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唱歌跳舞都很好用英语怎么说杜聿明有何战绩是谁

北京考试院发布2017北京高考英语卷解析_凤凰教育
北京考试院发布2017北京高考英语卷解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北京考试院发布2017北京高考英语卷解析
2017年高考英语(北京卷)的命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体现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一、 科学设计试题,考查综合能力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及《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结合北京市中学英语教学实际,以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科学设计命题内容,突显基础性、综合性和实用性。试卷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全面考查了《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建立在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考查上。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全卷的设计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考查融入到听、读、写三方面的考查中。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考查渗透在对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考查中。注重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二、思想性与教育性并重
试题坚持积极向上、正面引导的选材方向,确保材料本身有助于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学生完成试题的过程就是一次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过程。
例如,完形填空篇章中主人公富有爱心,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充分体现了文明、平等、和谐和友爱,鼓励考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对共建和谐社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阅读理解A篇则充分体现了互助和谐与友爱,责任担当,引导学生注重个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写作第一节要求考生对中国文化符号有一定的认识。长江、泰山是具有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旅游价值。认识中国是从感受中国文化符号开始的,试题能展现考生对祖国的情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三、知识性与实用性并举
试题材料的选取兼顾了知识性与实用性,所选材料语言地道真实,包含多种文体和文化知识,涉及的内容为学生所熟悉,语言和语境真实,符合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的实际需要,体现在真实环境下语言的使用。
例如,听力话题涉及天气、业余生活、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公共交通等多个方面,不仅充分体现了知识性,而且均为生活中真实的实用语言。阅读材料涉及多种文体,有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B篇为一条青少年杂志的广告,阅读C篇为普及大众防疫知识的说明文,阅读D篇是有关人工智能机器人安全性的议论文。所有材料都体现了知识性和应用性并举的特点。
四、提供展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空间
写作任务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又给考生提供足够的开放空间,有利于考生展示自我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
例如,写作第一节设置的情境以给外国朋友推荐旅游线路为基础,向外国朋友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试题的设计给考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发散空间,鼓励考生认真思考,科学选择并组织内容,给不同思维水平的考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同时,长江和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为学生所熟悉,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皆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水平。
五、对中学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卷命制注重语篇的整体性、语言的真实性,符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考查考生听、读、写三方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体现英语怎么用,就怎么考,倡导英语怎么用,就怎么学,给教学以明确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要互相促进的导向。
例如,阅读理解B篇为应用文中的一种―广告,文本通过排版的设计突显广告语篇的独有文体特征。命题时从阅读广告的真实需求出发,着重考查杂志的独特性,杂志特征,杂志价格和订阅优惠等信息。听力第9段材料为真实的新闻报道,考查了报道者的身份、报道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
试题命制注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对写作能力的考查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摆脱单一方法、唯一答案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语言运用能力,展现丰富多彩的思维活动。目的在于倡导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又如,阅读理解部分考查了考生理解不同文体语篇的能力,覆盖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主要阅读能力。试题设计注重对语篇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重视语篇文体特征,从真实阅读体验的角度设题,突显语言学习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鼓励学生加大阅读量,注重不同文体的阅读,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素养。& (责编:汤诗瑶、陈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教育官方微信
播放数:129473
播放数:289388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是杜聿明厉害还是白崇禧厉害呢?_百度知道
是杜聿明厉害还是白崇禧厉害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白崇禧号称军中小诸葛,杜聿明在远征军入缅作战时立下赫赫战功,这俩人各有千秋
怎么说呢应该说各有所长吧,杜聿明能统帅军队带兵带将,而白崇禧擅长规划作战战略类似于军师。
呵呵!这个问题怎么说呢!都是一丘之貉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白崇禧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DOC文档下载
游客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10元
邮箱/手机号:
您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为您创建此邮箱/手机号的账号,密码跟您输入的邮箱/手机号一致,以方便您下次登录下载和查看订单。
支付方式: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当日自动登录&&
合作网站一键登录:
2:本站资源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直接下载(不支持QQ浏览器)
3: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国民党军中为何自相残杀
