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可以改造世界却不能人可以改造自然规律吗?

专题五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和实践观)-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历史学
专题五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和实践观)
课堂导入:敲酒桶的启示在奥地利南端, 有一个名叫格拉兹的旅游小镇, 小镇上有个男孩,名叫奥廷布里加。 他的父亲是镇上的一个店主,酒店的位置好,生意特别兴隆。 小奥廷布里加为了店里能接待更多的客人,经常帮忙干一些事情。1722 年的一天,奥廷布里加又同小佣人一起去库房抬酒桶。 佣人和往常一样,拿一根小木棒在桶上敲打一阵,并且一边敲打一边侧耳细听。 奥廷布里加问他,为什么每次搬酒桶时都要敲打酒桶?小佣人告诉他,这样敲敲听听,能知道哪只酒桶里有酒,有多少酒。 敲起来声音低沉的,说明桶里有酒,越低沉酒越满;声音比较响亮的,说明桶里没有酒。 奥廷布里加试了一试,果真如此。 他把这件事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几年后,奥廷布里加大学毕业了,他成为当地的一名医生,那时,医生只能凭经验替病人诊断。 有一天,一个中年男子背着病重的女儿,来到奥廷布里加的病房,请求他抢救病重的女儿。奥廷布里加怀疑小女孩患的是肺结核,但不知怎样才能证实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忽然,他想起了小佣人敲打酒桶的情景,心想:“病人的胸部和健康人的胸部敲起来会不会一样呢?”于是,他边用手指在小女孩的胸部轻轻敲打,边侧耳细听。 接着,他又对其家人的胸部进行敲打,经过对比发现:健康人和病人的胸部敲起来声音截然不同。通过敲打胸部,他判断小女孩确实患了肺结核,于是对症下药,医好了小女孩。后来,他对每一个来求诊的人都进行一番胸部和腹部的叩打,这对他诊断病情带来了很多帮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奥廷布里加撰写了《 最新诊断法》一书,从此,叩诊法便问世了。可是,这本书出版以后,一些保守医院对其进行抵制,称这种方法没有科学依据,说用这种方法叩打女士的胸部不道德等等,因此,这种有益的医学诊断方法在当时便被埋没了。1808 年,法国的一位颇具威名的医生用叩诊法去诊断一些病人,非常成功,于是他极力倡导推广叩诊法,《 最新诊断法》 才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同。
案例点评: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1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本质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本专题我们就具体学习以上内容:专题五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观与认识论)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实践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旧哲学的实践观?苏格拉底,“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 ?罗吉尔培根,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 ?弗兰西斯培根,关于自然本质的知识不能由感官直接观察得来,而是通过人们作用于自然事物的实验活动取得的?王 阳 明,“知行合一”说?黑 格 尔,实践是“绝对精神”的发展,不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墨
子,“耳目之实”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据 ?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是生活实践 ?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看作是纯粹的精神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实践是感性的活动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实践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科学的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实践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哲学家们已对实践范畴作了种种有益的、富有启迪的探索,然而,由于历史条件、阶级立场和认识局限等方面的原因,全部旧哲学都没有对什么是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他们把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排除在实践之外,看不到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处理人 2
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实践的内容、形式、本质的理解是狭隘的、片面的、肤浅的。2、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取了以往哲学关于实践思想的积极因素,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概括了科学发展和实践经验,从主观和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中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规定。
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是主体和客体、
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它“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义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简单的说,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从人的实践活动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与客体这两个哲学范畴。什么是实践活动呢?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这里涉及到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分别又是指什么呢?1、什么是主体、客体和中介(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是将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接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一是作为人的肢体的延长、体能放大工具系统(手工工具、机器)
(电脑、计算器)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大脑延伸、智力放大工具系统
2、重要特征(1)主体①实践主体具有复杂的能力结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知识、情感和意志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构成了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生理基础;人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构成了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能因素;情感和意志构成了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②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实践主体在现实中总是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个人主体等形式。主体不仅同客体发生一定的关系,而且主体与主体之间也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③实践主体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控制实践活动过程、改造客体的功能,因而主体是能动的因素,客体是被动的因素。主体在实践中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断权,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按造自己的内在尺度去改变现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2)客体①实践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它是进入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无论是自然客体还是社会客体,其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体,所具有的客观性质并不会因为进入主体活动的范围而改变。②实践客体是对实践主体历史地制约着的。客观事物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实践活动的对象,它被纳入主体的对象活动范围有一个过程。人们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发展,才能不断扩展活动的新的领域,纳入新的对象,发现客观事物的新的属性和结构,从而以新的方式改造和利用它们,以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③实践客体的存在与变化是对主体力量的确证。实践客体的存在与变化展示了主体的能力及需要的变化发展,反映了实践过程的变化发展。3、相互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1)主体与客体相互存在,互为存在的前提。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是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的要素。无主体就无所谓客体,无客体也无所谓主体。(2)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主体改造和影响客体的状态和性质,客体的状况及规律限制或制约着主体及其活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
