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历史如何看待英国印度学者高兴

印度如何看待“一带一路”下的中印关系
日 09:44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5月上
作者:杨思灵
内容摘要:印度对中国所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避而不应,且提出了“跨印度洋海上航路与文化景观”进行应对。
关键词:印度;中国;印度洋;发展;倡议
作者简介:
  【摘要】印度对中国所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避而不应,且提出了“跨印度洋海上航路与文化景观”进行应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受到印度追求成为世界大国、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将印度洋及南亚地区视为禁脔的心理,以及经济、选票政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如果藉此认定印度是“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对立面或是阻碍因素,则显然与事实不符。中国没有必要借助“一带一路”刺激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存在感。中印两国应积极探索中印关系治理模式,乐观积极推进两国已经签署的合作项目,继续处理好双边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共同安全而努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 印度 战略自主权 莫迪 中印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9月、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及印度尼西亚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国际社会应者云集,很多国家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位于“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核心枢纽的印度,却对此没有积极响应,显得颇为刺眼。国内舆论对印度没有正面回应表示不甚理解,甚至猜测印度将会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阻碍。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与看法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利于推进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  客观来看,中印关系发展还是很有成效的。在伙伴关系方面,1996年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3年提出“建立新型关系”的构想;2005年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确定要发展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在经济合作方面,两国贸易额从2000年的29.14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06亿美元,相互投资从无到有,2012年中国对印度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金额达7.25亿美元;印度对中国非金融类投资金额为4.86亿美元。同时,两国在人文交流合作方面的积极探索也可圈可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青年互访、名人论坛、主题年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机制与合作内容。  既然中印关系发展的主线条卓有成效,为什么印度对中国所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没有积极响应呢?其中原因,既与印度追求大国地位的历史传统紧密相关,也与印度如何看待中国有所关联。印度国内对中国所提“一带一路”倡议充满疑虑,但这就必然导致中印两国在“一带一路”的新情景下停止合作么?或者说由于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想,印度就会放弃与中国在相关领域或项目上的合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中印合作的未来,我们认为,尽管印度并没有正面回应中国所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但通过得当的措施,两国在新情景下的经贸合作仍然会进一步加强。  为什么印度没有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展倡议?  印度对中国所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避而不应,且提出了“跨印度洋海上航路与文化景观”进行应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追求世界大国的心理在作祟。成为世界大国一直是印度挥之不去的梦想。早在印度独立之前,尼赫鲁就道出了那段家喻户晓的话:“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①不过印度的大国梦先是被印巴分治折断羽翼,后又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碰了一鼻子灰,尔后由于在冷战格局中扈从苏联,国际声誉更是一落千丈。不过,最为关键的是,印度的大国梦想长期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其蜗牛似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度被外界讥刺为“印度式增长率”(印度独立后的30年时间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仅为3.5%②)。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逐渐有所起色,大国梦似乎重新开始起航,1998年印度核试验成功更是增加了其成为世界大国的底气。时任印度国防部长的费尔南德斯宣称:“由于印度已经掌握了核武器,所以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巴基斯坦必须向印度让步。”时任总理瓦杰帕伊也公然称:“印度现已成为核武器国家,在必要时将毫不犹豫地动用核武器。”③然而,随后以美日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对印度的制裁还是使其受挫。