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骚味重,患糖尿病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是不是肾脏有问

“糖尿病”碰上“高血压”?这12招,招招制敌
传说中的「高老庄三兄弟」
他们仨“唯恐天下不乱”
常常“团伙作案”
闹得人“不得安宁”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当大师兄“糖尿病”遇上二师兄“高血压”,糖友该如何自救?
糖尿病高血压常常”串通一气“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会随着糖友年龄的增长、体重和病程的增加而上升,并且女性的风险高于男性。据统计,我国糖友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8.4%~48.1%;国外糖友患病率则更高,为40%~80%。
糖尿病一旦和高血压“狼狈为奸”,造成的伤害就会翻倍。
一方面,糖尿病和高血压互相影响,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也能加重高血压;另一方面,糖友被高血压缠上,发生心血管病、中风、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会增加。
糖友“血压爆表”的6大元凶,你有吗?
1、控糖过度
一些糖友“急于求成”,过度服用降糖药物、过量使用胰岛素、饮食控制过于严格……血糖剧烈波动、忽高忽低,产生连锁反应,导致血压也飙升。
2、体重超标
体重超标是很多2型糖友都存在的问题。殊不知,这血容量也会随着体重的增长而增加,血容量增多也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3、高盐饮食
盐是高血压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会随着食盐摄入量的增加而升高。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6 g,如果每日超出推荐摄盐量2 g,高压和低压分别会上升2 mmHg和1 mmHg。
4、缺乏运动
长期缺少有氧运动,吸入的氧气相对少,会使血流速度减缓,身体就不得不升高血压以维持重要器官的供血供氧。
5、心理压力过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方面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体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会引起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荷,继而引发高血压。
6、不良的生活习惯
调查表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都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如盐、脂肪摄入过多、吸烟、饮酒、熬夜等,都可引发高血压。
拒绝高血压“骚扰”, 12条防治攻略
1. 明确你的血压目标,定期测量
和普通人相比,糖友的血压控制要更严格:
无糖尿病人群:<140 ∕ 90mmHg
糖友:<130 ∕ 80mmHg
糖尿病合并肾脏损伤:<125 ∕ 75mmHg
建议:如血压控制较好,每周测 1~2 次,通常是晨起时;如血压控制差,建议增加自测频率,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
2. 少吃盐,拒绝“重口味”
每天盐摄入不超过6g,可在起锅前再放盐,食用时舍弃菜中的汤汁,建议把普通的盐勺换成控盐勺。
3. 不讳疾忌医,合理选择降压药
该用药时就得用药,不过,部分降压药物会对血糖产生不良影响,糖友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一般情况下,建议选择长效药,以免血压波动幅度大。
4. 每天走6000步
运动是最健康的减压方式,上班族可以通过用小水杯代替大水杯,每天多去几次饮水间;少坐电梯多走楼梯等方式,增加走动机会。
5. 劳逸结合,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工作和学习之余,多放松自己,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练书法、运动或抽空和家人相处等都是不错的减压方式。
6. 休息好,睡饱觉
医学机构研究发现,很多的高血压患者曾经都有过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差。每天要保证6~8小时的睡眠和适当的午休。上班族可以给自己买个躺椅,每天午休15~20分钟。如果环境不允许,可将办公椅椅背角度调整为115°,再用U形枕垫在颈后,靠着睡。
7. 巧用色彩减压
尽量避免大面积用粉色或红色装饰工作及居室环境,建议用绿色、蓝色等冷色调来装饰,它能使情绪安稳不易发生冲动。
8. 绿色的生活方式
不喝酒、不抽烟,少熬夜,这些好习惯都可以促进血糖和血压的稳定。
9. 积极减重
把体质指数(BMI)控制在 23以内。现在就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个月减3~5斤,让血管“减减压”吧。(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
10. 少喝含糖饮料
研究表明,常喝含糖饮料的人高血压风险更高。口渴时,开水、柠檬水、芹菜汁、牛奶等都是理想的健康饮料。
11. 常常遐想放松
将眼睛闭上,脑海里想象一个使自己放松的画面,如潺潺的流水、辽阔的草原或幽静的山林等,然后让自己置身于在其中。这招不仅减压,还有利于快速缓解疲劳感。
12. 多吃富含钾的食物
防治高血压补钾是最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含钾丰富的食物有香蕉、草莓、菠菜、毛豆、苋菜、木耳、紫菜、海带、蘑菇等。
文章来源于:掌控糖尿病微信公众号(微信关注“掌控糖尿病”)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患了糖尿病 必定会得肾病吗?_网易新闻
患了糖尿病 必定会得肾病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果到北京的各大医院去看下做肾透析的病人,其中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大约能占到一半,排在肾透析患者的首位,正是糖尿病导致了他们的肾脏功能衰竭。长期不断的透析或是做肾移植,给他们及其家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此,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呼吁: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患病初始就护好自己的肾,如果等一些肾病症状出现后再注意,那就晚了。
患上了糖尿病是一定会得上肾病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100%,有些糖尿病病患可能先得了心梗、脑梗,肾脏还未损害就去世了。人到了80岁时,很多人都有肾脏的问题。糖尿病病人和非糖尿病的病人年龄大的时候,肾功能都会减退,糖尿病的病人肾功能的减退会更快。
其实在糖尿病前期,人体的脏器已经开始受损,包括肾脏。所以预防非常重要。首先要预防糖尿病,把使血糖升高的生活方式都去除,比如控制体重、合理运动就能减少很多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甚至包括肾脏的进展。而糖尿病患者要把血糖血压血脂都控制好,这样做有利于保护肾脏。有些糖尿病患者控制得好,长达30年都不会出现糖尿病肾病,当然这也和遗传有一定关系。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肾功能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肾功能,每年至少定期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如果已有眼睑、下肢浮肿等典型肾损害症状,应尽快去医院全面检查。
