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中阿兹特克神话人的浮动园地是什么样的

书店排行榜
当前共有:字
提示:分享时会自动附带图书的链接地址与封面图片。
jQuery("#pageDivUser").html("");
bind_UserCommentsList(mtype, pageindex);
jQuery("li[name='tiu']").removeClass("current2");
jQuery("#" + "tab_userli" + mtype).addClass("current2");
function bind_UserCommentsList(mtype,pageindex){ //绑定网店网友评论
var pagesize = 5;
jQuery.getJSON('/AjaxBookNoUser.ashx?___time=' + Math.random(), { ___type: 'Get_CommentsBookUserList', bookid: bookid, mtype: mtype, pageindex: pageindex, pagesize: pagesize }, function (result) {
if (result != "0" && result != "-1") {
var html = "";
jQuery.each(result.list, function (i, item) { //绑定Table 0 地址
1标题 2 源 3 时间
var t = "";
t += "{0} ";
t += "{2}";
t += "{5}{3}";
var ibuy = "未购买用户:";
if(item.isbuy ==1){
ibuy="已购买用户:";}
t = t.format(item.title,item.guid,item.comcontent,item.username,item.comdate,ibuy);
jQuery("#book_usercm_list").html(html);
if (result.page.icount > pagesize){ //绑定分页
bind_pager(mtype, pageindex, result.page.pcount,'bind_UserCommentsList','pageDivUser');
jQuery("#book_usercm_list").html("暂时没有书评信息。");
function set_CommentsTab(mtype, pageindex) {
jQuery(".book_comms_tab").html("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jQuery("#pageDiv").html("");
bind_CommentsList(mtype, pageindex);
jQuery("li[name='ti']").removeClass("current2");
jQuery("#" + "tab_li" + mtype).addClass("current2");
function bind_CommentsList(mtype, pageindex) {//绑定书评
var pagesize = 15;
jQuery.getJSON('/AjaxBookNoUser.ashx?___time=' + Math.random(), { ___type: 'Get_CommentsInfoLits', bookid: bookid, mtype: mtype, pageindex: pageindex, pagesize: pagesize }, function (result) {
if (result != "0" && result != "-1") {
var html = "";
jQuery.each(result.list, function (i, item) { //绑定Table 0 地址
1标题 2 源 3 时间
var t = "{2}{3}";
t = t.format("/bookview/" + bookid + "/" + item.PubYear + "/" + item.GUID, item.Title, item.Source, item.PubDate.split(' ')[0]);
jQuery(".book_comms_tab").html(html);
if (result.page.icount > pagesize){ //绑定分页
bind_pager(mtype, pageindex, result.page.pcount,"bind_CommentsList","pageDiv");
jQuery(".book_comms_tab").html("暂时没有书评信息。");
function bind_pager(m, p, c,f,d) {//分页 m-type p-index c-count f-function d-control
var phmb = "&"
var ph = "";
var pi = parseInt(p);
var ci = parseInt(c);
var first = ((pi - 1) == 0) ? 0 : (pi - 1);
if (first > 0) {
if (c > 8) { ph += phmb.format("", m, 1, "首页",f); }
ph += phmb.format("", m, first, "上一页",f);
for (var j = ((pi - 4) > 1) ? (pi - 4) : 1; (j <= ci) && (j
1) ? (pi - 4) : 1) + 8)); j++) {
if (j == pi) {
ph += phmb.format("class=\"aspNetDisabled\"", m, j, j,f);
ph += phmb.format("", m, j, j,f);
var last = ((pi + 1) > ci) ? (ci + 1) : (pi + 1);
8) { ph += phmb.format("", m, ci, "尾页",f); }
jQuery("#"+d).html(ph);《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读书笔记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一、宏观概括及优缺点评判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前言所说:每个时代都要编写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前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新世界需要新史学(9-10页,致读者)。他本人信奉着史学为现实服务,或多或少有点资治史学的味道。17世纪培根曾提到科学革命的潜力,同时也警告着可能带来的危险(11页)。由此引出社会机制可以维系责任,而任何社会的首要目标都必须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11页)。进而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一个很具启发性的观点。如果基本需求已满足,人们还必须无视个人、社会和生态而一昧强调效率吗?人类正在寻找避免成为“经济动物”的方法,即用伦理尺度来引导技术发展(12-13页,概括来说,人类需要明智,即在经济与环境中作选择)。《全球通史》不只是一本史书,更是一本强烈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学书。它能够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读者思想超越时空的限制(16页)。汤因比曾指出,尽管此书结束于1500年,但却给他以强烈的现实感:“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来医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16页)。此外,《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年他的《全球通史》第1版的出版,看成是西方学术界从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转变的证据(17页)。它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据优势的世界(18页)。这种简明的划分也是打破传统的体现。另外“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是中国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最为常见的阶段划分,也是“三分法”的变种。它无视“中世纪”只是欧洲乃至西欧独有的历史经历,而将整个人类纳入其框架,同时中国史分期带来一个尴尬: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要比世界历史上的近代晚几百年(18-19页)。实际上,当代西方学者多数已承认历史在地球上不是按同一个速度进行的。正是欧亚大陆的西方古典文明比其他文明遭受了更彻底的破坏且无法复原,被一种崭新的东西所替代,才使西方走在世界的前面,西方因衰落而现代化成功(20页)。社会变革落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许多灾难的根源,虽然作者努力试图突破西方中心论,但他特殊强调西方是1500年以来的世界动力之源,以及西方文化并没有在中世纪荡然无存(21页)。这正是其缺点所在,信奉全球史观,但作品中仍有西方中心论的迹象,以及另一个争议点,西方文化是否在中世纪荡然无存,显然不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点是:作者的乐观心态。本书旧版中,作者对“60年代问题”(核问题、环境恶化)的解决充满乐观。这份乐观源自汤因比,30年后,作者不再这样乐观,但仍然满怀希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科技和人权意识,实际上,他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内心认同(27页)。二、从孤立地区走向整体世界——以伊斯兰、儒家、基督教为例文明常说1500年是近代史的节点,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间段?斯塔夫里阿诺斯通过以上三个文明的选择得出答案。他认为同期的中国和中东因为富足和高度发达而得意,丧失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345页)。接着以此论述,伊斯兰在1500年左右的扩张运动占地极为广阔,且伊斯兰教的传播利于扩张的进行,此外,还有军事上火药及火器的运用使三个穆斯林帝国崛起(346页)。至于穆斯林帝国的衰落,他认为缺乏欧洲的动力和对欧洲的自以为是。之所以缺乏动力,他认为是国家长期不变的后果。更具普遍意义的总结是陆上帝国,当西欧控制航路时,帝国统治者的反应很小,甚至无反应(357页)。由于贸易的发展,欧洲开始富裕,同期的穆斯林则处于静止状态。与中东相似的则是中国。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有地理的因素,这里的连续指的是中国文明从未中断,在世界文明中也较为少见。他提出了一个观点,科举的有效行政管理在近代阻止了中国人做出适当有效的反应(360-361页),有点类似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问题是做得做不出适当回应还真不一定全是科举的锅,读书人也有责任,即考据、不关注现实的风气。他在讲到王朝更替时并未提到夏朝(362页),我认为这是一种慎之又慎的态度,不迷信不盲从。当他提到清朝时,秩序和稳定在其他时候可以看做是辛事,但是处在变革年代中稳定成了祸事,绝非幸事(363页)。我认为是相当有见地的,我很赞同,在变革的世界中若求稳定,则国家必然落后民族之林,试想,如果中国在明朝就遭到鸦片战争,岂不中国近代化提前400年?西欧在1500年进行了一场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内聚力和推动力。他认为英国殖民印度不是军事技术的主要原因,突出的是社会政治结构脆弱(372页)。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很大。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衰落与工业和商业衰退有关,值得批判的是文艺复兴不是以科学为导向的(376页),有中世纪神学思想的残余。在这章我最喜欢的是宗教改革那部分,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教会的某些弊病只是个借口(378页),根源我理解为教会势力的衰退。如法国国王支持路德教派,则路德教派就不会被镇压,并形成了在德国与天主教并分的局面。实际赎罪券早就引起民众不满,所以才引起广泛传播,由此引出的对于《圣经》诸多解释则产生了新兴教派。如上,国王的支持对决定一国宗教具有决定作用,即如果支持与罗马分裂,宗教改革就会胜利;反对分裂,则改革失败(381页)。很多时候支持与否是多方面决定的,支持的话,教会势力下降,国王地位提高,但风险大:反之,则风险小。综上,1500年这三大文明有不同的选择:中东选择了扩张,东亚选择了稳定,西欧选择了与过去决裂。