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

《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选编四:为什么提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字体:[][][]
  &&&&&&&
&《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大疑问》
&& 作&者:陈学明&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
&& 日&期:2013-01&
&& ISBN:&
&&&本书罗列了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十大疑问,或者说放弃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十个理由,并逐一加以剖析和驳斥。
内容选编&四&&
&&& 疑问四:我们现在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强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这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创的基本理论已过时?
&&& 对马克思主义,我们把立足点放在创新和与时俱进上,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正确性呢?实际上,这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但到了一些人那里却变得复杂起来了。他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截然对立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做到“两个坚信”: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这“两个坚信”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所提出的“四个分清”的要求,最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所要进行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对其他什么“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理论创新提供基础和条件。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去进行创新,那结果必然是“制造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元素”。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这是当今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共识。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永远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与魅力来自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时代化,也就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实践相结合,在探索和解决时代实践的新问题的过程中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方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不落后于时代,始终具有时代气息而保持青春活力。正因为如此,这些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把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提高到马克思主义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现在强调的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新的实践。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已有了一个很好的“词汇”,这就是“与时俱进”。确实,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可能取得中国民族解放的胜利,也不可能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今后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
  我们平时总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格决定了,只有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常新的生活,才能保持勃勃的生机。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分层次的,这就决定了其理论体系中总有若干方面需要不断地加以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但这种指导作用是分层次的。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的理论指导,二是社会发展规律层面上的理论指导,三是具体实践层面上的指导作用。这三个层面上的指导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具有整体性,有的则比较狭小。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是有着时代的局限性,这也就决定了其需要不断地向前推进。马克思明确地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恩格斯也说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认为,自己的理论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总是开放的,这更决定了其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来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一切其他的甚至反对它的理论学说中吸收新的材料和新的观点,把这些新东西融入自己的体系之中;二是面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从中不断吸收新经验和新思想,并上升为普遍性的理论观点,使之成为自己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需要这种开放性,而且这种开放性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和运用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实际上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一、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
  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放在创新上,是不是就意味着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正确性呢?实际上,这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但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那里却变得复杂起来了。他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截然对立起来,似乎强调了发展就可以放弃坚持了。
  1.胡锦涛所说的“两个坚信”体现了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归结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他又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为“两个坚信”,即“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这“两个坚信”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第一个“坚信”,第二个“坚信”就失去了根据。我们所要“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发展”,我们所要进行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对其他什么“主义”的理论创新,我们所要加以“中国化”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中国化”。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发展”、“创新”、“中国化”时,实际上已认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正确性。如果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业已过时,那么你就根本用不着再在马克思主义的这面旗帜下做些什么,你完全可以撇开马克思主义“另起炉灶”,即另外提出一种什么新的理论,并以此作为当今中国的指导思想,或者以其他什么“主义”作为根基进行理论创新,致力于进行其他什么“主义”的“中国化”。
  这里关键是要把握“发展”与“坚持”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既要明白“发展”是“坚持”的条件和灵魂,没有了“发展”就谈不上“坚持”,没有“发展”的“坚持”,就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僵死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必然失去自己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我们又应清楚地认识到,“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了“坚持”同样谈不上“发展”,离开了“坚持”去“发展”,就等于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从事什么“发展”,而这种“发展”必然导致从根本上背离马克思主义。胡锦涛是这样论述“坚持”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发展又要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改革开放新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理论的创新,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他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务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作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这就是说,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创新,也必须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与继承。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他无疑强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在这番话的前面他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为前提,丢弃了“就丧失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一次以“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首先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践的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他强调了我国现在所实施的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主要在于面对了社会现实、从社会现实出发。但在他看来,强调正确的方针政策来自于实践,并不意味着排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作用。