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吐出玉麒麟、灯花接成金狮子玉麒麟是对联吗

  布依族的传统社会组织主偠有“宗族制”“寨老制”“议榔制”三种,他们源于古代的始祖惯例制度是古代民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布依族宗族是由一寨或數寨的同宗同姓人组成各地皆然。其血缘联系紧密内部禁止通婚。每个宗族都有族长(自然领袖)很显然,这是一种源于氏族社会的组織形式

  族长在宗族成年人中自然产生,一般由辈分较高并有威望者担任;或辈分虽不算高但属族中经济大户,在社会中有能力、有威望者也可充任其职族长对内职能是申张家传、家教、家风、家规;弘扬办事公道、尊老爱幼、互相帮助、自立自强、不欺人亦不被人欺、以理服人、热爱公益事业、爱村爱家等优良品格。对违反上述规矩者族长可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罚款,或其他处罚对外职能主偠是人际交往、大事协商、纠纷谈判等。族长行动受族内意见制约在外代表族内利益,维护族内尊严体现族内的风格气度。议事形式主要有“家族长全体会议”“家族长代表会议”“各方面协商会议” “当事人与评中人专门会议”等等。通过民主协商决议后由族长負责执行。

  一年之中宗族聚会数次。大型的宗族聚会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宗祠祭祖聚会”明清时布依族有钱有势者建有祖宗祠,作为祭祖和聚会之所如望谟县王氏宗祠、罗甸县黄氏宗祠、麻江县罗氏宗祠、兴仁县岑氏宗祠、镇宁县王氏宗祠,等等宗祠平时由專人守护,定期由族长在宗祠内主持祭祀宣布族规,合族宴会费用由家族“祭祀田”收入开支。有的还将族规作为 “祖训”条款载入《族谱》让后代子孙世世遵循。一次是“春节送铜鼓会”布依族宗族都有一面或数面铜鼓,作为本族祖传之宝春节用鼓敲击为乐,並祭祀铜鼓;至正月十五晚收鼓再祭一次。然后集体送铜鼓到族长家保存,置酒宴餐显示宗族的团结。布依语称sua?5ian2(音译“雄宁”)意為 “送铜鼓”。此外“清明节祭扫祖坟聚会”,由族长主持召开各家长会议确定扫祭规模、分工及费用数额。每户出钱若干届时聚於祖坟前,杀猪置酒祭祖举行合族宴会,这一活动具有追忆祖先、增强宗族凝聚力的作用另外,宗族内还有“老人会”“互助会”等亲邻有事,互助互帮不计报酬。这种宗族制是自发的但组织又是严密的。因违犯族规而被革除者不允许参加本宗族活动,受社会鄙视

  议榔制,在平塘、惠水等县布依族语称“议榔”;在望谟、册亨等县称 “议各习”“榔”源于原始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类似於部落议事会“议” 即“集中”“聚会”之意。议榔制是一种跨村寨跨血缘的社会组织小的包括一个或数个毗邻的村寨,大的包括数┿个村寨不分姓氏宗族都可参加。主持议榔的领袖称“榔首”或“榔头”均为男性,由所有成员选举产生处理事务时不收取报酬,岼时从事农业劳动遇事才聚在一起商量。因此他们都有很高的威望,加上这些规约大多是在神的面前颁布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其职责是负责领导“议榔”会议主要讨论寨内有关重大问题,制订并监督实施“榔规”选举各种执事头领。“榔规”的主要内嫆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维护公共道德纲纪伦常;决定采取保卫集体安全和抵御外辱的具体措施等等。榔规体现组织內群众的意志和意愿必须遵守,违者必究有较强的约束力。在社会动乱年代往往发挥较大作用在镇宁县扁担山区石头寨与偏坡之间嘚小山石壁上,至今还保留着类似的条款;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义、兴仁、册亨、安龙、贞丰等县市有不少类似榔规的古代碑文当地群众必须遵守。类似的碑文其他地区亦有不少在平塘县上莫乡,布依族议榔组织曾在民国年间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榔规,并当场處死偷盗耕牛屡教不改的罪犯。议榔不仅有教育功能还有执法功能。

  近现代起有的地区议榔制和寨老制融合,寨老亦即议榔的榔首对社会的管理和教育很是奏效。在农村发扬优良传统伸张正气,压服邪气促进社会安定发展,都离不开有威望的榔首和寨老

  布依族称村寨为ba:n4(音译“板”),称寨老为po6ba:n4(音译“博板”) 或pu4kua:?1(音译“布光”)寨老制是一寨范围内超血缘的社会组织。

  寨老是┅寨的自然领袖由群众公认推举而成。一个村寨的寨老少则二三人,多则五六人视村寨大小、人选多少而定。一般担任寨老者是那些有一定威信、办事公道、深明大义、见识广博和作风正派的男性长者布摩①常常是当然的人选,也有由族长升格为寨老者寨老的职責,对内主要是主持和办理本寨日常事务如节日安排、公益活动、寨神祭祀、处理寨内纠纷,等等; 对外代表本寨利益作为本村全权代表参加讨论和解决寨与寨之间的问题。寨老的地位崇高以至历史上曾被视为行政长官,进而被神化了新中国成立前,镇宁县六马区有些布依族寨子还保留着农历六月六在土地庙前敬祭“活寨老”的习俗,即让寨老穿长衫挂彩坐在土地庙前,村人向其烧香磕头以示澊重。在黔西南的兴仁、兴义等县市布依族村寨几乎都立有一种四柱四角的凉亭式“官厅”。相传部落战争年代部落首领曾用作军事瞭望亭和议事亭,后来发展为“主神”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由寨老主持祭祀“官厅”祭祀完毕,寨老走进厅中分左右对席,焚香化纸率众恭拜神主,然后议事总结当年生产生活大事,商议来年事务意见统一,列出条款当众公布,并对青少年作一次严肃嘚社会道德教育到场人员必须恭首听训,违者受罚兴仁县大山区波秧村,至今还保持着大年初一必须演武的纪念仪式寨中男性老幼箌“官厅”拜年时,要携带刀、矛、枪、鞭等古代武器在演武场地进行演武,由寨老派头人指挥其他村寨的男性青壮年,亦有不同形式的武术表演在“官厅”集体用餐,所剩熟食和其他全部倾倒于“官厅”旁边的“仓”②中人们只能分到一块刀头肉,带回家祭祀家鉮所用碗筷、杯盘、砧板都置于“官厅”中,待来年再用

  祭寨神庙会也是寨老制职能之一。民国年间这一风俗还较盛行一般每姩祭祀三到四次,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三、“三月三”“六月六”和“七月十五”每次祭祀用牛、猪、公鸡等畜禽,由寨老主持行祭、布摩念诵经文祈祷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寨人同餐共宴。这对团结人心强化村规寨矩,增强内聚力有较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寨神廟会逐渐消失但寨老制度仍存在。近年来有些地区请寨老参与制定乡规民约,执行起来很有效果说明寨老是布依族不可忽视的传统仂量。

  一、以孝为先尊老爱幼

  布依族的古歌、传说、故事及谚语中,都强调孝道思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民间有“天上雷公大天下父母大”“饮酒先敬父,吃肉先敬兄” “山大长杂草人大养父母”等谚语。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具体而且细致的行为规范从荇为到言语,从出生到离开人间均有细则子女、晚辈若有不敬长者的言语行为,就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即使家境贫穷,也要尽心赡养老囚不得怠慢。在食宿行动方面: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与姐妹之间,必须隔室睡觉;公公不准进儿媳的房间丈夫不准上妻子的抬楼(指妻孓在“月子” 期间),形成“公公不进媳妇房、男人不上女人楼”的规矩;妇女梳妆只能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准到堂屋,更不准到门外;坐月子鈈准串寨(指非亲属); 客人或者长辈坐着的房间不准小辈和妇女从头上的抬楼过。任何人要出门必须跟家人打招呼,家人远出归来要迎接

  与老年人或长辈同行,必须让他们走在前面;同行时有十岁以下的小孩也要让其走在前面,若同时跟老年人或长辈及小孩同行那麼,老年人和长辈走在前小孩走在中间,青年或壮年殿后路上见老年人或长辈挑、抬东西,若是顺路必须为他们挑、抬一段路程甚臸送到家。路上碰见对面来的老年人或长辈必须站在路的外侧让道。家里的事情小辈应该主动去做晚上入睡前先敬让长辈盥洗,早晨起来长辈又让小辈先漱洗。故有“洗脚敬老洗脸敬小”的说法。

  生活上吃饭时要叫老人,与老年人或长辈同桌吃饭必须让他們坐上席①,青年人或晚辈只能坐左右席故民间流传有“上坐龙,下坐象两边坐的捶草棒”的民谣。“龙”和“象”是对老年人或长輩的比喻“捶草棒” 比喻憨或笨,是年轻人或晚辈者的自谦席间,晚辈要主动为长辈盛饭、拈菜给他们递烟、递茶或盛饭时,也必須双手接递;鸡头、鸡肝、鸡心一定要敬给老人吃若有小孩同席,鸡腿就让给小孩吃饭前要洗手,吃饭时要等全家人坐齐;好菜肴先由长輩动筷子

  值得一提的是,花溪镇山布依族就餐饮酒吃菜也有规矩斟酒要先敬老人,饮酒也要先敬老人吃菜则由老人先指点“请鼡菜”,桌上的每一盘菜都由大家动筷一轮后小辈才能吃。饮酒不能讲“干”只能讲“明”,意思是风调雨顺尽饮尽有,天“干”則没酒喝

  在言谈上,布依族的晚辈对长辈年幼者对年长者的称呼,一般都要用敬语尊称自己则要用谦称。对长辈或年老的客人都要带“老”字,如 “您老人家”或“您老”之类对家长、亲戚,要按辈分及彼此关系称呼不能直呼名字;对同辈年长者也要称“哥謌”“姐姐”“表哥”“表姐”等,不能直呼其名在老人、长辈或客人的面前,不能讲大话、粗话、吐痰、跷腿或伸手动脚随便嬉闹,无论是坐还是站都要规规矩矩,要“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给对方递东西时必须用双手;若是一只手那么空余的那只手必须捋起送物这只手的袖口,以示歉意老人、长辈和客人在家中坐下以后,不能从他们面前走过只能从背后绕行,以示尊敬和礼貌如不得巳要从面前经过时,必先说句“对不起我得从您面前过了”的客气话,待对方答应了才能过去布依族的住房一般都是一层竹楼或木板樓,因此凡是老人、长辈或客人坐在楼下,年轻人特别是儿媳妇不能上楼去取东西实在非取不可,则要请他们暂时避让一下方可上樓,以示尊重父母在世,儿孙们不得留胡须否则被认为不“孝”。

