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反驳重回长辈议论文提纲的“教师就业论”

更多相关文档3,930被浏览379,170分享邀请回答8241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zhihu.com/question/22354448/answer/2.3K23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两会来了 | 如何让教师职业成为大家羡慕的职业?如何解决年轻父母们的“三点半”难题?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正式开启。在今年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是首个接受记者提问的部长。他就“教师队伍建设”与“课后三点半”等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在谈到教师队伍建设时,他指出,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做好“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六件事。在谈到“课后三点半”问题时他表示,将通过多种模式解决小学生“三点半”放学给家长接孩子造成的难题,给年轻父母更厚实的“红包”。
陈宝生部长具体说了啥?小编带大家看一看视频和原汁原味的实录。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提、改、育、用、保、尊”六件事
记者:今年年初,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我们想问您,如何才能提升教师们的幸福感、荣誉感以及归属感?如何让教师职业真的能够成为大家羡慕的职业?教育部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措施?
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件。好在哪里?至少有三点:
第一点,这是十九大之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文件,是一个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文件,是开启新征程的文件。
第二点,这个文件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份开创新时代的文件。
第三点,这个文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都作出了系统部署。你刚才讲到的归属感、地位、荣誉感等,在这里面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政策措施。所以它是一个开创新模式的文件。
对于这样一份文件,教育部一定要把它学习、贯彻好,使它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下发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老百姓欢迎,广大教师更加感到振奋。首先要感谢记者朋友们,文件下发之后,记者朋友们对文件做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解读。它能深入人心,大家功不可没。我想这体现着我们新闻界的朋友、记者们对老师的感情、对学校的情结、对教育的情怀。
贯彻落实这个文件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贯彻落实好,就是要办六件事,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
一“提”,提高地位,提高待遇。
提高地位是三个“明确”:首先是明确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是一支不可小视、无可替代的力量,是一支重要力量。第二点要明确教师的职责,他们承担的是国家使命,是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第三就是要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这是第一次作出了这个安排,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
提高待遇,就是要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要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还要落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师的补贴政策。另外就是要加强督导,确保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到教师的心里面,让他们的脸上能充满笑容。
二“改”,就是要改革教师编制配备制度,要按照合理科学的师生比配备教师队伍,改革教师准入和离职制度,提高教师入职的学历等等。我们要实行教师振兴行动计划,改革教师管理制度。
三“育”,就是振兴师范教育,培育未来的教师,培训现有的教师,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适应进行现代化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教师队伍。
四“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最好的是使用他们,给他们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给位子、发票子,让他们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要对他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出安排,拓宽他们的渠道。比如,要提高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中职学校设正高级职称。
五“保”,就是保障、保护。就是提供经费保障,过去我们的经费更多是用于硬件改善,今后要更多的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用于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就是依法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此外为贫困地区教师建好周转房,让他们履职学习有一个好的条件。
六“尊”,全社会都提倡尊师重教。我的说法是重振师道尊严,师道神圣不可违反。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违反了师道,迟早是要受到惩罚的。所以,我们全社会要创造教师从业的宽松环境。教师也要自律、自警、自省、自爱,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想就是这六条,这“六字箴言”,谢谢大家。
关于“三点半”现象
党和政府会给年轻父母发“大红包”
记者:我们关注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小学放学时间越来越早,有的小学甚至是下午三点半就放学,这个时间对家长接送孩子是一大难题,请问家长们的困扰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另外,小学放学时间早也催生了大量校外托管班,这些托管班野蛮生长,急需规范,请问教育部是否会像近期重拳整治课外培训机构乱象一样来规范校外托管班?谢谢。
谢谢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看你可以当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们的代言人。
“三点半”现象,之所以会成为年轻父母们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正处于抚育孩子的关键阶段。同时,这个现象更多出现在大中城市。三点半之前,孩子是在校学习时间,责任在学校;三点半之后,孩子是在家生活的时间,责任在家长。由于分工、作息时间的不匹配,家长没有办法去接孩子,造成了很大困扰,带来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去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知。一年来,应当讲,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已经有25个省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已经摸索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比如说,上海规定,中小学校后服务要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服务时间是三点半到五点,参与这项服务的老师,在绩效工资方面给予倾斜。北京规定,三点到五点是校后服务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每个学生每年补助700到900元。南京探索弹性离校,就是说,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做出安排,进行托管。广西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托管问题。大致可以分这四种模式,各有所长,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二是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点半难题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别看是个小问题,但确实有很多政策问题、政策障碍。比如说,三点半放学之后,老师的时间就成了备课、批改作业、学习提高的阶段。三点半到五点托管孩子了,老师的劳动时间就加长了,负担就加重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涉及的相应的成本怎么分担?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要密切关注、跟踪。比如有人建议,可以把社会力量引到学校去,这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对现在存在的乱象,需要进行治理。比如学校周围野蛮生长的这些托管班,要进行治理,加以立法,至少是用行政法规加以解决。此外,还需要加强督促,使好的意见建议和各省好的做法能够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我相信经过不懈努力,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年轻的父母们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给他们的一个大红包,这个红包下一步将会更加厚实!
