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菲茨杰拉德 泽尔达在美国文坛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盖茨比如何代表美国梦_百度知道
盖茨比如何代表美国梦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的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的社会生活的一角。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西进运动早已完成,汽车和电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美国在二十年代又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整个美国都处在一种富足的迷茫之中,人们觉得财富来得太容易了,以至于产生了迷茫。而《了不起的盖茨比》恰恰表现的就是这个。另外,为什么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代表了美国梦呢?就是因为故事的背景是在纽约,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西进运动早已完成,人们又希望到东部区享受生活,对于美国而言,东部一直比西部繁华、富庶,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也代表了美国梦。原文简介《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作者简介F.S.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美国小说家。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父亲是家具商。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盖茨比的原型就是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的创作生涯充其量不过二十年,但他却为世界文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元气未伤的美国进入了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空前繁荣的时代。「美国梦」像一个在半空游荡的彩色斑斓的大气球,使一代美国人眼花缭乱,神魂颠倒。菲氏说过:「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逸乐、最绚丽的时代,关于这个时代将大有可写的。」他所大写特写的正是这个时代,并且将它命名为「爵士时代」,因此人们往往称他为「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
菲茨杰拉德最后埋葬在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一座古老的圣玛利天主教堂的墓园里。想当初,一个不甘寂寞的金发少年,梦想凭自己的锦绣才华,营造一座金碧辉煌的地上天堂,享尽人间赏心乐事。曾几何时,贫病交迫,梦碎酒醒。他身不由己来到这个角落安息,和他的红粉佳人分享一剖黄土和永恒的寂寞。墓碑前地面一块碑石上镌刻的正是这部杰作的最后一句:“逆流向上的小舟”,无独有偶,一个当代“美国梦”的巨人、电脑大王比尔.盖茨,也将这一句镌刻在华盛顿州豪宅图书室内的顶板上,作为“逆水行舟”的座右铭。
能否帮忙翻译下啊!How do you see Dreiser’s naturalism influencing his work in Sister Carrie? (What is Naturalism? What kind of person is Carrie?)
How does Gatsby represent the American dream? What does the novel have to say about the condi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1920s?
你是如何理解(看待)德莱赛的自然主义对于他在《嘉莉妹妹》创作中的影响?(什么是自然主义?嘉莉是哪种类型的人物?)盖茨比是如何代表美国梦?小说不得不描述了美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梦的什么情况?大致就是这样的。还有上面“一剖黄土”打错了,应该是“一抔黄土”,出自《红楼梦》“一抔净土掩风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美国文学鉴赏
努力 明天交作业啦
明天就交了~
唉!晕晕的~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盖茨比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App-Ark的其它豆列
&&&&&&&&&&&&
&(5人收藏)
&(28人收藏)菲茨杰拉德 | 他的人生比小说还“小说”
“《》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菲茨杰拉德深刻地描写出宏大、喧嚣、轻率和寻欢的场景,凡此种种,曾风靡一时。”
——T.S.艾略特(英国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
菲茨杰拉德:他的人生比小说还“小说”
“如果有人要我举出人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三本书,那就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漫长的告别》。要是让我从中挑选一本,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村上春树对《》这本书的热爱与推崇,由他的这段话可见一斑。为了向读者推荐这本书,村上先生甚至还写了上万字的导读文字。近日,随着同名电影的热映,人们再次关注《》原著的创作及其作者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戏剧人生。
20世纪美国百年百佳小说第二位
由《》改编的同名电影由 《红磨坊》导演巴兹·鲁曼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该片目前正在全球热映。在该片中,莱昂纳多饰演了他最抗拒却也最擅长的角色——他自己,盖茨比这位神秘新贵儒雅与跃动并存的气质,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是这个故事第五次被搬上大银幕。也是巴兹·鲁曼用华丽而时尚的3D形式来诠释这部爱情巨制的尝试。“每一分每一秒都美到极致,从演员到布景、服装甚至摄影机的运动,都透着20年代的奢华精致。”“那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年代,一切皆有可能的年代,我不能墨守成规,因为当年的小说正是一部破格之作。”巴兹·鲁曼如是说。
1925年,《》问世,这本书很快便奠定了作者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这本书也成为被世人推崇的“经典中的经典”,其体现出的对个人理想的追逐和对“美国梦”实质的拷问,感染了好几代人。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评选20世纪百年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位居第二。
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
《》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呢?且看:一个中西部小子盖茨比到东部闯荡,一夕致富,他在自己的豪宅夜夜宴客,俨然慷慨荒唐的富豪大亨,他梦幻地看着纽约长岛上一座闪着绿光的灯塔,寻觅着他梦寐以求的女人黛西。他的邻居、也是故事的叙事者尼克,眼看着盖茨比的宾客们接受他的招待却冷漠无情,眼看着盖茨比奋力追求那腐败的虚华。盖兹比最后的结局,让尼克对东部浮华的名流生活梦碎,宛如看着繁华楼起再看着它楼塌……
这个诞生于1925年的故事,为什么距今年代久远却依然备受追捧呢?这在于作者出色的讲故事能力,以及书中盖茨比这个充满魅力的角色。
《》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他同时代的人眼中,可能只是个年轻俊美、与美丽妻子出入派对、最后酗酒而终的都市畅销作家(这本书的经典地位是在他死后十年才开始被确认的),然而他起落颠沛的人生正是《》主角盖茨比的写照,他对财富的想法与他对人生诗意浪漫的情感,透过盖茨比表现出美国文化最初的勇敢追梦形象。他们之所以吸引人,不在于爵士时代的夜夜笙歌,不在于爱情的缥缈浪漫,而是盖茨比——或者说是菲茨杰拉德,对追求尘世华美抱着纯然美好的坚定信念。
小说里的开篇与结尾,透过尼克的叙事,处处是美得让人窒息的篇章,这就是如此一本饱含着魔术光彩的小说,具有打动人心吸引读者的巨大魔力。正如菲茨杰拉德自己所言:“《》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正因这样的幻象,世界才如此鲜艳。你无需理会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术般的光彩就是了。”
作者一生充满戏剧性
《》作者菲茨杰拉德的人生充满各种传奇故事,甚至比他写的小说更为精彩和惊心动魄。他1896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菲茨杰拉德在求学时期便展现出异人的天赋和对文学极高的敏锐度。他于普林斯顿大学就读期间参与许多社团,替三角社撰写音乐喜剧,并依此完成一部小说投稿至Scriber's出版社(该社之后替他出版第一本小说《人间天堂》),虽被退稿但获得编辑极高的评价。
1917年菲茨杰拉德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豪门之女泽尔达。然而,这段婚姻更加剧了他高潮起伏的一生……菲茨杰拉德1920年出版《人间天堂》一书成名,同年与泽尔达结婚。当时许多杂志社纷纷以巨额稿费(最高至4000美金)向他邀稿,为了满足泽尔达夜夜笙歌、举办宴会的奢华生活,他开始替这些杂志社撰写大量快速赚钱的流行短篇小说。尽管《人间天堂》非常畅销,菲茨杰拉德其它作品销售却始终没有起色。
1922年6月,菲茨杰拉德开始着手写作《》,他对这部作品抱着极大的信心,倾尽心血,深信《》能为他再创事业高峰。1923年,为了节省家中开销并全心投入《》的创作,菲茨杰拉德夫妇搬到法国南部的蔚蓝海岸定居。但随着菲茨杰拉德集中心力在创作之中,泽尔达也有了新对象——年轻的飞行官爱德华·约翰逊,泽尔达提出离婚不成,两人的婚姻从此埋下不安的种子。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获得当时众名家和媒体的一致好评,但销售依然惨淡,让菲茨杰拉德非常失望。1930年泽尔达精神崩溃,患上精神分裂症。为了支付妻子巨额的医疗费用跟女儿的教育费,负债累累的菲茨杰拉德甚至屡次向编辑帕金斯借钱。1934年出版第四部小说《夜色温柔》,许多评论家将《夜色温柔》视为菲茨杰拉德夫妇腐败生活的缩影,批评菲茨杰拉德生活颓废、自视高傲。他严重的酗酒问题也间接导致了他自身的毁灭。
1937年,菲茨杰拉德与电影专栏作家格拉姆一见钟情,陷入热恋,菲茨杰拉德旋即搬进格拉姆位于好莱坞的公寓,为好莱坞编剧。1939年,他开始写《最后的大亨》(未完),这也是菲茨杰拉德生平最后一部作品。1940年圣诞节前夕,菲茨杰拉德心脏病发作,过世于格拉姆家中,年仅44岁。直至二战之后,美国文坛几位文艺评论家为首,发起了菲茨杰拉德文学再评价运动,从此建立菲茨杰拉德在文坛上坚如磐石的盛名,使他成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村上春树翻译日语版并极力推荐
原名The Great Gatzby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自1925年初版诞生之后,在全世界拥有许多译本,其中,村上春树翻译的日文版本在读者心目中也非常具有地位,他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极力推荐这本书,并称这本书是自己的最爱:“如果有人要我举出人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三本书,那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卡拉马佐夫兄弟》、《漫长的告别》。要是让我从中挑选一本,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村上春树在导读中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的文学特色:“《了不起的盖茨比》将各种情景极其细致鲜活地描写出来,将所有情感用极其精致多样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空气的微妙流动,使得相应的色调、情形和节奏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形成这种自由自在、畅通无阻的美丽文体。”
村上春树称自己在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时,非常在意行文的节奏。他说:“菲茨杰拉德的文章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韵律,会让人联想起优秀的音乐作品……有时他的作品需要用耳朵来聆听,需要出声地朗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菲茨杰拉德深刻地描写出宏大、喧嚣、轻率和寻欢的场景,凡此种种,曾风靡一时。”
