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字形容衣衫褴褛的什么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衣衫褴褛相近的词语有哪些_百度知道
衣衫褴褛相近的词语有哪些
百孔千疮、入不敷出、荆钗布裙、短褐穿结近义词:捉襟见肘、衣不蔽体、破衣烂衫
采纳率:50%
百孔千疮、入不敷出、荆钗布裙、短褐穿结近义词:捉襟见肘、衣不蔽体、破衣烂衫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死亡行军:形容枯槁、衣衫褴褛,我们半死不活地走着
[摘要]我们精疲力竭,站立不稳,被强迫以两倍步速行军,直到我们进入了2英里外的圣费尔南多城。接下来,去哪里?下一个死的,轮到谁?我们的身体还能忍受多久?一切都是未知。本文摘自列斯特•坦尼:《活着回家:巴丹死亡行军亲历记》,重庆出版社,2016年10月列斯特•坦尼我们花了两天多的时间到达奥兰尼,这段行程大约有15英里。这两天内,我们没有得到一口饭一滴水。在这段路程当中我们目睹了更多暴行,这些暴行与刚开始的四天里的大同小异。日本兵特别喜欢在菲律宾人面前虐待美军战俘,这样能满足他们的民族优越感。每次杀害或者折磨美军战俘的时候,日本兵都会把路过的菲律宾人拦下来,男人、女人、小孩无一例外,强迫他们站在路边观看。这些菲律宾人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场面,泪流满面,默默地祈祷,我看到他们的嘴唇一动一动的。我们穿过奥兰尼城区的时候,一队日本看守站在路边,朝我们吼道:“哈依库!哈依库!”(快点!快点!)我们几乎奔跑着经过了这队看守。菲律宾平民站在离这队看守很远的路边,扔饭团给我们。我们在奔跑中接到了,就迅速塞到嘴里。如果饭团掉在地上,就糟蹋了。幸运的是,绝大多数人愿意分享,所以大家多少都吃到一点。如果没有好心的菲律宾平民冒着危险丢给我们食物,在路上饿死的战俘会更多,因为他们的无私帮助,我们的士气也提升了一些。不幸的是,一进战俘营,这种有福同享的友谊就结束了。我们每天只能领到一点点米饭当早饭,晚上还能领到一丁点当晚饭,没有菲律宾平民扔东西给我们,我们也不能在路边捡到食物。战友之间的情意受到很大损害。我多次劝坦克部队的战友,把米饭吃下去,不要用米饭换香烟。有些战俘强抢病人的食物,或者引诱他们换香烟,他们说,抽一根烟能让病人感觉舒服一点。某些战俘之间的关系变成“狗咬狗”的关系。“巴丹死亡行军”期间,负伤的美军战俘被迫参与行军,摄于1942年4月我们精疲力竭,站立不稳,被强迫以两倍步速行军,直到我们进入了2英里外的圣费尔南多城。接下来,去哪里?下一个死的,轮到谁?我们的身体还能忍受多久?一切都是未知。圣费尔南多是我们在巴丹死亡行军路途当中经过的最大的城镇,它非常繁华,受到的战争破坏很小。美菲联军向巴丹半岛撤退的时候,没在这里做过多停留。日军跟在我们屁股后面追,也是经过而已。它是班邦省的省会,有一些漂亮的大工厂。我注意到街面上有很多日本兵,他们全副武装、三五成群地到处闲逛,享受着“惬意”的时光。日本兵把我们赶进火车站,让我们休息。我们看到站内一列由老式车头驱动的闷罐车。我们坐在铁轨上等了一个小时,一辆破旧的闷罐车才咔咔地进站。我听说,我们将被送到马尼拉,与日本战俘交换,我们很快就能回家。很快,谣言不攻自破。日本兵把我们赶进这辆小小的闷罐车。车厢很小,放在平时可以装进10头牲口,或者25~30个人,在日本兵的驱赶下,此刻每节车厢里塞进了80~100个人。我们只能轮流坐着,因为车厢里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大家都坐下来,即使靠近车门的人把腿脚都伸到门外也不行。车厢中部实在太拥挤,有些兄弟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窒息了。靠近车门,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人是幸运的。我们摩肩接踵地站了5个小时,到达卡帕斯。卡帕斯就在我们的最终目的地奥唐奈战俘营附近。我是幸运的人之一。我靠门边坐着,双腿悬空。我享受着新鲜的空气,和风扑面,不必担心日本兵会突然用刺刀捅我的后背。不担心,真是一种享受。不久,我就为自己的松懈尝到了苦头。一个日本看守从我身边经过,手里挥舞着一根用作手杖的长竹竿。他用力地朝我打来,没打到脚,打在了膝盖上。我太意外了,疼得叫了起来——叫的什么我记不清了,不过绝对不是恭维的话。他抓住车厢的门把,使劲地想把它关上,车门猛地撞到我的大腿上,疼极了。不过门最终还是没有被关上,我大腿伸在外面,它不可能关得上。幸亏我的大腿让门开了一个口子,我们才能呼吸到一点新鲜空气,当火车开动的时候,一股力量很大的风吹进我们的车厢。火车缓缓地开动了,载着数千名生病的、垂死的战俘。菲律宾人站在铁轨旁边,向车厢里面扔用香蕉叶包着的饭团、用糖和其他调料做成的米糕,还有熟鸡块。当我看到他们给我们扔食物的时候,我就使劲把门拉开两英尺,以便让我们获得更多的食物。这些好心的菲律宾人可能不知道,他们的慷慨行为救了我们很多战俘的性命。没有这些东西,很多战俘将会饿死。他们给予我们的关心,帮助我们挺过了这段人生的黑暗岁月。惨烈的巴丹死亡行军火车终于停了,但是日本兵不允许我们下车,我们又在车厢里停留了10分钟。没有人讲话,垂死的人的呻吟打破了车厢里的安静。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会被秘密处决吗?然后在没有一个人看到的情况下,被日本人偷偷地埋到一个万人坑里?日本看守什么也不说。我听到车厢里有人在轻声地祷告。上帝啊!请给我们一次机会,不要在这个遥远的国度,让我们毫无踪迹地像畜生一样死去。只有活着的人才能下火车。我们得到指示,让死去的兄弟留在车厢内。有些人能跳下火车,有些人只能挪到门边,然后慢慢地滑下来。我慢慢地跳出车厢,刚想迈步走路,就倒在了铁轨上。我觉得我的腿不听大脑指挥了。一个看守认为我站得不够快,就用枪托狠狠地招呼了我,我的背部、腿部和颈部遭受重击。他对我做了一个威胁性的动作,用刺刀向我刺来,我知道不躲开就死定了,赶紧爬起来走了。我们又开始走了,不知道去哪里,也不知道要走多远。我们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像是一头牛,要被赶进屠宰场。当我离开闷罐车的时候,我感觉身体好像着了火。走了两英里之后,我开始头晕目眩,身体在队列里摇晃。没过多久,我就体力耗尽,跪倒在地上。好运又一次撞上了我。我醒来的时候,我发现正被奇戈伊和布隆格抬着走。他们抬着我,足足走了1英里。之后,我的体力恢复了,可以自己走了。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在短短几天内,被同样的人救两次,这样的概率能有多高?他们真是我的救星。形容枯槁、衣衫褴褛的我们排成队半死不活地走着。我们的身体太肮脏了,上面沾染了各种各样的液体,全都没刮脸。在这条狭窄的永无止境的公路上,我们看到一些美丽高大的、果实累累的芒果树,还有许多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我们不时能在路边看到美军战俘的尸体,他们躺在绿树底下,血流满地,鲜血已经变成深棕色。被日军看管的美军《菲律宾的黎明》的作者神保信彦,是曾经参与菲律宾战役的一名日军士兵。他在书中写道,在巴丹守军投降的当天,所有的日军部队都接到通知,将有至少7万名俘虏落入日军手中。日军高层在马尼拉发布了如下命令,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巴丹死亡行军途中会发生那么多的暴行:“和我军在巴丹半岛对抗的任何部队,不管是否投降,都应该被彻底消灭,任何不能走到战俘营的美军战俘,在行军途中都必须在离高速公路两百米以外的地方处死”。这个命令给予了日军看守肆意屠杀掉队的美国战俘的权力,战俘出于任何理由掉队都要被处死。本间雅晴虽然接受了巴丹守军的投降,但是唯一让他感兴趣的是获得整个菲律宾美菲联军的投降书。他当时正在调兵遣将,调集所有的技术装备,想一举拿下克雷吉多要塞。毫无疑问,对巴丹投降部队的屠杀是有预谋的,是侵菲日军高层精心策划的,是经过某些高级将领首肯的。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junjichen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1&分页:error发信人: cherryerror (小黑猫), 信区: SJC.THU
标&&题: 资料存档:NHK纪录片读后感总录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Feb 18 01:51:25 2009), 站内 && 兹收录网友观看NHK纪录片之后写在博客里的文章,凡百余篇,计八万余字,蔚然大观。
这些文字是鲜活的心灵印迹,是对NHK纪录片最高的褒奖,也是对字幕译制人员的最大鼓舞。
今后将不断收录补充。 &&&&&&&&&& 今天看了日本NHK播放的《颤栗的童心》,是日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陈美龄女士,在四川大地震发生一个多月后探访灾区的纪录片。 && 那些当时在上课却幸免于难的儿童,或心理遭受重创,或身体遭受重创,或兼而有之。那种极端的生命体验过早地降临他们幼小的心灵,他们仍然大人们的关照下微笑、游戏,然而说起那一刻,他们的微笑便凝固了。他们的生命仿佛凝固在那一刻,死去的同学老师亲人们的音容笑貌,他们都记得格外清楚,他们叙述得也格外清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如在眼前,无声的泪水总是打湿了他们稚嫩的脸庞,听众无不为之潸然泪下。他们学着以歌唱、绘画、表演去纾解内心的伤痛,让那些残酷的景象从记忆中浮现出来,让那些铭心的伤痛从内心中发散出来,然而他们常常一面歌唱、表演,一面流泪。看着这些也许将永远蒙受死亡阴影的孩子们,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残酷!