患者在糖尿病早期就应重视预防肾功能受损。血压尽可能控制在接近正常值,即120-80,因为高血压对肾脏的危害最大。不要乱用药,别轻信一些所谓的祖传秘方;尽量选择不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如利格列汀等,其主要经胆汁和肠道排泄,不会影响患者的肾功能。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清淡、少盐饮食,每天吃的蛋白量应为每公斤体重0.6-0.8克,还要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悦,充足睡眠、不熬夜等,这都有利于控制血糖和肾脏养护。唐芳
糖尿病肾功能下降
早期很隐蔽
糖尿病肾病和一般的肾炎不一样。一般肾炎是免疫功能引起的,糖尿病肾病是血管危害造成的。糖尿病肾病在早期没有任何感觉,可能只是要多喝水、尿多,这其实就是给肾脏增加了负担,即使出现微量蛋白尿的时候患者依然没有感觉,微量蛋白尿基本是到医院验尿时被查出来,化验出来的。到了大量蛋白尿,即尿里的蛋白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病人才会开始有感觉,如腰痛、血压升高,还有浮肿。一旦到了这份儿上,都是中晚期了。糖尿病肾病分为一至五期,直到三期才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出现大量蛋白尿时就已经是四期了,如果说一个糖尿病病人有大量蛋白尿,大约5年就会过渡到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
感染或药物引起的一般肾病常会被人们注意到。感染引起的肾炎发展很快,从得病到浮肿也就几个月。而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都是在人不知不觉中进展着,症状要几年,甚至十年以上才会慢慢出现,因此容易被人忽略掉,越是被忽略的事情,后果就越严重。
制图 关印 H252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嘴里呼出尿骚味警惕患肾病
核心提示:尿臊味多是患有慢性肾炎或肾病的患者发出的。病程进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阶段(俗称尿毒症)时,由于无尿,某些毒性物质不能排出体外而潴留于血中,就会使病人呼出的气体散发出尿味,这是病情趋于危重的信号。
  不少人认为,人们呼出的难闻气味是口腔疾病或早晨忘了刷牙所致。然而,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很多全身性疾病,如肝、肺、肾、胃有病也会引起,如果经常出现要寻找病因。   腐败味——上呼吸道疾病。、和咽等上呼吸道疾病都会分泌大量含蛋白质的黏液,部分形成鼻涕,剩下的从鼻道流入口咽部。这些黏液部分黏附于舌根后部或口咽部,当蛋白质分解后,就会产生腐败味。  酸臭味——。胃幽门部狭窄或梗阻时,食物在胃内留置时间过长,会产生酸臭腐败的气味,通过口腔散发出来。等胃病还可导致病理性口臭,黏附在口腔、咽喉部位的物不停释放“酸气”。通常在积极治疗胃病后,口臭能得到显著改善。
  烂——丙酮酸中毒。当一个人血糖超标,未加控制时,体内的脂肪分解,就会产生酮体,其中的α-酮戊二酸会发出一种酸酸的烂苹果味道。当呼出这种气味时,患者体内的酮体浓度已经非常高了,接近或达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水平,需要及时就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尿臊味——。尿臊味多是患有慢性肾炎或肾病的患者发出的。病程进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阶段(俗称尿毒症)时,由于无尿,某些毒性物质不能排出体外而潴留于血中,就会使病人呼出的气体散发出尿味,这是病情趋于危重的信号。  此外,早上口苦,一般跟肝胆有关,多是因为压力大、精神紧张,肝脏的疏邂能力比较差,造成淤积;口中老有酸味儿可能是肝的虚证或肝胃不合;口黏和口淡无味往往合在一起,嘴里黏黏的,早上起来老想喝点水漱口,或者过一段时间就觉得嘴里黏了,多是比较胖,不爱动,喜欢吃肉的人,是湿的表现;口臭多是慢性牙周炎或胃肠积热,便秘、吃得多、消化不良的人容易口臭,毛细胆管炎、肝脏的代谢能力差,别人闻起来有腥臭味;如果嘴里呼出来的是臭鸡蛋味儿,就要看看肾脏有没有问题。
常见症状: 并发症状:相关检查:推荐用药:
有消炎止痛作用。用于急,慢性牙...[]
推荐医院:推荐医生: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日是第十个世界肾脏病日,主题是“人人拥有健康肾脏”。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主任魏连波教授指出,肾脏病又有“隐形杀手”和治疗中的“富贵病”之说。肾病防治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阶段性,防得好,才能更加治得有效,早防早治,始终是上策。 []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健康有益事
减肥达人秀
女人除了怕不孕之后更怕的是一身妇科疾病缠身,怀孕的就那……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宝宝哭的原因有哪些?有些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莫名地哭泣,…… []
轻度脂肪肝一般多坚持一定量运动,少食动物内脏等过油食物…… []
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检测口臭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是将牙线放入牙缝中轻拉,再闻一闻附着在牙线上的残渣,如果味道不好,可初步判断为口臭。糖尿病肾脏病变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糖尿病肾脏病变
的之一,为主要的,指性,一种以为主的病变。多无,可或偏高。 其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早期体积,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以后逐渐或微量白,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滤过率降低,进而不全、尿毒症,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脏病变症状体征
患者,并发比例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并发高血压还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及,糖尿病肾脏病变,眼底病变,周围动脉硬化及。
1.蛋白尿早期糖尿病肾病无临床,只有用方法才能检测出微量。临床糖尿病肾病早期惟一的为,从间歇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
2.临床早期一般没有,少数在降低前,可有轻度水肿。若大量,低下,,多为进展至表现。
3.高血压在1型无肾病的病人中较正常人并不,2型糖尿病病人伴高血压较多,但若出现蛋白尿时高血压比例也升高,在有时病人伴有,此高血压大多为中度,少数为重度。
4.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进展快慢有很大的。有的病人轻度可持续多年,但正常,有的病人尿蛋白很少,可快速发展出现肾病综合征,逐渐,出现。
5.有明显的病人,可有的。
6.其他脏器并发症表现心血管病变如、。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累及自主神经时可出现神经源性膀胱。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几乎100%合并,但有严重视网膜病变者不一定有明显的肾脏病变。当糖尿病肾病进展时,常加速。