——T.S.艾略特(英国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
本文来源于2013年9月《 晶报》。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村上小站微主页
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 分享关于村上春树的一切,文艺爱好者的栖居之地
订阅 搜索 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或ID:CSCS208209)
新浪微博 @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
电台 (下载荔枝FM,搜索频段号:59520)
招募 长期招募(主播、文案、插图、音乐、后期、录入、创意)义工,请加微信 C,验证:伙伴
投稿 把你阅读村上春树的故事,以及其它原创作品,分享给1万多村民。把你的好声音分享给5万多名听众
文艺连萌 对抗凶顽世界的力量
Share the post "菲茨杰拉德 | 他的人生比小说还“小说”"
如果本站发布的任何文字存在侵害您版权的事宜,请联系站长
协调删除。当前位置: >>
美国文学概论课件
第一章殖民时期(约) I.The Origin of American Literature(美国文学的起源) 四种观点: 1、1492年,即意大利人Clumbus(哥伦布)首次置足美洲大陆为起点。 2、1607年,首批英国移民横渡大西洋到达现在的Virginia(弗吉尼亚)一 带,并在那里建立第一个永久性殖民点Jamestown(詹姆斯敦)。 3、1616,John Smith(约翰? 史密斯) 在英国出版的《关于弗吉尼亚的真 正叙述》被看做美国文学的真正开端。 4、1620年,大批英国移民乘坐“五月花号”帆船来到北美大陆,并在普利 茅斯(Plymouth)建立第二个殖民点。 II. Puritanism(清教主义) 1、起源与主张: 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16世纪出现于英国。该派要求以加尔文 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 主教的专制。主张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纯洁教会,简化仪式。1 反对主教制,要求教会组织民主化。在世俗生活上,清教徒主张节俭、 勤劳,厌恶懒惰和邪恶。 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清教徒布道家约翰? 卫斯理(John Wesley)的一句 名言成为了清教徒精神的精辟概括:“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 地捐钱(earn all you can, save all you can, give all you can)。 Methodism, 就是由他创立的,在英国叫循道公会,在美国叫卫理公会。 总之,清教徒怀着一种使命感、神圣感在创业,在美国的开拓疆土、扩 大产业、增加财富视为天职,他们始终过着一种圣洁、公义的生活,他 们将自己的一切活动都神圣化,他们因此为美国人立下了奠定千秋万代 的产业和基业,为人类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立下了典范和原动力. 2、清教主义思想的渊源――加尔文教 John Calvin加尔文(),法国神学家(theologian)。其宗教 出发点就是“预定论”(predestination)。曾提出“选民说”和“救赎理 论”。他说:“为什么有些人一生默默无闻,有些人却飞黄腾达?为什 么有些人身居高位,而有些人却抑居卑下?其根本原因是上帝的拣选”。 选中的为选民,未被选中的为弃民。其积极意义在于以上帝的绝对权威 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他认为要当选民必须具有3个条件:对基督的虔诚; 勇于斗争、百折不挠地争取事业的成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德。 2 加尔文教5大观点: 1、人人生而有罪。2、上帝选择有限。3、基督拯救有限。4、恩惠不由索取。5、 圣徒保佑清教。 III. 早期美国文学形式及主要作家 文学形式:diaries, journals, letters, commonplace books(小册子),travel books, sermons. 主要作家:Anne Bradstreet(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Edward Taylor(爱德华. 泰勒),Roger Williams(罗杰.威廉姆斯),John Woolman(约翰.伍尔曼),Thomas Paine(托马斯.潘恩),Philip Freneau(菲利普.弗瑞诺),Benjamin Franklin(本杰 明? 富兰克林), Thomas Paine(托马斯? 潘恩), Thomas Jefferson(托马斯? 杰弗逊), 作品《独立宣言》。1、 Anne Bradstreet() 她是殖民地时期的第一位诗人,其第一部诗集:《最近在北美出现的第十位 缪斯》(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1650)是移民在北美 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集。她有“第十位缪斯”之称。作品题材分为两类:一类 是体现清教主义精神的宗教沉思,代表作有《沉思录》(Meditations),《灵与肉 》(The Flesh and the Spirit). 第二类体现对丈夫、孩子、家庭、亲友等真诚炙热 的爱。代表作有《致我亲爱的丈夫》(To My Dear and Loving Husband). Contemlations(9) 我听见欢快的蚱蜢在歌唱 黑衣蟋蟀扮演又一角色 他们保持同一音调演奏同一 乐章 似乎为献一小技而自鸣得意 当我不能尽情高歌 可怜的小生灵们 还能抬高嗓音 将它们的造物主放声歌唱?3 2、 Philip Freneau菲利普.弗瑞诺(1752---1832)有“美国诗歌之父”和“美国革命诗人”之称。主要作品有: 《美国的荣耀蒸蒸日上》(The Rising Glory of America, 1772), 《英国囚船》(The British Prison Ship, 1781), 《印 第安人的坟地》,《野忍冬》(The Wild Honey Suckle).美丽的花儿你长得如此秀丽,却藏身在这幽静沉闷的地方,甜美的花儿开了却没人亲昵, 招展的纤细枝条也没人观赏; 没游来荡去的脚来把你摧残, 没东攀西摘的手来将你折攀。 4 你银装素裹是大自然将你打扮,她吩咐你避开那世俗的目光,在这里她抛下绿荫将你守看, 还送来潺潺流水环绕你身旁, 就这样夏日静静地走过你面前, 你时日流尽芳颜终槁静卧安眠。5 你的娇媚终会凋谢让我伤心, 你末日的芳颜流尽我无限哀叹, 别的那些花儿也不比你幸运 , 就连伊甸园的花儿也不能幸免于难; 这霜的严酷,秋的肃杀毫无情面 将这花儿摧残,余痕难留一点。当初从晨曦和夜露之间 你这小小的生命来到世上, 你来时无牵挂去时无牵连, 因为你的死让你同先前一样; 这来去之间不过是一个钟点, 这就是脆弱的花享有的天年。 6 1.你对本诗的第一印象是什么?2.本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4.试从形式、韵律、写作手法等方面简要 评价该诗。 5.你还能想到哪些写花的文学作品?7 第 二章 美国浪漫主义I. 简介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 欧 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新英格兰超 验主义是美国浪漫主义达到鼎盛时期的标志,惠特曼的《草 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 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19世纪初,美国完全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以独立国家 的身份进入世界政治舞台。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 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 早期清教徒的移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 以及西部荒原等。 这时期作家们跟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一样,强调文学的想象 力和感情色彩,反对古典主义的形式和观点,歌颂大自然, 崇尚个性解放与人的情感表达。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家有:华 盛顿? 欧文 ,詹姆斯? 费尼莫? 库柏 ,布莱恩特,埃德加? 爱伦? 坡 ,艾默生,梭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狄金森,布 莱恩特,朗费罗。 8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 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 客观模仿。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 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 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 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重视中世纪 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 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9 II.华盛顿? 欧文 华盛顿? 欧文是美国著名作家,他于日出生在纽 约一个富商家庭。欧文从少年时代起就喜爱阅读英国作家司 各特、拜仑和彭斯等人的作品。中学毕业后,他遵从父命在 律师事务所学习法律,但他的志趣却在文学方面。后来他因 病赴欧洲休养,游历了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作了大量旅途 笔记,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809年,他的第一 部作品《纽约外史》以“迪德里希? 尼克博克”的笔名出版。 这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诙谐之作,充分显露出欧文的幽默 才能,这部作品使欧文成为纽约文坛风靡一时的人物。于 1820年写出了著名的《见闻札记》,这是欧文的代表作,包 括小说、散文、杂感等32篇,其中包括两个著名短篇小说: 《瑞普? 凡? 温克尔》和《睡谷传奇》。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 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英国和美国古老的风俗习惯以及 善良淳朴的旧式人物。这部作品在英国出版后,受到欧美文 学界的高度重视,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859 年11月28日,欧文与世长辞。美国人民为了怀念这位在文学 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在纽约下半旗致哀,而欧文的许 多优秀作品则被人们传诵至今,成为珍贵的文学遗产。他本
