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月难逢彩云易散动物

头图加载中...
纪念那些天
热情的阳光
多情的阵雨
泛在我心底的涟漪……
出发,装备一定要齐全哦!
&&&&&&毕业旅行不仅是学生时代结束的符号,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种考验,不是有人说了吗,看你们合不合适,就一起去旅行吧!
&&&&&&所以mm和ff(我们)很重视很珍惜也很期待这次旅行。车票门票住宿景点行程天气情况攻略等等都由ff来负责,我主要负责协助他,攻略的查缺补漏,准备行李等,再他定好机票之后,我负责说yes!
&&&&&&查阅各种攻略指南之后,对出行路线和景点安排做了大致的规划:--------。
&&&&&&天气情况也是必须要了解的一项重要信息,主要参考的天气,貌似天天下雨,实际情况跟所有攻略游记中所述一样,所谓十八怪,东边日出西边雨,下雨也是一阵雨,而且有时候预报明明是小雨,却一整天不下雨,到了旁晚才来个阵雨!所以不用太担心下雨会影响行程!
&&&&&&是高原气候,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因此厚的外套和防晒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带了长袖衬衫和秋款冲锋衣棒棒哒),而且这次要特别夸奖细心的ff,准备了雨天出行神器,防滑鞋套!我们在古城穿着鞋套随意溜达的时候,旁边的妹子还打听是哪里买的,出行前ff在网上买的,不仅漂亮而且防滑,简直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有木有!
&&&&&&综上,我们在出行前准备了:雨伞,漂亮防滑的鞋套,防晒霜,墨镜,自拍杆,眼罩和防噪声耳塞(绝对力荐!有了这个,再也不用担心睡客栈了,而且这么多天的行程中,大半都在路上度过,有了他们,在车上也能睡得跟在席梦思上一样啦!),衣物主要有:秋款冲锋衣(不加绒,防风挡雨的神器),长袖衬衫,长裤,短裤(实践表明如果要去版纳男生最好备一条沙滩裤,防暑降温顺便还能耍个流氓啥的),长裙(拍照必备),短袖,短裙……一般客栈都会有洗衣机吹风机(房间里没有的也可以跟客栈老板借用,的客栈文化堪称全国之最,下文再详细跟大家分享),所以内衣裤袜子可以多带一些,不想麻烦的可以直接备一次性的。来展示下不得不夸赞的鞋套(爬雪山,雨中逛古城,草甸,雨中都能用得到)
1 南京--昆明
&&&&&&ff和mm背着双肩包,拎着小箱子就出发啦!
&&&&&&晚上七点飞的航班,由于太激动加上“夺命赶火车”的尖峰时刻时有发生,我们提前两小时就到机场啦,拍照啊,推着小车乱转啊,上厕所啊,重点是在候机室吃紫燕百味鸡啊,那麻辣香爽害我吃了两个大馒头,这里要再夸奖下ff,太有先见之明了,中午就买好了等着我晚上来享用……
&&&&&&接下来经过2小时45分钟的时间,我们就空降到了传说中长水机场!