不过,随着亚太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体量日益庞大,美日对印度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由过去的鄙视、不屑一顾、制裁转向大肆吹捧印度,美国甚至承诺要帮助印度成为世界大国。而且颇为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初的印度经济表现良好,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8%。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离世界大国梦想似乎又近了一步。  今天的印度是否已成为世界大国,并不是本文需要讨论的主题。我们想要指出的是,因为印度拥有大国梦想,因此不会轻易地在外交战略或选择上完全依从别的国家。以印美关系为例,尽管新世纪以来印美关系快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印度并没有完全满足美国在地区或全球战略中的需求。比如在年美国对伊朗进行能源制裁期间,印度并未完全听从美国的指示。日,时任印度财政部长普拉纳布·穆克吉在美国芝加哥表示,虽然美国和欧盟相继对伊朗追加了制裁,但印度不会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④日,时任印度总理辛格强调,解决伊朗核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外交途径,实际上表明印度不愿意配合美欧在石油领域制裁伊朗。⑤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维多利·纽兰说:“希望印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美国已经就此与印度进行对话,对话还将继续。”⑥日,美国前国务卿尼古拉斯·伯恩斯在日本《外交学者》撰文批评印度:“在伊朗核问题上,印度让美国失望。”他表示,印度决定在伊朗问题上不与国际社会合作不只是“打了美国一记耳光”,更令人质疑印度在国际社会的领导能力。“所有人都在谈论印度正崛起成为一个全球大国,印度政府的行为却不符合这一身份。印度总是盯着自己的那一小片地方,鲜见在那些推动国际体系顺利运行的艰难问题上提供具体的领导能力。”伯恩斯说,奥巴马和前总统布什都给予印度领导权,不幸的是,印度没有相应的回报。印度对美国表现出来的这种自大给予了回击。同日,印度石油部长迪欧拉表示,将继续从伊朗进口石油。印度一些网民甚至如此讽刺伯恩斯的言论:“那又怎么样?你们想制裁我们吗?来吧。”⑦另外一个例子是美日均希望联合印度遏制中国,但印度的大国外交战略很明确,既与美日发展全面伙伴关系,与中国同样有来有往,尽管牵制中国也是印度的重要打算,但从未像美日那样轻易表态。当然,在追求世界大国的道路上,印度也日益清醒。印度的有识之士认为,没有全球大国曾经帮助过另一个有野心的国家成为全球大国,这点对美国和印度来说也是如此。美国可以帮助印度成为大国,但它不会帮助印度成为如美国那样的全球大国。像印度这样渴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需要实现多极外交,以便提供灵活的战略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学者甚至提出了“战略自主权”(Strategic Autonomy)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核心就在于保持与美国友好关系的同时,维护印度外交政策的独立性。⑧换位到中国,印度对美国尚且如此,那么以“准世界大国”的心理不正面回应中国所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视中国为竞争对手。中国的发展成就无疑令印度内心复杂。事实上,中印之间的角力早就开始了。印度独立前,尼赫鲁将对中国民族“生活力”的羡慕宣诸于口:“中国人的生活力使我感到惊奇,我不能想象这样一个赋有基本力量的民族还会没落下去。”对印度,尼赫鲁不确信是否有中国这样的活力:“如果它们有这种生活力,那好极了,它们一定会有好的表现。如果完全都没有的话,那么我们一切的政治努力和呼声都是自欺欺人枉费心机了。”⑨真正让印度夜不能寐的是中国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按照一般的看法,在新中国刚成立之时,经济水平比印度尚有所不及,但到了印度开启经济改革之时,其经济已经被中国远远甩在了背后。决心崛起的印度将中国视为其发展的参照系。比如前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谈到印度吸引外资问题时这样讲过:“虽然我们可能难以达到目前中国引进外资的水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妄自菲薄,放弃争取那样的成果。”⑩日,辛格再次表示,印度必须在能源领域迅速赶超中国,他说:“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在能源安全领域制订相应计划,比我们超前很多,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日,印度外长普拉纳博·慕克吉访问伊朗时对中国大放厥词,宣称中国将在外太空开发、地缘政治、原材料与资源等方面对印度崛起构成挑战。2009年11月辛格发言表示中国已表现得过分自信,他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得比印度好,但印度在对人权、法律法规、文化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和宗教多样性的尊重上优于中国。11有意思的是,2014年印度大选中莫迪的胜出,被外界认为是印度要走中国式经济崛起之路的标志性事件。在2014年9月访问美国前夕,莫迪声称,印度有机会崛起,与中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强国。但当被要求与中国进行对比时,他又宣称印度不需要成为任何其他国家,必须成为唯一的印度。12  通过印度政要的言论不难看出,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印度已经自觉地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也许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印度政府的官员们经常心口不一,口头上说中印两国不是竞争关系,可在实际生活里对印度的光彩点极力炫耀;口头上说不要把印度与中国相比较,但实际上他们背地里不知比较过多少回了。13 因此,印度对中国所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态度有所保留也是正常的,试问你怎么能苛求对你羡慕嫉妒恨的追赶者毫无保留地支持你呢?  第三,将印度洋及南亚地区视为禁脔。印度洋的地缘战略重要性不必多言,国内很多学者对此均进行过研究。独立后的印度非常重视印度洋的作用,潘尼迦指出:“对印度来说,印度洋是唯一重要的海区。印度的生命线集中在这里,它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除非印度洋长享自由,除非印度两岸充分得到保障,否则,什么振兴工业,发展商业,稳定政局等等,一切都谈不上。”14 需要指出的是,独立以来的印度实际上是把印度洋及南亚地区视为其后院,本能地排斥中国与印度洋及南亚地区国家的合作。