他认为,强调面对现实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就拿面对社会现实、从社会实际出发来说,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由于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的结果。基于这一基本认识,他在这一讲话中着重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他这样说道:“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地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如何为理论创新提供基础和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明确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所要创新的理论,必须而且只能体现这一根本思想。这就决定了无论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立足点还是着眼点,都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那么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究竟如何为理论创新提供基础和条件呢?这里且列举若干: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创新离不开理论工作者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理论财富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能够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来并进而创立科学的理论体系,正是依靠了这一认识工具。今天,我们进行理论创新也必须借助于这一认识工具。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创新赋予了鲜明的政治立场。只有站在忠于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论家的理论活动,才能构建出顺民意、合民利、得民心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指引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获得解放和幸福的学说。以马克思主义为出发点进行理论创新,就意味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意味着牢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创新注入崇高的理想意蕴。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有着自己崇高的历史使命。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活动必须有方向感,必须有远大的目标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没有这些,理论活动就会失去创新的现实方向和历史意义。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方向感、远大目标、精神境界只能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理论工作者永远不可舍弃的政治蕴含和精神支柱。
  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保证理论创新正确的政治方向所必需的。实际上,我们进入了一个老旧的哲学研究的问题域,即真理的客观性问题。承认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有其“原道”,以及是否认可这一“原道”的正确性,说到底是承认还是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首先得认可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即认可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如果认可这一点,那认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顺理成章的事。只要认可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就必然不会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纯粹相对正确的东西,即使把马克思主义视为“相对真理”,也同时认为这是包含“绝对真理”微粒的“相对真理”。这就是说,不会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过时”、需要修正和发展的成分而否定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4.从“制造马克思主义”的倾向看离开了“坚持”来谈“创新”的后果
  离开了“坚持”来谈“发展”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到。这里仅指出一种所谓“制造马克思主义”的倾向,这一倾向是典型地在否定和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原道”的前提下来进行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如果我们的理论创新是这样一种理论创新,那么我们确实有根据说,当我们强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意味着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创的基本理论。
  在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即究竟有没有一个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这本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现在却成了问题。可能是受解释学等西方流行的一些思维方式的影响太深了,人们习惯于把研究对象相对主义化、虚无化,认为所谓研究都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所作出的解释实际上都是在阐述自己的思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所提出的思想实际上都主要是“研究者自己的思想”。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很自然地得出结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只是解释者们自己的“主义”而已。也正是由于把马克思主义虚无化了,有些人(包括一些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人)对“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的口号嗤之以鼻,对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努力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做法也不屑一顾,认为这是缘木求鱼、冬扇夏炉。
  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已过时,必须把它“送到历史博物馆去”(像许多西方政要和右翼思想家那样),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否定;竭力将马克思主义虚无化,从而认为对其可加以任意诠释,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否定。因此,一方面,鉴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马克思主义被奉为指导思想,深感不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就无法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又从心底里不认可马克思主义,根本否定有一个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在这种双重心态下,在一些人那里,研究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制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他们那里只是一堆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揉、搓、捏的素材,今天可以凭借这些素材把马克思主义变成这样子,明天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将马克思主义改造成另一种样子。他们所阐发出来的思想,名称是马克思主义,可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风马牛不相及。实现了他们既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声望,又要推销自己的观点的意愿。稍微读过一点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的人都知道,马克思是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无市场的计划经济。马克思展望未来的社会主义时,注重利益冲突的消解,强调竞争和追逐利润必须为合作所取代。因此,他当然也强烈地持反市场的态度,把否定市场作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前提和基本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原有理论的重大修正和发展。但是一些人却千方百计地把这一理论的“发明权”戴到马克思的头上,制造出了一个推崇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似乎马克思在当年就已天才地提出社会主义应实施市场经济。这样做,既抹杀了邓小平等同志伟大的历史性贡献,又因不严肃地把本来不属于马克思的东西强加于马克思而歪曲了马克思。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制造马克思的做法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过不了多久,可能还有“主张私有制的马克思”、“赞同个人主义的马克思”、“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等一个个新马克思出现。殊不知,这些被制造出来的种种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不要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真不敢想象否定了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如果连有没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也成了问题,那还有什么指导意义可言?我们周围不少人还抱有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倘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那就说明这些人实际上在信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相信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们不会认为自己实际上是在追随一种莫须有的东西。最近几年,中央领导的讲话和中央的有关文件反反复复地告诫我们,“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这说明确实有一个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否则无从谈起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既然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就有正确的、非教条式的理解。这种理解的正确与否是建立在理解对象的确定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对象根本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那就无所谓理解的正确与错误了。而一旦人们不再、也不需要去判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正确与错误,以及正确的成分有多少,那将是怎样一种局面?