&&&&&&两个奇葩对着设计感十足的天花板、落地玻璃和行李小车各种感慨,一通乱拍之后就去赶机场大巴(空港2号线),一路上借着月色和路灯,想多看看窗外的风景,然而夜色已深加上车速略快,除了一些霓虹灯广告牌和好多很详细的路标指示牌之外并没见什么特别,行道树辨认了半天也没弄清楚是什么,大概是香樟之类的……
&&&&&&大约50分钟到达火车站,下了大巴两人就直奔酒店(ff提前在网上预定了火车站附近的酒店(颐和商务酒店)),是个老四星,环境和服务都不错,重点是很干净就够啦。旅途奔波大半天下来,内心小兴奋的火苗仍星星点点的,怀着对明天未知的期待,睡意慢慢地袭来……
2 昆明--滇池/海埂公园/金碧坊
&&&&&&&今天在的时间有限(我们定了晚上九点从到的火车),所以聪明的ff决定带我去滇池玩一下顺便逛逛海埂公园,滇池里市中心十公里不算远,这样我们就有充足时间来休息和发呆的&&
&&&&&&&上午十一点左右我们在火车站寄存了行李,在一家快餐店吃了米线(名字叫乐乐香,在珠宝城的旁边)本来只是想随便吃一下没想到竟然发现了一个宝地,店里的土鸡米线真真是太好吃了,汤汁香而不腻,是地道的鸡汤香,绝非鸡精味精能勾兑出的味道,鸡肉也很入味,米线Q滑爽口,好吃到ff连汤都一并喝光了,不夸张的说,除了建的米线,在还有吃的米线的味道都不及这家。凭借我天然的检测不良化学物品的体质,吃完没任何不舒服,真的是很有良心的商家,以至于后来我们从返回时,又来吃了一回(差不多就说到这吧,再怎么卖力宣传也没广告费)&&
&&&&&&&汤足饭饱之后,准备溜达到火车站公交站台坐车,一路上好多卖烤土豆烤玉米的,一个大盆里全是一整个削好皮的土豆,个头很大,下面是用碳烤的,卖家都是流动商贩,多数是女人,少数民族,包着头巾,穿着不知是哪族的民族服装,看到城管后,一面抱着烤盆一面背着大袋的土豆就四处躲开了(这里主食是土豆玉米和水稻)。
&&&&&&&&我们坐了41路车子(公交也便宜,普通车都是1块,空调车2元),大概30分钟,坐到底站,就来到了滇池,第一感受就是空气真的很清新很好啊,虽然天气预报是雨天,但阳光很充足,天空很高,很蓝,就是你能想象的到的那种blue,&还有云,大片大片的白云,游走着的跳跃着的,其实一路过来,只要不经意的抬头或着不需要抬头的一瞥就能感受到这种游动着的蓝天白云的画面,奥,只看天空就够了。
&&&&&&&初看滇池有点像的玄武湖,但确实比玄武湖大很多,滇池水也比玄武湖脏一些,我们先远眺了一会”碧波荡漾“的滇池和对面的西山,然后眼尖的ff在蓝天白云之下,微风徐徐,碧波荡漾,波光淋漓的滇池湖畔的被风吹起的层层白浪里捡到了100元&&&”拾金不昧“的他把湿了水的钱贴在路边的广告牌上,在观看了一圈附近的奇特的树木之后,又默默把晒好的钱收进了自己的腰包。
&&&&&&&说到树木,海埂公园的树最多的应该算是一种树干光秃秃,顶部树叶很像柳条的那种高达的树木,有些树干竟粗到两人环抱也难,至今我也仍未知道那树的名字&&&
&&&&&&&我们本想骑车环湖发现根本没有车,就徒步沿着湖随便走走,公园里很多当地居民,搭帐篷野炊的,搓麻将的,老年乐团二胡演奏的,钓鱼的,放风筝的,还欣赏了一段超高专业水准的单人民族舞表演,总之充满了悠闲的生活气息和娱乐氛围。
&&&&&&&因为高原紫外线强烈,发现本地人肤色都黝黑黝黑的,连婴儿车里的小孩子也是,这种肤色跟方言一样是一个地区独特的象征,虽然不是很符合当下的大众审美,在那时那地却觉得有些神圣,他们像是在用肤色在向外界传递着某种讯息,关于这片高原上的土地和精神。
&&&&&&&说到土地,也是被这里独特的红土地吸引了,所谓西山红土是因为土壤含铁较高,所以呈现出独特的红色。
&&&&&&&&乘坐滇池游轮,近距离感受了滇池--省最大的湖--的“绿‘,ff用他的专业的知识给我讲解了滇池水的污染状况和治理情况。
&&&&&&&&高原湖泊的形成需要成百上千万年的时间,一但污染将很难治理,ff例举了最大的湖泊--琵琶湖的治理花了30年的时间,前提要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而国内的水污染治理不论是环保观念、治理难度,还是技术资金等都不容乐观,最后得出结论,一定不能边污染边治理(论工科男的浪漫)&&
&&&&&&&&在游船上远眺西山,山体像是被人用巨斧按照一定的样式劈过一样,露出棕红色的山岩,留下整齐的梯形的印记。游船分两层,我们在上层的露天甲板上吹风,蓝天依然广袤就像白云依然自在,湖水是深深浅浅的绿,浅绿像是在正宗的深绿里勾兑了奶油,二者之间还有明显的分界线,也不明原因。啊&美美的滇池,如果是冬天,还能看到大批来过冬的海鸥呢!