片中还提到很多老师,再也无法重新站上讲台,他们为自己没能救出那些孩子们陷入深深的自责,他们无法再面对今后的学生;还有数以百万计的灾民,他们无法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中舒缓过来,他们仍然生活在灾难之中需要帮助。
在奥运盛典结束之后,人们仍然沉浸其中,看到电视上很多人接受采访说:奥运会闭幕了,生活仿佛一下子失去了重心,变得无所事事了。
不久之前的那场灾难仿佛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如果不是看到这部纪录片,我仍然也沉浸在中国获得51金21银28铜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中。
然而现在我忽然觉得这些奖牌所带来的荣耀对于改善那些灾民尤其是那些幸存儿童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他们所蒙受的深重苦难。
那个数字,那么的巧合,似乎在提醒我们这一点。&&&&
&& && -------------------------------------------------------------------------------- && 其他国家的人们啊,你们生活得怎么样? && 每当想起远在波兰留学的好友王明明,我眼前就会浮现出他穿着紧身裤和蕾丝花边的衬衣倚坐在湖边的大树旁的景象。衬衣一定是大敞领的,以便露出胸口性感浓密的胸毛---虽然王明明同志胸口并无黑毛,但我相信他到波兰不久一定会生出一大把乌黑油亮的来。其原理我也说不出,不过我还是坚信这一点。穿那种蕾丝衬衣怎么能没有胸毛!没有胸毛实在是不合理。波兰是东欧的,欧洲人哪能离了湖边的大树和蕾丝衬衣还有胸毛! && 后来我觉得我这想象挺丢人的,简直跟那些觉得中国现在还是红卫兵满大街乱窜,人人家里挂毛主席画像背诵毛主席语录的傻逼外国人一个德行。
不过丢人也是理所当然,因为我对波兰这个国家实在了解不多。除了一个“每次打世界大战它都会倒霉”的印象之外,就是它在巴黎和会上反华之类的琐事了。对了,还有个肖邦。其他的例如现在波兰人刮胡子流行电动剃须刀还是传统剃须刀之类的问题我是完全不了解,说到底,我也不知道波兰人究竟刮不刮胡子。 && 维基百科“世界地理索引”词条里收录了203个国家。我发现我至少对里面190个国家的形象一无所知,或者纯属臆测。例如一提到新西兰,我眼前会浮现出从脚下一直到地平线那头全是羊咩咩的景象。一提到澳大利亚,我眼前会浮现出无边无际的大草原,随便朝哪个方向迈一步就会踩到野生动物大便的景象。至于什么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之类的,我那贫乏的想象力就只能让我眼前浮现出几个憨厚的黑人向我挥手的景象了... && 如果全世界人民都跟我一样傻逼的话,那么礼尚往来,那190个国家的人在想到中国的时候,眼前也理应浮现出一群戴着斗笠,穿着马褂和拖鞋的黄种人围坐在一个14寸电视机前面收看主席讲话的景象。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有理由恼羞成怒破口大骂,“我靠,那是50年前的场景好么,现在我们都与世界接轨了!我们都玩魔兽世界了!”于是他们眼前又浮现出一群戴着斗笠,穿着西服和皮鞋的黄种人围坐在一个19寸液晶前面玩wow的景象。 && 我们自然可以说,傻逼,你们不会来我们这看看!看完了就知道你有多傻逼了。但是我估计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也没机会来中国一次,就跟我基本上一辈子也没机会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次一样。所以还是得靠自己主动。几年前除了初中地理课本上的韩国妇女泡菜图,谁知道韩国是个什么鸟东西?近几年人家愣是用几部弱智韩剧把很多中国人忽悠的跟傻逼似的,觉得韩国美女帅哥满大街乱爬,人人兜里大大地有钱,生活在韩国就像生活在童话里的天堂一样。其实真正的韩国未必如此,就跟中国对外宣传的影片内容肯定都是美丽的都市,牛逼的鸟巢,宏伟的山水,而不给别人看贫困的乡村一个道理。只有去过才能了解,眼见为实,这个词即使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依然很管用。 && 因此即使很多人觉得把“环游世界”当做理想是件很俗的事情,我也依然认为这理想很好很伟大。 && 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日本NHK制作的《--中国》。看完之后我就一个感觉,NHK真好,日本的观众真幸福。因为这是我所看过所有描述中国社会现象的纪录片中最客观最深入最实在的,没有之一。包括中国拍摄的纪录片在内。
反观中国,也就cctv10有点探索类的节目,还净探索那些文物啊水怪啊啥玩意的,社会,人文方面的几乎没有,一点都不实在。有时候真想也去给电视接一个大锅,就为了能看看新加坡的Discovery频道。 &&&& 原文地址:&&&& && -------------------------------------------------------------------------------- && 最近狂看了一批NHK纪录片 && 股票停牌以后,多出来不少时间,找来一批NHK纪录片,一次次把硬盘盛满,一次次清空。 && 财富攻防战系列是前几年的,感觉那时候NHK对于经济题材还有欠缺,质量不如近两年的热钱暴走、烟与小岛、巴西争夺战等。
沸腾都市系列非常好,迪拜的梦幻,伦敦的复兴、伊斯坦布尔的矛盾、达卡的勤奋都拿捏得很准。
印度崛起系列也很好,看完了总感觉印度的商业头脑比中国要高,或许是因为距离产生美,但也不可否认作为印欧语系的一员,比我们多一份天生的优势。
新丝绸之路系列,一和央视这样的机构合作就难免烙上中国印,还是以前那批关于中亚中东的丝绸之路好看。
还有一些零散的内容,比较喜欢关于中国对日本的人事、会计外包、争夺世界技术巅峰、上海便利店竞争之类的,给我感觉日本人的危机感很强,同时对人在潮流变化中的无奈与悲喜具有良好的感受性。&&&& &&&& && -------------------------------------------------------------------------------- && 昨天晚上看了NHK的两个纪录片
一个叫&紧急运送:人气商品越洋记&
另一个叫&热钱暴走-从次级房贷到石油& && 第一个是有关全球化经济中商家争分夺秒合作以便在市场中争取最大利益的故事
第二个是全球热钱疯狂暴走导致资本市场上泡沫急剧升腾又毁灭性破裂的故事 && 两个都看得我很感慨
这个世界,真是越来越可怕了
现代人早晚要累死,以及在迷茫中撞墙撞死&& 全球化其实是一垛屎,它的好处可以完全被它的负面作用抵消掉,可是现在谁也阻止不了它的发狂 &&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深植在每个有理智的现代人的心中
每天忙碌着的人群其实个个都在如履薄冰地活着,谁也无法掌握自己下一分钟的命运
精神上的饥渴造就了太多光怪陆离的事件发生,社会也因此愈发显得混乱而无助
看似喧闹的世界其实根本就寂寞孤独得要死,小丑一样的人们让我只看见悲哀 && 人类的未来在我眼里,是灰黑色的 && 每个人都是一艘在黑暗的海上行驶的小船
如果你很弱,那么早晚要沉没在海里,死无葬身之地 && 所以,我要变强 && ,.shtml&&&& && -------------------------------------------------------------------------------- && QQ乱说之中日关系之一 && -29 12:23:27
比之中国研究日本,日本研究中国还是要多很多
中国研究日本手法有不科学的地方。喜欢对整个日本做总结性发言,而现场调查实践少,手法初级,四处抄袭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在中国X科院也大量存在。日本研究中国基本上是通过事例来说明现象,再由各领域的专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深加工。
(NHK纪录片)有细节,有事件,看起来也不枯燥
拍的比电影都好看
更真实,情感更真
但这也是个误区。毕竟外国人进中国本身就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的。
拍出来的东西也要迎合观众,并做到看不出来有意。
还是希望国内的媒体能够崛起
在日本书店里关于中国的书多的是,在国内的书店里关于日本的书就少多了。而且说实在的,很多内容并不真实。
现在的媒体、书籍、特别是网上消息首先考验的都是读者的判断能力。
NHK纪录片很多也是这样。感叹完毕。 && &&&& && -------------------------------------------------------------------------------- && 观后感
每每听到“靖国神社”几个字,我就毛骨悚然。那个供奉着战犯的神社对于中国人来讲罪大恶极。我们不懂,为什么日本人要一次又一次的祭拜,军国主义的复兴?日本右翼势力的张狂?世界和平又将受到威胁?一连串的恐慌,让我们觉得,祭拜不禁,世界不宁。 && 今天看了nhk的纪录片《靖国神社》才知道我们对于这座神社的了解多么的肤浅,才知道祭拜背后有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在支撑,要想真正的和平,绝对不是一个“禁制令”可以解决的。确实,那里是供奉战犯亡灵的地方,我们受害国的人民恨之入骨的鬼魂。作为战犯自己来讲,他们不过是被利用的棋子,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亲朋好友,他们的死也会牵动无数的悲伤,谁能强迫别人不许为亲人朋友哀悼?我们经常被宽容所感动,在汉城奥运会上,约翰逊获得百米冠军,打破世界记录,后来被证实,他服用了兴奋剂,得到这个消息后,牙买加的乡人却对他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难道我们就不允许日本人原谅他们的亲人么? && 当然,他们原谅亲人并非就是赞成、助长法西斯的残暴,原谅与道歉并不矛盾!只是要想中国人真正的原谅日本人曾经犯下的罪恶,日本人必须要真诚的道歉!这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其大前提就是真正的了解对方,要让双方都感觉到真诚与善意。 && 几个月前,旅日导演李婴拍了一部叫《靖国神社》的纪录片,引起的巨大轰动,起初遭到了中日两国的禁播。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日本的部分影院上映,且不说票房与评价,至少日本政府最终给予了民众知晓权。身在大陆的我,寻找了很多地方,却一直没有找到这部片子。谁要看到了,(李婴《靖国神社》请通知我丫,非常感谢!)没想到,网上尽然流传着nhk的这部靖国神社。 && 我很清楚,所有的纪录片都不是纯客观的,nhk当然有自己的偏向。比如根本不提及供奉战犯曾经的犯下的滔天罪行,也不提及错误与原谅的问题,忽视这个侧面的人看到了,特别是很多根本不知道这些事件的日本人看到了,对于反对祭拜靖国神社的事件就更反感了,矛盾更尖锐了! && 我不奢求看到纯客观,但我十分想有多角度去了解靖国神社以及背后的日本人。只有沟通才能化解矛盾。期盼这个良性的沟通。&&&& &&&& && -------------------------------------------------------------------------------- && 72小时的生活,瞬间的珍贵 && 最近迷上了NHK电视台的纪录片。他们的纪录片有很多系列,政论性实事性很强的片子固然是精美的怀石料理,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纪实72小时》这套纪录片,如同美味的日式茶点一样小巧,但是回味无穷。
或许是因为地域与文化的接近吧,日本的纪录片感觉总是比欧美的要更加的感同身受。战后60余年,中日双方都在持续的妖魔化着对方。在民间,中日的关系从未改善过,从这套纪录片中,我从另一个角度,零距离的接触了真正的普通日本百姓的生活。
整套纪录片是将一件事,一个人,或是一群人的零距离的72小时的生活,浓缩为30分钟的节目。没有财阀的社长,没有政府大臣,也没有当红明星,有的,只是一群最普通的日本人。每集都有不同的风味和感觉,从一套纪录片中,能够接触到了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最普通的日本人的最普通的生活,但是,在这些最普通的生活中,你却能从镜头里捕捉到绝不寻常的滋味。
《コンビニのメリークリスマス》(便利店的圣诞快乐)讲的是一位普通的24小时全年无休的便利店的老板,在圣诞节前夜直到圣诞节过后期间的忙碌。平淡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年无休。当大家都在家中吃着圣诞蛋糕的时候,店长仍然在店中等候着那最后一份蛋糕预定顾客的到来,当大家都已经入睡的时候,店长拖着疲惫的身体才回到家中。一只蛋糕,和一直等着他回家的小女儿,一起过了这个已经过去的圣诞节。当第二天上班族急匆匆的冲进便利店买早点的时候,店长早已在门口冲着顾客微笑了。我们难道不能从店长的身上看到日本人认真和兢兢业业的精神么?