这种排斥情绪早在印度独立初就由潘尼迦种下了:“日本之被摒除于海军强国之外,这还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很难设想中国将来会不注意它的海上地位。中国的基地往南直到海南岛,形势比日本更胜一筹。再则,整个南部地区到处都有人多势众的中国人聚居之地,一旦中国动手发展起来,也不能排除它从陆地南下进行扩展的可能。”15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印度对中国与任何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均持小心戒备的态度。比如印度对中国与巴基斯坦保持良好的关系耿耿于怀,怀疑中巴发展关系是针对印度并抱怨中国对印度的“安全关切”缺乏“足够敏感”。16 同时,印度对中国参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项目建设也掺杂了过多的政治安全因素。中巴民用核技术的合作也是印度非常关心和怀疑的领域,一直牵动着印度的神经。《印度快报》发文称,北京不愿意尊重新德里的安全关切,将会严重压缩印度扩大与中国互利往来的国内政治空间,北京不在乎印度在巴基斯坦的安全关切,“中国威胁论”在印度会越来越有市场,从而损害中印伙伴关系的前途。17 1983年英迪拉·甘地提出了“印度版门罗主义”的“英迪拉主义”,明确提出要维护印度在南亚地区的管理人角色。她表示,印度只有在被要求的前提下才会干涉南亚地区的内部事务,印度也不允许域外大国有这样的干涉行为,如果其他南亚国家需要帮助解决其内部危机,应当首先从南亚地区来寻找援助。18 “南亚是印度的南亚”是这种主义的核心内容,它不仅要求外部大国力量不要涉足南亚地区,而且要求南亚国家只能向印度寻求解决危机的帮助。近年来,虽然印度在团结南亚国家时改变了以往只使用大棒政策的做法,但并未改变南亚是印度后院的思维与看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认为中国增强了在印度战略后院(南亚)的影响力,加强发展在南亚地区的战略资产,其中包括在南亚地区与巴基斯坦修建喀喇昆仑公路,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缅甸修建港口,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外交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印度。在印度的战略意识里,由于不信任邻国,总是认为南亚邻国试图对印度打出“中国牌”。19 实际上,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努力经常被印度视为中国在谋求“包围”印度。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所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印度洋及南亚地区是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除印度外,其他大多数南亚国家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均对“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做出了积极回应。这种局面显然让印度对“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更为忌惮,害怕中国通过这一举措扩大在印度洋及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从而对其地区大国身份及利益造成影响。也正因为如此,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印度才提出了“跨印度洋海上航路与文化景观”计划。印度希望通过这样的计划,拓展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海洋、文化、战略及心理上的存在,让人们记住为什么这片大洋会被称为“印度洋”。20  第四,印度排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比如害怕“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加深,中国经济可能会对印度经济造成冲击。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无疑是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问题。自2003年提出到2007年完成联合研究,中印自由贸易区一直未能见到结果。究其原因,一方面,印度工业界对中印自由贸易区产生的不利影响非常担心;另一方面,印度似乎把解决双方贸易赤字问题作为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先决条件。“一带一路”的主旨也在于推进地区经济合作,因此印度也惧怕与中国实现“一带一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会对自身的经济安全造成负面的影响。  第五,选票政治的因素。选票政治最大的特点就是任何的决策均要受国内政党斗争、选民心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因素一直是周边国家政治斗争中的影子,印度也不例外,尤其在中印关系仍然深受边界问题、历史恩怨纠葛影响的情况下,印度民意仍然对中国存在误解。因此,印度领导人不敢冒险,只能试探性地前进。  印度不呼应“一带一路”不等于不合作或阻碍合作  尽管印度并没有积极响应中国所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另起炉灶似乎也是事实,但如果藉此认定印度是“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对立面或是阻碍因素,则显然与事实不符,至少与部分事实不符。在澄清此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到底要做什么?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正式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为了使欧亚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五通”是其核心内容,即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联通以及加强民心相通。21 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尼期间,在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2 日中国正式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系统地公布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主要合作内容:其一,政策沟通,旨在加强政府间合作,建构合作的沟通与交流机制,促进沿线各国在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上对接,协商解决合作问题,为务实合作及项目建设的推进提供政策支持。其二,设施联通。其中重点发展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通信基础设施等领域。