如宗教改革引起了教义的区别,但也使各派学得宽容,同时提高了识字率,将教权回归世俗等(384-385页),都为后来的现代民族国家起着巨大影响。恰恰是这些区域的不同,西欧主导了全球化,使得后起国家不得不向它学习。三、西方主导世界——征服与科学革命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他们向全球扩张。由此引发一个疑问:为什么产生了扩张主义?或者说根源何在?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是宗教的威胁推动其扩张,最先发展的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受到穆斯林领土扩张的威胁(408页),从事海外冒险工作的首先是葡萄牙,因为更加靠海且知识懂得多(409页),并带动了西班牙的兴趣,主要是为财富所诱。有关哥伦布发现美洲,我觉得哥伦布的发现有幸运的成分。如书中提到哥伦布的航海知识即将亚洲估计过高的宽度和日本离亚洲较远的预判,使得葡萄牙皇室不相信哥伦布(409页),直到两年后,哥伦布另外说服西班牙王室才得以航路启程。确实,哥伦布到达美洲,可他没有获得黄金和香料,远不如后来迪亚士到达印度的轰动。今天他之所以被人们牢牢铭记,颇有一种启蒙的意味;就好像日本纪念佩里黑船来航一般,侵略者对他们先民带来了仇恨,后代反而为他们大唱赞歌,也许是个悖论吧!正如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提到鸦片战争时期要不要抵抗,要不要早点发生的颇具启发意义的启示(印象中在茅书最后一章,有总结性思考)。早发生的话早就近代化了,所谓壮士割腕,欲治万世,必苦一时。刘慈欣在《三体:地球往事》中对于降临派和拯救派有一段极为符合上述的话语(具体在三体游戏人选确立那一章)。大概意思是阿兹特克文明如果无限发展,美洲将会成为一个黑暗的国家,到时候近代化和文明都将来的更晚,甚至不会出现。因为有着哥伦布的先驱作用。以后成群的殖民者慕名而来,此后又失望而归(412页,略改)直到灭亡了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获得巨大财富美洲开始得到文明的进化。变革源于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限于字数,以下只谈观点,不再引用书中原句。在中世纪,科学未受到重视,因为匠人关心的是实际上的技术知识(480页),而非理论层面。换句话说,西欧有利的社会氛围是大环境,也是必须的。同期活跃着的不利于创造的思想存在于中世纪,但中世纪的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技术的进步,因而是联动的(482页),环环相扣的,从而使技术与科学原理的联合,即实验的广泛带来了可能。有一位科学家必须提到,他是牛顿,因为牛顿间接改变了人类社会,他的分析法:即找到规律并应用之,有益于社会;另一位是达尔文。他认为人类不是在地球上居于中心地位(485页),换句话说人类也是动物,他的理论被民族主义者利用——社会达尔文主义。因而在西方社会产生了深渊影响,甚至20世纪初的中国严复也曾以此教育国人当自强(《天演论》云:适者生存。民族国家亦如此)。四、西方的优势——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首先提到工业革命,这几章我反复看了多次,提供了一些不同于课本的看法。如认为创造需求才是主要,即稳重以福特汽车为例(487页),现在很普遍但过去却无人知晓。关于工业革命的起因,他认为是商业革命给英国机会,重要环节正是商业革命。如圈地运动在法国也发生过,但英国的城市化逼迫农民去城里找工作,提供粮食。而法国农民在革命后土地变多,并不愿背井离乡等,此外英国的资金也太多,比其他国家几乎各方面都有优势。由此带来了“新帝国主义”(428-531页),与帝国主义的区别是中国认为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换句话说,是比以前的殖民更加有效率更加巨大,且改变制度和社会。政治革命书中调到有英法美三国(516-519页),高中学过。主要是传达一种理念:民众觉醒,民众与政治密不可分,还和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有关联,相互利用相互传播。推动了西欧的内聚力,民众冷漠政府是西方殖民亚非拉的机会,正如书中提到“当1857年爆发反对英国统治的起义时,不仅英国军队,而且还有印度人也前往去镇压(513页)。”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启蒙运动算作政治革命的一部分(516-519页),显然他是认为这是法国革命的前奏,也是相当有见识的。实际上启蒙运动从全球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他们试图发现物质世界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后来的美国革命正是其体现。并且从实际上证明了这些理论的可能性,对于后人仍有巨大的文化政治价值。五、意识形态——以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为例这一部分是我在本书中最喜欢的章节,看了很多遍,越看越有道理。民族主义的大发展时期是在拿破仑时代并广泛传播,甚至说拿破仑的失败多多少少有点淹没在人民群众海洋的味道。此前的欧洲往往“朕即国家”(532页,如路易十四认为法兰西就是他本人),在这之后,诸多的民族反抗运动形成了众多民族国家。相对于民族主义的字面理解,我认为自由主义是最难理解的。因此我认为这一主义分成两期:前期以古典形式为主(少数),后期以民主形式为主(多数人)。相当于变相地解放人权,为人民争取自由,当然主要是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联。后来政府迫于压力设立了福利国家,可以说是工人争取人权的典范,这是后期的胜利,等于是先资产阶级,后所有公民。接下来是最难搞明白的社会主义。它和自由主义不一样,自由主义是几乎没怎么听过,也并无概念,而社会主义则从中学就开始接触,但是也很模糊。书中认为社会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对立面(536页)。我赞同,因为社会主义强调的是多数人的福利,而自由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和个人权利。本质上说其实二者的目的一样:社会幸福。我不禁想到杨朱的典故:拔一毛而利天下,然而杨朱却一毛不拔。换句话说,如果每个人的权利都维护了,那社会主义强调的多数人的福利也就实现了,二者之间并无排斥一说。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千千万,还不一定是,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多了去了,表里不一的苏联最终也消失了。简言之,社会变革于计划是社会主义的产物,即人可以被环境改变。(原文是“人的本性是社会环境的产物”。536页)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全球通史》这本书如何?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978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856分享邀请回答98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
【检察文化】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第一次独到阿诺德.斯塔夫里阿斯诺的全球通史是在高中,那时候我对经济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一天逛街,途经一书店,我几乎是第一眼就锁定了它。这套书有两本,一本是棕褐色封面的上册,讲述公元1500年之前的世界历史,另一本是绿色封面的下册,主要涉及地理大发现以后的世界历史。可惜当时我的钱不够,只买了一本相对薄一点的上册就欢喜的去了。
在整个高中阶段,要读懂这一本书是有难度的。事实上,这本书是为美国的本科生量身定做的,无论是西点这样的军事院校,还是哈佛、耶鲁这样的常青藤名校,全球通史都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同时,由于高中的学业还是比较重的,所以我只是选择了比较感兴趣的专节。当时我看的专章有欧洲的早期文明&&克里特、早期的美洲文明&&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以及和中国有关的汉唐专章。我这样读,当然是出于对历史知识的热爱,然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这本书的序言。一般来讲,大部分的序言都力求言简意赅,而这本书的序言竟然长达20多页,像一片小的论文,虽然长了一点,但却没有一点臃肿的感觉,观点十分鲜明。当时我还有很多地方无法看懂,就做了记号并在旁边写下了问题,以备日后再看。
不知不觉间,就进了大学,在这短暂的四年中,有些时间是浪费了,有些时间则过得比较充实,但无论是怎样,我都没有重新看那本老书,可能是因为浮躁吧,我不知道。知道研究生快毕业时,我才把这本书重新从纸箱子里翻出来,用笔用心细细地看了起来,读完之后不胜感慨,获得了不少的启示,看来好书的确需要多读啊。
首先,阿诺德将整个地球的历史加以综合考虑,强调了地区之间、现在与过去之间、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比如大部分人都知道西方对东方的侵略,却少有提及东方对西方的影响。他的书中隐含着这样的观点,罗马帝国的灭亡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即汉帝国的陈汤,就是那个说了&犯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而名留青史的陈汤,他公元前73年(可能不太准确)带领两万兵马突袭匈奴,匈奴无法立足西域,被迫西迁,这引起了一系列的名族大迁移,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算是历史上的一个蝴蝶效应吧。
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历史的意义不在于历史,而在于当下,而当下很多问题有能在历史中找到答案。例如,他在讲中国的现代史时,总是会提及传统儒家社会的基本思想、制度、观念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影响,他并没有将文革看成是一种灾难,即使是对斯大林主义,他也是从俄罗斯民族对现代化、工业化的追求的角度加以评述的,在他的眼中,各民族的历史都是应该同等尊重的,他没有过分的夸大犹太人的历史作用,也没有那种在其他外国专著中经常见到的欧洲中心主义或者白人英雄主义,不过这不妨碍他对历史材料有所取舍,他认为世界的历史在大部分的时间表现为欧亚大陆史,他将中国在历史上的地位提高到了与希腊&&罗马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再者,他还启发我们去问,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为什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印度、伊斯兰或者中国。尤其考虑到南宋的商品经济已经是十分繁荣,为什么是西方列强先走上了富强的道路,而其他文明则在裹足不前呢?他分析了具体的原因,有欧洲基督教的好战性、民族国家的优越性、经济方式的创新性、科技的优势和良好的文化基础等等,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破不力。他分析说,在公元元年左右,整个欧亚大陆被四大帝国所统治,自西向东依次是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安息)、印度的贵霜帝国以及中国的汉帝国。但是在达到鼎盛期后,这些帝国过分的奢侈安逸,使得他们先后被草原上的或森林中的蛮族取代。罗马人被日耳曼人取代,帕提亚后为萨珊波斯所灭,贵霜帝国分裂后,印度上有统一的时候,而中国则陷入了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几百年后,这些地区重新取得了统一,中国最先在隋唐时期统一,印度跟中国相反,分裂的时间多,统一的时候少,但其基本的姓种制度没有改变,中东地区一个王朝取代了先前的王朝,而欧洲自罗马帝国以来一直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能够重新统一。即使是现在的欧盟,也只是在货币政策上一致,在其他方面,各个效果根本谈不拢。但500年前,这是这种分裂,使得欧洲人在各方面都更容易吸收消化新的东西,取得新的进步,从而完成凤凰涅槃。船小好调头也正是这个道理。
最后,阿诺德还告诉我们,人文精神没有能够跟上科学技术的进步。这在当下的中国更为明显,就是前几天,中南大学的一名女生被凶手残杀于公寓前,我由此联想到西安的药家鑫、上海的杨佳、云南的马加爵以及各种各样越来越频繁的犯罪行为和恐怖活动,使我更加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想想看,我们能够让人去太空,能制造出威力无比的核武器,但却不能教育出有爱心、懂得奉献的孩子,这难道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吗?