《100万人の花火大会》(百万人的烟花大会)东京,明治神宫,夏末的烟花祭。这一天的晚上,姑娘们穿上漂亮的和式浴袍,所有的人都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与烦恼,一起抬头观看盛大的烟花祭。住在小棚里的流浪老人,94岁独居的老太,一直忙碌与工作而没有时间陪儿子的上班族,当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的时候,想必心情都是同样的快乐。印象深刻的是那位高龄的老太,长期寂寞的的独居,对于街上出现的无数的人群兴奋异常,在镜头前,展露出了小女孩般的笑容。这笑容,深深感染了我,老百姓的快乐,到了哪里都是一样的直接与单纯。
《福岡 人情屋台通り》(福冈 人情排档街)中国有排档,日本也有,而福冈的排档街,更是传了数代的老店。每天,固定的位置,固定的老板,固定的熟客,72小时的时间,仿佛如同半个世纪的缩影。后继无人的老店老板的忧愁,多年老客与老板的友谊,还有在排档迅速熟络与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客人来说,排档是他们倾诉忧愁,结识朋友,工作之余休息的地方。而对于老板,这除了是他们赖以为生的店铺以外,同时还是承载着他们的回忆,欢乐,梦想与人生的地方。
《横浜 中華街の青春》(横滨 中华街的青春)中华街,日本最著名的Chinatown,这回的72小时,记录了在日华侨青年庆祝节日的72小时。插一句话,他们庆祝的节日是双十节,我并不想讨论其中的政治意味,我只想说一说片子里洋溢出来的超越国家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很多华侨都生长在中华街,有的仍然在中华街生活,有的已经彻底融入了日本的社会之中。但是在他们的心中,中华街,中国,仍然是他们的根,对于“我是中国人”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所以,即使他们平时已经彻底的融入了日本的社会,但是,每逢节日的时候,他们仍然会回到中华街,穿上戏服,认真的舞龙,舞狮。印象深刻的是阿富的日本徒弟,和那所孙中山开办的第一所华文学校——那里已经有三成的日本孩子了。在我们仍然与日本针锋相对的时候,似乎,交融已经在看不见的地方开始了。
系列片一共有20集,看完之后,总是给人暖暖的,舒适惬意的感觉,大概是我也与片子里那些普通的日本人们分享了他们的快乐吧。最后不得不提一下特意为这部纪录片而做的那首歌——《川べりの家》,正是这首在每次片头与片尾都会出现的的歌,让这部细腻精致的片子在感情上又升华了一次。松崎ナオ舒缓的吟唱,将这一分宁静与安逸带给了所有的观众。人生如戏,也让我们暂停下匆匆的脚步,去欣赏和分享一下别人的那一瞬间的幸福与快乐。 &&
&&&&&& -------------------------------------------------------------------------------- && 发信人: looooser (一个彻底的loser), 信区: EconForum
标 题: 昨天看了NHK的纪录片,大大的郁闷了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Oct 19 14:13:59 2008), 站内 && 这几天超级无聊
去经济论坛下载了几个NHK记录片
还有 日本的 那个 自由职业者
这几集真BT
穷忙族 里边 有个老头 70多岁了还在公园里边扫地
我们以后会不会一样惨
社保这么大的洞
人口老龄化
天晓得我们将来会如何
难怪郎咸平说 我们这一代会很惨 && 然后看了 自由职业者
一个日本人 初中毕业
在 通信设备厂子里边 焊接
就这还搞外包
就和国内的软件外包一样
资本家真心黑 && 同时也觉得 日本很牛
居然拍些自己国家的阴暗面
不像俺们的CCTV
天天和谐的不得了
老百姓的日子好得不得了&&&& && -------------------------------------------------------------------------------- && 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匹蝴蝶舞动翅膀,在地球的背面引发暴风骤雨,如今出乎意料的连锁作用推动着世界。利用在世界三个地点同时设置的摄影机,立体捕捉世界规模的风云变幻。 && 最近看的第4回「煙と金と沈む島」中以重庆、纽约和岛国作为关注的对象,用一个星期的摄制引起我们对温室效应的新的思考。纽约的通过倒卖二氧化碳指标而发财的私人公司、面临大潮的世界上第一个将由于海面上升而消失的岛国和重庆通过卖给日本人排放指标而发现赚钱新途径的矿厂,距离遥远的人们的都在不知不觉中互相影响着。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是每个人的眼前都只有自己的小家庭的利益和幸福,赚钱为首位,损失不是自己的时候便可以高枕无忧。&&&& 国内的许多记录片关注的对象都是本国的风光、历史文化和风景。很少涉及国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现状。关于国外的少数记录片也大多是风光旅游片。不知道这是否也是中国人一贯自大而养成的一种习惯:管别人干什么,我们只要让自己成为大国强国就好了。但是与此同此,我们也失去了作为世界人一员的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 日本一贯以善于学习的国家而著称,这种一贯保持下来的警惕和学习的姿态也是中国需要发展而不可缺少的。不要以为完全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后才会想到关注他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自私和贪婪只能使人类更早地自掘坟墓,走向灭亡。&&&& 面对于自然和宇宙无限渺小的人类,只不过是一瞬间曾存在并且注定消失的生物罢了。我们以为我们可以保护地球,破坏地球,利用地球,但是这个星球并不会因为人类的毁灭而消失;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保护自己罢了,通过保持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而来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如果连这也做不到,那么人类的灭亡也没有什么可惜的了,因为我们是这样自私的一种生物。 && &&&& && -------------------------------------------------------------------------------- && 一直以來,我對日本NHK所拍攝的紀錄片都有相當的信心及興趣~
在日本電視嚴謹的製作下,不同於老舊的紀錄片,精闢深入的報導配上氣勢恢弘的音樂,總能開啟視野,用宛如看電影般的視覺享受去對一些議題進行更為深入的瞭解~ && 尤其近年來NHK引進了許多新銳導演或企畫製作來進行紀錄片的拍攝,也讓紀錄片的方向更為多元、更深入淺出!堪稱東方的探索頻道! && 在眾多種類的紀錄片裡面,我比較偏愛國際社會與經濟分析這類型的紀錄片!
比如說之前介紹過的 " --中國 ",已經完結的 "印度崛起-第一二部 "&& 還有目前正在看的 " 世界市場-財富攻防戰 " 、 "沸騰都市" 系列~
除了這些大型企畫連載的國際紀錄片外,也有些針對時事的特別企畫!
像是 "熱錢暴走-追擊美國次貸風暴" "世界糧價飛漲的幕後原因"或是 " 即使努力也擺脫不了貧窮~日本窮忙族特輯" ,也都是值得一看的有趣紀錄片~ && 尤其是沸騰都市,從二月開播以來收視率一直很高!片頭作得很好,正在懷疑這樣的表現手法有點偏動畫時,突然發現竟然是押井守監督!(很有名的日本動畫大師),沒想到被請來製作片頭!果然很有熱血的感覺~
(沸騰都市第一部 杜拜 的片頭,會卡,要等有點久&&) && 其實看完會很有感觸,改變一些價值觀,甚至對於世界上發生的許多事,有更為深入或影像式的同步理解。最近比較忙,先弄個目錄簡介就好,以後有機會再來寫一下評論! XD &&
&&&&&& -------------------------------------------------------------------------------- &&&& && NHK纪录片在国内最有名的应该算是刚结束不久的《--中国》吧。
开头的那个书法字的感觉,真是比中国还中国啊。
“夙愿的北京奥林匹克还有一年,试图从经济优先转向为真正大国的中国,如今种种矛盾,汇集成激流,汹涌而至。”
但是,今天看了05年的《改变人类的赛博格技术》,依然被深深震撼。
《NHK情报翻译本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篇文章,我还是非常赞同的。
而且NHK的纪录片,也充满了人文的关注。
记得原来上海台的《纪录片编辑室》也拍了不少优秀的纪录片,例如《大搬迁》。
但现在的纪录片无论是格局,资料,人文,都远不能和NHK的相提并论。
期待国内的纪录片有朝一日,能达到这么优秀的水平。
少一些《走进科学》这样搞笑的节目。
&&&& && -------------------------------------------------------------------------------- && 今天老妈告诉我,说我长了不少白头发,分布的位置在后脑勺那边,难怪我自己完全注意不到。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这么年轻就开始有白头发了,之前还让我拔了几根来着。小时候大人们常说,长白头发的原因是因为想事想太多了,很有可能我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以前从来都是认为自己是绝对的乐观主义者,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如此的悲观。每一件事情,我的习惯是先去想象最坏的结果以及对策,而不是最好的结果。周围的人总是有意无意给我灌输着某些我一定要放在心上的东西。去医院看我爷爷的时候,他老人家又在说我以后的命运将会多么坎坷,我当时那个汗啊,这东西您老人家都说了好多年了,早就不新鲜了。
这几天在一部NHK的纪录片,描述日本穷忙族的,我仿佛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过去以及现在我的父母们所经历的,以及或许成为我父亲的未来,那么会成为我的未来么?当看到他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中依然坚持努力,我还有资格认为自己努力么。 && &&&& && -------------------------------------------------------------------------------- && NHK 纪实72小时《河畔的家》 && 很喜欢NHK的这个专辑纪录片,空间和题材跨越很大,但或许表达的主旨或许就是很多美好而平凡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希望要好好珍惜.
其实想起这首歌是因为突然知道一位和自己一起进入公司的同事已选择离职,正如年初别人问我,过年回来有什么变化没有?我当时的回答是08年跳槽的人很多.上个月还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另外一个科的同事,一问他,已跳外另一公司了.
正如上月底突然发现和自己一起进公司的一个女同事已怀孕一样,一下子让我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
于是中秋节报了培训班.