&&&&&&返程的途中,来到了滇池学院,打水未果(前一天旅馆的滇茶茶包泡的茶真的太好喝了,茶汤不苦不涩,还有淡淡的清香,真心建议大家出门带个水杯,泡点热茶喝,解渴醒神健康环保顺带省钱),我们就随意在校园溜达着看同学们拍毕业照,认识了一只波斯猫和一种植物,关于这种花随后的旅程中几乎随处可见的,后文再详细介绍她!
&&&&&从滇池学院回到火车站,距离出发去还有三小时,我们就在来到了金马碧鸡坊,吃了建的凉米线和木瓜水(加了蜂蜜甜甜的冰冰凉很好喝),逛了附近的美食街(铁板土豆、烤土豆、烤豆腐、小核荔枝都超级好吃),迫不及待的在小巷子里买了披肩(姑娘们想买五彩披肩和长裙之类的还是到古城再买吧,事实证明那里的款式多又便宜),最后就坐在金马碧鸡坊广场上,看小孩子追逐打闹,看游客拍照,猜猜他们是一家人,是情侣,或者独自一人来,观光或疗伤……然后相互依偎着看夕阳,发现八点的天空依然明亮……
3 丽江古城
&&&&&&&&第二天到达,清晨下着雨,有些冷(这时候冲锋衣就派上了用场啦)&睡了一晚的卧铺,我们都有些疲惫,顾不得欣赏啥风景,直接跟着“兵哥”来到了“我们家客栈”,一觉睡到中午。
&&&&&&“兵哥”是“我们家客栈”的主人,这里就好心提醒下各位,如果来到一定至少要在古城的私家客栈里住两晚,大部分的客栈都有顶层的观景平台可以欣赏古城的全景,不仅如此,客栈老板真的是个很实惠的存在,之后的行程安排和旅游的一些注意事项等都可以跟老板请教,除此之外,他们还具备提款机,点播机,故事大王,专业陪聊,经验教授,避免被坑等等众多的特点(功能齐全堪比生活小助手&)的客栈文化可是堪称全国之最!
&&&&&&&中午我们去“么么小厨”家(聪明的ff团购的很实惠)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品尝到了著名的粑粑,鸡豆凉粉,干锅腊排骨,味道不俗的回锅肉,如清蒸鲈鱼般好吃的清蒸菜心,好喝的柠檬汁~~~
&&&&&&&&跟大多数古城一样,古城里也有小桥,流水,酒吧,客栈,琳琅满目的商铺和各色小吃。听说在最珍贵的是阳光……大概是因为,最算是下着小雨,也能感受到它的大气和明媚,热闹中仍透着清新,并无烟雨氤氲的忧伤味道,跟的水乡古镇比起来,薄了几分清秀,多了些许妩媚……说到妩媚,要说一说前文提到的一种植物啦,在古城里以及之后的旅程中(和版纳),最常见的就是一种鲜艳的灌木植物,因为花跟叶子的形状一样,所有名叫叶子树或三角梅,一簇簇妩媚的紫红,站立在桥边的、从客栈的栅栏里伸出来的、在上伸展枝桠的、从某栋建筑上蔓延开来的、趴在房前屋后的……和所有高原上的花朵一样,这种颜色鲜艳,花期长,每次见到它们的时候都是在不经意间被鲜艳的颜色强行吸引,却不会觉得被打扰或冒犯~~~认识它之前,没来不会认为紫红色跟绿色搭配起来会如此的热闹好看,真的好喜欢叶子树!