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国民党军中为何自相残杀杜聿明 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姚冰阳,原题:杜聿明的电话兵“传播假情报”1948 年 12 月,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打得大败的杜聿明,带领从徐州溃逃的国民党“剿总”司令部人员到达了安徽省萧县的孟集村,决定和随总部撤退的邱清泉的司令部人员一起就地宿营。由于村庄较小,房屋不多,就命令两个司令部以外的部队在村外露营。杜聿明部下负责保卫的“剿总”司令部第二处处长李剑虹带人对全村进行了严密搜查。不久,李剑虹得到报告说,村里的老百姓已经跑光了。但时隔不久,又有侦察兵来报告说,发现村边不远处有几个人,携带着枪支和手榴弹,像是共产党的民兵。这一下让李剑虹和其他人都紧张起来,他们认为这些“民兵”可能是解放军安排的袭击他们的狙击手。于是,杜聿明命令加强戒备,晚上都不许睡觉。到了半夜,村外突然响起了枪声。杜聿明急忙起身,询问枪是谁打的。这时,杜聿明的侄孙、特务营营长杜宝惠进屋报告:“有人发现共军到了,有冲进村里的可能。”杜聿明赶紧一边命令警卫部队加强火力抵抗,一边打电话呼唤邱清泉派兵参战。邱清泉接到命令后,马上命令其在村外露营的部队火速向村内增援。但这股人马走到村外时,突然遭到了来自村里的密集火力的打击。邱清泉的部队以为村里已经被解放军占领,杜聿明性命危在旦夕,于是立刻还击,机关枪、冲锋枪叫个不停。而村里杜聿明的警卫部队此时正在对着村外打枪的方向射击,听到背后枪声大作,把邱清泉的部队认为是从背后包抄的另一支解放军部队,于是调转枪口,猛烈开火。就这样,两方交火一直打到天亮,双方死伤惨重,才看清对方原来是自己人,附近一个解放军也没有。杜聿明得知此事后大为光火,下令彻查首先“发现共军进村”的人。调查后发现,“传播假情报”的是他自己的电话兵。原来是部队宿营后,杜聿明司令部的两个电话兵去检查线路,因为是夜间,可见度极差,一个电话兵就喊:“来了?”另一个回答:“来了,来了。”而离他们不远、担任警戒的哨兵因为害怕解放军发动夜袭而高度紧张,突然听到有人喊“来了,来了”的喊声,就认为是袭击总部的解放军“来了”,一面开枪,一面向杜宝惠报告解放军来了,于是引发了这场激烈的自相残杀。
本文(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国民党军中为何自相残杀)为本站会员(yanglei)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网址:】,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分享当前资源【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国民党军中为何自相残杀】到朋友圈,您即可以免费下载此资源!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操作提示:任选上面一个二维码,打开微信,点击“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选择的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感兴趣的------------------------------------------------------------------------------------------------------
元price_share
&|&川公网安备 12号&|&经营许可证(蜀ICP备号-1)(C)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折磨的英文_百度知道
折磨的英文
磨或是撕心裂肺的英文怎么说.指的是精神上的....
曲解. 拷问:1, 使弯曲 英英解释:名词torture, 痛苦torturetorture n. extreme mental distress同义词, 拷打vt, 折磨. 折磨, 拷问
采纳率:67%
拷打与折磨所造成的痛苦(1)tourture 主要是指身体上的痛苦。(3)miserable这个指人生经历中的痛苦记忆(4)pain这个词主要指直接的痛感。可以引申为心理的创伤,尤其指他人对自己施加的心理痛苦。(2)suffering这个指生活与生活状态中的痛苦,强调某个过程中的持续性痛苦
Tore heart crack lung:撕心裂肺torture:折磨Spiritual kui anew:崩溃
Torture and the Heartbreakers
suffer遭受He is suffering from the loss of his old friend.他正遭受失去老朋友的痛苦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英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缅甸,中日大角逐
我的图书馆
缅甸,中日大角逐
& & & & & & & & & & & 缅甸,中日大角逐序章 丛林的记忆&&-&  中国远征军的最后枪声从这里消失,已经45年。  缅北丛林,以及穿越丛林的著名的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在宁静中又长了45岁。  45年前,为争夺丛林,争夺道路,争夺生存而进行的那场战争,以日军的覆灭、中国远征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当时,有人称,缅北抗日的胜利,是盟军会师东京的先声。也有人说。从缅北重新打通的国际通路,是通往东京的胜利之路。  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胜利。  但是——  人们在谈论胜利的时候,且不要把失败掩盖了。请记住,远征缅甸的作战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败之后,才取得最后胜利的。  人们在给凯旋者授予勋章的时候,且不要把阵亡者遗忘了。请记住,茫茫丛林里、漫漫的公路下,曾经躺着中国远征军官兵不下十万具遗骸。  战争不可能没有遗憾,即使是一场胜利的战争。  当那场战争如火光雷电急促进行的时候。不管是起初在失败中挣扎,还是后来在胜利中行进,远征军的将领们都没有忘记,每打完一仗,一定吩咐部队把阵亡官兵的尸骨收拢起来。选块干燥点的地方安葬,并且留下伤兵看护陵墓。丛林里,公路旁,战争的风火轮滚滚向前,而在战火残灰中,崛起了一串串坟包。  副司令官杜聿明,在败退中身染重疾,对躺倒林中的官兵极为伤感,立誓要照料好烈士后事。  军长郑洞国,每到一处,必须拜谒烈士陵墓,他指天誓地,告慰亡灵:好弟兄,再等一等,仗一打完,一定把你们的遗骨迎回国内,葬到你们家乡。说完,他又挥师向前。师长孙立人。每安葬好一批阵亡者的尸骨,都献上一束野花,说,我们还在打仗,先让野花陪伴你们。你们听着,什么时候森林里枪声停息了,什么时候我们来接你们。说完,他的吉普车又向火光开去。  师长廖耀湘,每看到阵亡官兵躺在阴暗潮湿的草丛里。荆棘中,止不住泪水模糊了眼镜片,说,委屈你们了,等打完仗再说吧!说完,他骑着马迎着枪声而去。  心到神知。战争激荡之际,难为这些官长们还记挂着葬身异国他乡的亡灵。  可是,世事匆忙。命途多舛,人的誓言也不是都能实现。缅甸之战还没打完,因为国内战场告急,1944年12廖耀湘部首先紧急空运回国。1945年夏。缅甸的战火刚刚熄灭,国民党独裁者便在国内筹划内战,企图独吞抗战果实。郑洞国和孙立人急如星火,奉命回国,投入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将军们万万没有想到,此次离开缅甸后,便再也没有机会回来。  命运捉弄了他们。  因为在缅甸创造了辉煌战绩,远征军部队作为精锐之师,被国民党独裁者投入最重要的内战战场。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孙立人先后调往东北。  没想到,这些在缅甸抗日战场上曾经是能征惯战、战功显赫的名将。在人民解放军正义铁拳捶击下,纷纷落马。在辽沈战役中,廖耀湘被俘,郑洞国投诚,孙立人战败、被调往台湾。杜聿明逃出东北后,在淮海战场被俘。四年内战的结果,国民党土崩瓦解,败出大陆,逃亡孤岛。然而,缅每丛林里的十万亡灵,依然牢记着他们长官的诺言。他们天天等,年年盼。山中的野花开了一遍又一遍,满山-的枯枝落叶铺了一层又一层。可是,仍然不见长官的踪影。就连当年奉命看护亡者的那些可怜的伤兵,在无望中也熬到生命的尽头,把自己的尸骨留给了丛林。昔日的旧坟旁又添了座座新墓。  现在,这片山林中,不管是当年壮烈阵亡者的坟头,还是守墓人后来留下的新墓,经过风雨侵蚀,岁月消磨。坟包平了,瘪了,塌了,埋到枯枝落叶之下。有的地方,甚至从坟穴中蹿起了一棵参天大树。  于是,那些无家可归,没有着落的亡灵们在幽暗潮湿的丛林中到处游荡。风声是他们的叹息,雨点是他们的哀求,雷电是他们的怒吼:  “我们要回家。”  “我们要回家。”  四十五年了,他们依然水土不服,思乡心切。尤其叫他们不得安宁的是,在这片山林中,日军的鬼魂也在四处游荡。并且仗着数量上的优势,常常使中国官兵亡灵们处于不利境地,到了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时候,丛林中还会猝然响起阵阵喊声:“冲啊,杀啊!”“打死他!掐死他!”那是中国官兵亡灵与日本官兵亡灵在搏斗。  呵!春去冬来,星移斗转,丛林外已是一个崭新世界。当今,天下尽管还不太平,但饱历战乱之苦的人类正在尽力消弥战争创痛。可是,在这片荒山野林中,亡灵们还在剧烈对峙中。  这不怪他们,他们属于半个世纪前战乱的那一代。  现在,缅北那片曾经是野人出没的洪荒莽林,正在逐步开发利用,那曾经为战争而诞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现在也成了增进国际友谊的重要孔道。丛林里的故事一点一点被人们遗忘。但是沉默的山林,将目睹的往事深深地藏在自己的记忆中。你瞧,那棵歪脖子树,它那经磨历劫的躯于隆起的一个个包块里,紧紧藏着当年日军打来的弹片。那棵枝叶繁茂的老榕树树干上,“反攻缅甸,消灭鬼子”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那是当年中国士兵用刺刀在树身上留下的誓言。天长日久,随着大树一圈圈成长,那字也越来越大。那丛芒竹为何长得如此蓬勃旺盛,它很可能得到中国官兵白骨的滋润。那片罂粟花,为何开得如此绚丽夺目,红黄蓝白,异彩纷呈,在它的底下,敢说没有中国人的热血浇灌?开山的犁铧翻出一堆堆锈迹斑斑的钢铁,那是当年打日本的枪支。运载木材的卡车在当年一寸寸开辟出来的公路飞驰,车轮下吱吱作响,有人说,这是埋在路面下中国官兵们白骨的声响……呵,大丛林,你不可能磨灭中国远征军官兵浴血奋战的痕迹。  如今,中国远征军十万官兵的遗骨已经和缅北丛林融为一体。再也没有人提起将他们遗骨移回国内的事了。当年曾许下宏愿的官长中,杜聿明、廖耀湘将军,已经不在人世。  孙立人将军等一批在台军官,以古稀之年,仍漂泊孤岛,自顾不暇,更谈不上为远在缅甸的官兵迁移尸骨,招引亡灵。  就连在大陆的郑洞国等一批远征军的老将军,也已临黄昏,力不从心,徒唤奈何。  