  对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大家都在说“与时俱进”,这并没有错,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与时俱进”中才能获得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也必须通过促使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才能不负历史使命,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在于如何“与时俱进”?同样是号称“与时俱进”,但实际上蕴含着两种不同的路向。第一种是在认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的与时俱进,既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客观真理。因此,他们所致力于的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是在认真理解和领会这些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确实认识到了其中的有些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趋于过时,从而加以相应的修正和发展,这样就在总体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第二种是在根本否认有一个客观的、真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前提下,所谓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
  他们在解释、研究马克思主义时将之虚无化,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客观真理,完全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不包含有绝对真理微粒的纯粹相对正确的东西。因此,他们的所谓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无非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揉捏出一个个“新马克思主义”来。显然我们需要的是前一种“与时俱进”,而不是后一种。
  我们反对制造马克思,提倡科学地对待和研究马克思。前提是必须认可马克思主义有其原本的基本精神,认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主义,包含有一系列理论、观点和由此构成的科学体系,即认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是客观存在的。认可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死抱住这一个体系不放,并不意味着把其当做绝对真理,不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无选择地接受,从而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思想僵化、保守。它只是要求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从这一体系出发,致力于把握其基本精神。至于是否需要完全地按照这一体系、这一基本精神办事,则必须在掌握这一体系、这一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中哪些东西已趋于陈旧不合时宜,哪些东西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凡是对已过时的东西,要勇敢地加以修正和超越;凡是对在当今看来仍属真知灼见的,则应理直气壮地加以坚持和贯彻,作为我们胜利前进的旗帜。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些年在新的形势下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把握了这一重要思想,并充分认识到了其当代意义。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讲话中以及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地把这一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深刻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意义和当下意义,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当今科学地对待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杰出范例。
  人们注意到,在苏东剧变后,西方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痛定思痛,认真地总结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教训,特别强调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提出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的装饰品”、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工具化”。他们对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深恶痛绝,并揭露了由此带来的种种恶果:需要时,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捧上天,不需要时则弃之一旁;甚而有之,竟将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个别结论从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体系中分割开来,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他们论证说,这样做,不但严重地歪曲、肢解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人类进步事业贻害无穷。显然他们的一些提法,甚至观点明显具有偏颇之处,如割裂无产阶级政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等,但总的来说,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因此,人们也欣喜地看到,在他们那里,把“回归马克思”与“推进马克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气象。即一方面,不断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正确、全面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在西方,出现了发现、鉴别、出版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热潮,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大会上的主题往往就是涉及对马克思的一些基本精神的领会,而且推出了一批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著作与论文。另一方面,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许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把“拯救社会主义”的出路定位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可以说,近年召开的马克思主义研讨会,许多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书刊,都具有企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现实问题,从中进一步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富有原则又具科学性的立场,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责任编辑:路 弘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正文
毛主席为何放弃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
作者:05txlr
发布时间:
来源:乌有之乡
字体:&&&|&&&&|&&
  毛主席为何放弃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
  一段时间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了一个十分热闹的话题。据统计,在一个所谓&重要报告&中,就接连六次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在各种媒体、刊物、论坛、讲座上,理论界、学术界的专家、教授们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专题、讲话等,更可谓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对此,有四个问题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一】一个十分重要的修改
  上述这些论者在文章、讲话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声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来的,而且都引用了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八年十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即《论新阶段》中的一段话来作证明。这段话就是:
  &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1991年版)
  确实,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是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样的提法,但是,现在的这些论者却大都有意无意地避开、或者说抹煞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对《论新阶段》的全文,毛泽东同志在生前并没有最后审定,而其中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节,在1952年正式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则作了重要的修改,其中就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提法的修改。
  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篇中,上面引述的那段话是这样的:
  &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把《论新阶段》中的原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成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还特地在前面加写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等重要内容,同时删去了&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等词句。这个改动十分重要,因为它使原来的提法更准确、更科学了。
  其之所以更加准确、更加科学,关键是因为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正确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关系问题。如果按照原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法,它的默认的前提,就是对于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某个外国的学说,是一种外来的东西,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将它应用于中国,才需要将它&中国化&。
