出门也从未担心过自己的安全,“任何时候我都很安心。”他反而提醒本报记者,“女生如果单独在美国、欧洲或其他一些地方出行,是很危险的。如果有工作需要,一定要结伴出行,注意安全。”勤劳的中国人也给马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中国人工作更努力的人。我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学习中国人对工作、学习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我爱中国,欲罢不能”中欧数字协会主任韦茉莉是一位美丽的意大利女郎,“韦”取自其意大利姓,“茉莉”是她给自己起的中文名。“我对中国真是太有感觉了。”茉莉觉得,她与中国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中学时,一本讲述中国经济崛起的书令茉莉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心生向往。2009年高中毕业后,茉莉来到中国,原计划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一个学期的中文。“可我一下就爱上了中国,欲罢不能。”于是,茉莉的计划一改再改, “2014年,当我用中文完成硕士论文时,内心充满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茉莉喜欢去中国各地旅行。“在中国,我从未遇到任何危险。我经常独自一人搭乘夜班火车,完全不用担心丢失行李或者遇到什么可怕的事情。但在意大利,女孩们可不敢这么做。”“我爱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总在制造惊喜。”上个月,茉莉在朋友圈里这样写到,并配发了一张在北京骑单车的美图。让茉莉感慨的是,通过手机就可以开锁支付,实在太便利了。欧洲人依然习惯使用现金或信用卡,中国人已经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应对日常生活各种消费。“从很多角度看,今天的中国比很多西方国家更先进。”茉莉认为, “中国人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民族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特别包容、进取,特别有智慧。”不知不觉间,茉莉已将自己的未来与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领导人和老百姓都对未来保持乐观、充满信心,中国也一定能给世界带来光明和希望。”茉莉很喜欢马云说过的一句话,“今天难,明天更难,但后天会非常美好”。“当然,只有坚持到后天的人才能看到这种美好。所以我一定会坚持。”茉莉坚定地说。“很庆幸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我亲眼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学习了中国的经验,爱上了中国人的勤奋和友善。”白俄罗斯姑娘阿纳斯塔西娅·玛西科谈起自己的中国故事,言语中透着自豪。她上大学后就开始学习汉语。后来,她不仅来到中国留学、工作、生活,还收获了一个中国帅小伙的爱情,如今他们已有了爱情的结晶。8年前,阿纳斯塔西娅以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交换生身份到南京大学学习一年。“那年夏天本来打算是去美国的,美国签证都已经拿到了。接到学校关于去中国留学的通知后我也犹豫过,因为印象里中国不是很发达。不过,很庆幸最终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来到了中国,爱上了这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建设,尤其是城市间的高速公路非常发达,给阿纳斯塔西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2009年首次到中国来,从上海到南京坐了三个半小时的汽车。2010年南京到上海的城际高铁建成,回国时候坐火车去上海,80分钟就到了。“一年间,中国的发展就这么快!我很喜欢生活在中国。”2011年大学毕业后,阿纳斯塔西娅又到过中国很多次,也在一些城市工作了几年。“我去过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也去过佛山、汕头、义乌、宁波、济南等中等城市,还到了中国的一些农村。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在快速地发展,每次到中国都能体会到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很多城市都有地铁,现在又出现了共享自行车、共享汽车。”阿纳斯塔西娅对记者说,网上购物可以买到一切你想要的,很多事情都能通过一部手机完成,出门基本不用带钱包,这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便利。“中国制造业非常强大。中国品牌也有着非常好的口碑。”阿纳斯塔西娅最后对本报记者说,中国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正在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在中国生活非常有安全感”墨西哥姑娘勒贝卡·康特雷拉斯和巴基斯坦小伙子阿斯兰是本报记者在一个新书发布会上遇到的两名留学生。勒贝卡2014年来到北京,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6月即将迎来毕业典礼。阿斯兰正在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谈到在中国生活的体会,勒贝卡非常兴奋,中国朋友的热情、友好,中国生活的便捷、安全,让她舍不得离开。“跟墨西哥不一样,我觉得在中国非常有安全感。”勒贝卡向记者描述,她第一次在北京乘地铁的时候大吃一惊,“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还有人用电脑上网,根本不用担心被盗窃或抢劫。”让勒贝卡最开心的是,“凌晨3点多回家也很安全,我真喜欢这里!”阿斯兰去过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旅游,他评价说:“中国是我去过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在中国生活期间,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让勒贝卡大呼过瘾。现在,勒贝卡出门的时候只拿手机就可以了,“生活简直太方便了”。这是很多发达国家都比不上的。近距离出行可以用共享单车,远途出行有高铁,就连买衣服,阿斯兰都已经和他的中国同学一样,开始热衷于使用淘宝等在线购物渠道。他说,大家已经总结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就是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我太喜欢你们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了。”业余时间,跟着中国朋友一起去寻找大街小巷的美食,成了勒贝卡最大的乐趣。“中国朋友很好相处!我很开心有机会跟他们一起学习、工作、交流,分享彼此的文化。”这就是最好的跨文化交流课堂,她说,“在中国生活是我一辈子最难忘的经历。”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把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您举报的是:
请选择举报的类型(必选):
色情广告假冒身份政治骚扰其他
您可以填写更多举报说明:在中国留学的巴铁女生,称像回到了家乡_凤凰资讯
在中国留学的巴铁女生,称像回到了家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在中国留学的巴铁女生,称像回到了家乡
中巴关系最铁,两国的友谊天长地久。在我国高校中,有不少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以女性居多。这些女生在中国的大学,作为留学生,她们见证了中巴友谊。巴基斯坦留学女学生中,不乏有许多美女。
因为巴基斯坦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规定女生不许太暴露,所以穿的保守。
图为那些在中国留学的巴基斯坦女生,她们一般都会选择两三个人结对出行。
图为在课上的巴基斯坦女生。她们绝大多数的女生,都会包裹头巾,不过面带微笑,很是可爱。
这些在中国留学的巴基斯坦女生,除了享受其本国的补贴之外,学校还会有特别的助学金补助她们。
这些留学生称,在中国留学的日子很美好,来到这生活学习,像回到了自己家乡一样,中国朋友对我们很友好,不少女生还表示想长期待在中国发展。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可以说源远流长。有人说,中巴友谊是两国人民之间的最真诚、最纯粹的友谊关系,我们知道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最早承认我国的国家之一,巴基斯坦甚至把中巴友谊写进了宪法。这些年来,有许多巴基斯坦留学生来到中国各地的大学,其中不乏一些美女
因为巴基斯坦是伊斯兰教国家,教规规定,女人头发不可以过分暴露,所以戴了头巾
她们来中国学习,除了奖学金外,中国政府还会给一定的经济补助
不戴头巾还是很美的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汤本先生在11月27日的《新闻今日谈》中谈到中巴关系,他说:“中巴关系是全天候的关系。我们经常讲中国和东南亚的国家关系和越南的关系是同志加兄弟,实际上这要打上重重的问号。但巴基斯坦的关系和中国的关系确实是同志加兄弟”。
他还讲到一个细节:“巴基斯坦女孩子很害羞的,17、18岁女孩子一般不跟生人讲话,但是据一个英国的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在当地做生意的中国人走到一个地方,有17、18岁的小姑娘主动跟中国人讲话,跟他寒喧,打招呼,让那个英国人非常吃惊,因为英国人没人理他。因为中国人实际上这一点还是看中国民族是友好的民族,比较谦和的民族,中国人对外国人都很客气,对巴基斯坦也很好,这种状态我觉得是非常友好,对中巴关系的发展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前景。”
汤本:一个巴基斯坦领导人讲了非常深刻的话,中国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这是在孟建柱公安部长访问巴基斯坦的时候,巴基斯坦国防部讲的话。还有一个领导人讲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话,中巴之间的合作,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在成为强国,这样会给东南亚国家带来深刻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强大吗?要强大就要跟中国合作。
汤本:有一个记者有一次参加了巴基斯坦前领导人参加的群众集会,领导人演讲,很激情,看到有中国人在场就说我们中巴关系非常好,当巴基斯坦儿童在睡梦之中听到中国两个字也会露出甜美的笑容。
汤本:中巴关系军事合作的方法,海军、空军、陆军全方位的合作,包括中国的枭龙战机,巴基斯坦叫做JF-17,中国叫做ACE,说的是不一样,但枭龙战机的引擎是中国和俄罗斯做的,从俄罗斯最优秀的战机引擎上双方合作制造,而巴基斯坦陆军的所有主战坦克都是中国生产,双方还一起合作一些现代化的空中侦察机,同时还合作一些导弹,中国也提供大量的导弹给巴基斯坦,所以巴基斯坦也把有些港口的使用权跟中国一起分享,帮助中国在印度洋有出口。
不仅仅是政治军事上的合作,汤本先生说,因为和中国的合作,巴基斯坦的经济不断的发展,它原来和中国的经贸合作只有几亿,去年达到了80亿美元的经贸的合作,是非常大的量,而且方方面面能源的、基建的、港口的、公路的,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到巴基斯坦去看,几乎所有的轻工业产品全是来自中国。
众所周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益密切,两国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进行了各方面的深入的合作。图为驾驶中国战机的巴基斯坦美女飞行员
巴铁,虽然是一个网络词汇,而且来源于中国大陆网络军事论坛,可是这个称谓传播甚广,不仅仅是一些老军事迷对两国关系的简单概括,更是中巴友谊的代表词汇了。图为驾驶中国战机的巴基斯坦美女飞行员
图:两名巴斯斯坦女战机驾驶员正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纵观世界,能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最高领导者公开称作:“4个友好,2个深度”的国家,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我国和巴基斯坦。
几乎所有的巴基斯坦人都知道20多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但今天的中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许多巴基斯坦人并没有多少印象。相当多的人过高地估计了中国的实力,甚至认为中国在未来10年到20年内肯定能超过美国。图为四名优秀的巴基斯坦女飞行员
图为一个巴基斯坦女飞行员正在进行战机的日常维护工作。
两国的友谊,让无数中国人感到感动和振奋。
目送战机离去。
其实,国与国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一致,同气相求。两国的友谊一方面建立在互帮互助上,另一方面和国家的一些意识形态相关性很强。简单来说,就是对脾气
图为巴基斯坦女飞行员。“我父亲告诉我,当全世界都遗弃我们的时候,中国人把最好的东西自己不用,送给我们,我们才打败了侵略者,我愿意捐助一切,愿意去救人!”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而类似的表态,这些天在巴基斯坦人中并不鲜见。
巴基斯坦飞行员臂上的徽章,明确表现了两国的关系。这些画面看了真的时常让人感动无比。右臂章最上方是中巴两国国旗,下面是天蓝色底色,黑色汉字雄狮字样;黑字下面是九机编队红色K8,旁边是红色狮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34999
播放数:59756
播放数:75682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留学生遇害案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