于是,缅北那片丛林成了远征军十万亡灵的永久坟地。  高高隆起的大山成了他们巍峨的坟头,蜿蜒而去的公路成了他们沉重的挽幛。春天,满山遍野的鲜花是献给他们的祭品;夏天,滂沱大雨是献给他们的奠酒;秋天,铺天盖地的落叶是献给他们的纸钱;冬天,峰峦之巅的积雪是献给他们的花圈。这是一座天造地设,无以伦比的巨大陵墓。遗憾的是,它同时也是一座没有碑记的坟地&&&第一章 大溃退&&-&  用芭蕉叶临时搭成的棚子里,杜聿明躺在担架上,气息奄奄。  再硬的铁汉,也经不住回归热病的折磨;持续不退的高烧,使他一直昏迷不醒。他脸色绯红,呼吸短促,嘴唇烧起了一串燎泡,清瘦的脸庞更明显地塌陷下去,而那又脏又乱的胡子却越长越长。压在身上的军毯,全是泥点水渍,湿漉漉的。  守在旁边的医生一筹莫展。仓皇撤退中,跌跌撞撞,树挂藤绊,药箱里的药品竟全给跑丢了。没有药品,甚至连一口热粥,也弄不来。部队已经断粮。  天亮以后,丛林又下起大雨。  这简直不能叫雨。一道雷电捅破天河。水就劈头盖脸往下泼。雨点大得吓人,有铜钱般大,银元般大,铺天盖地,盖地铺天,雨珠急促地敲打着树叶,敲打着丛林,有如千军万马席卷而来。丛林里一片哗啦啦,白茫茫。顷刻间,大树成了瀑布,一道道水柱从树顶倾泻而下。树木低头,竹丛弯腰。林中皆成泽国。巨雷在头顶翻滚,闪电象一柄柄利斧,从天空劈进丛林。古树在电光中劈为两半。  丛林中的雷雨是毁灭性的。  那座芭蕉棚,早就抵挡不住暴雨的摧残。雨水哗哗地往里灌。人们手忙脚乱地在棚内支起雨衣,可是,这无济于事。雨水还是透过缝隙,淌到担架上,淌到病人那发烫的额头、脸颊和脖颈上。  昏厥中的杜聿明竟醒了过来。  不知是他的病退了些,还是仅仅因为冰凉的雨水,使他体温暂时下降。通红、干裂的嘴唇翕动了几下。医生急忙用茶缸接住雨水,一点点喂进他干渴的口中。冥冥之中,他完全靠着一种本能。贪婪地把水咽下去。  过了好大一会。他深深地呼了一口气。这才慢慢抬起了眼皮。  杜聿明失神、疲倦的目光,把周围的人扫了一遍,看见军参谋长罗又伦、师长廖耀湘、参谋处长李汉萍等,一齐围在四周,他意识到出了什么事情,吃力地问:  “什么地方?”  “这是大洛,军座。”参谋长罗又伦俯下身,低声回答。大洛?怎么还在大洛?杜聿明隐隐约约记起,数天前,他已把队伍带进大洛。那是一个黄昏,太阳血红血红的挂在树梢上,林子里死静死静的。说好了的。睡一觉,天一亮就往前走。怎么,现在还在大洛?杜聿明眉心拧成了疙瘩。参谋处长李汉萍告诉他,就在到达大洛的那个黄昏,他病倒了。罗参谋长和廖帅长商量,让部队停下来,等军长身体好了再作定夺。  杜聿明一听,脸上浮起怒容,胸膛急促起伏,非常不满、不容争辩地说:  “前进,死也要前进,一刻也不准停留。”  在滂沱大雨中,部队又出发了。官兵们三三两两,从临时避雨的棚子里。树洞中钻了出来,饥肠辘辘,浑身透湿,拖着疲惫的双腿,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这是一支溃败的队伍。没有口令,没有歌声,也没有队形,一切死气沉沉。他们很快消失在哗哗雨声和迷蒙雨幕中。  他们是走向生存,还是走向死亡?天晓得哟!  杜聿明躺在担架上,由卫兵抬着前进。雨水从他的身上、担架上往下滴嗒。他已经清醒多了。可是,越是头脑清醒,他越是感到内心痛苦。远望白茫茫的丛林。耳听乱糟糟的雨声,那冰凉冰凉的雨点抽打着脸面,犹如万箭钻心,他不断在心中责问自己:  如何会落到这等田地?  缅甸作战是从日军轰炸仰光开始的。  ]941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旋涡,把全球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缅甸却依然风平浪静。不仅如此:由于盟国援助中国的大批物资从仰光上岸,再经滇缅公路运往云南,所以,仰光在世界大战的环境中竟出奇地繁荣起来;仰光港内,悬挂星条旗、米字旗。还有镰刀斧头旗的巨轮进进出出,各种军火物资堆积如山。滇缅公路车水马龙。  仰光的平静和繁荣,完全不符合日本的愿望。日军在偷袭珍珠港,横扫东南亚以后。日圣诞节,首批54架日本飞机空袭仰光,造成码头被毁,城市瘫痪,交通中断。  缅语意为“战争终结”的仰光,自此,却成为一场新的战争的起点。  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不会眼巴巴地让这只金孔雀落入日本之手;滇缅公路是中国的输血管和生命线,中国人决不能让日本鬼从仰光爬上岸。12月26口。中英两国政府在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建立军事同盟。重庆军事委员会为此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下辖三个军约10万人马。杜聿明任远征军副总司令兼主力第5军军长。日,仰光告急,应英军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记得挥师出征那天,场面何等壮观,阵容何等威武,气概何等昂扬:  空中有盟国的飞机掩护。地上车轮滚滚。马达雷鸣。上千辆各式各样的车辆,坦克车、炮车、弹药车、步兵输送车、救护车、通讯车、辎重车,还有从缅甸赶来协助运兵的英国红头大卡车,犹如钢铁巨龙,沿着滇缅公路,出保山渡怒江,过龙陵,越芒市,直奔国门畹町而去。滇缅公路上突然出现的这支机械化部队,其规模、其质量,在中国战史上是空前的。远征军编制内的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全是国军中的精锐。尤其第5军,是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军,王牌中的王牌。不久前,在昆仑关战役中牛刀小试,全歼日军一个旅团,可谓声威俱隆。出征缅甸,英国人专门点第5军的将。隆隆而去的战车、大炮,都是近年苏联、美国援助的新式装备。一点点积攒起来的这点老本,蒋介石曾紧紧攥在手心,轻易舍不得用。如今,走上国际战场。总司令一咬牙,抖出来了!  滇西是块多情的土地,民风淳朴且祟尚武功。老百姓听说中国军队出国作战,大受鼓舞。多少年来,中国人只有在自家门内受人欺负的份儿。现在,跨出国门,到缅甸打鬼子。中国也有今天!  部队出征这一日,各族民众闻风而至。围拢到道路两旁,为远征官兵壮行。当地的头人按本族习俗,在路口摆香案,垒祭台。由祭师主持,杀牲献祭。军车一停,各族男女老少,一拥而上,献米酒,敬山茶,递纸烟,犒劳官兵。沿途,人山人海,欢腾雀跃。出征的官兵热血奔涌,斗志昂扬。进军路上,飞出激昂的远征军战歌:  枪,在我们肩上,  血,在我们胸膛。  到缅甸去吧,  走上国际的战场。  远征军出征。蒋总司令虽不能亲躬其事,但是,他的巨幅画像代表总司令本人为官兵壮行:矗立在畹町桥头的巨幅画像上,蒋总司令威风凛凛,顶天立地。他脚蹬马靴,腰挂佩剑。肩披的黑披氅,就象一面迎风飘扬的战旗。面对南边那片狼烟四起的丛林,他那夸张了的右手,凌空一挥,直指前方。巨臂之下,是两行斗大的字:  驱除倭寇  收复缅甸  在蒋总司令炯炯目光下中国远征军官兵,喝下当地民众献上的最后一杯壮行酒,便雄赳赳地跨出国门。坦克,大炮、汽车,一队接一队。冲上畹町河木桥,开入缅甸国土。  2月里,战争还远在南方。缅北春光明媚,一片宁静。野花遍地怒放,牛群在山坡吃草。高大的棕榈树在春风里摇曳着美丽的身姿,气势非凡的佛塔在蓝天下大放异彩,竹楼里升起缕缕炊烟。山坳中不时传来姑娘和小伙子情意缠绵的歌声。  在美丽神奇的异国土地上,中国远征军风驰电掣,全速南行。农田、村落。古树、佛寺,从眼前一闪而过。经过繁华市镇时,穿得花花绿绿的当地华侨。打着小旗夹道欢迎,一盒盒香烟,一包包糖果,一束束鲜花,雨点一样抛到车上,“欢迎中国远征军到缅甸打仗”的口号在上空回荡。异国情调,英雄式进军,直让人激情奔涌,热血沸腾,官兵们甚至忘记,他们是迎着炮声而去的。  然而,对中国远征军来说,缅甸是一个既陌生又充满危机的战场。偏偏中国军队又是一支完全缺乏国外作战经验的军队。自元朝成吉思汗以后,中国军队没在国外打过一仗,放过一枪哇。  过了腊戌镇。部队开始换乘火车,向南开进。深入到缅甸境内。中国军队不断接触到一些令人不安的情况,才知道缅甸是个十分凶险的战场。  缅甸地形极其复杂,高山环列。河流交错,茂密的热带丛林遍于全境,交通十分困难,这些对机械化部队运动作战极为不利。炎热的气候。也叫人难以忍受。虽然是二三月份,气温常常高达40℃。中国军队缺乏热带作战的装备,有些还穿着厚厚的冬装呢。  日军虽然还在缅甸南部,但是,奸细早巳渗透到北方。一般来说,缅甸老百姓对中国没有什么冤仇。但他们恨英国人。英国殖民者已经统治缅甸一百多年。日本人心怀叵测。到处张贴传单:“是赶走万恶的英国人的时候了”,“日本军队帮助缅甸独立”。  这种话,要是日本人自己说,老百姓恐怕不大相信。而他们收买了不少缅甸和尚,让和尚帮腔。缅甸是个佛教国家。嗜教如命。和尚的话就是佛爷的话。于是。老百姓大多倒向日本一边。中国远征军所到之处,除了华侨,当地缅人望风而逃。对此,官兵们大惑不解:我们来帮你们打日本,你们跑个什么劲呢?  中国人哪里知道,在缅甸人的眼里,自己已经被看作英国老毛子的帮凶。  谁也不知英国人葫芦里卖什么药。铁路在他们手里,输送中国军队的列车走走停停。有时火车头莫名其妙地被人调走。中国官兵被撂在铁路上,—等就是好几个小时。与此相反。一列列满载英军的列车在仓皇后撤。而—些缅奸,到处捣乱,放火。投毒,挖铁轨,袭军队,搞得鸡犬不宁。  中国军队语言不通,地形不熟,气候不适。情报不灵,这时才强烈地感觉到:我们原来是一支外籍军队,在别国土地上打仗。  杜聿明白己更是倒霉透了。他的专列离开腊戍没走多远,遭到缅奸暗算,道钉被松开,列车被颠覆,杜聿明被摔得满脸是血,遍体鳞伤。他是远征军副总司令官,但总司令卫立煌因故—直没有到任,他以副代正,大权在握。没想到重任在肩的他,刚刚披挂上阵,便马失前蹄,裁个大跟头。  幸亏没伤着要害,车窗玻璃把他脸划惨了,横七竖八好几道血口子,医生只好用纱布把整个脸部紧紧裹起来,只留下嘴巴、鼻孔、眼睛几个小窟窿眼。  可怜的杜副总座成了个“布面人”。急得他鼻孔直哼哼,眼睛直冒火。  远征军先头部队第200师千里跃进,辗转半月,3月8日开抵缅南重镇同古。  刚刚从英军手中接过城防,就传来仰光失守的坏消息。脸上的伤口还未彻底长好,杜聿明扯下纱布,匆忙赶到同古部署作战。  3月19日,战斗在同古外围打响。日军第55师团乘攻占仰光之余威,气焰极高。我军初露锋芒,打得漂亮。第一天,歼敌300人。  之后,日军向同古急速增兵。3月21、22日,日军出动350架飞机,摧毁英国在缅甸的全部空军。  缅甸天空首先宣告陷落。  日军以优势兵力和绝对制空权,开始合围同古。中国远征军援兵受阻,第200师孤军奋战,伤亡惨重,3月30日被迫弃城突围。  中国远征军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而来,可是第一个回合就打了败仗。  4月的缅甸,赤日炎炎,溽暑熏蒸,加上狼烟滚滚,战火燃烧,燥热得让人喘不上气来。  杜聿明乘坐的黑色雪佛莱轿车,夹杂在混乱的队伍中,缓缓后撤。  