Mogensen曾根据1型肾功能和结构病变的及临床表现将1型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2型糖尿病肾病。
Ⅰ期: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和肾体积增大,新诊断的人就已有这种改变,与此同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及内压均增高。这种肾脏受累的初期改变与水平一致,是可逆的,经过胰岛素治疗可以恢复,但不一定能完全正常。这一期没有的损害。
Ⅱ期静息期:即正常白蛋白尿期。这期尿白蛋白排出率(UAE)正常(&20μg/min或24h),运动后UAE增高但休息后可。这一期肾小球已出现结构改变,G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GFR多高于正常并与水平一致,GFR&150ml/min或UAE&30μg/min的病人以后更易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Ⅰ、Ⅱ期病人的多正常。
Ⅲ期隐形期:也叫早期期(incipientDN)。据对一组人长随诊的结果,早期的发病率为16%,多发生于&5年的糖尿病人,并随病程而上升。主要表现为UAE持续高于20~200μg/min(相当于30~300mg/24h),初期UAE20~70μg/min时GFR开始下降并接近正常(130ml/min)。高滤过和长期代谢控制不良可能是病人持续微量的原因。这一期病人血压轻度升高,降低血压可部分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病人的G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更加明显,已有肾小球结节型和弥漫型病变以及小动脉玻璃样变,并已出现肾小球荒废。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overtDN)期。这期的特点一是大量白蛋白尿,UAE&200μg/min或持续性尿蛋白&0.5g,为非选择性蛋白尿。二是有血压增高。约3/4病人出现高血压。病人的GBM明显增厚,系膜基质增宽,荒废的肾小球增多(平均占36%),残余代偿性肥大。弥漫型肾损害病人的尿蛋白与肾小球病理损害一致,严重者每天尿蛋白量&2.0g,往往同时伴有轻度镜下血尿和少量,而结节型病人尿蛋白量与其病理损害程度之间没有关系。临床糖尿病肾病的特点,不像其他肾脏疾病的蛋白尿,不因GFR的下降而减少。随着大量尿蛋白丢失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但典型的“三联征”——大量蛋白尿(&3.0g/24h)、水肿和高血压,只见于30%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水肿多比较严重,对利尿药反应差,其原因除血浆蛋白低外,至少部分是由于糖尿病肾病的钠潴留比其他原因的肾病综合征严重。这是因为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功能障碍出现较早,近曲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此外胰岛素改变了组织中Na+,K+的转运,无论是1型病人注射的胰岛素或2型病人本身的高胰岛素血症,长期高胰岛素水平能直接增加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水肿加重,高钠饮食钠潴留更明显。这一期病人的GFR开始下降,但大多数病人水平不高。
Ⅴ期: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由于肾小球基膜广泛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腔进行性狭窄和更多的肾小球荒废,肾脏滤过功能进行性下降,平均每月约下降1ml/min,导致氮质血症和肾功能衰竭,最后病人的GFR多&10ml/min,血肌酐或尿素氮显著增高。此期尿蛋白仍持续存在,使低蛋白血症不断加重,并伴有严重的高血压和水肿。病人普遍有氮质血症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贫血,并可继发严重的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钙搐搦,还可继发尿毒症性神经病变和心肌病变。这些严重的合并症常是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病人致死的原因。
糖尿病肾脏病变疾病病因
D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为多因素所致,主要包括代谢紊乱、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和遗传易感性等,其中代谢紊乱可能为其先决条件。
糖尿病肾脏病变病理生理
1.代谢紊乱包括糖代谢紊乱和脂代谢紊乱,主要为高血糖。
(1)肾小球组织蛋白的非酶糖化:蛋白质的非酶糖化可改变GBM和系膜区基质蛋白的理化特性,促进GBM通透性增加、GBM增厚和系膜区基质增加。上述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氨基胍直接阻断组织蛋白的非酶糖化而证实。
(2)山梨醇旁路代谢的活化:可损害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足突的功能和结构,破坏GBM结构的完整性,尿蛋白排泄增加。还原抑制剂对其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蛋白激酶C活性增加:高血糖可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C信息传导途径,导致一系列生化和病理生理改变,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应用其拮抗药或抑制剂可一定程度上防治DN的发生。高血糖的上述病理生理作用详见第十二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机制。
(4)高血糖可使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和合成胶原蛋白(Ⅰ型、Ⅱ型和Ⅳ型胶原蛋白),层黏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等增加,加之非酶糖化使上述蛋白的降解减慢,促进系膜区细胞外基质增加和扩张。
(5)细胞因子:体外试验、动物实验及一些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研究报道,高血糖可使肾实质细胞(主要包括系膜细胞和肾小管细胞等)表达和合成多种细胞因子如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素(ET)、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等增加,因此在细胞因子水平阻断其病理作用,是今后值得研究的防治DN的重要途径之一。
2.高脂血症脂质代谢紊乱参与了肾小球硬化(包括DN)和肾小管的损伤,近年来对此已引起广泛重视。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DN的出现进一步加重之,尤其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常伴氧化和糖化修饰的LDL增高。高脂血症促进肾小球硬化的机制可能为:①脂质在肾小球和肾间质沉积,沉积的脂质可进一步被氧化和糖化,巨噬细胞向肾小球聚集,吞噬摄取已被修饰的LDL,转为泡沫细胞,促进肾小球硬化;②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如:PDGF、IGF-1、TGF-β和TNF等增加,进一步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释放各种化学趋化因子使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系膜区聚集;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释放活性氧使沉积的LDL进一步氧化,介导肾小球和肾间质的损伤,氧化LDL尚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而使肾小球内压增高;③有学者认为高脂血症对内皮细胞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同时亦刺激系膜细胞增殖。