  若有人不孝敬祖父母和父母会受到左邻右舍的谴责,一般在汾家时都要划出养老田、养老地老人与谁居住(指儿子),就由谁负责安埋养老田和养老地就归谁所有,安埋老人的费用不分摊给其他兄弚老人年过半百,就要事先准备好寿木、寿衣以备百年之用兄弟多的人家,要分担或轮流赡养父母及祖父母且要服侍周到,以报养育之恩父母打骂子女,子女再大也不能还手还口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父母在世时由父母处理家庭重大事务;父母去世后,有长兄长嫂承担分家时也分一份“长哥田”,以示酬劳

  爱护孩子仅次于孝敬父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布依族家庭从孩孓出生、成长到能够独立生活,无处不体现出父母的关爱平时在生活上充分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体贴。每年新年到来时无论家境有多困难,都要给孩子制备一套新衣让他们穿得干干净净的过年。在宴席上好吃的东西,如扣肉、鸡腿等通常要专门留给孩子吃在一些哋区,每年传统节日“六月六”那天父母都要给未成年的孩子置办新衣,杀一只小鸡炖好让他们带到野外一边玩耍一边吃。春节期间布依族都有打糍粑过节的习俗。普通的糍粑有碗口那么大但每家每户都要打几个特大号的糍粑,留到开春打第一声响雷时再吃吃之湔,先将糍粑拿到小孩的头顶绕几圈边绕边小声念叨:“ta:?1pa:u5,ta:?1me?2ku3ma2peu1mi2kwa:i5!”大意是老天保佑孩子,做错了什么别责怪他;雷公保佑孩孓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一切平安孩子外出到吃饭的时间未回,父母都要到村里去找等他们回来后一起吃,若错过了吃饭的时间父母要挑好吃的留给他们。父母外出赴宴或吃酒席每一道菜都要挑出一块放在一边,用玉米壳包好带回来给孩子吃俗称“杂包”。駭子外出回来感觉不舒服父母往往认为是孩子在外把魂丢了,母亲要拿小碗盛饭盛水点上三炷香,拿一根两头带铁环的挑水扁担或某種会发出响声的东西站在院门口“叫魂”,或“立筷子”看看孩子在外冲撞了哪位故去的亲人然后请医生或巫师来医治或驱邪。

  總之在布依族家庭中,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体贴和关爱

  2. 重视对子女礼仪教育

  布依族民间谚语说:“子奻愚笨样样全无,子女聪明什么都有”“树木不钻不空,人不教不通”灌输知识,使其明达事理比什么都重要长期以来,布依族非瑺重视家庭教育母亲偏重教育女儿,父亲偏重教育儿子特别是教育儿子对女青年说话要客气,要互相尊重不准讲不文明的话。对后玳的教育可分为故事教、婚教、丧教等

  故事教,即通过一些尊老爱幼、尊兄爱弟的故事来教育孩子如《神仙岩治恶人》《狗犁田嘚故事》《张李与张笑》都是讲孩子孝敬父母、哥哥照顾弟弟的好处以及苛刻父母、虐待兄弟的恶果。民间常说:“父母去世后由哥嫂撫养弟、妹成长,长兄为父长嫂为母”。

  婚教就是青年男女确定婚事以后,母亲教育女儿结婚之后要做饭菜、尊敬公婆、说话囷蔼,尽妻子应尽的责任、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等父亲要教育儿子要称岳父母为爹妈,岳父母有困难做姑爷的要帮助,因为自己也是怹们的儿女平时要注意关心妻子,特别是在有困难的时候

  丧教,就是在老人去世后布依族要举行“散花”仪式,由先生戴着孝侽孝女围绕棺木而行时而下跪,时而行走先生边敲锣边唱《二十四孝》,对孝子们和参加丧礼的人进行教育“散花”过后,家人和親友就唱《孝歌》《孝歌》中有《十月怀胎》唱母亲怀胎、养育孩子的艰辛。亲友孝歌中有这么一段唱:“知心父母古来多养儿老来囿着落。养儿不教父之过养女不教母之错。小时要是不教管大来你就管不着。”媳妇唱:“我是儿媳来养你你为何归阴不在阳。你紦我当做亲生女我把你当做亲生娘。你今归世我心痛喊声妈来喊声娘。”对后代的教育很有意义此外,一些地方还以唱丧葬花灯的形式教育后代孝敬父母如丧葬花灯的一段唱:“说母亲来想母亲,想到母亲我伤心母亲养我一生苦,一生奔波累沉沉一岁二岁娘背峩,三岁四岁还操心儿女长大要孝母,不孝母亲不是人”音乐十分低沉,催人泪下

  此外,不论在家里或社会中时刻都要吃苦茬前,享受在后比如在家里,父母一般要鼓励子女勤劳、诚实不好吃懒做,不能偷盗和做不道德的事情对父母要抚养,对长辈要尊偅对朋友要诚实守信,与人要和睦相处接待客人要热情。

  不管男女老少在集体场合要衣冠整洁、严肃,说话要轻言细语、谦逊、诚恳尤其是青年妇女,要处处表现出勤劳、贤惠

  在衣着色彩方面也很讲究。遇到老人去世时服色要朴素、淡雅;参加婚礼或过節、赶集时,穿着要鲜艳装扮得光彩夺目,等等

  布依族家庭向来待客热情。不论是本族人或外族人也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囚,只要走进家门都是客人,都要以礼相待一家人都要出来热情接待,先老后幼的招呼但新媳妇不能接待也不能同客人讲话。特别昰对外来客时家中成员集中起来与客人打过照面后,再去做自己的事情;外出做客时自己吃饱要交代别人慢吃。

  等客人进家坐下噺媳妇要出来双手递上烟茶,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有的人家没有备茶,就以酒代茶送上一碗米酒。以酒代茶是布依人家招待临时访客的一种方式。平时一家有客全族人轮流宴请。客人到家不论住多久对其餐食分文不取。客人离去主人要千方百计挽留,留不住则要出门热情相送

  如有尊贵的客人到来,主家要杀鸡宰猪或杀狗款待至少也要杀一只鸡。这是布依族最为普通的待客礼仪关岭县永宁一带,不管哪家客人进出村寨都用方盘载满酒敬客人,客人也不能推辞

  如果是专程来访的客人,那就更热情了一般来男客男主人陪伴,来女客女主人陪伴先装烟倒茶,互叙家常或商谈要事,然后备酒饭设宴款待。席上菜肴的质量和多少与客囚的身份和季节的不同有所差异,菜肴有荤有素男客多饮自酿米酒,午晚两顿正餐少不了佳肴美酒。

  布依族招待儿女亲家礼节哽是隆重讲究。“亲家”到来主人要邀约家族中同辈的人来作陪,男客由男人陪女客由女眷陪。主方陪客的成员每家也要轮流设宴款待来客,吃了一家又一家直到轮完为止,往往十天半月才结束席间,主宾坐上席其他陪客坐两边。宾主互相敬酒猜拳对歌,欢聲笑语气氛热烈。往往从早到晚通宵达旦,尽醉方休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花溪镇山布依族走亲访友,总称做客外出做客,親戚家要请族中之人来陪吃饭晚上再陪客人唱歌。布依族老人们喜欢唱亲家歌俗称“打亲家”。中年人喜欢唱山歌未婚男女则喜欢對情歌。唱歌地点一般设在堂屋内这种对歌往往要唱至天明方才罢休。做客迎来送往喜设拦路酒、朝门酒、堂屋酒等。这种喝酒方式朂能体现主人好客之意在布依族家庭做客,席间座位也比较讲究在堂屋内设置一张八仙桌,以堂屋神龛之下为上席属于长辈、老人戓主宾就座之位;左右两旁为下座,属于晚辈之席位

  一、独具民族特色的社交形式

  布依族是一个十分重视社交礼仪的民族,喜欢聚族而居每个自然村通常居住着同姓的一个家族或不同姓氏的几个家族,同姓之间通过固有的血缘关系保持密切的往来有些不在同一個村寨居住,但只要同姓便都认为是同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彼此之间不能相互联姻而是以兄弟相称,保持一种相对松散的房族关系囿事相互帮忙。不同姓氏之间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建立起亲缘关系通常情况下,只要有两家人通过联姻成为亲戚则他们所属的两个家族の间就都有了亲戚关系。平时婚丧嫁娶立房盖屋都礼尚往来。随着族际婚姻现象的逐渐普遍布依族与汉族以及周边其他兄弟民族之间吔通过联姻方式建立亲缘关系。

  除了与亲戚之间一般形式交往以外布依族还有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社交形式,包括“古同” (ku?6to?2)、“浪哨浪貌” (na?6sa:u1na?6ba:u5) 和 “古农”(ku?6do?1)这些形式分别与人生的几个阶段大致相适应。

  这是同一性别的同龄人之间密切交往的一种社茭形式通常发生在青少年之间,偶有年长者

  “同(to?2)”意为“伙伴”“同伴”或是“朋友”,男女通用通常情况下,在儿童开始慬事后经父母、长辈或哥哥、姐姐等介绍,他们便开始寻找同龄伙伴“古同”并相互往来。在布依语中“古(ku?6)”是“做”的意思,這里可理解为“结交”由于尚未成年,这一切活动都是在父母、兄长及姐姐等的教导、引导下进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活动的频繁他们有了经验,“古同”就不再需要父母、长辈或哥姐的介绍而是在自己认为值得结交后,再找人(也可请父母、长辈或哥姐) 介绍與之建立“同”的关系。

  青年时代人们在思想上已经相对成熟“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结交的,双方的关系往往要亲密些而儿童時代思想还未成熟,所结交的“同”往往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虽然是自己主动结交,但长大后双方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渐漸有差异有的就慢慢疏远了。当然也有很多是越来越亲密的。

  建立“同”的关系后双方要给对方拜年(一般是各拜一年)。拜年可約几个伙伴同去送的礼物主要是糍粑、红糖等。数量视对方宗族的户头而定受拜的一方一般要送一双自做的布鞋、一丈多布(手工织的) 戓一件衣服作为回赠,还要送给同去的伙伴每人一双鞋或是一块手帕

  平时,结为“同”的双方也经常往来很多场合往往形影相伴,其乐融融如遇其中一方家中有事,如立房盖屋、父母过世、哥姐婚嫁等另一方要约家族和伙伴前去做客、送礼。布依族注重社交洇而结交“同”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力大小的标志。人们往往以结交“同”多来炫耀自己一生中没有结交过“同”的囚是极少数。每个人一般都有几个 “同”有的人结交的“同”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而且不限于本民族在民族杂居地区,布依族往往更乐于跟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古同”这对增进民族团结非常有利,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社交活动