一路上,烟尘弥漫。人马喧哗。不少人开始骂娘。如此炎热的夏天,坐辆“雪佛莱”车,真让人扫兴。车速很慢,走走停停,车内热得象蒸笼。杜聿明脱下军帽,解开衣扣。仍然大汗淋漓。尽管如此,车窗的玻璃关得紧紧的,还拉上咖啡色的厚窗纱。副总司令宁愿闷在车内,也不愿看到窗外的混乱景象,和听到那刺耳的骂声。  杜聿明现在需要冷静的思考。  坐在昏暗的后排沙发上,他微合双目,思绪汹涌澎湃。同古战败就跟他在腊戌的车祸一样,来得这么突然,这么可怕,一下把他手中最强的一个战斗师打垮。但仔细一想,首战受挫是必然的,也是值得的。由于英国人拖延,中国远征军出兵太晚,途中输送又慢,赶到同古,立足未稳,就与敌军展开遭遇战。日军以四倍于我的兵力,还有制空权,是想一口吃掉第200师的。第200师血战3天后,虎口突围,把日军打得嗷嗷乱叫。很不容易了。第200师虽然打惨了,们他们在同古死守,为主力集结赢得10天时间,于全局有利。  现在好啦!中路第5军主力已经在平满纳附近完成战略集结;东路第6军已前出至棠吉、罗衣考一线,与中路成犄角之势;战略预备队第66军也在跟进。日前,蒋总司令已电示机宜:“如同古完全失陷,拟即在平满纳附近相机决战。”  好戏在后头。在平满纳大干一场吧!  杜聿明胸有成竹。满是伤疤的方脸上掠过一丝笑容。  “雪佛莱”在颠簸中,继续向平满纳方向行驶。气温越来越高,车门摸着直烫手,车内尘土飞扬,但杜聿明的心情却平静多了。他不慌不忙地仔细谋划着平满纳会战的每个细节。  平满纳和同古一样,处于缅甸中轴线上。南北贯穿全缅的唯一一条铁路干线,从南端的仰光起。向北依次经过同古,平满纳、曼德勒到达缅北密支那。同古失守后,平满纳成了抵挡日军北犯的战略要冲。按会战计划,第5军主力将日军渐次吸引至干满纳附近山地。尔后。东路之第6军、西路之英军向中央靠拢,形成合围态势,一举集歼敌军主力,进而收复同古、乃至仰光。  把整个会战过程推演一番后,杜聿明情绪激动,心旌飘荡:平满纳会战十拿九稳,一定能打个震惊中外漂漂亮亮的大歼灭战,不仅超过前不久的昆仑关会战。而且东汉大将班超远征西域的疏勒会战、北宋狄青荡平西夏的邕州之战都将为之失色。中国军队国际声誉之确立当在此举!  思来想去,杜聿明唯一对英军不大放心。缅战以来,英军的表现令人担忧。2月间,在锡唐河以南地区,7000英军被俘。3月里,不战而放弃仰光。之后,一路后退。不知他们退到哪里才是尽头。平满纳会战指望英军担任西线作战任务,靠不靠得住啊?  对英国人留点神!杜聿明暗中警告自己。  血色黄昏中。尘裹土封的“雪佛莱”车,拖着一身疲倦,开进了平满纳城。  远在重庆的蒋总司令,日夜关注着缅甸作战。除了利用电台遥控指挥,而且接二连三地向前线派遣指挥官。刚出国时是杜聿明负全责,到腊戍加派史迪威。不久,又派林蔚领军委会滇缅参谋团进入缅甸,从旁襄助。到平满纳会战前夕,4月11日。罗卓英走马上任,代替因故一直没有到任的卫立煌担任远征军总司令。  中国远征军还是三个军,但指挥班子已经增加到4套。床上架屋,互相掣肘。杜聿明心中抱怨蒋介石:  校长,你让学生听谁的啊!  正当杜聿明心有怨言,左右为难之时,平满纳会战打响了。  摩耀湘新22师,按预定计划在斯瓦河地区遂次抵抗,且战且退,一步步将由同古北犯的日军吸引至于满纳附近。日军发现上当,4月17日起,向平满纳我军既设阵地猛攻,我军沉着应战,奋勇杀敌。平满纳城下,日军约2个师团在我第5军拦截下不能动弹。  此期间,远征军游击司令黄翔率领的部队深入敌后,捣火车,炸桥梁,袭击机场,破坏敌人运输线,搞得日军心神不宁,草木皆兵。  鱼儿已经上钩。只等我东西两路包抄过来,日军就溜不了了!  平满纳城内,杜聿明盼星星,盼月亮,望眼欲穿,等待各路大军会合。然而,他等到了什么?  他首先等来了西路英军败退的消息。在日军第33师团进攻下,数万英军士无斗志,争相逃命。先是放弃普罗美,继而扔下阿兰庙,甚至闹出仁安羌地区7000名英军反被千余日军包围的笑话。  紧接着,东路也传来凶讯。日军56师团突然从毛奇北犯。我第6军逐次投入兵力,杯水车薪,抵挡不住日军进攻。日军连下棠古、雷列姆。4月19日,第6军有一个师在罗衣考地区下落不明,我一个整师的兵力忽然“丢”了。  战局骤变。把日军吸引在干满纳的第5军,反而陷入敌军三面包围的危急之中。请神容易,送神难啊,面对危局,史迪威、罗卓英、林蔚与杜聿明四个指挥部之间文电交驰,经过一番磋商,争吵,最后决定:  放弃平满纳会战。  4月18日晚10时,杜聿明向第5军下达了突围的命令。  这是缅甸开战后,他下的第二道突围令。与命令第200师放弃同古的命令前后只隔19天。  缅甸作战,如同一次又一次截肢手术,每组织一次会战,就后退一大步。  放弃平满纳会战后,蒋介石命令远征军立刻组织曼德勒会战。  曼德勒亦称瓦城,是缅甸故都。枷多年前缅甸阿瓦王朝建立时,风水先生就看中丁曼德勒,把首都定在这里。至今城内还保留着气派堂皇的皇城,其规模气势及建筑风格,可以和中国紫禁城媲美。曼德勒位于缅甸正中央,从密支那至仰光的铁路,到曼德勒正好走完一半。缅甸最大的河流伊络瓦底江从域外流过。古往今来,曼德勒皆为用兵之地。中国远征军把赌注最后押在曼德勒会战。除了第5军、第6军,充当预备队的第66军也全开了过来。  此外还有英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  中国远征军无论如何要打赢这一仗,决不能再退。再退就该退回畹町了。而退回畹町是什么滋味?想当初出兵的时候,滇西老百姓敲锣打鼓,兴高采烈欢送远征队伍,一旦战败而回,何脸见江东父老?畹町桥头还矗立着蒋总司令巨幅画像,“驱除倭寇,收复缅甸”。言犹在耳,而结果丢盔弃甲,陷城失地,如何复命?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这一带七擒孟获,功昭天下,现今要是在这里一败涂地,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  背水为阵,绝处求生。  4月26日早晨,杜聿明率领自己的副总司令部进驻曼德勒。  把指挥所安顿在皇城的兵营内,杜聿明四处巡视阵地。杜副长官此时虽不象部署平满纳会战之初,雄心勃勃,与古人班超、狄青相提并论;但是,他认为缅甸之战尚有可为。有这么多的部队,这么坚固的城防,背水一战,说不定真能扭转乾坤。  回到指挥所,喝下英军将领刚刚派人送来一听冰镇罐装啤酒,杜聿明抖擞精神,口授电文:  限二小时到。委员长蒋:瓦城会战各部集中完毕,决与城共存亡。职杜聿明叩。  然而,缅甸的战局,就象这里的天气,阴晴不定,瞬息万变。杜聿明刚刚下了死战决心,远征军东路又告失利。日军第56师团在攻占棠吉、雷列姆后,一路北犯。我第6军惊慌失措,溃不成军,仓皇败回中国境内的西双版纳。4月28日,日军一举攻下缅北重镇腊戍。腊戍位于曼德勒东北,是滇缅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从曼德勒到畹町的咽喉要地。腊戌失陷,如马谡失街亭,败坏全局。集结在曼德勒的远征军主力一下成了断了藤的瓜,掐了枝的葡萄,陷于绝境。  英军是一支随时准备撤退的队伍,见势不妙,撒腿就跑。4月30日夜间,他们撤出曼德勒,向印度方向逃跑。曼德勒会战顷刻成为泡影。缅战的最后希望破火。  杜聿明无可奈何。5月1日给所属部队下达了从曼德勒总突围的命令。  这是他在缅甸战场下达的第三道突围令。距平满纳突围只有13天。  5月份,已是缅甸雨季前期、天空乌云翻滚,雨水淅淅沥沥,更增添凄凉、萧杀的气氛。  曼德勒会战的破产,中国远征军已处于极度危急之中。由于腊戍陷落,中国军队已不可能沿滇缅公路撤回国内。5月7日,蒋介石越过史迪威、罗卓英,直接电令杜聿明:  “向密支那、片马转移,勿再犹豫停顿。”  杜聿明接命,不敢片刻停留,指挥手下第5军和第66军两个师沿铁路迅速撤退。计划抢占缅北要点密支那,而后夺路回国。  现在,远征军官兵们再也汉有刚出征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昂扬斗志;没有声威震荡,气贯长虹的高亢战歌。人人心中只剩一个念头:撤退。撤退,赶紧撤退!  谁也没有料到,缅甸是个大泥潭,只要踩进脚来。休想脱身而去。  从曼德勒往北。已开始进入山地丛林,除了密瓦铁路,和一条简易公路,只有一些能通牛车的山间小道。道路两旁全是大山和莽莽苍苍的丛林。这时节,缅甸已乱成一锅粥。军队在撒退,老百姓也在逃难。漫山遍野都是惊慌失措的难民,途为之塞。  远征军机械化部队,离不开道路。铁路没多大指望。全缅铁路都控制在英国人手里。他们也要逃命。即使抢到车皮,铁路也极不安全。缅奸到处破坏,炸桥梁,挖铁轨,搬道岔,神出鬼没。防不胜防。运载远征军直属辎重团的一列火车,从车站开出不到5公里,为缅奸颠覆,死伤300多人。  公路上,人满为患,车满为患。缅甸是牛车的王国。再穷的农户也有牛车。拉家带口逃难,百姓们更少不了牛车。沿途塞满了吱吱扭扭、慢慢吞吞的牛车。  缅甸汽车也特别多。一条滇缅公路不知招来多少汽车。有国民党西南运输处的大车队,也有冒险家们走私倒卖做生意的私人汽车—因为腊戍失陷,跑滇缅路的汽车全都挤到密支那方向来。有的是抢运积压在缅甸的援华物资。而更多的装着在滇缅公路上营私舞弊、倒卖军火的奸商的财物。卡车上。军毯、皮鞋、雨衣。轮胎、香烟、罐头、茶叶、布匹,甚至还有香水、乳罩、高跟鞋,应有尽有。一条滇缅路曾经滋生了多少奸商和蟊贼。  滇缅路在流血,也在流脓。  远征军的战车、炮火、运兵车。夹杂在乱七八糟的人流和车流里,慢慢爬行。  汽车走走停停,启动一次。只能走一二百米,一天走不了二三十里地。一些路段堵塞的汽车几十公里长。司机干脆摊开被褥在汽车底下睡觉,醒了再走。  常常是徒步行走的难民,超越汽车,走到了前头。于是头戴盔式凉帽,怀抱钢枪,呆在汽车上闲得无聊的士兵们,捞着一个看“西洋景”的好机会,他们可以从—个比较高的角度上,仔细地观看从车旁经过的男人和女人们。难民们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有来缅甸做工的印度人,还有倒卖珠宝的非洲黑人和英国殖民统治者,更多的是缅甸土人。比较而言,缅甸男人比较懒散,也显得干瘪。男人们也穿筒裙,宽宽松松的,腰间很不经心地挽一个结,走路大摇大摆。但发起急来,干活做事,一个顶仨。逃难路上,有的男人左手提个包,右手提个包,两个胳肢窝底下还夹着包,象耍杂技的大力士。有的左手拉个孩子,右手也拉个孩子,脖子上还骑着孩子,耍猴似的。但不管怎么说,穿裙子的男人,总让中国兵们看不大顺眼。  缅甸女人个个长得水灵灵的,也能干。每人挑着一对大竹箩,一扭一扭往前走。她们穿得单,下身是薄薄的筒裙,上身是紧身的小汗衫。那筒裙、长得不能再长,一直拖到地上。而汗衫又短到不能再短,简直就是件小背心。汗衫与裙子之间,袒露着一抹小葱样白嫩嫩的腰围。女人的短衫是有道理的。没有衣袖是为了炫耀腕上的玉镯,领口开得低,才能显露那珠光宝气的项链。要知道缅甸是个盛产玉石金银的地方啊!筒裙式样新颖,薄如蝉翼,而且颜色艳丽,就象漫山遍野的鲜花。缅甸的山水宝石把女人们出落得仙女一般。可惜是逃难,人人脸上挂着愁容,要是赶庙会或者泼水节,那该有多快活呀!