3.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对DN的影响1982年Brenner和Hostetter等提出肾小球高滤过学说,他们认为:在各种基础疾病引致肾小球高滤过后,持续的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其中尤其是肾小球跨壁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可损害肾小球,加速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衰竭。近年来许多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示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在DN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是DN的始动因素。多年来人们一直注意到1型糖尿病的早期存在肾小球高滤过,其肾小球滤过率(GFR)可较正常人增高15%~40%,最近对2型糖尿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亦发现相似的现象,有报告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血压正常、无蛋白尿者45%存在肾小球高滤过,滤过分数亦增加,提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增加。Mogensen等提出糖尿病伴肾小球高滤过者较无高滤过者易发生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但尚有争议;Sampson等报道,6例仅有单侧肾脏(该肾代偿性高滤过和肾小球囊内高压)的1型糖尿病患者皆发生DN;临床还发现糖尿病伴单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未狭窄一侧肾脏发生典型的DN形态学改变,而狭窄侧肾脏(该肾GFR和肾小球内压明显低于对侧)则受到保护而未发生明显DN改变;动物实验亦显示相似的结果,早期糖尿病大鼠整个肾脏及单个肾单位的GFR较正常大鼠增加40%,肾脏人球血管阻力的降低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增加和促使全身血压易传递影响到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结果GFR和肾小球内压增加;有作者进一步研究单侧肾动脉钳夹对DN的影响,结果显示未用夹子血压正常的糖尿病大鼠双侧肾小球病变一致,而采用单侧肾动脉钳夹的糖尿病大鼠两侧肾脏病变明显不一致,未用肾动脉夹侧肾脏受全身血压的影响,其肾小球病变比较严重,而用动脉夹侧肾脏病变明显较轻;给糖尿病动物饲以高蛋白饮食,致GFR进一步升高,加速GBM增厚、系膜区扩张和蛋白尿增加。而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TA1受体拮抗药抑制肾内Ang-Ⅱ形成,相对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明显降低肾小球内高压,可显著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动物蛋白尿排泄增加和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糖尿病肾脏病变诊断检查
诊断:糖尿病肾病没有特殊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在新诊断的糖尿病人,通过精确的肾功能检查、X线及超声测量肾体积,可发现有GFR增高和肾脏体积增大,这种改变是可逆的,还不能据此诊断为糖尿病肾病。但是早期有GFR增高的糖尿病人比无此改变者以后更容易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和GFR上升和肾脏体积增大相比,尿蛋白仍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线索,尤其微量自蛋白的测定(UAE),能在常规方法测出尿蛋白之前,早期发现肾脏损害。UAE&20μg/min,为正常白蛋白尿期;若UAE20~200μg/min,即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目前主张采用过夜晨尿标本比留24h更精确和方便。判定时至少应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6个月内连续查2~3次尿,如果均显示有微量白蛋白尿方可诊断。
UAE既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糖尿病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一般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平均糖尿病病程已5年,约80%的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在随后10年内进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当UAE持续&200μg/min或常规尿蛋白定量&0.5g/24h,即诊断为临床糖尿病肾病。但即使是大量蛋白尿对临床糖尿病肾病也不具特异性,因此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必须仔细排除其他引起尿蛋白的原因。和其他引起尿蛋白的原因相比,临床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的排出,不因肾功能好或坏转而减少。另外糖尿病肾病通常没有严重的血尿,因此当有明显的血尿时,必须考虑除外其他肾脏疾病如肾乳头坏死、肾肿瘤或免疫复合物介导肾炎等。另外糖尿病人的血和尿的β2-微球蛋白(简称β2-MG)也可有改变。β2-MG是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低蛋白分子蛋白,存在于人的血液内,正常人体内β2-MG非常恒定,与降解平衡,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99.9%由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和降解不再返回血循环,因此正常尿中极微,但当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有改变时,可引起血和尿中β2-MG的改变。我们观察常规尿蛋白检查阴性的糖尿病病人,运动后30min和60min尿中β2-MG较非糖尿病对照组明显增加,随诊5年后28例中22例(78.6%)出现大量白蛋白尿,尿蛋白定性阳性。因此,在无白血病、淋巴瘤、胶原病等全身性疾病的病人,测血和尿中β2-MG改变也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一项临床检查指标。
实验室检查:
1.激发试验在糖尿病肾病变早期,24h尿蛋白一般&150mg,且呈间歇性。严格控制血糖可使尿蛋白消失。运动后尿蛋白可明显增加。Mogensen认为运动试验是糖尿病肾病变早期诊断的敏感试验。
2.肾功能和其他化验检查糖尿病肾病变的功能变化和结构变化相平行,早期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增高。近年发现糖尿病病人尿中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排出增高,而且和尿蛋白排泄及视网膜病变呈正相关,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