&&&&&我们就随意的走着,路过一座桥,一个巷口,一家店铺,随手一拍就是文艺清新的一副画,最让人惊喜的水中的水草,顺着水流方向伸展着身姿,在清澈中摇曳,在见识真正的“草海”之前,ff把这里的水叫做“小草海”,不知道转了多少条巷子,逛了多少间店,拍了多少张青墙黛瓦,一个下午就这样不知不觉得过去了,恩,在最不值钱的是时间,以至于不论怎样度过都不觉得浪费&&后来不经意间走到一家旅行社,买了一生必看的演出——“千古情”的门票。
&&&&&&&&演出从晚上八点到九点,七点钟师傅开车面包车来接我们,车上还有一对情侣和一对母女,一路上交流了各自的行程安排,汲取了不少宝贵信息和经验,他们告诉我们,他们今天刚去过,山下下雨,山上下雪,全是大雾,什么都看不见,我跟ff本打算明天一早就去的,听到这个消息心都凉了半截……
&&&&&&&&不知明天雪山会不会给面子。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宋城演艺中心,在内,表演开始前,还观看了一些小表演:幕府招亲,民族舞快闪,小杂技,各种暖场的热闹和欢乐啊。千古情,是一个大型的舞台剧表演,剧情共五个篇章,主要讲述的是关于,女儿国,马帮运粮、木府风云以及纳西文化的历史渊源,这是一场视觉上身体上和精神上都为之震撼的表演,看完之后对于这方古老神奇的土地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的确是很值得看的演出!
&&&&&&&&表演结束,回到客栈已经接近10点,在古城南门下车在超市里买了些准备给第二天之行准备的食物。之后马不停蹄的在ff的导航下(ff就一只走在前面距离我五米远处导航领路急着找出口,也不管一面紧跟不舍一面往嘴里猛塞烤土豆和凉拌米线的我啊,后来我假装消失吓死了他&总算报了仇哈哈哈哈)&&穿越古城回到客栈找到兵哥,听完他详细介绍完搭车和游览方案以及一些防止被坑的注意事项之后,他还超好心的借给我们羽绒马甲和氧气瓶,我们就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并在祈祷天气不要太坏的小侥幸中呼呼地睡去了
4 玉龙雪山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了红太阳广场,已经有好多面包车在等人,一个司机师傅很热情招呼我们坐上去,等到八点半左右凑齐了六个人车子就出发了。清早天空有些阴沉但没雨,车子驰骋在唯一一条乡道上,道路两旁是湿湿的绿,远处是山,所有的风景都笼罩在晨雾里,一切都还在沉睡当中,望着窗外忽远忽近的山峦,怀着小侥幸和小确幸,祈祷千万不要下雨……大约40分钟,到达甘海子停车场,此时的雾y门票就在此处收取,此外还需要收古城维护费,如果之前买过就无需重复购买了。在收费处还遇到了缉毒警察,好像是在执行任务,对进山的每辆车都进行了严密排查,虽然我是大大的良民,在面对那些表情严肃的武装时还是由衷的心生敬畏。买好门票之后,我们就进山了,换乘景区内的环保接泊车继续前进,到达大索道,此时气温已经很低了,雾气也更重了,进山之前司机提醒我们,上午雾气太重,上山之后可能什么都看不到,建议我们先去蓝月谷(的另一个景点),等从蓝月谷回来之后雾气可能就会散了,再去坐索道爬山比较好。不巧的是,当天遇上索道维护,下去一点之前索道就会关闭,如果先去蓝月谷,留给爬雪山的时间就不多了,周身的大雾感觉越来越浓,不过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先买了索道票,索道出发每隔半小时一班,买票时可以自由选择出发时间。