其三,贸易畅通。合作的核心内容包括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进自贸区建设;加强贸易领域的合作,优化贸易结构,推进传统贸易与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投资便利化,消除投资壁垒,扩大相互投资领域;推动在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在产业布局上加强合作;欢迎沿线国家到中国进行投资。其四,资金融通。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为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提供融资保障,与沿线国家一道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同时在金融监管方面加强合作。其五,民心相通。在学生交流、文化艺术、旅游、体育等方面加强合作。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旨在唤醒中国与沿线国家友好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加强在经济和人文领域的合作。以此观照印度的反响,我们会看到,尽管印度并没有直接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但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中,印度并未拒人于千里之外。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后的日,时任印度总理辛格访问中国,高度评价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认为李克强总理当年5月首访印度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希望从加强政治互信、扩大共同利益、促进相互理解等方面加强两国关系。而且此次访问促成双方在交通、能源、防务、文化、教育、地方交往等领域签署合作文件;在随后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时,辛格也表示印度愿意与中国进一步加强战略沟通和人文交流,促进互信及理解,加强务实合作。24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尽管莫迪未对“一带一路”表明态度,但其在与习近平会谈中表示,印度希望扩大在医药、制造业等领域对中国出口,促进两国贸易平衡增长,同时欢迎中国参与印度电力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印度还将研究参加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议,期望加强两国在人文领域的合作。25 在与习近平主席会晤时,穆克吉也表示欢迎中国对印度信息产业、制造业、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投资,印度将为中国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26 从这些会谈可以看出,虽然印度领导人未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但回应合作内容却是“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核心内容。  印度与中国的合作意愿从习近平主席访印期间两国签署的《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可窥见一斑。27 《声明》决定在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平台上探索两国经济合作新领域,重点包括推进在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清洁能源、高技术、城镇化等领域的合作;在服务贸易方面,重点合作领域包括旅游、电影、医疗保健等。为使两国的经济合作有的放矢,中印还为两国未来的经济合作绘制了蓝图,签署了五年经贸合作规划。当然,在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成果中,中国将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建立两个工业园区无疑是亮点之一,而且中国承诺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向印度投资200亿美元,促进印度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确定的重点项目包括金奈—班加罗尔—迈索尔路段提速、中国为印度培训100名铁路技术官员、车站再开发、在印建立铁路大学、建设一条高速铁路等;在金融合作方面,印度方已原则上批准中国银行在孟买设立分行。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人文领域的合作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启动“中国—印度文化交流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在中国和印度举办“印度旅游年”和“中国旅游年”,中国承诺帮助印度在中国宣传与公元7世纪中国僧人玄奘相关的印度旅游产品和线路;二是继续加强青年互访,年每年继续互派200名青年互访;三是在佛教艺术、当代艺术等方面加强交流;四是建立中印文化部级磋商机制,加强在文化领域合作;五是加快推进两国经典作品的互译工程;六是决定加强传媒,比如电影、广播和电视等领域的合作;七是互相支持中国的印地语教学和印度的汉语教学;八是双方决定中国的广东省与印度的古吉拉特邦结成友好省邦,以及上海与孟买、广州与艾哈迈达巴德缔结为友好城市;九是中国决定增开经乃堆拉山口的朝圣路线,为印度朝圣香客提供便利。28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还是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亚投行”是做什么的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指出,建立亚投行主要是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印度有识之士就认为,亚投行对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肯定会发生重要作用,不管是“一带一路”,还是亚投行的举措,都是一种创新,尽管印度有不同的看法与想法,但印度应当参与“一带一路”行动,也应积极参加亚投行的筹备工作。29 事实上,印度也是这么做的,在加入亚投行方面行动迅捷,一反拖拉作风。其实道理很简单,作为亚洲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印度在亚投行的地位除中国外无人能及。因此,印度既可通过亚投行获得经济利益,又可以通过股权分配提升国际政治影响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虽然印度刻意回避“一带一路”的提法,其国内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性也充满质疑,但双方在相关的具体合作领域却在继续推进。