10 人更被尊为“美国文学之父”。 华盛顿? 欧文主要作品1.《纽约外史》 2. 《见闻札记》 a. 《瑞普? 凡? 温克尔》 b. 《睡谷传奇》 3. 《哥伦布传》 4. 《华盛顿传》 5. 《哥尔德史密斯传》11 1. 《瑞普? 凡? 温克尔》故事情节:《瑞普? 凡? 温克尔》的背景是荷兰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乡村。瑞 普为人热心,靠耕种一小块贫瘠的土地养家糊口。有一天, 他为了躲避唠叨凶悍的妻子,独自到附近的赫德森河畔兹吉 尔山上去打猎。他遇到当年发现这条河的赫德森船长及其伙 伴,在喝了他们的仙酒后,就睡了一觉。醒后下山回家,才 发现时间已过了整整二十年,人世沧桑,一切都十分陌生。 原本闭塞的山村现在一片沸腾,到处是演说、传单、竞选。 恍惚中,瑞普发现酒店招牌上英王乔治的画像变了。红色的上衣变成了蓝黄色,手中的王笏变成宝剑,头冠 三角帽,下面是“华盛顿将军”的字眼。瑞普终于 知道,他现在已由英王的臣民变为“合众国的一个 自由的公民”。对所有这些变化,瑞普无动于衷, 因为他担心的是是“女人的专政 ”。 12 评价:这篇小说乡土风味浓郁,充满浪漫主义奇想,流 露出作者本人的保守观点,也巧妙暗示了资产阶级 革命的局限。小说反映了两大主题,一是避世。瑞 普为躲避悍妻的咒骂离家出走就是对现实生活的逃 避。再就是变革, 瑞普在山中只一宿,人间数十载, 醒后下山回家,发现时间已过了整整二十年,人世 沧桑,一切都十分陌生。原本闭塞的山村现在一片 沸腾,到处是演说、传单、竞选。恍惚中,瑞普发 现酒店招牌上英王乔治的画像变了。红色的上衣变 成了蓝黄色,手中的王笏变成宝剑,头冠三角帽, 下面是“华盛顿将军”的字眼。瑞普终于知道,他 现在已由英王的臣民变为“合众国的一个自由的公 民”。另外,瑞普? 凡? 温克尔这个名字成了“时代 的落伍者”和“思想上的落后者”的代名词。 《南 柯一梦》 13 《睡谷传奇》故事情节: “睡谷”是哈德逊河畔一个幽僻的山间小村,那 里清幽恬静、与世隔绝,村民们思想闭塞,对各种 鬼怪深信不疑。穷教师伊卡鲍德? 克莱恩看上了富家 女儿卡特琳娜,还梦想有一天能成为富有的庄园主。 他穿着寒酸的“礼服”去参加卡特琳娜家里的舞会, 回家的路上碰上一个没有脑袋的“骑士”,这个 “无头骑士”紧跟他的后边,把这个最怕鬼的穷书 生吓得魂不附体。最后,那个“鬼”把抑在胸前的 “头”(一个大南瓜)高高举起,向他狠狠扔去, 结束了这场“夜袭”。原来这是卡特琳娜和与她热 恋着的小伙子一起搞的恶作剧。伊卡鲍德弄清事实 后,羞得无地自容,只好不辞而别,到外地教书去 了。 14 评价: 这个故事表现了“睡谷”与社会隔绝的特点以 及由此造成的人们思想上的停滞与迷信,并以 赞赏的口吻描写了这个偏僻小村里喜气洋洋的 丰收景象和农家的殷实富足。作者的用意在于 美化早期美国殖民地宗法社会,想尽力展现乡 下比喧哗的大都市优越。15 Ⅲ 威廉? 卡伦? 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年),美国诗人和新闻记者。美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 经常被称为“美国的沃兹沃斯”。布莱恩特的作品受沃兹沃 斯的影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视自然为人的滋补剂。不 过,他所描述的是美国有代表性的鸟语花香和其他自然美景。 如果说欧文为美国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树立了浪漫主义样板的 话,布莱恩特则引导美国诗歌摆脱了古典主义模式的僵硬束 缚, 使之进入了一个简朴清新的时期。 主要作品: 《死亡随想》(16岁),《致水鸟》 《自然之声》,《似水流年》16 《致水鸟》在夕阳残照中间, 冒着滴落着的露水, 掠过玫瑰色的云端, 你独自往哪里飞? 猎人休想伤害你, 他觉察不到你飞行, 你背负紫霭滑得疾, 形迹模糊难看清。 你在寻找芦苇荡, 抑或是宽阔的河畔, 抑或是起伏的波浪 不断冲击着的海岸?17 有一种力量将你照管, 教你认清自己的路, 在海边、沙漠和空间 孤身漂泊不迷途。整日拍着双翼, 不管天高空气稀冷, 从未倦得扑向大地, 虽然暮色已昏朦。 辛苦旅程将完毕, 你将有新巢过夏天, 将与伙伴齐声长啼, 芦苇将被巢压弯。18 我已经望不见你, 你已经消失在天边, 可你给予我的教益, 我久久铭记在心间。 是谁教你南来北往, 指引你穿越长空, 在我孤自跋涉的征途上 正确引导我脚步。19 1.本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类比:水鸟――诗人自己 托物言志 2.本诗第四节中的“力量”和最后一节中的“谁”具 体指代什么? 3.请问诗中“水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懵懂-彷徨-拼搏4.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信仰上帝 5.试从形式、韵律、写作手法等方面简要评价该诗。 6.你还能想到哪些托物言志的文学作品? 20 Ⅳ埃德加? 爱伦? 坡(Edgar Allan Poe)(),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 潮时期的重要成员。其作品形式精致、语言优美、内容多样, 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 小说闻名于世,他是美国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驱者之一,又被 尊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进而也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 祖。他擅长写哥特式风格的小说,此作品借助想象奇特、恐 怖怪异的故事情节,通过夸张、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段表现 人性的危机,激起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震撼心灵,发 人深省。坡认为:“一个美丽女性的死亡,无疑是最美的, 是世界上最富诗意的题材。” 主要作品: 《致海伦》,《乌鸦》,《安娜贝儿? 李》,《述异集》, 《厄舍古屋的倒塌》 21 《致海伦》海伦,你的美在我的眼里, 有如往日尼西亚的三桅船 船行在飘香的海上,悠悠地 把已倦于漂泊的困乏船员 送回他故乡的海岸。 早已习惯于在怒海上飘荡, 你典雅的脸庞,你的鬈发, 你水神般的风姿带我返航, 返回那往时的希腊和罗马, 返回那往时的壮丽和辉煌。 22 看哪!壁龛似的明亮窗户里, 我看见你站着,多像尊雕像, 一盏玛瑙的灯你拿在手上! 塞姬女神哪,神圣的土地才是你家乡!普赛克(Psyche)在希腊神话中是人的灵魂的化身,爱神丘比特(厄洛斯)为她的美貌所倾倒并最终娶她为妻。该诗发表于1831年(作者22岁),据作者说,此诗是为中学一位同 学年轻早逝的母亲简? 斯坦纳德夫人(作者的邻居)而作,写的是“我的灵魂的第一次纯洁、理想的爱”。 23 1.本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将海伦比作水仙女,水仙女在神话中总是帮助 落难的水手,而海伦的美也具有引领水手归家的力 量。作为一位高贵的皇后,海伦亦能使人记起希腊 的荣光和罗马的伟大。 夸张手法 2.找出诗中具有古典美的意象? 3.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对美(内在和外在)与灵的赞扬5.试从形式、韵律、写作手法(引用)等方面简要评 价该诗。 24 美国超验主义: 美国超验主义也叫“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说“美 国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先表现 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创作领域 。它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宣称 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 通过直觉得以把握。其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 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 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 爱默生语)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 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 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 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奠 定了思想基础。 25 美国超验主义特点:首先,超验主义者强调精神,或超灵,认为这是宇宙至为重要 的存在因素。超灵是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 量,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所属,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内。其二 ,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 现。因此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 贵。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其三,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 光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在他们看来, 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它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 是超灵的外衣。因此,它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健康的滋补作用 。超验主义主张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以在精神上成为完 人。这种观点的自然内涵是,自然界万物具象征意义,外部世 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26 新英格兰?包括六个州: 缅因州, 新罕布什尔州, 佛蒙特州, 马萨诸塞州, 罗德岛州, 康涅狄格州.27 28 Ⅰ拉尔夫? 瓦尔多? 爱默生()拉尔夫 ? 瓦尔多? 爱默生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1803年 5月25日生于波士顿一个牧师家庭。 8岁丧父,家境陷入贫困。 14岁前为了积累学费以备考入大学深造,便在中学食堂里谋 得一个侍者的职位,边求学,边做工。 1817年考入哈弗学院, 1821年毕业后在他兄长开办的波斯顿女子学校任教直到 1825 年。1826 年进入哈佛神学院中级班学习,次年被获准讲道。 1828年成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并以唯一神教牧师的身份 布道。后因不赞成这一教派的某些教义,放弃了这一神职。 1833年赴欧游历,拜访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柯尔律治、 华兹华斯等,与卡莱尔结为知交,并深受康德先验论哲学的 影响。回国后于 1836年出版了被称为是“超验主义宣言”的 集中阐述其超验主义观点的第一篇重要作品《论自然》。同 年又同几个志同道合的作家开始不定期聚会,探讨神学、哲 学及文学等方面的问题,并出版综合文艺刊物《日晷》。 日,爱默生在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上 29 以《论美国学者》为题发表演讲,抨击美国社会中灵魂从属 于金钱的拜金主义和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 强调人的价值;提出学者的任务是自由而勇敢地从皮相中揭 示真实,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导人;他号召发扬民族自尊 心,反对一味追随外国的学说。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对美国 民族文化的兴起产生重大的影响,被霍尔姆斯誉为“我们的 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内战期间,他积极反对南 方蓄奴制,支持约翰.布朗的行动,在一次演讲中公开称自己 为绝对的废奴主义者,1862年发表题为“美国文明”的讲演, 并令见林肯。林肯遭暗杀后,他称林肯为“这片大陆上的真 正的代表人物”。日病逝于家乡康科德镇,离 他80岁生日仅差不到一个月。 主要作品: 1. 《论自然》 2. 《论自助》 3. 《论超灵》 4.《美国学者》 5. 《神学院献辞》 30 Ⅱ. 纳森尼尔? 霍桑纳森尼尔? 霍桑()美国小说家,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 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爱伦.坡曾赞扬他“他具有非凡的文学天赋,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是独一无二的”。他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 上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日出生于马萨诸 塞州萨莱姆镇一个没落的世家。他的祖辈之中有人曾参与清教徒迫害异端 的事件,为著名的1692年“萨莱姆驱巫案” 的3 名法官之一。这段历史对 霍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霍桑的父亲是一名船长,在他4岁时去世。 1821年霍桑在亲戚资助下进入博多因学院,同学中有诗人朗费罗与后来当 选为总统的皮尔斯等. 1825年大学毕业,回到塞勒姆镇,从事写作。据他 姐姐回忆,霍桑读大学期间学业平平,他热衷于政治社会活动,经常因违 反校规被罚款和警告,毕业前后曾写过几个短篇,但被退稿,他一气之下烧了手稿。 1836年和1846年霍桑曾两度在海关任职,1841年曾参加超验 主义者创办的布鲁克农场。他于1842年结婚,在康科德村居住,结识了作 家爱默生、梭罗等人。1848年由于政见与当局不同,失去海关的职务,便致 力于创作活动,写出了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红字》(1850),使他成为 公认的当时最重要的小说家。皮尔斯当选为美国总统后,霍桑于1853年被 任命为驻英国利物浦的领事。 31 1857年后,霍桑侨居意大利,创作了另一部讨论善恶问题的长篇小说《玉石 雕像》(1860)。1860年霍桑返回美国,在康科德定居,坚持写作。1864 年5月19日去世,身后留下4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霍桑文学创作思想:霍桑是一个思想上充满矛盾的作家,新英格兰的清教主义传统对他影 响很深。他自幼受故乡宗教气氛的熏陶,他的童年时代是在萨莱姆镇上的 林荫遮蔽的凄凉城堡中度过的,败落的家境使幼小的霍桑性格变得内向, 常常带有几分的压抑和消沉。一方面他反抗这个传统,抨击宗教狂热和狭 隘、虚伪的宗教信条;另一方面他又受这个传统的束缚,以加尔文教派的 善恶观念来认识社会和整个世界。