表现为主体的对象化和客体的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过程。主体的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客体的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含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方面。实践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关系。认识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它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关系。价值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即主体需要与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不同侧面。其中实践关系决定和制约着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而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也影响着实践关系。4、实践环节①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②依据实践的目的实施实践的方案,即实际进行改造客体的活动;③将实践结果与原有目的、方案对照、检验和评价;④运用这一检测和评价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在这一过程中,目的控制和结果反馈是两个最为主要的机制。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将实践的现实结果与原有的目的、方案加以对照、检验和评价实践效果、效能和效率,并以此为基础调节、修正实践活动、实践方案以致实践目的本身。(三)实践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先看书p35-361、物质性(客观性)实践的客观性在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的过程,虽然实践包含的目的、意志、情感和认识等主观因素,但这些因素都体现在活动的具体方式之中,这种方式是客观的。Eg:农民春耕,使用翻地机器,有利于播种2、自觉能动性所谓能动性,是说人不象动物那种消极地、被动的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本能 5
的活动,人是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Eg:愚公移山、画画3、社会历史性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Eg:原始人类群居生活、老牛在水田地里干活、秋天收割(四)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决定其它一切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其它活动都是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没有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的其它活动,它主要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决定着这回的基本性质和面貌。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Eg:农民种地、工人作工、司机开车、矿工采矿、石油工人开采石油2、社会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工作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等等。Eg:政经体制改革、司法人员办案、行政人员办公、开会等都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3、科学文化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和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探索过程。Eg:嫦娥奔月、神十成功返回、教育图片展(五)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理解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6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把动物区分开来(2)实践集中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①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开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②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①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与人 ②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③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又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2、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自然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人类世界,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实际上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的产物。在生产实践中,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起反映并服务于特定生产关系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围绕“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这一主干,又派生出许多其他社会关系,由此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3、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的实践活动,包括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只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39-42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客观规律的,实践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活动过程。1、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万有引力定律、元素周期律)?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任何规律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已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只能发现规律。2、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集中表现于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2)意识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人的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能控制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等(3)意识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去改造世界。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我们的大学生生活中,在平时的时候,学农专业和理科专业的学生都要上实验课,在假期的时候,我们学校还组织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在临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我们还要到某一个单位进行实习。无论是做实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实习,宗旨就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以便我们以后真正走上社会奠定基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正常人都有认识能力,都能从事实践活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的领域非常大,形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这就越来越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认识活动的规律进行认识。同时,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认识活动进行反思,这正是认识论的任务。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学习认识论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共同学习:认识的本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首先我们看(一)认识的本质毛泽东曾经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伟人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础,也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了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说到实践,我们在专题二世界观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第四大部分从两极到中介中,已经系统的讲过,实践的含义、要素等内容。下面我们就简单回顾一下:课堂提问:◆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事物的物质性活动,包括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那究竟什么是认识的本质呢?认识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客体――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能
动――相对于被动而言,能动是认识主体自觉性的活动,动物不具有自觉性。反
映――摹写性: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状态、属性、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仅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对认识的对象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重组、建构和虚拟。在本质里面,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才有主体和客体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认识发展的是一个辩证过程,认识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因此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究竟怎么起到决定作用的呢?我们来看第二个大问题:(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又不断解决这些新课题,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因为实践需要人去认识世界。