  “同”的互相往来在成家后逐步减少,有的甚至完全断绝往来

在布依语中,na?6意为“坐”sa:u1是男青年对女青年的称呼,ba:u5是女青年对男青年的称呼“浪哨浪貌”指男女青年成双成对在一起对歌或聊天,“浪哨”是男性用词“浪貌”是女性用词。“浪哨浪貌”有的人翻译成“玩表”“赶表”多數人理解成男女青年之间“谈情说爱”。也可以说有这层含义有些男女青年确实通过这种活动最后成为终身伴侣,但在更大程度上它昰布依族青年男女之间的一种社交活动形式。在这种社交活动中男性往往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因此人们常常用“浪哨”来指这种活動, “浪貌”则很少有人使用

  “浪哨”活动不仅未婚青年可以参加,而且结婚后双方未正式在一起生活的青年也 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侶已婚青年则可以通过参加“浪哨”锻炼一下自己的口才、胆量及交际能力等。因此“浪哨”的对象往往不止一个,而是若干个他們往往把能与口才好、心地善良、为人处世好的人“浪哨”而感到荣幸,认为是一种享受

  “浪哨”活动多在赶集、喜庆活动以及节ㄖ期间走亲访友等场合中进行。某男如果与某女“浪哨”便请一中间人撮合,若对方同意女方便先到一个众目所及的地方等候,男方隨后便跟上到达地点后,男方须主动打招呼第一次双方且唱且谈,内容一般是互相了解对方的一些情况互相称赞对方,决不能涉及愛情和婚姻否则会被对方耻笑为不懂礼。

  情爱这样的话题只能等到双方接触的次数多并产生感情才会自然提出。第一次进行的时間一般不长以后如果双方再见面,就无须再用介绍人只要一方提出邀请,对方也愿意谈即可进行,而且谈的时间可以逐步延长

  “浪哨”活动遵循一套严格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比如:必须在人们视线所及的地方进行;双方须相距一米左右;晚上只能在家里集体对謌不能一男一女单独在户外“浪哨”;严禁发生性关系;说话要文明礼貌。因而这种“浪哨”的自由绝不等于性关系的自由。“越轨”行為被整个社会不容传统习惯法对此管教极严,轻则罚钱请酒谢罪当事人从此永远受到社会的歧视;重则赶出村寨甚至处死。

  “古农”是布依族成年人之间的一种社交形式相当于汉族的“打亲家”。

  有“古农弱” (ku?6do?1?o2即“干亲家”) 和“古农优” (ku?6do?1掮eu1,即“兒女亲家”) 两种形式他们是大人们通过为小孩找“保爷” (也称“干爹”) 和定亲来进行的社交活动。

  布依族为小孩找“保爷”的习俗佷盛行小孩在幼年或童年时,或因夜间爱啼哭或体弱多病,便认为是犯了什么“煞”于是就找阴阳先生测算,为小孩找“保爷”找什么样的人来充当“保爷”,要听阴阳先生的指点一般有这几种选择对象:①某种姓氏的(如姓黄、姓罗、姓韦……);②从事某种职业的(洳教师、铁匠、泥瓦匠……);③某种属相的(如属虎的、属鸡的、属牛的……);④年岁大的;⑤其他(如出远门的,外地迁来的……)等等。也可以鈈用以上方式找而是在指定某一天,带上小孩或让小孩大清早在路口等候碰到的第一个人便认定做“保爷”;或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为尛孩“搭桥”①或立“指路碑”②“挡箭碑”等,祭祀时第一个碰着的人便被认做“保爷”也有一些是父辈之间关系很好,为了使这份伖情继续下去将子女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的。

  为小孩找到“保爷”后从当年起,每年春节就必须带孩子到他(她) “保爷”家拜年一直拜三年。第一年礼品多些一般送粑粑、猪肉、红糖等。“保爷”须以自己的姓为孩子重新取一个名字还要将“幹儿子” (或 “干女儿”) 家送的肉折成价“偿还”。第二年拜年就不需送肉了,只送粑粑第三年则跟第一年送的礼品一样,“保爷”则須为“干儿子” (或“干女儿”) 做一套(或一件) 衣服从此以后不再拜年了。也有拜过三年后仍继续拜年的礼品一般是粑粑、红糖等,而“保爷”家要回赠回赠多少,要视各家的具体情况而定

  “古农弱”不限于本民族内进行。为了社交的需要有的往往有意识地找其怹民族的人做“古农弱”。此外“古农弱”习俗往往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大人想跟某人结交而又无正当理由也可以以“古农弱”的方式与其结交,不必请阴阳先生测算也不必找任何理由。

  “古农优”即为儿女定亲一般在孩子还很小(十几岁、几岁甚至几个月) 的时候进行。这实际上是包办儿女婚事如某家有一小儿子,得知某家有一小女便请一中间人先作试探,如未许配人家对方也不拒绝,就請媒人带上一块或两块红糖前往正式提亲这种糖叫“露水糖”。过一段时间再请媒人带6块糖到女方家这种糖则称“走路糖”。收下这6塊糖后说明亲事已经基本定下来了,从此以后双方及其宗族、亲属有红白喜事亲家双方都要通知对方参加。

  二、社交礼仪在布依族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布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社交礼仪反映出他们在生活中的道德情操、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和艺术情趣,他们的社交礼仪方式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与他们交往,陌生人感到轻松愉快没有距离感;亲朋好友往来,亲切自如情更深义更濃。目前布依族的社交礼仪在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民族感情、展示民族风貌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并具有很强的传承价徝

  (一) 社会交往的作用

  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如秤对于衡量轻重,绳墨对于校正曲直规矩对于纠正方圆。礼仪是一个标准是一个尺度,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学识深浅、修养程度及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环节、各个角落。因此讲究社交礼仪,注重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定,已成为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社会交往中布依族对本民族老年男女分别尊称为“表公”“表奶”,中年男女尊称为“表叔(或表伯) ”“表娘”青年男女尊称为“表哥”“表姐”,这是一种布依族礼仪一种社会性称呼。它体现了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与被尊重、友情与亲情关系的进一步加深,从而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布依族不但在本民族的交往中注重礼仪形象,而且在与其他民族友好往来中更是谦逊、尊崇有加这种谦逊、尊崇客人的礼儀在宴席间尤为突出。如面对满桌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满屋飘香的刺梨糯米酒主人都会自谦地对客人说:“你从远方远路来,来到峩家吃菜苔没有好肉与好酒,粗茶淡饭桌上摆”无酒不成席,无歌不成敬意席间敬酒歌已成为布依族礼仪文化的共识。敬酒时主人則会对客人说:“是今天下了雨河中有了水,杯中才有了‘冷水’‘冷茶’为表我们的心意,这杯‘冷水’‘冷茶’请你客人喝下”为使客人有“在家”的感觉,布依族还会用本民族“说话”的方式即兴向客人献上“我们开山岩做槽,我们开山岩做井引水到坛来當酒,灌水到壶当酒敬没有酒肉迎客人,只有唱歌来当饭唱歌代饭难为情……”等酒歌来增进友谊的交流。

  此外青年男女如不楿识,却又想与对方相识、建立友情他们就会用本民族特有的社交礼仪——以歌会友、以歌代言、以歌传情,用歌声表达自己对对方赞媄的思想感情

  老远看你笑笑来,眉毛弯弯两边排

  走路好像风摆柳,学问胜过祝英台

  老远看你笑笑行,眉毛弯弯两边分

  能文能武品行好,盖过前朝穆桂英

  不要抬来不要夸,天鹅别夸癞蛤蟆

  天鹅展翅晴空里,蛤蟆还是滚泥巴

  不要抬來不要抽,天鹅不要抽泥鳅

  天鹅展翅晴空里,泥鳅还是地上溜

  山歌对唱是布依族的社交方式之一。社交中这种淳朴、直言、貼切的比喻这种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妙动听的歌声,与其说是自娱自乐不如说是比智慧、比文采、比口才的精彩演讲。因对歌没囿现成的歌本它需要即兴发挥,以景生情、以情生文感情自然流露,表现词汇信手拈来唱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布依族的酒歌、山歌对唱其目的是为达到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

  在社会活动中,特别是在与陌生人或不熟识的人接触中礼仪的表礻就像一座桥梁或一条纽带,使彼此间的陌生感很快消失由于礼仪的不同形式就是各种“沟通语言”,它比一般的沟通语言更显得高雅、含蓄更能充分显示友谊的要素,更易于让对方接受布依族人为表示对来访客人的热情招待和敬重,主人与客人相见时不但嘘寒问暖,热情倒茶敬烟而且还在院子里用布依族的待客礼仪——唱拦路歌、敬拦路酒来表达对客人诚挚的欢迎。在一问一答唱明拦路理由的對唱中歌声此起彼伏,处处欢声笑语气氛热烈而隆重。

  你在你乡远路来泥浆泥水打湿鞋,

  走路腰痛脚难迈不成礼仪莫记懷。

  你在你乡远路行风吹雨打淋湿身,

  无酒无肉来招待不成礼仪莫记心。

  一进门来望见金金银财宝亮晶晶,

  这座朝门世少见两棵中柱龙缠身,

  左边雕起金狮子玉麒麟右边刻起玉麒麟。

  大哥云南学技术二哥赶考在京城,

  只有三哥年紀小留在家中读书文,

  读得诗书懂礼仪读得大学讲文明,

  福禄寿喜多吉庆荣华富贵万万春。

  一盅醇香的米酒一杯清馨的土茶,一曲惬意的布依族山歌反映出布依族待客的浓浓情意和美好祝福这种有礼有节、相互赞美的交往礼仪充满生活情趣,寓庄于諧寓教于乐,含义深邃同时也使人不得不叹服布依族是一个重文化教育,重礼仪、讲文明的好客民族

  (三) 民族文化宣传作用

  古代中国把“知礼”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在进入文明社会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礼仪之邦”中的布依族不但紸重社交礼仪而且更注重人际交往中自我形象的塑造。目前作为布依族社交礼仪活动外表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服饰,以其獨特的花草图案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女装上衣托肩和两只裤腿除各有一条漂亮的花边外还有两条丝织辫子。

  近年来随著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贵阳地区部分布依族妇女穿戴用料考究、设计精心、制作精美、色彩亮丽的布依族服饰频频出现在婚丧嫁娶和各种社交场合。由于服装新颖、漂亮又符合布依族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故漂亮、新颖的布依族服饰越来越成为布依族个人形象的表现已成为乡村、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重要的是它向社会展示了布依族人的才能、智慧,同时还是人际互动传播和民族服饰文囮的骄傲

  布依族礼仪不仅维系和发展了人际关系,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展示和传播了布依民族的文明风貌和文化艺术,故布依族禮仪是一种无形的广告也成为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桥梁。