图片 | 沈伯韩
来源:微言教育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父母回答不好这个问题, 小心将来娃是老师眼中“死读书”的笨孩子|孩子|父母|家长_新浪网
父母回答不好这个问题, 小心将来娃是老师眼中“死读书”的笨孩子
父母回答不好这个问题, 小心将来娃是老师眼中“死读书”的笨孩子
快过年了,当老师的表妹来家里拜访,她的话题三句不离本行,让我也快成了小学生专家了,这次表妹说起她班里的几个孩子,用的是惋惜的语气,原来是几个死读书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很上心,无奈成绩就是上不去,其实吧,孩子也很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作业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东西也会按时做,上课就更别提了,特别认真,但是为啥就一直中游晃荡呢?我也特别害怕女儿以后变成这样,就赶紧向她讨教一二。表妹叹口气说,这就是班里典型的死读书的学生,说难听点就是不开窍,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也不会问为什么,更不会举一反三,学东西不深入不认真,死记硬背的也不会运用,一道题换个问法就不知道该怎么解了,这样的孩子,全凭着一股努力才能在班里获得个中游的水平,想要名列前茅几乎不可能,显得学习还特别吃力,老师们干看着就是着急,孩子的改变很缓慢。死读书的孩子难道没有什么好办法改变吗?其实,这是孩子在2-5岁没有把思维发展好,也就是孩子在问“为什么”的年纪,家长过于敷衍,或者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以至于孩子在2-5岁的思维逻辑敏感期,没有锻炼好这种能力,一旦错过这个黄金时期,学习就容易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不会主动思考,这就是思维受到了限制。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从“这是什么”过度到“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这种时期,常常把爸爸妈妈问到哑口无言,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常常让父母感到头痛,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多为什么?哪里有这么多为什么?你记住就行了,或者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忙着呢,你自己去玩吧”,这种冷漠的行为和语言,会严重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渐渐地他们会失去问为什么的欲望,往往就错过了培养这种智能的好时机,等到发现孩子的问题,就已经不可逆了。?很多小朋友上幼儿园,家长也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这种逻辑思维,因果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逻辑关系,在幼儿园里,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探索,跟小朋友之间进行互动、做游戏等,会很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得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上了小学,这种孩子的思维就特别活跃,他脑子里总是对新鲜问题充满好奇,总想着去探索一下,所以对问题就抱着一种想了解的想法。而思维受限的孩子,已经习惯“老师把知识嚼碎了喂进嘴里”,你给什么我就吃什么,从来不去想为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死读书的现象了。所以小孩子在幼儿园,并不建议提前小学化地学习知识,比如加减法、拼音、古诗等,这种孩子在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却学着死记硬背的东西,思维开发不出来,在小学一二年级还看不出来,等到比较难的三年级就会明显凸显,让家长着急上火,老师也感到无奈。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为什么”呢?要有耐心首先要鼓励孩子这种好奇心,他能够问为什么,说明他一直在思考,只有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疑问,才能说明孩子在感受生活,在细心观察,家长也一定不要不耐烦,要保持耐心地听完孩子的疑问,然后耐心地给孩子做解答,并做出鼓励的举动,让孩子感受到提问真好。要严谨针对孩子的提问,家长的回答要做到浅显易懂和准确,不要糊弄孩子,比如孩子爱在床上吃东西,妈妈不喜欢他这样,他就会问为什么,这时候妈妈如果说,你这样的话,晚上就会有大灰狼来吃了你,因为它不喜欢在床上吃东西的孩子。孩子会吓得不在床上吃东西了,可是他长大一点,会知道妈妈在骗她,一旦他认为妈妈总是说的不对,也不会认为父母是权威,也就不会再提问。可是妈妈如果说,在床上吃东西是不好的习惯,你吃的东西掉在床上,晚上睡觉会很难受,床也会变脏......是不是解释起来感觉很累?可是再累也要耐心解释,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而不是直接一句话把孩子吓到,这是不严谨。把问题进行分类孩子的问题五花八问,为什么太阳白天才出来?为什么人要吃饭?为什么不住在树上?为什么猴子喜欢吃香蕉?很多问题已经超出父母回答的范畴,而且父母会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你也要问呢?其实,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后,对一切是非常好奇的,其实针对这些问题,父母可以进行分类,比如关于情感类的问题,父母回答好了,可以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关于生活常识类的,比如为什么要饭前洗手等,可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百科类的,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探索,让他提前储备丰富的知识。关于不好回答的生涩问题,有关于孩子的理解能力,如果家长觉得孩子根本理解不了,可以暂时转移话题,选择不回答。?随着孩子的长大,他肯定不会局限于只问父母,也会养成借助工具以及自己去探索的习惯,这样的话,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得到了保护,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就会特别轻松,尤其是对一些数学等理科,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比别的孩子好很多。您是怎样对待孩子总是问为什么的呢?欢迎分享您的育儿经验,为孩子的成长加一把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反驳长辈道德绑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