换言之,尽管印度对“一带一路”颇有微词,但明智的印度人对实实在在的合作利益可不会轻易地放弃。因此,客观来讲,印度对“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可能产生的战略性影响充满焦虑与怀疑,也会对其影响范围内的其他南亚国家做些小动作,比如向斯里兰卡施加影响,使中斯合作项目受挫,但印度对与中国开展经济与人文的合作内容是充满兴趣的,也希望能够与中国加强多方面的合作。  如何推进“一带一路”新背景下的中印合作?  首先,没有必要苛求印度完全附和中国的提议。正如上文所述,印度拥有成为世界大国的梦想与情怀,不会轻易地对别的大国外交设计表示完全赞同。且与印度合作困难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情况,几乎所有大国与印度的合作均会碰到一些问题。正是有鉴于此,中国在“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才指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不断充实完善“一带一路”的合作内容和方式,共同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积极对接沿线国家发展和区域合作规划。30 与印度进行合作,应遵循“六字诀”,即自信、尊重、耐心。对中国自身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拥有自信,切实尊重印度追求世界大国的利益诉求,对克服与印度的合作困难,促进双方的经济合作要有耐心。  其次,积极探索中印关系治理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印度的情况较为复杂,既与中国存在历史恩怨纠葛,边界问题也尚未解决,还受到亚太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因此,探索中印关系治理模式,对促进双方的经济合作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推进两国关系的共同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中印公共外交的发展。所谓公共外交,主要指通过善意的行为和话语赢取别国民心的一种外交形式。外交旨在通过塑造本国良好形象和改变他国政府与人民看法的方式来推动本国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其形式主要包括对外援助、人员互访、信息交流、文化传播和媒体宣传等。31 从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来看,公共外交形式受到高度重视,尤其近年来较为重视媒体外交,为传播中国声音与理念作出了贡献。但从现实来看,公共外交依然任重道远。尤其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进程中,沿线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形象仍然缺乏理性认知,如在好感度方面,在东南亚、南亚及中亚,中国好感度远不及日本。造成这样局面的重要原因显然还在于中国的公共外交仍然没有日本公共外交的“精”与“细”,也同中国媒体话语权的缺失有密切关系,同时中国企业急功近利的某些做法更恶化了中国形象。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主席才指出,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32 二是大力落实中国与印度友城合作内容。美国学者詹姆斯·罗西瑙认为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中的国家行为体和多中心世界中的次国家行为体是对等的,它们相互竞争、合作、互动或共存,不断挑战和削弱传统国家行为体的主导作用,推动世界政治的面貌发生改变。33 在城市外交方面,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与印度签署了多个友城。在未来的中国与印度关系治理中,应当全面落实城市外交的内容,改变城市外交只重视签署数量,不重视落实及丰富合作城市外交合作内容的局面。三是中印关系治理还应当重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比如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尤为重要的是,应规范好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行为,力促其承担起建构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明及文化的使命,为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治理作出应有贡献。  再次,中印应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共同安全而努力。战略互信严重不足无疑是未来中印合作的致命伤,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致使两国的安全焦虑日益严重。对安全手段的追求主要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安全来实现,而且可能还牵涉域内或域外大国,比如近年倍受外界关注的印美日海洋安全合作。但这样做会导致对方感觉不安全。此外,中印作为亚太地区及世界上的两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地区暴力冲突、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倾向、气候变化、核武器扩散等安全问题的严峻挑战。不管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还是印度提出的“跨印度洋海上航路与文化景观”计划,均难免要受到这些安全问题的影响,故而两国在安全合作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在未来的合作中,中印应倡导共同安全观念,走出片面追求自身安全,导致对方不安全感加深的藩篱。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可以维护中印两国自身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同时对于亚太地区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亚太地区的两个发展中大国,中印应率先垂范,共同倡导“共同安全论坛”,既关注双边的安全焦虑,同时也广泛要求域内域外国家参与讨论,探索共同安全模式的构建。  第四,中国没有必要借助“一带一路”刺激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存在感。我们知道,印度对印度洋一直情有独钟,这点我们完全可以从潘尼迦的著作《印度和印度洋:论海权论对印度历史的影响》中看出,他认为13世纪中期之前印度控制着印度洋的海权,而对于未来,潘尼迦是这样判断的:“印度的前途不决定于陆地的边境,而决定于从三面围绕印度的广阔海洋(即印度洋)。”