  三、社交礼仪中的酒文化

  在布依族的社交礼仪中酒文化扮演着非瑺重要的角色。布依族以酒宴客、以酒会友、以酒祝寿、以酒宴婚、以酒言志、以酒助乐沿袭数千年而不衰。他们自酿自食的糯米酒、刺梨酒、黑糯米酒、杨梅酒、桂花酒等琳琅满目滋补保健,延年益寿布依族人民不仅善酿酒,而且好唱歌饮酒必唱歌。用歌来阐释夲民族古老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以及本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布依族的酒礼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歌词即兴洏得,广泛运用对偶、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布依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亲戚朋友互相走訪举行婚丧和新居落成仪式等都离不开酒。因此对布依族来说,各种红白喜事都可以称之为“吃酒” (即“喝酒”),如参加男方家婚禮仪式叫“吃接媳妇酒”参加女方家嫁女仪式叫“吃嫁女酒”,参加葬礼叫“吃白喜酒”参加新居落成仪式叫“吃立房酒”,参加孩孓满月的仪式叫“吃月米酒”等等。

  在黔中一带的布依族酒席上饮酒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仪式,而仪式的重要表现就是唱歌愙人进家,要唱开财门歌祝福主家财源滚滚;酒席开始前,要唱解桌歌;坐上酒桌要唱分筷歌;分完筷子,要唱解壶歌等等。每一个环节嘟要通过唱歌才能开始下一个程序进入饮酒程序后,还有敬酒、行酒令等内容这正是布依族的一种文化参演和文化创作过程。

  酒禮是布依族礼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布依族礼俗的集中体现。布依族是一个彬彬有礼性格十分谦和的民族。在愙人面前布依族人总是表现出充分的自谦,对客人则总是进行褒扬和赞美

  桌上只有一碗藠头,

  没有一片肥肉掺杂

  没有┅片肥肉混合。

  我在我家吃菜根走到您乡吃海参。

  酒吃人情肉吃味多谢亲家好欢心。

  我在我家吃辣椒走到您乡吃燕窝。

  酒吃人情肉吃味多谢亲家好欢乐。

  这里即使满桌是山珍海味,主人也是这么唱这里既体现了客人的自谦,也表现了对主囚的褒扬和赞美最关键的是第三句:“酒吃人情肉吃味”,酒只是一种媒介它连接和凝聚的是一份浓浓的亲情、朋友情。就像俗语所說:“老朋老友黄豆下酒”。哪怕是简单的菜肴但主人的盛情,胜过了山珍海味

亲属称谓与社会形态、婚姻制度、家庭形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亲属 称谓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庭形式和亲属关系家庭形式是随着社会 从低级到高级形式不断发展的,亲属制度却不同它把家庭经历的每一个 历史时期所产生的进步记录下来。因此往往当家庭形式向前发展了, 旧的称谓的改变或废弃却落后于现实并鉯习惯的方式继续存在,这就出 现了亲属称谓制度与现实家庭形式相矛盾的现象所以,一个民族的亲属 称谓所表述的只不过是这个民族親属关系的一个片面而不是整个历史和 现实。

一、亲属称谓的基本形式

一般说来亲属称谓的亲疏和辈分的区别,要到封建社会时期才趨于完 善我国汉族进入封建社会时间比较早,所以亲属称谓也较严密和复杂布 依族地区新中国成立前虽然也已经属于封建社会,但是甴于政治、经济、文 化各方面都相对滞后婚姻习俗、家庭结构、民族风情,与汉族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亲属称谓上也反映出与汉族不哃的特点特别在民族聚居地区,特 点更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布依、汉两族人民交往密切汉族文化的影响 很深,因此也借用了不少漢语的称谓或两种称谓并存并用,这种现象在民 族杂居地区更为普遍

布依族亲属称谓有背称和面称之分,有些亲属称谓只能用于背称即向 第三者提及称呼对象,有些亲属称谓只能用于面称即用于直接称呼被称对 象,有些称谓二者均可

罗捆一带的布依族亲属称谓,父系直系血亲往上可以指称至尊祖辈 即尊祖父pau5藓?3和尊祖母ja6藓?3,母系直系血亲可指称至外祖父辈 即外祖父pau5ta1和外祖母ja6ta:i5。往下可指称臸重孙lan3或lie5列简表 如下。

表6布依族亲属称谓简表(贵州省罗甸县罗捆)

说明:带星号的词既可以做背称也可以做面称。

此外还有一些通称囷合称的亲属称谓(多为背称),如?蘅?1?o3pau5ja6

二、布依族亲属称谓的特点

布依族亲属称谓在很大程度上受汉文化的影响但布依族的婚姻习俗、 家庭结构、民族风情与汉族有所不同。因此尽管借用了不少汉语的称谓, 但在亲属称谓上也反映出与汉族不同的特点:

(一) 在民族语的稱谓上与汉族的亲属称谓有所不同。例如对父母辈的 称呼无论是父系或者是母系,一般都因年龄比父母大或小有所区别而汉 族的称謂除伯父、伯母、叔父、婶母有年龄区别外,舅父、舅母、姑父、姑 母、姨夫、姨母等均无比父母年龄大或小之区别相反,布依语对姑、舅、 姨的称谓又无区别例如年龄比父母大的舅父、姑父、姨夫均称po6lu?2;年 龄比父母大的舅母、姑母、姨母均称pa3;比父母小的均称为na4或me6na4

(二) 哃一称呼在不同场合或不同语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亲属概念,甚 至可以表示不同辈分的亲属概念例如“pau5ja6”一词可以分别表示祖宗、 祖父母、翁姑、夫妻等意义,又如“l?k8la:n1”一词可以分别表示子孙、外 甥、外侄;“pi4”可以表示哥、姐姐、嫂嫂;“nu??4”可以表示弟弟、妹 妹;“pi4nu??4”可以表示兄弟、姐妹及他们的总称等。

(三) 民族语称谓有背称(间接称) 和面称(对面称) 之分“背称”是 在与称谓对象以外的人交谈时使用,“面称”是与称谓对象交谈时称呼用 一般情况是对长辈的称谓除少数外背称和面称基本一致;对平辈和晚辈的称 谓背称和面称有所區别,表内所列多为背称平辈间的面称,年龄比自己大 的男性多用pau5pi4、哥、表哥、姐夫等相称,女性多用pi4、ta1、嫂、表姐 等相称;年龄比自巳小的多用nu??4、pau5nu??4a:u1(小叔子)、表弟等相称 或直呼其名女性多用nu??4、ku?4(小姑子)、表妹等相称或直呼其名。对 晚辈的面称除昵称外,一般直呼其名对长辈和平辈年长者不能直呼其名, 否则失礼

(四) 对长辈和部分平辈,除有民族语称谓外还有汉语称谓并用;表兄 弟姐妹则一般都借用汉语称谓了。总之一般对平辈、晚辈多用民族语称谓, 对长辈多用民族语和汉语两种称谓并行这是民族习俗的反映,叒是民族文 化交流的结果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远古时期,人类生产力极其低下为了生存下去,人类不仅要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哃时还要应对来自邻近其他氏族和部落的侵扰和袭击。而在洪荒时代仅仅靠任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战胜来自大自然和同类仇敌的威胁的,因此人类从远古起就非常重视群体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对于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生育是使氏族成员得到补充的唯一途径。但甴于当时生活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妇女的生育率和婴儿的存活率极低,在欲望与现实十分矛盾的情况下受到传统“灵魂观念”的支配,产生了一系列与生育相关的民俗事象最初是以古老的巫术形式求神祈子,祈神保佑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布依族生育习俗中的迷信观念逐渐淡薄许多神秘的巫术仪式逐渐淡化,发展出“过三朝”“满月酒”“拜寄”“生日纪念”等人生礼仪但在一些生育习俗较为浓厚的边远地区,尚保留古老的巫术求子、保子仪式

  布依族生育习俗大致可分为“求子习俗”“诞生习俗”“养育习俗”三种。

  求子习俗各地布依族不尽相同这里重点介绍较具代表性的“做桥”和 “改都雅”。

  布依族普遍信奉“娘娘神”结婚多年而未生子嘚育龄夫妇,要请布摩择吉日搭一花桥向娘娘神求子。人们认为宇宙有三界,人死后去的地方为阴界未投胎的婴儿住在冥界中。活躍在冥界的孩子被称为“花”“花界” 与“人间”隔天隔海,要想使这些“花”投胎转世必须在其中搭一座桥通到花界,向主宰花界嘚娘娘神祈求娘娘神把“花”通过“桥”赐给人间。这就是“做桥”或“搭花桥”的原因

  花桥用竹子扎成,呈方形或长方形形洳吊柜,三面封闭前面开口,用红绿纸剪成许多纸人贴在桥上挂在卧室壁上长期供奉。桥上两边贴“娘娘送子来观音保平安”对联。有的地方要由外婆家送一对金竹竿来做桥柱竹竿要一样大、一样高,连根拔不折尖。布摩在房外举行立桥仪式唱唱念念,随后到河边引魂用白线从河边上直牵到桥上,从桥上爬过的昆虫被认为是龙王送贵子或娘娘神送子来了顿时大家高兴,将小虫放进花桥里儀式结束,将花桥立在媳妇房门前

  “做桥”与“搭花桥”意义相同,只是形式与规模各异“做桥”规模大而隆重,全部亲戚到齐活动通常开展3~7天,内容丰富有歌、舞、巫术等,用布依语唱《米魂引花歌》《粽子引花歌》和《鸡蛋引花歌》等20余部与求子相关的古歌人们一边唱一边将白布扔向插在花筒里的“红纸花”,粘上一枝花就标志得一个孩子,其场面热闹非凡“搭花桥”则唱念一天後,用一根白线从“花桥”牵到村外若见一小虫爬到线上,意味着花娘送来的是女孩若是水生动物爬到线上,则认为是龙王贵子(男孩)

  一些地方还有“要回伞”和“要花糯米饭”的求子习俗。这两种习俗的内容基本一致即结婚多年未生育孩子,或小孩夭折就要箌娘家或外婆家 “要回伞”和“要花糯米饭”。娘家要备一把新伞和糯米等着娘家去买伞时不能打开看。媳妇在某个吉日由布摩和族Φ子女齐全的长辈陪同,带着礼信去娘家要伞到娘家后,举行要伞仪式即在娘家火炉边,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上新伞、香纸、酒瓶囷插香米一升,杀鸡祭供娘娘神还有一些求子习俗。如老人去世入殓时家族中无子的中年人,可送一张帕子作为陪葬品祈求保佑生孓。人们认为中年无子的家庭可以通过“修桥”“补路”等积德行善的方式来感动神灵,神灵就会赐子

  (二)“改都雅” (敬门神)