望着一群群匆匆而过的难民,有的土兵心里不禁怅然:  “唉,仅仅为了这帮可怜的缅甸女子,也不该把仗打败了啊!”  杜聿明脸色阴沉,一言不发地坐在一辆敞篷吉普车上。离开曼德勒时,他换了辆车。那辆心爱的“雪佛莱”比较娇气。跑不了缅北的山路,中途退役了。为了避免日本人在中国远征军副司令的坐车上做什么文章,司机只好忍痛把“雪佛莱”推下伊洛瓦底江。  这件事看起来小,但给杜聿明内心以巨大的创痛。心烦意乱的行军路上,再不能把自己关在密闭的车厢内,想自己该想的事情了。作为一个司令官,连为自己创造一个能不受干扰地展开思路的小环境都办不到,本身已经说明。战争彻底绝望了。  杜聿明现在想的和做的唯有一件事。抢占密支那,打开一路血路,把部队和装备撤回国内去。  5月9日夜间,部队到了卡萨,密支那已经不远了。  但就在这个黑沉沉的夜晚,从收音机里听到印度电台广播:  5月8口,日军攻占密支那。  迎头一棒,当胸一拳。杜十明感到脑袋嗡嗡嗡地响,胸门火辣辣地痛,汗珠刷刷地往下淌。  几天来,杜聿明心中只有一个密支那。与中国云南仅隔高黎贡山的这座缅北重镇,就象茫茫夜空中的一盏灯火。一直悬在杜丰明头顶。猛然问,明灯熄灭,最后的一丝光亮消失。顿时,世界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杜聿明独自坐在低矮昏暗的行军帐篷内。他感到胸口发堵,全身燥热。便起身迈出帐篷。  帐篷外也不清凉。5月正是缅甸一年中最闷热的季节。  地面热得冒气,空气潮得发粘。饥饿的蚊虫急得嗡嗡叫。而更为熬人的是心理失调。心静则凉,心躁则热。这位副司令官甚至没有察觉到,他是穿着背心,趿着鞋,在黑暗中面对自己千军万马的。  地上黑黢黢的是长长的车队,各种车辆,摆放整齐。车上车下,宿营的士兵,鼾声四起。夜空晴朗无云,繁星点点,闪闪烁烁。  杜聿明突然留心起那满天星斗。乍看浩渺星空。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实则连座布斗,有门有道,如列兵摆阵。其中玄机深藏,疑团密布,莫测高深。  多象缅甸的战局啊!  杜聿明第一次感到领兵打仗,血战沙场,竞如观星象,探玄机一样,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在真刀实枪、强者生存的世界里,当人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也会在宿命论的阴影里得到片刻安慰。站在空旷的山坡上,远望月色下起伏群山,芥芥丛林,近观公路上绵延不绝的车队和灰茫茫一片行军帐篷,杜聿明心情沉重:  如何把这数万人马带回国去?  次日。杜聿朋决定各部队分路回国。白寻生路。他率领其中第5军军部及廖耀湘新22师离开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而去。行走数日,情况越来越不妙。道路愈走愈见狭窄,两旁林木参天,遮云蔽口。午队行进具问,恐怖、压抑的气氛让人喘不过气来。  一日,队伍行至名叫洞洞山的小寨。再往前走,就是荒无人烟的原始丛林。连牛车道也没有。  庞大的车队。被挡在从林之外,动弹不得。  一支机械化部队,终于走上绝路。  杜聿明跳下吉昔车。四处查看地形。但见村子后面是一道断岩。断岩之下是峡谷。峡谷里,雾霭升腾,深不可测。山风吹来。林涛阵阵。虎啸猿啼。  前无道路。后有追兵,部队怎么办,车辆装备怎么办?  杜聿明围着村子转了几圈,决心难下。望着停在路上的战车、大炮。好不心疼呀!  这些装备都是中国人几年抗战用血和生命换来的。有些坦克。大炮,在缅甸战场还没来得及打炮呢,白白扔掉。  那是剜他心头的肉啊,  直到太阳偏西,杜聿明才下达了那道让他悔恨一辈子的命令:  弃车上山!  官兵们卸下大炮上的炮镜,拆下汽车的内胎。以及其他—些重要部件。然后,将所有的车辆、火炮炸毁。这等于砍自己的胳膊,断自己的腿啊。  日落之前。官兵们携带轻便武器,牵着分到的骡马钻进了无边无际、莽莽苍苍的热带丛林。  从林外,留下战车大炮的残骸,那是中国远征军机械化部队的坟场!  ……  离开大路,杜聿明躺在担架上由卫士抬着行进。回归热病继续折磨着他,体温又在升高。他时而清醒,时而昏厥。他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  不准停留,死也要前进……  阵雨时缓时急,头顶雷声隆隆。部队在密林中又艰难地行走了一天。  傍晚宿营的时候,疲惫不堪的士兵们回头一看,早上离开的那片芒果树林,还在身后的山坡上,这天只走了四,五里地!  道路如此艰难,照这种速度,何时走出从林?  最要命的是没有粮食,官兵们已经数日粒米未进,只靠野果充饥。  宿营时,官兵饥寒交迫,哀声遍野。  把参谋长罗又伦叫来,杜聿明以命令的口吻说:“无论如何,要弄点吃的,不然要死人。”  他一生征战,过去总以为只要武器好,弹药足,加上指挥得当,就能打胜仗。现在才懂得军队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民以食为天,军亦以食为天。  到哪弄吃的呢?  罗又伦搓手顿脚,左右为难,半晌只好实说:“搞不到粮食,山里没有人家。”  “就这么等死啦?”副司令官脸有怒色,他不相信精明强干的参谋长一点法子也没有。  “唉,这实在是……”参谋长唉声叹气,转过脸去一会儿,他自言自语。“倒是还有些骡马……”  “多少?”杜聿明耳朵出奇的灵,紧着追问。  “每个连队五六匹不等。是驮弹药和伤员的。”此时此刻,参谋长特别不忍心提到这些骡马。在缅甸作战中,骡马前送弹药,后送伤员,是立了大功的。进入从林后,骡马负重而行,比人受罪大。怎么能打它们的主意呢?  “杀!”重病中的杜聿明,不知哪里来了一股力量,做了一个十分有力的手势,大声说。  是逼出来的。  杀马的命令一传下去。丛林立刻疯狂了起来。早已饿昏了头的士兵蹭地从地下爬了起来,端着枪刺,举着刀,全围到拴马的大树下。马通人事,见人事不好,惊恐万状。拿枪的士兵不由分说,“砰”的一枪,马应声倒地。人们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叽哩咔嚓,你剜一块,我割一刀,转眼工夫,一匹战马只剩下骨架。蹄子和皮毛。士兵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生起火堆,用竹棍串着马肉,边烤边吃。丛林里弥漫着烤肉馋人的油香。  按命令,每个连队只准杀一匹马,可是士兵饿红了眼,有的连队一下放倒两匹马。即使如此,下手晚的土兵,还吃不上马肉,只能抱着马骨头和马蹄啃。  当士兵们吃完马肉之后,不少人围着战马遗下的皮毛尸骨,不禁嚎啕大哭。战马都杀了,人还有什么指望?一个连队总共五六匹马,能吃几天?吃了马,我们还吃什么?  丛林又是一片哀声。  因为饱餐了一顿马肉,官兵们腿脚有劲,次日的行军速度明显加快。躺在担架上的杜聿明,心中略有宽慰。  可是,没走出多远,前面又传来坏消息。  进山十多天来,—直给部队当向导的当地土人,今天竟然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他前年穿越丛林时留下的标记。老天哪!方圆数百里的大丛林,要是在里面转圈子,这辈子就走不出去啦。  方向不明,部队不敢前进。顿时军心动荡。有人听到这消息,心中害怕,悄悄离开队伍,从原路往回跑。  当此军心不稳。人人惊慌的时候,少数官兵开小差的暗流。要不坚决制止,可能演成瓦解全军的洪波浊浪。再说,在偌大森林,又无粮食。往后走更是死路一条。唯—的办法是全军团结一致,抱成一团,齐心协力往前闯。方能打出一条生路。  杜聿明想到,统兵万众,攻城略地,当个胜利将军固然不易,而一旦损兵折将,溃退千里,当个败将军尤其艰难。  败将难当!  如何整顿残破的队伍,收拾动荡的军心?大败之际,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坚强的信念和铁的手腕。  杜聿明扶病料理一切。他一面命令特务营立即派兵追寻逃跑的官兵;一面叫来向导,好生安慰,叫他不要着慌,慢慢回忆。仔细寻找,相信一定可以找到指路的标记。第二天中午,特务营长李公瑜押着被抓回的五名逃兵来见杜聿明。  杜副司令官支撑着虚弱的身子,从担架上坐起,看了一眼跪在跟前的官兵,问道:  “贪生怕死,临危逃跑,知罪吗?”  “知罪。”逃兵们磕头如捣蒜。  “都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家中还有什么亲人?”  五名官兵泪流满面,一一通报。  杜聿明笔尖抖索,详细记录。  之后,杜长官说:“各人家中老少,本官会妥善照顾,放心去吧!”  五名官兵一齐放声大哭。  一刻钟后,丛林里响起五声枪声。声音低沉、凄婉,长时间在林中回荡。  午后,重庆来电指示,日军已侦知我军回国路线,高黎贡山各山口均布下重兵。我军北退凶多吉少。因此,命令第5军军部及新21师改道进入印度。  杜聿明打心眼里不愿意退到印度。中国人打败仗,难道还要到印度丢人现眼?可是,事到如今,救军要紧,顾不得什么脸面了。他召集罗又伦、廖耀湘,传达重庆的命令。又叫来向导,询问到印度的路线。一说去印度,这位矮小精悍的当地土人立刻惊恐起来。他讲,此去印度尚有200多里,比到中国的葡萄、马面关近一些。但道路更加艰难。全是野人出没的老荒山。他还说:“前年,他和5个伙计到印度贩盐巴,活着回来的就他一个人。那还是旱季呢,现在更不好说了。”  杜副司令官沉默半响。最后,斩钉截铁地说:“穿过野人山,朝印度前进。” &&&第二章 文明人与野蛮人&&-&  覆盖在缅甸北部,绵延而至中国云南、西藏,以及印度阿萨姆邦的这片热带丛林,纵横千里,浩浩渺渺,地老天荒,是地球上的黑三角。  一切保持着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躯干高大的乔木,枝杈丛生的灌木,低矮的草本植物,加上专门横向生长的攀蔓附生植物,把整个森林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解。千年古树,百年老藤,还有一年一茬的无名花草,自生自灭,各领风骚。那一棵参天大树,矗立林中,你别碰它!它早巳腐朽,一阵风来。也许就轰然倒地。那一根枯藤,横在眼前,你别抓它!也许那是一条巨蟒。那里有一丛鲜花,可别摘它!旁边也许就是一个陷阱。  野蛮得到充分的保留和发展,弱肉强食、生存竞争在这片热带丛林中表现得极为单纯而残酷。高大的乔木霸占了高空,独享阳光雨露,将灌木和草莽永远压在低层,不见天日。而一些寄生的植物则把自己的根基扎到大树的躯干上,不断吸吮它的血脉和养分。有的藤萝可以把一株参天大树活活勒死。食草类动物大口大口地吞吃野草树叶,而他们的尸骨终究成了草木的肥料。有—种形似口袋的羊齿类植物,竟能将落入袋内的爬虫消化吸收。  动物之间的相互屠杀,更是残酷无情。林中蝙蝠为何长得又肥又大;你知道它曾吞噬了多少蚊蚋。而蚊蚋靠吸吮牛马身上的鲜血,也曾把自己喂得象小蜻蜒那么大。甚至连最没有本事的蚂蚁,也能在其他动物身上咬出红包。黄褐相间,鲜丽异常,虽无毒,但力大无比的蟒蛇,可以把一匹野牛绞死。