  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哪个国家的学说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于德国,长期生活、写作、战斗在英国,还在法国、比利时等国居住过。马克思一生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并放弃了普鲁士国籍,自称是&世界公民&:恩格斯则由于&未经许可多年旅居国外&,而&失去了普鲁士国籍&。很明显,马克思主义既不能算是德国的、英国的学说,也不能说是法国的、比利时的理论。
  于是,许多论者便退而求其次,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欧洲的理论,或者是一种西方的学说。比如,颇有&权威性&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他们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讨会纪要中就断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求形式上的转变,更要求内容上的转变,即要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还有的论者则说:&经典性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的土壤。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它在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选择的过程。&
  总之,他们认为,对于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完全是一种外国的东西、外来的东西,&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民族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必然的只能是一种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而根据毛泽东同志修改后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提法,以及马克思主义&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这一观点,那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这同一篇讲话中说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是普遍真理,并不是局限于某国、某洲、某方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是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的关系,是本来就包含着适用于中国革命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论与在中国具体应用这一理论的关系。这种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关系。
  这也就表明,对于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某个外国的理论、一种外在的东西。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以及列宁在创立列宁主义的时候,是完全地站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立场之上的,是以整个人类社会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国际主义的理论,是不分国界的;它的博大精深的科学内容,正如列宁所说,&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斯大林曾经给马克思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这样的科学理论,难道要分什么国界、国别,分什么欧洲、亚洲,分什么西方、东方吗?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出生于德国,列宁出生于俄国,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所谓&德国的理论&,列宁主义也并不是所谓&俄国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更不是所谓&欧洲的、西方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属于所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强大思想武器。
  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收入《毛泽东选集》正式公开发表的时候,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法,郑重地修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且在上下文中作了相应的补充,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完整思想,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二】一个新的科学的提法
  这个重要的修改也说明,这时候毛泽东同志已经放弃了使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提法。其实,在这之前,也就是在作《论新阶段》的报告以后,毛泽东同志在一系列文章和讲话中,就没有再明确用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提法;特别是到了延安整风期间,他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上,进一步形成了一个新的科学的提法,或者说科学的命题,那就是上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里,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毛泽东同志的一系列有关言论:
  一九六三年九月三日,毛泽东同志在同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主席艾地谈话时说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口号就是在延安整风时提出的。&
  延安整风开始于一九四一年五月,其标志,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这个报告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
  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再次指出:&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说:&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
  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同志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意识形态是搞革命的,马克思的学说,列宁的学说,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结合的好,问题就解决的好些,结合的不好就失败受挫折。&
  直到一九七○年十二月六日,毛泽东同志在《对外宣传不要强加于人》的批示中,还再一次强调:&对于一切外国人,不要求他们承认中国人的思想,只要求他们承认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该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我已说了多遍了。&
  总之,正如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三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做总结讲话时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应该这样提法,这样提法较好。&
  毛泽东同志有关这个重要命题的论述,还有很多,而值得注意的是,从延安整风开始,他没有一次再说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可以说,他放弃了这个提法,而代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了!
  【三】一个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命题
  从毛泽东同志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早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提法,而代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且一再明确指出:&应该这样提法,这样提法较好&;&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我已说了多遍了&。
  那么,为什么&这样提法较好&呢?为什么&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呢?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这样的提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毛泽东同志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唯物论;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也就是辩证法。&(一九五八年三月九日)
  第二,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毛泽东同志在《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这就是说,理论与实践要统一。&(一九五六年八月三十日)
  第三,体现了普遍与具体的统一
  毛泽东同志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指出:&我们是说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普遍与具体是对立的统一。&(一九五九年二月二日)
  第四,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毛泽东同志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说:&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十月革命就是俄国革命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在政治方面是如此,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第五,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
  毛泽东同志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文中写道:&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三日)
  第六,体现了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
  由此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完全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出的科学结论,所以,&应该这样提法,这样提法较好&;而原先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法,无论从文字表达,还是从思想内涵来说,都没有后来的提法准确、科学,不能够完整地反映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实际的奋斗经历和历史经验,因此,毛泽东同志将它弃而不用了。
  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同志严谨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原则,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终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走上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历史征程!