作家梅尔维尔曾指出,他的作品中渗透 着“加尔文教派的‘人性本质’和‘原罪’的观念”。霍桑思想保守,对 生产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抱有抵触情绪,对社会改革持怀疑态度,对当时蓬 勃开展的废奴运动不很理解。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流露。在艺术上他 独具一格,擅长心理描写,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他把自己的小说称 为“心理罗曼史”。他潜心挖掘隐藏在事物背后的不易觉察的意义,作品 想象丰富,结构严谨 。 他认为人生都是“恶”,人的一切罪行皆来源于内心的“恶”,“恶” 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他认为“内在世界一旦净化,外在世界游荡着的许 多罪恶都会自行消失”。 32 主要作品: 1.《重讲一遍的故事》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2.《古屋青苔》 3. 《红字》 4. 《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 5. 《牧师的黑面纱》 6. 《玉石雕像》 7. 《青年古德曼.布朗》 8. 《福谷传奇》 《红字》 主要人物 Hester Prynne(海丝特.白兰)Chillingworth(齐灵沃斯) Dimmesdale(狄梅斯代尔) Pearl(珍珠)33 故事情节 《红字》(1850)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 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 霍桑第一部长篇 小说,情节简明,内容深刻,矛盾突出,构 思新颖,手法独到,语言生动,心理描写细 致入微,使它成为“心理罗曼史”,美国浪 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及象征主义小说 的开山之作,也是150多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 爱的根本原因。 《红字》取材于年在北美殖民 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恋爱故事。 34 海丝特 . 白兰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英国姑娘, 不幸嫁给一个畸形、丑陋、伪善的老年医生罗杰 ? 奇 林沃思,断送了青春。他们在移居北美途中,罗杰被 印第安人掳走失踪,白兰到波士顿过寡居生活。她与 当地著名青年牧师,才华出众的阿瑟 ? 狄梅斯代尔先 生相识、相爱。他们的私生女珍珠出世后,政教合一 的当局把白兰母女投入监牢,罚她胸前永远戴着红 A 字(英文通奸Adultery的缩写),强迫她胸戴A字, 手抱幼女,在刑台上公开示众,受尽屈辱。狄梅斯代 尔受命在“示众大会”上劝说白兰供出“同犯”,她 忍受内心的巨大痛苦,回答说:“我不愿意说!但愿 我能忍受他的痛苦和我自己的痛苦!”她下定决心, 为了保护狄梅斯代尔的名誉和地位,自己承担一切后 果和苦难!博学、高雅、勤奋,内心备受煎熬的狄梅 斯代尔在众人面前惊呼:“女人的心实在太坚强,太 宽大!”他被自己敬爱的女子的伟大精神和坚强决心 感动得五体投地! 35 罗杰也来到示众大会上,认出当众受辱的少妇就是自 己的妻子。他以医生的身份,利用到狱中为白兰母 女治病的机会,威胁白兰不准向任何人(包括她的 情人)说出他俩的关系。他要查出勾引他妻子的 “罪犯”,进行报复。 白兰出狱后,以罪妇的身份,带着珍珠住在城外 的一间小茅屋里;她的针钱活是全城之冠。总督和 各界名流的礼服、手套都要请她加工。她尽心尽力, 对各界人士,特别是那些不幸的穷苦大众,都热情、 周到、高效地为他们服务,以自己有限的财力、物 力,资助一些穷人的生活。七年过去了,她以自己 顽强的意志、出色的工作、崇高的品德,使她胸前 的红A字从一个耻辱的象征变成真善美的标志。她本 来就是一个绝代佳人,她以自己多年艰苦卓绝的社 会实践,使自己成为到处都受欢迎的人;赢得了众 人的尊敬和爱戴。她的小珍珠也长成一个美貌非凡 的小天使。 36 在此期间,罗杰查出,狄梅斯代尔就是自己的 情敌;他千方百计接近他,同他交“朋友”, 假意为他治病,不断地在精神和肉体上残忍 地折磨他、打击他。狄梅斯代尔深受宗教思想 毒害,没有勇气公开承认、大胆坚持对白兰 的纯真爱情,在无休止的自我谴责、斋戒、 忏悔和罗杰的打击报复等多种邪恶势力的挤 压下,他的精神和肉体都迅速走向衰亡。白 兰曾设法在密林中同他相会,共同谋划出逃 计策,打算双双逃回欧洲,寻找新的幸福生 活。不料,他们的美好计划也被罗杰破坏,狄 梅斯代尔彻底绝望;在一次游行中,他请求白 兰把他扶上刑台,他们和珍珠同时在刑台上 亮相,公开自己的“罪行”后,猝死在刑台 上,成为政教合一的腐朽、专制政权的牺牲 品!
37 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 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 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 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 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 红字“A”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是最典型的象征。红色 是一种能引起人们无限联想的颜色,在小说中它更是得到了 充分的渲染,展示出了各种丰富的内涵。红色是血与火的颜 色,是生命、力量与热情的象征。火是人类生活的光热之源, 而爱情之火则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反讽是《红字》中的一个典型修辞手法。作品的题材本身 就是一种反讽。学识渊博而虔诚的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与一 位已婚妇女海丝特发生恋情是对当时扼杀人性和人间爱情的 清教权势和信条的极大讽刺。 38 Ⅲ亨利? 戴维? 梭罗亨利? 戴维 ? 梭罗 () ,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 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 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 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 动。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 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 散文《瓦尔登湖》(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梭罗 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 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 在美国 19 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 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1849)、《没 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 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 39 Ⅰ亨利? 戴维? 梭罗亨利? 戴维 ? 梭罗 () ,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 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 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 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 动。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 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 散文《瓦尔登湖》(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梭罗 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 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 在美国 19 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 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1849)、《没 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 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 40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 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 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 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 物学家的精确。 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 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 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 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 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 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 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 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 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 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 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 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
41 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Ⅰ作品主题梭罗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个贯穿始 终的主张,那就是回归自然。他在作品中不断地指出,我们 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因,失去了 精神追求,过着物欲的生活。 瓦尔登湖的神话代表了一种追求完美的原生态生活方式, 表达了一个对我们当代人很有吸引力、也很实用的理想。这 个典范在今天对我们更具有生态学意义,因为生态平衡的破 坏和环境的恶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许多生态学家和环 境保护主义者正在致力于保护自然留给人类所剩不多的财富。 在全球背景下,瓦尔登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典 范;如果说人们的生态关怀曾是梭罗声名鹊起的三个原因之 一,那么这种生态关怀现在已经成为当代梭罗研究的主要动 机和原因了。从生态环境学的更广泛的意义来看,梭罗远远 走在了我们的前面。42 Ⅳ赫尔曼? 梅尔维尔() 梅尔维尔身前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20世纪二十年代声名鹊起,被普遍 认为是美国文学的巅峰人物之一。 《白鲸》直到出版后七十年,才获得社会 大众广泛的重视。英国作家毛姆在《世界十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一书中对 《白鲸》的评价远在美国其他作家爱伦? 坡与马克? 吐温之上。他的作品还包括 短篇小说,例如《书记员巴特子比》(1856年)以及中篇小说《水手比利? 巴 德》。赫尔曼? 梅尔维尔的诗并没有获得高度评价,一些评论家认为他是美国 首位现代主义诗人,但是有些评论家则认为他的作品更富有后现代主义的色 彩。著名桂冠诗人罗伯特? 潘? 沃伦则认为赫尔曼? 梅尔维尔是美国最伟大的诗 人。梅尔维尔也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 赫尔曼? 梅尔维尔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美国象征主义文学大 师。他不仅是小说家, 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和诗人, 他以极其敏锐的目 光关注着自己生活的时代及其社会变迁。