有了这种需要人才去认识,通过认识产生出知识。10
践――――需
要――――认
识游牧、农耕
天文学丈量土地、商品交易
学政治统治
政治学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社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西方近代大多数科学和技术发明都是在工厂中发现的,而不在大学中。那是因为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凭直观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认识客体,但只能使人接触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在变革客体的实践中,使客体许多隐匿的特性暴露出来,人们才能通过分析大量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道理,他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课堂思考与提问:实践出真知,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大部分知识来自于书本知识和受教育获得的间接经验,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否矛盾?◆不矛盾。由于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去实践一番,接受书本及他人的实践成果的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间接经验都是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因为在我们这里为间接经验,在前人或他人那里则是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也必须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11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1)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和材料,促使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实践。(2)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
机――手机――智能手机(接收文字――发送文字――复制文字)(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人类智力的开发,是受实践发展水平制约的,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达到什么程度,智力发展也相应达到什么程度,人的感觉能力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的,思维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
AIDS)、非典(SARS)、禽流感等疾病斗争的实践,不断给医学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同时不断提供大量的临床经验供人们研究,还不断创造各种医疗仪器和设备用于诊断和治疗,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医学不断发展。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不能由人们的主观去判断,也不能由认识的对象去衡量,更不能由其他的认识成果,哪怕是真理性的认识成果去检验,而只能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问题。”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形状,青里透红的色泽,十分喜人。但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吃,还给它起了一个吓人的名字叫做“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俄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了几株回到英国,种在皇家花园里。但只是供皇室贵族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心要对它尝试一下。据记载,他在吃西红柿之前穿好了入殓的衣服,吃完以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这位画家不但没有死去,而且也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就这样,人们才发 12
现发现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由此可见,西红柿是毒药还是美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发现规律、指导实践、满足实践的内在要求才是目的。一切科学理论或知识,一旦离开了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那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同时认识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阻碍的作用。综上所述,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主体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又在认识指导下实践。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接受检验的过程,同时就是它指导实践、发挥认识功能的过程。正确地把握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我们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内在根据。当我们背上行囊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我们见到了四面八方、不曾相识的同学,首先得到的是关于他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说话声调等印象,这些都是感性认识。经过了日积月累的相处,慢慢地了解他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这种印象也就越积越多,经过头脑思考,就会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对这个人的思想素质、知识才能、品德品行等产生看法。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这样,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这就是我们接着要学习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案例――深夜中的提灯人亨利?法布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法布尔在52岁时举家迁往偏僻的荒石园,为的是最终完成活态昆虫研究的项目。能完成多少?他不知道,这是他死去的儿子汝勒生前的意愿,这么多年,他在怀念儿子的哀痛中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现在他偶尔也感到疲倦,甚至担心……法布尔挺直身子向暗夜里望去,景物怎么也看不清。小灯的光线向四处散开,几步之外天就黑下来了,再远处就是漆黑一团。法布尔看着地上自然的马赛克铺层中的一块小方砖,为了再看清旁边的一块,他移动着自己的位置,每次移动后,周围仍是一圈狭窄的弱光带,仍然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眼前的些许景物。这些小方砖究竟是按照怎样的规律一个挨一个组合成整体画面的?无法看清……忽然,他心里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震动,这些天闷在心中的痛苦似乎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如果整个自然界就是这大片的方砖地,他法布尔不就是这方砖地上的提灯人吗?看清整个方砖地的整体画面的规律,并不是他一个人能办到的事,一个提灯人办到的只是看清庞大未知体系中的一个点或几个点,并把这发现指给他人。科学,和庞大的未知世界一样大,是没边没沿的东西,没有人能终结和中断科学的伸展。这一天,激动的法布尔在《昆虫记》第7册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不管我们的照明灯能把光线投射到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渊黑洞,但我们应为此而感到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已经注定要做的事情,就是使微不足道的已知领域再扩大一点范围。我们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就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地移动我们自己的提灯吧。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将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这段话,过了一百多年,在21世纪初的今天, 仍然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案例点评:法布尔悟出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14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由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辩证发展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1)感性认识(让学生看书,回答)①含义: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对于事物和现象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②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直接性:感性认识和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③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让学生看书,回答)(1)含义:指人们用抽象思维的方法获得的对于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规 15
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间接性:理性认识不是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抽象性:理性认识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海洋里游来游去的生物(鱼)
你、他――人脑――劳动、语言、思维、意识――社会关系的总和(3)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对同类事物一般的、共同本质的反映和认识。判断:借助于概念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作肯定或否定的断定。