岳飞同志曾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这首歌只要是看过该专辑(72小时记实)记录片的都会喜欢上的.
歌曲:搜"川べりの家"才能搜到. &&
&& && -------------------------------------------------------------------------------- && 这段时间看了不少的记录片,也算得上是重新受教育了。看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虽然我对这些记录片的接受持一些保留,或者两分怀疑态度,但的确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新知。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足够了解一些事情,还不能够达到客观公正,因此还是少发议论,多去了解的好。这些记录片一是来自NHK,一是来自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这段时间比较有影响力的《高三》,以前在这个节目播过)。对读我们央视的记录片《故宫》、《晋商》、《徽州》、《再说长江》、《新丝绸之路》、《圆明园》,以及引起巨大反响的《大国崛起》,再到温总理访日的《岩松看日本》,可以看出我们的禁忌,这自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可这一课迟早也会通过其他途径补上。&&&& 讽刺的是,竟然通过NHK我再一次受到中国历史的教育。起初看的时候,并没有在意,看完删掉后才想到这些影象资料是多么的珍贵,在官方的电视台怕是永远都看不到。我随着李振盛先生()一起去追问四十年前那场大浩劫的当事人们,卧床的高僧缄口不言,退休的机关干部沉默不语,得了利的政府人员决不后悔,当年的三岁小姑娘选择回避这个话题,曾经挂满勋章如今靠养猪为生的英雄认为不能完全否定。我想起长辈对此的态度。如李振盛一样,我也困惑着,不同的是我们这代人已经没有了痛感。&&&& 通过NHK了解一个我们并不真正熟悉的日本,《秋叶原物语》里的所谓“御宅族”,《劳而固穷》里揭示日本社会问题的“穷忙族”(“Working Poor”,即努力工作却还只能生活在社会保障线下的人群,片中称占日本人口十分之一)。这些都不曾在岩松的镜头下出现过。《靖国神社不为人知的攻防战》讲述当代日本最敏感事件的来龙去脉,早在战后美军占据时代的日本就有机会把神社毁掉的,它是如何保存下来的。这个问题怕是许多网上的愤日青年不曾了解到的。还有日本人对于它的态度,各种不同的声音有哪些,他们为何持这样的立场。我觉得很有必要先进行深入的了解,再进行批判不迟。&&&& 我惊讶于日本对于中国的了解程度,这个有着巨大危机感的岛国在认识上走在了前面。当下的中国是如何的,它将走向那里,日本人也在密切关注着。《中国-通向富裕的探索》里拿上海和甘肃省的一个贫困县,马上抓住核心—中国的东部城市的快速发展是靠中国广大廉价劳动力滋养的,而城市/农村二元户口制度作为历史遗留产物却反过来给这些人口带来的只有痛苦与无奈。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考上大学根本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身份转换成城市户籍。 && 《NHK-吞没世界的巨龙和大象》则是分析中国与印度崛起对亚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中国有2亿到2亿5千万的中产,这也必然会加速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同时巨大的购买力就如同战后的美国,被视为是世界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机动车辆的增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势必引起国际政治的格局。此外,中国也决不能走美国那样高能耗的路。未来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关注现在潜伏着的种子,拭目以待吧。 &&&&&& &&&& && -------------------------------------------------------------------------------- &&&&
说说NHK的记录片&&&& 人越长大
越容易掉眼泪
那是因为一直坚信
一个人也能活下去
但是知道这样太寂寞
让我们去那温暖的地方吧 &&&& 借住在听得见河水低吟的家
感受它的静寂和湍急
歌在水中融化
只在那里是水蓝色
幸福何必死守
它是如此虚无缥缈
请务必珍惜
它转瞬即逝
它转瞬即逝 && -----------《河畔的家》,松崎名央(松崎ナオ)词曲并演唱 &&&&&&&&&& 一 && 上面引用的歌词是最近看到的日本NHK记录片《纪实72小时》系列的片尾曲。自从看了一集被吸引住,看完了所能下到的这个系列的七集,根据片中的信息这个系列一共有20集,在NHK播出了半年之久。每一集针对一个题材连续拍摄三天,顾名72小时,而每集的内容是浓缩了三天拍摄的精华只有30分钟不到。对象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普通人的辛苦与挣扎,普通人的普通事,因此让人动容,也因此觉得片尾曲的慰贴。原来许多人都是这样生活着的。通过搜索上面那首歌的过程,我看到原来也有许多网友也被这个片子打动过。 &&&&&& 首先把我吸引住的那集是《纪实72小时—名古屋.巨型旧货店》,片子开始的解说词当中有一句点明了“审视人与物的关系”。片子集中拍摄的是位于日本名古屋市中心的大须商店街里的一家大型旧货商场。该商店街上密集分布着50多家商场,该是远近闻名的商业街(也许像上海的南京路,或者北京的王府井?)。这家旧货商场每天有7000人来物品,有五六层楼之规模。镜头里,展现的是如高级商场般的陈列,远不是我所想象中的旧货市场---我想象中的该是如旧书市般人头窜动的场面,这也从反面明白了这家店的专业化。镜头扫过的柜台里有珠宝,皮包等等,看起来簇新簇新的。这是贩卖部门,商场另有一个入口是专门的收购部门。 && 连续三天的拍摄对象主要是收购部门来卖旧物的人们。日本的这家旧货市场真是专业的惊人,旧货细分为不同的部门,分类鉴定、标价。收购成功的话,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清新或是修复旧货,即重新“商品化”再陈列柜台。片中收购价位被压的极低,可仅周五的成交量就达250多件,收购成功率达80%以上。让我们看看这些卖旧货的人们和他们的物品: && 一,一位卖掉皮衣的青年男子。买的时候是冲动购物,没穿一次就要卖掉。 && 二,一对夫妇,妻子要把豹皮大衣卖掉。这件大衣是妻子婚前作为追星族买的大衣,结婚了她说“该(从追星族)毕业了”,所以想要卖掉。价格从原价只折到100,000。(单位是日圆,和人民币比率15:1) && 三,一22岁男子把四个月前买的大提琴卖掉。他梦想当职业音乐家,想换更专业的价值大提琴。只买了80,000,他表示其余的钱通过打2份工来挣。 &&&&&& 四,一对结婚13年的夫妇带着他们的2个孩子,妻子要卖掉丈夫谈朋友时送她的几件项链。夫妻俩常去旅行,卖掉项链,打算给孩子买些东西。镜头里的一个孩子表示要一个地球仪。卖完出来,丈夫说“五味陈杂”。 && 五,一对卖和服的姐妹。和服是妈妈和奶奶留下的,但她们不喜欢穿打算卖掉。因为超过5年了,收购时把这些和服仅仅算做布料的价钱来收购。姐妹俩说,这些衣服上有许多珍贵的记忆啊。鉴定员赔笑说,可是记忆不能卖啊。最后,姐妹俩儿还是把和服卖掉。 && 片子后面还拍了三位来淘旧货的人:分别是一位看中了一把通红色The Ventjres牌吉他40周年版,年龄56岁的汽车运输公司的男人,他和朋友组成业余乐队;来买电贝司的,在汽车公司的26岁青年男子,他和学友组成的爵士乐队,梦想有一天出唱片;居然还是一对即将结婚来买新婚戒指的男女。 && 当然也有一位嫌价太低,没有把大衣卖掉的女士,愤愤的穿上大衣,声称还要穿着这件大衣去旅行呢。 &&&&&&&&&& 二 && 从以上这些人与物的流转中,我看到了物品给人的记忆,或者说因为岁月的记忆使得此物有了区别于彼物的意义(想到香港作家董启章有部小说《栩栩如真》,以物串联起历史,可惜没有机会一读)。岔开一句,如果把每件故宫所藏书画的流转史记录下来,将折射出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想一想张伯驹先生把屋子当了就为了购下这些书画文物的故事,去年在上博展出的晋朝陆机的《平复贴》就是他的捐赠。 && 回到这片子,物与物的流转,买与卖的取舍反映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变迁和人们的消费心理。时代的变化就像这些物品的年轮,被悄悄的隐藏着。有被商家鼓动,买了并不需要物品的年轻人;有结了婚,把婚前物品卖掉投入到新生活的夫妇;有为了梦想,不惜血本的年轻人;有为了兴趣爱好,享受自我空间的中老年人。甚至有新婚的人来买戒指。记者问,不觉得有些别扭吗。回答是,没有办法,这里同样的价格可以买2个戒指呢。 && 人们对于旧物的态度显然更加实际了,更多的人是为了眼前或是当下的利益。可以从一枚戒指,一件件和服的买与卖中看到更远处一栋栋祖上传下来的房屋的买卖,甚至被地产商拆掉。年轻时的收藏,曾经的记忆都要让路于现实。以物换物,物物无穷。我不知道是否是人们被对于商品的欲望所严密包围,还是抛却了旧的观念,更加以实用的精神生活下去。 && 从另一个角度讲,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旧货市场的出现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是片中这么专业,这么充分利用物的价值的旧货商场在国内却从未见过。想想更加专业的旧货市场的功用,能给人们提供多少便利,也给多少低收入人群得以享用现代的成果。我在BBS上买卖过书籍,对这种便利和实惠再熟悉不过了。若是发展到大型的市场,什么物品都可以买到,而且清洗的如新的一样,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又将是多大的冲击! &&&&&&&&&& 三 && 我不知道NHK这个片子的目标人群,它的播出时间,因此不知道它在日本的收看者是哪些人。只是机缘巧合,借着网络让我们看到。但我能感到这系列记录片的人文关怀。下面是我看的其他几集的标题:
纪实72小时-东京站•高速巴士&& 纪实72小时-东京•山谷.背包族的TOKYO&& 纪实72小时-东京•神宫外苑.百万人焰火大会
纪实72小时-福冈.人情排档街
纪实72小时-年初垃圾回收大作战