  【四】一个奇怪而又不奇怪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要重新拾起毛泽东同志早就放弃不用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提法,并且不顾毛泽东同志对此已经做了重要修改,代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毛泽东思想重要原则的确凿事实,一再宣称&毛泽东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毛泽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而且身体力行,成为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呢?
  经查阅毛泽东同志现有的全部正式出版的著作,包括《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只有在1991年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未经毛泽东同志本人最后审定的《论新阶段》一文中,比较正式地提到过一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注];而这出现一次的提法,毛泽东同志在该文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节收入《毛泽东选集》公开发表时,恰恰对其做了重要的修改,改为了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可以与此相对照的是,自从在延安整风时提出&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口号以后,毛泽东同志不下数十次地对这个新的命题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并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再向全党重申这个重要的思想原则,坚持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贯彻这一原则,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我们在上面例举的毛泽东同志的大量有关论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但是,现在的那些论者,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抓住毛泽东同志只说过一次、后来又明确放弃不用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提法,大做文章,编造了一套又一套的理由、说辞,还煞有介事地把毛泽东同志推崇为&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这在他们反复宣扬特色理论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大力批判毛泽东同志的所谓&错误&、&罪行&的今天,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
  其实,说奇怪也并不奇怪,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为他们所谓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同志那里寻找&理论根据&,制造一个既合乎马克思主义,又合乎毛泽东思想的假象,从而大大地抬高自己的地位、身价,以当代的马克思自居,甚至是比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更为高明的&伟人&。这样,他们也就能更好地欺骗无产阶级、欺骗中国人民!
  就拿那个&重要报告&来说吧,里面就有六处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如,最大的成绩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色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等等。这些所谓&最新成果&是什么,可以说不言自明,反正,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已经接二连三地产生了好几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也算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吧?
  与此同时,这些论者又逐渐抛弃了毛泽东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重要命题,悄悄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而代之,将&普遍真理&改成了&基本原理&。据他们说,这是为了&防止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有的内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也都认为是&普遍真理&&。
  这个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毛泽东同志一贯认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比如列宁关于&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取胜的理论,是改变了马、恩的结论的。&同时,毛泽东同志又反复强调,我们党&一贯遵守马列主义的原则,因为它是普遍的真理。这是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的统一的问题&。(《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第八卷)怎么能够因为有人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论断误认为是普遍真理,就不坚持、甚至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呢?
  实际上,在前面援引的毛泽东同志的大量论述中,就是将&普遍真理&和&基本原理&这两个概念同等使用的,并没有因为有人误解而把&普遍真理&改成&基本原理&,反而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普遍真理&这个概念,即使是&基本原理&,也是在普遍适用这个意义上用的。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就是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就是普遍真理,难道有什么不是普遍真理的基本原理,或者不是基本原理的普遍真理吗?
  其实,这也是奇怪而又不奇怪的,他们的用意,就是在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以后,随心所欲地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方面,他们把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至今未变&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大肆删改,或者说成是&过时了&、&不合中国国情了&;另一方面,他们又将一些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一些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垃圾理论,冒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打扮成所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而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容。
  这一点,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讨会纪要中说得十分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求形式上的转变,更要求内容上的转变,即要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他们不仅要改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应用的形式,更要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即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对于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在中国具体应用的形式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是怎么论述的呢?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就是它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则有一个采取&民族形式&的问题,也就是&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上引《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中国民族的形式。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我们的纲领》,《列宁选集》第一卷)如果&转变&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转变&了它的&总的指导原理&即基本原理,那它还是马克思主义吗?这种所谓&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一种修正主义的理论、资产阶级的理论!
  总而言之,还是列宁说得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
  [注]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中,有一篇&根据《文献和研究》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刊印&的《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也提到过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据编者注,&这是一九四一年九月十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但从全篇来看,它只是一个并不完整的记录稿。其中在谈到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时,有这样一段话:&对研究实际问题的文章,要多给稿费。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员,才算好教员,要多给津贴。&这显然是对党校的教员说的,是要求他们能联系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工作。同时,这篇&讲话&并不是正式的文本,也没有注明是否经毛泽东同志审定,所以不足为凭。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