3.尿液的检查与肾功能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肾组织学检查肾脏组织学检查是诊断糖尿病肾病变的重要手段。其中特异性改变占50%,主要是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囊表面渗出性变化。非特异性改变有肾小球和肾小管基膜增厚。免疫荧光检查可见肾小球和肾小管基膜及肾小囊表面有白蛋白和IgG沉积。
2.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常和糖尿病肾病同时存在,所以一旦发现视网膜病变就要警惕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存在。
3.肾脏形态学的检查糖尿病肾病变早期肾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根据静脉肾盂造影或B超测量肾脏的大小,并测算其重量。肾脏的长度为上下极之间的最大距离,宽度为肾脏正中内侧至外侧的最大距离。
糖尿病肾脏病变鉴别诊断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应符合DN的自然病程,即病程中逐渐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此外,DN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如血尿少见、虽进入肾衰竭期但尿蛋白量无明显减少、肾脏体积增大或缩小程度与肾功能状态不平行(应与肾淀粉样变学作鉴别)。对于糖尿病早期或糖尿病和肾脏病变同时发现时,诊断应结合糖尿病其他脏器系统如糖尿病眼底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等,有肾损害表现但可排除其他病因所致者才能诊为糖尿病肾病。必要时作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可检测的临床指标,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糖尿病肾病。事实上,未经干预的具有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只有20%~40%进展到显性蛋白尿(肾病)进而发展到肾功能损害,这说明微量白蛋白远非特异,这一结论已得到了肾穿刺活检的支持。因此不能因白蛋白尿的存在而简单地诊断为DN,而不经肾穿刺要排除其非糖尿病性肾脏病变(NDRD)的把握也不大。目前,由于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其合并NDRD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有一些特征性病理改变,一些病理类型有明显血尿;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主要累及入球小动脉,且常已有眼底动脉硬化及左心室肥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高血压可与糖尿病同时存在,在发病上无联系。在糖尿病病程中突然发生肾功能减退,应首先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减退,尤其对于糖尿病早期、尿蛋白&1g/24h者。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损害的患者存在NDRD的真实比例和预测因子,各家报道颇不一致,可能和入选病人的偏倚很有关系。Olsen等研究了33例因蛋白尿接受肾活检的2-DM病人,发现4例NDRD。得出结论是总体的2-DM病人中NDRD比例很少,应从严掌握活检指征。Maksk等前瞻性地研究了香港51例尿蛋白&1g的2-DM病人,发现33.3%的NDRD,提出镜下血尿和非肾病综合征范围蛋白尿为DNRD的较佳预测因子。Schwartz等前瞻性地研究36例蛋白尿、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2-DM病人,活检资料中有6%的NDRD。Nzerue等筛查预期存在NDRD的美国黑种人糖尿病患者30例,发现NDRD患病率为58.1%。PrakashJ筛查了印度260例合并肾脏损害的2-DM病人,发现NDRD的患病率为12.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预测NDRD的特异性指标。Castellano等分析了西班牙20例2型糖尿病肾活检资料,其中NDRD比例为55%,性别、DM病史、是否胰岛素治疗、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蛋白、肾病综合征存在与否、高血压、血清IgA水平、肾脏大小均无鉴别意义。但NDRD者血尿较多、较年轻、较肥胖,肾功能总体较好。视网膜病变则为DN特异。Premalatha分析了南印度16例有尿蛋白定量超过1g/d但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病人,发现NDRD的比例是50%。事实上,很多研究已经指出,糖尿病可以合并的NDRD的疾病谱非常广,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硬化、微小病变、高血压性肾小动脉硬化、淀粉样变、血管炎性肾损害等均可见到,我国仍以IgA的发病率最高(43.8%),这个数字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相近,更提示该IgA肾病是独立于糖尿病的原发性疾病。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NDRD的存在,对于血尿、糖尿病史短、糖尿病其他合并症特别是视网膜病变不显著、突发的肾病综合征等线索存在的疑诊病例应慎重,适当放宽进行肾活检的指征。
糖尿病肾脏病变治疗方案
1.内科治疗
(1)对糖尿病的治疗: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因素,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合并症试验研究(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均表明严格控制高血糖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因此,目前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基本治疗,仍是积极地控制糖尿病,包括饮食治疗、应用口服药和胰岛素。饮食治疗: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观察到高蛋白饮食可增加肾小球的血流量和压力,加重高血糖所引起的肾血流动力学改变。低蛋白饮食可使增高的GFR下降,延缓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伤的速度。因此,目前主张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0.8g/(kg?d),对已有大量尿蛋白、水肿和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除限制钠的摄入外,对蛋白质摄入宜采取“少而精”即限量保质的原则,以每天每公斤体重0.6g/(kg?d)高生物价值的动物蛋白为主,必要时可适量给予氨基酸、血浆或全血,在胰岛素保证下,可适量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入量以保证有足够的热量,避免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增加,脂肪宜选用植物油。