纪实72小时-渡轮远航 &&&&&& 东京站和渡轮,镜头对准的是乘用公共交通的各式各样的人,通过追问他们的来踪去影,看到人们空间物移的目的,有为了和网上好友见面的学生,有毕业回乡工作不顺利回来和同学聚会的大学生,有一对老年夫妇相濡以沫的温馨,还能看到为了给孙子留下美好回忆,自己住差的房间,给孙子包下轮渡总统套房的老人。人性的,太人性的! && 背包族那集是从外国游客的角度追问东京的魅力,和这些年轻人的目的;人情排挡假街是介绍福冈市大排挡的庶民市井(团块一代?在这集里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生活,从大排挡的传承也折射出自战后食物匮乏的一段历史;垃圾回收大作战是清洁公司,在过年时如何清理城市的排泄物。 && 我最动容的一集是《神宫外苑.百万人焰火大会》了。人们借着焰火暂时逃离出现实生活,像对待节日般期待它的到来。寂寞的老人终于可以看见平日里空荡荡街道上挤满了人群,房子被政府征用的流浪汉也守侯着每年一次的奇观,平日里无暇照顾孩子的公司职员邀请孩子到公司这最佳的观赏地点来作为父亲的补偿。。。 && NHK镜头下,让我觉得温情默默。譬如,它追问流浪汉为何流浪,它追问二个年轻人对流浪汉的不同看法(一个认为流浪汉是自己没有竞争能力,就该被淘汰,被政府清诉;一个认为他们也有可能成为流浪汉,如果没有了流浪汉,那就是理想社会了),它记录下94岁老人希望热闹,揣测出“她大概是希望和什么人一起看焰火”的寂寞心情。 && 我还想说,NHK的这系列记录片里看出日本人的敬业精神来。拿个小小例子来说,长途巴士的服务员会向每一位长途劳顿到站的旅客点头问好。 &&&&&& 拉拉杂杂说了许多,这系列记录片我觉得很可以讲更多更多,这里只想做个推荐,记录下一部分自己的感受。看看NHK的记录片吧。&&&& ,8138259.shtml&&&& && -------------------------------------------------------------------------------- &&&& 终老之地&&&& 看完日本NHK拍摄的第三集《青岛养老院的故事》,心情难以平复。 &&&& 青岛老人院这集,记录了几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四世同堂依然按照传统方式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部分内容极少);一对被“啃老族”儿子花光了积蓄,占去了房子被迫搬入养老院的夫妇(王丕源夫妇);像知识分子的董毓秀老人因为子女在外地忙于事业,被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中产阶级(姑且这样称,片中大女儿有着大学学历,开着私人轿车,应该算做中国中产,如果中国有所谓中产的话)的大女儿送入月租极贵的养老院;还有一位被儿子送入养老院的老人,原因是儿媳妇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 && 从老人对晚年生活的态度,和对儿女关系的态度上,可以称得上是“苟活”二字。他们经历了从建国到文革到改革开放的种种巨变,从未料想过如此寂寞无望的老年。一位老人说“老了,(生活)没意思了,还不如早死了算了”。传统式的家庭生活分崩离析,亲情也变得疏淡。片子开始,一位老人死于突发心脏病,临死身边无一亲人。 && 我从片中也感觉到一种不安全感,中国上下各个阶层的不安全感。 &&&&&& 董毓秀老人的经历让我无以言表,因为用任何一个词都难以形容出这种百感交集的矛盾心情。老人心如明镜,明了中国社会当下经历的巨变,也体谅做儿女的难处,可心底的沉痛让我觉得揪心。片中,在参观养老院时,大女儿很满意,老人却一直沉默不言。在青岛市内的公寓里,她看着楼下的梅花,无限留恋,因为这地方就要拆迁,她也要被迫开始新的生活。入住养老院前她反复的说“重新开始(养老院的)集体生活又需要一段适应时间”,“明天是个未知数”,可见她内心的忧虑与挣扎。在搬入养老院的第一天,老人抱着女儿痛哭,她说是子女们的支持让她坚强。新年里,她第一次在没有亲人在身旁的情况下度过。 && 她始终没有说出一句埋怨子女的话,她一直说子女很孝顺。这让我想到小津《东京物语》里的老夫妇。 && 王丕源夫妇在片尾携手在养老院附近活动,老王给妻子拍照,也让我动容。镜头里两人的背影,让人唏嘘,真实的生活远远比电影更有力量,更加纯粹。 && 其他的老人对养老院的生活不甚满意,可从不敢在子女面前提起。看到镜头里,老人和子女脸上带笑的表情让人悲哀,像在演戏,然而笑容里却有种尴尬、不安、内疚的种种表情,这真是种令人难受的笑容啊。 &&&&&& 看片子的过程中,我也想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 和父母只是每周通一次电话,最近似乎没有做到每周一次。老爸保持着父亲的尊严,每次都问同样的问题:过的如何,吃的如何,钱够不够花等等。我想到他们的晚年----他们晚年时,我将如何做呢。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父母,他们的子女和我一样大,他们未来的生活将是怎样呢。 && ,5315381.shtml&&&& && -------------------------------------------------------------------------------- && 我看日本-我们 && 穷忙族是什么?电视片里是这样说的:穷忙族是指虽有工作,却只能维持生活保护水准以下生活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人虽然都有工作,甚至是透支体力地、不分昼夜地、废寝忘食地拼命工作,还是生活得很艰难,艰难到维持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困难的人。这样的人在日本有400多万户,其中,有大学毕业生,也有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单亲家庭,也有几代同堂的大家庭。
这是日本NHK电视台给我们讲得现实中的故事。这个主题的纪录片有两集,前一集主要说了两个单身的青年男子和三个家庭的故事;后一集更多地是说女性、单身妈妈,也有老年人的故事。为了叙述方便,我下面再提到收入的时候,都说的是人民币。
一个男大学生有着31岁的美好年华,由于找不到工作,他每天在垃圾箱跟前转悠;他感兴趣的是垃圾箱里别人扔掉的旧书,找到一本,把书卖给旧书摊,用卖书的钱到小便利店里,去买一份方便面盒;然后,就坐在便利店门口的台阶上,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说:一天至少拣8本书,就能够一天的吃饭了。
另一个,是比捡书者大三岁的34岁的男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也找不到工作,而且租不起房子。一天,他来到职业介绍所,人家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但是,那份工作的面试地方比较远,他连去那儿面试的路费都没有,只能放弃了这个应聘的机会。职业介绍所又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招聘单位和他开始在电话里谈得还挺好的,可人家一听说他没有固定的住所,马上就回绝了他。最后,他还是找到工作了,是在一幢大楼做保安,好在这份工作对住所没有要求。他现在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了。他知道,保安这样的工作不是很稳定的,而且对年龄也有一定的要求。过了35岁,如果还再失业的话,求职将会是更加困难的事情。到时候怎么办?他现在不想去想。
如果说这两位大学生,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的个人技能不突出,以致于找工作很吃力得话,另一位老裁缝沦入穷忙族就想不到了。我们的印象中,做裁缝的,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老裁缝,过上一般的生活,衣食无忧应该是不困难的,可事实却不然。老裁缝做这行30多年了,手艺也很精湛,可是,现在,他和老伴两个人的生活,却很困难。老裁缝在年景好的时候,靠这手艺,一年可以挣40万;可现在,制衣工业那么发达,他这手工小作坊还能分到几杯羹呢?现在的收入勉强维持在一年14万。本来这样的收入吃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可是,老裁缝的老伴得了老年痴呆症,住进了护理院,这样,他这点收入维持老伴的住院费后就所剩无几了。按照日本的法律,享受低保的人不能有个人存款。老裁缝在银行有7万元的存款,他要放弃这笔钱才能吃低保;可是,一旦放弃了这笔钱,又拿什么来为老伴今后料理后事呢?
老年人可能会力不从心,中年人也未必得心应手。一位丧偶的中年男人,身强力壮的,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为了维持家里的基本生活,也为了让儿子今后能上得起大学,他不得不一个人打两份工,白天在一个工厂干完了以后,赶回家里给儿子做好晚饭;之后,他再赶到一个汽车加油站去,做夜班,要过了半夜之后,才能回家睡觉。第二天又要早早地起来去上白班了。
这是穷忙族话题的前一部纪录片里的主要人物和故事。这部片子在日本电视台播出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大量观众写信给电视台,诉说自己同样穷也同样忙的生活。编导们看到这些真实的观众来信,深受感动,又就这个话题专访了几位典型的穷忙族成员,我们就又看到了这个话题的续集。
故事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片幅也最多长的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日本福岛一个叫铃木里美的女子和她的单亲家庭的故事。她今年31岁,19岁的时候高中刚毕业就结婚了,在家做了全职太太;可是三年之后,丈夫对她提出了离婚,她带着两个相差两年的儿子,成了单身母亲。现在,一个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另一个上小学六年级。丈夫离婚的时候给她说好,每月给她2600元的孩子抚养费。她租住的房子,每月要付3000元的房租。
为了让儿子过上正常的生活,不至于在学校让同学们笑话,铃木里美拼命地工作着,她也像前面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的单身父亲那样,白天黑夜打两份工。白天在一家公司做文员,每天中午在仅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里,她匆忙吃好午饭,然后,抓紧时间在办公室的地板上,放上铺盖睡半个小时,这样,才能保证晚上上班时的精力能好一些。下午4点多钟下了班,赶到家里5点钟,她赶紧给儿子烧晚饭;8点钟,她再赶到一家小便利店去做售货员;夜里回到家里时,已经是2点半了。每天只能睡4个半小时。她白天工作的收入是一小时60元,晚上是一小时42元,这样,全部加起来,她一个月的收入有12000元。可是,将房租水电等基本生活开销除去之后,也只能勉强维持母子三人的日常开销了。她也想过去做福利护士那样的由国家福利管理部门推荐去做的工作,可是,福利护士是需要文凭的,而读出护士的文凭又需要花白天的时间去读书,那样,她也就不能白天打工了。没有了这份工资,她和孩子还怎么生存呢?