所以,如果你没有读过全球通史,请看一看吧,读史可以明志,古之人诚不我欺。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传真: Email:xxjczbs@vip.163.com 地址:湖南吉首市乾州新区人民南路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本网站备案序号: 京ICP备号《世界古代史》教案绪 论一、世界古代史的内容 世界古代史是世界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上古和中古两部 分,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初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制 社会和封建社会。 二、世界古代史的史料 学习世界古代史, 要注意这段历史史料的特殊性, 原始社会没有 文字,因此必须注意古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资料;古代 流传下来的一些民间传说、歌谣、故事、神话,以及古代文献中关于 远古时代的某些记载,都是研究原始社会的珍贵资料;语言学、地质 学、 古生物学等学科也从不同方面为原始社会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已有文字记载,这两个时期的史料不仅包括史书, 也包括其他文献; 不断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既可以证实古代文献史料 的准确性,还可纠正古代文献中的某些错误和不实之处。 三、学习世界古代史的意义 1、可以丰富扩大我们的知识视野,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认识和 理解当今世界,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 2、学习世界古代史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3、树立辨证、科学的世界历史观,批判地吸收外国的文化,丰富精 神文化生活。 四、学习世界古代史的方法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认真研究有关古代世界的物质资料和文献资料; 2、学习中,既要注意纵向联系,又要注意横向关系;既要注意社会 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注意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历史特 点;既要理清历史线索,又要抓住关键的人物、事件;既要掌握各种 历史现象的基本史实,又要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 3、学好外语,掌握必要的研究工具。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人类的起源与原始社会的形成、发展、 解体及国家的产生等内容。 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具体 过程; 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以及婚姻、 家庭的早期形式;了解和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 以及人类知识、科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的初始状况,使学生进一步 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类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婚姻家庭形式; 氏族社会的特征;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形成 一、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二、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假说 三、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理论 1、攀树的猿群 2、正在形成中的人 3、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作用 4、完全形成的人 二、早期人类体质和智力的发展 1、早期猿人 2、晚期猿人 3、早期智人 4、晚期智人 第二节 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300 万—1.5 万年前) 1、旧石器时代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2、人类在晚期猿人时期开始学会使用火 二、弓箭的发明是中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1、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 2、中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发明。 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1、磨光钻孔石器流行,如刀、斧、镰刀、箭头等,刃部锋利,使用 效率高; 2、制陶术的发明和陶器的广泛使用;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锄耕农业、饲养家禽家畜。 四、金属器时代 金属器时代又分为金石并用、青铜器和铁器三个时代。 1、金石并用时代:纯铜不能取代石器在生产中的主要地位。 2、青铜时代:真正的金属器时代是从冶炼和使用青铜器开始的。 3、铁器时代:约在公元前 1400 年,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开始向文明 迈进。 第三节 社会组织和婚姻家庭形式的演变 一、血缘家族和班辈婚(旧石器时代的中早期) 血缘家族禁止了不同班辈之间的婚配,即“班辈婚”。 二、母系氏族公社和族外群婚(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 这是有考古学和民族学证据的最早的原始社会组织。 三、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以男子为中心,出身和世系按照男子的系统来计算。 第四节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 1、剩余产品的出现 2、私有观念的出现 3、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 1、个体家庭 2、农村公社 三、国家的产生 1、军事民主制 2、国家的产生 第四节 1、文字的萌芽 2、科学知识的萌芽 3、原始艺术 原始文化 原始公社制的解体 4、原始宗教 思考题: 1、何谓家庭?史前时代家庭形式演变的大体过程如何?各种家庭形 式有何特征?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3、试析人类婚姻形态的演变形式。 参考书: 1、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2、周启迪:《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米辰峰:《世界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植枬:《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6、龚缨晏:《现代人类起源的理论问题》 世界历史 、张岩: 《外婚制与人类的起源》 社会学研究 、傅泽风: 《论个体家庭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地位》江汉论坛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恩选集》 第三卷 10、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 1、2、9 章,《马恩 选集》第四卷 11、刘家和、何允清:《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北京师大学 报 1981.6第二章 古代埃及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和不同历史时期 的社会发展概况, 要求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阶级关系、 阶级矛盾和阶级 斗争的发展、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奴 隶制的发展和衰落等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点:阐明古代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埃及国家政权的特点, 分析埃及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原因, 了解埃及历史发展过程、 特 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古代埃及文明的产生及其特征; 古代埃及文明的衰 落及其原因; 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埃及帝国的形成与统 治;埃赫那吞改革。 第一节 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埃及的自然环境 二、埃及早期的文明遗迹 第二节 埃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一、埃及向国家过渡 二、埃及早期国家的特点 第三节 早王国、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埃及 一、 政治统治制度 二、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 三、金字塔的修建 第四节 新王国和后王朝时期的埃及 一、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奴隶制的发展 三、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 四、帝国的衰落与后王朝时期 思考题: 1、古代埃及君主专制制度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3、概述古王国至新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3、埃赫那吞改革的原因、内容、失败原因和意义如何? 4、古代埃及在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 参考书: 1、 朱龙华: 《世界历史-----上古部分》 第二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刘文鹏: 《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 2000 3、张忠民:《关于埃及国家的诞生问题》史学月刊 、廖学盛:《关于东方专制主义》世界历史 、刘文鹏: 《论古埃及文明的特征》 史学理论研究 1第三章古代西亚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西亚地区各奴隶制城邦的产生、 发展及 政治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点:通过对古代西亚几个主要国家、主要历史时期的介 绍, 帮助学生掌握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过程, 主要特点和重大历史事 件,了解西亚的文化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苏美尔文明的生产及其成就;汉莫拉比法典;西亚 民族的复杂性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 第一节 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自然条件及居民 一、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自然条件 二、古代西亚的主要居民 第二节 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 一、苏美尔城邦 1、奴隶制城邦的发生 2、城邦的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 3、城邦间的争霸战争和阶级斗争 二、阿卡德王国的统一 三、乌尔第三王朝 第三节 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二、汉谟拉比法典及其反映的社会 三、古巴比伦王国的衰落 第四节 新巴比伦王国 一、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与扩张 二、新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三、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第四节 一、文字 二、文学 三、自然科学 四、建筑与雕刻 思考题: 上古西亚文化 古巴比伦王国 1、苏美尔城邦有何特征? 2、评乌鲁卡基那改革。 3、两河流域城邦是如何演变成统一王国的。 4、试论《汉谟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状况。 5、古代两河流域在文化方面有哪些主要成就? 参考书: 1、陈小红、毛锐: 《失落的文明——巴比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2、沐涛、季惠群:《失落的文明——犹太王国》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3、华严明:《文明的故事》系列丛书,海南出版社,2001 4、(以色列)阿巴?埃班:《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周谷城 :《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世界历史 6、杨炽: 《再谈&汉谟拉比法典&》世界历史 、赵复一 《从犹太教看宗教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世界历史 9.1 1990.37、李政:《论美索不达米亚文对赫梯文明的影响》人大资料世界史第四章古代印度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印度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状况, 要求重点 掌握雅利安人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瓦尔那制度和婆罗门教, 佛教的产 生及其教义,孔雀帝国的扩张及其政治、经济制度等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点: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对印度地区文明 的起源、 发展过程详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 加深对这一地区的文明 不同的特点的认识,并探讨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哈拉巴文化;婆罗门教;印度种姓制度;早期佛教 及其教义。