胰岛素的应用:糖尿病控制不良时持续高血糖能使糖尿病肾脏病变发生和进展,因此,为了尽快控制好血糖,对单纯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控制不好并已有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尽早使用胰岛素,对1型糖尿病病人需要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能稳定地控制在良好的水平(GHbA1c&7%)。但应注意当病人出现氮质血症时,要根据对血糖的监测及时减少和调整胰岛素剂量,因为这种情况下病人往往因食欲不好进食减少,另一方面因为胰岛素部分(30%~40%)在肾脏代谢,胰岛素由肾小球滤过后,被近端小管细胞摄取并在小管上皮细胞内降解,当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时,肾脏对胰岛素的降解明显减少,血循环中胰岛素半衰期延长,因而减少了胰岛素的需要量,因此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肾病病人,应用胰岛素时应经常监测血糖,及时调整剂量以免发生低血糖。
其他降压药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影响胰岛素分泌,因为胰岛素释放通过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而可能影响糖代谢,故一般选择用于有心跳快的年轻糖尿病高血压病人,或是合并有冠心病心动过速的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但后者如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时不宜用,因β受体阻滞剂本身对冠心病或心肌病的病人可诱发心力衰竭。至于α受体阻滞剂,如α1受体拮抗药哌唑嗪,对糖尿病高血压有效而不影响糖和脂肪代谢,可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但要注意用哌唑嗪初剂时可先暂时停用其他降压药,并最好在睡前服,长期服用有引起钠潴留的问题,往往需加利尿剂。可乐定和甲基多巴对糖尿病高血压也有效,但它们同属于α受体兴奋剂,α2受体兴奋能抑制胰岛素分泌而影响糖代谢。
关于利尿剂,糖尿病高血压病人肾功能正常时,可以选用噻嗪类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通过增加钠的排出、减少血容量而抗高血压,但有引起低血钾、影响胰岛素分泌和糖代谢、和使低密度(LDL)和极低密度(VLDL)脂蛋白增高等不良作用,噻嗪类利尿药的这些副作用存在量效关系,因此,强调用小剂量25~50mg/d。对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则可选用襻利尿剂。
(3)其他药物治疗探索:如前所述,动物实验证明慢性高血糖状态下醛糖还原酶活性增高,使醛糖和肌醇增加,使胶原的非酶糖化增加,这些是使糖尿病肾病GBM增厚的原因之一。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Sobinil能使糖尿病鼠早期GFR改变恢复正常。此外,糖尿病病人前列腺素合成也增加,并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高灌注和肾小球高滤过,因此,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可消除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已有人在糖尿病鼠模型中试用血栓素合成抑制剂-UK38485治疗,观察到UAE下降,但作用不持久停药后又上升。目前,尚在实验研究中的药物还有氨基胍,它能抑制胶原糖化蛋白共价交联形成的作用,以及抑制非酶糖化终产物的形成将来也有可能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总之,对初期糖尿病肾病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目前有效的干预性治疗,首先是尽一切可能控制血糖接近正常(GHbA1c&7%);第二是控制血压(&130/80mmHg),首选ACEI、ARB;第三限制蛋白质入量不超过0.8g/(kg?d)。
2.透析治疗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措施是同时进行胰、肾移植,但限于各种条件只有很少的病人能得到这种治疗,而多数终末期糖尿病肾病人,只能接受透析治疗以延长生命。糖尿病肾病透析治疗目前主要有2种方式,即长期血透和不卧床持续腹膜透析(CAPD)。
(1)长期血透: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对晚期糖尿病肾病病人应用透析治疗,近年来接受血透者有所增加。如1972年还不到0.5%,1981年上升到7.3%,根据1988年美国统计因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接受血透者约为新血透病人的28%。但由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除肾脏病变外,几乎同时都合并有其他器官的血管合并症,特别是由于全身性小动脉硬化,血管壁僵硬,血透的血管通道难以建立,动静脉瘘管在糖尿病人保留的时间明显短于非糖尿病人。因此,糖尿病肾病病人血透的存活率,尽管过去10年有了改善,但仍低于非糖尿病人,据Matson与Kjellstrand对369例长期血透病人的随访分析,3年累积存活率为45%,5年25%,10年为9%,年龄在60岁以下的1型糖尿病肾病病人血透的存活率20世纪80年代较之60年代有了明显的提高,1年存活率由60%上升为85%,3年存活率由30%上升为60%,5年存活率由12%上升到45%。但Jacobs等报道欧洲1098例第1年存活率为67%,第2年为49%。1型糖尿病血透病人的死亡率几乎为非糖尿病人的2.5~3倍,死亡原因仍以心血管合并症为主占51%,其次为中止透析占24%,感染占14%,其他如电解质紊乱(高钾或低钾)、高渗性昏迷等约占11%。血透的预后与糖尿病类型有关,1型病人的存活时间明显短于2型病人,但2型病人有心血管合并症者存活时间短;病人年龄&60岁者预后差,60岁以下则差别不大;至于是否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预后关系不大。
(2)不卧床连续腹膜透析(CAPD):近年来,绝大多数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病人已由血透转向CAPD。这是因为即使患者合并高血压及心血管病,CAPD仍适用,它不增加心脏负荷及应激,却能较好地控制细胞外液容量和高血压。做CAPD还可通过腹腔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避免了皮下注射的痛苦。CAPD操作方便,不像血透那样需要复杂的机器,也避免了血透时肝素化可能引起的合并症。加上费用比血透节省,这些是CAPD目前得到临床广为应用的原因。但是部分病人因长期腹透大量葡萄糖吸收而致高血脂和肥胖,目前正在试用以甘油、氨基酸、木糖醇、明胶或多糖类代替葡萄糖加入透析液作为渗透溶质,但均因比较贵和有某些副作用而未能广泛采用。CAPD的存活率与血透相似,Khanra等报道1型糖尿病肾病1年累积存活率为92%,2年为75%,2型组与此相似分别为90%和75%,5年的实际存活率为44%,但是其存活期也比非糖尿病人短,主要是因为糖尿病人合并心血管者明显地多于非糖尿病人。近年,也有用循环式持续腹透(CCPD)者,这需要用一种自动循环机输送透析液,优点是可在家庭夜间进行,1次交换2L透析液持续2~3h,第2天清晨再补充1次2L透析液保留腹腔14~15h后放出,透析液用2.5%~4.5%葡萄糖以防止过多葡萄糖吸收,也可由透析管向腹腔注入胰岛素控制血糖。CCPD主要推荐用于因白天需工作而不能进行透析的病人。关于开始透析时机的选择,宜稍早于非糖尿病人,合并症严重时应于血肌酐440μmol/L左右时开始透析,无严重并发症也应于528μmol/L开始透析。对老年及消瘦患者应以肌酐清除率为准,老年营养不良及肾病综合征时,肌酐清除率15~20ml/min时接受透析可改善预后。如前所述以年龄在60岁以下,没有明显的心血管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肾病病人,透析存活较久。