34 鉴于印度海洋对印度发展的重要性,潘尼迦还在著作中写道:“研究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印度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深谋远虑、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不免是寄人篱下而软弱无力;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因此,印度的前途如何,是同它会逐渐发展成为强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权国,有密切联系的。”因此,他建议印度加快海军建设。客观而论,潘尼迦对印度洋的重视在印度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响,他传播的“印度来日的伟大,在于海洋”的信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印度安全战略中,无形中也培植了印度对其他大国染指印度洋的抵触情绪,尤其对中国这个竞争对手在印度洋的活动特别敏感。客观而论,印度洋对中国经济的安全也有着攸关的重要意义,但在战略排序上,印度洋与西太平洋是有着区别的。西太平洋地区对中国和平崛起不仅关涉到主权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安全的主要关注点,在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尤其如此。印度洋则更多涉及的是经济上的安全利益,且在我国外交手段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印度洋上的安全利益仍然主要依靠与相关国家的合作,更何况“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本身就是主要依靠经济与人文合作来实现的。35 因此,虽说印度洋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很重要,但中国在坚定维护自身在印度洋上的经济安全利益前提下,没有必要刺激印度对印度洋的自豪感,比如说提出“印度洋不是印度的洋”,又或者“中国要在印度洋实施什么战略”云云。在当前中国面临的东西地缘政治压力不断加大情况下,这样的行为是极其不明智的。而且要知道,别说印度没有这个能力执印度洋牛耳,就是真有这种实力,美国人首先就不干。  第五,乐观积极推进两国已经达成的合作项目。从两国领导人互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两国在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合作项目。我们注意到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时,双方在经贸、农业、文化、环保、地方交往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同年10月,辛格总理访问中国时,双方也在交通、能源、防务、文化、教育、地方交往等领域签署了9份合作文件;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时,双方同样在经贸、金融、交通运输、海关、文化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从这些互动可以看出,两国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合作项目,两国应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推进这些项目的落实,为“一带一路”新情景下的合作添砖加瓦,筑起中印合作大厦。此外,我们也看到,莫迪虽未直接响应“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但表示愿意与中国就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开展合作。因此,如何切实推进两国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领域的务实合作也应受到相关方面的重视。  最后,继续处理好双边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应当说,中印之间情况非常复杂,领土纠纷、历史恩怨、竞争对手掺杂一起,给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我们也注意到,在面临一些重大问题时,双方都表现出了极度的理性。比如在对待边界问题上,尽管双方媒体炒作一刻未止,但双方在处理边界摩擦问题上应对得当,并没有爆发类似于20世纪60年代那样的悲剧。而且在最近的领导人互动中,双方就边防安全达成了合作协议。不过,客观来看,两国存在的边界分歧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仍然是两国媒体炒作的热点,极易煽动起两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局势失控。此外,在涉藏问题、战略互信问题上仍然存在过多的不确定性。就涉藏问题而言,印度总是对达赖暧昧的态度也令中国生疑。而在战略互信问题上,印度与美日安全互动也会让中国产生安全焦虑。这些均需要两国智慧地进行处理,从而为两国在“一带一路”新情景下的合作奠定基础,即便是避开“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如果处理不好双边关系中的这些问题,对两国合作关系及合作环境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注释  1 9[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第57、56~57页。  2 10 13[英]戴维·史密斯:《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丁德良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64页。  3 周卫平:《百年中印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397页。  4 《印度不会从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http://www.chinapipe.net/national/.html。  5 《环球时报》,日。  6 《参考消息》,日。  7 《环球时报》,日。  8 Guillem Monsonis, India's Strategic Autonomy and Rapprochement with the US, Strategic Analysis, Vol. 34, No.4, July 2010, pp.611-624.  11 《参考消息》,日。  12 《莫迪拒绝将印度与中国对比:印度必须成为唯一的印度》,http://news.ifeng.com/a/48083_0.shtml。  14 15 34 35 [印]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论海权论对印度历史的影响》,德隆、忘蜀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82、82、1~2、42页。  