虽然天气情况不够理想,但游客仍然很多,大家都换上了长款防水羽绒服,跟团的游客穿的是清一色的大红,我和ff穿上前一晚从客栈老板那里借来的羽绒马甲,还是有些小冷,尽管如此也阻止不了大家的热情,尤其是看到那块标志着海拔3356米的石雕时就更兴奋了,有种看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碑的感觉,比那个更兴奋,守着一块石碑,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找角度找位置,这时候自拍杆就发挥功效了,只要站在碑稍微远一点的地方,选好角度,就能屏蔽所有无关人群,拍出最美的风景和最美的你。拍完照后就去买票了,买好票的游客游客在等候区排起了长队,ff来时有些晕车,天气也冷,我又担心看不到雪山,我们心里都有些焦虑&&&&&
神秘的面纱
&&&&&&&终于坐上了缆车,一路攀升,我趴在玻璃窗上眼巴巴的看着外面的世界:大雾无痕。透过浓浓的雾,依稀瞥见些杉树的枝桠和灰绿色的岩石,再无其他……缆车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突然加速,有些地方速度很快,几乎是垂直上升的节奏,加上车内机油味比较重,对面的ff已经面色灰青,嘴唇微紫,快不省人事的节奏,终于缆车到达山顶,这时候的海拔高度已经到达4000米了,ff已经很难受了,我们就先在休息处坐下来,吸了吸氧气。窗外白茫茫的一大片,加上ff非常难受,我提议不要继续爬了,这时候后面桌一对情侣风尘仆仆的从外面进来,男生的短发上布满一层冰碴子,女生的长发也有些湿漉漉,他们刚从雪山上下来,我急忙问了情况,他们很兴奋的说:山上全是大雾还下雪了没啥也看不见,但是还是可以爬上去玩玩,ff虽然很难受但是觉得既然上来了还是一定要去体验一下的。这里也要提醒大家,晴天有晴天的风景,雪天也有独特的风景,事实证明,不管什么天气,来雪山注定是不虚此行!我们鼓足了勇气向着木栈道出发了,一路上很冷,脚下也有些滑,我们爬的很小心,栈道修的很讲究,不会让你浪费体力和时间绕路,因此角度还是很陡的,最陡峭的地方几乎垂直上升,走在栈道上感觉跟爬长城有些类似,都是一级级的台阶,但在海拔这么高天气又不好的情况下,稍微走动一下就会很浪费体力,呼吸也变得困难而不均匀起来,需要深呼吸大口喘气。大概爬了10分钟,就可以看到一些凝雪,一片片的躺在栈道两旁光秃秃的山体上,除了偶尔能看到一些扎根在山岩上的灰绿色的草和很矮的光秃秃的树枝,山上的几乎没有什么植物。继续向上爬,一些游客被搀扶着,一些坐在栈道上休息,我们几乎没有停下过,真是很有毅力的两个人啊!能感受到在越来越浓的大雾下面是越来越多的积雪,温度也越来越低,雨也下的越来越大,终点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坚持就是胜利
&&&&&&&此前我从没爬过雪山,快要接近的终点时,我的内心开始澎湃了,突然觉得脚下的这座神山真了不起,如果只是在山下看,她本就是一副普通的模样,她并不刻意展示自己的美,如果不是历经艰苦爬到山顶,不会有人知道山顶上会有如此神秘而惊心动魄的奇景,不会有人知道她真正的模样,她如此倔强又孤独,她如此孤独,万年不动的孤独的屹立在这里,不为任何原因,多神圣!