如果说铃木女士因为有孩子拖累而疲于奔命的话,那么,北海道的丘雪慧小姐则是为了父亲而努力工作的穷忙族一员。丘小姐今年只有23岁,在日本町立医院的厨房工作,每个小时的收入是43元,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的收入是5200元。她妹妹也和她在同一家医院做同样的工作,姐妹两个一起负担着因病失业在家的父亲的生活开销。10年以前,母亲绝情地和父亲离了婚,遭受情感打击的父亲因此而得了忧郁症,不能再正常上班了。也因此,丘雪慧小姐原来的梦想,也暂时无法实现了。丘小姐一直很喜欢和美术有关的工作,她的美术作品在全国获过奖,她为国家农业部门设计的一个图标,也最终被选中。她很想在中学毕业之后,到札榥的一家美术职校去学习电脑动画制作,可是,札榥的房租是每月元,美术职校的学费是每年78000元,父亲病了,家里无力再负担她读书了,只能暂时放弃了理想。看到以前有同样爱好的同学去那里读书了,丘雪慧小姐好不羡慕。无法去从事心爱的美术工作了,她努力考出了厨师资格证书,可是,有了这份证书,工资并没有长高多少。现在,她还是做着那份医院厨房里的工作。她和妹妹的收入加起来,勉强维持着一家三口人的生活。
在日本的歧阜市,有一个57岁的中年妇女田村幸子,她们家原先是做服装外包活儿的,也就是为大成衣厂做服装熨烫加工的。可是,这些年,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产业上的激烈竞争,他们的生意越来越清淡了,收入也越来越入不敷出了。丈夫死了,她一个人勉强地支撑了一段时间,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到4500元,无法生活了。她不得不转卖了这个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去大学毕业后尚未成家的30岁的女儿家里住。她哭着对记者说:父母要拖累子女,是父母没本事,可是,又没有办法。
在当地,低价竞争愈演愈烈,许多工人的工资只有每小时40元,每月3300元;还有超低价的,每小时工资只有13元。也因此,熨烫成衣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和残酷,许多企业都因为不堪竞争而倒闭了。
在歧阜市,还有一家从事成衣熨烫的小企业,丈夫叫增田丰满,今年56岁,妻子礼士和丈夫一起拼命地工作着。他们原来熨烫一件成衣有6.5元的收入,在残酷的竞争下,现在变成了每件3元。前年,他们的年收入还有37万,这两年每年都减少6.5万元的收入,这样,除去营业成本的话,已经无法再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了。丈夫不得不跑出去打些零工贴补家用,可干了没多久,丈夫就病倒了。妻子又前赴后继地外出打工了。她在一家福利院找了一份烧饭的工作。马上,他们的女儿绫佳就要上大学了,能争取到一些大学的奖学金,女儿自己还可以勤工俭学地挣一些钱,此外,礼士还想给女儿更多地读书资助。白天的一份福利院的工作挣得钱不够多,礼士又找了一份夜班的工作,到一家为中国人开办的预备学校里去做饭。为了省钱,礼士经常把学校学生们吃剩下的饭菜带回家里让家人吃,即使是这样,女儿读书的费用还是不够。他们又在银行为女儿贷了13万元。
上面说到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自己想拼命工作还有体力的保障,而老年人即使想穷忙,也显得力不从心了。一位叫北山德治的80岁老人和他75岁的妻子文代,不能日班夜班地玩命干了,但是,他们的收入维持基本生活很困难,他们选择了拣易拉罐卖的方式来贴补家用。他们有两个儿子,儿子都已经各有各的一大家子人了,除了偶然给他们六七百元的孝敬以外,更多地就顾不上了。
北山德治原来是个建筑工人,由于过去没有连续交养老保险费,所以,他现在不能领取养老金。年纪大了干不了建筑这一行了,他先是在公园里做了一段时间的清扫工,到了80岁,做清扫人家也嫌他年纪大了,等着那清扫活儿的人又很多,他只能去做这拣易拉罐卖的营生了。日本的易拉罐不像我们这儿论个卖,是论斤卖的,平均下来一个一毛钱;一个月他们卖易拉罐有3300元的收入。在日本,像北山德治这样无法领取养老金的老人有40万。
比北山德治稍微年轻点的另一位老人风间健次郎今年75岁,他是有养老金的,每月4000元。但是,由于他的妻子住进了老人护理院,每月需要支付4000元的费用,这样,风间健次郎自己的生活费就没有了。他不得不在公园里找了一份扫地的工作,每月有5200元的收入。他们家原来还是不错的,风间健次郎做装潢工作,和妻子幸子也拥有一所大宅子,可是七年以前,由于他们无力支付大宅子的地租了,不得不将此房屋卖掉。幸子患了老年痴呆症,住进护理院之后,花了很多钱;原来住院费包括了吃住开销的,现在,日本削减了福利费的开支,住院费不再包括吃住了,每月另要加650元的吃住费。风间健次郎说,现在只能是维持着再说了,他不知道如果哪天他在公园里扫地也做不动了,或是人家不要了,他又该怎么支付妻子在护理院的费用,和自己的生活费呢?
对于日本的穷忙族现象,日本的专家们有很多的分析和看法,但又不完全一样。NHK电视台的记者是这样对穷忙族现象进行综述的:穷忙族并非是一部分人的问题,由于疾病、照顾老人或衰老这些日常的原因,在谁的身上都可能发生。节目中介绍的人身为孩子、父母或妻子,都在为家庭而拼命工作,也没有把自身的境遇归咎于任何他人,即使如此,仍难以从穷忙族中摆脱出来,难道还能要求他们进一步自我努力吗?再也不能允许把穷忙族问题束之高阁了,国家制定了援助再挑战的政策,但对穷忙族问题,连实情调查都还未进行。不了解现状,又怎么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呢?不能把问题再拖下去了,因为这样就会形成年轻人对未来不抱梦想和希望的社会。是沿着竞争社会继续大步迈进,还是争取建立不同的社会,穷忙族问题迫使我们每一个人做出选择。
这两集有关日本穷忙族的纪录片,我看了以后想了很多。也听到了每集片子的末尾,日本官员和专家们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对这个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去认识。
一、社会有竞争有利也有弊。利,是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会让每个人都加倍努力的工作,这样,才不至于因为落后被淘汰,不至于因为落后而不能得到较高的物质享受和金钱待遇。这样,社会就会有一种激励,人人都不敢懒惰,都不想沦落到那穷的地步。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来说,这种趋势和这种效果是好事情。
但是,这种现象和这种社会规则不能做过了头,否则,就会有很多弊端。因为,每个人的体力,每个人的智力和每个人的能力不完全一样,而这些差距,并不是完全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拉齐或是赶上的。也就是说,有的人已经很努力了,我们从前面的讲述中都看到了,很多人要没日没夜地打工,废寝忘食地劳动,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人的努力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如果很努力的人还是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不能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放任就会显得太残酷了。国家是不能听之任之的,国家需要给已经努力工作的人,给主观努力已经发挥到了极致的人一些资助。因此说:社会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但是,社会只有竞争就太残酷了。
二、对于穷忙族们自身来说,也应该对商业化的社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片子里面那位无处栖身的男大学生和那个靠拣废书吃饭的男大学生,是否想过:现在的困境是不是由于之前的盲目造成的呢?那么多人上了大学,别人是怎么找到工作的呢?是不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专业呢?是不是自己所学的专业,自己并没有特别强的悟性,也因此在该专业上没有很深的造诣呢?也因此,自己不是很擅长呢?并不是说只要读了个文凭,人家就卖账了。社会的发展,要求文凭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实际能力的高,而不仅仅是文凭本身的高。上大学的时候,你是不是想到过怎样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更好地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呢?你要有实际能耐,别人才能用你,否则得话,现在哪个企业愿意花钱养文凭呢?大学生有那么多,光靠文凭本身又有多少吸引用工单位的呢?
三、片子中的铃木女士是不是想过这个问题:高中刚毕业时的19岁,什么技能也没有,就匆忙地结婚了,这样做有没有什么可以反思的呢?恋爱婚姻,人人都需要,是不是也同时应该考虑人生不仅仅只有恋爱和婚姻呢?把自己的所有幸福都押在爱人身上,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里,又能有多大的保险系数呢?刚开始的时候,感情都很好,三年生了两个孩子,可是,谁又能保证有了孩子就能拴住对方的心呢?对方说走就走了,孩子却留下了,自己完全没有专业技能,到了这个时候,拼命去打工,当然比哭哭啼啼、自艾自怨要好,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有了孩子的拖累,就不能再腾出时间去学专业知识了。铃木小姐有没有想过,此时的醒悟晚了一些呢?这个故事,也应该让更多过早恋爱和结婚的女子好好想一想,所谓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道理是对的,可是,怎么样才能嫁得好呢?你在刚爱上的时候,怎么就知道那是嫁得好呢?不顾一切地想依附别人,一旦嫁了,可并不好,又怎么办呢?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可能更是真理。
四、片子中那些风烛残年,却没法安度晚年的老人们,是不是想过了:打年轻时候起,养儿育女、辛勤工作都很必要,但是,从年轻时候起,你有没有想过养老的问题呢?在自己公司景气的时候,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你为自己的养老,做了多少铺垫呢?有没有过当时手头宽裕而不太在意花钱的多少呢?有没有过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儿女,而完全不考虑自己今后的生活呢?那对夫妇自己已经维持不了生活了,还不顾一切地为女儿上大学拼死拼活地打工呢。
孩子当然很重要了,可是,把一切都给了孩子,等到孩子读完大学之后,却又不能报答父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得不拖着年迈的身体,寒风和酷暑中去拣废品为生,这是不是有点自作自受的味道呢?
社会很现实,父母子女的亲情也很重要。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了一个底线:那就是,自己这一生能够平安地生活到底。
我在片中只看到一个母亲在自己生活不下去的时候,投靠了她的女儿;还有一位老人,是两个女儿一起照顾着他的。可是,这三个姑娘都还没有结婚,如果他们结了婚,他们还能不能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养着老人呢?所以,老年人的悲惨或多或少地都可以让我们想到他们年轻时候的生活理念。我更崇尚的是:每个人从年轻时起,就要想到自己老了怎么办,而不是自己老了子女会怎么办。
故事说的都是日本的事情,可是,由于人性上的共通,也由于东方人家庭观念上的共通,我们中国人也很容易从中看到我们的生活映照。在中国,拼命工作但却还是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例子也很多,社会福利和救助也有一些欠缺和需要调整的地方。发达国家先行一步了,发展中国家正在跟上;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而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最好能够早有考虑和打算。我们在追赶发达国家的同时,最好能减少或者避免他们在发展中走过的一些弯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对自己的事适用,对他人的事适用,对他国的事也适用。 && &&&& && -------------------------------------------------------------------------------- && 生气勃勃的纪录片! &&&& 看NHK的纪录片,最大的感觉就是,同样是叙述差不多的内容差不多的事件,为何NHK的镜头就可以把一样的事情,叙述得如此的生机勃勃,充满了“人”的这种向上的,创造的,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种生机活力??
之前看一集很旧的NHK片子《商潮汹涌的京九铁路》,同样是农民在京九沿线的偏僻小站,疯狂地举着行李挤上火车,火车行驶在神州大地的镜头,以前看过无数类似的国内拍摄的反应农民工进程坐火车打工的电视片,无论主题是春运还是其他什么的,无一把这个事件叙述得凌乱而麻木,凄惨又悲凉。但是!NHK!竟然拍摄出了那种让我感到为之一振的那种张力!看到了穷苦的中国农民为了改变自身乃至家庭前途而在火车上赌上命运,人生随着火车飞驰的那种朝气!从镜头到配乐,那样的剪辑,真的让人感到了“人”的力量,这根本就是国内的制作单位忽视的东西!