16 马加力:《关注印度——崛起中的大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6页。  17 《环球时报》,日。  18 李忠林:《印度的门罗主义评析》,《亚非纵横》2013年第4期,第15~21页。  19 《环球时报》,日。  20 Akhilesh Pillalamarri, "Project Mausam: India's Answer to China's 'Maritime Silk Road'", September 18, 2014.  21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日。  22 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人民日报》,日。  23 中国外交部网站:《李克强同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会谈时强调以信心、恒心和决心推动中印关系取得更大发展》,日。  24 中国外交部网站:《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辛格时强调 抓住机遇 携手合作 推动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日。  25 中国外交部网站:《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谈 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 共同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发展》,日。  26 《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统穆克吉》,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_604930/xgxw_92747.shtml。  27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日。  29 《印度媒体领袖:媒体应积极推动丝路建设与亚投行发展》,日,http://world.huanqiu.com/hot/7751.html。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jlyd/.shtml。  31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6页。  32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日,http://www.chinapda.org.cn/chn/zyzx/t1216908.htm。  33 James N. Rosenau, Distant Proximities, Dynamics beyond Globalization, Princen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第275页。  On How India Views Sino-Indian Relations under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Yang Siling  Abstract:India chose not to respond to the "One Belt One Roa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proposed by China. Moreover, it put forward the "Maritime Route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as a competing scheme.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India mentality that it desires to become a world power, sees China as a competitor, and keeps a look out on nations entering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South Asian region, and also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y, political votes and other factors. But if one posits that India opposes or tries to hinder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just because of this, it is obviously not true. There is no need on the part of China to use the said initiative to cause India to increase its presence in the Indian Ocean. China and India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way to go optimistically and energetically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projects for which they h continue to deal with major issues in the and work for the common security of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nd the world at large.  Keywords: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India, strategic autonomy, Modi, Sino-Indian relations  作者简介:  杨思灵,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南亚政治与经济问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一带一路。主要著作有《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研究——兼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周边视角下的中印关系研究》;《中印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研究》(合著)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孙志香)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华印度学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