本篇游记共含16058个文字,126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蚂蜂窝客服:国内 海外 +86-10-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读《我们仨》有感
  【湘西检察网讯】(通讯员&向灿)初读&我们仨&是去年夏天,翻至十多页就把书放在书架上没有再翻开过,三伏天里人本就容易浮躁,除书本中晦涩的文字让我觉得难以为继,加之工作上的磕磕碰碰让我也无心阅读。再次拿起&我们仨&这本书则到了今年夏天,当时家里正在搬家,搬离住了十年的家让我感觉难以接受,然后同书本里风雨飘摇的境况联系起来,于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感,书读至一半也就此搁浅了。前段时间重拾本书,几经&辗转&终于把此书看完。
《我们仨》由作家杨绛所著。杨绛原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于2016年逝世,享年105岁。全书共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全书除前部分人生如梦一般的隐喻稍显晦涩难懂外,后部分行云流水一般的文字令人读完十分通畅。通篇读完下来,淡淡的幽怨,凄凄的离愁。尚且不与杨绛先生其他作品或是其他名人自传一较高下,也不用批评文学或是比较文学的手法就其文学性或是市场性妄自评论,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去感受先生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拳拳之情,反思自我、家庭与人生。
《我们仨》全书的基调是作者对家庭浓厚的思念之情,家是什么?在先生的文字中,家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是可以休憩的港湾。杨绛先生的家中三人是自己、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在杨绛的眼中,女儿&圆圆头&懂事、聪慧、好读书,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钱钟书则是一个&格物致知&,纯粹得近乎单纯的文人,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术事业中。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里,纵使风雨飘摇,三人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艰难岁月。杨绛先生说:&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就是,我们仨的意义,&我们仨&就是家。
&&&&杨绛先生的家是令人艳羡的,有时我幻想若是自己置身于那样的书香门第,兴许自己现在也会是个文艺青年,可是现实并非如此,我的父母不是大学教授也没有文学气息,亏得自己上大学时学了几年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却也终究不是搞文学的料。在外求学时,一到寒暑假,我就会急着跑回家,父母总骂我没出息,不知多参加些社会实践,积累自身经验,提升自我竞争力;可当大四学年我一个人在外求职时,却又心心念念的问着我什么时候回家来,天底下的父母大抵都是如此,一面忧心一面担心。关于家,先生有先生的乐趣,我也自有我的美好,纵使如今是&寄人篱下&一般的状态,但和父母茶余饭后出去散一会步,听他们谈论着东家长西家短或是看电视剧时听他们争论个喋喋不休就是我的乐趣。
&&&&&哪里是家?在半个世纪的辗转流露中,杨绛先生的家在哪?是在牛津、巴黎求学时的住处,是回国后的上海、苏州、是走出&牛棚&后的北师大宿舍还是最终三里河寓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钱媛与钱钟书相继离世后,&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先生在文末写到:&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哪里是家?是辛苦一天后蜗居的寓所,还是春节里那一张张回程的火车票。我想,房子不需要美轮美奂,饭菜不需要山珍海味,纵使土阶茅屋、顿顿吃糠咽菜,只要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前几日和母亲一起散步,想象着自己如杨绛先生一般去&探险&,看着万家灯火,我不再像以前那般去寻觅哪一盏灯是属于我,抬头看漫天繁星,也不用寻找所谓的启明星指明方向,因为家就在最近的地方,就在身边。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生离死别,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后,&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淡淡的离愁萦绕在文字中。相思愁断肠,当我们把过往从记忆里抽丝剥茧般剥离出来,那些片段里总有些不甘、遗憾和怀念。&如果我当初&&我现在可能就是一名老师了。&有时我会这样给别人调侃起自己&曲折&的经历。我所在的学校是师范类大学,师范专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大多校友在毕业后会走上当老师的道路。我学的虽是非师范专业,读研与出国留学的占多数,但成为一名教师的同学也不在少数,如我一般加入检察队伍的几乎没有。杨绛先生在书中形容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为&关心国是,却又天真得不识时务&,文中数次描写去武昌看望父亲,加之钱基博先生在母校任教,读至此,于是就如同我们仨一般回忆起过往来,我有时幻想一觉醒来自己在高数课堂上打盹,然后带着预知未来的能力重来一遍。毕业季与同学匆匆一别,没有参加毕业典礼,没有像样的毕业照,而后也没有完整的相聚,应了那句&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于是,大学四年时光组成的&我们仨&就此失散了。&人们常说&物是人非&,我虽能理解字面的含义,却不懂其中的感触,国庆期间回到大学校园,文学院与图书馆依旧隔着一条林荫路的距离,可没了校园卡的我再也不能吃食堂里的饭菜了,所谓物是人非,大抵就是如此:你知道去美国留学的同学会回到中国,却不知回云南的室友还会不会回武汉;你知道来年春天图书馆前的桃花会再次盛开,却不知自己还会不会站在那颗树下拍照;你知道离别是在六月份,却不知道相聚会在哪一天。如今社会安稳,生活美好,可先生的身边已没了丈夫与女儿的陪伴,只有孑然一人的拳拳思念,在我们仨的家里历经花开叶落。