而恶名昭彰的眼镜蛇,不动声色,靠注射毒液,致敌死命。狮子则养尊处优,很少自己动手,等别人捕到猎物,它才上前连唬带吓,把别人嘴边的食物抢夺过来。丛林中,还可看到老虎与大象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老虎凶狠残暴,声威并重,号称林中之王,无人敢捋其须。而大象身躯高人,力举千钧,倒拔大树,横冲直撞,所向披靡。虎有利爪,大象有巨鼻。虎下利爪,象身上就要少一块肉。象伸巨鼻,卷住虎腹,就要把它摔个半死。每次搏斗,往往两败俱伤,血肉模糊。野蛮的生存竞争总是血淋淋的。文明在此遭到无情的扼杀和剥夺。丛林中也有人类。但是,他们刀耕火种,茹毛饮血,赤身裸体,被称为野人。野人的居住十分简陋。选一棵大树作依托,打下些木桩,架上竹排,算是房子的地板。四周围上草帘,就是墙。门口斜搭一根树干,树干上砍出道道深槽,就是上下的梯子。整个房屋从外看去,千脚落地,乱草蓬蓬,象搭在树上的鸟巢。野人身材矮小,强悍结实,通体黝黑。男性仅用一片草帘或兽皮遮丑。女人下身也仅系一件小围裙。  要是查族谱,野人属缅北京钦族。由于久居深山,与外界隔绝,他们没有文字,语言简单、难懂,其文明程度尚处于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  中国远征军官兵败走野人山,拥有20世纪文明,用美式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人。一下跌进混沌的蛮荒世界,回到人类远祖生活的地方。  于是文明人与野蛮人便在同一块山林,同一片阳光,同一种空气下共同生活。  他们能和谐相处吗?  野人是什么样儿?进山以后,中国官兵们绝少见到野人行踪。偶尔,找到野人的山寨或零零星星的草屋,他们也早已逃之夭夭。文明人便从那鸟巢式房屋。屋内的石刀、石斧、石桌、石凳、木盘。竹碗等笨拙肮脏的日常用品,断定野人就是野人。他们比原始人仅仅多迈了一步:将窝从山洞搬到树上。  间或,文明人看到挂在草屋屋檐下圆古隆冬,白白森森的骷髅,更是惊骇不已:野人果然吃人肉。  文明人对野蛮人由恐惧而极端蔑视:野人不可以同现代人相提并论,他们是用两条腿走路的动物。  可是,文明人的优越感没能维持多久。  时光在慢慢流逝,文明人处境每况日下。没吃的,没喝的,衣服破了没换的,晚上睡觉没铺盖,病无医药,死无人埋。饥饿、疾病、死亡笼罩着丛林,吞噬着每个人的灵魂和肉体。  风雨黄昏,一些文明人能幸运地钻进野人居住的高脚屋,围着火塘,呼呼入睡的时候,或者更幸运一些,能从野人留下的竹篮、木碗里找到一截苞米,从火堆里扒出一只煨熟的地瓜,开始狼吞虎咽时,他们会悲哀地感到:  现在,我们连野人都不如!  于是,文明人开始模仿野蛮人。学习丛林中求生的本领,掌握朦昧世界中处事待人的法则。脱下文明的外衣,抛弃文明世界中规范人类行为的种种戒律,潜存于文明人灵魂中、肉体里的野性,便象一团烈火熊熊燃烧起来。从而实现了野性的复归。  人们惊异地发现,人类由蒙昧走向开化,由野蛮步入文明,每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耗费漫长的时间;而由开化退回蒙昧,由文明跌进野蛮,却只要很短时间。甚至一夜之间便可完成。  野性的复归:  故事之一:  新28师83团团长杨励初,黄埔第三期毕业,参加过东征和北伐,抗战开始又参加过上海战役。打仗不怕死,人长得也潇洒,军装笔挺挺的,黑皮鞋,白手套。干净利落。4月底,远征军放弃曼德勒会战,第5军主力已开始向北后撤,该团还奉命固守曼德勒城内工事,掩护撤退。直到5月上旬,主力退远了,他才缓缓后撤。是全军退在最后的一个团队。  进入野人山后,由于连日大雨,官兵衣服透湿。火柴点不着,既没有饭吃,连烤衣服都办不到。饥寒交加,长夜难熬。为了防止疾病,杨团长别出心裁,每天夜间和早晨,规定各连队进行体操锻炼。以运动驱寒。  不幸得很,不几天,他自己竟病倒了。  也叫不上是什么病,只觉得小肚子象灌了铅,又沉又胀。最初是发烧,接着小便大便全带脓血,还有一股恶臭。  俗话说,硬汉经不住三泡稀。何况他屙的是血!  团长已经便血三天。士兵们只好抬着他走。  杨励初看见有的士兵和他患同一种病。已经倒毙路上,心想自己也难逃厄运。但一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死不瞑目呀!  有位老兵一直护理在担架前,他见团长长吁短叹,痛苦不堪,便悄声说:  “团长,不用悲伤,你的病有救,不得死。”  “无医无药,如何得救?”团长有气无力。  “我有个方子,只要你能吃得下去,就能有救。”老兵信心十足。  杨团长想,这是老兵用话安慰他。其实能有什么法子?  停丁一会,老兵接着说:“你要得救,只有一招,喝‘回龙汤’。”  “啥叫‘回龙汤’?”见老兵一片好心,团长问了句。老兵迟疑了好一会。才低声在团长耳根说:  “就是喝自己便的血呀!”  “叭”,一个耳光抽上来。  又拖了一天。  杨团长的病越发沉重。晚上,已不省人事。老兵自作主张,动手给团长灌了半瓷缸“回龙汤”。  第二天,团长的烧退了,人也清醒多了。他问:  “咋回事?”  老兵如实告诉他。团长无言,使劲闭上眼。老兵乘机说:  “团长,‘回龙汤’喝三遍才治根呢。”  “哼?”团长鼻子重重地哼了一声。  果然,三遍“回龙汤”下去,团长的烧彻底退了,感到一身轻松。他站起来后,一眼看见那只盛过“回龙汤”,满是血腥的搪瓷缸子,一脚踢飞,大骂道:  “喝自己屙的血。我还算个人吗?‘回龙汤’,呸!”  故事之二:  机枪手朱大贵膀粗腰圆,长得象座小铁塔。那是个能吃能喝的主哇!他自称胃口好,石头块进了肚子也化得了。不怕打仗,就怕饿饭。出国之前,在畹町桥边吃最后一顿饭,肉包子。连里说了,过了畹町桥,就出国,一切伙食都由英国人供应,面包、罐头,全是西餐。这是最后一顿中国饭,放开肚子吃。那顿饭,大贵一气吃了16个大肉包,跟打机枪似的,不带卡壳。  部队撤退后,英国人停止供应,部队伙食开始定量分配,一人一顿顶多半缸稀粥,这哪够大贵舔?他开始骂大街:  “妈的,打仗,按个头,叫大个子扛机枪;吃饭,论人头,大小一份,这公平吗?”  进了野人山,连半缸稀粥也不供应了,全靠自己谋生。这就更苦了大贵。在密林里行军,绊胳膊挂腿的,小个子占便宜,他五大三粗本来就不灵便。还扛挺又长又沉的机枪。  每天能跟上队伍就不错。哪顾上找吃的?别人一天能啃上几个生芭蕉,或者野果于什么的,也就凑合过去了。可是,大贵那食量,树皮草根也得一大捆。  后来,看见别人把皮带煮了吃,他又骂。别的当兵的背的是汤姆式,或者卡宾枪,枪带全是皮的,偏偏他扛的捷克式机关枪是帆布带。当官的呢,有皮手枪套,还有皮鞋。大贵只有草鞋。没得啃。大贵实在没了办法,人已经瘦了一圈,机枪却越来越沉。他常常饿得心里发慌,手脚冰凉,全身冒虚汗。有时他想,什么时候能再吃上一顿肉包子,死了也心甘。  这天中午,他实在迈不动腿了,双腿—软,歪倒在路边;心想,就这么死啦;做个饿死鬼,太冤,他想站起来,已经没有这份力气。  死就死吧!他侧过身去,突然看见不远处草丛里有一只皮鞋,他眼睛一亮。不知从哪里来了股力量,“噌”的从地上爬起来,奔过去要拿皮鞋,结果从草丛中拖出一条腿,是一具死尸。  大贵略一迟疑。最后说:“既然你用不着了,给我吧!”  他生了一堆火,从河里舀来半钢盔水,架在火上烧。一边用匕首把皮鞋削成薄片放进水里煮。他妈的,那皮鞋太结实。半天煮不烂,大贵等不及,边煮边吃,天快黑的时候,把一只皮鞋全吃进肚里。  夜里。腹部绞痛,他觉得人事不好。曾听别人说过,牛皮吃多了,会得牛皮结,枪药能解。他急忙取下子弹带,扭开弹头,把火药一筒筒吞进肚里:可是疼痛越来越厉害,肚子胀得要爆炸,他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叫爹叫娘,直到断了气。  天亮后。别人看见大贵双手抱着肚子,全身曲卷成一个圆球,四周的树丛和乱草全让他碾平了。  故事之三:  一棵大榕树下,横七竖八躺着几个士兵,半天没人动—下。长时间在丛林中生活,天天下雨,又见不着太阳,枪支,钢盔、衣服、皮肤、指甲盖,甚至眉毛、胡子都长了青苔,鸡巴掏出来也呈绿色。大森林把人都染了。躺着的那几个兵,乍一看。你分不出哪是树干、树根,哪是人?他们已和古树相融合。  人毕竟不是木头。终于有一个士兵坐了起来,说:  “班长,得找点吃的呀,不能这么等死。”  “放屁!谁说不找吃的,你得说上哪找去?”  大家又都不说话了。  静了好一会,突然又有个士兵坐起来,说:  “班长。你听。有水声。”  “野人山到处是水,水能填饱肚子吗?”  “有水就有鱼呀。”那个士兵又说。  “小子。对呀,怎么不早说。”  班长起身,大家也赶紧爬了起来。循水声走去,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座瀑布。瀑布脚下有个水潭。可是,深潭之中是不是有鱼?管他呢!  班长从腰间解下两枚手榴弹,捆在一起,往水中一扔。  “轰隆”冲出一丈多高水柱。水柱降落,水面浮起了两条大鱼。士兵们一高兴,叮叮咣咣,又扔了几枚手榴弹。立时,水面浮起白花花一大片鱼。  水性好的士兵跳下水潭捞鱼。鱼儿太多,光拣大的捞,一会儿就是一大堆。各人的钢盔、衣兜、裤袋都装满鱼。回到榕树下,抱来柴禾,架起铁锅,准备美餐一顿。  半盒火柴是全班的命根子,由班副保管着。哪知,刚才光顾高兴。下水捞鱼,忘了把火柴掏出来。现在要点火,掏出来一看,全泡汤了!  “嚓嚓嚓”,火柴划光了,没划出半点火星。气得班长把枪栓拉得哔啦响,威吓道:“毙了你个王八蛋!”  刚才是愁没吃的。现在有了水凌凌的大肥鱼,却设法烧热它。七八个大兵眼巴巴的干着急。  一个时辰一个时辰过去,再不吃,鲜鱼就要变臭鱼。  班长走了上来,抓起鱼,一人手里塞一条:“既然进了这地方,甭把自己当人看。吃!给我吃!”  说完,他自己先象条饿狗似的,大口大口地咬起生鱼来。咬第一口,他整个肠胃翻江倒海往外冒,全吐了出来。  咬第二口。又要吐。他咬紧牙关,紧锁喉咙,眼泪都要憋出来,硬是把快翻到嗓子眼的东西咽回去。再往下吃,就顺当多了。  他妈的,人变成狗,变成猫,也就是一会儿工夫。班长自己先变成了狗。再来逼别人,他见士兵们个个哭丧着脸,便瞪起眼睛:  “吃!不吃。吃枪子!”  于是。全班人都象狗象猫—样,学会了生吞活剥。  故事之四:  芦草丛里窜出一条野牛,挺着两只锋利的犄角,右边犄角血淋淋的,还挑着—顶破军帽。一看肯定是刚挑死一个兵。牛屁股上穿了—个大洞,血肉模糊,那是挨了枪。野牛“呼哧呼哧”窜过去,后面跟着追来四个兵。当兵的也都急红了眼,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看得出,他们刚与野牛进行了一场搏斗。  士兵踩着野牛洒下的一路血印,追了一程,在一道土坡下,终于追上。跑在后面的一个大胡子班长,对跑在前面的士兵喊道:  “小六儿,打呀!”  跑在前面被叫做小六儿的那个兵,立即端起汤姆枪,瞄准野牛的大肚子。就要扣扳机。  “不许打!”  就在这当口,一只手将小六儿的枪管托起,“哒哒哒哒”一梭子弹朝天空射了出去。  “你,你什么人?”大胡子班长气急败坏,赶忙来问。