3.肾或胰-肾联合移植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病人,肾移植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美国约占肾移植病人的20%,欧洲稍低,约占11%。从1969年开始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病人行肾移植,最初的报道用尸体肾移植2~3年的存活率与非糖尿病人相似,1978年以前的2年存活率仅54%,比单纯透析治疗的存活率74%为低。近年来,糖尿病肾移植有了很大改进,特别是自采用环孢素(cyclosporine)作为主要抑制剂以来,5年存活率尸体肾移植为79%,活体肾移植为91%,对比透析的5年存活率仅43%。活体肾特别是亲属供肾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尸体肾移植。但总的来讲肾移植存活率糖尿病人约比非糖尿病人低10%。单纯肾移植并不能防止糖尿病肾病再发生,也不能使其他的糖尿病合并症改善,如已有报道将非糖尿病人的肾移植给糖尿病人后,移植肾再度发生糖尿病肾病而导致尿毒症。另有1例非糖尿病肾在移植给非糖尿病受者后,由于预防排斥反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诱发类固醇性糖尿病,其移植肾也出现了糖尿病特征性的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病变。因此,早自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胰-肾双器官联合移植(simultaneouspancreas-kidneytransplatation,SPK)。近20年来,由于手术技术的改进、器官保存条件的改善以及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肾移植病人移植物的存活率大大提高,肾、胰腺1年的存活率分别达到88%和81%。肾移植病人和移植物3年的存活率,单纯肾移植组分别为71%和47%,而胰-肾双移植组分别为70%和52%。据对31例1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胰-肾联合移植患者23个月的随访结果,全部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肌酐水平均恢复正常,其他糖尿病合并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均优于单纯肾移植者。
糖尿病肾移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合并症和感染,特别是在移植后的头6个月。糖尿病肾移植病人的泌尿系合并症包括输尿管坏死、膀胱漏尿和神经性膀胱等,远比非糖尿病人多见,据统计前者为17%,后者仅2.4%。糖尿病尿毒症病人移植前的全身性疾病,特别是肾外血管合并症如心、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术前要尽可能地给予治疗,否则会影响移植后合并症的发生和死亡。尽管肾移植目前可能是糖尿病尿毒症病人的最佳选择,但由于供肾来源困难和经济上的原因,实际只有一小部分糖尿病尿毒症病人可以得到这种治疗。因此,对糖尿病肾病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尽可能地早期控制好糖尿病以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肾脏病变预后及预防
预后:糖尿病肾脏病变预后不良,由于其肾脏病变为慢性进行性损害,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一般出现尿蛋白时病程多在10年以上。现已肯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有“隐匿期”,肾小球已有病变,但无任何临床表现,惟一改变只是UAE增加。临床糖尿病肾病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其肾功能将不可遏制地进行性下降,约25%的病人在6年内,50%的病人在10年内,75%的病人在15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从出现尿蛋白到死于尿毒症平均间隔10年,每天尿蛋白&3.0g者多在6年内死亡。糖尿病控制不佳、高血糖、高血压和饮食高蛋白均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病人肾功能的恶化。另外,近年来观察证实吸烟对糖尿病肾病也是一个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者19%有蛋白尿,不吸烟者仅8%有蛋白尿。约5%~15%的糖尿病人发生尿毒症,但年龄在50岁以下者为40%~50%,相对于年龄在26~45岁的死亡率最高,是年轻糖尿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美国糖尿病资料系统(USRDS)1990年的年度报告,糖尿病肾病年在引起终末期肾病的原发病中占第1位,为32.2%,年龄中位数为60岁。糖尿病肾病的预后也与其他肾脏病理改变性质有关,弥漫型较结节型糖尿病肾病易进展至尿毒症。
预防:糖尿病肾脏病变的防治遵循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一般防治原则,防重于治,包括做好宣传和患者教育。对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即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控制饮食,限制蛋白摄入,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强化血糖控制,纠正代谢紊乱,要求血糖达到理想控制。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检测糖尿病性肾病的预测指标如血压、GFR等,必要时进行肾活检。
1.预防感染糖尿病性肾病患者,一般营养状况欠佳,免疫功能减退,在疾病过程中极易发生感染。因此,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一般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1)皮肤护理: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皮肤组织内含糖量增高,宜于细菌繁殖,再加上尿素霉沉积,对皮肤刺激,患者常有瘙痒不适,并影响睡眠,且抓破皮肤后,极易感染,故可应用温水擦洗。保持皮肤清洁,忌用肥皂和乙醇。勤换衣裤、被单。对卧床者要尽可能做到隔天用温水擦浴1次,出汗后及时擦洗更换内衣,排便后及时给予肛周及会阴部清洁,并注意不要擦破皮肤,每周洗头1次,皮肤干燥,涂护肤油加以保护。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牙龈及口腔黏膜发炎,早晚给患者用3%过氧化氢溶液擦洗口腔,早晚餐后必漱口,去除口臭,减少恶心,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
(2)足部护理:糖尿病性肾病患者,通常伴有血管病变,可引起肢体缺血或血管阻塞,在感染或外伤的基础上易发生组织坏死。因此,每晚用温水(39~42℃)泡脚20min,然后用软毛巾轻轻擦干,防止任何微小损伤。趾甲不宜过短,以免损伤甲沟引起感染,遇趾甲干燥变脆时,可涂植物油或复方硼砂溶液浸泡。经常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色泽弹性。不要穿太紧的鞋,鞋的通透性要好。一旦出现足部病变应尽早治疗。