推理:在判断的基础上,从事物已知的联系得出未知联系的思维过程和形式。鱼是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鱼
鱼是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鲸用肺呼吸―不是鱼类概念判断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鸭子长羽毛―鸭子是鸟类动物毛泽东说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人们常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让我想一想”等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由于理性认识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同感性认识相比它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16
3、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这节课中的难点问题)(1)相互区别和对立在内容上,感性认识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理性认识反映的对象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在形式上,感性认识是人们凭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用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理性认识则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以抽象思维的方式间接的反映事物。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他”、“熟知不等于真知,名称不等于概念”(2)相互统一?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只有透过现象才能揭示本质,只有通过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只是对现象的反映,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只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3)二者相互渗透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的,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认识的形式表达的,因而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成分。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理性认识要以语言(一定的声音)和文字(一 17
定的图形)这种感性形式来表达,因而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总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二者关系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是唯一真正可靠的,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唯理论则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真正可靠的,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种倾向都是主观主义的,都是我们要努力防止和纠正的。4、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勇于实践,勤于调查掌握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的前提。Eg: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几十年如一日,掌握大量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上的资料;列宁为了写作《帝国主义论》,也阅读、掌握了非常多的现实资料。司马迁的《史记》用了15年才完成,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了20年完成的。袁隆平,多次试验,最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
IBM公司,总裁沃森指示:在所有厂房和办公室内,都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有“思考”一词,以便提醒人们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永远不可因为各种杂事而忘记了思考,哪怕那些杂事是“迫在眉睫”。沃森的理念是:IBM的成功,真正的决定要素并不是靠资源的调配,也不是靠研究部门或推销部门的勤奋工作,而是主要靠员工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与此同时,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Eg:情感、意志、欲望、动机等。最美司机吴斌:在2012年的时候,在杭州某一段高速公路上,一块7.1斤重的毂残片从空中飞落,击碎风挡玻璃砸向正在驾驶司机吴斌,当时他隐着剧烈的疼痛,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用自己顽强的意志保住了当时车上24名乘客的生命,后因抢救无效,走在死亡的路上。①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有了第一次飞跃,为什么还要有第二次飞跃?既然实践产生了认识,认识已经 18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什么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飞机设计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飞机图样,只有在实践中生产了设计中所要求的各种零部件,才能装配完成整个飞机;飞机试飞成功了,设计师设计图样的目的才达到。如果有了飞机设计图样,并不投入生产,那么图样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3)理论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在前一次飞跃中得到的理性认识,并不都是正确的。在这些认识中,究竟哪些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哪些理性认识又是错误的,在经过实践检验之前是不能确定的。因此,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用实践去检验获得的理性认识,正确的被证实,错误的被发现、纠正,不完全的得到充实,才能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
亚里士多德认为,越重的物体,下落的时间越快,物体降落的时间与它的重量成正比。两个铁球,一个十磅,一个一磅,从同样的高度丢下,那么10磅的会先着地,而且速度比一磅的快10倍。这一理论长期为人们所信奉,但是伽利略突然对之产生了怀疑:如果把一百磅的球和一磅的球连在一起,让它们从高处落下来,就会得到两个结论,一是两个球连在一起,其总的重量比100磅重一磅,因此应当比100磅的球先落地;另一个结论是:两个球会因为一磅的球比100磅的球下落慢,而减慢一百磅球的速度,因此两个球会比100磅的球下落慢。这两种方法都是符合当时的理论的,但会得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那么“这个理论必然是错的”。于是,伽利略登上著名的比萨斜塔,左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右手拿着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在众目睽睽下,他把两个重量不一样的球推了下去,结果两个球同时落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被推翻了。所以,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用实践去检验获得的理性认识,正确的被证实,错误的被发现、纠正,不完全的得到充实,才能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19
②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让学生自己看书,提问并回答)◆提问:让学生自己看书,回答◆(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想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3)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通过这些中介回到人民群众中。(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③认识发展的规律性――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过程完成两次飞跃,是不是结束了呢?当然没有。两次飞跃只是完成了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周期而已。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无限发展的,同时人的认识又具有反复性。这就是认识的总过程和规律性。
古代 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球是方的(所谓“天圆地方”说),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到合适的电灯灯丝。2、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问题我们都已讲完,我们知道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 20
在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世界上总是存在多种多样需要认识的客体,这就要求认识的主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追求。我们青年学生也是一样,即将面临的四六级考试、各种证件的备考、专业课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参与,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追求和完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理性的思维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成长,在认识中成熟,不断完善自己、更新知识,实现自身价值,做一名有责任感的青年人,就像习总书记在今年纪念五四节日时提出的:“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
讨论:结合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说一说我们青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面对人生挫折?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违背自然规律事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