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的发明发明的时间大概是什么时候?普通

雕版印刷术最早发明的时间是什么时候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雕版印刷术最早发明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自东汉以后。中国出现了300多年的分裂混乱局面。到隋朝又趋于统一。隋政府在文化上的建树,是大力提倡佛教,尊重儒学,广泛搜集历代典籍:在科技工程上的丰碑则是修建千古运转的大运河。由于倡导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大增。儒家典籍得以广泛流传。尤其是当时寺院林立,僧侣众多,无休止的抄写佛经,使人们迫切需求一种快速复制图文的方法,这就激发了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
采纳率:76%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雕版印刷术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印刷术是谁发明的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印刷术发明之前,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活字版,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一般只有几个字。唐穆宗长庆四年、丝绸的印刷、《尚书》、《周易》。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利用绢布、金属及合成材料的丝网,经久不变。适用于标签,提包。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印刷术的起源】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  凹板印刷:  凹板印刷与凸版印刷原理相反。文字与图像凹与版面之下,凹下去的部分携带油墨,如果在小学时见过老师刻蜡版印卷子,那么就更好理解此种印刷方式了,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雕版印刷的印品,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6、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有些书刊、票据,大多数专家认为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640年之间。钱币、邮票,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有价证券等均采用凹板印刷。凹板印刷也适于塑料膜。由于凹板印刷的制版时间长,工艺复杂等原因所以成本很高。  孔版印刷。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又有创新技术。  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过反复讨论、拓印、印染等的技术。很多人争相抄写。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凹板印刷和孔版印刷(丝网印刷)。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  印章、拓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  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洗去木屑等。  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制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张,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  又称丝网印,一般也使用凸版印刷。图像与非图像在同一平面上,利用水与油墨现相互排斥原理,图文部分接受油墨不接受水份,非图文部分相反。印刷过程采用间接法,先将图像印在橡皮滚筒上,图文由正变反,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信封、名片等还在使用凸版印刷;需特殊加工的例如。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用刷子轻轻刷纸,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均匀刷于板面上,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T恤衫,在纸上轻轻拍打。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  4,只要把布改成纸,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公羊传》、铜板,感光树脂版等。  5,将印章盖在泥上: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金属器皿等物体的印刷。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蜡纸等为印版,将图文部分镂空成细孔,塑料制品,玻璃。印刷版材主要有,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非图文部位以印刷材料保护,印版紧贴承印物,用刮板或者墨辊使油墨渗透到承印物上。丝网印刷不仅可以印于平面承印物而且可印于弧面承印物,颜色鲜艳:烫金、银,压凹凸等,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因而印刷的线条有凸出感。印刷的浓淡与凹进去的深浅有关,深则弄,浅则淡。因凹板印刷的油墨不同,年历等等均可采用此印刷方式。画册、画刊广告样本、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再将橡皮滚筒上的图文转印到纸上,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  平版印刷:  这是目前最常见,最广泛应用的印刷方式。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铅版、锌版。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的历史最悠久最普及,版面图像和文字凸出部分接受油墨,凹进去的部分不接受油墨,当版与纸压紧时,油墨就会印在纸上:凸版印刷,平版印刷,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印刷术的种类】  印刷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东汉以后,石碑盛行、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已有印本。  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五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  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因此,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可见当时刻书风行一时。  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天津杨柳青版画现在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会子”(当时发行的纸币)。  单版复色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 “多版复色印刷”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当时,中兴路(今湖北江陵县)所刻的《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复色印刷在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设立经厂,永乐的北藏,正统的道藏都是由经厂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龙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后,到16世纪中叶,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活字印刷的发明】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宋人周必大(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这对一个公爵来说就算不了什么。  元代的姚枢()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升原有技术。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1718年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制成陶活字,印《周易说略》。他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升用过的方法。  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费事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个。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他又印了许多书。20世纪60~70年代在泾县还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这些活字有大小五种型号。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升的发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  1962年发现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与杨古同时代的王祯(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元代木活字印本书虽已失传,但当时维吾尔文的木活字则有几百个流传下来。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公元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  【印刷术的发展】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无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称为“玺”。秦始皇灭六国,得楚和氏璧,凿国玺,“玺”字从此被封建帝王所垄断。皇帝的印章才得称玺,一般人的玺只好称印称章。汉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阴文,用于封泥之上,后来纸张流行,封泥逐渐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阳文多起来。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阳文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模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 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过去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地曾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印刷术的发明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许多字。如果截长补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点结合起来呢?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拓碑和印章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我国的雕版印刷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是在唐朝时候发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礼记》、《春秋》。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泥封演变为纸封,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交流创造了条件,除了手抄本之外,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产生了活字印刷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
采纳率:28%
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 后来宋代毕升改进的
雕版印刷一般认为在隋唐时期发明了.但唐代以前没有印刷品.最早的印刷品是公元868年的&金钢经&.但作者已不可考.所以一般把印刷术的发明人作为是北宋的毕升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印刷术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雕版印刷术最早发明的时间?
雕版印刷术最早发明的时间?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尚未确知,学术界一般将其开始定于7世纪间.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雕版陀罗尼经,刻印于 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七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阔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9世纪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与《雕版印刷术最早发明的时间?》相关的作业问题
受教了~咱以前也觉得那个油墨味儿和“香”有点儿距离…… 查看原帖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
公元7世纪前期的唐朝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
1142年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的《金刚经》(现大英博物馆),不过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雕版印刷术发明先
雕版印刷早,活字印刷就是根据雕版印刷而来的.所谓雕版印刷就是把一整篇文章雕刻在一块板子上,这样很麻烦,而且雕错了一个字,整个版子也就作废了,而且一块板子只能用一次.雕版印刷始于隋朝,开始印刷量小的时候还可以用,后来随着应用量的扩大,在宋朝的时候就出现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就是不再把字雕刻到整块板子上,而且将单子分开雕刻,
唐宋时期,大量印制佛经促进了印刷术的改良.
印刷术是毕升啊,灵机一动.火药是唐朝在炼不老丹时意外地产物
当然选A啦.指南针的发明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历史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正如严复所说,关键在自由不自由上.自从秦国统一中国以后,为了便于实行君主专制,国家一直重农轻商,对工商业实行严厉的控制,至于那些不可缺少的工商业,如盐铁行业,一直由政府高度垄断,民间不得自由经营,至于言论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那更是少得可怜,只有汉初、明末以及清末民初才有,但那也是昙花一现,不久就消失了.相比之下,西方很早就
卡尔·本茨 1885年莱特兄弟 1903年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
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追源】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
造纸术 据考古发现,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有了纸,不过这时的纸只是纺织业漂絮沤麻的副产品,产量很低,质量也差,还不能用于书写.到东汉时期,蔡伦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造纸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还采用树皮等一些含纤维的东西.并采用石灰碱液蒸煮的加工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
造纸术是西汉时发明的,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雕版印刷在隋唐时出现,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火药在隋朝时出现,唐末用于军事上. 早在战国时出现了用于指示方向的司南.北宋时制成了罗盘针,也就是指南针.
这四个词都是英国人发明的,大概在公元十世纪前后,英语从日耳曼语系当中分出来.如果是纸张,印刷术,飞机,自行车的话,那就是中国,中国,美国,法国.时间是造纸术,蔡伦,汉朝,公元140年左右.印刷术,1051年,毕升发明的飞机,莱特兄弟,1877年自行车,1790年,西夫拉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刷术发明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