说得不好听,国内很多电视制作单位,那种高高在上,仅仅是怜悯,而不是理解底层人士的态度,导致一些反映这种底层、农民题材的片子,只是反映生活的困苦,遭到的压迫,人的精神的麻木的一方面(当然这方面的确是存在的!)仿佛只是在进行一种“哀其不幸”的无奈记事。但是完全忽略了,这些底层之人,在疲惫外表和破旧衣衫之下蕴含的那种企图改变命运的精神,也就是所谓的民族精神!
看不到民众的力量,自然会对前途悲观失望,这种情绪,也就会反映在镜头上。
网上看到一个对于《商潮汹涌的京九铁路》的评论:“作为一个电视行业的同人,我在看这样的电视专题片时,会很自然地做比较:如果是由我来策划这个节目的话,会是怎样?看了本片,我感觉在深度和细节两方面,本片都明显比我所能达到的水平高。”
对于这个评价,我想说,这里很大程度根本不是技术的问题,根本就已经是一个做人的问题,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不是以人为本,不是真正尊重人,关心人,关心人民命运和精神,是不可能产生这样让人惊叹的细节的。
不知道NHK为什么会对于中国问题有着这么大的兴趣以及这么透彻的剖析,即使是最新引起很大争议的剖析了许多中国重要社会问题的《--中国》,虽然反映了很多弊端而为中国官僚所痛恨,但里边的“人”这个主题,里边的“中国人”!依然展示了他们的那种民族性,那种奋斗不息自强不息的韧性!NHK的片子,仿佛一种跳动的旋律,绝对不是枯燥死板绝望的记事,是充满着人性和希望的记事。
最近正在看《明治》,第一个镜头就让我心折,巨大的座钟从明治38年走到了2005年,时光飞逝,温暖的光线依然斜射着东京银座,街道上的人们带着不同的表情和姿态行走着,需要变革的时代又到了,活在现在,又应该怎样回顾历史呢? && &&&& && -------------------------------------------------------------------------------- &&&&&& NHK纪录片:《摇曳的童心:中国浪潮下的缅甸寺塾生》 && 昂屯和吴南标是两个出身穷苦家庭的缅甸少年,他俩就读于寺庙依靠香火钱维持的免费学校。正是大量的这些寺塾使缅甸这个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的国民识字率非常高。这个纪录片正是通过这两个少年的故事来折射缅甸社会的现状。 && 昂屯的梦想是当老板:“只要能学好中文和电脑,就一定能成为有钱人。”
吴南标的父母期望他能出家,然而他心怀治病救人的梦想,在苦读为了能考上医科大学。 && 在缅甸,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廉价的日用品是畅销品,时髦的鞋店老板和家具厂老板是华裔,著名缅甸玉的买家主要是中国人,学习中文的热潮,曼德勒的一个著名的中文学校小孩子主要是缅甸华人的富家子弟,成人班几乎都是为了就业而学中文的缅甸人。。。 && 出家人依然保持着从佛祖时代流传下来的外出托钵化缘的修行方式,每天清早正装袈裟赤脚托钵外出,徒步一个多小时到十几家人化缘。这是为使佛门子弟清心寡欲,必需依靠施舍为生,而布施者也能因此而行善积德。有个细节,吴南标的家庭贫寒,但母亲每天都准备了食物、零钱给化缘的和尚。本来吴南标可以做工为家庭分担压力,但他的父母为了能使他成为和尚,一直让他在读书。 && 纪录片的尾声,昂屯在大考后和家人一起在庙会游玩,从摩天轮到旋转木马都是人力推动,全家久违的欢乐一刻!昂屯开始反思读书的目的:“就算有了别人羡慕的工作,可要从早到晚忙着做事,那也算不上是幸福,因为这样和家人一起的时间就没有了。再拼命干活对自己有什么意思呢?” && 而吴南标终于向父母坦陈了自己要学医的想法,儿子的决定让父亲张口结舌,母亲担心杀生而追问是学中医还是西医。他打算老了再重披袈裟以完成父母的心愿。 && 结尾是长明灯节,传说佛祖雨季四处云游说法,在降临地面时,点亮火烛引路,而有此节。寺塾生们的童心虽也如火烛般摇曳,但他们其实是有着明确的引路方向的。祝福缅甸的孩子们,祝福缅甸的未来! && &&&&&& &&&&&& -------------------------------------------------------------------------------- &&&&&&&& 刚刚在飞机上看完了NHK的纪录片:《中国:通向富裕的摸索》,先介绍上海的贵族学校,再以生活在上海的民工子女王东和宁夏小山村里刚考上大学的王晓玉的故事为主线,记录了中国转型过程中不同人群之间生活的巨大反差。 && 在繁华的上海大都市里生活着20万像王东这样的民工子女,他们不能进入公办的小学,只能进入为民工子女而办的民办民工小学,而因为没有类似的民工中学,王东小学六年级毕业的时候,被迫回老家上学,依依不舍的离开父母,离开上海。这些同样在为大上海的繁华做出贡献的人们,和其他城市居民享受不同保障仅仅是因为没有城市户口。 && 王晓玉的故事则揭示了在穷困的内地,由于穷困而无法接受教育,缺乏教育更无法摆脱穷困,也更无法跟城市竞争。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极少数人也在苦苦挣扎,王晓玉考上了大学,入学要交的学费却是家庭年收入的七倍,老父以泪洗面,借债和卖掉了家里的一头牛也只凑到1/4的学费。 && 整个纪录片没有下结论,只是让观众从现象中去思考中国的发展策略从“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的过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先富起来的地区依靠先发优势,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走入良性循环,而落后地区仍在恶性循环中苦苦挣扎。 && 影片的尾声,中国社科院的李教授说道:“中国一直以来注重经济的发展,但光有经济的增长,国家要有持续的发展是很困难的,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人都能够幸福,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应该建设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关怀的社会,人人有尊严、平等,能得到保障。这才是中国社会应该争取的目标。” && 随后,NHK的主持人站在夜色迷人的上海外滩说道:“走在上海的街上,切实地感受到这是个在经济成长中大唱赞歌的城市,但在其背后,还有众多被繁华拒之门外的人们。什么是国家的繁荣?生活在那里的每一个个人的幸福又是什么?考虑到这些问题,看到今天的差别地图,对于生活在日本的我们,似乎也提出了不少疑问。” && 同样的,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中国的沿海城市人,享受着比农村百姓、内地人民多得多的既得利益的人们,是不是也提出了不少的疑问呢?仅仅是强调竞争和适者生存是否公平合理呢? && 身处其中的我们,也许能说出很多很多以上现象存在的合理成分和无奈。但我们一定可以做点什么。你觉得呢? && 日 于 广州-上海CZ3547航班 3万英尺空中 &&&& &&&&&& &&&&&& -------------------------------------------------------------------------------- &&&&&& 拾花到天边—观NHK《采棉女 中国劳务输出的三个月》 && 拾花女的故事是从朋友博客名字的来历而知道的,“拾花到天边”听起来很浪漫,其实指的是每年十万河南女子劳务工去新疆采棉花,南方周末的报道《追踪万里采棉人》讲述了她们的故事。一次不小心在VeryCD上看到日本NHK电视台拍了一个关于采棉女的纪实片,就下载了。
前些天在从北京飞往上海的飞机上一气看完了整个片子,有些片段看了让我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飞机上人很多,旁边座位坐着个不认识的美女让我小心的控制着自己不要失态,泪花还是打湿了眼角。 && 片子的情节很简单,全程跟踪拍摄了采棉女出发前家乡的状况,以及3个月采棉的全过程。以几个年龄与经历略有不同的同村女子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使观众深入了解对采棉女的生活、生存状况与内心感受。 && 强烈推荐大家看看这个片子,在这里说说让我很受触动的两个片段。 && 在日复一日繁重的采棉生活里,有一次,杨静和耿丽丽两个18、9岁的女孩子去哈蜜瓜田里采瓜吃,那里尽是超过收获期的瓜,两个找到还不错的瓜后寻找吃瓜的地方,“发现一处小沙丘,爬上小沙丘一看,眼前是意想不到的风景,一望无际延伸到地平线的沙漠,和沙漠上的棉田。每天自己是在这广阔的棉田哪个角落里劳动呢?家乡河南的村庄究竟在哪一个方向?把吃瓜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两人一直注视着远方。” && 另一个片段,杨静是一个漂亮可人的小姑娘,第一次出门打工,在开往新疆的火车上,她笑着对摄像机说,等采棉后挣了钱要买一台手机给自己。三个月过去了,农场最后按每个人采集的棉花总重量付了工钱后,摄像机又一次对着杨静,她现在有钱了,却不想买手机了,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不出来,眼睛慢慢变红,等记者问到是不是这钱挣得太不容易的时候,她说是吧,两行热泪留下,掩面而去。“一直想要的手机不买了,此刻涌上心头的感觉是什么?她无法用言语表达”。 && 另一个感想是,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电视台不制作这样的片子?除了和谐社会的假大空粉饰报道,就是充斥着纸迷金醉的娱乐节目,关注度无非是钱权色。却让日本人来拍这个反应中国真实社会一角的纪实片。还好,我们还有南方周末。 && &&&&&&&& -------------------------------------------------------------------------------- &&&& 第一次发现自己会看电视看得鼻子酸。 && 日语课上看NHK纪录片《ProjectX~挑战者们:1号便利店》。 && 日本第一家便利店是7-11日本,而正是这家店和丰田精益体系一起,
成为入选哈佛商学院教材的仅有的2个日本案例。 && 纪录片讲述了铃木敏文的团队创业的故事,这两个零售业的外行,
从最初铃木和清水秀雄流浪美国开始,经历了谈判,和一个落魄水产店长合伙开出第一家店,
再到找代理商谈判请求改变配送的方式,以及关注到商品的流通率,
再到开设分店降低成本,这个团队最终成就了7-11在日本的地位,但中间的辛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 节目最后找来了1号店的店长山本晃司,和7-11清水秀雄。
时隔26年(距现在大概35年了)回首,问到他们的感触时,
明显看到清水秀雄在努力地克制着自己的感情,泪水都快止不住的样子。
我也觉得鼻子一酸。 && 羡慕这样的人生:于山穷水尽时奋起,执着,还带着冷静和努力,
肩负着责任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最终收获成功的人生。 && 一生若此,夫复何求? && &&&& && -------------------------------------------------------------------------------- && 第一次发现自己会看电视看得鼻子酸。 && 日语课上看NHK纪录片《ProjectX~挑战者们:1号便利店》。 && 日本第一家便利店是7-11日本,而正是这家店和丰田精益体系一起,
成为入选哈佛商学院教材的仅有的2个日本案例。 && 纪录片讲述了铃木敏文的团队创业的故事,这两个零售业的外行,
从最初铃木和清水秀雄流浪美国开始,经历了谈判,和一个落魄水产店长合伙开出第一家店,
再到找代理商谈判请求改变配送的方式,以及关注到商品的流通率,
再到开设分店降低成本,这个团队最终成就了7-11在日本的地位,但中间的辛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 节目最后找来了1号店的店长山本晃司,和7-11清水秀雄。
时隔26年(距现在大概35年了)回首,问到他们的感触时,
明显看到清水秀雄在努力地克制着自己的感情,泪水都快止不住的样子。
我也觉得鼻子一酸。 && 羡慕这样的人生:于山穷水尽时奋起,执着,还带着冷静和努力,