一生潦倒不得意,他的作品在当时 大多也不受欢迎,著名小说有:《泰比》《奥穆》《玛迪》、《雷德伯恩》、 《白外套》、《白鲸》、《皮埃尔》、《骗子》、《水手比利? 巴德》等,短 篇小说集《广场的故事》亦被誉为经典之作。其代表作品《白鲸》就像任何 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一样, 散发着象征与寓言的意味。这些象征手法贯穿小 说始终,从而揭示出梅尔维尔的人与自然观:人类应该观察探索自然, 人类 若狂妄地反抗自然, 就会导致毁灭。但是以上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受到读者的 冷遇,麦尔维尔本人也几乎被人遗忘。死后3天,《纽约时报》才在一个不起 眼的位置刊登了这个不幸的消息。这些作品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直到20世纪 20年代,麦尔维尔的价值才被美国文学界“重新发现”,确立了他在美国文 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西方评论家才对麦尔维尔的后期作品,尤其是《白鲸》 非常感兴趣,赞誉它为一部美国文学经典著作。 43 《白鲸》《白鲸》(Moby Dick)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赫尔曼? 梅尔维 尔于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 死白鲸(实为白色抹香鲸)莫比? 迪克,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故事营 造了一种让人置身海上航行、随时遭遇各种危险甚至是死亡的氛围,是作者 的代表作。日发行的电影《白鲸记》,就是改编自这篇小说。 捕鲸船“裴廊德”号船长亚哈,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凶残聪明的白鲸莫 比? 迪克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满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竟至失 去理性,变成一个独断独行的偏热症狂。他的船几乎兜遍了全世界经历辗转, 终于与莫比? 迪克遭遇。经过三天追踪,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 亚哈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掉入海中。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实玛利(《 圣经》中人名,意为被遗弃的人)一人得救。 在《白鲸》这部作品中,亚哈船长是一个行船经验非常丰富,并且敢于与 世俗做斗争的船长,他有着几十年的航海经验,在他面前,无数条的鲸鱼被 他高超的技术刺中,当面临危险和困难时,他仍然是勇往直前,同时,他还 有着崇高的品质、有如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因此,小说对亚哈船长的刻画, 是以一个矛盾且多重的性格来进行刻画,赋予他一个模糊、复杂的形象特征, 这个形象特征说明了,亚哈船长是一个美与丑、善和恶同时存在的个体,这 个个体使亚哈的形象得以真实化。他一方面象征了海明威式硬汉形象,另一 方面又表现了他的丑恶与龌龊,具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44 麦尔维尔在《白鲸》中的哥特式自然书写所表现出的对自然 生态和人类社会文明的忧患意识,归根结底是作家试图构建美国 民族文化、表现美国民族文学自决的一种责任意识。 这部小说的象征意义在于:白鲸是大自然残暴的象征,也是世 界上不义和凶恶的象征;亚哈则象征着反对凶恶、残暴统治的战 士。小说既描绘了捕鲸水手的悲惨生活,也说明了依靠捕鲸而繁 荣起来的城市是靠捕鲸人的尸体建立起来的。45 沃尔特? 惠特曼 沃尔特? 惠特曼(),生于纽约州长岛,他是美国著 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他创造了自由体诗歌(Free Verse),其 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日出生于长岛。父亲务农,因家贫迁居布鲁克林, 以木工为业,承建房屋;他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民主思想家 潘恩的作品很感兴趣,这使惠特曼也深受影响。惠特曼曾在公立 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童年时还当过信差,学过排字。后来 在报馆工作,又成为编辑。他喜欢游荡、冥想,喜欢大自然的美 景;但是他更喜欢城市和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演讲术, 喜欢阅读荷马、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1846年2 月至1848年1月任《布鲁克林之鹰》的编辑。1848年去新奥尔良 编辑报纸,不久回到布鲁克林。此后的五、六年中,他帮助年迈 的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自由散漫,随意游荡; 与少年时一样,尽情地和船夫、领航员、马车夫、机械工、渔夫、 杂工等结交朋友。 46 《草叶集》 《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共收有诗 歌三百余首,诗集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 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集中的诗歌便像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 草,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它们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 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 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 作为韵律的基础,同时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和叠句,节奏自由奔 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 量。 《草叶集》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思想十分丰富,庞杂,但其基 本的主题可大致归结为:自我,创造和民族。 “草叶”象征自 我、普通人民、理想和希望等。例如《自我之歌》47 艾米莉? 狄金森,也译作埃米莉? 迪金森(日――1886年 5月15日),美国著名女诗人。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当 时还是个小镇的艾默斯特。其父亲是当地的名人,当过律师,财务员和国 会议员,还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狄金森有兄妹三人,她排行第二,17岁 在艾默斯特学校受完中等教育又入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就读不足一年, 18岁退学。她有着欢乐的童年,腼腆、敏感、富有反抗精神,年少时热爱 大自然,乐于出外游玩,与人交往举止优雅,一度是小城社交界之花。二 十三岁时,她第一次随父亲远游到华盛顿,在费城邂逅华兹华斯,并深深 爱上了他,但华兹华斯已有妻室,这份感情注定是无望的。归来后,狄金 森闭门谢客,终生未嫁,有“艾默斯特修女”之称。从25岁开始,弃绝社 交,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借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一生写有1775 首诗歌,但生前只发表过7首。日,由于肾脏衰竭而在昏迷 中离世。身后给人间留下了自成一格、独放异彩、数量可观的诗篇。 她的诗公开发表后,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1919年田汉首次将惠特 曼介绍到中国,而中国学者开始陆续介绍狄金森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除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评论界派别之见而一度有过分歧之外,经过半个 世纪反复品评、深入研究,狄金森作为对美国文学作出了重大独创性贡献 的大诗人的地位已经确立。她的诗歌天才在美国真正被发现和普遍重视也 不过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Johnson的《狄金森诗集》问世,1958年 Johnson和Ward合编的《狄金森书信集》出版,至此狄金森作为美国伟 大诗人的地位才得以完全确定下来。有人断言她是公元前7世纪莎弗(古 希腊女诗人, 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缪斯)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有人 就驾驭英语的能力而言,甚至把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几乎在任何一部 美国诗文选集中,狄金森的诗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她的诗拥有众多的读者,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惠特曼的诗一样,已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
48 元的里程碑。 狄金森的诗全是短诗,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入诗,使其成为内在 情感对象化的意象,在微妙中反复咏叹自然、爱情、死亡与灵魂之不灭。 狄金森对诗歌的传统规范表现了不驯的叛逆姿态,其诗倾向于微观、内省, 艺术气质近乎“婉约”。她的诗感情细腻柔美,被推崇为“意象派的保姆” 和“ 乡土诗人的保护神”。她的诗与惠特曼的诗形成鲜明的对照。“惠 特曼和狄金森使游荡在美国乃至世界现当代诗歌原野上声势赫赫的幽灵, 任何美国当代诗人不管如何后现代,如何先锋,起步时没有一个不是在他 俩的抚育下长大的,其影响之大如同中国诗人无不受李白和杜甫的影响一 样”。威廉斯曾说“迄今为止在诗歌这个人迹罕至的精神领域里,他俩代 表了 19 世纪美国心灵拓荒最高的才智”。 Johnson 总是称他俩为 Emily Whitman 。下面的几句话最能说明他俩风格上的差异:“惠特曼是大海 长河滔滔,骄阳当空;狄金森则是小桥流水,月明星稀。惠特曼大气磅礴, 更多关心的是宏观世界;而狄金森细致入微,更多注重的是微观世界”。II. 评论家马丁总结了狄金森一生的心路历程1、从小与上帝万能的传统思想格格不入,反对拯救灵魂和罚入地狱之说。 2、与父亲在思想上一直持对立面,其父认为学术活动有损女子健康。狄 金森经济上依赖父亲,思想上抵制他,内心矛盾之大可想而知。 3、渴求爱情又不被心爱的人理解。(Newton, Wadsworth) 4、努力寻找名人指点和帮助,但在诗作的发表上收效甚微,这使她精神 上很是压抑。 49 III.艾米莉? 狄金森作品1.《灵魂选择自己的社交圈》 2.《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3. 《我是无名之辈》 4. 《你无法催动记忆生长》 5. 《疯狂之夜》 6. 《死亡是灵与肉的对话》 7. 《我的生命结束前已结束过两次》 8. 《我弥留之际听到一只苍蝇嗡嗡叫》 9. 《在脑中我感受了一场葬礼》 10.《我为美而死》50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他殷勤停车接我 车厢里只有我们俩 还有“永生”同座 我们缓缓而行,他知道无需急促 我也抛开劳作 和闲暇,以回报 他的礼貌51? ? ? ?? ? ? ? ? ? ? ? ? ? ? ?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 孩子们正喧闹,在操场上 我们经过注目凝视的稻谷的田地 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 也许该说,是他经过我们而去 露水使我颤抖而且发凉 因为我的衣裳,只是薄纱 我的披肩,只是绢网?52 ? ? ? ?我们停在一幢屋前,这屋子 仿佛是隆起的地面 屋顶,勉强可见 屋檐,低于地面 从那时算起,已有几个世纪 却似乎短过那一天的光阴 那一天,我初次猜出 马头,朝向永恒? ? ??53 1.本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本诗的主题是什么?3. 诗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54 1.我的生命在结束前已经结束过两次; 3. 死亡是一场对话 但它还要等着看 在灵魂和尘埃之间 永恒是否会向我展示第三次事件, “消融吧”死亡说。灵答道“先 生 我有另外的信仰“ 如此重大,难以设想, 就像那前两次的降临。 死亡心存疑虑,在地上争辩 离别是我们对天堂所知的全部, 灵转身离去 也是我们对地狱所需的一切。 不遗余力寻找证据 找到一件泥制大衣。 2.狂风夜!暴雨夜! 如果你我在一起, 狂风暴雨夜 4. 讲出全部真理但别太直接--该是我们的洞天福地! 成功之路迂回曲折 它对我们孱弱的喜悦太耀眼 风儿无能为力 真理的惊天动地 因为心进了港湾―― 犹如闪电对孩子带来的惊骇 已不再需要罗盘 应予以友善地解释 也不再需要航图。 真理的光芒得逐渐释放 不然会把每个人照得头晕目眩。 荡漾在伊甸园中!