(3)水肿及褥疮的护理: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因长期低蛋白血症,易发生水肿,加之血管病变引起精神营养不良,易导致皮肤破损,甚至发生褥疮。因此,应对症处理,对水肿轻者,限制活动;重者,卧床休息,抬高下肢,做各种穿刺前皮肤要严格消毒。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应先推开水分后进针,使穿刺点不在各层组织的同一位置上,穿刺后用无菌棉球给予皮肤按压,至液体不外渗为止。预防褥疮,应经常更换体位,保持床位清洁、平整,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对已出现褥疮的患者,按常规治疗,可用红外线照射局部,必要时给予换药。
2.饮食管理遵守糖尿病饮食原则,在糖、脂肪供应上基本同一般糖尿病。但在蛋白质供应上应有所不同:①肾功能正常有蛋白尿者,要适当增加蛋白质1~1.5g/(kg?d)。②肾功能不全时,蛋白质摄入要限制,方法是限量保质,取优质蛋白0.6~0.8g/(kg?d)。③肾病综合征,因全身水肿和严重蛋白尿而致低蛋白血症者,可增加蛋白摄入量1.5~2g/(kg?d),并选择易吸收的动物蛋白,必要时输注血浆、白蛋白。④禁食肝、肾、心、鱼卵等内脏食物,以免体内代谢为尿酸,加重肾脏负担。⑤氮质血症者,要注意摄入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低蛋白-麦淀粉饮食,有利于改善氮质的潴留,饮食要“二高四低一平”(高糖类、高粗纤维素、低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蛋白质平衡)。低蛋白血症、水肿时,应限制钠盐1~2g/d,补充水溶性维生素。此外,应帮助患者做到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荤素食搭配,以及参照食品交换法调节饮食结构等,使食谱设计切合实际,符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经济条件,以保证患者摄取营养而平衡的膳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必须按时按量进食,以免发生低血糖。
3.控制血糖的护理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能正确选择非肾脏代谢药物格列喹酮和合理使用胰岛素对控制患者血糖,使血糖控制在7~8mmol/L。这对稳定病情非常重要,并可以防止高钾,避免由于高血糖引起患者口渴导致过多的液体摄入。糖尿病性肾病患者随着肾功能的下降,对胰岛素用量可适当增加,这可能与糖原异生增加、葡萄糖生成增多有关。因此,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如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的敏感性等,正确合理地使用胰岛素。所以,在皮下注射胰岛素后,护士应严密观察胰岛素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夜间低血糖不易被发现,护士应加强巡视观察,以有利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若怀疑为低血糖时,立即抽血测血糖,最好备有便携式血糖仪以便患者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该类患者GFR下降,绝大部分为少尿或无尿,在肯定患者糖尿病严重时,不能以尿糖检测结果为标准,而应以血糖检测为指标,同时,不能以尿糖结果作胰岛素用量调整的指标。在注射胰岛素半小时后,护士督促按时进食,防止出现低血糖。对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应立即口服甜食或50%葡萄糖20ml左右,直到患者症状改善。为防止夜间低血糖,除睡前胰岛素剂量较小以外,提醒患者睡前加餐十分重要。
4.控制血压的护理高血压不是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因素,但高血压可加速糖尿病性肾病的进展和恶化。抗高血压治疗在糖尿病性肾病早期能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要求控制糖尿病的患者目标血压比非糖尿病性高血压患者低5~10mmHg,以减轻肾小球“三高”状态延缓病情发展。另外,需注意低血压反应,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应采取同时测立卧位血压效果满意。在降压药如卡托普利类应用中,其特殊的不良反应是痉挛性咳嗽,需注意与心衰、肺部感染所致咳嗽鉴别,告知医师及时调整药量或改用药物治疗,一般每6h测量血压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
5.腹膜透析护理终末期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常有严重的肾脏外器官并发症,如、脑血管、视网膜等病变,行腹膜透析既可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减轻心血管系统负荷,血压相对平稳,又能维持患者残余肾功能及不严格限制饮食、水。终末期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压或伴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首选腹膜透析。能提高终末期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术前预防是腹膜透析成功的关键。
术前护理应包括:①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有无合并症及血糖控制情况;②确定导管出口处位置,操作尽可能有利于患者自我护理;③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伤口难以愈合,发生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导管出口处感染、隧道炎等。术后护理:与非终末期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相比,前者感染机会多,伤口难以愈合,所以,预防感染是关键措施。①置管后应暂缓使用,最好是2周后再进行透析,如病情危重,需立即透析,应做到每次灌入透析液量&500ml;②灌入透析液时体位取仰卧,勿站起或坐位,以免腹压增加,发生漏液继发感染;③术后5~7天内卧床,以利于伤口愈合;④严格无菌操作;⑤仔细检查腹透液质量,温度适宜(37℃左右);⑥加强导管出口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发生腹膜炎及出口处感染;置管后根据伤口情况更换敷料,出口处渗血渗液时及时更换敷料;一般3d后更换敷料;伤口Ⅰ期愈合,10天后可拆线;置管7天至6周,隔天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及导管出口处,6周后隔天用0.5%碘伏消毒导管出口处及更换敷料;每周消毒钛接头1次,更换短管半年1次,碘伏帽更换每次1个;保持个人卫生,淋浴时用防护洗澡贴膜覆盖出口处,以减少渗液的危险,一旦辅料有渗液,及时更换敷料;定期对患者进行鼻腔、导管出口处及腹透液细菌培养,一旦发现有金葡菌立即预防性用抗生素;⑦
糖尿病肾脏病变并发症
临床糖尿病肾病多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现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者,几乎都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此,对没有视网膜病变而病程又短于10年的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病人,应考虑作肾活检,以除外其他原因的肾小球疾病。但应注意给糖尿病人作某些诊断检查如静脉肾盂造影和血管造影时,特别容易引起肾脏损害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年龄较大(&50岁)、病程较长(&10年)和事先已有肾功能不全及其他糖尿病合并症者,应特别慎重,肾功能衰竭一般发生在造影剂或其他检查操作后的48~72h之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