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居民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二、印度的居民 第二节 哈拉巴文明 一、哈拉巴文明的发现 二、哈拉巴文明的特点 三、哈拉巴文明的衰弱 第三节 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 一、吠陀时代 1、雅利安人与哈拉巴文明 2、雅利安人的南下与吠陀时代的开始 二、吠陀时代的社会 1、雅利安人的社会组织 2、雅利安人向国家过渡 三、种姓制度 1、形成 2、内容和特点 3、发展及其影响 四、婆罗门教 1、起源 2、主要教义 3、影响 第四节 列国时代 一、列国时代 1、动荡的社会 2、各种思想的活跃 二、 摩竭陀王国 1、摩羯陀王国的兴起和发展 2、摩羯陀王国统一恒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三 、佛教的形成和传播 1、佛教形成的社会条件 2、佛教的创立 3、佛教的教义 4、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第五节 孔雀王朝与贵霜帝国 一、 王朝建立 二、 阿育王的统治 三、贵霜帝国的建立 四、贵霜帝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思考题: 1、古印度种姓制度述论。 2、 试论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基本教义并分析其进步性和实质。 3、古代印度文化主要有哪些成就? 参考书: 1、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 第 4 章 2、马珊姆:《印度文化史》 商务印书馆 1997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3、R.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4、季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人民出版社 1957 5、杨富学:《贵霜文明与世界文化》 世界历史 、 崔连仲: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几个问题》 辽宁大学学报 、张景润:《试论古代印度地种姓制度 》云南师大学报 、汪建武:《试论印度种姓制度的演变及其特征》湖北师院学报 、钱乘旦: 《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影响》 南京大学学报 1999.4第五章的历史。古代希腊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 发展与衰亡 教学目的与要点: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城 邦产生的历史条件、 城邦的特点和城邦的不同类型, 以及城邦发展衰 落的历史过程。 同时, 还要了解和认识古典时代希腊文化取得的重大 成就,并分析希腊文化发展的原因和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克利特文明;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经济生活;希腊 城邦的产生及其特点; 海外殖民; 斯巴达的社会经济制度; 梭伦改革; 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希腊波斯战争;雅典民主 政治;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城邦的危机;希腊古典文化;马其顿的 兴起;亚历山大东侵及其帝国的建立。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居民 一、古代希腊的自然环境 二、古代希腊的居民 第二节 一、爱琴文明的发现 二、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 第三节 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一、荷马时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 1、荷马史诗与荷马时代 2、荷马时代的社会组织 二、荷马时代社会的发展 第四节 二、海外殖民 1、海外殖民的原因和范围 2、海外殖民的方式和影响 二、雅典城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1、提修斯改革和国家的形成 2、梭伦改革 3、西庇特拉图的僭主政治 4、克里斯提尼改革 5、雅典城邦国家的基本特征 三、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1、军事征服后建立的国家 2、政治制度与社会风尚 3、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一、希波战争 1、战争的原因 希腊城邦的繁荣 ——古风时代 希腊城邦的形成——古风时代 一、希腊城邦国家的形成 失落的爱琴文明 2、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1、雅典的海上同盟——提洛同盟 2、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3、公元前 5 世纪希腊社会经济状况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 1、雅典与斯巴达矛盾的发展 2、战争的影响 3、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 四、希腊政治文明的影响 第六节 希腊城邦的衰落——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时期 一、其顿的兴起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1、马其顿的兴起 2、希腊落入马其顿之手 3、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二、亚历山大帝国的后继者 1、托勒密埃及王国 2、塞琉古王国 3、马其顿控制下的希腊 思考题: 1、略论荷马时代希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试论雅典国家的产生和民主政治的形成。 3、分析梭伦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4、分析伯里克利时期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 5、概述古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及主要成就。 6、比较斯巴达与雅典两城邦在国家产生途径、阶级结构、政治制度、 奴隶制度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7、试析雅典民主政治之利弊。 参考书: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四、五章 2、顾准:《雅典城邦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6 3、黄洋:《希腊城邦土地制度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4、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 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6、亚里士多德:《雅典制度》 7、杨巨平: 《希腊文化对西欧的影响》 8、沈坚:《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历史考察》 9、郭小凌 10、王以欣 、黄洋 12、廖学盛 、侯献瑞 《古代与现代的民主政治》 史林 2007.3 《试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梭伦改革辨析》 世界历史 19591995商务印书馆
晋阳学刊 1992.5 史学集刊 9.6三联书店《英雄与民主——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辨析》 世界历史世界历史《论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中南民院学报 19 94.3第六章国的兴亡历史。古代罗马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发展及罗马帝 教学目的与要点: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罗马城邦 共和制度发展和消亡及帝制确立的历史过程, 对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 的重要历史事件要予以重点的研讨; 同时要了解罗马奴隶制得到充分 发展的状况和原因,并认识其在罗马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和重点: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罗马霸国的建立、奴隶制的 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军事 改革、苏拉独裁、斯巴达克起义、凯撒独裁、罗马共和国的覆灭、元 首制的建立、3 世纪危机、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戴克里先和君主坦 丁的统治、罗马帝国灭亡。 第一节 罗马的兴起 一、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罗马城的起源和王政时代 三、塞尔维乌斯改革 第二节 一、早期共和国 1、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其扩张2、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二、共和国的扩张 1、征服地中海 2、罗马征服地中海的原因分析 3、行省制度 三、奴隶制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与覆亡 一、奴隶起义和格拉古兄弟改革 1、西西里奴隶起义 2、格拉古兄弟改革 二、马略军事改革 三、苏拉独裁 四、前三头同盟 五、后三头同盟 第四节 帝国时代 一、元首制的建立 二、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三、帝国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四、公元 3 世纪危机 五、戴里克先和君士坦丁堡的统治 六、蛮族入侵、奴隶、隶农起义与西罗马帝国灭亡 第五节 一、原始基督教 1、基督教的产生 2、基督教的发展和演变 3、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 二、科学与哲学 三、文学与史学 罗马文化 四、罗马法学 思考题: 1、概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试述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社会经济后果。 3、评格拉古兄弟改革。 4、恺撒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恺撒的历史地位? 5、试析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转变的原因及历史过程。 6、试论屋大维的统治政策和元首政治的实质。 7、试论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与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 义。 8、罗马三世纪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如何? 9、试述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10、罗马隶农制述论。 11、述评早期基督教。 参考书: 1、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六、八章 2、于贵信: 《古代罗马史》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8 3、杨其乐: 《罗马史纲要》 东方出版社 1994 4、恺撒: 《高卢战记》 商务印书馆 1979 5、张纯明: 《试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郑州大学学报 、施治生: 《从王政到共和兼论罗马城市国家的形成过程》世界历 史 、 王建吉:《试论罗马王政与共和初期的军事组织》 史学月刊 、尹振环: 《西周与雅典、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比较研究》人大资料 世界史 、马克垚: 《罗马和汉代奴隶比较研究》 历史研究 、王阁森: 《论恺撒》 世界历史 、 房宪: 《恺撒与专制》 世界历史 、史亚民: 《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早期的发展和演变》东北师大学 报 、于可: 《原始基督教的政治思想》世界历史 19816. 第二编 世界中世纪史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教材分析:教材介绍了公元前后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历史过程及其影 响, 阐述了民族大迁徙是古代社会条件下人类扩大交往、 促进融合的 一种方式。 教学目的与要点:掌握民族大迁徙的基本特征、意义和影响。明确在 古代世界民族迁徙是扩大交往和联系的一种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西欧大陆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 制过渡和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徙,这两个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可忽视任何一个。 第一节 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一、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二、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一、亚洲民族大迁徙的基本过程 二、亚洲民族大迁徙的后果 第三节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结果 一、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二、欧洲民族大迁徙的结果 思考题: 1、分析亚欧民族迁徙的意义。 2、简述亚欧民族迁徙的过程及影响。 参考书: 1、吴于廑:《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对于历史成为世界 史的作用及其历史限度》,中国社会科学 3.3 2、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第二章西欧封建社会教材分析: 西欧是教材分析阐述封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重点内容。 本 章分析了西欧封建制度产生的因素以及各国封建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的与要点: 欧洲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正值欧亚大陆上 民族大迁徙的高潮时期。 