55 啊!大海! 现实主义时期 (1870---1890) I. 美国现实主义时期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 19世纪七十年代。自然主义者反对 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他们主张真实地对待事物、关注劳苦 大众、客观分析再现人物内心世界。坚信达尔文主义。这一 时期的主要作家包括 , 威廉 ? 迪恩 ? 豪威尔斯,马克 ? 吐温,欧 ? 亨利,亨利? 詹姆斯,斯蒂芬? 克莱恩,杰克? 伦敦和西奥多? 德 莱赛等。特征 : 真实的描写生活; 再现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 客观再 现实事而不是观察和研究 ;关注社会,揭露社会现实的阴暗面 和揭示人的心理存在的问题。56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是在对美国现实生活的文学阐释中发现了 达尔文主义的正确性,并在农村文学、社会改革文学、乡土 文学和现实主义等本土文学中找到了自己的“叙述始源”。 (2)自然主义作家重塑文学观念、聚焦新的“真实”以及对 于美国的重新阐释标志着美国社会价值观从理想化和人文化 到物质化和工具化的变迁。(3)自然主义比以前的美国传统 文学更具体地揭示了美国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心理本质,即 生产过程作为“生产欲望和消费欲望”的社会化过程。(4) 作家所再现的主体“动物本性”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 程中最根本的“人性”。(5)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在美国工业 化结束之际作为美国民族精神建设的一部分,成为 19世纪末 重要的文化和价值观念。(6)自然主义文学观念在20世纪美 国文学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学传统,所标记的美国社会价值观 变迁成为20世纪美国价值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57 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日- 日、享 年73岁,英国-美国作家.1916年2月在英国去世的前一年,为表示对美国 不参战的不满,加入英国国籍)。他出身于纽约的上层知识分子家庭,祖 父是爱尔兰移民,靠自己的劳动成为百万富翁,父亲老亨利?詹姆斯是知 名的宗教哲学家,仅比他大一岁的哥哥威廉?詹姆斯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 和心理学家。詹姆斯的童年非常不愉快,他是在对哥哥的畏惧中成长起来 的。詹姆斯曾经跟家庭闹翻过,不过后来又修补了这种关系。他在哥哥阴 影笼罩下的成长,影响到他的内心世界,并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因为詹 姆斯生性过于敏感,笑声很少来自于詹姆斯,由于跟他友好的人过早去世, 包括他的姐姐艾丽丝,他的表妹妮?坦普尔,他活得一直很沉重。 19世 纪中期美国知识界的几位重要人物如爱默生,梭罗常来他家作客,詹姆斯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长大的。他一生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 小时候没有被送入学校,而是为他专门请了家庭教师教他学习文化。 年父亲带全家去英格兰和法国居住,后来经常随父母去欧洲旅 游。20岁时举家又去欧洲生活,过着文人雅士的生活。返回美国后,詹姆 斯进入哈弗大学法学院学习,但不久中途辍学,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詹姆斯年轻时弄伤了腰,这使他没能参加南北战争,这次受伤对其 影响很大,从此疑神疑鬼,以为自己失去了性功能,所以他终生未娶。由 于他广交朋友,所以有人怀疑他有同性恋的倾向,但其作品中对性的问题 涉及极少。詹姆斯本人长期旅居欧洲,对19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的上层生活 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为他反映国际主题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他一直想 把欧洲和美国的文明进行对比,想在自己的小说世界里以具体的形象再现 欧美社会的现实―即欧洲文明与美国文明之间的冲突 。 58 他笔下的小说人物通常都来自美国,后置身于欧洲大环境中遭遇美国文化 背景与欧洲文化观念的冲突。从《黛西? 米勒》、《美国人》到《贵妇人 画像》等等,詹姆斯小说的故事经常发生在真实的地方,人物也是对现实 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真实人物的客观描述。詹姆斯演绎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描写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和人生,詹姆斯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实践者、改 革者。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名声与现实主义 紧紧连在一起,他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詹姆斯的创作,上承欧美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超验主义,下启现 代主义,具有转型时期的复杂性。过去一般将他列为现实主义作家。最新 研究成果,将其放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个部分讨论。 詹姆斯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讲究小说结构。其小说几乎全是一个 结构:即必定有个重心,所有的线索都向那儿发展,而且这些线索不是直 线性的,而是个圆圈,许多个圆圈错落地围绕这一重心展开,到了小说结 尾,小说所涉及到的道德方面,心理方面,感情方面等问题都被完全发掘 和反映出来。所以他有“小说艺术巨匠”之称。其小说突出的文体特点是 句子极为冗长,喜用圆周句(periodic sentence,也叫掉尾句,指主句在 最后出现的一种复合句),结构繁复,欲说还休,用词典奥。英国作家贝 茨(H.E.Bates:The Dog and Mr.Morency《狗与莫伦西先生》)对海明 威的风格作过如下评述:“海明威这样做的时候,一锤子捣烂了按照花俏 图案描绘的所有作品;随着亨利詹姆斯复杂曲折的作品而登峰造极的一派 文风,被他剥下了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的谁也不曾有 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另外,在“小说的艺 术” (The Art of Fiction) 59 一文中,詹姆斯讲到不少新的小说技巧,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 过于“叙事视角”(narrative point of view)和“多视角叙 事”,他极力主张作者在作品中的“隐退”(retreat).【福楼 拜(Flaubert)特别强调作家在作品中的沉默,他说: “艺术家在 他的作品中应该像上帝在自然中一样,既隐而不见,又无所 不能;人们处处感觉到他,然而看不见他”。 III. 主要作品: 1. 《贵妇人画像》 2. 《黛西.米勒》 3. 《美国人》 4. 《真货》 5. 《螺丝在拧紧》 6. 《大使》 7. 《金碗》 8. 《鸽翼》 60 IV.其他评价詹姆斯晚期表现出一种唯美主义和唯形式主义的艺术倾向,文字艰涩难读, 文风雕琢堆砌,一味追求高雅华美而失去了早期作品那种隽永。 哈代曾尖锐地指出他晚期作品的弊端“沉闷繁琐的风格,没完没了的句 子,然而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侯维瑞著《现代英国小说史》38页61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这是他的笔名,真名为塞缪尔.朗赫恩.克莱 门斯。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 凯勒曾言:“我喜欢马 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 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 福克纳称马克? 吐温为 “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 小城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 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到西部淘过金,还经营过木材 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 吐温 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 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 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 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 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 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 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 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 (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 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哈克 贝里? 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 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 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 62 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 张。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 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 马克? 吐温一些游记、杂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1897)、中篇小 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神秘来客》(1916)等的批判 揭露意义也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情绪则有所伸长。作品中处处流露出悲 观情绪,反映他民主理想破灭和对资产阶级未来丧失信心。鲁迅说“他原 是讲笑话的好手,现在分明证实了他是很深的厌世思想的怀抱者了”。马 克吐温于1910年四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 【马克吐温生活的时代背景: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农民宗法 式生活遭到破坏,工人遭受压迫和剥削,到处掀起工人罢工、农民运动的 高潮,20世纪初,又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社或矛盾更加激化,阶级鸿沟 加大,列宁说“美国是阶级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一方面是一小撮穷奢极 欲的百万富翁,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处于赤贫地位的劳动者”。美国现实 主义文学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马克吐温晚年的不幸遭遇: 56岁时,因自己试制一种排字机器,完全失败,一下亏折了二十万美元,而出售哈特福德的房子,一家人前往欧州。 59岁时,他 的出版公司倒闭,宣布破产。 60岁时,为了偿还大笔欠债,他周游世界各地巡回 演讲,也写了不少急救文章。 61岁时,长女苏茜去世,从这时开始,他的作品便 63 呈现了灰暗的气氛。