杨绛先生的文字是雅致的,心态是超然非凡的。先生在其96岁高龄所作有一书名为《走在人生边上》,书中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问题的思考。读至一半,我却没有再读下去,因为读得越多就觉得自己越发渺小以及被现实打扰的种种无奈涌上心头。与先生相比,我是愚昧无知的,是浮躁不安的,我总是沉迷在过去里,想象着未来我要如何如何,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却忽视了当下。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思想力大于行动力,生活如此,工作中亦是如此,终究是先生所说的&你的问题在于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如&我们仨&那般的学贯中西、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翻译、编撰、写作也需要日积月累、反复酝酿,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在工作与生活中,我想做的很多,付诸实践的很少,行动力稍显不足,想一蹴而就,还没学会走就想先学会跑,最终也只能摔个四脚朝天,贻笑大方罢了。我有时急于求成,妄想找捷径,可结果只能是一盘散沙、一事无成。于是,在日复一日得过且过的日子里,我理想上的&我们仨&失散了。&少年不识愁滋味&,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学习与积累是我现在需要去做的事,一步一脚印,保持少年般纯粹的心,学会沉淀,把每一步都走到实处。
杨绛先生说:&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即使如杨绛先生一般从容平和,也须得尝尽人生百味,参透悲欢离合。我常常对自己说&我还年轻&,我也常常对别人说&我还年轻&,因为我自己做事总秉持孩童心性、不懂世故。可我明白,所谓的年轻不是挡箭牌,不是遮雨伞,终究还得靠自己历经千帆。
青年人不谙世事,总爱故作姿态;中年人则为生活所累,无暇怀念青春;及至老年,囿于病痛。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光阴流转,世事不再,所谓的美好大多只存在在记忆里,并且是短暂易逝的。大千世界,饮食男女,作一个平凡人,如&我们仨&那般相知相爱相惜,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不为金钱所累,不为名誉所困。在回忆似水年华的日子里,所历经的每一天都是春暖花开。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传真: Email:xxjczbs@ 地址:湖南吉首市乾州新区人民南路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本网站备案序号: 京ICP备号25被浏览43620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105岁杨绛仙逝 “我们仨”在天堂相聚-钱瑗 阿瑗 我们仨 师大 石子-中国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105岁杨绛仙逝 “我们仨”在天堂相聚
原标题: 105岁杨绛仙逝 “我们仨”在天堂相聚  经确认,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根据她的遗嘱,火化后再发讣告。  杨绛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为我国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曾被钱锺书评价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先生即便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尤其是整理出版了钱锺书数十部遗著,其中,费时三年多整理完成的48册《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今年刚刚出版。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文/杨绛 节选自《我们仨》  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阿瑗的石子最多。周奶奶也身安心闲,逐渐发福。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钟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钟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希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  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我曾请教一位大作家对读者来信是否回复。据说他每天收到大量的信,怎能一一回复呢。但钟书每天第一件事是写回信,他称“还债”,他下笔快,一会儿就把“债”还“清”。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明天又欠,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钟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105岁杨绛仙逝 “我们仨”在天堂相聚
日 14:36 来源:上海观察
原标题: 105岁杨绛仙逝 “我们仨”在天堂相聚  经确认,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根据她的遗嘱,火化后再发讣告。  杨绛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为我国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曾被钱锺书评价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先生即便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尤其是整理出版了钱锺书数十部遗著,其中,费时三年多整理完成的48册《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今年刚刚出版。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文/杨绛 节选自《我们仨》  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阿瑗的石子最多。周奶奶也身安心闲,逐渐发福。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钟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钟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希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  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我曾请教一位大作家对读者来信是否回复。据说他每天收到大量的信,怎能一一回复呢。但钟书每天第一件事是写回信,他称“还债”,他下笔快,一会儿就把“债”还“清”。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明天又欠,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钟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居易彩云易散琉璃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