肩负着责任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最终收获成功的人生。 && 一生若此,夫复何求? && &&&& && -------------------------------------------------------------------------------- && NHK的纪录片很多好看
今天下载的是
穷忙族第三集:解决之道
看见发达社会穷人的生活
日本 韩国 美国 日本
有的露宿街头,有的家庭悲哀
但他们都很忙
忙于找工作
主持人说,穷忙族实际上
是无视工作意义和价值的社会的产物
在政府的帮助下
35岁的岩井
干上了清洁工
说着说着他哭了——
“我好像有了普通人的情感,以前是绝对不会哭的,还是相信人……”
在其中,政府的行为
是为了降低预防犯罪和控制失业的成本 && 再也没有什么比穷人的生活更有共鸣了
也再也没有什么对比不让人立即觉得这里是China了
China意味着什么
我不知道这里的未来
也从没有熟练地掌握过这世界
我该怎么活啊
客观地讲,我是不是该去做个作家?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
阻碍了我和我的朋友们成为一个作家
或者就是,让他们作而不家? && 在又冷又动荡的晚风中
感到一条寄生虫的自我定位不妥了
现在清晰了,正确了
但当我回来敲到这里的时候
我又止步了
不知所措了
一次又一次
内心如此折腾
我们究竟要为这一次生命付出什么代价
好吧,那么就写诗
我们一方面干着没有报酬的事情
另一方面为了一口饭强打精神,逆来顺受
“岩井感觉自己恢复了正常人的情感
将工作不仅视为收入来源
更是和社会的接触以及自我尊严的恢复”
算了,我太为写一首诗而扯这些了
一首诗怎么说得完这个话题呢,就当困兽犹斗 && &&&& && -------------------------------------------------------------------------------- && 今天下午去听了关于本次金融危机的相关讲座,因为讲座的主旨其实是介绍马上我们要操作的一个虚拟交易系统(基本上目前市场上所有的金融产品包括股票期货期权等等都可以在这个系统内进行实时虚拟交易),所以其实关于次贷的内容也就(1)没能分配到很多时间(2)虽然如此依旧有一大堆相关信息。&&&& 然后我发现教授讲的那些要么是我之前在各种journal里面看过的,要么就是某同学辛苦上传给我的NHK纪录片里讲得很详细的。顺便一提,我们教授作的图表没有NHK做得好看~~~果然电视台就是不一样。&&&& 于是对某同学提出表扬~~~要传更多的经济类纪录片给我哦~~~&&&& moa~~ && &&&& && -------------------------------------------------------------------------------- && 看了NHK纪录片和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危机的言论,晚上和同学聊起这些,比较热烈,同学总结陈词道:别的寝室都聊化妆品男朋友,我们却心怀天下苍生,实在是无药可救了。 && &&&& && -------------------------------------------------------------------------------- && NHK—上海老师在穷乡 && 最近我们的一名队员出名了,因为日本NHK电视台拍得纪录片《上海老师在穷乡》()反响强烈,片中的主人公梁佩思就不断接到来自日本的电话,都是日本华侨打来的,有的想捐些钱资助这里的孩子读书,有的想捐建棟教学楼或者宿舍楼什么的。虽然中国地区还没有正式播放,不过一直关注NHK所拍摄记录片的朋友已经从网上获得了相关内容,我们支教队的官方博客也一下子火爆了起来,收到了很多邮件,大部分都是询问资助学生的具体事宜的,但是也有一些言辞颇为激烈得邮件,怀疑片子的真实性。NHK是去年四五月份找到复旦大学第九届支教队的,从8月份我们去南京培训就一直跟着我们,在西吉呆了近一个月,12月上旬又一次来到我们支教的地点进行最后的拍摄工作,他们的工作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该上课该上课,该吃饭该吃饭,有时候正上着课他们三人摄制小组就走进教室拍摄我们教学的实际情况,事前根本不打招呼。早上六点出发一个小时左右到学校拍学生早操晨读,一呆就到晚上八点多拍学生下晚自习就寝的画面,导演亲自高高举起沉重的照明设备协助拍摄,日本人的敬业精神真的很让人佩服,说实话片子的内容还没有看过,但是真个拍摄过程绝对客观真实。当NHK开始拍摄时,我们也没想到片子播出后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支教队员的生活,了解了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通过画面真实的客观的感受到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我们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关注中国教育,关注农村发展,关心贫困群体生活现状的有心人,那一笔笔捐款让我们欣喜之时也很感动,温暖着,鼓励着贫困中的孩子,给他们营造了充满爱心的环境,在这样一个温暖的环境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们肯定会成长的更健康更快乐。 && 谢谢所有想帮忙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的支持,你们的关注! &&&& &&&& && -------------------------------------------------------------------------------- && 其实我是最喜欢看纪录片的,因为不是精心设计的,就是生活的记录,很真实最早接触的是CCTV的记录片,后来是BBC 美国探索频道 最后就是NHK的记录片 &&&& 先不说CCTV的记录片和BBC 美国探索频道的那个更好但我的体会是 也仅仅就是就事论事 别的没有 很机械 很专业 是这类记录片的特点 也是几乎所有记录片的共性 && NHK的则截然不同 虽然有核心的主题 但拍摄手法则柔软的多 && 似乎主题就是主题 并非纪录片的灵魂 而灵魂却是纪录片中形形色色的人 通过一个共有的主题 事件 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手法 在NHK的纪实72小时中 表现的淋漓尽致 && &&&& && -------------------------------------------------------------------------------- && 向NHK学习&&&&&& 老师的推荐,我看的第一部NHK的纪录片是《rich 与poor》,一个小时的内容,通过富人与农民工生活的巨大反差的对比,对人物细节的刻画,虽然得出的结论带有比较严重的意识形态局限,但是其拍摄过程中的细腻手法和敬业精神,值得人尊敬。 &&   这两天又重新看了这个片子,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里面有好多拍摄技巧、手法都值得我们学习甚至照搬,尤其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更是一本活字典。把它的手法“依葫芦画瓢”,只要换一下景物就可以直接用了。难怪中央电视台拍摄《话说长江》的时候借用NHK的仪器设备,又与NHK合作拍摄《再说长江》。说是合作,更多的是学习。 &&   我现在正愁找不到更好的拍摄方法和角度,每天都是推呀、拉呀、摇呀,不要说观众看了会烦,我自己现在拍得都拍烦了。看了NHK的片子,才发觉原来纪录片很少用推、拉、摇、移,而且基本上没有视频特效,而是不断地“切”,一个个画面切来切去,以结构和节奏来讲故事。观众看得出来的拍摄技巧,他们都很少使用,比如推拉摇移,观众一看就知道,他们就不用。 &&   NHK也非常能够把握观众的需求,当他拍摄某个画面的时候,知道观众想像中的下一幅画面是什么,他们就把镜头切到观众的需求点上去。而对于一般的摄像师来说,当他作为一个拍摄者的时候,很少还有人能记得自己本来就是一位观众,镜头要满足观众的需求。也就是说,他们(当然包括我自己)很容易在监视器里迷失自己,忘却观众。这是大忌讳! &&   真正优秀的摄像师,其实也就是一名真正的观众! && &&&& && -------------------------------------------------------------------------------- && 前几天我采访了日本NHK电视台制片人、赤峰老乡张景生。他在日本生活了七八年。去年给高仓健做专职翻译,整个参与了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的策划拍摄宣传等工作。现在他主要在中国拍摄纪录片,在日本播放。(说要和我合作,只不过我的兴趣在娱乐片上,对于太沉重的纪录片心灵上有点不堪重负。) && [img]
(左为张艺谋。中为高仓健,右为张景生) && 张哥人很好,在镜头面前丝毫没有拘束感。眉飞色舞地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
他说自己日语之所以不错,得益于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攻克,各个击破,积少成多。
他说小时候出生在农村,四五岁的时候,和母亲一起到田野里捡柴禾。
他就问母亲,“妈妈,啥时候我也能很有尿儿啊?” && 有尿儿,是东北方言。指的是有能力、有才华、有本事。
妈妈头都没有抬,一边捡柴禾,一边说,“你就只管捡柴禾,捡一筐,捡一抱,捡一大堆,啥时候你把柴禾捡满了一院子,你就有尿儿了!” && 语言非常朴素。这成了张景生的座右铭。积少成多,各个击破,量变带来质变。只把身边的每一个小事做完美,你就一定会成功!!!
-------------------------------------------------------------
有尿儿,这个词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把有尿作为“有能力有本领”的代词呢?
我的同事,张宝鲲,在遛狗的时候得出了结论。
她的宠物狗是一只很大的公狗,每次到室外,都要勤奋地到处撒一点尿。一棵树,一朵花,或者一片草,处处尿迹。 && 宝鲲解释说,这是他们留下自己的气味,在同类面前占地盘呢。 && 可以想象,一个很有尿的狗,必然拥有很大的地盘。
而一个没有尿的狗,就只有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有尿儿就是有能力,由此不难理解了。 && &&&& && -------------------------------------------------------------------------------- && 他说得正高兴,就跑出去了,我坐在他办公室,不想被导师A逮着了,叨叨叨又说了半天,昨天晚上一个电话就是一个小时。。。最近她总是为日本NHK拍的一个纪录片疯狂。还借给我看。我好容易抽空昨天晚上恶补到一点多,确实很感人。今天看见她,我就提起这件事,不料她的眼圈马上就红了。为了避免尴尬,我赶紧岔开话题,说明天到她课上,我需要给本科生讲点什么的问题。。。 && &&&& && -------------------------------------------------------------------------------- && 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我的休息日,刚刚看完了日本人拍的记录片却让我已近麻木的心突然感到了许久不曾的激动与震触,不知道把他的名字写出来会不会让我的博客也被封也被删,但不去关注并不等于我们可以放任自己自欺欺人。
博客里还在放着周华健的奥运歌曲《我是明星》,面对奥运,我们每个人都在欢呼雀跃的期盼着,但我们真就可以忘记身边的伤痛吗?起码我自己有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宁可不去想,宁可不去触动,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衣衫褴褛的迪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