那是个当官的,也是一脸胡子,身后还跟着两个兵,他把小六儿的枪管拨到一边去。反过来问大胡子班长:  “你们是哪部分的?”  “66团四连的。”大胡子班长报了番号后,又觉得不能让他占上风,便反问,“你们呢?”  “师部——侦察连。”当官的把“师部”两字拖得长长的。“为什么不让我们打野牛?”  “野牛是我们的。”  “胡说”大胡子班长被激怒了。  “放肆!”当官的呵斥道。  “你们的?野牛还有主儿?”  “从昨天下午我们就追踪这条牛,牛身几根毛,我们都数过。你们想拣便宜?”  大胡子班长气得胡子一抖——抖,说:“白拣,我们和它斗了一个上午,它还挑了我们一个人,犄角上有我们班副的军帽!”  两个大胡子相持不下,野牛乘机溜走。  “追!”大胡子军官领着两个士兵窜了上去。  “撵!”大胡子班长也一挥手,领着自己的人马跟上去。  追过一道山梁,野牛又出现了。当官的和他的两个兵不顾一切扑上去。  大胡子班长和自己的人马在后头停下来,他喊道:  “小六儿,打!”  小六儿端起汤姆式又对准了野牛的大肚皮。  “你他妈的往哪瞄?”班长骂道。  “野牛呀!”  “我叫你打两条腿的。”  小六儿见班长眼睛血红血红的,象野牛,怪吓人。“这,行吗?”小六儿声音打着颤。  “先打两条腿的。再打四条腿的。”班长斩钉截铁地说。小六儿一边把哆嗦着的枪管对着前面那三个人,一边哆嗦着问:“这行吗?”  “有他们的,就没有我们的。”班长嘟噜了一句,突然提高嗓门一声喊:  “打!”  “哒哒哒哒”。小六儿眼睛一闭,一梭子弹飞了出去。前面那三个人摇摇晃晃地栽倒下去。野牛一惊,竟站住不动了!  “牛是我们的了!”  大胡子班长领着人奔了上去。  故事之五:  炊事兵李二过去在团部炊事班是掌勺的。不管有什么好吃的,他必尝第一口。所以嘴也特别刁,伙房杀猪,他光拣里脊吃,杀鸡专吃鸡胗子。他是个麻子脸,因为吃的油水大,脸上的麻点一坑一坑的都是油。  现在可好。在山林里要啥没啥。他经常顶着只白铁锅,可惜没东西可煮,只能扣在头顶,用来挡雨。他肚子瘪了,嘴馋了,脸上的麻点失去了油光,全是泥水。一饿起来他就后悔,掌勺那阵为啥不多吃点,挑肥拣瘦个什么劲?  已经三天没找到可吃的东西,饿得他头昏目眩。这天有点小运气,逮到一只小鹑鸡。他内行呀。生起一堆火,往火上一燎,三下五除二,转眼就把毛退净。再把肠子肚子扒出来。这一会工夫,白铁锅的水也开了。把鹑鸡往里一搁,一会儿就闻到那股许多天一直没闻到的香味。李二馋得大口大口咽口水。脸上乐开了花。  鹁鸡出锅了。李二双手一提,张门就咬下半只腿。真香哪!  这时,走来一个人。他是靠鼻子找到李二这儿来的。刚才那股肉香实在太诱人了。  李—回头一看,是杨副团长。副团长抓后勤,正是他的顶头上司。李二不言语,没看见一样。低头还啃他的鹑鸡。副团长站着,眼勾勾地直盯着李二手中的鸡,看来不说话不行了。他艰难地伸出手,对李二说:  “给一点吧!”  要是往常,还用长官张口,李二早给端过去了。可是,今天不行。他指望手中这点东西活命呢!  “这点野鸡,没拳头大,怎够两人吃?”李二头也没抬,边说边加快了吞咽,好象怕鹑鸡从手中飞了。  “给点汤也行。”副团长说。  “汤也没多少。”李二答。  “绐一口就行。”  杨副团长说着,把碗伸了过来。  “你要动手?”  平时见长官总是和和气气的李二,突然发起急来,他横眉立眼,夺过副团长的铁碗,扬手就扔了出去。“离我远点。”  李二恶狠狠地说。  副团长含着眼泪,从草丛中拣起铁碗,一步一颤地走了。  当天下午,李二在前头的一棵芭蕉树下,又看见了杨副团长。他已经死了。他四脚朝天地躺着,嘴巴张得大大的,象要把整个世界吞下去。那只白铁碗。紧紧地抓在他的手里。  李二扑上去。痛哭流涕。他拼命地捶打自己的胸膛,抽打自己的嘴巴,嚎啕大哭:  “副团长,我不是人,我是畜牲,我对不住你呀!”  故事之六:  英军联络官汉森中校随新22师搬进野人山。他可是个高贵人种,皮肤白皙,黄发碧眼,鼻梁又高又直。象搭在屋檐下的一架梯子,军装是茄克式,高腰皮鞋黑又亮。中国话很生硬,听起来拿腔拿调。也许这样更能显出白色人种的优越感。  刚进山的时候,他是比中国人优越多了。他那身茄克衫前后左右到处是兜兜,裤腰裤腿也有四五只口袋。这家伙是有点先见之明,进山之前。他到英军的一个仓库去了一趟,什么玩艺也不要。只把全身上下的十几只口袋塞满了压缩饼干、巧克力、罐头。整个人鼓鼓囊囊的象口大麻袋。当中国官兵在山外炸毁战车、大炮等重武器的时候,他把身上的卡宾枪和子弹带扔进了水坑。他很明白,进了野人山,枪还有什么用?即使偶尔碰上毒蛇猛兽,那也不用他动手呀!  进山的头些天,他不慌不忙。宿营时,他背囊里有一顶很精致很轻巧的小帐篷,别人在砍树枝砍芭蕉叶搭棚子,他总是找个远点的地方支起他的帐篷,然后一个人悄悄地从衣服口袋里掏出饼干罐头细咽慢嚼。他高傲,喜欢孤独。不愿意中国人打扰他,因为他是野人山里唯一的大财主、大富翁。有时候,中国士兵们找了些野果野菜,围在一起大啃大嚼,也请他入席,他总是警惕地摆摆手:  “我们白人不吃这些东西,谢谢,谢谢。”  他既不想吃那些东西,同时也是怕别人打他口袋里的主意。  汉森中校研究过地图。他计算,走出野人山大约要20天,他口袋里的干粮基本可以维持。可是,他只计算了野人山的路途距离。没有估计到野人山的难度。所以,当他上下衣袋的干粮告罄的时候,野人山还没有走完一半呢!  于是,汉森中校惊慌起来了。  首先是晚上宿营时,他的小帐篷再不离中国士兵草棚那么远了。因为口袋里粮食一空,他就感到心里不踏实。夜间的虎啸猿啼叫他心神不安,好象野人山里的野兽也比以前凶了许多。手中无粮,心里发慌啊,  过去行军,他总喜欢跟黄种人拉开点距离,远远地跟在后边,踩着别人脚印走。这样既省劲,又少走弯路。他处处显示出人种的差别:白人的精明和高贵。现在不敢了,他总是设法夹在黄种人中间,他怕掉队。一天途中休息的时候,几个中国兵不知从哪里弄来一点甜面,准备做面糊喝,可是火柴划不着。  汉森中校走了过去,很亲密地说:“哈罗,邀请我吗?先生们。”  “不行!”  蹲在地上的几个中国兵不约而同地往中间靠了靠,一面护住小铁锅里的甜面,一面用敌对的目光抵制那只饥饿的白狼。  “我可以入股吗?”汉森狡黠地问。  “用什么入股?”一个小个子中国兵反问。  “我有这个。”汉森中校从衣袋里掏出一只打火机,“咔嚓”一下,打火机头闪出红色火苗。  为首一个中国兵接过汉森中校的打火机,也“咔嚓”一下,点着锅底的柴禾。之后。将打火机熄灭,拿在手里玩了一下。便放进自己的衣袋。他冲汉森中校点点头,说,“你入股了。”  汉森搓搓手,便也坐到中国兵的圆圈里。  一会儿,甜面糊熟了。一人分了半瓷缸。一阵稀哩哗啦的声音过后。各人的瓷缸都已底朝天。中国兵们便用肮脏的手指去刮粘在缸底的那点面糊。汉森中校以为这很不雅观,他坚持不用手,但又忍不住使劲伸长舌头去舔缸底的东西。而他那高鼻子有点碍事,结果,弄得满鼻头都是白面糊。最后,他很幽默很有风度地做个手势,对中国兵说:  “我们的合作很圆满。”  隔一天晚上,又是那几个中国兵弄了一些玉米在啃,中校走了过来。又很亲密地问:  “我可以入股吗?”  “用什么入股?”  中校取下口袋里的金笔递过去。  “先生,你留着自己用吧!”中国兵说。  见不要金笔,中校又脱下手中的金表递过来。中国兵看也没看一眼。  中校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中国兵啃完玉米,走了。地上留下几个玉米芯。中校悄悄地走过去,拾起玉米芯,擦也没擦一下,就啃了起来。又过了几天,上回那个小个子中国兵在挖芭蕉根充饥的时候,看见汉森中校趴在一座高高隆出地面的蚂蚁窝跟前,正使劲用双手掏东西,便走过去问:  “中校先生,这是干什么?”  汉森抬起头。只见他胡子沾满了白花花的蚂蚁蛋,还有不少蚂蚁爬到他的脸上,咬得他龇牙咧嘴,他继续往嘴里大把大把地填蚂蚁蛋。  “白蛋能吃?”中国兵问。  “这是蛋白,高蛋白。”汉森中校纠正道。  野性的冲突  进入野人山的数万中国远征军官兵,饥寒交迫,疯狂绝望,成了生存竞争中一股可怕的力量。他们是一群蝗虫,所过之处,树皮草根皆遭殃;他们是新来的林中之王,锋芒所向,飞禽走兽纷纷落荒而逃。  野人山中的野人。很多年来,就是这里至高无上的主人。因为他们会用两条腿直立走路。会用火,会用工具,因而,在森林中处于无可超越的地位。现在,突然窜进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于是,野人与文明人无可避免地展开了竞争与冲突。这是野性的冲突。  中国远征军本来是一支有铁的纪律的队伍,在整个盟国中都享有盛誉。但是,纪律是文明的产物。当文明被毁灭,纪律便荡然无存。  茫茫林海中,远征军的官兵们白天艰难跋涉;夜间,他们需要安身之处。当然可以搭芭蕉棚,也可以睡草堆,但是,视界所及,发现鸟巢式高脚屋时,他们便渴望能在那里占有一席之地。高脚屋毕竟比芭蕉棚、草堆干燥些,暖和些。那毕竟是人呆的地方啊,高脚屋里的野人,一见如狼似虎。端着枪的军人走来时,自感势单力薄,赶紧退避三舍,望风而逃。军人们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高脚屋。遇着那些野人聚居的山寨,见着少量军人,野人便在首领的带领下,举着大刀长矛,拥立在寨门,对不速之客,怒目而视。严阵以待。于是,精疲力竭的军人自知是不受欢迎的人。并处于下风,便从半山腰绕道而过,另寻生路。  此时的竞争一般是不流血的。  然而血淋淋的竞争不可避免。  在一处山坡下,森林的隙缝里有一小块耕地,稀稀拉拉长着些玉米。野人刀耕火种,能长出什么好庄稼?玉米秆上结了些棒子,虽然不多,但在墨绿墨绿的森林中,那鲜红鲜红的玉米缨子象一面面小红旗,是相当耀眼的。一群饥饿的士兵老远老远就盯上丁这些小红旗,不顾一切地扑了过来。  他们如野牛一样。瞪着馈得发绿的眼睛,在地里争抢玉米,完全忘记了蛮荒中的这片耕地是有主人的。就在他们忘命地抢摘玉米的时候。林莽里闯出—群野人。野人们张牙舞爪,挥动着大刀铁矛,挽起箭,劈头盖脑地向玉米地里的军人猛袭过来。  立时,地里倒下几个土兵。  士兵们从慌乱中猛醒过来。此时,饥饿已成了威胁生命的第二敌人,而野人的手里的那些笨家伙立时就可能要了他们的命。于是,他们扔掉手中的玉米棒,端起了汤姆枪。起初,士兵们向空中打了几梭子,以示警告。但野人肯定不能领会这个意思,或者,他们根本不知道汤姆枪是个什么玩艺,继续逼了上来。  又有些个士兵被野人的笨家什击中。  士兵仃迫不及待地将枪管放平,“唰——”一串火光在玉米地里飞舞,野人们便象喝醉了似的,东歪西斜。剩下的也不恋战,一转身消失在丛林中。  枪声停止后,玉米地已是一片殷红,好几具土兵和野人的尸体杂乱地横陈着。  这就是十来个玉米棒子的代价!  除了为生存。野人与文明人也为人格和尊严展开冲突。  野人信鬼,每个高脚屋内都有一个专门房间安顿鬼魂。房内有个木架,遍插着用纸扎的牛头马面之类的鬼符。上面涂抹着红、蓝、黄、黑各种颜色。这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野人可以为文明人退让出自己的高脚屋。可是,文明人要是不懂规矩,闯进了鬼的房间,把鬼符弄乱了弄坏了,那就冒了天下大不韪。只要发现鬼们遭了冒犯。