正是这种民族大迁徙, 使日耳曼人进入西罗 马帝国境内, 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法兰克国家长期统治西欧的 历史后果。 西欧的封建制度就是在民族大迁徙和罗马帝国内部两种因 素的基础上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西欧封建制的确立;西欧封建制的特征;教会和文 化。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 一、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二、封建化的发展和采邑制改革 三、查理曼帝国的形成及其封建制度的发展 四、查理曼帝国的瓦解 第二节 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西欧封建城市 第三节 西欧封建政治 一、封君封臣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二、封君封臣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四节 二、西欧封建教会的统治 三、西欧封建教会统治下的文化 思考题: 1、简述西欧封建经济的特点。 2、简述西欧封建政治的特点。 3、分析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地位。 参考书: 1、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 2、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 4、杨真:《基督教史纲》, 三联书店 97 2000 西欧封建教会和文化 一、西欧封建教会地位的确立 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3、 杨昌栋: 《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贡献》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三章东欧封建国家教材分析: 本章重点分析了俄罗斯和拜占庭封建制度的发展状况, 展 现出东欧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 揭示出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发展的特 殊性和不平衡性。 教学目的与要点:通过对拜占庭和俄罗斯地区封建制的发展的了解, 认识东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拜占庭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 位,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拜占庭封建制的形成、 拜占庭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基辅罗斯地区封建制度的形成;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第一节 二、查士丁尼世代 三、向封建制的过渡和封建关系的确立 四、拜占庭帝国的衰弱及土耳其的征服 五、拜占庭文化 第二节 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蒙古的统治和莫斯科的兴起 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三、俄罗斯文化 思考题: 1、分析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 2、简析拜占廷文化的特点。 3、简述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参考书: 1、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上),人民出版社 2、列夫臣柯:《拜占廷简史》, 三联书店
拜占庭国家 一、拜占庭经济发展的特点第四章东亚南亚封建国家的发展教材分析: 教材简要介绍了东亚、 南亚封建国家的产生及其发展状况。 教学目的与要点:了解日本、印度等封建国家的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大化革新及其影响;印度教的兴起、种姓制度的演 变、佛教的传播。 第一节 一、日本国家的形成 二、大化革新及其封建制度发展 第二节 二、佛教的传播 思考题: 1、论大化革新的内容及其对日本封建制度的影响。 2、举例说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 3、分析印度封建制的产生及其特点。 4、、简述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参考书: 1、叶渭渠:《日本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0 1990 2、王家骅:《儒家思想和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3、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印]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 印度 一、 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印度教的兴起 日本第五章 中古时期的伊斯兰世界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了阿拉伯统一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以 及辉煌灿烂的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发展、 演变情况。 教学目的与要点: 学习本章要求学生对伊斯兰教有明确的认识, 对阿 拉伯帝国的发展状况有基本了解,认识伊斯兰教的发展、演变情况, 进而对当今的伊斯兰世界有基本的认识。在长达 10 个世纪之久的中 世纪历史中, 伊斯兰教地区始终处于极为动荡的历史变迁之中, 国家 兴亡、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宗教斗争诸种矛盾错综复杂,其影响一 直延续到现代。 教学重点和难点:伊斯兰教的产生;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制度;奥斯曼 帝国的崛起;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 伊斯兰教派别的产生以及由此 而出现的民族、宗教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1、社会状况 2、宗教信仰 3、生存状况 二、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默罕默德 2、麦加时期 3、麦地那时期 三、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一、四大哈里发时期的统治 二、阿拉伯帝国的繁荣和衰弱 第三节 一、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二、奥斯曼帝国的繁荣 三、奥斯曼帝国的衰弱 第四节 思考题: 1、分析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 2、试述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 3、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地位。 4、分析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参考书: 1、金宜久:《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郭应德: 《阿拉伯史纲:610—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3、哈全安:《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奥斯曼帝国 伊斯兰教的产生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前的阿拉伯半岛第六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教材分析: 教材分国介绍分析了西欧封建社会各国的政治、 经济状况 的以及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与要点: 掌握西欧封建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 明确西欧 各国封建化的具体情况。 为客观地分析各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英法王权的加强;西欧城市;西欧社会的变化。 第一节 英法王权的加强 一、诺曼底征服和英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二、王权的加强和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三、法国卡佩王朝的建立和王权的加强 四、法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五、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二节 一、神圣罗马帝国 二、意大利 第四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 一、西班牙国家的形成 二、西班牙国家与英法的异同 思考题: 1、简述西欧城市的兴起的原因。 2、评价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作用。 3、分析西欧封建城市在西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比较英法议会政治形成的异同。 参考书: 1、黄春高:《西欧封建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2、张芝联:《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3、蒋孟引:《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学林出版社 97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 《世界近代史》教案绪论一、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 二、世界近代史的断限及分期 三、世界近代史研究现状 四、世界近代史对当代启示 五、主要参考论著 1、 《世界史》 ,近代史编, 上、下, 吴于廑 ,齐世荣, 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2 年 2、 《世界近代史基本问题》 ,彭树智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 年。 3、 《世界近代史教程》 ,彭树智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 年。 4、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 5、 《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上海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9 年。 6、 《世界文明史》 ,马克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一章 资本主义兴起· 整体世界历史的开端教材分析: 本章叙述的是世界历史从分散到形成统一的转折时期, 具 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资本主义的兴起、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 成。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依赖、 互不可分。此时的中国及其影响下的日本逐渐落后于历史潮流。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 16 世纪东西方各自所走的 不同道路,了解东方不同的专制制度对各个国家历史发展的不同影 响,了解近代东方日益落后和西方日益强大的历史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介绍西欧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发展, 主讲三 大事件: 一是地理大发现, 二是文艺复兴, 三是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难点是分析三大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资本主义萌芽与世界地区闭塞状态的打破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货币地租出现 2、封建土地买卖开始出现,出现两极分化 3、14、15 世纪的欧洲生产技术显著进步,扩大了社会分工,促进 了生产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14、15 世纪首先在地中海沿岸城市“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 产的最初萌芽”。 ——《马恩选集》第 2 卷第 222 页二、资本主义的兴起的标志 1、从生产力看,怎样从农本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自然经济怎样解 体,商品经济怎样发展。 2、从生产关系看,雇佣劳动怎样代替农奴人身依附关系。 3·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企业私有化、劳动雇用化、竞争市场化、 利润攫取化。 三、地理大发现 1、地理大发现的起因 (1)经济动因:贸易与黄金需求。 (2)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 (3)思想动力:人文主义思潮,个人进取精神,物质利益至上。 (4)技术条件:航海术、造船术的发展。 2、地理大发现的经过 (1)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2)1498 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 (3)1522 年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3、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1)三大直接后果:“价格革命” ; 疾病的传播;农作物和牲畜 在新旧大陆之间的双向交流 (2)世界面貌的两大变化:人种的重新分布的变化;世界贸易 范围的扩大。 四、西欧早期的殖民活 1、葡萄牙殖民活动的特点 (1)西欧远洋探险的先驱 (2)主要目标:夺取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贸易方面的传统优势 (3)建立起庞大的贸易帝国 (4)以控制海洋商道为殖民活动的重点,却缺乏足够的人力来 维持 2、西班牙殖民活动的特点 (1)以少量的兵力征服并毁灭了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 国 (2)建立起大陆殖民帝国 (3)掠夺金银和种植园剥削 3、荷兰——海上马车夫 (1)造船技术高超,商船队的规模在 1600 年居世界之冠, (2)缺陷:忽略了工业的全面发展,因此根基不牢,后劲不足, 未能建立巩固的海外殖民地 4. 