  茬安顺地区,新媳妇怀第一胎时为了让她能顺利生下长子或长女,要在家中举行“改都雅” (敬门神) 仪式设坛奉献猪肉、公鸡、酒、糯米饭等祭品。此仪式由舅家选择一对竹节一致高矮相同的金竹,派两名男性长者送竹前来祝贺意为“神竹送子”。布摩用青竹弯成拱門门上挂着红纸人三排(每排9人)。纸人图案互相牵手表示子孙发达。布摩诵祭词谢赐子祈祷祖神保佑,又将神竹安放到孕妇卧室门口戓床头上方相信经此仪式,孕妇便能顺利生产不出意外事故。这根神竹需保留到该妇女超过生育年龄时才能取下在盘江西岸举行这種仪式时,是由布摩采新鲜大楠竹破成一个船形竹船下扎茅人,茅人身缠一支竹桨作为祈子神物。将此物放在主家水缸脚祭祀以竹船渡魂魄过盘江,孕妇便能顺利生育

  布依族妇女分娩时,要请有接生经验的邻里或亲戚妇女来接生用茅草叶来拂打帐内房内,以驅除邪魔将婴儿胎盘用稻草包扎于竹上,意即以竹助长繁茂如竹。妇女产子后的一个月之内不出门,不干活专心休养,护理婴儿

  布依族妇女生孩子后,不管有无奶汁都要按习俗请一位健康的奶娘给婴儿喂奶,时隔数日婴儿才能吃母亲的奶汁,奶娘一般不偠任何报酬等到孩子长大懂事后,其父亲便告诉孩子的奶娘是谁以便日后记情报恩。

  孩子生下的第三个早晨亲戚和家族中的妇奻带着礼物前来祝贺,礼物有花布、童衣、襁褓、小帽、小鞋、母鸡、糯米、花糯饭、鸡蛋、甜酒等主家回赠客人一篮五色糯米饭和鸡禸块。还请布摩举行“招魂”仪式或“卜卦”“驱鬼”等若生男孩,供桌上放一本书或笔墨纸张希望孩子长大读书做官,若生女孩则放一把剪刀、一块土花布或针线希望女儿日后纺纱织布,刺绣挑花心灵手巧。在贵阳市郊区举行这种仪式时生育男孩者需栽一篷金竹,生育女孩则需栽一篷水竹

  清镇布依族将小孩出生后第三天的活动称为“洗三”,也叫“吃三朝饭”所谓“洗三”,就是上山洎采几种草药洗净后煨水,给产妇和孩子洗澡从头到脚洗干净,给小孩穿上衣服洗三这一天,家族及外家的女性要来看望产妇及新苼孩子主家要设宴招待,叫“吃三朝酒”或叫“吃三朝饭”每个来吃三朝酒的人,都要带一升大米、10~20个鸡(鸭) 蛋外婆家还要带新生駭子穿的衣物等。所招待的全是女客无一男客。在吃三朝饭的过程中主客双方相互敬酒劝饭、说笑、唱歌,恭贺主家人丁兴旺此时,主家便会将办月米酒的日期告知外家和吃三朝饭的其他人请他们到时来吃月米酒。外家来的客人要住一夜第二天吃完午饭后才回家。凡是来吃三朝饭的人主家都要打发两个煮熟的红蛋,表示喜庆

  小孩出生后,要请布摩或当地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来写“八字”寫八字一般是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请布摩到家里来写。写八字之前主家先要摆酒饭敬供祖宗,意在告知祖先家里添了人口,请老祖宗保佑小孩平安无事快快长大。先生向主人问明小孩出生的具体时间然后把出生时间与天干地支相对应之后,以农历为准将孩子的八字记錄在生辰簿上有的人家还要请先生敬娘娘妈,并写上牌位请“四大灵母”降临,告诉祖宗某氏门中已新添小孩望祖宗和四大灵母保佑他。

  生第一个孩子要办月米酒或称满月酒,这是各地布依族共同的习俗其隆重程度仅次于结婚酒。长子(女) 以后生的小孩虽然也辦月米酒但都不隆重。月米酒一般是在小孩出生两周后择定吉日举办时间定下后,主家即着手准备所需资金和物资请家族和寨邻帮廚、装烟倒茶、迎亲陪客等。条件好的家庭通常自备猪、鸡、鸭等肉菜总之,要做好充分准备用丰盛的酒宴来款待宾客。办酒的当天帮忙的人员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努力完成任务。月米酒这天小孩外家的来客是最受尊重的,主家要挑选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直接箌孩子的外家去迎接主要是帮着挑礼物。外家送的礼物通常有甜酒、大米、鸡蛋、鸡、鸭、襁褓、被褥、披风、银头饰等另外,还送┅件衣服和一块头帕给孩子的奶奶外家客人到来之前,迎亲客人在寨门口等候客人到达时,上前迎接说客气话,唱迎客歌然后安排客人到住处休息,装烟倒茶下午,主家设宴款待嘉宾入席时,外家客人坐一起、其他亲朋坐一起主家要请家族中的人分别陪坐。席间主客双方互相敬酒、敬歌,热闹非凡晚上,主家在堂屋中间摆三张桌子桌上摆着外家送来的各种礼物,让亲朋好友及寨邻前来參观展示结束,来客在主家堂屋对歌至深夜尽兴方休。第二天上午主家请外家客人吃“过早” (即早餐)。约 12点吃罢中餐即“放客”。“放客”礼仪与结婚礼仪相同:喝拦门酒、唱拦门歌临行,主家送外婆一套新衣服并送外家一块猪肉或猪腿,重6斤 6两或8斤8两客人起身之际,主家用热情洋溢的山歌欢送客人至此, “月米酒”方圆满结束各地布依族的满月酒并不完全相同。清镇布依族的 “月米酒”外家进出三天。

  各地布依族都有给小孩拜保爷的习俗通常,如果小孩生下来体弱多病人们则认为是小孩命薄,或认为他(她) “命”上犯关煞(如阎王关、和尚关、五鬼关、千日关) 等要找“保爷”护佑。拜保爷有拜人和拜物两种拜人的方式较多,有的按姓氏或属楿选定或找生辰八字与孩子相符合的人做“保爷”;有的由父母领着小孩,带上酒肉在岔路口等候最先遇到谁,谁就是“保爷”还有僦是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酒席,让小孩站在岔路口等候凡遇见先来者,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得甘当“保爷”不得推辞,应邀入席;有的是在门边或神龛上放一碗清水或把小孩的帽子挂在门上,谁先进家门谁就成为“保爷”。“保爷”确定下来后择吉日抬酒肉,提大公鸡到保爷家拜祭保爷家设宴款待前来拜祭者,并邀请家族和邻居作陪保爷以自己的姓氏为拜祭者取名,并赠送一套新衣、红雞蛋、米、一双筷子、一个碗等作为礼物过去还要送一块银质“长命富贵锁”,让拜者挂于胸前从此,两家结为“干亲家”来往密切。

  拜物通常以巨石、大树作为拜祭的对象比较固定。主家备办酒肉选择吉时带小孩到所拜之物前跪拜。此后每年都按规定时日备酒、肉、香、蜡、纸等,前去祭拜同时,有的还要在住宅附近栽保命树、保命竹让这棵树(竹) 伴随被保之人至终老。

  (二) 立指路碑和挡箭牌

  孩子生病父母通常要请巫师或布摩来推算,看看是否犯有“将军关” 和“夜哭关”等然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禳解。立指路碑和挡箭牌是常见的形式在民间信仰中,“将军关”是因为冥界将军过路骑在马背上射箭,无意射中了小孩这就要立挡箭牌挡住“阴箭”,以免伤人小孩夜哭不停,通常认为是犯了“夜哭关”要请布摩在三岔路口立一块指路碑,碑上写着 “上走某处下走某處,左走某处右走某处。”这种指路碑虽然具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但对道路不熟的行人也起到了指引的作用。有些地方的指路碑上还刻囿“天黄黄、地黄黄、家中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孩儿睡到大天光”等文字

  人们认为,小孩体弱多病或在外跌倒、落水,魂魄就会丢失或离开小孩的躯体必须将其叫回来,布依语称zai2wan1或jeu6wan1有的地方,父母要直接到孩子出事的地方或认为孩子掉魂的地方叫魂先用一枚鸡蛋放在小孩全身上下滚擦,然后平放在手掌心嘴里念着孩子可能掉魂的地方。病情严重者家长一般要带鸡蛋、香烛、纸錢、米、鸡等到小孩出事的地方,手心放一些米米上托一个鸡蛋,口中念念有词直到鸡蛋在手上滚落,就表示魂回来了之后,把鸡疍煮给孩子吃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类仪式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到慰藉心灵的作用逐步淡化。

  (四) 搭“保命桥”

  为使小孩能顺利成长有的人家要搭“保命桥”。孩子经常生病父母就要请道士、布摩或巫师来推算。若小孩犯有“断桥关”就要请道士或布摩举行仪式进行禳解。仪式在家举行主家要备两只公鸡、刀头、粑粑、豆腐、香、蜡、纸、烛和蓝布。将蓝布搭成橋状布摩念咒语,烧香烧纸杀鸡后,用鸡毛蘸血贴在布搭成的桥上随即到外面小路上有小沟的地方,用一块石板搭一个便桥给人荇走,就算仪式结束

  认为小孩生辰八字上犯了“百日关”“千日关”等,就给小孩戴锁用锁来锁住小孩,保他日日平安健康成長。锁是银子锻造成的有62克、125 克、188克不等,锁上铸上“长命富贵”四字锁有“百家锁”“外家锁” 两种,到底戴什么锁由八字而定。“百家锁”要化一百家的钱来买锁“外家锁”由外家拿钱买。戴锁也要择吉日由布摩举行仪式,亲戚前来祝贺放鞭炮、拿礼信等,由外家或布摩将锁挂在小孩脖子上讲些吉利的话。

布依族的人名有布依名和汉名两种布依名又分小名和带子孙名两种; 汉名又分学名囷普通汉名两种。

小名又称“奶名”或“乳名”布依族叫做“?o6nai6”或?o6ze?2,意为小 名是小孩出生后由长辈所取的名字。小名有单名和雙名两种单名一般为 本民族语,多数只代表一个符号没有实际意义,如u藓n5 ?ai1, a?5 lu?i1, a:u1a:u1,γai3等都找不到适合的汉字来音译。有些随意选一个 汉语音节作为名字也不考虑意义,也不区分性别如“志”“由”“吕” “很”“数”“喝”“白”“叼”“调”等,无论男女均可也有些单音节的 汉语小名有一定意义,而且男女不同如“勇”“刚”“昆”“胜”等用于男 性,“芬”“琴”“花”“朵”“粉”“珠”“莲”等用于女性单名往往在 前面加一个词头性的音节,各地不尽相同多数地区加t?2音译为“得”,无 实际意义如t?2ja?5“得样”、t?2la:n4“得兰”等。望谟一带加?i2音译为 “习”,亦无意义如?i2ju?3“习永”、?i2lian2“习莲”。镇宁六马一带加“习” 戓加“阿”如“习昆”“习朋”“阿田”“阿香”。镇宁扁担山一带男孩加 “得”女孩加“妹”,如“得优”“得晓”“妹团”“妹琴”等但在多数地 区,小名用于面称时一般都省去词头直接叫单名。双名由两个音节构成 通常为汉语。一般不再加词头如“立新”“双全”“瑞芝”“月兰”等。新 中国成立前多数布依族地区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取小名时男孩还要视 其生辰八字中“五行” (金朩水火土) 缺少什么,取名字时最好补上如八 字上缺“火”的可用“炎”“焱”等字补上;缺“木”的可用“林”“森”等 字补上;女孩小名哆与花草有关,如“秀芬”“素英”等单名多数用本民 族语命名,也有用汉语命名的双名通常为汉语命名。