野人必得尾追而来,向文明人猛烈报复。  野人的祖坟也是神圣的。野人什么都能将就,而祖坟很讲究。坟墓的四周挖着很探的沟,要用科学的道理解释,这是为了排水,保持坟内干燥。坟头是三四尺高的土堆。上面盖着如“白无常”帽子样儿的草帘子,那是为祖宗避雨的。旁边插着—根一丈多高的竹竿,顶端扎着纸糊的刀弓剑戟似是借此保证祖宗免受外来侵害。外人要是看见野人的祖坟,即使不肯磕头,也必须绕道走。要是有人用脚踩—下坟墓的土堆。或者把屁股坐下去,野人看见准饶不了你。有些士兵就为这点事,让野人活活打死。  一般来说,野人不主动向文明人发起攻击,但是,也有例外。  在野人家族中。女性的地位看来比男性高。男人多为外出狩猎,女人即看家护院,生儿育女。同时,因为野人山生态条件恶劣。女性死亡率高,男女比例失调。物以稀为贵,这也利于提高女性地位。  野人中的男性十分强悍粗犷,女性一点也不比男性逊色。女性的上身也是公开的,两只大乳房无遮无盖地裸露着,或者以为这样很美呢。女人也纹身,大多是双刀形,或八卦图等对称图案。她们大嘴巴,厚嘴唇,高颧骨,塌鼻梁,身材短小,披头散发,背挎大刀,野性十足,显得比男性更能为所欲为。  野人对异性的追求和占有单纯而勇猛,一点也不用考虑地域、肤色、语言、相貌、年龄等因素。在野人山里,身体单薄的女兵时常成为男性野人的猎取对象。而女性野人有更多向男兵发起进攻的机会。  有一天,两个女野人暗中盯住一个掉队的男士兵。她们很有耐心地跟踪了整整一个上午。那男士兵看上去相当疲劳,走路一瘸一瘸,越走离队伍越远。中午时分,机会来了。男兵离开同伴到一处山泉下喝水。两个女人极为果断地扑了上去,象老鹰抓小鸡似的,架起男兵就跑。男兵精疲力尽,已经没有挣扎的气力。  穿过一座山谷,来到林子深处,那里有一个极隐蔽的草棚。两个女人把男人放倒在棚子里;男子又急又怕昏厥过去。女人便舀来半瓢泉水,把男子扶起,轻轻地搂在怀里,一点一点地给男人喂水,还不断蘸凉水擦男人的额头脸颊。见男子慢慢睁开了眼睛,两个女人大为高兴,又唱又跳,还采来些野花,插在头顶,不知是调情,还仅仅因为兴奋。终于,夜色降临。黑沉沉的夜幕抹去了天与地、阴与阳、水与火的界限,抹去了野人与文明人的湾掏。世间万事万物都在这墨色下融为一体。  当夜,两个野女人共同占有了一个男人。  次日白天。一个女人留在草棚里伴陪和看守男人,另一个出去找食物。到了夜间,她们又要重温旧梦。梦持续了三夜。一个皮包骨头的男人,无论如何不能经受住两个身体壮实,情欲炽盛的野女人的轮番压迫。  男人实在无能为力了;野女人似乎懂得这种事不能过分勉强男人。何况,目下野人山里到处都有可以捕捉的目标。第四天,两个女人背起男兵,悄悄地送回到士兵们必须经过的一个山口,把人交还回来。黄昏时分,她们又在另一个山口轻而易举地捕到另一个猎物。  野性的融合  野蛮人与文明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竞争和较量,彼此加深了了解。  野人们切切实实地知道,闯入他们领地的是人中豪杰,比他们自己强大得多。文明人手里端着、胸前挂着、屁股后面别着的那些长短粗细不一的水火棍,确实比他们的刀弓弩箭厉害得多,文明人使用的火柴和“咔嚓”就着的打火机比他们的燧石火绳便当得多。野人们逐渐由对鬼神,对虎豹龙蛇的恐惧,转而对文明人的恐惧。恐惧本身也包含着崇拜。文明人呢,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沦为野人,甚至连野人都不如。这样,文明人便能以平等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对野人进行研究和揣度。他们首先发现野人那鸟巢式的高脚屋原来是设计得极为合理、极为科学的哩!把屋底架离地面。能防潮,防野兽,防洪水。野人山的雨水和山洪给这些中国人印象太深了。中学地理课本里曾说缅北和印度的阿萨姆邦是全世界降水量最大的地方,年降水量高达800--1000毫米。暴雨常常引发山洪,摧枯拉朽,扫荡一切。一天,几十个士兵在野人山寨宿营,高脚屋不够住,一些士兵就在地上露营。夜间,一股山洪呼啸而至,将睡在底下的士兵一扫而光。住在高脚屋里的却安然无恙。  你能不说这鸟巢式的建筑不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吗?  至于高脚屋那“八字”草帘屋顶,有人经过一番考察后,惊异地发现,那就是活脱脱一顶孔明帽。这种说法不无根据。孔明南征时,在这一带打过仗,谁能保证雄才大略而又体恤民情的诸葛先生在这方面对当地人不有所点拨呢?  野人吃人肉,过去是传得最玄乎的。有的说野人吃人肉枕人皮。也有的说,到了播种季节,野人便四出寻找陌生人,把头割下,挂在树上,大家围着人头跳舞。死人脸上表现出笑容。就互祝来年丰收;死人脸色悲哀,预示来年遭灾。大家就互相叹气。这些无稽之谈,很快不攻自破。要说吃人肉枕人皮,现在野人山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肉人皮,满山都有死尸,都有奄奄待毙的伤病员。野人吃了哪个的肉,剥了哪个的皮?要说挂起人头跳舞,谁发现路上有无头之尸?  最主要。野人与文明人并无根本的、长远的利害冲突。野人关心的是他们对自己领地的永久主宰地位;文明人不过要从野人山闯出一条生路,根本不打算在这里安营扎寨,占山为王。  渐渐地文明人与野蛮人取得了谅解和信任,学会了克制和礼让,开始和睦相处。  部队行军途中,遇有野人的高脚屋。一般都不进去。即使借宿,也不乱翻乱动屋里的物件。野人禁忌很多,以免无意中冒犯了他们。经过野人山寨,部队自动绕道而行。野人聚集在寨门观望,以目相送。有时,由头领出面,手持托盘,献上一些槟榔、鲜果等食物。军人即回敬些火柴、小刀之类物品。  新28师83团团长杨励初和他的部下,则运气更好一些。这位胡子拉碴、病病殃殃的汉子。自喝下“回龙汤”后,病情大有好转,躺在担架上继续前进。行走若干天后,来到一座大山,山上有些人家,经查询竟发现有两位爱尔兰女士,长期住在山顶,专为野人治病。  全团官兵大为诧异。此等非人的环境中。她们身为女流,又是外国人,竟能在此长期居住,为山里人服务,这得有多大的善心!唉,白人当中也有好人呀!  杨励初更是喜出望外,他叫士兵把自己抬到爱尔兰女士住所。她们给杨团长诊病,打针,拿药,非常细心周到。在杨励初眼里,她们的金发那么秀美,碧眼那么有神,心地那么善良。简直就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爱尔兰女士不仅治好了杨团长的病,而且治好全团官兵的心病。人们大受鼓舞,说:“欧洲女人都能在缅甸的野人山生存下去,我们亚洲的男子汉没有理由在自己家门口闯不出一条活路,”  杨励初的团队与杜聿明第5军撤退路线不同,他们计划翻过高黎贡山直接回国。路上渐渐地野人的山寨比较密集了些。向导讲,渡过前头的淡水河,就是蒲桃镇,那儿可以弄到点粮食。  饥饿中没有什么比粮食更能鼓舞人心!  行军速度明显加快,可是来到淡水河边,官兵们刚要过河。对岸林中枪声大作。杨励初判断,敌人已经抢占了蒲桃镇。  这是坏消息,也是好消息。既然敌人从北边抄到了蒲桃镇,说明这儿离山外确实不远了。  部队精疲力竭,残破不堪,不能与敌对阵,只好改道绕过蒲桃镇。  7月中旬,队伍行至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经过两个多月的煎熬,野人山已经吞噬了一半以上官兵,全团只剩下700余人。  前面又是大山,没完没了。山,沉重地压在官兵的心头,有人见山就头晕,呕吐。  能不能翻过眼前这座山?人人都在心里问自己。  杨励初领着残兵,拼死拼活,总算攀上山顶。山顶有一土人部落,几十户人家。杨励初不敢打扰他们,吩咐部队在土人的寨外宿营。没想到,竟感动了上帝。  土人看见这些兵衣衫褴楼,形容枯槁,却很安分守己;又见他们啖食野菜树皮,全无难色,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下午,土人首领派人送来60桶粮食。  —支垂死的孤军,竟然绝处逢生。  部落人越发高兴,晚上杀了一头牛,煮了几锅牛肉,在寨子中央燃起篝火,要和文明人联欢。  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狂欢之夜。  部落的男男女女都赶来了。也说不上那是什么鼓乐。叫不上那是什么舞步。火光映照下,部落人手舞足蹈,狂蹦乱跳,如醉如痴。如颠似狂。  在感情的狂涛中,文明人则显得拘谨,有点手足无措。  部落首领向杨团长敬了一碗牛肉汤后,又请他跳舞。杨团长虽然身体孱弱,气力不支,但盛情难却。部落人上来两个男子,扶着他跳一圈。  士兵们人受感染。也纷纷起身,和部落人舞了起来。熊熊火光下。融融夜色中,语言不通,习俗各异,分别处于两个文明时代的人,奇妙地融为一体。 &&&第三章 女兵恨&&-&  走进野人山的中国远征军,如同跌入没有底的泥潭,越陷越深……  开初,部队尽量保持着建制,保持着队形,手拉手,一个一个往前走。渐渐地,距离拉开了,身强力壮的走到前头,老弱病残者甩到后面。有人掉队,有人栽倒,路边不断有倒毙的尸体。  大自然的淘汰是不可抗拒的。  队伍成了三三两两的散兵游勇,满林子都有人声,但又很难见到人。在浩瀚的林海里,人和蚂蚁那么不起眼。越往前走,尸体越多,幸存者越少。野人山张开血盆大口,在慢慢地咀嚼、消耗一支活生生的队伍。  撤退的部队中,有不少女兵。她们是最不幸的人们。只要看看途中男兵们的悲惨遭遇,女兵的境况,便可想而知了。  那是一帮风华正茂,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新女性啊!  远征军组建的时候,女兵的挑选是相当苛刻的,横挑鼻子,竖挑眼,百里挑一。走上国际战场,和盟军并肩作战,理应选择最优秀的人才。参加远征军的女兵,绝大多数来自大中学校,也有一些是从缅甸归国的华侨。她们有文化,年纪轻,身体好,怀着美好的憧憬,投入缅甸战场。在男兵们的眼里,女兵们最受尊敬。她们的每项工作都那么重要,那么神圣。有了护士,伤员们才能挽留住生命。有了译电员,战场指挥才能畅通无阻。出于女政治队员之手的战场小报总是比男政治队员写得更动人,更有鼓动性。文工团里的女演员,则是最受欢迎的百灵鸟。口齿伶俐的翻译小姐,更是让男兵们羡慕得不得了。不能设想,没有女兵的加入,军队如何成其为军队?没有女兵的参与。军队如何打仗?  而现在。女兵在蒙难。  与男兵相比,女兵的弱点是明显的。女兵的身躯比男兵纤细,这从军装的尺寸可以证明;女兵的步幅比男兵狭窄,这在队列条例里有规定;女兵的饮食比男兵要精细。这从军需供给标准可以查到;女兵的感情比男兵更脆弱,男儿有泪不轻掸,女儿有泪泪沾衣。何况,在生理上,女人还有那么多的罗嗦事。  野人山的种种磨难。把身强力壮的男子汉也一个一个拖倒了,熬垮了。女兵们,她们那纤细的身躯如何抵挡得住黑森林的无情摧残?她们那孱弱的肩膀如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聿明女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