英法的早期殖民活动 自然资源优于荷兰,从 17 世纪中叶开始,两国政府推行打击 荷兰商业霸权的政策;18 世纪,荷兰的世界霸主地位为英法取代 五、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商业革命(表现) (1)世界市场的扩大; (2)流通商品种类增多; (3)商路贸易中心转移; (4)人类对海洋陆地的了解加深。 2、价格革命 (1)价格革命:美洲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物价 上涨。 (2)表现: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第二节 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2、早期代表人物:但丁《神曲》 ,彼特拉克《歌集》 ,薄伽丘《十 日谈》 。 3、全盛期的三杰:达· 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4、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1、尼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 2、英国文学戏剧家:莎士比亚,政治思想家莫尔 3、西班牙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 4、法国作家拉伯雷,政治思想家博丹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天文学 2、其他自然科学 3、科学思想家 4、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一、 宗教改革的背景 1、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异端”分子的挑战 2、罗马教廷的控制和各国实现教会民族化的开始 3、教会的腐败、搜刮和群众不满情绪的增长 二、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前夕的经济政治状况 2、马丁·路德和教改革的开始 三、德国农民战争·路德教派的确立 四、加尔文教与瑞士的宗教改革 五、英国的宗教改革 六、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第四节 一、主权国家观念的形成 1、文艺复兴时期现代主权国家的诞生(1)但丁:主张通过政教分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繁荣 (2)马尔西略:更加系统地论证了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 主张俗权至上;并首次提出“人民主权”的原则 (3)马基雅维里:代表作《君主论》 ;功利主义的国家理论;推 崇共和制政体和“混合型”的共和国。 2、宗教改革时期 路德神学:极力主张俗权至上,使世俗政权在理论上成为不受 任何限制的绝对权威。 再洗礼派,批判路德派领袖的保守主义理论。 加尔文派, 继承并发扬了路德教义中非主流成分的反抗暴君的思 想,力图伸张人的自然权利,却不符合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实际。 3、胡格诺战争时期 让?博丹:代表作《共和国》奠定了全部现代国家学说的理论基 础主张国家权力世俗化从法理的角度论证了专制王权的重要性 二、近代欧洲主权国家的诞生。 1、法国——专制制度 2、英国——都铎王朝 3、俄国——留利克王朝 4、西班牙——专制王朝 三.、主要王权国家的特点 1、英国——自由传统不泯 (1)英国是早期现代欧洲最早出现的绝对主义君主制大国之一; (2)玫瑰战争()从根本上削弱了英国的贵族割据势力 2、法国 法国君主绝对主义的程度之高,在全欧首屈一指 3、西班牙和葡萄牙 天主教会和传统的基督教情感在两个伊比利亚民族国家的建 国过程中作用重大 4、德意志双雄(二元化)普鲁士和奥地利 (1)由于受罗马教廷的影响较深,封建割据状态过于严重,而中产 阶级的力量又过于孱弱, 德意志各地之间的民族认同感成长得相 当缓慢,故而这个地区的政治统一注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 奥地利的绝对主义在完善程度上远逊于普鲁士, 而未来领导德 意志统一的大任,也只能由普鲁士来承担了 5、半东方式的俄罗斯 (1)与主体欧洲相隔绝; (2)社会生活方式带有浓重的东方色彩 15 世纪末形成了一个统 一的国家 三、主权国家形成的影响 1、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2、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第五节资产阶级革命前的东方世界一、明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强化 1、宦官专政与内阁分争 2、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 3、资本产义萌芽的产生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4、明代的海外贸易、海禁政策和西方殖民者的对华侵略 5、文化与科技 二、16 世纪封建统治重建中的日本 1、 “战国”时代的政治概况 2、农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3、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 4、丰臣秀吉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 5、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及其失败 思考题: 1、三大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麽? 2、分析近代东方日益落后和西方日益强大的历史原因。 参考书: 1、 《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巴林顿·摩尔,华夏出版社,1997 年。 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第二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教材分析: 本章是世界近代史的重点。 资产阶级主要通过暴力革命的 手段,推翻封建统治阶级,在主要欧美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这 一革命时代的到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以革命导师理论作指导, 用史论结合的 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 认清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必然产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比较英国、美国、法国、拉美和欧洲革命的共 同特点及不同之处,总结出各个革命的性质、特点、成果和局限性, 特别要区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特点。 教学手段和方法:观看教学录象片《拿破仑传》 、 《大国崛起》 。 第一节 17 世纪英国革命一、革命前的英国 (一)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农业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渗入农村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特点。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从十六世纪开始,普遍地采用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形式。 3、商业贸易 新航路开辟以后, 英国对外贸易范围迅速扩大, 出口额急剧 增加,从
年。英国的出口关税额增加三倍还多。 4、圈地运动:羊吃人 15 世纪 70 年代——19 世纪上半期,历经 300 多年。 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 要手段,它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阶级关系的变化: 1、贵族阶; 封建贵族——旧贵族 中小贵族、乡村绅士、部分富商——新贵族 新贵族:圈地的地主,或是亲自经营资本主义农场,或是把 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但他们都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马 克思把这种地主贵族称为“新贵族”或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2、资产阶级 ;大资产阶级:大金融家、包税商专利公司股东等 分散的和集————右翼中小工商业者: 非行会型的企业主、中的手工工厂的组织者、殖民地企业的创办人 ——左翼 3、农民阶级 4、城市平民: 他们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 因此, 他们既反对封建 奴役,又反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压榨,是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三)清教运动(Puritanism)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进行 的。 清教: 英国的加尔文教徒要求清除国教教会的天主教残余, 按 照加尔文教的方式,建立一个廉洁、民主的教会组织,因而被称为 “ 清 教 ” , 分 为 “ 长 老 派 ” ( Presbyteriamism ) 和 “ 独 立 派 ” (Independents) 。 其主张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 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愿望。 (四)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二、 革命的进程 1、革命的开始 1640 年 11 月 3 日,查理一世被迫召开新的国会。反派议员当 选并且占据多数。 这届国会一直存在到 1653 年 4 月, 称“长期国会”。 长期国会的召开,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 2、第一次内战: 1642 年 8 月 22 日,查理一世宣布讨伐国会,国王与议会发 展到公开的武装斗争阶段。 3、长期国会改造国家的政策 (1)没收了国教教会、封建贵族的地产及王室领地。 1646 年开 始出卖之,是有利於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财产再分配。 (2)废除骑士领有制,包括骑士捐等等。 (3)宗教政策上,国会废除主教制,以长老会派教会取代了国 教地位。 (4)意义:使新贵族的地产从封建性的有条件的等级所有制转 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无条件的绝对私有制。在所有制的根本性 质上完成了资产阶级的变革。 4、平等派运动与第二次内战: 三、 共和国与护国政治 1、独立派共和国的政策: (1)共和国( 年)的建立是革命达到最高峰的表现。 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高级军官控制了政权。 实质是资产阶级 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 (2)施政方针:①为资产阶级、新贵族谋取更多利益;②镇压 群众运动(平等派、掘地派) ;③打击王党复辟势力。④积极推 行海外扩张政策。 2、克伦威尔护国政权的建立 1653 年 4 月,克伦威尔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护国主”, 具有明显军事独裁性质 四、斯图亚特五朝复辟 1688 年政变 1689 年 2 月 6 日,英国国会宣布詹姆斯自行退位,立荷兰王 威廉为英国王、玛丽为女王,英国开始了一国二主的统治。 五、英国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二节 一、启蒙运动的基本特点 1、提倡唯物主义 2、宣扬天赋人权 二、启蒙运动的背景 1、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启蒙运动2、17、18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英国启蒙运动 1、英国是启蒙运动的发轫国,掘松了启蒙运动的土壤 2、代表人物: (1)霍布斯:哲学思想,机械唯物论;政治思想,推崇专制君主制。 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并不欢迎他的观点。 (2)洛克—自由学说 四、法国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派别,传统上分为三大派:自由派(伏尔 泰、孟德斯鸠为代表)民主派(或共和派,狄德罗、卢梭为代表) 共产派(梅立叶、马布利、摩莱里为代表) 但因为有了卢梭,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法国启蒙哲人划分为主 流派和非主流派两个阵营。 五、苏格兰启蒙运动 最突出的特点和成就是在历史学、 伦理学、 政治哲学和政治经济 学领域里对“社会进步”的研究第三节 一、英国属北美殖民地概况 1、殖民地的统治形式美国革命(1)英王直辖殖民地:弗吉尼亚、马萨诸塞、纽约、新泽西、新罕 布什尔、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八个殖民地,其总 督由英王任命亲信贵族或军队将领担任。 (2)业主殖民地:马里兰、宾夕法尼亚、特拉华三个殖民地的总督 由业主指派,但受英国法律制约。 (3)自治殖民地:康涅狄格、罗德艾兰的总督由殖民地有产阶级选 举产生, 但须经过英王批准、 按照英王颁布的特许状进行统治。 2、殖民地的社会经济情况 (1)北部:工商业和捕鱼业比较发达,造船业最为显著,生产的船 只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低廉。 (2)中部:气候温和,农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小麦是最主要的农 产品。 (3)南部:盛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黑人奴隶是种植园的主要劳动 力,主要作物是烟草和蓝靛,产品大量输往英国,南部殖民地 生活中所需要的工业品则大部分从英国购买。 3、社会结构 (1)移民:英格兰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 荷兰人、犹太人和瑞典人移居美洲,其中以英格兰人为数最多。 (2)白人“契约奴”:白人契约奴移居北美后,通常都要作 5—7 年 的奴隶,期满后方可获得自由人的身份。 (3)黑人奴隶:黑人奴隶从非洲贩运进来的。印第安人:美洲的土 著人种,丧失了他们北美主人的地位。 4、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5、殖民地与的英国矛盾 英法七年战争结束以后, 英国财政亏空达一亿四千万英镑。 统治 集团把战争费用转嫁到北美殖民地人民身上。 这一时期, 英国工业革 命已经开始, 英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榨取和掠夺殖民地人民的要求更 加强烈。 英国政府连续颁布了征税法令, 《印花税法、 《唐森德条例》 、 《驻 兵条例》 ,并派出两团正规军进驻波斯顿。