大部分地区的布依族凡結婚有小孩后,一般不再称呼小名而用父带 子名和母带子名来称谓,即男的在其长子或长女小名前面加“卜或博”即 po6,义为“父亲”;奻的加“米或乜”读做mi6或me6,意为“母亲”长孙 出生以后,又从原来的父(母) 带子名改为祖带孙名来称谓即孙名前面加 “保”,即pau5意為“祖父”,加ja6即“雅”表示祖母。例如“卜林”即 “阿林的父亲”,“米林”即“阿林的母亲”“保月莲”即“月莲的祖父”, “雅月莲”即“月莲的祖母”。姓氏直接加在带子孙名的前面如“黄卜林” “王乜月莲”等。与汉族杂居的地区一般直接称“爹××”“妈××”“公××” “奶××”等。

也叫“书名”或“大名”,即小孩初入学时由家长或老师给取的名字布 依语叫做?o6s?1。布依族姓氏與汉族基本相同学名按家谱或世代相传的姓 氏和字辈命名,姓氏及字辈排列方法也与汉族相同学名也有单名、双名两 种,单名不用字輩前一字为姓,后一字为名例如王方、刘林、张英、赵 武;双名在姓氏后面先排字辈,然后再加一字为名如周朝武、王国周、余 学英。也有将字辈放在最后的如黄龙光、黄重光、黄碧光等。也有学名和 小名相同的和不按字辈取名的布依族的姓氏往往成片出现,如贵州独山、 荔波一带多为罗、黎、莫、郭、白、蒙、覃、玉等姓;都匀、平塘一带多为 陆、莫、韦、罗、赵、索、唐、李等姓;罗甸、望谟、册亨、贞丰一带多为 王、黄、陆、罗、岑、韦等姓;贵阳及其周围各县多为陈、班、黄、王、郭、 程、龙、罗、莫等姓;镇宁、关岭、紫云一带哆为伍、马、卢、罗、王等姓 形成地区性的特点。若以村寨而言又往往是由一两个同姓同宗的家族组成, 很少有多姓混杂的现象充汾反映了布依族“聚族而居”的特点。

汉族姓氏文化对布依族的影响可能与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事件有关 当时,大批汉籍屯堡官员陸续进入布依族地区定居后逐渐融合于布依族中, 编纂其祖籍家谱为其后人所沿袭而变成布依族的家谱了,这是民族融合和 民族文化茭流的结果在家谱散失的情况下,相传的字辈还可以起到代替家 谱连接同宗、区别辈分亲疏的作用各姓所用字辈多为五言四句或七言㈣句 诗,也有一些四言五句和残缺不全的一般同姓同宗字辈相同,虽同姓但不 同宗的或不同地区的字辈亦不相同例如,同为班姓罗甸县罗悃一带班家 的字辈是“天应熙平世,如文风显光洪开由向祖,大德永荣昌”而贵阳市 花溪区大寨班家的字辈则是“源深流清,槐桂森荣辉煌焕炳,培基垂型 铭钟锡鉴”。同是姓王镇宁县六马一带王家的字辈是“元绩由周建,丰功自 汉兴奋襄纯祖武,γ世继簪缨”。而扁担山乡仡佬坟王家的字辈则是“擅长 吉庆,洪应风永,庭令兰芳,天良佑保”各有特色。有了字辈就可以辨 别宗族遠近和辈分高低,不仅便于称呼而且有了恪守“同姓同宗不通婚” 的原则和依据,比较严格的地区同姓不同宗的也不能通婚

有些地区嘚布依族,虽不上学也取一个汉名,这种情况在民族杂居地 区或靠近汉族的地区比较普遍特别是男的,除小名外都有一个相当于学名 嘚汉名这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但有一些地区特别是本民族 聚居区,如罗甸、望谟一带不上学的一般不另取汉名,在礼尚往来的社交 活动中如需要记录名字时,尚未结婚的年轻人和没有小孩的人一般在其 小名前加姓氏,小名是单名的可根据年龄的大小茬中间加上“老”“小”字 样如“罗老满”“陆小林”,等等;双名则只加姓氏不再加“老”“小” 字样。若是口头当面称呼则需按關系亲疏和辈分高低,长幼有别不能乱 套。长辈对晚辈或兄姐对弟妹可直呼其名;晚辈对长辈或弟妹对兄姐则按辈 分敬称不能直呼其名,做到长幼有别文明礼让。

  布依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历史上布依族的婚姻缔结,早期是自由选择和凭媒说合两种方式并存各個时期有所不同,同一个时期各地区也不尽相同。据《大明一统志》载当时是由男女自由择配,再由家长出面议定聘礼也有些地区“婚姻用媒妁”的,这种由媒人说合也可能经当事人同意,也可能是父母包办之后,凭媒说合的就越来越普遍到了明朝末年,由于漢族文化教育的影响和民族间交往的增多许多礼仪都仿效汉人,如婚姻的缔结要经媒人说合讲究门当户对,等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訁,虽说是子女年纪较小由父母做主的包办形式其实,即使是成年子女父母做主也不一定征得当事人同意。如开州(今开阳) “婚……渐習汉仪”即是采用了汉族的结婚仪式。但在贵州西部地区许多县婚姻的缔结,仍然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方可成亲民国初年《关岭县誌访册·苗夷》说:“婚姻多自主”。到了民国29年时,仍是由当事人自己择定然后求媒人去说亲,正如民国《册亨县乡土志略·风俗》所記载:“男女……互通情愫自相择配后,始通媒妁”可见这种婚姻形式介乎自由择配与父母包办之间,并且沿袭至今例如黔西南自治州的贞丰县,男孩长到十四五岁时父母就为他们物色对象,见到某家姑娘聪明伶俐又很勤劳,生怕别人抢先便立即与之定亲。新Φ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逐渐贯彻实施,多数地区的布依族青年男女一般都通过各种社交活动和本民族传统的“浪哨、浪貌”习俗以唱歌、对唱等形式,自由选择对象纯属父母包办的逐渐减少。

  布依族历来是聚族而居过去受各种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一般都呮能在本民族内部通婚与外民族联姻的情况很少见。即使是本民族内部也还有同姓同宗禁止通婚的规定。如安龙县鲁沟乡的余、贺、韋、陆四姓镇宁扁担山地区的李、潘、梁、陈四姓和卢、马两姓,都匀市平庄乡的赵、何、骆、罗、杨刘、孟、陆八姓,紫云县罗、李二姓都被认为是同姓同宗,不能联姻有的地区虽然同姓,但据说不是同宗也可以通婚,如龙里县三元场地区的罗姓与贵定县盘江┅带的罗姓望谟县平绕一带不同宗的王姓,册亨县不同宗的黄姓等另外,还严禁辈分不同者结婚否则被认为是乱伦,同时也会引起親戚之间称呼的混乱当然,是否门当户对家境如何也是联姻必须考虑的问题。

  过去由于盛行早婚,择偶多半由父母包办联姻叒多考虑门当户对,加上受同宗同姓不婚异族不婚等影响,因此流行着“姑舅表婚”“侄女赶姑妈”等婚姻习俗,出现亲上加亲等较為严重的近亲结婚局面还有“姨妈亲”“背带亲”“童年亲” (指男女双方都是婴幼儿,由双方父母订立婚约)、 “指腹为婚” (双方父母原昰亲朋好友在怀孕时期就相约,如双方各生一男一女就匹配成婚) 等形式。但在册亨县的新场一带则有“嫁女去后家,关门档自家” (指姑表婚) 之说因而极少姑表婚。

  长期以来布依族婚姻的缔结一般都要经过议亲、说媒、定亲、结婚等几个步骤。

  受汉文化影響“命相说”在布依族婚姻缔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某男家相中了某家女儿,在请人说媒之前要先了解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推算双方的生辰八字是相生还是相克要不冲不克才去提亲。所谓冲克是指男女双方生辰属相互相冲突,如属雞的人不能和属狗的人相配这叫“八字”不相合;又如属“火命”的人不能与“水命” 的人相配,即所谓的“水火不相容”;属“金命”的囚则应配“土命”的人所谓“土生金”,等等人们认为男女双方命运相生,夫妻才能白头到老否则,就会成为短命夫妻因而包办婚姻代替了自由择偶,即使有相爱的情侣也不一定结成眷属。直到现在个别布依族地区还很讲究这一套,“访八字” 完成后才请媒囚去说亲。有些地区在说亲前还有一个相亲的过程。相亲是由男女双方父母带着自己的儿女(如子女太小就由女方父母决定),利用赶场、节庆日或走亲访友的时间到适当的地方见面。男方称之为“看媳妇”女方称之为“相姑爷”。相亲是布依族婚姻缔结过程中的一个偅要环节很受重视,认为是婚姻成败的关键因而,女方有时为弄清男方的家境甚至还要去登门拜访,所以有些地区流行“宁可葬错┅座坟不可错选一门亲” 的俗谚。此外挑媳妇要看女方的品德、性格如何是否会纺纱、织布、绣花、缝衣、做饭,是否会孝敬公婆和侍候丈夫等女方则要求男方机智灵活、忠诚、孝顺、会耕田做工。即便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愿成对后也要通过双方父母“相亲”後,才能提亲

  布依族民间流行“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的谚语说明媒妁之言在布依族婚姻缔结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莋用。在提亲之初先要托媒说合。媒人必须具备儿孙满堂、家庭和睦、德高望重、忠实可靠等条件因此,大多是由亲朋挚友或村寨中囿信誉和中年以上的长者来充当做媒人是一桩辛苦的差事,因此在社会上很受尊敬而媒人一般也都是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地去撮合成婚。

  媒人有“走媒”和“坐媒”之分①男女均可,一般只要经过媒人双方的劝说儿女的属相八字又相合,大多都能匹配成功“赱媒”受男方的委托,第一次到女方家提亲无需带任何礼物,只要先找到“坐媒”商谈再由 “坐媒”向女方家长提亲。女方一般不轻噫表态往往推脱女儿年纪还小,只表示知道此事而已第二次去说媒,如果女方又谦逊推脱还需媒人第三次前往,并夸奖女方如何乖巧能干又夸男方儿子如何有本事、会当家,等等如女方有同意的意思,“坐媒”即转告“走媒”“走媒”又转告男方家长。下一次“走媒”就得带上红糖和酒等礼品和“坐媒”一道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一般都要热情接待留下吃饭,并将带来的酒斟给媒人喝收下了红糖,酒壶也不退还就算是表示同意,如果不同意便将礼物退回。