虽然他的债务在三年中完全清偿,而他又重新变得富 有,但是他愉快的心境已完全改变。69岁时,他的妻子奥莉薇去世,使他 更受打击。马克.吐温的后期作品,弥漫著悲观恨世的情绪,与前判若两 人,他自己也有所感觉,所以有些作品他不肯在生前出版。72岁时,得到 牛津大学所授与的文学博士名誉学位,他在晚年是美国大名人,但已全然 不是号称幽默大师,笑口常开的人了。74岁时,三女珍去世,再次受到打 击。】主要作品:1.《汤姆索亚历险记》 2.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3. 《百万英镑》 4. 《镀金时代》 5. 《竞选州长》 6. 《在密西西比河上》 7. 《王子与贫儿》 8. 《傻瓜威尔逊》 9. 《苦行记》 10.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11. 《哥尔斯密斯的朋友再度出洋》 12. 《加利维拉斯县有名的跳蛙》 64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人物: 汤姆? 索亚 哈克贝利? 费恩 波莉姨妈 莫夫? 波特 印江? 乔伊(印第安人) 贝基? 撒切尔(汤姆意中人) 汤姆幼年丧父――姨妈收养――逃学――墓地玩耍目 睹杀人――荒岛做“海盗”――指正罪名――岩洞寻 宝迷路――脱离危险 65 汤姆索亚历险记1. 作者序言 这部小说里的冒险故事确曾发生过。其中,有一两件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另外 一些都是我少年时的同学们的。汤姆和哈克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取材于生活,所不 同的是:汤姆是我认识的三个孩子的化身,是多个人物的混合体。书中述及的一 些迷信,稀奇古怪。三四十年前,在西部的孩子们和奴隶们当中,它们甚为流行。 我写这部小说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也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儿童读 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此外,我还试图想让那些成年人从书中想起当年的他们, 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作法。是为序。(1876年作者 于哈特福德) 2. 汤姆的性格特征 汤姆是个聪明机智又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 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 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 常逃学闯祸。他调皮,喜欢恶作剧,却又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教堂里老师干巴巴的说教,他不喜欢整天在学校里过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向往成为 绿林好汉,他希望加入海盗,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 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体面的“优秀生”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展示 出自己的魅力.(荒岛做海盗,岩洞寻宝,乱答《圣经》问题,出让刷墙 权)。66 《哈克费恩历险记》1. 情节简介《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1884)是马克? 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 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讲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结下深 厚友谊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以前,哈克为了逃避酒鬼父亲的虐待,逃到 一小岛上。黑奴吉姆听说女主人要卖掉他,就逃了出来,想到北部自由州去找工 作,以过上自由的生活。哈克巧遇逃奴吉姆,两人结伴而行,企图从密西西比河 上逃往北方的自由州。哈克起先受反动教育影响,觉得不应该帮逃奴的忙,后来 在日日夜夜的漂流生活中,逐渐被吉姆的善良无私的性格所感动,表示宁肯冒着 下地狱的危险,也要帮助吉姆得到自由。他们一路上历尽艰险,遭遇民队的追捕、 骗子的虐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在两人的同心协力下,所有艰险均被化解。最终, 哈克在好朋友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被骗子卖掉的吉姆,并得知女主人在遗嘱中已 宣布解除吉姆的奴隶身份。小说主要谴责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表现了不论种族、 肤色人人平等的民主理想。 2. 哈克的人物形象哈克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于正义感和 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小说开始时,他虽然活泼好动,爱好自由生活,但 因为长期受到种族主义反动说教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歧视吉姆,常常捉弄 他,一度想写信告发吉姆的行踪。经过与吉姆同行的日日夜夜,他终于认 同了吉姆,决心帮助他获得自由。小说以颇具戏剧性的笔触描写了哈克内 心斗争的结果 。他拿起了那封告发信说道:“好吧,那么,下地狱就下 地狱吧”,随后就一下子把信扯掉了。这段非常传神的描写诚如作家所言, 67 是“健全的心灵(即民主理想)与畸形的意识(即种族偏见)发生了冲突, 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哈克的思想转变和多次帮助吉姆渡过难关的行动, 说明既然种族主义谬论连一个孩子都蒙骗不了,那么蓄奴制度的崩溃确实 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表明了作家提倡白人黑人携手奋斗,共创民主自由 新世界的先进思想。 3. 小说的艺术性这部小说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 吐温创作的艺术魅力。首先,作 品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很好地糅合在一起,哈克与吉 姆的漂流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密西西比河上和沿岸的自然景物在作者笔 下也闪烁着奇异壮丽的光华,而沿岸一带的城乡生活描写则翔实真切,具 体可感。其次,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从哈克的视角反映生活、刻 画形象,亲切生动,引人入胜。再次,作品的语言颇具特色,作家在广泛 采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俚语的基础上,经过精妙地提炼加工,形成了一 种富于口语化特征的文学语言,简洁生动,自然含蓄,是英语文学的范本。 一百多年来,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专家们也好评 如潮。英国诗人艾略特认为哈克的形象是不朽的,堪与堂吉诃德、浮士德、 哈姆莱特比美,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称颂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 书”。 68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自然主义者强调遗传和环境 因素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个人只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 深受 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控制。 主要代表人物有杰克? 伦敦和 德莱赛等。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以忠实于自然的手法绘画、写作。哲学上的自 然主义:一种思想体系,反对超自然的因素、神的启示等,坚持用自 然现象,自然法则解释一切现象。自然主义起源于法国,巴尔扎克在 《人间喜剧》的序言里说道社会和自然相似。左拉发展了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要讲述一切事物,精细地展现环境,描写生活片段,就像 在实验室里一样,拿人做实验。自然主义者认为人的发展由遗传和环 境所支配,因为自然主义的基本设想就是决定论,在这种决定论下面, 自由意志几乎是不存在的。自然主义受到如下几个方面决定论的影响: 牛顿的机械决定论,达尔文的生物学决定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自我 决定论,泰纳种族、环境、时代决定论。自然主义的特点:细致观察 现实,客观地进行描写,采用科学方法,以及对决定论的信仰。总的 来说,自然主义始于1867年左拉的《泰莱丝拉甘》,至于1939年斯坦 贝克的《愤怒的葡萄》。70,80年代在法国达到高潮,之后在德国和 意大利出现。在英美始于90年代,在英国未形成运动,在美国存活时 间最长。 69 西奥多? 德莱塞 西奥多? 德莱塞(l871~1945), 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破产小业主家庭。父 亲是贫苦的德国移民。且胸襟狭隘,对待子女犹如暴君,以致大多数子女 沦入不正经的生活。德莱塞的母亲,秉性温柔。德莱塞8岁时,目不识丁 的母亲为生活所迫,带着他和其他三个幼小孩子离开了家庭,在中西部从 一个市镇流浪到另一个市镇。因此,子女们经常被迫辍学。他们一家人始 终过着极其窘困而又遭人非议的生活。德莱塞的童年,饱尝贫困之苦。小 时候常常在铁路旁捡拾煤渣,过着十分贫寒的生活。那段辛酸的生涯,后 来他全都写进了《美国悲剧》的开头几章里去.他在公立学校接受了早期 教育,18岁进印第安纳大学学习。只读了一年就为生活所迫辍学。曾长期 在社会底层劳动挣扎。青年时期曾任报刊记者和编辑,并开始从事文学创 作。1917年后倾向社会主义,1928年应邀访苏,1945年申请参加美国共 产党。德莱塞是倾向社会主义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1928年访苏前,他 的创作仍属批判现实主义范畴。写出了揭露美国社会贫富悬殊、道德沦丧 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1911)和揭露金融 资产阶级的发家及其必然灭亡的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金融家》 1912,《巨人》1914,《斯多葛》1947)。代表作长篇小说《美国的悲 剧》(1925),这时期作者尽管也受社会进化论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 说的影响,且把它们运用于人物构思和心理刻画上,但他把他们跟社会环 境紧密结合起来,并未陷入生物和情欲的泥淖 。1928年访苏后,随着德 菜塞政治立场的转变,他的创作也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这一 时期的作品有《德莱塞访苏印象记》,政论集《悲剧的美国》,短篇小说