直接损害了殖民地资产者 的利益,沉重打击了殖民 二、独立战争 1、列克星屯枪声——独立战争的开始(1775 年 4 月 18 日) 2、第二届大陆会议: 1775 年 5 月 10 日在费城召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乔治· 华 盛顿、托马斯· 杰佛逊、本杰明· 富兰克林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通过了对英“必须采取武力”的宣言。任命乔治 · 华盛顿为 “大陆军”总司令。 3.《独立宣言》和独立战争的胜利 《独立宣言》 : 大陆会议于 1776 年 7 月 4 日通过,杰佛逊等人 起草,向世界庄严地宣布:“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 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 属关系, 而它 完全废止”。 7 月 4 日就成为美国国庆日。 三、1787 年宪法 1、宪法产生的背景 1781 年 3 月 1 日, 大陆会议草拟的“邦联条例” 付诸实行。 同时, 大陆会议停止行使权力,美国组成了一个邦联制政府。谢斯起义。 2、1787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宣布美国为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实行总统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 又是一切武装部队的总司令。 总 统由各州选民间接选出。总统的资格,宪法规定应是年满 35 岁,出 生在美国,并在美国居住十四年以上的公民。 (2)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 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 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众议院(下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每州 选出的众议员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众议员任期二年, 届时全部 改选。两院均有立法权,但任何法律都必须经过两院互相通过,总 统批准方可生效。 (3) 设置高等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 亦应从此法官由总统提名、国会通过后正式出任,为终身利。高等法院 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 (4) 1789 年补充十条修正案 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请愿、携带武器等权力;有宗教 信仰自由; 人民的身体和住宅不受非法侵犯等等。 经过修改补充的 美国宪法,给予人民一定程度的人权,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第四节 一、旧制度的危机 1、革命前的阶级状况——等级制度 2、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状况 货币地租占统治地位, 金融业超过工商业, 包税商是其特有现 象,富农式资本主义出现于农业 3、专制王朝的财政危机 财政改革导致贵族与王室的冲突,显贵会议——贵族抗税,资 产阶级经济实力雄厚,王室生活奢靡,旧制度陷入深重危机。 二 、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 1、三级会议的召开———导火线 2、第三等级同特权等级的冲突:表决方式之争 3、攻占巴士底狱() 三、 “八九年原则”和旧法国改造 1、 “八月法令” :从法律上否定了旧制度 2、 《人权宣言》——八九年原则:确立了建设资本主义社会的指导 原则。 3、 《1791 年宪法》 :进步性:废除等级制;保守性:积极公民与消 极公民之分。 四、推翻君主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内忧外患:国王叛逃,普、奥干涉 2、
人民掀起第二次革命高 潮,推翻君主统治 法国大革命 3、成立第一共和国(1792) 4、路易十六被处死 五、 雅各宾派专政 1、原因: (1)外:英、普、奥组成反法同盟,共和国四面受敌; (2)内:叛乱不断发生; 2、雅各宾的土地法令 3、1793 年宪法 4、恐怖统治 经济恐怖 ——限价法令;最高工资法;政治恐怖——《惩治嫌疑犯法令》 ;军事——全国总动员。 5、雅各宾派分裂 六、热月政变及督政府 1、热月政变的性质: 不是反革命政变 2、督政府统治措施评价 3、法国革命的意义第五节 一、雾月政变拿破仑帝国1、拿破仑· 波拿巴() 2、拿破仑称帝() 二、拿破仑帝国的内政外交 1、帝国的对内政策 2、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3、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评价 三、拿破仑帝国的衰亡 1、帝国的衰落 2、帝国的覆灭 3、拿破仑退位、流放 4、百日政权、拿破仑流放圣赫勒拿岛第六节 动维也纳会议·19 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拉丁美洲独立运一、维也纳会议 1、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2. 欧陆(除法国外)的动荡 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海地黑奴独立解放战争 2、西属拉美殖民地独立战争 3、南美南部 4、南美北部(拉普拉塔地区) 5、新西班牙(墨西哥地区) 6、中美洲地区 7、葡属巴西的独立 三、1848 年革命 1、革命的任务 2、革命的性质 3、革命的原因 4、1848 欧洲革命简况 思考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经过、意义。 2、英国政治体制的演变及内阁制的形成。 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2、评《联邦宪法》 。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及意义。 4、评拿破仑。 参考书: 1、 《美国史论文集》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三联书店,1980 年。 2、 《美国通史简编》 ,黄绍湘,人民出版社,1979 年。 3、 《新美国历史》 , (美)方纲著,齐文颖译,1998 年。 4、 《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 ,刘宗绪,三联书店,1990 年。 5、 《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王荣堂,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 6、 〈罗伯斯比尔评传〉 ,陈崇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 7、 〈拿破仑传〉 (法)艾米尔·路德维希著,梅沱译,花城出版社, 1998 年。 8、 《英国史论文集》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三联书店,1983 年。 9、 《英国近代史纲》 ,王荣堂,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年。 10、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上、下, (苏)叶·阿·科斯明斯 基,雅·亚·列维斯基主编,何清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年。第三章工业文明·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运 动的发展。 对于本章涉及到的许多理论问题,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给以科学的评述。 对于本章涉及到的许多理论问题, 要本着实事求是 的态度给以科学的评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要围绕马克思的一个论述——无产阶级的 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目的向学生阐述马克思这一论 述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 重点是英国工业革 命及其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扩散。 二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 展,重点是“自为斗争”的产生。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二、 工业革命的背景 1、为什么会在 18 世纪下半叶发生? 2、英国为什么成为工业革命的先驱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英国的棉纺织业领域——首发技术革新 2、动力部门——蒸汽机 3、其他方面: 生铁、钢和煤的大量生产运输设施的的进步 三、工业革命的社会意义 1、 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 ——工业社会, 工业文明时代到 来 2、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1) 生产机械化 (2) 劳动分工化 (3) 经济市场化 (4) 管理科学化 四、工业革命的后果 1、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2、社会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 3、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4、公众生活和消费理念的的更新; 5、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结构城市化; 6、 环境污染,贫富悬殊,物欲横流。 五、工业革命的扩散 1、法国工业革命特点: (1)小企业长期和大量存在,大企业发展迟缓; (2)资本原始积累不如英国丰厚; (3)高利贷资本活跃。 2、美国工业革命特点: (1)先于法、德完成工业革命; (2)资金充足; (3)与西进运动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是美国工业革命 的独具特点 3、德国工业革命特点: (1)交通运输业优先发展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 (2)较早实现工业重心转移,推动工业革命全面发展; (3)国家政权积极干预。 4、俄国工业革命特点: (1)利用外资及外国资本所起的重要作用; (2)工业革命发展不平衡; (3)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技术落后。 第二节 三、 工人运动的发展 工人运动 宪章运动 1、工业革命的影响 2、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宪章运动 1、宪章运动的背景 2、宪章运动的进程 3、宪章运动的意义、教训(讨论) 第三节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恩世界观的转变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 二、第一国际() 三、巴黎公社(1871 年 3 月 18 日) 1、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性质——出卖民族利益的反动性、普法战争。 2、巴黎公社政权性质——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第一次大胆尝试 3、公社的历史经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 4、公社失败的原因及教训(讨论) 四、第二国际 1、第二国际的成就 (1)促进了各国工人党的建立 (2)推动了议会斗争 (3)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4)社会主义运动冲出了欧美 2、第二国际与中国的联系——梁启超、孙中山 3、第二国际的历史地位(讨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思考题: 1、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后果。 2、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第一国际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4、评第二国际的历史地位。 参考书: 1. 林举岱: 《英国工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 2.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 《马恩选集》第一卷。 3. 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马恩选集》第三卷。 4. [苏]彼· 费多谢耶夫等《卡尔· 马克思》 ,三联书店。 5. [德]海因里希· 格姆科夫等: 《恩格斯传》 ,三联书店。 6. 涂继武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中国青年出版社。第四章 成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全球一体化形教材分析: 本章叙述的是 19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时期。 在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经过改革或统一战争,更加巩固。在中欧、 东欧,资本主义正猛烈冲击封建制度残存的阵地。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19 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 全球大发展的时期, 无论是规模还是范围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结果使 整个世界被纳入了资本主义范畴,进一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是德国统一运动、 俄国 1861 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二是日本明治维新。 难点是许多学术界尚未定论的重大问题, 应向学 生解释清楚。尽量利用最新科研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一节 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改革运动 一、英国