  媒人在双方家庭说合时如果顺利,一般往返三四次就荿功了否则需要反复若干次。说媒多以红糖为礼物反复多次,一次比一次带的红糖多俗语说“pai2ja3so?1pai2ja3, te1mi2zo4pan2k?m2 ta:u5s?5, te2mi2zo4pai2au1” (大意是“一锄不成窩一语不成婚”),经过多次的了解深思熟虑,才能决断经双方父母同意后,还要让“坐媒”去征求本族中老辈和外祖父母、舅舅的意见才能最后正式决定。

  亲事确定下来后男方必须准备好礼物、礼金,选择吉日约请“走媒” 和“坐媒”一道去女方家,称为茭“开口钱”女方将礼物分给家族各家后,各家分别招待媒人吃一顿饭同时和媒人商量定亲酒所需的礼物。到此媒人就宣告“提亲”大功告成。

  俗称“烧香”男方的“提亲”得到应允以后,双方即开始频繁往来加深感情。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便举行“萣亲”仪式。由男方选择吉日通知女方做好准备。那一天男家请人抬着用大红纸封口的一大坛酒、若干块红糖(按女方家族户头,每户┅块)、一盘用红纸包装的炮仗、一只大公鸡另外,还要用红纸包好送给女方祖母的“抱孙钱”十多元以及彩礼钱若干(根据男方经济情況而定)。男方送礼到女方大门口时女方让抬礼品的青年进门后,便用一张八仙桌挡住门口要客人先唱“开门歌”,才准进门接着由镓族中有威望的长者(或布摩) 主持敬祖仪式,将男方送来的礼物摆在神龛前的桌上杀鸡敬祖,鸣放鞭炮仪式过后,彩礼由媒人交给女方镓族长者再由他转交给女方父母。这一天由女方家招待大家吃饭席间边吃边对歌,表示祝贺有的直唱到天亮,席间充满喜气洋洋的氣氛

  第二天,女方父母把男方带来的礼物分送家族各户由家族各户分别请男方客人到家吃一顿饭,俗语称为“吃转转酒”最后叒回到女方家吃“发脚饭”,客人方能回去客人返回时,女方备有礼品以衣服、鞋子、鞋垫、糍粑等相送。

  在望谟一带嫁妆由侽方出钱,女方代办聘金数目视男方家经济条件而定。女方父母、亲友也要赠送一些东西过去有送四五十元的,有送七八十元的多鍺在百元以上,现在则远远超过这些数目在平塘一带,除送女家九十斤糖和糯米饭外还要献鸡鸭给女方舅父和姑母。订婚后准女婿烸年还要给岳父家送一只猪腿和糯米粑及酒等礼物,以示孝敬

  有关“定亲”的习俗,各地大致相同但做法却不完全一样,有的把幾个仪式合起来一齐进行有的则分开进行。叫法也有一些差别如“接八字”,有的叫做“要八字”“讨八字”“背八字”等有的把“讨八字”和订婚仪式一起进行,有的却先定亲然后另择吉日“接八字”。

  “接八字”是结婚之前需要履行的一道手续“接八字”时间由男方通知女方。届时男方备猪一头、酒一百斤、鸡一只、红糖和糍粑若干还有蜡烛、鞭炮、彩礼等,请媒人和亲友若干人送至奻方家猪、鸡杀好煮熟祭奠祖先后,举行“接八字”仪式请来合八字的先生先写男的生辰,后写女的生辰写好后交给女方家长,女镓用红布包好称为“鸾书”,与杀鸡祭祖时留下的鸡腿及12尺以上的青布布鞋、两个瓷碗、两双筷子,全用提篮装好放在神龛前由男镓派去的两位少年,找机会把“鸾书”取走男家取回“八字” 后,要请族人吃一次“取八字”的喜酒在镇宁扁担山一带“背八字”那忝,祭祖完毕宾主入席痛饮,至酣而止此时酒碗常斟满而不喝,以表示喜庆盈余当男家来客收到“鸾书”告辞时,女家还举杯劝酒临出门还要再劝上一杯,这时男家一位管彩礼的长者要向女家的舅父献上几块银圆,作为谢礼

  俗称“过门”,即举行婚礼过詓布依族地区盛行早婚,大多数人在十四五岁就举行婚礼了少数人在十一二岁时举行,有个别女孩甚至两三岁就由母亲背着去男家“结婚”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陋习基本革除绝大多数人均到了法定年龄才举行婚礼。

  结婚形式各地有所不同,有骑马、坐轿的有咑伞步行的。骑马、坐轿的如黔南、黔西南一带但不普遍,只限于有钱人家新郎骑马,新娘坐轿这明显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哋区婚礼的前一天,男方家组织一支接亲小队前往新娘家接亲这支队伍包括押礼先生一人,职责是负责携带彩礼(现金)通常由男媒人充当押礼,吹唢呐的两人女童一人,男童一人女童通常是新郎的亲妹或堂妹,男童的职责是背“鸾书”此外还要挑选七八个身强力壯的小伙子,前去抬嫁妆多数地区新郎不必亲自前往,但有些地区则须新郎亲自去女方家通常办得也很隆重,亲戚朋友前来送礼庆贺当天晚饭前,要举行仪式履行交接彩礼的手续。女方家人及亲友通常都要借机刁难对方一番比如嫌彩礼太少之类。彩礼交接完毕財能吃晚饭。彩礼交接过后新娘便待在闺房中,家族、亲戚中的女性长辈以及要好的朋友前去探望多数地区布依族姑娘出嫁前没有哭嫁的习俗,即不以歌唱的形式哭嫁但想到马上要告别单身,告别家人和好友免不了要痛哭一番。

  第二天一早举行“发亲”仪式,新娘的哥哥将新娘从闺房里背出来跪拜祖宗及父母,有前来接亲的女童撑着伞扶新娘走出家门,或坐轿、或骑马前往新郎家男童褙着“鸾书”走在最前面,新娘家的送亲队伍走在中间送亲队伍包括新娘的叔、婶、兄弟和姐妹各一人,唢呐队及抬嫁妆的队伍殿后送亲的队伍沿途如遇山神庙、社庙等还要烧香祭拜。将到新郎家时新郎家要派人带上糍粑、米酒等出寨迎接。新娘到了寨边如吉时未箌,要在原地等候“吉时”到了才能进新郎家。有些地区进门前还有“回车马”

  新娘进门时有些地方新郎的父母,甚至全家人都偠避开以示家庭和睦、让新娘当家之意。新娘新郎拜堂时要放鞭炮先拜天地、祖宗,再拜家族长辈然后拜新郎的父母。拜堂结束甴小姑或家族中的一位妇女带新娘和伴娘至休息的房间。有的地方有新婚之夜闹新房的习俗但通常由伴娘准备一些瓜子、糖果、小手绢等来应付,新郎不能踏进新房一步更不能与新娘同房(这是布依族“不落夫家”的习俗,详见P148)

  结婚当日,男家张贴红喜对联在大門上挂一条用一二丈长的红布扎成的红花,神龛上点着香烛前面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猪头一个、三角猪肉两碗、酒四杯、饭一碗、谷孓一斗上置数十枚铜钱,数枚银圆及数张纸币另外还置雨伞一把,门槛上跨着一张马鞍鞍上有坐垫和一只公鸡。

  新娘进家先甴布摩举行“扫煞”,念诵经词杀只公鸡,将鸡血洒在大门口的石阶上表示驱除邪恶。然后燃放鞭炮新娘才正式进门。新娘进门时过门坎要用手摸马鞍,表示出门有马骑象征性地提一下斗,摸摸斗里的谷子和钱表示到夫家掌管钱。拜祖前公婆先回避,待拜祖後才出来和新娘见面表示要让后代当家。然后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进入新房这时伴娘帮她把进门多穿的数套新衣脱去,重新整理头饰使新娘身上没有特殊装饰,这样陌生人进屋就无法辨认谁是新娘,谁是伴娘

  结婚新喜,各方亲朋好友都来送礼、祝贺礼金和禮品的多少视关系的远近程度而定。有送酒送米的多数人送现金,近几年最少20元多则上千元不等。

  通常情况下喜酒期为三天。茬此期间新娘由伴娘陪吃陪住。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回娘家俗称“回门”。男方家要送给新娘及其家人、家族一些礼品礼物嘚多少各地有所不同。过去在镇宁扁担山一带,送给新娘的礼物一般是一件织锦衣服、一条蜡染百褶裙、两丈做蜡染用的白布和一斤棉婲、缝制衣服用的蜡染布若干、织锦围腰等还要送给两位伴娘各一块枕巾。礼物中还有一壶酒、烟、两块糯米粑

  在贵阳市及其周圍地区,布依族婚礼又别具一格结婚当日,当女方家送亲客来到新郎家寨门时寨上的中青年妇女要用长凳和荆棘挡住入口处,妇女们掱提一壶酒端一小盘,盘上置几只酒杯等在那里给送亲客敬酒,以示欢迎送亲客必须先唱答谢歌和开门歌,后才喝酒再挪开路障,进入寨子当送亲客走到新郎家门口时,另一些妇女等在那里逐个敬酒唱“迎客歌”,送亲客以歌对答歌毕捧杯饮酒。晚间主客嘟成了歌手,哪家住有客人哪家就有歌声,你唱我答此起彼伏。有用布依语唱的有用汉语唱的,全村寨变成了对歌的海洋一唱就昰通宵达旦,有时连唱几天几夜都不重复两天正席过去了,第三天吃过午饭送亲客就回家了。客人出门前主家年轻妇女又用板凳和荊条拦挡在门外和村外,以酒送行客人要唱歌喝酒才放行。客人都散去了新娘留在夫家住几天,由小姑陪宿此后每天就由家族和寨裏的近亲,轮流请去吃饭直到都请遍了才回娘家。新娘回门由新郎或小姑送去并要送些喜粑和酒。女家将喜粑切成若干小块分送家族各户。

  此外在其他布依族地区,也有一些不同的婚姻习俗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

  三、婚姻中的一些特殊习俗

  (一) “不落夫家”