70 集《妇女群像》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积极参加国际反法西斯的斗争,还亲自到过西班 牙内战的前线。1941年被选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1944年获美国 文学艺术学会荣誉奖。1945年8月,德莱塞加入美国共产党,同年1 2月28日病逝 。 德莱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德莱塞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 说的先驱;在美国文学史上,他拥有许多忠实的追随者,其中甚至包括他 的同时代人舍伍德? 安德森,辛克莱? 路易斯和多斯? 帕索斯等名家无不深知 德莱塞为他们创作开辟了道路。此时刚开始文学生涯的斯科特? 菲茨杰拉 德甚至誉称德莱塞是当代美国的最伟大的人物。1930年路易斯在荣获 诺贝尔文学奖的庄严仪式上的答词中,还向全世界昭示了德莱塞在美国文 学史上的伟绩。作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美国作家,路易斯认为德莱塞才是 荣膺该奖的更佳人选,说:“德莱塞常常得不到人们的赏识,有时还遭人 忌恨,但跟任何别的美国作家相比,他总是独辟蹊径,勇往直前,在美国 小说领域里,为从维多利亚时期和豪威尔斯式的胆怯与斯文风格转向忠实、 大胆和生活的激情扫清了道路。没有他披荆斩棘地开拓的功绩,我怀疑我 们中间有哪一位――除非他甘心情愿去坐牢――敢把生活、美和恐怖通通 描绘出来。”因此,美国评论家认为,德莱塞忠于生活,大胆创新,突破 了美国文坛上传统思想禁锢,解放了美国的小说,给美国文学带来了一场 革命,并且把他跟福克纳、海明威并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仅有的三 大小说家。 71 舍伍德? 安德森指出:“大概世上自古以来存在过的一切抑郁、阴暗和沉 重,在他笔下都有所反映。他神情沮丧,他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生活,因而 他描绘生活一如所见――真实,毫不伪装。”1925年《美国悲剧》由 波尼与莱弗赖特出版公司正式出版,立即轰动全国,这在他还是生平头一 遭。国内外许多名家,诸如亨利? 门肯、舍伍德? 安德森、H? G? 威尔斯、阿 诺德? 贝内特等人,都在各传媒纷纷撰文,啧啧称赞。作家约瑟夫? 伍德? 克 鲁奇甚至赞扬了德莱塞的风格,称《美国悲剧》为“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 美国小说”。想不到连过去一味责难的反对派斯图亚特? 谢尔曼,都著文 赞扬说:“这部小说描写得如此大胆,如此机智,如此彻底,如此真实, 因而也就具有如此深刻的道德感染力,我不知道在美国小说中,有哪一部 可以与之相比拟。”文艺评论家欧文? 豪重读之后指出:“从小说家的首 要任务是描绘出一幅既可信而又有重要内涵的想象中的社会画面来说,德 莱塞是美国的巨人之一,是美国仅有的屈指可数的巨人之一。小说在叙述 中一次又一次严厉地抨击社会,深深地沉浸在人的痛苦里,并把人们在狂 热时下意识的各种不定形的欲望深挖出来,这一切都使我大为感动和震惊。 这部作品完全可以说是一部杰作。”72 主要作品:1. 《嘉莉妹妹》2. 《珍妮姑娘》 3.《欲望三部曲》:《金融家》; 《巨人》;《斯 多葛》 4. 《美国的悲剧》 《嘉莉妹妹》故事情节:重要人物:嘉 莉 推销员杜洛埃 酒店老板赫斯渥 73 德莱塞的《嘉莉妹妹》讲的是一个农村姑娘怀着对城市的 向往。嘉莉来到了芝加哥,一段日子下来,嘉莉很快感觉了 失望,她住在姐姐的家,那充满寒酸和屈辱的环境,破坏了 她原先的梦想。嘉莉当然不满现状,在这个时候,火车上遇 见的推销员杜洛埃出现了,他伸出慷慨之手,经济上又给予 帮助,随后两人同居。眼下的生活和她原来梦想的有点儿相 像,但她发现这种关系名不正,言不顺。之后遇到一家酒店 老板赫斯渥,两人你来我往,很快坠入情网,他俩常常穿行 在灯红酒绿之中,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嘉莉这才 看见梦境和现实的一致。然而,这样的生活不可能来得这么 容易,走到平坦之地,一定要来一段陡坡,甚至是火坑,酒 店老板出事了。无奈之际,赫斯渥携带嘉莉逃到纽约。之后 的生活,酒店老板落泊得像一条狗。她又一次体验到了什么 叫艰辛。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嘉莉妹妹在歌剧院找到了工作,她 的美貌和天生一副好嗓子派上了用场,她渐渐走红,渐渐富 裕,而赫斯渥在她眼前,变得像一架破旧的生了锈的机器。 她离开了赫斯渥,独自一个人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赫斯渥 逐步潦倒,最后自杀。 74 评价:该作品以真切的现实主义为鲜明的特征,比较真实地揭露 了20世纪初人们狂热的追求美国之梦的悲剧事实,揭示了驱 驶人们享乐却最终幻灭的本能主题,说明了在以金钱为中心 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里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德莱赛在小说《嘉莉妹妹》中继承了左拉的自然主义传统, 运用自然主义写作手法,探讨了欲望本能和环境对个体命运 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的剖析, 把那个阶段实用主义的美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小说领域 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保守和高雅传统,打开了通向忠实、 大胆与生活激情的新天地,从而为当时的美国文学界带来了 一场革命,在美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 刘易斯曾满怀深情地 说:“德莱塞于三十年前写作了他的处女作《嘉莉妹妹(英 文版)》,而我在二十五年前就读到了它;它像一股自由、 强劲的西风吹进闭塞、沉闷的美国,给我们滞塞的个人天地 里带来了自马克? 吐温和惠特曼以来的第一缕新鲜空气。” 75 杰克? 伦敦 杰克 ? 伦敦,原名为约翰 ? 格利菲斯 ? 伦敦,美国著名的现实 主义作家,生于旧金山。在一个既无固定职业又无固定居所 的家庭中长大。24岁开始写作,去世时年仅40岁。从1900年 起,他连续发表和出版了许多小说,讲述美国下层人民的生 活故事,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他的作品大都带有浓厚 的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都广为流传, 是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16 年中留下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文学报 告集,还写了3个剧本以及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最著名的有 《马丁? 伊登》、《野性的呼唤》、《白牙》、《热爱生命》、 《海狼》、《铁蹄》等小说。这些作品共同为读者展示了一 个陌生又异常广阔的世界:那荒凉空旷又蕴藏宝藏的阿拉斯 加,波涛汹涌岛屿星罗棋布的太平洋,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 线,形形色色的鲜活人物,人与自然的严酷搏斗,人与人之 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商业作家 之 一 , 因 此 被 誉 为 商 业 作 家 的 先 锋 。76
杰克? 伦敦主要作品:1.《野性的呼唤》 2.《马丁? 伊登》 3.《 狼之子》 4. 《海狼》 5.《生命的法则》 《野性的呼唤》故事情节:77 杰克? 伦敦小说描写了一只名叫巴克的大狗被盗卖到阿拉斯加干苦工,劳动极为繁 重,环境极为艰险。狗队每天拉雪橇在雪地上行走40英里,而每只狗所得 到的食物是根本吃不饱的一磅半鱼干。狗统统被累倒拖垮后就被主人卖掉, 来榨取最后一滴油水。巴克忍受了各种虐待,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练成 吃苦的精神,比其它狗更机敏、更勇猛,最后和史皮兹争夺强者地位,结 果巴克成为生存斗争的胜利者。在巴克的内心野性的力量在呼唤着他,最 后他回到狼群中。这不说明它的退化,而说明它要在更加直接地进行生存 竞争的地方,证明自己是强者。整个故事以阿拉斯加淘金热为背景,讲述 了在北方险恶的环境下,巴克为了生存,如何从一条驯化的南方狗发展到 似狗非狗、似狼非狼的野蛮状态的过程。虽然巴克只是一条狗,但是它艰 苦卓绝的生存道路,反映了作家所生活的时代中的个人奋斗的真谛。这也 是当时处于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美国社会所盛行的自然主义思 潮的一种反映。它反映了达尔文的自然环境下“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思 想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中的社会选择观。作者向我们揭示,在生存的 道路上,在险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只有精英与超人(如小说中的巴克 那样的物种)才有生存的可能。78 评价:巴克自身的性格特征。“性格决定命运”,小说开头就提 到巴克是“王”,巴克骨子里充满狼性,坚忍不拔,富有强 烈的抗争精神,是适者生存的强者。 这部小说富含哲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巴克所学的 第一课就是“棍棒的规律”:任何的反抗只能遭到无情的镇 压。在棍棒之下,巴克忍受了各种虐待。在这里,我们可以 看到马克思主义对作者的影响:无产者受到残酷的剥削和沉 重的压迫,而维护这种剥削压迫的,则是棍棒--社会权利 机构的象征。达尔文的进化论。巴克在北国迅速适应环境的 过程其实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赞歌。尼采的“超 人”哲学。巴克可以拉动千磅重物,一旦起来报复邪恶时, 可以把一群印第安人打得狼狈逃窜。在这里作者暗示了被压 迫者无比巨大的反抗力量。巴克最后也确实以勇敢和聪明, 赢得了狼群中的领袖地位。作者有意强调个人的作用和力量, 显然是受了尼采“超人”哲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超人”情 结正是他思想深处矛盾的体现。
79 20世纪美国文学意象主义意象是感觉中的具体对象,“是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意象主义诗人借助于意向的叠加和并置等近似绘画的手段将 读者作为诠释的主体,最终完成意义的建构。 20世纪早期由英美诗人发起的反对维多利亚式伤感主义的 一场文学运动,主张使用自由体、普通的语言模式和清晰具 体的意象。他们着重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一瞬间的直 觉和思想。一般用自由体写作短小篇章。据庞德等自称,他 们曾受中国旧诗和日本俳句中运用意象方法的影响。 1913年,弗林特和庞德这两位意象主义的发起人,在他们 共同发表的关于意象主义诗歌的宣言里,为意象主义定下的 著名的三个原则: “第一:直接处理‘事物’,不管是主观还 是客观。第二:绝对不使用任何无助于表现的词语。第三: 至于节奏,以音乐性短句,而不是节拍器的节奏进行写作。” 80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 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了她国破 家亡,孤身独处的悲哀愁苦的情怀)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深日落,鸟归树,人归家,而行人尚在天涯,其凄苦情状,历历在目) 【Image: mental picture or idea, concept of something or somebody. 心像,观念,形象等,也称意之相,即有象征意义或比喻意义的物象。意 象主义反对诗的那种“十分模糊,混乱,感伤,及表现手法上的矫揉造作”81 其主要目标是:1. 运用通俗语言,使用意义确切的词汇,避免一切陈词滥调。 2. 在选材上允许绝对的自由。3. 展示一种坚实、清晰、明确的形象。4. 要争 取达到“凝练”的程度,凝练是诗之精髓。典型的意象派诗是用无韵诗写 成,着重用视角意象引起联想,表明瞬间的直觉和思想,不加评论和概括, 常用比喻形式表达印象。】 艾兹拉.庞德(1885---1972) 美国诗人、评论家。20世纪英美文坛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意象派运 动创始人,对现代英美文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被称为“诗人的诗人”。 他于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他的父亲是土地局的职员。 16岁时他进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1903年转入哈密尔顿大学。1905年又 返回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罗曼语言文学。1906年去普罗旺斯、意大利、 西班牙。为写博士论文到过大英博物馆和马德里皇家图书馆,回国后在印 第安纳州的华巴施大学任教。数月后他被认为行为不检点而辞退,于是又 一次离美赴欧。 1908年在伦敦结识了一批作家和诗人, 他把自己和这些 友人称为意象派诗人。1914年编成《意象派诗选》第一辑。不久他又热 衷于旋涡派的活动而脱离了意象派。 1914年后,庞德帮助詹姆斯? 乔伊斯 发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1914年 9月庞德会见艾略特 ,认为艾略特的诗达到了现代诗的标准,在他的推荐之下,艾略特的《普鲁 弗洛克的情歌》得以发表。1921年庞德又帮助修改艾略特的《荒原》一 诗。 1920年庞德离开伦敦去巴黎,
82 与海明威相遇。 1924年去意大利,并在政治上开始向墨索里 尼和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靠拢。第二次世界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菲茨杰拉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