年的改革 1、19 世纪英国的经济状况 2、争取议会改革的斗争 3、1832 年议会改革 4、议会与两党制 5、1867 年的选举改革 二、俾斯麦与德国的统一 1、统一运动的政治经济背景 2、俾斯麦与“铁血政策” 3、统一道路之争 4、统一进程 5、德国统一的影响及意义 三、意大利的统一 1、统一运动中的两条路线 2、1859 年对奥战争·统一运动的第一阶段 3、西西里起义和加里波第的远征·统一运动的第二阶段 4、意大利统一的最后完成 四、俄国 1861 年改革 1、俄国农奴制的危机 2、克里米亚战争 3、1861 年内容 4、改革的性质及意义 第三节 一、美国领土扩张 二、西进运动 美国内战 1、西进运动的直接动力: 土地投机家、劳动大众、移民奴隶主(主要是经营棉花种植园的 奴隶主) 2、西部三大开发性行业的兴起 旧西部——小麦王国; 远西部——矿业尤其是金矿业; 新西部—— 畜牧王国 三、美国南北战争 1、南北战争的原因探究 南北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劳动力、原料、市场、关税; (一直 存在) 南北方斗争的焦点:西部土地(北方让步) 《密苏里妥协案》 (1820 年,北方让步) 《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 (1854 年,北方让步) 南部分裂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北方旗帜鲜明地捍卫国家统一) 2、两种制度矛盾的激化 3、内战的爆发及进程 四、内战北方胜利的意义第三节日本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农村自然经济日益解体。资本主 义因的成长使农村阶级分化加速,出现了新的资产阶级,即“豪农 豪商”。 手工业向资本主义生产过度的两种方式:商业资本发达并直接控 制小生产;小商品生产者中分化产生了资本主义企业主;资产阶 级化的武士阶层出现,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民族危机加深 二、尊王攘夷倒幕运动 三、明治政府的维新措施 1、废除封建制度的措施 1868 年 “ 政体书 ”——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1868 年 “ 五条誓 文”——改革的政治纲领;奉还版藉,废藩置县——四民平等;近 代地税制度改革——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2、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1869 年 6 月“奉还版籍”, 交出领地与领民; 旧藩主成为政府任 命的藩知事,听从中央。1871 年颁布“废藩置县”,旧藩主迁往东 京,坐食俸禄,藩改为县(最初 3 府 302 县,1888 年合并为三府 42 县) 3、改革身份制度,废除封建俸禄 公卿贵族诸侯为“华族”, 藩士以下武士为“士族” 农、 工、商、贱民统称“平民”,可担任公职 1873 年颁布《征兵令》 ,20 岁男性服义务兵役 1876 年颁布《金禄公债条例》 ,将俸禄变为 公债优先录用武士担任公职,士族授产,但遗留问题较多,成 为士族叛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4、改革身份制度,废除封建俸禄 公卿贵族诸侯为“华族”,藩士以下武士为“士族;”农、工、商、 贱民统称“平民”,可担任公职;1873 年颁布《征兵令》 ,20 岁男 性服义务兵役;1876 年颁布《金禄公债条例》 ,将俸禄变为公债; 优先录用武士担任公职,士族授产,但遗留问题 族叛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5、改革土地制度,实施新地税 较多,成为士 1871 年 10 月,允许农民自由种植农作物;872 年 3 月,允许土地买卖;同年 10 月,农民从事其他职业;1873 年 7 月颁布《地 税改革条例》 ;按地价 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货币地税。 三、建国三大政策 1、殖产兴业,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废除关卡、撤消行会、奖励贸易、统一货币、创办银行、设 立邮政通讯机构;政府投资引进设备,建立 “模范工厂 ”; 1880 年发布“官业下放令”,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近代工业。 2、文明开化 明治政府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 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 动。辅助措施:改历、易服、剪发、住洋楼。 3、富国强兵 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常备军——“皇军”; 军人行 为准则——“武士道”精神; 以警治国——成立东京警视厅; 不久走 上对外扩张道路。 四、简评明治维新 1、积极成果 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仅用半个世纪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 本主义国家。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成为 近代亚洲唯一能够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维新基本完成了民主和 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命运,具有进步意义, 2、消极作用 不彻底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如天皇制等。军国主义传统的保留使日本迅速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 路,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3、近代中日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思考题: 1、比较德、意统一运动的异同点。 2、为何说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掠夺? 3、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4、比较日中两国维新运动。 参考书: 1、 《俾斯麦统一德国》 ,姜德昌,商务印书馆,1982 年。 2、 《美国内战史》 ,刘祚昌,人民出版社,1978 年。 3、 《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 ,丁则民,人民出版社,1990 年。 4、 《日本近代史》 ,万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 5、 《日本史论文集》 ,中国日本史研究会,三联书店,1983 年。第五章资本主义走向成熟·世界一体化成为趋势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成熟的时期——垄断资本主 义时期。 垄断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使世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涉及 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同时垄断资本主义自身也有许 多新特点。 这些变化和特点又引起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世界一体 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 使学生对垄断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 和特点及 19 世纪 70 年代后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有更清楚的认 识,向学生介绍学术研究动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垄断的形成和世界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 展趋势的分析。难点是对垄断的评价。 第一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科学与技术真正 结合;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后进国家,两次工业革 命交叉进行。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电力、化工等; (2)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3) 为生产过程的合理安排和在生产中实行进一步分工创造了可能; (4)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开始兴起。 二、 年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 三、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1、垄断组织的定义: 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 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又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超 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2、垄断组织的形式 卡特尔: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签订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 规模协定的垄断组织。 辛迪加: 同一生产部门少数大企业签订统一销 售和采购原料协定的垄断组织。 托拉斯: 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 或产品有密切联系的合并组成的的垄断组织。 康采恩: 共同以来某一 大金融资本集团的不同经济部门大企业、 大公司和银行联合组成的垄 断组织。 四、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1、垄断组织的积极作用 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调节生产,适应市场变化;利于改善企 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2、垄断组织的消极作用 垄断市场和价格,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垄断资本充满 了暴力、欺诈的行为以及种种卑鄙罪恶的手法;食利者坐享暴利, 成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阶层;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 垄断资本是战争的根源。第二节 19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向 一、政治发展的趋向 1、行政权力的膨胀 2、国家机器的加强 3、政府结构趋于完善 4、政治民主的扩大 5、两党制的正式形成及其他形式的政党政治 6、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散 二、社会立法 1、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立法背景 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社会不公更加严重;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新问题需要积极解决;调整的可能性:政府职能的转变,物质基 础坚实。 2、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立法简况 (1)德国的社会立法:1883——《疾病保险法》 ;1884——《意外 工伤保险法》 ;1889——《老年及残疾保险法》 。 (2)英国自由党社会保障改革纲领: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 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 的手段;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稅,以便缓和财富分 配不均 (4)法国社会立法: 年先后 9 颁布劳工立法特点,有 利于工人;动机,认为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及心情愉快,对国家前途 大有好处;防止工人倾向社会主义;赢得工人对共和党的支持 (5)美国——以反垄断组织为中心 “黑幕揭发运动”:新闻记者和知识分子掀起,亦称 “扒粪”或 “揭丑”运动。揭露垄断集团的各种犯罪行为。 “进步运动”:包括,第一,城市改革运动;第二,威斯康星 改革运动,第三,老罗斯福和威尔逊的改革运动,二位只反对托 拉斯的不法行为,不反对托拉斯组织。 3、教育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19 后期,几乎所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都特别 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这正是这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成功的 关键。 4、社会立法的影响 (1)劳工状况有了改善,与自由竞争时代相比,生活得到了一些 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居民在生活、环境、健康、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 一些保障。 (2)减轻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端,为资本主义注入了某些活力, 延长了资本主义寿命。 三、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 1、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斯宾塞借用达尔文的 “生物进化论” 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创 。 立社会达尔文主义。 缺陷:把自然科学的进化论不佳变通地应用于人类社会,未 免诞无稽了;把人类社会的未来说成一种静止状态,完全是唯心 主义臆 2、尼采的唯意志伦 从生物学角度阐述强力意志是世界本质思想在这个世界上, “除了意志到意志之外,根本没有别的关系”——尼采 德国纳粹主义把唯意志论奉为官方哲学,鼓吹对外侵略,煽 动民族复仇情绪,其结果为人类带来浩劫。 3、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新流派德国的历史学派 创始人:威廉· 罗雪尔,观点:把政治经济学归结为对经济发 展过程做经验主义的观察和描述,否认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4、奥地利学派 创立者:卡尔· 门格尔,观点:经济生活存在普遍规律,可用 抽象的方法进行理论概括;继承“古典学派”理论,但重点在市场 方面,提出“边际效应价值论”。 四、全球交往关系的初步形成 1、 年的欧洲国际关系 三皇同盟: 1873 年 10 月德国皇帝威廉一世、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 二世、奥国皇帝佛朗斯·约瑟夫结成。 (1878 年解散) 德法危机:普法战争导致。 近东危机:巴尔干问题。 三国同盟:1882 年 5 月,同盟条约签订,其中心是德国。 法俄同盟:1894 年1月结成,与三国同盟对抗。 五、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物质生活 2、社会观念 3、服饰、饮食 4、卫生与健康 5、城市生活 6、人口、家庭 7、教育、高层文化、低层文化娱乐和体育等 第三节 一、亚洲诸国的动荡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3、西学东渐”的第二个浪潮 4、康梁的变法理论 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兹特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