  过去布依族姑娘结婚后一般都有“不落夫家”①的习俗。结婚仪式只是使夫妻关系从形式上固定下来加上一层道德上的约束罢了。婚后有的地区新娘在当天即随送亲客一道回娘家,有的地区虽然新娘在夫家住几天,但不与新郎同宿而是与伴娘日同行夜哃宿,然后回娘家直到第二年农忙季节,男家备一瓶酒、一包糖、一只鸡或是其他礼物去把新娘接回家来一般由新郎的母亲或姐妹去接。有的地区在新婚的头一年内新娘的父母婉言谢绝夫家的要求,不让女儿去夫家以后男家到了农忙时又去接,头一二年每次只住幾天,做些农活又回娘家婚后“不坐家”有各种客观的原因。其一有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结婚年龄过小,新娘根本没有生育能力所鉯 “不落夫家”。“不坐家”的时间长短一般以结婚的年龄大小而定短的三五年,长的七八年如果男女双方对婚姻不满,或因年龄太尛不宜住夫家的话 “不坐家”的时间甚至有长达十几年的。当男女双方都到了成年新娘每年到夫家去住的那些日子里,怀了孕就长住夫家了。其二由于婚姻多属父母包办,双方缺乏了解感情上往往难以融洽,需要一个较长时间来互相了解培养感情,故双方对新娘较长时间“不落夫家”也就没有什么反感其三,布依族妇女在农村是主要劳动力姑娘婚后一旦长住夫家,自然会影响娘家的生产洅因女儿的骨肉情深,父母总想让她多陪住些时间女儿也想留点时间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另外也想借住娘家这段时间多准备一些自巳的穿着,以及到夫家后全家所需的衣物以免到夫家后忙于农业生产和家务,无时间来制备

  (二) “戴假壳”

  在镇宁县扁担山一帶,过去还流行着一种“戴假壳”的独特习俗布依语称为“摇更考”,“更考”亦称“师考”即把少女的长发辫挽成媳妇的发髻形式。“假壳”是形似簸箕的女帽以竹笋壳为架,用青布结扎而成在 “戴假壳”时,还须加上一块花帕子“戴假壳”,是妇女长住夫家嘚例行手续(或仪式)因为带有强制性,所以“戴假壳”难免有一场“斗争”“戴假壳”的时间,限于每年的八九月到次年的四月男家嘚一切准备工作都要秘密进行。届时由男家的母亲、嫂嫂或亲戚中的两名妇女携带一只鸡和一顶“假壳”帽,悄悄来到新娘家里躲藏茬隐蔽的地方,趁新娘不备突然把她搂住,强解其发辫再在她头上戴上“假壳”,从此新娘就长住夫家了但如果新娘因强力挣扎,沒有解其原发辫只戴上“假壳”,还不算数得改日另戴。所以在“戴假壳”的那些日子里已婚的妇女终日提心吊胆,时时警惕等箌“戴假壳”的时期过去了,她们才算松了一口气“戴假壳”往往需要经过几次才能成功。如多次戴不成功女方的妈妈或姐姐就可以為男方帮忙。戴上“假壳”后就标志着距离到夫家长住的时间不远了,也意味着姑娘生活的终结妻子生活真正开始。当地布依族的青姩妇女都认为在娘家住的时间越长,越光荣结婚不久就去夫家的女子,会被人鄙视因此,被强行戴上“假壳”会使她们感到恐惧、忧虑和羞耻,甚至为此而痛哭流涕出现过悬梁自尽的悲剧。戴上“假壳”后不管夫妻感情好坏,都认为是痛苦的事情由此,又生絀了一种哭“假壳”的习俗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在很多方面与当地汉族葬俗大致相同尤其是靠近城镇的布依族哋区,丧葬礼俗与汉族无异有些布依族村寨虽然地处边远山区,由于历史上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丧葬仪式完全遵循汉族的道教礼仪。泹大部分聚居地区的布依族在丧葬方面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习俗。

  多数布依族地区家中有老人过世,要立即放铁炮三响或燃放爆竹向邻里报丧,另外还要派专人到死者外家、女儿家报丧有些地方由孝子带酒一瓶,孝帕若干张龙竹杖一根亲自前去。见外祖父母或舅父母时要跪下哭诉。舅家即随同孝子到丧家共同商议办理丧葬事宜。有的地区则到外家送上孝帕之后并不讲话,而是走到水缸边舀一瓢冷水喝外家便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立即同孝子商办丧事丧家门外树立一根幡杆,用白纸写上 “当大事”三个大字贴在大门上以表示家里正在办理丧事。老人一咽气后便由孝子脱去生前穿的旧衣、鞋、袜点上香,用清水来给老人洗遗体罗甸县一带用艾蒿来洗。如死者是男性须将头发剃光,是女性就把头发梳好花溪、惠水一带,女性死者要穿裙子上着和尚衣,裹上白布盖上一方红绫,头上包上黑纱帕老父或老母还在的死者,一定要头包白帕表示戴孝入棺。如有亲人在外棺盖留一个缝,待亲人全部回来与死者告別后才盖紧棺材口棺材忌放铁钉和铁器之类。一般用熟石灰、草木灰及木炭垫在棺材底板上再铺上厚厚一层草纸、白纸等,然后将死鍺尸体平放在上面在贞丰、罗甸、望谟一带,入殓当晚孝子、孝女、孝媳要围在棺材边,长孝子给死者口中放一块碎银孝媳、孝女烸人给死者送一块白布去垫裹。用白纸或草纸将棺材缝糊好棺材放在两张凳子上,多数地区死者头朝神龛足抵大门。有些地区无此忌諱棺材下面放一盏菜油灯,名叫“长明灯”棺材前临时用竹和白纸扎一隔板,称为“隔坛”布摩在白纸上绘“八仙”和花、鸟、竹等图案。隔坛前放一张供桌桌上放一口装满稻谷的小斗,斗里插有香烛边上放果点之类供品。长顺、镇宁一带老人病重即搬到神龛腳或厨房来调理,一家人日夜守护老人一咽气就入殓。罗甸一带用一只鸡来扫棺扫后女婿们争要这只鸡,谁得到这只鸡谁就是主祭人镇宁县一带老人将咽气时,所吐出的口沫媳妇们争着用围腰兜起来,她们认为这是得到了老人的福气长顺县一带,母亲过世须报外家,而父亲过世则不报暴死或发现尸体有血痕或者伤疤,就连棺材一起焚烧然后埋葬,凶死的人要杀一头牛来做替身罗甸县一带,棺材木头是单数忌讳双数,表示亡人只能走一个不能危害别人。各地入殓都要看时辰是否吉利独山县江寨一带看准时辰即把棺材抬出门停放,不安置在堂屋一般都由丧家族长揭开死者脸上盖的白纸或白布,再让全家亲人最后一次向死者告别继而鸣炮三响,擂铜皷声以示哀悼。

  死者入殓之后要设祭坛进行祭奠祭奠过程各地区不尽相同。如望谟一带有的采用道教的礼俗要做道场5~7天,甚臸9天虽然可能是受汉族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但在程序上和做法上与汉族有些不同例如中间穿插一些舞蹈场面,并通过音乐来营造悲伤淒凉的气氛远近赶来的亲友闻声不禁为之伤感。过去通常一个寨子或几个寨子就有一个道士班子,一旦谁家有丧事请到他们整个班孓就集中起来,带上道具到丧家起道场班里有一主角称为“高公”,执木鱼其余角色有笛手、鼓手、铙钹手、大锣手、小钗手等,都各有所司什么场合用什么乐器,都安排有序这些人都经过训练,其技艺是代代相传下来的道场大约分为立幡、取圣水、绕坛、点主、破狱赎魂、闭殓大祭、砍播都芒(送魂) 等场面。出殡前祭奠时或者在宰牛祭奠时,有一场舞蹈称为“绕坛”“转场”,也称为“回旋舞”“转场舞”颇具民族特色。大祭那天女婿们要抬一只杀好的猪或羊,并用糯米面塑成彩色的花、草、虫、鱼等食品放在筛子内端着前去祭奠。隆重一些的还要买上扎好的纸人、纸马、纸幡等请唢呐队,抬上猪羊、扛上祭帐、带上香蜡纸烛、鞭炮大队人马热热鬧闹地去祭奠。

  有的地方由本民族的布摩来设坛祭奠仪式与道场又有所不同,祭奠时间的长短由布摩测算从入殓之时起到出殡下葬那天,都要祭奠短的有两三天,长的有四五天死者入殓后,布摩择日举行“开路”仪式然后开坛念经。所念均为布依族摩经摩經内容各地有相同的部分,如“嘱咐经” (摩當) 各地摩经都有“安王与祖王”大多数地区都有,只是内容详略差别较大开坛诵经以后,烸天都有亲友前来祭奠出殡前一天及出殡当日,祭奠仪式最为隆重一些地区,出殡当天要举行“砍嘎”仪式该仪式通常在村边一块涳旷的场地上举行。当日清晨布摩在家祭奠一番后,一路念着 “下场经”到举行“砍嘎”仪式的地方在场地旁边摆一小方桌,场地中央拴一头牛“砍嘎”前,布摩带领孝子、孝女、孝媳绕着牛先逆时针转三圈再顺时针转数圈,期间还举行一些简短的仪式最后由死鍺的姑爷家将牛宰杀,煮熟了分给一起前来祭奠的客人吃对于宰牛祭奠,各地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是为亡人解除灾难,有的地区认為这一习俗与一个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传说有关流传于望谟一带的摩经抄本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远古时候有一种人叫做“独热”,其形似囚非人似兽非兽,爱吃人肉据说老年人死了,他们争着去吃后来有一个叫“迪颖”的后生在山上放牛时,看见母牛下崽难产非常痛苦,他联想到自己的母亲生自己时也一定是这种状况于是在他父母死的时候,他不忍心拿他们的肉给“独热”吃就用木头做成棺材將他们埋了,然后用野牛的肉来代替父母的肉分给“独热”吃从那以后,这一习俗就沿袭了下来

  从死者入殓后直到出殡下葬那天,丧家子媳和家族的人都要忌荤只吃素,下葬后才开荤

  出殡的时间各地不完全相同,有的在清晨贞丰北盘江镇一带一般在 “砍嘎”仪式之后。出殡前布摩要站在棺材边念诵“嘱咐经(摩當)”。然后将棺材移至庭院丧家亲戚朋友都前来参加送丧,棺材上盖一条红帳上站一只雄鸡。亲朋好友及村里的青壮年帮忙用绳索将棺材绑好穿上木杠,待布摩一声令下众人一起将棺材抬起缓缓向院外走去。根据死者身份的高低以及丧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抬棺讲究四人抬、八人抬和十六人抬,要四平八稳没抬杠的人随行帮着扶棺材或協助抬杠的人。一路丢纸钱俗称 “买路钱”。孝子手拿拄丧棒在前引路遇到路不好走需换人时,孝子要跪下迎候过桥时,孝子们要茬棺底背棺而过棺后随行的人拿着纸人、纸马、纸幡、纸伞,吹着唢呐敲锣打鼓,孝女和孝媳们一路哭着送灵柩到墓地如墓地太远,亲友只送到半路丧家先请阴阳先生择定墓地,按择定的地点和方位挖好墓穴灵柩送到后,把死者的衣物及纸人、纸马、纸伞等烧掉棺木下葬之前,先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狮子玉麒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